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設計美學論文

設計美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06 22:5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計美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設計美學論文

篇(1)

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于傳統的藝術門類,因此,設計美學也有別于傳統的繪畫和裝飾,其研究內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傳統的美學理論。

眾所周知,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我們首先來看看設計的概念:

設計就是創新。如果缺少發明,設計就失去價值;如果缺少創造,產品就失去生命。——劉東利(香港)

設計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

設計就是經濟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副主任)

工業設計是滿足人類物質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開發活動。設計不是個人的表現,設計師的任務不是保持現狀,而是設法改變它。——亞瑟.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設計是把某種計劃、規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語言傳達出來的過程。

……

可以看出,設計的核心是一種創造行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區別于兄弟藝術門類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獨創性,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

設計之美的第一要義就是“新”。

設計要求新、求異、求變、求不同,否則設計將不能稱之為設計。而這個“新”有著不同的層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創造性的。但無論如何,只有新穎的設計才會在大浪淘沙中閃爍出與眾不同的光芒,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設計之美的第二要義是“合理”。

一個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設計”,是因為它解決了問題。設計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和市場而存在,符合價值規律是設計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設計師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相信世界上便不會有設計這個行業了。

而設計之美的第三要義是“人性”。

歸根揭底,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自然,設計之美也遵循人類基本的審美意趣。對稱、韻律、均衡、節奏、形體、色彩、材質、工藝……凡是我們能夠想到的審美法則,似乎都能夠在設計中找到相應的應用。

這三條規律,使得設計師有別于純粹的藝術家和純粹的工程師,他們注定的命運,就是帶著鐐銬而舞蹈。

設計之美的依托

我以為,設計這種特有的審美規則并不是空穴來風,它背后有著客觀的依據和需求。可以說,設計之美的依托是市場規律,正是殘酷的市場競爭和適者生存的法則造就了這一審美趣味。

自大工業時代拔地而起時,傳統的手工藝美學一夜之間在機器的隆隆聲中被滌蕩得體無完膚。工業時代要求大批量、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潤法則的新型產品。

一時間,功能主義似乎成為萬古不變的審美法則。其簡潔、科學的設計原則風靡整個文明大陸,造就了前工業時代的歷史奇跡——市場充斥著一色的功能主義的產品,這一時期的設計之美為現代主義風格所主宰。

為什么?

市場規律。

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功能主義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機器的批量化要求,同時又狡黠地照顧到基本的美學原理,而大眾也從批量的廉價產品中得到了使用性的極大滿足,何樂而不為?

風格成為流行時,它必然造就審美的異趣,自成體系。功能主義最具影響力的口號是“形式追隨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認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價值取決于它對于其目的的適應性。”

這一原則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審美體系——簡約主義、極少主義……產生了許多功能形式完美統一的優良設計,并將日常用品引入到了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

但是,市場的反復正如股市的跌宕。

當機器越來越多,生產能力越來越強時,廣大人民開始不再滿足于“用”的簡單要求。

不可否認,功能主義有著進步的意義、相當的生命力和合理的存在價值。但是,它絕不是萬古不變的金科玉律。一旦生產力進一步提高,消費者終于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時候,看倦了功能語言簡略協調和單純韻律的人們便開始垂青于新的造型語素,現代主義灌溉出的冷冰冰的造型語匯開始遭受市場的冷落。

后現代,這一現代主義的對立派開始在市場上陰謀變革。

1966年,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出版了《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對功能主義“少就是多”的信條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宣揚一種雜亂的、復雜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義和歷史主義。從而拉開了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序幕。

可以說,這是純粹的造反——一場視覺上的顛覆和侵略。

篇(2)

論文關鍵詞:現代廣告設計傳統美學

廣告在世界各國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共同的規律,它們都是隨著商品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而發展的。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手段的革新,對廣告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說1886年出現于巴黎街頭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畫是近代廣告的開始時期,那么我國廣告的產生則以上世紀20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現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廣告和路牌廣告為標志。它們雖然帶著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卻以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人到千家萬戶,因此,應該說是我國廣告的發展與開端。建國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廣告藝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蘇聯、捷克特別是波蘭廣告的影響,在原有基礎上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所提高,近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也借鑒了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等西方國家的廣告藝術手法。可以說,作為廣告藝術,中國的廣告設計工作者吸收和借鑒了不少國外同行的經驗和做法。

從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要想使民族文化的發展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繼承,善于交融。無論是從我國早期華夏文化的形成直至兩漢文化的高峰,還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響而發揚光大,無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發展,只有敢于繼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終真正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廣告藝術方面我們也還是應該“立足中華,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要反映現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在廣告藝術的設計中,我們也要“尋根”,尋找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思維優勢和獨特風采。藝術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它們構成了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植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調節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介人。正因為這樣,作為外來的廣告藝術,在中國設計者的作品中,它時時流露出傳統美學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探討這些影響,將會有助于發展中國特色的廣告藝術。

一、現代廣告形式中的傳統美學理念

廣告招貼畫具有傳達信息鼓動宣傳的作用。它不同于架上油畫或版畫,而要求一目了然、簡潔明確,使人在一瞬之間、一定距離外能看清楚所要宣傳的事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廣告設計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點,刪去次要的細節、細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時間、空間發生的活動以不同的比例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構思要能超越現實,構圖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簡練夸張,要以強烈鮮明的手法,突出醒目地表達所要宣傳的事物,表現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賦予畫面更廣泛的含義,并使人們在有限的畫面中能聯想到更廣闊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義。在這些方面,中國傳統的美學理念能夠為設計者提供大量的營養。

