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養殖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局部地區的疫情嚴重。相比較于城鎮,農村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處于落后地位。我國農村地區的很多養殖戶都缺乏養殖經驗,養殖知識不夠專業,防疫觀念淡泊,加上養殖環境差和養殖設施落后,導致養殖過程中很容易發生動物疫病,影響養殖效益的提高。據統計,我國農村地區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禽畜因為患病而死亡。
(2)畜牧養殖加工業發展緩慢。城市畜牧養殖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和加工業有了緊密的合作,初步形成一體的生產供應體系。但是,我國農村地區的養殖加工業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在技術和設備上都遠遠落后于城市養殖加工業,畜牧養殖加工業發展緩慢,直接導致了農村難以形成一體化的生產和銷售服務體系。這也是未來農村地區畜牧養殖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3)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目前散養戶和小型養殖戶除了留下極少一部分禽畜產品供自己食用外,絕大多數的禽畜類產品都賣給了中間商,中間商的收購價格和市場出售價格有很大的落差,收購價格偏低是目前的主要現狀。
2畜牧養殖新農村建設的未來發展模式
(1)建設科學和完善的疫情防御體系。長效防控和應急防控應當是疫情防疫的兩種方式,在目前動物疫情十分頻繁的情況下,我們應該以長效防控為主,應急防控為輔,努力建設和完善農村動物疫病防控機制。同時還要加強農村動物疾病防控責任體系建設,在免疫評估和建議規范上加以完善,落實動物防疫責任到人制度。還要強化畜牧業主體、官方獸醫及執業獸醫和畜牧管理部門的防疫責任體系,做好協同防疫工作。引進先進的防疫經驗和設備,消毒水的配備一定要符合相關規定。這樣才能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疫情防御體系,保障畜禽養殖的健康發展。
(2)建設安全、優質的飼料生產體系。飼料是畜牧業得以穩固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把好飼料安全關口對于農村畜牧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政府可以鼓勵和輔助一些飼料生產企業進入農村,為農村地區養殖戶提供安全和高品質的飼料,同時提升產業的集中度。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大優質飼料農作物的耕種面積,加大秸稈和下腳料的生產力度,保障畜牧業健康、綠色地發展。
(3)改善畜牧業的飼養方式。國內農村地區目前的養殖方式還是以散養為主,家庭院落養殖一種或多種禽畜類的養殖模式依然還占據著養殖的半壁江山。想要推動農村養殖業發展,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應當引導養殖者改善養殖方式,推廣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使養殖業成為當地一個頗具規模和規范性的行業,推廣養殖小區和大中型養殖場建設是解決之道。應當幫助農村地區養殖業實現設施環境、免疫程序、營養水平、品種標準、飼養方式、生產規模,以及加工出售等方面的提高,通過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知識講座的方式來提升農村養殖人員的專業知識和飼養水平,改良養殖手段,幫助養殖戶提升管理和生產水平。
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我鎮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改善農村生產和人居環境,按照“城市抓創模,農村抓生態”的工作格局,在鞏固提高“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成果的同時,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農村環境質量不斷得到改善。但是,農村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處理;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長效管理機制還未健全;畜禽、水產養殖污染依然存在;農業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行業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農村環保宣恃和農村環保協管員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農村環境保護是我鎮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村(站)、各企業、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創建活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創建擺上重要位置。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原則,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為基本任務,緊扣“海西應先行、走前頭”實踐載體,加快推進生態創建,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主要目標
通過持續開展三年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創建活動,至2012年底前,農村環境污染得到較好的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得到較好的治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與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及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0%以上,開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20%以上,開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的行政村比例達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所占比重達到4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分散養殖戶建設有沼氣池,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80%以上。全鎮建成農村三級環境管理機構,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持續加強,公眾環境意識得到提高。
圍繞農村環保工作重點,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
(一)深入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和建設
1、加快實施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管理。至2010年底前,各村(站)要加強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排查;建設二級保護區內生活污染處理設施,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農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至2011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機構,配備專(兼)職人員。
2、加快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建設。至2012年底前,完成鄉、村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成立管理機構,配備專(兼)職人員,制訂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及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0%以上。
