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3: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管理征收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的財政稅收管理制度是經過一段漫長的發展階段而形成了如今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目前,我國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秉承的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管理原則[1]。統一領導,就是說財政稅收由中央進行統一領導,中央制定全國通用的稅法、稅種,為稅收的征繳提供統一的依據和規范。分級管理,就是由中央賦予地方政府一部分對稅收的管理權力,對于稅收的征收方式和繳納手續進行靈活處理,形成了稅法統一、稅權集中的管理體系。
二、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權力過于集中
我國政府采取中央集權的制度來管理國家,由中央來實現對地方的管理和宏觀調控,財政稅收管理也不例外。稅收權力的的過于集中,導致各級地方政府不能根據地區的發展特色進行財政稅收的征收。我國為了緩解這類現象,已經開始注意給予地方政府一部分的稅收管理權力,但是很多地區仍然出現社會資源配置不科學、稅收資金使用不規范的現象。
(二)稅收管理缺乏法律依據
財務稅收管理工作內容比較復雜,包括了稅收分配的計劃、稅務征收的組織協調、稅務監督等工作環節[2]。財務稅收管理必須依照相關的法律制度來進行。但是我國的稅收管理相關的法律只有幾部,且我國各地政府的稅收行政法規大多都是暫行條例的形式,缺乏足夠的法律效力,這就導致稅收管理缺乏規范,無法落實稅收的監察、預審和征收工作。沒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也不利于中央政府對財務稅收進行統一管理,降低了財務稅收的使用效率,制約了我國的發展。
(三)稅收監管不到位
財務稅收的征收和使用需要專業人員和專業部門進行監管,如果監管不力,就會發生一些違法行為。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稅收監管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部分監管人員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另外,我國執行管理機構改革以來,財政稅收監管的機構數量不斷減少,人員被大量裁減,消磨了工作積極性,拖累了稅收監管的工作效率。
(四)財政稅收轉移支付不規范
財政稅收的轉移支付,就是政府將征收的稅收資金通過一定的形式和途徑轉移到國家建設項目當中的過程[3]。我國目前在財政稅收的轉移支付上主要采取三種形式:轉向支付、財力性支付、體制補助與稅收返還支付,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但是由于財政稅收的轉移支付手段不規范,就會導致一些工作人員挪用、濫用稅收資金,讓財政稅收轉移支付的目的落空,妨礙了我國的建設與發展。
三、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創新對策思考
(一)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
為了提高我國財政稅收的管理水平,必須要進行稅收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要從觀點上進行改變,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全國范圍內的財政稅收管理制定統一的依據,同時為各級地方政府留下靈活處理的空間。改革之后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既要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讓稅收管理具有規范性,也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彌補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促進全國經濟的平衡發展。
(二)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
我國財務稅收管理工作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由管理人員專業水平不足,業務不熟練或者工作態度有問題而引發的。比如財政稅收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問題,可能是由于工作人員的手續執行不規范,也可能是由于工作人員利欲熏心,私自將稅款挪作他用甚至貪污的原因。我國的財政稅收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和引導,一方面進行教育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技能水平,增加管理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另一方面積極宣傳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讓財政稅收管理人員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當中依法行事,一絲不茍。
(三)確定財政稅收的收支范圍
財政稅收的收支范圍,就是財政稅收如何進行征收、從哪些單位征收、征收多少和財政稅收如何使用、用到哪里、用多少。財政稅收的收入和支出要根據市場規則,實現合理征收和科學使用。合理征收,就是稅務部門要嚴格界定職責權限,依照法律法規對企業、單位、個人稅務征收的種類、數額進行確定,避免重復征稅和不合理征稅等現象的出現。科學使用,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提前制定稅收的預算方案和稅務資金的分配方案,促進地方經濟的均衡發展,形成良好的財政稅收管理秩序。
(四)對財政稅收管理制度進行創新
對于財政稅收管理的創新,可以適當引入合同制,利用合同形式對財政稅收的收入和支出進行管理。這樣有利于地方政府依據地方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建設,還能夠提高中央對地方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既能夠提高財政稅收管理的工作效率,又避免了稅收權力過于集中的弊病。
四、結論
論文摘要:闡述了稅收專管員制度在現階段顯現出的弊端和不足,介紹了稅收管理員制度出臺的背景和稅收管理員制度建設的現狀,并對我國稅收管理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兒點建議。
2004年7月全國稅收征管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強稅收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作為稅收管理精細化的重要內容,稅收管理員這個概念出現在人們視線。提到稅收管理員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稅收專管員這個與之名稱相近,并有著淵源關系的概念。其實稅收管理員的前身就是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稅收專管員,但稅收管理員制度不是恢復過去的稅收專管員制度,它與專管員制度有著本質的不同,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管事與管戶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結合,權利與責任相結合;變集權管理為分權管理,變全程式管理為環節式管理,變保姆式服務為依法服務。所謂稅收管理員就是基層稅務機關分片或分業從事稅源管理,負有管戶責任的工作人員。稅收管理員是稅收征管改革進一步深人的產物,是建立完善“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稅收征管模式的新需要,絕不等同于過去的專管員對稅收專管員制度的簡單回顧。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任何經濟形態社會中的基本規律。稅收管理屬于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它決定于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稅收專管員管戶的稅收征管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直接管理企業的產物。建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由建國初期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轉變為比較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結構。稅收征管的重點也由非公有經濟轉向國營、集體經濟。在稅收征管體制上則確立了“專管員管戶,上門收稅”“一員進廠,各稅統管,征管查集于一身”的稅收征管模式。專管員制度的存在有其客觀基礎。計劃經濟體制下,財政統收統支,企業利潤上交,虧損由國家彌補,企業不是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受“非稅論”的影響,當時普遍認為利潤和稅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財政稅收工作逐漸形成財政駐廠員、稅收專管員制度。稅收專管員管多個企業、多個稅種,不僅代表稅務機關行使著從稅務登記、納稅鑒定、納稅申報、賬薄發票管理、稅款計繳、直到納稅檢查違章處理等各種稅收管理權,而且還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經濟核算。可見,傳統的稅收征管體制是與當時經濟體制相符合、與當時的財政稅收理論相一致的。在所有制形式單一、納稅戶少且集中的情況下,稅收專管員征收效率高,是當時一種理性的選擇。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人和推進,中國的經濟結構由單一的公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企業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稅收征管對象也由國營、集體經濟轉向多種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征稅對象的復雜化使稅收專管員制度逐漸顯現出其弊端和不足:第一,未能樹立納稅人的主體地位,征納雙方責任不清。第二,納稅人形成依賴心理,缺乏自覺納稅意識。第三,專管員權力過大,責任約束軟化。尤其是稅收專管員缺少權力制約,收“人情稅”和“關系稅”,以稅謀私的弊端暴露無遺。諸多問題的凸顯,使稅收專管員制度逐漸淡出,并被以職能劃分為基礎、征管查相分離的集中征管模式替代。
