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39: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學科素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學科素養;初中化學;化學興趣;啟蒙教育
化學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刻,老師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們形成化學素養,發現化學的本質,培養化學思維能力。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背誦概念與原理上,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科素養培養自然受到了影響。部分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對有的物質性質沒有掌握清楚,引發了很多笑話。比如有學生因“一氧化二氫”可能引發嘔吐而呼吁禁止它;有學生因“二氧化碳”可能導致溫室效應而認為其沒有使用價值。隨著新課標核心素養的明確提出,老師在化學教學中要進行啟蒙教育,重點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思考。
一、初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現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已經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在探索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構建。核素素養包含著學生的各項能力,包括自主發展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在化學教學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一般包括化學思維、化學能力、化學信息素養與化學精神。化學核心素養的本質是育人,老師在化學素養的培養中,要把學生的發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要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理解其中的原理。初中學生剛學習化學,他們一方面對化學有著強烈的興趣,另一方面他們不具備化學思維。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化學課程的特點,在設計上多選擇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化學中的知識。這樣,學生才會具備化學素養,樹立科學的態度,養成化學精神。
二、目前初中化學啟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化學基礎薄弱在很多學生看來,化學屬于化學家的研究范疇,與自己的生活關聯性不大。部分學生雖然認為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也不會過多研究化學,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同時,初中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化學,對化學還不是很了解。因種種原因,導致初中化學教學效果不明顯,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們背誦元素周期表、化學方程式,但是因學生沒有與生活建立聯系,導致學生在記憶過程中非常困難,即使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記住,如果長時間不用,也會很快忘掉。另外,學生對教材中的很多物質都不認識,教材中的化學現象都是學生生活的反映,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僅記住了其化學性質,但是很難在生活中應用化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部分學生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很難用化學知識解釋。初中學生的基礎薄弱是影響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阻礙因素。
(二)缺乏學習氛圍化學體系非常龐大,但是初中化學課程開設得比較晚,與其他科目相比,學生學習化學的時間非常少。化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識,都需要學生們掌握,但是部分老師在升學的壓力下,教學心態比較急躁,他們在課堂上給學生們總結一些常考的知識點,學生根據老師的計劃學習,導致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在課堂上,老師以教材為主,帶領學生們學習一些淺層次的東西,不斷灌輸化學理論知識。但是對于實驗教學則沒有充分利用[1]。眾所周知,化學離不開實驗,幾乎所有的結論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但是部分學校因實驗器材設備的缺乏,學生們無法進行實驗操作。另外,部分老師為了趕教學進度,不想在實驗方面花費較多的時間,導致實驗教學流于形式。初中化學課堂本應該發揮啟蒙作用,但因種種因素導致學生學到的化學知識沒有靈活性。
三、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措施
(一)培養化學意識與觀念在化學啟蒙教育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就要培養學生的化學意識與觀念,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重要性。化學思想是學生認識物質的重要基礎,學生們通過化學學習,化學理念便慢慢養成了,對各種社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便會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師在化學教學中要經常啟發學生,通過常見的一些物質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用化學的思想去解釋造成各種問題的原因。比如,在學習“燃燒”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觀察蠟燭燃燒的反應,并提出問題:“同學們,蠟燭燃燒會產生什么樣的物質呢?”學生們在下面思考開了,老師接著提問:“蠟燭產生的這種物質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老師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發現化學中的每一個現象都與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這種方式不僅會讓學生們明白化學反應的規律,還會讓學生樹立化學思想與觀念,這對學生以后的化學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也形成了。
(二)培養化學思維與能力雖然初中學生在初三才開始學習化學,但是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化學啟蒙教育中,老師僅僅是引路人。因此,老師要發揮學生的潛能,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們的思維在探索中得到開闊。同時,老師在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用化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2]。例如,在實驗“氫氣還原氧化銅”中,為了探討氧化銅是否已經消耗完,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設計實驗。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化學知識解釋,老師在講解知識點時,可以給學生們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根據老師創設的情境思考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不僅會增加,還有助于學生加深記憶,到達真正啟發學生的作用[3]。
(三)培養化學學科精神初中化學屬于啟蒙教育,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質的結構與形式,最終的目標是讓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學科精神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在化學課堂上,要讓學生們看到化學對我們生活的貢獻。為達到教學效果,老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們樹立科學精神[4]。首先,老師要用化學中的重要人物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通過門捷列夫、侯德榜等人物,讓學生們了解他們在各自領域中對化學所做的貢獻,學習他們探索、堅持的精神,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其次,老師要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在學習教材中的知識點時,老師要讓學生們自己探索,在實驗過程中通過不斷改變條件,總結化學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合作精神。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進行化學啟蒙教育,老師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通過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們喜歡上化學。學生也要發揮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四、結束語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時期,學生們對化學的了解不多。老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們打好基礎,通過引導,為學生打開化學的大門,讓學生在化學的領域中主動探索。在課堂上,老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對生活的意義,讓學生樹立化學思想,并給學生創建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美妙,提高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許宏林.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的分析[J].新一代:理論版,2018(10):31.
