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7 01:58: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畢業學年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所謂職業生涯,一般是指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業發展的整個歷程,具有明確的階段性,因此,在職業規劃過程中,必須明確地規劃好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價值。所謂職業規劃,簡單地說,就是對職業生涯所做的規劃,它是指每一個人都有從現在、將來的工作中得到成長、發展和獲得滿意的強烈愿望和要求,為了實現這些愿望和要求,不斷地追求理想的職業,并希望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得到順利的成長和發展,從而制定使自己滿意的職業規劃。[1]
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必要性
1.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是提高職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資料顯示,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是108萬,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校連續三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擴招:1999年達到164萬,2000年增加到220萬,2001年招生規模達到260多萬。到2005年,招生數量已達到近500萬。招生數量之龐大,同時也意味著眾多畢業生要一齊“搶飯碗”。2006年兩會期間,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2007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參加就業的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將有495萬大學生畢業,根據教育部門的統計,大學畢業生在離校前后的就業率大約為70%左右。以此推算,加上新增加的495萬,2007年要求職的大學畢業生總量在600萬人以上![2]就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曾經預測,2007年廣東大學生就業除了本地高校近20萬本專科、研究生畢業生、本省生源的異地大學畢業生之外,還有數以萬計的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大學畢業生,總數將突破27萬,比2006年增加至少5萬人,大學生就業壓力十分巨大。[3]在這一客觀環境下,大學生如果不懂得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和設計,就容易削弱在就業上的競爭力,造成無法就業或盲目就業。例如,我們常在大學里碰到這樣的同學,他們盡管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卻很少,甚至從不考慮就業問題,他們以為在大學里學習好就行了,就業是畢業時才考慮的問題。因此,他們到了畢業時就一片茫然,亂投簡歷,亂擠熱門。他們開始一片雄心,自認為大學生是天之驕子,非高工資、高職位就不干。后來,當發現眼前艱難險阻,就喪失就業信心,長期失業在家,或有病亂投醫,只要有人招聘,零工資也行。如此盲目地就業會產生許多問題,如:到了工作崗位才發現自己不適合干某些工作,或并不喜歡從事某一行業。因此,在未來幾年就業形勢仍將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很有必要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科學認識就業環境,樹立明確的目標,發揮個人所長,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2.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有利于規避未來風險
人生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風險,我們不知道自己畢業后是否失業,不知道就業后是否失去飯碗,不知道企業是否持續盈利,經濟是否永遠發展等等。總之,我們面臨著未知的就業風險和人生危機。因此,制定職業規劃十分必要,它就像是我們人生發展的指路明燈。首先,職業規劃為人生奠定了一個堅實的起點。即有一個確實可行的規劃,你的奮斗就會有目標,有方向,就會主動地去學習知識,積累知識,并從點點滴滴打造自己,塑造自我,為你的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這無疑賦予你學習的動力,提高你的學習效率。其次,人才市場競爭激烈,使得各個崗位的人才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已成為職場公理,如果缺乏對自身的規劃和培養,就很容易被新鮮血液和強者所取代,相反,只有明確好職業生涯中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并編定相應的工作和培訓計劃,才能促使自己在職場上不斷強化實力,順利發展,立于不敗之地,最大限度地降低職場上的風險。因此,進行職業規劃是未雨綢繆的重要手段之一。
3.國外重視職業規劃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在我國,學生進入大學以前一直處在父母和老師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之下,中學時代,學生的唯一目標就是學習,然后考入理想大學,對人生的規劃幾無涉及,只是按照父母所規定的方向走,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到了大學,絕大部分人只是享受在與中學艱苦生活的極大反差之中,安逸而迷茫地過日子,沒有明確的目標,而到了臨畢業時才猛然驚醒,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感和危機感,而此時,面對大學以來漫無目的的生活,他們便開始后悔在學校沒有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能力,對走入社會只能感到一陣無奈的心寒;或者有一些人在進入大學時躊躇滿志,但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和指導,到就業時也只是感受到現實與理想的反差。而在許多西方國家,他們對學生的職業教育從小學就已開始,此外,在一些發達國家,職業規劃已經發展成一個產業,而在我國,職業規劃才剛剛起步,相應的服務組織也極為匱乏。以高校為例,學校仍然以傳統的灌輸知識為主,在培養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上還較為遲鈍,也很少有高校把職業規劃當作大學生的必修課來考慮,且缺乏相應的指導機構與服務設施,這必然也造成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淡薄。可以看出,與國外的措施比起來,我國的在就業指導上還十分落后,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在就業上困難重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造大學生職業競爭力
1.根據興趣,確立志向
明確我想干什么?選擇一份職業,興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想從事什么職業,這樣才能保持工作熱情,不致于讓自己后悔。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曾說過:一個人的職業興趣與職業的適宜度有極大的關聯性。對職業有較大熱情的人,往往能夠精神飽滿的投入工作,創造最佳業績,逐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對職業失去興趣的人,在崗位上必然作不出大的成績。因此,確立志向是進行職業規劃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它極大地影響到未來職業生涯道路的順暢與否。
2.明晰自己,準確定位
了解我是什么樣的人?主要包括性格、氣質與能力三個方面。
性格是一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受社會生活條件影響較大。性格是復雜的,其類型也多種多樣。分為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理智型的人處世冷靜,通常以理智來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維、態度和行動,這種類型的人比較適合做研究工作;情緒型的人通常易受情緒左右,常用情緒來評估一切;意志型的人有較強自制力,堅定、果敢、積極,行動目標明確,比如運動員。當然,也存在各種意志都有的混合型。因此,不同性格的人適合不同的工作。此外,性格也會對職場上能力的發揮產生較大影響,例如,對工作充滿熱情和責任感的人,能力將得到充分發揮,而懶散和缺乏責任感的人則相反。
氣質是人典型、穩定的心理特點,受環境影響小,包括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四種。膽汁質的人精力充沛、情緒性快而強,直率熱情,這一類型適合從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多血質的人活潑好動、表情豐富、樂觀親切,適合演藝事業;黏液質沉著冷靜,思維、頑強堅韌,適合從事需要耐力和細心的職業;抑郁質膽小、忸怩,易受挫,這類型的人就不適合搞公關。因此,在選擇職業時,也要根據自己的氣質類型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能力關系到一個人勝任某種工作的技能,通常包括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例如,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對一般的智商水平要求比較高,而一些職業如歌唱家就主要需要音樂這一特殊能力,對其他能力的要求比較低。每個人的能力都存在差異,不同職業對人的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種職業,其不同層次對人的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既要依據自己的能力類型來確定職業,也要量力而行,來確定相吻合的職業層次。
3.實事求是,確定職業目標
我將來要干什么?目標,是職業規劃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沒有目標,即使滿懷熱情,也只能像一個無頭蒼蠅般亂撞。在確立志向和自我評價后,就需要確立職業目標了,即我適合干什么。而興趣志向和性格、氣質、能力等自我評估又反過來為確定職業目標提供了依據。職業目標的確定,還需要分步驟進行,即確立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然后在總目標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地實現這些目標。但需要注意的是,職業目標的確定還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環境和職業需求,實事求是,否則就容易犯理想化的錯誤,竹籃打水一場空。
4.按部就班,采取行動
在確立了職業目標的各個階段之后,接下來就要制定相應措施來實施計劃了,沒有針對性的行動,目標設計得再完美,最終也只是紙上談兵。這種行動實際上也是達到人職匹配目標的過程。對于大學生來說,首先,其計劃需要具備全程性,要考慮從入學到畢業這個過程中該如何塑造自己的特性,培養可能從事職業的相關素質,從而加強就業競爭力,例如入學第一學年,應當廣泛了解各種職業;第二學年,設法嘗試某些職業;第三學年,根據自己的嘗試,確定職業方向;第四學年,增加與職業方向相應的知識積累,培養能力,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職業規劃應當全員性,即所有人,包括學校的全體老師、學生共同努力,教師提供指導與幫助,學生努力打造自己,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具有較強職業競爭力的合格人才。
5.不斷反饋,及時調整
客觀事物在變化,我們的思想也要相應地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否則就會陳舊而被淘汰。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們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反饋,對原有計劃定期進行評估,總結優勢與不足,從而進行修正與調整,盡力完善計劃;二是要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來不斷調整計劃,這時原有的計劃需要適應環境需求,靈活變動,否則就不能順利進行或發揮最好,所以這時進行調整也是有必要的。反饋調整是對計劃的補充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把計劃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指導性和可行性。最后,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還要調整好心態,不要急功近利。
短兵相接,勇者勝;職場競爭,有規劃者贏。職業規劃對大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讓我們早做規劃,做好規劃,保證未來的職業生涯一帆風順,前程似錦!