(二)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l、制定全鎮畜牧業發展規劃。農技站牽頭,在2010車底前完成全鎮畜牧業發展規劃編制和規劃環評工作,上報市政府批準實施,積極引導養殖場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2、加快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各村(站)根據《市畜禽養殖禁養區、禁建區劃定方案》,在2010年底前,依法取締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完成禁養區外超標排污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整治;建立畜禽養殖長效管理機制,對無法達標排放的養殖場依法予以關閉,至2012年底前,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
3、嚴格審批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建設。各村(站)要堅決嚴禁新建、擴建的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要嚴格控制可養區分散養殖規模,分散養殖戶必須配套建設沼氣池,通過沼氣、堆肥、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生態養殖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4、制定全鎮水產養殖規劃,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整治。分管農業領導牽頭組織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完成本轄區的水產養殖產業規劃編制,并報本級政府批準實施;通過推廣名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扶持和壯大一批生態型養殖企業和加工基地;要依法取締和搬遷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永零、歌感水域養殖、無證經蓄、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水產養殖。
(三)加快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
1、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制定規范化管理機制。結合全市生態創建活動,分批在創建生態鄉(鎮)、生態村中同步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并進行規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鎮開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應達到20%。
2、加大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建設力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要大力推廣“村收集、鄉(鎮)中轉、縣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至2011年底前,完成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加強海灘和海漂垃圾整治。各沿海村在20lO年底前,完成沿海鄉、村海灘和海漂垃圾、廢油收集設施和處理點建設,全鎮60匹馬力以上漁船均應配備“兩桶”(生活垃圾收集桶、廢油收集桶);組建海灘和海漂垃圾清理保潔隊伍,定期清理海灘和海漂垃圾;實施廢油無害化處置及報廢船只的處理工作。
4、大力推廣使用農村衛生戶廁。各村(站)要積極實施農村衛生戶廁建設整村推進模式,加快衛生戶廁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鎮農村衛廁普及率達到50%以上。
5、提高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各村(站)要加強農村清潔能源使用推廣,墾地制宣,積極普及電能、沼氣、秸稈、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氣、清潔油等化石能,減少薪炭使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至2012年底前,全鎮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40%以上。
(四)控制農村重點行業污染
1、規范工業集中區建設,加強污染整治。要加強農村新建項目的審批,規范工業區管理,指導各地政府制定集中區整治方案,至2012年底前,村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80%。
加強廢渣堆放場的管理。在2010年7月底前完成廢渣堆放場的整改,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和安全事故。
(五)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循環農業基地建設
1、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及有機農業。各村(站)要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及有機農業,逐年提高種植面積比例,開展生態創建村(站)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種植(養殖)面積應達到60%以上。
2、大力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減少農藥施用量。
3、加大農膜回收再利用。各村(站)要大力推廣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農膜回收再利用。至2012年底前,全鎮各村(站)的農膜回收率達到60%以上。
4、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加強田間露天焚燒管理。農技站牽頭組織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制定本轄區秸稈綜合利用方案,積極推行秸稈還田、秸稈堆肥、秸稈氣化等資源回用技術,嚴格禁止露天焚燒。
(六)衣極防治農襯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常規監管體系。建立適合我市實際的土壤環境質量監管體系,每年要對主要農產品產地、污灌區、工礦廢棄地等區域的土壤污染實施監測,并向社會公布,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加強村綠化建設。林業站牽頭組織各地制定農村綠化方案,重視農村自然恢復、天然植被保護、村莊綠化、庭院綠化、通道綠化、農田防護林建設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爭取每個村建設一塊綠地。
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長效機制
(一)推進農村環保管理體系建設
1、加快構建農村三級環保管理機制。要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2010年底前,建立村(站)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村(站)明確環保專干。
2、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地位。重點加強環境監察的硬件設施、技術手段和人員隊伍建設,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環境預警監控體系,使農村環保工作真正得到落實。
(二)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投入機制
1、提高生態創建獎勵資金。實行“以獎促治”、“以獎代補”、“以獎”等鼓勵政策,對成功創建各類村(站)的,在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獎勵基礎上,幣級財政安排預算予以獎勵。
2、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資金投入。在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資金的同時,市、縣(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重點支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質改善和衛生監測、農村改廁和糞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農村環境健康危害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外來有害物種入侵防控。
