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23: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基本功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先成人后成才”是社會的要求,所以,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把培養有道德的人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班主任工作尤其應該如此。高二期間,我接手了一個新的班級,我發現:很多學生對老師感情淡漠,只有走個對面時,才不得不說“老師好”。很長一段時間,我非常苦惱,師生之間到底存在著什么問題,我苦苦地反思并注意觀察這些學生的言行。經過兩個多月的細致觀察及與學生座談,我發現,這些學生只重視學習,把學習看得很重,但再看看他們的學習,也沒有搞好,而與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較為緊張。道德的培養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具有道德知識,才能激發其道德情感,如果學生連起碼的道德知識都沒有,如何談得上情感、意志、行為。我利用班會、語言教學等途徑向學生講解德育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重視自身修養、品德修養,使其逐漸懂得德育是做人的基礎,只有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立足于社會。
素質教育實施之前,整個社會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只強調學習,重智育,輕德育,致使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政治教師或德育處的工作。就連三好學生的評比也是以成績而定,由高到低排列。至于學生的品德、紀律、人際關系、集體觀念均被淡化,在這種大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人際關系緊張,集體觀念淡漠,自律性差,無法適應社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過去片面追求升學率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培養的所謂的“高材生”,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缺乏社會責任感,致使教育走向了極端。今天我們倡導素質教育,重視德育建設是社會的需要、社會的要求,“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才是真正的教育之路。作為班主任必須在班級建設中樹立良好的班風。
以身作則,重視榜樣的作用。在學生的品德發展階段,榜樣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人的心靈。我在作為班主任的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要做到。例如,班級衛生區的值日,我每天會早早到達,看看學生的值日狀況,同時從中了解學生在勞動中的表現。早自習前,我會提前進入教室,看看學生的自習狀況,從中了解哪些學生較勤奮,哪些學生較懶惰,哪些學生的學習方式較好,哪些學生的學習方式較差。每天檢查學生宿舍,強調良好的宿舍衛生、紀律。
以紀律為規范,嚴格要求。在班級管理中,我對學生嚴格要求,制定班級管理規則,嚴格按班級管理要求去做,而這些要求均為小組學習機制,即如果違反了管理制度,則扣除其積分,而如果表現良好,則進行小組加分。對于學生的儀表、衛生區、宿舍等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對其進行規范。我不止一次地對學生說:學生時期只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在步入社會后,迅速適應社會。
對學生獎懲分明,給學生以紀律約束,以紀律來維護道德,以紀律來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確保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確實施,因為,德育并非僅僅是簡單的說教,有時用紀律來約束或懲罰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
>> 高校體育教育功能定位的現狀分析 地方高校“城市型”功能定位分析 淺析現階段地方高校創業教育的定位 試析鄉鎮社區教育中心的功能定位 企業產品功能定位探析 地方高校科技園功能定位與良性運營分析 高校政治功能定位與政府對高校職能定位的關系研究 區域中小學教育科研所的功能定位與服務模式探析 淺析自媒體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中的功能定位 地方立法后評估制度的內涵及功能定位 地方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運行模式與功能定位 論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基本功能定位 教育變革視角下開放大學功能定位之探析 內部審計的功能定位 企業年金制度的功能定位 檢驗檢測聯盟的功能定位 探析改制后農村商業銀行的功能定位 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探析 淺談高校圖書館的作用和功能定位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7〕戰弋,孫偉.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及三者協調發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8,(06).
〔8〕劉鴻宇.試論創業教育與高校德育教育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9).
〔9〕張雪梅,徐建軍.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就業關系研究〔J〕.創新創業教育,2012,(03).
〔10〕張項民.基于專業教學的創業教育范式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11).
