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46: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與國防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思政教育 實踐教學法 國防教育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10-0035-03
【Abstract】The article expound the academic thereunder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fun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of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n, the article also offer some ways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Vocational College
一、高職院校運用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理論依據
實踐教學法是指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遵循系統的教育教學規律,結合受教育者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實際,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辦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多種有益的實踐活動,進而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的教育教學實踐途徑和組織形式。將實踐教學法引入高職院校的國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依據:
1.高職院校運用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哲學依據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高職院校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哲學依據。哲學認為,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上,物質是第一位,意識是第二位,物質決定意識。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將這個觀點貫徹到認識論中,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該認識論強調人的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是聯系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橋梁。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實踐中獲得,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認識的結果必須在實踐中檢驗和修正,最終達到更好實踐的目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觀點。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國防教育是指國家為增強公民的國防意識,提高公民的國防行為能力而進行的教育,是國防建設和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注1]由此可知,國防教育的目的是增強公民的國防意識。意識的培養和增強應該以實踐為基礎。古人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效地開展高職國防教育就必須緊扣實踐。離開實踐談論開展高職國防教育和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無異于緣木求魚。
2.高職院校運用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教育學依據
教育學中的基本原則和相關理念是高職院校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教育學依據。高職院校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教育學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實踐教學法體現了教育學的啟發性原則。啟發性原則是任何教學方法都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它能有效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國防教育中運用實踐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原則的生動體現。高職院校在國防教育中運用實踐教學法要求教師從“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簡單二元對立模式中解放出來,實現“一個轉變”。即從“單向教學模式”向“互動教學模式”轉變。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主體教學為師生共同演繹思考的雙向主體教學。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熱情,通過師生互動等方式,讓參與者接受教育,獲得啟發。
(2)實踐教學法體現了教育學的主體能動性原則。主體能動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其能更好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主體能動性原則是要將學生“要我學”的想法轉變為“我要學”的觀念。實踐教學法倡導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彰顯個性特點,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運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等多種科學思維方法進行思考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正確的觀點和看法,最終將學習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國防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簡單地讓教師將相關知識“滿堂灌”給學生,而是希望學生通過主動地學習,發自內心地認同國防對于公民、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從而切實增強國防意識,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實踐教學法顯然是貫徹主體能動性原則的生動體現,有助于國防教育目的的實現。
(3)實踐教學法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于堅持以人為本。將這一核心理念運用在教育上則是要突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理念與過去“以書為本”的教學理念截然不同,它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學生,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應該圍繞學生展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符合當今推進素質教育的時代潮流。實踐教學法主張通過讓師生共同參與實踐活動,讓教師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需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來進行教學。這種方法將過去“教師要教學生什么”轉變為“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決定教什么,怎樣教”。從這層意義上說,實踐教學法正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的重要體現。高職國防教育著眼于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起國防觀念。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就要堅持以學生為導向,運用實踐教學法,提高國防教育的教學質量。
