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38: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商業銀行的規則業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分業經營;綜合經營;商業銀行
引言
進入90年代,國際金融業日益呈現創新化、多元化、國際化、功能化的趨勢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到全球一體化的經濟體系中來。中國商業銀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運作效率,不斷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還要積極準備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國際商業銀行經營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掌握其未來演變的方向,及時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改革,提高對外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內涵
所謂商業銀行綜合,是相對分業而言的,實質上是指商業銀行內部的分工與協作關系。商業銀行的綜合既涉及經營層面又涉及管理層面。就經營層面而言,即人們所說的商業銀行分業經營與商業銀行綜合經營問題,這是商業銀行業經營模式的內核;就監管層而言,既分業監管與統一監管的問題,它涉及商業銀行監管體制的選擇。狹義的理解,商業銀行綜合經營即銀行機構與證券機構可以進入對方領域進行交叉經營;廣義的理解,既銀行、保險、證券、信托機構等商業銀行機構都可以進入上述任一業務領域甚至非商業銀行領域,進行業務多元化經營。
其實,在商業銀行創新日新月異的今天,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軍證券領域,而證券機構則可以通過創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蠶食銀行的存款。即使在銀行內部,也可以開展一些非證券類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項目融資、結構融資、財務顧問、企業兼并顧問和商業銀行創新產品等。各種商業銀行機構也可以開展“商業銀行綜合經營前的熱身運動”——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通過銀行轉帳業務,開展網上交易業務,利用銀行卡、銀行存折直接買賣股票,券商委托銀行網點代辦開戶業務,銀行承擔資金結算和基金托管業務以及在投資銀行業務上的合作。
二、我國商業銀行實行綜合經營的動力
銀行實行綜合經營或分業經營并沒有一個固定、統一的標準。對于經營的選擇,應該視具體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而定。自從九十年代初國有商業銀行開始實行分業經營以來,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時間,國有商業銀行所處的環境及其自身的情況己經發生了許多變化,雖然目前銀行實行綜合經營要求的條件還不能完全達到,但是,從國際商業銀行發展大潮看,銀行綜合經營己是大勢所趨,況且我國政府在銀行綜合經營上的管制有所松動。現階段,國有商業銀行出于提高其競爭力的考慮,有著實行綜合經營的強烈沖動。
(一)應對加入WTO后的競爭
加入WTO之后,中國銀行業的開放進一步擴大,商業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現重大的變化:
1、在地域方面,中國加入WTO后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務的地域限制;對于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中國加入WTO五年后中國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
2、在業務對象方面,中國加入WTO后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務的客戶限制;中國加入WTO后將逐漸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五年后允許外資銀行向所有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
3、在業務范圍方面,外資銀行涉及的銀行服務范圍包括:接受公眾存款和其他應付基金承對;所有類型的貸款,如消費信貸、抵押信貸、商業交易的和融資;商業銀行租賃;所有支付和匯劃服務,如信用卡、收費卡和借記卡、旅行支票和銀行匯票;擔保和承兌;其他商業銀行服務提供者從事商業銀行信息、商業銀行數據處理及有關軟件的提供和交換。以及對上述所有活動進行的咨詢、中介和其他附屬服務,如信用調查與分析、投資和有價證券的研究與咨詢、為公司收購與重組及制定戰略提供建議等全方位商業銀行服務。
4、在機構設置方面,中國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現存的對所有權、經營以及外資商業銀行機構企業設立形式,包括對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發放的非審慎措施,即允許更多的外資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進入中國。外資銀行將逐步進入中國,最終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點,經營任何商業銀行業務。
綜合經營的外資商業銀行機構進入我國市場,能夠全面運用各種商業銀行工具為客戶服務。與我國商業銀行相比,顯然他們具有更強的服務功能和競爭力。與西方主要國家全能銀行業務范圍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局限在相當狹小的范圍之內。業務范圍存在的局限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這種狀況必然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提高。競爭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商業銀行的生死存亡。
從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來看,不僅在國際商業銀行市場上根本無力與西方實行綜合經營的銀行進行競爭,甚至在國內商業銀行市場上也難以應付由于外資銀行進入而造成的競爭壓力和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有必要根據國際經濟商業銀行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整,認真研究和探討采取綜合經營模式。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銀行業的保護期即將結束,在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面臨進一步開放壓力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調整也是為了提高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使之能夠在國內商業銀行市場上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
(二)應對國內其他商業銀行機構的競爭
現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在國內商業銀行市場上依然占據了大部分份額,但其增長速度卻遠低于證券、保險業等其他商業銀行機構。商業銀行的傳統利潤來源無非是存貸款利差。隨著各個非銀行商業銀行機構不斷的商業銀行創新和融資證券化趨勢,優化傳統的利潤來源將受到巨大的挑戰。
首先,從負債業務方面看,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的發展必然帶來商業銀行產品多樣化,投資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資人特點的、個性化的商業銀行服務業將逐漸開發出來,居民的儲蓄會紛紛發生分流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這樣,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將是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由于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股票公司等機構創造出的各種各樣存款性質的商業銀行投資工具,更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因而,這時銀行穩定的資金來源基礎發生動搖,銀行傳統的匯總儲蓄、活期存款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隨著這些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利差基數減少,銀行利差收入會急劇下降,盈利形勢惡化,到那時,商業銀行就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發展,商業銀行各業的交叉領域的廣大業務空間必會成為其業務發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從資產業務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資產證券化的需要,銀行原有的資產業務,也會受到競爭的壓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費貸款業務也會漸漸為建筑協會等機構滲透。同時,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以股票市場為例,證券市場上無論是上市公司總數規模,還是資金規模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證券市場等資本市場的發展會給其他非銀行商業銀行機構和大公司直接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上籌資提供方便,通過股票市場的直接融資總體呈遞增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我國銀行的間接商業銀行轉向直接商業銀行這樣的一種趨勢。雖然,銀行在融資方面無論在現在還是將來一段時期內依然占據主要地位,但隨著資本市場間接商業銀行的發展,這將削弱了銀行原來所占有的壟斷地位和在融資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激烈的競爭已使國際商業銀行市場中發生“脫媒”現象,隨著銀行傳統的商業銀行媒介作用降低,銀行傳統業務市場份額縮小,銀行盈利也會受到影響。面對融資的證券化,商業銀行原有的在商業銀行市場的定位發生挑戰時,分業壓力、綜合呼聲會隨之增加。
再次,從表外業務看,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按通行的會計準則,不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影響其資產負債總額,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改變銀行資產報酬率的活動,包括了擔保、商業銀行衍生工具、貸款承諾、投資銀行業務及信托、咨詢、結算等。世界范圍內,近年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銀行一改過去將資產負債管理作為銀行關注重點的傳統。國外的銀行積極通過表外業務尋找利潤空間,國外銀行的表外業務十分發達一般占到業務收入的30—40%,而我國僅為10%左右,我國銀行業的利潤來源大部分來自存貸差利自、收入,大約占到90%。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銀行出于競爭的壓力,為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為與國際接軌,我國現在也在漸漸實行通用的巴塞爾協議的做法。提出了對商業銀行自有資本比率的要求,表外業務對自有資金的要求較低,有的非或有資產與非或有負債業務對自有資金的要求為零,銀行出于逃避對有資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擴大表外業務成為必然的選擇。表外業務包括了商業銀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費和出售貸款等取得收入的業務,它的商業銀行工具有許多是銀行與證券結合的產物,如投資銀行的部分業務,因而隨著不斷創新,表外業務的發展將會模糊銀行業務和證券業務的界限,使得分業與綜合的籬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國商業銀行不斷發展,將形成各非銀行商業銀行機構的突起,使國有商業銀行面臨更多的競爭對手,對銀行傳統業務形成巨大壓力,使其不得不大力發展表外業務,進行商業銀行創新,擴大業務范圍,這就不斷形成對原有分業經營模式的突破。
