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外合作交流

中外合作交流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01 15:2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外合作交流

篇(1)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管理 高等教育 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日趨成熟。國家對中外合作辦學也極為重視,先后出臺《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和管理,并在2004和2005年對所有中外合作辦學單位和項目進行審查和復核,整頓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秩序。筆者從2005年起擔任南京師范大學和美國馬里蘭大學合作的刑事司法學碩士項目秘書,深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于中國高等教育有著深遠影響,而其中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對于提高辦學單位聲譽、維護受教育者利益更顯得尤為重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有其自身特色,筆者試分析其特點和難點,并試圖探析中外合作項目管理的方法,以期更好地發揮合作辦學項目的優勢,在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把握中方教育。

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的特點

1、管理對象的特殊性

以南京師范大學與美國馬里蘭大學合作舉辦的刑事司法學碩士項目(Master of Criminal Justice,以下簡稱中美MCJ項目)為例,其招生對象為具有學士學位及以上的本科畢業生,不限本科專業、不限是否在職、不限年齡大小,這就使得合作項目學生的生源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在管理中要注意各類學生需求的特殊性,及時地解決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既要引導應屆本科畢業生逐漸進入碩士角色、參與科研。培養其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進行合作研究的團隊精神,又要兼顧在職人員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引導他們利用空閑時間自主學習和合作研究。

與普通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管理不同,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管理特別強調對學生英語能力方面的教學與管理。中外合作項目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時刻都離不開英語:入學需要參加英語水平測試,或參加托福、雅思的培訓及測試;外方授課前需要預習專業英文著作或論文:外方授課過程中需要與授課教師課堂互動或參加隨堂測試: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撰寫需要英文;畢業論文的答辯需要英文。為此,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重英語能力的培養,多為學生提供鍛煉英語能力的機會,鼓勵其多聽英文專業講座、開展英語沙龍、與留學生交流等,更好地體現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特點和優勢,為學生開拓更廣的視野和就業空間。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主要授課時間在中國,授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多通過網絡,這就要求在學生管理中注重計算機能力的培養和運用。從入學開始,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制作幻燈片(PPT)能力的強化;需要培養學生運用網絡查找外文資料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通過網絡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提問和提交作業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規范地撰寫畢業論文的能力等等。當然,對于普通的碩士研究生而言,也需要熟練掌握運用計算機的能力。中外合作項目對學生運用計算機進行研究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力求使學生更加適應信息時代。充分運用網絡和計算機工具進行交流和研究,學習外方先進的研究方法,從而終身受益。這就要求在項目的學生管理中必須針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特點和要求,更為嚴格地要求!學生掌握運用計算機和網絡的能力。

2、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中國和外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是教育領域的國際化,隨之便帶來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首先,項目管理方式具有涉外性。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是碩士層面的教育,但其中方的歸口管理單位并不是校研究生部,而是校國際交流處。相應的,項目要接受的是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的評估與審查。此特殊性也體現在日常管理中,外方教授來中國授課中方要簽發邀請函,并向國際交流處提供教授簡歷、護照個人信息頁、來中國的行程安排等,以便省教育廳簽發簽證表。這就要求中方辦學單位尊重并按照外事程序和禮儀來進行項目的管理。

其次,項目管理方式具有合作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特點決定了項目在管理方式上的合作性。以中美MCJ項目為例,美方在中國設國際教育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并與中方共同管理項目的相關事宜;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主要由中方進行日常管理,而在美國期間則由外方管理。這就要求中外雙方辦學單位及時溝通、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好項目。

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的難點

1、教育問題

《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鼓勵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第四條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應當符合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致力于培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類人才。由此可見,國家鼓勵中外合作辦學的原則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當然,這一原則也應貫徹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中,時刻銘記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是為我國培養優秀建設人才。

要達到《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的要求就必須緊抓教育,但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際的運行管理中,存在著諸多難點。以中美MCJ項目為例,因為學生的錄取權在美方,學籍在美方,頒發學位證的權力亦在美方,這就導致中方在項目管理中的權限極為有限。中方合作進行招生宣傳但卻沒有錄取權,日常管理學生卻沒有中方學籍且不頒發任何中方證書。由此可見,中方在項目的許多管理上并沒有實權,直接導致中方在項目管理中處于弱勢。這就使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在某種程度上難以得到實施。

2、學生意識問題

學生在中方校園學習,但因其學籍不在中方且其歸口管理單位也不是校研究生處,中方不發給合作項目學生研究生證,這使得學生在中方校園的身份比較尷尬,由此帶來學生在意識上對中方管理的忽視。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但學生的學籍不在南京師范大學而在馬里蘭大學,所以學生對美方的課程學習態度上均比較認真,但對中方開設的課程態度上卻相差甚遠。作為中方合作辦學單位,我們應反思中方開設課程與引進專業的切合度及授課教師的授課態度與授課方法。當然,教學是個互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學生意識上的重視與配合,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的方法

1、緊抓教育

管理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維護著辦學單位的形象和聲譽及學生的利益等等。各辦學單位應在國家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監督與管理下緊抓教育,把“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辦學原則貫徹在項目的管理中。

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首先要維護中方辦學單位的主動權。中方應是辦學的主體單位,而不是外方的附屬。合作辦學的目的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這決定了在選擇合作單位及專業上必須根據中方辦學單位的需求,把握選擇的主動權,寧缺毋濫。以中美MCJ項目為例,南京師范大學選擇的合作單位是同樣具有百年歷史和良好聲譽的美國馬里蘭大學。根據USNEWS上的統計,2005年馬里蘭大學的學術聲望在美國的250所大學排名中名列第45名。馬里蘭大學的刑事司法系更是堪稱該領域的泰斗。這樣首先從資源上決定了該項目的優勢性。

