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經濟調研

農村經濟調研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1 09:2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經濟調研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經濟調研

篇(1)

**年,全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強“三農”工作,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了農民收入突破性增長、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勞務創收成效顯著的目標,保持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92億元,較上年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50元,增長15.1%,是近年來增收最多的一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是:

(一)農民增收實現歷史性突破。自治區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狠抓了低收入農民的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實現歷史性突破,增收額首次超過400元,與全國收入差距拉大的勢頭初步得到遏制,南疆三地州農牧民收入增長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增速首次超過了全疆平均水平。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產業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農民增收領域拓寬:植棉增效260多元,是農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徑;環塔里木盆地收益超過3000元的精品果園不斷涌現,特色林果業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搖錢樹”;畜產品價格上漲和出疆量增加,使畜牧業增收勢頭強勁;勞務創收能力顯著增強,農牧民人均勞務增收130元以上,現金收入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此外,保護性耕作、測土施肥、高效節水大面積推廣應用為農業生產節本增效起到積極作用,多熟制、萬元田及設施農業等一批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領域。

(二)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我區以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為主線,加快四大基地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促進了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總產878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確保了區內產需平衡;棉花產量達270萬噸,增長8.4%,在全國棉花市場的占有份額繼續提升。特色林果果品產量450萬噸,環塔里木盆地已形成近千萬畝的特色林果產業帶。以肉類、牛奶為主的畜產品產量分別達169.2萬噸、194.2萬噸,增長6.9%、8.0%。以枸杞、啤酒花、加工番茄等為主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和結構調整的又一舉措,以冷水魚養殖為特色的水產品達8.8萬噸,增長4.1%,以反季節瓜果、特稀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規模達60余萬畝,大棚溫室效益明顯增加。

(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伊犁河南岸干渠明渠襯砌和隧洞開挖過半,額爾齊斯河喀臘塑克水利樞紐發電引水洞挖基本貫通,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工程累計開工253項,完工192項,下坂地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已圍堰截流。農業節水力度不斷加大,新建灌區配套建筑物2.7萬座,打機電井2426眼,修防滲渠道4494公里,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2萬畝,改良鹽堿地71萬畝,改造中低產田85萬畝,完成退耕造林110萬畝,綠洲內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生活設施進一步完善,新建和改造加固城鄉抗震安居房44.3萬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5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改擴建農村公路6700公里,解決了2.1萬戶用電問題,新增農村戶用沼氣6.45萬戶。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力不斷增強。重點扶持了紅棗、核桃、辣椒、褐牛、冷水魚等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資金,加快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和擴大精深加工,加速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目前全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6174家,輻射帶動全區60%以上的農戶增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全區17.3萬名農村經紀人已逐步成為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重要力量。外向型農業發展迅猛,香梨、杏干、紅花、大米、腸衣等農副產品已享譽國內外,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外向型為主導的優勢產業。

二、**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困難和問題依然存在:

一是我區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促進農民快速增收的任務依然艱巨;

篇(2)

××縣是農業大縣,總耕地面積85.8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5.2%,人均7.6畝。其中山地73.39萬畝,占85.4%;原地5.3萬畝,占6.2%;川地7.2萬畝,占8.4%。共轄3鎮12鄉,111個村,646個村民小組。總農戶2.46萬戶、11.33萬人。

20xx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40元,同比增長19.1%,其中工資性收入1072元,占總收入的39.1%,家庭經營收入1098元,占總收入的40.1%,財產性收入211元,占總收入的7.7%,轉移性收入359元,占總收入的13.1%。從收入的類型看,家庭經營收入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和××縣是農業大縣分不開的,在糧食增收和草畜產業建設更加完善的情況下,家庭經營收入肯定穩定增長。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家庭經營收入與工資性收入共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9.2%,這突顯了××縣農民增收是以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相結合穩固增加農民收入為特點的,財政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逐漸的增加說明了國家的強農、惠農和各種農業補貼政策成效顯著,對××縣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對于××縣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農民增收。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我縣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為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大鳳川的白瓜籽產品的精深加工,既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又吸納了富余勞動力就業;三是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名、特、優、新的產品。