例如,構思上的“一以當十”、“以少用多”的精練,構圖上“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簡潔,“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對比關系,“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夸張,都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已經在我國廣告藝術的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香港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靳棣強,創作了大量文化招貼廣告。他認為,美的原則有三條: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創新—承先啟后,破舊立新;活用—適身合用,靈活生動。這實際上強調的是老莊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意境。他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去。他的許多作品都無一例外地體現著這種思想,在其招貼設計《自在》系列中,運用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融合了現代技術的特殊機理效果,既現代又不失傳統。在國際“水”主題招貼廣告藝術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貼圖形作品,將極其強烈的民族裝飾風格化的圖形形象作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進行了豐富而適當的虛化處理,整個畫面以黑白極色加以藝術表現,形成了形與色的對立與協調、沖突與融合的視覺效果,構筑了一幅在中國特定大文化場景下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現代平面圖形設計作。

二、現代廣告“瞬間藝術”中的傳統美學理念

廣告招貼畫屬于“瞬間藝術”。好的廣告招貼要做到既能讓人“一目了然”,還能讓人“一見傾心”,為它所吸引,顧盼之余,留下較深的印象。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能使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那就需要做到“以少用多”,“一以當十”“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藝術技巧的標志,特別是廣;招貼藝術,它只能從生活的某一側面而不是從一切方面來再現現實。任何形象都不過是構成整體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廣告藝術中常常有充滿畫面的特寫,一雙手,一雙眼,一個動態,一個表情,只要是選擇最富于代表性的現象,而且具有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構成“言簡意賅”的好作品。盡管構圖簡單,卻表現出了一種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觀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處理,達到了情景交融,能牽動人的某種情思、某種體驗、某種聯想。我們平常說“匠心獨運”、“意匠”是藝術家對客觀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作者藝術成就的高低。唐代詩人杜甫說的“意匠慘淡經營中”、“語不驚人死不休”,說明藝術意境的產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費苦心。“意匠”具體說來就是選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張(強調形象的特征)、經營位置(構圖)、表現選項用恰當的技法戶。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均衡和內在的節律。我國篆刻藝術中有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法則,強調變化中的均衡,這既符合科學上相對的原理,也符合藝術上形式美的規律。在我國的廣告藝術中,動與靜,疏與密,多樣統一,賓主呼應,虛實相生,縱橫曲直,黑白對比,重疊交錯等傳統構圖法則屢見不鮮。此外,遠古的銅器紋樣、畫像石、金石篆刻,特別是中國畫,巧妙地運用白底的匠心,民間剪紙和蘭花布粗獷豪放的黑白關系,明代木刻插圖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現代廣告藝術的構圖中得到印證。

三、現代廣告中的中西傳統美學理念比較

西方傳統藝術,基于幾何學空間觀念,從模擬生活現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創作思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各種藝術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奠定了傳統西方藝術的“模仿”說。中國藝術家則是有選擇,有重點,以“不似之似”、“脫形寫神”為藝術追求的勝境。在中國畫中表現對象時,經常是背景不著一筆。傳統京劇舞臺除了簡單的一桌一椅,別無他物。觀眾欣賞畫,主要不是欣賞藝術家畫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賞通過什么藝術手法來表現。欣賞的著眼點在于筆墨、章法、氣韻、意境,正如同觀眾欣賞傳統京劇,主要是欣賞演員的技藝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國傳統藝術,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造了不少規范化的程式,這些師法自然、來源于生活但又經過千錘百煉、概括而又多變的“程式”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是積淀了內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藝術家隨著時代的要求,賦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這種程式化的處理在我國廣告畫面的裝飾性形象處理上,也常得到應用,顯示了奪目的光彩。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形神兼備,講究概括與變形,齊白石“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個不斷概括、不斷深人的過程,最終敢于舍棄蝦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蝦的形象更為完美生動。齊白石提出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石濤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說法是相通的。聯系他的作品和實踐可知,他主張的“不似”正是為了“似”,“不似”其實是在“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絕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賞者相應的聯想作用。再看我們的一些廣告招貼畫,就“似與不似”的觀點來考察,就形象的簡明與富于概括這一點來衡量,很多形象顯然不是生活的簡單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顯然與素材有很大的差別,由復雜到單純,由繁雜到簡潔,必須承認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提高。作品的魅力,絕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為標準,有時候,欣賞者不是簡單地接受宣傳,同時也是探索、發現和補充,從而得到欣賞的樂趣,正因為欣賞者有所探索、有所發現和創造,作品的主題才能產生深人的影響。這種特點正符合了廣告招貼藝術的要求。

篇(3)

(1)藝術設計的功能美。在本質上產品實用功能和自身功能美并沒必然聯系。但是從主體上,實用功能對其審美評價具有重要影響。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對其審美的評價,其中表現的東西是具有美感的。功能設計對18世紀以來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視內在功能的錯誤思想進行了糾正。同時成立了一種簡潔,現代的新風格,可對功能結構美進行深入挖掘。

(2)藝術設計的材料美。目前,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是現代文明重要支柱,對社會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影響。對于新型的科學技術能夠轉化為生產力,材料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現代工業上藝術設計也離不開材料,要深入處理在產品結構及環境設計中,產品在形態,顏色,質感以及肌理方面處理,這樣能夠顯示出新型材料重要特點。在運用較為適當有效的方式去處理材料,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滿足人類的需求,達到一種美的共享。對于不同材料而言,工藝手段也大不相同。正如常說的材美工巧,對于不同的材料要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對產品的功能性和美感具有直接影響。對于手工產品而言,需要制造者真正去觸摸材料,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性能,整點,質感等。最大限度的發揮材料本身的質地優勢。例如在我國典型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是展示出最好質地美的家具之一。對于不同器材,在一些選材,制作方式以及加工技術方面都具有獨特的特征。要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特點,最終達到能夠傳遞更多美的信息,在產品與人類中間讓生產和藝術達到高度統一。