其次,在教學的管理中,中方辦學單位也應緊抓教育,維護中國學生利益、確保教學質量。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錄取權、發證權在美方,但其主要的教學活動在中國進行。中方監督美方的錄取,確保公平公正;監督美方教師的教學,確保課程質量;聽取學生反饋意見,維護學生權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相對于國內普通碩士而言,其收費一般較高,中方要保證學生能夠學有所值,學到更先進的理念和研究方法。畢業后能服務于中國的社會建設。

再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中方也應緊抓教育。糾正學生偏頗意識。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學生的學籍不在中方,但學生的日常管理卻離不開中方。中方為該項目在中國的實行提供了教學場所、為學生提供了后勤保障。該項目的學生雖然沒有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生證,但他們享受的是南師大研究生的同等待遇,切實生活在校園中。我們要消除學生的孤立感,讓他們感受到南師大大家庭的溫暖;鼓勵他們聽取相關學術講座,共享法學院資源;鼓勵他們和普通碩士一起參加活動,增進友誼和情感。

2、注重中外特性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教育市場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產物,是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這就注定了在項目的管理上必須注重中外特性。

首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管理上需注重中國特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中國對國外開放教育市場,讓更多的中國學生可以不出國門留學,是中國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的教學與日常生活多在國內辦學單位,相應的項目及學生的管理也多數依附于中方辦學單位,對項目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的也是中國的教育行政部門。這就要求中方辦學單位在具體的管理中要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開展各項工作、接受檢查和評估、做好匯報和備案等等。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上也要根據中國校園管理的方式為其提供后勤保障等。因此,在合作項目的管理工作上注重中國特點必不可少。

其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管理上亦需尊重外國特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離不開外方向中國派出教師進行主要核心科目的授課、外方與中方辦學單位進行交流與商討、外方向中國學生傳授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等等,這就要求在項目的管理中需尊重外國特點,注重涉外禮儀并尊重外國的行為習慣,把合作辦學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吸收國外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篇(2)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心理;學生管理;跨文化交際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教育國際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出國留學人數達到46萬人,且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在留學的諸多限制因素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型國際化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其低門檻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多樣化教育的需求,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其中。本文以吉林省高校為例,通過對參與項目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分析其現狀,了解項目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中外辦學基本狀況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經有5個地區設立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者辦學項目。就中外辦學而言,我國主要有四種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網絡教學型。無論何種模式,資源的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它增加了師生交流的選擇性和多樣性。以吉林省為例,開展合作辦學的機構有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延邊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羅格斯大學紐瓦克學院,開展的項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韓等4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二)高校中外辦學現狀調研

我們采用問卷、專題組座談等方式對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財經大學以及延邊大學等20所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校進行了調研,從中隨機選取了300名大學生填寫調查問卷。樣本男女比例分別為43%和57%,年齡主要集中在18-22歲,且大約65%的學生就讀于長春市高校。在專題組座談方面,我們隨機挑選了18名大學生分成三組進行了討論。此外,我們也對海外留學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實地訪談。

二、基于學生感知的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常見問題

(一)學生期望偏高

問卷調查中,我們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測量學生對于綜合素質提升、項目自我認同感的態度,以下將完全同意、較同意的答案歸入支持該項論點的數據。分析表明,認為“選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讓我有更強競爭力”、“開闊視野,與國際思維接軌”者占58%,認為“中外合作辦學鍛煉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認為該項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職業發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個性教育方式”的學生占60%,認為“國外教育資源優于國內”的占56%。總體來看,學生對本項目抱有較高期望,認為可以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綜合素質,同時拓寬眼界、使未來職業的發展更具多樣化的可能,對未來的國外交流學習也十分憧憬。但是過高的憧憬也存在隱患,部分項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資質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為例,申報的數百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只有25個得到了教育部的批準,申請項目水平不一,且據筆者對名單的查詢,能躋身世界大學百強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學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開外,這與學生憧憬的濃厚學術氛圍、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較大出入。

(二)學生專業能力及英語水平不過關

在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中,學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專業課業負擔較重。為了適應未來可能的海外深造課程,學生在自身專業課之外還要加開英語聽說課、英語國家概況甚至天文學、心理學等課程,大量的課業負擔使得學生對專業課的關注度稍顯不足。且中外合作辦學更適用于小班授課,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學生的情況下,難免有班級教育資源不平衡的情況。表現突出的學生更易獲得老師的青睞和交流,而內向、成績稍差的學生外語能力不易得到鍛煉。在此次調研過程中,部分高校已經完成英語資格審查和海外深造申請,成功達到對方學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學生僅有35.3%,有部分學生在學習兩年后仍然沒有通過六級考試。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較重的課業下,部分同學專業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從合作項目中提高英語成績的事實。

(三)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雙城教學對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因此開設“英語國家概況”等課程,希望提升學生綜合適應能力。然而數據顯示,在文化常識、生活常規知識和文化詞匯三個方面的測試中,學生的掌握程度不容樂觀。其中學生掌握度較高的是文化常識,這可能歸功于學校新開設的一系列課程,但大部分學生對生活常規方式、文化詞匯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課堂上也和國外一樣,大量使用了課堂展示這一作業形式。但與專業水平、英語水平不過關的原因類似,少數表現突出的同學能得到老師的悉心指導,會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學生與外來文化交流的主要機會就是在外教課堂上,如果在課堂上無法鍛煉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那么可以預見學生將在適應國外文化上遭遇阻礙。

