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22: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慧校園監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十二五”時期,以數字校園建設及應用推進,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服務人才培養為基本目標,圍繞國家教育信息化試點和省數字校園示范項目建設的核心,學校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數字校園、教學資源、網絡學習空間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推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項目得到專家組的肯定與高度評價,“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組織機構健全,經費投入到位,全面完成示范建設任務”,順利通過項目驗收,我校的信息化總體水平處于同類院校第一梯隊。
“十三五”期間,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基本目標是建設“連接?融合?創新?領航”的智慧校園,打造智慧學習環境、豐富智慧教育資源、推進智慧教學實踐、實現智慧管理服務,從而構建新型智慧教育生態系統,進一步推動學校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促進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范化,為學校“十三五”建設目標的達成提供支撐。
加強領導,形成職能明晰的工作體制機制
學校成立了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標志著信息化建設有了統一的決策和工作協調機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管信息化建設業務、主抓信息化基礎建設,以教學分院及職能部門承擔業務系統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機制。并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網絡及信息化建設管理制度。
工作機構從無到有,工作制度從粗到細,極大地促進了校園網絡的有效管理和信息化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保障投入,完善穩定運行的信息化基礎設施
“十二五”以來,共投入近950萬元用于完善基礎網絡設施,目前已實現所有樓宇光纖直連到中心機房,校園主干萬兆,核心交換雙機平行,重要樓宇雙鏈路接入,無線網絡基本覆蓋,出口帶寬多元暢通;網絡安全設施及管理機制基本適應需求,有線無線、校內校外、門戶系統實現統一認證,網絡行為實現有效監管,網絡日志符合制度要求;學生宿舍網完成共建共享共管,并與校園網互聯互通。為全校師生提供了便捷的網絡通訊服務,也為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部署與應用奠定扎實基礎。
目前,校園網數據中心擁有的CPU資源已超過280核,網絡化存儲容量82TB。校園網絡共有接入點超萬,無線AP超千,匯集教科網、電信、移動、聯通的網絡出口,合計帶寬達1.7G;校內日常使用的PC及筆記本電腦約3500臺;每天進出網絡的訪問量次數達1700萬,學校郵件系統收發郵件超萬封,每天外部網絡流量達到1TB。
適應需求,建立全面覆蓋的管理信息系統
學校的數字校園從師生實際運用需求出發,已覆蓋了教育教學和管理、生活等各個方面,全校共有各級各類管理信息系統近50項,目前均在各自的教學和管理事務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師生個人信息門戶幾乎集成所有個人相關的信息化應用,大大方便各系統的使用;OA系統在公文形成、流轉和管理等業務發揮作用;教務系統為教學管理、教學任務、課程管理、成績管理、調代課管理、教學評價等提供業務服務;校園卡系統、學生公寓門禁系統、車輛通行卡系統、校園視頻監控系統、學生事務中心、體育設施、場地管理系統,學生公寓電源管控系統,標準化考教室建設等等一系列信息化項目的實施,使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深度融合,開拓共建共享的網絡學習平臺
學校以“師生人人有空間,技教融合促發展”為目標,重視網絡課程資源、虛擬仿真系統的建設與應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有超過百門的各級各類網絡課程,建成5門國家級精品共享課程,“職業教育航海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入選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建設單位;利用師生人人擁有的智能手機,各部門紛紛推出手機APP或微信平臺應用,在強化交流溝通的基礎上,有效促進了學習和管理工作。
“行之虹”網絡學習空間基本建成,正在成為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有效手段,也在延伸成為“校友空間”。學習空間以交流溝通為核心,有效連接教學過程,輔助教學管理;支持教學改革,促進信息化與教學過程的融合;改進課堂教學,關注形成性考核。
高度重視,建設管控結合的安全運行體系
學校網絡及信息化系統運轉以來,嚴格按照上級部門要求,積極完善各項制度,充分加強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員教育培訓,全面落實安全防范措施,信息安全風險得到有效降低,應急處置能力切實得到提高,基本保障信息系統持續安全穩定運行。
校園網絡建立了一系列的網絡安全防護措施,在關鍵位置部署專業級防火墻、流控管理、網絡運行監控、機房環境監控等系統,保障計算機校園網絡安全。2013年起,在同類院校中首批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工作,全面、完整地了解學校信息系統的現有安全保護狀況,學校校園基礎網絡、教職工信息門戶系統、校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教務教學綜合管理系統和校園卡系統通過了浙江省公安廳的信息安全二級等級評定。
目前,學校與同類院校相比,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教學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體系等方面都具備相當的基礎,顯現了一定的特色與創新,智慧校園雛形初現,學校的“行之虹”網絡學習空間獲得2016中國智慧校園建設創新獎。
完善數據及交換共享標準
制定數據交換標準,以統一各信息數據的存儲格式、的描述方式和權限控制描述等。只有各信息應用系統彼此遵循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系統之間才能夠相互共享彼此間的數據,實現彼此間數據層面的互聯互通。
數據交換平臺是智慧校園的核心技術支撐平臺,是整個系統的信息傳輸、信息交換總線。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將各業務系統數據庫中需要集成的數據自動上傳到數據中心的基礎數據庫中,并按各業務系統的訂閱需求將共享數據分發到各業務系統,從而實現數據的統一集成和標準化,為提供數據的綜合查詢、統計分析奠定數據基礎。同時,保留各業務系統的原有數據庫,又確保了各業務系統的完整性。
數據交換和共享的實現還應依據以下原則:遵循統一的交換和共享標準;支持異構系統、異構數據庫的交互及數據存取;支持靈活的數據交換方式,支持跨平臺、跨多種網絡模式的分布式數據交換;能夠對交換數據進行驗證和質量控制。
打造校園信息化智慧環境
推進“兩網一云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以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基礎的校園虛擬智慧學習環境,為上層的智慧教育資源、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服務等提供基礎支持服務。升級、改造和優化校園網,初步構建物聯網,運用各種傳感器隨時隨地感知、捕獲和傳遞有關人/設備/資源的信息,實現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過程的感知、捕獲與信息傳遞。構建混合云計算中心,完善網絡信息化安全防護體系,實現虛實結合、安全能控,存儲、計算能力伸縮有度的交院云服務環境,滿足信息化建設在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可擴展性方面的要求。
提供智慧化教育教學資源支撐
建設“一平臺兩整合”的教學資源保障體系,提供滿足課程教學需求的優質智慧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智慧化管理。依據交通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建設融“教學、培訓、終身學習”為一體的智慧型交通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平臺,促進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增強服務交通行業的能力。整合教育資源,創新資源建設模式,實現教育資源的智慧化管理,促進教學、教研活動與資源建設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學校教、學、研水平,促進課程建設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
推進智慧教學改革創新實踐
建設“兩平臺兩環境”的教學信息化支撐體系,推進智慧教學實踐,引領教育現代化變革。確立“技術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引入適用的技術,深化“行之虹”網絡學習空間平臺應用,建成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信息化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努力為所有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所需的智慧魅力課堂和學習支持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水平,推進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創新。
基本實現智慧管理服務
關鍵詞 網絡 數字化 教學資源 校園網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into the fast lane. In this context, how to promote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schoo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true level of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based on the specific idea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oncretely discus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digital campus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nformatization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 network;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ampus network
0 引言
S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大部分學校都在建設校園網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步伐,依托校園網推動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成為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環節。在衡量一個學校智慧校園建設水平時,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和利用水平已經成為重要參考指標。隨著移動智能終端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傳統的使用電腦終端獲取教學資源的方式逐漸顯示出滯后性,必將被智能化的手段替代。