2、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為78%,中等收入國家為49%,世界平均水平為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2%,我縣還不到25%。這說明,我縣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為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②加速城鎮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積極探索有利于促進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新戶籍管理制度,建立開放式的戶籍制度,尤其是在縣級城鎮更不應受地區和戶籍制度的限制,應允許自由遷移及定居。③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農村富余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向小城鎮,同時,合理組織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加強對境外勞務合作的服務與管理,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辟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余、閑余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為此,各鄉鎮應依托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托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生產。通過鄉鎮企業,發揮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4、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 中介組織,增加農民流通收入。發展合作經濟和經紀人隊伍,做好農產品流通工作是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農產品信息服務。發揮農產品信息中心網絡的作用,建立農產品信息和跟蹤制度,對影響農民增收的大宗農產品做好預測預報;加強同國內外、省內外農產品大網站的聯絡,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準確、及時把農產品的銷售信息傳播到農戶手中,真正幫助農民了解市場、參與市場、掌握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引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優勢產業的行業協會,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發展各種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市場流通中介組織、專業隊伍、農民營銷經紀人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更好地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產品收購、加工儲運等多種經營服務,不斷搞活農產品的流通,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三是千方百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舉辦和參加各類農產品的展銷會、訂貨會、品嘗會和促銷會等活動,擴大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要大力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支持營銷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赴省內、外參加全國性的農產品展銷活動,推銷農產品,搞活市場流通。

5、強化科技興農,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科技收入。為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必須充分發揮農科教結合示范區的作用,從強化科教興農、知識興農入手,繼續推廣和創新科教興農模式,使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逐步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一是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建立健全良種引進、繁育、推廣體系,加強農業各類優新品種的引進、繁育、開發,提高農產品質量。二是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圍繞大宗農產品及名特優農產品,制訂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加大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力度,積極參加國家、省級優質農產品品牌和綠色食品標志的申報,積極推行優質農產品注冊商標,通過品牌戰略,促進名牌產品產業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建設。加快我縣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6、激勵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資本和經營性收入。創業是富民之基。浙江的農民之所以比較富裕,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是全民創業,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從根本上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致富,就必須盡快把生產性農民、務工性農民向經營性農民轉變,把農民以勞動收入為主向資產性、經營性收人為主轉變,努力走出一條讓民眾通過誠實勞動、艱苦創業得到更多實惠的創業發展之路。

7、實施和落實好國家扶農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國家每年為“三農”問題出臺許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總會出現政策與實際操作有差別,因此加強落實國家惠農政策,更好的保護農民利益是我們政府當前面臨的重要工作和任務。而我國農業的弱質、弱勢性,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決定了它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是需要加以保護的產業。政府要在wto規則下,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①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體系,由農戶承擔費用轉向政府財政補貼。②建立農業收入保障體系,由農產品價格補貼轉向農民直接收入補貼。③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開展農業用水、用電、農機服務等農業生產性項目價格和收費專項治理,對農民建房收費進行專項檢查,實行涉及農民負擔案件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查處因加重農民負擔引發的惡性案件和群體性事件。④對農戶購買農業生產資料進行適度的政策性補貼,每年農業生產資料需求旺季,除要出臺一些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政策外,還可根據農民購買的數量給予統一直補,切實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8、加強農村道路建設。交通的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經過我們對鄰邊陜北幾個縣的考察發現,陜北的市、縣幾乎都是高速,鄉、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縣目前鄉與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僅僅代表著運輸業,更是文化交流、人員交流、經濟交流的樞紐,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發展才能更好的引導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

9、利用自身天然優勢發展。××縣屬于產油大縣,全縣15個鄉鎮幾乎都有石油,在這個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時期,利用各鄉鎮的暫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費的增加,由鄉鎮政府帶頭組織農民搞一些副業和服務業這也是農民增收的一條路子,在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讓我們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安置于油田單位和石油工人一樣為國家做貢獻,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二、農村經濟發展。

“三農”中農民是根本,只有農民富了,農村經濟才能夠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才能夠上新的臺階。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來說,政策上要走好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強對農村固定資產的投資和實施。產業上繼續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科技上加強科技興農的培訓力度,保證農民的現代科技知識充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我們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各鄉鎮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通過調查了解到,今年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喜人,一、二、三產業全面振興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已初具雛形。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各鄉鎮都突破了以糧食為主體的單一種植結構,在保證糧食穩產的同時,特色農業唱起了主旋律,為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畜牧養殖發展勢頭好。調查中發現,各鄉鎮在產業化畜牧業發展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強勢。20xx年全縣生豬、肉牛、肉羊的飼養量分別達到5.94萬頭4.97萬頭和 36.26萬只,增長速度分別為1.7%、88.9%、91.4%。特別是各鄉鎮的特色養殖也已經悄然興起。