(四)學生職業定位模糊

在就業方面的回答上,學生們呈現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僅有二成的學生希望在國外就業,二成的學生向往北上廣深這幾個一線城市,余下超過半數的學生選擇在二線的省會城市工作生活。在風險與薪酬方面的問題上,89%的學生將穩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選擇有風險、高收入職業的只占7%。在認為“項目辦學前景良好”、“所讀項目對社會適應性較強”的同學超過八成的情況下,中外合作項目學生對于職業選擇的保守性讓人驚訝。在專題組座談中,僅有少數同學表現出了明確的職業規劃,如先就業、攻讀MBA、拿到學位后申請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學僅僅是努力準備英語測試,沒有仔細思考如果在國內就業應選擇怎樣的發展軌跡,如果出國如何利用導師和國際條件拓寬職業道路,甚至沒有明確思考就業方向。對于職業發展的缺乏規劃和對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辦學學生的一個突出問題。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學業歷程意味著他們有更多可能,但這也需要他們有更明確的自我規劃。

三、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學生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學生心理建設,完善反饋機制

針對學生自我期望、項目期望過高的問題,高校需根據其特殊的壓力及心理咨詢需求,設置相關心理咨詢室,用專門的評測幫助學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時通過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收集和反饋,進一步增強院方與學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這個年輕的教育形式能夠及時地認識問題,改正問題。最后院方應在宣傳合作院校時做到如實呈現,不過高吹捧,給學生更真實的留學訊息。

(二)調整課程設置,注重學生感知

針對中外合作專業學生課業較重的問題,校方應砍去不必要的課程,將班級盡量細分,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與外教交流、思維對話的過程。其次加強對跨文化交流課程的考核,鼓勵學生以自我陳述的方式說出對于課程的感受,而不是機械地檢驗歷史、地理知識。

(三)整合現有資源,舉辦交流分享會

學校應邀請有雙城教學經驗的外教,以及已經成功留學的師兄師姐回校與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從留學的第一線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國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適應海外學習的部分,專門加以改進。

(四)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盡早進行職業定位

在交流會上,大部分成功出國的學生已經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可以為在校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建議。同時校方應將中外合作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課與其他專業學生區分開,盡早開設、著重開設,引導學生在入學之初就緊張起來,留出更多的時間準備英語學習及專業技能培養。

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是希望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靈活便利的求學平臺,應該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到此類項目在發展迅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高校應該在發展中不斷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才能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東敏.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思考[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2]林金輝,劉志平.中外合作辦學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篇(3)

關鍵詞: 高職院校 中外合作辦學 學生工作 實效性

一、引言

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對中外合作辦學實行擴大開放,國家鼓勵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與外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21世紀初,不少具備條件的高職院校紛紛組建機構,申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經過近10年的發展和探索,許多高職院校都引進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學科規劃、專業設置,以及具體的教學手段,在實踐中進行了應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根據我對5所高職院校中外合作項目相關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和交流顯示,有近50%的調查對象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成效并不滿意,缺乏對學生群體特點、學生工作實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特點與難點

在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大潮中,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呈現出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合作項目更加多元化的現象。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有實力的高職院校紛紛致力于培養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年輕一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一樣,都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說,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仍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管理模式的思考。

大部分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初期,采用將學生按專業群分類劃歸普通專業系部進行學生管理的模式,與普通專業學生一同管理。由于系部學生工作已基本實行二級管理,工作面寬量大,而且中外合作學生在專業系部只占很小比例,因此這部分學生工作的特殊性并未得到特別的關注,該學生群體的特點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海外合作交流部門負責與外方合作院校人員接洽和交流,外教的課堂信息、師生交往信息等并不能順暢地反饋到專業系部,這種信息流的單向性,造成教學信息與學生管理工作的脫節。

(二)學生層次參差不齊。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在招生中并不是統一批次,且專業方向差別性較大。在江蘇地區,有些院校同一年錄取的學生中,高考總分跨度從160分至300多分,分數相差非常大。由于不同考分段的學生在知識水平、學習能力、道德素養、社交能力、生活習性等方面都會有較大的差距,這些給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學生綜合能力差,政治意識不強。

中外合作辦學費用相對較高,報考的學生絕大多數家庭條件比較優越,且90%以上是獨生子女,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課堂中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時有發生;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手足無措;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個性比較張揚,考慮問題時很少為他人著想;學生的政治意識還不夠強,在國際化大環境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呈多元化發展,而且合作辦學學生處在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文化碰撞的最前沿,他們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又是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被動承受者[1]。他們在學習國外先進文化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也會受到西方國家經濟文化、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和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潮的影響與輻射。由于這些學生年齡小、閱歷少、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被“西化”。

(四)學生學習動機不同。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本科院校的有所不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努力方向并不是出國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在國內就業或專轉本,其選擇中外合作專業只是上大學的一條途徑。當然,隨著中外合作項目的發展越來越規范化,近幾年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比例在逐步提高。此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其學習動機會發生變化,原先不打算出國留學的可能會改變為出國深造,原先打算出國留學的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改變計劃而選擇在國內就業。學生學習動機不同,其努力方向的選擇、學習重點的把握、相互間的共同話題、相互間的彼此影響等將伴隨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對學生來說,能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正確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很重要。這些也對中外合作辦學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五)學生工作理論和經驗不足,國際化水平不高。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江蘇省內高職類中外合作項目已有200余項,占全省中外合作辦學總量的55%左右。有些高職院校合作辦學項目由原先的一至兩個發展到現在的近十個,學生人數也從100余人發展到現在1000余人的規模。由于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模式趨于多樣化,其學生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并未有太多的沉淀。同時,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新興的辦學模式,沒有現成的套路可以效仿。不少學校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生工作理念、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等方面都簡單地直接套用普通院系模式,缺乏國際化教育元素和教育手段。

三、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發揮好學生工作的成效能夠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助于合作辦學效果的實現,從而有助于提高學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并提高其實效性,具體可采取以下對策。