(3)技術和功能在本質上是不可分開的,而且兩者還具有一定的內涵。在審美價值的本質和形態結構上,形態美能夠做出明顯界定,相對于功能美能夠在審美價值的表現方面做出相應界定。通常來講,美學中技術美在思辨方面更具有操作和應用的性能。隨著物質生產和產品文化中對美學的應用。技術美學,文藝美學和審美教育三者,共同作為美學中應用學科。在生產方式及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技術美學在社會和技術存在科學內相互滲透,融合,達到技術和藝術真正統一。美學原理中,技術美學真正達到了物質生產和生活中具體化,又能夠在美學上對設計觀念進行哲學的總括。技術美學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綜合體現了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方面的問題,其中還包括在文化和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

(4)藝術設計的科學美。藝術設計中科學美是一種較為獨立審美狀態,體現了一種理智問題。在形態的角度上對科學美進行思考,其中包括科學倫理美以及科學產品美。在創作學中進行思考,又包括理論創造美和科學實驗美。科學方面的美感并不是積極體現在研究成果上的,而最注重還是科學創造的過程。科學美必須經過理智所能夠深入體會。這樣也表明了科學的獨特之美。科學美并不是自然所存在的,更體現了一種對現實生活的領悟和感知。在此種美感中,最主要的體現了自然的和諧。無論是在外在還是在內在,均能夠享有一種美感,領會更為全面美。科技美也能夠作為美感中一種高級形式,在總結出美的規律后,進行創造。在人類的審美意識和心理中達到了較高發展階段。在客觀上的,在人類創造的科學發明中,是通過不斷發展的,總結出自然規律中的創造的形式與成果。在低碳環保的大形勢下,應遵循內外空間條件和自然條件一體化的理念。真正實現設計的科學,專業化。例如北戴河美術館建筑就深入遵循了這一理念。具體為:

(5)藝術設計的裝飾美。藝術源于以裝飾成為的標志。在藝術史中,裝飾藝術一直在不斷前進。在手工創作時代中,一般主要是通過對自然形態對產品的外形做出形狀上裝飾。在工業革命時期,大多數藝術運動都是圍繞著裝飾及被裝飾物之間的關系進行處理的。在觀念上視覺和功能美學上都存在一定的更新。在人類發展歷史中,裝飾藝術是焦躁的藝術形態。因此在藝術設計中裝飾藝術占有重要位置。

二、藝術設計美學的特點

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常會存在這樣的看法:主觀上,設計只是一種心理活動,再通過創新使得形成的要求對象及對其進行調整,對觀念進行轉變成為一種外在的形象和產品。與此同時會需要物質手段和技術,以真正實現審美教育的創造形式。進行藝術設計的核心是源于創造的,在創造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并不是單純進行欣賞,區別于純藝術形式。藝術設計是通過一種為人造物實現的,出發點也是“人”。這樣的在設計中要盡量滿足于人類基本審美的習性,達到藝術和技術,實用和審美的統一。設計的審美價值和使用價值是相輔相成的。對于藝術本身的設計特殊性和復雜性的,設計美學的出現是非常自然的。藝術集中反映了對現實的審美,并增強了人類自身的審美觀。在藝術美學的特征下,將人與自然,現實以及社會進行充分的掌握。美學也是以藝術為中心的,通過藝術對現實和意識的審美進行研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其他學科的不斷深入,這種藝術美學形態也不斷深入,豐富起來。

篇(4)

石材在裝飾中的運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硬度適中,容易加工,一直受到設計師的青睞。表面經研磨及拋光,可呈現出美麗色澤,花紋多樣,高雅而耐久,主要用于家居墻面、吧臺、料理臺等重點裝飾部位。而未經深加工的原石又具有粗獷雄渾之美,給人以大自然的親和力,常用于家居重點造型墻等點睛部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近年來,諸多人造石產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人造石材相對天然石材有其獨特的優點,防潮、防酸、耐高溫、低輻射,花色紋理更加多樣化,為設計師創造更為精致、健康的居室空間提供了優質的物質基礎。木材在家居空間設計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木材紋理美觀,色澤豐富、質感多樣,傳達出自然、溫馨、舒適的感知特征,是最具親和力的室內裝飾材料。、天然木材綠色、環保,具有豐富的自然色彩與表面光澤。楓木、白楊木、橡木色調淡雅,松木、柏木純粹本真,檀木、核桃木深沉而高貴,賦予了木材優良的裝飾性能。而現代各類人造木質板材,如木纖維板、刨花板(貼面刨花板)、細木工板、膠合板(貼面膠合板)及集成材等材料,種類繁多,平整美觀,不宜開裂,克服了天然的木質材料耐候性和耐久性差的缺點,既可保持木材固有的美學神韻,又可通過噴涂、雕飾等工藝創造出新的裝飾藝術效果金屬材料的運用既古老而又現代,特別是在現代家居室內設計中,金屬以其獨特的光澤、色彩和質感,傳達出極強的現代感和視覺沖擊力,不銹鋼板具有較強的抗腐蝕性及機械性能、經過著色處理的面層經久不褪色、色澤隨光照角度不同會產生色調的光影變幻,極富動感。鋁合金裝飾板以其質量輕,色澤美觀大方而成為最受歡迎的吊頂裝飾材料。而現代鐵藝裝飾,將歐洲古典風范與東方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形態各異、線型豐富、門類齊全,充分展現了金屬裝飾的立體感和韻律美。至于各類金屬五金配飾,則往往是家居陳設的主角,提升居室空間的整體品質。玻璃作為最常用的裝飾材料,具有晶瑩剔透、明凈溫婉的美學特質。在家居設計中往往利用其透射、反射、折射等性能來營造居室的光環境。同時,噴砂玻璃、拉絲玻璃,玻璃磚及玻璃馬賽克的運用則是設計師塑造虛擬空間、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和靈活感的重要物質材料手段。如將華麗高檔的噴花玻璃、絢麗多彩的鐳射玻璃用于客廳端景及廳間隔斷,在光源的照射下,煥發出美妙、夢幻般的視覺效應,高貴而不失內涵。家居裝飾織物屬于室內軟裝飾的一部分,和主人的生活起居較為密切。如窗簾、地毯、陳設品披覆、床上用品等。織物大多具有柔軟的質地,豐富的色彩,可以中和家居空間的生硬感,平添出舒適、溫馨、親切的居室氣氛,使人和空間的關系更為融洽。織物還具有較好的可變動性,隨著季節的變換,設計師可根據主人的要求改變不同織物的布置來調整室內空間的色調與氣氛,更好地適應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年齡的居住及心理需求。

