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文化產業區域現狀

文化產業區域現狀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5 16:03: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產業區域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產業區域現狀

篇(1)

關鍵詞:甘肅省;文化產業區域經濟增長;關系

1 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1.1 文化產業發展產值

“十二五”時期,甘肅省文化產業實現高位持續快速增長,由起步階段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從1.26%增長到2.3%,資產總量從227.5億元增長到578.45億元,法人單位數從3855戶增長到1.1萬戶,法人單位從業人數從8.84萬人增長到20.25萬人。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實質性簽約項目1319個,落地932個,項目落地率為70.66%;簽約合同金額達5893.43億元,到位資金1216.88億元,資金到位率為21.64%。建立了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9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個省級示范園區、23個省級示范基地。新建數字影院109家,實現縣級以上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

1.2 甘肅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隨著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成功獲批,日前,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科學謀劃,采取有力措施,厚植發展優勢,破解發展難題,切實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條彰顯甘肅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規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文化管理體制充滿活力,文化產業體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全省文化產業年增加值超過500億元,占當年全省GDP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使甘肅成為全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西部現代文化創新的新高地。《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著力構建傳統優勢產業體系、新興文化產業體系、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等三大產業體系;著力打造隴東南文化歷史產業區等三大特色文化產業區;著力加強骨干文化企業、市場體系、人才隊伍、文化品牌、開放合作等五大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完成“五個一百”目標,重點建設10~2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2 甘肅省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2.1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世界上,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也是現代新興的朝陽產業,同時文化產業也是現代信息化時代下的新興產業,是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動力,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經濟價值沒有完全被開發、實現出來,產業下游化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阻礙,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才能夠實現經濟的發展。美國研究結果顯示:區域經濟增長主導產業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的工業經濟的作用逐漸衰減,現在提出文化知識產業的概念,將知識產業實現科學合理化的分支,促使知識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比逐漸提高,在現代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文化產業逐漸由文化知識產業擴展為文化產品,大眾文化產品類型日漸豐富,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還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2.2 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

文化產業作為現代新興產業,產業的發展改善了傳統的產業結構。文化產業主要是文化知識產業,其中包括多種文化產業類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包括娛樂性文化產業、工業文化產業以及學術文化產業等多種產業類型,各種類型的產業的經濟價值不斷被擴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其中工業文化產業主要是指產品的文化價值,工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有利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傳統區域產業升級。在甘肅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可以看到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具有母企鵝的聯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一定程度上,這兩種元素的基本界限比較模糊。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文化逐漸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關鍵點。

3 促進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

3.1 培養文化產業所需的人才

甘肅文化發展規劃中,已經明確表示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塑造本土的骨干文化產業,甘肅在進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文化人才的培養,堅持“重質不重量”的原則,重視培養高質量、高素養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人員的投入上,政府加強與文化企業的聯系,了解文化產業的實際需求,制定優惠、可靠的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附加價值,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3.2 調整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構

在結構的調整上,文化產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要充分分析當地的產業結構,能夠發展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例如發展歷史文化產業(莫高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蘭州)、生態文化(河西走廊)等,根據本地的特色,不斷擴充地域產業的類型,促進傳統的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3 擴大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

擴大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首先要將當地的文化產業的品牌優勢發揮出來,發揮品牌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進行文化消費,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建設特色文化消費市場,并且將文化產業市場集中起來,擴大市場的規模,提高城市人民文化消費的能力,增加文化產值,進一步的促進甘肅經濟增長。

4 結語

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文化產業投入人員、資金不斷增多,文章產業的總產值不斷增多,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企業與政府共同支持,快速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組建文化產業基金,同時還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養,提高文化產業人員的質量。政府應該制定一些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輸入人才,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優化文化產業的結構,最大化的發揮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提高文化產業市場集中度,在甘肅省培育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提高地域文化消費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產值,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黃倩倩.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464+468.

[2] 鄔連東.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5(6):785-791.

篇(2)

[關鍵詞]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F127;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3- 0044- 03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秦唐滄”沿海區域在國家生產力布局中獲得了明確定位,這預示著“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經濟將實現快速增長,“秦唐滄”將成為河北省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近年來,文化創新在沿海地區迅速興起,區域的產業集群初現雛形。新興的“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創新也備受矚目。文化創新包括文化價值觀念創新、文化知識體系創新、文化思維方式創新、文化體制創新等方面。文化產業屬于創意產業,它高度依賴于文化的創新意識,對文化創造力和創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

1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發展現狀

1.1 當前“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發展基本情況

“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5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7項。秦皇島的北戴河、山海關是著名的國際旅游勝地,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搖籃,滄州的運河文化和雜技、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

“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類型是多元化的。秦唐滄地區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地帶,優勢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多種文化形態在此交叉、滲透、融合并彼此影響。“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以農業文化為主體,受到一定程度海洋文化的熏陶,同時融合了部分東北文化的元素。而且,“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還是跨國性區域文化。秦皇島作為一個旅游城市,深受白俄羅斯人的青睞,每年旅游旺季都有一大批的白俄羅斯人前來旅游觀光。

1.2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 文化產業化程度較低

創新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全球性創新領域,被普遍認為是21世紀新的經濟和文化增長點。“秦唐滄”沿海區域近年來的文化創新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步伐仍顯緩慢,總量規模偏小,整體實力不強,文化產業仍然處于產品開發和要素擴展階段,文化對經濟的支持促進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具體問題包括: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整體創新能力不強;文化產業總量規模偏小,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有待提高;投資結構不合理;融資渠道窄;文化產業政策有待完善和進一步落實等。

1.2.2 文化創新人才不足

文化創新人才的發掘、培養和使用是區域文化創新的重要一環。“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的創新能力總體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此外,文化創新產業是一種投資高、回報大、高風險的行業,需要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經濟的經營管理方面,而從“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來看,不少文化市場經營管理人員恰恰缺之將文化創新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眼光和能力。