稅收管理員制度出臺的背景
稅源是稅收的基礎,稅源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稅收管理的起點。對稅源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著稅收征管效率的高低。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稅收征管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深化,逐步建立了“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多年來,這種征管模式在分清征納雙方責任,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加強稅收管理和監督.強化內部監督和制約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人,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述征管模式在運行中也逐漸暴露出以下矛盾和問題:
首先,重管事,輕管戶,造成管事與管戶的脫節。按照現行的征管流程,稅源管理由過去的專管員實地調查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核算情況變成了遠離企業、坐看報表的靜態管理方式,無法收集納稅人的稅源動態信息,對未申報戶、非正常戶、停歇業戶、零散流動稅源的管理更是無法顧及,最終導致漏征漏管戶的增加。
其次,強調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和內部監督制約,忽視了調動稅務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如果基層稅務人員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稅源管理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三各種征管考核指標名目繁多,擠占了稅源管理的時間和空間,使稅收管理流于形式,造成了稅收管理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現有這種以信息化為依托的集中征收、重點稽查模式和“征、管、查”二分離或三分離的機構設置,克服了傳統專管員“一人進廠、各稅統管”所伴生的權力過大、缺少制約的弊端,實現了“管戶制”向“管事制’,轉變,但也帶來了納稅人的納稅成本增加、稅務人員缺少積極性、稅源管理職能“缺位”等問題,最終造成在稅源管理中“淡化責任,疏于管理”現象的出現。當前的稅源管理弱化問題巫需一種新的管理方法,稅收管理員制度應時而生,它也是稅收管理科學化、精細化要求下的一種稅源管理新思路。
我國稅收管理員制度的建設
早在1998年重慶市就開始實施對稅收管理員制度的探索,在全市國稅系統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4年下半年至今,全國已有一些地方的稅務系統相繼制定并實施稅收管理員工作制度,在實踐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從我國各地稅務系統建設稅收管理員制度的實踐來看,稅收管理員一般不直接從事稅款征收、減免稅審批、稅務稽查和違章處罰等工作,其主要職責包括以下內容:
(1)納稅評估。根據納稅申報資料以及其他相關涉稅信息,運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對納稅人在一定期間內履行納稅義務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進行系統的綜合評定,促進納稅人及時如實地申報納稅。
(2)納稅服務。主要包括稅收政策宣傳與送達、納稅咨詢與輔導。
(3)信息采集。主要是定期或不定期下戶進行實地調查,采集和整理管戶的生產經營和財務核算等稅源動態信息,及時更新納稅人的信息檔案。
(4)調查核實。主要包括對納稅人各類資格認定、延期申報和延期繳納、減免退稅、稅前扣除、死欠稅款核銷等事項的調查核實。
(5)日常管理。包括稅務登記管理、戶籍管理、認定管理、發票管理、申報征收管理以及催報催繳等工作。
如何完善我國稅收管理員制度
“管戶”與“管事”相結合的稅收管理員制度,是深化稅收征管改革要求下對原有專管員制度的揚棄和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了稅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稅收管理富于人性化。但稅收管理員制度同時面臨著以下難題:第一,人均管戶較多,工作量大.只能實現粗放式管理;第二.經濟結構和經濟性質比較復雜,加大了稅收管理的難度;第三,外向型經濟比重增加,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快速發展,對稅收管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第四,稅收管理員相關配套制度不夠完善。
為加強稅源管理.優化納稅服務,切實解決“淡化責任,疏于管理”問題,推進依法治稅.進一步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筆者建議應從以下3方面完善稅收管理員制度。
(1)合理界定稅收管理員的職責。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實際國情.尤其是東部、中部與西部在經濟社會發展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制定和推行稅收管理員制度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應區別對待.避免搞“一刀切”。經濟發達地區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信息化建設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網絡等信息化平臺.把納稅評估、稅收政策宣傳與送達、催報催繳等從稅收管理員的具體職責中分離出來;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外資企業、大型企業數量多,其生產經營流程和財務核算情況復雜,借助會計師事務所和稅務機構等社會中介組織的力量進行財務信息核實、納稅咨詢與輔導也有一定空間。經濟欠發達地區.納稅評估、稅收政策宣傳與咨詢、納稅輔導、下戶調查管戶生產財務信息及催報催繳等具體職責仍應由稅收管理員承擔。但無論經濟發達還是欠發達地區,都應把日常檢查、信息采集、資料核實和個性化納稅服務作為稅收管理員的主要工作內容。
摘 要 隨著現代管理技術的不斷更新,傳統稅收管理理念已不再適應現代化的稅收管理形勢和變化的需要。加強稅收管理,實現高效征管,必須運用先進的管理科學思想,創新稅收管理理念,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構筑高效征管的平臺,達到稅收遵從度高,征納成本低,征管質量好,納稅人滿意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 稅收管理 理念 信息化
伴隨著新稅制的實施和稅收征管改革的不斷深人,我國稅收管理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稅收管理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特別是加人WTO后,傳統的稅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體制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迫切要求加快稅收管理的改革創新,實現傳統型管理向現代型管理的轉變。現就如何加強稅收管理問題談幾點建議。
一、轉變傳統理念,改變陳舊模式
我國傳統的稅收管理理念和模式很陳舊,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和發展。稅收管理的重點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為了加強對納稅人的管理,制訂了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是指揮與服從管理的關系,是一種傳統的“上對下”式的強制型管理關系。這種傳統稅收管理理念是一種任務統帥下的陳舊理念,其直接后果是納稅人與稅收管理者形成一種對立甚至敵對的態度,嚴重影響了稅收征納關系和納稅人的納遵從度,從而造成了大量的逃漏稅和稅收流失,給我國的稅收征管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因此,必須對這種傳統的稅收管理理念從根本上加以轉變。其轉變方式有:(1)從傳統的征稅人,即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對納稅人居高臨下的縱向管理,轉向征稅人對納稅人的橫向平等的現代人本管理;(2)從傳統的權威管理和服從管理,轉向現代的和諧管理和服務管理;(3)從傳統封閉式的以稅收計劃和稅收任務為中心的管理,轉向全面開放的以依法治稅為宗旨的現代稅收管理;(4)從傳統的人治管理、目標管理、承包管理,轉向現代系統管理、綜合管理、有效管理和法治管理。只有改變陳舊的管理模式,才能加強和提高稅收管理效益。
二、創新稅收管理技術,實現管理信息化