(三)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是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動性要求下,商業銀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視,真正的商業銀行本質內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在趨利避害原則下,實現盈利最大化是其從事經營基本動機,依據前文提到的綜合經營具有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和吸引客戶的優勢,隨著分業經營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利潤空間逐漸縮小,盈利最大化的實
現是建立在其經營領域和業務空間不斷拓展基礎上的。在當今,商業銀行證券化、電子化、信息化和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下,把銀行業務發展的空間定位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會抑制商業銀行功能的發揮,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這樣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競爭實力的銀行,分業經營會成為其發展的障礙。同時,經營手段的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使銀行綜合經營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出來,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商業銀行拋棄“分業制”,實行“綜合制”提供了技術支持。因而隨著商業銀行內部機制的不斷完善,外部監管的加強,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必然需要綜合經營體制的建立。
三、我國商業銀行實施綜合經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業務多元化,商業銀行化特征的綜合經營戰略順應了世界商業銀行經濟發展的潮流,以其靈活、多樣的全方位服務滿足了現代社會的需求,極大地推動了一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專業銀行轉化為商業銀行之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成為各銀行發展的宗旨追求利潤、自負盈虧必將使各商業銀行的經營者的經營觀念和體系發生改變,經營的綜合性戰略已成為一種商業銀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進步,商業銀行人才素質的不斷提高國際間商業銀行競爭的日趨激烈,組合式商業銀行工具的大量涌現,綜合經營戰略作為一種商業銀行領域的新生事物必將受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的青睞,成為世界商業銀行業發展的主流。目前我國正積極復關,與世界經濟接軌,復關后,市場領域的壟斷地位就要被打破,競爭將日益國際化。我國的商業銀行要想在競爭中站穩腳,與強大的外國商業銀行機構抗衡,實施靈活、高效獨具特色的綜合經營戰略將成為最佳選擇。
(一)在資產業務方面
隨著證券市場特別是政府債券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及證券流動性的提高,商業銀行可以及時調整資產結構,減少庫存現金、存放央行、存放同業等一級準備,逐步增加持有部分變現能力強且收益率較高的政府短期債券作為二線準備,以優化資產結構、增強盈利能力。由于在機構網絡分布、傳統客戶群、資金實力、專業人才、信譽、信息方面具有絕對的實力和優勢,商業銀行在發行、兌付、承銷、買賣政府債券方面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現在我國又將政府債券的作用從單純彌補財政赤字發展為刺激經濟增長,政府債券的發行量將保持較大規模,商業銀行更是應當抓住機遇,在政府證券市場中保持并擴大市場份額,獲取豐厚的利潤回報。
(二)在負債業務方面
直接融資的發展,給客戶資產組合更多的選擇。客戶不滿足于把自己的商業銀行資產存放在銀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資類產品。商業銀行為拓展其負債業務,增加資金來源,必須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證券、投資、保險、基金、信用卡、外匯等在內的有效商業銀行產品,才能進一步鎖定客戶,使其在一站式商業銀行服務中得到滿意。商業銀行應加強與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三)在中間業務方面
我國現行商業銀行法不允許商業銀行從事股票業務,但并沒有限制商業銀行從事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中間業務。特別是在當前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領域發展空間有限情況下,商業銀行可利用其在信息、專業水平、人力資源上的優勢,積極推進商業銀行創新,注意發展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中間業務:(1)資產評估業務,如為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和證券市場中的收購兼并提供資產評估服務。(2)客戶理財業務,如涉及個人理財和公司理財的咨詢服務。(3)資金結算與清算業務,如為券商資金往來提供結算、股票發行市場中申購款的收繳與結算等。(4)信息咨詢業務,如為企業提供國家產業政策、進出口政策、投融資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資產管理業務,如基金托管業務、投資業務等。《商業銀行法》允許商業銀行發行商業銀行債券,發行、兌付、承銷政府債券等投資銀行業務。如在實踐中出現:上海城市合作銀行推出了企業購并轉項貸款;中國工商銀行托管開元。
(四)在國際業務方面
由于國際業務往往較少受到國內商業銀行法規的約束,商業銀行可以在國際業務中廣泛參與資本市場的運作,如投資外國債券、在國外發行商業銀行債券、參加國際證券包銷和銀團貨款等。商業銀行還可在境外購買、控股或新設一家專門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公司,直接從事包括證券市場一級、二級市場在內的全部業務,如:中國工商銀行收購香港西敏證券公司。對于國際網絡比較完善的商業銀行,則可嘗試全球保管業務,即跨國證券管理服務業務。
(五)在銀行IT業務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銀行提供網上銀行的服務,不僅如此,使用者對在網上商業銀行的認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認為網上提供的信息超過與客戶面對面的交流,網上銀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點。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銀行卡、網上銀行的服務,為客戶提供全方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如:全國統一的銀行卡網絡中心將建立、銀行卡發行突破2億張、證券保險通過網上銀行和銀行卡委托交易等。
結束語
自1933年美國等西方國家實行商業銀行分業經營模式而德國等一部分歐洲國家堅持實行綜合經營模式以來,綜合經營與分業經營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尤其在目前,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處理和傳輸手段的改進,金融自由化、經濟和金融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放棄原先的商業銀行分業經營模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商業銀行必然也會融入到世界銀行體系當中,綜合經營將是我國最終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楊玉熹:《混業經營是我國銀行業發展的趨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版。
2、葉輔靖:《全能銀行比較研究——兼論混業與分業經營》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許少奇:《論入世后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之必然趨勢與模式選擇》,《經濟法》,2003年第8期。
4、黃禹忠、吳獻金:《混業經營監管機構設置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3期。
5、陳衡:《“入世”后中國保險業混業經營》,《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4期。
6、楊玉熹:《混業經營是我國銀行業發展的趨勢》,《銀行法律論叢》,中國銀行法律事務部編,中國法制
出版社,2002年版。
7、鄭辛碩:《全球銀行合業經營趨勢對中國銀行的啟示(上)》,《投資與合作》2000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世界經濟》,2001年第3期。
談聚類挖掘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更新時間2009-1-1921:01:16打印此文點擊數摘要:闡述了在電子商務系統中的研究和應用中,利用基于關聯規則的多層次、超圖分割聚類方法,對Web網頁和用戶進行有效聚類。該方法借助網站層次圖,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各個層次上進行聚類分析,僅將高度相關的網頁和用戶聚在同一類,而將關聯性較小的網頁排除在聚類外。
關鍵詞:聚類挖掘電子商務關聯規則超圖
由于Web具有方便、易用、高效的特點,電子商務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各種商業Web站點也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有效聚類Web用戶和網頁對改進網站質量、完善電子商務中產品銷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電子商務中,瀏覽模式相似的用戶具有相似的購買習慣,通過聚類挖掘,將這些用戶聚集在同一類,可以制定相似的銷售策略。根據瀏覽模式聚集在同一類中的網頁,是大多數用戶共同訪問的網頁,在這些網頁之間建立超鏈接,以方便用戶使用。
現有的基于瀏覽模式的Web聚類挖掘研究方法中,只要用戶請求了一個網頁,便認為用戶閱讀了該網頁,事實上有些被請求的網頁用戶并不關心,不會認真閱讀的。通常一個實用網站包含大量的網頁,現有的Web聚類方法將每個網頁當作一個被聚項,無論用戶訪問的頻繁與否,總是歸入一個類中,結果造成有些類中的網頁之間幾乎沒有相關性。