2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創新“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產業,有利于區域內各地區文化產業的互聯互通,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該區域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協同進步。

2.1 創新文化產業,促進實現經濟一體化

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中,文化與經濟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內驅力已經變成了文化競爭力。文化產業的發展無疑為該地區經濟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文化產業包括影視文化、電信軟件、工藝時尚、設計服務、展演出版、咨詢策劃、休閑娛樂、科研教育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是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創新是提高“秦唐滄”沿海區域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創新文化產業,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創新“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要不斷提高“秦唐滄”的自主文化創新能力,增強“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在這一培育綜合競爭力的過程中以文化為根基的凝聚力,體現為“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發展活力和內在凝聚力,沿海區域的發展活力和內在凝聚力,構成沿海區域的潛在競爭力。文化創新能夠變革思維方式,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品質,其過程關注的是“創新文化”,創新文化能把創新精神融入到沿海區域精神中去,促進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影響,深層次推進“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創新。

3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新的路徑

3.1 創新傳播手段

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秦唐滄”沿海區域要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提高文化科技含量,促進高新科技成果和文化產品的結合,促進文化產品的資源共享和技術升級,增強文化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能力;要大力拓展傳播渠道,構建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位一體的文化傳播體系;鼓勵高新技術的應用,以推動文化創新的進程。

3.2 創新體制機制

完善文化領域行政管理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采取分類指導的形式推動文化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改革現行的文化投資體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體系,吸引國內外企業、民間團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投資和從事文化行業活動,大力發展民營文化產業,建立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投資的多元化投資體制;文化事業單位要全面推進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改革,實施公司化改造,爭取組建大型的文化創意產業集團,實現跨地區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3.3 建立創意園區

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出版傳媒集團的“十二五”重點項目——北戴河文化創意基地已竣工并投入試運營。該基地投資1.26億元,占地面積1.7公頃,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主要功能是開展文化創意產業研發,宣傳弘揚河北傳統文化,組織文化交流和文化產品展銷等。“北戴河之夏·創意河北”數字文化生活精品展系列活動,由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秦皇島市政府、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共同主辦,匯集了30家國內知名機構。展覽通過集中展示、演示體驗、現場互動等多種方式,全面展示河北文化產業在利用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方面的突出成就,數字技術在推動文化發展、改變人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中起了重要作用。

3.4 引進創意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意人才的智力支持,“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大批文化創意人才的發掘、培育和開發。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可以通過高校及其他專業機構和組織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制定并完善相關的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更多的人才,同時更大地發揮創意人才的作用。同時,還要創造創新的社會氛圍,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人文精神,以吸引優秀的創意人才。

3.5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

“秦唐滄”沿海區域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走出去,引進來”。第一,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資源開發,不斷提高組織運作交流項目的能力,通過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和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向外展示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秦唐滄”文化。第二,拓展視野,觀察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順應潮流并進行創新。學會借鑒、吸收世界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但不能簡單照抄照搬,堅持走文化繁榮發展之路,使“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不僅能夠保持自己的鮮明個性,而且能夠與世界同步。

當前,“秦唐滄”沿海區域正面對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的良好時機,在提高經濟的硬實力的同時,“秦唐滄”沿海區域也必須考慮在文化軟實力領域增強實力。在倡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創新文化建設關系到“秦唐滄”沿海區域發展的轉型問題,即單純的經濟發展方式,解決不好“秦唐滄”沿海區域的創意城市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要以文化創新為根本,轉變“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發展模式。提高“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新能力,為“秦唐滄”沿海區域經濟高速發展以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文化產業 發展模式 區域發展

注:2012年內蒙古產業發展研究基地項目 項目編號:nmcj201zx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區域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雛形正在顯現,但是制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如: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條塊分割、政企不分,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缺乏活力;法規政策不完善。缺少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大法和基本法律,文化產業政策不完善,國家制定出臺的文化產業政策在部分地區難以落實;文化產品傳播方式落后。我國的文化產品的傳播,仍停留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運用高新技術創新不夠,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文化產品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市場拓展能力不強。我國文化企事業單位受傳統計劃體制束縛影響,對文化市場的重視和調研不夠,市場開拓意識不強,營銷能力普遍較低,尚未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營銷模式,文化產品市場占有率低,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這將導致未來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失調,為有效發展區域文化產業,應加快制定可行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并積極探索國外區域發展模式,從實際出發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選擇多樣化的模式提供空間,實現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二、國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一)市場驅動型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框架。至今其文化產業產值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約四分之一,成為第二大支柱產業。美國建立起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運作模式,在市場競爭機制下,依靠商業運作,獲取最大化的利潤。

以迪斯尼為例,迪斯尼在廣告和促銷攻勢的配合下,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贏利:電影收入是第一輪收入;發行錄像帶、DVD是第二輪收入;迪斯尼主題公園的推廣是第三輪收入;特許經營和品牌專賣是第四輪收入;最后,通過電視媒體獲取最后一輪收入。據統計,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電影發行加上后續的電影和電視收入只占30%,主題公園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則全部來自品牌銷售。合理調控,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二)資源驅動型

歐洲有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來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充分利用并改造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是這些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課題。

格拉斯哥是蘇格蘭第一大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用于歷史文化設施的修復和建設。將一個有著悠久歷史但已廢棄掉的毛毯廠廠房改造成商業住宅,包裝蘇格蘭會議展覽中心,改善城市環境景觀等。承辦跟文化相關的藝術活動,提升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通過文化引導的舊城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們來居住、工作和游樂。如今的格拉斯哥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它擁有英國諸多著名的藝術館和美術館及知名的藝術團體,被譽為“歐洲文化之都”。