利用先進的通訊和網絡技術,建立多層次有針對性的稅收服務技術體系。一方面可大力推進網上申報、電話申報、磁盤申報、銀行卡申報等多種電子申報方式,大力推進稅、銀、庫聯網,實現納稅申報和稅款征收信息的網上流轉,最大限度地方便納稅人及時快捷申報納稅,為實現集中征收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全面建立稅法咨詢、稅收法規、涉稅事項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包括提供電話自動查詢和人工查詢系統,電子化的自動催報催繳系統;利用電子郵件向納稅人定期提供稅收政策法規信息,向特定納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納稅輔導。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提供稅收法規查詢,與納稅人溝通交流,實行網上行政,網上辦理涉稅事項,接收對偷稅違法行為和稅務人員廉政問題的舉報、投訴等等,使信息技術在方便納稅人,提高辦稅質量和效率,降低稅收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完善稅源信息,共享溝通機制
首先要夯實稅收風險管理的信息化基礎。稅收征納系統的信息化既包括納稅人稅務登記、發票管理、納稅申報等所有辦稅事項的信息化,也包括稅務部門征收管理、稅務稽查等所有征收管理事項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會各相關部門的信息化。從稅收風險管理的角度看,應充分運用數據集中的優勢,建立納稅人情報信息管理庫,重點提高內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稅收管理過程中稅收風險信息情報資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進完善財稅庫銀聯網和政府公共信息平臺,及時采集上市公司報表、工商、統計、行業管理部門和管理協會等部門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區信息情報采集、交換管理機制,提升跨地區稅源信息交換、查詢功能,形成稅源控管的信息化優勢。不斷提升征管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為稅收征管工作夯實數據基礎,推進信息管稅目標不斷向縱深發展。同時加強部門協作,完善協稅護稅網絡。健全稅務機關同其他執法機關及社會組織之間協同配合的機制,盡快建立起由公檢法、銀行等部門構成的協稅護稅網絡。
四、分類管理,解決初始管理薄弱問題
論文內容提要:本文回顧了我國10多年稅收管理改革實踐,在解析主要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稅收管理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基本思路及對策措施,以加-陜實現傳統稅收管理向現代稅收管理轉變。
伴隨著新稅制的實施和稅收征管改革的不斷深人,我國稅收管理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稅收管理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加人WTO后,傳統的稅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體制正面臨新的挑戰,迫切要求加快稅收管理的改革創新,實現傳統型管理向現代型管理轉變。
一、稅收管理的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創新稅收管理理論是變革稅收管理的前提。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對稅收管理理論研究不夠重視。稅收管理理論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稅收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社會科學領域。
我國稅收征管改革摸著石頭過河走了10多年。稅收征管改革從一開始就缺乏科學的理論準備和理論指導。稅收征管改革基本上是憑經驗和直覺進行。在解決改革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徘徊。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末,進行的“征、管、查”三分離或二分離的摸索,還是新稅制實施后,對傳統專管員制度全面改革,所形成的“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征管模式,以及進人21世紀后,采取科技加管理措施,以信息化推進專業化的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理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未能從理論上對稅收管理改革目標體系進行深人系統地研究,在科學把握稅收管理的本質、規律、原則等基本理論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稅收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論框架,給予稅收管理改革堅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因此,在改革的目標方向上,缺乏準確清晰的定位。目標設計缺乏系統論證,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對征管改革的方向經歷了反復探索和較長時間的認識過程;在改革的思路上。始終循著相互制約的指導思想,沿著職能劃分的思路。把分權制約過多地寄望于征、管、查職能的分解上。追求稅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圍上,側重于稅收征管的改革,忽視稅收行政管理的改革。未能把對以納稅人涉稅事項為主要管理對象的稅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稅機關、征稅人為主要管理對象的稅收行政管理作為改革的整體進行系統設計,忽視人力資源的配置管理和開發利用;在改革的進程上,對不同地區制約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夠,缺乏整體規劃。常常處于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各地改革進度不一。帶來征管業務的不規范、信息技術應用的不統一。由此導致稅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彎路,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大了改革成本。
當然,稅務部門在改革實踐中也進行了一些理論探索,但主要還是停留在對改革方案的修修補補。疲于尋求解決具體問題的措施上,缺乏在稅收管理改革實踐基礎上理論創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解決稅收管理改革中的問題和矛盾,加快建立現代化稅收管理體系,提高稅收管理水平,必須創新稅收管理理論。
推進稅收管理的理論創新,首先要轉換傳統稅收管理的理論視野和研究方法,注意在改革實踐中進行稅收管理的理論探討,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把成功的經驗系統化、理論化;其次,要注意研究借鑒當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和工商管理領域發展起來的管理理念、原則、方法和技術,結合我國稅收管理的實際,創造性地加以吸收和運用,形成適合中國稅收管理特點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體系,并在指導稅收管理改革實踐中加以豐富和發展;還要注意不斷研究稅收管理的內在規律、原理和發展趨勢,善于抓住揭示稅收管理內在客觀性的發現性認識,創造稅收管理科學的前沿理論。通過尋求稅收管理理論突破與創新,推動稅收管理的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徹底改變我國稅收管理改革目標不明、方向不清的被動局面,徹底改變稅收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式陳舊、管理手段單一的落后局面,實現傳統稅收管理向現代稅收管理的根本轉變。
二、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稅收管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創新稅收管理離不開現代科技手段的支撐。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稅收管理正產生著革命性的影響,為創新稅收管理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新稅收管理技術,以信息技術和通迅技術為基礎,實現稅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稅收管理改革,提高稅收管理質量和效率,實現稅收管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伴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我國稅收管理信息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人腦到電腦、從單機運作到網絡運行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對稅收管理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稅收管理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們不惜重金投入,購置相當數量和一定檔次的計算機技術裝備,與應達到的應用程度和應用效果仍有相當差距。在推進稅收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稅收信息化建設缺乏總體規劃,軟件開發應用雜亂無序,信息系統平臺不統一,數據處理缺乏層次性和綜合性,形成許多“信息孤島”;信息資源利用不充分,集中分析監控能力不強,導致高技術與低效率并存,高成本與低產出共生,造成人財物的極大浪費。對此,我們應當認真總結和吸取過去在稅收信息化建設中留下的深刻教訓,從戰略高度推進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加強對信息化建設工程組織學的研究,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加強對稅收管理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徹底改變機器運作模擬手工操作的狀況,挖掘信息網絡技術的潛在效能。