參考文獻:
[1]張毓雄,湯躍躍.關注大學生職業教育設計適宜的職業生涯[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計算機教學;學年設計
項目教學法在21世紀初被引入到我國教育領域,主要是應用于職業教育,并對其做了一定的相關研究。例如,以Visual Basic程序語言為例進行的研究,探討了適應高職教育的項目教學法體系,實施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方法[1]。還有,以企業Web應用服務的信息技術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為依據,采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針對動態網站設計的主干課程,以項目教學法的方法重新規劃課程結構等等相關的探索和研究[2]。項目教學法在職業教育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某項技能,并且與傳統教學相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項目教學法的思想研究在國內高校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中較少。目前,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一方面是近些年來普通高校不斷擴招,使大學畢業生驟增;另一方面由于在普通高校中側重培養科學型人才,社會能力和其他關鍵性能力欠缺,導致在實際工作中不能順利的完成任務,從而用人單位不愿接受沒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因此,面對目前日益緊張的就業壓力,普通高校應該全方位地培養人才,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均衡發展,為其就業鋪好道路。項目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將其引入普通高校的教育中,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從而彌補傳統教學存在的一些缺陷。
1項目教學法概述
項目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高職教育中,項目是指以生產或設計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作品為目的的任務[3]。教學中使用項目教學法的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如圖1所示,項目教學法內容主要包括設計、實施、評價三個方面。在項目教學設計中首先是情景設置,然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劃分小組、協作學習,最后進行評價。
圖1項目教學法涉及的方面
基金項目:2009年度重慶市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09-2-010)。
作者簡介:王曉霞(198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網絡與遠程教育;唐雁(1965-),女,教授,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軟件工程。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步驟。第一步確定項目任務;第二步制定計劃;第三步實施計劃;第四步檢查評估;第五步歸檔或結果應用。
在評價方面項目教學法改變了以往以知識為標準的評價學生成績的做法,對學生的評價要以完成項目情況為依據。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項目組的自評和互評;另一方面是由教師對項目組完成項目的情況進行優缺點的評定,指出學生在實施項目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解決方法。總結各項目組的特點,使項目更加完善[4]。
由項目教學法的含義和內容可以得出該教學方法的特點為:
① 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同時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② 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崗位技能結合起來;
③ 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在項目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④ 項目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完成過程中能掌握和運用新的知識和技能;
⑤ 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顯示,師生能共同評價項目完成情況和工作成果。
2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2.1原則
項目教學法基于建構主義思想,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去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與傳統教學相比,項目教學法在高校教育中進行教學設計和改革時應體現五項原則:
① 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② 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
③ 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課堂與實踐經驗并重。
④ 培養方案中以科學知識為中心轉變到知識與能力訓練并行。
⑤ 任務驅動原則。
2.2項目教學法與學年設計相結合
學年設計是對大學生在一學年內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面檢驗,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與升華。在學年設計期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在有關專業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學年設計,通過學年設計來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進入社會和就業鋪設道路。
學年設計多被應用到高校大三的教學計劃中,常要求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展現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態度,掌握科學方法,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學術研究能力。除了在計算機等偏重操作型的專業外,在藝術科目中也有所體現,例如2009中國高校美術作品學年展(含設計)征稿活動。但是將學年設計與項目教學法相結合,如何結合的研究相對較少。
2.2.1項目教學法與學年設計相結合的可能性
普通高校的教育與職業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普通高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偏重科學理論的學習;而職業學校的教育目的是使社會成員獲得某種職業能力和職業的發展潛能,并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5]。因此,在職業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某種技能,項目教學法可以直接與課程相結合。而在普通高校的教育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必須在一學期或學年內講授完課程知識點,如果將課程與項目教學法直接相結合就會占用大量的上課時間,最終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恰當的結合方式。
在我校,教務處規定學年設計在本科教育中通常占1學分,一學期教師有18個指導課時,平均每周有一課時來指導學生進行項目的實施。因此項目教學法以與學年設計相結合,將項目作為一學期要完成的任務,就可以不必占用太多上課時間。教師布置項目后,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獨立解決項目中的一些問題。
2.2.2項目教學法與學年設計結合的方式
學生的學年設計可以設計成學生運用該學年所學的課程內容制作成一個項目產品,從而對其加以評估。將項目教學法思想引入高校教育中,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可以將項目教學法引入到學年設計中,根據高校中計算機專業不同學年所學課程的特點,設計一個項目,由學生完成,作為學生期末成績的一部分。
具體結合時可有兩種方式。
(1) “作品法”。該方法是教師拿出一個完成的項目,讓學生照著做。主要適用于大一、大二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基礎不夠扎實、實踐操作的經驗不足,因此適用于該方法。
(2) 項目“招標”法。該方法適用于大三等高年級有一定知識儲備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該方法的步驟如圖2所示。
圖2項目招標法的步驟
具體步驟:
(1) 由該學年學生的任課教師選取和制定項目,這是項目教學的關鍵。項目制定之后院系針對項目進行招標。在選取項目時應考慮幾方面的因素:①根據本學年學習的內容,設計的項目應包含并貫穿整個教學內容;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選取項目時要難度適中,不宜過難或過于簡單,應該讓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克服困難完成項目。
(2) 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學生小組接到項目之后共同交流協作,進行項目的設計和規劃,遇到困惑時可以咨詢教師的建議,將總體設計制作成標書,進行競標。
(3) 評審團對學生小組的標書進行審核,選出中標小組。中標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通常是一學年)共同探討交流,按照標書的計劃實施完成項目。
(4) 到學年末,由院系舉辦項目驗收活動,中標小組向評審團(教師和學生)展示自己的項目作品,同時向評審團講解自己項目作品的設計思路、素材收集情況、項目的創新之處以及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方法。通過學生展示與講解,最終由評審團進行評估(從項目的創新性、實際可操作性、實用價值等方面進行專業評估,同時結合學生對項目的投票推選,對項目完成的質量進行評估,并給出成績)。