1 智慧校園背景下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
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教學資源數字化指的是在使用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推動學校管理、教學工作、科研發展、生活服務等各種信息資源全面數字化,從而為師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
教學過程的數字化是推動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中難度最大也最重要的部分。這是因為,實現教學數字化,必須依托于優良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既要完成配套硬件設施的建設,也要構建相應的軟件平臺,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和豐富教學資源,從而有效推動數字化校園的發展。同時,為了實現教學的數字化,學校必定會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使他們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轉變傳統的教學習慣,不斷提高數字化教學技術的使用水平,自覺地對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加工,不斷提高新課程教學體系的應用水平。
此外,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也是推動學校管理模式朝著服務型方向發展的關鍵,這對提升辦學水平具有積極意義。智慧校園背景下,學校管理正在進行從“管”到服務角色的轉變。學校必須投入相當力量進行校園數字化建設,從硬件水平、網站建設、人才培養、管理模式各方面提升數字化水平。對于學校來說,不斷提高智能服務的水準,才能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限制,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數字化服務。
2 智慧校園背景下學校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思路
2.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信息化硬件水平
推動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必須具備配套的硬件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學校的數字化基礎能力,為建設智慧校園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礎。首先,學校必須具備完備的常規教學設備,如滿足教學需求的校園廣播網、電子考勤系統、電子圖書館以及校園安監系統等。在此基礎上,加強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化基礎能力。首先,應該引入適合校園實際發展情況的網絡管理的硬件和軟件,加強校內網建設,提高校內網的運行帶寬,并擴大網絡信息點的覆蓋范圍,確保整個校園管理能夠在統一的無線網絡下運行,各個信息點也安全可控。推動綜合化、系統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園建設,建設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多媒體應用中心,應用中心應該分成多個板塊,包括課件制作室、放映室、動畫創作室、平面設計創作室以及錄播室等,其中重點加強網絡錄播教室的建設。
2.2 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奠定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基礎
學校可以根據多元化原則加強校園網的建設,推動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共建共享。首先,對校園網站容量進行擴容建設,提高網站建設檔次,形成一體化的展示學校形象、集成學校教育資源、發展師生個性特長的功能,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環境的有機融合;其次,打造年紀、院系和班級的網絡主頁,全面展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風采,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再次,引導全體教師開辟個人的網絡空間,有效引導骨干教師個人網絡主頁的建設,為教師教學特色呈現提供網絡化平臺,通過優秀教師的示范,從而有效推動教學資源的校內共建共享,為師生的網絡交流提供平臺,為學生自主上網下載學習資源提供便利;最后,對于表現優秀或者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開辟個人網絡空間,推動學生交流互動,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同時,充分發揮校園網的快速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實現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將備課環節、課堂教學環節、反饋練習環節、課后輔導環節、學生自學環節、在線考試環節等都容納進來,在豐富校園網容量的同時,實現教學環境的開放式發展。為了進一步結合智能校園建設理念,學校可以開發本校校園網站的app,這樣通過移動智能終端,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上傳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學習資源,從而突破教學的時空限制,極大地拓展教學的延伸范圍。
2.3 加強管理機制建設,提高數字化資源利用水平
推動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W校應該變革管理理念,以適應新形勢下數字化教學改革的客觀需求。校園網站的建設為教學資源數字化提供了平臺,如何利用好這個平臺去管理和推廣數字化教學資源新產品,需要學校管理者大膽創新,運用公共產品管理機制和市場理念推動管理方式的變革。只有創新管理機制,才能滿足數字化平臺運作的具體要求,為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和利用做好“后勤”工作。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效率低下,通常采用課堂聽講評價結合學生評價投票的方式進行,這種監管教學的方式覆蓋范圍小,很難從本質上起到實際的監管作用。
學校應該轉變管理理念和方式,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做好文章。以網絡教學平臺的強大數據庫為依據,統計分析各類教學狀態,從而獲取準確客觀的數據,為教學質量的監控管理提供有力依據。學校管理人員在獲取數據分析結果后,可以準確掌握當前教學情況的利弊,為后期改進和戰略調整指明方向,合理調整學科優勢、師資力量,并開發新的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點。同時,推動支撐評定、評先評優等相關制度的改革,將在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中做出的貢獻和成績作為評價指標納入到評定體系中,為教師在數字化方面的教學改革注入動力。
2.4 加強信息化培訓,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
在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利用的過程中,教師的應用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只有具備較強的數字化能力,教師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數字化提煉和加工。因為,學校必須樹立教師教學能力數字化發展的現代教學理念,加強教師應用信息化技術能力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學校可以設立特定的信息化技術培訓中心,配備專門場地、延請專業培訓人員,采取靈活的授課方式,通過分散授課、集中授課、網絡授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提升全體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
網絡培訓幾乎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進行實時的在線交流,這種自主靈活的方式有利于推動優質資源的互利共享。通過培訓,確保教師能夠形成計算機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網上查找資料的技巧,并掌握制作課件、上傳課件、網絡信息瀏覽和反饋的能力,能夠熟練運用校園網絡平臺開展辦公和教學科研工作,逐步推動辦公的無紙化發展。學校應該積極引導教師開展視頻公開課教學、網絡課程、精品課程教學,推動精品教學資源的共享,鼓勵教師養成瀏覽網站的習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向和需求,把握學科的教學發展趨勢,為制作更加優質的教學課件奠定基礎。
2.5 創新績效評估模式,實施數字化績效評估
績效評估是考核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動教學變革的有力途徑。可以將績效評估引入到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中,作為有效的導向性手段推動教學變革。當前,部分教師在對待數字化建設問題上,存在著消極抵制的錯誤思想,加強績效評估改革是必要的。數字化績效評估可以從兩方面展開,即自評和他評。教師自評,一方面教師根據學校頒布的建設標準和相關要求進行終結性評價,一方面依據自己在網絡平臺應用推廣數字化資源的記錄和學生的學習狀況信息等開展過程性評價,此外設計調查問卷,進一步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開展形成性評價,結合這三方面的評價結果完善自評報告。他評則由學校負責引導實施,可以邀請學科領域內在教學資源數字化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從技術層面和教學內容兩方面展開評價,評估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適用性,也可以聘請更加專業化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對全校教師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做出的成績展開定期評估,從中遴選出優秀資源。這樣,通過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多元化評價方式,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
3 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于探索和建設智慧校園的快車道,以智慧校園為背景開展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是一項復雜和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期的建設努力。數字化建設,不僅要建設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同時也要加強軟件、人才、管理方面的建設。只有實現從內到外的全方位轉變,才能真正在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中取得成績。
L芑鶼钅浚漢鮮〗逃畔⒒緣閬钅俊爸腔坌T盎肪誠率只萄ё試吹納疃扔τ錳剿鰲保?016)
參考文獻
[1] 黃志成,王鳳基.高職院校智慧校園與共享型教學資源體系建設模式研究[J].電腦開發與應用,2015.3:1-3.
