時間:2023-06-26 16:07: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教育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已成為教育的重任。美術教育作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創造力的培養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本文指出,教師通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引導學生學會動手、學會思考、學會創新,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培養學生創造力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關鍵詞 :美術教育 創造力 想象力 培養
美術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為首要目的,因此,重視美術基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十分重要。然而,我國現代美術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普遍較低,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材、教法單一,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過于陳舊。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改變美術教育的現狀。
一、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首要目標就是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進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目前,在美術課堂上,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氣氛沉悶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學習與實踐相分離,基礎知識薄弱對學生創造力的提升影響頗大。教師怎樣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呢?
一是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美術學科的魅力,以學生的階段性特征為基礎,配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
二是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貫徹啟發性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欲和創作欲。同時,注重學習的連貫性,興趣的激發需要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只有始終保持對美術學科的興趣,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用心學習和創造作品。
三是教師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師要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習慣和個性心理,使教學符合學生的愛好和習慣,跟上時代潮流。同時,教師要始終保持有耐心、認真的工作態度,讓學生對美術保持長久的興趣。
二、審美意識是美術學習的基礎
審美意識是一個人對“美”的見解,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因此,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還需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是美術作品鑒賞課的目的所在。美術鑒賞是人們對美術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評價的過程。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是長期積累和實踐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教師要大力開展美術鑒賞課程,通過美術鑒賞,一方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在建立審美意識的過程中,通過理解和感受,能夠明辨是非,并且在鑒賞的過程中,能夠以一種創造性的心態,以獨特的視覺和思路去探索、體驗和思考,從而形成獨到的見地。通過開展美術鑒賞課程,學生經過大量的觀察和思考之后,形成獨到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礎和前提。
三、完善自身,拓展知識
美術并非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植根于社會文明大背景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不僅要了解美術知識,還要充分完善自身素養,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我們的知識拓展得越寬,見解越深,感悟就會越多,思想就會越解放,創造力才會越大。
與美術相關的領域有很多,例如,歷史、地理、政治、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等,學習這些知識,對我們進行美術教育有著很大的幫助。許多大藝術家不僅精通美術,還在雕塑、詩歌、音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單一的知識,很容易使人在知識拓展上遇到瓶頸,無法充分發揮主動性。
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例如。在美術鑒賞課上,注重講解與其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將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相結合。同時,創造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多讀書、多拓展、多了解生活,在實踐中去學習、去創造。這些方法都有利于學生洞察事物的本質,始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斷為思想注入新鮮的血液,提高創造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教學實踐
G633.41