2、農業科技示范效果好。各鄉鎮緊緊圍繞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建成了一些農業示范園。就對全縣全膜雙壟玉米的調查,今年××縣全膜雙壟玉米播種19.11萬畝,產量達到79499噸,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74.9%,在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在于增加農民收入,根據目前××縣農業發展現狀,預測今后農民增收情況,總的來看,形勢不容樂觀。農村種植糧食品種較為單一、農作物價格起伏較大,農民增收基礎不牢固。雖然“政策刺激”給農民收入帶來了一定增長,但農作物品種單一及糧食價格的不穩定仍制約著農民增收問題。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大,農產品獲利空間不斷縮小。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卻始終在高價位運行,加重了農民生產成本,進一步限制農產品獲利空間,在目前的生產和流通格局中,農民增收的難度也將加大。勞動力轉移就業層次低,難以持續增收。大部分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絕大多數轉移勞動力保留著農民身份,職業穩定性差,難以持續增收。

三、建議和意見。

做好明年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應該重點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保證農民增收的穩定性。××縣是農業大縣,從近期看,農牧業是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保證。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勢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單產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有力量,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培養種植能手示范帶動,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增加糧食總產量。二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要大力發展優勢、專用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通過提高質量,提高農產品價格,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2、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產品增產增值。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最有效的辦法是鼓勵興辦民營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要積極大膽吸取外地好的經驗,好的辦法,鼓勵廣大農民艱苦創業,興辦企業。同時,各鄉鎮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一鎮一業”,保證產業鏈條完善。如白瓜籽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畜牧業養殖規模也逐步壯大,體系不完整、產業不配套,沒有相應的龍頭企業做后盾,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險,因此,鼓勵興辦和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必不可少的。

篇(3)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

2010年7月,華中師范大學“情系大悟”社會實踐小組,赴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宣化店鎮對當地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通過調查,希望了解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現狀,了解當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問題,并積極的分析思考,提出可操作性建議。

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宣化店鎮是時期打響中原突圍第一槍的地方,人口63620人,面積268.4平方千米,下屬2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鑒于當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等一些客觀因素所限,主要采取的是走訪座談的調查方法,深入到多個農村及當地鄉鎮企業和居民家中,了解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通過調查,看到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績也發現了其中的一些缺失。

1.農村產業結構不協調。通過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嚴重不協調。農村的產業嚴重偏向于農業,出現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嚴重落后甚至是缺失的現象,使產業鏈條大大縮短,無法形成科學合理的不同產業之間的帶動機制,原本力量就薄弱的農業很難高速高效的發展,工業的起步也很艱難。

2.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沒有形成。當地的大部分農戶所采取的土地經營模式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很難形成農業的規模化,因此土地經營給農戶帶來的額外經濟收益幾乎為零。另外由于土地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化,引進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成本過高,而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又會使土地產出率大大降低,土地資源的利用難以優化,進而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低下。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靠政府的組織、引導、支持。由于小農經濟的土地經營模式,造成農民對農業基礎設施需求不足,因此沒有動力使政府向當地農村投入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嚴重不足。這又會造成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難以運用,科學的農業生產模式難以形成,農業生產效率十分低下等問題。如此惡性循環,結果就是當地的農業生產只能在低級的生產模式下進行低效率的生產,難以形成發達的農業基礎產業鏈。

4.農業科技化程度低。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很低。就生產工具而言,幾乎全是手工生產工具,機械化生產工具沒有運用。就生產資料而言,化肥農藥的使用率很低,對農作物的日常護理作業幾乎全靠人工完成。另外所種植的農作物的結構單一,很難形成合理種植,沒有科學的異季農作物輪換,難以用科學的方法保持土地肥力的最大化,進一步造成土地產出率低的現象。

5.特色產業的優勢沒有充分的發揮。調查了解當地的特產是板栗,但通過調查發現板栗的種植戶很少,而且板栗種植的規模也很小,沒有大規模的山地板栗林,多數的山地處于荒廢的狀態。并且當地處于大別山區,茶也是當地的另一特色農作物,但當地只有極少的幾個茶廠。由此可以看出,當地的特色產業的優勢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也很小。

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農民或農戶方面

(1)農民對小農意識存在嚴重的沿襲。農村居民在思想意識上嚴重沿襲封建小農意識,農民對貧窮落后被動接受,缺乏主動積極的去提高生活水平擺脫貧困的創富意識。再加上農村經濟基礎的薄弱、農業經濟發展的落后,又使得農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進一步降低。這也是小農經濟的土地經營模式在農村長期存在,農民難以擺脫貧困以及農業經濟難以取得發展的原因之一。(2)對政策的了解不足。農民對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新農村建設運作機制了解不足,農民難以從國家惠農政策中受益,難以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3)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知識文化水平有限,難以將科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個體的創富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去。農民是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低,必然導致農村經濟建設推進的難度大、速度慢。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已成為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4)農村經濟建設的資金缺乏。土地規模經營、興辦企業是土地的租賃及廠房的興建、先進生產技術的引進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雖然在政府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背景下,農戶可以從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在這個前提下農戶仍需要自己拿出大量的資金。這使得農戶沒有資金力量去辦廠,進行規模化生產或是發展當地優勢產業,從而使得農村的經濟發展被阻滯。