創新稅收管理技術,實現稅收管理信息化,是科技與管理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推動稅收管理發展,實現稅收管理現代化的過程。目的是要使人工管理與機器管理組成的整個管理體系效能最高。實現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推進稅收管理信息化應突出四個重點:
其一、堅持按照一體化原則,遵循“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保障安全”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優化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方案和具體規劃,逐步實現業務規程、硬件配置、軟件開發、網絡建設的一體化,在稅收管理信息化建設整體推進上求得新突破。
其二、從管理思想、管理戰略上突破傳統觀念和管理方式的束縛,適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的要求,實現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互動,在現代技術和科學管理有機結合上求得新突破。通過稅收管理的技術創新,改造管理流程,重組職能機構,變革管理方法,優化資源配置,規范權力運行,把整個稅收管理工作有機地聯系和帶動起來,形成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的互動響應機制,構建起與信息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管理平臺。
其三、利用先進的通訊和網絡技術,建立多層次有針對性的稅收服務技術體系。一方面大力推進網上申報、電話申報、磁盤申報、銀行卡申報等多種電子申報方式,大力推進稅、銀、庫聯網,實現納稅申報和稅款征收信息的網上流轉,最大限度方便納稅人及時快捷申報納稅,為實現集中征收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稅法咨詢、稅收法規、涉稅事項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包括提供電話自動查詢和人工查詢系統,電子化的自動催報催繳系統;利用電子郵件向納稅人定期提供稅收政策法規信息,向特定納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納稅輔導。利用互聯網提供稅收法規查詢,與納稅人溝通交流,實行網上行政,網上辦理涉稅事項,接收對偷稅違法行為和稅務人員廉政問題的舉報、投訴等等,使信息技術在方便納稅人,提高辦稅質量和效率,降低稅收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其四、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依托,把稅收管理全過程納入完整、統一、共享的信息系統,實施全方位的實時監控。一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數據處理系統。在統一數據結構和標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征收信息向地市局和省局集中,進而再向省局和總局兩級集中,克服信息傳遞中封鎖、變異和沉淀,提高征收入庫操作的規范度,實現數據管理效率和質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為重點的稅源稅基監控系統。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分析,管理薄弱是與信息獲取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只有信息完備才能實施有效管理。因此,在加強納稅申報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時,要加快與工商、銀行、技術監督、海關、公安等部門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增強稅務機關獲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以依法行政為重點的管理流程控制系統。在將稅收管理全過程納入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控制業務處理流程,減少自由裁量的環節和幅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參與稅收管理質量的控制和改進,實現對執法行為的監督制約,使稅收管理全過程每個環節責職、每個權能行使、每項工作績效,都能通過網絡透明地呈現在管理決策平臺上,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三、稅收管理的組織創新
稅收管理機構是根據履行國家稅收職能需要,圍繞稅收行政權力設置、劃分和運行而形成的組織體系。設計科學的稅收管理組織結構是有效實施稅收管理的組織保證。稅收管理組織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能否履行好國家稅收職能,能否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影響到稅收管理質量和效率的高低。
回顧我國稅收征管改革歷程,有關方面一直在尋求建立一個科學高效的稅收管理組織體系。每次征管改革幾乎都離不開對征管組織機構的撤并調整,特別是新稅制實施后,征管組織機構處在不斷的調整變化之中,有的撤銷稅務所,按區域設置全職能分局;有的在分局下還設有中心稅務所;有的很快又取消全職能分局,按征、管、查職能外設征收局、管理局和稽查局等專業局;有的仍留存著一直游離于機構改革之外的外稅局、直屬局。總的說來,這些改革措施始終沒有打破原有征管機構的層級,沒有跳出按征、管、查設置機構的框框,沒有沖破地區行政管轄范圍的界限,沒有發揮運用網絡技術構造組織結構的優勢。稅收管理組織機構龐大臃腫,管理層級環節過多,機構設置不統一,職能部門交叉重疊,權力結構過于集中,管理組織過于分散,資源配置不講成本效益,組織結構效率低下的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更為突出。
要從根本上解決征管組織結構問題,提高稅收管理組織合理化程度,必須大力推進稅收管理機構的改革創新。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稅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稅收管理機構改革創新的著力點應放在依托信息網絡技術,打破部門約束和層級限制,根據稅收管理的內在規律,優化管理資源的配置,使傳統封閉的機械式組織向現代開放的網絡化組織方向發展。一要減少管理層次,收縮征管機構,確立稅收管理機構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現代管理組織理論和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要提高組織結構效率,必須減少行政管理層次,精簡管理機構,實現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我國目前稅收管理組織結構,從總局、省局、市(地)局、縣局到基層分局有5個層級,除基層分局外,有4級行政管理層。世界上很少有這種5級架構的征管組織體系。要創新稅收管理組織結構,必須打破這種僵化的5層“寶塔”結構,沖破行政區劃的約束,根據經濟區域、稅源分布、規模大小,設置稅收管理機構。從改革的漸進性考慮,稅收管理機構改革的近期目標可以定為實行總局、省局、市局、縣局4層組織結構。今后條件成熟時,對省級局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打破行政區劃,根據經濟區域進行撤并,設置跨省大區局,如像人民銀行跨省設置分行機構。
二要統一征管機構設置,實現基層征管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根據企業組織理論學的研究,企業管理組織機構設置通常有四種模式,即以產品為基礎的模式、以職能為基礎的模式、以客戶為主的模式和融合前三種的矩陣模式。按照前述稅收管理機構的改革目標和國外稅收管理機構設置的做法,適宜采用按稅種類型和職能分工相結合的模式設置內部機構。在基層局(縣、區局和將來實現征管實體化的地市級局)適宜按職能分工和納稅人類型相結合的模式設置機構,除稽查局可作為外設機構外,其它專業局都應全部轉為內設機構,同時還應撤銷過去外設的直屬局、外稅局,實現對內外稅、不同行業、不同預算級次企業的統一管理。基層局的主要職能是對轄區內稅源稅基的控管。分類管理是專業化管理的基礎,對納稅人實施分類管理是國際上許多國家的成功做法。
三要構建與信息化相適應的稅收征管運行機制,實現稅收征管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術改變稅收管理的流程和組織結構,建立一種層級更少基層管理人員權責更大的管理體制。在縣(區)局內部,根據稅收征管和信息化的內在規律,重新設計和優化稅收征管業務和征管流程,將咨詢受理等納稅人找稅務機關辦理的涉稅事項集中到前臺辦稅大廳實行全方位服務,解決納稅人多頭多次跑的問題;將納稅評估、調查執行、稽查審計等稅務機關找納稅人的所有管理事項,集中到后臺實施分類管理,解決稅源稅基控管薄弱的問題。
四、稅收管理的制度創新
深化稅收管理改革,既需要消除不適應現代稅收管理發展要求的制度,更需要針對解決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優化稅收管理制度設計是稅收管理改革與發展重要內容,也是從制度層面解決當前稅收管理存在問題的必然要求。稅收管理的制度創新應當緊緊圍繞提高納稅人稅法遵從度和稅務機關管理效能,降低稅收風險即法定稅收與實際稅收之間差額這一稅收管理目標,在稅收管理制度體系優化設計上求得新突破。
當前稅收管理制度創新應當突出兩個重點。