[2]丁丹丹.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的思考[J].化學教與學,2018(001):15-19.
[3]賈廣英[1].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啟蒙教育的思考分析[J].下一代,2018(9):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1
當前中外教育特別重視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指本學科給予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在解決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或能力;是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化學學科要培養學生運用探究的手段,在探究中尋找證據進行推理,學會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同時還要關注學習化學的社會意義,這些都是在發展學生與化學學科相關的核心認識、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即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
本文將就“分子和原子”第二課時的教學來介紹本人在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教學背景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
從本章節開始,學生認識物質的視角將從宏觀轉向微觀,并將對微觀世界進行一系列探究活動,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本部分內容重在揭示化學變化中分子、原子是如何變化的。通過實例分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的不同情況,從而揭示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通過兩個典型的化學反應,分析得出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
2.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小學自然和初中物理也學習了物質的三態變化、物質熱脹冷縮等和分子、原子部分相關的知識,這為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鋪墊。分子是初中學生接觸到的微觀粒子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比較缺乏理性認識。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和微觀動畫展示,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通過分子模型的組建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從而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2. 能夠運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日常現象,能夠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3. 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逐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4. 知道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可分的,而原子卻是不可分的。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辯證統一的觀點來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逐步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認識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能夠運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 難點: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分類。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解析
教學環節1:從分子的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設計意圖:先由學生熟悉的水的蒸發過程入手,再以前一單元剛學過的過氧化氫的分解為例,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小組合作,畫一畫變化前后的微觀模型,讓學生感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的不同表現,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分析如下。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水的蒸發和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兩個宏觀現象,學生通過畫微觀示意圖了解變化的本質,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不變,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改變,變成別的物質的分子。培養學生學會從微觀的角度看物質,用微粒的變化分析物質的變化。
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在講解水的蒸發的過程時使用了動畫模擬水分子變化前后的狀態,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并且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但是分子的數目不會增減。
教學環節2:分子與物質化學性質的關系
演示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分析淀粉變藍的本質原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分析如下。
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利用學生在生物中學到的淀粉遇碘變藍的知識設計了對比實驗,體現了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尋找證據進行推理:通過對比實驗的設計,讓學生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碘酒和碘蒸氣都能使淀粉變藍,從而證明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幫助學生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生看到的是宏觀的實驗現象,淀粉遇到碘酒和碘蒸氣都變成了藍色,引導學生分析微觀本質,碘酒和碘蒸氣中都含有相同的碘分子,使淀粉變藍的是碘分子。
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碘蒸氣是有毒的,為了減少碘蒸氣進入空氣中,我們在實驗中用饅頭塞住燒瓶的瓶口,并且盡量縮短加熱的時間,體現了環保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環節3:分子與原子的聯系
設計意圖:分子和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觀粒子很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們通過各種分子模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分子原子的存在,以及在變化中的表現。在此過程中,充分實現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具體分析如下。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對中學生來說,分子和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我們只能借助多種分子模型,使學生具體的、可感的理解分子的構成,在此基礎上,認識現象背后的一般規律,學生的抽象思?S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分組活動,給學生兩個過氧化氫分子模型,演示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水和氧氣的變化過程,學生通過演示自然理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教學環節4:從分子的角度理解物質的分類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物質分類的知識入手,并結合微觀圖片,透視分類的本質,只含一種分子的物質是純凈物,含有不同分子的物質是混合物。