(三)嚴格實施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一崗雙責”制
1、嚴格執行省、市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一崗雙責”暫行規定。各村(站)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職責范圍內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農村環保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
2、農村環境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部門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各村(站)全面負責行政區域內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四)完善村(站)環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村(站)環境管理考核制度。將農村環保三級管理機構建設、重點流域整治、重點行業整治、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畜禽與水產養殖污染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海漂垃圾治理、生態村(站)創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項內容納入其中,將村(站)街道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年度環境保護工作完成情況作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立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型經濟為理念,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大力實施以農村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普及推廣豬—沼—果(菜、糧、漁等)生態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以使用清潔能源為切入點,結合改廚、改廁、改圈,改善農村公共衛生和生態環境狀況;廣泛開展綜合利用,提高沼氣綜合利用效益;積極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農民生活質量和農村文明程度,實現家居溫暖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
二、目標任務
根據我市“十一五”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方案,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村戶用沼氣占適宜建沼氣農戶的30%左右,鄉村沼氣服務網點覆蓋率達90%以上,新建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30處。按照優先安排退耕還林、血吸蟲疫區和縣區人民政府與群眾積極性高、配套資金到位地區建設農村沼氣的原則,統籌兼顧各縣區任務和投資平衡,確定各年建設任務。2009年建設任務為:農村戶用沼氣4322戶(*區1535戶、*縣768戶、*縣868戶、*縣1151戶),鄉村沼氣服務網點96個(*區14個、*縣14個、*縣23個、*縣45個),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2處。
三、建設方式
(一)農村戶用沼氣。以戶為基本項目單元,建設8立方米沼氣池,同時進行“三改”,即戶用沼氣池建設與改圈、改廁和改廚同步設計、同步施工,指導建池戶開展“三沼”綜合利用,取得綜合效益。
(二)養殖小區沼氣工程。在人畜分離、實行小區集中養殖的村,以畜禽糞便污水為原料,以供氣50戶為基本建設單元,建設養殖小區沼氣工程,向附近農戶提供沼氣。
(三)聯戶沼氣工程。以養殖農戶為核心,以相鄰幾戶為單元,建設沼氣池,配套進行改廁、改廚,通過輸氣管道實行集中供氣。
(四)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村級沼氣服務網點建設應有一處固定服務場所,新建一個原料發酵貯存池,配備一套進出料設備、檢測設備和維修工具,購置一批沼氣配件。每個網點至少配備1名技術服務人員,負責300-500戶沼氣池的維護維修、沼液沼渣進出料、綜合利用和安全使用技術指導等服務工作。
(五)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每處建設畜禽糞污處理沼氣工程一座,主要包括發酵池、貯氣柜、沼氣利用設施等。具體建設內容和標準嚴格按照有關部門的批復執行。
四、資金籌措
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資金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受益農戶共同投資建設。
(一)農村戶用沼氣。根據國家農村沼氣工程建設標準,中央補助1200元,受益農戶承擔500元,其余部分由省與縣區按8∶2比例承擔。
(二)鄉村沼氣服務網點。每個服務網點投資約3萬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補助70%,其余30%資金由服務實體或項目村承擔。
(三)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大中型沼氣每處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占項目總資金的40%左右,省財政給予定額補助,其余資金由項目建設單位承擔。
五、項目建設要求
(一)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嚴格按照《安徽省戶用沼氣項目建設技術規范與質量標準》、《安徽省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財務管理實施細則和會計核算實務》(試行)、《安徽省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驗收(試行)辦法》、《安徽農村沼氣國債項目檔案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等要求組織實施,嚴格標準,規范管理,確保工程建設進度和質量符合國家要求,確保各項管理措施落實到位。
(二)推進管理公開。使用中央、省財政補助資金購置的沼氣灶具及配件等,按照《政府采購法》及安徽省政府采購相關規定實施招標采購,項目建設任務、資金補助標準、物資采購與分配、監督服務聯系等情況要在村內公示。沼氣服務網點專用設備和物資由各縣區農村能源管理部門會同財政部門集中采購,將統一采購的設備撥付到各服務網點,并就政府投資購置的鄉村服務網點專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使用權做出規定和進行設備撥付監管。
(三)嚴格資金管理。加強項目資金使用監管,杜絕擠占、挪用。嚴格執行農村沼氣國債項目資金財務管理辦法的各項規定,專賬管理、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中央及省補助資金直接下撥到項目縣,由項目縣根據建設進度進行撥付資金。
(四)保證建設質量。嚴格執行農村沼氣建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加大職業技能鑒定力度。從事戶用沼氣建設的施工人員和直接面向農戶的技術服務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持有“沼氣生產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養殖小區沼氣工程要委托專業的設計機構和建設隊伍組織建設,聯戶沼氣要有技術過硬的技工或施工隊伍負責建設。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項目要委托有資質的專業設計機構設計和有資質的施工單位承建。
