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21: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社區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社區;醫療;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21日
一、農村社區醫療服務存在的問題
從思想方面來說,一些觀念阻礙了農村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其一,一些醫務人員不愿意到農村基層醫療機構中工作,缺乏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不能適合當前的醫療服務要求;其二,農村居民大多數文化水平偏低,以預防為主的醫療服務意識比較薄弱,“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的觀念還沒有形成。其實,社區醫院和大醫院最大的不同就是社區醫院除了看病之外,主要以預防為主,這樣不僅居民可以及時預防疾病并且省下錢;其三,管理者缺乏社區醫療服務的經營管理和思想,不能使醫療衛生事業和經濟事業并駕齊驅,通常醫療衛生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來說,社區的醫療服務站點面積小,藥房、診療室、生活區等沒有分開設置,不符合要求。一般需要的醫療器械也很匱乏,影響醫療服務質量,進而導致無法開展有關工作。一些消毒器具不能很好地達到規格,有時也會導致疾病的傳播。
從人力資源方面來看,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預防保健意識不強,治療一些常見疾病的辦法和一些治療經驗有待提高。社區居民得不到專業細致的救治,責任心不強。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由于人員缺乏,導致在設崗定崗上,人員結構不合理,每天僅僅只能夠應付就診的病人,不能做到上門為居民提供醫療、康復、復診等服務。由于農村醫務人員的地位低,待遇差,嚴重挫傷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而且農村醫務人員在職稱晉升、崗位設置或者進修方面與上一級醫院有很明顯的差距,導致許多人員的流失。
從管理方面來看,存在嚴重不足。其一,在業務上,一些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超范圍用藥,不按規定使用和處理一次性藥品;服務中心沒有按要求對下屬服務站進行合格的考核,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其二,一些服務站私下進藥品,居民買藥不要發票,導致集體資產受到嚴重的侵害;其三,在藥品管理上更加不按規定進藥,甚至從非法渠道進藥,嚴重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健康權,對國家也很不利;其四,醫生的收入是靠看病取得收入,看的多,獎金多,而防治工作沒有工資可拿,所以醫生的防治意識弱。
二、產生醫療服務問題的原因
農村社區醫療是由政府和社區組織共同服務于社區居民,因此問題產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從兩個方來分析:政府方面的原因和社區組織方面的原因。
1、政府方面的原因。其一,立法責任。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臺任何一部權威性的有關社區醫療服務方面有關的法律,而政府只是頒布一些決定或者條例來確保社區醫療服務的運行,正是立法的缺失,使得很多不法人員鉆法律的空子,做一些不法的勾當;其二,財政責任。政府沒有大批對農村醫療服務的財政投入,致使醫療衛生條件差,基礎設施條件差,對醫療人員不公平的待遇,導致人員的流失。政府傾斜于經濟建設,嚴重忽視農村醫療事業的投入,這也是農村醫療事業出現問題的最大原因;其三,政府監管。在醫療衛生方面,政府存在嚴重的越位和缺位現象,不屬于政府的監管,政府伸手涉足,屬于政府應該監管的部分,政府卻不理不睬。由此,農村醫療事業便會出現很容易讓人忽略的環節,沒有依法監督社會民眾和醫療衛生機構的行為。
2、社區組織方面的原因。社區組織在農村醫療服務事業上有不可逃避的責任。第一,社區醫療體系不夠完善,衛生資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有多家醫療機構,而有的地方則需要走好多的路才可以見到一家衛生服務站;第二,社區資金短缺,衛生服務功能不完善,病人流向不合理。再加上沒有足夠的資金,沒有足夠的醫務人員,導致社區的預防工作很薄弱;第三,居民的預防意識不到位,社區組織沒有宣傳全面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識,使得醫務人員挨家挨戶走訪,費時費力,效果也沒有達到,導致預防工作不能很好地開展;第四,社區組織也沒有通過一些激勵措施來吸引醫務人才。另外,醫療機構收費不合理,社區組織也沒有進行合理控制和調查。
三、完善醫療服務的措施
第一,從思想上著手。對于社區居民來說,要定期定時的為他們科普疾病的危害和預防的重要性,醫務人員定期去社區居民家為居民檢查身體,將疾病扼殺在搖籃里,耳濡目染,時間久了,居民就會接受這一方面的知識,并且會有一些基本的常識,有利于身體健康和提升幸福感。對于醫務人員來說,社區組織要發揮黨的力量,教育醫務人員要有服務人民,病人優先的奉獻精神,不能把眼光僅僅局限在利益上,把有限的時間發揮出無限的力量。
第二,從基礎設施上著手。要想實現社區醫療服務的健康發展,必須具備相應的硬件設施,加強農村社區醫療室的規范化,營造寬松的發展空間。農村社區的醫療室的硬件建設和管理上,要規范農村醫療室的執業許可證和門頭標牌,購買一些好的醫療器械,定期檢查醫療器械的零件,保證可以安全地使用,并對居民無危害。強化醫療室的消毒管理,加強衛生藥品管理,實行國家基本藥物管理,確保廣大居民的就醫安全。
第三,從人力資源方面著手。要培訓掌握農村社區全科醫學的人才。開設相關課程,強化婦幼保健醫學,加強急診急救的教學與實踐。制定農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終身教育制度,強化崗位培訓和規范化培訓,同時制定保障措施。采取聘任制,可以聘請一些大醫院的離休醫生和護士來開展工作。大型醫院也應該定期派出醫生和護士來醫院坐診,有效利用資源,增強社區醫療的人力資源。
第四,從管理方面著手。政府要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區醫療服務的立法建設,制定一些與社區醫療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社區服務的有效運行。對社區的醫療服務資源和技術進行監督,建立監管制度,完善各種醫療服務資源的監管。實施專管部門和群眾的動態監管,互相服務。而且政府要推動社區醫療服務向公益性轉變,政府要加大投入,補貼社區,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居民生病先去社區醫院,小病就治,一些治不了的大病,社區醫療站提供車,直接送往大醫院,這樣就會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也能及時保障生命安全。同時,社區醫療機構要建立居民檔案,每一個去過醫院的居民都要有檔案,這樣方便醫務人員對病人的情況了如指掌,可以快速了解居民的生病愿意以及及時查出病原。居民的健康指數提高以及對醫生的信任度提高,有利于社區醫療服務更好地開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婁成武,鄭紅.社區醫療服務政府治理的期權模式[J].中國軟科學,2010.6.
[2]王燕紅,薛興利.農村社區醫療服務問題研究現狀及進展[J].衛生軟科學,2014.6.
[3]唐仁斌,王玉蘭.發展全科醫學教育培養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人才[J].中國藥管理雜志,2007.12.