五、教學反思
1. 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要依托教學內容,并基于?W情進行改造,讓學科的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呈現方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本節內容中“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這一知識,教材中并沒有相應的實驗,學生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我們可以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設計簡單的實驗,并通過觀察、想象、類比等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在此過程中可有效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以及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通過整合,增刪,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有新的提高。
在教學《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一節課時,筆者首先設計實驗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最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使學生掌握物質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這一化學知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探究幾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溶液溫度的變化。
2.理解物質在溶解時產生吸熱或放熱現象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練習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實驗探究的一般思維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樹立化學是有用的思想。
2.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學習,感受團隊精神及體驗成功。
重點:探究物質在溶解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吸熱或放熱現象。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溶解過程中的放熱和吸熱現象。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儀器用品:溫度計、燒杯、玻璃棒、固態NaCl、NH4NO3、NaOH、蒸餾水、U型管、廣口瓶,雙孔橡皮塞、小試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做出猜想
【教師活動】向燒杯(底部用石蠟粘有一個小木片)中注入半杯水,加入較多NaOH固體并不斷攪拌。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討論: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時放熱,溶液的溫度升高,使燒杯底部的石蠟熔化,因而木塊掉下來了。
【教師活動】物質在溶解時只有放熱現象嗎?
【學生活動】猜想與假設:可能有放熱,可能有吸熱,也可能溫度不變。
【設計意圖】創設實驗情境,借助提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在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的基礎上,積極聯系舊經驗對如何解決新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二、研究討論,設計方案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根據給出的儀器和藥品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在P30畫出簡圖,并指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設計的方案主要有:
方案1:在三個盛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NaCl、NH4NO3、NaOH固體,用玻璃棒攪拌,用手觸摸燒杯外壁來判斷溶液溫度的變化。
方案2:先測出水的溫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質,等溶質溶解后測出水溶液的溫度。若水溶液的溫度比水的溫度高,則物質溶解于水時是放出熱量的,反之是吸熱。(溶質和水都要等量)。
方案3:如圖1所示裝置,在試管里注入水,在U形管中注入水,觀察物質溶解前后U形管中液柱的變化,得出物質溶解在水中是吸熱還是放熱。
方案4:如圖2所示,
在試管里注入水,觀察物質溶解后導管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通過比較,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思維和基本方法進行訓練。
三、實驗探究,分析交流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進行實驗現象觀察、數據記錄。
【學生活動】按設計的方案進行小組合作實驗,并對實驗數據進行記錄,對現象進行交流。
方案1現象:用手觸摸各燒杯外壁,盛NaCl溶液的燒杯無明顯變化,盛NH4NO3溶液的燒杯較冷,盛NaOH溶液的燒杯壁較熱。
方案2現象:NaCl溶于水后溶液的溫度變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時溫度降低;NaOH溶于水時溫度升高。
方案3現象:向試管中加入NH4NO3晶體,可觀察到彎曲玻璃管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向試管中加入NaOH固體,可觀察到彎曲玻璃管左邊液面下降,右邊液面升高;向試管中加入NaCl固體,可觀察到彎曲玻璃管左右兩邊液面無明顯變化。
方案4現象:向試管中加入NH4NO3晶體,可觀察到導管口形成一段水柱;向試管中加入NaOH固體,可觀察到導管口有氣泡產生;向試管中加入NaCl固體,可觀察到導管口無明顯變化。
【設計意圖】將學生“合作探究”式的自主實驗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思考、動手的機會,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同時讓學生從現象觀察到數據處理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中總結出一些學習方法,形成持續的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究的習慣及能力,培養良好的化學學科基本素養。
四、歸納結論,拓展應用
【教師活動】同樣是溶解過程,為什么溫度變化不同?以NaCl為例,多媒體演示物質溶解時分子或離子擴散和水合過程及熱量變化。如圖3所示。
擴散過程 水合過程圖3
【學生活動】學生舉一反三,說出NaOH和NH4NO3溶解時擴散和水合過程的吸熱和放熱現象。
【教師活動】葡萄糖在服用時有“涼”的感覺,原因是什么?并對這節課進行小結。
【學生活動】聯系生活實際回答,并進行歸納總結:
當Q吸>Q放:水溶液的溫度降低;當Q吸<Q放:水溶液的溫度升高;當Q吸=Q放:水溶液的溫度不變。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讓學生直觀感知微粒的擴散和水合過程,在微觀粒子和宏觀溫度變化之間建立起聯系,體現化學學科的思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歸納概括能力。
五、教學設計反思
1.體驗科學探究各環節。創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將科學探究融入學習的全過程。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育;化學素養;化學史
