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29: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生觀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大學生 人生觀 人生觀教育 現狀與對策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民族的未來。因此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的課題。
一、什么是人生觀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區別在于是正確的科學的人生觀,還是錯誤享樂主義的人生觀。
正確科學的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目的和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而且調節人的行為和活動的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能夠識大體、顧大局、克己奉公,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斤斤計較,不會陷入“自我中心”而難以自拔;就能夠確立崇高的理想,以頑強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不被矛盾所困擾,不向挫折屈服,不為沖突而憂慮,熱愛自己本職工作,積極努力作出成績,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大眾共享幸福之樂。
實際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是人們的一種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個人前途和祖國命運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積極進取、開拓創新、有意義的人生。
二、大學生人生觀現狀
當前大學生的人生觀雖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樣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滲透和沖擊、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個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呈現出復雜多樣的態勢。少數大學生的個人主義思想仍然嚴重存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薄。
1.對待人生的態度。
大多數學生對于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把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的大小及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但是一些西方社會低級、庸俗的文化意識和錯誤的社會風氣必然波及到我國大學校園,對青年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致使學生中存在著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傾向,他們人生追求中,重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利益輕奉獻、重個人主義輕集體主義、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人生價值觀呈現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頭。
2.對待金錢的看法。
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調查發現:中國大學生總體上對金錢持積極、認可的態度,但不把金錢視為成功的標志,并且認同合理理財,積極投資、愿意參與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網針對中國大學生金錢觀調查結果顯示,有三成的大學生是拜金主義者。學生中跟風攀比現象呈抬頭趨勢,日常生活里比誰的衣服是名牌,誰的化妝品高級,誰的手機最潮……加上一些社會輿論的錯誤導向,社會陰暗面的過分渲染都導致了大學生不安分的消費心理,產生許多消費誤區。校園里一度流行著“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找工作看錢途”等口頭禪。因此,專家呼吁,隨著社會發展,大學生“金錢觀”和理財意識需要科學引導。對金錢的過分看重會導致其心理壓力過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對待職業的選擇。
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的今天,隨著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難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大多數學生都能放下“天之驕子”的光環,勇敢地面對競爭,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甚至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儲備和社會實踐。可是令人擔憂的是,仍有一部分學生在擇業時過于注重物質利益而淡化了社會責任,忽視了社會需求,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甚至寄希望于社會關系上,認為“拉關系、走后門”是找工作的捷徑。這些觀念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對大學生擇業、就業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三、加強大學生正確人生觀教育的對策
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大學生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在這個小小的社會,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我們無法消除各類消極因素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環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沒落的道德觀、金錢觀,提高學生的抗誘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消滅在萌芽狀態,使學生們對自己有較準確的定位,加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明確努力學習的目標,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理性地面對各種失敗,增強抗挫、抗壓能力,努力提高前進的動力。
1.加強自我管理。
人生觀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環境的熏陶和良師益友的引導。
大學生在蛻變過程中,應從本校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約束,克服自身的缺點和不足,認真學好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的同時,主動選修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蝕,立場堅定;吸取前人的優秀思想,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樹立健康人生觀。
2.加強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北朝時的著名文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的開篇就闡明了家庭教育對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由此可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用。進入大學的青年學生雖然意識漸趨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權威,希望通過民主平等的方式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解決自己所要面臨的職業選擇、社會交往、愛情婚戀、人生發展等重大問題,但由于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在經濟上和情感上對家庭還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的支持和幫助仍然是他們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對大學生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為開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觀上的指導,無論是課任老師還是輔導員都不可能經常對每位學生的生活細節,心理變化關心到位。家長更應積極配合學校,經常提醒孩子在學會自理的同時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加強學校教育。