(二)政府方面

1.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宣傳不到位。由于政府對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宣傳不到位,農民難以真正了解到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內容與政策。這使得農民沒有意識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只是被動的接受政府的政策安排,農民并不能積極的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去,農村經濟也難以發展。

2.政府對農村經濟建設的組織、引導和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對農村的產業發展缺少科學的組織引導,在農戶由于經濟落后、資金缺乏等各種客觀原因無法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或是無法進行優勢產業的發展時,政府不能積極主動的鼓勵和引導農戶解決困難、發展優勢產業,使農村優勢產業的優勢不能發揮,難以形成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的推動力。

3.政府投放到基層進行經濟建設的資金不足。由于政府開支中用于支持農村經濟建設的數量有限,而且政府下屬的村委會太多,使得政府無法集中力量進行農村經濟建設,公平與效率難以兼顧。力量分散的結果就是執行到每個村的支持經濟建設力度不強。名義上是政府有資金投放到基層,但是由于投放的量少,這些資金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難以起太大的推動作用。

4.政府的農村經濟建設運作機制的缺失。農村經濟建設的運作機制存在嚴重的缺失,缺乏科學長遠的規劃,難以長期發展。農村的經濟建設沒有很好的運作機制,每一屆村委會成員出于自己的政績考慮,都希望農村經濟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大的發展,而又懼于農村經濟建設起步的艱難和過程的漫長,造成農村經濟建設難以起步,或是起步后難以保持發展。

三、加快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對策的建議

1.加快推進科教興農進程。(1)重視和加強對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加大對農村知識建設力量的投入,充分發揮下鄉科技隊伍的科教知識普及作用,積極大力的對農村居民進行農業科學知識普及,以科技的力量指導和帶動農業的發展。(2)通過教育及科學普及來提高農民的認知程度,改變農村居民落后的小農意識觀念。可以采取以政府組織、村委會帶頭的形式積極落實和推進科學發展觀在農村基層居民中的普及扎根,讓農民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了解農業科學發展觀,積極引導農村居民改變落后的小農意識下的農業生產模式,以科技的力量在農村基層中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軟實力支撐。(3)加大力度推進農業科技化和機械化。首先是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帶頭作用,積極進行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科技化和機械化進程。可以試點型的采用土地規模經營模式代替農戶單獨經營模式。引導規模農業在農村的建立,并進一步推進農業規模化進程。在先進的生產模式建立的情況下,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械化生產工具,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

2.加大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村經濟建設。政府應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建設的政策宣傳力度。將宣傳工作做到每一個村、每一戶農家、每一個農村居民。讓他們清楚的了解政府和國家對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建設的政策形式和支持力度。讓農民有積極性和充分的信心投身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農村經濟。

3.進一步加大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實施力度。(1)政府在大力發展強勢農業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城鎮或農村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引導和發展。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市場需求,以政府帶頭、鼓勵農戶參與的形式積極興辦鄉鎮企業或是鼓勵村辦企業興辦,帶動鄉鎮和農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建立起完善的農村產業結構,延長農村的產業結構鏈,增加農村經濟發展的硬件設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硬實力支撐,使農村經濟在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下高速高效的發展。(2)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調節農民收入結構,使農民收入結構多元化穩定化。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完善的過程,也是增加農民收入和使農民收入多元化的最主要的方法。規模農業的發展必然會使農民收入增加,但也會使農村產生更多的剩余勞動力。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則可以使鄉鎮和農村有更多的崗位吸納更多的剩余勞動力,還可以借助企業的力量推進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技術教育進程,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技術含量,還可以吸納更多的外出勞動力歸鄉,使農村的經濟建設擁有一批相對優質的勞動力量,這些將大大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3)建立產業間、企業間、村與村之間的交流合作互助機制。政府應積極的推進不同的產業之間、不同的企業之間、村與村之間的交流合作互助發展機制。企業與企業之間、村與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借鑒經驗、相互合作、互展所長、互補所短、協力發展。產業與產業間應建立一個完善的以工帶農、以農助工、第三產業協助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的產業帶動互助機制,充分發揮不同產業的優勢,形成產業鏈的延伸與轉動,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4)完善管理監督機制。通過引進高素質管理人才、完善管理規則、嚴格管理制度的方法,完善農村經濟建設中的管理機制,有效的解決因腐敗、道德風險等而產生的阻礙農村經濟建設的行為。最大程度的做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公平與效率兼顧,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制度管理保障。(5)加大農村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在完善資金的投放管理監督機制下,各級政府應加大農村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強力的資金保障,使每一筆資金都可以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最大的力度。并且適當的擴大符合政策導向的貸款額度,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