中學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化學方法和化學理論的認知,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提升。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化學學科教學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該特殊性的形成與顯現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歷史演化過程來聚集和實現的。將中學化學教學與化學史進行融合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學科發展與深化的意義,還能夠輔助教師在教學中對已知的化學學習方法進行分類與總結,促進化學教學向更加全面、更加綜合的方向發展。
一、將化學史引入到化學教學中的理論依據
皮亞杰曾經說過:“傳統的認知通常集中在認知的最后結果方面,而忽視了認知的構建與實現過程,但是這一過程才恰恰是人們認知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讓青少年接受教育本質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和完善對某一學科、某一學習方法的認知體系構建的過程。具體到中學化學教學中,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更具適用性和普遍性的化學學習方法并不斷對其進行歸納和擴充,因此,化學教學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還應盡量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的由來、形成與完善,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知識,以便于更加靈活地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如在化學元素周期律的教學中,教師可按照由淺入深的方式先后對元素原子核外的電子排布特性、元素所構成的物質的性質變化等進行分析,然后給出元素周期律的相關教學內容。這些內容較為抽象,若能利用周期律的發現史對學生進行認知擴展,則能夠讓學生理解周期律的作用以及發展歷程,進而掌握其內在的應用本質。
二、化學史對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作用
1.化學素養的范疇及其結構
化學素養是指在化學相關知識學習與理解、化學現象認知與闡述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內稟特質。這種特質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化學教育與實踐,可用于培養人們認知化學、應用化學解決實際問題、在化學學習中發現與總結新規律、新性質的能力。化學素養主要可分為四個方面:化學知識、化學能力與方法、化學意識以及化學品質。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是中學生化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探索由學科內向學科外全過程的知識探求轉變。
2.化學史教育對中學生化學素養形成的作用
化學史對于自然發展、科學進步等都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含有豐富的物質、精神內涵和成果,對于啟迪思維、開發文化教育價值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重視化學史教育可以加快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速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技能以及方法的理解與應用。相對于枯燥的知識而言,化學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既可以用于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通過化學研究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某些化學家在某一階段的發現、某些化學理論的建立等,不僅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能夠增添趣味性,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內容。
(2)重視化學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化學能力及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能力。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是培養化學素養的重要環節。若能夠在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對化學現象進行分析、概括和抽象,對中學生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例如:化學理論的形成經歷了尿素、醋酸的合成實現階段,經過漫長的發展,進一步發展到酸堿理論,最終形成更為完善的電子理論,這都與現代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學生在學習化學史的同時即可形成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化學能力。
(3)重視化學史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化學意識,幫助學生探索化學研究方法、提高化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應用化學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形成正確的科學觀、世界觀。在化學教學中,以物質為教學核心向學生教授物質的合成與分解、氧化與還原、動態平衡、可逆反應的化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學習的統一性與矛盾性,以積極有效的主觀能動性對化學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哲學修養。
(4)重視化學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化學品質。科學排斥自私自利、目的與動機不純的行為,向學生傳授化學發展史可以將化學家的獻身精神、探索精神、不為外力所屈等精神傳遞給學生,這是學生形成良好科學品質的可靠保證和重要精神支柱。
化學史是化學學科發展歷史的記錄,對揭示和傳遞化學規律的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化學史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理解和學習化學規律與化學理論,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方法論。作為化學學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史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俞琛捷.論化學史對大學生科學素養教育的作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 核心素養;化學復習課;實踐與思考
當下教育教學行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素養”的培養,素養同知識一樣可以通過后天的傳授與培養而獲得,并且代表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實力。化學學科中的核心素養,是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獲得基本的化學學科知識,形成良好的化學思維,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初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主要作用便是為學生進行科學啟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科學思維,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學習服務。化學是一門實用且具有創造性的科學類學科,其中除了知識之外,還包含著思想觀點、思維方式、科學方法等等有益于學生個人發展的內涵。學生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復習課堂,便是汲取這些內涵,讓復習課堂更加的豐富,使學生在課堂獲得的內容更多。