關鍵詞:農村社區;新農村;農村社區建設
農村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通過這一概念可以分析出農村社區主要由地域、人口、社區意識、社區設施四部分組成。現如今農村社區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都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研究。農村社區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社會結構體系,從新型農村社區開始建設到建設成功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問題也可以在新型農村社區中得到反映。
一、農村社區的歷史沿革和特征
自從人類開始出現,人類就過著群居的生活。隨著人類開始運用工具,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便逐漸形成了氏族、部落、聯盟等組織化的單位。最后國家的出現,使得氏族、部落、聯盟等組織化的群體成為國家組成體系中的一部分。相對較早出現的氏族,便演變為村莊。隨著歷史的發展農村社區的概念逐漸形成。城鄉一體化之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可以說是自成一體。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我國作為“地球村”的重要成員之一,應該學會接受新的事物和學會嘗試改變。新型農村社區便是改變過程中的一部分。(一)農村社區中的基本單元是農民。農村居民不僅是農村社會進步的有力推動者,也是農村社區的締造者和維護者。正是因為這樣,農村社區的建設不是以環境或者經濟為主要參考因素,而是把人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新型農村社區作為一個新的活動場所,它能不能將農民吸收進來,并使農民定居,就要看農民們能不能接受并希望改變原有的生活狀態。(二)農業生產是最基礎的經濟活動。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其經濟組成都離不開農業生產,因為農業生產是保證一個國家運行的最基本條件之一。在我國城市及其周邊,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普遍存在,而在我國農村,農民絕大多數還是以從事農業為主。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比如一些地區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農民開始增多,但是農村居民內心還是希望擁有自己的土地,以基礎農業為主要活動。(三)農村社區的人口密度低,規模小。農業活動的性質決定了它需要大面積的土地。這使得農村地區的居民不能像城市、縣城的居民那樣聚居在小范圍區域內,這就造成了農村居民大多數是小規模的、分散的定居。這是因為這樣,新型農村社區可以將農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實現人力資源的整合,同時可以增加農村社區的人口,對土地實現整體規劃。所以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時代的需要。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一)縮短城鄉貧富差距。基尼系數是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從2008-2015年之間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基尼系數徘徊在0.47到0.49之間,說明我國收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城鎮居民內部和城鄉居民之間。然而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其目的就是整合農村人力資源,使農村人口不再分散便于管理。這樣就可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使我國未來的基尼系數繼續保持下降的趨勢。(二)促進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個社會的物質極大豐富。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的居民,對來國家、社會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公共服務在農村地區普及率還是很低。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完成之后,人口集中在一個地域范圍內,日常生活消費其實是拉動內需的一種方式。(三)促進社會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美好的追求,其特征就包括安定有序。而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就包含著社會穩定,發展有序的理念。安安穩穩的過日子是老百姓永恒的追求,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應該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契機,將“和諧”融入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推動和諧社區的構建。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外部拉力不足,內部推力有限。所謂拉力就是來自農村地區以外的助力,這些助力可以幫助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也可以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所幫助。主要形式是招商引資到鄉鎮,但是很多企業都因為農村的交通落后或者是環境等原因搬離了該地區。招商引資的困難和企業的離開,使得農村的產業結構難以得到調整,最后出現了外部拉力不足的局面。傳統農村社區以一種穩定的文化作為凝聚力,在于其一成不變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不能推動農村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新農村社區的建設的內部推力不足。(二)資金來源單一,缺乏財政動力。資金是保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進行的關鍵,社區建設的主要資金是國家撥款。雖然市縣各級財政積極籌措、大力投入,但與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規模、實際所需相比卻相去甚遠。比如一些偏遠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導致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緩慢。由此可以看出,建立起多種資金來源渠道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保證。(三)農村居民過于分散,積極性不高。我國九億多農民分布在五百多萬個自然村,如此大的數字告訴我們想要將村民集中在新型農村社區存在一定難度。如此龐大的數字背后就是農村公共服務和基層設施建設的缺乏。僅僅從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就可以看出“集中難”的困661周刊境,新型農村社區首要的任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新型農村建設中也存在一些現象打擊了村民的積極性,比如房屋建設沒有考慮到農民生產工具的存放、沒有針對養殖業專門規劃土地等事項,對農民的實際需求考慮不夠周到,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
四、解決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堅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而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理念非常適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需要一種內部支撐,這種內部支撐可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實現。因為產業結構合理性的調整,不僅可以改變農村居民固有的思想觀念,還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資源,實現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變,促進內部經濟的發展。如此一來,即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又引導了農民主要生產活動向高級生產活動的轉變,增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部推力。(二)擴展資金來源渠道。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資金問題一直困擾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以下兩點出發。一是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政府投入的資金是社區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政府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社區的建設。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政府必須做好“領頭人”的作用,積極引導、規范使用資金。二是吸收社會流動資金。從新農村建設的現狀來看,規范的合作制是當前農村經濟體制的現實要求。政府雖然主導著社區的建設,但是太過于依賴政府反而會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雖然政府不能主動吸收社會流動資金。但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政府可以引導農村金融平臺的創建,通過融資的手段來吸收社會資金。(三)堅持以人文本,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新型農村社區是為人服務的,人口數量是新型農村社區必不可少的基本單位之一,農村居民的積極性之間影響新型農村社區的形成。積極性的調動離不開正確的措施,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一是增加宣傳力度,提高村民認識。首先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讓農民知道新型農村社區的存在。其次定期組織農民參觀社區,增加大家對社區的認知。最后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培養農民的大局意識。二是結合實際,科學規劃。科學的規劃能夠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社區是為人服務的,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要考慮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綠化水平。整體規劃嚴謹,使社區建設更加科學合理,那么農村居民就會產生心理上的認同。
作者:周廣涵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參考文獻:
[1]厲有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分析[J].西部學刊,2013,(08):35-37.
