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內農業發展現狀

國內農業發展現狀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06 15:47: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內農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國內農業發展現狀

篇(1)

關鍵詞 設施農業;現狀;問題;對策;寧夏隆德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197-01

設施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近年來,隆德縣按照“高標準規劃、高科技支撐、高效益經營、高水平建設”的建設要求,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攻方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有水源保障的渝河和甘渭河流域率先實施以特色優勢產業為主,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精心規劃,全面培育,強力推進設施農業產品優質化、生產專業化、基地規模化、設施現代化和效益最大化,有力地促進了設施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1-2]。

1 發展現狀

1.1 建設規模不斷壯大

緊緊圍繞花卉苗木和設施農業,先后引進靜寧方圓、靜寧綠怡、加記(中國)農業開發公司等12家企業落戶建設示范基地,投資建設資金達1.5億元,規模流轉土地0.13萬hm2,基地建設呈現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態勢。2012年,全縣設施農業面積0.36萬hm2,是2010年的1.6倍,總產量達11.5萬t,總產值22 296.6萬元,全縣農民人均來自設施農業的純收入達453元,占全縣農牧業總收入21.1%。

1.2 基礎設施配套先進

園區建設標準高、配套先進,智能日光溫室利用微電腦控制內部環境,配置水源凈化及集水、集雨循環利用設施;日光溫室全部建為四代標準溫室,拱棚全部采用鋼管和氧化鎂新型材料搭建[3]。在蔬菜和花卉的生產、種苗培育、作物新品種引進選育、脫毒種苗快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鮮切花培育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以設施栽培為主的工廠化農業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加。

1.3 科技支撐體系健全

設施農業對品種、栽植、管理的技術要求高,在設施農業發展中,嚴把技術關,實行技術責任制,組建技術團隊。主推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等10項技術,技術到位率、新品種覆蓋率、水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農機化水平等普遍提高。

1.4 種類和品種實現多樣化

設施農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發展帶動了蔬菜、花卉產業的興起,進而促進農業由單一蔬菜種植向蔬菜、花卉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的有效轉變,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增加品種,提高質量。蔬菜種類主要有辣椒、黃瓜、西瓜,花卉以百合、非洲菊、康乃馨、劍蘭、郁金香為主。景觀苗木以高山黃楊、紅葉小蘗、金葉女貞、樟子松、油松為主。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農民觀念落后,種植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經營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二是農戶資金困難,資金投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建設的進度和規模。三是設施園藝(花卉、果樹)在隆德縣剛剛起步,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關鍵環節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是龍頭企業發展設施農業的投融資渠道較少,帶動力還不強。

3 對策

3.1 科學制訂設施農業規劃

在鞏固、提升原有設施示范園區建設的基礎上,在渝河流域有水源保障的區域集中搭建大中拱棚,空閑地搭配種植花卉、苗木與蔬菜,花卉以蜀葵、波斯菊等草本觀賞花卉為主,蔬菜以甘藍等葉菜為主,打造綠色屏障、白色溫棚、靚麗花帶相結合的生態景觀帶,形成環境優美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帶。

3.2 加強科技培訓工作力度

聘請國內外設施農業專家對農技人員、農民進行集中輪訓,力爭每戶至少培訓1名掌握設施農業種植技術的明白人,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建設和經營的積極性,增加勞力投入,切實發揮農民參與建設的主體作用。

3.3 加強農業信息網和農村信息網點的建設

加強農業信息網和農村信息網點的建設,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推介農產品銷售信息,大力培育經濟合作組織和營銷隊伍,抽調頭腦靈活、善跑市場的骨干充實到隆德縣蔬菜協會,廣泛聯系市場,確保農副產品高產出、銷售快、有效益[4]。

3.4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區內外企業積極投身和投資設施農業建設,完善設施蔬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技術服務等產量鏈條,提高設施農業產品附加值,最終使設施農業生產和銷售各環節服務呈現系列化,產品走上產業化經營路子。

3.5 強化示范園區帶動作用

按照“一個園區、一名專家、一名掛職干部、一個技術團隊”的要求,強化政府引導、倡導社會參與、推行企業主導的運作模式,著力打造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不斷提升了園區技術到位率和科技入戶率,提高了產業效益,從而帶動各鄉(鎮)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的發展壯大,發揮了窗口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園區建設帶動,實現由分散、粗放的傳統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方向轉變,農民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實現科學種田和農業產業化,最終有利于農民致富。

3.6 創新生產經營模式

在穩定農村土地長期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有效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通過土地流轉,積極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的新模式,實現了由農業變產業、田間變車間、農民變工人、分散變集約、低效變高效的新途徑,真正實現企業盈利和農民增收雙贏,推動了現代設施農業發展[5]。

4 參考文獻

[1] 康義.寧夏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2(5):56-57,67.

[2] 何潔,張和廣.固原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17-18.

[3] 楊文武.彌勒縣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245-246.