[2] 蔣達央,姚琪.基于大數據背景下智慧校園的可視化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6.29:73-76.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大數據 智慧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01
1 智慧管理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信息數據時代,教育管理應及時進行教育管理改革,特別是高等院校,更應在管理理論方法和思路上進行顛覆式革新,這是當前信息時代教管事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和主要研究課題。當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在改進和提升方面,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教育管理決策提供高效、專業化的實現平臺。信息型、智慧型教學管理,一來可以大幅節約各項管理成本,二來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從業者的管理效率,實現教育的科學和可持續性發展。通過充分利用新興技術,運用科學智慧的管理方式,可以全面準確地掌握校內各項雜亂的動態的數據,對于切實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具有劃時代的、突出的現實意義。
2 教育管理信息化現存問題
(1)管理的信息化標準不統一、不嚴謹。信息的規范化、標準化以及相關管理的嚴謹性、有序性會直接影響教育業務發展及管理效能的信息化水平,影響到信息的傳輸、共享和匯總分析水平,進而影響到教育管理的科學決策,然而限于歷史發展背景,傳統教學管理模式的藩籬,我國當前多數高校的管理信息標準并不完善。通常情況下,同一所高校內的不同學院常常各自為政,建設出不同標準的信息系統,此類系統數據之間的兼容性較差,格式也不規范和統一,在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的同時,也給系統問的信息交換、整合和共享造成難度,直接影響到了整個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持續性和規范性發展。
(2)智能化管理的程度較低,處于簡單的數據統籌管理階段。我國當前各大院校在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暫處于偏重管理過程的電子數據化,距離人性化與智能化較遠,一切以“數據”為中心,智慧管理所注重的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尚未形成。對多數信息管理系統,相關管理人員也僅僅是進行大量的數據輸入輸出和簡單的統計、報表匯總等淺層操作,海量數據使管理人員無法從繁雜的操作性工作中解脫出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3)管理數據基礎缺乏精準化、精細化的管理,無法對教育決策提供準確參考。簡單的數據輸入、搜索和統計不是教學管理信息化工程,各類數據的統籌只是信息化的信息基礎,最終目的是通過數據來提供高效率的、智能的各項管理服務,然而目前各大高校的數據庫建設尚處于起始階段,對數據的應用較為簡單,就連數據分析也僅僅是得出一些簡單的統計量或者分類數據,尚未看到或者尚未能發掘出數據中所隱含的管理型信息,無法對教育決策提供準確參考。
以上各類問題的存在呼喚著智慧管理、職能管理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為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技術和信息支撐,智慧管理,將切實引領教訓管理的發展。
3 智慧管理特性和內涵分析
智慧管理的智慧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能夠到達對數據的深層級發掘,為教育管理者的決策提供參考。智慧型的教育管理能掌控學習環境、識別各類教育者和學習者的特征、全方位監測教學過程,并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進行科學的統計和分析,從數據中搜尋核心信息并運用到管理中,以輔助提高教育教學的科學性。二是實現教學管理的自動化,有效較低管理人力物力成本。通過智慧管理系統,能夠自動處理各種信息數據,得出精準的結論和反饋,精簡了各項管理流程,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時更能有效避免因人為因素所帶來的管理錯失。三是能夠對教育教學全流程實現全方位的監測和管控。對各個管理環節和教學過程進行識別和分析,實現對各類信息的智能化對比,實現對各項教學管理的智能診斷,有效解決教育業務開展過程中、教育裝備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診斷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分析,實現對教學管理安全狀況的實時預警并提出針對性處理措施,保障教育教學的高效、穩健、有序進行。
4 智慧管理工作總體思路
(1)提高對智慧管理發展的重視程度。當前形勢下各項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云計算等技術應用水平日新月異,各行各業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發展智慧產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力爭快速實現智慧化發展,智慧行業的發展前景愈加向好,也必將成為未來主要而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學管理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切實提高對指揮管理發展的重視程度,盡可能投入足夠的資源,摒棄傳統的管理思維,顛覆慣常的發展理論,多做調查研究,充分認識和理解智慧管理的內涵和優勢,結合高校實際,快速、有序推進信息化建設,向智慧化教育時代邁出前進步伐。
(2)充分發揮教師在智慧管理中的作用。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一直被視為高校工作的瓶頸。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成為當務之急。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教育管理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理念、模式與方法上必須與之相適應。本文旨在通過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另一主體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來探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學習一點管理的智慧,實行必要的智慧管理,這是現代教師理想的選擇。
(3)切合實際,有效發展。實現信息化管理已經將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智慧管理更將對成本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應結合本校實際,以點帶面,逐步推進智慧管理。可以在個別學院進行試點,重點推動,實現局部的智慧管理。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控制成本,在不對學校正常運轉帶來負面影響的情況下逐步推動全校的信息化和智能管理水平。