(一)明確合作辦學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學院要密切結合國家、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對相關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本校學科建設的需要,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學院在相關專業領域的教育教學水平,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實力的高職院校要致力于培養政治意識強、道德素養高、分析能力強、專業水平高,且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二)縮小學生層次差異,提高生源質量。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原材料質量太低,也很難產出高品質的產品。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學習要求比較高,高素質的學生是中外合作辦學中課程教學和學生工作得以順利而高效開展的前提,因此在招生過程中要盡量提高生源質量,縮小學生層次差異。只有這樣,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和培養目標才能實現,這些學生才能得到校內師生、外籍教師、國內社會、國外合作院校的認可,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聲譽。

(三)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中西文化知識交錯,不斷豐富學生的認識領域,中外合作學生工作者要時刻讓學生銘記作為一名中華兒女的使命,即在吸取國外先進思想和知識的同時要為強國富民奉獻自身的力量。一方面,精心設計和實施愛國主義、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專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愛國主義情感,幫助青年學生滿懷信心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另一方面,開展國際形勢與經濟發展專題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在世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讓其感受到作用一名中國公民的榮譽感;同時,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投身到國家發展需要的領域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優化學生工作隊伍,形成優勢互補。

建設和培養一支素質高、業務精、能戰斗且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知識和國際交往能力的學生工作者隊伍是提高學生工作實效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要加強合作院校雙方學生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大膽引進有學生工作經驗的外藉教師到中國開展交流學生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動選送中方學生工作者赴海外進行學術訪問和進修。這樣有助于國內學生工作者及時吸收國際知識和經驗,積極研究和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的學生工作理論,以指導實踐工作,促使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實效性的提高[2]。

(五)發揮環境育人作用,激發學生的進取熱情。

思路決定出路。思想上未能觸及的,自然在行動上很難有進展。許多學生對于國際合作專業的優勢,自身的發展方向并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學生工作者應有意識地開展引導和教育,其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生活環境這一育人載體為有效之法。在教學大廳里、走廊里、學生教室里、學生宿舍里,開展勵志和引導信息的傳遞,如:國家留學政策、合作院校學習生活指南、國際合作學生職業發展方向、優秀校友國外留學深造經歷與心得、優秀校友國內就業創業案例等,定期更新,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環境里不斷感受到一種推其前進的動力,以促其明確奮斗方向,激發進取熱情。

(六)采用分類化教育,對學生實施引導。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呈現出專業方向差異、深造與就業差異、深造方向差異、職業發展差異等特征,即學生的專業方向包括文科類和理工科類;學生在畢業后有的選擇繼續深造,有的選擇直接就業;選擇深造的學生又包括在國內學習和出國留學等;在職業發展方面,有的學生將從事操作技術類,有的學生將承擔繼承家族企業的重任,等等。多樣化的發展特點與普通類學生有較大的區別,因此,合作辦學的學生教育工作應有意識地分類化,對學生實施分類引導。首先,幫助和引導學生較為科學和合理地分析和選擇今后自身的發展方向;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發展方向,根據其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分類實施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成長和成才。

(七)關注留學初期學生,實現學生工作無縫對接。

留學深造初期,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易出現不適應現象,國際合作學生工作老師要利用如“留學生網絡論壇”與“心靈交流電子郵箱”等形式建立與留學生的長期交流平臺,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務工作從國內向國外的延續[3]。通過學生工作的對接,一方面讓老師、在校同學等與海外學子進行“心靈對話”,體現母校對他們的關懷,給學生情感上的慰藉、心理上的疏導,讓學生有溫馨感、歸宿感。另一方面有利于著手學生工作的老師了解留學初期學生易遇到的困難,可在今后的教育中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做準備。

四、結語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中外合作辦學有著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鮮明特征,學生工作應該在普通類高校現有工作模式的基礎上,創造出適應國際化競爭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載體[4]。中外合作辦學目前尚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學生管理工作也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我們要積極研究和探索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規律,提高工作成效,促進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香君.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43(5):85-89.

[2]龔愛國,李大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特點及應對策略[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6):42-44.

篇(4)

中外合作辦學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展,近年來發展迅猛,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監管信息平臺數據,截止到2015年6月29日,包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的項目在內,由教育部審批和復核通過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117個,由地方審批報教育部備案985個。除寧夏、、青海外,幾乎覆蓋了我國所有省份和地區,并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江蘇296個,排名第一,黑龍江、上海、北京、浙江次之。從合作對象的國別來看,主要合作者來自經濟發達、教育先進的國家和地區,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中外合作辦學現在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的辦學形式。

然而在中外合作辦學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問題的產生,如政策審批問題、學位授予問題、管理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促使我們探究中外合作辦學及其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授予國家認定的學歷、學位證書,如何把握好學生的管理,可以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持續健康發展。

2.寧波工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研究

寧波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一直很重視與國外優秀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希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培養優秀的海外工程師。近幾年先后與英國考文垂大學和美國韋里恩州立大學等國外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與對方進行學分互認,派遣優秀學生赴國外學習。

為了培養優秀的海外工程師,建工學院成立了魯班班,從2012年秋季開始實施,在學生大一入學之后進行英語和專業課選拔,一般選拔20-30人,對學生加開英語和國際建筑業形勢等課程,由外教授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國際視角,為學生出國留學或者就業做前期準備工作。

為了更多地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形式,2014年建筑工程學院與國際交流學院合作推出全英文授課單文憑項目,在全球范圍內招收土木工程留學生,學制四年。入學要求高中畢業,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主要招生途徑是通過參加國際教育展和中介進行招生。

