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2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食品經濟與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低碳經濟;食品產業;挑戰;機遇與對策
1引言
隨著社會對由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環境污染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對自然資源消耗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小、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少、創造的環境經濟效益高的特點。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對我國食品行業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只有在分析我國食品產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挑戰與機遇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的方針和政策才能更好的促進食品行業又快又好的發展。
2低碳經濟對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帶來的挑戰
2.1低碳經濟會增加食品生產企業的經濟負擔。現階段,我國食品行業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多采用生產成本低、耗能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生產。食品生產企業采用低碳經濟模式進行食品生產的主要手段就是對現有的生產工藝進行技術革新,對原有的機器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在這個過程中食品生產企業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對食品生產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2低碳經濟降低了我國食品行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在低碳經濟的技術改造中具有起步比較晚、購買先進技術和設備資金投入大、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困乏、食品生產企業技術改造率低等因素,這些因素對我國食品行業采用低碳經濟模式生產的數量和規模造成嚴重影響。
3低碳經濟對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帶來的機遇
3.1低碳經濟將改變我國食品企業經濟增長模式。在過去,我國食品生產企業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資本投資,采用耗能高、科技含量低的生產工藝進行食品的生產和加工,這導致食品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質量比較低下,排放的污染物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在低碳經濟生產模式下,會將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加入食品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中,這就要求食品生產企業通過節約含碳原料的使用數量和采用新的技術和設備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來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3.2低碳經濟促進我國食品生產企業進行戰略轉型。低碳經濟在給食品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給食品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為降低低碳沖擊波給食品企業帶來的負面沖擊,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會通過提高從原材料收購到出廠——整個食品行業的生產鏈,來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促進企業經濟利益的提升。對于生產能力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可能通過對食品行業的某些領域進行專業化、精細化的技術改革和創新來促進食品企業的發展。有的食品企業會更加關注原材料的選擇和加工,有的則會在食品的保存和運輸方面來應對低碳經濟所帶來的機遇,促進中小食品企業向高端化。細致化的方向發展。低碳經濟對整個食品產業鏈帶來的變化,會促進食品行業向低碳生產、低碳營銷、低碳服務的轉變。
4我國食品企業在低碳經濟模式下做大做強需采取的措施
4.1政府部門要加強相關的宣傳和扶持力度。相關的政府管理機構應該利用電視、互聯網、報刊等方式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則、發展的模式、發展的方向進行宣傳,使更多的食品生產企業認識到低碳生產、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政府管理部門要加大對食品行業的資金投入,使食品生產企業生產出優質、環保、安全的自然生態食品。政府應該轉變政府職能,實現行政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自覺深入食品生產企業,了解并解決食品行業在進行經濟生產時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政府管理機構還應把低碳食品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快關于食品低碳方面的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使食品低碳化向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健康的方向發展。4.2食品行業要提升相關經濟領域的相關技術。食品產業向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是進行技術的改造和創新,這要求食品加工企業提升和低碳生產相關的技術,如節能技術、新材料研發技術、食用菌發酵技術等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工作。食品行業應該加強對員工的技能培訓和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工作,增加專業人才在科技研發和創新中的比例,提高科學技術在食品行業研發的速度和效率。食品生產企業要加深與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合作,更好地促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向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食品行業應當增加和國際食品生產商的交流和合作,吸取和借鑒國外低碳食品行業先進的生產、管理和銷售經驗,促進我國食品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5結語
關鍵詞:成本核算;食品企業;管理
0 前言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抓住了發展的第三次機遇,綜合利用內外資源,取得了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對于經濟大發展來說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舉措,通過在社會主義中加入市場的元素,成功的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今經濟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經濟總量上年年增長,經濟市場中其企業發展也享受著經濟市場帶來的巨大福利,而在此同時,企業間的競爭也不斷加劇,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間逐漸在產品質量價格上掀起了一場戰役,作為社會日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食品企業要在這樣的競爭中存活,除了不斷促進自身經濟利潤的增加,還必須不斷加強成本核算,嚴格控制生產成本的輸出,才能促進其食品企業在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
1 當今經濟形勢下的成本核算管理
中國經濟在近來的幾十年間,迎來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經濟改革與發展浪潮,首先是在經濟制度上的改革,由最初的計劃經濟體制到計劃與市場相結合,這是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一步,通過承認市場大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加強了市場經濟活動中活性的發揮,使得大多數的經濟活動都能夠最大程度的得以發揮,各種經濟成分都能夠在市場經濟中開展經營與競爭,這使得中國經濟在發展的幾十年間連續翻了好幾番,另外便是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不斷與各大國家開展經濟貿易,由其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其經濟貿易交往更為密集層面更為深入,使得各種經濟因素不斷涌入市場,大大的提升了經濟市場的活力,其次在便是在國家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中國大力發展科技,在經濟競爭中技術水平的高低在經濟競爭中成敗占據了重要的比例,這一系列的發展在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同時也使得企業發展面臨這更大的挑戰,要在經濟競爭中存活下來需更多更好的管理模式與技術,首先便是對外開放幾十年來不斷增長的外資企業,國內企業不僅被動的要求質量得到提高,而且面臨著更為強大的對手,使得企業生存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其次便是經濟轉型下帶來的巨大的沖擊,由于對傳統企業的摒棄,使得企業面臨著極大的轉型壓力,而且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企業間不斷掀起價格戰爭,于是使得不能運用好經濟預算管理,難以降低生產成本的企業面臨滅頂之災,這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轉折,良好的機遇,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 食品企業成本核算管理中的不足
