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貿易與管理專業

經濟貿易與管理專業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05 15:42: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貿易與管理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貿易與管理專業

篇(1)

要說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哪些學校最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肯定是執牛耳者。要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招牌專業是什么,當屬國際經貿。很多國際經貿專業的學生不知道除了教材外,應該讀哪些專業書。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洪俊杰教授,洪教授為同學推薦了七本必讀書。

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國富論》是對當時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經驗的總結、描述,吸收了當時比較主要的經濟學的思想理論,但他是批判性地吸收,并不是完全照搬別人的,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做了比較系統的描述。這本書在經濟學的地位很高,被稱為“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作為入門書來說,大家需要讀《國富論》,雖然它的寫作年代已久遠,但是對現在來說,很多方面仍具有借鑒意義。通過閱讀,可以啟發國際經貿專業學生的思維,拓寬知識面,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國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本書,大家可以了解亞當?斯密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如果說只推薦一本本專業的必讀書,那也當屬《國富論》了。

第二本是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這本書的地位也非常高,被譽為是繼亞當?斯密《國富論》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著作。書中提了很多概念和思想,比如比較成本學說、貨幣理論等,比較成本學說成為19世紀關于自由貿易的討論基礎,貨幣理論已經成為現代貨幣理論的基礎。通過閱讀本書,可以幫助大家形成自由貿易思維,以此為基礎,可以更好地掌握后來蓬勃發展的自由貿易學說。

第三本是羅納德?麥金農的《美元本位下的匯率:東亞高儲蓄兩難》。麥金農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這本書主要介紹東亞,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工業快速發展,出口快速擴張,成為實現經濟成就的主要推動力。通過閱讀此書,可以了解東亞經濟增長奇跡背后的原因,了解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貨幣體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第四本是伯納德?霍克曼和邁克爾?考斯泰基寫的《世界貿易體制的政治經濟學: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這本書可讀性很強,講的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結構以及潛在的影響。我們知道世界貿易組織是二戰之后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上建立起來的,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一起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它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對現在的全球貿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了多邊規則。雖然現在面臨一些問題,但還是起到支柱性的作用。我國也一直強調多邊的重要性,對我國來說,世界貿易組織其實還有些特殊的意義。理解該組織的范圍和相關性相當重要,對于經濟學、政治學、公共政策、商業管理和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可估量。

第五本是賈格迪什?巴格瓦蒂的《現代自由貿易》,講的是自由貿易與經濟增長,自由貿易和窮國的貧困,以及自由貿易的現代走向,商品和服務貿易與美元貿易的差異等內容。巴格瓦蒂是現在自由經濟學派的權威,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國際貿易、福利經濟學和財政學等,是國際貿易領域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現代貿易對全球的經濟增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較機會成本、比較優勢等很多思想對于現在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中國來說,國際貿易的發展也保證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幾十年的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讀這些對我們了解中國、了解貿易和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這些書適合大一大二的學生看,下面的兩本書更適合大三大四的學生看,如果一開始就看下面這兩本的話會比較吃力。

第六本是保羅?克魯格曼的《流行的國際主義》。內容主要側重于國際經濟學的發展前沿,對現實問題的分析,以及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實證研究。通過閱讀此書,有助于大家掌握國際經濟學的理論,了解國際經濟學基本原理的應用,非常適合大三大四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國際經濟學的理解,其中實證分析方法和手段也值得學生借鑒。

第七本是蒙代爾的《匯率與最優貨幣區》。20世紀宏觀經濟政策革命的核心是國際金本位制的崩潰,以及對過去認為正確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組合的懷疑,現在很多時候看一些傳統的政策組合,其實是有些問題的。有一定國際貿易學基礎的學生看了此書之后,能夠加深對國際貨幣理論與政策的理解,領略精妙的經濟學思想。

以上這些書是比較經典的,知識也是比較傳統、基礎的,如果想獲得國貿方面最新的知識,可以多多關注WTO(世界貿易組織)網站、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網站及出版物,比如《世界投資報告》,它的影響非常大。還可以關注世界銀行以及美國的一些智庫,其中很多東西都是最新的。還可以看一些專業性的期刊,比如英國的《經濟學人》,美國的《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都有利于大家跟進、了解最新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

篇(2)

關鍵詞:貿易;經濟增長;環境保護;關系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關系

經濟的持續增長,會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致使污染曲線下降。換言之,經濟增長能夠促進環境的改善。那么,是否可以驗證經濟增長促進環境改善的真實性呢。事實證明,通過實施合理的市場機制,能夠處理好一部分的環境問題。比如,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升,那么人們更愿意花高價去購買綠色環保產品。與此同時,生產者為了占據綠色產品市場份額,也會革新生產技術,通過使用“綠色”生產技術來減小生產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然而,只有最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才主張,要想把市場力量引導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去,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性的干預措施。貿易與環境的關系、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既相輔相成,又相互矛盾的關系,這種沖突正好形成了環境與國際貿易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貿易與環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1.國際貿易促進環境改善