關鍵詞:新農村;社區教育;人;財;物;理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屬于社會主義范疇內的問題,具有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建設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也就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使農村社會內在的發展動力和創造活力進一步迸發出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是一個貫徹和體現以人為本的過程,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全面提高為根本目標。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他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教育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而產生的,同樣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而變化,當今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作用力已由邊緣化走向了中心,教育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強烈的促進功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解決好農業、農民、農村這“三農”問題,而農業、農民、農村三個要素中農民是最活躍的因素,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業的主人也是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發點就是通過教育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這就是教育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系所在。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必須積極探求農村社區教育的問題,本文從人、財、物和理念四個方面來探討農村社區教育的問題。
一、人
人是第一要素,沒有人什么事情都談不起來,把人的問題解決好了,農村社區教育問題就解決一半了。我們這里所說的人,一方面是指從事農村社區教育的專兼職教師和管理人員及自愿者,另一方面是指農村社區中接受教育的人――農民和農民子女。
農村社區教育的模式有多種,但是無論是那一種模式在縣、鄉兩級都必須有專門機構,專職管理人員和教師,專職人員列入國家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系列。我國目前大學教育中還沒有專門培養社區教育人才的專業,更談不上專門為農村社區教育而培養的專門人才。在組建農村社區專職管理和教師隊伍時,要制定選聘標準對社會公布,列入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招考招聘體系,對社會公開招聘人員。考核聘用先培訓后上崗,在任用過程中實行年度考核淘汰制,農村社區教育的專職人員崗位不能變成“養人”的崗位,農村社區教育的專門機構更不能變成將要退居二線領導干部的休養所。
相對專職教師而言,兼職教師在農村社區教育中占的比重較大,兼職教師大部分由下列人員承擔:(1)普通學校中的教師。(2)社區內的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骨干、專家。(3)社區領導、社會名流以及英雄模范人物。農村社區不同與城市社區,農村社區人才缺乏,兼職教師難找,在目前情況下,一方面要與農村社區周邊的城市社區建立聯系,利用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請他們幫助選聘兼職教師,另一方面調查了解退休返鄉的各類專業人才情況,從中選聘身體健康有專業特長的人員做兼職教師。兼職教師雖然有一技之長,但是不一定個個都適合做農村社區教育的教師,所以在選聘兼職教師時也要有標準,聘用時要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職責與義務,也要進行崗前培訓,也要進行考核。建立兼職教師檔案和數據庫,社區聘用教師原則上在兼職教師庫內選擇。兼職教師庫內人選定期不定期地更新,符合條件的進來,經考核不合格的退出。
志愿者是指以不計報酬的方式,自愿將自己的才智、專長貢獻出來,服務于農村社區教育。目前在我國農村社區教育中的志愿者還不多,有組織的志愿者還僅僅停留在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這個層面上,還有一些是個別大學生或社會人員自發的志愿行動,還沒有形成制度和體系。但是對于我國目前農村社區教育的現狀而言,招募一大批志愿者從事農村社區教育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很好地解決農村社區人才缺乏兼職教師難找的問題,但是對志愿者的招募也要有標準,也要先培訓后上崗,管理上也要有相應的制度,不能僅憑熱血和沖動行事。
農村社區教育的對象要比教育者復雜得多,所有愿意或不愿意接受教育的社區內人員都是教育對象,不分年齡、性別和原有文化基礎,教育對象沒有可選擇性,根在社區而人外出進城打工者也是教育對象。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過去的農村,現在的農村社區教育也不再是過去的農村社區教育。所以要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就一定進行教育對象分類,如分成: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外出務工人員、頤養天年人員、學齡兒童、學齡前嬰幼兒等。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還可以根據具體生產項目來分類,外出務工人員也可以根據從事工作進行細分,針對不同類型的教育對象,了解清楚他們的教育需求,選擇適合的時間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成效。
二、財
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做支撐,前面所講的人的問題解決得再好,農村社區教育也持續不了多久,所以在解決好人的問題的同時也要很好地解決財的問題。我們這里所要探討的問題,一方面是如何獲得經濟來源,另一方面是有了經濟來源如何合理地使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中央提出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轉變,這應當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背景。在這樣的前景下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經濟來源自然應該以國家和地方財政撥款為主渠道,社會各界捐助為輔,不提倡農村社區教育機構自己搞創收,不能通過向農民或農民子女收費來積累財富,也不能為了獲得某企業的資助而出賣農村社區的市場資源,限定農民購買某品牌的商品,更不能為了獲得資助做出傷農害農的事來。我覺得現在在農村社區教育中處理好如何用好財的問題比解決財的來路問題要難得多,因為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國家和地方財政已經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經濟基礎,從中央到地方對農村的扶持力度比較大,在建設新農村的大背景下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的經費還是會得到很好解決的。但是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農村社區教育經費使用的相關規定,沒有制度化的管理,靠人治化的管理有了錢未必是好事,所以在制定政策解決農村社區教育經費來源的同時,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相關經費支出與管理的辦法,如專職人員工資福利待遇標準、兼職教師課酬標準等,這個問題很重要,待遇低了留不住人也聘不到適合的兼職教師,標準高了經費籌措的難度又加大了,所以本人建議參照當地中小學教師標準或公務員標準執行比較恰當。還要建立基礎設施建設、教學儀器設備和教材圖書資料采購事前申報與審批、事后檢查與評估制度,在當今市場經濟時代錢物交換中最容易滋生腐敗,如果在農村社區教育的問題上發生了腐敗,不僅害了當事人,讓其受到法律或黨紀的處罰,也會大大地挫傷農民或農民子女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直接影響農村社區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教育培訓事業經費下撥應與社區教育培訓量的完成情況掛鉤,年初按培訓教育方案制訂財政預算,分季度或半年度結算,讓每一分錢落到實處。
三、物
由經濟轉化為物質才能體現經濟對教育的支撐作用,很好地整合原有物質資源才能讓物發揮最大功效。所以在農村社區教育中如何整合物質資源,合理建設和添置教育教學設施和設備、圖書,也就成了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
教育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才能發揮作用,也就是教育要通過一定的途經才能實現教育的價值。實現教育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途徑有:依托農村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教育資源重組和充分利用。在我國由于有效地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和農業人口不斷向城市人口轉化,農村學齡兒童呈逐年下降趨勢,農村中小學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閑置或未充分利用的教育設施,所以發展農村社區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小學閑置和未充分利用的教育設施為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場所,另一方面要整合農機站、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成人中心校、縣鄉文化站等為農服務機構的教育資源。在整合和利用的同時,進行物質建設也是很必要的,特別是農村社區教育的教材建設。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動和受教育者的活動以教材為中介。教材在一定程度是衡量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水平的測量器。有了很好的老師沒有很好的教材,農民聽完課后很難鞏固和進行實踐,教育的成效就大打折扣。開發和建設農村社區教育適用的教材,是農村社區教育能否順利進行的又一關鍵問題。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的教材體系應當是,適應農村各個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需要的學習者為中心的教材體系。主要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農村適用技術教育、人文知識與科學常識教育、道德法律與公民教育、衛生保健常識教育、運動閑暇與行為習慣教育等教材。以前我們只注重前三類教育的教材開發和出版,后面五類教育的教材開發與出版幾乎是空白,就是有一些也是針對城市社區居民的多,針對農村社區居民的少。就是前面三類也是針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而開發的教材多,以理論講述為主,對于只有小學或脫盲后的農民來說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目前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所以對于農村社區教育的類教材,相同的教育內容要以不同的形式來編寫,以便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者需要。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同一類型的教材還有區域適應性的問題,相同內容的教材還要以不同文字的形式出版。所以在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前期,大量的經費要投入到教材開發與出版上。學習資料的管理可以實行無償借閱制或圖書漂流制,本人不贊成無償贈送制,因為贈送制不符合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原則,在農村社區教育經費還不是十分寬裕的情況下,管好物質資源,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還是十分必要的。教學設備的添置要以夠用為度,不搞小而全,更不能搞大而全。要做到能借用替代,盡量借用替代,無法借用替代必須添置的,要分批添置,特別是電腦、投影儀等現代教育設備,因為技術更新快,設備折價和技術升級也快,設備淘汰也快,不能搞一步到位。
四、理念
“理念”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獨立存在于事物與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過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們‘分有’了理念,理念是永恒不變的、絕對的,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那么在開展農村社區教育中堅持哪些永恒的理念呢?