一、在復習中強調知識的規律與結構
初中化學學習中所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在復習中教師就要為學生復習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領悟知識學習的規律,了解知識點之間的結構。化學符號有時既可以表示微觀水平上的某種物質,轉化到宏觀水平上又變成對某種物質另一種狀態的形容了。所以說化學符號有時可以成為聯系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橋梁,這也啟示我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為學生強化結構性質的聯系。事實上就是要開放學生的思維,從宏觀世界、微觀世界與符號世界三個方面去考慮、看待化學問題,從而培養良好的化學思維。這樣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形成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觀念,逐漸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的化學思想。如此,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將更加深刻,也能夠從不同視角對物質的變化與狀態進行解釋與分析,能夠更好地分析化學問題,更快速地解決化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第七章第三節“酸和堿的反應”時,宏觀來看,酸和堿發生了中和反應,而從微觀來看,是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各自與其他物質發生了反應。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看到動態的變化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離子之間的置換與反應。
二、在復習中強化與生活實際的結合
科學來源于生活,化學學科更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實際的生活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會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識,去解釋實際問題。所以在化學的復習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將知識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采用自主學習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目前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和解決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比如在低樓層的樓房中,為避免潮濕而是用的“除濕劑”主要是什么成分,它為什么能夠起到除濕的效果;交警在測試駕駛員是否酒駕時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樣的化學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質來制作的;為什么我們在實驗室制取氧氣一般使用高錳酸鉀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運用生活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復習課堂中形成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意識,在實踐中提升探究能力,從而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
例如學習蘇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時,教師可以結合很多生活常識講解淀粉與油脂、蛋白質與維生素的知識點,既靠近學生生活,又能夠幫助理解。
三、在復習中運用趣味教學引導思維
思維能力應當屬于核心素養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學科都有屬于自己學科的思維方式。化學學科思維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宏觀世界、微觀世界與符號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質的不同性質與狀態,多方面考慮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所以在復習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引導,可以通過趣味性濃厚的教學活動來牽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漸走進化學的世界,在活躍而輕松的氛圍中形成化學思維模式。
例如在復習元素周期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記憶方法,制作元素卡片進行一些記憶類的小游戲,緩和一下課堂氣氛。學生能夠在游戲中獲得更多元化的記憶方法,提升知識記憶的效率。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小比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同一種物質在不同世界中的狀態與性質,并寫出不同性質下所發生的反應等等,比一比哪組寫得更多。
總之,復習課是學生比較不感興趣的課程,相比起新課而言對學生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學的復習課堂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有考慮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得到培養與發展。分析運用學生更喜歡的教學方式進行復習,開展趣味性濃厚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知識,同時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自己的化學思維,激發出潛能。師生之間通力合作,將知識內容的鞏固融入到能力發展的活動中來,以學生的學習感受為先,讓學生在不斷地實踐與思考當中復習知識、提升能力,也能夠成功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成就感。初中化學的復習課將不同于從前的枯燥,學生也能被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參考文獻】
中學化學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課堂教學過程的管理與呈現,強調化學教學不僅應該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應該積極探索和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課程理念,而且應該加大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轉變教育教學方式,真正把傳授化學知識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推進化學課程改革又好又快地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教師要積極實踐,有效探索化學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一、重視開展化學史教育,幫助學生領會化學學習重要性