(5) 教師帶領該專業的學生進行項目的總結,對“中標者”的項目進行分析,存在哪些優點和不足之處,倡導大家學習優點,改進不足之處。院系將項目作品歸檔保存,如果作品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可以向實踐中推廣。同時對其優秀的作品給予中標小組獎勵,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做出更多高質量、實用性強的項目產品。
3項目教學法與學年設計相結合實例
我校(西南大學)在計算機教學中引入了項目教學法,采用與學年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在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中選取自動化專業大三(2)班級為實驗班,試行該教學方法。同時選取大三(1)班為對比班,該班以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授。選取學生正在學習的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進行學年設計(以項目的形式呈現)。
3.1項目的名稱:職工工作量統計系統設計
項目的課程來源: C語言程序設計;根據C語言程序設計在企業日常工作中應用的方式選取這個項目。
項目的主要內容(要求):編寫一個程序,該程序實現輸入職工工號和完成的產品數量,程序允許同一職工有多次輸入,由程序對其完成的產品數量實現累計。程序按完成數量對他們排序,并確定他們的名次。按完成的產品的數量由多到少的順序,輸出名次,同一名次的職工人數及他們的工號(工號由小到大順序輸出)。要求程序有序鏈表存儲數據信息。
項目的制作時間:一學年。
3.2招標人: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
招標采用公開方式,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選取中標者。
3.3投標資格
計算機自動化專業大三(2)班的學生,以小組(3~5人)的形式公開競標。
3.4招標計劃
自招標公開發出至月末,期間為中標小組制作“標書”(程序設計的組成圖和流程圖等)的期限,至學期末對設計的產品進行評估。
3.5項目的評估標準
(1) 教師不定期檢查學生的進度,看其完成的程度。
(2) 系統最終必須經過上機調試,要有程序運行的結果,根據運行結果進行評定。
(3) 系統界面友好,易于操作。
(4) 向評審團展示系統時講解大方得體、思路清晰。
3.6歸檔或應用
將中標小組做的系統保存,根據制作的情況可以考慮應用到實踐中或被教學管理系統借鑒。我們通過在計算機自動化專業大三(2)班學生的學年設計中加入有關C語言的項目式學習實踐部分,經過一學年的教學發現:與未參加學年設計項目的大三(1)班的學生相比,經過制作標書以及項目實踐的學生,對C
語言程序設計的知識和技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把握,同時培養了他們對軟件開發工作的興趣。
4結語
隨著企事業等用人單位對招聘人才綜合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培養高校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成為社會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對計算機專業人才在工程實踐、操作技能等方面要求較高,而項目教學法側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通過項目的制作激勵學生掌握相關技能。本文所提出的項目教學法與學年設計結合的高校計算機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經歷如何將學習的理論付諸實踐即指導和服務實踐。因此該教學模式既保證了普通高校教育對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的要求,又兼顧了社會對學生在實踐操作、設計創新等方面的要求,為其以后順利完成工作中的任務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機會。
參考文獻:
[1] 王學卿. 程序設計課程項目教學法探索與實踐[J]. 職業教育研究,2009(2):98-99.
[2] 馮小輝,汪臨偉. 項目教學法在高職動態網站設計課程中的實踐[J].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6-7.
[3] 韋大宇. 淺談高職“管理信息系統”項目教學法[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7):219-221.
[4] 譚方勇,于復生,沈萍萍,等. 項目教學法在網絡操作系統管理課程鏈中的應用[J].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2):82-85.
[5] 南海.論現代職業教育的目的[J]. 職教論壇,2005(34):4-7.
Project Approach Applying to the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Combined with School Year Design
WANG Xiao-xia, TANG Yan, ZHOU Zhu-rong, HUANG Zhi-xing, YANG Ming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715,China)
【關鍵詞】小學期;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課程;就業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3―0124―04
自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大學繼續深造。這一舉措有力地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在校大學生人數亦隨之迅速增加,原本不是很突出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面對這一情況,高校教育課程設置成為備受爭論的焦點話題,大家普遍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高校學科設置不合理是有關聯的[1]。于是專家學者紛紛提出緩解大學生就業形勢需要一個引導力――改善大學生專業課程設置。
一現狀背景
截至8月底的最新統計顯示,2008年普通高校已就業畢業生超過20萬人,其中本科生就業率為92.51%,比2007年上升0.89個百分點。2009年江蘇省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23.42萬人[2],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針對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我們可以參照下表:
從上表可知,自2004年至2007年,不管是所有院校還是地方所屬院校的教育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呈遞減趨勢,由此可知近幾年來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究竟原因何在呢?
針對這一問題,通過訪談眾多已畢業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我們了解到他們在就業求職時面對的最大障礙是在校期間缺乏相應的實踐訓練,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如果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將極大地改善畢業生就業狀況。早在1994年,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定義與術語委員會在《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與范疇》一書中就將教育技術定義為一種為促進學習,而對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并且教育技術學專業致力于培養的是從事教育技術領域的教育培訓、資源建設與開發、環境建設等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教育部長周濟在一次報告中也提到“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重要”。然而,現在許多學院在設置對教育技術專業課程時并未意識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因此,對高校教育技術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并且對其依據社會需求進行調整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教育部于2009年3月28日做出明確規定,本科應屆畢業生大學四年內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我們秉持實踐項目教學應成為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的方向之一,貫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機進行學科內容教學的原則,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知行合一”人才策略。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增設小學期實踐教學課程來達到提高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專業素養以期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二 小學期的特征
小學期在國際上又稱暑期學校(Summer School),一般指在不影響春秋學期正常教學的基礎上,安排一個短期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多學習知識,開拓視野,進一步加強專業學術交流的國際化[4]。在小學期里,一般采用小班教學的形式、以實用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為指導進行教學,注重學生精神風貌和素質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養成優良的職業風范。