法國北部的里爾市借助火車站的改造,把公共空間重新利用并結合藝術轉化,進行一連串的文化轉型。馬賽為贏得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的評選資格,全面展開地方藝術文化與建筑物等展演設施的改造計劃,未來將會設置一座位于舊海港旁邊,以地中海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以及一系列的產業遺址更新與再利用。吸引當代藝術進入代表光榮和傳統的凡爾賽宮。在魯貝,政府把一座廢棄的游泳池重新改建為一座博物館,在法國的圣德尼打造法國的“好萊塢”拍攝歐洲人擅長的藝術電影。文化軟實力的注入,讓當地的都市形象有了重大轉變。

(三)政策驅動型

日本素有“動漫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制作和輸出國,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歐洲這個比例更高,達到八成以上。據統計,2005年韓國文化產業出口額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45.7%,其中游戲產業所占出口比重最高,為2億614萬美元,出口額比上一年增加19.2%。2005年文化產業總銷售額比2004年增長13.3%,其中電影增長最高為28.9%,其他依次為出版28.2,音樂18.9%,廣告13.6%。

日本政府通過提供各種信息、制定各種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來指導和協助企業走向既定目標,發揮指引、中介、扶植和宏觀調控的作用。通過立法保證,到穩步施政以及完善配套服務,日本文化產業在其“文化立國戰略”的推動下,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成為其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產業。

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選擇,文化產業被確定為21世紀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設立了許多機構推廣韓國文化,從組織上保證“韓流”的影響力,成立“韓國文化振興院”,將“韓流”輸出到全世界。韓國不僅提升了本國形象,也使韓國文化在世界風行。而韓國制定的文化立國戰略和一系列文化政策,更是帶動了韓國各行業的發展,為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三、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選擇

( 一)集約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就一個地區而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應遵循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內在經濟規律。根據文化資源、行業特征、技術規模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對文化產業進行整合,使文化產業優勢最大限度發揮。集約化模式是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主要模式之一,不僅可以進行行業內跨部門重組,也包括跨地區、跨行業甚至跨國組合,形成規模化的集約生產模式。整合或者集約經營會使區域的文化價值實現共享,提升經濟效益。通過文化產業并購或重組迅速形成文化產業鏈,有利于整合文化資源,產生規模效益。通過地域接近的相互聯系的企業和關聯產業間的整合,形成高度專業化的企業協作,從而產生集聚效應。文化產業區域間的整合與集約,有助于文化產業科技創新,提高創新效益。

( 二)非均衡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區域、產業、行業和人才結構不平衡的發展現狀,要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適合文化產業不平衡發展特點的非均衡發展模式。就是根據各個地區文化資源的差異性,發揮比較優勢,爭取在適合本區域的、基礎較好的、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取得突破。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區域間差異大,區域不平衡程度較強; 當經濟發展逐步成熟,區域間差異縮小,區域不平衡程度降低。區域文化產業會經歷從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西方其他一些國家如美、英、法、德、意等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正經歷這一轉變過程。

( 三)集群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和文化產業集群化是文化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批準成立大型文化產業類企業集團近百家,其中出版集團25家,發行集團10家,報業集團51家,廣電集團17家。通過空間集聚,區域集中,聚集創意產業、創意人才,通過集群內企業交流合作和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集聚規模,整合創新,形成以實力雄厚、影響力和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文化企業和集團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培養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群。打造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價值鏈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生態文化產業等不同模式。高度重視科技的作用,推動高科技文化產業群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依托實體文化產業集群,打造無界域國際化的虛擬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數字化網上市場和交易平臺,構建“虛擬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等未來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白雪艷.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探究.對外經貿,2012.07

[2]胡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比較.改革,2009.06

[3]莊凱.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對策.山東社會科學,2012.08

篇(4)

關鍵詞:文化產業 區域 投入產出比

文化產業的區域比較

(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

文化產業對經濟的促進和拉動作用主要通過對城市就業、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等的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并增強城市的競爭力。發達國家很早就認識到文化產業相對傳統產業的優勢,并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積極為文化產業提供支持。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許多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已逐步替代傳統的產業而成為支柱產業(見表1)。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支持力度的增加,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從2008年的2.43%增加到2011年的2.85%。其中東部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以2008年為例,東部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73%,中部地區為1.63%,西部地區為1.34%,東北地區為1.38%。

(二)各區域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比較

衡量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單純分析其占GDP的比重是非常片面的,因為它只重視了經濟價值而忽視了文化及內涵的價值。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多地區存在這樣的誤區,單純的靠投入數量的增加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造成了投資的盲目性和投資效益的低下。因此分析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比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2007年至2009年國內各地區文化產業完成基本建設投資數據及各地區文化產業總產出數據的整理,我們得出各地區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比如圖1所示。

本表基于2006年至2011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來,由于各年度統計年鑒統計指標不一致,我們能夠拿來做對比的只有2007年至2009年的數據。另外,由于某些年度統計數據的缺失,造成個別地區個別年份計算比例(如東北地區2007年)的不合理性。忽略這些影響因素,我們仍然可以從此表中看出各地區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的總體趨勢:東部地區投入產出比比較穩定,且始終保持較高的比例;西部地區投入產出比明顯低于東、中部地區。

(三)政府資金支持的區域比較

在我國,由于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政府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制定各項政策和法規來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中央財政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提供了充分的保障。2012年5月,財政部最新修訂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提出:進一步加強財政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擴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范圍。近幾年來,全國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都在35%-45%之間。雖然政府對文化產業支持的力度很大,但在實施過程中不同地區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來看,東部地區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較高,而中西部地區比重偏低(見圖2)。

(四)人均文化事業費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各級政府對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的增加,我國人均文化事業費已由2000年的4.99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且文化事業費的投入呈現向基層、農村傾斜的趨勢,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但是,對2005年至2011年全國四大區域人均文化事業費平均值進行考察,仍然可以看出其存在的區域差異。各年度人均文化事業費中,東部地區居首,其次是西部和東北部地區,中部地區人均文化事業費最低(見圖3)。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特征。總體來說,各方面指標東部地區都優于其他地區。