篇(2)

關鍵詞 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建議;江蘇盱眙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縣地處長江以北淮河以南,氣候四季分明,境內丘陵眾多、河網交匯、生態優美,森林覆蓋率達28.92%。素有“兩畝耕地一畝山,一畝水面一畝灘”的美稱。其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縣各類休閑農業約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萬人次,占全年旅游總人數的35.7%,同比增長10.2%;休閑農業綜合收入超過10億元,占全年旅游總收入的20.8%,同比增長13.5%,盱眙休閑農業正以蓬勃的發展勢頭向前邁進。

1 盱眙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1.1 發展階段

2006年以前,盱眙縣休閑農業數量極少,約有40余家,基本處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原始階段;2006―2010年期間,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華村、陡山村為中心,逐步發展農家樂產業的規劃,一時間全縣休閑農業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間,休閑農業繼續穩步增長,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態

目前盱眙縣休閑農業大致可劃分6種模式形態:以澳吉爾綠博園、龍蝦博物館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約占3%;以龍蝦節、甘泉寺廟會等節慶活動為主的民俗風情模式約占3%;以盱眙國際房車露營基地、韻園農莊為代表的休閑度假模式約占6%;以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回歸自然模式約占8%;以玉皇山為代表的田園農業休閑模式約占22%;以陡山村農家樂集聚區為代表的農家樂模式約占58%。

1.3 服務種類

從目前盱眙縣休閑農業提供的服務類型看,科普教育服務約占5%,住宿服務約占16%,而購物服務、娛樂服務及餐飲服務為主要類型,可見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務的休閑農業仍顯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推進休閑農業深度開發

近年來,盱眙縣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發展工作,提出了“泛產業融合、全域化旅游”發展思路,突出生態旅游、水鄉旅游,著力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閑農業技術指導站,同時加大休閑農業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重點向中澳樂博園、農本尚品等一批有實力的休閑觀光農業傾斜。在財政資金的引導下,全縣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投資休閑農業,使得各類休閑農業產業數量連年增加,質量檔次穩步遞增,業態類型日趨豐富。

2.2 強化品牌創建,不斷提升休閑農業服務品質

一是建“國家級休閑農業品牌”。2013年盱眙縣獲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4年江蘇三農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示范企業,2015年盱眙縣陡山村和明祖陵村獲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通過創建國家級著名品牌,示范引導全縣休閑農業健康持續發展。二是開展“省級星級鄉村旅游區創建活動”。截至2015年,盱眙縣共有7個省級星級鄉村旅游區,其中4星級2個、3星級2個、2星級1個、1星級2個,通過創建一批星級鄉村旅游區,進一步引導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范發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級休閑農業品牌。2012年新華村獲“江蘇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稱號,2015年陡山村別評為“江蘇省農家樂集聚區”,通過省級休閑農業品牌的打造推進全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和休閑農業發展。四是打造休閑農業節慶品牌。以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為平臺,衍生打造一批節慶活動,通過政府搭臺、企業支持、全民參與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閑農業名片。

2.3 拓展休閑農業,不斷促進特色產業鏈延伸發展

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產、加工、采摘、參觀學習、餐飲服務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二是重視產業內涵的挖掘,將科技、文化、園林藝術等元素注入休閑農業,創新休閑農業產品,培育特色休閑農業產業。如以現代科技農業為主題的澳吉爾綠博園、以紅酒文化為主題的中澳樂博園、以園林花木盆景為主題的盱眙萬景園農莊等一批注重產業深度開發、強化創意營銷的特色休閑農業產業[1]。

2.4 創新推介手段,不斷提升休閑農業知名度

近年來,盱眙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的發展,堅持休閑農業宣傳推介的不斷創新。一是“以節為媒,推介品牌”。以“中國盱眙龍蝦節”為媒,通過走進北京、上海、寧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廣泛宣傳盱眙休閑觀光農業和特色農產品。二是“以會為臺,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閑農業品牌的同時,注重品牌的提升,縣財政每年都撥付一定的資金,組織本地農業企業參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舉辦的農展會和休閑農業推介會。不斷放大品牌效應,提升盱眙縣休閑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以媒為媒,宣傳品牌”。2016年盱眙縣通過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盱眙公眾號向社會推介“梨花結緣聚三河”等19個休閑農業觀光季精品活動,點面結合吸引更多的長三角地區的游客到盱眙縣農村休閑消費。

2.5 堅持立足鄉村,著力拉長產業惠民生

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盱眙讓休閑更有味。2013年盱眙縣承辦江蘇鄉村旅游節啟動儀式以來,創新旅游開放模式,連續3年實施“鄉村旅游免費年”,全縣4個4A級景區免收門票,惠及全國各地游客;財政每年撥付2 000萬元補助景點景區,推動“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期間,盱眙縣新發展農家樂近100家,其中星級農家樂近30家,進一步增加了全縣休閑農業產業鏈收入[2]。

3 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長遠規劃,項目內容特色不鮮明

盱眙縣近幾年休閑農業可謂遍地開花,但絕大多數都是私營業主或農民自發新建,整體建設水平較低,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規劃、項目重復現象嚴重,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錯覺,發展的無序性和盲目性較為普遍,造成項目建設缺乏特色,進而導致惡性競爭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營銷手段,項目文化底蘊匱乏

盱眙縣休閑農業由于起步晚,在市場營銷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和市場營銷理念,導致行業間簡單效仿現象嚴重,忽視自身品牌運營,缺乏農耕文化、餐飲文化等底蘊的支撐,僅停留在采摘、垂釣、觀賞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導致休閑農業項目宣傳力度不夠,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專業人才,經營管理水平低下