小學期制在國外大學普遍常見,許多學校提供各種暑期課程,為一些想提前修完課程的學生提供方便。小學期上課時間各校長短不一,沒有明確規定[5]。1920年夏,陶行知在南京高師舉辦第一次summer school,為中國高等學校開辦summer school之始。北京大學于2002年9月開始實行小學期制,邀請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教授、專家學者在“小學期”里開設一些課程或學術講座,旨在加大社會實踐課的比重[6]。今年中國人民大學也以“英文授課,本碩博同堂”的形式開始實行小學期,很多在校本科生都能夠與博士生同堂上課交流,目的是提高人大教學的國際性[7],此活動吸引了眾多眼球。另外,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也有小學期制度,主要以實踐為主。無論是學術交流,還是實踐教學,高校開辦小學期課程都是從學生的利益和需求出發并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目前我國高校一般是將小學期安排在暑假,為期四周,但是因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不同安排不一,比如海南大學就將小學期設置在冬季為時三周。
文中所指的小學期實踐課程主要是沿用目前工科學生的暑假實踐課程的形式,增設一個小學期來訓練與提升學生所學的教育技術專業技能。教育技術專業的小學期實踐課程安排主要采用學生主導課堂,老師擔當“引導”和“教練”的角色,實用、現實的任務交給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貫穿整個小學期實踐課程。整個過程教學任務高度計劃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三 教育技術專業小學期實踐課程設置
從這兩年一些院校畢業生就業去向可以看出,超過半數的畢業生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另外,有越來越多的教育技術畢業生選擇進入IT或影視傳媒公司,從事教育軟件及設備研發、數字音視頻資料制作等工作[8]。所以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必須有幫助學生發展專業實踐技能,養成相關領域的職業素養的實踐體系,它包括:信息技術教育、企業培訓、多媒體創作、電視教學片創作、教育應用系統設計開發、等五個方面,它們與教育技術學專業能力體系之間的基本對應關系如圖所示。
結合當今就業現狀并綜合各高校教育技術專業課程安排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教育技術專業分為三個方向:信息技術教育與培訓方向、數字媒體技術方向和教育軟件工程方向,為在校教育技術專業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提供小學期實踐課程。小學期課程安排的依據主要圍繞前兩年重視專業基礎教育,后兩年針對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著重培養大學生教育技術某個方向的專業能力這個中心開展并側重為這個中心服務的。在大學三年級這個學年間開辦小學期旨在通過實踐訓練提高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且為其將來的職業發展鋪設好道路。
1 信息技術教育與培訓方向
信息技術教學法和教學設計的專業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不同內容所采用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內容講解,但是純理論的講解對于學生的學習并不能起很好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小學期里安排的教法研討活動是對信息技術教學法課程的補充,同時也對教學設計課程的實踐運用。這會具有很強的示范性且可以幫助學生把小學期實踐過程的成功體驗運用到實習課堂。
采用網絡模擬的方式對企業培訓設計與實施課程的實踐訓練。這類似于因特網上玩一種叫做“MUD”的聯網游戲。這種游戲沒有圖像,用文字來創造一個自己的人物,然后同樣用文字來控制、調度這個任務的活動。專業老師擔任“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小組成員進行企業文化分析,模擬分析“企業”知識文化建設并配合“人力資源主管”進行培訓課程設計開發和實施等系列課程。
四 有效實施方法
針對教育技術專業在校三年級學生,學院將開設持續的三周教育技術學科小學期實踐課程,這些課程屬于專業高級課程。每個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至少要選一門實踐課程,所得學分納入總的實踐課程學分中。
1 時間安排
教育技術專業的小學期課程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從本科整體專業課程安排的角度來說,大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已基本修完教育技術基礎課程,對專業有了大概、基本的了解。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的課程學習中學生能知道自己的專業興趣所在,可以基本確定所要學習的專業方向,接下來可以理性地選擇具體某門實踐課程來深入拓展學習專業技能。從學校課程安排的角度來看,小學期課程的設置既不能額外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應接不暇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同時又不能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工作安排。我們把小學期實踐課程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增加一個為時三周的小學期實踐課程,具體安排是在大學三年級上半學年安排兩周,下半學年開學的第一周作為小學期最后一周的考核周。小學期跨度為兩個學期,學生可以在大三上學期的后階段開始實踐課程訓練,這時候學校有些課程已經結束,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踐學習,緊接著還有一個暑期的時間可以深入實踐。在大學三年級下學期的第一周進行考核,學生學習負擔較輕可以全心進行實踐考核,也不會額外加重教師負擔。
2 保障有效實施的措施
(1) 實行指導老師負責制,輔導員監督制,共同監督落實小學期實踐課程實施情況
小學期實踐課程是以學生為主導、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的學習,期間輔導員進行監督管理的方式進行的。指導老師需全程給予學生指導和及時地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培養學生注重解決困難的能力和勇于承擔責任的職業素質。輔導員在該過程中起監督和管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動手能力的作用。
(2) 進行形成性評價50%與總結性評價50%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實踐課程的評價素來是難以明確直觀地給出分數,在此我們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保證過程也看重結果。在實踐課程進行過程中,指導老師和輔導員同時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定性評價。在課程結束后,每個課程由指導老師指定一個定量的評價表對其作品進行打分,總分為兩個成績按權重計算所得。
(3) 課程與競賽相結合,促進學生學習動力
課程學習考核包含設計好的作品,我們可以把這些現成的作品拿去參加教育技術項目競賽。這樣一來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二來刺激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實踐課程學習。
3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實施效果分析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成立于1985年,并于1986年起開始招生。目前已形成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培養層次,共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師范)、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遠程教育和教育游戲)兩個方向。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從成立至今一直是國內同行中的引領者,從開始實施教育技術實踐課程至今已有四屆畢業生。教育技術實踐課程分為微型項目和實踐項目兩個部分,微型項目實踐共6個項目,分在1-6學期進行,具體由任課老師帶隊,在每學期第3-4周布置任務,按組分工完成作品、在15-16周完成作品匯報,由系考核小組進行考核,考核小組成員由本學期相關任課老師及系教學質量評估小組成員組成;教育技術項目實踐板塊由多門以實踐為主的課程組成,集中安排在第七學期進行,該板塊的課程是動態生成性課程已經納入本專業學生培養計劃,課程學習亦計入學分,四年共11個學分。實踐課程的具體內容隨著教育技術應用領域的發展而變化,有較大彈性,能夠及時反映技術發展與社會需求。從南京師范大學歷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工作情況我們可以知道,教育技術實踐課程不僅給他們的面試帶來莫大的幫助,而且讓其工作受益匪淺。小學期實踐課程是在原有的實踐課程上進行的調整,是對學生的需求和實施過程的問題進行補充。
五 結束語
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就已凸顯,今后恐怕亦將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存在。有效解決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應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在此,我們從本校教育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小學期的特點,提出在大學三年級穿插小學期實踐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技術專業知識以便為其就業做好準備。該論文試圖從增加實踐教學的措施這一角度來解決就業問題,以期拋磚引玉,能引起更多的專家學者探討并研究教育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
參考文獻
[1] 石小磊,劉璞.就業難折射專業設置缺陷 [EB/O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8年浙江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與去年基本持平 [EB/OL].
[3]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教育類本科專業近四年就業率一覽[EB/OL].
[4] 周偉,唐安國. 短學期制課程設置的利弊分析――以上海大學的調查為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06).
[5] 何啟東. 國外學期制度漫談[J].高校觀察,2006,(03).
[6] 暑假成小學期――中國高校興起三學期制[N]. 北京晨報,2002-11-09.
[7] 雷嘉.人民大學今年試行“小學期”[N].北京青年報,2009-02-27.