首先,由于貿易體系具有開放性,因而其能夠對全球各地的資源起到合理的配置作用。如果資源水平一樣,那么開放的貿易體系就占據一定的優勢,能夠增加更多財富。根據以往傳統的貿易理論觀點,不管是從絕對優勢理論的角度來講,還是從比較優勢理論的角度來講,其具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貿易之后的福利提升的幅度較大。國際貿易跟國內貿易相比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其能為我們國家帶來更多的收益,使各個參與國家的居民賺取到更多的收入。當人們的收入見漲后,根據庫茲涅滋有關理論可知,隨著環境的改善,收入也會增加。因此,可以這么說,貿易的增加能夠帶來更多財富。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在一個國家中,人們的生活更加富裕,那么他們會更加注重環境的質量,也會更有能力為保護環境而付出,如此,環境質量會得到更好的改善,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掠奪壓力得到減輕。其次,隨著國際貿易的推行,國際分工程度增加,使規模經濟效應更加明顯,這樣也會節約環保技術使用的均攤成本,用于環境改善的成本也會降低。若貿易不存在,那么這個國家的生產很難達到規模經濟效應。再次,如果一個國家推行開放的貿易體系,隨著其持續的發展,環保新技術得到研發和提升,隨著其在各個國家的推行和使用,環境惡劣的地區的狀況得到改善。經濟一體化的結果是導致科學技術的流動量增大,速度增加。這樣對發展中國家是很有好處的,這些國家就可以通過開放性的貿易體系來改善環境惡化的情況,將庫茲涅滋環境曲線的形成機制和形狀進行變化,提前到達該曲線的轉折點。圖為庫茲涅滋環境曲線。

2.環境保護是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有利于開拓國際貿易發展的新方向

隨著環境質量的改善,人們對環保產品產生了更高的追求,從客觀上來講,環境質量的改善是能夠使國家的生產更加清潔化的,從而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并實現產品結構的“綠化”,促進綠色GDP的增長。與此同時,為國際貿易所交換的商品對環境的要求也更高,只有拓展國際貿易的內容,轉變交換方式來提高國際貿易的可持續性。

三、實施環境保護對經濟和貿易影響的經濟分析

通過企業的生產實踐,可發現,環境保護對于企業的生產和價格都會有較大的影響作用。與此同時,微觀領域的改變會導致宏觀領域的改變,比如會導致宏觀的資源配置、貿易方式和貿易條件等的改變。

1.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來,一個國家的環境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對國民經濟收入造成一些負面作用。這是因為環境成本的內化使得企業的競爭加劇,甚至導致整個產業環境的改變。如此一來,國內的商品會被價格更具優勢的進口商品所取代,進而使我國的國內收入水平降低。除此之外,如果需求和收入發生改變,由此導致的放大效益更加突出,最后可能減小國內收入總量和進口量。通過分析這種現象,發現其中的原因是環境政策的嚴格執行的結果。

2.對競爭優勢的影響

由貿易理論可知,一個國家要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那么其技術要素是要求得到體現的,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技術優勢要能使其生產成本降到比其他國家更低的水平,而且能夠保障產品質量,或者說該國家的某種特有的資源極其豐富,那么這個國家的貿易競爭優勢也是比較明顯的。環境政策對生產成本的影響很大,從目前的情況來觀察,可發現,該成本在總成本中的份額并不高。況且,在不同的行業,其所承擔的成本的差異也較大。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在生產總成本中,污染控制成本實際上是很低的。在環境政策被執行之后,污染產業的專業化生產水平會降低。與此同時,產品價格也會得到提升。因此,在環境敏感型產業中,環境保護的影響是不利的。

3.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進口商品價格和進口商品價格對貿易條件產生影響。當商品價格變化,那么貿易條件也會發生變化。使用環境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可發現環境稅收比環境規章的經濟效率要高一些。事證明,環境稅的實施,使得管理的成本降低。對進口的生產部分進行分析,可發現生產稅的征收對生產與消費模式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總之,環境政策會引起產業結構一定程度的扭曲。

四、小結

由于國內企業在技術、管理方面存在差異,外部成本內化差異在產品價格上的表現也會更加突出,這類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無疑將受到更加嚴峻的挑戰。對于貿易、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年鑒.我國GDP的增長.2010.

[2]薛榮久.3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問題[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8.

[3]國家統計年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指標居世界的位次.2010.

[4]曲如曉.環境政策的全球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1).

[5]李仲周.世界貿易組織[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6]范柏乃,毛曉苔,王雙.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1952-2003年[J].國際貿易問題,2005(8).

[7]高峰,范炳全,王金田.我國進出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7).

篇(3)

一、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一)生產活動全球化。生產活動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國際分工正在演變成為世界性的分工:1國際分工的內容發生變化。國際分工從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成為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產業各部門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生產領域分工向服務部門分工發展。2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在變化。即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由企業,主要是由跨國公司經營的分工和由地區經貿集團成員內組織的分工發展,出現了協議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內容為產品型號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和產品工藝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產網絡。5世界性的國際分工使各國成為世界生產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它有利于世界各國充分發揮優勢,節約社會勞動,使生產要素達到合理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形成。1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拉動作用增強。它表現為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如以1990年為100,世界貨物出口值指數從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產指數從86上升到107;世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同期從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間,世界貿易出口量年均增長率為6%;同期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2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85年的3809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億美元,在國際大貿易(貨物與服務)中的比重同期從163%上升到188%。3國際貨物貿易交換品種多樣化。在世界貿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貨物從1980-1981年的11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種。在發展中國家出口貨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開始超過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貨物種類從1980-1981年的6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種。4發達國家同類貨物相互交換增加,主要的經濟貿易大國一般既是某類商品的主要出口國,也是該類商品的主要進口國。5國際貿易趨同化。它表現為:電子化貿易手段普遍使用,EDI(電子數據交換)已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其他如電子商務(EC),電子貿易撮合(ETM),電子資金轉賬(ETF)等已在許多國家開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為國際貿易商品的共同標準;貿易合同標準化。6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多邊貿易體制正式確立。1995年1月1日誕生的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化,世界貿易體制開始形成。作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組織和法律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以其法人地位對所有成員方都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力。因此,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大框架已經構筑起來。