〔11〕黃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與高校創業教育創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
關鍵詞: 感恩教育 小學語文 教學效果
感恩是一種優秀的人文精神,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源遠流長。感恩更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寶貴財富,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將如何回報社會。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難以承擔社會重任,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是一門豐富的人文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分四部分介紹小學語文教學與感恩教育之間的關系,論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切實可行的。
一、在小學教育中實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學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了,但是人們卻不時感嘆心靈的寂寞,追問為什么會在喧鬧的人群中感到孤獨?人們往往不知道怎樣感受愛,怎樣去愛,怎樣感恩。在小學生中,這種情感冷漠跡象已有所顯現。現在的孩子大都為獨生子女,所處的環境比較優越,父母過分溺愛,凡事替孩子包辦,很容易造成他們自我滿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視父母、親人、老師、朋友及身邊的其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對他人的關懷無動于衷,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二)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感恩教育應歸屬德育方面,但我國德育現狀卻堪憂,對德育重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論學習、知識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這種狀況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與未來發展,讓孩子把大把時間花在各種培訓班上。其次,現有教育體制忽視小學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型”教學,設計德育較少,且德育走過場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并沒有開設德育專門課程,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小學生德育環境營造不夠。從社會環境看,雖然主流環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對小學生來講影響消極的東西。
二、感恩教育內容
感恩(gratitude)來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對感恩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現出來,并回饋他人”。而在理論界,國外對感恩并沒有定論,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從哲學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把感恩定義為“推動我們做出回報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認為感恩是“稱贊一個人,因為他已經給了我們仁慈”。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布朗把感恩定義為“那種對他的愛的高興情緒,他已經給予了我們仁慈,這種情緒本身不僅僅是所給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國教育學者阿迪斯?瓦特曼說:“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總將有著和我們祖先同樣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過我們的一生,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保持那些指導我們更好成長的品質,這些品質是歡樂、愛、誠實、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會學家認為,感恩總是在兩個個體之間產生和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在感恩形成的過程中,社會交互作用和人際關系發揮著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經典詞句體現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當今社會由于受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似乎沒有得到太多的傳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正在淡化,雖有俗話說“施恩不望報”,但感恩是人類的基本道德之一,絕不是對施恩者簡單的回報,更是人的一種責任意識、一種精神追求。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與小學德育落實不夠,忽視感恩教育有關。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優勢
(一)語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
語文教育負有德育的功能,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長期以來“工具說”和“人文說”占據主要地位。我國儒家學派提倡“文以載道”,“文”就是學生學習掌握的基本知識,“道”就是文本內容反映的思想內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學生學習語文,最基礎的是對語言的學習。語言的功能主要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語言的四個基本功能:自我表達、交際、解釋、記憶,從這四個基本功能看,語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導地位。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無法否定的,但是語文學科作為工具而言,與數學、物理、化學學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為語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類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時,總會表現自己的主觀意識,蘊含自己的思想感情,體現自己的價值,因此語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這就是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性。
《禮記》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③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加強對學生的針對性思想道德培養。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思想性極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體現在人與人的交際關系上,社會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④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什么是語文素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識字寫字,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⑤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感恩教育,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準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必然會促進學生的人文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華,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凈化學生的靈魂。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可以彌補語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語文教學成為全面的教學,培養出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的人才。
(三)小學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
陶志瓊博士說:“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讓小學生知恩、感恩、報恩、施恩。”⑥小學階段是孩子思想啟蒙的重要時期,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對以后高年級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他們今后成長與發展大有裨益。小學生年齡小,感恩意識相對淡薄,小學語文教學應擔當起德育教育與理論教育的雙重任務。如今無論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包含著豐富的感恩資源,需要通過小學語文老師的深入挖掘,講授教材知識,實現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從而幫助小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語文教育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其學習過程是復雜的,而語文教育本身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涉及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對受教育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感恩是一種美好的道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在語文學科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意見
(一)增強小學語文教師德育意識。
《論語?子路篇》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小學生具有向師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強。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為人師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小學語文教師的德育意識尤其體現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的鏡子,是學生直接模仿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起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對小學生進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學生死記硬背感恩的準則,因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機,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表現出的良好形象,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要關心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健全,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處處感受到老師殷切的關心和真誠的呵護之情。在學生的心中將感恩思想概念化為關愛他人、關愛世界的種子,并不斷地提供養分,精心呵護培養,讓它發芽成長,最終收獲感恩教育的累累碩果。
(二)結合文本,開展課外活動。
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文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層面,使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感恩意識。但是小學生有了感恩意識,不一定就會有感恩行動。這時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發揮聰明才智,適時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感恩活動,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化為感恩的行動,在實踐中鍛煉和鞏固感恩意識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學做合一”作為曉莊師范學校的校訓,認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各種活動對學生展開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會、班會、團隊活動等開展“感恩系列活動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儀式的國旗下講話,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就感恩這一話題進行專題發言,結合國旗下的講話,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寫出心得體會,交流感想。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資源,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⑧。“五一”勞動節,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勞動,讓學生體會勞動之艱辛,增強對勞動者的感恩之情;在父親節、母親節,可以讓學生給父母說一句話、做一件事,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師節到了,讓學生學會制作賀卡,把賀卡送給自己最喜歡的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讓學生在家里幫父母做家務,感受父母的艱辛,并組織辦好專題手抄報或宣傳欄等。讓學生明白感恩不是說說而已,而要用行動、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釋:
①李靜遠.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開封:河南大學,2013.