1.學習將成為一種人的自身發展的需求; 2.學習將成為社會一切成員整個生命期的活動; 3.學習和教育將成為一個結構和功能完整的社會體系; 4.學習和教育要成為一種社會的責任; 5.學習和教育將包括家庭的、學校的、社區的,正規的、非正規的、非正式的一切過程; 6.學習和教育將包括社會的、文化的各個方面; 7.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個組織和機構,在行使自己的專業職能的同時,也要行使學習和教育職能。
對于農村社區所在地的黨政部門而言,要堅持的理念是:做好農村社區教育工作是自身的工作職責,是實現工作目標的手段和重要途徑。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因而對于各級黨政部門來說農村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標準,肯定就無法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小康,農業生產是關系全社會食品安全的源頭,也是良好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區域。而農村社區教育對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殖水平,保證食品原料安全,提高廣大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說加大投入做好農村社區教育工作不是政府的包袱,而是政府實現工作目標的促進劑。在不久的將來農村社區教育必然從農村社區政治、經濟、文化大舞臺的邊緣邁向舞臺的中心。
對于從事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專兼職人員和志愿者而言,要樹立的理念是:從事這項工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積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樂土,不是誰給誰施舍,不是誰幫助誰,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將更加和諧與穩定,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將惠及社會上的所有人,是一個多贏的結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除了享受建設的成果外,對于專職人員來說,農村社區教育這項工作給他們提供了工作崗位,實現了就業,解決了自己的生計問題;其次,這項工作讓他們學有所用,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對于兼職教師而言,農村社區教育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專長和才能的舞臺,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增加經濟收入的合法渠道,在這樣的崗位上實現了自身價值的進一步升值,愉悅身心。對于志愿者他們雖然不能從這項工作中得到物質上的報酬,但是這樣的一個舞臺給他們提供了檢驗自己能力、了解農村社會的機會,從而豐富了經歷和內心世界,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為自己將來從事的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上本文從人、財、物、理念四個方面,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社區教育問題進行了一些分析與探討。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之下,管理好用好人、財、物是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基本保障,有了基本保障后,教育內容上要做到全面性和針對性相結合。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人格的完善和提升,所以在進行技能性針對培訓的同時要進行社會知識、科學知識、生活常識培訓,通過開展文體活動提高他們參與文化娛樂、運動休閑的興趣和能力,提供菜單式培訓或活動內容供社區農民選擇,達到全面性與針對性的完美結合;教育時機上要做到適時性和長期性相結合,農有農時,農民有忙時與閑時,所以在農村社區開展教育與學習活動時機把握很重要,如種養殖技術與知識,要有適時性和超前性,外出務工人員教育培訓要在外出人員集中返鄉的春節前后開展;有了適時性還不夠,還必須堅持長期性,不能搞運動,要有長期為農服務的人員和陣地,隨時協調各方力量解決社區內的各種教育培訓問題,這項工作不是一年兩年可以結束的工作,而是伴隨著農村社區存在而存在的長期工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 改革試點 城鄉一體化 服務均等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民在解決溫飽、基本實現小康之后,對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已成為農村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滿足農民這方面的要求,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概況
“安居才能樂業”。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東部地區富起來的農民普遍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環境,迫切希望盡快改善住房條件。據調查,超過八成的農戶有意愿在三年內建新房,在新一輪農民建房熱潮到來之際,魯、豫、川、鄂、蘇等省紛紛出臺政策,規范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注重科學規劃,加強合理引導,支持農民建新房,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些省份的舉措有力地推進了城鄉一體化,擴大了農村消費需求,對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逐步實現城鎮化發展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省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很多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途徑,概括起來主有是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實行村莊合并,建設農村大社區。這一類型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最多,主要是進行村莊之間的遷移整合,實現資源服務的優化配置,建設農村大社區,即按照政府的統一規劃和統一建設標準,將幾個自然村整合為一個村,通過政府財政支持、政策支撐,對搬遷農戶進行相應拆遷補助,通過公正考察、民主評議選出低保戶與貧困戶進行國家補貼,引導農民積極擺脫舊危房,改建新房。兩個或多個緊鄰的村莊,通過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和實施社區化改造,實現資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對于深山區、灘區等生活環境惡劣、自然地質災害多發、不適宜居住的散居戶和村落,進行整體搬遷,選擇條件較好的村莊入住,形成新社區。
二是實行舊村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原有規模較大、規劃相對合理、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村莊,不需要進行村落規劃的變動,可以在原有村莊環境基礎上,加強對基礎設施和相關教科文衛體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美化村莊自然環境,完善設施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對于城市及縣城中的城中村,主要是依托城市及縣城,按照城市的相關規劃配套要求進行改造,按照規劃啟動新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與美化建設工作。
三是實行產業帶動,實現依托發展。對于產業聚集區內的村莊,要依托聚集區產業優勢,利用好相關的資源和政策優惠,促進人口和生產要素聚集,整合村莊資源,實現村莊建設與產業聚集區的雙向帶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做法
首先,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統一規劃、科學設計。山東省兗州市將現代城市規劃理念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相結合,在綜合考慮原有村莊布局、區位優勢、自然資源、產業基礎、交通條件、生態環境與耕地保護的基礎上,按照方便生活、方便生產、方便服務的原則,參照城市社區規劃標準,實行“村為基礎、鄉鎮協助、縣為統籌、市規劃部門指導”的運行機制,制定了體現城鄉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設計。
其次,明確各方建設責任,調動各方力量齊心共建。按照各省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統一規劃,明確建設中的各方責任,建立調動各方力量齊心共建的長效機制。在社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由地方政府負責主導建設,農民出工出力;社區住房方面,由政府規劃部門負責設計,村“兩委”負責實施監督,村民自建,政府適當補助;對于暫時無力解決資金問題的農戶,各地政府通過協調信貸給予支持,由金融機構貸款給農戶,政府給予貼息,幫助農戶解決建房資金不足;部分相關的配套設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捐贈贊助,發揮好企業的社會責任。
再次,調動農民積極性,參與政策決策,建言進策。四川宜賓在農村整合建設中,采用了訪問農民現狀,尋求建立農民與村官密切聯系的路徑。每次村情會議合理安排時間,避開農民農耕、收獲等重要時段,另外,做到信息傳達到位,爭取每家每戶及時得到信息。
最后,努力使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權益,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農村,房屋概念比城市更為深刻,農民一般會將房屋作為自己唯一有價值的財產,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尊重農民的房屋財產權,尊重農民自主意愿,充分講解各種信息和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在拆遷補償費方面,尊重農民意見,根據實際進行相應補償。另一方面,應該注重對農村社區設施建設,在征得農民同意進行建設后,積極建設社區設施,努力與城市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均等,使農民感受到社區的溫馨和便利。
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建設資金投入壓力較大。財政扶持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數據顯示,按照每個新型農村社區入住10000人計算,預計每個社區道路硬化、通信電力改造、自來水引入與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投入需要投資2000萬到3000萬,人均2000元。按山東濟寧市規劃,截至2020年要建成756個新型社區,不包括建房補貼和其他補助支出,僅公益基礎設施一項就需要投入大約200億元,地方財政壓力較大。