[8]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市場需求與人才定位、培養模式研究[EB/OL].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ummer School Practical Curriculum i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Employment
TANG Xiao-yan WANG Ju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Jiangsu,Nanjing,210097,China)
漢陽大學的校訓是“愛之實踐”,愛,主要聽說漢陽大學也是一個教會學校,而且說到愛心,本人確實也在周圍韓國人堅韌的性格但溫順的品行中有所體會,“實踐”的校訓重心,在建筑學院中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重視對社會發展環境地了解,學校還特別重視對學生動手及表現能力地鍛煉和培養。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順應它的實踐為主要目的而實現的不斷地循序更新。這不光表現在它整個教學體系的組成上,也體現在它的教育方式方法,老師講義的主題設計上。漢陽大學具有較悠久的校史,1939年建校,1948年從韓國最早的4年制建筑工學專業發展以來,成為韓國產業化專業院校中很有前途的建筑教育名校。建校以來培養了12000余名優秀畢業生,成為韓國的建筑設計,施工,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幾乎占韓國建筑界活動者的40%。
二.建筑學院教育構成體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體制主要受(日本,歐洲)影響建筑學教育體制實際是亞洲傳統教育方式與西方新學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與活化。即以日本教學方式為主要參考對象大量引入西方先進教學方式的教學特點。
日本的大學是較早接受西方先進自由文化的亞洲的大學。在接受先進文明的過程中,又經過了本土性地過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進性又符合亞洲文化特性的雙重優勢,中國也是較早吸收西方教學思路的東亞國家,并且也已經實行建筑學認證的考核體制多年,所以畢業于日本東京大學的樸龍煥院長和畢業于中國清華大學的韓東洙系主任應該是把持亞洲傳統教育體制的領軍人員而分別畢業于賓西法尼亞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澳大利亞的悉尼大學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隊伍則是吸收及傳播西方先進教學方式的重要成員,更好地促進西方:講課-討論-siminar-lab.的教學方式的實現。
教育師資構成:
漢陽大學建筑學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較嚴格。任用形式包括專任教授,簽約教授,外聘教授,責任教授,定期講師等五種任用形式的教授。對專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學的博士學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或有國內建筑師資格及碩士以上學位。為了保證建筑學院能動的建筑學教育,還會定期選擇業務活動中較為活躍的建筑師作為簽約教授,認用期為2年。為確保各專業領域的完整,學校會盡量保證教師畢業學校的多樣化,工作經歷的差別化,還會盡可能地任用外國教授,現在漢陽大學建筑學院共有專職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學部11名,包括2名簽約教授)建筑學部外還有2名外聘教授。責任教授5名,定期講師33名,共有59名教授組成。
三.學部和大學院的教學方式的特征構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漢陽大學建筑學院對于本科學生的選拔標準
2005年開始,學部開始分為建筑學和工學兩個部分。在學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隨時擴招兩種。對于那些不定期進行擴招的學生要對其進行建筑學教育的適應能力和建筑設計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論是定期的還是擴招的學生,都要求高考成績是一等以上。對于建筑學很感興趣的其他專業,其他學校的學生,在學校所規定的日程范圍內可以通過轉系河插班的方式。這種轉系的學生要有最少2學期以上的大學學習經歷。如果通過考試的話,即可插入三年級。這種插班制度,主要是從3年級開始插入。
1)培育重心:對學生的培養主要是針對學生將來就業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學生本身的興趣和專業接受適應能力來進行的選擇性,對象性的實施方案。
2)教育情況
在教育方式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他們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師的講義很多情況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圍地擴展添加,而且還會有主題地循環改革,設計課的設計主題,很多情況是每年更新,除了各個階段學生能力培養的主旨相同外,訓練形式,設計的開展手法、表現形式都有一定的變化。學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對外國教學方式較為了解的西方大學教授,還很注重與西方各個教學研究體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漢陽大學與莫斯科大學,日本東北大學防災研究所,東京大學地震工學研究所,日本國土建設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羅馬大學,法國La villette大學,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學建筑設計學院,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宮工學大學等國外研究學院組織有交流。從02年開始與法國La villette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中國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國立臺灣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院,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中國蘇州科技大學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臺灣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等有學術交流和交換學生等活動。
整個教學過程,不但重視與國際前沿的標準接軌,而且重視對國家傳統文化的傳承。像本科二年級的韓國建筑史課的彩畫實習,除了幾個歷史文化學專業學校外,只有漢陽大學建筑學院才有的歷史文化體驗實習課。不但加深了同學對本國建筑歷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學生專業技能地實踐機會。
漢陽大學建筑學本科修課表
實用英語會話1
設計信息的理解
數學和幾何學
新生研討會
3 3
3
1
專業英語
物理學的概念
語言與文字
科學技術的哲學理解
3
3
32
基礎表現1
3
基礎表現 2
3
藝術/設計1
3
藝術/設計2
3
建筑CAD
3
電腦制圖
3
39(21+18)
韓國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現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設計論
3
建筑論
3
建筑規劃
3
區域規劃
3
基礎設計1
3
基礎設計 2
3
建筑設計1
6
建筑設計2
6
建筑設計3
6
建筑設計4
6
建筑設計5
6
建筑設計6
6
建筑設計7
6
建筑設計8
6
3
建筑構造系統
3
建筑構法
3
建筑構造力學
3
建筑構造規劃
3
24(12+6+6)
建筑環境工學
3
建筑設備概論
3
24(12+6+6)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規劃
3
24(12+6+6)
3
建筑計劃
3
建筑業務實踐
3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住居論
空間形態論
數字設計系統
3
3
3
室內設計
造景學
建筑細部美學
3
3
3
東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現代都市論
3
3
3
建筑防災論
環境和生態建筑
建筑經營
3
3
3
漢陽大學的教育方案為低年級的基礎設計是通過空間設計進行設計體驗實踐。以成組作業的形式訓練大家的協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級則以大的教學訓練方向為基礎,每年緊隨社會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設計題目。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插入點和核心元素來自由發揮。
從課表的內容可以看出,理論和實踐并重。除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外,而對理論標準要求同樣不遜于實踐,從二年級開始,理論課的課堂作業,老師就開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學生作一些相關建筑物,展示會的觀覽心得,讀書心得,分析當前設計領域的較受矚目的設計師作品,并開展一些分析討論會。不但培養學生認識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對其理論分析能力進行初步培養。同時借助首爾處于韓國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師會根據學生的需要,請社會上當前較為活躍,較為有成就的設計師到課堂上作發言,給學生傳授最前沿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
下面以漢陽大學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學生作品為例來具體介紹說明各個學年建筑學的教育特色。
第一學年
基于第一學年的學生第一次接觸設計課,這學期主要強調分析盡量多的創造性設計,從上半學期開始,學生將被要求遞交一些報告來證明他們對所給題目的分析能力。范圍則從實體元素到社會現象。下半學期課程包括的設計不屬于必修,定義為建筑與材料的關系,這學期的設計重心是手工作業,學生要通過成組作業的方式實現。
第二學年
這個學期給學生更深入地介紹建筑設計的過程,讓學生更明確學科包括的三個部分,建筑維度重心地發展。這學期主要讓學生調查,研究,閱讀,欣賞,理解修建個性空間的不同方式。
這個學期的重心是讓學生意識空間設定的過程是有動機并被社會、文化、技術等多種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這些過程的同時,訓練學生繪圖,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則。讓學生知道并熟悉2維畫面和3維空間模型之間媒介的相互貫通性。
第三學年
這個階段的學習要求更廣泛,更深入細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學科之間的關系結構構成。地塊和工程的結構不只是解決空間功能問題,還有一個統合的概念。這學期是以探索整個建設過程中的結構體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學年
城市不止是一個無價 的結構體的物理集核,在這個學期,會重點強調城市是一個通過社會現象清晰體現空間組織體系如何改變空間形態的歷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視為城市矛盾調解員同時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學生需要理解理想與現實之間私人領域與公有土地的縮張構成機制。
第五學年