在大學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觀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任務。從當前大學生人生觀念的現狀中我們不難看出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基本是端正的。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大學校園,一方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更要發揮好主平臺的作用,積極探索人生觀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理論教育,開展實踐活動和典范教育,營造良好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學生在人生觀教育中認識人生,感悟人生,并且從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應該始終堅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成為社會倫理的向導、人類良知的燈塔,充分發揮對青年學生的引領、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強社會輿論導向,校內校外雙結合。
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不僅需要依靠大學生自身、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社會各界和大眾傳媒都有責任為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學生是一個敏感的社會群體,他們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響比其他階層多,社會大環境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社會、家庭、學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學生教育的整體構架才能平衡,才能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作為國家的儲備人才,中間力量的大學生應增強社會責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現實,從大局出發,把個人的理想、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的利益、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何士青,夏嵐.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調查與分析.學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陳冰俐,烏進高娃.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3]論當代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對策.論文匯.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大學生人生觀
大學語文作為高等院校非中文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開設的目的是繼續培養和提高學生漢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理解、欣賞和表達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大學生作為活躍而富于創新的高智力群體,他們有極其敏銳的感受力,其人生觀極易受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而筆者所在校作為師范類院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崗位是農村中小學,他們的人生觀會影響到他們未來學生的人生觀,因此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生觀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學語文課堂強化學生人生觀培養的可行性
1.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而大學生又是一群青春年少、充滿朝氣和活力的群體,他們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強,同時,相對來講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也較小,因此強化大學生人生觀培養是相對容易的。
2.大學語文課程容量大,內涵豐富
大學語文教程中所選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文化知識,更蘊藏著中華民族千年積淀的民族精神,而正是這些寶貴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才使得我們的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強盛民族之林。對于當今的大學生而言,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要繼承和光大中華民族之魂,而大學語文課程就是一個展示民族之魂的平臺,需要我們不斷地品味、不斷地發掘。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人生觀培養的對策
近年來,我們一直將大學語文課堂作為強化學生人生觀培養的一個平臺,積極探索培養途徑,受到了學生們普遍的好評,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將作者簡介換成作者介紹
在初高中語文教學中,通常都是作者簡介,老師僅僅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情況,學生對于作家情況的了解非常有限,當然這主要是由于教學對象及教學目的差異導致的。但是在大學語文課程上,如果僅僅是作者簡介,顯然是不夠的,尤其在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作用不大。如果換成作者介紹,通過講述作者做人做事、人生經歷、作品思想,尤其是涉及到儒家、道家、佛家經典時結合著作者人生經歷和作品介紹,就能引起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從而為構建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做好鋪墊。比如講授《項羽本紀》(節選)內容時,筆者詳細介紹司馬遷的人生經歷,司馬遷一生坎坷,但是他信念堅定,忍辱負重,坦然面對人生,發奮著書,終成千古名著《史記》,他留給后世的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更是精神巨著。我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家境困難,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很多,有些學生常常自暴自棄,整天沉湎于網吧,不思進取,聽了司馬遷的經歷之后,學生感同身受,自己的那點曲折和司馬遷的人生經歷相比,那算得了什么。當然這樣的例子在大學語文中屢見不鮮,其他如屈原、蘇軾、史鐵生等等,可以說每一個作者的人生經歷都是一部培養學生人生觀的好教材。
2.借助文章內容的講解
大學語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里面展現的人物形象、寫作手法多種多樣,通過這些多樣性展現出不同的人物形象,這也是進行人生觀培養的良好途徑。比如在講授《項羽本紀》時,著力講述項羽這一富有爭議的人物形象,項羽臨危不懼、敢于擔當、勇往直前、重情重義的男子漢氣概正是新時代大學生需要追求的人生觀,而不是一味地以成敗論英雄,正如李清照所寫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講授汪曾祺先生的《釣魚的醫生》一文時,刻意強化王淡人形象:生活清貧,滿足于“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的日子,卻在窮苦人家無錢時免費治病,發大水時冒著生命危險到處救人,這種樸實善良的勞動人民的形象和當下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念形成鮮明的對比,但這恰恰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再比如介紹鄭板橋《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時,重點講述了鄭板橋的重農思想,農業重要、農民辛苦、農村艱難這一現代農業觀其實早在鄭板橋的信中就得以體現,這一點對于我校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深有體會的。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將會更加認識到父母的艱辛和自己身上所肩負的重任,從而更加刻苦學習。
3.師生互動強化認識