鑒于以上考慮,本文提出了基于關聯規則和超圖分割的聚類Web網頁及用戶的方法,不僅考慮了用戶瀏覽網頁的時間長短,還考慮了聚類層次(級別),將不相關網頁項排除在聚類之外,使每個類中的網頁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優化Web站點拓撲結構,指導企業調整營銷策略,給客戶提供動態的個性化的高效率服務。
一、建立電子商務網站的層次模型
建立電子商務網站的層次模型出于三點考慮。第一,網站中網頁內容組織呈現樹狀結構。第二,在進行關聯規則挖掘過程中,可能最下一級挖掘不出達到指定Support的強規則,但是能從上級層次挖掘出達到指定Support的強規則,或根據實際需要在某一個層次進行聚類分析。第三,對于電子商務網站,有些用戶雖然訪問了某網頁,但是對其內容并不感興趣,可能只是掃一眼就放棄。在此情況下,不應該認為用戶認真閱讀了該網頁,所以應該記錄網頁的長度,通過計算用戶的瀏覽時間和網頁長度的比值來判斷用戶是否真正認真閱讀了該頁內容。
層次模型采用樹狀結構來描述,節點的數據域包含對應網頁的層次名稱(編號)和網頁長度。樹根應該取所研究的網站根目錄(研究整個網站)或所研究的網站分支的最上層目錄。在建立層次模型時,應根據網站的具體情況決定采用的方法。通常情況下,網頁文件名能完全反映網頁所在的層次,可以采用完全自動方法進行轉換。
二、基于關聯規則的聚類挖掘
1.預處理
在Web站點中,服務器日志文件記錄用戶的訪問方式、所訪問的頁面、訪問時間、用戶IP地址等信息,通過收集Web日志所記錄的用戶瀏覽信息可以對網頁和用戶聚類。首先要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獲得每個用戶所訪問的網頁序列。將一個用戶對某個特定網站的一次連續瀏覽(從登錄該網站一直到離開該網站)所訪問的網頁序列稱為一個用戶瀏覽事務。如果用戶中途訪問了另一網站,而后又返回該網站,返回后所瀏覽的網頁序列將組成另一個用戶瀏覽事務。處理后的事務序列將具有如下的形式:
u_id(用戶標志編號),p_id(頁面編號)序列
2.挖掘關聯規則并計算關聯規則可信度的平均值
對經過預處理的瀏覽事務進行關聯規則挖掘,挖掘出滿足一定支持度的關聯規則。關聯規則是在挖掘出頻繁網頁集的基礎上發現的,由于頻繁網頁集是大多數用戶在一個事務,即一次網站訪問中所共同瀏覽的頁面,所以頻繁網頁集反映了這些網頁或共同訪問這些網頁的用戶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如網頁內容高度相關。在進行聚類時,應該首先考慮將頻繁網頁集中的網頁聚合在一個類中。
通常挖掘頻繁網頁集的方法是在給定某一支持度的基礎上進行的,滿足該給定支持度的一個頻繁網頁集中的網頁可能是另一個或另幾個頻繁網頁集中的元素,那么將這些網頁應該聚合到前一項目集還是后面的某一項目集?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看這些網頁和哪一項目集聯系更為密切,可采用的方案有兩種:提高支持度繼續挖掘頻繁網頁集直到每一網頁僅處于一個項目集或利用各頻繁網頁集中網頁之間關聯規則的可信度。進一步仔細分析,前一方案不可取,首先可能不存在一個支持度使每個網頁僅位于一個頻繁網頁集中;其次即使存在這樣一個支持度,再進行多次的頻繁網頁集挖掘代價也太高,實際中是不可行的。
相比之下,后一方案可行度高,在挖掘出滿足指定支持度的頻繁網頁集的基礎上,可以較為方便地計算出每一個頻繁網頁集中的每個關聯規則的可信度。可信度的大小也反映了網頁之間關聯的密切程度。為此,計算每個頻繁網頁集中所有的關聯規則的可信度,在此基礎上計算其所有關聯規則可信度的平均值,用可信度的平均值反映網頁與不同的頻繁網頁集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
3.利用超圖進行網頁聚類
超圖是對圖的擴充,允許一條邊連接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點。每條邊帶有權的超圖稱為加權超圖,在挖掘出頻繁網頁集和關聯規則的基礎上,可以得到網站的加權超圖。超圖中的一個頂點代表一個網頁,超圖的邊稱為超邊,超邊連接的頂點是頻繁網頁集中的網頁。每個超邊的權取該邊所對應的頻繁網頁集中所有關聯規則可信度的平均值。
上圖為超圖的示意圖,代表A,B和C所組成的頻繁網頁集的超邊的權值,0.7是A,B和C三個網頁所組成的所有關聯規則可信度的平均值。
為了使聚集結果的每個類中的網頁具有高度相關性,超圖中僅包含出現在強關聯規則中的網頁。利用超圖進行聚類的方法是逐步切割超邊將超圖進行分割,分割成多個子超圖,分割的原則是被切割的超邊的權值和盡可能小,從而保證將相互關聯比較小的網頁分割在不同的子圖,而將關聯比較密切的網頁保留在同一子圖內。分割過程繼續進行直到被切割超邊的權值和與留下的超邊權值和的比值大于某一臨界值,或所得到的子超圖數目達到某指定值,分割過程結束,留下的各子超圖便是聚類的結果。每一個子超圖對應一個聚類,超圖中的各頂點代表該聚類中所包含的網頁。
4.事務和用戶聚類
在將網頁進行聚類的基礎上,可以將瀏覽網站的事務和用戶進行聚類。瀏覽事務聚類的原則是根據事務和網頁聚類的相似度進行,將事務聚合在相似度最高的網頁類中。事務和網頁類的相似度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計算:
|Tj∩Ci|/|Ci|
其中,Tj為一個事務,Ci為一個聚類,|Tj∩Ci|為Tj和Ci中所包含的相同頁面的數目,|Ci|為Ci中所包含的頁面數目。
在記錄網站用戶標志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用戶的瀏覽事務聚類將用戶進行聚類,即將訪問相似網頁的用戶聚在同一類。
5.聚類挖掘結果的可視化
聚類挖掘的結果是多維的,由于笛卡兒坐標系最多只有三個坐標,所以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作圖。而且這些多維的數據集一般不含有空間語義,數據集的各維之間沒有空間連貫性,這也很難用傳統的二維或三維圖形直接表達多維空間。本文采用了一種通過主分量分析將多維空間坐標轉換為三維坐標的挖掘結果可視化方法,實現聚類挖掘結果的可視化。根據生成的各個點之間的距離和簇的形狀,我們可以有效地從大量數據中發現對我們有用的信息。
三、結論
闡述了在電子商務系統的研究和應用中,利用基于關聯規則的多層次、超圖分割聚類方法,對Web網頁和用戶進行有效聚類。該方法借助網站層次圖,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各個層次上進行聚類分析;在挖掘出滿足一定Support的關聯規則的基礎上進行聚類,僅將高度相關的網頁和用戶聚在同一類,而將關聯性較小的網頁排除在聚類外。該方法對于改進網站質量、完善電子商務中產品銷售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PeiJ,HanJ,BehazadM,etal.Proceedingsofthe1999KDDWorkshoponWebMining[C],Kyoto:PKDD,1999.396-407
[2]CooleyR,MobasherB,SrivastavaJ.DataPreparationforminingWorldWideWebBrowsingPatterns[J].KnowledgeandInformationSystem,1999,1(1):25-29
[關鍵詞] 商業銀行 國際化經營 必要性
一、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涵義
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商業銀行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和規則,通過在國外開設的分支機構或建立的關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務網絡,在國際范圍內從事相關的金融服務,進行銀行業務的跨國經營。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同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發展密切相關。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商業銀行在國外開展的業務活動和在本國內從事的有關國際業務兩個方面。
商業銀行的早期國際業務以進出口貿易融資為主,產生于 13 世紀金融服務出現的初期階段。19世紀中葉,由于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與發展,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也快速擴展,但由于其業務主要還是局限于貿易融資,因此,當時的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及其海外分支機構發展仍然比較緩慢。進入 20世紀初期,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的也為數不多。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及其在國外開設的分支機構才有了飛速的發展。以美國為例,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總共只有7家銀行在國外合計建有115個分支機構,貸款總額不到100億美元,發展到1987年底,美國在國外建有分支機構的銀行即已增加到153家,國外分支機構總數達到902個,貸款總額達到2980億美元。伴隨著這一巨大變化,商業銀行也由原來的被動角色即由國際貿易需求推動其發展,迅速轉向主動地在國際范圍內尋求發展。
縱覽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及其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內涵與外延應該包括銀行機構國際化和銀行業務國際化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由于銀行機構國際化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以銀行業務國際化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同樣,銀行業務國際化的深化發展,也有賴于銀行機構國際化的推動和促進。因此,要求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原則上應同時重視這兩方面國際化的深化發展、并行推進。但這并不意味著,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必須是銀行機構國際化和銀行業務國際化同時存在、并行發展,對于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來說,一些在國外沒有設立分支機構的中小銀行通過參與貿易融資、 國際借貸和其他與外匯業務相關的國際業務活動,也可認為是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一種特例,屬于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范疇。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必要性和意義
由銀行機構國際化和銀行業務國際化所組成的銀行國際化經營,是當代商業銀行發展無以回避的必然選擇,正持續、不斷地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向前推進。世界銀行業領域已進入一個巨變的時代。這種變化,對于中國經濟和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來說,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若能緊緊地抓住這一不可多得的機遇、有效地接受和應對所面臨的挑戰,那么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考量,其意義怎樣估計都不為過。
1.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