2裝飾材料的綜合美學應用

家居室內設計是以不同種類的裝飾材料為基本載體的綜合藝術創作活動,設計師只有通過恰當有效的設計手段,對各類裝飾材料加以整體的把握和運用,才能創造出符合視覺審美感受,滿足審美心理的人居環境。在實際應用中,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2.1協調與變化

協調是家居設計中所運用裝飾材料的統一與和諧。強調材料表現效果趨向一致性,紋飾一致,色彩多使用同類色,傳達出居室空間的整體感與融合感。如楓木家具和竹地板相配合,二者同為相近似材質,具有自然、質樸的共同性,能使空間顯得祥和、溫馨。臥室、書房等私密空間常用使用這種表現形式。但是過分的統一會使空間顯得單調、乏味,這就需要運用變化的手法來調和。變化是家居設計整體和局部材質效果的對比,是不同的裝飾材料并置在一起時,其形象既不相同也不近似,有著明顯的差異,形成較為強烈的感官對照。這種對照具有較強的美學效應,易使人產生活躍、興奮的心理感受。裝飾效果鮮明、生動。如在客廳造型墻上使用天然毛石與金屬、玻璃相結合,這種人造材料與天然材料的對比,粗糙與光滑肌理對比;華麗與樸素對比;厚重與輕盈對比;無不烘托出客廳作為開放空間的熱鬧、歡快的家居氣氛。當然,家居材料的協調與變化要結合起來綜合設計,那就是在協調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協調。

2.2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源于音樂節拍輕重緩急的變化和重復,體現在視覺美學中,指形象周期性的連續、交叉、重疊,由此產生大小、強弱、明暗的變化。在現代簡約風格的居室設計中,各功能空間通過反復使用玻璃、金屬、復合裝飾板等材料,并經過組合、變形、扭曲、折斷等方式,使材料構成更加豐富、更有層次,呈現出強烈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如在藻井式吊頂中利用木條或玻璃鑲嵌,形成方向感強烈的線條圖案,搭配燈池的裝飾燈具,從而產生視覺上的律動感。

2.3比例與尺度

篇(5)

關鍵字:斯堪的那維亞;景觀設計;布蘭德特;索倫森;安德松

CombinationofAestheticQualityandSocialQuality

——TheLandscapeDesigninDanmark

LINQing

Abstract:Searchingforthecombinationofsocialqualityandaestheticquality,Danishlandscapearchitectsconstructedtheircharacteristiclandscapewithsimpleandclearlanguage,andbecameoneofthemostinfluentialgroupsinthefieldoflandscapearchitectureinEuropeinthepostwaryears.Thisarticleintroducestheideasandworksofthreewell-knownDanishlandscapearchitects,G.N.Brandt,C.T.SrensenandS.I.Andersson.

Keywords:Scandinavia;landscapedesign;GudmundNyelandBrandt;CarlTheodorSrensen;Sven-IngvarAndersson

丹麥位于歐洲大陸西北端,由400余個大小島嶼組成,南部毗連德國,北與挪威和瑞典隔海相望。屬于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國家(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包括北歐的瑞典、芬蘭、挪威、丹麥和冰島五個國家),要想更好地了解丹麥的景觀設計,應該首先了解斯堪的那維亞國家的設計,因為這些國家的現代設計有著相似的特點,都追求樸實、實用和美觀,其風格自成一體、獨樹一幟,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均地處高緯度地區,有些地方接近北極圈,那里有著漫長的冬季和冬季漫長的夜晚,特殊的氣候條件使人與建筑、室內、產品包括環境的關系顯得特別密切,設計非常重視人情味,建筑、景觀常采用磚、木等本土材料,從傳統中吸收設計語言,再與現代設計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本土特點的現代主義。

斯堪的那維亞的自然景觀非常平和,這里柔緩的地表變化、整體的植物群落、平靜的湖泊、緩緩彎曲的海岸塑造了人民平和的心態。斯堪的那維亞人民對自然有著強烈的熱愛,景觀設計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向往。

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多是高稅收、高福利國家,人民享有平均的、良好的生活水準。社會各階層生活水平的接近,使工人階級的地位明顯上升。因此,不同于法國等一些國家,那里藝術的發展在經濟和道德上依賴于大城市里的上層階級。在斯堪的那維亞國家,這種發展依靠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上層。建筑、景觀、工業產品沒有機會向奢侈品方向發展,功能主義占據了主導地位,現代運動得到了廣泛的社會需求的鼓勵,受到普遍的歡迎。為普通人提供普通的、但卻是精良的設計是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各個設計領域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設計上,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從來沒有試圖以紀念碑式的形式或是以絢麗的外表與鄰國競爭,他們總是把對舒適和使用的追求放在首位,總是試圖改進現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盼望著新事物的出現。設計不追求前衛、精英化與視覺沖擊效果,而是著眼于追求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功能,所以多數設計作品在使用了數十年后,仍然非常實用,并且充滿魅力。斯堪的那維亞的景觀設計也是本土的,是貼近于日常生活的。可以說,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出發點。然而在實用的同時,斯堪的那維亞的景觀并不缺少浪漫,設計師常常采用自然或有機的形式,以簡潔、柔和的風格,創造出富有詩意的園林景觀。

