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27: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化學知識大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 科學素養 滲透
20世紀60年代以后,國際化學課程改革風起云涌,不少國家和地區在高中化學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式、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從關注課程的“學術性”向重視課程的“社會性”,從“知識系統”向“多元能力”轉變。在這一系列轉變中科學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科學素養不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且是現代社會中人類普遍文明的標志。
一、科學素養的發展背景
科學素養的具體內容是隨著人們的認識發展而不斷的變化的。最初由美國的Miller J.D.提出,后來《國際課程大全》的作者Klopfer L.E.再次提出。
二、科學素養的含義
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意識、科學方法和科學能力等方面。
科學精神是通過思維等心理活動形成的約束科學活動的價值規范和準則,也包括通常所謂“科學意識”在內。科學精神是在科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現為求實務實、開拓創新、崇尚真理,依據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辦事;甘于奉獻、不怕困難,等等。
科學意識是通過科學實踐獲得的關于客觀事物及其內在規律的認識;是形成科學觀念、發展智能的基礎和載體。包括有關的概念、事實(命題)、理論、規則等。
科學方法是人們自某種理論支持下,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科學活動中形成的有效的規則、方法和手段,是科學活動經驗程序化、規范化的結果,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有利工具。
科學實踐能力是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方法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包括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設計能力、時間操作能力、知識應用能力、成果評價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科學素養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滲透
1.加強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國著名的化學家付鷹先生說:“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是可以給人以智慧。”在化學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化學是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學習稀有氣體時,向學生介紹氬的發展史。1785年,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就預言大氣有一種未知的氣體,他在實驗報告中記錄了氧與氮化合為氨的氧化物在溶解在苛性鈉溶液后,最后管內總有一個小氣泡,其體積不超過原體積的1/200。100多年后,英國科學家瑞利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制取氮氣,測定出來的氮氣密度并不相同,兩者相差0.0064g/L。瑞利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在1892年9月29日在《自然》雜志上公開征求答案,拉姆塞欣然與瑞利合作研究。他們重復了卡文迪許的實驗,最后殘留的未知氣體為原來空氣的1/80。他們通過對未知氣體進行光譜分析,確認它是一種新元素,后來命名為氬。這個事實給人以極大的啟發,一個小小的氣泡里面隱藏著一個化學元素的大家族――零族。它們默默無聞地酣睡了100多年,直到細心過人的瑞利和拉姆塞不放過第三位小數的差異,才把它們從不易察覺的細節中探索出來。這充分體現了科學家誠實的科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維方法,以及科學家們團結協作的精神才使他們會成功。化學史教育能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家們的人格魅力,化學史是加強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2.重視科學研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研究性學習”,將其切實貫徹在日常化學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我們根據化學的學科特點和普通中學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學會”逐步轉向“會學”,注重學生獨立鉆研,著眼于思維和創造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造精神。
例如元素周期律一節,課前要求學生查閱資料,收集1―36元素的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單質的熔點等大量數據;課上,通過展示學生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分析,學生不難“發現”元素周期律,而且這種周期性變化并不是指簡單、機械的重復。引起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根源是什么呢?問題一提出,學生積極熱烈地討論起來,在我的點撥指導下,學生明確了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周期性變化是引起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根源。學生在實踐、認識、再認識的過程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又如,我在乙烯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介紹2002年上海石化四期工程情況引入新課后,提出:乙烯分子式為C2H4與乙烷C2H6相比少了兩個H原子,請大家搭建乙烷、乙烯的分子模型,寫出它們的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并比較它們結構上的異同點。結果,學生搭建的乙烯分子模型有兩種:一種碳原子之間是雙鍵,另一種碳原子之間是單鍵。學生爭論不定。我請學生利用我提供的藥品、儀器(乙烯氣體、水、溴水、酸性高錳酸鉀、火柴、試管、燒杯等)探究乙烯的性質,然后交流小結乙烯的性質,并說明是怎樣得到結論的。學生發現乙烯使溴水、酸性高錳酸鉀都褪色了,與以知的甲烷的性質不同,從而肯定了乙烯分子原子之間是雙鍵,又合理地解釋了乙烯與溴水、酸性高錳酸鉀的反應,學生理解了雙鍵能發生加成反應、加聚反應的特征。課后作業是乙烯給人類帶來什么。我從作業中看到,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檢索,列舉了大量事例,說明乙烯給人類帶來了種種好處,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如“白色污染”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總之,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善學、好學的品質,面對問題解決過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時樂此不疲的情懷,從而在知識、能力和情感等諸多方面為中學后教育做好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掌握先進而實用的技術,引導他們把今天的學習和明天的工作緊密聯系起來,為今后獨立的生活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魏冰.科學素養教育在我國初中化學課程中的歷史演進.化學教育,2004,25(10):14-17.
[4]胡一毅.深化高考改革,提高科學素養[J].化學教學,20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