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不但總量規模迅速擴大,到2006年底已躋身于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且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也持續不斷地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1990年我國進出口總值按當年匯價折人民幣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8%,十年后的2000年提高到43.9%,到 2006年更是達到67.3%。我國經濟不再是幾十年前對外依存度低、總量規模不大的那樣一種形態的經濟。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對外依存程度的提高趨勢還將繼續下去,必然要求更多、更加有效地使用國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而要實現這樣的一種資源配置,國內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全速發展無疑是諸多手段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手段與方法之一。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是我國經濟進一步高漲與發展的必要和必然選擇,足以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
2.面對機遇和挑戰的重要選擇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按照WTO的運行規則,面對加速推進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發展趨勢,對于我國經濟和商業銀行的發展來說,既有機遇,也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和挑戰。歷史上那種“你不想改變就沒有變化”的時代在我國早已不復存在,無論人們喜歡與否、意愿如何,每個組織都必須不斷地面對和經歷來自外部及未來的各種各樣的沖擊波的沖擊,包括復雜的互動循環、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激烈的競爭、難解的技術問題等,要求人們必須習慣于從全新的角度去觀察事物、解決問題。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來說,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要求,從過去熟悉的業務經營領域中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努力拓展與國際化直接相關的各種經營業務,無疑是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的良策之一。
3.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及其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我國商業銀行業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與發展,但與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的商業銀行相比較,在許多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200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撰寫的《北京市中外資商業銀行競爭力比較調研報告》,在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前12名沒有一家中資銀行。在中資銀行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招商銀行北京分行。在該排名清單上的37家銀行中,后13家全部為中資銀行。央行根據商業銀行外部環境、經營狀況、業務拓展能力、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五大類指標進行的這項排名,無論單項或是綜合指標考察,在北京的中資銀行的競爭力都低于外資銀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國際化經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同外國銀行相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有效學習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與業務創新的先進經驗,能夠極大地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改善經營,不斷提高其競爭與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易綱海聞:商業銀行管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會計信息披露
一、引言
中間業務是對商業銀行一些業務的統稱,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基礎上,利用技術、信息、機構網絡、資金、知識和信譽等方面的優勢,不運用或較少運用自己的資財,以中間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收付、咨詢、、擔保、租賃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的經營活動,其英文為Intermediary Business,意為中介的、的業務,因此,又稱為中介業務、業務。中間業務與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相比有鮮明的特點。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主要是指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資產業務是以銀行發放貸款為主的業務,負債業務是銀行以吸收存款為主的業務,在這兩種業務中,銀行始終作為交易一方當事人參與信用活動;但是對于中間業務而言,銀行主要是在交易中起中介和的作用,而不直接成為信用活動的一方。
二、問題的提出及相關研究
與中間業務緊密相連的概念是表外業務,因此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表外業務。根據巴塞爾委員會所的規定,銀行表外業務分為廣義和狹義:狹義的表外業務是指銀行從事的, 按照通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影響資產負債表但能改變當期損益及營運資金的業務,通常包括那些雖不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 但在一定條件下會轉變為資產或負債的業務,即或有債權、債務類表外業務;廣義的表外業務泛指所有不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業務,包括金融服務類表外業務即那些只能為銀行帶來服務性收人而不會影響銀行表內業務質的業務和或有債權、債務類表外業務。一般認為中間業務包括表外業務。
從表外業務的提法就可以知道,中間業務是不太容易進入資產負債表的。許多中間業務都難以在表內得到準確的披露,尤其對于潛在風險很大的中間業務,除衍生金融工具之外,傳統的資產負債表還難以確認并準確地反映出與其相關的風險和收益等信息。這樣就會造成資產負債表反映的信息失真,投資者難以據其做出正確的決策。
從近年來銀行中間業務的實際的發展趨勢和相應的會計制度的完善程度來的角度來看,我們應當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中介服務性的業務的品種越來越多,其特別表現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品種增多、業務量加大。例如美國的J.P.摩根銀行,衍生金融工具的業務量占中間業務業務量的比重達97%,大通銀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業務量已占中間業務的96.5%,英國的巴克萊銀行也超過90%,中間業務在美國發展尤其迅速,其中間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占到60%以上。在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自改革開放以來才真正得到發展,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水平與國外相比仍很低,主要的現狀為:現有的中間業務中還是傳統的中間業務占多數;中間業務的收益水平不高;不同地區發展參差不齊。但畢竟衍生金融工具、擔保類業務以及承諾類業務等業務在我國也在開展,而且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必將有更多具有高風險的中間業務品種會被開發出來。如果對這些中間業務沒有恰當的管理手段,這些業務可能給商業銀行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所以,中間業務正日益受到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的關注。
FASB在1996年之后相繼出臺了許多準則和規章較細致地規范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監管。在我國,中間業務也逐漸受到重視,從2000年開始,我國相繼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商業銀行信息披露辦法》等對中間業務及其披露予以規范。這些制度雖然對主要的中間業務項目及其披露方式作了原則性規定,但仍忽略了一些中間業務,而且這些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約束性都存在缺陷。此外,我國也沒有針對商業銀行的會計準則。商業銀行有自己的特殊業務,但現今的會計準則要求商業銀行使用與企業一樣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并很少有涉及銀行特有工具和業務的會計處理。這勢必使商業銀行的財務報表不能準確的反應出商業銀行真正的財務狀況。
如果將中間業務逐漸納入財務報告主體進行確認、列報,這將提高商業銀行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有用性,有利于幫助投資者、債務人、監管者等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的決策,也有助于商業銀行對現有的中間業務進行有效地管理,規避相關的風險,保證銀行營業的順利進行,同時,準確地反映出商業銀行中間的財務信息,還有助于商業銀行的監管者對整個銀行業進行有效地監管,保證金融秩序的穩定。
三、結束語
中間業務的會計信息披露,對于強化金融監管,方便銀行經營者管理,保護存款人、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人欣慰的是,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頒布以后,特別是在我國開放金融市場以后,我國相關部門為中間業務的信息披露頒布了不少的制度規定,同時也借鑒國際的相關規定,對推動中間業務信息披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國內外的研究理論也不斷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間業務的會計信息必定會得到更全面的披露。
參考文獻:
一、當前銀行監管的基本態勢
1、重行為監管,審慎監管不足。銀行監管的范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審慎性監管,也就是要確保銀行體系的安全和銀行機構的穩健經營;二是經營行為監管,也就是通過規范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保障消費者(銀行的所有客戶,特別是存款人)權益。由于進行審慎性監管所需技術的難度與經營行為監管所需技術的難度相比相對較高,監管成效的反應時滯也相對較長,因此監管者存在行為監管偏好,即使行為監管嚴重消耗監管資源也在所不惜,從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重行為監管、輕審慎監管的誤區。