斯堪的那維亞的景觀設計師幾十年來較少地受到外部環境流行風格的影響,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以功能化的、樸素的風格受到人們的尊敬。丹麥的布蘭德特(GudmundNyelandBrandt1878~1945)、索倫森(CarlTheodorSrensen1893~1979)和安德松(Sven-IngvarAndersson1927~)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們常以簡潔而清晰的手法,構筑特點鮮明的景觀,追求社會品質與美學品質的融合,成為二戰后對歐洲景觀設計最有影響的團體之一。

社會品質與美學品質的融合

1布蘭德特

布蘭德特精通植物,善用野生植物和花卉,他的柔和的園林形式體現了丹麥人對自然景觀的熱愛。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蒂伏里(Tivoli)花園中,他設計了一系列并排的卵形種植池,池中綠地上點綴著數十個木盆噴泉。在大的環境中他借鑒了19世紀下半葉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園林設計師杰基爾女士(GertrudeJekyll1843~1932)和建筑師路特恩斯(EdwinLutyens1869~1944)的思想,用精細的植物種植軟化幾何式的建筑和場地(見圖1及彩頁)。布蘭德特倡導用生態原則進行設計,他認為自己更是一位園藝家,而不是設計師,他的設計常采用規則式和自然式混合的形式(見彩頁)。

安德松認為設計最基本的事情就是確定一個空間,使人們能夠很好地使用它。如果設計師幸運的話,人們對這個空間的利用會超出他原來的預想。在巴黎德方斯凱旋門環境設計中,安德森在寬闊的場地上,用一條白色的大理石鋪裝步行道,斜向嵌入寬闊的場地中,旨在豐富廣場的視覺效果。這條鋪裝帶無意中成為溜冰愛好者訓練的場所,他們將障礙沿線布置,使這里成為溜冰訓練的課堂(見彩頁)。

在丹麥,安德松獲得了“將詩引入花園”的美譽。

布蘭德特、索倫森和安德松三人代表了不同的時代,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了解丹麥現代景觀設計的風格和特點。他們都曾在位于哥本哈根的皇家美術學院(theRoyalAcademyofFineArts)的建筑學院任教,通過教學、著作和設計,他們影響了丹麥幾代景觀設計師。

參考文獻:

[1]Bosselmann,Peter.LandscapeArchitectureasArt:C.Th.Srensen,AHumanist.LandscapeJournal,1998(1).

[2]Brown,Jane.TheModernGarden.ThamesandHudson,2000.

[3]Cerver,FranciscoAsensio.CitySquaresandPlazas.NewYory,1997.

[4]Ogrin,Dusan.TheWorldHeritageofGardens.ThamesandHudson,1993.

篇(6)

一、音樂學研究論文

音樂學研究論文是我國在此學科取得成果的最直接體現,也是音樂學學科構建的主體。2012年,我國較為優秀的音樂學研究論文主要刊登于國內音樂專業和藝術類學術刊物上,內容涵蓋音樂學子學科所及的不同研究領域。2012年,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多,內容豐富多樣。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調查與分析為主要內容的代表論文包括:張伯瑜《云南個舊市大屯鎮洞經音樂三首套曲分析》、周青青《北京通州運河號子中的山東音樂淵源》、袁靜芳《走近藏哇寺》、趙塔里木《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錢茸《淺析滬劇唱詞音聲的地域性音樂價值――兼推“雙六選點”分析模式》、黃婉《在“挪用”中飾變與創造――文化生態視野下的2012基諾族“特懋克”節》、李明月《“堂名”憶舊:蘇州地區十番鑼鼓生存現象探微――以常熟辛莊“春和堂”為個例》、楊和平《民間禮俗的音聲表達――以蒲城喪葬儀式音樂活態現狀調查為例》等。有關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研究論文主要包括:洛秦《“音樂上海學”建構的意義、研究架構及其問題思考》、管建華《東西方音樂的帕斯卡爾式的歷史沉思》、《音樂學與音樂人類學的哲學基礎之比較――兼及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反思》、薛藝兵《通過田野走進歷史――論中國音樂人類學歷史研究的途徑與方法》、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宋瑾《從“音樂”到“音聲”――音樂人類學學科邊界問題》等。此類論文凸顯作者群體對民族音樂學歷史維度的思考,以及鮮明的跨學科傾向。此外,還有部分文章從傳統音樂的保護與教學入手展開研究,代表文章包括王耀華《熟、背、析、研――教學體會》、張應華、謝嘉幸《我國當代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討》、沈洽《以人為本的多元―本位音樂教育――基于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視角的思考》、葉松榮《學科發展的瓶頸――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局限性探討》等。

2012年,西方音樂史研究論文主要集中于巴羅克時期以前的早期音樂上,代表論文包括余志剛《中世紀音樂教學漫議》、姚亞平《歐洲早期音樂傳統與20 世紀現代作曲觀念》、伍維曦《與中世紀晚期多聲部彌撒套曲的體裁特性》、周耀群《關于“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兩部斷代史的比較》等。這些論文從各位學者的獨立研究角度出發,對西方音樂早期歷史的不同細節開展研究和思考,試圖在理論闡述中深化對音樂史局部細節和音樂歷史觀念形成的認知,進一步喚起人們對古今歷史比較和創作、教育問題的重視。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誕辰200周年紀念,瓦格納研究論文亦成為2012年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的重點,代表論文包括:劉經樹《“清楚變化了的音樂創造”――瓦格納的“音樂戲劇”構想》和楊九華《“”的闡釋 ――再論瓦格納樂劇中的婚姻倫理觀》。另外,對于經典音樂的審美闡釋和音樂流派研究的代表論文可舉鄒彥《貝多芬(Op.31-2)的標題性內涵》和劉瑾《審美困境與現性重建:對新浪漫主義音樂產生及意義的美學思考》。