原因分析

(一)自然稟賦的差異

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及自然資源豐富,同時便利的交通使其具有對外貿易和跨國合作與交流的機會,由于其文化資源豐富,經濟、教育和科技基礎較好,且信息傳遞速度和管理水平較高使其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先天優勢。另外,國內各項政策基本上都采取由沿海向內地展開的梯度推進方法,在稅收、財政、投融資等政策上對東部實行傾斜。尤其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代表的我國三大服務業樞紐城市,具有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與法制環境,有利于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傳承。相比之下,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由于地理因素使得其產業基礎薄弱,信息資源匾乏,限制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文化產品的同質化不符合錯位競爭的原則

豪特林(Hotelling, 1929)提出了產品差異化的模型來解釋廠商的選址和定價問題。他認為,產品的差異化程度越大,其市場競爭力越強。在文化產業競爭中,產品的差異化更是競爭取勝的關鍵。按照企業競爭理論,企業目標市場競爭戰略有兩種方式:正位競爭和錯位競爭。應用于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上,由于不同區域自然稟賦的差異,各區域應該錯開各自的鋒芒,以己之長發展優勢競爭地位。

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正與傳統理論相悖,各地區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發展產業基地、產業園區等。發展思路單一、產業結構雷同、區域特色不夠明顯等問題造成了投資的盲目性和惡性的正位競爭,從而產生資源的浪費和收益的低下。東部地區由于具備充裕的人力和物力資本,在完善的市場機制作用下實現了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的融合,文化產業投資的產出較高。而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雖然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卻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場機制沒有實現文化資本和市場機制的融合,無法突出其競爭優勢,使得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較低。

(三)政府資金支持的地區差異

通過前文對2005-2010年各地區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東部地區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達到0.5%左右,而其他地區則僅為0.3%-0.4%。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的資金支持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處于初級階段,多數文化企業都是中小企業,資信程度不高,直接和間接融資渠道不暢,政府的資金支持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用巨大。而東部地區由于其先天的資源優勢及文化產業市場的完善使其獲得的財政資助比中西部地區要多。

文化產業區域發展策略

(一)依托區位優勢,突出區域特色

東部地區沿海,經濟發展速度高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可以依托其經濟、技術基礎和高水平的消費群體,發展“高技術含量和資本密集”的文化產業,即集中優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同時,由于東部地區具有充足的人才,科學技術水平發達,可以有效地促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因此,東部地區適合建立文化產業園,發展以數字技術為主的影視制作、游戲軟件、動漫制作等創意產業。

中部地區文化資本密集。適合以其文化資源為依托進行發展。可以延展文化價值鏈,集合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

西部地區自然環境和風土民俗各異,具有豐富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可以加強文化和旅游的有機結合繼續挖掘豐厚的文化和旅游資源,開發如九寨溝、兵馬俑、絲綢之路等區域文化特色濃厚的旅游產品。同時,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充足的民族文化資源,開創反映西部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的民族文化,并做好知識產權和品牌的保護。

東北地區則應充分融合三省的優勢,建立“大東北”文化產業區。首先,以冰雪文化和草原文化為發展重點,建立冰雪科技、物質和民俗文化體系及以大興安嶺、長白山等為代表的生態文化旅游區;其次,挖掘老工業區的文化遺產,建立以沈陽、長春、大慶為代表的“工業文化區”;最后,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民族和藝術資源,促進滿族文化和二人轉藝術的傳播和創新。

(二)依托財政,拓寬融資渠道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基本建設投資中,國家預算資金占總投資額的50%以上。而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方面,東部地區要明顯優于其他地區。目前文化產業主要的融資方式有上市融資、政府財政支持、債券融資、銀行貸款等。但是,由于文化產業大部分為資信等級不高的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和上市融資非常困難,而且政府財政支持的資金投放在管理上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且也存在很大的區域偏好,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因此,各地區文化產業在依賴財政資金支持的基礎上應積極拓寬思路,尋找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如私募基金、信托計劃、項目所有權和收益權質押貸款以及資產證券化等。

(三)加強對區域內部的人才和技術支持

區域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核心在于人才和技術的合理配置。各地政府在發展當地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人才戰略和技術戰略,建立良好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培養專業的技術骨干并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各地政府應首先認識到人才和技術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合理的文化產業人才和技術發展規劃,建立人才和技術培養基金和資助體系,實現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要對人才和技術的質量進行監督和認證,扶持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協會和行業協會,建立健全人才和技術的評價體系,以確保其質量和效果。另外還應加強人才基地建設,著重培養產業人才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孫連才.文化產業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2.顧江.文化產業經濟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朱啟松,黃致真.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

4.韓麗霞.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2,4

5.王希奎.關于發展我省文化產業的宏觀思考[J].理論觀察. 2000,4

6.王亞川.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趨勢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6,4

7.花建.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結構和戰略重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8.李江帆.文化產業:范圍、前景與互動效應[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4

篇(5)

[關鍵詞]地方高校 文化產業 人才需求 專業建設

[作者簡介]張青(1966- ),女,河南博愛人,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和師范教育。(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決策招標課題“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戰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B44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6-0034-02

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成為很多地區的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在于人才缺乏,不少地方面臨著文化產業人才規模小、地區分布不均衡、類型結構不合理、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表現為文化產業高層次人才短缺且年齡老化,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單一,缺乏既懂經濟又精通文化娛樂產業特點的復合型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傳統文化產業人才比較集中,網絡、動漫、游戲、廣告設計、會展、數字藝術、多媒體技術、創意、體育休閑和健身等新興文化產業人才嚴重不足等。依靠高校為區域內的文化產業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新生代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長效性工作和遲效性的工作。通過高校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培養人才,進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產業人才的規模、質量和效益,對促進區域文化產業以及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專業建設對區域文化產業人才需求的應對和隨動機制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存在偏差,教育者重視宏觀普遍的人才需求而忽視地方特色文化產業人才需求,期盼學生能“面向世界、走向全國”,卻沒有注意到特色人才的廣泛適應力,不甘心學生在本地從業。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作進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上不著天:由于自身條件所限,只能培養出一些“殘次”的理論型人才;下不著地:由于不用心,只能培養出一些“不中用”的應用型人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作要突破其局限,需要作出很大努力。要改變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作所面臨的尷尬境地,需要地方高校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根據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調整現有的專業設置,強調專業的適用性,加強專業內涵建設,設計科學的文化產業專業群。