(五)嚴格項目驗收。農村戶用沼氣項目完成任務后,各項目縣要及時整理相關資料,先行自驗,并進行項目審計。自驗合格并經市農村能源管理部門核驗后,向省農委提出書面驗收申請,省農委將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安徽省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驗收辦法》組織項目竣工驗收。養殖小區沼氣集中供氣工程、聯戶沼氣工程及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項目由市農村能源主管部門負責驗收,報省農委備案,省農委組織抽查。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項目由省農委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組織項目竣工驗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各項目縣區要成立農村沼氣建設項目領導小組,建立行政領導責任制和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縣區政府農業主管領導應作為項目行政負責人,對項目的領導、組織、協調、配套資金落實、計劃任務完成等負總責;縣區農委主任為項目第一責任人,對項目實施和管理負責;縣區農村能源部門為項目法人單位,對項目建設、管理、技術指導和項目建設質量負責。縣區財政部門負責資金使用管理。各項目縣區要按照定領導、定任務、定人員、定責任、定時限的要求,進一步細化、量化工作目標,將建設任務落實到部門、鄉村和農戶,制定實施方案,報市能源辦備案。
(二)精心組織,抓好落實。
各縣區要制定相應優惠扶持政策和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全力推進,務求實效,確保計劃任務順利完成。各項目縣區每個月10日前要向國家沼氣項目管理系統報告項目進展情況和已完成項目的檔案資料。
一、概況
源東鄉位于金華市東北部,地處錢塘江流域義烏江支流孝順溪源頭,屬半山區,距金華市中心35公里,總面積4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506畝,山林面積51728畝。全鄉共有28個行政村,6800多戶,1.65萬人。源東鄉以“水果之鄉”、“中國源東白桃之鄉”等美譽聞名全國,是浙江省有機果品示范基地,也是著名革命家施復亮和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故鄉。
該鄉畜牧業十分發達,全鄉年均存欄生豬3.68萬頭、牛786頭,年產生養殖污水24.45萬t、畜禽糞便3.91萬t。養殖戶(場)遍布全鄉,由于歷史原因,畜禽舍布局隨意,缺少統一規劃,產生的糞便到處堆放、污水亂流,污染了農村環境和孝順溪水源。自2004年開始,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扶持下,全鄉有計劃有步驟開展了農村沼氣工程建設,目前已建成年存欄豬100頭(牛10頭)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144處(其中300m3以上的大型沼氣工程二處),厭氧池池容共9080m3,戶用沼氣池1596戶,基本完成了全鄉養殖戶(場)廢棄物治理工作。
二、農村沼氣建設模式
1、開展戶用沼氣池建設,改善臟、亂、差的村容村貌
全鄉散養農戶1600余戶,由于這些農戶收入和技術能力相對較低,大多利用自家空閑房、房前屋后簡易房等,進行零星幾頭至幾十頭的開放式養殖。由于養殖條件相對簡陋,又不重視環保,至使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還常常激化鄰里鄉間的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臟、亂、差的村容村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相距甚遠。2008年,該鄉申報戶用沼氣國債項目,開展戶用沼氣池建設,并按一池“三改”(改廁、改廚、改圈)要求進行改建,把畜禽糞便污水等廢棄物全部排入沼氣池密封起來,通過沼氣發酵,把農村的“三廢”(糞便、秸稈、有機垃圾)變成“三寶”,成為清潔能源、綠色飼料和肥料。該鄉沼氣戶刑忠良樸素地說,沒有建沼氣池以前,整天生活在臭哄哄的環境里,如今用上了沼氣,庭園也潔凈了,每年還可省下1000多塊錢的煤氣費,我們農民也享有環保低碳新生活。
至2010年末,全鄉因地制宜建成1596戶戶用沼氣池。每個戶用沼氣池每年可產生380m3沼氣,折合158Kg液化氣,0.27t標煤,減排二氧化碳0.67t。全鄉1596戶戶用沼氣池每年可產生沼氣60.6萬m3,相當于液化氣252t,430t標煤,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70t,每年可為農民節支增收191.5萬元。更重要的是源東鄉通過沼氣建設改善了臟、亂、差的村容村貌,改善了農民的精神面貌,促進了鄉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
2、開展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通過浙江省金華市“811”環境保護行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治理建設項目,對年存欄豬100頭(牛10頭)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開展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在沼氣工程建設中,自始自終把握住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設計建設與養殖場飼養量相配套的厭氧發酵池;二是要求各個養殖場按照兩分離(干濕分離、雨污分離)原則進行生態化改造:三是必須完善三配套工程(暨配套干糞棚、沼氣用具、沼液儲存池及輸送管道)設施。
該鄉通過各類型沼氣工程的建設后,有效地減少了畜禽糞便污水的排放量,實現了養殖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了畜牧業清潔化生產、疫病的預防和控制程度,改善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周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極大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該鄉西店村養殖場業主張早衛高興說,以前豬場每天產生近10噸污物,以及由此造成的環境問題一直令他頭疼。2008年,政府出資建立了100m3沼氣池,自己鋪設了沼氣管網,將養殖場里的污物全部接入密閉的沼氣池內,昔日養殖場里豬糞橫溢、臭氣沖天、蚊蠅孳生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如今炒菜、燒飯、燒開水,全都用上了清潔能源――沼氣,同時周邊果園基地全部施用高效有機肥――沼液,水果品質得到了提高,進一步增強了源東鄉的水果品牌知名度。
目前,全鄉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144處,厭氧池池容共9080m3。年可處理畜禽糞便污水18.5萬t,年產沼氣82.8萬m3,折合590t標煤,減排二氧化碳1470t。全鄉實現了畜禽糞污的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促進了規模化養殖場的可持續發展,保護了農業、農村的生態環境。
3、開展農村聯戶沼氣工程,助推和諧生態文明村建設
為提高沼氣利用率,逐步開展農戶沼氣集中供氣工作。雅高村依托村邊1公里遠陳國清豬場的500m3沼氣池,于2009年實施了聯戶供氣項目,產生的沼氣免費提供給村民使用。
據統計,全年正常供氣時間為240天左右,全村163戶農戶日用氣量平均為150m3,年供村民沼氣3.6萬m3,折標煤25.7t,液化氣15t(1000瓶液化氣),按當地液化氣市場零售價每瓶110元計算,全村年可節約炊事用能開支11萬元。另外,全村家家戶戶通上了“管道沼氣”,農民用上了干凈、省力的清潔能源,明顯改善農村婦女的炊事環境,將其從繁忙的炊事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效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村生活用能效率和用能品位,引導了農民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轉變,助推和諧生態文明村建設。
三、“三沼”綜合利用,帶動循環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沼氣;現狀;優勢
重慶是個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的新興直轄市,山區和丘陵面積占轄區面積的93%,農村人口占70%以上。重慶市加快農村沼氣發展,既是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需要,也是三峽庫區保障水體安全的需要,帶動了農村改廚、改廁、改圈和環境綜合治理,彰顯出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通過介紹重慶農村沼氣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農村沼氣的優勢分析,對重慶市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建設提供參考。