(1)成本統計存在相對的模糊化
現今經濟的發展態勢中,企業競爭更為激烈,這也使許多企業意識到經濟發展中企業管理的重要性,由其是對于成本核算的管理,這使得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在經濟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然而現今食品企業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存在許多的漏洞,其中一個便是在成本核算上的模糊化,由于食品企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以及零散的生產成本,因此在對成本進行統計時往往會進行相應的模糊化處理,籠統的將各種成本合并到一起,這便使得在最終進行成本核算的時候難以對這一成本進行較科學的統計,從而會使得此項成本長期存在,而且即使在經濟進步技術更新的背景下也不好對此項成本進行降低,便大大的損耗了食品企業的利潤,不利于其長期的發展。
(2)部門分工不夠科學合理,核算部門難以發揮最大作用
當下經濟發展中許多企業都保留著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根深蒂固,使得企業對其依賴相當嚴重,而食品企業在這一方面則表現的尤為明顯,雖然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生產逐步采取現代化生產模式,而且在現今幾乎所有大型食品企業都已經實現了生產的現代化,然而其內部所存在的各種管理弊端依舊存在,很明顯的一個就是企業部門安排不合理,還尚未達到專業化科學化的程度,這又使得核算部門的工作難以較好的開展,其他部門在進行生成以及管理時,核算部門必須藥油較為精準的成本數據,而由于上游工序的成本模糊化,導致其在進行成本核算時也難以統籌兼顧,最終使得成本核算難以有較大的作用,這對于控制生產成本來說是具有極大的弊端的,要促進食品企業的長期發展,便要不斷糾正這一弊端。
3 促進食品企業成本核算管理的作用
(1)加強項目成本核算是食品企業戰略發展的需要
我國,許多食品企業成本核算工作沒有系統開展,主要是由于企業短期行為造成的。通過成本核算,取得的是進行項目管理需要的信息。這種信息的獲取在發展前期往往不受重視,但是其所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信息,作為一種生產資源,同勞動力、材料、施工機械一樣,其獲得是需要成本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有大量的生產與生活需求,食品企業為了快速擴張,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經營戰略。這時,企業預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費用支出要大于預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資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現在行業發展到了成熟期,食品企業發展的戰略重點轉向內部管理,向管理要企業競爭力。當某一項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加強成本核算是不經濟的。但是,從企業成本戰略的角度來看,從一段較長的時期來看,企業擁有完整的信息體系產生的收益將遠大于暫時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這便是促進信息收集加強食品企業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作用,由其是在當下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這種成本核算的作用體現的更為明顯。
(2)促進食品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現今企業在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的優勢上紛紛改革生產技術從何大大的降低了前期的生產成本,同時有跟多的企業不斷的涌入到市場經濟中進行競爭,這便使得經濟發展中企業的競爭更為激烈,食品企業進行成本核算,加強對成本的控制,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前期的產生費用,而且減少了不必要成本的支出,這對于促進企業利潤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手段,除此之外,在成本低于其它企業的情況下,企業在價格上擁有者巨大的優勢,對于促進食品企業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食品企業的長期發展也是具有極大意義的。
(3)有利于促進食品企業的成功轉型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浪潮的不斷推進,經濟形勢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企業在這種轉型中成功與否基本上決定了其在日后競爭中存活與否,擁有較大優勢的企業在轉型上是擁有更大優勢的,在成本核算上占據優勢便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食品企業在成本核算上占據較大的優勢的話,日后進行改革的話也能后在較低的市場價格下存活,成功渡過改革轉型時期,同時成本的控制能夠使食品企業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新興模式的開發與實踐上去,進一步加快其轉型的步伐。
4 結語
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要促進經濟的長久發展就必須不斷加強經濟生活中企業等經濟因子的合理發展,從何為經濟的進步提供內在動力,現今的經濟形勢要求我們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要勇敢的迎接挑戰,通過不斷對企業進行改革創新,推動新型科技的發展,依靠優良的管理模式,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靜.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問題及對策[J].財會通訊(理財版). 2015(10):5-18.
[2]姜愛玲,王魯焱.戰略成本核算在企業財務管理的運用[J].時代經貿. 2013(S9):90-94.
>> 淺議博弈論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 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合謀博弈分析 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靜態博弈分析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信號傳遞博弈分析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與博弈的初步分析 基于誠信視角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博弈論探究 論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北京模式 食品安全監管的問題與措施分析 基于博弈論的會計監管分析 論食品安全研究引入博弈論的必要性 基于博弈視角的牛奶質量安全監管分析 基于信息技術實現食品安全監管 博弈論視角下的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存在問題分析 國內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分析 食品安全監管問題與對策分析 食品安全監管瓶頸分析及對策研究 食品安全及安全監管 論網絡輿論監督對食品安全監管的作用 論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政府信息公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周潔紅,錢峰燕,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研究與進展.農業經濟問題,2004.4.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4.3.
[4]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2.1.5
[5]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
[6]薛慶根等.美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06.
[7]王浩.供應鏈結構特征、機制設計與產品質量激勵[J].中國工業經濟,2010.8.
[8]肖志興,胡艷芳.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激勵機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1.