(4)確保信息安全。在信息化時代,最大的風險就是信息安全問題,各類信息均有著一定的私密性,安全的疏忽,往往導致重大的泄密風險,對他人帶來嚴重影響。高等院校的各類信息,一方面會涉及學術技術、專利信息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也涉及教師學生的個人隱私,這些信息均需要嚴謹嚴格的保密措施來保障安全。要保證各類信息的安全,需要考慮到信息管理的全過程,從信息的收集整理、傳輸和處理到實際運用多個環節。所以不論是基礎的信息建設,還是后期的智慧化管理發展,要始終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意識,將之放在信息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通過建立完善的保密體系,保證智慧管理發展的安全運行。
5 智慧管理實施意見
(1)首要開展智慧校園建設,搭建智慧管理環境。智慧校園建設的目標是為高校師生提供實時高效、一站式與個性化的校園信息化服務,幫助高校實現各類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深化高校信息化進程。大數據環境下的智慧校園建設思路應是在原有的數字校園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增強其智慧性,從而形成服務、管理更為完善、師生體驗更為人性化的智慧校園。一是制定智慧校園的數據標準與應用標準,以及各應用系統之間的接口標準,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校園各類數據共建共享。二是整合貫通業務系統。在智慧管理系統的構建要注重對現有系統的升級改造,注重與其他系統的兼容,以在保障系統銜接性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建設成本。三是統一管理與維護。在信息化校園建設中提高效率,智慧校園的建設應對業務系統進行統一規范管理與維護。
(2)切實提高大數據采集效率及在科學決策中的應用水平。決策工作是管理工作的核心關鍵,決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高校的長遠發展。在高等院校智慧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通過各類信息搜集和分析系統、現代化的網絡系統等各類信息平臺,盡可能全面地采集各類教學管理數據,全面統計,細致分析,深度挖掘,為管理決策提供精確的科學的數據支持,進而推動高校的可持續、均衡發展。
(3)加強教育的可視化管理。可視化,是指通過設置多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展演系統,對教學管理過程中各項教學活動、人員情況等信息予以搜索、采集和統籌分析,并通過某種形式最終進行可視化處理并展演給特定的使用者。從當前形勢看,可視化將成為信息時代數據產業的發展必然,是學校開展智慧教育的必備條件,也是高校智慧管理的重要環節。通過創建此類系統,各級使用者可以直觀地查看與之相關的各類經處理過的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數據,為使用者得工作提供直接支撐。
(4)強化遠程督導,提高智慧管理管控和考核力度。各大高校應建立起教學管理遠程監督評價機制,強化對教學管理質量和效率的考核和引領,不斷推動教學事業良性發展。遠程督導是對教育教學管理的各環節加以監督,進行運行和風險評估,確定指導方向的工作,以保障各項教育管理得到有效執行。智慧管理體系下,教育管理人員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全方位、實時遠程檢測,使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不斷接近理想目標,達到最優化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校園;資源整合;教育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8-0067-02
智慧校園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是對數字校園的進一步擴展與提升,它將學校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有機銜接起來,為師生建立智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改變師生與學校資源、環境交互方式,實現以人為本的智能管理、個性化創新服務。
1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成為管理新模式
傳統學校管理模式主要基于標準化組織結構進行管理,即通過學校黨委、行政領導的決策(政策、制度、管理等),下達到各個行政部門及各二級學院黨政領導,進而再次下達到業務人員(輔導員、教學人員、班主任等),最后傳遞給學生。形成一個剛性、自上而下、逐級管理的信息傳達方式。但這種傳統管理模式在當前遇到空前挑戰。當前的世界是一個“超連接世界”,互聯網浪潮下,信息無邊界、多元化、碎片化和瞬時性,特別是手機移動終端成為人們接收信息、信息及信息互動最重要的工具。傳統模式對決策信息和傳達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學生需要,學生更希望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接收、互動和信息――網絡,特別是移動網絡。高校這一個圍起來的象牙塔正接受互聯網沖擊,信息無間斷、無縫隙、跨時空傳輸和滲透已使得這堵“圍起來的高墻”可以視而不見。
管理的界定在互聯網的前提下已經演化為“信息”或“數據”,即管理就是信息、數據。大信息、大數據時代已到來,“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是一個世界”,或說“一部手機就是一個世界”,并不是遑遑之論。學生在互聯網、手機移動終端所需的信息或數據,所留下的信息碎片或數據足跡,我們是視而不見,做一個把頭埋進沙堆的鴕鳥?還是根據需要改變高校管理模式,對這些數據加以利用從而改造升級我們的管理方法?高校是避之唯恐不及?還是與數據共舞?這已經成為高校轉型必然考量的問題。
關照國家戰略布局,2014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門印發《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中強調“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推進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教育發展方式。2015年,“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互聯網+”正式被納入頂層設計,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網絡化、數據化,用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既有的運營形態進行改造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改善組織經營狀況的重要方式。伴隨著“互聯網+”,也激發和衍生出諸如“互聯網+工業”的“2025中國制造”、“互聯網+農業”的現代農業新格局、“互聯網+教育”在線教育風生水起、“互聯網+社交”的社會服務平臺、“互聯網+金融”的P2P模式、“互聯網+醫療”的“快速便捷的醫療服務體系”、“互聯網+政務”的新型政務系統等。相伴隨“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政務成為新時代背景的發展趨勢。智慧校園的提出,不是盲目跟風,而是時代所趨的新型管理模式革新;智慧校園的演化,不是急躁冒進,而是務實的創新理念和科學的技術支撐;智慧校園的深化,不是不計成本的開發,而是要實現“公益+贏利”的社會模式運營,實現高校高級智能管理。
2 基于移動手機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將是大勢 所趨
學生更多地依賴智能手機(手機移動終端)來獲取信息、互動及信息,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學習甚至所有方面必備工具,電腦上可以干的事情現在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基本替代。手機成為數據收集、發散的便攜工具,在學校管理中可以有什么作為呢?或我們可不可以通過利用“手機的常態使用”來改善我們管理效果呢?