1 發展現狀
1.1 農村戶用沼氣池穩步發展
重慶農村沼氣發展建設已經突破農村能源建設的范疇,成為改善農村民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內容,得到了較快發展。截止2009年底重慶累計已建設沼氣池108萬口,農戶入戶率達到15%。重慶市農村沼氣建設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農村戶用沼氣的推廣初具規模。
1.2 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開始起步
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和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畜禽養殖場的大中型沼氣工程已經開始起步,一些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已經開始建成運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底已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約200余處。
1.3 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得到初步發展
養殖業的發展帶動農村養殖模式出現了多樣化,在養殖業較為集中的區縣出現了養殖小區、養殖合作社的模式,同時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也得到了發展,到2009年底建成運行的小型沼氣工程約有700余處。在永川、壁山、大足、酉陽、彭水、黔江、梁平、開縣等養殖業比較集中的區縣調研發現,養殖小區及聯戶沼氣工程結構均為傳統的磚混地下池,有些則是幾個戶用型沼氣池并聯而成;主要以養殖大戶、小規模養殖場為依托,養殖規模為年出欄生豬50~1500頭不等,入池原料主要以畜禽糞便污水為主,秸稈使用較少。
2 存在問題
2.1 認識不深,重視不夠,發展滯后
部分干部群眾對沼氣新技術缺乏了解,認識不夠深入全面,沒有從促進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來看待,造成各地發展不平衡,少數鄉鎮還有部分沼氣空白村存在,發展較為滯后,適宜農戶入戶率僅26.15%,與國內其他省市尚有差距。
2.2 區域發展不平衡,規模較小
重慶市40個區縣中,由于經濟基礎、自然條件、區位優勢和發展速度等各不相同,導致全市農村沼氣建設不僅規模較小,而且發展極不平衡。經濟較發達且養殖較為集中的地區農村沼氣發展較好,適宜農戶入戶率普遍高于重慶市的平均水平26.15%;而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規模數量都較小,沒有達到重慶市的平均水平。
2.3 建池技術落后單一,綜合利用不足
重慶市現有的沼氣池多為傳統的水壓式磚混沼氣池,農民建池多由當地未經培訓的建筑工和自己進行施工,施工難度大,建池周期較長,但建池質量較低,存在建池材料浪費、建池成本高等問題。且傳統沼氣池使用管理不方便,池內易結殼,出料清渣較為困難,冬季缺乏增溫保溫措施,產氣不穩定,不能高效發揮作用。目前農村沼氣建設用途比較單一,與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結合不夠,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術、生活習慣、認識等原因,沼氣、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率比較低,綜合效益未能完全體現。
2.4 原料單一,戶用沼氣池使用率不高
由于沼氣發酵工藝技術的限制以及現有傳統水壓式沼氣池結構特點,農村戶用沼氣池普遍采用人畜糞便為發酵原料。原料過于單一,極易造成原料不足。而另一方面,秸稈資源作為農業種植生產的產物,在農村產生量大且集中,但秸稈作為原料入池發酵工藝技術相對復雜,入池前需要進行切段、拌添加劑、堆漚等預處理措施,易結殼,農戶較少采用秸稈發酵制沼氣,秸稈利用多為直接燃燒,造成秸稈資源浪費極大,利用率低下。重慶是個勞務輸出大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人員多為老年人和兒童,從事家庭養殖逐漸減少,農戶畜禽存欄量有限,產生的人畜糞便減少,造成沼氣發酵入池原料減少,原料來源不穩定,沼氣池正常使用運行率不高,使用率僅為78.1%。出現建池容易、使用困難的局面。
2.5 大中型沼氣工程發展滯后,工程工藝技術落后
盡管重慶戶用沼氣發展速度較快,但大中型沼氣工程起步較晚,數量較少,與畜牧養殖業的發展水平不相匹配,且多數采用傳統的地下磚混結構或隧道式,工程工藝技術明顯落后,存在著居住分散與集中供氣的矛盾、現有先進的沼氣工程技術裝備的高昂成本與重慶地區經濟承受能力低的矛盾。產生的沼渣、沼液處理利用粗放簡單甚至直接排放到鄰近的河溝,缺乏綜合高效利用的技術和措施,從而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而已建成的沼氣工程運行效果良莠不齊,有的基本能夠正常運行;有的在冬季運行效果較差,缺乏冬季管理的技術措施;有的由于管理技術人員素質水平不高,沼氣工程建成后管理不到位,以致廢棄閑置。
2.6 科技支撐體系尚為薄弱
重慶市的沼氣科研實力不斷增強,但還落后于農村沼氣快速發展的形勢,對沼氣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科研投入明顯不足,經費短缺,科研力量分散,科技推廣與技術培訓力度不夠,技工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沼氣新技術的科技示范基地,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缺乏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集成推廣、成果中試轉化的農村沼氣科技創新的載體。
3 農村沼氣發展優勢分析
3.1 沼氣發酵原料豐富多樣,沼氣發展空間巨大
3.1.1 畜禽糞便資源豐富
養殖業是重慶農業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重慶是農業部確定的生豬、山羊、肉牛優勢產區。2008年全市存欄生豬1 566.47萬頭,出欄生豬1898 67萬頭;牛存欄103.61萬頭,出欄41.02萬頭;山羊存欄126.07萬只,出欄149.61萬只;家禽存欄9966.92萬只,出欄16363.71萬只;兔存欄937.64萬只,出欄2170.28萬只,全市畜禽養殖產生固體廢物約8570萬噸,畜禽糞便資源豐富。而目前重慶市413萬戶適宜發展沼氣的農戶中僅發展了108萬戶沼氣池,沼氣發展存在巨大的空間。
3.1.2 秸稈原料豐富
重慶是傳統的農業大市,主要生產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薯類、油料等農作物,每年產生各種農作物秸稈約1200萬噸左右。而目前秸稈的主要利用方式仍是以直接燃燒為主,利用方式粗放且效率低下。隨著秸稈制取沼氣技術的不斷成熟,豐富的秸稈資源可為農村沼氣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原料,使不從事養殖的農戶,也能建設沼氣 池:同時農村沼氣的發展可為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資源提供一個很好的出路,減少農作物秸稈的二次污染。
3.1.3 農產品加工廢棄物資源豐富
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包括柑橘皮渣、稻殼、玉米芯、甘蔗渣、花生殼等,多來源于糧食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制糖廠和釀酒廠等,數量巨大,產地相對集中,易于收集處理。重慶是國家農業部規劃的柑橘優勢產區,近幾年的柑橘產量都達到了1 00萬噸以上。柑橘鮮食和加工下腳料的皮渣數量約占柑橘產量的20%,而果汁加工,更將產生約50%的果渣,因此每年集中產生的果渣果皮超過20萬噸。農產品加工廢棄物是一種較好的厭氧發酵原料,以之為發酵原料生產沼氣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能源化、資源化綜合利用模式,拓寬了沼氣發展前景。
3.2 氣候條件優越
重慶位于我國西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7~19℃,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日照總時數1000~1400h,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溫潤多陰、雨熱同季,適合沼氣發酵,農戶可以常年使用沼氣。即使冬季要增溫、保溫,管理運行也要方便得多。而與北方相比,沼氣冬季安全越冬,周年產氣穩定的問題較容易解決。