故筆者對于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食品危機
近年來,國外多次發生過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英國爆發的瘋牛病、比利時發生的二惡英污染、韓國產生的口蹄疫,另外還有歐洲發生的禽流感。這些惡性食品安全事件不僅危害世界的安全,還對相關國家的緊急應對能力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每次發生這樣災難性的事件,都讓這些國家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清查相關原因,例如歐洲的一些國家在瘋牛病爆發的時候處理非常遲緩,之后的禽流感時卻做的很好,可見處理危機能力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經過這些事件,一些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良好運作的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而我國卻在此方面極其缺乏,近幾年我國不健全的食品危機管理機制導致我國接連出現食品危機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染色蔬菜事件、陜西榆林學生奶中毒事件等,民眾對于食品的安全,越來越不放心。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是勢所必然。
一、食品安全危機的內涵
所謂的食品安全危機,就是指因為食品的一些不安全因素造成這些食品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影響比較大的危害事件。由于劃分是依據不同,食品危機也分為幾類。比如顯性的和隱性的食品危機是根據存在的形態劃分的。顯性的食品危機事件是指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結果都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隱性的食品危機事件發生必須依靠科技手段或者在現有的條件下無法被人們所發現的這樣一種事件。
二、 食品安全危機的特征
(1)預示性
預示性指的是在爆發食品安全危機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預兆,比如小規模的類似事件、高風險食品的盛行等,都在預示食品危機的大爆發。有時候,預示又是一個綜合的含義,不單單反映在檢測的各個方面,還會長期的反映在市場的交易、經濟的發展、管理制度等多個方面。
(2)爆發性
一旦某個國家或地區爆發了食品危機事件,當地的消費者或者世界各國一般都會發生比較激烈的反應。比如三鹿奶粉出現“問題奶粉”的時候,使得原來的消費者由信任變得憤怒,以至于產生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甚至危害企業的經營。他們的憤怒已經從事件的恐慌轉移到產品上。雖然說消費者的恐慌僅僅存在一段時間,就會消散,但是對于產品的看法,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直接影響到以后的購買決策。
(3) 專業性
由于整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相對有些復雜,所以引起食品安全危機的因素就比較多,比如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等等,使得責任不明確,安全管理機制也有明顯的重疊,這導致了食品的安全危機專業性。當食品的危機爆發后,由于信息傳遞的迅捷,使得各種各種關于食品危機的消息在民間傳播,但是因為消費者一般都缺乏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使得民間產生恐慌的心理,這又使得之前的食品安全危機開始加劇惡化。因此食品安全危機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專業性,這一特性使得在食品危機管理深入思考。
(4) 廣泛性
食品的消費量非常大,又跟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更為廣泛的影響,也與社會及廣大公眾群里的聯系最為緊密。因為食品與人們的生存密切相關,所以對食品安全危機事件就非常敏感。而現在隨著網絡媒體廣泛使用,使得信息被迅速傳播,一旦出現食品危機事件,就會立馬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假如相關主體沒及時妥善處理,消費者的過激反應更會更加嚴重和廣泛,這就使得危機的程度逐步加深,有時還會引發其他的危機,解除危機的可能性也會越小。食品危機因其特點,使危機的處理與相應的管理很有難度,這不僅僅是中國的特例,許多發達國家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食品安全危機,給政府和管理部門帶來了難題。
(5) 非線性
食品安全危機從產生到引起人們的關注再到出現惡劣的影響,都會經歷一個復雜變化的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呈現出非線性的特點。從食品危機產生的角度來看,這里存在很多因素,主要有:消費因素、生物因素、技術因素、人為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危機產生后的結果也會被各種因素影響,比如人口社會學、不同消費者的風險厭惡程度以及危機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媒體的影響等。
三、 建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
要想建立適合我國現階段實際情況的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就需要結合我國食品經濟體系的特殊性,考慮食品的全球危機特征。
為了能有效預防、及時控制以及消除食品安全危機所帶來的后果,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各級政府機關以及社會組織等需要依法建立處理食品安全危機的整套權利配置和組織結構方面的體系制度,設計一些符合管理體系下的運作流程和方式。
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的建立有三個原則要遵循:以食品產業鏈為基礎,以風險分析為基礎和以過程的危機管理為基礎。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框架主要有預警的機制、關鍵點管理、事后管理與危機管理評價。
(1)食品安全危機管理的基礎和前提是預警
通過研究之前發生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和分析食品安全存在的風險,結合食品的安全檢測系統,發現食品安全危機是可以預警的,需要建立一個融合管理、技術、分析的食品安全危機檢測系統。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減少食品安全危機發生的次數以及降低給消費者、企業和社會帶來的損失。并在此基礎上,設立跟老人和未成年人相關的食品安全預警機制,逐漸完善整個食品安全預警系統。
1.食品安全中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食品衛生監管工作中所用到的主要模式之一,有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通過事前的評估風險、明確應采用的控制措施,并將這些情況與相關利益者進行交流。該方法有利于對危害事故的控制和降低危害事故損失。
2.食品安全的預警機制