4.注重對農村基層干部的選拔和委任。基層干部是農村建設的主力先鋒。農村建設最終是要落實到每一個農村,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基層干部大膽的帶頭、積極配合國家政府的政策、積極的推進新農村各方面的建設。因此一批素質優良的農村基層干部是農村建設必不可缺的力量。所以政府應建立一個良好的農村基層干部選拔機制,為農村建設選拔出一批優秀的主力軍。

5.制定和完善農村經濟建設長期運作機制。政府應根據不同農村不同情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長久、科學、可持續的農村經濟發展計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的政治、科技、教育、衛生、醫療等,建設多元化發展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篇(4)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里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群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于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于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于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布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梁,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于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篇(5)

一、職能調整

(一)劃入的職能

1、原縣農村經濟委員會的行政管理職能。

2、原縣農業局的行政管理職能。

(二)強化職能

1、強化農業和農村經濟調研,組織指導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2、研究擬定并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規定、計劃規劃,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發展。

3、加強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領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主要職責

經過上述職能調整,縣農業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國家、省、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負責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的調研,研究擬定我縣種植業的政策及實施措施,并負責監督實施。

(二)研究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種植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并組織實施。

(三)組織指導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參與研究制定有關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以及財政扶持等方面的規定;按管理權限,負責管理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重大項目。

(四)研究貫徹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針政策和大宗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規劃,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發展,組織協調菜籃子工程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及農業信息系統建設;負責農業統計、預測并農業各行業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狀況等農業農村經濟信息;會同有關部門貯備、安排農業生產救災物資。

(五)組織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研究擬定農業科技、教育、技術推廣規劃和相關規定;指導農業教育和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工作。

(六)負責農業各產業的產品和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工作;組織協調種子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質量的監測、鑒定和執法監督管理;組織縣內種子、農藥、肥料、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發放工作;負責農業生物物種資源和植物新品種的保護管理;組織協調植物檢疫工作,疫情并組織撲滅。

(七)按照管理權限負責農業利用外資項目工作,組織實施出口創匯農業,推動農業對外開放;依法監督管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組織生態農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工作。

(八)組織農業系統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員職稱評審工作及勞動工資統計工作,組織農業農村基層干部的繼續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指導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及行政執法隊伍建設。

篇(6)

科技調查報告是針對科技領域的某一事物、某些現象或某些問題,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研究,得出規律性認識之后所寫的一種報告性文書。科技調查報告要陳述事實、列出數據、分析特征、把握規律,是一種將敘述、說明、議論多種方式融為一體的實用文體。

科技調查報告的作用是為科技領域的決策、管理、研究等提供參考資料。

(二)科技調查報告的特點

1.針對性

科技調查報告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文體,它或者針對科技領域中的某一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力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針對科技領域里的某些情況或現象進行調查研究,力求對其有清楚的認識和把握。科技調查報告所提供的材料、數據、意見、建議,往往會對科技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數據性

科技調查報告對情況、現象和問題的揭示并不是主觀印象式的陳述,而是要在調查、統計的基礎上提供大量確鑿的數據,把認識建立在大量事實材料和科學分析歸納的基礎之上。大量來源可靠的數據使調查報告顯得內容充實、真實可信。

3.及時性

科技調查報告是針對當前科技領域里的新情況、新現象、新問題而進行調查、寫作的,它在時效性上有較高的要求。當前的社會是瞬息萬變的,科技領域也日新月異。如果調查和反映內容已屬時過境遷,其意義和價值必然大打折扣。

(三)科技調查報告的寫作

1.標題

科技調查報告的標題有三種寫法。

一是直接由調查課題和文體名稱組成標題,如《光電技術產業動態調查報告》。

二是用提問的方法擬制標題,如《cad能夠幫助我們干什么?》

三是正副標題寫法,正標題用來陳述事實或提出疑問,副標題寫明調查課題和文體名稱,如《無證造纜車,六成不合格——對×市七家游樂場游覽車質量的調查》。

2.導言

導言是科技調查報告的開頭部分,用來簡明扼要地介紹調查展開的背景,交代調查的對象、時間、地點、范圍、方法等,闡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3.主體