3.高職院校運用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現實依據
當前高職院校國防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是高職院校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的現實依據。這些問題主要包括:忽視對學生自身特點的研究,教育缺乏針對性;課程內容設置局限于軍事理論和軍訓,內容過于單一;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等。實踐永無止境,認識也永無止境。高職院校開展國防教育應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和完善,否則收效甚微。實踐教學法可較好的解決當前高職院校國防教育存在的問題。因此,應該積極探索如何將實踐教學法更好地運用到高職院校國防教育中去。
二、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國防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1.實踐教學法能顧及高職學生的特點,使國防教育更具針對性。
高職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高職院校主要目標是培養社會所需求的技能型應用人才。職業性、技能性和實用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特點,這就決定了高職學生的特點和一般本科高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異性。明確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對更好地開展國防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學生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高職學生的文化理論基礎較為薄弱。高職院校的生源一般是沒有達到普通高校分數線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專、職高、技校的“對口生”。他們的基礎普遍較薄弱,學習難度較大。其次,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自卑與逆反兼有,脆弱與浮躁并存。由于學歷層次的原因,高職學生與本科生相比容易出現自卑心理。這種自卑感往往使學生產生了逆反和浮躁的心理。再者,高職學生在行為上呈現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較差的特點。高職學生經歷了高考的“獨木橋”,覺得十分“疲憊”,入學后有一種“熬出頭”的感覺。這些使得高職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為缺乏競爭意識和學習熱情,生活作風散漫,沒有時間意識、集體觀念等。
高職院校開展國防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身特點,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有效。實踐教學法一改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學習。這種方法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問題,降低了高職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其能更愿意主動地參加到學習活動中來。其次,實踐教學法強調團體合作精神和與人共事的能力,這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因此,將實踐教學法運用到高職院校國防教育中可以顧及學生特點,使教學更加有的放矢。
2.實踐教學法能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使國防教育更具實效性。
國防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空洞的理論講授很難使學生明白國防的重要,更難以達到增強國防意識的目的。實踐教學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是高職學生國防教育的重要拓展。實踐教學法是將高職學生的國防教育認知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高職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教學的相關活動不斷增加對國防的了解,從而認識自我,找到個人與國防的結合點,逐步使自己成為推動國防教育社會化的一員。由此可見,實踐教學法能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使國防教育更具實效性。
3.實踐教學法能及時更新教育內容,使國防教育更具時效性。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無常,世界格局不斷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國際國內形勢日趨紛繁蕪雜。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國防的聯系日益緊密。國防教育的內容不能局限于原有的軍事理論課和軍事訓練,而應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課題、新情況及時補充豐富。實踐教學法強調人的認識應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要將最新的教學內容引入到實踐教學中,使學生能及時更新已有的知識,做到與時俱進。
三、高職院校運用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中的幾種方式
高職院校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國防教育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當前高職院校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國防教育可考慮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組織模擬軍事對壘游戲比賽
模擬軍事對壘游戲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戰爭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全局觀和求勝欲。有組織地引導學生進行游戲,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組織模擬軍事對壘游戲比賽的過程中可以聘請校外的國防教育專家將人民戰略戰術、軍事戰爭史等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模擬軍事對壘游戲比賽中。這樣可以使學生活學活用,得到更大的收獲。
2.參觀國防教育基地
國防教育基地是高職院校開展國防教育的寶貴資源,應該充分利用。參觀國防教育基地可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開展:第一,在重大歷史紀念日組織學生進行主題參觀活動。結合“九一八”、“紀念日”、“紀念日”等紀念日開展參觀活動。參觀地點的選擇應與紀念日主題相關,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國防強大的重要性。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國家的繁榮富強與國防力量的強大休戚相關。第二,利用課外活動的形式開展參觀活動。可以考慮利用“春游”、“秋游”等形式帶學生到軍事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地參觀。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三,開展參觀主題的征文活動。讓學生在參觀各類國防教育基地后撰寫心得體會,學生將心得體會上交以后進行評比頒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無目的地參觀,使學生在整個參觀活動中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另一方面,征文評比活動還可以激勵學生多聽多問多想。在努力搜集材料撰寫征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了解我軍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人民從建軍以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建立的偉大功勛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做出的巨大貢獻,切實感受“人民才是新時期最可愛的人”,加深對“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建軍宗旨的理解。