這是一個分析和評價食品安全信息的平臺,根據對收集的食品信息進行分析確定對食品安全危機采取準備措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消費群體、檢測部門、醫院的診斷報告、投訴、媒體報道等都是信息的主要來源;第二,分析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第三,研究食品安全時間與相關歷史記錄。該預警機制需要注意一下幾點:(1)以產業鏈為基礎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鏈;(2)食品安全的分析機制;(3)建立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信息網,并對有關信息進行整合和分析。
(2)關鍵點的管理
對于食品危機的爆發性、非線性等特征,需要以關鍵點管理為要點。關鍵點管理處理的好壞,決定著食品危機造成損失的多少,產生影響的大小。
1.識別與判定關鍵點
該關鍵點主要是指在食品危機發生過程中具有影響力的事件和時間點。它們有:警示點(食品安全時間爆發前的具有警示性的事件),食品安全的導火索事件,拐點(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
2.危機應急管理
針對食品安全危機四個主要特性,食品安全危機的應急管理一方面成立一個專門的食品安全應急管理專家組,具有信息、權威解釋的公正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機構。另一方面切斷危害源頭,對于受害者進行及時迅速的治療。
(3)危機的善后管理
應在全國建立食品安全危機善后處理基金,對于直接的受害人進行經濟上的安撫和補償,對于發生食品安全危機的行業,也需對損失嚴重的企業或個人進行扶持。政府需要對產生恐慌的群眾,進行心理上的安撫,主要是讓公眾看到政府加大食品行業監管力度的決心。
(4)食品安全危機評估管理
1.政策評估
整個食品安全危機主要包括三個過程,分別是發生、處理和善后,而每一個過程又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事后通過對食品安全危機管理的各方面進行客觀的評估,將政府在食品安全危機中的處理方法進行研究和梳理,制定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政策和機制的改進方案,為下次危機的出現,制定好防御措施。
2.經濟評估
在食品危機處理前后,必然會發生經濟損失和物質損失。不過等食品危機過去后,應該對食品安全危機處理中涉及的成本進行評估,為以后提供準確的數據。
四、 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的政策建議
(1)成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構
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比較權威的公益性組織,由食品安全領域的專家構成,主要負責對于各種信息的解讀;另一種是管理協調組織,是專門負責管理食品安全危機的機構,由各級政府管理。
(2)建立針對于食品安全危機的預警平臺
該平臺主要是以食品安全危機數據庫(包括歷史數據、監測數據與宏觀經濟的調控等數據)和信息化技術為基礎。
(3)建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預案
通過制定食品安全危機管理的標準流程和建立危機管理處理預案,希望能把握食品安全的關鍵點。在食品安全危機頻繁發生的地方,各級政府要建立專門的處理預案,以免倉促應對而帶來更加嚴重的損失。
(4)建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的善后處理基金
可以說,每次發生范圍比較廣、危害比較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時都對消費者、企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傷害,這種傷害不僅是人員的傷亡,還有企業的經濟物質美譽等損失。因此建議以企業出資為主,社會集資為輔,行業協會負責主管,政府進行監督的危機管理善后資金。
總結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對于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安全的食品對于人們的日常需求,民眾的生活以及政府的誠信度,都有一定的改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外國相對成熟的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的學習,相信也能對我國如何建立和完善該機制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曉霞.我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機制研究[R].華中科技大學,2006
[2]李浩.食品安全危機的管理機制研究[J].中國商貿,2012(5)
[3]黃旭紅.論我國食品安全應急管理[R].復旦大學,2007
[4]楊偉民,胡定寰.中國乳業食品安全危機的根源及對策[J].中國畜牧雜志,2008(22)
[5]吳中旸.關于我國食品安全危機預警機制問題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
食品產業的GDP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居首位,然而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近些年政府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效果并不顯著。蘇丹紅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飲料苯含量超標等食品安全事件,給食品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原因可分為技術因素和道德因素,從實際發生情況看,主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多因道德因素而起,食品產業是典型的道德行業,有形的技術問題解決起來相對比較容易,而無形的倫理道德障礙則會產生更多不利的影響,一方面導致食品產業的信任危機;另一方面直接影響食品企業本身的經濟效益的提升和經營規模的擴大。
食品經濟管理專業的大學生是未來食品行業的經營管理者,其職業素養和倫理素質不僅影響到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更關系到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高校是否進行食品經濟管理倫理教育,對于學生在將來的經濟活動中的倫理行為和倫理決策能力有深遠的影響。在這方面,企業倫理學教學應該而且可以從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食品經濟管理專業商業倫理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
企業倫理學屬于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是倫理學與企業管理學的交叉學科,這一性質決定了企業倫理學一方面要以促進企業管理為目的,另一方面則要以倫理考量為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企業管理與經營活動如何平衡各種利益關系,以全面實現企業的責任。
我國對于企業倫理學教學的學科體系還在不斷完善中,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該門學科的研究與對話,形成一套適合我國企業倫理學教育的教學模式。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做法是將商業倫理方面的內容融合在其他專業課程里面,用一章左右的篇幅來講授,這表明商業倫理課程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企業倫理學教學必須回答三個基本問題:(1)為什么教,即企業倫理學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什么?(2)教什么,即企業倫理學教學的內容應該有哪些?(3)怎么教,即企業倫理學教學的方法應該是什么?