通常在介紹完一個單元后,我們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師生相互討論,尤其是給學生發言包括辯論的機會。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學識、求學經歷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談論自己的學習心得,盡管有時爭得面紅耳赤,但是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集思廣益,有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培養。
4.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我校歷來十分重視大學語文教學,為大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優質的教學環境。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多種媒介,不光是教師書面的講解,在必要時選擇一些合適的視頻及其它音像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避免了枯燥的說教。此外我們還給學生推薦一些學習網站及課外學習資料,以加深認識。
關鍵詞:楊賢江;青年人生觀教育思想;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8-0003-02
一、楊賢江的青年人生觀教育思想
楊賢江(1895―1931)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青年人生觀教育思想深刻、淵博、切實、全面。指導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楊賢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教育理論的精華所在。楊賢江認為,人生觀乃是“對人生的一種見解,即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一種看法”[1]。青年人“對于人生問題,總該有個確定的觀念。因為人的生活要有意義、有價值,必得定個人生觀,不然,一天天地過活,還不知道忙個什么,豈不可笑”[2]。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他對青年人生觀問題深入地進行了研究。
(一)主張建立“發達生長”的、現實的人生觀
楊賢江認為,青年的人生觀應是“發達生長”的、現實的、進步的。他說:“照人生二字的意義來講,已很可以明白:一、人是一種動物,就是人是應該活動的,不動便是泥菩薩;二、人是一種生物,有求生的欲望,向生的一條路上走,去想生的方法;三、人是進步的,這是人的重要條件,如單是活動一生,不知求進步,那與一般動物無別了,所謂‘人為萬物之靈’,就全在能求進步這一點。不但進步,還須革新。這樣論來,人是活動的、求生的、進步的;青年的人生觀就該依據這一條件去努力――發達生長,永遠保持著這種青年的精神。”[3]從這一表述中,可見他所謂的人生觀是對人生的一種見解,是對“人類”的把握。“人是進步的”道出了人類發展的規律。這還不是人生觀,而是確立人生觀的依據。要想確立正確的、現實的人生觀,青年還要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和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并據此來確定自己的人生觀。楊賢江具體指出,確立人生觀必須“從青年的需要、現代的趨勢和中國的現狀這三方面來研究考慮”[1]。人類總是不斷地推陳出新,勇于進步。作為人類一分子的青年,自然和全體人類一樣要進步、要發展,但青年自有青年的特殊性,他要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所以他們在樹立人生觀過程中更需要面對現實。
(二)確立改造社會的人生目的
楊賢江認為,確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和革命的人生觀,是青年一代的頭等大事。他明確指出,青年的“人生目的,在于對全體人類有貢獻,來促進人生的幸福”[2]。“為社會謀福利――從事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革命事業,定為今日中國青年該定的大志”[4]。在這里,楊賢江把青年人生觀中的核心――人生目的與人類、社會聯系起來。為什么以此做為人生目的呢?這是由人生價值觀決定的,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個體能夠對于你生活的世界做點什么,留點什么,而這“做一點”、“留一點”對個體來說就要貢獻。這樣,就從總的目標上廓清了青年的人生目的――對人類有所貢獻。但這畢竟是一個非常大而空泛的自標,它雖正確,卻不著邊際,難以實行。要具體實行,切入點就是“改造社會”,也就是說,要大處著眼――“對于全體人類有貢獻”,小處著手――“從事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革命事業”。楊賢江不僅把“改造社會”看做是一個具體的行動方略,而且看做是人生的目的。
(三)指出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途徑和方法
1.學習和研究“新興社會科學”――。“五四”之后,的傳播在當時的思想界是件大事。楊賢江在他所編的《學生雜志》上發表大量的論述革命人生觀與社會改造的論文、短評,指導學生閱讀《馬克思學說概要》、《資本論入門》等社會科學著作,號召青年走馬克思、列寧所指引的路。他指出:“新興社會科學是革命理論上的武器,是社會改造的意識上的準備。”[5]的革命理論正是指導青年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完成“改造社會”的人生目的的銳利武器。
2.投身于社會實踐。楊賢江認為,要使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必須教育青年投身于社會實踐。他總結了“五四”學生救國運動的經驗后指出,“救國的事業決不是我們學生所能獨干的,乃必須使全國被壓迫的民眾,都聯合起來才行,所以我們又須向民眾中間去活動”[6]。到民間去,就是到實踐中去,這是每個具有正確的人生目的的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途徑,也是對青年的人生目的、人生品質的一種認可和檢驗。
二、楊賢江的青年人生觀教育思想的啟示
(一)從實際出發,構建動態發展的人生觀教育的觀念和內容
楊賢江提出的確立“發達生長”的、觀實的、進步的人生觀,就是把青年人生觀的形成看做了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所以,探討當代大學生人生觀的形成這一問題,要從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出發去分析影響大學生人生觀的主客觀因素,從而構建動態的人生觀教育內容。
1.社會的發展,要求青年人生觀教育的觀念和內容也要隨之發展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是社會的人,大到人生觀,小到行為習慣,都是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國現階段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外來文化帶來的各種價值觀念,高等教育實行的繳費上學、自主擇業的管理制度,構成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成為大學生人生觀的價值坐標和奮斗取向。與此相適應,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的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教育者不應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我揮手,你前進”,而應是變導師為助手,變指引為幫助。光有觀念上的改變還不夠,人生觀教育的內容也要隨之改變,不僅要有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需要等基本內容,還要追隨時代,貼近實際,把榮辱觀、就業觀、戀愛觀、網絡觀、社會發展觀等納入人生觀教育的范疇。這樣的人生觀才是“發達生長”的、觀實的和進步的;這樣的人生觀教育的觀念和內容,才是與時俱進的。
2.價值觀念的轉變,要求青年人生觀教育的觀念和內容也要隨之發展
當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他們生活在社會轉型期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他們在人生觀這一問題上,既視野開闊,又注重現實。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他們關注學歷學位、外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談戀愛、打工賺錢等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就說他們的人生觀很實用、只關心眼前問題。關心這些并沒有什么不對,關鍵是教育者要隨著時代的變化、價值觀念的轉變,調整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的內容和終極指向。正是因為這樣,在進行人生觀教育時,既要引導大學生樹立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奮斗的人生價值,又要考慮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引導他們在發展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社會做貢獻。
(二)引導當代大學生確立為社會發展服務的人生目的
楊賢江人生觀教育體系中的人生目的是“改造社會”,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確立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呢?