雖然我國整體英語教育水平在社會改革開發的發展過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進步,英語教育的普及工作也已深入任何一個教育階段,但是,口語教育一直是我國英語教育中的一個難點,也是我國初中英語教育過程中極易忽視的地方,很多初中學校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學生英語基礎不一,英語課堂教學時間短,使得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機會較少,再加之缺失英語口語練習環境,基本上呈現出初中學生英語聽的少,口語也練的少的現象。長此以往,這直接導致了初中學生口語基本功不夠扎實,主要表現在語音語調不夠正確規范,句型、詞匯、語法訓練不夠,口語表達能力越來越差,更重要的是缺乏口語表達的自信,在心理上和口語技巧上都表現得比較匱乏,這對于我國初中學生的綜合素養教育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何更好的教育初中學生練好英語口語是每一個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需要從學習心理和學習技巧進行綜合實際培養,才能更好的促進初中學生大膽的進行英語口語表達,從而提高英語口能能力。
一、初中英語口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根據《初中英語教學法》的說明,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主要是在語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這就決定了英語口語教學是實踐教學的一部分,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才能更好的促進初中學生英語口能能力的提升,從我國大部分初中英語口語實踐教學的現狀來看,首先從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來看,教師卻時常忽略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在英語口語互動教學中,互動設計與互動情境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單一,并且非語言行為互動缺乏。其次,初中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表現出接受能力存在差異,不同的英語基礎水平導致教學設計存在難度,特別是很多初中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英語知識獲取量不足的情況下,口語練習更是難以開展,甚至很多初中學生由于性格上的關系,不愿意進行英語口語表達,不接受英語口語互動活動。
二、初中英語口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在初中英語口語教育中,認識到影響口語實踐教學的原因是改善教學模式的基礎,具體的原因體現主要有兩個方面:
從客觀上來說,很多初中學校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重標準下難以平衡,當學生成績成為教學評估的主要目的之時,英語口語相比較于英語聽、讀、來說就顯得容易被忽視。同時,我國的社會環境也存在很少的英語口語表達的就會,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均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這種教育體系、學校教育環境、社會教育環境等等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導致了目前初中學生在英語口語基礎練習上缺乏實踐。
而從主觀上來說,初中學生本身的自我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的自我觀念的影響,使得他們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筆試上,同時教師自身口語水平的不一、教師不主動引導學生口語實踐、缺乏靈活多樣的教學來吸引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最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的心理和對英語口語的興趣是影響初中學生口語實踐能力提升的關鍵。
三、初中英語口語實踐教學改善辦法分析
英語口語畢竟是一門實踐教學,需要更多的實踐機會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需要從基礎發音上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比如教師對各個字母、音標進行標準化教學,首先是初中學生對英語單詞的基本組成有清晰的認識,加強對學生對英語語音語調訓練,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在課外觀看英文電影,觀看感興趣的英語題材視頻,比如體育、音樂等,邊看邊學習電影中人物講話的語音語調。
然后,加強初中學生的口語表達實踐訓練,在課堂上采取情境教學方法,通過對角色的分配來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對話練習,精細設計各種各種英語口語實踐的活動,比如讓初中學生自編英語會話或短劇表演,在積極帶動班級學生的英語口語實踐興趣的同時,可以在平時的訓練和排練中互相糾正學生在發音、表情、音調方面的不足和問題;也可以設置Personal report活動,讓學生在每周的固定時段進行英語口語實踐報告,對學生的演講的語調、語速等方面作具體的要求,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能力,甚至還可以組織雙語演講,一個學生進行英文的演講,另一個的學生緊接著進行普通話的演講,在訓練初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而英語口語模擬訓練則是英語實踐教學的提升部分,教師通過創造良好的英語實踐情境,比如招聘面試,練習基本的英語交流對話,使初中學生不斷的得到口語的實踐的經驗和體驗,也可以不斷的提高學生的信心和積極性。同樣,多媒體教育的普及使得教師可以設計更多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初中學生的口語基礎,比如將一些天氣和季節的明顯特征展現在了一張圖上,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表達,表達出自己觀看圖片后的感受。也可以借助英語歌曲,來提升初中學生對英語口語實踐的興趣,充分借助英文歌曲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同樣,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將口語水平作為英語成績的一個評價內容,從目標上刺激初中學生對英語口語的實踐聯系,包括英語發音、英語實踐反應等各個基礎方面。
初中英語口語實踐學習是學生英語基礎和英語習慣形成的關鍵內容,而英語口語實踐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不僅需要初中英語教師的悉心教育,也需要初中學生從自身性格和意愿上去嘗試英語口語實踐,也需要我國的英語教育體系適當調整英語學習評估內容。在借助多種活動來激發初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熱情的同時,在活動組織的細節中改善學生口語實踐缺陷,以逐步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口語實踐基本能力。
參考文獻:
[1]邱智平.支架式教學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D].廣州大學,2013.
[2]劉佳.任務型教學法在農村初中英語口語課堂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3]周漢容.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D].重慶師范大學,2014.