(三)各國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國際化進程加快。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大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開始了大規模合并、收購活動,以提高效益。如法國里昂信貸銀行買下了大通曼哈頓銀行在比利時和荷蘭的附屬機構。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國民希敏寺銀行也吞并了一些歐洲其他國家的小銀行,以擴大在歐洲的網絡。為了提高本國銀行的競爭能力,很多國家對于大銀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態度,1993年以來,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內的大銀行之間至少發生過25次合并。2地區性經貿集團的金融業出現一體化。歐盟統一大市場建立后,銀行、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可在歐盟內經營不受國界限制的保險和投資業務;美國和日本的銀行則可通過收購、兼并等形式加緊滲透歐洲市場,歐洲的金融市場將演變為真正的國際金融市場。3金融市場迅猛擴大。到1995年,外匯交易額已上升為世界貿易額的60倍,全球外匯日交易額已超過12萬億美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國際信息的網絡化,外匯市場的資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從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

(四)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規范框架開始形成。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投資成為經濟發展和增長新支點。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額與年均國際貿易額的比例在縮小,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率高于國際貿易年均增長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貿易額為41,14571億美元;同期,世界各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6535億美元,二者之比為160∶1,差距進一步縮小。1991-1996年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率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

第二,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據統計,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已從1985-1990年年均1,55578億美元增長到1996年的3,46824億美元。同期,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45005億美元增長到2,94732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932%下降到849%;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0554億美元增長到51469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從1,41930億美元增長到3,49227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從1,16744億美元增長到2,08226億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中的比重從822%下降到596%;發展中國家從24736億美元增長到1,28741億美元,所占比重從174%上升到369%。第叁,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并行,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發達國家中主要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同時也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1995年,德國、法國、瑞典、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荷蘭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占當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國家占當年世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3%。與此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1985-1995年,有2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國際借貸資金流動量增長很快,證券股權投資迅速發展。1993年流動金額為8185億美元,1994年增加為9534億美元,1995年增加為12,584億美元。與外國直接投資一樣,證券股權投資依然偏向于少數新興市場國家,1995年亞洲就占了流向新興市場的外國證券股權投資凈流量的53%。此外,外國證券股權投資的來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興市場的這種投資35%以上來自美國,15%來自日本,11%來自英國。近幾年來,香港特區和新加坡的投資者也向新興國家進行這種投資。第五,投上日程。90年代以來,保護和促進投資的雙邊投資條約數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簽署這種條約1330個,涉及162個國家,在5年里條約數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國政府共對外國直接投資管理體制進行了約600次調整,其中95%是放松對外資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個國家的112項立法變化中,106項屬于趨于自由化或促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立法。國際社會為達成國際性的投資協議開始行動。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第一次將投資問題納入多邊貿易的體系,并達成《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出現通過協商建立一個綜合性多邊國際直接投資框架的行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第九次會議對未來多邊投資框架進行了探討,并已達成協議。

(五)跨國公司作用進一步加強。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第一,跨國公司的數目劇增。據統計,1996年跨國公司已達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屬企業已達到276,659家。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基地的最大跨國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國資產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它們的外國附屬企業中擁有17萬億美元的資產(控制了約1/5的全球外國資產)。第叁,跨國公司開始結成新型的"戰略聯盟"。面對競爭壓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資領域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采取各種辦法參與全球化經濟的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結成聯盟。通過兼并與收購在國外建立自己的生產設施,以保護、鞏固和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1988年到1995年間,全球跨國兼并與收購總額增加了一倍,達到2290億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國兼并與收購的規模超過10億美元。與此同時,一些跨國公司以協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強聯合。1995年締結了近4600項這樣的協定,而1990年只有1769項。1990年以來,跨國公司之間在核心技術(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強了戰略性研究與開發伙伴關系。第四,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的規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其國家貿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現了無國界經濟。

(六)經貿文化、人才出現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個體化為特征的多媒體網絡正在覆蓋全球;出現了經濟生活和貿易文化的全球性趨同現象;"國際人"開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發展目標形成。為了在經濟競爭中取勝,"國際人"正在成為各個國家、各大公司的首選目標,培養"國際人"、尋找"國際人"已成為世界性的人才戰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國際人"戰略。他們認為,國際人應具備以下10個基本條件:積極肯干,但是不蠻干;人際關系融洽,不以自我為中心;興趣廣泛,知識豐富;外語出色,樂意結交外國人;行動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適應并愛上異國他鄉;意志剛強,富有忍耐性;深謀遠慮,但不優柔寡斷;安排、處理好家庭生活關系;身體健康,精神煥發。此外,綠色主義、環保哲學,共同反黑、掃黃、打白(毒)和反腐敗,共同致力于發展與和平,共同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均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二、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傳統的衡量國家之間經濟貿易權益的概念與統計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與互動加強。

1.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經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進一步加強。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發達國家之間貨物、服務、資金、技術和市場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上述關系也在加強。

2.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傳遞障礙在減少,互動性加強。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下,對外貿易與國際資本流動在各國之間的經濟傳遞中的作用在加強。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對外貿易與投資逐漸變成雙向傳遞渠道,發達國家把經濟發展與衰退通過對外貿易與投資傳遞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波動也將影響到發達國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機震動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并未使發達國家幸免。