1.大學生的人生目的,只有在為社會的服務中才能實現
楊賢江認為,青年的人生目的在于“改造社會”。青年只有融入社會,服務人群,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這是在五四時期就已解決的問題。但不同的歷史時期,青年的期待不一樣,社會對他們的要求也不一樣。當代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當代大學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在現代化建設中建功立業,才是實現自己人生目的的必由之路。任何美妙的人生設計,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最后也只能是鏡花水月。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什么”。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不承擔任何責任,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也就沒有了價值,人生的目的也無法達成。
2.社會要為大學生人生目的的實現提供平臺和空間
當代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的是素質教育,鼓勵他們張揚個性,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提倡以人為本、尊重個人的權利和選擇的原則。這樣的教育基礎和社會環境,必然會在他們人生目的的選擇上有所折射和體現。有人認為,當代某些大學生的人生觀出現了理想主義淡化、功利主義趨濃的傾向,特別是個別學生追求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對國家缺少責任感、對集體缺少熱情。究其根源是由于過去我們的人生觀教育把人生目的設計得過于高遠和虛空,所以某些“淡化”和“趨濃”,是對過去教育偏頗的一種矯正,是回歸現實的一種表現。寬容、多元的社會如果只有一元的標準,那是不應該的,社會應該為大學生實現人生目的營造更加寬容的氣氛和更廣闊的空間。
(三)青年人生觀教育的方法應貼近現實
楊賢江為當時的青年開出的確立正確人生觀的方法――到民間去,今天看來似乎很簡單。但須知,那是在五四以后,到民間去正是傳播新文化、實現青年人生價值最有效的途徑。當代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光靠傳授人生觀知識的課堂教學是不行的,還要有適當的實踐活動。人生觀是人生實踐的反應,大學課堂傳授的人生觀知識,是人類積累下來的理論形態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內容要繼承,有些要揚棄。即使這些關于人生觀的知識是新鮮而切合實際的,人生觀也不是光靠知識的傳播和積累就能形成的,它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完整過程,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必須突出校內外的學習、調查、服務等實踐環節,使學生的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有機統一起來。學生只有在研究、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人生觀才能形成和鞏固。這既包括認識現實和探求新的思想的方法,又包括使這些認識和思想得到運用和驗證的途徑[7]。長期以來,我們的人生觀教育內容比較空,人生榜樣的宣傳模式化,“高、大、全”的極端拔高傾向十分明顯,讓學生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在更新知識的同時,要投身實踐,讓學生感覺到人生觀教育不是空對空,而是自己成長、成熟道路上的助手和朋友,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1]楊賢江.我對人生觀的見解[J].學生雜志,1924:13(3).
[2]楊賢江.論個人改造[J].學生雜志,1920:7(5).
[3]楊賢江教育文集:青年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4]楊賢江教育文集:中國青年之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5]楊賢江.新教育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49.