在堅持觀念先導的基礎上,將區域文化產業人才需求調研工作提到極高的地位,使每個教職員工都肯下工夫,在宏觀上把握區域文化產業在人才總量、層次比例、學科專業結構、職業崗位結構等方面的需求;在微觀上把握區域文化產業各代表性崗位或技術領域對人才基礎素質、技能、專長和特質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地方高校應對這些需求的基本原則是要根據區域內文化產業的優勢領域、支柱領域和重點發展領域,建設長線專業和優勢專業;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急迫需求,靈活建設短線專業和熱門專業;根據文化產業主體崗位的普遍要求,重點培養具有文化產業從業定向的學生的素養和特質;根據文化產業具體崗位的特殊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部分學生的專長。以制度為保障,將滿足文化產業人才需求納入教學單位、專業建設責任人以及專業建設團隊的職責,強化專業建設與區域文化產業人才需求之間聯動的剛性,降低專業建設中存在的思辨性和隨意性。

二、科學設計文化產業專業群框架

地方高校的文化產業相關專業有機聯系在一起,構成文化產業專業群,專業群中專業的主干、類型、數量、比例及關聯方式等構成了專業群的框架,專業群的框架是專業建設的藍圖和“指導手冊”,對具體專業建設的方向策略和措施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科學合理地設計文化產業專業群框架,有利于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間的互補和互動,有利于形成學校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整體品牌和優勢。

實施文化產業專業群框架設計有兩個依據:一是依據已有的專業及專業優勢、師資、課程、教學資源、實訓基地、管理體系等。在文化產業專業群框架設計中,要發揮學校已有優勢,彌補原有不足,高度重視資源共享,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高辦學的效益,降低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成本和投入。二是依據區域內文化產業的結構,文化產業是一個龐大的領域,各地的歷史和現實條件決定了區域性文化產業具有不同的基礎、優勢和發展方向,相應的對人才有不同需求,對高校的專業建設有不同要求。文化產業專業群框架設計要立足學校、面向地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布局

文化產業專業集群框架應與區域內文化產業結構特別是與可預見未來的文化產業結構相吻合,相關專業要涵蓋文化產業所有的重要領域。在實踐中,地方高校應充分考慮自身條件,以追求全面滿足區域文化產業人才需求為目標有所側重,分步實施。其基本原則是務必滿足區域文化產業龍頭領域的人才需求,滿足區域文化產業主體領域的人才需求,滿足區域文化產業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

(二)突出主干

文化產業專業集群中的主干專業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培養區域文化產業龍頭領域或國家文化產業主導領域所需人才,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二是辦學基礎雄厚,發展勢頭強勁;三是一般情況下獨立設置,在數量上不占多數。主干專業在專業集群中占據核心地位,對其他專業發展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將這些專業列為學校的長線專業,加大人、財、物的投入,優先滿足其發展需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努力將其培育成學校的優勢專業。

(三)擴大

相對于主干專業,文化產業專業集群中有大量專業為區域文化產業主體領域和相關領域培養人才,它們數量龐大,稱之為專業。大多數專業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通過專業的交叉、融合和拓展,培養文化產業人才;二是承擔培養其他社會領域所需人才的任務,而不是專門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大多數情況下是將部分甚至少數學生培養成文化產業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因此能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方面迅速取得成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領域和相關領域涉及面較廣,所需人才在類型、專業和才干等方面也極為多樣。地方高校必須通過專業整合,擴大專業數量和規模。

三、突出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內涵建設

(一)提高人才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和個性化

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必須明確界定所培養的文化產業人才的素養、特質和專長。素養體現各類人才的共性;特質體現文化產業人才的共性,也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對文化產業的針對性;專長體現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建設的個性,也體現所培養的文化產業人才的個性,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要三者兼顧,同時要特別突出針對性和個性化,避免相關專業在人才培養結果上的同質化傾向。

(二)推進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整合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如文化藝術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管理人才等,這些專業人才需要依托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突出專業特色加以培養。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建設需要多個專業間進行協作,整合不同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激發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內生性成長動力,改變固守成規的慣性,高質量完成交叉、融合和拓展等過程。交叉和融合即將多個原有專業的部分人才培養功能進行重組,在相互交叉的領域內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在必要的情況下建立新專業。拓展原有專業在人才培養的方向、目標、內容、手段、過程等方面向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延伸,從而具備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功能。

(三)強化文化產業相關課程的適用性

文化產業相關課程是文化產業相關專業交叉、融合、拓展的主要載體,也是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特定素質的主要手段。文化產業的相關課程數量眾多,涉及不同的學科,加強文化產業相關課程的建設是各學科教師的任務,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首先,地方高校要建立適用且相對完備的文化產業相關課程體系。根據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整體需要,對原有的課程做好查漏補缺,及時進行課程的調整和開發。其次,在文化產業相關課程建設中,將科學和實踐統一起來,課程的理念、內容和實施要堅持“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突出實用性,在為學生奠定良好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努力滿足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再次,強化人文社會學科類課程的技能化。技能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紐帶,要借鑒理工科教學中的技能訓練模式,提高學生對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應用水平。最后,促進文化產業類選修課程的組合。應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目標,精心選擇文化產業的相關課程,構建具有相對完整體系的課程組合,使學生可以選修不同的課程組合,而不再是選修單一的課程。