3.建立與國防教育有關的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是高職院校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高職國防教育的實踐教學可以借助這一形式予以開展。高職學生來源廣泛,往往多才多藝,活動參與積極性較高、組織能力強。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應大力鼓勵在廣大學生中建立如國防教育協會、軍事愛好者協會等社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以開展社團活動為載體,推動國防教育實踐教學的全面開展。與國防教育有關的學生社團應聘請相關專家擔任指導老師。在指導老師的引導幫助下,積極主動開展如國防知識競賽、軍事理論主題演講等活動。在高職院校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軍事科技的發展、先進武器裝備的研發,特別是現代戰爭的神奇的力量和發展抱有極大的興趣。針對這部分學生,高職院校可以組建軍事興趣小組,開設軍事知識講座,拓寬高職學生的軍事知識面。除此,學校還可讓學生社團利用有線電視播放國防題材的影片等宣傳國防教育。總之,學生社團多形式的開展國防教育系列活動,有利于鞏固高職國防教育的持久開展。
4.舉辦英雄模范事跡報告會
英雄模范對學生可以起到正面激勵的作用。在高職院校舉辦英雄模范事跡報告會可以讓學生與英雄模范“面對面”的學習交流,使他們對英雄模范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浴血奮戰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平凡奉獻的和平年代,人民都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這些英雄模范人物曾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是我軍的寶貴精神財富。給學生和英模提供一個直面交流的良好環境,有利于廣大學生了解和學習英模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在報告會結束后要教導學生把學習英模的崇高精神與自己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體現出來。
5.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校園文化作為高職院校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防教育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校園文化不僅對高職學生的學習風氣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與提高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對高職學生國防意識的形成和鞏固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高職國防教育實踐教學可以依托校園文化開展,將國防教育的內容寓于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實現寓教于樂,使校園文化建設與國防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形成良性互動。要將國防教育內容貫穿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首先,要利用校園文化的公共輿論陣地加強宣傳教育,從不同側面向高職學生灌輸國防知識,宣揚英雄人物,使高職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積極開展“國防主題文藝”活動。國防文藝的最大特點是寓教于樂,運用內涵豐富的文藝形式來影響和啟迪大學生的思想。通過“唱響軍歌”、“舞蹈比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國防教育,收效會更大。
6.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教學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一日千里。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經濟、信息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網絡信息技術在我國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為高職國防教育的實踐教學帶來了機遇。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發展高職國防教育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必然選擇。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建立與國防教育實踐教學的相關網站,提供網絡視頻給學生點擊收看。另外,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和交互式的特點,拓寬國防教育的空間和領域,將國防理論、軍事裝備、國防法規、國際安全局勢等內容上傳到網上,提高國防教育的效果。同時,高職院校可以通過QQ、MSN、飛信、BBS論壇發帖等形式開展廣泛的網上交流與討論,針對熱點、難點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以達到及時釋疑解惑的目的。最后,必須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對相關信息進行及時的監控,強化“守土有責”的陣地意識,把正確的國防知識傳遞給學生,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 釋
1 吳溫暖主編.高等學校國防教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3
參考文獻
1 石防震.淺談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原則的構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8):171~172
[關鍵詞] 《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冷戰思維;全球化;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G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9-0031-05
作為教育領域的教授,我非常關心美國重大教育改革。2002年1月8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標志著美國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開始,也從法律形式上規定了學校必須提高教育質量,改進教學方法,并為各州和社區的教育提供更多的自由,為家長提供更多的選擇。與此同時,在高中階段,聯邦政府要求各州積極推進高中課程改革,建立各州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制度以及高中學科課程和標準要求,并增加數學和科學內容;等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可以追溯到兩種原因: 更多關注公平和國際競爭。