目前企業倫理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商業倫理認知,以知識的灌輸為主。結果一個教學周期結束后,學生的商業倫理知識增加了不少,但是,倫理推理和倫理判斷的能力幾乎沒有提高,將倫理分析的技能應用到真實的情境下作正確的決定的能力并沒有提高。一個好的企業倫理學教育需要教師把握本課程的理論基礎和課程設置特點,讓學生在知識層面、技術層面以及價值觀層面進行完善。
國內的企業倫理學主要突出企業管理中的信息、知識與公平競爭,國內外的倫理學比較,以及跨國經營中的倫理問題,主要采用“理論+案例”的模式。國外的企業倫理學更注重全球環境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所遇到的問題,用案例的形式討論倫理決策等經濟大環境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采用“案例+倫理+案例”的教學方式。對于食品經濟管理專業來說,就需要結合食品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特點以及食品行業的特點,突出強調企業社會責任與食品產業發展、食品安全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設計符合食品經濟管理專業的企業倫理課程。
二、食品經濟管理專業企業倫理課程設置的原則和教育目標
企業倫理學課程有三個層面的問題要考慮,一是學生要肯學,學了以后,要有實質性的提升,不管精神層面的提升、知識的提升還是技能的提升;二是老師要愿教,最好能把專業教學與學科發展結合起來;三是社會要接受,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總之,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上要能夠充分體現食品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和食品行業特點。
(一)教學目標
通過企業倫理教學,讓商業倫理進入學生的大腦,要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他們明確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擔的相應責任,提高學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培養具有新商業文明的新一代食品經濟管理人才。
培養學生食品經濟管理的行業倫理意識,使他們形成從企業倫理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行為習慣,能夠正確判斷復雜情境中的應然關系,善于維護和平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和推理判斷能力,增加學生了解倫理問題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將倫理分析技術應用到企業實踐中,對倫理兩難問題作出正確的決定,使他們在遭遇或面對倫理困境和道德悖論時,能夠運用倫理價值和原則提出富有創見的應對方案和措施。
總之,通過企業倫理教學,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企業倫理思維,從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材料的選擇,都服從于一個明確統一的目標,促進學生形成內在的責任意識、倫理意識和倫理思維判斷能力。
(二)教學原則
1.基礎理論知識的把握。只有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學生才能更好地在企業決策中恰當處理倫理問題,對倫理道德水平進行創新。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有大量的知識積累,綜合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管理學、統計學等多門學科,將中外著名學者的觀點進行整合,依據社會環境,給學生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發展趨勢,同時布置理論和案例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讓學生認識倫理問題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知識儲備,為解決實際問題打下理論基礎。
2.協調經濟與倫理的關系。企業處理各種關系,無論就其表面還是其本質來看,都是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責任。在關注企業活動領域內各種復雜關系的同時,企業倫理學必須思考和辨析企業與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包括企業所有者、客戶、員工、供應商、媒體、消費者、政府、競爭對手、公眾、社會等。分析企業應該何時、何地、在什么情況下進行何種倫理決策,為企業今后的倫理問題提供倫理判斷原則。對食品行業來說,在教學中就要抓住食品行業本身的特征和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特點,作出有針對性的分析。
3.道德情操的開發。企業領導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企業的行為,如果企業領導者實行德行領導,正直廉潔、關心下屬成長、遵守社會規范和仁厚誠摯,那么這種領導方式將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對企業的忠誠度。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能力,如何以一種公開的倫理方式行事,對下屬起模范帶頭作用;如何在組織內有效地設立預警機制和倫理熱線;如何為員工建立切實可行的倫理準則;如何開展有效的商業倫理和職業道德培訓;如何設立獎懲制度使員工遵從倫理規范;如何有效地向下屬灌輸商業倫理價值觀。總之,通過教學實踐,要使學生認識到管理者在企業中的倫理責任,和對企業及員工倫理的影響,并有意識地進行倫理領導,做“經濟人”和“道德人”有機統一的德行領導者。
三、企業倫理學的教學策略
如何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達到企業倫理學的教學目的,是企業倫理教學的關鍵。
(一)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企業倫理課的老師要懂倫理學,還要懂經濟學、管理學,能融會貫通,因此,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是進行企業倫理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通過定期舉行教學研討會,通過成立企業倫理學教學與研究組織,使教學與研究的交流活動能夠更加正規化,也可以通過建立網站,共享相關教學資源,使教授倫理學的老師有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而教倫理學的老師應該向教其他專業課如市場營銷等專業老師傳授倫理學知識。通過加強不同學科之間老師的交流,使從事企業倫理學的教師同時掌握倫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是可以并且應該做到的。
(二)加強倫理教育力度
在課程設置中,要對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經濟人”假設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批判,使學生不僅注重經濟指標,更要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和個人的道德修養,分析我國食品產業出現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對企業的影響是什么,對行業的影響是什么。
(三)加強商業倫理教育和現實結合的力度
我國有豐富的倫理教育資源,儒家倫理、社會主義倫理都有大量的寶貴思想可以為我國商業倫理建設實踐服務。但是,這必須把商業倫理教育與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不僅重視個人的職業道德教育,更要重視企業的責任教育,不能空洞說教,不然,就達不到企業倫理教育的效果。
(四)教材選擇
作為選修課程的企業倫理學,并無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編教材。教材往往受編寫者個人興趣、認識和篇幅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強烈的個性化色彩,如果只選用一種教材,就難免會使教學內容趨于簡單化和片面化;而反過來選用多種教材也不太現實。最好的策略是教師根據企業倫理學的知識模塊,用講座形式覆蓋主要教學內容,將教材的有關章節納入講座體系作為精讀材料;教材中沒有的內容則另外指定有關閱讀材料。這樣安排,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學內容做到合理、全面外,還在于選修課的課時一般并不充裕,教學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只是給學生打開一道知識之門,好讓那些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繼續探索,重在呈現知識的寬度,并不要求在知識深度上作過多挖掘。當然,這樣的安排對教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對企業倫理學的知識結構形成自己的見解,并據此安排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盡量全面掌握著作信息,選擇其中最佳者作為教材,并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外閱讀。中國文化是我國企業倫理學教學的知識和理論價值來源之一,可以把傳統文化引入課程,但是如何與現代市場經濟結合需要慎重對待,如何與食品行業相融合需要深入探討。
(五)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學,充分發揮其知識樞紐功能
概念是特定知識系統對研究對象的獨特把握方式。企業倫理學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和運用企業倫理學知識的關鍵路徑和工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可以先運用準確的語言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突出其關鍵特征,再呈現概念實例;也可以反過來,先舉例再分析共同屬性,最后揭示概念。