(二)經濟全球化迫使人們的概念在創新。1大國際貿易概念出現。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外經濟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慮貨物貿易,還要把貨物貿易與直接投資、金融、服務、技術綜合考慮。因為,貨物貿易與投資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兩個支點。2將大國際貿易概念與本國經濟的調整優化、改革開放密切地結合起來;"貿易立國"、"貿易為本"的傳統信條已讓位于"經濟接軌"和"市場融合"。3變被動接受經濟全球化為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結果,是大勢所趨,紛紛主動改革本國經濟體制,發展開放性經濟,推行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為跨國公司創造投資條件,并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和活動。4變單邊制裁為求得"雙贏"。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另一國單方面采取"貿易保護"、"貿易摩擦"、"貿易制裁"等以鄰為壑的措施,已開始由自我保護的工具變成了雙刃劍,在制裁別國的同時也會使自己受到傷害。其上策是通過談判,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促進雙方的經貿發展,取得"雙贏"。

(三)經濟全球化使國家受到沖擊,相互協調成為時代主旋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傳統的國家內容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原本是一國獨有的權利,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擁有的權力。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遵循國際條約、協定、規范和慣例來運作;跨國公司在各國經濟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國家對產業政策的干預作用在減弱。在國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讓與,但它是以對等為原則的。當今世界各國都是擁有的獨立國家。共享是讓與的前提,沒有共享也就不會有讓與。經濟全球化迫使各國把二者結合起來,出現了相互協調,使它逐步成為各國處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的基石。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和運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在國際上和各國貿易政策中開始成為主流。

(四)經濟全球化要求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一體化。20年來,面對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特別是產業內部貿易的增長,新貿易理論將產品差異、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等工業組織理論引進傳統的比較優勢框架,為國際貿易理論分析做出了貢獻。但它仍然假定企業只在某一個區位生產商品和服務,將對外直接投資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時,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不同類型跨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創造的各類貿易流動,但仍是以單個企業為依據的投資分析,未推廣到國家層次。8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要求把貿易與投資理論結合在一起分析貿易與投資利益與效益,出現了新的理論分析,其理論模式主要集中于縱向或橫向一體化。在這些理論分析中,產品增值鏈活動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進行,在不同的國家可以進行完全相同的生產加工。在貿易與投資一體化理論中,企業行為被分為兩大類型:

第一,總部行為。總部行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務,以及信譽、商標等甚至可以無償轉讓給遠方生產區位的服務,這類行為有時被簡化概括為研究與開發。

第二,實際生產行為。實際生產行為又可再分為上游生產(中間產品)和下游生產(終極產品)。所有這些行為都被假定為具有規模收益遞增效應。由于總部服務的運輸成本極低,企業可以將生產行為從總部分離出去,但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企業將某些生產行為集中在某一區位。在貿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兩國均衡框架,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企業在兩個國家進行活動時,可以將總部行為安排在母國進行,但其實際生產或轉移到東道國進行(縱向一體化),或者既安排在國內,又安排在國外進行(橫向一體化)。因此,現在的企業不僅通過價格和質量進行競爭,而且還通過生產的組織進行競爭。這些理論模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單個企業的經營活動決定了國內、國際經營企業的總格局。這一問題屬于理論分析中的國際化生產部分。一旦國際化生產活動分布格局形成,國際貿易的格局便隨之確定。貿易與投資理論的一體化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單純的貿易行為來衡量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

(五)經濟全球化對表明國家之間經貿權益的傳統概念和統計方法提出了挑戰。1傳統的對外貿易差額概念未能反映經濟全球化下國家之間實際的貿易利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經貿利益出現了幾種變化。第一,在產業內部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大量增加下,按總貿易和專門貿易劃分的國家之間的進出口掩蓋了國家之間在產品價值上的實得;第二,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商品直接出口,變相地進入了東道國的國內市場,因此,母國公司在東道國國內的投資和商品、服務的銷售收益應計入母國的經貿收益;第叁,在一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情況下,把該國進出口貿易額作為該國的貿易利得,更加失實。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下,在計算各貿易國的貿易收益時,上述幾個現象不能忽略。2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滯后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應予修正。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制度來源于美國,并逐漸成為世界貿易各國的貿易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原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對之都有相應的條款和協定。在國際貿易局限于產業間和投資不普遍的情況下,按原產地進行統計基本上可以反映貿易國的貿易利益。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按原產地統計則會出現兩種誤差。第一,未能如實反映跨國公司在全球的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活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化經營,它們生產的零部件、產品的進出口,按價值鏈、資本所有,理應屬于母國,但卻計入東道國的貿易統計。第二,原產地規則以貨物貿易為主,未包括服務貿易等,因此,原產地統計在不能真實反映貨物貿易的同時,也不能全面如實地反映國與國之間的大貿易關系。

(六)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第一,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資本外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1996年接受了12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510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在1996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于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改造,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于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第四,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改革。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嚴峻的挑戰。1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國家構筑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在此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將會受到更大的削弱。2發展不平衡在加劇。

第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平衡在加劇。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在拉大。1965年,七個主要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是世界最貧困國家的20倍,1995年擴大到39倍。

篇(4)

關鍵詞 對外貿易 經濟效益 分析

一、前言

21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仍呈現著下滑的趨勢,因此為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我國相關部門應提高對經濟效益問題的重視,進而根據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分析,采取符合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特點的途徑來實現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提升的目標。以下就是對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問題的淺析,望其能為我國經濟貿易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并致使我國在競爭日益劇烈的背景下,能增強綜合競爭能力。