我們知道,大部分學生在剛剛接觸化學學習的時候,往往都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和體現一定的熱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習內容的逐漸增加,特別是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一些基本概念的不斷出現,又使一部分學生客觀上感覺到化學并非如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學來容易,化學教學內容的某些抽象之處,讓他們對化學學習產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覺,有些學生甚至把化學看成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最初的學習勁頭也明顯下降。如何在這種尷尬的局面中培養和保持學生起初的化學學習興趣呢?我們認為重視化學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結合化學教材,我們可以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歷程,從中國古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到國外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說,居里夫人一生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等對推進世界科技的發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化學是國際通用學科,是我們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從而認識到學好化學知識的重要性。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化學正在幫助我們人類更好地解決與平時生活緊密聯系的重大問題,可以說化學與社會,與生產生活有著廣泛的聯系,特別是在學習一定的化學知識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并用化學知識來詮釋化學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實現化學史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聯系。例如,當學校或者家庭附近工廠的煙囪里,每天不停地向空中排放滾滾濃煙時,我們可以通過所學堿的知識,引導學生知曉用堿溶液吸收之后,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以加強環保,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化學的情感和努力學好化學的動機。
二、優化化學教學過程,挖掘學生化學學習的潛力
挖掘學生化學學習潛力是實踐中學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因此,化學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又要重視教師化學教學過程的優化,因為一個優化的教學過程將是學生化學思維的助推器。就化學教學而言,我們知道大部分學生對化學實驗情有獨鐘,教師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必定會迎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應該說,化學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通過化學實驗教學挖掘學生學習潛力,我們就要探尋使用這樣方法的最佳選擇,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說實驗設計是學生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的重要體現,是學生積極參與化學學習過程的有效方法運用。例如,在教學酸的通性時提出問題:向鹽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變紅,是溶液中哪種粒子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的呢?學生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利用提供的實驗藥品、儀器進行驗證。在深入思考及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外,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誠然,實驗設計是一種要求較高的實驗活動,它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過程,提出實驗課題,設計實驗方案,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實驗操作,對實驗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在此幾個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對過程的指導,也要重視對結果的評價,特別是對學生設計方案不管成功與否,我們教師都要作出評價,對成功者給予表揚鼓勵,肯定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和獨創性;對未設計成功者,也要肯定他們設計的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確保化學教學持續發展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新一輪化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要在化學教學中落實這一教學目標,我們要避免單純傳授化學知識而忽視思想教育的傾向。審視傳統化學教學,我們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學科知識點的講解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忽視科學素養的培養。我們認為化學教學中,只有化學學科知識而沒有形成科學素養,那么知識只能成為僵硬的、而不能應用的死知識,能力的形成根本就無從談起。中學化學學科思想不僅是學習化學的需要,也是將來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所以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訓練的平臺,將化學思想方法與學生原有知識建立起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思想方法的廣泛運用,使學生的思想更規范、更科學。誠然,科學素養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也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工具,初中化學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觀察、實驗、對實驗的探究現象、取得數據、發掘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出結論和上升為理論,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因素,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訓練。例如,在實驗試制CO2的教學中可舉出多種能獲得CO2 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得出實驗室制CO2 的最佳原料為大理石和稀鹽酸,從而使過程成為學生科學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方面。化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夠深入鉆研教材中的科學內容和科學思想,不僅可以很好地把學科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化學素養。毋庸質疑,化學科學是化學知識和化學思想方法相結合的自然科學,學生只有將科學的方法扎根于自己的頭腦中,并形成穩定的科學素養,才能為將來進一步學好化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化學教學才能確保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明.化學教學實踐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程改革;初中化學
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必要性
化學科學素養指的是通過對于化學學科的學習形成的科學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1.社會發展的要求
現代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初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必須要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而科學素養作為綜合素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中迎接挑戰。
2.教育改革目的的要求