一、影響中學生審美和快樂體育教學的因素分析
1、教師的教育觀
教師的教育觀是決定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它直接決定著體育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關系著中學生對體育的感受、理解與表達,最終影響到中學生園體育教育價值的真正實現。教師應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認為體育教育就應完全憑中學生的生觀經驗與感受探索體育、體驗體育,獲得發展。教師僅是中學生與體育建立聯系的條件與催化劑,不自然的教育與訓練(他們認為絕大多數的教育都是不自然、非科學的)只能抑制和破壞這種天賦的自然發展。
2、教師與中學生的關系
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它是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這種交往旨在完成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直接與教學目標相聯系。中學生體育教育提倡師幼之間的雙主體互動關系,是一種師幼雙方在體育藝術世界中的相互對話、包容和共享的關系。體育教育就是在教師、中學生與體育接觸、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使中學生逐步認識體育、把握體育,養成對體育的積極態度,而且幫助中學生逐步認識人生、把握人生,養成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三、審美和快樂體育教育在教學中的運用
1、在體驗中滲透
中學生體育教育的核心是審美,而審美是以體驗的方式存在的。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做到:首先,創設與體育情境相一致的環境,讓中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體育的意境。其次,引導中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充分體驗體育。感知覺的研究早就發現,人在感知一個特定事物時,開放的感知覺通道越多,對特定對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豐富、越深刻。體育體驗固然應以觀摩和練習為主,但多通道參與體驗能有效增強中學生的體育感受。再次,將體驗作為一切體育活動的基礎。打破僅在體育活動中重視體驗的誤區,在觀摩、學習和練習等活動中,教師都應創造機會讓中學生充分感受、體驗體育的美,在此基礎上輕松自然地學習和探索體育。
2、在快樂中灌輸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一種先天性的行為趨避傾向一趨向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回避消極的情感體驗。因此。體育活動應始終讓中學生感到輕松、快樂。快樂的體育活動是中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的基礎,是體育的審美功能以及認知、教育功能發生作用的前提。讓中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快樂既是中學生體育活動的動機激發因素,又是中學生體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因此,教育者必須做到:首先,選擇符合中學生審美需要的體育自然而然地激發中學生的審美愉悅感。選擇美好的體育,用美好的體育去感染中學生,使中學生體會到人類蘊含于體育中的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讓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并獲得共鳴,從而激發他對體育的興趣。其次,在充滿贊許與鼓勵的體育氛圍中有效激發中學生的成就感。教師應注重創設輕松愉快的體育活動氣氛,讓中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自由、充滿自信地參加體育活動和競賽。
要害詞中學生創新教育體驗式
1引言
中學生創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學基本理論之上,充分啟發中學生創新思維、挖掘中學生創新潛質、調動中學生創新積極性、增強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過程。相對于幼兒或小學生而言,中學生的思維判定能力以及處事方式處于趨向于理性的成長階段,其不僅能夠自我學習、自我調整、在創新活動中尋找樂趣,因此若能夠給予適當的鼓勵,則中學生將不斷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當中學生的生理結構趨于成熟時,創新想象力可能會有所減弱,相應的思維判定能力也就趨于定勢,創新優勢并不明顯。可見,展開對中學生的創新教育活動對于正確引導中學生創新意識、促進中學生素質教育的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筆者試圖展開對中學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比較分析
中學生創新教育是建立在啟發發散性思維、提倡換位思考、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與傳統教育模式差別較大,具體如表1所示:
盡管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體、網絡等工具和平臺,且教育對象均為學生,但從表1看來,兩者之間的差別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從教育的出發點來看,創新教育的出發點在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人是創新活動的主體,缺乏主觀能動性和發散思維的前提基礎,創意根本無從產生,而傳統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在于學校必須以書本知識為藍本,在書山題海中去感受和學習各種知識。從教育方式來看,創新教育需要通過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積極性,教師僅僅只是起到輔助和鋪墊的作用;與之不同,傳統教育中教師的根本職能在于傳道、授業與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輸式、一言堂式為主,學生作為知識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學習熱情和總結、概括與超越的綜合處理能力。從教育內容看,創新教育是隨時、隨地、隨人的教育,對于教育內容沒有限制,即任何規律、現象、思路等都可以作為教育的內容,但傳統教育必須以具體的內容作為教育的客體,且通常為有形的書本、圖畫、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從教育的內涵看,創新教育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而傳統教育往往將教育環節終止在理論學習階段,缺乏對理論的進一步深入學習,缺乏后續知識與應用環節的考慮。