二、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概述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采取相應的措施大力推動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致使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在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方面仍處在較低的水平。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外貿易甚至開始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對于此現象的發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在產品生產方面,由于生產技術的限制,導致我國絕大多數產品都是引進而來,因而生產率較低。因此,促使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引進來的產品比走出去的產品要更多,致使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第二,由于我國商品結構的設置不符合對外貿易的發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了限制了其健康的發展。因而,我國應將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發展放到我國社會發展任務的首位,以便促使其能帶動我國經濟的進一步提升。[1]

三、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問題

為了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首先,我國相關部門應針對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的分析,以便為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有利的條件。經過大量的實踐表明,對外貿易對經濟的增長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具體的作用的方向尚未得到有效的統一。部分人認為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因果的關系,即對外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例如,部分專業學者利用計量經濟學方法,估計出了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因而證明了在對外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商品的銷售帶動經濟的增長,并同時提升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部分人認為對外貿易只是推動了經濟的增長,而并無因果關系,有專家學者在發表觀點的過程中利用了各種方法估計出了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進而間接地證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總而言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存在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因而通過對二者之間關系的分析,必然會從中找出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途徑。[2]

四、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途徑

(一)實施科技興貿戰略,著力優化進出口結構

在傳統的對外貿易活動中,進出口結構的設置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增長需求。因而為了更好地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必須從優化進出口結構入手。在優化進出口結構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改變傳統進出口結構中只注重產品引進來的貿易形式,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自主品牌產品的出口,以便為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途徑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在優化進出口結構的過程中,注重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擴大,以便滿足社會發展對對外貿易的需求,同時,也應采取相應的途徑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避免其影響到我國對外貿易的服務質量。對于此,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對外貿易進出口結構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法律機制,進而實現限制不符合對外貿易要求的產品的出口。第三,在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提升過程中實施科技興貿工程,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以便促使我國部分企業在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中,能通過自身的創新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新技術產品,并推動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提升。

(二)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對對外貿易企業的扶持和管理

在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途徑中,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對外貿易的發展過程中轉變政府的職能,促使政府在職能轉變后能為對外貿易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政府職能轉變后首先可以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樹立一個正確的經營指導思想,進而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提高相關企業對對外貿易的重視,并致使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將發展的重點轉移到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提升上。其次,轉變政府職能,也可對外貿企業經營機制的完善提供有利的條件,并推動企業逐漸向股份制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自我發展的目標,并間接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有效增長。再次,政府職能的轉變可促使企業為了順應時代的進步而加強技術水平的提升,并因而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時,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也要求企業在經濟核算的過程中要更為謹慎認真,并在節約開支的基礎上對加強核算能力,為我國對外貿易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3]

(三)以競爭優勢導向為主的平衡型發展戰略

就我國目前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導向是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提升的有效戰略,但是由于在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對外貿易經濟效益與貿易數量存在著一定差異的問題,因而致使該戰略的實施無法促使我國在對外貿易市場競爭日益劇烈的情況應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因此,對于我國目前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現狀來說,實施以競爭優勢導向為主的平衡型發展戰略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對平衡型發展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我國政府相關部門一定要對我國的資源、資本和技術現狀進行分析,以便確保在戰略實施之前可以對資源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有助于平衡型發展戰略的實施能落到實處。其次,在實施平衡型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也應合理運用國外的資源來優化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增長的策略,促使我國國際經濟日益增長的環境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競爭力得到有效的加強。[4]

所以,在對外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相關政府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實施以競爭優勢導向為主的平衡型發展戰略,從而促使我國外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結論

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處在較低的水平,對于此現象的發生,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有效利用我國的相關資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提升提供有效的途徑。同時我國相關部門在制定對外貿易經濟效益增長的戰略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戰略的實施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其次,在對外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應突出我國貿易發展中的特點,以便吸引國際投資,增強我國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競爭力的同時,推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為曲阜師范大學杏壇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菲.中國對外貿易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3,15(03):112-114.

[2] 黃麗萍.中國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J].中國集體經濟,2011,16(09):213-215.

篇(5)

[關鍵詞] 物流成本; 出口商品; 競爭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58

[中圖分類號] F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5- 0103- 01

中國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出口貿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最近幾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長29.6%,進口年均增長24%。然而 ,受到多種因素變化所帶來的沖擊,如人民幣不斷升值、“用工荒”造成的勞動力價格上漲、國際原材料價格攀升及國家政策調控等, 我國出口產品成本逐步提高,競爭優勢減弱,出口企業面臨極大的挑戰,如何保持和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1 物流成本對出口商品競爭力的影響

在對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分析中,物流成本的影響與作用是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物流成本是產品總成本的重要構成部分,與企業、行業及整個宏觀經濟運行效率密切相關。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成本一直偏高。降低物流成本對出口商品競爭力的影響如下:

(1)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出口商品價格。物流成本一般是指在貨物自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中所需耗費的物流成本的總和。由于對外貿易的物流時間、距離都較長,所以物流成本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成本之一。目前靠降低原材料消耗、勞動力成本或大力提高制造環節的勞動生產率來獲取更大的利潤已較為困難。物流成本下降空間較大,降低產品的物流成本是降低產品價格的一個有效且重要的途徑。

(2)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促進國家對外貿易。國際物流和國際貿易幾乎可視為同時產生的,國際物流從誕生開始到今天的完善和成熟,離不開國際貿易的作用,但是國際物流的不斷完善也從一個側面促進國際貿易。當更加高效的全球物流網絡建立起來后,跨國公司的全球性貿易也達到了極致。