盡管增加高風險的統一的考試是當前美國教育改革標志之一,但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內容卻是非常寬泛的,影響著教育領域所有的參與者,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和家長。教育改革另一個顯著的標志是課程的集中化和標準化,學校本身所能夠提供的差異性和靈活性越來越小,對教師的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目前,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為了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讓所有的學生都來一一通過有限的學科標準化測試,考試成了完成學業的標準和動力。很遺憾的是,在當前日益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中,美國的教育正在為培養成功的公民探尋途徑,而目前的教育改革以增加數學和科學課程并附加統一課程標準和提高考試成績作為教育發展的目標,只能將美國的教育引向歧途而不是光明的未來。顯而易見,這種教育目標已經為美國的教育帶來了相當大的危害。它不僅增加了孩子們的學習壓力,而且一味鼓勵孩子在數學和科學領域取得好的分數,以此與其他國家的孩子競爭,同時也限制了孩子們學習的學科領域。《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執行后,教師和校長對學生的考試成績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負擔沉重的學生在閱讀和數學等課程中還要額外增加課程,并且是以犧牲其他學科的課時為代價的。
一、冷戰思維的延續
美國教育改革之所以強調努力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其原因在于一些教育改革倡導者正在把冷戰的思維運用到目前全球化的問題中,而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來重新思考教育和人才培養。政治家和教育改革家們現在仍堅持用冷戰時期“敵我”的思維方式來看待當前全球化運動,這種思維方式表現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在目前很多教育改革家的報告中,經常將20世紀50年代“蘇聯人造衛星”后美國所作出的反應以及教育的如何應對作為例子。
大約50年前,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震驚了美國,那是第一顆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美國的反應是迅速且主動的。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了《國防教育法》,這個法律的大部分內容是努力恢復美國科技的領導地位。
今天,美國的教育界已經強烈地感到必須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作出積極的回應,就像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蘇聯發射人造衛星所作出的那種回應一樣。為了在21世紀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美國必須建立并要達到一個宏偉的目標:必須優先發展科學技術,培養的科技、工程、數學等方面的大學生,人數到2015年達到現在的兩倍。
冷戰思維的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是我們必須保持超越對手的絕對優勢,不論在什么領域,任何失去優勢的跡象都要被認為是失敗和威脅。例如,盡管有關的研究已經反復指出: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與人生的成功沒有必然聯系,但是在國際比較中的學習成績問題還是不斷地被引用,僅僅根據這些分數的比較得出的結論,就提出美國教育正處在問題之中,所以必須改革,特別是在數學和科學教育方面的改革。在報端經常看到下列統計數據被反復引用:
1995年,美國12年級的學習水平在數學和科學綜合知識測試中的平均成績,低于21個國家。
美國15歲的孩子在2003年參加國際學生評估考試的管理項目中,在40個國家名列第24。這個項目主要是評估學生運用數學概念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的能力。
美國正處于危險之中,包括別的國家學習數學、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學生人員在增加,而美國這些學科的學生人數卻在減少。國會管理下的國家研究委員會在2005年的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報告中指出:在韓國,38%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于自然科學、工程學科;在法國,這一數字是47%,中國是50%,新加坡是67%。而在美國,相應的數據卻是15%。
在美國,34%的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包括物理、生物、地理、海洋和大氣科學)和56%的工程博士是來自外國的學生。
2000年,在美國科學和技術隊伍中,38%的博士是外國人。
對工程、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學生人數的比較(根據這些學生獲得2年、3年或4年制學歷的不同),2004年,中國畢業于工程、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領域4年制的學生人數是35萬名,而美國這個人數是14萬名。在這些學科領域,中國還有29萬學生畢業于3年制的學校,而美國2年制或3年制同樣學科領域的畢業生為8.5萬名。只在過去的3年中,中國和印度在這些學科3年制和4年制的畢業生已經增加了2倍。而美國工程師的增加基本保持不變,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學生增加了2倍。
美國大約1/3的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前轉到別的專業中。
這些數據的確令人震驚,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學科的畢業生人數已經超過了美國。如果在冷戰時期的孤立的世界中,用冷戰的思維來研究這些數據,確實說明了美國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方面的人才培養大大落后了。但是用今天全球化的視野來看,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世界已經變得更加相互依賴了,所以對這些數據,要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詮釋。
二、全球化視野下美國的人才戰略選擇
全球化通過貿易和金融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合,使得貨物、人員和貨幣能夠跨越國家和地域的限制進行流通。全球化本身并不是新現象,但當前的全球化趨勢卻有著鮮明的特點,被《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稱為“全球化的3.0版”,以區別于先前的全球化現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把全球化因素分成四個,兩個就與教育有關。首先,根據伯南克的觀點,“核心產品和產品在傳統上的區別正在日益減小,并隨著成熟的工業經濟和正在發展中的市場經濟變得更加綜合并相互依賴”。其次,“生產鏈的地域化分割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取代了商品以一種固定的程序只在某一地區生產的模式。連貫的產品生產流程被打斷,形成了不連續的生產步驟,無論在任何地區,每一個生產步驟都力求成本最小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任何企業都可以將自己的基地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并且雇傭來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反之,任何個人通過現代通訊手段或移居的方式,可以為位于世界上任何地區的任一公司工作,也就是說,除非一些政治、宗教和文化環境的限制,個人與他所屬的國家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是非常脆弱的,并且會日益脆弱。今天,上千萬中國人和印度人為世界各地的美國公司工作。同樣,也有上百萬的美國人為設在世界各地的日本、中國、德國、法國、印度的公司工作。據中國國務院外國專家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劉永志介紹,2005年,中國從海外引進了30萬名專家和技術工人。
隨著個人與所屬的國家和本國企業的聯系日益削弱,改革的倡導者認為正是由于這些問題而導致了教育危機。商業的本質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了這一目的,企業可以在任何地方辦,也可以雇傭任何人,只要能獲得利潤的最大化,就可以不顧與國家的關系。比如,美國的學校也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工人,但是考慮到成本問題,許多美國的企業還是把工作機會給了其他國家的工人,因為雖然這些工人與美國本土的工人具有同樣的能力,但是費用卻低得多。因此,可以這樣說: 盡管目前美國對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等學科有興趣的學生人數在減少,但是在這些領域,中國和印度的畢業生人數卻在增加。從全球范圍來考慮,企業仍然可以雇傭到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等方面的人才。