當前,手機APP種類繁多,關于閱讀、游戲、學習、健康、培訓、營銷等,幾乎已經達到“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APP開發市場,這些基于手機移動終端的APP,抓住人們在市場的痛點,并將這種痛點技術化,成為解決人們問題、給其帶來便利的終端程序,最終達到盈利和服務為一體的營銷模式、體驗模式和利潤模式。縱覽眾多APP,百度地圖可以定位,Google可以疾病預警(比如著名的“谷歌流感”案例),淘寶、當當、京東、百度、微信可基于網民的瀏覽碎片形成個人化精準營銷,網易可以即時瀏覽郵件數據,美圖秀秀、QQ可獲取你的圖片數據,微信可獲取你的聊天記錄信息等。當前手機版的較為熱門的互聯網品牌早已在智能手機APP領域戰略布局。之所以能夠精準定位,是你在使用百度地圖便利時,你的個人數據、使用碎片已悄悄在APP背后的數據中心形成大數據分析。從而實現對你的定位及精準推介衍生服務;之所以能夠進行快速、科學的疾病預警,是基于眾多網民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輸入相關流感、流感預防等關鍵詞的大數據即時分析結論;之所以你能在瀏覽相關網頁時能夠精準彈出你最想要的產品推介廣告你感到驚訝時,是因為你的談話記錄、手機瀏覽碎片、駐留時間等網上足跡通過網絡背后大數據分析而對你做出判斷。
人們用手機在熱門的APP中所留下的足跡和碎片,有噪音,但更是商機,是價值,也是管理改進、服務改善的重要數據來源。通過構建“學校APP”(命名為“智慧校園APP”)來達到學生管理、師生服務改善的目的,利用學生手機數據來實現精準化管理和精準化服務,提高學校的運行效果,實現跨越發展和內涵升本。這是時代趨勢,更是管理之道的再造升級。
3 智慧校園的板塊設計
3.1 面上分析
3.1.1 教職工校內線上管理和服務板塊
學校對教職工的人事組織管理、會議政策的安排和傳達、重要事務告知、教學任務分配、班主任工作部署等教職工管理和服務諸多事宜,都可以通過系統化、分塊化、移動化、用戶體驗良好的手機APP模式即時,形成行政部門內部、之間及跨時空聯絡、互動,提高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務效率。
3.1.2 師生校內線上管理和服務板塊
一方面,新生在錄取通知書寄送時,寄送“智慧校園”宣傳畫冊,新生可以在沒來學校之前就完全了解學校情況、錄取專業、班級同學、報到程序及車旅住宿等信息,這也是學校一張獨具特色的宣介名片;
另一方面,學校各個行政部門專業化分工較強,橫向聯系太少,對于教職工、學生數據收集,學生處、招就處、宿管中心、教務處等都會需要,多部門都分別下達數據收集通知,意義不大。通過APP線上系統整合,若干部門形成統計表,統計一次,各個部門可以從中篩選出需要數據;
第三,可把當前用戶界面不友好的系統改造升級成手機版的、用戶體驗良好的、快速完成的程序,如選課系統;可以把日常行政管理轉化為手機操作、無紙化、跨時空的操作方式,如請假手續辦理、教師調停課等。實現校內公共服務PC化轉型為APP化,實現跨時空的業務辦理,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3.1.3 師生校內外資源整合板塊
一方面,打造校內資源最優配置平臺,升級大學生模擬市場交易平臺,從線下升級轉化為“定期線下,長期線上”的模擬市場交易模式,實現校內師生特別是學生二手資源更高效配置,這是“校內經濟學”的本質屬性。而這個平臺更大的意義是在“雙創”背景下形成大學生發現商機、創新創業的孵化平臺;另一方面,廣大師生雖然生活在學校,但是各種需求卻在整個市場。通過智慧校園鏈接校外經審核合格的商家,進駐線上市場,可以包括培訓、旅游、餐飲、住宿、購物、快遞、跑腿、特產等領域商家。按照事先協議,簽訂商品服務保質等合同,提供給學生更多、更直接、成本更低的選擇。最終達成校內外資源最優配置,降低師生成本,實現師生生活、學習品質的提升。
3.2 面下分析
3.2.1 學生危機管理預警模型
通過學生在“面上”校內外手機瀏覽痕跡及所鏈接的學生社交平臺聊天記錄、心情表達等綜合數據,構建學生危機管理預警模型,預測學生出現危機概率,包括健康預警、疾病擴散預警、學生曠課預警、學生預警等,從而協調醫護人員的詢查、保衛人員的巡邏和監管的重點部署。當然,我們知道,預警不等于準確無誤。預警是以客觀數據為基礎進而分析,提供事物發展方向的概率。但這將比傳統的班主任管理班級模式先進數倍。
3.2.2 學生輿情分析異動模型
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重中之重。走出思政課教學教室,學生思想動態是什么樣的?我們一無所知。在思想西化嚴重、網絡知識良莠不齊、價值觀多元甚至歪曲的風險下,學生輿情需要學校宏觀掌控,并能較大概率上能知曉變動的方向甚至變動的內容。讓班主任去統計學生的信教情況、要求學生寫思想情況匯報等這樣的傳統方式,效果很差甚至無效。通過學生在智慧校園系統中留下的真實數據,構建學生輿情分析異動模型來分析和監測,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工具。
3.2.3 學生需求分析變化模型
一方面,學生的市場需求需要精準確定,從而分析學生的需求結構,進而來確定學生偏好。學生管理的針對性是基于對學生偏好的科學分析;
另一方面,學校社區師生的各種需求的滿足也才會增加師生的社會福利,營造和諧社區;
第三,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商機借鑒及數據支持,打造學校社區的需求分析數據中心。
4 結 語
歐盟消費者保障專員梅格雷納?庫內瓦說:“個人數據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石油、數字世界的新貨幣。”但對于個人擁有自身數據和其他人利用和使用這些數據之間,仍存在社會倫理的討論。在二者之間構建既能保證使用者可以容易獲得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數據,又可有效保護公民個人的保證措施。這個是需要在后期項目運行過程中主要考量的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 放教育研究,2012,(4).