主體是調查報告中是篇幅最長、內容最重要的部分。對基本事實的敘述,對各種現象的統計和分析,對特點和規律的概括和總結,都是在這一部分中進行的。

科技調查報告的主體要分出不同層次進行撰寫,每一層次可以有一個小標題,也可以用標序碼、層間空行、段首關鍵句提示等方式顯示層次。

4.結語

科技調查報告的結語,也就是全文的結尾部分,它可以用來概括全文的中心觀點,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提出希望,可以用來作些補充說明。

【 例 文 】

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創新與實踐

——關于南平市“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調研報告

科技部赴福建南平調研組

20__年5月25日

【摘 要】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福建南平市地方黨委和政府為探索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在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項創新與實踐。南平市通過大批機關和事業單位有特長的科技人員直接下派到農村一線工作,按照市場需求和農民實際需求為農民提供服務,把科技直接導入農村基層,繁榮了農村經濟,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科技特派員制度”不同于“科技下鄉”和“科技進村”活動,把短期行為轉為長期行為;不同于科技副職,把對基層的行政領導轉為直接的參與農村生產實踐;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把生產咨詢行為轉為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和面向市場需求的經濟行為;不同于“定點扶貧”,把農村的脫困解難轉為示范帶動;不同于機關的“分流下派”,把干部的“被動”鍛煉轉為主動發展,使廣大科技干部的人生價值得到最直接的具體體現;也不同于簡單的技術服務,把個別項目的個別行為轉為依托農村科技大戶和農村行業協會,注重農產品品質、品牌、專利和標準,興辦農村龍頭企業,實現了產供銷的集成運作和系統運轉。通過綜合調研我們認為,在閩北貧困山區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通過制度創新和人才資源的重新配置,帶動了當地特色資源的開發和市場資源的進一步作大,實現了科技與農村經濟的緊密結合。“科技特派員”,使當地農民嘗到了用科技增收快、增效快、致富快的甜頭,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鞏固了黨的基層政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村的具體實踐,是在地方農村經濟建設中涌現出來的鮮活的新生事物,是一種適合于相對落后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

一、破解“三農問題”的一項創舉

1.積極探尋破解“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南平地處閩北山區。建國以來,南平一直是福建的經濟重地。南平山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近年來,隨著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長期統購統銷環境下形成的閩北傳統農業面臨著重大挑戰。原有的單一以糧林為主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農村經濟發展減緩,農民收入增幅下滑,局部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農村各種矛盾進一步加劇。農業成本提高,賣難問題加劇。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農業和非農業的收入落差增大,一部分農民拋荒土地,外流發達地區,農村出現了嚴重的“人才”空缺。

南平“三農”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概括起來有五個方面:一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農民科學

文化素質低與先進生產力要求的矛盾;二是農業發展亟需加大投入與農民收入低、鄉村財力弱、擴大再生產資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與分散的農民小生產的矛盾;四是基層各級黨政領導方式上下自成體系與農民自發性生產經營“兩個循環體”相互游離的矛盾;五是群眾需要干部轉變作風、貼近服務與干部作風不深入、脫離群眾實際需要的矛盾。解決“三農”問題是閩北最突出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全國農村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南平市領導班子通過調研認識到,在眾多矛盾中,農村基層科技力量不足與科技服務“缺位”,成為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農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導;另一方面,現有農業科技推廣網絡由于體制和機制的原因已是“線斷、網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員養在機關,農業科研成果遠離農民,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解決南平農業問題最終要靠科技,只有科技才能救“三農”。

2.積極探索把科技直接導入農村的新途徑

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就是把大批科技人才派到農村,在科技與農民之間建立起一個直接聯系的機制與平臺。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員進駐215個行政村。這些科技特派員主要來自市縣兩級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有涉農部門干部、農業科研院所和鄉鎮農技站,一般任職時間為1~3年。這其中不少人員,在機關和事業單位只是普通干部,他們比農民科技、文化、政治素質高,派到農村后就好像進入一個廣闊的新天地,找到了干事業的舞臺,發揮了超乎預料的作用。三年多來,已先后分四批選派2238名科技人員,進駐1364個村,覆蓋了閩北85%以上的行政村,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業科技推廣和創新浪潮。

南平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和逐步推進的過程。其主要做法:

一是實行雙向選擇,尋找科農的結合點。(略)