3.寧波工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寧波工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是魯班班由建筑工程學院自主管理,留學生項目由國際交流學院管理。魯班班2012年成立,當時是一個正式班級,學生統一上課。2013年之后更改為臨時班級,學生平時在原來班級上課,在不影響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加開英語口語課和英語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在于班級管理不夠規范,考核標準也不合理,課程一般以教師自行考試為準,考試成績也不納入學生成績系統。由于沒有明確的管理規范,學生在大一的時候還比較熱情,在大二專業課程繁重的壓力下,往往傾向于放棄魯班班的課程。魯班班的外教一般是學校負責招聘,教師大多不具備土木工程專業背景,給學生上課的重點圍繞在語言方面,在講授專業課程方面并沒有優勢。今年秋季開學學院將暫停魯班班的招收,決定對目前存在的管理問題進行整理分析,以便將來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

土木工程留學生是依托于寧波工程學院與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合作舉辦會計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成立的。2014年招收7名留學生,主要來自非洲國家,2015年報名人數已經超過了20人。留學生主要開設語言課和專業課,主要專業課程安排有工程制圖與CAD基礎、力學的原理與方法、土力學與基礎工程、混凝土及砌體結構設計、土木工程測量、建筑工程施工等。由于留學生漢語基礎較差,根據寧波工程學院上課記錄動態周報顯示,語言課程學生有曠課現象。留學生的考試成績也不太理想,2014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學生綜合漢語和商業微積分不及格現象比較突出,有一部分學生是通過補考才合格的。留學生目前由國際交流學院統一管理,因此建筑工程學院對學生的教學把握不夠,這種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的發展探討。另外本項目為全英文授課單文憑項目,僅頒發中國學歷證書,這樣學生畢業之后回國就業,學歷認可方面還存在問題。

4.寧波工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研究對策

目前魯班班的發展遇到的問題較多,留學生管理問題也存在一些問題,為方便管理,建議將魯班班和留學生合建一個行政班級,由專門的輔導員進行統一管理。在課程開設上,可以結合國內外學生的共同培養要求,開設一些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課程,這樣可以便于學生交流探討,使學生的漢語和英語水平都得以提高,共同進步。

魯班班選拔方面,因合作培養學生經費較高,在選拔上可以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出國學習意向,全面選拔英語成績優異,有很強出國進修意向的學生。班級管理方面:打破過去只進不出的局面,對不想繼續的學生進行清退,繼續選拔其他愿意加入的學生。課程設置方面,更多側重專業知識的講授,也可以共享土木留學生的專業課程。合作院校方面:與長期合作的國外學校達成協議,對魯班班學生優先錄取,學分互認,采用3+1或者2+2的學習形式,爭取使學生能夠取得國內和國外的文憑,與有國際科研合作的院校對方達成意向,派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工作。

對留學生的管理要回歸到建筑工程學院,使學院掌握對學生的管理,改變過去留學生經常曠課的現象,另外國外學生的傳統節日與國內不同,可以適當考慮在國外重大節日調換課,避免學生逃課。將留學生與魯班班學生組成一個行政班級,組織課外和課堂上學生的交流活動,使學生融入漢語語言環境,盡快適應國內的學習和生活。漢語語言課留學生的通過率較低,可以嘗試多種教學方式,使課堂形式更加多樣化和生動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留學生僅頒發中國學歷證書,需要學院準備提高辦學層次,積極申請學位證書的審批。

研究我國其他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和問題,尋求其他院校的解決對策,有利于探索出寧波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合作辦學項目發展的正確道路,為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提供借鑒和參考,也可以為寧波工程學院管理層在國際化工作中提供參考。

[備注:本論文由寧波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預研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恭思怡.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運行機制的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9):68-94

[2]中華人民共合作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機構及項目名單[EB/OL].http:///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3]李嬋娟.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探究[J].文教資料2012(17):112-113

篇(5)

【關鍵詞】高校中外合作辦學 學生管理 機遇 挑戰 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的一種新的辦學模式,國內學術理論界對此給予普遍的關注,并進行了相關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許多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歷程證明,中外合作辦學已逐漸成為學校對外開放辦學新的增長點。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并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為新時期進一步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水平、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更是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

一 與時俱進,牢牢把握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機遇

學生管理工作是維護高校穩定和發展的關鍵環節,雖然中外合作辦學目前仍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學生管理工作會遇到各種問題與挑戰,但更多的是為創新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發展空間。

1.創新合作辦學模式的需要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有別于其他辦學,目前各高校探索出“雙校園”或“單校園”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三種辦學模式,各種模式各有特點,但不論何種辦學模式,都需要高校運用創新性思維,找到適合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為合作辦學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支持。

2.完善教學管理體制的需要

學生管理與教學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共同工作目標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由于合作辦學雙方的教學管理體制存在差異,需要雙方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特別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適應外方教學特點、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創造良好育人環境等問題,都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新時期各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要獲得長足發展,必須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合作辦學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就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

4.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是一種“零經驗”基礎上的層次復雜、涉及面廣、任務繁重、難度較大的綜合性工作。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擴大教育開放”的要求,要“辦好若干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必須不斷探索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從而更好地為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正常運行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服務。

二 更新觀念,積極應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的挑戰

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首要的是更新教育觀念和管理理念,結合中外合作辦學鮮明特征,正確分析和面對合作辦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

1.中外文化的差異性

由于中外社會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的不同,中外合作辦學不可避免存在中外文化差異性,涉及管理理念、工作方法、教學方式、思維習慣、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諸領域,由此產生的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并存、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碰撞、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交織現象極易給思想活躍的學生造成影響、面臨抉擇。而作為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既要加大教育開放力度,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又必須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抓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牢牢把握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襲和國內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這無疑會給學生管理工作及其方式方法帶來新的挑戰。

2.教學模式的獨特性

綜觀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課程設置,大都先期集中進行外語能力強化學習,為后期學習外方課程夯實基礎。特別是在后期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外方課程獨特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以及對學生的評價體系給長期養成應試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學生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外語語言的強化學習,加之要盡快適應外方獨特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僅學習任務繁重,心理壓力也相對較大,這就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努力把握合作辦學教育規律、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做到整體考慮、超前部署、未雨綢繆。