(3)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對外貿易的競爭形勢日趨嚴峻,這時產品競爭已經轉化成為成本的競爭。國際貿易中物流成本是所有跨國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他們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就是實現全球采購,將原材料、加工、運輸成本統一核算。這將成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這種尋求高效率的物流途徑是對外貿易發展、盈利必須采取的手段。所以高效的國際物流網絡是保證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

2 降低國際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徑

對國際貿易企業來說,由于實際物流情況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降低國際物流成本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變化不定的,常用的降低國際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

(1) 通過效率化的配送來降低物流成本。企業實現效率化的配送,減少運輸次數,提高裝載率及合理安排配車計劃,選擇最佳的運送手段,從而降低成本。合理選擇和布局國內外的物流網點,擴大國際貿易的范圍、規模,改進運輸路線,減少相向、迂回運輸。綜合考慮國內物流運輸,在出口時,有條件的要盡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購、就地加工、就地包裝、就地檢驗、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2) 采用先進、合理的物流技術是減少物流成本的根本措施。它不僅可以不斷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減少物流損失。采用先進的運輸方式、運輸工具和運輸設施,加速進出口貨物的流轉,充分利用海運、多式聯運方式,不斷擴大集裝箱運輸和大陸橋運輸的規模,增加物流量,擴大進出口貿易額。

(3) 改善物流管理,加強經濟核算,借助現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統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企業采用物流信息系統不僅可使各種物流作業或業務處理能準確、迅速進行,還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的數據匯總,進行預測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發生的可能性。

(4)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企業把物流外包給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縮短商品在途時間,減少商品周轉過程的費用和損失。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線,實現零庫存,降低成本。

我國物流業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水平較低,現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物流逐漸被重視的今天,改進物流管理方法,降低物流成本在產品價格中的比重對出口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重視物流成本對出口商品競爭力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運行水平,還將使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競爭中提升一個層次。

注:本文為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與萊蕪輕紡進出口有限公司合作的橫向課題《萊蕪輕紡產品進出口物流成本分析與控制》的結題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鄧敏. 國際貿易實務與融資[M].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 林青. 國際物流對國際貿易的促進機制研究——基于貿易成本的視角[J]. 現代商貿工業,2009(9).

[3] 楊長春. 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關系[J]. 國際貿易,2007(10).

[4] 楊長春. 我國對外貿易與國際物流關系的實證研究[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1).

篇(6)

關鍵詞:國際化;多元化;網絡

一、會計的國際化

在經濟與知識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經濟將更加的緊密的鏈接在一起,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將是必然,而企業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市場的要求,作為“國際性的商業語言”會計必然會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統一到國際化的會計體系之中,而如今國際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會計國際化是一個概念,是國家進入國際經濟貿易與國際市場不可缺少的元素而會計向國際會計體系靠攏是要求,國際化會計體系是各國會計溝通,協調的結果。

二、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

1.而今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是人心所向,任何企業和國家都不能在閉關鎖國的策略指向下繁榮昌盛,在全球性的資源配置、投資、生產、籌資、貿易、技術、潛在能源等在經濟與政治的合作中日益緊密。

2.國際經濟發展需要會計國際化,國際經濟往來日益頻繁。在經濟談判的過程中,必然會對對方的財務狀況做出調查與了解。而這就需要專業會計人員做出統計分析,因此會計國際化是必然的。

3.國際資本的流動已然加速,這更加要求企業掌握精通會計的人才才能在經濟發展中掌握先機,為企業謀得發展與生存。而會計人才則必須與國際會計體系接軌。才能使決策者做出符合實際的決策。

4.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協調需要會計國際化,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跨國公司的發展與各國本土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合作,都需要國際化的會計人才來與各方協調。

5.隨著多元化、全球化的經濟貿易活動與國際資金流動,則需要會計職業加快會計國際化進程,這對降低國際服務成本,避免可能的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縮小各國會計差異建立統一的國際會計體系是有利的。

三、會計國際化的內容

一是在財務會計體系的制定、修改、完善過程中,應與國際常用的內容統一從而我國會計能在國際經濟貿易上發揮作用。二是在企業管理方面,企業應與國際的企業會計管理方面做出相應的借鑒,在發展會計國際化的同時應注意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與國際接軌棄其所有而使得得不償失,我國會計國際化發展過程中應保留自己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因我國經濟市場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而公有制的經濟市場決定了所有的經營活動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以維護國家的利益,這使得我國會計國際化必須保留一些我們特有的特色。會計國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關系到各國與各企業的利益關鍵元素之一。

四、網絡會計

現今網絡發展迅猛,網絡各種交易也層出不窮,而網絡會計也隨著網絡的發展成為會計的新興領域,它隨著網絡經濟改變生產與變革而出現,它興起是網絡的發展而孕育而生,因此它的興起與發展必然趨勢。如今的網絡已發展出讓人眼花繚亂的衍生品,而這就產生了及眾多的潛在投資者、債權人、客戶、供應商再加上稅務機關、政府機構及社會公眾,在這復雜各方中就需要有一種機構來維持各方的利益——網絡會計對各方進行財政的調查分析而給出各方準確的數據。