南京有2000多年建城史,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14處、省市文物保護單位275處,擁有70多座各級各類博物館、檔案館、陳列館和紀念館,歷史和文化一直代表著南京的形象,這也為“智慧”二字成為南京未來發展形象和定位奠定了基礎。
南京的“智慧”發展
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南京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作為國內第一個提出著力發展智慧產業的城市,2003年南京組建了政務內網,隨后第二年又建了政府的外網,這兩個網絡都是由信息中心建設主導的,外網銜接到社區,一直到農村的自然村。
2006年,南京市提出“發展智慧產業,構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設想,于2009年正式提出“智慧南京”發展愿景。2010年,南京啟動了“智能新城”工程建設。《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設智慧創新、富裕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將打造“人文綠都、智慧南京”作為“十二五”期間南京城市發展的基本取向。
南京的信息化開始是以兩卡一中心,到2012年的時候變成做兩個中心兩張卡,南京市已建成以光纜為主體、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線傳輸網絡,規模、容量、技術等方面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專利申請總量18995件,同比增長41.3%,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959件,增長38.5%;發明專利授權2295件,增長5.2%。上半年全市有效發明專利15637件,同比增長29.8%。南京擁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有50多所高校、600多個省級以上科研機構、70多萬科研人才、80多位兩院院士。南京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5家,擁有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7家,數量居江蘇省內第一。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和研究生人數均列全國第一。目前,南京人才總量突破了150萬人,高端人才數量突破15萬人,均列全國同類城市前三強,城市人才競爭力名列全國第七。積極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和市外各類專門人才,鼓勵大中型企業設立信息主管,為智慧南京的建設提供了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信息技術人才隊伍。
此外,南京市軟件產業持續保持快速發展。作為全市軟件產業“一體兩翼”中國(南京)軟件谷、南京軟件園、江蘇軟件園,已進入高速建設和成長期。2012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2076億元,比上年增長36.6%。1-5月,軟件谷預計實現軟件收入375億元,同比增長30.2%,南京軟件園完成業務收入150億元。2013年1-7月南京軟件業務收入占到全省50%。
南京的“智慧”亮點
南京本著堅持以人為本,以先進信息技術為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拓寬服務渠道,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優質、高效發展為中心,始終把民生項目作為智慧南京建設的重點,把智慧醫療、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重點項目列為智慧南京建設的重點工程,優先實施,使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南京建設所帶來的方便快捷,使得智慧城市建設由政府主導變成市民自覺參與。
南京市民卡是一個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南京市民卡是由南京市政府授權發放,用于辦理個人社會事務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具有身份識別和支付功能的信息化工具。市民卡項目建設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宗旨,為達到“一卡多用”的目標,實現市民卡各類信息跨行業、跨系統操作,初步實現了社區和人口基礎信息共享。
為了推行市民卡,南京市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市民卡項目建設的意見》、《南京市市民卡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2011年8月29日南京市市民卡公司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是江蘇省第一家獲取該資質的企業,也是全國市民卡公司中第一張支付業務許可證。
“智慧醫療”是一個依托先進信息技術,建立在信息豐富完整、跨服務部門基礎之上,提升醫院向患者服務水平的系統工程。南京積極推進“智慧醫療”建設,加快市民卡與就診卡、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的整合應用和“同城互認”、“雙向轉診”、“遠程醫療”、“疾控預警”、“藥品監管”等公共醫療服務、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市民持卡就診時,市民卡的主要作用是標記患者身份,將患者掛號、化驗、檢查、診斷等信息傳送到醫院HIS系統,且可在允許范圍內支付醫療費用,讓市民獲得更加便捷、快速的醫療服務。南京市已有28家醫院和4個社區醫院使用市民卡替代就診卡,有90萬張市民卡開通就診卡功能。
加強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實現多媒體教學是智慧南京在教育方面的重點。南京政府大力推進教育資源數字化開發工作,加快建設教育基礎信息數據庫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基礎教育資源大眾化、網絡化應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在校園推行“校園一卡通”,每個學生以及教職員工各一張校園卡,集身份卡、借書卡、消費卡、上機卡、醫療卡等于一體,代表持卡人的身份,實現門禁、考勤、學生醫保、充值和消費等功能,在校園內做到服務師生、一卡通用。同時,邏輯一體、物理分離的校園卡與銀行卡在銀行各個網點通用,進行電子貨幣結算,做到各個銀行互通。
南京以開放和前瞻的戰略視野,高起點謀劃,結合世界科技與城市發展的新趨勢,把握新一輪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機遇,以“智慧南京”建設為起點,運用“智慧”杠桿,積極搶占了新的先發優勢,努力探索城市發展難題,確保了新型城市發展的競爭主動權。
相關鏈接
【關鍵詞】智慧校園 主數據 元數據
1 高校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部門間數據通信不暢形成“信息孤島”
部門在進行本單位信息化建設時,均是立足于解決本部門工作的需要,各個系統都是于不同的時間,采取不同的標準和數據庫,系統間彼此獨立,各自為政,從而形成了校園網上一個個“信息孤島”,信息和資源無法實現高效共享,也造成了信息的重復管理,數據無法實時更新,同一個類別的數據在一個系統上也許已經更新,但是在另一個系統里卻沒有變化,源數據獲取困難,各部門需要其他部門分管的數據時甚至還依賴于電話、Excel文檔、人工拷盤甚至是紙質介質等低效率的方式。
1.2 積累數據質量差難以挖掘分析
對同一個數據,由于重復錄入、錄入時的差錯和統計標準不統一,由不同的系統提供就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各個系統提供的統計數據不完全一致,數據質量低下,使得學校無法通過現有的系統獲取學校真實的全局統計數據,例如學生生源情況、學費繳納情況、全校教職工比例情況、各部門科研經費情況等。
1.3 多重身份多重登陸界面
現有的校園網上面向全校師生訪問的系統,各自維護和管理自己的用戶信息,用戶在訪問不同的系統時,不僅需要輸入不同的訪問網址,而且還需要記憶不同的用戶名/密碼。同時,多個系統存在多套訪問頁面,且界面風格各異,用戶無法通過終端界面統一獲取已有的各類信息及服務,當各類應用新增和更新時也無法獲知,這些現狀給用戶的使用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1.4 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均衡