3.學生生源的特殊性

相比高校其他辦學的學生,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具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1)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但內部存在差異;(2)學生綜合素質較強但接受中小學教育程度不一;(3)學生個性較為突出但團隊合作意識欠佳;(4)錄取分數較低但理解認知能力較強;(5)理想抱負遠大但吃苦受挫力較差。這種生源的特殊性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一定難度。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不僅要密切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更要對所凸顯的弱勢問題予以及時教育、引導、化解、幫扶和調整。

三 創新模式,不斷開拓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新時期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根據不同的辦學模式創建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下面以雙校園“3+1”合作辦學模式為例,提出了學生管理工作分類指導、分階段管理模式。

雙校園“3+1”合作辦學模式是指前三學年在中國校區辦學,第四學年在國外辦學。對應于學生管理工作應根據不同時間,確定相應工作內容,采取針對性工作手段,達到所需的工作效果。

1.從時間上劃分

從時間上劃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入學適應期、學業進行中、畢業擇業期(出國留學),這樣劃分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結合中外合作辦學實際,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從工作內容上看

從工作內容上看,入學適應期要著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學業進行中要不斷強化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理念,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畢業擇業期(出國留學)要加強學生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3.從工作手段上看

從工作手段上,入學適應期要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灌輸引導,使之認清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自覺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系統學習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明確學習任務,牢固外語語言基礎學習關;學業進行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做到教學、管理、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聯動,培養學生注重知行統一,夯實專業知識,提高實踐技能;畢業擇業期(出國留學)要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切實提高對留學人員的服務和管理水平。特別是對一次性出國留學人數較多的合作辦學項目,需要不斷完善出國留學學生管理工作手段。有的高校成立了國外留學學生聯合會,有的高校搭建了國外留學網絡交流信息平臺,有的高校建立了國外留學學生團支部、黨支部等,這些舉措有助于全面掌控國外留學生學習、生活狀況,最大程度維護留學生的合法權益,切實提高對國外留學生的管理與服務水平。

四 結語

總之,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需要不斷發展與改進的系統性、全面性、動態性工程,是中外合作辦學正常運行的保障線。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既有區別于其他辦學的特征,也無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探索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學校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避免千校一面”,結合中外合作辦學和高校自身實際研究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規律,積極構建先進管理模式,開展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工作,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斌、程宜康.2000年以來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綜述[J].學術論壇,2007(2):196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2010

篇(6)

關鍵詞:地方高校 中外合作辦學 辦學模式

《國家綱要》指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我國提升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戰略措施。

截至2013年1月,全國經審批依法設立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共有1,780個。其中本科及以上的中辦合作辦學項目總數達732個,像“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這種高校內設的中外合作二級學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這樣的本科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共有43個。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地方高校占了一定的比例,這些高校如何在中外合作辦學中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實現自身的良好發展,將對其他地方高校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本文以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為例,重點分析北京工業大學作為地方高校采取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及啟示。

高起點的中外合作辦學:地方高校國際化的戰略選擇

國際化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趨勢,也是一所大學改革和快速發展的重要方向。《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北京綱要》)要求北京構建教育開放與合作的新格局:“高校須創建優質的合作辦學項目,建設品牌學科專業和課程……加強教育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擴大首都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北京工業大學作為地方高水平大學,在落實《國家綱要》和《北京綱要》的過程中,把國際化作為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和方向,提出學校的建設目標為“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通過高起點的中外合作辦學等方式,全面提高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高起點的中外合作辦學是地方高校迅速提升國際知名度的重要戰略措施。所謂高起點的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引進與本校教學資源相匹配的優質教育資源。而優質教育資源,是指在國際上有特色或已有辦學成功經驗的學科與專業,是具有先進水平和領先優勢的課程、教材、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管理制度、考評方法、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保障體系等。[1]當然優質教育資源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優質”不僅指一流大學,而且還可以是國外的特色專業與優質課程,更關鍵的是引進的優質教育資源必須與國內合作學校的辦學實力、水平和特色進行有效匹配。

在明確學校國際化戰略的同時,也需要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篩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是一所世界知名大學,位列全世界大學前1%,設有人文學院,商、法學院,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等七大學院。2009年,學校與都柏林大學開展了學分互認的學生交流活動。在對各種資源、辦學水平以及發展目標進行戰略分析之后,學校選擇了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合作辦學。2012年2月19日,在時任國家副主席與愛爾蘭共和國總理恩達?肯尼的共同見證下,正式簽署了建立“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的合同。2012年7月,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得到教育部正式批復。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主要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納入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依托雙方優質教育資源,全面引進愛爾蘭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簡稱UCD)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與課程計劃,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精通中西文化、善于創新、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開創了北京市屬高校與國外知名大學聯合辦學的先河,說明地方高校在開放辦學的道路上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示范性、高水平: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選擇

近幾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出現了 4 個關鍵詞:規范、依法、質量、創新。[2]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正式施行,中外合作辦學納入法制軌道,現在中外合作辦學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應該是質量和創新。2006年,教育部印發《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對一段時期以來的中外合作辦學行為提出意見,強調要堅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管理。2007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秩序的通知》,提出要以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核心,牢牢把握好審批入口關,也就是要求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示范性和高水平,而且只有辦出高水平才具有示范性。《國家綱要》明確提出“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要求,因此,在高起點辦學的基礎上,必須朝著示范性、高水平的質量要求發展。