3.3 農村用能結構的改善要求發展農村沼氣
重慶地區農村能源消費主要以柴薪+秸稈+煤的混合型結構為主,其中柴薪、秸稈等生物質能直接燃燒的所占比例大,全市農村平均達到80%以上,沼氣、秸稈氣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過低。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用能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化,降低柴薪、秸稈的直接燃燒,并不斷提高沼氣、秸稈氣等生物質能源的使用比例,這將對農村沼氣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4 農村經濟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沼氣建設需求增大
近年來,隨著重慶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幾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穩步增長,2008年達到了4126元,比2007年增長17.6%。農民收入的增加從而增強了農民的投資能力,農民有了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能夠改善自身生產生活條件以及農村生態環境條件的沼氣建設中來,促使農村沼氣建設的需求量不斷增大。
關鍵詞農村;沼氣發展;河南南陽
農村沼氣建設以其日趨成熟的技術和科學實用的模式,把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和微生物分解3個方面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了能流、物流的循環利用,生產出沼氣、沼液、沼渣,在解決農村生活用能的同時,帶動了生態養殖業和高效種植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了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經過近幾年大規模建設,農村沼氣用戶數量大幅增加,沼氣綜合效益初步顯現[1]。但是,這些已建成的沼氣池急需加強管理和后續服務,急需解決發酵原料的緊缺問題,以保證長期持續使用。當前,養殖方式由分戶散養向集中養殖轉變,這樣適宜建設戶用沼氣的農戶總量正逐步減少,而在平原和城鎮郊區對集中供氣的需求正逐步增加。因此農村沼氣建設已進入到由單一的以戶用沼氣為主轉變為戶用沼氣、沼氣工程、聯戶供氣、服務網點多輪驅動、多元化發展時期,進入到由單純追求數量和發展速度逐步轉為數量、質量和服務并重的穩步發展階段。筆者針對農村沼氣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沼氣
1.1農村沼氣建設已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群眾的歡迎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沼氣建設,把它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六小工程”之一,逐年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南陽市各級領導都十分關注農村沼氣建設,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都親自調研農村沼氣,在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連續4年把農村沼氣作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工作之一[2]。通過幾年的大力建設,南陽市已提前完成沼氣建設的“十一五”規劃,同時,農民對農村沼氣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很高漲,想沼氣、學沼氣、自籌資金建沼氣的農民越來越多。
1.2南陽市農村能源培訓、科研、推廣體系健全
目前,南陽市有市、縣、鄉3級農村能源環保機構共計117個,其中市級1個,縣級13個。全行業職工383名,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12名;各級農村能源環保辦(站)注重開展不同層次的技術培訓,共培訓專業“沼氣生產工”3805名,培訓農民技術人員萬余人。各類技術人員廣泛開展技術服務,有力地推動了南陽市農村沼氣建設事業的穩步發展。各地在沼氣建設中,組建統一的施工隊,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統一驗收,施工隊與建池農戶簽訂了包建包用包服務的合同,初步形成了建管并重、服務保證的體系。南陽市始終堅持示范帶動,配套服務,涌現出一批符合南陽市特點的技術含量高的科研成果,使南陽市農村沼氣建設的技術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1.3南陽農村沼氣建設發展的資源條件較好
南陽市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市年平均氣溫14.8~15.5℃,具有發展沼氣良好的氣侯條件;同時,南陽市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又是畜牧大市,具有發展農村沼氣充足的原料資源。2008年,全市生豬出欄526.58萬頭,羊出欄338.24萬只,肉牛出欄65.27萬頭,奶牛存欄4.29萬頭,蛋雞、肉雞存(出)欄量約4731.31萬只。全市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只統計豬、牛、羊、雞等大宗畜禽)約為10825處,全市畜禽養殖小區473處。絕大多數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適宜建設沼氣工程,能夠為沼氣發展提供原料的農戶約190萬戶。南陽市秸稈資源十分豐富,每年的秸稈產量800萬t左右,總體利用效率不足50%,以秸稈作為發酵原料的沼氣生產技術(秸稈生物氣化技術)已經取得突破。因此,南陽市發展沼氣工程的空間巨大。
2養殖集中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適宜建大中型沼氣
南陽市是一個畜牧業大市,現有養豬場5300個,養牛場425個,養羊場850個,奶牛場693個,養雞場6010個,肉雞場750個,養鴨場90個,合計14118個規模養殖場,年產糞便891萬t。按照目前大多數規模養殖場對污染的管理狀況和正常水沖糞的流失率計算,一個萬頭豬場每年有40.7、30.3t的COD、BOD流失到水體中。江河和地下水受污染,影響人、禽畜飲用水和生產水質量,人、畜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畜禽糞便及其污水是人畜共患病的主要載體。畜禽糞便中不僅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且滋生蚊蠅,極易造成人、畜傳染病蔓延。畜禽養殖污染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是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等易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物。在養殖集中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大中型沼氣工程,可達到糞污減量化、能源高效化、資源利用最大化、處理費用最小化。南陽市現有大中型沼氣工程523座,沼氣消化能力為50萬t左右,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2.1經濟效益
以一處年產30萬m3沼氣的沼氣工程為例,沼氣價格按0.8元/m3計算,其直接效益24萬元。沼液和沼渣中含有豐富的N、P、K以及各種微量元素,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和土壤改良劑,將沼渣干燥后可以制成商品有機肥,年生產無害化優質沼氣肥料2500t,按400元/t計算,產生直接效益100萬元,增產增收70萬元,共計170萬元。沼氣年可發電32000~40000度,按0.65元/度,可得收入2.08~2.60萬元。以上總計年收益196.08萬元以上。
2.2社會效益
在養殖集中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大中型沼氣工程可為附近居民提供清潔無污染的能源,多余的沼氣轉化為廉價電能,緩解目前我國經常性的電力能源危機。沼液和沼渣產生的有機肥可為農田或魚塘提供優質廉價的肥料,同時提高農民收入。
2.3生態效益
大中型沼氣工程是以治理畜禽糞便污染為主,以厭氧消化為主要技術環節,以糞便的資源化綜合利用產生的效益為保障,集環保、能源再利用為一體、將農、林、牧、副、漁各業有機地組合在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體系之中,變末端治理為源頭控制——將污染減量化戰略持續地應用于治理全過程[3]。