休閑農業對管理水平的要求遠高于單純的休閑業和農業,因樗是多功能、綜合性的產業,其發展需要財務管理、導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人才。但是目前盱眙縣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大多是專注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戶,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及管理經驗。

3.4 缺乏規模效益,經營分散化程度高

休閑農業在盱眙縣發展速度較快,但是主要以自發、分散、粗放的私營、個體等經營模式為主,雖然傳統的休閑農業對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積的分散經營,導致品牌形成、科學管理與整體營銷難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經營規模難以形成相應的產業化發展空間,缺乏競爭力。

4 建議

4.1 科學規劃布局

把休閑農業發展納入全縣農業發展年度目標考核內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點打造以城區為核心,河西水鄉、東部平原、山區丘陵為片區的“一核三片”休閑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突出水鄉、田園、森林特色,做到有序發展、相對集中、規模開發,提高觀賞性、體驗性、娛樂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標準和規范

加快制定“盱眙縣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等相關休閑農業標準體系,以標準來促進休閑農業規范發展、提檔升級。

4.3 搭建網絡信息平臺

以盱眙旅游網和盱眙農業網為平臺,加快搭建以休閑農業政策法規、國內外休閑農業發展現狀、本地休閑農業景點介紹、農家樂餐飲推薦、精品休閑觀光農業線路推介、民俗及農耕文化展示、特色農產品展示等為內容的盱眙休閑農業信息專欄或鏈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讓游客和投資者了解盱眙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4.4 推進聯合協作的雙贏機制

推進當地休閑農業企業與農產品加工企業間的合作或聯營機制。休閑農業企業可以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廠房和設備生產自己的特色農產品,銷售給游客。同樣,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利用休閑農業企業龐大的游客資源,推銷自己的農產品。通過聯合和協作,推動產業化發展[4]。

4.5 培育特色休閑農產品品牌

發展盱眙休閑農業必須要結合水鄉、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勵和引導休閑農業企業,充分利用本地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和野生資源進行精細化加工和深加工。重點打造鮑集螃蟹,玉皇山水果,興隆富硒龍蝦,觀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鐵山寺草雞、葛藤、板栗,維橋蝦稻米、火龍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龍果,穆店農本尚品蔬菜,舊鋪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響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農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漢文化、淮揚文化的潛力,開發地方特色菜品,以農家味為特色,河西水鄉突出魚、蝦、蟹、水生蔬菜等;城區及東片平原地區突出鮮活、綠色有機蔬菜等;西南山區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藥材為食材的農家特色。

4.7 創建一批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品牌

一是積極開展中澳樂博園、韻園農莊等一批休閑農業企業省級鄉村旅游區的升星和創星工作;二是全力推進陡山村、新華村爭創全國最美休閑鄉村工作。通過品牌創建,建設一批規模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誠信守法經營的休閑農業企業,創建一批盱眙休閑農業企業品牌。

4.8 強化休閑農業人才培訓

由縣委、縣政府引導,縣旅游局和縣農委具體實施,開展休閑農業、餐飲服務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服務水準。

4.9 完善休閑農業配套設施

一是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對觀音寺西瓜等一批園藝品種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大力引進農本尚品等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廣先進、適用的園藝和種植養殖技術,強化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二是建設完善休閑農業場所接待中心、停車場、游步道、路牌標識和廢污物收集處理設施,為游客提供優質便捷的硬件服務。

4.10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一是積極向上爭取相關資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閑農業發展;二是休閑農業示范點、“農家樂”經營戶減免營業稅,銷售自產初級農產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稅,用水用電享受農業收費標準等政策;三是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提供信貸服務和資金支持;四是鼓勵將休閑農業列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中小企業創業貸款、扶貧開發貸款的范圍之內。

5 參考文獻

[1] 趙航.休閑農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2] 陳宇峰.城市郊區休閑農業項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篇(3)

1長春市綠園區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綠園區位于長春市西部,東連朝陽區、寬城區,南接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西鄰公主嶺市,北依農安縣,是長春市重要的行走機械制造配套、農副產品加工和城市蔬菜副食品供應基地。因為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所以成為長春市在農業發展建設中的主力軍,設施農業產業發展也從這里發起,推向全市。從目前長春市綠源設施農業發展情況來看,設施農業的發展還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主要表現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據綠園區周邊多地農戶反映,在引入設施農業之前,農作物經常遭受病蟲災害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總是提很難提升。大部分農戶只能保證基礎收入,而無法通過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來節約成本,降低農業作業生產的壓力和漏洞。二是設施農業的成本投入比較大,如果將設施農業的生產建設壓力轉交給農戶,則農戶的農業經營成本不但會加大,農戶還更要面臨設備管理、技術應用等生產問題。設備使用方法、技術應用重點的普及與推廣,不僅需要綠園區依靠設施農業產業鏈進行積極推廣,還要在教育普及上下功夫。三是管理與維護難度大,設施農業生產鏈包含了整個產業鏈,對于這個體系下的設施設備,應當科學的管理、及時的維護。但就目前綠園區在設施農業發展上的管控能力和權限來看,大部分引入設施農業的產業鏈存在設備老化,設備出現破損、障礙無法及時維修等情況,設施無法發揮其實際生產作用。