②商繼宗.中小學比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饒寶美.感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建設,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張成群.多一點感恩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9-26(8).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5]姜麗鴻.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樹――語文課堂實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課改與家教,2007(4).
【關鍵詞】生態 教育 功能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244-01
生態教育資源,是生活中的常見資源,也廣泛存在各學科之中。以生態為主題進行德育教育,可以提高生態鑒別欣賞能力,達到以花修身、以花養性、以花勵志的目的,養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觀念。
一、開展生態養成教育的功能
知識功能是生態養成教育的基本功能。只有擁有一定知識基礎,才能激發教育的潛能,激發教育的靈感,體現教育的功底。生態養成教育中,對花卉的名稱、形態特征、生長習性、繁殖、栽培管理用途等知識的介紹,為學生構建一套全新的知識體系,既是課本知識的延伸,也是走出教室尋求知識、提升素質的嘗試,更是對現有教育資源的豐富和發展。
實踐性是生態養成教育的重要功能。實踐出真知,實踐成新知,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基本原則和重要要求。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產生效益,形成生產力。生態養成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真知,形成新知。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倡導“社會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態養成教育,讓教育回歸本位,回歸自然,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激情,回味勞動的艱辛,品嘗勞動成果;使學生在寫生、攝影中尋找一份靜,抒發一份意,欣賞一份美,陶冶一份情;使學生在勞動中檢驗一種知識,增長一種技能,開發一種創造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育的升華功能。“一花一木一世界,一枝一葉總關情”。生態養成教育,養出了一份情趣,養出了一個情感世界。它改變了象牙塔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師生、同學間的固有關系。原來的方式、原來的關系久而會產生一種疲勞,讓學生喪失了情,也喪失了趣,對生活缺少激情,對師生缺少感情,對學習缺少熱情。這樣的學生變得呆板、冷漠和厭惡。缺少了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這樣的結果使教育面臨尷尬。生態養成教育,讓學生在課外、校外自由活動,放松心情,放飛夢想。在這里,體驗一份合作,體驗一份人與自然的交流,體驗一份心心相印,情情相融。生態養成教育,為學生營造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情境,這不僅僅是教育教學中的情景設置,更是一種心境,一種心態,一種面對生活、面對學習的基本情調。心態決定一切,生態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心態是抵擋困難的盾牌,是克服困難的利器。
人類來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進化的結果,我們應對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感激之情。遺憾的是,由于人類的淺見和隨心所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產生了深刻的矛盾,這種矛盾正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謀求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基本要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重要目標。為此,我們要樹立人口意識、資源意識、環保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增強走可持續發展的自覺性。作為學校,幫助學生樹立資源、環境意識,成為當務之急,成為在這種教育中的重要貢獻。生態養成教育,以生態入題,就是要讓學生在自然生態環境中有一個親密接觸,感知它,觸摸它,進而欣賞它,保護它,在生活交流中產生情感,產生珍愛之情,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意識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從而養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