(1)要著眼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促使其如實申報納稅,解決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一要建立以納稅人為中心的稅收服務制度。稅收服務是保證納稅人依法納稅的重要條件,必須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盡快將稅收服務從過去的道德范疇上升到行政職責,構建起以納稅人為中心的稅收服務制度體系,為納稅人提供享受各種稅收服務的制度保障,包括設立多渠道政策的制度,確保所有公民享受和獲得稅收知識的權力,使納稅人有能力自覺、及時、準確申報納稅,減少無知性不遵從;設立以客戶為導向的程序制度,確保辦稅公平公開,程序簡便規范“一站式”服務到位,使納稅人減少“懶惰性”不遵從;設立完善的權益制度,確保客觀公正開展行政復議,主動實施行政救濟,保障納稅人合法權益,減少情感性不遵從。
二要建立以納稅評估為基礎的納稅信用等級制度。納稅信用度的高低直接體現著稅法遵從和稅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實施納稅信用等級制度,根據納稅人納稅誠信度實行差別管理,對信用等級低的納稅人嚴加管理。制定鼓勵誠信守信,制約懲處失約失信的政策措施,促使納稅信用成為與納稅人生存發展緊密相聯的無形資產。讓依法納稅者受到社會廣泛尊重,使誠信納稅者得到實惠,增強忠誠性遵從的榮譽感;讓失信違法者付出利益代價和榮譽代價,促使納稅人誠信納稅。同時要把建立納稅信用等級制度與建立納稅評估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建立起科學的納稅評估機制。
三要建立“輕稅重罰”的違法處罰制度。增大違法成本是強化稅收管理的重要舉措。對外要健全偷逃稅處罰管理制度,增大偷稅成本;嚴懲知法違法者,對不按規定履行納稅義務,該罰的要罰,該判刑的要判刑,減少納稅人自私性不遵從,增加預防性遵從。
(2)要著眼提高稅務機關內部管理效能,約束稅務人員尋租,對工作業績進行有效激勵,解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一要建立科學的稅收管理績效考核制度。考核稅收管理績效是促進稅收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手段。稅收管理績效考核導向至關重要。要徹底扭轉過去績效考核重收入輕管理,重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輕機關內部考核的傾向,從組織收入型向執法保障型轉變。要以正確實施國家稅收政策,降低稅收風險為目標,將績效監控和評價貫穿稅收管理全過程,使績效考核成為加強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考慮從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和機關內部兩個層面建立績效考核制度。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績效考核,應從稅收風險、執行政策、服務質量、人力資源利用、成本效益等方面,通過客觀科學地制定考量目標和指標體系,準確評價下級稅務機關稅收管理的成效和不足,激勵先進,鞭策落后,使之明確稅收管理的改進方向。對機關內部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應重點圍繞行政行為、行政過程和行政結果等方面進行考量,可采取事項與崗職相結合的績效考核辦法,通過定崗位、定職責、定事項、定人員、定目標、定指標、定獎懲等方法,充分運用計算機網絡對稅務人員工作業績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評價,使個人工作績效與集體組織績效高度關聯,激發個人和群體奮發向上的活力。
[關鍵詞] 企業稅收 稅收管理 項目登記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國家繼續采取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在工業化大發展、經濟增長日益明顯的社會背景下,企業獲取了極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此種狀況下,完善企業稅收管理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現有問題,尋找相應對策,成為企業稅收管理當務之急。
一、企業稅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稅源控管深度不夠,管理手段粗放,稅收偷漏問題嚴重
由于目前地稅機關征管專業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設置尚待規范,各征收單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稅”手段,僅停留在對建筑業專用發票實行代開監管上。施工單位經常發生零申報、申報不實甚至不申報等現象,稅務機關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單位的總體經營情況,但對單個工程項目價格構成不能準確掌握,稅款流失或滯后現象仍很嚴重。一些建設單位因資金困難等原因,往往選擇用材料物資、車輛、房產所有權抵頂部分工程價款,對這部分抵頂工程價款的實物,建筑施工企業一般不計入收入和相應的賬目,形成資金帳外循環。某區地稅局在建筑業稅源普查中發現,該區上年度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8億元,建筑行業實際納稅8000萬元,漏征稅款3000多萬元。
2.稅源控管范圍狹窄,部分項目控管缺位,稅源大量流失
傳統的企業稅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對企業的管理,忽視了對企業項目的精細化管理,稅務機關僅能從納稅申報表和財務報表獲取征管信息,在整體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費用、稅金、資金流動等財務指標,而對具體施工項目的納稅狀況難以準確掌握,造成大量項目稅收管理缺位。例如,稅務機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某建筑企業2006年度先后承建了2 處商品房開發工程和某開發園區的排污溝渠施工工程,該公司只對商品房的土建收入進行了納稅申報,對其它較為隱蔽的收入則未進行申報納稅。
3.欠缺部門配合機制,管理措施乏力,稅收政策執行困難
在企業的前期管理中,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規定稅務機關的先期參與權利,致使主管稅務機關無法及時掌握工程立項、招標、開工、資金投入、承包合約等相關情況,這就限制了稅務機關職能作用的最大發揮。
二、加強稅收管理的措施
1. 項目登記,雙向申報,嚴密稅源監控機制
(1) 實行項目登記,規范管理流程。項目登記管理應包括項目開工登記、項目變更登記、項目注銷登記等內容。建設單位在辦理開工許可手續之前,必須會同施工單位先到稅務機關辦理稅收項目登記手續;如果在施工過程中發生重大變化,如出現停緩建等情況,建設單位與建筑施工企業應到地稅部門辦理項目變更登記手續;項目竣工驗收后,建設單位向主管地稅機關辦理項目注銷登記手續,并結清代征稅款,交回《委托代征稅款證書》以及代扣代征稅款憑證。
(2)雙向申報,細化管理內容。項目被納入稅收正常管理軌道后,有關單位和企業要分別向項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和機構所在地征收分局進行納稅申報。相關單位由匯總報稅轉向定期明細申報。分項目申報工程進度、付款情況,以及工程材料供給和代征稅款等情況。建立代征稅款臺賬,并按月解報稅款。對企業除了按照法定要求辦理有關納稅申報手續外,還要按工程進度向機構所在地征收分局報送《建筑業稅收明細申報表》。通過按項目細化納稅申報,不僅延伸了稅源監控的鏈條,而且提高了納稅申報的準確性。
2. 各負其責,雙向管理,建立有機協同的工作格局
(1)科學定位,明確職責。按照雙向管理的要求,明確項目所在地征收分局、企業機構所在地征收分局、企業的稅收管理員主要職責。項目所在地征收分局不僅負責監督有關單位代征稅款的申報、解繳、保證代征稅款及時足額入庫,還要負責施工過程、貨款結算過程、開工與竣工驗收過程的監督,負責對項目的注銷清算、向機構所在地征收分局傳遞稅收信息等。企業機構所在地征收分局主要負責監督納稅人嚴格按照項目預算與工程進度進行納稅申報;監督財務核算及稅款繳納情況,協助項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做好項目注銷、稅款清算等工作,及時向項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傳遞情況,定期進行分析比對工作。
(2)專業管理,動態控制。為了強化對項目的管理,稅務機關應采取專人、專職和專責的方式,對項目進行跟蹤管理。監督指導建設單位依法代扣稅款,準確掌握項目的進度情況,對涉稅動態信息進行監控分析,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同時,建立定期巡查制度,確保稅款及時足額入庫。
(3) 協同配合,相互制約。定期對納稅申報進行比對分析,以便及時發現有無漏項及申報不及時等情況。項目所在地分局要與企業機構所在地分局聯合進行稅款清算。
3. 依托信息化平臺,整合管理資源,全面提高管理效能
(1) 利用平臺信息集成功能,整合內外信息資源。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稅源信息,準確把握稅源變動情況,應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來源渠道,形成開放式的稅源信息系統。通過平臺對各類信息按應稅項目和潛在稅源項目進行細分,以滿足不同崗位和管理環節的需要。
(2) 利用平臺比對預警功能,對稅源進行智能化管理。通過數學的和智能的方法,對業務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隨時發現和處理各個部門與各個環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監控措施,達到流程控制、超前預防的目的,使稅源監控由靜態監控、事后監控向動態監控、實時監控轉變。
(3) 利用平臺多元化查詢功能,促進管理效能提高。平臺多元化查詢可以使各個職能部門和稅收管理員全面、及時地監控、了解稅源狀況和組織收入進展情況,及時準確地預測稅源的變化趨勢,大大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利用程度和使用價值,促進管理效能的提高。
參考文獻:
今天的會議,是區委、區政府決定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研究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現狀,安排部署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任務,進一步規范礦山企業開采秩序,推進全區依法治稅進程,促進全區礦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開好這次會議,區長作了重要指示,4月5日下午,區委副書記、常務副區長張權發同志在區財政局又親自主持召開全區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專題會議,研究討論和安排部署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有關工作,這充分表明區委、區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剛才,會議傳達了區政府[20__]4號專題會議紀要精神,學習了《貴池區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辦法》,宣讀了示范鄉鎮礦山企業財務稅收指導監督人員名單,希望各地、各部門嚴格按照要求,認真領會,抓好落實。下面,根據會議安排,我再講三點意見,供大家研究參考。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進一步明確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全區礦業經濟快速發展,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區共有各類礦山企業212家,去年共實現稅收3000多萬元,為完成全區財政收入目標任務,促進貴池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礦山企業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強。與此同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數礦山企業缺少統一規劃和規模經營,存在著小、散、亂的問題,尤其是在財務管理和稅收征管方面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和管理漏洞。如有的礦山企業管理體制以及組織機構不健全,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導致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有的礦山企業賬簿設置、項目成本核算等處理不夠規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和計稅收入不實;有的礦山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不健全,仍存在隨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增加管理成本現象;有的礦山企業持一證搞多點承包、出租開采、以采代探,稅收存在“跑、冒、滴、漏”現象。存在的這些問題,充分表明了我區的礦山企業財務管理和稅收征管亟待加強規范提高。對此,各地各部門務必要引起足夠重視,切實提高思想認識。
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建立良好的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秩序,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和諧、健康的經濟發展環境,加快全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需求;是實現企業稅負公平,防止國家稅收流失,促進稅收穩步增長的重要舉措;是規范全區礦山企業開采秩序,加快礦山企業優化整合,提升企業自身安全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加強企業規范化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因此,各地、各部門務必要把思想認識高度統一到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充分認識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組織上周密部署,在行動上真抓實干,把規范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二、明確職責,強化措施,推進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一是規范管理要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三條規定,各單位必須依法設置會計帳簿,并保證其真實、完整;第九條規定,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任何單位不得以虛假的經濟業務事項或者資料進行會計核算。因此,各礦山企業必須要依法加強企業財務管理,規范企業財務核算。《貴池區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辦法》已制定出臺,財政部門作為政府主管會計工作的職能部門,要督促各礦山企業根據會計業務的需要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會計機構負責人和必要的專業會計人員,同時,要加大對礦山企業財務人員的培訓指導力度,督促指導礦山企業建立完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及時、準確、規范地進行會計核算,確保計稅依據準確無誤。各礦山企業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規定,牢固樹立依法納稅意識,在規范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做到按章納稅,依法納稅。
二是責任落實要到位。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對全區礦山企業的動態監測系統工作,5月底以前要全面完成普查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對礦山企業的開采量進行動態監測;對礦產權發生轉讓的企業,要及時、科學核定礦山企業的占用儲量,為依法有序開采、依法征繳稅收提供科學的、合理的計稅依據,未核定占用儲量的不得辦理礦業權轉讓手續。稅務部門負責對全區礦山企業的稅務 稽查工作,防止各種偷稅漏稅和包稅定稅行為的發生。對依法應予建帳,但未建帳建制的礦山企業,根據《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的規定,依據國土部門核定的年開采規模,從高核定其應納稅額,并依法進行處罰;對已建帳企業,但不據實核算、帳目明顯不符、設置虛假帳簿的,一經查實,根據國土部門測定的開采量,嚴格按《稅收征收管理法》相關規定,除補繳稅款外,按其情節給予從重處罰。財政部門負責對各礦山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依法制止和查處違反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行為。各鄉鎮街道要在加強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的同時,協助有關部門做好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提升礦山企業各項管理水平,確保規范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三是方法措施要到位。我區的礦山企業點多面廣,分布較散,為實現稅收征管的精細化,稅務部門在稅收征管中,要通過“勤”、“查”、“比”的方法來強化稅收征管,堵塞稅收漏洞,努力做到應收盡收。一要“勤”。廣大稅干要克服困難,勤于深入各礦山企業,了解企業生產的基本情況,建立各礦山企業的生產情況檔案,從而確定較為準確的計稅依據。二要“查”。針對各礦山企業的特點,通過檢查財務核算資料,核實財務資料記載與實際生產情況的真實性,從而掌握較為準確的計稅依據。同時,對其下屬的開采部門、銷售部門也要進行檢查,防止稅收“跑、冒、滴、漏”,努力做到應收盡收。三要“比”。將同等生產規模的礦山企業之間、同企業當年與上年同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如發現有隱瞞計稅收入的依據或財務核算的漏洞,再重新計算,依率計征。
三、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確保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要強化領導,精心組織。規范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的工作性質,將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并制定有計劃、有步驟、有實效的工作措施。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認真安排,指定專人專抓此項工作;分管領導要深入工作一線,掌握工作動態,落實工作措施,做到親自部署、親自檢查、親自落實。為更好地推進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區里首批確定棠溪鄉、涓橋鎮和墩上鎮為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示范鄉鎮,分別由區財政局、區地稅局、區國稅局負責聯系,并抽調了17名同志組成貴池區礦山企業財務稅收指導監督隊伍。希望區礦山企業財務稅收指導監督人員要協助示范鄉鎮抓好工作,確保規范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其他鄉鎮街道要按照《貴池區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辦法》的要求,各自負責做好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礦山企業的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確保在6月底前完成任務,區政府將組織相關部門不定期進行督查。