二是法規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踐來看,由于社區建設是城鄉統籌發展的產物,城市中對低收入家庭實行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政策并不適用于社區居民,部分經濟困難的家庭財力匱乏,無力參與舊房改造,無法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收益。在土地流轉方面,由于按照目前的土地法規和相關政策,要堅持“占補平衡、只增不減、質量不降”的基本耕地紅線,土地增減掛鉤指標周轉時間只有1年,時間太短,變動性太強,不利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再利用。
三是整合支農資金問題。綜合來看,自2008年開展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以來,試點工作取得一定成績。期間全國共建成村級公益事業項目63萬個,新增村內道路97.21萬公里,修繕村內公共活動場所900多萬平方米,水渠26.11萬公里,新建村內垃圾收集點6.47萬個,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然而,中央財政投入的477億元獎補資金仍顯偏少,比重偏低,難以滿足地方建設實際和群眾的需要。而且對于村莊合并、搬遷和實現占補平衡后適當新增加的土地,需要進行復墾成為耕地,這方面需要大量資金,而部分土地復墾整理項目資金不能申請到的土地,僅能夠依靠地方財政自籌解決。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措施
強化一事一議,推廣財政獎補,加強對試點的扶持。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關系到農民是否能夠安居樂業,關系到生活勞作的環境問題,更關系到城鄉政策公平和農民的權益如何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新型社區建設應該加以綜合管理考量。
在此基礎上,按照中央的“十二五”規劃,在全國所有省(市、區)全面展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加大對農村新型社區試點的支持力度。各省試點地區農村堅持現有基本經驗的正確方向,應進一步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的獎補機制。根據各地預算執行情況,按程序適當增撥獎補資金。同時中央財政占政府獎補資金的比例提高到40%,努力將政府對農民籌資籌勞的獎補比例提高到50%以上,建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完善農村土地住房相關政策。在進行新村建設中,應該結合新村社區的實際狀況,按情況調整農村土地政策,延長土地增減掛鉤周轉時間,增加周轉指標,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的新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單獨管理。同時,借鑒城市對低收入家庭實施的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政策,建議在新型農村社區進行試點,使農村每一個經濟困難家庭也能入住農村新型社區,逐漸與城市居民的社區保障制度趨于一致。
關鍵詞 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7-0079-05
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是存在于農村社區之中專門針對農村社區成人建立的教育機構,是服務農村社區發展必不可少的平臺。與任何組織機構一樣,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要發展,要切實為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服務,必須具備明確的目標。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運行與發展正是在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目標的不斷實現來獲得進步與發展的。“組織中存在多種類型的目標,每種目標又有不同的作用。”[1] 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是全面服務于農村發展的,農村發展對成人教育的需求是多樣的,同樣存在著多種類型且作用不同的目標。目標是引領組織發展的核心要素,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有序運行與發展受制于目標的清晰程度,因此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有序發展需把目標進行縱向與橫向的梳理,從而形成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層級體系。從層次上看,目標可分為宏觀、中觀與微觀層面的目標,總目標、分目標或操作性目標。從時間上看,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主要包括遠期目標、近期目標或階段性目標等。我國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仍處于初期,層級目標體系的建立尤為重要,有助于組織結構的穩定。本文主要討論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層級目標。
一、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的內涵
從詞源學的意義來看,目標由“目”與“標”構成。作為名詞意義上的“目”主要指人的眼睛。《說文》中的解釋為“目,人眼。象形。”即為此意。作為動詞意義上的“目”主要指用眼睛看。《正字通?目部》解釋為:“目,凡注釋曰目之。”[2] “標”在古漢語中可釋為“旗幟、柱竿”之類的東西[3]。綜合上述兩方面意思,“目標”的詞源學意義可釋為眼睛所看到的東西。由于眼睛與所見之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要接觸到所見之物需要積極參與行動。目標的引申意義為人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所追求的結果,是對人或事物發展的預期結果描述。目標的實現過程即人與目標之間距離不斷縮小的過程。
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與深化,目標與組織結合而形成組織目標。鑒于研究視角的差異,關于組織目標的界定也存在差異。有學者把組織目標概括為五類:認知的、聚情的、象征的、辯解的和評價的[4]。認知性組織目標以理性組織分析家的觀點為代表,認為目標是制定行動方案的基本準則,也是決策與行動的方向與約束。聚情性組織目標以自然組織理論派別的觀點為代表,認為目標是組織人員獲得認同感的動力源泉。象征性組織目標是組織獲得合法性、社會支持以及資源的源泉。辯解性組織目標指組織目標制定是為過去的組織行為提供合理性論據。評價性組織目標指組織目標是評價組織運行結果的依據或參照。認知性、聚情性、象征性、辯解性以及評價性組織目標都是從組織目標功能的視角而言的,同一目標可能具有幾種特性,而只是其中的某種特性占主導地位而已。
綜合前面關于組織目標的分析,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可界定為對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存在與發展預期結果的描述。鑒于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仍處于發展初期,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主要傾向于認知性、聚情性、象征性以及評價性方面的特征。
具體來說,目標的認知性有助于組織的程序化與規范化;目標的激勵性有助于把原本零散的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資源有效整合起來;目標的聚情性有助于組織成員產生心理上的認同;目標的象征性有助于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獲得社會的認同,并獲得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目標的評價性指目標的可測評性,其有助于組織對資源的分配與調控以及調整組織的運行方向。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只有具備上述特性,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二、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的制定
一般而言,制定目標比實現目標更為重要,實現目標更多是根據已制定的目標進行技術上的操作,而制定目標直接關系到目標能否實現,組織能否順利運轉。根據研究需要,本文主要從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依據的確立與目標制定思路兩個維度展開討論。
(一)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
就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來看,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研究視角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從普遍意義上看,有研究提出組織環境、組織自身以及組織成員三者是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5][6];有研究以教育組織為例,認為上級要求、工作實際以及外部環境是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7];有研究針對行政組織提出,上級要求、本單位具體情況以及外部環境是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8]。
上述三種觀點都把組織環境列入了組織目標制定依據的范疇,可見環境作為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無可厚非。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是服務于農村社區發展的組織,是以社會問題的解決為目的的,目標是問題的升華,而問題源于組織環境,組織環境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主要依據。第一種觀點中的組織成員與第三種觀點中的本單位具體情況有類似之處,因為本單位具體情況包括組織成員情況,組織成員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目標源于問題,從問題的所屬主體來看,所有問題的主體都是人,在目標制定過程中必須考慮人。人是教育組織必不可少的直接構成要素,教育組織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是通過人的變化來實現的,教育組織的目標也就是關于人的目標,因此,組織人員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