這是一個根據各自的設計理念獨立完成作業的學年。學生能夠通過作業更好地訓練和應用前幾個學期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學生這個學期作業的建筑價值體系將證實他們的能力并作為最后第五學期的最終成績。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主題和地塊,這不僅是代表學生的最后成績。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學生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考而獲得最終構想的過程。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如何用建筑來實現表現社會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終被給予極大的重視。學生在前半學期為設計構想形成期間,這期間學校管理更加嚴格,老師幾乎一周一次地跟蹤指導。指導老師將提供改評,幫助學生運用自己邏輯來解決一些程序,地形規劃,基本設計和繪制、制造作品中的問題。完成的作品則將參加畢業展覽。
本科教學較為注重深入細致的多種專業技能的培養,像第五學年為研究論文準備學期,設置有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兩種可選擇畢業方式,體現出學校對即將步入設計崗位的學生實踐工作能力的重視。經過三個設計學期學習,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論文指導老師及設計組,這是一個獨立學習的學期。學生選擇自己畢業設計論文的主題和地塊,與低年級設計相比,畢業設計需要一開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過一些自己制作的設計圖和簡單模型反映他們對自己設計作品的理念。結構,機械特點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將作為畢業展覽展出。而且為即將升入研究生搞理論研究的學生提供培養研究能力機會。這應該也是為了適應當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漸增大的趨勢,學生通過這些細分專業,研究主題的學習,可以更早地適應研究生院的學習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學情況
由于韓國大學和中國大學的入學制度不一樣,有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兩個入學學期,而且在韓國學生入學和休學制度比較靈活,再加上韓國男生的義務參軍制度,所以學生的流動性較大,很多時候2000年入學的到08年還沒有畢業,所以一般的畢業生數跟入學的人數不完全相符合。以漢陽大學建筑學院07.9-08.2的畢業生情況為例(見下表)
07-08.2畢業生情況
專業
總畢業生人數
求職人數
升研究生人數
未求職人數
其他
建筑設計專業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總人數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畢業生30人,其中有13名學生求職了,這其中5名就職于空間設計事務所,2名就職于三星物業,1名就職于黃土真建筑設計事務所(是韓國比較有名的建筑師,近年以作韓國傳統家屋方案出名),還有少數就職于其他一些韓國較大的設計事務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漢陽大學,一名首爾大學,一名韓國綜合藝術學校。其余9名出國留學或參軍。漢陽大學建筑學院的本科生設計教育的指導內容全面而實用,訓練了學生較強得動手能力.所以社會相應機構對漢陽大學建筑系畢業生也給予了較合適的反饋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論能力的深入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本科生階段必修的理論課并不多,只占全部課程的六分之一。但從四學年開始又出現了較多的理論課。占所有選修課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門專業課,而到了研究生階段,除了建筑設計專業有四門設計實習課以外,其他皆為理論課。
2)教育情況
學生的培養方式
漢陽大學建筑學院的研究生教育課程與中國的課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鑒西方教育方式又延傳東方國家教育理念,進入研究生院以后,實行學分積累制,碩士期間一般是36個學分,并且還要完成碩士論文,而博士則需要在36個學分的基礎上再修24個學分,達到60個學分,并且完成畢業論文即可畢業。 從課程設置和學分數量上與中國的很多大學不同。而且在課程上除建筑設計專業部分碩士的建筑設計課和很少的幾門只為博士開設的課外。大部分的理論課是碩士和博士同時選的,這一點也與中國許多院校碩博士課程較明確分化的情況不一樣。并且還可以跨專業學分交換和跨學校學分交換,就像首爾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認學分,實現學分交換的。
研究生授課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論深度,并且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較注重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創造靈感的培養,即自己延伸和解讀方案的能力,設計不單單是簡單的學院派似的根據固定地形,固定設計標準指標套用而作設計,而是在隨機選定的地形中,學生自己構想比較合適的功能構成,體塊形態。像在建筑聲學的課上,老師除了講授一些建筑聲學的理論及建筑設計中對建筑聲學理論的應用,在設計實踐中,老師還設計了多種類型的設計作業。首先是讓學生選擇一幅自己喜歡的畫作,把畫作分析成自己認為的聲音,并采集聲音文件,制作成一個聲音作品。然后將聲音作品,還原成一個圖像作品,最后實現到建筑物設計中。(見圖)
設計課中,學生基本上也是用一個學期或半個學期來完成一個方案,幾乎每個星期老師都會給學生分析方案,而學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個或電腦或手工制作的體塊模型作為自己新想法的表現。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評圖,學生都要為自己的設計作很認真地表現和講解分析,并有 多個教授進行綜合審評。碩士研究生的畢業狀況以07.9-08.2的畢業生情況為例來看,見下表
專業
總畢業生人數
求職人數
未求職人數
其他
建筑設計專業
13
10
3
各部分占總人數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畢業生,而且都是設計專業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設計希望,三友設計,建元設計,建筑師事務所OCA,BMP設計等韓國較為有名的設計事務所,而其他的大部分為準備就業狀態。
四.總結
漢陽大學是基根于亞洲又積極吸收模仿歐美等著名大學的先進教育體系,再根據自身因素,合理的吸收,運用和發展。采用多種教師聘任制度,定期與擴招相結合的招生制度等以適應社會發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的較為先進合理的制度體系。從本科教育開始漢陽大學就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與創新兩手緊顧的原則指導其教學。對學生的培養上,也根據社會上多角色的需要狀況,通過調節師資,安排學生實踐機會,給學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
一、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概括及特色
1.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訓基本概況
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訓在形式上各自有不同的做法,大致概括如表1。
2.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訓基本特點
根據表中列舉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發達國家中小學職前培訓雖然有所區別,但許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中小學教師的碩士化相當普遍。從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入職前的教育年限看,幾乎都要達到碩士學歷,以德國為最。在美國,1986年霍姆斯小組的《明日的教師》報告中指出:教師教育年限應由四年延長到五年,前四年主修文 理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第五年集中進行教育專業訓練,畢業后獲得碩士學位,并把這種碩士學位作為教師從教的必要條件。[1]2005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在教師培養中增加專職研究生院”的想法,指出“在充實、加強本科階段教師培養的同時,有必要在制度上重新探討研究生階段的教師培養和再教育問題”。[2]目前,英國的教師培養的主要形式是“大學畢業后的教師證書培訓”。它是專門為已經獲得學士學位的人員開設的。現在英國的非教育學士學位獲得者,要想去中小學任教,必須學完這類課程并取得“研究生教育證書”。教師學位碩士化,已成為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國目前部分師范大學探索的“4+X”模式和“3+3”模式,都是適應這一趨勢發展要求的體現。
第二,培訓中非常重視實習環節。重視師范生的從教能力是美國教師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一般地,美國師資培訓中大約有一個學期的時間集中于教學實踐上。美國各州都重視教育實習活動,通常在教育課程結束的最后階段,具體時間因周而異。教學實踐活動平均為11學分,占總學分的11%。如美國全國優秀教師委員會和霍姆斯小組都建議為新教師進行1學年(約15周)的實習訓練。實習期間,實習教師和正式教師一樣,每月在校工作8天,每天8個小時,完全參與學校生活;并至少兩周全面負責所在班級全部教學活動的計劃、實施和評價工作。同時規定實習教師每周回母校一次,用2~3小時的時間,組織實習討論會,在大學教師的指導下,總結本周實習,討論一些共性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辦法。[3]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將教師職前培養階段一次性教育實習分散到大學四年之中進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愛知教育大學”1999年制訂的新“教學計劃”。該計劃提出了“四年實習制度”,四年內的實習任務是:第一年為“體驗實習”,參加中小學的各種“學校儀式和課外活動”;第二年為“基礎實習”,參加實際的教學活動,主要是以聽課為主;第三年為“教育實習”,獨立在講壇上教學、指導學生;第四年為“研究實習”,在實習學校的幫助下,自己擬定研究題目并進行實驗研究,完成畢業論文。[4]而英國政府規定“研究生教育證書”課程和“教育學士課程”的師范生在教師伙伴學校的教育教學時間分別達到24周和32周。
3.非常重視高校與中小學的合作
發達國家之所以能給學生安排那么多的實習時間,并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就是因為高校與中小學的合作制度,尤其是英國。1992年5月,英國政府頒布了《教師職前培養》改革文件,計劃以學校為基地,通過大學與中小學之間建立伙伴關系來培訓教師,形成大學教育學院、中小學實習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三位一體的模式。強調師范教育機構必須建立服務基礎教師培訓的中小學基地學校,兩者的關系應該是合作關系,以促進教師教育切合中小學實際。為了完成這次改革,英國政府在1992―1993年度撥出專款600萬英鎊。目前,英國共有74所高等教育機構與幾千所學校建立了伙伴關系,每年通過這種途徑培訓的教師達27000名。[5]
1986年,美國霍姆斯小組出版了《明日的教師》,提出了改革職前培養課程以及建立中小學與大學密切合作的建議,旨在以中小學為基地建立專業發展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加強中小學與教師培養機構的聯系與合作,共同培養教師。具體做法:擁有學士學位、志愿當教師者,通過審查和能力測驗后被接收入學,在中小學接受為期一年的教育與實習。[6]