在中國古代音樂史領域,學者們將目光紛紛投向中國與境外音樂交流史,代表文章包括宮宏宇《基督教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的盲人音樂教育――以安格妮絲?郭士立、穆瑞為例》、陳應時《唐傳日本調名曲名考》、鄭祖襄《談楊蔭瀏對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外來說”的批評》、葉鍵、黃敏學《18世紀西方傳教士的中國音樂研究及其學術史影響》,以及王小盾的系列論文《域外漢文音樂文獻述要》。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另一個范疇集中于音樂考古,代表論文有: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研究》、《音樂考古學的六個課題》、王子初《我們的編鐘考古》、武家璧《曾侯乙墓漆畫“雜懸”圖及其實驗心理學解釋》。在近現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的研究論文主要是對近現代音樂家的學術紀念,論文包括:楊和平《論李凌的音樂美學思想》、俞玉姿《略談老志誠先生的音樂思想――紀念老志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居其宏《我國新音樂發展戰略的設計師和先行者――蕭友梅音樂思想與創作教育實踐的跨世紀回望》等。中央音樂學院發起的“國家音樂史”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集中發表的論文包括:呂鈺秀《他者對于一個國家音樂想象的建構藍本》、李淑琴《從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學術化――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思考》、蒲方《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復雜性》等。

2012年,我國音樂美學領域的研究論文首先以評述于潤洋教授美學研究貢獻為主導,代表文章包括葉松榮《論于潤洋西方音樂史學研究中的理論建構》、何寬釗《論于潤洋學術研究中的歷史意識》、柯揚《承先賢之法,啟后生之思――論于潤洋對卓菲亞?麗薩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等。其他論文則是不同學者對音樂美學理論、趨勢與應用問題的獨立闡發,例如韓鍾恩《判斷力批判:置疑音樂美學學科語言并及音樂學寫作范式》、劉研《審美經驗的復興――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觀與通俗音樂》、張晶晶《對阿多諾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素材”的梳理與解讀》等。

二、音樂學專業教育教學

2012年,我國的音樂學專業教育教學向著精英化、集約化和實力化的方向努力邁進。在專業音樂院校和綜合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的主導下,音樂學專業教學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發展體系。在不同層次音樂學專業招生方面,各個院校和科研機構結合音樂理論研究的現實需求,招生數量略有緊縮,考試難度相對增加。如此舉措,不僅維護了音樂學專業精英化教育的傳統,同時也對當代大學生的理論基礎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層次的學術人才培養上,各個院校特別重視理論培養和藝術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將研究重心立足當代、返觀歷史,積極參與音樂田野調查和音樂表演活動,在親身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各個院校給予學生相對寬松的課程安排,不但要求學生學好音樂理論知識,還不斷啟發學生對其他藝術領域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產生興趣,獲得更為廣博的文化見識,充分增強學生的學術實力。音樂院校采取各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加以限定和考核,通過論文評比、音樂論壇、大師講座、理論訪談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增長自身的學術本領。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活動日益規范,答辯通過標準相對嚴格,有效防止學生論文品質和學術素質的整體下滑。

除了各個音樂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日常教學工作外,音樂學界在2012年還積極開展音樂學教學研討、論文評獎和專題講座活動,有力推動音樂學專業教學工作,促進院校間交流合作,增加校園學術氛圍。2012年2月,第四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獎”評選征文活動正式展開。活動向海內外華人征集自2009年正式發表的音樂評論參選,并在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第五屆年會召開之際集中評審。2012年3月12日至15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中國音樂史學術交流系列專題1:國家音樂史”活動。斯洛伐克音樂學者奧斯卡?艾謝克應邀參加活動,共同探討“國家音樂史”寫作的方法手段和內容選擇。2012年10月,上海音樂學院先后組織了“第九屆(2012)錢仁康音樂學術講壇”和“音樂學學術論壇”,以此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建系3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2012年11月至12月,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舉辦系列學術講座,邀請資深專家舉辦專題講座。

三、音樂學學術會議

2012年,我國音樂學界各類學術會議相繼舉辦,有力推動了同領域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促進專業學術會議向著常態化、正規化的方向邁進。在民族音樂學領域,2012年6月29日,由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承辦的“當代社會中的傳統音樂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與會專家以音樂同社會政治、變革的關系為主題,著重討論當代語境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視角與方法。2012年7月12至15日,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會議提交論文摘要240余篇,內容涉及黃河流域音樂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音樂生態研究、音樂與科技、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等研究領域,呈現出學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學科發展趨勢。2012年7月18日至25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在新疆師范大學召開。會議圍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國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改革研究三個方面議題展開探討,充分展示了我國近年在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成果。2012年10月30日,國際音理會亞洲大洋洲地區音樂學會首屆學術研討會暨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泰山學術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亞太地區的音樂學家圍繞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區民族之間的音樂傳播與交流、構建適合于亞太地區各國的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等議題做主題發言。

在西方音樂史研究領域,2012年6月21至22日,上海音樂學院舉辦“2012?上海音樂學院?瓦格納國際學術論壇”。 論壇聚合國內最優秀的瓦格納研究學者同國際瓦格納研究實現對話,提升我國的音樂學研究水平,增進與西方學術界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由中國西方音樂學會主辦,四川音樂學院承辦的“2012西方音樂學會青年學者論壇”于9月21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行。 會議由九位西方音樂史專家對11名青年學子的課題發言進行交流點評,旨在促進青年學者的科研工作和學術交流,積極培養理論新秀。在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9月24至26日,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七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徐小平獎”頒獎大會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行。會議對“契丹音樂史”、“音樂上海學研究”等新課題給予充分重視,并對中國音樂史新近研究成果加以展示。在音樂美學領域,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前沿與對話――全國中青年音樂理論家論壇”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辦。論壇邀請全國50名中青年音樂理論家參會,論題涉及多個學科,促進音樂學學科間的相互對話和啟迪。2012年12月2日,“2012年中國音樂美學學會筆會”在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筆會圍繞 “音樂美學學科資源考掘” 和 “身體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作用” 兩大主題進行研討。