總而言之,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的制定依據主要包括組織環境與組織成員。組織環境作為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環境是問題的來源之一,問題是目標制定的前提和基礎,環境是目標制定的依據;二是環境是組織資源的提供者,把其作為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可避免在目標追求過程中出現資源不濟的情況。人員是組織的主體。從學員的視角來看,以其為目標制定的依據使得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目標更加貼近居民的現實生活,更有助于居民現實生產生活問題的解決,同時也使制定的目標不至于超出其接受能力的范圍。從師資的角度來看,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的制定把師資作為依據,其目的主要在于對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師資進行預測,以使所制定的目標能順利達成,防止心有余而力不足情況的出現。
(二)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思路
由于組織環境與組織人員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依據,在目標制定過程中需要從組織環境與人員兩個維度出發,制定的目標才能契合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自身的需求。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致力于農村社區現實問題的解決,問題的發現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首要環節。問題主要源于環境與人員,問題的發現需從這兩方面入手。問題的發現是目標制定的第一步,接下來需實現問題向目標的轉化,修訂并最終形成目標。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的制定主要包括四個基本步驟:
圖1 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思路
步驟一,對組織環境與人員展開調查并提出問題。目標制定的第一步需要從環境與人員中發現問題,這里的人員主要指組織學員。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是服務型組織,其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村社區居民,他們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主體,解決其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主要任務。就組織環境而言,組織環境的問題歸根結底也是組織學員的問題,學員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指學員自己能意識到的問題,而環境問題則可歸為環境主體所認為的社區學員面臨的或即將面臨的問題,如農業部門認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是農業技術落后,需要對村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其中,農業技術落后的問題可歸結為來自環境的問題,而農業技術培訓則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問題提出的前提是發現農村社區的真實問題,這需要對組織環境與組織學員展開調查,并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整理與歸類形成問題庫,為目標的制定做好鋪墊。
步驟二,根據問題擬定初步目標。問題庫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制定的基本前提。由于問題庫涉及到農村社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區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把所有問題都轉化為目標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對問題庫中的問題進行篩選,根據問題的緊迫性和價值來確定可能轉化為初步目標的問題。首先對亟需解決的問題優先考慮,再對余下的問題進行價值評估。根據社區的具體情況以及需求,按照價值大小進行排列,最具價值的問題優先保留,價值很小或不具價值的問題放回問題庫中。然后,把篩選出來的問題作為初步目標制定的依據,并制定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初步目標。如,在一個傳染病多發的社區中,對居民開展衛生教育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可制定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的初步教育目標。
步驟三,對目標進行資源評估。初步目標是基于社區問題而言的,能否作為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最終目標,還需對實現資源與條件展開討論,即進行資源評估。資源評估的目的是確定社區成人教育組織能為目標的實現提供何種資源。如果可供給的資源無法滿足需求,則該初步目標只能作為組織最終目標的備選。如果社區成人教育組織有充足的資源滿足某目標對資源的需求,則該目標被優先納入最終目標的范疇。對初步目標實現所需資源的評估內容主要從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能提供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三個維度展開,對于組織目標而言,缺少任何一種資源都將直接影響到目標的成效。
步驟四,修訂并確定目標。目標資源評估淘汰了實現可能性較小的目標。盡管被保留下來的目標已初步確定是組織最終目標的來源,但畢竟是初擬的,接下來需要根據前面的評估情況對初步目標進行修訂。目標修訂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根據社區現實情況,對目標的表達進行修訂,以使其盡可能準確化;二是對部分目標進行方向上的調整,以使其與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實際相吻合。此外,在目標修訂過程中,根據資源情況以及實現的可能性,可酌情刪除部分目標。
三、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體系的形成
達夫特認為,組織目標分為組織總目標與操作性目標兩種類型。“總目標通常稱為使命(mission),說明組織存在的理由。使命描述了組織的愿景、共享的價值觀和信念,以及組織存在的原因。”[9]“操作性目標(operative goals)指明了組織實際經營過程所要達到的結果,說明組織實際上正在力圖實現什么。”[10] 就兩種目標的關系來看,操作性目標可視為總目標的具體化形式,總目標的實現依托操作性目標的實現。操作性目標通常又可分為具體的子目標或階段性目標,這樣總目標與操作性目標及其子目標就構成組織的目標體系。根據上述目標體系形成思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要符合農村社區發展的要求,同樣要形成以總目標與其子目標或階段性目標為構成要素的組織目標體系。
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目標是農村社區教育組織活動的導向,必須具有社區性與教育性兩大特征。社區性指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必須是基于社區的,是為解決社區所面臨的問題服務的。教育性指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必須具有教育性,既不是經濟的扶持,也不是物質的資助,是一種智力的開發與技術的傳授。由于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總目標與具體目標共同構成了目標體系,其目標體系的構建也需要符合社區性與教育性兩條原則。從農村社區所面臨的問題來看,問題領域較為廣泛,總目標需要建立在社區層面上,可以從發展性的視角把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目標界定為促進農村社區整體發展。農村社區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是綜合性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對應的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次級目標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方面的目標。次級目標仍不具備操作性,需要把次級目標分為更具體的三級目標。如,政治目標可包括社區居民民主自治教育目標、國家政策教育目標、居民思想道德教育目標等。根據教育實踐的需要,社區居民自治教育目標還可以分為更細的四級目標。一般而言,四級目標已屬于課堂教學層面的內容,在這個目標體系中不把其作為主要目標來探討。根據上述目標之間的層次關系,可建立如圖2所示的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層級目標體系。
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層級目標體系是從組織功能的視角或者說工具性視角而言的,強調的是組織對農村社區的發展和促進功能。總目標是從社區層面而言的,類似于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的發展方向,具有籠統性與模糊性的特征。次級目標是基于問題的分類而制定的,政治類問題屬于政治教育目標的范疇,經濟類問題屬于經濟教育目標的范疇,文化問題屬于文化類目標的范疇,等等。三級目標是次級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在對現實問題進行提煉的基礎上形成的,三級目標是課程目標轉化的前提和依據,也是根據前提的目標制定思路直接能制定出的目標。總目標與次級目標事實上是對三級目標的歸納與概括,三級目標是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層級目標體系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目標構成部分。總目標與次級目標存在的目的是推動組織的規范化、程序化運行與管理。
此外,農村社區成人教育組織還有其自身的目標,即組織的自我保全和發展。組織自我保全和發展的目標需要依托于組織的功能性目標,功能性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組織建設的性價比是組織自我保全這一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功能性目標能按預期達成或者達成程度超出預期,同時資源的消耗量小,那么組織的效率則高。這樣組織會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組織自我保全的目標就容易實現。反之,其自我保全的目標則難以達成。
參考文獻
[1][9][10][美]達夫特(Daft,R.L).組織理論與設計(第10版)[M].王鳳彬,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66.66.69.