二要密切配合,齊抓共管。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哪一個鄉鎮街道和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現實的,必須在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各鄉鎮街道和部門要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識大體、顧大局,把規范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作為經常性工作,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直至抓出成效。各有關鄉鎮街道和礦山企業要理解、支持、協助財稅部門的工作,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財稅增長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招商引資與加強財稅監管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優化環境與規范企業經營行為的關系,推動規范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經常化軌道。
三要廣泛宣傳,營造氛圍。財稅部門要利用新聞媒體及政府、部門網站,不斷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積極引導礦山企業加強管理,規范經營,依法納稅,切實優化規范全區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的工作環境。同時,要不斷宣傳規范礦山企業財務和稅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有關政策,對各種違規違法行為及時予以公布、曝光,切實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工作環境。
論文摘要: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是稅務機關運用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稅收管理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概括性的評價。評價時應本著系統的、戰略的、權變的跟光,注重對指標的相互關系及其權重的確定,采取客觀,公正、科學、全面的評價方法。將目標管理、關鍵績效指標以及平衡記分卡等評價技術引入到稅收管理績效評價工作中,建立一種適用于不同層面的績效評價體系,能夠為提高質量和效率提供有效的評價方法。
一、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概述
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是稅務機關運用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稅收管理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概括性的評價。評價時應本著系統的、戰略的、權變的眼光,注重對指標的相互關系及其權重的確定,采取客觀、公正、科學、全面的評價方法,快捷準確地將信息反饋給管理層,以供實施控制決策之用。稅收管理績效評價可以從效果和效率兩方面進行。
(一)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目標
稅收管理的目標是為了促使納稅人依法納稅。稅收管理績效目標服從和服務于稅收管理目標,通過實施績效評價,引導和促進稅務機關實現稅收管理目標。因此,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目標應當是在稅收遵從的前提下,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從而達到稅收收益最大化和納稅滿意度最大化。
(二)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實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質量的數據資源。實施有效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要求高度的稅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數據資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級,有專業的數據處理中心,對產生的數據資源實時進行校驗、統計、篩選、分類、分析,有相應的保障數據質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對稅收管理過程及結果進行標準化管理。要最終做出績效評價的判斷結果,除了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還必須有可行的評價標準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評判。評價標準是評價結果產生的基準和前提。
(三)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主體
在高度信息化條件下,稅收管理主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管理層面和操作層面。管理層面主要指省級以上稅務機關和單純具有內部管理職能、不直接面對納稅人的地市級稅務機關,操作層面即為直接面向納稅人的地市級以下稅務機關。在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下,稅收管理主體就是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主體。
(四)稅收管理績效評價的范圍
現代稅收管理理論中的稅收管理.主要是指稅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稅收執法權的管理。稅務機關績效評價包括對稅務行政管理權和稅收執法權行使績效的評價。本文主要是對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稅收執法權的過程及其結果產生的績效,即稅收管理績效進行評價分析。
二、構建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應注意事項
(一)合理設定評價指標
指標設計在以“目標管理”為手段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具有重要意義。指標既是稅務人員工作行為的導向,又是評價稅務人員工作業績的標準。好的指標可以起到事前積極誘導和事后公正評價的作用,差的指標會使整個績效評價體系失效甚至對整個稅務系統造成危害。我們對稅務人員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和評價的全部內容,必須涵蓋稅務人員7O~8O以上的工作,根據崗位職責確定指標。指標的設計要體現多元化,不僅要能綜合反映稅務人員的工作業績,還要考核其工作態度、創新精神、知識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與他人交流與共享信息。各級稅務機關也可以結合實際在此基礎上自行設計指標體系。這就意味著指標的設計要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對于兩類指標組合權重的選擇取決于被評價稅務人員的崗位職責。不同的部門工作側重點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納稅人的滿意程度,樹立稅務機關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實現稅款的應收盡收、減少納稅人的稅款漏征率。對量化指標要求高的稅務部門,則量化指標的權重大些,對定性指標要求高的稅務部門,則定性指標的權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溝通
若把稅務部門績效評價體系比做一臺機器,溝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劑,它能保證整個績效評價體系良性運轉。沒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機制也就沒有稅務部門的績效評價體系。溝通存在于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三個階段。在績效評價實施前的指標設計階段,稅務部門的領導或評價者應把被評價人員納入到指標的設計過程中。溝通一方面可以使績效指標和標準成為每一個部門和稅務人員均能理解的共同語言,從而對其行為產生事前誘導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導接受并指導行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標的設計與實際相脫離,增強了指標的可操作性。對于績效評價后的溝通,評價人員根據被評價稅務人員的績效評價結果,鼓勵與組織目標一致的行為,同時對于不符合或偏離組織目標的行為予以引導,幫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使其接受進一步的培訓或改變工作態度。人們最常忽視的是評價過程中的溝通,然而在評價過程中及時進行溝通引導被評價稅務人員的行為,可以防微杜漸,大大改善評價結果。在實際工作中,事中溝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據個體需要選擇激勵手段
績效評價與績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傳統行為學理論分析,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而動機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點,是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的基礎。需要的層次性決定了激勵手段的多樣性,即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對于物質激勵,可以通過對薪酬體制的設計而完成,在績效評價體系中,稅務人員的工資一公務員基本工資+績效工資x工作難易系數。對于非物質激勵,可以通過“情感激勵”對稅務人員個體工作給予認同、尊重、表揚,對其職位的提升、賦予信任和責任來實現。評價人員必須確定被評價稅務人員目前所處的需求層次和特點,并依據其特點選擇適合不同個體的激勵結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約束機制