四、音樂學紀念與交流活動

2012年,中國音樂學界舉行了多項學術紀念和交流活動,對于音樂學院系建設和老一輩音樂理論家的學術貢獻加以總結,并對中國音樂學的對外推介與交流做出貢獻。2012年11月26至27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迎來了建系30周年紀念。系列紀念活動由學術研討會、紀念座談會、學術講堂系列、學術成果展、學生音樂會等活動組成。全系教師還集體出版了學術研究文集,對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科研成果加以展示。2012年5月12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其中的學術研討會對馬思聰的學術造詣、音樂創作、教育教學和學術精神展開深入的討論和研究。2012年9月15至16日,中央音樂學院隆重舉辦“春雨潤物 學海成洋――于潤洋八十春秋學術研討會”。近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同事學生圍繞他的學術品格、理論特色和歷史貢獻進行了深入研討。2012年,恰逢中央音樂學院資深音樂學教授張洪島先生百年壽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對張洪島教授的學術成就和教學工作進行重點回顧。2012年9月27日,四川音樂學院舉行“紀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全國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學術研討會,對王光祈作為中國音樂學開拓者的歷史地位和學術成就進行回顧、梳理和闡釋。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 2012年12月22日至26日,陳應時、方建軍、李玫等中國學者應邀參加第七屆東亞律學大會并宣讀論文。此次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引起東亞音樂研究機構對中國律學學者研究成果的密切關注。

五、音樂學理論出版

篇(7)

(一)一流中央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中央高校屬于國務院部門直屬高等學校,簡稱“中央部屬高校”,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其直屬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直屬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國中央部屬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共36所,B類3所,包含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共33所。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學生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問題并制作出擁有設計感和美學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決方案,最后提交論文論述。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形象聯想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相互結合,自然科學理論和人文關懷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見,藝術類專業是一種既富有美學性、實踐性,又擁有科學性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幾乎都設立了藝術類專業。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總結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創新性和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角度的新穎性、創造性、理論水平和現實意義、綜合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寫作水平、學術水平和格式的規范化都會有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學作為江蘇省教育部直屬的一流中央高校,對各類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評分標準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評分標準中,指導教師評分占30%,評閱教師評分占20%,答辯評分占50%,畢業論文(設計)總評分折算成五級計分的方法見表1。

(二)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地方高校是指隸屬于各個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普通高等學校,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財政或地方行政部門提供資金支持,在我國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實力沒有那么強勁,學科特色相對較弱,但是省級政府為了使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來推動地方發展的軟實力,極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蘇、廣東等高等資源集中的省市,涌現出了一批可以與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學,例如,蘇州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這類高校的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評分基本都采用統一的“334”標準,成績采用的也是五級計分方式。相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藝術性、創造性、合理性、表現手段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對減弱③。藝術類的畢業設計(論文)涉及到美學上的藝術性評判,因此,個人的主觀性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指導教師的角度來看,學生能否熟練地綜合運用到所學的藝術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對所研究的問題能否提出較為深刻的分析和獨特的觀點,是指導教師評判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的主要條件。其次是設計(論文)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和科學素養。從評閱教師的角度看,學生將藝術理論和設計實踐結合,在通過模型或圖紙等表達理念的時候,邏輯性和理論性要明確。其次是考慮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創新性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答辯小組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回答要具有現實的藝術理論根據,思路清晰,論點明確。

(三)貧困偏遠地區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貧困偏遠地區的高校藝術類專業并非高校的主力專業,在帶動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領頭作用,因此非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并不會投入過多的經濟支持或教育資源在此方面。例如,廣西大學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成績的判定以指導教師為主,占據45%,評閱人和答辯成績分別占20%和25%,剩下的10%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況下,指導教師的評價具有很大影響。再如,較偏遠的內蒙古大學,在藝術類畢業設計(論文)評分標準中,主要側重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學術水平和使用價值,再次是格式,學生的答辯成績即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相對來說,這種畢業設計評價體系和評分標準并不完善和詳細,在答辯過程中去考察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完成度、質量、以及撰寫的水平和規范程度等,顯得較為急促。

(四)民辦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民辦高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工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④。然而,民辦高校因為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在藝術類專業中更是明顯,因此民辦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薄弱,且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都不是很強。同時,由于民辦高校的教學能力有限、投入資源過少、管理人員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學生的課程設置中,還是多以教授理論的傳統授課方式為主,實踐訓練不足,使得學生比較難以兼顧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這一方面。在這種背景下,民辦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可以說是四種高校類型中最低的一個了。在字數要求上,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論文不得少于2500字,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充足,有實用性和創新型,整體語言流暢。基本上只要滿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過畢業答辯。

二、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述評

(一)美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國內美術類專業院校在藝術理論培訓和專業技術知識訓練上,都擁有一套相對完整且獨特的教育系統,美術類院校主要將專業分為設計類專業和藝術類專業。學生畢業前必須完成本專業的畢業創作(設計),并且結合自身畢業設計實踐來撰寫畢業論文,重點是強調出對本專業的畢業創作理性依據的表達,或對創作的創新性和原創性做出陳述分析。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在傳播藝術審美和引領學術構建中處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學生自由意志的發揮和求索精神的培養,希望學生能夠多注重身邊的環境,加強自身的自覺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規定,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展現出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對于藝術的認知和審美的理解。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開題階段,需要考慮選題的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性,以及選題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創作的價值評判以對藝術傳統的繼承性和傳承性來作為一定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凸顯出學生專業上的特性以及專業深度。