[2][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2467.1277.
[4]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與開放系統的視角[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09.
[5]于顯洋.組織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01-104.
[6]張新國,陳敏.組織行為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257-258.
[7]余新家.教育行政組織原理[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101-103.
[8]彭國甫.行政組織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55-56.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al System of Rural Comunity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YANG Zhi
(College of Further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國家對農村建設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并出臺了一系列提高農村社區建設的政策。農村社區建設能夠有效的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但是要想提高農村社區建設水平,僅靠國家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農民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建設的過程中去。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農村社區的建設水平,是當今社會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難點也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社區建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農民遷居的生活保障
提高陜西農村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是離不開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進行社區建設的過程中政府和建設部門將關注重點放在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而忽略了對農村社區中的主體―遷居農民的關注。遷居農民作為農村社區的主體,其生活保障是農民關注的重點,農村社區建設相關部門應該定期調查新入居的遷居農民的生活是否有所改善,對國家出臺的農民生活保障政策的滿意度如何。陜西農村社區建設相關管理人員應該將遷居農民的生活保障作為建設發展的重點問題之一,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村社區的建設水平。
(二)管理體制的不明確
農村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是離不開明確的管理體制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理體制在農村社區的建設和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村管理與城市管理是不同的機制,但是政府在進行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的管理機制的建立的時候忽略了農村社區的生活方式和就業方式,依舊沿襲傳統的管理機制,導致在農村社區的發展過程中出現與發展目的相矛盾、不適宜社區居民發展的情況,因此要想完善農村社區的建設,必須要明確農村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社區發展趨勢,并且制定出相適應的管理機制。
二、農村社區建設注意事項
(一)明確建設目標
英國的名言“無目標的努力,猶如在黑暗中遠征”,由此可以看出明確的目標對事件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因此在進行陜西農村社區建設的之初,必須要明確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這樣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直擊目標制定方案而不做無用功夫。農村社區建設與農村建設緊密聯系的,并不是獨立而行的,它是以村民自治為依托、以資源整和為手段,農村社?^建設發展的重點是服務群眾,因此在進行農村社區建設的時候,要致力于建設一個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環境優美、生活舒適、服務完善和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只有明確了社區的建設目標,才能夠在社區建設設計時盡可能的滿足社區農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才能夠有助于農村社區的建設和發展。
(二)明確建設模式
要想發展陜西農村社區建設除了要明確社區建設目標之外還需要明確農村社區的建設模式,根據陜西農村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建設模式的確定。例如在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村社區,在進行建設的時候可以在每個村中設置社區服務中心。針對一些經濟條件不理想的農村社區,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來降低社區的運行成本,比如在社區中交通方便、人口相對集中的幾個村中設置一個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建設相關部門在進行建設規模的設置的時候必須要進行農村的實際考察,明確社區的經濟狀況來制定相應的可行性的規模建設設計。
三、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農村社區建設規劃
陜西農村社區的建設離不開具體的規劃,規劃是建設的重中之重,如果建設規劃出現問題不符合實際情況,即使后期的工作盡善盡美也是無濟于事。在進行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的時候,需要明確社區建設的目標、建設的工作重點和具體的實施步驟,這樣才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相應的農村社區建設的規劃指導書,才能夠為后期的建設施工提供明確的方向。在進行農村社區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借鑒以往農村建設成功的經驗,并且進行總結,將有利于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進行有效的采納,在進行規劃的時候不能夠僅僅局限在陜西省,還要時時查看陜西省臨近的省市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獲得成功的經驗,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完善農村社區建設的規劃。
(二)建設資金投入機制的完善
在進行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資金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社區建設是關鍵之處,如果沒有足夠的建設資金作為建設的基礎,社區建設的一系列工作將難以開展,比如社區工作人員的補貼、建設設施的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強社區建設資金的投入機制,鼓勵企業單位、社團團體和個人積極投入到農村社區項目的建設中去,并且采用相關獎勵政策來鼓勵他們進行捐贈或者投資,只有完善的資金投入機制才能夠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
(三)加強工作隊伍的建設
工作人員是社區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在農村社區的建設發展中,不能忽視對工作隊伍的建設。工作隊伍的建設包括管理隊伍和施工隊伍,在進行管理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在進行管理者的招聘中必須要設置相關要求,并且擴大招聘范圍,要有相關能力的高技術高水平人員擔任其職,讓他們能夠在所在的職位上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在建設施工人員隊伍的過程中,要嚴格把關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要建立相關的測試過程,讓真正具有施工操作能力的人員加入建設隊伍中,這樣才能夠打造一支具有高能力、高素質、高水平的建設工作隊伍。
關鍵詞:農村社區;社區學習中心;綜述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4-025-03
本文所謂的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是指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需要為基礎,組織協調社區內外資源,整合社會各界力量,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場所,使社區成員掌握更多的信息、文化和技能,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組織。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是新型的服務性學習組織,是創建學習型社會、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組織基礎。農村社區學習中心作為促進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機制之一,近年來逐漸成為學術界和教育實踐界關注的話題。本文嘗試從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研究軌跡人手,對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功能、發展模式與運作機制、活動內容、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總結。
一、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研究軌跡
圍繞“農村社區”、“社區學習中心”和“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等三個關鍵詞進行資料搜集,涉及的文獻主要包括社區教育、社會發展的學術專著,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收錄的相關學術論文、畢業論文,網絡上相關政策文件、講話報告以及新聞信息等。
在中國知網按模糊模式查找題名“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在1980-2011年間,共有文章13篇(見表1)。
從表1可見,2000年之前沒有以“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為篇名的研究論文,2001年以后研究論文的增多與國家政策有直接的關系。綜合分析,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期),研究水平偏低。這一時期的社會環境與制度背景是,國家處于百廢待興與社會全面重建階段。研究課題主要是宏觀取向的城鄉關系、農村研究和農村居民生活狀況調查等。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抽樣調查為輔。研究人員基本是非專業化理論工作者,農村社區研究的理論意識與意義普遍較弱。研究總體水平偏低。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研究步入正軌并初步發展。研究課題包括以農村社區為中心的發展模式、社區類型、結構與功能、邊區開發及人口流動、社區服務研究和國外社區工作介紹等。研究方法以混合方法為主,研究人員多為理論工作者、決策者和實際工作者,研究隊伍構成日益多樣化。農村社區研究總體水平提高,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理論創新意識強烈。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研究總體水平躍升到新高度。研究課題主要是社區基礎理論研究,研究方法日趨多樣和成熟,并引入比較研究視角。研究人員構成多樣化,專業化訓練程度提高,農村社區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度、廣度和理論創新程度有了重大突破。