激勵和約束是稅務部門績效評價體系中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間實現整體協調,才能發揮績效評價的功能。績效評價體系內的約束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如果稅務人員的評價結果較差或與整個系統的目標相悖,將遭受批評和懲罰,為此付出代價;另一方面對評價結果差的稅務人員的處罰就是對其他稅務人員的約束,或者說是反面激勵,從反面達到激勵約束相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績效評價體系中,激勵和約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協同在一起發揮最優作用。
三、不同層面設計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探討
(一)稅收管理績效評價技術的運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評價。
平衡計分卡是一種綜合績效管理體系。它將組織經營任務的決策轉化為四大部分的指標: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發展,將組織戰略分為這四個方面的考察目標,每一考察目標分別設置幾個獨立的指標,多種指標組成了相互聯系的一個系列指標體系。這些目標和指標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強,構成了有機的統一體,從而達到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短期與長期、內部與外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計分卡進行管理決策,能明確地看出它對整個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研究組織戰略目標所帶來的影響。在平衡計分卡中,財務方面是平衡計分卡的最終結果,財務指標的實現是客戶滿意和客戶忠誠的結果。只有實現內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時間、質量和價格方面滿足客戶,才能達到客戶滿意和客戶忠誠。而內部流程的優化與否主要取決于企業員工的能力。
2.基于關鍵指標的績效評價。
關鍵績效指標的類型主要有數量、質量、成本和時限。在確定關鍵績效指標時,指標的設定要具體,切中目標、適度細化、能夠權變;指標是可度量的,是數量化和行為化的,數據或信息要具有可獲性;要具可實現性,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在適度的時限內可以實現;要有現實性,是可證明和觀察的,不是假設或主觀猜測;指標的設定要考慮時間,關注效率。
3.基于目標的績效評價。
目標管理下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是以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為理論基礎,把以工作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激勵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工作任務量化,層層分解。目標管理法是為了改善組織在競爭中軟弱無力所實施的一項措施,通過權力下放和自我控制來提高組織的競爭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礎上,更強調人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基于目標的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四個操作步驟:設定績效目標、確定目標達到的時間框架、實際績效水平與績效目標相比較、設定新的績效目標。
(二)管理層面基于目標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分析
1.基于目標的關鍵績效指標體系構建要求。
管理層面的工作要強調納稅人導向、結果導向。它需要為操作層面提供政策咨詢、宣傳培訓、協調審批等服務,而這些工作始終要圍繞顧客的需求進行。管理層面許多工作的最終結果要靠操作層面的執行來實現,為體現它的導向思想,有必要將其工作績效與操作層面的主要執行結果掛起鉤來。管理層面要通過對關鍵績效指標的篩選來突出工作重點,調整衡量標準,要加大對主體業務和主要職能的評價力度。對過程的控制主要通過正確執行管理體系文件來實現,采取抽查的方式進行,將需要關注的重要過程篩選出來,每次只從其中抽取部分進行檢查。
2.基于目標的績效評價體系設計思路。
管理層面的績效評價根據“目標引導,面向流程”的指導思想,按照“質量方針一總體目標一具體質量指標”的思路,結合管理層面的主要職能,建立起基于目標的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科學化的績效評價體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體現為稅收政策能夠有效地保證稅收職能的實現,有利于保證稅收“應收盡收”的收人組織原則,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調節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營造公平有序、誠信納稅、和諧的稅收環境,有利于促進依法治稅目標的順利實現。評價該績效目標的指標可以使用稅收征收率這一指標進行評價。
(2)稅收分析預測的準確性。受指令性稅收計劃的影響,政府部門一度強調用稅收完成數來評價稅收管理工作。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是要樹立制定科學稅收計劃的觀念,實事求是地測算和上報建議計劃以及影響收人的主要增減因素;二是運用科學的手段做好收人預測工作,對稅收預測的效果主要引人稅收收人預測準確率指標來評價,同時把查補稅款總額作為稅款預計水平的一個修正指標。
(3)稅收數據質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稅收監控是稅收管理的基礎,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數據管理基礎上。管理軟件通過采取有效手段,對各類數據進行檢驗、審核、檢測和維護,及時發現和避免異常數據,清理垃圾數據、冗余數據,糾正錯誤信息,確保數據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和實用。數據高度集中,對管理層面而言,維護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過垃圾數據量、冗余數據量、數據利用程度、應急預案啟動的次數、數據災難發生的次數以及解決效果等方面設定評價指標。
(4)納稅評估的質量和效果。納稅評估的有效性評價應當包括評估對象確定的準確性、評估發現的問題戶數、補繳稅款、移交稽查戶數以及納稅人真實申報率的提高等方面。
(5)執法監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濟的處理能力。依法治稅是衡量稅收管理工作績效的核心標準和實現稅收各項職能的核心途徑。管理層面通過執法監督和法律救濟,可以通過執法檢查、納稅人投訴、案件復查等方式進行,主要通過稅務案件應訴維持率、復議案件維護率、稅務案件審理準確率等指標來評價。
(6)提供服務的質量。無論納稅人將需求直接傳遞還是由操作層面傳遞給管理層面,管理層面都應當等同于與納稅人直接傳遞,進行及時、準確的處理。因此,顧客需求的有效處理率、處理及時性和準確性都應當成為關注的內容。
(三)操作層面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稅收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分析
1.財務的稅收征收率指標選擇。
稅收管理戰略目標主要是提高納稅人稅收遵從程度,在財務角度主要體現為實現稅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結果”指標主要體現為稅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既定的稅制模式下,稅收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法定稅收收人的實際征收量。因此,財務方面的指標主要體現為對稅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評價,具體包括納稅人戶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戶管理質量、納稅申報質量以及稅負水平四個方面的相應指標。核心結果指標則依據稅收經濟觀,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況下,稅收規模隨經濟的波動而波動。從理論上說,只要稅務機關依法治稅,對無知性稅收不遵從的納稅人提供優質服務,對自私性不遵從的納稅人加強管理監控,就能夠實現應收盡收。在評價是否實現有效地組織稅收收人方面,用稅收征收率進行評價。
2.征管過程驅動性指標選擇。
(1)納稅人戶籍管理水平。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戶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評價期該轄區內納稅人獲得的全面性,以及納稅人各項基礎信息是否真實、準確。主要由稅務登記率、發票使用率、戶均發票使用量、稅控裝置數據采集率等指標來評價。
(2)核定征收戶管理質量。在日常稅收征管中,加強對核定征收戶的管理和評價,可以有效監控操作層面行使推定課稅權的情況,降低風險,實現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進而提高稅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賬征收率、定額調整率、定額戶轉查賬戶比率、個體戶平均稅負、未達起征點率、停業復業率等指標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