學校各個單元信息化的意識有別,部分管理人員信息管理意識淡薄,不懂得或不愿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導致了圍繞各個部門的信息化水平不一,發展相互脫節甚至相互制約,導致信息化成本與收益極不對稱。
1.5 業務系統架構不同維護困難
系統的開發平臺、數據庫和運行環境千差萬別,沒有明確的技術規范和要求。隨著校園網上應用和資源越來越多,應用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技術升級存在風險,從而也帶來業務系統維護成本不斷增加的問題。
綜上所述,可以將學校信息化建設需求歸納為以下四種類型:
(1)學校各部門信息化建設意識有差異,部分部門沒有信息化系統,缺乏高效的業務處理手段;
(2)部門間信息隔斷,不能互聯互通,數據無法共享。如:各部門掌握的學籍信息不一致;
(3)工作單元分散于各部門,缺乏集中處理的機制。如:領導了解各部門工作時,需要進入多個系統;
(4)大量業務數據沉積,不能有效梳理、整合與分析,無法為領導提供決策支持。
2 智慧校園建設目標
根據以上建設存在問題,我們采用問題導向模式,將智慧校園建設總體建設目標定義為:致力于建成一個以信息化為載體,覆蓋全面、應用深入,高效穩定、安全可靠、具有前瞻性的數字化校園服務體系,集成已經建設的管理系統,打通各部門的數據通信壁壘,使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教學、管理、辦公、學習、生活一站式服務。
2.1 智能的環境
以先進的網絡技術為基礎,構建教學、科研、管理、校園生活為一體的一種新型智能化環境。
2.2 綜合的服務
提供面向師生的綜合信息服務,使得全校師生能快速、準確的獲取所感興趣的服務。
2.3 優化的管理
將學校的管理和業務流程再造,作為學校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
2.4 科學的決策
提供可定制的、智能化的綜合數據分析應用,為學校各種決策提供最基礎的數據支撐,實現科學決策。
2.5 資源的共享
通過數字化校園中各個應用系統的緊密聯結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傳遞和信息服務,從而提高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
2.6 創新的模式
通過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探索出一條結合目前主流信息技術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具有明顯學校特色的,以服務為本的信息化建設之路。同時為所在社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3 智慧校園建設思路
3.1 應用系統建設階段
3.1.1 建設任務
立意于解決學校業務部門(教務部門、財務部門)繁瑣、重復、效率低下的手工作業模式,通過信息化系統的使用,把規范的業務流程、管理方案固化到軟件系統上,通過高效的信息化系統代替人工作業(如:教務管理系統化的排課),解放教師繁瑣、重復的工作,提高管理規范性。
3.1.2 建設的成效
各個業務部門采用了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系統辦公,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繁瑣、重復、效率低下的手工作業模式,提供了工作效率。
3.1.3 產生的新問題
在各部門規劃建設應用系統時,缺乏統一規劃的戰略思想,各個部門建設的應用系統采用了不同廠商提供的產品,數據標準、數據存儲等各不相同,導致了部門間數據通信不及時、不通暢,無法實時通信,在數據上形成了一個個的“信息孤島”。
3.2 數據集成階段
3.2.1 建設任務
高校信息化建設第二階段的產生,立意解決第一階段產生的“信息孤島”問題。數據集成階段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數據共享中心,匯集學校各種類型的數據,在數據共享中心與各部門的應用系統之間,構建數據通信通道,實現數據的實時通信,最終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3.2.2 建設的成效
通過數據集成后,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可以實時通信,同一數據在各部門可以保持一致,減少了重復管理數據的臃腫工作,形成了完整的數據鏈,為各個部門使用數據提供了便利。
3.2.3 產生的新問題
在各部門間數據通信暢通的同時,數據質量成為了制約工作效率的問題點,如:學生信息中的身份證號碼錯誤時,在信息化系統中業務流程很難順暢的辦理,通過身份證號碼無法查詢學生或無法通過終端設備讀取學生信息等。從某種程度上講,數據質量問題制約了學校信息化長久發展的步伐。
3.3 數據治理階段
3.3.1 建設任務
由于第二階段產生的數據質量問題,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應運而生了數據治理階段。數據治理立意于對數據來源、處理和使用進行集中和規范的管理,形成可重復利用的高質量的有效數據。
3.3.2 建設的成效
通過有效的數據治理,學校的各類型的信息,形成了相對完整、正確的數據,有效的促進了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
3.3.3 產生的新問題
高質量數據的積累,需要完善的制度與運營團隊,但緊緊提高了部分工作效率,解決了部分問題,投入與產出不均衡,如何利用高質量的數據進行更深層次的使用,成為了新的問題。
3.4 數據分析挖掘階段
3.4.1 建設任務
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數據挖掘階段,立意于提高數據的使用價值,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從海量數據中揭示出隱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潛在價值信息,知識發現時識別出存在于數據中有效的、新穎的、具有潛在價值的乃至最終可以理解的模式,為管理層決策提供支持。
3.4.2 建設的成效
通過對學校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可智能為管理層提供數據決策支持,量化決策依據。
3.5 智能化應用服務階段
3.5.1 建設任務
大量高階應用系統的出現,才意味著真正踏入了智慧校園的時代。高值數據層是實現高階應用系統的一個必要條件,但是還需要其它的基礎。如:無線網絡的密集覆蓋、基于NFC技術的精確身份識別、各類感知網絡的覆蓋…這些系統在帶來直接應用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富和重要的基礎數據。
3.5.2 建設的成效
通過高階應用系統的使用,減少人工作業與分析,真正的實現了教學、管理、辦公智能化。
3.5.3 產生的思考
教育在變革,科學技術在發展,與時俱進是長足發展的必然,因此,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有起點無終點的過程。
4 階段建設任務
結合上述的建設思路:業務系統建設、數據集成、數據治理、數據挖掘,根據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情況,采用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大型分布式數據交換平臺、數據挖掘平臺、統一信息標準平臺等信息化系統,實現數據集成、數據治理、數據挖掘最終形成智慧校園。
4.1 集成學校現行應用系統
建立數據中心,匯集學校基礎數據和業務數據,通過統一數據平臺建立數據通信流程,實現各部門之間數據流轉,達到資源共享;通過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管理所有的子系統(現行的子系統和未來可能上線的系統),統一建立用戶,統一授權,安全管理用戶體系;采用Web接口方式,通過統一數據門戶集成現有業務系統中常用的應用服務,最終實現在統一信息門戶上體驗單點登錄的一站式服務如圖1。
4.1.1 數據集成
數據集成是基于共享數據格式交換的業務集成形式,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相互約定好某種數據表示格式(例如:文本或二進制、ANSI編碼或Unicode編碼、XML、數據庫表等),通過某種約定好的通訊方式(例如:文件共享交換、FTP文件交換、數據庫的表交換、基于socket的TCP/IP通信協議、消息隊列等),執行的方式是程序自動或人工執行的,通常表現為數據的導入和導出操作,異步方式進行。
4.1.2 認證集成
通過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把不同應用系統的權限統一管理、統一認證的集成形式,有統一認證平臺提供用戶管理系統進行用戶注冊,提供權限管理系統對用戶權限統一管理,提供認證管理系統進行統一認證。
4.1.3 業務集成
業務集成是集成的高級形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分別以各自的數據集成的方式或者應用集成的方式連接到一個統一的業務流程集成的平臺上,這個平臺起著消息總線(Messaging Bus)或消息集線器(Messaging Hub)的作用,對輸入進來的消息按業務系統的集成需求自動進行相應的數據格式轉換(Message MAPPing)、消息路由(Message Routing)和流程處理(Orchestration),最后選擇合適的接口方式輸出到目標系統。提供接口。