2、重運行監管,準入監管不足。根據商業銀行的生命周期,銀行監管可以分為市場準入監管、市場運作監管和市場退出監管等三個階段。按照現行監管組織制度安排,商業銀行市場準入(高管人員及業務的市場準入)的監管基本上集中于銀行管理司(處)負責,但由于監管資源(人力資源及制度資源等)具有稀缺性特征,現行監管制度安排導致市場準入監管資源相對不足,特別是對高管人員的監管只能注重學歷、資歷的靜態監管,往往難以對高管人員能力、道德水平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監管。目前對于商業銀行市場運作的監管則集中了相當的監管資源,在大區分行設有工、農、中、建、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等6個監管部門,十分明顯地存在重運作監管輕準入監管的偏好。個別大區分行為加強對高管人員的動態監管,不得不將屬于市場準入監管的任務分解到現場監管處室,讓人產生“分工不明、職責不清”的錯覺。
3、重合規監管,風險監管不足。在我國,無論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其產權結構中的主導者要么是中央政府,要么是地方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是商業銀行喪失流動清償能力或資本清償能力的最終風險承擔者,只要政府支持就無風險可言,在這樣一種既定前提下,作為監管者在理論上已經喪失了風險監管的激勵約束機制,合規監管也就自然成為銀行監管的“重中之重”了。
4、重現場監管,非現場監管不足。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始終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商業銀行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不可能將自己的市場運作信全面真實地傳遞到人民銀行的監管部門,作為監管部門也難以完全相信商業銀行報送的各種業務運作信息(數據),因為監管者不知道商業銀行的風險內控能力有多高,不知道商業銀行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和遵守監管規則,不知道商業銀行的剩余風險有多少,希望通過現場檢查掌握真實和全面信息,真實性檢查就是明證。正因為如此,現行監管理念和行動都是以現場監管為主,非現場監管為輔,在監管資源的配置上也是向現場監管傾斜。
5、重外部監管,自律監管不足。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只是一種外在力量(外因),商業銀行內部的自律性管理才是內在力量(內因),從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來看,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美國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水平應當說是比較高的,但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最大的25家銀行利潤平均下降13%,200家大銀行中35家存在嚴重問題,全美商業銀行中有1000家被列入“有問題銀行”名單。看來,銀行外部監管不是萬能的,商業銀行內部的自律性監管才是決定因素。我國的銀行監管走入了誤區,重視對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即重視商業銀行經營結果的監管,如不良資產及盈利狀況的真實性檢查,而很少從制度層面上對商業銀行的內控制度、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全方位評估和動態監管,很少采取切實可行措施幫助商業銀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6、重嚴處,促進發展不足。在我國,一談銀行監管,就是嚴處,搞了多少次現場檢查,處理了多少高級管理人員,不可否認其必要性,但從來沒有談及到如何為商業銀行的穩健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商業銀行發展的動力來自金融創新,但是來自于銀行監管的滯后約束和過度監管,導致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乏力:過于嚴厲的合規性監管因為法律規章相對滯后而壓制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主觀能動性,較為嚴重的金融管理扼制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有效空間。金融監管好比“生產關系”,金融創新好比“生產力”,現在是“生產關系”難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水平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國家中間業務收入在銀行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已普遍超過25%,而我國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在其全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在1%-5%之間;我國M[,2]/GDP比率高于美英等國,是因為我國金融創新落后,金融工具品種過少,信用集中于銀行存貸款而使然。雖然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水平低下與商業銀行自身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監管部門沒有建立金融創新的激勵與保護機制也是不爭的事實。
7、重監管模式變革,游戲規則修訂不及時。中國人民銀行自單獨行使央行職能以來,分行一級的銀行監管模式經歷了三種形態:1985年-1998年的管監分離模式,其機構設置是“稽核處+銀行監管處”;1999年-2001年8月的管監合一模式,撤銷稽核處,將其現場檢查職能完全移交相應的監管處室;2001年9月以后新的監管分離模式,其機構設置是“銀行管理處+工、農、中、建、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監管處”,銀行管理處主要從事商業銀行市場準入及市場退出監管,其他監管處室負責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監管。現行監管模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1)監管處室之間信息不對稱,負責市場準入的銀行管理處所掌握的信息顯然要少于其他負責現場檢查的監管處室;(2)權責不對稱,銀行管理處是權力大于責任,其他監管處室特別是工、農、中、建監管處室都是責任大于權力,銀行機構出現經營風險多半要追究現場檢查不力的責任;(3)功效不對稱,銀行監管的成本與收益是不對等的,現行銀行監管的人力資源、制度資源成本在成倍增長,但銀行監管收益卻難以成倍增長,邊際收益遞減。回頭再來看看銀行監管使用頻率最多的游戲規則:《中國人民銀行法》自1995年3月18日施行以來至今未作修改,盡管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責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商業銀行法》和《票據法》1995年5月10日通過,7月1日施行,至今未作任何修訂;《貸款通則》1996年6月28日,8月1日施行,至今未作修改;《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1999年2月22日施行,至今未作修改。
8、重監管收益增長,監管成本核算不到位。銀行監管成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直接監管成本和間接監管成本。直接監管成本主要是銀行監管的人力資源成本、監管制度設計及維護成本;間接監管成本相對來說難以衡量,一般是指給被監管對象(商業銀行)帶來的為了遵循監管要求而發生的費用。作為一般原則,具有較低直接和間接成本的監管制度安排,優于產生較高成本的監管制度安排。銀行監管收益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監管能力是否加強,二是監管的有效性是否提高。我國現行監管制度安排走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為了提高監管能力和監管的有效性,往往不計成本,沒有樹立監管成本核算觀念,甚至出現了銀行監管“外部成本內部化”,忽視了銀行監管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
二、改進銀行監管的戰略舉措
(一)從順應市場化改革潮流出發,縮小行為監管和合規監管的邊界,強化審慎監管和風險監管。
根據銀行業強度方程式:新權力+銀行監督─銀行業強度。如果要維持銀行業的強度不變,銀行被賦予的權力和自由度越多,對銀行監督的力度就應該越大。這種監督的力度來自于兩方面,金融市場游戲規則的限制和銀行監管者監管規則的限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監管機構的監管規則可以增加存款人對銀行的信心,但同時也可能會導致銀行逃避責任而產生道德危機問題。因此不能過分強調監管者的作用而無視金融市場游戲規則的存在,在受監管銀行體系中,市場游戲規則和監管規則應該是互補的。對于我國的銀行監管而言,當前過分地強調行為監管和合規監管在本質上是偏重于監管者的監管規則而忽視了金融市場本身具有的游戲規則的限制作用,忽視了市場機制對銀行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監管功能,其結果是導致市場規則可能無法存在。所以,順應我國金融業市場化改革潮流,當前應縮小行為監管和合規監管的邊界,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銀行監管中的作用。
1、在監管范圍上,由經營行為監管向審慎監管轉變。銀行監管應該是目標導向的,其目標就是要確保銀行體系的安全和銀行機構的穩健經營,這也就是審慎監管的要求,因此,只要能夠達到相應的監管標準,商業銀行便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行為。監管當局無須也沒有可能為商業銀行指定一個正確的經營行為。在既定目標導向下的審慎型監管是實現由中央銀行外部監管為主向商業銀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為主轉變的必然選擇。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易于獲得相對寬松的金融創新環境。
2、在監管方法上,由合規監管向風險監管轉變。合規監管是一種消極的監管方法,側重于對銀行業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罰、批評、訓斥和處分,結果會加強銀行的財務負擔,使銀行的問題惡化和公開化,甚至破產退出市場。風險監管是一種積極的監管方法,側重引導商業銀行樹立防范風險的觀念,同時幫助其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增強其防范風險的能力。能夠從正面引導商業銀行采取積極穩妥的風險處置措施,降低成本,減少損失,盡快擺脫困境。在具體操作上,實施積極的風險監管要求監管當局幫助商業銀行設計一種有效的止損化險制度,通過此項制度安排,使有問題的商業銀行恢復健康。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限制支出制度,目的是幫助商業銀行控制財務支出;二是資產調控制度,目的是幫助商業銀行提高資產質量;三是資本填倉制度,目的是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增強其抗風險能力。
(二)從遵循信息對稱、權責對稱的原則出發,回歸管監合一模式,強化市場準入和非現場監管。
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是影響銀行監管效率的兩個主要矛盾。目前管監分離的監管模式進一步擴大了監管信息不對稱和權責不對稱的問題。因此,當前應當回歸管監合一模式,整合監管資源和職能,從根本上解決現行銀行監管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權責不對稱、功效不對移等三大問題。擴大監管機構監管信息收集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通過建立監管機構權力與責任對稱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來解決監管者的道德風險問題。