五、會計的大方向發展

企業財務會計發展方向應是多元化的、全球化的。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企業的經濟發展是多方向的,這就要求企業對多方的財政、負債、經濟效益、未來效益做出評估。這就要求企業要掌握能懂得各方商業語言的機構——企業財務會計,這樣企業才能均衡各方利益,為自己謀的生存之道。企業財會在當今的企業之中應是多元化的,在國際上是統一化的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長遠發展。但這也要求企業對財務會計管理進行改革、完善使企業財務會計能更好地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企業財務會計的大方向發展是企業多元化,國際統一化。企業財務會計國際統一化是為了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實現更大的利益,這就要求“國際性的商業語言統一”所以關于這套語言的規定與流程就應該有一定的規則——國際會計體系,這個體系可以使合作雙方財政透明化,使各國企業、國家充分了解合作雙方,促進合作長遠發展使雙方緊密相連,更可以全球經濟貿易發展。

六、會計的細分方向發展

隨著網絡經濟的出現財務會計也出現了新興分支——網絡會計,網絡會計將是會計發展趨向中的重要分支。互聯網為人們帶來了巨大變化,特別是社會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而電子商務成為現今主要方式,且企業已越來越離不開電子商務。另外,采用電子方式管理和信息采集的企業以越來越多,使其實現企業數字化,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而后虛擬企業與新的企業形式出現,為企業發展增添了新方向和目標。由于互聯網對企業的影響,使其對企業會計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網絡會計就是這次變革的產物。通過對企業的各種交易和各項資金的確認,對網絡會計來說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因為網絡會計是依靠網絡而生存的。網絡會計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由于經濟的復雜性網絡會計是不能取代傳統會計的。因此網絡會計需要對自身明確的定位,保證自身的長久發展。

七、結束語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和人才是分不開的,因此企業想要生存與發展就要對財務會計人員的素質培養,提高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公信力。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來說,高素質與高水準的道德水平隊伍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與之相關的部門需盡快地制定財務會計人才培養計劃,提高我國會計人才的質量。另外,對于財務會計發展趨向,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發展戰略,保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作者:崔愛國 單位: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博,冷亞男.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優勢結合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4(07):147-149.

篇(7)

關鍵詞:網絡經濟;互聯網;國際經濟;貿易

一、網絡經濟的特點和目前中國國際貿易的現狀

可概括為:成本低下、高效率、覆蓋面廣、發展速度快、管理層面弱、高風險。在網絡經濟下,買賣雙方之間突破時間和國家的限制通過網絡來尋找客戶,完成國際貿易交易,無中介費用、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操作簡單標準化,處理速度快,高體驗,形成經濟社會全球化形態。中國在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之路。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興起、進出口貿易的順差,中國在貿易收支上保持快速增長,國際環境略有改善,但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較為突出。

二、網絡經濟對中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1.有利影響

網絡經濟大大的縮小了中國與其他國之間因為距離而產生的問題,并從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管理方面使中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

(1)網絡經濟的全球化將成為21世紀國際經濟與貿易的主旋律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在國際安全論壇上提出“網絡競爭的重要性已經超核競爭”后。互聯網已經全面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購、辦公、理財都可以通過一臺電腦或者平板達成跨國際的交流溝通,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和習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前我們完成一次國際貿易需要滿世界帶著貨幣跑,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實現交付。促進經濟的增長,優化資源配置,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創造出了優良的投資環境和大量的就業機會,大幅提高了生產率。

(2)網絡經濟加快了傳統的國際經濟貿易,擴寬了中國原本貿易地區的范圍

為了使之發揮其最大限度的作用,網絡經濟的發展就需要與經濟結合在一起。古代有絲綢之路,現在我們有一帶一路。一個國家僅僅依靠自身的消費來提高經濟增長是極為有限的,凱恩斯提出“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就是向我們闡述了必須要把消費、投資、出口相結合共同拉動經濟增長。世界是一個圈,它把國家與國家都聯系在一起,網絡經濟在最大程度上拓寬了我們的投資領域以及投資渠道,在出口本國過剩的資源的同時也可以在他國家投資建廠,實現我國的“走出去”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網絡經濟完善國際貿易的秩序,大幅度的提高了中國國際貿易的水平

自2001年,在中國加入WTO后,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緊密。強調信息、管理、技術、知識等要素的重要性,開始不斷強化這一類生產要素,例如,信息知識資源、人力資源、技術、制度,逐步提高了我們從一開始對國際貿易的要求,從而走上了一條國際大道,與時俱進,融入國際大環境中。

(4)網絡經濟大大的增大了中國國際貿易的經濟規模

在一定的限度內,經濟規模增加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大規模的生產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本設備和自動化生產以及計算機技術。網絡經濟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分工和專業化也大幅度的被淡化了,減少了網絡建設成本;信息的傳遞成本;信息收集、處理和制作成本,打破貿易分工的限制,被聯接經濟性替代了,相互介入。在國際貿易中,企業與企業間集聚在一起,形成貿易經濟圈,利用共通生產要素,減低成本,創造乘數效應,進行復合生產或聯合生產。

(5)網絡經濟形成中國國際貿易的新經濟體

“作為提高生產率、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起的作用是明確的”。在2012年5月世行報告中,根據1990年的購買力平價測算,中國在1990年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0%及以下,但到2010年就升至20%左右。在互聯網金融中,就以余額寶為例,到2014年這一季度末,其總規模已達到5412.75億元,這使天弘基金成為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收益高、利率高讓市場參與者變得更為平民化、大眾化。國際貿易市場所產生的收益將更有益于普通人民。