從考核指標看,創新教育的落腳點并不是鼓勵學生漫無天際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最終轉化為成果、專利、發明等成果形式,且轉換成實際的生產力,并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此不同,傳統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試和測驗的方式來檢驗教育的效果,從而可能會導致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為導向的教育價值取向,甚至可能會出現考試指揮棒引發的社會問題。從教育對象看,在創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個人專長能夠得到發揮;在傳統教育中則可能無法發現和挖掘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育對象被大眾化對待,表面上看視公平的“大鍋飯”教育,事實上可能埋沒了學生的愛好愛好與特長稟賦。從教育手段看,創新教育必然以教師和學生的雙方交流、反饋與互動而使得教與學的活動均能夠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傳動教育顯然缺乏反饋機制,缺乏互動的單方面教與學,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3中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基礎
3.1中學生創新教育的虛榮心理論
教育心理學通過對中學生心理結構的分析以及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把握,來系統探討創新教育中的心理現象。中學生已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并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獨立創新的能力,因此絕大多數中學生對于創新活動的愛好較為濃厚,部分中學生甚至熱衷于創新活動。然而,在中國當前應試教育模式仍然較為普遍的環境下,中學生的創新熱情受到打擊。在開展創新教育活動中,首先需要通過合適的思想政治活動,灌輸創新教育對于中學生當前階段的學習以及今后發展的重要性和長遠意義,解除中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后顧之憂。與此同時,在中學生創新教育中,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學生的“虛榮心”效應。中學生創新活動中的很多發明或專利成果絕大多數都來源于最初輔導老師的啟發與鼓勵。當中學生在得到表揚和鼓勵之后,其將在不斷的努力和學習中熟悉自我并不斷成長和提高,從而促使其自己與輔導老師的贊揚保持一致。對于中學生的“虛榮心”應該辨證的加以對待,給予適當的鼓勵,不斷刺激中學生的“虛榮心”成長,促使其必須不斷努力,以實際的成績換取滿足虛榮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學生創新教育的辨證法理論
對于中學生而言,鉆研書本知識、應付升學考試是其主要的學習使命,因此將主要精力投入課堂內學習是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的一致觀點。事實上,課堂內學習與課堂外的創新活動是對立統一的,兩者并不矛盾。理論來源于實踐,最終又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并使得理論得到運用和升華。創新活動的前提基礎并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對中學生課堂知識、平時積累以及科學規律的綜合運用。將基礎知識運用于創新活動,亦即在創新活動中引領中學生去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種知識,更能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并能夠提高其活學活用的能力。創新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通過對每年中學生升學考試中的佼佼者的調查表明,考試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創新意識較強、善于歸納總結、勤于觀察并能夠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的學生;相反,那些一心讀“死書”的中學生并不是升學考試的最大獲益者。
3.3正反饋理論
關鍵詞 中學生 科普教育 科學精神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國家加大了對科普教育的重視,并將普及科學技術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一項重要的行為準則,科普教育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實際的學習和實踐中感覺還存在著一些困惑和困擾,最為突出的感覺就是廣大同學科學精神的缺失,創新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同學們改變學習觀念,主動地參與到科普學習中來,為科學精神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1中學生科普教育的現狀
在當前教育過程中,科普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發展和進步,同學們參加科普教育以后僅僅是學習到了一些表面的知識,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作用不大,這主要是由于在科普教育中缺乏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教師方面而言,只是將淺顯的表面知識傳授給學生,并為對科普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發現,甚至部分教師缺乏一定的科普素養和科學精神;就學生方面而言,對學習深奧的知識缺乏耐心和興趣,即使對科普知識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也是受到素質教育的潮流的影響,缺乏對深層次的科學精神的把握。
中學生科普教育中科學精神缺失是普遍現象,對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培養起到了阻礙作用,致使科普教育出現虛假的繁榮現象。首先,對科普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同學們普遍認為科普教育是一門輔助學科,沒有認真地對待科普教育,沒有挖掘科普教育中的科學知識,不利于自身的成長;其次,對科普學習缺乏有效的方法,只是獲得了表面淺顯的知識,為對深層知識的應用進行探究和發現,更加缺乏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以上問題是當前中學科普教育中的常見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對素質教育的實現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2 中學生科普教育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策略