3平原區和城市周邊適宜發展“聯戶沼氣”
平原區和城市周邊的農民建設沼氣熱情很高,但由于受場地、勞力、資金等限制而無法建池,可發展“聯戶沼氣”。聯戶沼氣相對于單戶沼氣解決了農村沼氣普及推廣中的許多制約因素,具有較強的推廣普及意義。其優點如下:
3.1節約建設成本,有利于集約化發展
一是節約土地。建聯戶沼氣可避免家家開挖庭院的現象。二是節約人力。聯合沼氣不需要戶戶參與管理維護,解決了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家庭勞力不足這個當前較普遍的問題[4]。三是節約投資。聯戶沼氣需投資近9000元(政府補貼后),按供氣10戶計算,戶均投資900元,而單戶沼氣需投入1340元,戶均可節約440元,聯戶沼氣可供應8~12戶使用,若每增加1戶,農民投資更少。四是提高利益率。聯戶沼氣集中供氣,專人管護,降低了成本,保證了供氣系統的安全高效。
3.2適度規模集中,有利于商業化運作
平原農區的特點之一是農村人口聚居度高,便于集中連片發展沼氣。一是實現區域布局。聯戶沼氣集中選擇一處建設,輻射周圍農戶集中使用(供應130m半徑范圍內農戶使用),克服單戶沼氣布局零散、戶戶開花的現象,便于進行專業化管理、維護及服務。二是培育經營主體。聯戶沼氣管護、服務及貯氣柜等配套設施均需相對較多投入,通過協會載體,實現租賃承包經營和有償服務,培育投資經營主體,一方面,促使投建(承包經營)農戶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促進沼氣服務隊伍、服務市場的發展壯大。目前,已有6個商業化的專業抽渣服務隊,沼液也成為商品。
3.3實現綜合利用,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目前,農村養殖業發展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豬、牛散養越來越少,一家一戶的家庭養殖業逐漸萎縮,而專業化的養殖小區逐漸增多。單戶沼氣面臨著原料缺乏的困難,而養殖小區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聯戶沼氣模式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促進了養殖業規模化、專業化、無害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蘭書林,周文曉,趙慶陽.農業環保護技術[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2008.
[2]蘭書林,孫全忠,趙慶陽.新編農村能源應用技術[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2008.
沼氣是可循環利用的清潔的生物質能,具有能源、生態、環保、經濟和社會的多重功能。目前,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業污染日益嚴重和農民增收緩慢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現實問題,農村沼氣生態技術具有經濟、環境雙重效益,在農村推廣應用沼氣,既能解決農戶生活所需能源,鞏固以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建設成果,減少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還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機肥料,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從而推動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發展農村沼氣,利用沼氣做飯、沼液(渣)肥田,形成“豬―沼―糧、豬―沼―果、豬―沼―菜”等多種生態農業模式,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努力實現農村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園)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的生態富民目標。
一、農村沼氣建設的現狀
由于國家增加了對農村沼氣建設的投入,改進建池技術太原市于2003年開始推廣農村沼氣,示范推廣了“一池三改”、“四位一體”沼氣建設技術和綜合利用配套技術,沼氣建設綜合效益初步顯現,農村沼氣逐漸被農民接受和認可,沼氣建設平穩發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設戶用沼氣池1755座。
2006年,市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沼氣的投入,提高了沼氣池補助標準,采取了“農民自愿、國家扶持、政策引導、示范帶動”的辦法,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村沼氣建設進入了大規模的推廣階段。2006年建設戶用沼氣池3765座,2007年建設12934座。由此可看出,沼氣已經被廣大農民所接受,并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但也存在著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著沼氣事業的發展,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二、農村沼氣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
1 認識不足,發展滯后。一是認識不到位。部分干部、群眾思想仍有顧慮,對農村沼氣建設的認識也存在著差異,對發展沼氣缺乏信心,造成各地發展不平衡;二是農村沼氣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改造建設的內容多,工程量大,涉及到千家萬戶,雖然在近幾年得到了發展,但是與總體發展目標還相差較遠。
2 機構不健全,后續服務相對滯后。一是機構不健全,技術力量薄弱。全市各縣(市、區)能源推廣機構人員少,經費短缺,辦公條件差,無交通工具,工作開展困難,有的縣區能源辦與其他科室合署辦公,一人身兼數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顧及沼氣建設,影響了沼氣技術的推廣普及;二是后續服務發展滯后。大量沼氣池因糞源不足或用戶使用不當而成為閑池、病池。
3 建池技術力量薄弱,綜合利用不足。一是技術工人流動性大,建筑質量難以保證。太原市現有持證沼氣生產工542人,但因是省會城市,沼氣建設任務相對較少,從事沼氣池建設的待遇低,導致大量的熟練沼氣生產工進城務工和外出打工,農民建池多由外地建筑隊承建,致使沼氣池的建池成本高,維修不方便,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二是綜合利用不足,經濟效益較低。我市沼氣建設起步較晚,用途比較單一,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術、生活習慣、認識等原因,沼氣的綜合利用率比較低,綜合效益未能完全體現。
4 養殖習慣的改變,要求農村沼氣建設的多樣性。太原是一個省會城市,隨著近幾年城市建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農民的養殖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由散養式逐漸向集中養殖發展,大量的畜禽糞便的處理成為困擾養殖場的一個重要問題,處理不當會嚴重污染農村生活、生態環境,導致了人畜疾病和疫病的發生。此時的沼氣建設已經超出“燃料”的范疇,成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因此要求在沼氣建設上要具有多樣性,不僅要建設戶用沼氣,而且要建設大中型沼氣。
三、農村沼氣建設的發展對策和建議