2提升對策

基于上文對長春市綠園區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常見問題的考慮,本文筆者認為,應當在設施農業發展方面做出積極調整,從小問題出發,普及設施農業生產教育,從設施、生產技術等多個角度推動該產業的發展。

2.1給予獎勵補貼和政策支持

設施農業發展需要依賴廣大農戶配合生產,為了推進長春市設施農業的發展,長春市自2012年后相繼推出了多項惠農政策,希望通過政策扶持的方式,緩解農戶的生產壓力,使農戶可以從心理接受設施農業生產這個發展概念。政策支持也可以從技術普及教育方面推進,給綠園區周邊固定區域的農戶進行技術宣傳和教育,以講座的形式、實踐操作的方式為農戶演練農業生產設施的使用方式、技術特點,相關技術單位、部門應當無償為農戶提供這一服務,因為只有如此,農戶才會從了解、認識,既而積極參與進來。

2.2加快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實行效益管理

設施農業發展最核心的任務目標便是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綠園區曾進行統計,引入設施農業地區,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產值要遠高于之前,農業總產量得到提高,農戶獲得經濟收入也是原來的2倍。基于此發展優勢,綠園區應當建立眾籌項目,針對局部地區的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列項推進,先設定眾籌項目后,農戶自愿加入,到項目成立開始機械化生產,并獲得相應利潤后,由農戶分成。同時,設施農業也可以被廣大農戶們所使用,機械化生產后的效益管理需要相關部門監管、農戶監督,在多方面控制生產的條件下執行生產任務。

2.3人才培養與教育

設施農業雖然不是高科技產業,但其戰略發展意義很重要,所以綠園區應當開展人才計劃,針對設施農業的產業發展計劃和目標,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與教育計劃。例如,從農戶中選拔有學習熱情、學習能力及學習經驗的農戶作為培養教育的人才,為其講授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原理、關鍵技術的應用方式、設施設備維修養護等方面知識。培養后的人才作為地方的技術骨干,負責監督、管理設備農業生產的相關內容。引入技術單位、專業部門的高水平能力人才,讓他們以普及教育、講課宣傳的形式,對廣大農戶進行設備農業產業相關知識普及。切實的人才與培養教育行為,可以為設施農業發展帶來全新的動力,同時,其也能為設施農業日后的產業結構建設、維護與管理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持。

篇(4)

 

關鍵詞:設施農業 發展歷史 現狀 思路

設施農業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集成了現代科學領域如信息、電子、能源、建筑、材料、機械、生物、品種、栽培、養殖、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是最具活力的現代農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設施農業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火車頭”,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區、示范區,農業持續增長的“增長極”。面對當前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農業從業者隊伍日益萎縮、農民增收日益艱難、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現實,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下、效益微薄、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就勢必要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走技術密集型道路,促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1國內設施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國設施農業歷史悠久。據記載在漢代就有了以油紙作為透光蓋層的原始溫室。到清代末期,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溫室,其結構形式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為透光材料,夜間采用草簾保溫。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保護地栽培技術,但由于設施條件和技術手段原因,設施農業發展十分緩慢;60年代末,由簡單覆蓋、風障、陽畦、溫室等構成的一整套保護地生產技術體系在北方城市郊區出現。70年代,從日本引進地膜覆蓋技術,溫室很快得到推廣,對保溫、保墑、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遮陽網覆蓋栽培為代表的設施園藝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為主的與風障、地膜覆蓋、陽畦、溫室等相配套的保護地蔬菜生產體系。90年代以來,我國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大型連棟溫室及配套栽培技術,設施農業以設施園藝作物生產為主迅猛發展。到2000年,我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設施園藝面積已達210萬hm2,按絕對面積計算為世界第一。在設施園藝研究領域,我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試驗研究出比較適合我國氣候條件與國情的園藝設施,在保護地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育苗以及無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目前我國設施農業不僅包括園藝作物,也廣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產、畜禽飼養、水產養殖等領域。

2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2.1認識程度不夠

    江蘇省農業科研、農技推廣人員知識老化、年齡老化、后繼乏人問題十分突出,絕大部分科技人員對設施農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術了解不多,有的農技推廣人員這方面的技能還不如專業大戶,更談不上提供優良有效的服務。自2002年鄉鎮農技服務體系改革以來,農業大市興化市全市至今沒有新增一個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其他地方農業部門也反映,現在高校農學專業學生離農傾向十分嚴重。

2.2生產隊伍素質不高

    目前市縣鄉級農技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知識陳舊、結構老化、思想僵化、喪失學習能力、靠吃老本的經驗主義種田,已不適應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需要,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隊伍日益萎縮、老化,部分地區出現“勞力荒”、“老齡化農業”。

2.3相關政策不配套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較遲、規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發展,亞待政策扶持。同時,設施農業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產業,一棟占地667時的普通簡易日光溫室,建設成本需要1.2萬元以上。政府補貼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農戶想要投人往往力不從心。設施農業的大棚、內部設施等不能作為固定資產抵押,無法向銀行貸款。如何解決農戶發展設施農業前期投人資金不足的難題,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全省設施農業發展中一個重要課題。