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其未來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中學生的科普教育中加強對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視,這也是科普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標。為了在中學生的科普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中學生需要充分的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覺參與到科普教育中來,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轉變角色,樹立主體觀
學生要改變觀念,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地發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科普知識的學習需要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而不是教師去灌輸,因此學生要從觀念上改變對教師的依賴性,自己參與到科普學習中,積極探索和發現。首先,學生要培養自己的探究興趣,要主動質疑,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去探究;其次,學生要善于觀察,廣泛涉獵,對周圍的社會事物進行觀察,發現實際生活中的科普知識,并自覺地將所學科普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2.2認真學習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培養科學精神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需要認真學習基礎知識,為科學精神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基礎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科普知識,學生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并自覺應用這些科普知識。例如在地理學習中,就蘊含著豐富的科普知識,這就需要青少年適應科普基地、居住社區、學校、野外活動和家庭一體化的模式,自覺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宣傳、講座、參觀、考察、制作、競賽等活動中,認真學習地理知識、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培養青少年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人生觀,并重視自身地理素養的培養。總之,中學生要將科學精神培養的重點放在參觀學習、閱讀學習、野外實習體驗和動手制作方面。
2.3廣泛涉獵,加強實踐
科普教育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這就為同學們自主探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同學們要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導下,自覺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提出問題,并根據教師的指導,去探究和發現。科學精神的培養不能單純依靠科普課堂,更加需要青少年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并對社會活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逐步培養科學精神。
此外,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為我們學校科普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因此需要青少年加強對網絡信息的應用,從互聯網上收集和處理信息,培養自學的能力。
3結束語
科普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同學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對科普教育的重視,不僅要讓同學們真正掌握科普知識,還要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真正明確科普知識對實際生活的重要作用,提高同學們參與科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習的效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應該認識到科普教育以及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要性,自覺參與到科普學習中,為自己科學精神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依托團屬陣地樹品牌,
豐富中學生課余實踐生活
山青世界是集親近自然、勞動實踐、拓展培訓、軍事教育、戶外體驗、科普學習于一體的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是山東省內第一家省級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也是團中央命名的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
一方面,全力打造功能齊全的實踐教育基地。多年來,圍繞提升山東省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營這一品牌項目,不斷完善山青世界基礎設施,建成了健身廣場、重走路、假日農莊、風雨球場、篝火廣場等活動場地,形成了快樂大本營、假日農莊實踐區、生態生活園區、國防教育區、素質拓展區、森林探險區等六大實踐體驗區域,并在孔孟之鄉濟寧、東岳泰山所在地泰安建立分基地,每年可接待規模達到38萬人次。
另一方面,設計開展特色鮮明的實踐教育活動。一是開設中學生社會能力課和農耕體驗課,組織開展了“山青自留地”包戶種養、共青團員體驗田種植活動,每年讓萬余名中學生在此體驗農耕、感受農桑、學習炊事技能,提升實踐能力。二是開展組織化綜合實踐教育活動,聯合山東省教育廳每年組織適齡中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營,累計服務省內青少年超過100萬人次。三是啟動“軍地青少年聯誼共建活動”,邀請部隊官兵為中學生開設國防教育課、真人CS野戰對攻課程、軍事越障課程,增強中學生國防意識和組織紀律觀念。四是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與山東省僑辦、山東省外辦合作開展“中國尋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華裔青少年春夏冬令營活動,向數千名海外華裔青少年推介中華傳統文化。五是開展生存訓練活動,設計推出了紅十字急救、登山搶險、急救傷員、攀巖崖降、扎筏漂流、山地穿越等項目。六是加強中學生科普教育,開設的植物勞技與農耕體驗、通用技術等課程深受中學生喜愛,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二、依托團屬陣地強基礎,
示范開展中學生主題實踐