二、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功能研究
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為農村建立了一個社區成員接受繼續教育和掃除功能性文盲的陣地,是農村掃盲工作深化和脫盲農民接受繼續教育的具體體現。在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努力下,社區成員的文化素養普遍有所提高,經濟收入也明顯增加(景民,齊志勇,崔建民:2001)。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逐步成為農村的教育中心、培訓中心和休閑娛樂中心,發揮了學習、政策宣傳、文化休閑等三大功能(于章宏,張松斌:2010)。王永平、梁成指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具有開放宣傳功能、實用有效功能、本土和人力資源功能。崔建民(2007)在總結了十年來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開展情況后指出,建立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有助于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有助于發揮教育的基礎先導作用和引領帶動功能,優化各類社區資源,挖掘和激發內在活力,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創建示范基地和活動載體;有助于推動貧困農村社區的經濟建設,以早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奮斗目標。l司時,他還指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增強了民主意識和學習意識,改善了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質量(崔建民:2010)。在實踐探索中,云南省尋甸縣六哨鄉、聯合鄉創建了集培訓中心、圖書中心、發展型基地和民族文化活動中心為一體的貧困民族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社區教育與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王凌,曹能秀:2008)。
國外關于21世紀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研究表明,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有助于學生學術成績的提高和行為習慣的改善,防止青少年犯罪、吸毒、暴力事件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改善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他們與父母及同齡人的關系,加強社區、學校和家庭的聯系。
三、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發展模式與運作機制的研究
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已逐漸成為促進社區發展、給全體公民提供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機會的社會機構。它肯定社區成員的自身經驗,鼓勵社區成員參與設計和管理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社區的大部分問題由他們自主解決。在實施“貧困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教育扶貧”項目過程中,有學者結合其他項目,不斷探索,推廣了“農科教項目結合點”模式、“學校+基地示范”模式、“學校+公司+農戶”模式、三教并設模式和農科教機構合并等模式。葉曉斌以周巷鎮成校為個案,建立了“一中心六分院”管理體制,該管理體制使周巷鎮成校形成了橫向聯合、縱向溝通、縱橫整合的“超市式”社區教育機制。景民、齊志勇、崔建民指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主要有自然村落型、鄉鎮中心型和學校中心型等三種類型。于章宏、張松斌在總結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現狀的基礎上認為,可以采用縣級電大主導模式、對等主體的服務性合作模式,增強發展后勁,構建縣級社區學習中心。
為探索以學校教育促進農村學校和農村社區和諧發展的路徑,王凌、曹能秀在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六哨鄉、聯合鄉,開展了依托學校建立貧困民族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探索。結合六哨鄉和聯合鄉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以學校為中心、學校和社區合作、地方政府支持、高校項目引領、社區全員參與的多元合作的發展模式。為實施上述模式,實行了以職能中心、以基地為示范、以學校為載體,以活動為形式、以可持續為原則、以自主發展為導向的運作機制。龔文華在《上海市嘉定區“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建設三例》一文中介紹了上海市嘉定區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三個典型案例:毛橋村的“農家書屋”(該工程是一項面向農村、基層農民的公益性工程,以農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模式進行管理和運行,以解決農民買書難、看書難、借書難等問題為任務的一項文化工程)、永盛公寓的農民工教育和海倫小區的“百姓三臺一戶”活動,借此實現“以小見大”和“一
沙一世界”的初衷。
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試圖由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代表的地方自治政府機構來管理農村社區學習中心。1993年,尼泊爾的Banepa市在開展掃盲運動時,建立了社區學習中心(CLC),該中心由Banepa市同其他非政府組織聯合建立,下設專門管理委員會來管理多個子CLC,其管理注重團隊和群體的協作與配合。這一中心為新文盲提供了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幫助成員形成歸屬感,確保社區學習中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活動內容研究
關于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活動內容,學者主要從農村掃盲、職業教育、衛生健康教育、文體活動、婦女發展活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陳玉華和景民以甘肅省“貧困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教育扶貧”項目為例,針對貧困農村社區中的婦女群體、成年男性和因各種因素不能接受義務教育的青少年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如掃盲、衛生健康教育、政策宣傳、社區服務等(陳玉華,景民:2003)。2006年7月,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崔建民根據多年實踐和研究,形成了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探討,并與樂施會合作,在鎮原縣方山鄉十八峴村、張大灣村開展了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項目研究,活動內容包括機井建設、農業技術培訓、大學生志愿者支教支農、開展文娛體育活動、改善衛生醫療條件等。
尼泊爾加德滿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聯合協會(Kathmandu)在不同地方建立和推廣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識字、計算、生活技能和謀生能力等方面。具體包括:組織掃盲、掃盲后教育及其他文化學習活動;功能性和職業性的活動;社區基礎設施發展活動;健康野營活動;文化遺址保護和環境保護活動;信貸互助活動、自我發展項目、婦女發展項目等。美國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學區的21世紀農村社區學習中心,計劃針對學生學業上的重點難點,提供至少一個小時的學習指導活動,一個小時的運動、游戲項目,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每個中心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小吃、點心以及免費送學生回家。美國特拉華州的男孩女孩俱樂部是全國性的校外社區學習中心組織。該組織的目的是,為美國大量放學后獨自在家的兒童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去處,并提供一些對兒童身心發展有益的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學習輔導、體育鍛煉以及品格養成教育。
五、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陳曉娜認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加快了農村社區成員致富的步伐,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定位不明晰,認識不到位、經費短缺,來源無保障、資源匱乏,渠道受限、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善、經驗缺乏,理論不成熟等。陳玉華、景民(2003)在《甘肅省“貧困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實踐及對策建議》一文中認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在發展中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如對農村社區學習中心的意義認識不足、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不均衡、組織管理機制不健全、理論滯后實踐、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共享的成熟經驗等。崔建民認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還存在長效機制不夠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學前教育重視不足、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等問題。
國外21世紀農村社區學習中心計劃雖然在教育的許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這一計劃仍面臨不少挑戰。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由于資金缺乏,這一計劃在聯邦撥款用完以后難以繼續維持下去。尼泊爾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社區居民仍然不知道教育對于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性;社區中所剩機構寥寥無幾,動員其他不同的機構非常困難;缺乏農村社區學習中心法律地位的支持;鄉村發展委員會不能從平行機構中獲取財政和技術上的支持;社區成員能力有限,在沒有足夠的報告寫作技能,以致不能為農村社區學習中心聯系到不同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