2.4設施農業規模不大

    設施農業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復合型產業。發展設施農業需要一定規模的連片土地,江蘇省從事設施農業基本上是農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戶無力高投人發展設施農業,大戶迫切希望擴大生產規模,又遇到土地流轉難度大的問題,導致設施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較低。

2.5設施技術研究不夠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晚、發展不快,技術研究與生產需要嚴重脫節的問題,巫待引起高度重視。目前設施農業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養殖等方面,種養技術和設施裝備的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工廠化高效農業設施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開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溫室已大量應用生產,而江蘇省至今還沒有自主研發的、適合本地情況成熟完善的設施類型。 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3加快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的思考

3.1提高對設施農業重要性的認識

    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既不能“一窩蜂”式擴大設施農業的規模,也不能“蝸牛式”發展設施農業。省委梁保華書記在蘇南工作會議上指出,蘇南地區農業比重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依靠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重點是發展高效、特色、設施、生態、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因此,要正確認識設施農業,要結合實際,要用發展眼光、超前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3.2加強生產隊伍素質建設

    設施農業對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和開發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進設施和技術只有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生產者運作,才能充分發揮設施和技術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巨大的增產潛力。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思想、熟悉現代農業理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且具備創新能力的精干的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究開發人才隊伍,提高生產隊伍的素質。

篇(5)

關鍵詞:都市型生態農業 現狀 問題 崇明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大都市區域范圍的農業開始由傳統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隨著現代化都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城鄉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都市區域范圍的農業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然而,由于農業資源的先天不足及人口和環境的巨大壓力,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保護的矛盾,成了政府及各界學者關注的焦點,因而在我國城市化地區及其延伸區側重都市型農業的生態功能,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實現農業新的飛躍也成了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一、都市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

都市型生態農業是對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業發展狀態的描述,是都市型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有機組合體;是在城市化地區及其延伸區將農業現代化納入生態合理軌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體系。都市型生態農業體現了兩層內涵:“都市型”,是針對區位特點的,包括城區和郊區在內的整個大都市所轄地區,強調農業的職能地位;“生態”,是順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與城市建設要求,強調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二、我國都市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關注都市型農業,認為都市型農業是城郊型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開展較早,發展較快。

然而隨著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簡單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對生存環境的需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口和環境的巨大壓力對農業在提供綠色屏障、調節城鄉生態平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保護的矛盾,努力縮小我國大城市農業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差距,成了政府及各方專家所考慮的問題。因而在我國城市化地區及其延伸區應側重強調都市型農業的生態功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在有限的空間上發展集生產、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功能為一體的高度現代化的都市型生態農業,實現農業新的飛躍。

比如上海,經過十幾年的建設都市型生態農業已初具規模,成效顯著,尤其在設施農業、觀光農業、農業信息化等方面發展較快,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為其他大城市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初步形成了比如“設施化+生態技術”、“集約化+生態技術”、“科技化+生態技術”、“市場化+生態技術”、“加工產業化+生態技術”、“觀光休閑+生態技術”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我國都市型生態農業正如火如荼地建設發展著,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比較普遍的有:①從政府到農戶、從上到下缺乏對農業的認識和熱情,過分注重經濟效益,忽視了社會及生態效益,表現出不重視甚至排擠生態農業;②各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業的經濟功能開發力度不夠,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等開發比較滯后,造成生態農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③理論與實踐不一致,缺乏優化、配套的農業技術體系、服務體系;④農業勞動力素質較低下,缺乏高素質農業人才;⑤農業科技技術含量偏低等。

現就以上海唯一的國家級生態農業建設示范區――崇明縣(包括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為例作具體分析。

三、“崇明生態島”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崇明位于上海市最遠郊,是上海農業土地資源最多、分布最集中、農業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隨著滬崇蘇越江大通道的破土動工,“崇明生態島”的建設發展已成為上海21世紀初期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大都市的重大戰略部署之一。崇明農業肩負著生態環境最主要的守望者和維護者的責任。依據《崇明三島總體規劃(2005~2020年)》及《崇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崇明農業發展的重點是生態型現代農業,其農業功能定位是“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即大力推進以高效生態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實現生態農業的新突破。

(一)崇明農業發展現狀

崇明是上海最主要的農業生產集中區和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至2007年末,崇明農用地總面積約143.9萬畝,約占全市的22.9%;優質稻米、水產品、生豬、大宗蔬菜等農產品生產在滬郊農業中占有較突出的地位。2007年崇明農業總產值46.2億元,比上年增長2.9%,占全市的20.4%,崇明農業經濟總量日益增長,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特色漸趨鮮明。

(二)崇明生態農業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崇明努力培育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綠色為主的生態農業,實現生產和消費環節“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在農業種資資源創新、轉基因作物生態安全性評價、新型生物農藥的篩選與研制、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與加工等方面已卓有成效,為促進崇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與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 生態農產品的商品率較低,有機產品市場體制不健全

由于崇明地處上海市最遠郊,開放程度較低,因而經濟水平和生活飲食觀念受到大大限制,同普通產品相比,價格較高的有機農產品市場份額十分有限,生態標志型農產品的總商品率較低,銷售情況不佳,有機農產品的市場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仍不夠健全。