教育改革是迎合我國的教育現狀制定的更加有效的教育體制的調整,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相關部門明確的提出了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所以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是對教學改革的一種執行。
3.化學學科特點的需要
化學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其本身的理論知識和試驗操作都具有相當的科學性,是學生科學的認識世界的最佳啟蒙學科。
二、當前化學學科的教育形勢
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化學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動手實踐能力,并明確提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改變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把自然科學提升到了哲學層次。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全面掌握和積累、對科學實踐方法的探究、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以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興趣取向和價值觀。
在我國,近十幾年來,在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的重視,這一點從教育部頒布的新課標中便可以明顯看出,新課標要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當今化學教育的重點,廣大初中化學教師一定要重視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近些年來,在初中化學教學領域,如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成為了熱門話題,但是就目前我國的化學教育模式而言,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提升學生進行科學活動的能力
科學的能力應該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由于從社會的進步來看,這樣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科學能力應是獲得知識和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科學能力的養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具體的應該提高這幾個方面的能力:
(1) 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科學探索和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信息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刻意訓練學生勤觀察,細心觀察,養成自覺觀察的習慣。
(2)實驗能力。化學的重要特點就是理論知識"實驗能力并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教育學生,化學的實驗不但是對課本的理論知識進行形象的詮釋,是理解"鞏固化學知識的主要手段,而且還是檢驗化學理論的唯一標準。在平時的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勤動手,盡可能地創造機會,多做實驗。除了在課堂中進行演示實驗、分組實驗,還應開展比如化學實驗興趣小組,化學魔術,化學實驗比賽等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能力。
(3)思維能力。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維能力,是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關鍵。面對大量的感性材料,怎么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終轉化為理性認識,必須要借助思維的能力。
(4)自學能力。當今的科技發展飛速,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單純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只有學生有自學能力,能夠獨立地獲取和探索新知,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5)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化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應注意:教學實踐中,應有意識地運用創新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因而培養創新思維;注意創新思維的發散特征,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打破定勢思維;注意聯想能力的培養,利用化學的特點,培養學生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能力;注意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創造能力,比如開展小發明、小論文、小制作等活動。不僅給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還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2.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所以,開展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條有效的途徑。①舉辦各種講座。介紹科學家創造發明的經過,介紹科學家生平事跡,介紹當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從而深化對科學意義的認識,進一步激發科學興趣。②帶領學生走出校門,了解化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加強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三者之間的聯系的認識。③廣泛開展小發明、小制作活動。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與生產和生活實際,自己設計,自找材料,自己動手進行小發明、小制作活動,如溶解時的熱效應自制熱盒,自制防毒面具,自制消毒裝置等,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知識是那樣的豐富多彩,使他們真正認識并自覺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原則,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④舉行科技作品展覽和評選科技作品,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以增加學生的科技競爭意識和擴大學生知識視野,還可以組織寫小論文,總結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表達能力。
3.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師的“教”為主的課堂教學,但是對于當下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改革要求來說,已經不能滿足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的要求了。所以,教師要首先改變教學觀念,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的學習來展開。
三、結束語
通過對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研究,初中化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提高初中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性,明白了這一點,就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的手段以及合理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只有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初中化學的教學才具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