生命是寶貴的,我們在善待自然的同時,也必須善待自己、珍愛生命,以此探索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態養成教育對學生成長而言,更是一種勵志教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生命的頑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體現人生的拼搏;“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體現人生的奉獻;“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體現人生的樂觀精神;“出淤泥而不染”,體現人生的高潔;“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體現做人的低調;“化作春泥更護花”,體現人的回報與感恩。正是在這樣的詩情畫意中,體會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的風雅,更是一個德育教育的過程。生態養成教育成為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抓手。
二、開展生態養成教育的途徑
1.環境育人
人類改造自然的同時,自然也改造著人。大的方面說,當人們過度開發而導致生態危機的時候,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受到了限制、約束甚至被改造。當學校的環境布置完成后,在書香校園、花香校園里,學生們欣賞字畫、默念著唐詩宋詞,熟記著行為規范要求,課間調興打架的、追逐打鬧的少了。看著整潔的地面、潔白的墻壁、盛開的花朵,學生中隨地亂丟紙屑的沒了,以前墻面上無聊的涂鴉再也看不到了,信手的采摘、隨意的踐踏沒有了。著實,美麗的校園環境讓我們學生的心靈也受到了洗禮,行為也得到了規范,素質也得到了提高。在社會實踐參觀的時候,由于好奇、放松,忍不住調興嬉戲起來,當一位同學提醒說,花木也有喜怒哀樂、也喜歡安靜的環境時,所有的嘈雜聲立刻停止了,人們停止了說笑,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生怕驚嚇著了眼前的主人。他們懂得了理解、尊重,懂得了待人接物,懂得了人與自然誠心的交流。這就是環境,這就是教育,這是用一種無聲語言,輕叩著學生原先懵懂的心靈,讓學生明理、動情。
2.活動育人
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極佳方式。生態養成教育的開展,讓教育活動更豐富的內容、更多樣的載體,從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強化著德育的過程和功能,也收到了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參觀讓學生明理動情,寫生讓學生寧靜致遠,攝影讓學生發現美麗,栽培讓學生品嘗豐收的喜悅,勞動讓學生明白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征文是學生展現自己文學才華并托物言志、樹立理想信念、鑄造自己優秀品質的機會。圍繞生態養成教育,師生放棄了古板單一的說教,師生們在活動中和諧了關系,融洽了氣氛,融合了親情,教育的難度低了,達成度高了,師生也不再為教育與被教育頭疼了。
3.學科育人
就QQ群等網絡溝通平臺而言,聊天是其基本功能。但對于班主任來講,作為學生管理者,僅僅滿足于從中獲取信息、通知消息還是不夠的,還要對其進行功能創新。
審批學生請假
我用QQ群審批學生請假,源于分身乏術。當時,我在南校區當著分校負責人,管理著500多名學生,而且還兼任三個班的班主任。學校實行的是封閉式管理,即學生進出校門必須履行請假手續。請假條上沒有班主任簽字,門口保安不予放行。為了方便學生,我就在假條上把字簽好,交給班長。同時要求學生在群里請假,待我批準后,再到班長處填寫假條。學校假條是四聯單,分別是存根、出門證、公寓辦留、班委留。每張假條都有存根,去向一清二楚。假如對假條有疑問,還可以將群內請假記錄與假條存根對照。
班級日常管理公示
為了加強管理,我建立了量化考核制度,做到日公開、周小結、月匯總。期末時,把所有的分數總結起來,就是這個學生一個學期的量化考核成績。評優先時,這個量化考核分數占30%,考試成績占70%,加起來進行排名,從高分到低分與優秀指標相結合進行評比。
按照要求,每天晚上放學后,班長都會把當天的班級日志拍照,然后上傳群相冊。這個班級日志可謂記錄詳細,誰請假、誰遲到、誰曠課、誰因為何種原因加分、誰因為何種原因扣分,一目了然。因為信息是公開的,大家都可以查看,如有錯誤或者漏記,可以給班長反映。由于重在過程,對于最后的考核結果,很少有學生提意見。嚴格執行群內公示制度之后,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看到班級學生的表現。
網絡平臺切忌建而不管、管而不當
在平常的交流中,我發現很多老師都在使用網絡溝通平臺。但是,效果卻不太理想。其原因在于,一是建而不管,沒有形成正能量,QQ群里面臟話連篇;二是管而不當,當成了抓小辮,監控學生言行的工具,以致學生對老師所在的QQ群敬而遠之,另建群或者封閉空間。