2 缺少生態農業精品品牌,無法突顯生態品牌效益

近幾年具有崇明特色的優質大米、花菜、黃金瓜、綠蘆筍等近百個農產品已基本形成規模化生產,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也正快速發展,具有海島獨特風味的系列鴨制品、甜包瓜等被評為國家和市級優質產品,但在品牌戰略的推廣和實施中,仍大大缺少生態農業精品品牌、特色品牌,無法打出品牌策略、突顯品牌效益。

3 農業管理耕作模式較粗放,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業技術不到位

隨著新經營新種植理念的深入發展,崇明農業開始向產業化、規模化、組織化發展。然而,很多農業經營組織仍擺脫不了傳統農業的枷鎖,生產方式比較落后,農業管理耕作模式較粗放,機械化程度較低。在農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中,簡單地追尋利用低技術產生的單純高產量,缺乏對高技術高效產品的追求,農業技術不到位。

4 農業勞動力總量減少,新生代勞動力奇缺,勞動力質量逐漸低下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滬郊區域經濟和非農產業的高速發展,農業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非農產業轉移,崇明農業勞動力總量也逐年減少,有知識技能的人尤其是青壯年

都外出打工或深造,人才流失嚴重,因而崇明新生代農業勞動力的補充相當有限,勞動力老化現象日趨嚴重,導致勞動力質量逐漸低下,現有農業勞動力群體中真正“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的農戶寥寥可數,極大地阻礙了崇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 農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農技培訓開展不夠廣泛

崇明農業在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上缺少專業技術人員、且人員老化現象十分突出。尤其是服務于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比例偏低,且絕大多數都在45歲以上。第一線技術人員斷層現象的出現,影響了農技培訓的開展,造成了農技培訓開展范圍狹隘,無法調動農戶培訓的積極性,延誤了農戶掌握各類先進農業技術的時間,妨礙了生態農業的有序發展。

四、思考和建議

(一)加強法制生態農業宣傳,增強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認識

當前,我國農民和涉農人員普遍環保意識薄弱,對農業發展缺乏熱情,對都市型生態農業認識不足,所以應通過完善立法來治民惠民,并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廣泛宣傳生態農業的意義和重要性,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并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都市型生態農業的氛圍,動員農民真正投入到生態農業建設中。

(二)政府投入與技術支撐并舉,為都市型生態農業裝上“科技芯片”

都市型生態農業發展的順利與否,關鍵是農業科技的較量。政府部門應增加財政扶持,實行政府投入的重點聚焦,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和農技推廣力度,不斷了解當今國內外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動態和農業高新技術,努力加強國內外科研、教育、產業界的合作交流,建立以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為核心的科技支撐體系,不斷探尋推進都市型生態農業的有效途徑。

(三)創新產業效益理念,實現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

在建設都市型生態農業的過程中,要創新農業產業效益理念,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努力擴大有機和綠色農產品生產比重,通過生物技術來大幅度替代或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提高農產品的內在質量,確保農產品供給安全;通過合理控制產量和質量的對應關系、農產品質量的提升來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達到單位面積效益最大化,實現農業產業發展由產量效益型轉換成質量效益型。

(四)創新產業服務理念。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都市型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應不斷創新產業服務理念,充分發揮產業發展的主觀能動性,適時設計和調整產品和生產結構,合理組合產業的功能作用,增強產業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切實加強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建設,使之成為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技術和生產服務的有力支點。

(五)提高本地勞動力素質,合理利用外來農業勞動力

各地農業部門可借助優秀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示范基地,建立新生代“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職業培訓體系,努力培育出一批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的新生代本地農業生產經營隊伍,提高本地勞動力素質。同時,各地政府應就如何規范并合理利用外來農業勞動力出臺一些政策,使其能融入都市型生態農業的發展中。

(六)優化農業投資環境,拓寬融投資渠道

為加快都市型生態農業的建設發展和產業化經營,可以從農業生產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信貸和融資通道、積極的優惠政策和財政扶持等方面人手,進一步優化農業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三資”資本和企業投資地方農業,興辦多種形式的現代農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組織和發展產業化經營。

篇(6)

一、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20世紀70年代,“石油農業”在消除農業貧困、增加食品供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也帶來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高強度投入的化學品成為農業污染最重要的來源,進而造成了土壤、水體、大氣等生態系統的立體污染,致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這促使人們對現代農業進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成立,對規范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推進有機農業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增長期,其標志是成立有機產品貿易機構,頒布有機農業法律,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全球有機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根據有機農業研究院、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2012年度報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機農業生產遍及160個國家和地區,有機農業面積達到3704萬公頃(包括過渡期面積),有機農業面積占農業面積的0.85%。具體來看,有機農業發展呈如下特點:

1.洲際有機農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有機農業面積呈穩定增長。與1999年相比,2010年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2.4倍,但洲際之間發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機農業面積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機農業面積的33%、其次為歐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亞洲占比均為7%、非洲占比3%。歐洲為有機農業面積增長最大的地區,與2008年相比,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170萬公頃。從有機農業面積占區域農業面積分析,大洋洲和歐洲占比較高,分別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為0.1%。