1、強化市場準入監管,增強銀行監管的連續性。將銀行管理司(處)的市場準入監管職能分別并入各相應監管司(處),以充分利用各專業監管司(處)的相對充足的監管資源和比較全面的監管信息,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市場準入,特別是對高管人員的能力和道德水平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監管。從而實現監管司(處)對金融機構市場準入、市場運作和市場退出等三個階段的連續監管。同時,也解決了當前管理司(處)與各專業監管司(處)之間“分工不明、職責不清”的問題。在權責對稱的基礎之上,建立起對監管司(處)的再監管機制,解決監管者的道德風險問題。
2、強化非現場監管,增強銀行監管的完整性。一般而言,現場檢查獲得的信息真實性較高,但進行現場檢查的成本很高,也缺乏連續性;非現場監管獲得的信息真實性較低,但比較容易獲得,而且具有連續性。從發達國家來看,傳統的銀行檢查一般是場內檢查,而現在則越來越多地依賴場外的計算來分析。如美國貨幣監理署有一個專業的計算機程序稱為“BERT”(銀行專家),它加入了金融經驗及現場檢查知識,用來分析銀行的財務狀況并得出應采取的相應措施。因此,我國當前也應加大非現場監管力度,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來保證非現場監管信息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其次,要建立起科學的間接考評監測系統,定期利用非現場監管信息對商業銀行進行評估分析。最終,要通過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的緊密結合,建立起完整的商業銀行實時監管制度,對各商業銀行的金融活動及時進行規范和引導。
(三)從抓主要矛盾的唯物主義哲學觀出發,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基本方針,強化創新意識。
金融監管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減少金融系統的風險,保持金融業的穩定,提高金融運行效率;但另一方面如果監管不當或者監管過度,將低金融市場效率,阻礙金融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金融業發展還比較滯后的情況下,監管更不應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阻礙,而應抓住促進金融業發展這個主要矛盾,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基本方針,支持和引導商業銀行強化創新意識,樹立起創新是商業銀行發展內在推動力的觀念,促進商業銀行通過創新加速自身的發展。為此,在監管制度安排上,要堅持與時俱進,對于那些落后的金融法規,要及時加以修訂和完善。同時,要構建起促進商業銀行創新和發展的監管機制。
一是建立并啟動經營績效考評和差別監管體系,逐步構造支持商業銀行優化發展、加速創新的激勵機制。①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優化制度,形成有進有退、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②建立商業銀行業績綜合考評體系,形成良性競爭、汰劣扶優的市場化監管機制。③扶優限劣,建立差別監管制度,鼓勵發展快、管理規范的機構加快創新。
二是建立并啟動金融創新支持體系,逐步構造銀行業良性有效發展的生長機制。①規范金融創新業務市場準入制度。對有意逃避金融監管、轉移風險和投機性強、潛在風險大的創新業務要嚴格限制,實行審批制度;對有利于增加有效利潤、有利于增強競爭實力、有利于改進服務的創新活動要積極鼓勵,實行報備制度。②加強引導,建立金融創新目標導向制度。《金融創新指導意見》和《金融創新風險管理指南》等,對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給予窗口指導,督促商業銀行加強對創新業務的風險管理。③建立創新業務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分析各類創新業務的成本利潤率、相關業務支持率、資產風險度、內控管理等指標,形成考評機制,真正扶持那些有效益或有潛力的創新業務。
(四)從降低監管成本出發,樹立起監管成本效益核算觀念,提高銀行監管效率。
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潤最大化。這提醒我們在實施金融監管的同時必須注意考慮監管成本的約束。一般來說,金融監管低效率的原因既有可能是金融監管程度不夠(監管成本較低)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于金融監管的成本過高引起的,節約監管成本也是提高金融監管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實現既定的監管目標下,成本最低的金融監管才是最優的金融監管。因此,我國銀行監管機構在追求既定的監管目標時就不應無視監管成本的高低,必須認真地進行監管成本——效益分析,努力降低監管成本。
1、改革監管成本的負擔方式,讓被監管者承擔一定數量的成本。這正是金融監管借以實現其監管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施加監管,令被監管者從事活動的成本上升,從而促使他自發地將他的行為的負外部效應內部化,達到約束被監管者行為的目的。促使其規范經營,減少各種不合規的違約行為。
2、加強行業自律,使監管費用由行業內部吸收。要建立健全銀行業同業公會等同業組織,完善同業自律制度,充分發揮同業公會的監管職能,實現部分行業監管費用行業內部承擔。
3、加強對國外先進監管制度的引進。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對別的國家設計的先進制度的引進,既可以增加制度資源,同時又可以降低制度設計的成本。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資本充足率,商業銀行
一、《新資本管理辦法》的主要內容
《新資本管理辦法》由四部分主要內容組成:一是最低資本要求,即要求最低資本充足率達到 8%,其目的是要求銀行具有較強的抵御風險能力,運作更加穩定安全;二是風險計量,在進一步明確了信用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市場風險加權資產計量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操作風險加權資產的計量要求;三是監管約束,賦予了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實施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的職權, 以確保商業銀行資本能夠充分覆蓋所面臨的各類風險, 銀監會有權對資本充足率未達到監管要求的商業銀行采取監管措施,督促其提高資本充足水平;四是市場約束,要求銀行主動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通過公開渠道,向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披露資本充足率的相關信息,確保信息披露的集中性、可訪問性和公開性。
二、《新資本管理辦法》實施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作為一部資本管理辦法, 《新資本管理辦法》通過強調資本管理的有效性、全面性、準確性和均衡性,全面強化了資本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約束,對商業銀行資本管理、風險管理和業務經營均產生深遠影響。
(一)對資本約束的強化。
《新資本管理辦法》強調了了資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隨著監管部門加強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力度和股東對資本回報率的不斷提高,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不但要考慮資產擴張的速度、 業務發展的規模和預期能帶來的收益, 而且要充分考慮到由此而帶來的風險和資本占用情況,將收益、風險和成本三者統一起來。盡管從國際實施慣例來看,實施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能夠帶來一定的資本節約,部分緩解由于資本覆蓋范圍擴大所導致的資本增加,但是《新資本管理辦法》實施后銀行所需的資本總體上將呈增加趨勢,而合格資本標準的提高則增加了銀行資本補充難度,未來一段時期內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將受到更強的資本約束。
(二)對資本管理方式的影響。
《新資本管理辦法》一方面對商業銀行資本管理的全面性、準確性、長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商業銀行傳統以經濟資本管理為主的資本管理模式提出了較大挑戰。由于現行方法下監管資本在風險覆蓋范圍、計算結果準確性等方面較差,監管資本與商業銀行業務經營所面臨的非預期損失差異較大,銀行主要通過經濟資本管理的方式確保資本對損失的覆蓋,監管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管理涇渭分明。 《新資本管理辦法》下,資本實現了對各類實質性風險的全覆蓋,而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市場風險內部模型法、操作風險高級計量法等監管資本計量模型是對國際性大銀行內部經濟資本計量模型的全面總結和提煉,本質上是一種監管視角的經濟資本計量模型,經濟資本與監管資本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資本管理過程中要重新界定監管資本與經濟資本的關系,經濟資本管理的側重點需要從傳統的反映風險向主要體現業務發展戰略轉變。由于《新資本管理辦法》突出強調銀行持有資本對風險引致損失覆蓋的全面性、有效性和準確性,其既是一部資本監管規則,更是一部風險管理規則。
(三)對業務經營的影響。
《新資本管理辦法》在加強資本對銀行業務約束的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采用內部評級法、內部模型法、高級計量法等資本計量高級方法計量各類業務的資本占用情況,有助于促進商業銀行走資本節約化發展道路。
三、總結
《新資本管理辦法》的實施不是應景之作,也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國際規則, 而是充分吸取危機的教訓和考慮中國近幾年銀行業發展可能潛在的風險,為了維護好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制度安排。未來中國商業銀行會面臨著多方面的不確定性,實施好《新資本管理辦法》有助于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水平,有助于增強商業銀行的自身經濟實力,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郭風英.談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金融論壇,2012,(38):45
[2]郭海濱.資本監管對我國主要商業銀行資本管理的影響分析[J].金融監管,2012,(435):65
[3]黎志宇.論實施新資本協議對商業銀行推進全面風險管理的影響[J].金融資本,2009,(6):132
[4] 王東,李圓, 《巴塞爾I I I 》解析[ J] . 金融論壇,2010(12) :44- 49
[5]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
[6]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修改《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決定[EB/ OL],2007.
[7]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就《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答記者問[EB/ OL],2012.