要想避免以上兩個誤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建群之初,提出明確要求和希望。要給學生講明,建群目的是增進友誼、促進管理,是溝通交流的平臺,是管理班級的平臺,要傳遞正能量。二是出現不文明現象時,私下對具體學生進行友善提醒。出現不文明現象時不可不管,又不可亂管。看到學生在群里有不文明言語,就和他私聊,而不是在群里公開批評。這樣學生就不會與老師產生隔閡。原因在于老師既提醒了他,又維護了他的自尊。三是出現不良討論時,有策略地參與引導。有的時候,學生會在群里罵老師,參與人數很多。這種情況下,作為班主任是一定要管。直接在群里說“不許罵老師!”的效果肯定不好。妥善的處理方法是老師控制輿情,通過私聊的方式控制住主要帶頭學生的輿論,將其思想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引導。一個學生在群里的話語出現了轉變,其他學生也會跟著改變,漸漸地,群里的討論不再一邊倒,而會慢慢變得理性、客觀。
有的學校談網絡色變。其實,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促進管理、促進管理,用不好會影響學習。在“觸網”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網絡與人們生活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堵是堵不住的,重在引導,發揮其積極因素才是正途。今天再討論學生能不能拿手機,就像時期討論男女生能不能同校,改革開放初期討論學生能不能穿牛仔喇叭褲一樣可笑。
作者:李曉君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藝體系
在高職學校舞蹈教學中,舞蹈教學的班級人數較多,而所要學習的舞蹈知識一對一輔導比較少,使得學生學得不夠精,學生學習效果不好,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學生舞蹈素質。對于學生藝術教育較少。大家都知道,高職學校的學生很多都比較重視技術學習,希望在畢業之后能夠找到一個適合的工作,受這種要求的影響,致使藝術教育的推廣遇到不少問題。同學要學很多的舞蹈專業知識與技巧,又要進行實際的訓練,使部分老師以及一些學生對舞蹈課的認識出現一些偏差,違背了舞蹈教學的初衷。設置舞蹈藝術教育課。高職學校要根據自己學校舞蹈教育專業的特點,設置一些藝術類的選修課,以及一些必要的必修課,以滿足學生的需要。高職學校的舞蹈教學堅持以美育人和以德育人,提升同學們的素質,以培養學生的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為目標。
提高高職學校舞蹈老師的能力。高職學校要重視舞蹈老師的專業水準的提高,鼓勵和激勵舞蹈老師也要朝向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經常組織舞蹈老師去學習或者是進行教學觀摩,促使舞蹈老師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重視學前兒童舞蹈以及編排舞蹈課程教學。高職學校的學前教育舞蹈教學不僅要訓練學生舞蹈的基本技巧,還要強化學生兒童舞蹈的學習以及編排,兒童舞蹈的學習和編排對于學生以后來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舞蹈的實際教學中,舞蹈老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于兒童舞蹈的表現能力和編排能力,比如舞蹈的基本功能力、民間舞蹈,以及各種類型舞蹈的表現方式和舞蹈技巧融合以及應用;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樂曲內容以及類型等的分析,使其舞蹈動作是正確的以及培養他們編排舞蹈的能力等等。二是在舞蹈教學中要多利用舞蹈教學法進行教學。舞蹈老師運用舞蹈教學法進行教學,能夠讓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了解如何進行教學,了解到如何對學前的學生進行有重點的訓練以及舞蹈基本功的訓練,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各類舞蹈的搭配,如何糾正和改掉在教學中出現的“常見病”,如何培養學前學生的樂感以及對舞蹈的感覺等等。
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今計算機技術地飛速發展,很多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已經應用于教學中,高職學校的舞蹈教學也采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高職舞蹈教學中,對于藝術鑒賞課之類的課程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展示,給學生以感官刺激,讓學前專業的學生認真地觀看,有助于他們對于標準舞蹈動作的模仿。另外,如果高職學校的舞蹈實習課也能夠把現代化的視頻資料應用于舞蹈課堂教學中,將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同學們通過觀看自己表演的視頻,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在舞蹈老師的引導下及時地糾正不足的地方,與此同時,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指出不足,然后及時地改正,通過這樣的方法有益于學生舞蹈素養的提升。總而言之,在舞蹈教學中,靈活地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方式,糾正和改進學生的不足,不僅能夠激起學前專業教育學生學習舞蹈的熱情,還能夠為他們以后的舞蹈學習以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據舞蹈的特點,要進行分組審視和理解參與舞蹈課堂教學。