2.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規模。2010年,全球有機農業生產者達到1574971戶,比2009年有所下降。從洲際來看,在2005-2010年間,有機農業生產者增長平均為1.27倍數。其中,非洲為增長最快的地區,達到3.04倍,其次是亞洲為1.35倍、歐洲為0.48倍、拉丁美洲為0.46倍、北美洲為0.39倍、大洋洲為0.12倍。非洲和亞洲增長比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小,小農戶數量居多,而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機農業屬于大農場經營,農戶數少,但面積增幅較大。從市場規模看,2010年,全球有機農產品貿易達到445億歐元,比2005年增長89.2%。北美、歐洲和亞洲交易額分別達到220.59和195.83億歐元,占總交易額的93.5%。

3.有機農產品種類和有機農業生產大國。2010年,全球有機莊稼種植面積為609萬公頃,排名前5位的農作物面積包括:谷物類251萬公頃、草料203萬公頃、含油類種子46.8萬公頃、蛋白類作物30萬公頃、蔬菜27萬公頃;永久類作物面積265萬公頃,主要包括咖啡64萬公頃、橄欖油50萬公頃、可可29萬公頃、堅果類26萬公頃、葡萄22萬公頃。排名前10有機農作物生產大國分別是: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巴西、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德國、烏拉圭和法國。

4.有機農業認證機構發展。2009年,全球有機農業認證機構達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數認證機構設在歐盟、日本、美國、韓國、中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全球共有79個國家有認證機構,主要為發達國家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認證服務,非洲絕大多數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缺乏本地認證服務提供商。非洲僅有10個認證機構;亞洲有164個認證機構,其中大多數總部設在韓國,中國,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來亞洲認證機構數量急劇上升,歐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則相對穩定。

二、有機食品價格及其彈性特征

由于各國經濟水平、各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認知和消費偏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市場有機食品價格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國際組織和政府的研究報告中,主要采用兩種比較方法:一是選擇本國市場,對常規食品價格和有機食品價格進行比較,評估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另一種方法是測算有機食品的價格彈性,討論價格變化對有機食品需求量的影響。

(一)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比較

已有研究文獻主要基于不同國家或一國不同地區的比較。尹世久(2010)通過調查我國粵、蘇、魯三省七個城市13個超市或專賣店的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發現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平均為3.15。從食品種類來看,有機蔬菜的價格溢出最大,達到3.76,有機大米和面粉的價格溢出相仿,分別為2.87和2.83。從地域來看,山東的價格溢出略高,為3.18,廣東與江蘇比較接近,分別為3.11與3.12。山東省有機蔬菜銷售較為少見,但其有機大米與有機面粉的價格溢出都遠遠超過廣東和江蘇兩省,達到3.17。其調查結果與美國農業部調查結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機蔬菜價格比常規蔬菜價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機食品價格彈性

雖然有機食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常規食品價格變動、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主要反映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有機食品需求相應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為例,20種日常消費品價格彈性特點表現為:

1.絕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大于1。除了小甜點的價格彈性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價格彈性為1外,18種食品的價格彈性大多有在2和5之間。

2.大部分有機食品遵循“需求法則”,即價格下跌,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價呈反比例關系,需求曲線可以表述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

3.有些有機食品量價呈正向變動,即價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醬、新鮮水果、意大利面、橄欖油、小甜點、精制谷物、雞蛋、茶出現了量價齊升;大豆飲品出現量價齊跌。需求曲線為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可能的原因是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消費偏好發生變化,對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動了價格上升。

4.新鮮和易腐食品價格彈性較大。例如,新鮮水果、蜂蜜、大豆飲品、雞蛋、鮮奶的價格彈性分別達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變化對價格變化極為敏感,即價格一個微小的變動導致需求量大幅度變動。上述分析顯示,隨著潛在的消費需求成為有效需求,有機食品價格溢出效應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

作為有機食品生產歷史悠久和有機食品生產及消費大國,對意大利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變動分析對我國有機食品貿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鑒:即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較大,部分有機食品量價成正向關系,價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擴大種植將有利于農戶收入增長;對于價格富有彈性但量價反向關系的有機食品,只要價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長幅度,生產者仍然可以獲益。

三、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及其對策

我國認證有機農業生產開始于1989年,2006年,我國通過有機認證的面積為203萬公頃,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統計顯示,2010年,有機認證的面積僅為139萬公頃,全球排名第6位。我國有機食品在全部食品種類中只占0.1%,遠沒有達到國際2%的平均水平。盡管有機農產品高價格對農民具有激勵作用,但在缺乏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政策支持的環境下,單個小農戶面臨有機農業生產過渡期的高風險和高成本,不愿投資有機農業生產。有機農業生產的高成本主要來自固定設備、培訓、有機資格認證、有機肥等大量資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規農業生產的40%-100%以上。農戶要實現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軌,過渡期內成本高于收益,一些農戶只有依賴借貸投入。但風險導致的農村信貸市場約束間接阻礙了農戶選擇有機農業新技術投入。因此,根據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鼓勵農民投資有機農業生產。

1.在經濟發達地區,鼓勵土地流轉,規模化發展有機農業。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耕地、淡水資源等呈現剛性約束和農業經營主體發生變化,這要求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必須進行相應調整,即要依賴科技推動農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因此,可以在自愿交易的條件下,鼓勵土地向糧食種植大戶和農業公司轉移,從而實現有機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篇(7)