二、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特色對我國的啟示
1.改革教師職前培養模式
為了提高教師學歷,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近些年來一直在進行改革,表現出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發性。比較代表性的有北京師范大學的“4+2”模式和上海師范大學的“3+3”模式。
“4+2”模式。即學生在本科4年學習期間,完全按照綜合大學的培養模式接受本專業的訓練,本科結束后,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學生經過嚴格的篩選,進入教育學院攻讀教育碩士學位。“3+3”模式的具體思路: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按照綜合性大學的培養模式接受各專業教育;在第三學年,根據既定標準對全校各學院本科各專業中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優秀學生進行篩選,從中擇優選拔學生進入“3+3”培養模式;第四學年,設置3個月的入門導向,然后到各教育機構從事“教育實踐”;第五學年,回到教育學院正式攻讀“教師教育專業”碩士學位課程;第六學年,通過論文答辯并完成規定學分的學業者可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和“教育學碩士學位”。“3+3”模式碩士畢業生主要面向基礎教育部門,期望和激勵畢業生到中小學執鞭任教。其他師范院校也應該進一步探索提升教師學歷的教師教育模式,不斷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入職教師學歷水平。
2.延長師范生實習時間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應延長教育實習時間,以保證師范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育實習任務,并真正達到教育實習的目的。在現有的實習規劃下,各師范院校也應該在遵循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頒布的本、專科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育實習中有限的時間資源,提高實習效果。例如,努力實行多層次實習,包括參觀、見習、實習等;積極采取多渠道實習,包括計劃內的實習和計劃外參加中小學的有關教育、教學活動等。
3.大力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合作
國家要從政策上推動中小學與高等師范院校合作,并給予一定的補助,這樣才能調動中小學接納師范院校學生的積極性。高等師范院校自己也要加強與中小學的聯系,安排學生參觀、見習、實習等。學生在中小學實習期間要多向骨干教師學習,不斷掌握教學技巧,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為將來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打下基礎。學生實習,應采用雙導師制,在大學里有理論指導老師,中小學也應該有實踐指導老師。同時實習期內每周都要回校,展開討論,集中解決大家常碰見的問題,并寫好實結和心得。另外,中小學教師在與師范生的交流中,也能夠提高理論素養,不斷提高自己科研能力。
[1]郭玉霞,高政英.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教育[M].臺北:臺灣書店,1987:84.
[2]楊艷玲.日本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8).
[3]楊光富,周濤.美國中小學教師培養最新動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3).
[4]王建平.日本教師教育發展動向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3,(11).
[5]黃正平.英國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3-0103-02[ZW(N]
[基金項目]本文系集美大學誠毅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行動導向法在電子商務創業課程中的運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帆靜(1982―),女,福建莆田人,碩士,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管理系電子商務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一、行動導向法的內涵
行動導向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項目驅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擬等多種模式,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和深入體驗,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和應用創新的關鍵能力。
(一)項目驅動
這是行動導向法中的一種代表性的教學方式。將一個相對獨立的工作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流程而進行的教學過程。教學活動可以采取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的方式,特別適合于應用實踐類型的課程教學。
(二)案例分析
向學生提供一段企業背景資料,然后提出問題,在問題中要求學生仔細閱讀理解案例內容,結合所學過的理論知識,正確分析或合理評價,或針對案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建議等。案例分析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考查高層次的認知目標。通過分析某個具體案例,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得到考查,而且也考查了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不需要課前作任何繁瑣的準備。這種生動的教學方法主要把表現的機會留給學生,而教師作用則是清楚傳達課程的學習目標,針對扮演的情景安排好角色位置,并且提出相應的思考問題等。角色扮演法適合的課程范圍及對象較寬廣,同時也比較簡單省事。
(四)情景模擬
這是一種行為測試手段。在這類測試中學生往往是針對從事的工作崗位進行“實地”測試。教師為學生小組提供代表性的模擬情景,讓他們完成職業崗位分配的典型任務,然后對其工作質量和效果進行評估。
二、電子商務創業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高校創業教育普遍滯后,創業教育模式急需更新。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觀念的總體水平比西方發達國家低很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強調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育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思維。在政府部門和院校的相關鼓勵政策支持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顯著激發,依靠自身的新穎想法解決了社會的實際問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高校的教育方式有所創新,但大部分課程內容的設置還是停留在理論灌輸的層次。
其次,大學生創業素質需要提高,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脫軌。作為開展校園電子商務創業來說,從事該項創業的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業素質。據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創辦企業5年內存活率僅為30%,比社會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1]高等院校開展創業教育應當把提升學生的創業綜合能力和素質作為首要的教育目標。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社會群體,其創業能力水平高低對激發社會創業熱情,帶動萬眾創新,增添社會活力至關重要。
再次,高校畢業生創業率低,政府扶持政策難以落地。2013屆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僅為2.3%,這種比例說明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創業率相當低,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1]政府部門主要關注大學畢業生就業,并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進行排行公布,但對大學生創業工作沒有實行相應力度的指導監督。政府、金融、稅收等相關部門和機構推出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限制條件過多,申辦程序繁瑣,優惠門檻偏高。
最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效果有待提高。在開展電子商務創業教育課程時,首先要對相關教材進行改革,建立一整套相對完整的課程資料庫。然后,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革。如果只是把創業教育當做一門專業課程來講授的,就不能突出該課程的靈活性和創新點,應當是和學生一起分享相關創業經驗的過程。教授該類創業課程的教師通常要有自己的創業經歷和豐富的創業經驗。
三、行動導向法在電子商務創業課程中的實踐運用
學習領域:電子商務創業管理;學習情境:個人網店或企業商城的建立與運營;
目標群體:電子商務專業學生;
授課時間:第三學年第二學期;
教學環境:多媒體電子計算機教室、C2C電子商務平臺(如淘寶網)、B2B電子商務平臺(如EC Shop)。
教學目標和方法:使學生能夠依照要求完成個人網店或企業商城的建立和運營,自行選擇軟件應用工具設計和制作網店或商城網頁。專業能力方面正確使用電腦和設計軟件設計個人網店或企業商城,能設計制作個人網店或企業商城首頁,熟悉運營流程和日常管理,應用相關營銷工具和方法進行產品推廣。
教學過程:
1.教師下達項目書,各小組確定項目。每班4~8人自由組合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項目主題,可以建立一個個人網店或企業商城,制作過程要求體現分工協作精神。
2.全體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制訂創業計劃書。各個小組按要求進行市場分析,確定創業目的及功能、規劃網店內容、策劃網站結構,網頁設計的技術方案選擇,制定運營計劃和網絡營銷策略。
3.創業計劃審核。小組成員討論創業項目計劃,并提交教師審核,共同找出所設計方案的缺陷,并加以及時修正。
4.項目模塊實施。應用軟件工具進行個人網店或企業商城的網站制作。
5.檢查評估。測評可以分為小組自評(20%)、小組互評(40%)和教師評分(40%)。
四、建議與對策
第一,高等院校開展創業教育應當與市場接軌,創建職業導向的教育模式,強調培養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在開展電子商務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可選擇校園電子商務作為學生的學習領域。通過課堂理論知識的講解,傳授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心理以及創業精神等幾個方面相關電子商務創業知識。可以通過開展創業培訓班或創業協會等形式,促進學生創業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開設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的流程,如何運營電子商務業務,如何建立企業文化以及企業融資等各方面的內容。