團支部是團組織開展工作和活動的首要陣地。為充分發揮中學生團支部的自我教育功能,以“三觀”、“三熱愛”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示范開展了中學生主題實踐教育活動。
一是加強團員意識教育。從執行統一的入團儀式和戴團徽、唱團歌、過團日入手,把每年五月作為全省中學生團員意識教育月,以中學生班級團支部為單位,組織到山青世界開展戶外主題團日活動。以“與人生對話”為主題,在初中生中開展“告別金色童年,唱響青想”邁入青春期教育活動,團支部全體成員在“共青團員體驗田”里種下具有青春意義的樹苗。在高中生中開展“樹立遠大志向,擔當社會責任”走好成人路教育活動,舉行成人宣誓儀式,并進行為時半天的體驗勞動,引導中學生增強團員意識、青年意識、公民意識和成人意識。
二是開設戶外體驗團課。區別于室內講述式團課,在山青世界開設露天漫談式、運動式、互動式體驗團課。以中學生班級團支部為基礎,由山青世界工作人員或團支部書記主持,圍繞“三觀”、“三熱愛”和與中學生息息相關的話題展開交流,有小組交流、主題演講、時事辯論等傳統互動方式,也有通過小組體育競賽和小游戲等方式來分享中學生對“大道理”的理解和感悟,還有借助新媒體等形式開展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討論,在科學引導下進行有力發聲,進一步促進中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三是培養道德實踐能力。從養成中學生良好道德行為入手,發揮中學生團支部的帶頭作用,組織開展了以“參與公益勞動,塑造青春形象”為主題的中學生道德實踐活動,對山青世界基地內外、周邊鎮村的河道、山體、衛生死角以及白色污染物、公益廣告牌、交通護欄、公交候車亭進行清理。通過身體力行的衛生清理和志愿服務,進一步提高了中學生的文明素質,增強了中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三、依托團屬陣地抓培訓,
開辟廣泛的實踐交流渠道
為進一步拓展中學生實踐教育渠道,以加強城鄉中學、不同民族中學、高校與中學實踐交流為切入點,以中學生骨干為主要群體,開展更深層次的實踐教育活動。
一、中學生早戀問題的成因
引起中學生早戀問題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診斷一:大眾傳媒深入持久的影響。所周知,眼下的影視媒體、報紙雜志所宣傳的娛樂性節目無一不大肆渲染談情說愛的內容,甚至是很露骨的“性”接觸。這些媒體對這種情況深入持久的渲染,在我們的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的心里都產生了很大的波瀾,他們向往這種浪漫而又刺激的,生活,有急切的效仿心理。這是產生早戀的社會基礎。
診斷二:中學生自身生理發育的影響。統計數據表明,如今的孩子進入青春期較上世紀八十年代普遍提前1-3年甚至更早。身體的迅速發育,使得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一個個都出落成大小伙子、大姑娘,生理的發育也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了變化,他們對異性有著朦朧和神秘的感覺,對異性的向往與追求也顯得急切。這是產生早戀的生理基礎。
診斷三: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壓力的影響。現在的中學教育,從內容上看只要是中考、高考科目,學校都自行加大課時數,加大課堂容量;從教育方法上看,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學生的評價上只重視智育,而忽視了德育;在校園里,唯升學率至上,唯名牌大學至上。校領導奔走呼號,諄諄教導;班主任關懷備至,婆婆媽媽;任課老師輪番上陣,喋喋不休。整個校園被籠罩在不上大學、不上好大學非好漢的怪圈之中。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更加給孩子施以重壓。紛至沓來的各種壓力,使學生的心理承受力達到極限,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同學開始尋找釋放緊張情緒的辦法,一些趣味相投的男女同學便走到了一起,早戀也就不可避免了。這是產生早戀的心理基礎。
診斷四:受中學生認知能力局限性的影響。中學生雖然生理進入青春發育期,身體長得很快,但心理還很不成熟,認知水平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中。因此,一旦班級里出現了個別同學的早戀現象,其他同學就會覺得“新奇”、“眼紅”,就會跟著“效仿”,從而使早戀呈蔓延之勢。這是產生早戀的認知基礎。
二、中學生早戀問題的矯治
中學生早戀并非當代中學生思想發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數青少年思想和行為的不正常反映,但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忽視。無論是從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還是從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角度來看,解決早戀問題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矯治一: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走出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學生一旦出現早戀傾向,班主任切不可驚慌失措,大驚小怪,更不能當眾訓斥,不能簡單地采取“禁”和“堵”的辦法,而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然后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采用心理疏導的辦法去解決。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 矯治二:進行生理心理教育,培養健全人格。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生活本身并不會自發地教育人,凡有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輕的心靈在每一步路上都會遭到危險。”他還說,“對待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絕不可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中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需求,他們對異性有著朦朧感和神秘感。這就要求班主任要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使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幫助他們克服青春期所容易出現的種種心理障礙,培養高尚健全的人格。
矯治三:進行耐挫教育,培養堅強意志。“人生難免有挫折”,這是廣大中學生都熟知的道理,早戀往往是在學習、生活上遭受挫折或壓力太大時,學生排解心中消極情緒的一種不正確方法。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學習方法、生活技能的指導,使學生增強學習信心、增長才干,同時教育學生端正對待挫折的態度,讓學生明白面對挫折,只有堅忍不拔,知難而進,才是戰勝挫折的積極態度,才是當代中學生應具備的堅強意志和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