學生在舞蹈練習中,給學生分成小組,使同學既有練習的機會,也能夠觀察到別的同學的舞蹈動作,通過這種方式,舞蹈功底好的學生可以為別的同學樹立一個榜樣,防止出現重復錯誤。在教學中,老師要對具有代表性的動作進行比對,并且表述出動作的要求,易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等。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學過的動作進行編排,進行二次創作等。這不僅激起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為他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礎。舞蹈是一門藝術,而舞蹈教學也是一種藝術。作為舞蹈老師就要想辦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舞蹈訓練活動中,于此同時還要探索舞蹈教學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以提高舞蹈教學的質量以及培養出優秀的舞蹈人才而努力。
《考綱》是復習考試的依據,具有“法”的功能,《考綱》既是試題產生的源頭,也是試卷形成的藍本。一般地說,命題者在構思試題和形成試卷過程中,手頭有三樣東西:一是《考綱》,二是教材,三是準備向課外延伸的相關資料。三者之間,“綱”居首位,教材作為試卷構成的基本素材,有關課外資料,用以考核考生駕馭《考綱》的水平和能力。當然,在延伸時不得脫離《考綱》的軌道。在具有操作時建議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深入學習和研究《考綱》
孫子兵法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考試就如打仗,倘若不知考試方向,勢必迷失工作方向,成功又從何談起?故此,學習和研究《考綱》對于指導學生備考應試的成功與否,是至關重要的。通常學習與研究,要取得以下效果:
(1)把握教學方向
高考《考綱》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選拔功能。它面向少量高學力的學生,因此,它的定位是在提高與選拔上。教師與學生的教學位置應與選拔同位和平行,不可降低層次。二是教學導向功能。命題人員在《考綱》指導下構思試題時,腦子想著怎樣更好地為大學選拔合格新生,眼睛注視著中學的教學改革,期望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此,試題力求廣而不雜,難而不偏,深而不怪,核心是能力。所以,在使用《考綱》時,思想認識盡可能向高層次命題思路靠攏。
(2)認準考試目標
高考諸學科中,因為性質不同,考試目標也不盡相同。但是,在眾多的特殊性中也隱含著共性,概括起來說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命題人員在構思試題時,一是考慮知識的覆蓋,二是駕馭知識的能力,三是試卷本身的思想性。所以,在高考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在選拔的軌道上瞄準以上三個側面,逐一到位,有機揉和在一起。
2 充分認識高考《考綱》的基本特點
(1)綱目簡要
翻開高考《考綱》可見,綱目極為簡明扼要,似蜻蜒點水。初看上去,似乎簡單、淺顯,實際是:淺中有深,易中有難,簡中有繁,低中有高。有的老師說它是“高深難測”,此話不假。
(2)包容量大
簡要的綱目,對中學教學人員來說是個苦事,因為不好駕馭;對命題人員來說是件大好事,因為它為命題人員提供一片展開想象的自由天地。《考綱》中的每一個綱(或目),都包含著相當的知識內容、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的任務。有人說高考《考綱》“彈性極大,自由度很高”,這話是真的。因此,高考命題人員只要不脫離“綱”,從哪一個角度去構思試題都是容許的。可以把試題出得淺顯,也可以把試題出得深奧。
二、用足教材
《考綱》與教材,血肉不可分。在教學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綱”與素材的關系。命題人員在思考試題時,必以《考綱》為指南,在教材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所以,高考指導教師不僅要能夠用好《考綱》,還要用足教材。如何用足教材,建議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嚴格區分教學內容與考試內容的關系
考試內容溶解在教材之中,教材內容不等于都是考試內容;考的必定是教過的,教過的不一定都是要考的。二者必須準確無誤地分開,否則,把所有教的內容都放入考試范圍,這樣,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背離教學改革的基本宗旨,而且也超越《考綱》的要求。
2 《考綱》規定的綱、目知識點要覆蓋到位
按一般常規,高考復習程序為三輪。首輪是基礎,基礎奠定了,提高才有可能,在操作時,教師可依據《考綱》按綱、目順序,逐個推開,逐一覆蓋,不留任何死角,不搞跳躍式教學。引導學生扎扎實實打好基礎,讓學生知道教材中有哪些知識(在教材的哪個位置上)是《考綱》所要求的。如此,才能與高考命題思路同軌。
3 注意《考綱》對教材的折射作用
(1)顯性折射
這是一種比較明顯的指向。《考綱》中有的綱、目所包含的內容,材料中容易找到,一目了然。這類問題,學生一般比較容易掌握。
(2)隱性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