關鍵詞:人本主義;初中;德育;滲透
初中階段作為學生身體成長以及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學生養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對于今后的成長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滲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而且還有利于學生的綜合、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要加強人本主義在德育中的滲透,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
所謂的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在經過教育者的人性化教育之后,其境界逐漸地提升,并且有助于實現相關社會價值教育以及人格塑造力量的教育,其本質與人性教育相同。同時,對所有受教育者進行人文主義精神的培養是其核心的最終體現。一般而言,人文教育所蘊含精神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優秀文化、高雅文化、廣博知識文化以及豐富人生經驗的熏陶和滋養;另一方面,人本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與他人和社會和諧相處,因此,教育者要從根本上加強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和理解。
二、在初中德育過程中引進人文主義的重要意義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當前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同時物質生活也開始趨向復雜化發展。一方面,在當前豐富的物質生活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物質主義等不良思想開始逐漸顯現出來,這些對于心智等各方面還未發展成熟的青少年來講無疑是巨大的誘惑。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正確價值觀教育以及人文情懷對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人文教育在德育中的不斷滲透,將有助于德育效果的完美實現,并且通過人文主義的精神教育,還可以加強學生對情感交流教育的重視,從而有助于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三、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良好滲透
(一)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是進行人文主義教育的顯著體現。第一,在初中德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來制定好相應的教育對策,同時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輔導,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問題的考慮,并且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文本。第二,對于學生習慣性的不完成課后作業的現象,要改變過去對初中生一貫性打壓懲罰的方式,轉而耐心與學生交談,了解學生不交作業的真實原因,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上甚至生活中的問題,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有助于實現教育的真正目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加強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教育
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和理解人生的深刻內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強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教育。在對初中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當下比較熱門的時事新聞進行討論,讓學生進行自我的價值判斷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以及與人相處的思考,進而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養成正確的道德和法律意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充分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實踐活動中
1.將人文主義的精神教育滲透到初中生的各門學科中,從而可以實現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培養的完美結合。在課程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事,比如,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對名人產生一定的崇拜感,啟發學生對一些科學發現和具體真理的深度思考,從而很好地將人文主義精神教育貫穿其中,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2.通過實踐活動中對人文教育的耳濡目染,可以幫助人文教育在實踐中的不斷創新、學習和發展。在初中生的德育過程中,通過布置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小課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并且依靠自己的力量廣泛地收集、整理資料,在進行積極探究之后,表達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講,學生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就是人文教育滲透的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規范,并且有助于學生設身處地地進行思考,從而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增加對這件事情的記憶程度。
3.不斷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初中生德育中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優秀合格公民的關鍵。一方面,教師在講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和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講述我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幫助學生了解偉大發明背后的艱辛,從而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品質,激發學生對祖國、社會生活以及集體的熱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王星彩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石中學
參考文獻:
一、利用歷史人物評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人生觀