(六)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教師教授商業倫理時通常使用課堂討論、教師講述、閱讀指定課本、案例分析、商業劇情討論、專家報告及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教師必須根據認知發展規律,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講述可以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課堂討論可以幫助學生培訓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可幫助學生分析倫理困境和發現可行的解決方案;邀請企業界的經理人員與學生分享他們在實踐中面對的倫理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角色扮演法可幫助學生熟悉倫理困境情況,幫助學生透過不同的立場去討論倫理問題而作正確決策。
教師講述知識傳授是企業倫理學教學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離開具體情境和對現實問題富有說服力的思考,就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無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可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理論知識并運用于案例的實際操作中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把握現實問題的主動性。此外,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搜集企業運作過程中產生的倫理問題,或激勵他們針對現代企業中普遍遇到的倫理的熱點問題采用故事討論、道德討論等方式進行研究,并就其核心問題提出初步解決方案,再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學習中暢所欲言,在業務中掌握企業倫理學的專業知識,了解他人對企業倫理與社會價值的見解,豐富自己的道德觀。教師還可以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管理咨詢項目,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培養倫理選擇能力、倫理判斷力、倫理推理能力以及倫理評價能力。在案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將學生引入討論的重點中來,并最終作出點評。
除了案例教學外,老師還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工作實踐或媒體報道中選擇一個熱點企業倫理問題,圍繞問題寫成一個小組報告,包括問題描述、倫理分析等內容,然后在課堂上陳述,其他學生可以向他們提出問題。為增強學生對現實倫理問題的敏感性,可以布置個人作業,要求學生描述一個現實中的倫理問題,要求必須是自身經歷或觀察到的問題進行討論。
在教學組織中,還可以讓學生置身于道德沖突的情境中,進行情景模擬和命題辯論。首先可由教師展示從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所經歷的真實事情,從中提取出案例或情景,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行動,而是讓學生分成小組,通過討論決定其倫理判斷,學生每次辯論的時候,都會涉及好多企業倫理學知識,教師從中做點評引導。
四、結語
對食品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企業倫理學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企業倫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熟悉食品行業道德職業規范,從而培養自身的倫理意識,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使他們形成從食品企業倫理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行為習慣,能夠運用倫理價值和原則提出富有創見的應對方案和措施,體現企業倫理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鄔勇.美國商學院的商業倫理教育及啟示[J].江蘇商論,2005,(4).
[2]周祖城.面向現實問題的MBA企業倫理學教學[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4).
[3]歐平、周祖城.全國MBA企業倫理學教學研討會綜述[J].倫理學研究,2008,(1).
[4]張增田.工業企業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與教學策略[J].教育與現代化,2008,(9).
[5]劉雪梅、宋玲、蔣春艷.對我國MBA《企業倫理學》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展望[J].當代經濟,2009,(11).
[6]柯麗敏.電子商務專業大學生商業倫理教育現狀和課程設計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11).
Thinking of the Business Ethics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 the Food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ity
JIANG Qi-jun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關鍵詞] 綠色農業標準體系生產者消費者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農業發展出現許多問題,石油農業遇到不可克服的弊端,(1)能源浪費嚴重;(2)環境污染加劇;(3)減少生物的多樣性;(4)人類健康受到威脅,造成農業的不可持續發展。西方國家提出替代農業――有機農業。由于有機農業產量低,價格高,適合高收入人群,不適合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首先解決糧食數量安全問題,中國提出綠色農業,綠色農業落實不夠,以十七大“加強能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造成農業的不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對發展綠色農業的障礙進行分析,提出對策建議,推動綠色農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實施綠色農業的障礙分析
1.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消費者認識不足
認知是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的基礎。只有消費者較全面地感知了某種產品消費確實能夠極大化地滿足其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時,才會產生積極的購買行為,并在消這費過程中通過對該產品優良特性印象的不斷強化,從而形成持續性的購買激勵。而消費者認知度的提高,尤其是對新事物的認知,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宣傳推介的力度。事實上,有人有綠色消費觀念,有人根本就不知什么是綠色食品。有的消費者以為綠色食品就是綠葉蔬菜;有的只知道綠色食品是無污染食品,而不太了解這些食品中蛋白質各種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元素的含量一般均高于非綠色食品,有些是低膽固醇、低脂肪、高纖維素的食品,有些含有抗癌及降血脂、降血清膽固醇、降血壓的成分。據廣州市統計局2001年的調查,有78.5%的人聽說過綠色食品,其中24.1%的人對“綠色食品有識別標志”未聽說過,具備標志識別能力的人僅占21.9%。落實到行動上,則僅有42.5%的人曾經購買過。即使是在聽說過“綠色食品”的人群中,買過的人也只有54.2%。還有很多人認為,綠色食品是綠顏色的食品或純天然的食品或保健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是不同地區的不同叫法等等。這表明“綠色食品”還未成為一種普遍的消費潮流。
2.生產者與政府、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缺乏對生產者、銷售者的激勵約束機制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是,人們的經濟活動是能夠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經濟人假定。按照這一假定,生產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成本――收益的比較或根據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社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因此,在商品經濟中,任何獨立的商品生產者都將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即力求使總收益與總成本之間的差額達到最大值。總而言之,每個有理性的生產者主觀上考慮的既不是社會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經濟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盡管可持續發展理論從理論思想和倫理觀念上對經濟人假設提出了挑戰,但作為規范理論的應用,依然不能無視經濟人假定這一前提條件。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無疑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對作為“經濟人”的生產者而言,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不過是生產行為的副產品,不能構成其動力機制,而唯有經濟效益才是致力追求的第一目標。