(四)提高骨干教師專業化水平

師資隊伍建設是各高校應高度重視的常規工作,對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而言,師資隊伍建設還需作出一些特殊的努力:一是解決好教學團隊建設中的特殊矛盾。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教師往往跨學科、跨專業、跨部門,需要有意識地強化工作的交流和協作配合。要重視團隊內每個教師專業方向的穩定性,保證團隊內教師學科結構的完整和合理,避免其他教學工作造成教師頻繁改變學術方向。二是全面增加教師對文化產業的感性認識。教師必須深入文化產業實際,形成對區域內文化產業發展的體驗,增進文化產業類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地方高校要鼓勵和支持有關教師參與區域內文化產業實踐鍛煉,必要時甚至可以讓他們以產學研相結合等形式、以提高素質為目的參與區域文化產業經營性活動。三是引導教師成長為既能承擔理論教學任務又能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原則是“要求學生會干什么,有關教師必須得會干什么”,要將這一目標作為教師業務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

(五)創新畢業生從業促進機制

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發展過程中的天時地利,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確立就業創業一體化的觀念。務實地在觀念上將就業和創業統一在“從業”這一概念中,把就業看做是輔或學習性創業,把創業看做是獨立性就業,縮小二者之間的差距甚至對立,避免師生追求就業而忽視創業,也避免師生一味追求創業而產生浮躁心態。二是探索人才培養和招錄的一體化。地方高校要積極吸納區域內文化產業單位參與人才培養工作,在充分利用文化產業單位資源的基礎上,賦予他們在人才培養方向、目標、標準、內容、過程等方面的發言權。同時使用人單位在參與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將招錄員工的工作做在平時。三是探索學生實習實訓與從業的一體化。地方高校應盡力與區域內文化產業單位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的實習實訓以及非課程化的實踐活動和勤工助學等提供便利,在可能的情況下通過預錄、提前入職、延長見習等方式,使實習實訓和從業得到統一。

通過加強文化產業的內涵建設,提高文化產業相關課程的適用性,構建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專業群,轉變文化產業人才規模小、地區分布不均衡、類型結構不合理、作用發揮不充分的現狀,可提升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和效益,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和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文化企業 跨區域整合

策略。

伴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在一些地區開始實踐。它對于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發展效能、完善文化產業布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伴隨著文化產業跨區域整合的層次、規模、類型的不斷提升與豐富,跨區域整合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深層次問題,亟需引起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文化產業經營者的重視。

一當前長三角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發展的現狀。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的經濟先發地區,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產業綜合實力強。根據無錫市統計局的(201 1年長三角經濟運行分析報告》顯示,長三角16城市GDP首次突破8萬億元,雖然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但服務業保持了較強增長勢頭,長三角16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5%。當前長三角文化龍頭企業快速成長,綜合經營實力顯著提升,具備了良好的跨區域產業整合能力。與此同時一批創新型中小文化企業如雨后春筍破繭而出,在經歷了產業孵化期后,產業鏈互動與整合的欲望也更加強烈,具有良好的產業聚合的條件。長三角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跨區域整合形式多樣。一些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通過購買或者參股異地企業的形式實現跨區域擴張,而一些規模與整體經營實力居于同一層次的文化企業通過跨區域聯合實現了物流渠道、市場資源等的優化整合,也有相當一部分文化企業并不注重異地原有的相關產業積累,選擇新建企業、開疆擴土的方式獲取市場份額。二是跨區域整合的主體呈現不均衡陛。根據在浙江、上海、江蘇等省市區42家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的案例分析結果。民營企業占長三角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發展總數的3/4,國有文化企業占1/4。規模以上企業占5/6,文化小微企業占跨區域整合企業總數的1/6。三是跨區域整合的市場布局呈現出高度的產業適配性特征。當前長三角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有區域“內循環”和“外循環”兩種類型。“內循環”是指在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實現產業拓展,例如,在地市級范圍內實現產業聯動,并較多地呈現為城鄉結合或者縣級市市場的產業拓展,其產業層次相對低端,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關系更加密切,目具有較強的區域附著性。“外循環”是指文化企業的跨省布局,這類企業規模大、綜合經營實力強,且大都從事文化創意、影視服務、文化旅游、文化會展等高端文化產業門類,產業附加值高,居于產業頂層。四是整體經營績效展示了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的良好前景。根據調研結果,跨區域整合對文化企業發展產生質變提升效應的占27%,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的占43%,16%的企業認為作用不明顯,跨區域整合后經營績效不升反降的占14%。排除企業自身基礎、市場策略、市場環境,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對部分文化企業門類帶來直接沖擊的影響外,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整體上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當前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存在的問題。

1.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一些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策略的實施不是基于產業成長規律或者市場內在結構的演變需求。而是盲目追尋異地擴張的時尚商業潮流、意圖快速打造跨區域復合化、集團化發展的產業符號,其背后有政府抑或企業主體偶發性的決策沖動,也存在著企業在某一輪開潮中搶占有限資源、做大市場增量、謀取發展先機的考慮。但是缺乏與文化企業現有基礎、產業特征有效接駁的跨區域發展戰略,超越了文化企業現有的產業承載量,將會直接稀釋文化企業的內在競爭力,會因“攤子過大、顧此失彼”而影響文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策略運用不適當,治理機制有待完善。

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需要對不同區域的產業布局、市場空間、受眾結構乃至地方政府的執政思路等進行深入分析與論證。當前,在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存在著以下不良傾向(1)片面求快。以“錯失市場發展機遇”為借口,在跨區域整合等涉及企業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決策上缺乏必要的決策程序,決策論證環節弱化或缺失,導致決策條件不充分,留下較大的發展隱患。(2)片面求大,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是層級性命題,需要根據不同的合作環境、對象等確定不同整合類型、整合規模等。當前,個別文化企業在跨區域發展中忽視產業發展實際,盲目追求拓展的量級層次與標準,喪失了一些很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對整合過程的推進及整合后的發展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3)片面求利。一切文化企業在跨區域重組過程中,簡單地將視野集中在對方土地等存量資源的潛在市場價值上,而忽視了對合作企業內在素質的綜合考察,導致一些業態先進文化企業兼并了一些產業門類落后的文化企業,一些文化企業兼并了一些準文化企業,產業層次、結構、門類的不對等反而使原來具有一定發展優勢與特色的文化企業背上了新的包袱。(4)片面求形。一些文化企業在跨區域發展中片面注重形式的結合,而忽視了不同區域文化的融合,導致在企業跨區域發展中遭遇理念、行為方式等的壁壘,導致企業發展的內耗。這些現象產生的背后,大都與文化企業內在治理機制的不完善有著密切相關,如何建立與市場發展相匹配,相對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及其其他戰略抉擇中必須首要解決的命題。