歷史教學中進行科學的人生觀教育,就是利用歷史資料去教育學生以歷史上愛國主義英雄和民族英雄為榜樣,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范縝,他的《無神論》發表后,招來許多神學派學者的圍攻,當朝的統治者也百般地迫害,多次派人去威脅他,但他都不為所動,表現出追求真理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聯系當前有些學生相信宗教,相信鬼神的現實,引導學生學習范縝敢于堅持真理,為了追求真理不怕犧牲的唯物主義精神,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消除消極情感,還要教育學生學習歷史人物的正確的思想方法。例如,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他在學習中那種治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就要引導學生去吸取,他和著名的詩人賈島的“一字之師”的故事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啟發。一個叫賈島的青年,因為思考問題撞到了韓愈的轎上,一問才知道賈島正在思考詩中一個字的用法:月夜、深山、寺廟、一位僧人半夜歸來,立于廟門前,是敲門,還是推門呢。韓愈再三思考,提出用“推”字比較合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推敲”的來歷。學生通過這些歷史資料的收集和思考,可以很好地培養認真的學習態度。
二、利用歷史人物評價,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對立,表現在世界觀上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在歷史教學中,一方面,要利用歷史人物的評價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感,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首先,要教會學生堅持用唯物史觀去評價歷史人物,要學會用全面的、歷史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和看待歷史人物。例如,對歷史上一直有爭議的人物秦始皇的評價,就要用辨證的觀點去一分為二地認識。一方面要讓學生看到他完成統一六國,結束了戰國時期長期混戰給人民帶來痛苦的局面,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統一了貨幣,統一了車道,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結束戰爭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學生看到秦始皇在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萬將卒的罪行令人發指,以連坐形式推行的嚴刑酷法泯滅了人性,焚書坑儒導致了中國文化的大倒退,這些都是學生應該認識到的。
關鍵詞:學困生人生觀引導教育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其人格頗具可塑性,然而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信息膨脹泛濫,中學生中的學困生,辨別是非善惡能力較弱,極易受到污染,形成錯誤甚至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加之目前中國社會家庭結構以子女為中心,長輩寵愛有加,難免疏于對孩子良好人格養成的引導和規范,使其自主能力、適應能力、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感恩意識、關心他人、吃苦耐勞、抗挫折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辯證的態度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因此,立足青少年成長規律,探索并有效開展學困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走出一條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益的健康人格教育培養之路十分必要。
學困生是教育對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受到多方面影響,或多或少地存在厭學、人際關系淡漠、自私等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的根本解決途徑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下面我就如何引導學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策略試談如下幾點:。
一、:緊抓教育契機,做好德育工作的引導和教育
人格的變化是人的內心世界的變化。對學困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非走近學生的內心世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堅持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辯證地看待社會和人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阻礙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節。只要注意德育工作的引導和教育,不同的教育契機、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終都能殊途同歸,落在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的目標上。
有一天,一位學困生我問這樣一個問題:“老師,現在的社會好不好?”我反問他“你說好還是不好?”學生說:“按理說社會主義好,但是您看那些不正之風,有的當官的拼命撈錢,有的給自己的親屬子女安排好的工作,有的利用職權壓制老百姓等等,您怎么看這些東西?”“你提了一個非常深刻而且有意義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要用一節班會課,全班同學一起來討論吧。”班會課上,一位同學說“目前社會上充斥著坑蒙拐騙,打架斗毆的壞人,我覺得這個社會不好。”另一位同學馬上反駁“你說的那些壞人不是有我們警察去抓他們嗎?”;“我們學校都有同學打架。”“我們的老師會教育那些打架的同學,有一次三班的劉琦同學說要打我,麗麗同學及時跑去告訴老師,所以我覺得這個社會還是好人比較多的。”“經常都有人亂扔垃圾。”“每天也有我們同學把我們的校園打掃得干干凈凈。”大家熱烈地爭論了半節課,大家慢慢地明白了:我們不能因為社會上有壞人,就說所有的人都不好;不要因為有垃圾,就否認世界的美麗。同樣的道理,也不能因為社會上有不正之風,就說一身正氣的干部不好,就說整個社會不好。社會再向前發展一萬年,也會洋垃圾,也還會有壞人。問題是我們應該讓自己心靈的窗口對準什么。這常常決定自己心靈世界是陰暗還是晴朗。一個學生,從早到晚兩只眼睛,總看到垃圾、蒼蠅、打架斗毆、違法亂紀等。久而久之,他的人生價值觀就收到這些假惡丑臟的東西的影響,于是他牢騷滿腹,自己的內心也沒有光明。反過來,一個學生,他的眼睛看到的是陽光、鮮花、團結友愛、勤奮進取、廉潔奉公等,時間長了,他的人生價值觀充滿了催人奮進的因素,于是他奮發向上,樂觀豁達,自己的內心一片有光。通過討論,學困生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改變。
二、對學困生進行必要的人生價值觀教育