二是創建利益共同體,科技進大戶,形成龍頭企業示范。(略)

三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成果轉化一步到位。(略)

四是建立保障機制,解除科技特派員的后顧之憂。(略)

五是小農經濟與集約化聯動,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略)

二、“科技特派員制度”“特”在哪里

經過調研和實地考察我們認為,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特”就特在制度、機制和途徑等方面的創新。主要表現為:

1.特殊的抓法(略)

2.特殊的政策(略)

3.特殊的使命(略)

4.特殊的地位(略)

5.特殊的工作方式(略)

6.特殊的效果(略)

三、啟示與思考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南平市在經濟發展遭遇諸多困難、經濟增長陷于低谷、經濟結構面臨艱難調整之際,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南平市在困難面前沒有低頭,也沒有一味向上伸手“等、靠、要”,而是自尋發展路徑,在發展中創造條件,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致富,使當地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呈現出良好的開端。這一制度的創新與實踐,也給我們科技管理工作者帶來許多重要的啟示和深層的思考。

1.在落后地區把資源做大,在農村基層“筑巢引鳳”,使科農攜手,實現了“雙贏”。(略)

2.突破“三部曲”,三個資源一起抓,以人力資源重組帶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略)

3.重心下移,高位嫁接,營造農村科技創新平臺和網絡,為農村經濟的跨越發展奠定基礎。(略)

4.機制重于技術,防止市場失靈,激活農村經濟細胞,做到系統有效。(略)

5.在農村播撒科技種子,把點的技術固化轉為面的技術輻射,是新時期農村工作面臨的艱巨任務和使命。(略)

6.通過農村基層社會組織資源的重新整合,鞏固和穩定黨的基層政權,是我國結構性穩定的前提,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略)

四、西北地區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刻不容緩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西部的經濟發展與西部穩定問題密切相關。同志最近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創新的機制,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走出一條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

西北五省區是我國最大的貧困、半貧困地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區,那里的農村經濟能否通過引入科技實現較大發展,閑置的科技人力資源能否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得到盤活,特色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系統建設能否同步進行,是新時期的重大政治問題。根據調研,我們認為南平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在革命老區、閩北貧困山區進行的一場制度和機制創新,是我國由“短缺經濟”進入“過剩經濟”時期在地方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鮮活的新生事物,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義,可以在西部進行“移植”和試點。下一步,我們建議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積極宣傳福建省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經驗。

2.科技部將選擇西北地區條件適宜的地區進行試點。并在進一步總結有關經驗的基礎上示范推廣。

3.認真貫徹《20__~20__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關于西部地區人才政策、人才激勵機制、引導人才合理流動等精神,在促進西部人才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的同時,積極鼓勵東部地區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員的形式向西部選派和流動。

4.目前,西北地區正在積極制定有關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試點方案。擬于下半年在西南地區試點,進而輻射到整個西部地區。科技部應對試點進行政策上的指導。與此同時,對西部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地區和城市給以一定的經費支持。

篇(7)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制度;農業產業鏈

皖北地區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和淮南6市,經濟相對落后,農業小規模生產現象明顯,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該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較快發展,為了了解該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情況。筆者和課題組成員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選取皖北地區的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調研。

一、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杜的特點

(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強

近年來,無論是依托商業化的企業、還是由農民自發組建的農民專業社發展都很迅速。在合作社的規模、帶動非合作社的社員。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課題組通過實地訪談、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皖北地區的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研,選取了合作社入社社員數、固定資產、經營收入、盈余和培訓等方面的指標,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特點。

在調研的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5家虧損,占調研合作社的13.1%;有3家盈虧大致平衡,占7.9%;其余30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營利。尤其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營利水平和社員入社速度以及帶動非社員農戶規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組建形式多元化

在調研的38家合作社中,有3家是從以前的集體組織演化而來的;3家是農民自發形成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在鄉鎮干部及生產大戶、運銷大戶等農村的“能人”。牽頭下組建而成;目前發展較為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則是由商業化的公司或企業與農民之間形成的穩定的供求關系。有效地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的“公司+農戶”合作模式。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尋求自強、自富的一種內在需求誘致的制度變遷。隨著皖北經濟的發展,該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會經歷從小到大、從不規范到較規范、從松散聯合到緊密聯合的漸進發展過程,在合作關系上,呈現出松散型、半緊密型和緊密型等多種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出多種形式競相發展的喜人格局。