(二)音樂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所謂音樂學位論文,與一般音樂學術論文的定義如出一轍,“是指針對音樂某一領域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進行系統考察、分析與研究后所撰寫的文章”⑤。在我國對于音樂類院校的畢業設計(論文)并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而且各個高校對于音樂類的論文寫作重視程度不同,部分院校雖然設立了“音樂論文寫作”課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更多的是講解論文的寫作格式規范和文獻的查閱方法,這也使得音樂類院校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參差不齊。一般情況而言,畢業設計(論文)需要凸顯出創新型和原創性,對于已經被進行過細致研究的論題,一般不會有更新穎的闡述,相應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評分也不會很高。其次,學生的學術敏感度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很多學生的畢業選題大多是對某個研究點的粗淺認識,很少有能夠為學術發展提供借鑒成果。最后,畢業設計(論文)的邏輯論證和解釋說明相互參證的過程也是作為評判論文的參考標準。邏輯論證的過程如果只擁有理論而缺少富有層次的解釋,論文的整體結構就會出現空洞感。同樣的,只有簡單的解釋描述而沒有足夠的邏輯理論支撐,論文的文化內涵就顯得十分淺薄。只有將兩者兼容并蓄,貫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畢業設計(論文)的論點清晰,邏輯嚴謹。

三、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專業與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差異分析

(一)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的差異

綜合性大學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差異性較大,可以分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學校來進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不僅保證本學校一流學科的獨特優勢,同時帶動學校院系共同進步發展。因此,藝術類專業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樣得到了重視,學院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不斷學習藝術類學院教育系統的過程中,結合本校的優勢和特點,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論和課程設置。因此,學生受到的教育系統同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并無太大差別,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要求上,設計的規范性、設計的創造性、選題的范圍和畢業論文探討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學校與藝術類院校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綜合類大學的教育以理論研究和科學競賽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類的設計管理模式。在畢業設計(論文)內容的要求上,藝術類專業院校根據不同的專業,要求學生通過創作實踐出一份具有體量感的作品,設計類要求多以解決現實性問題為主,包含人文關懷性;純藝類要求展現學生自身的藝術性和審美想法,以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要求設計實踐及創作實踐和畢業論文結合在一起,以畢業設計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創作實踐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或分析問題現狀,論述創作作品所蘊含的深意和未來的可行性等。而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專業的論文常常和創作實踐作品脫節,沒有起到創作和理論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畢業設計(論文)展示方式的差異

首先,由于綜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學生的畢業設計受到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大多數的高校在進行學生畢業設計展覽時,都將展覽置于校園展館內,主要面向校內師生進行觀展,觀展人數和群體狹小。其次,學生在畢業季的作品對于學生的工作和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校內布展限制了學生和社會資源的結合,使師生缺乏對行業內人才需求的有效認識。與綜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藝術類學院每年都會進行專業性的畢業設計展覽。例如,自2010年開始,九所重點美術學院便開始聯合舉辦“‘千里之行(全國版)’活動,敏感、真實地反映出當代背景下中國學院藝術的教學水平和成績;為我國美術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學院與學院之間,學院與社會藝術生態之間比照的平臺”⑥。迄今為止,“千里之行”已經舉辦了10屆,每一屆的學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對于藝術的獨特想法,雖然無法同“大師”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長空間和藝術創作空間。

(三)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方式的差異

綜合類高校因為專業的不同性,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結果各有特點,但答辯形式基本上還是采用了傳統的管理模式,沒有按照不同專業的形式特點進行設計,產生了一刀切的現象。學生無法在答辯時完整地表達出自己對畢業設計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師的在思想和專業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藝術類院校每年都會舉辦畢業設計展,給予了學生充分的空間和平臺進行展示。針對不同的專業,設立不同的展廳,答辯小組可以現場觀摩學生作品,聽取學生對于作品的解讀。涉及到交互形式的畢業設計,教師也可以進行互動體驗,更好地了解學生創作的內容。整體的答辯過程以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為主,以學生對創作思路的分析,整體設計概念的闡述為輔,兩者緊密結合,互相映現,保障了在畢業設計和學生答辯評分的專業性和公平性。

(四)畢業設計(論文)培養目標的差異

綜合性高校藝術專業和藝術類院校在培養學生的目標上,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藝術素養的提升、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藝術理念意識的培養,都是兩者進行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學生在畢業之際所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綜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擔負的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重在培養學生對于自身和周遭環境的感知認知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和實踐轉化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個學科領域的相互交錯,使得藝術領域也延展出了新興學科,對于傳統的延續和現代的發展的把握,使得藝術類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變化。在錯綜復雜的文化交織網中,導師要在教學中清晰地把握學生的發展方向,尊重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的思考和探索。

結論

綜上所述,國內高校受教育資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在藝術類專業上展現出來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齊,因而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也會因此產生差距。另外,藝術類的學科不同,所針對的標準也不同,美術類要求有實踐成果和理論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織,而音樂類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論。通過對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專業與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辯方式、培養目標的差異研究,針對藝術類教育的特點,綜合類高校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根據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新型育人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田湘.合并,還是另謀出路?[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4(06):66-67.

[2]陸瑩,樂曉丹.江蘇省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結構對績效的影響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教學的新定位[J].紡織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吳慶.民辦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樂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和寫作的問題透視與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7(12):24-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中字日韩| 丁香美女社区|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欧美性猛交xxxxxxxx| 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激情人妻另类人妻伦| 亚洲色欲色欲www|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v|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全黄h全肉边做边吃奶|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深夜a级毛片免费视频| 无遮挡亲胸捏胸免费视频|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大地资源在线播放观看mv|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射精专区一区二区朝鲜|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国内少妇人妻丰满av|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区别在哪|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