3.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的外在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涉及到企業與不同區域硬件及軟件要素之間的銜接。這有賴于地方政府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務實的態度、更加創新的舉措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建立健全人才、土地、資金等相關政策保障措施,為引進企業、留住企業、發展企業創造良好的條件。當前,部分區域對于外來企業的擴張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度。一種是接近甚至超越一定底線給予企業優惠待遇,以彌補區域在某個產業門類尤其是高精尖文化產業門類上的空白、更好地完成年度招商指標;而另一種是個別區域通過行政手段庇佑本地企業的發展,對外來企業擴張采取嚴防死守的態度。兩種不同的態度,反映了不同的思路,但也鮮明地勾勒的利益趨導的主線。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對市場運行的秩序與規則帶來嚴峻挑戰,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產業發展的規律。雖然文化企業只是這些現成規則的接受者,但也有必要通過自己的話語渠道和話語方式幫助地方政府更好地理解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而不是簡單地享受“超國民待遇”,或者在產業壁壘面前駐足不前。

三長三角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發展的策略與路徑。

長三角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要堅持匹配陛原則,實施縮放有序、層級遞進策略。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必須理清三個要點,一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基礎及其由此所決定的跨區域發展的潛力及必要性;二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產業的前景及市場空間;三是擬落地區域的經濟文化條件及各項政策措施的完善程度等。在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中,必須堅持匹配性原則,即與產業自身的成長規律相匹配,與市場的有效需求相匹配,與區域的經濟文化條件相匹配。要實施相對靈活的動態發展戰略。處理好“進”與“退”之間的關系,在跨區域發展中,既要有跨越式發展的舉措,也要根據產業動態變化,可以有適度的產業收縮。處理好“快”與“慢”之間的關系,既要有善于抓住機遇,迅速占領市場的決斷與執行能力,同時也要具備立足實際,層級遞進的科學心態和穩健發展策略。處理好“大”與“小”之間的關系,文化企業跨區域整合,可以是大大聯合,也可以是小小聯合、大小聯合、小大聯合,尤其要善于以核心知識產權為引擎,驅動多種產業要素跨區域整合。處理好“新”與“舊”

之間的關系,以產業的內在契合度、資源的整合效益為基本標準,確定新舊產業門類是否整合及如何整合。

長三角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要堅持特色性原則,實施產業凝煉、優勢萃取策略。區別與其他類型的企業,文化企業傳承著文化源流,有著獨特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體現在文化企業經營門類、產業特色的凝煉上,也體現在文化企業的發展理念與企業文化建構上。在文化企業跨區域發展進程中,文化企業要始終堅持特色陛原則,立足企業實際與整體競合格局,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門類,更好地提煉特色產業門類背后的附著因子,比如區域特有的文化資源、特色文化傳統與文化精神、獨創性的文化創意或者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某一新興文化產業業態等。尤其要結合長三角地區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民營資本豐裕的優勢,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業、動漫游戲業、設計服務業、文化休閑旅游業、文化會展業等高端文化創意產業門類,注重對長三角地區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及可持續利用等。要結合不同文化產業門類特色,不拘泥于定式,積極凝煉與形成文化企業特色性的經營模式,既要有高度集約型的文化產業園區,也要有創意工坊等靈活多樣的發展樣式。要加強對特色企業文化的建設,提煉企業核心價值,加強企業CI形象系統的建設,以共同的理想和企業精神鼓舞人、感召人、凝聚人。決不能因為企業規模的擴張、外來資本的介人,隨意淡漠與置換企業的產業特征與經營特色、企業精神與文化理念,導致企業在跨區域發展中“失去焦點”、“模糊準星”,反而動搖了原有的經營基礎,帶來較大產業膨脹“后遺癥”。

篇(7)

關鍵詞:環渤海;區域經濟;文化創意產業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2

英國于1997年率先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技術密集、產品附加值高、環境污染少、資源能源消耗低等特點,因而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關注。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國家,采取了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據統計,全世界創意產業每天創造的產值高達220億美元,并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遞增。在許多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在規模上已經超過了傳統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我國創意產業也有很大發展。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新的支柱行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2009年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過5%,成為當地經濟支柱產業。環渤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區域,也是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的地區。由于創意文化產業對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問題。

一、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1.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進入21世紀,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很快,到2009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489.9億元,占當年全市GDP比重12.3%。在產業發展方面,已經形成了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新聞出版,設計服務和廣播、電視、電影等四大優勢行業。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2.天津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天津市從2007年起開始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門類規劃和發展。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天津市創意產業已進入全速發展時期,不但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而且逐漸形成了特色產業和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目前,天津市創意產業中設計服務和咨詢策劃業較為發達,這兩個行業無論從資產總額還是從業人數、營業收入等經濟指標來看,在創意產業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3.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在“十一五”期間,河北省文化產業年均增速達31.7%,超過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的年增長率,成為河北省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河北省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生產、出版發行、文化休閑娛樂等行業。此外,河北省還加大了網絡文化服務、動漫游戲業等新興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力度,成為創意產業新增長點。

4.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獲得了較快增長。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604.4億元,上年增長13.3%,占當年GDP比重的2.74%。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占當年山東省GDP的比重超過3%。此外,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其中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印刷發行、文化旅游等重點行業實現了突破性發展,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