由于學困生對學習缺乏明確的計劃目標和刻苦鉆研的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約束力弱;學習上敷衍了事,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遇到疑難繞道走,不愿動腦思考,依賴思想嚴重。如果沒有老師親自督戰,就不會自覺學習。他們對學習只有被動接受,疲于應付,時間一長,導致自主學習能動性差,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困難也就越來越大。于是產生自卑心理,悲觀失望,缺乏自信,很難獲得教師同學信任,最后形成破罐破摔,從此一蹶不振。學習方法呆板,不會靈活運用,結果是花費時間不少、學習效率不高、事倍功半;而自己又缺乏相關的參考資料、工具書,不能釋疑,因此對那些疑難問題就只好束之高閣,結果問題越積越多,困難也就越來越大,學習興趣也就越來越下降,形成惡性循環,這樣就產生了厭學情緒,不思進取。等等這些,都是由于學習方法不當造成的。部分同學對青春期的一些生理現象不能正確認識,對異性產生朦朧向往愛慕,思想不單純,精神恍惚,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難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對班級活動、學校活動甚至家務事等也概不關心。甚至還出現早戀現象,當然這和現在的一些電影、電視、錄像、歌曲等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分不開的。因為現在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這類文化品實在是太少了。正是這樣,才導致他們去盲目崇拜那些歌星、影星、球星,所以無心學習。于是有些教育專家驚嘆:“現在的教育滑坡了,青少年變得不愛學習了。”學困生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知識觀不正確,從而導致對學無所謂,產生了厭學、畏學的思想。學困生個體意志品質、自控力不強。上課易“走神”,課堂上自行其是,該節課學習其他科目,結果是雞飛蛋打,得不償失;做小動作,看課外書,完成作業自覺性差,正是該因素的普遍表現結果。部分同學自尊心過強,“面子主義”嚴重,有疑難問題羞于向老師同學請教,許多學困生或因基礎差未能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或因遭遇冷遇、排斥等而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響了學習。智力薄弱,思維能力發展遲緩的學困生。他們有學習好的愿望,但受自身智力、條件的限制,導致學習被動,以致學習成績不佳。此類學困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礙。因自身努力但成績一直未能提高,或因未能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或因遭冷遇、排斥等而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響了學習。家庭教育影響。這方面也有多種類型,諸如:有的家長太自私,以至影響孩子,使子女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更不關心集體,在個人利益方面斤斤計較;有的家長給孩子灌輸“強梁得吃啥,利害有人怕”的觀念,造成他們的孩子說話粗野,欺侮同學,頂撞老師的嚴重缺點;有的家長夫妻間經常吵鬧、打罵基至鬧離婚,使孩子心靈上遭受嚴重創傷,他們無心學習,無心工作,看什么都不順眼,這樣要不了多久也會出事;有的家長溺愛、嬌慣孩子,大把給錢,過多的買衣物用品,使其根本就不知道艱苦樸素為何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成長的榜樣。我所接觸的一些學困生,其父母大多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離異、沾染不良習氣,價值觀不正確等問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知識觀不正確。
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健康會影響自身的行為和認知,當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正確時,他的行為和認知會出現偏差。當這種情況嚴重的話會出現錯誤的行為,這就不僅影響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響到他人的生活。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身有著一種深遠的影響。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影響他的判斷能力和選擇,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做出最適合人生的選擇,它直接關系到孩子的人生能否朝著正確的方向航程。
三、運用情感手段促進學困生轉化的人生觀
(一)熱愛學生,促進情感的交流,用愛的力量幫助學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學生往往由喜歡老師開始,而喜歡老師上的課,對學習感興趣,從而接受老師的教育觀點。學困生一般特別注意教師對自己的態度,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個會意的眼神,都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都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很多教育家也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學困生來講,這種愛就是一種動力,在思想上鼓勵,生活上關心,學習上幫助,取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打開他們的心靈之門,使他們愉快的接受教育和批評。每個學校,每個班級中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這樣的學生:學習差、愛搗亂,大事不犯、小事不斷,同學不理,老師難管,家長也是無可奈何,加上教育方式的偏激等等,使得他們很是自卑,人也變的頹喪,破罐子破摔。但通常他們身上也有著許多閃光的地方,比如:熱情,樂于助人,愛勞動等,只要好好引導,他們會有很大變化的。于是,我便利用所教學科的特點,和他們做朋友,課上悉心聽取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多發言,多上臺表現,多交流學習方式,了解他們學習上的困難,及時解決和疏導,從內心把他們當成可教育的人,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是真誠的。在情感和諧的基礎上,將愛與合理要求相結合,培養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慢慢引導他們去探索和思考,使之體驗學習的愉悅和集體生活的快樂,在教師的關愛中得到無盡的愛。這種愉悅的情感使得他們進步了,從不愛學習、排斥學習,變得會積極主動的來配合老師的教育,有效的排除了與個體發展不相和諧的因素。教師就能以人為本,塑造學困生的主體人格,對學困生進行人格教育,通過召開主題班會、聚焦正面能量、攜手家校合作等方面探討了引導學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信任學生,調動學習積極性,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價值觀。
一般來講,學困生最苦惱的是得不到老師的信任和同學們的關心。在現實中,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成績好的學生犯點錯沒什么,成績不好的學生犯點錯要么是狠抓不放,要么是不予理睬,放任自流,使他們心理產生嚴重的不平衡。當幾個同學在一起時,首先會把嫌疑的目光投向學困生,這樣使得他們在心理和情緒、以及行為上產生了更多的抵觸。教師的不信任也影響了其他的人,于是把這些學困生當作另類孤立起來,以至于這種矛盾變的日益強烈。這種不信任,對學困生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嚴重的。要想改變這種現狀,作為教師,首先要學會信任他們,相信他們的能力,有了信任,學習才能有動力,態度才能變的積極。其次,要學會放手,放手不是放棄,在學習中應注意其意志品質的養成,教師應以自己為基點,通過影射的作用,讓學生學會清點自己的生活,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價值觀。情感教育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像花香一樣沁人心脾,但對學困生的轉化和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需要一個過程。作為教師,對他們應該多一些溝通、尊重、寬容和耐心,學會用情景交融,以真情來感動,給他們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建立一種和諧的、溫馨的師生關系,讓他們沐浴在老師的愛和同學的友情當中,相信他們會改變,相信他們最終會成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價值觀。