關鍵詞:中資商業銀行國際保理策略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世界各國間貿易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也正由賣方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國際貿易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的國際結算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貿易企業的需要,隨之而來的一種新型國際結算業務——國際保理在貿易領域展開。國際保理業務作為一種既能保證出口企業安全收匯,又能為進口企業提供買方信貸的新型金融服務手段,它對規避國際貿易風險、提高市場占有率等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貿易企業所接受。同時它對于豐富中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品種所發揮的功能,已經在國際貿易結算與融資領域中日益顯現。特別是我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正面臨著外資銀行的競爭和國內外貿易企業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的雙重挑戰。因此,中資商業銀行應積極發展國際保理業務,在滿足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同時,開辟一項贏利性較強的中間業務。
國際保理業務的優勢分析
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Factoring)是指銀行作為保理商為國際貿易記賬賒銷(OpenAccount,縮寫為O/A)或承兌交單(DocumentsagainstPayment,縮寫為D/P)提供出口貿易融資、銷售賬務處理、收取應收賬款及買方信用擔保為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國際結算方式,國際保理業務集多種服務功能于一身,與傳統國際結算方式相比(L/C、O/A、D/P等),對各方當事人都有其獨特的優勢:
對出口商而言,國際保理業務為出口商的貨款(或服務費)的收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可為新的或現有客戶提供更有競爭力的0/A、D/A付款條件,以拓展海外市場,增加出口額,擴大利潤,為出口商提供資金融通的便利或處理售后管理工作,減少非生產性支出,將單據賣斷給銀行保理商后,只要其商品品質和交貨條件符合合同規定,就可得到100%的收匯保障,在無追索權保理業務下,銀行保理商對其沒有追索權,全部信貸風險和匯率風險都轉嫁給銀行來承擔。
對進口商而言,國際保理節省了進口商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和支付保證金的手續和費用,簡化了進出口手續,提高了效率,進口商可憑其信譽和良好的財務表現而獲得買方信貸,無須抵押,買方在付款前已收到貨物,有時間和機會檢驗貨物是否符合要求,因此為買方提供了交易安全保障。
對銀行保理商而言,國際保理業務中,銀行可以利用現有資源有效地開拓中間業務,增加收入,吸引優質客戶,因為申請辦理國際保理業務的一般都是那些交易金額較大、業務經驗豐富、經營信譽良好的大型外向型企業,屬于銀行積極爭取的客戶群,保理業務所提供的資金融通,是介于信用放款與抵押放款之間的融資行為,因此可以優化銀行信貸資產結構。
中資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保理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
國際保理業務在發達國家已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業務,在國際結算中占有的比重大大的超過了其它的結算方式,但在我國還是一項新業務。雖然近幾年我國的保理業務增長速度較快,但是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質量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經營范圍狹窄、品種較少、規模很小,阻礙了中資商業銀行的發展。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量的不斷增加,特別是賒銷記賬和承兌交單交易量的增加,如果中資銀行不盡快發展保理業務,從長遠來看不僅會對我國出口數量、收匯質量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也會使銀行的業務發展受到限制,直接會導致一些黃金客戶轉向外資銀行。
(二)國內保理業務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盡管我國早在1992年就開展了國際保理業務,并接受了《國際保理公約》和《國際保理業務慣例規則》,但由于這個公約和規則是依據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律、習慣和風俗等制定的,不能直接指導和監督我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但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符合國情且操作性較強的保理業務規章制度和法律體系,這樣會出現一旦發生保理業務下合同糾紛時,監管和司法部門則較難區分作為保理商的銀行和客戶的責任并維護他們的利益,這種狀況明顯不利于我國保理業務的發展。因此,我國當前急需建立指導保理業務順利發展,并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法規,改變目前我國開展該項業務無法可依的現狀,以此引導更多的企業開展保理業務,推進這項業務在我國的發展。
(三)缺乏綜合型人才
國際保理業務是銀行為企業提供的一項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具有國際結算、融資、信用擔保、現金流量管理等多種功能,且涉及到國際貿易、銀行、法律、計算機等多個業務領域,因此要求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人員不僅具備熟練的英語、計算機操作能力,還要有較豐富的國際金融、法律知識,熟悉相關國際慣例、國際貿易交易規則和習慣等。目前,我國較大的商業銀行基本上都開辦了國際保理業務,但保理業務的從業人員大都未經過專業的業務培訓,其對國際協定的不了解、業務經驗不足、國際交流的缺乏、實務操作較少以及人才儲備不足等因素也制約了中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從而影響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迅速發展。
(四)面臨的風險較大
國際保理業務是建立在買賣雙方賒銷或承兌交單方式基礎上的結算和融資相結合的一種業務,所以雖然作為保理商的銀行事先己對進口商的資信進行了調查與評估,并規定了信用額度,但銀行保理商所承擔的風險大于信用證開證行所承擔的風險。因為在O/A、D/A支付方式下,進口商先收貨后付款,一旦進口商到期拒付或因破產倒閉無力付款,作為進口保理商的銀行就必須自己負責償付。而信用證的開證行對外憑單付款后,如遇到進口商拒絕付款贖單的情況,則可扣留進口商所交的開證押金,而且由于貨運單據在開證行手中,開證行可憑單據提貨并轉售貨物,用所得的貨款來彌補其所遭受的損失。而保理商則沒有這種權利,因此作為保理商的銀行面臨的風險較大。再加上我國銀行的國外行較少,在世界各國分布也不均勻,所以銀行在開展保理業務時不能很好地掌握國外客戶的情況,致使在辦理保理業務時面臨的風險更大。
加快發展中資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的策略
(一)積極開發保理業務的新品種
我國加入WTO后,面臨著與外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的競爭壓力。而客戶的需求是千變萬化的,所以中資商業銀行應加強對客戶群體的細分,深入分析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并開發和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組合,滿足目標客戶的特定需求。
此外,銀行也應積極探索國際保理與信用保險結合的新路子,拓寬新的保理業務品種,降低風險,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二)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國際保理業務作為一項金融服務,無論是從宏觀角度還是從其微觀發展的角度來看,都需要有一套完整規范的法律法規與之相適應。目前,我國開展保理業務的各家商業銀行在引進國際慣例《國際保理公約》和《國際保理業務慣例規則》的基礎上,同時吸收其它國家的一些普遍做法,組織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專業機構和主管部門共同研制制定了國際保理業務的法律法規、具體執行細則和操作規程。如中國銀行1998年制定了《中國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管理辦法》和《中國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操作規程》、中國農業銀行2001年制定了《中國農業銀行出口保理業務操作規程》等等。但這些都是各家銀行根據開展業務的需要自己制定的,缺乏統一的標準,這樣一旦發生貿易糾紛就難以很好地處理。因此,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應該盡快制定統一的法律法規,規范保理業務的運作,形成公平競爭的機制,推動我國保理業務的迅速發展。
(三)積極培養高素質及綜合型人才
國際保理業務涉及多方面的知識,是一項操作性、綜合性很強,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很高的新業務,所以要求中資商業銀行必須要重視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各商業銀行必須加強自身的建設,為保理業務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派人員到國外學習,掌握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最新動態,盡快提高業務經營水平。也可以邀請外資銀行的保理業務人員或知名國際保理業務專家來華講學,舉辦國際保理業務培訓,利用外資銀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豐富的交易經驗培養我國的專業人才,尤其是現在我國有多家商業銀行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銀行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條件。
(四)加強保理業務的風險管理和防范
商業銀行在開展保理業務中,承擔了出口貿易融資及買方信用擔保責任,因此銀行必須做好業務風險管理和防范工作。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做好對債務人和對應保理商的資信調查。目前,資信調查是銀行保理商控制風險的主要依據和保障業務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首先,債務人的債務狀況和償還能力將直接決定銀行保理商能否成功地追收賬款。而銀行保理商在多大程度上承擔債務人的信用風險取決于銀行保理商所核準的信用額度。因此,作為銀行保理商核定債務人的信用額度的主要根據,對債務人的資信調查顯得尤為重要。所以銀行保理商應該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有關債務人的信用信息,對債務人的負債情況,債務的集中程度,銷售能力和償還能力進行嚴格的審查,從而決定是否提供保理服務。其次,選擇資信狀況好、對抗風險能力強的保理商,是防范對應保理商的信用風險的關鍵。所以出口和進口銀行保理商要慎重選擇對應的保理商,事先對對應的保理商的資信狀況、風險對抗能力等作嚴格的審查。
2.選擇合適的保理類型。不同的保理類型,銀行保理商面臨的風險是不同的。從國際保理業務運行實踐看,雙保理商保理模式明顯優于單保理商保理模式,有追索權的保理模式優于無追索權的保理模式。因此,銀行要根據對進出口商的了解程度、客觀經濟形勢等多方面因素選擇恰當的保理方式。
3.簽訂好保理協議。國際保理通過保理協議來表現其法律關系的實質——債權讓與。由于銀行保理商在法律方面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取得完整、合法、有效的受讓債權,所以,出口商擔保是保理協議的重要內容。銀行應要求出口商保證:所有應收賬款在讓與給銀行時是有效的,債務額同發票額一致,進口商將接受貨物和發票,對此不存在任何爭議、扣減、抗辯、抵銷等。