5.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遼寧省不斷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力度。僅在2011年,遼寧省新開工建設的文化項目47個,投資金額422億元;增容擴建項目17個,投資金額15億元。從產業規模來看,2011年底,遼寧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了200億元,比2010年增長33%,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與發展潛力。此外,在產業發展方面,逐漸形成了以出版印刷、影視音像、演出娛樂、文化旅游、動漫游戲等為代表的優勢產業。

二、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也確立了其在環渤海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但受體制、環境、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1.文化體制改革滯后,部分行業市場化程度不高

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幾個重要的傳統文化領域,如新聞出版、文化藝術、廣播影視等領域,國有資本仍是市場主體,非公有制資本發展相對薄弱,目前仍存在較大的市場化不足問題。這就影響和制約了民營企業和外資在這幾個行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產業發展的活力。以北京市為例,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文化藝術行業中規模以上國有單位(包括登記注冊類型中的國有、國有聯營、國有獨資公司)收入比重為90.8%;新聞出版業國有單位收入比重為77.9%;廣播、電視、電影行業的國有單位收入比重為82.2%。

2.在環渤海區域的城郊、農村地區,創意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

與北京市、天津市、沈陽市、大連市、濟南市、青島市等中心城市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局面相比較,在環渤海區域的城郊與農村地區,創意產業發展仍比較弱。仍沒有形成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產業分布零散,沒有形成產業集群。

創意產業在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較大,這會影響到環渤海區域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創意產業不僅僅是城市的產業,更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產業,應當予以充分的重視。

3.創意產業的投融資體系建設問題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要獲得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但許多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基礎薄弱,融資困難,創意思想難以有效轉化,非常需要政府的資金和項目支持。資金問題已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瓶頸。

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集中表現在:第一,對以知識產權為主要資產構成而較少固定資產的文化創意企業來說,缺乏實物資產進行貸款抵押,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第二,在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體制方面,還存在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不暢通,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融資困難。

三、進一步促進環渤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會不斷由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發展,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發展。環渤海區域豐富的文化資源,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進一步促進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進一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的投資環境

第一,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平臺。目前,文化創意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信息、管理經驗和業務渠道,獨立生存能力不強,加上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較高的市場風險性,政府還應當加強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產業發展咨詢建議、知識產權保護、技術交流培訓等全方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推進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第二,加強創意產業基地孵化器建設。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政策,大都對企業的注冊資本、營業規模有一定要求,對創業期的企業扶持力度不夠。應當加強創意產業基地孵化器建設。采取提供辦公場所、政策扶持導等多種形式,降低其創業初期的成本。降低大學生、文化工作者等創業人群的創業門檻。

2.做好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要不斷擴展融資渠道,改善創意企業融資環境。如設立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帶動社會資金共同對文化創意產業項目進行股權投資。加快成立文化創意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引導金融機構采取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貸款承諾、票據承兌等。做好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促進創意產業形成多元化投融資的良好格局。

此外,應當充分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等相關政策,為中小企業提供系列配套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加大對動漫網游、設計創意等文化創意行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商業銀行重點支持中小文化創意企業,支持社會力量建立風險投資和擔保公司,為中小文化創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改善中小創意企業的融資環境。

3.加強環渤海區域郊區與農村的文化建設工作

在環渤海區域,除了北京市、天津市、濟南市、青島市、沈陽市、大連市這些中心城市外,環渤海區域還有幅員遼闊的農村地區。環渤海區域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要重視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

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要加強郊區與農村文化基礎建設工作,如廣播電視村村通,萬村書屋建設等,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縮小城鄉文化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

改變過去依靠過去那種“送戲下鄉”“農家書屋配送”等政府主導模式。鼓勵文化企業面向農村消費市場,積極開發適合農村市場的文化產品,從根本上滿足農村民眾的內生性文化需求。

4.做好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環渤海區域完善的交通網絡,為環渤海區域創意產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此外,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成立了相關合作機構,部分行業如基礎設施、旅游等行業的合作,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合作的范圍與領域在不斷擴大。這就為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次,環渤海區域各省市都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可以看出,環渤海區域各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全面和深化合作的環境良好,合作的廣闊前景。

可以建立區域的共同的產業規劃,產業布局。建立區域產業發展平臺,健全區域的產業政策發展體系。在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方面。要注重旅游產業的合作,注重創意園區的合作。同時還要防止盲目上馬項目,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此外,做好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建設工作,完善產業鏈。創意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自身技術和資源實力有限。圍繞價值鏈形成高度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提升和促進創新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因此,要進一步加強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的建設,做好創意研發、創意生產以及創意銷售等重要環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

5.做好文化創意產業的定位,避免盲目競爭,實現錯位發展

北京市定位于“世界文化創意城市”,成為創意產業中心城市,創意產業發展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要圍繞全國文化會展中心、全國文藝演出中心、影視節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出版發行和版權貿易中心、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動漫和互聯網游戲這六大發展目標,大力發展新聞出版、文化會展、文藝演出、廣播影視等優勢行業。

天津市濱海新區科技創新能力居于國內領先地位,要做好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對接,可以更多地發展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工業設計、軟件服務和會議展覽類創意產業。

從區域中心城市的創意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大連市“國際軟件服務外包基地”成效顯著。可以大力發展軟件服務業、動漫游戲等優勢行業。

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各省市要在把握現狀,判斷發展階段,認清問題,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走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胸喷奶水视频www|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黑人玩弄漂亮少妇高潮大叫| 欧美 丝袜 自拍 制服 另类 |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在线观看 |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免费视频|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欧美老妇与禽交|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高清| 97夜夜澡人人双人人人喊| 妲己丰满人熟妇大尺度人体艺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互换人妻70部| 人妻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 亚洲 无码 av 专区|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国模裸体无码xxxx视频| 18video性欧美19sex高清|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日本japanese丰满多毛|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高h小月被几个老头调教|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日本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