學校為將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建設成為示范性國家級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都柏林大學的工程與建筑學院是愛爾蘭頂尖的工程學院,該學院的課程受到了愛爾蘭工程協會以及化學工程師學會的特許工程師資格認可,該學院在計算機科學與信息領域在歐洲享有盛譽。另外,金融學專業所屬學院奎因商學院是愛爾蘭唯一、全球僅有的17所同時通過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歐洲質量發展認證系統(EQUIS)和國際MBA協會(AMBAs)認證的商學院,也是愛爾蘭唯一一所擁有歐洲管理學院聯盟(CEMS)成員資格的商學院。考慮到雙方學校的辦學特點,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首批招生專業為物聯網工程、軟件工程、金融學、應用統計,這4個專業均是學校和都柏林大學(以下簡稱UCD)的優勢專業。

第二,如何保障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的質量問題?一要有高質量的教材,二要有高水平的教師。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全面引進UCD的人才培養體系與課程計劃,超過70%的專業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由UCD專職教師講授,采用UCD的課程體系、教材和教學模式,全英文授課。北京工業大學為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畢業生頒發中國相應的學位證書;滿足相關學術標準的學生,由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授予相應學位。

第三,為實現學院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積極、開放、包容的文化價值觀,培養精通中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同時幫助學生快速提高英語實用技能,學院注重為學生營造豐富多彩的中西方文化交融氛圍。例如,聘請國外專業人士為學生講解西方社交禮儀;邀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持人分享藝術與人生理想的奇妙關聯;邀請來自海外的資深英語教學研究專家講授英語學習的方法與技巧等。

第四,設立聯合管理委員會作為學院的最高決策機構,聯合管理委員會成員由雙方學校的主管校領導和學院領導組成,共同協商決策學院的重大事務,如章程制定、發展規劃、經費審核等。

可見,中外合作辦學在促進學校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促進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學院的發展規模是4,400人,2013年計劃招生400人,2012年因錯過了招生季,秋季開學后,學院在已錄取的學生中招收了24名學生。兩校決定在聯合培養學生的基礎上,以后可將合作拓展到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深入開展各種學生交流、教學合作和科研合作等。這些舉措都能為其他地方高校的合作辦學帶來示范效應。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優勢所在

截至2013年3月,北京地區依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批準設立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與合作辦學項目)共有40家。其中有3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因此,對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辦學模式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其他市屬高校更好地選擇和辨析中外合作辦學內容和方式,為推動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貢獻力量。

1.中外合作辦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發展前景

就目前來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直接引進國外課程和教學方式,以國內、外分段教學的方式使國內教育與留學教育相結合,頒發國外文憑和學位等,正是這些跨國性和跨文化性的特點使得中外合作辦學贏得了自己獨特的生源市場。

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的學生在本學院學滿3年,所修課程全部合格且英語成績符合都柏林大學入學要求,可以根據個人志愿選擇到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完成最后1年的學習。這種國內外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節省學習費用,而且可以給初涉獨立生活的學生提供緩沖,讓他們既可以在國內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又吸納了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3]同時,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直接申請到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深造,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這種培養模式沒有將合作辦學的目標定位在單一的教學功能上,而是給予學生更加充分的學術發展空間,相比沒有在合作辦學機構中學習的學生來說,申請國外留學更加方便,而且可以更早地明確留學目標。

2.中外合作辦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強的就業競爭力

目前,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合作者中,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占大多數,與愛爾蘭這樣創新型國家的合作還是首次。因此,在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求學的學生,具有國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經歷,甚至可以繼續在都柏林大學拿到更高的學歷文憑等,這樣的教育經歷使他們在文化上既了解中國,又了解了愛爾蘭,在學術上又有著國際化背景。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就業市場上必將出現對深入了解各個國家文化和教育的人才的強烈需求。因此,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無疑會更加具有競爭力。而且,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設置的專業符合《國家綱要》的實施要求,優先考慮“卓越工程師計劃”等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的緊缺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內涵與方向在當前的就業市場中更有優勢。

總之,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北京市屬高校中的首都師范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分別存在著不同類型的中外合作辦學形式。對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經驗的介紹,其他地方高校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吸收,更好地發揮地方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中的作用,促進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設。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計劃面上項目“高等教育質量體系與高校分類研究”(項目編號:JE30132320090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林金輝.中外合作辦學中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問題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4.

[2] 林金輝.中外合作辦學基本規律及其運用[J].江蘇高教,2012(1):48.

篇(7)

(山東科技大學 電氣信息系,山東 濟南 250031)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將受到市場的青睞。中外合作辦學是促進專業發展以及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文章提出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辦學契機,從各個方面探索和實施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并以山東科技大學與美國克拉克大學合作辦學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項目為例,說明這些探索和措施能夠有效地促進信管專業的發展,實現信管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化

基金項目:山東科技大學“群星計劃”重點資助項目(qx101010)。

第一作者簡介:尹燕芳,女,講師, 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yyfangsdust@163.com。

0 引 言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管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一門交叉學科。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專業目錄》,原科技信息學、經濟信息管理、信息學、管理信息系統和林業信息管理5個專業統一歸并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隸屬“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之下[1]。最近十幾年,“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下面簡稱信管)專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由于信管專業的最新的成果與文獻資料都源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且信管專業具有內容更新快的特點,因此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滿足市場的需求[2]。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尤其是國際化人才,每個國家都應重視國際化人才培養。因此,利用中外合作辦學的契機探索信管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十分必要。

1 研究背景

近幾年,中外合作辦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根據2014年4月22日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公布的中外合作辦學名單[3],在《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批準設立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本科合作辦學項目有759個,碩士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有85個,其中本科合作辦學機構有50個,共有27個省或直轄市開展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信管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始于2000年的上海理工大學與美國中央密西根大學的合作項目,目前信管專業的中外合作本科項目達到了12個,涉及合作辦學的國家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5個國家。這些合作辦學項目對于提高信管專業的建設、促進信管教育的國際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信管專業國際化教育在國際化的教學平臺、國際化的授課方式、國際交流、英文教材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展開,但系統化的信管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2 培養國際化信息管理人才的實施策略