而美國所關注的是,能否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還有許多看似與教育無關的問題,比如制定新的移民政策等。正如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在他的著作《創新階層的崛起》中所指出的那樣,一個社會繁榮的程度取決于三個相互關聯的T,即天才(Talents)、寬容(Tolerance)和技術(Technology)。在美國,盡管不斷重復著似乎教育體系是很糟糕的錯誤警報,但是在生活標準、金融結構、文化、尊重知識產權的法律,以及其他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仍然保持著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國家處在危險之中》一書把美國的教育描述成一幅黯淡的圖卷,并強烈呼吁教育改革。由于美國教育體制繼續處在困境中掙扎的局面,所以對美國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甚高。但是,根據競爭委員會最近的報告顯示,自1986年以來,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已經追蹤調查美國的經濟增長,發現美國仍然保持著競爭的優勢:在過去20年一直引領全球的增長,今天仍然在科學研究、企業活力和人力資源方面居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當前的全球化改變了經濟競爭的游戲規則,那么,全球化能否使我們在目前的“教育危機”中走出困境呢?對于全球化的經濟競爭,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國際糧食和農業貿易委員會主席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有精辟的分析:
國家競爭地位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停滯不前的。新的礦產資源不斷地發現,舊的資源也在不斷地枯竭;一些國家人口在增長,而另一些國家人口卻在減少;新技術為一些國家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優勢,而另一些國家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優勢;新技術可以完全取代以前的傳統工業,今天在美國,還有多少生產馬車的工廠呢?
為了保持在全球化經濟中的競爭優勢,一個國家需要創新,需要不斷培育新的工業和商業。當新的產業成熟以后,那些傳統的工業可能會遷往別的國家,這樣傳統的工作崗位就枯竭了。美國應該考慮的是新的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而不是保留那些傳統的工業,因為它們已經沒有多少價值了。而創造新的產業需要不同的人才和不同的智能。
美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方面入學的人數減少,或許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隨著數以百計的中國和印度人成為合格的工程師、技術工人,或者稱作核心工人,美國需要培養不同人才,發展不同的能力,而不是讓自己國家的學生與其他國家的學生在同一領域中競爭。實際上,目前美國人,至少是聰明的美國人,正是這么做的,即盡量避免在同一領域中的競爭而轉向其他的領域。這可能是美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方面入學的人數減少的一個原因,也是積極向上的美國人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明智的回應。
三、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
美國人缺乏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是美國學校教育的失敗,這些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77%的公眾認為美國高中課程不能為學生提供理解國際事務的知識”(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2006 p.14)。對16個跨國公司的調查發現,很多公司對美國大學生的國際化能力表示不滿,“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生相比,盡管美國學生具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但是缺乏跨文化的經驗以及缺乏語言上的教育”。
語言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對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多元化社會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經濟發展的未來依賴于同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相結合的能力。2004年美國來自海外的商業收入增長了大約60%。美國制造業的五分之一已經依賴于出口。美國和亞洲國家的貿易往來已經接近每年8000億美元。缺乏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已經導致失去了很多的機會和稅收。美國公司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由于缺乏對員工的跨文化的指導,據估計每年大約損失20億美元。2002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大約30%的公司認為由于具有國際貿易經驗的人才的匱乏,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面開發國際市場的機會。微軟的Win95在印度被全面禁用就是因為Win95的時區地圖將克什米爾地區放在印度的版圖之外。
國家安全是美國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但是歷史可以證明,國家安全不能僅依賴于軍隊來保衛,同時也需要外交、跨文化交流、才智以及更重要的在國際上樹立正面形象。一個國家在沒有敵人的時候是真正安全的。但是,在目前的世界上,要想沒有敵人是完全不可能的。不幸的是,近年來,在一些地區,美國已經遭遇失敗了。
美國作為多元文化的社會,對其他文化和語言的理解對繼續繁榮本國經濟和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美國將會看到更多的從其他國家來的移民。不同種族和人種的和諧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盡管多年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種族關系在美國仍然是個重要的問題。美國必須繼續面臨這個困難問題,并繼續保持美國社會的開放。因此需要學校開設關于其他文化和語言的課程。
語言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美國的教育改革所提倡并在努力實施中的僅僅是為了縮小學校和學生在數學和科學成績的差距,那么,美國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立足于“全球化”。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指出,“目前經濟全球化已經超過了政治全球化和觀念全球化”。
美國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于2005年2月26日在華盛頓舉辦的關于高中改革的國家教育峰會的講話中精辟地總結了教育改革的多種原因:
在國際競爭中,需要大量的、優秀的知識型工人,在這方面,美國已經落后了。對什么是更好的教育的爭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從本質上來看,“我們應該為孩子們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只讓他們得到一種教育,因為教育已經傷害了我們”。但是,對更好的教育還存在著一種道德方面的爭論,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為孩子們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只讓他們得到一種教育,因為教育傷害了他們。”
四、應該專注于什么樣的改革?