3.生產者趨利行為導致供給動力不足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是,人們的經濟活動是能夠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經濟人假定。按照這一假定,生產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成本――收益的比較或根據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社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因此,在商品經濟中,任何獨立的商品生產者都將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即力求使總收益與總成本之間的差額達到最大值。總而言之,每個有理性的生產者主觀上考慮的既不是社會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經濟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盡管可持續發展理論從理論思想和倫理觀念上對經濟人假設提出了挑戰,但作為規范理論的應用,依然不能無視經濟人假定這一前提條件。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無疑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對作為“經濟人”的生產者而言,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不過(三)懲罰造假者的機制不健全,造成綠色食品市場的無序和混亂。
4.流通渠道不暢:產銷脫節,綠色農產品優質不優價
綠色農產品面臨著銷售困難,這里所指的銷售困難并非是指生產的綠色農產品賣不掉,而是指生產出來的綠色農產品不能優質優價,獲得合理的社會回報或收益。只有少部分是以綠色農產品出售的,而大部分是以普通食品批發或市場直銷,原因是缺少一個完善的綠色農產品銷售系統,目前綠色農產品的銷售仍沿襲普通農產品的銷售老路,缺乏有效的市場建設,沒有合理的市場組織,銷售手段單一,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銷售網絡,營銷手段和措施也不配套。目前,全國除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建立綠色食品專賣外,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專業化的營銷網絡體系。另外,中國綠色食品的生產者或經營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國際市場,而怎樣開發國內這個隱藏著無限商機的巨大市場,卻沒有在綠色農業的推動者中得到認真思考。導致產銷脫節,優質不優價的現象,影響了農民的收入。
5.轉換期生產成本高,經濟風險大
在常規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化的過程中,有機生產實體有著不可避免的“陣痛”,主要表現為:一是綠色生產方式的前期投入較大。由于人工防治病蟲害和漚制有機肥等有機生產方式用工增多,活勞動成本大幅度增加;生產基地的物質成本增加,有機肥料的供應和使用效能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技術和監管成本高,二是投資回收期較長,綠色(有機)農業需要在2~3年轉型期后才允許出售其農產品,增加了生產者的經濟負擔。從總體上說,在轉換期間,多數情況下,生產者的收入是下降的,轉換完成后,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將對農戶收入的增加有益。
6.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要搞好綠色農業,必須有三方面的積極性――政府、生產者、消費者三方面的積極性,要照顧到這三方面的利益,還有利益集團的矛盾要協調。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拉坦有一句話值得深思:如果不能從技術和政策機制兩方面進行設計,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將是一種充滿詩意的夸夸其談。綠色農業的正外部性特點導致生產者的積極性不高,綠色食品成本高于普通食品成本,因為生產綠色食品除正常成本之外還有外部成本(包括選用生產資料的成本費用、選擇食品產地的成本費用、產地環境監測的成本費用、綠色加工、包裝、標簽、儲運的成本費用、其他成本費用――申請綠色食品標志費和標志使用費、年檢、續展認證費、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費、人員培訓費等),綠色食品的價格高于普通食品的價格部分即外部成本應該由政府通過政策制定解決,不能由自己負擔,導致優質不優價,農戶無法直接受益,承擔了成本而減少收益。生產者的風險高,政府沒有制度創新,解決風險問題。
另一方面,從消費者角度考慮,消費受收入、文化層次限制,因為綠色食品價格高于普通食品價格,有消費能力的人群存在如下問題:綠色農產品的差異性往往難以用肉眼辨別,導致良莠難辨,消費者對生產廠家的信任持懷疑態度,沒有營銷網絡,購買市場沒有檢測系統,消費者平肉眼難以辨別真偽。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制定政策解決這些問題,導致消費者積極性不高。還有一部分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接受不了綠色食品價格。
總之,政府對綠色農業支持不夠,處于“只管不扶”的狀況,質量保證監管體系不健全,使不法商販有了假冒的可乘之機,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損傷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影響了綠色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盡管對其發展持鼓勵提倡的積極態度,但僅限于口號而并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扶持政策措施上。
7.標準體系建設和檢測工作均不到位
我國目前標準體系建設和檢測工作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產品生產標準、質量標準數量少,適用性差,使很多農產品的生產和質量檢測無據可依。另外,已有標準執行難。據農業部有關專家介紹,我國食品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四級構成。目前我國已制訂了包括各類食品產品標準、食品污染物和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食品衛生操作規范在內的眾多標準。但從暴露的案例來看,不少標準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有關部委權威人士分析認為,標準“執行難”的原因很復雜。主要是標準分散交叉,缺乏協調機制。目前的各類食品標準分散于農業、質監、衛生等六七個部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QS”(質量安全)制度等,多種標準在市場上往來沖突,不僅云里霧里,就連企業也不知其里。
多人監管,造成了“誰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現了一些監管的“真空地帶”出了問題后,又互相推諉,或默不作聲,這種局面必須盡快通過體制創新得到扭轉。
三、實施綠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
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加強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國民的社會道德水平,杜絕假冒偽劣產品以及有毒、有損人體健康的產品充斥市場,從“以財為本”轉為“以人為本”,從“以物為本”的發展觀轉變到“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上來。現在綠色消費雖然已開始成為一種趨勢,但并非每個人都有這種意識,由于知識水平、收入水平、社會階層等的差別,在對綠色消費的認識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要通過廣播、影視、報刊等各種形式宣傳環保和綠色農業知識,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加強環保和綠色農業及綠色產品知識的培訓,提高管理者、科技人員、勞動者素質。培育和建立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農業生態保護技術人才及執法隊伍。
2.政府加大扶持、形成綠色農業的支持制度
歐、美、日的有機農業發展速度之快得以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我國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只是制定標準,規則等方面,而對綠色農業企業和農民沒有真正的支持同時對綠色農業技術研究的相關費用、推廣費用和農民應用新技術的風險、環境監測成本,市場監管等流通管理系統沒有納入到財政預算,對綠色農業生產者承擔的環保成本政府沒有補償,對綠色農業產生的外部性問題,政府沒有加大力度解決,沒有制度創新。因此,要加快綠色農業的發展,使綠色農業制度化、規范化和持續化,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要從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角度出發,加大對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者資金支持力度,加快技術研究、轉化速度,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綠色農業健康、快速地可持續發展下去。
3.加強管理,建立規范嚴格的綠色農業管理體系
綠色農業的終端產品是綠色農產品,是否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認證的水平和準確度是關鍵。首先,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督與資格評審,提高它們的素質,加強立法,防止認證機構尋租,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防止和減少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的出現,保護綠色農產品生產者的正當利益不受侵害。其次,建立并完善“雙層申請、雙向調查、雙審認定、發證監管”的嚴格規范的綠色食品認證管理制度,加強綠色食品的整體質量水平建設,樹立良好的市場信譽,加強發展。
4.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綠色食品標準法規體系
歐、美、日有機農業標準不僅包括生產過程管理方面的要求,還延伸到收獲、加工和包裝、標簽等方面的要求,為有機農業的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而我國綠色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的標準與國際標準并不接軌,政出多門,多失管理,幾個部門爭相出臺辦法,標準制定成了相關管理部門的壟斷資源,以此為其謀取部門利益。首先應參考和根據CODEX所制定的有機農產品標準;在我國建立一套與之相協調的綠色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標準及相應的認證程序和標志管理模式,其次,改革現行的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農業部分別管理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管理體制,明確一個部門負責制定綠色農產品的標準、認證程序和標志管理,再次,新的綠色農產品認證和標志管理辦法,應做到標準公開、程序透明、標志管理科學。