參考文獻:
1.張軍.加快發展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策略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2(2)
[關鍵詞]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資本約束;資本充足率;經營思路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6-0080-02
1 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巴塞爾資本協議》是國際金融市場變革和國際銀行監管合作的產物。目前,全球銀行業普遍遵守的最低資本要求是2004年頒布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巴塞爾協議Ⅱ)中所作的規定。其對最低資本要求的規定保留了舊協議關于資本構成的定義和資本充足率8%的規定,但新資本協議對風險的計量和資本的質量要求更加嚴格。
中國作為國際清算銀行成員國,也將接受這一監管標準。銀監會于2007年2月公布《中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指導意見》,要求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含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設有業務活躍的經營性機構、國際業務占相當比重的大型商業銀行應實施新資本協議;大型商業銀行應從2010年年底開始實施新資本協議,即使到時經批準可暫緩實施新資本協議,也不能遲于2013年年底,銀監會自2010年年初開始接受新資本協議銀行的申請。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又催生了新的更加嚴厲的資本監管要求的規定,即巴塞爾協議III。這一最新協議于2010年9月12日達成的共識,并在2010年11月的G20首爾峰會上最終通過。協議將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從2%提高到4.5%。一級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此外,為應對未來可能的沖擊,在最低資本要求基礎上,銀行應保留2.5%的資本留存緩沖,使普通股充足率的總體要求達到7%。還指出,各國可依據自身情況要求銀行實施逆周期資本緩沖(占普通股的0~2.5%)或其他能充分吸收損失的資本。
從巴塞爾協議I~III,無不透露出一個信號,巴塞爾協議中最低資本要求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對商業銀行的要求有增強的趨勢。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資本充足率,補充資本,必然會壓縮其風險資產的規模擴張,促使其進行業務調整和提取更多的留存收益。中國商業銀行在不斷強化的資本約束背景下,資本約束究竟是怎樣影響中國商業銀行以及中國的商業銀行如何在未來的經營過程中轉變思路,實現更好的發展。這是本文所要分析和探討的問題所在。
2 資本約束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商業銀行規模擴張受資本監管要求約束。資本充足率要求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必須與其資本的大小相適應。這意味著一定量的資本必然對應一定量的業務,一定資本的準備可以推動多少的資產是有嚴格的比例限制的。關于資產增長與資本充足率之間關系的理論分析,蒂莫西•W.科克認為:資本約束要求資產增長率等于權益資本增長率:ΔΑ/Α=ΔΕ/Ε;其中:ΔΑ為資產增長額,Α為資產總額,ΔΕ為資本增長額,Ε為資本額。依據該模型,銀行資產增長必然要受總資本增長的約束,即一定數量的資產規模要以相對數量資本作保證。一般來講,商業銀行幾乎所有的資產業務都要承擔不同程度的風險,因此業務的擴張必然意味著風險的增大。由于對資產規模的約束是動態的,風險業務資產擴張的速度也必須考慮資本的同比例增加,否則,即使原本充足的資本,也很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消耗殆盡。因此,資本約束要求商業銀行必須保持適度的規模和速度。
(2)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受資產風險權重要求約束。在實施資本充足性管理中,監管當局所采用的比率分母都是風險資產,根據銀行資產的風險程度,對分類資產規定不同的風險權重,對表外業務和衍生產品規定了轉化系數。對資產風險權重的規定極大地影響了銀行資產結構,引導著銀行在有限資本或承擔適當風險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資產質量,合理安排資產結構,約束銀行在有限的資本之下盡量減少風險權重大的資產。
3 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目前,從中國商業銀行實施新資本協議的進程來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均已通過國家注資,資本分別達到要求后并先后都已上市,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但從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過程來看,其對資本要求的規定還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
(1)資本充足率總體符合要求,但有下滑趨勢。至2010年年底,根據銀監會公布的銀行業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達12%,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高達10%,超過國際監管水平。但另外,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呈下降趨勢,追其原因主要是近年各商業銀行快速的規模擴張消耗了較多資本所致。尤其是經歷了2009年上半年的大規模信貸后,銀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出現下降,分別從2008年的13.4%下降至2009年年末的11.4%,造成銀行大量資本消耗。
(2)面臨的資本約束壓力不斷增大。對中國銀行業而言,雖然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不大,但監管層實施審慎監管的態度和決心一直未變。從2008年《商業銀行收購國內外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規則》征求意見稿開始,銀監會已表明了從嚴監管的態度。該規則中明確規定,無論從事海外收購還是國內收購,收購方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需達到10%以上。在資本管理方面,2009年10月,銀監會公布了《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尤其是使得商業銀行通過補充附屬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不斷增大。
(3)提高資本充足率面臨的挑戰。提高資本充足率有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增加分子,通過各種途徑補充資本。通過發行債券補充附屬資本是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一種方式。2009年以來商業銀行大規模發行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發行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但是,《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要求發行次級債券的額度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25%。因此,如果核心資本不足,即使能補充附屬資本,作用也不大。
另一種途徑就是壓縮分母。隨著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資產證券化監管框架的不斷完善,通過證券化對風險資產規模的壓縮以實現監管套利的空間越來越小。這意味著資本受限的銀行需要對風險權重大的貸款進行控制,而對低風險資產進行增持。
商業銀行面臨不斷強化的資本約束的同時,也必須面對不斷增大的贏利壓力。隨著利率市場化帶來凈息差逐步收窄,市場壟斷格局被逐漸打破,金融脫媒效應的增強,銀行贏利增長的壓力將不斷加大,在客觀上推動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
4 轉變經營思路是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策略選擇
(1)調整業務結構,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商業銀行發展零售業務已經具備一系列有利條件,經濟形勢良好、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個人對金融需求增大、信息與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政策法規的變化等因素都起到助推劑的作用。在當前世界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商業銀行中,零售銀行業務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并且這一比例有增長的趨勢。與傳統的信貸業務相比,零售業務具有如下的特點及優越性:
第一,零售業務具有低資本消耗的特點。零售業務的主體是個人,與公司客戶相比,盡管個人業務單筆金額小,但零售客戶數量眾多且分布廣泛,具有高度的風險分散特征。因此,零售業務具有低非預期損失,即低資本消耗的特點。
第二,零售業務贏利率高。零售業務客戶分布廣泛,容易擴大業務覆蓋面,獲取更多交叉銷售的機會,綜合收益高,是現代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基礎;而且由于其分散化的特點,風險成本扣除低,具有較強的溢價能力;另外,以零售業務為基礎的銀行中間業務大多實行固定費率制,能夠帶來比較穩定的收入。總體來看,零售業務的綜合收益較高。
第三,零售業務具有非常好的成長性,而且零售業務還具有逆經濟周期的作用,能夠 “熨平”經濟周期對商業銀行經營的不良影響,具有“利潤穩定器”的特征,是商業銀行保證經營利潤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發展零售業務也是應對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較好的選擇。
目前,就我國商業銀行對零售業務的發展來看,信用卡業務有較快的發展,招商銀行在這一業務的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而消費信貸業務、個人理財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在我國的發展還剛剛起步,商業銀行應加大對這三類業務的投入,抓住機遇進行大力發展。
(2)調整收入結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傳統的存貸利差收入是商業銀行金融中介職能產生的有風險收入,而提供金融服務獲得手續費收入是無風險收入,即無資本金損失的經營收入。發達國家大銀行中間業務占營業收入比重一般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而截至2009年年末,國內商業銀行這一比例平均僅為17%左右,與國外銀行相差甚遠,同時,也可看出國內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另外,中間業務的擴張一般不增加銀行風險資產規模,除擔保和信用衍生交易外,基本不承擔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用于覆蓋非預期損失的資本占用少,風險扣除低,贏利能力強。大力開展中間業務,可以有效緩解銀行規模擴張和資本短缺的瓶頸約束,有效促進銀行經營結構和贏利模式的轉變,推進銀行戰略轉型。
參考文獻:
[1][美]蒂莫西•W.科克,S.斯科特•麥克唐納.銀行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