4.2 集成業務系統數據治理階段
4.2.1 建設內容
如表1所示。
4.2.2 實現目標
(1)建成主數據管理系統,對校數據進行治理提高數據質量。
主數據管理平臺作為基礎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統一的基礎數據管理,保證同一基礎數據,必須來源于一個權威的業務應用系統,其它業務應用系統只能作為消費者使用的數據,從而保證基礎數據的唯一性,使數據集成交換更加順暢,提高數據交換的質量。
主數據管理平臺減少了端對端集成,降低了業務應用系統集成的成本;保證了各個異構業務應用系統使用的主數據是統一的并且是唯一描述的;保證了各個異構業務應用系統使用的主數據是及時更新的;滿足各個異構業務應用系統能夠方便地共享和訂閱數據;滿足各個異構業務應用系統的個性化數據訂閱。如表2所示。
(2)建成元數據管理系統,對數據進行治理提高數據質量。
元數據管理平臺為學校數據中心提供統一的元數據視圖,提高數據質量、統一數據口徑,以便能夠系統性地管理學校數據中心系統中來自各個業務應用系統的海量數據,梳理業務元數據之間的關系,完善對數據的解釋、定義,形成一致、統一的數據定義,并可以對這些數據來源、運作情況、變遷等進行跟蹤分析。如表3所示。
(3)建成數據質量分析與監管平臺,對數據進質量進行監測和管理。
對成功接入的業務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數據清洗和數據質量的管控,把還存在不少的錯誤數據進行矯正,提高數據質量。
4.3 對現有業務系統進行關聯數據挖掘
4.3.1 建設內容
將高校業務分為10個主題進行挖掘分析,10個主題內容包括學生基礎分析、科研基礎分析、教學基礎分析、教工、學生人數基礎分析、一卡通消費分析、資產基礎分析、圖書館基礎分析、交叉預測分析、宿舍基礎分析、學生預警分析如表4。
4.3.2 實現目標
隊各個業務系統數據的交叉關聯性挖掘分析,通過主題建模的形式,展示出學校學生、教學、科研資產、住宿等基本情況,可在設計電腦端和移動端呈現,為學校的決策提供服務。
智慧校園的的發展是一個有起點無終點的過程,與時俱進是長足發展的必然。因此,以用促進,通過對數據集成、數據治理、數據挖掘后,在未來,利用高值數據實現高階應用系統,可為教育帶來更為直接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
[2]宗平等.智慧校園設計方法的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4).
[3]胡欽太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J].中國電化教育,2014(01).
作者單位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信仰;影響;對策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新媒體因具有容量大、載體新、時效快、互動性強等特點,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的網絡平臺和物質技術環境,網上聊天、博客、微博、播客、交互網絡電視等新興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傳播信息的同時,形成了新的網絡文化。青年大學生是網絡常客,受網絡文化的影響最大,復雜的網絡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甚至影響著他們的信仰。
一、網絡文化的概念
網絡文化隸屬于文化大范疇,是網絡上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
1.網絡文化的內涵
網絡文化是一種蘊涵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信息、網絡技術及網絡支點的網絡而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角度來說,特指以語言數字化為前提,以互聯網絡為基礎,以電子傳輸為依托,以創新和互動為核心,與現實文化密切聯系的文化現象。
2.網絡文化的主要特點
(1)網絡文化是一種消費文化。在傳統社會里,消費和文化是相對分離的,人的情感需求和終極關懷通常是在消費活動之外,通過特定儀式獲得的。在網絡社會里,人的心理需求、社會期望、信仰等均被壓縮,還原為經濟行為,即消費,消費者通過網絡實現對各類精神文化產品與精神文化的占有、欣賞和利用,獲得物質的滿足或精神的愉悅,實現了實際意義上的享受,使信息資源的享受功能發揮到極大的程度。(2)網絡文化具有多樣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中國社會日益多元化,文化日趨多元,網絡也不例外。由于互聯網有巨大的虛擬空間,不受現實社會中各種身份、地域的限制,這種多元化的特征顯得更為突出。隨著網民數量的增加,網絡文化越來越呈現一種多元并存的狀態。在信息網絡時代,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趣味性和娛樂性成為生活的重要特征,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的強大傳播力量,網絡文化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帶給人們新鮮的閱讀體驗。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信仰的影響
1.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信仰的積極影響
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大眾性使之成為提升人類,尤其是大學生智慧的途徑,通過網絡構筑整個社會的神經系統,將低智商轉化為高智商,將相互分離的個別人的智慧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組織智慧、國家智慧、人類智慧。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傳播為大學生實踐自律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訓練場。在互聯網這樣一個虛擬空間里,缺少他律的道德力量,只有靠個人自主的道德意識和自律精神才可以杜絕不良文化的毒害,因而大學生分享網絡文化的過程就是提升他們自主意識、提高自律精神的過程,他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論是自主意識和自律精神的提升,還是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都有利于大學生信仰的形成和穩固。
2.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信仰的消極影響
(1)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雖然同樣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注重現實和功利,價值取向日趨功利化和世俗化。(2)大學生信仰呈多元化發展,進而出現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問題和形形、千差萬別的價值觀念,使大學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臨“多元價值”的沖擊,呈現出多元、多變、多樣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直接導致大學生信仰根基不穩定。(3)受網絡虛擬文化的影響,面對現實生活產生不適感,甚至會出現各種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無法區分而導致盲目或困惑的狀態,進而導致大學生信仰的迷失。
三、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對策
1.轉變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要幫助大學生認清主流信仰之外的信仰,改變目前理論教育存在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突出問題,不只注重灌輸,且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不斷解決大學生在信仰上及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大力發展有校園特色的網絡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發展,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鍵是利用好網絡文化的特點,采取相應措施,使引領工作真正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