2.不利影響

在2013年我國網民由于網絡安全所造成的損失,估計已達到1491.5億元。在國際經濟貿易過程中,買賣雙方會有很多關于語言、文化、觀點的摩擦,需要我們去交流,實現互利共贏,從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1)國際信息不對稱和商業間信譽的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蕭琛指出“網絡經濟依賴于信息資源、網絡服務和國際社會”,網絡的交易是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不是面對面,交往和交易只能由誠信來維系。我國信息共享程度低,沒有良好的信用環境,通常貿易人員依據通常的價格、質量進行比對,調查對方公司資信,從而決定自己是否下訂單,但難免還是會導致誤差,加大了購買后產品退換貨物的麻煩,致使我們加大了時間和成本上的花費。

(2)人力資源短缺,質量水平低

資源是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根本,具有新興信息觀念和新型網絡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更是企業在進行網絡營銷時的中堅力量。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民受教育的程度不夠高;對于企業間的管理觀念相對來說要落后一些,每個企業中缺乏有效的鼓勵機制,因此會導致人才流失。網絡僅可以完成信息流與資金流之間的問題,但是國際貿易完整的過程必須要有物流的配合,才可以完成,需要大量的物流管理人員,并且網絡建立在高新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因此對人才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對于網絡經濟人才的競爭也會愈發的激烈,這將對網絡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不完善的基礎建設

一項國際貿易的完成需要涉及到貨物、物流、銷售、售后服務管理等多方面信息,都是建立在健全的基礎設施之上。中國現處于經濟轉型的時期,各個地區在網絡經濟發展中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各方面的基礎設施仍較落后,尤其是通信網建設的基礎設備,“寬帶不寬”,上網資費過高,制約著網絡經濟對中國國際貿易。在一些重要領域國家實行國家壟斷政策,這些都將制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4)經濟結構不對稱的問題

中國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第一、二產業的“中國制造”仍處于主導地位,第三產業“中國創造”所占比重較小,網絡化改造進程慢,不利于國際貿易發展。

(5)網絡支付機制欠缺

電匯在國際貿易中相對來說是最為簡便的支付方式,要在網絡上進行支付就需要網上銀行。現在我國銀行的電子化水平技術普遍較低,安全性也不高,各個銀行網絡之間的交流也是相對的閉塞,因此不能承擔起支付網絡電子交易費用的重任,就無法實現在網絡上實現交易。

三、網絡時代下中國的應對策略

在針對上述情況所產生的問題,中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完善,才能有效發揮網絡經濟對中國國際貿易的有利影響。

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走開放性道路,把“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GDP一直持續快速增長,進出口處于順差,創造屬于中國的神話。廣大中國企業在全球國際貿易市場上與國外企業展開了斗志斗勇的競爭,想在眾多國際化企業之中脫穎而出。首先,我們正確對待網絡經濟,與時代一同進步,要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把民族企業武裝起來,有效利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對我國的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同時,我們要形成一個行業的同盟,相互交流信息,降低信息收集、整理費用,將這部分費用用之于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拓寬銷路、增加投資,加強對網絡經濟的研究,將網絡經濟發展與我國國際貿易的運行方式牢牢的結合在一起,集中我們廣大的智慧積極探討我國國際貿易與網絡經濟發展的問題。

其次,在國家政策上,我們要制定正確的網絡經濟發展戰略,有便利合法的保障網絡經濟,才會使企業敢于利用網絡開展國際貿易。《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說過,“為更好地促進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應將信息基礎設施擺到同鐵路、公路、機場建設同樣的高度來重視,加大無線和固定寬帶投資,積極推進電信改革,打破電信壟斷,推動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的產業合作”。國際貿易不僅僅需要交通設施的完善和產品的制造,更重要是依賴網絡開拓自己貿易板塊、改進中國的,結合中國國際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企業的網絡需求,科學有效的制定我國網絡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相應的法律法規,實現網絡經濟規范化并為它的發展提供一個平臺。與此同時,優化偏遠地區的通訊設施,接受新觀念,提高自我知識面,降低城鄉差距,不單純依靠原材料,要創新提高產品的額外價值,就要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網絡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并加以完善我國網絡建設,結合我國網絡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狀況,采用高效有用的政策措施,改進并鞏固我國現有的網絡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

21世紀缺的是什么?人才。網絡經濟的發展對新一代勞動者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要制定出網絡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并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網絡經濟電子商務信息知識,樹立科學人才價值觀,要求國家創建一支適應于網絡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貿易的高能力、高素質人才隊伍。在欠發達地區要投入大量資金創造優秀的人才發展環境。在提高勞動者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加大教育力度,在必要時候引進國外網絡經濟人才,并為己所用,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和方法。在外貿型企業里,建立健全的職工培養計劃,全方位打造貿易型人才;完善企業的管理機制,改進考核制度,預防人才的流失。對于人才還不能單靠知識面的廣,還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誠實守信是我們與別國交易的重要條件。

在網絡安全支付方面也存在技術和觀念問題,這是網絡經濟發展的巨大阻礙。網銀支付是一種創舉,便民便國,但是若沒有一個安全可靠、高效的系統將危害著社會的安定。實施嚴格的流程控制,完善技術性保護措施,加強信息互通,強化動態監測,舒通損失賠償渠道,充分有效的借鑒國內外網絡經濟的運行方式,結合我國企業的上網特點,研究、開發、制定適合我國網絡經濟發展的技術安全保障系統,保障我國網絡經濟的安全。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人妻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www色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27du|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丰满少妇性开放视频|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无码不卡av东京热毛片|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爱情岛论坛首页永久入口|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日本三级片网站|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 熟睡人妻被讨厌的公侵犯|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亚洲av日韩av女同同性|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日本乱偷互换人妻中文字幕|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app | 老司机午夜福利试看体验区| 豆国产95在线 | 亚洲|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太深太粗太大太猛太爽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