(三)人員素質亟待提高、對農民的培訓需要加強

從調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人員的知識結構來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在對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570名工作人員的受教育程度的調查中,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僅有8人;占大多數的是受過中學教育的人員,甚至還有7.3%左右的人員沒有讀過書。這種知識結構與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在調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5家農民專業,還沒有對社員進行培訓:對農民培訓最多的合作社年均培訓也只有8次。由于皖北地區是勞務輸出較多的地區。農村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數是年邁的老人和僅受過高中以下的婦女,與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科技化的要求有著很大差距,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對其社員的培訓應該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四)覆蓋領域不斷拓展,服務區域不斷擴大、合作層次不斷提升

在調研的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覆蓋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和產、加、銷一體化等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農'林、牧、副、漁等“大農業”內部的各個領域,在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有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范圍已從本村、本鄉為主轉向跨村、跨鄉鎮、甚至跨縣域拓展,吸收的社員也突破了鄉村界限,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在調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從生產領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經營領域合作拓展,其中的4家合作社還實行了農資供應、質量標準、生產技術、品牌包裝、市場營銷、基地認證等“統一”服務,合作的層次得到了提升,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二、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

2007年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為皖北地區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指導和安徽省的高度重視下,皖北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較快發展,結合皖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今后該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將會呈現以下趨勢。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會成為城鄉產業鏈互動的連接體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保證農戶利益的增值性。以分散農戶作為產業鏈的起點不利于提升產業鏈和實現農戶增收,必須有合適的組織載體將農戶組織起來,才能保證農戶參與產業鏈的利益分配并分享專業化生產帶來的利益增值。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而且應該成為城鄉產業鏈互動的連接體。農戶生產的產品通過合作社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必然能夠提升農業的比較利益。在調研的38家合作社中,已經有了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了統一購買農資,統一包裝銷售產品,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績效。而城市的工業品、農業生產資料等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規模、批量購買能夠提高與城市工商業談判的能力,幫助農民獲得質量有保證、價格適宜的農業生產資料。這樣,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的橋梁。能夠實現城鄉產業鏈的良性互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會提高黨的惠農政策落實的效率

近年來,黨對農村推行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政策的宣傳、實施、落實以及效果的反饋,面臨著效率問題。千家萬戶的分散農民,很難及時了解、掌握國家對農村的政策。筆者在皖北地區調研中發現。很多農民對農村的諸如中央2009年1號文件的大致內容、大病救助、特困補助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大的方針和政策知之甚少。還有部分農民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由于皖北地區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僅僅通過有限的大眾媒體、從合作社獲得的大多是農技方面的有限信息。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成為實現皖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

淮河從皖北地區流過,經常的洪澇災害和日益轉移的農民工,加上農業制度變遷中累積的許多問題,使得該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實現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流域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協調的路徑是皖北地區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在普及先進的農業科技,將農業科技運用于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在實踐取得良好的經濟績效,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另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

行為比單個分散的家庭生產更容易監控,更加有利于實現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促進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對策

基于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特點及趨勢,結合2009年中央和安徽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農民專業臺作社的指導性文件,促進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有。

(一)學習其他省份的經驗,出臺配套政策,支持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湖北、河北、四川、廣東、甘肅、云南等省相繼下發了促進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文件。北京、江西、海南等省市在財政、稅收、登記、建設項目、科技、人才、信貸、保險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浙江省先后組織開展“百社萬戶”和“千萬工程”。湖北將農業板塊資金整體運作重點支持專業合作社,重慶市財政安排資金組建合作社擔保公司,支持合作社開展農業保險,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相比其他省份,安徽在促進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政策支撐力度還不夠,促進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需要采用多種政策配套措施。首先要加大項目扶持力度。要改進支農方式,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支農項目建設的實施主體;其次,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對皖北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尤其是經常遭受淮河水患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在財政上加大補貼力度;最后,給予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要降低貸款門檻。采取貸款額度授信、產品、銷售訂單合同抵押等多種形式,為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

(二)為皖北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積極做好服務工作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為皖北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好技術服務,提供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信息服務,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以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科學決策;農產品推介服務,相關部門要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城市中的大型超市、批發市場對經濟實體的對接服務,拓寬合作社產品的銷售渠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新婚人妻扶着粗大强行坐下|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丁香五月亚洲春色| 农民工嫖妓50岁老熟女|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 男人扒开女人的腿做爽爽视频| a级国产片在线观看| 级毛片内射视频|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国内少妇人妻丰满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高清|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人妻| 超薄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99久无码中文字幕一本久道|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h在线| 亚洲人成绝网站色www|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内射极品少妇xxxxxhd|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乱码|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爱| www插插插无码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