當前美國的教育改革正是始于對由全球化所帶來的與日俱增的挑戰的全方位的判斷。很多像蓋茨這樣的商業領導和企業精英,他們真正意識到一個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新世界正在出現,事實上,正是這些精英們創造了這個新世界。他們積極倡導并參與教育改革,直接提出為未來教育定位的緊迫性,以培養年青一代的全球化意識和競爭意識,在各層面上形成了教育改革的原動力。但是,這種對教育的定位,更多地在于責任(例如,增加考試,增加了教師和學校為爭取好的分數上的壓力)、更高的標準(例如,課程和教學的集中化和標準化)、更嚴格的教學設計(例如,更多的以教為中心的考試)等,很全面,而且其中似乎也包含了更多的政治色彩。美國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文件顯示,NCLB和高中的畢業考試項目對美國學校教育已經產生了效果,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課程設置和教育領導者的觀念,同樣也對美國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持續的影響。
不幸的是,這些顯而易見和毫無爭議的影響對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所期望得到的結果是: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縮小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而這種期望目前卻沒有得以實現。根據教育政策中心近期對NCLB的研究發現,35個州的官方報告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分數比以前提高了很多;36個州報告在數學方面有相似的結果,而其他的學科分數有所下降,或停留在原來水平。國家教育項目評估委員會通過調查也發現,在同一時期,學生的學業成績并沒有提高。NCLB在縮小學生學業差距方面的效果還相當不確定。
當前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方面的改革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但是,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改革不僅沒有取得我們所期望的結果,而且還使我們真正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全球競爭的能力。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對教育改革的不實報道,導致了單純追求數學、閱讀和科學課程的考試分數而完全忽略了學業水平之間的差異,使年青一代在面臨由經濟全球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全球化和數字化世界時,沒能做好充分的準備,所帶來的危害也是很難逆轉的。
在有限的學科單純追求考試分數所帶來的危害是驚人的,并且正在把教育改革引向歧途,使得教師、學校都把考試成績作為判斷學生是否成功的惟一標準。一旦我們都采用了這個惟一的標準,可能我們的學生能順利通過各種考試,課程也能夠實現標準化和集中化,但是這樣限制了學校學科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將會扼殺對21世紀來說最重要的、最受歡迎的基本素質――創造性。
世界正處在變化之中,并將繼續變化。全球化已經為很多領域帶來了益處,但是也為世界的一些部分和一些人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這個空前的變化已經被看作是危機和挑戰。事實上,中文中“危機”就有兩重意思,即“危險”和“機遇”。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我們和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如何面對這些變化。為了不荒廢這個“危機”,正如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所提出的:“浪廢一次危機也是一件很糟的事。”政策的制定者、教育領導和公眾都需要思考怎樣去教育年輕的一代,使他們在綜合的、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經濟體系中成為有價值的、不可缺少的貢獻者,對地球村的“鄰居”,既不要害怕,更要尊重和愛戴。
本文的寫作得到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審、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訪問學者王安琳博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