隸屬于省市,全縣轄11個鎮(鄉),299個行政村,2890個社,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總人口56.67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將柑橘、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50個。其中天保柚獲得國家商標注冊,喜幫生豬獲得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助推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二、產業現狀

(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及生產經營情況。

縣屬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盛產甜橙、檸檬、柚子等柑橘。2014年,全縣水果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甜橙種植面積6萬畝,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建設萬畝核心示范區3個。全縣現有盛產柑橘的鄉鎮5個,柑橘專業村25個。建成萬畝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個,2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5個,1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7個;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銷售企業1家,縣城新老城區各有中型果品批發市場1個,有縣富鑫檸檬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有益發種植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2家、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實行訂單生產和二次返利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的目的。2014年,全縣水果總產20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2.85%,助農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成片推進發展不夠。一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全縣10萬畝柑桔分布在11個鎮鄉,最大的蓬萊鎮也不到2萬畝;二是規模優勢不突出。河邊檸檬、河邊鎮中江柚、天保鎮文旦柚等在全縣獨具優勢,也具備一定規模,但與規模相適應的品牌優勢、市場優勢、產值效益未完全顯現。其余鎮鄉種植區域分散,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程度低,效益不凸顯。

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性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項目區交通網絡化程度不夠,農業機械化程度滯后。

③生產水平差距較大。2014年,從單產看,縣水果平均畝產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園可達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畝產值一般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達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撐能力亟待強化。一是農科教、產學研結合不夠,技術集成度不高,產后加工薄弱,缺乏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通過土地流轉的生產經營單位基本上沒有專門從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技術人員。

⑤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一是加工轉化率低。我縣農產品加工多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龍頭企業弱。全縣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幾乎沒有。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足。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多、實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作用、組織作用和服務作用發揮不充分。

(二)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發展現狀。

縣畜牧業主導產業是生豬產業,先后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等稱號。2014年全縣出欄生豬56.45萬頭,生豬產業產值為9.5億元,占畜牧業產值的60.66%,占農業總產值的24.55%。生豬產業有喜幫、豬豬、森林、浩源、雷金、森林、東方、森福等市級以上專業合作社19個,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專業大戶496戶,生豬養殖家庭農場16個,生豬產業協會1個。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我縣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現有部級標準化示范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4個,市級標準化示范場6個。

2.存在的問題。

(1)養殖設施設備較陳舊,部分養殖場環境控制設施不齊全完善,不利于提高養殖水平。

(2)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設施、糞污治理設施的容量達不到養殖規模要求,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較大,周邊農戶意見較大,急需整治。

(3)養殖場資金短缺,再生產資金壓力大,扶持項目少,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三、工作建議

(一)明確發展思路,把握發展方向。

1.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從縣的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瞄準農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縣產業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運用為支撐,以提高產品質量為突破口,大力引進、開發和示范名、特、優、新品種以及先進實用的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建設,把項目區建設成為具有我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示范與推廣展示區、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高新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嫁接、農業教育培訓與農業新技術普及相結合、農業生態與觀光旅游相結合,以及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2.發展方向。

一是創建科技產業新樣板:立足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新品種、新技術,并與本地現有條件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把柑橘項目區建成具有一流的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把生豬產業項目區建成我縣循環農業示范區。

二是實現園區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在充分考慮規模化的同時,還必須考慮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和周年供應鮮果,產品質量應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一方面吸引眾多的旅游觀光人員,另一方面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是園區展示生態旅游化:通過科學規劃、環境治理、品種展示、觀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態模式、景色如畫的農村田園風光,提供新型娛樂休閑方式及旅游觀賞景點。

四是實現果業產、加、銷一體化:瞄準商機,針對當前存在的環境,狠抓產業發展和營銷環節,突出產品的商品化、標準化,注冊商標,爭創品牌,以綠色、優質、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場,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工作。

五是園區實現網絡化:通過網頁制作和網絡營銷,實現信息網絡化,及時了解國內外的生產、市場信息及農業高新技術發展狀況,及時對項目區有關內容進行調整,以適應國內外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

六是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建立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網絡,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和文化素質教育,把農民培養為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能置身市場競爭、具有科技意識的新型農民。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區域布局

第一、柑橘產業布局

建議規劃區域地處中國死海與卓筒井主題旅游鎮黃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體推進的原則重點建設3大優勢區域。

第二、生豬產業布局

縣畜牧業以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建議在全縣11個鎮鄉發展。

(三)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也是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為確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得起、能見效、可持續,一是強化與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西南農業大學的技術聯姻,定期邀請優勢農業產業專家到基地現場指導開展培訓。二是建立專家指導小組,由相關責任單位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股室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項目儲備、申報、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將先進的管理技術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的生產過程中。

(四)加大資金投入,創新聯結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免费| 久久久亚洲色|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欧美两根一起进3p做受视频|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日本xxxx裸体xxxx免费|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人妻人人添人妻人人爱|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年轻漂亮的人妻被公侵犯bd免费版|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重口另类在线播放二区|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内射老熟女aaaa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 欧美超级乱婬视频播放|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www|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