2.1 學習借鑒外方的課程設置,構建具有國際化性質的課程體系

盡管信管專業在國內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但從發展實踐看,信管專業的課程體系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在新的信息需求環境下又面臨著新的問題。國外相關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管理系統專業,該專業在國外發達國家發展比較早,課程體系比較成熟,因此,學習借鑒外方的課程體系、構建具有國際化性質的課程體系既是合作辦學的一部分,也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實施策略。

根據合作方提供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管理系統專業課程表,如圖1所示,分析其課程體系結構,可發現該本科課程共包含4個必修模塊、2個選修模塊以及1個實踐模塊,共130個學分,其中預商學模塊、預MIS模塊和MIS專業模塊是我們學習借鑒的重點。在構建具有國際化的課程體系中,我們重點借鑒了這3個模塊的部分課程,例如運作管理、戰略管理、商業法律環境、商業應用中的數據庫設計等前沿課程以及這些課程的銜接關系,同時,還學習和參考了這些課程的課程大綱以及外方教材,通過具體的實施,構建具有國際化性質的系統性課程體系。

2.2 引進外方的專業核心課程,實現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模式

信管專業最新進展的成果與文獻資料都源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且內容更新快,因此信管專業的培養與國際接軌有利于讓學生接觸最新最前沿的信管知識,也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2]。同時信管專業與國際化接軌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國際溝通交流能力。

為了實現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我們首先在課程上引進了外方6門核心前沿課程:戰略管理、運營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等,這保證了課程設置的國際化,讓學生能夠接受到國際上最新的專業知識,實現知識的前沿化。引進的核心課程直接由外方合作大學的外籍教師全英文授課,完全采用外文教材,讓學生真正接觸到國外大學的實際授課模式,保證教學方式與國際接軌。

為了保證外籍教師全英文授課的教學效果,更好地學習外方的教學模式,每一門由外籍教師授課的課程都配備了中方的助課教師。助課教師同堂聽課,并對學生進行答疑輔導,保證學生能夠最大化地接受外方教師傳授的知識。助課老師都是該專業比較優秀的青年教師,在同堂聽課的助教過程中,青年教師學習了國外教師的授課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從實踐效果來看,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得到了外籍教師和學生的肯定。

2.3 充分利用合作辦學優勢,全力打造信管專業人才國際化的培養特色

英語溝通能力決定了學生能否真正地受益于中外合作辦學。只有他們具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才能更好地理解外籍教師講授的專業課,才能受益于國際化的培養,因此提高英語能力一直是我們培養合作辦學學生的一個重點。

從學生入校開始,我們就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積極開展學生與克拉克大學交流體驗活動,多途徑提高學生的國際溝通交流能力。首先,增加外教在英語授課中的比例,在400學時的英語授課學時中有280學時由外教授課,該措施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其次,引進的核心課程安排在二年級后的每個學期,由于引進課程由外籍教師英文授課,既讓學生學習了專業課知識,也持續鍛煉了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

從2008年起,雙方簽署協議,學校派學生參加克拉克大學的暑假語言文化項目,與世界各國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這對增加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溝通交流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通過實施這些舉措,基本上形成了學校信管專業學生培養中的國際化特色。

2.4 提高教師的國際化視野,構建國際化師資隊伍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教師的素質決定了辦學的質量,要想真正形成信管專業國際化的培養特色,就必須有一支國際化的師資力量。

學校利用合作辦學項目,積極實現信管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培養。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派出了11名信管專業的教師去克拉克大學進行3~6個月的培訓,并且會繼續外派更多的教師培訓學習。通過一線教師在國外的課堂上聽專業課程、跟外方教師深入交流、積極聽取留學生的反饋意見等,教師切實學習和感受到國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這些交流訪問,一線教師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知識,還具有更開放包容的人文素質和國際化視野。

回國后,教師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傳授先進的國外專業知識,積極實踐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給學生普及國外教育的辯證批判性思維,這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和視野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3 目前存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院系對該合作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保證了以上措施的有效實行,形成了較完善的信管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筆者在克拉克半年的交流學習,對比中外雙方的教育培養,發現我們的人才培養要達到國際化水平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筆者在克拉克大學實地交流學習半年中發現克拉克大學的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討論氣氛很濃,團隊合作意識比較強,這也正是國際上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我們的留學生在這方面比較薄弱。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溝通能力,如何引導學生的討論氣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是我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其次,教師隊伍的實踐性方面達不到國際水平。克拉克大學的很多教師都有在社會工作的經歷,并且很多都有社會工作兼職,這就保證了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供了學生接觸實際案例的機會。我們的教師都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理論水平,但普遍是從高校畢業直接到高校,缺乏實踐經歷和經驗,因此如何增加教師的實踐經驗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4 結 語

未來社會是信息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管理領域更有廣泛應用。進入新世紀后,我國開始了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奮斗歷程,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舉措,指出了我國國家信息化宏偉藍圖。對于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必須有強有力的學科支持,以便培養數以千萬計的管理人才、信息人才及綜合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CIS課題組. 中國高等學校信息系統學科課程體系(2011)[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4.

[2] 潘華賢, 張英輝, 閻海玲, 等. 獨立學院信管專業國際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24): 182-1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校花高潮抽搐冒白浆视频| 激性欧美激情在线| 丰满的少妇被猛烈进入白浆|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红桃小说|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 √最新版天堂资源在线|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欧美 变态 另类 人妖| 羞羞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麻豆网神马久久人鬼片| 亚洲成av人网站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欧洲有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人与禽性视频77777| 午夜伦情电午夜伦情电影|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国产色在线 | 日韩|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 不卡无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观| 无码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 | 亚洲| 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www| av片在线观看永久免费|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毛片在线播放a|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