第二,電子商務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學習計算機網絡、網站建設等技術課程,還學習管理營銷、國際貿易以及物流服務相關知識。大學專業課程結束后,學生往往感覺自己什么都學了,卻什么都不夠精通。存在這個疑惑的背后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沒有機會得到鍛煉。盡管相關課程有相應的實訓環節,但基本上是通過電子商務實驗室或企業沙盤化實驗室的軟件操作。電子商務相關技術發展迅速,模擬軟件顯然不能夠滿足新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塊的出現,與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實際過程有較大的差別。可以通過創立校園電子商務創業孵化中心的模式,或者與企業對接建立學生實習基地方法開展校園電子商務創業教育。
【關鍵詞】學分制 選課課程 就業能力 職業發展 溫州高校
【課題來源】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編號:20151035100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48-02
1.學分制下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及課程(結構)體系
1.1學分制下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溫州大學是目前溫州市唯一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其在學分制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向導,培養“重實踐、強能力、敢擔當、能創業、會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八項原則:
(一)樹立大教學觀,強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
(二)樹立大實踐觀,強化課內外、校內外實踐教學一體化
(三)尊重學生學習自,實施全面選課制度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分層分類人才培養
(五)以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提升為重點,推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
(六)強化課程標準對專業標準的支撐,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七)整合課程內容,推進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創新。
(八)對接開放教育,推進課程及教學的國際化
1.2課程(結構)體系
圖1 課程結構體系圖
課程體系由課內課程體系和課外教育項目兩大系列構成。其中課內課程體系包括專業課、基礎課、通識課、實踐課四類;課外教育項目包括軍事訓練、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素質拓展、就業指導、體能測試、心理教育等七個模塊,教師教育類專業還包括教師職業技能這一模塊模塊。課程(結構)體系如圖1。
2.學分制下選課制度對學生的影響分析
2.1選課制度對學生的正面影響
選課制作為學分的核心和基礎,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自由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潛能。其對學生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改革“滿堂灌”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各專業培養目標與畢業生能力培養要求為依據合理的設置課程,進一步加快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程教學中引入研討式教學、混合學習和翻轉課堂等先進教學理念,課外利用網絡在線課程資源以此來加強學生的課外學習的自主性。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不斷引進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加強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促進文、理科專業間的滲透,打通不同學院、專業課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完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2.2學生選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從學年制向學分制的轉變過程中,相應的配套教學管理制度沒有跟著過渡,導致學生對學分制認識不充分,再加上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認識不足,學生在選課時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選課時盲目跟風:盲目跟風是當下大學生選課過程最常出現的現象。由于沒能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選課前沒有及時的對所選課程進行了解。看著身邊多數同學選了就跟著選,怕一個人上課落單,往往會跟關系要好的朋友或室友選相同的課程。這幾種現象在低年級學生中普遍存在。
(二)為獲取學分而選擇課程:由于學分制是把規定的畢業最低總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量和畢業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對學生大學四年的學分有明確的要求。所以導致學生在選課過程中產生誤區,因此忽視課程內容學習本身的重要性,而偏向與考慮獲取學分的難易程度。從而會使學生遺漏了一些對專業知識體系構建至關重要的課程,導致學生知識體系不完整。
3.學分制下學生選課的課程(結構)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影響
當下各單位招聘大學畢業生,既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又看重學生的綜合素養。對想要招聘專業對口的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來說,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被看重。學生在大學期間所選的課程及學習情況將會對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大多數學生因為對學分制的認識不充分,對課程結構的構建邏輯不清晰。所以在選課過程中常出現一些盲目選課的現象:“如看大多數同學選了也就跟著選,沒有了解課程內容聽學長學姐說該門課程好拿學分而去選課…”等等現象的出現勢必會導致學生專業知識框架構建不全面,從而出現畢業生專業能力不突出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就業優勢。
學生所具備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對其將來的職業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期間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來提升這個兩方面,但是隨著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學校教學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單單的課程學習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才培養的需求了。現在學生應該從培養和提升自己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興趣,拓展知識面,提高思想覺悟,向一專多能型的人才靠近。
4.學分制下學生如何構建正確的課程結構
4.1進一步加強新生實業教育,讓學生一開始在心中就有一個整體課程結構的框架
通常新生入學,學校會采用多樣化的方式來加強對新生的實業教育,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和生活環境。學院通常會安排走訪寢室,專業教師和高年級學生做交流會等等,讓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同時向學生介紹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及課程結構設置,同時也可以開設有針對性的講座,以此來引起學生對選課的課程結構的重視,避免隨意選課的現象的出現,為學生接下來的發展提供方向。
4.2確定本專業的主干課程,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選課。
專業主干課程即為各專業的必修課,是根據每個專業的特點和專業發展方向確定的,是每個學生都必須修讀課程。除主干課程外,每個專業都結合專業特點開設任選課程,任選課程需要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和專業發展情況來進行選課,這時專業教師需要督促和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選課,尤其要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指導。
4.3加強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
專業任課教師和輔導員要時刻關注學生動態,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生活狀況,及時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同時,還要加強高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樣作為學生,在溝通和交流方面可以更為融洽,作為學長學姐可以更好的向學弟學妹們講述自己的經驗,可以更好的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
5.結語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高校的教學制度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從學年制到學分制的轉變,是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隨著制度的改變配套教學理念沒有隨著過渡,大部學生對學分制認識不足,導致學生專業不突出,從而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學生選課時課程結構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充分的結合專業特點和自身興趣進行選課,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劍敏.學分制下學生選課心態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影響研究――以溫州高校為例[J]科教文匯,2015.10
[2]張國梁等.學分制下學生選課心態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1.1
[3]左樹強,王倩.淺析學分制下高校課程設置的改革[J]高等農業教育,2007.5
[4]武秋.完全學分制下課程設置的優化路徑[J]高等教育管理,2007.11
[5]張瑞富等.學分制下學生選課中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探討――以內蒙古民族大學農學院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