當前,農業的發展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以后,調整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成為現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發展農村沼氣。要實現“四個結合”:一是與發展高效農業及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相結合;二是與農村改水改廁、環境衛生建設相結合,通過發展沼氣,使人、畜糞便等生產生活廢棄物實現無害處理,改變農村衛生面貌;三是與現代新農村建設結合,以沼氣為紐帶發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發展庭院生態農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四是圍繞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的中心工作,把發展沼氣與當地主導產業結合起來,將沼氣建設與開展綜合利用和現代農業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產業開發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1 提高認識,形成合力:真正把沼氣建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為農民辦實事的重要舉措來抓,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管理機構,強化組織保障,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沼氣建設,推進農村沼氣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2 健全機構,完善服務:各縣(市、區)應有相應的農村能源機構,專門負責當地沼氣的建設和管理事宜,各鄉、鎮要設專人負責,由上到下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村能源體系。同時每個縣(市、區)應組建專門的沼氣建設服務隊伍,由經過專業技術培訓的持證沼氣技工組成,一方面承擔當地的沼氣建設任務,保證沼氣池建設質量,另一方面擔負著沼氣后續服務的任務,按照“政策扶持、市場運作、合理收費、自我發展”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服務形式,開展農村沼氣建設和服務。在調查中發現,陽曲縣黃寨鎮沼氣服務部采取菜單式的方式,他們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收取會員費(為會員上門提供無償服務)或服務費的方式,為沼氣用戶提供便捷的服務,受到群眾的歡迎。
3 統籌規劃,綜合推進: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把農村沼氣建設與當前新農村建設、“扶貧工程”、生態村、小康村建設等結合起來,統籌規劃,綜合推進。制定切實可行的、適合本地區農村沼氣建設的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技術模式,實施分類指導。建議現階段的工作重點:一是以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為主,著力提高沼氣及其綜合利用水平;二是結合改圈、改廁、改廚、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技術,全面防治畜禽養殖糞污、農村生活污水等污染。三是適時推動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凡規模化養殖場和達到一定加工廢水排放量的農副產品加工廠,指導其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并因地制宜開展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實現糞便、污水、廢水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新建、擴建的規模化畜禽養殖 場,把沼氣池建設作為治污配套工程,與養殖場同步規劃設計、施工。四是積極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建設,在一些住宅密集區、山區和農戶小規模分散養殖而無力建沼氣池的地方,可由鄉鎮或村級組織協調,將養殖戶的污水,以管道布置接入,集中建沼氣戶,以減少村莊內畜禽糞便污染,創建優美農村環境。五是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堅持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的原則,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試點。進一步提高生態農業建設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促進太原市農業結構合理化,技術生態化,過程清潔化,產品無害化,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4 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一是建議各級政府制定出臺一些有利于促進農村沼氣建設發展的惠農政策,鼓勵農民發展沼氣。二是每年安排適當專項資金對農村沼氣建設予以扶持,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村沼氣建設示范戶進行補貼。三是積極爭取部門的支持和協作配合,整合部門資源,形成合力,將農村沼氣建設與新農村建設、農村改水改廁、衛生村建設、農民新村建設、農村康居工程建設、移民建村、村莊整治、農村扶貧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打造示范村,充分發揮資金的投資效益。四是對沼氣服務組織采取扶上去,送一程的方法,在初期對服務組織進行必要的資金及技術扶持,使其逐步進入市場化運作。
5 抓好典型示范,加大推廣力度: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對農村沼氣建設在改善生態環境、改善農村衛生狀況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地位、作用、技術、模式及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抓好示范村培育,選擇文化素質高、科技意識強、有強烈愿望的農戶先行建設,充分利用農村沼氣國債項目資金、新農村資金和地方財政投入的扶持,抓好示范村建設項目,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全市農村沼氣建設向縱深發展。
6 堅持技術標準,確保建設質量。沼氣施工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施工人員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持證上崗。沼氣建設必須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采用統一的新型高效沼氣池池型。按照統一組織施工,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收費標準,統一購置管線、灶具,統一驗收標準,確保工程質量。要加強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堅持建一個,成一個,正常運行一個。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效益調動廣大農民的投入積極性,加快農村沼氣建設的步伐。
7 強化技術培訓,搞好技術服務。新一輪沼氣建設,必須克服以往重建輕管、缺乏后續服務的弊端。一是要加大沼氣技術的培訓力度,有組織、有計劃地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積極聘請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講授沼氣基礎知識、沼氣綜合利用技術、沼氣發酵和管理技術、生態農業技術。通過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工作,壯大全市沼氣技術隊伍。使更多的農民會建、會用、會修沼氣池。應建立高效的管理機制,實行全程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每個示范戶建立檔案卡,做好使用過程的跟蹤維護服務工作。二是配套完善村級沼氣后續服務網絡,組建一支相對穩定的沼氣管護隊伍,為農民隨時提供技術服務,以解決沼氣使用戶的技術難題。強化建后管理。提高使用壽命和使用效果。
8 積極探索沼氣產業化發展新思路,努力提高沼氣綜合效益。實現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相統一;實現農村能源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發展種養業,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相統一。使沼氣建設從單純解決生活用能向綜合利用開發、發揮生態功能和社會效益方向發展。發展農村沼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是要把這項利國富民的事業辦好,任重而道遠,不僅需要農民的自覺行動,還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政策和資金扶持,以及全社會的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