5.拓展流通,采取靈活多樣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在絕大多數農產品購銷體制已經開放,農產品總量相對供過于求,許多地區出現農產品銷售難的今天,找出適當的辦法提高銷售渠道的銷售能力、拓寬綠色食品銷售渠道。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流通,采取專業市場銷售、銷售公司銷售、合作組織銷售、銷售大戶銷售、農戶直接銷售、網絡銷售、超市銷售、專賣店銷售等銷售渠道。
四、結束語
通過上面分析可看出,綠色農業實施有許多障礙,既有來自生產者的障礙也有來自消費者和政府制度建設方面的原因,為了使綠色農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管理建立規范嚴格的綠色農業管理體系,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綠色食品標準法規體系。
參考文獻
[1]王紹鳳:綠色食品的環境成本及其價格制定[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5
[2]尚杰:綠色食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
【關鍵詞】食品安全;食品質量管理;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是一種與人類健康有著密切聯系的特殊有形產品,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食品的質量與安全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或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受害的一種擔保。食品質量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注意加強質量管理,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從而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危害其身體健康,因此對食品安全的管理成為當今我們的重要任務。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在政治社會多元化的今天,貧富差距依然存在,現行法律法規尚不足以確保食品安全達到統一標準,所以我們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必然選擇就是對食品安全實施區域化管理。現我就食品安全的區域化管理談一點微薄的見解。
一、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的必然性
人類火的發明揭開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序幕,之后人們圍繞食品安全管理一直不斷的進行探討和研究,直至步入20世紀,繼歐共體1964年(64/433/EEC指令)制定了《關于鮮肉生產好銷售的衛生管理》之后,1969年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又制定出臺了《食品衛生通則》,從此食品安全管理逐步邁向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管理的軌道,這時就必須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依靠政府的推動,也就是要實施食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以技術手段實現食品的綜合管理和行政執法兩大職能。
食品質量管理是食品工業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系統性、長期性和科學性的特點。加強食品質量管理是確保食品安全的必要條件。由于不同地區經濟文化存在的差異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不同,在現階段及今后一段時期內,不同區域的食品安全狀況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想做好食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更好的保障人類身體健康,在政府的主導下加強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或實施區域認證制度成為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二、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的根本性
食品安全的風險不僅來自于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環節,更重要的也是我們容易忽視的風險則來自于食品原料在種養殖環節造成的污染。而現行的食品安全源頭管理理念和“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和在特定條件下的運行機制,并沒有解決食品安全的根本問題。因此,要從根本上加強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控制,解決食品安全的根本問題,就要建立一種覆蓋整個食物鏈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而區域化管理體系的建立就是基于這一出發點開展的探索和嘗試,其目標是“建立一個體系,構筑三道防線”。我們所謂的“一個體系”指的是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的能夠覆蓋整個食物鏈各環節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具體模式為“政府主導,科學引導,龍頭帶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三道防線”指的是在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礎上,在區域內采取三項具體控制措施,一是對區域內的種養殖基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加強食品原料的源頭控制,構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二是對區域內的食品加工企業實施巡回監督,加強食品生產加工過程的安全衛生控制,構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線;三是通過殘留監控計劃的實施以及企業和區域實驗室的檢測把關,掌握食品安全風險的動態信息,及時采取風險控制措施,構筑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線。
通過“一個體系”的建立和“三道防線”的構筑,消除食物鏈各環節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把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在最低程度。因此可以說,食品安全的區域化管理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舉。
三、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的實踐性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仍占多數,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必要性,但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現實促使我們努力探索“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本身就是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它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促進食品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加強企業與農民合作,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
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推動農產品的優化,最大限度的開發和保護土地資源,提升土地使用價值;
(二)對政府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政府管理與服務職能的新突破,統一負責食品產業鏈各環節的組織、協調及管理工作;
(三)建立農業生產技術咨詢服務機制,統一規劃布局區域內檢測實驗室,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物資的配售機制,優化配置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食品工業是人類的生命產業,目前我國食品工業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農產品加工率不高,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應健全食品工業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確保食品安全。
實施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搞好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業的經濟效益,減少原材料的消耗和生產過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費,有效提高經濟效益;有助于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構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新模式是我們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我們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我們對廣大消費者負責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