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切入點和有效途徑很多。作為一位優秀的教師,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會成為一種模式而被學生模仿、學習。因此,教師要時刻注重優化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自身的育人信念,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人生。以自己獨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要真正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經過長期的努力與引導,讓學生在健康快樂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80后”大學生世界觀 人生觀
教書近十載,“70后”的我面對的都是清一色“80后”的學生。
“隔代如隔山”。作為老師,除了傳道授課,我在學生的身上也親歷人生百味,并學習到不少的東西。在此,我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與感受與有心更好服務于當代大學生的工作者們分享,以與大家共勉。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更加富足,學生們往往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幾乎是“80后”,小部分為“90后”)。
當前,“80后”大學生思想新特點表現在思想主流繼續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他們大多見多識廣,思維敏捷,個性率真,創新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然而對自己內心里的動態卻是很少問聞(諸如他們對自己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認識)。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是一個海淀“70后”的女老師教“80后”的學生,最后被迫逃離學校。還聽說一所學校政治課教師遭遇“80后”學生的提問:“老師,你這樣有前途嗎?”面對如此的問題,這位“70后”的老師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于所有“70后”的教師,聞此訊息一定也會有同感,也可能有過同樣的壓力和挑戰,在此,我試淺析“80后”學生,以使我們以后在教學上更上一層樓,視教學為享受而非壓力和負擔。
一、“80后”大學生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于世界的觀點和看法。對于“80后”的大學生,我曾問過他們對世界怎么看待,其中很多人無語,一部分學生顯出毫無興趣,僅有小部分學生表達出這樣的想法:“世界嘛,就是我可以看得見的一切內容,我沒必要過多去思想,走一步看一步唄,沒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中總有我的容身之處,天無絕人之路。老師您也不要太過為我們憂愁。”
我怎能不憂愁?這實在顯出“80后”的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很模糊,甚至有些對于世界觀的概念是什么都不一定清楚,他們的生活迷茫和無助,很少真切深入地思考問題。對于世界是什么他們不關注,只要活著就好,不想那么多,也過少地詢問。他們不想世界是什么,內心空虛,時而還會發出要改變這個世界的呼喊聲,并且擁有一定能夠改變的信心。可是當他們走過一段人生路途后會發現,現實生活總是與他們所想象的不一樣,他們要步入社會才會意識到現實有多么嚴峻,與他們的設想沒有一絲的交集,無奈又陷入郁悶、彷徨、無助、巨壓、空虛,甚至有些可能就破罐子破摔,活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就是所謂的“We are lost generation.”。他們的確是迷失的一代,迷失到認不清自己的樣子,更認不清世界的本來面目。他們真的是充滿矛盾的一代,矛盾到內心如此單純地面對世界,世界卻是如此復雜地報答他們。
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不對世界設防,更不對自己設防。他們沒有正確認識世界之前就斷言可以改變世界,沒有明白世界是什么就糊涂懵懂面對,怎么能不失腳?
這便是擺在我們面前艱巨而重大的任務――讓“80后”大學生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當然我們沒辦法根本改變世界,所以我們要盡全力改變學生,使其正確勇敢地面對困境,不再迷失。
二、“80后”大學生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人們對于人生的觀點和看法。“80后”大學生對待人生觀比世界觀的態度似乎稍好一點。然而深思過后更覺其危險性并不亞于世界對于孩子們的欺騙。我問他們怎么看待人生時,他們會有太多太多的遐想。比如:我想成為××似的人物;我要有自己的公司,不用多人管理我;我愿有一個無拘無束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人生的主宰者是我自己,我愿意做的又有什么不可以。我聞此言,心中不是深感驕傲乃是說不出的憐憫。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追求,而是覺得他們太有“追求”,追求一些虛無縹緲、不可能實現的人生境界,追求到毫無目的、毫無目標的境界。
人生需要方向、目標。可是部分“80后”大學生卻漫無目的地奔跑在人生之路上,而沒有思考自己人生的終點將是什么。他們的人生就像是走到了一片沙漠之地,似乎起點已經定了,就在自己的腳下,然而最終的目標在哪里,行路的方向在哪里,心里卻是一片迷茫,正如這片沙漠一樣死寂,沒有氣息。怎么辦?又不得不走下去,從心里告訴自己前面的路有很多機遇,幸運的話就有了出路,若是不幸就自認倒霉。他們不知道若是任憑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或許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都沒有達到自己心里想要的“那個××計劃、××目標”,剩下的只有聲聲長嘆。
我曾教過一個男學生(“80后”),他的家境非常清貧,父親腎病常年臥床,家中唯一的勞力是他,我本以為他是經歷過生活苦難的孩子當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社會中好心人資助其上大學),也很期盼他的長進并成熟。但一天,他告訴我他戀愛了,與一個和他家境一樣的女孩相愛,他對我說他要照顧那位女孩一輩子,因為沒有人像這位女孩一樣理解他,關懷他。所以他撥通了女孩家的電話,承諾女孩父母將照顧其一輩子。這似乎成為他的生活方向、目標――讓女孩幸福。我再三勸阻他不要輕率,但他不愿聽。后來我聽說畢業后女孩離開了他,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因此他陷入痛苦、空虛,人生似乎走入黑暗、絕望,似乎唯一的生存目標斷絕了。下一步當如何走?
部分“80后”大學生明明沒有人生的確定的方向目標,卻還以為自己已經有了最美麗的人生;明明沒有明白人生的路當如何走,卻一直陷入似乎已經走在美妙人生之路上的假象,直到痛苦黑暗侵襲而來時他們才發現沒有真正的方向目標是何等的悲慘。“80后”的大學生單純到連自己都可以將自己欺騙。人生的路不能這樣自欺,因為我們沒有太多時間試驗哪條路對,哪條路錯;人生短暫,并且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一個人只有一次機會。
作為“70后”的我們,肩上有太重的擔子――如何正確引導可愛的“80后”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對我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