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護理教育學綜述

護理教育學綜述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31 15:11: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教育學綜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護理教育學綜述

篇(1)

1反思性教學理論的發(fā)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學的概念

20世紀早期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Dewey)系統(tǒng)論述了反思活動。“反思”在杜威的《Howwethink》一書中被明確界定:對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為反思,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他的趨于達到進一步結論進行積極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而英國的洛克(J.Loke)和荷蘭的斯賓諾莎(B.Spinoza)等人是較早研究反思的學者。洛克稱對獲得觀念心靈的反觀自照為“反思”,與此同時,心靈獲得是不同于感覺的觀念。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對教師如何反思進行了深入研究,進而應生了以英美兩國為主的維拉(Villar)、麥倫(Van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對“反思性教學”的不同表述,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汲取眾說之長,一種由教師反思性教與學生反思性學構成的雙邊性特殊認識過程即為反思性教學。國內只有少數(shù)學者提出了反思性學習的概念,鐘浩梁認為“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過程反思性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對其中所涉及的知識、策略、效果等進行深究,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回顧教學過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質。它對教師理論素養(yǎng)、教育教學能力、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學者鄭菊萍提出“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習活動過程中要進行反思,是再認識和檢驗自己思維過程、結果的過程。”國內學者對反思性學習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強調如何通過反思對自身教學水平進行提高。該研究認為完整的反思性教學不僅涵蓋教師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學生反思性的學,教學相長、兩者兼顧。

1.2反思性教學的結構

反思性實踐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學院的蕭恩教授(Donald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實踐者在活動中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實踐者對實踐的預測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維是不同于“技術理性”的理論思維。受蕭恩的影響,“反思性教學”被布魯巴赫(J.W.Brubacher)等人從時間的維度劃分為實踐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又譯實踐前反思);實踐中反思(reflcetioninpractice);對實踐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又譯實踐后反思)三類。唐和格里菲斯(SarahTann&MorwenaGriffiiths)兩位英國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時間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顧、研究、理論的重構和重建的5個層次反思構架。這五個層次的反思結構更進一步拓展了蕭恩在行動中反思、對行動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為具體化。趙蒙成重視資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將反思性教學分為明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建立理論假設、實施行動5個步驟,但沒有體現(xiàn)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則認為,教學反思的過程包括分析教學現(xiàn)狀、提出假說、實施計劃、得出初步結論結論。雖然闡述的便于實際應用,但也未能將反思性教學完整的呈現(xiàn)出來。我國學者鄭菊萍首先對反思性學習的過程概括為反省、評判、察覺問題、界定問題、確定對策、實踐驗證、總結提高7個階段,詳細列出了反思的過程。

2反思性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

2.1護理教學中反思的重要性

隨著不斷發(fā)展的護理學科,人類逐步提高對健康的需求,這對護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國外護理教育屆對于新概念的接納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學引入護理教育的領域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效。護理專業(yè)的大學生要“發(fā)展和運用更高層次的解決問題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是在1998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學會(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在修訂版本的護理專業(yè)高等教育標準中提出的”,而反思性教學的本質就是提高學生和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量文獻表明,反思性實踐對發(fā)展護理教學實踐、社區(qū)護理實踐以及注冊護士考核都有積極作用,英國護理產科學委員會(NMC)已經將反思技能的展示與臨床能力聯(lián)系在一起來評判是否能獲得專業(yè)注冊資格。Agaath等研究者認為,對于護理專業(yè)終身學習和發(fā)展以及日常實踐中采取深思熟慮過的決定和行動來說,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護理教學中的反思引起了國際的廣泛關注,比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但各個國家沒有對護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學的應用達成共識。

2.2護理教學中反思的方法及測量工具

2.2.1護理教學中反思的方法

國外護理教學中反思性學習和反思性教學的方法種類豐富多樣,比如:反思性學習法包括錄音帶或錄像學習法、日記法、合作學習法、真實性評估和學習檔案、繪畫、詩歌等;反思性教學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學自傳、教研活動或研討會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得到反思,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經驗得以提升,同時使學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2.2.2護理學中反思的測量工具

國外主要應用SRIS(theSelf-ReflectionandInsightScale)工具,譯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該量表是由Grant,F(xiàn)ranklin,andLangford等人根據元認知與自我調節(jié)理論發(fā)展編制,主要用于評估個人自我意識,并被MarilynE.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研究表明,SRIS對于測量準醫(yī)學生職業(yè)行為的變化是有用的。雖然沒有對護士用此量表測量,但是它對護士是有潛在用處的,尚無針對護士的量表來測量反思。目前,國內也沒有測量反思的工具,特別是針對護理教育環(huán)境中的反思。

3我國護理教學中反思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篇(2)

當前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三個特征:一是醫(yī)學研究朝著“微觀”與“宏觀”兩極方向加速發(fā)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僅著眼于疾病與羸弱的消除,而且要達到體格、精神與社會的完好狀態(tài);二是醫(yī)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愈來愈明顯,自然科學的快速發(fā)展推動著醫(yī)學科學迅速前進,超聲、MRI、DSA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醫(yī)學模式由“純生物學”模式轉變?yōu)椤吧铩睦怼鐣贬t(yī)學模式,決定了醫(y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也必將有愈來愈多的融合;三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將帶來醫(yī)療服務模式的革命,全球性的Internet信息網絡使醫(yī)療服務從單個或小范圍擴展到全球性網絡化服務,醫(yī)護人員可以足不出戶開展遠程醫(yī)療會診、進行健康教育,大眾可以通過網絡學習醫(yī)療護理知識、咨詢健康問題。

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及其帶來的健康觀念的更新;整體護理的迅速推廣;高技術帶來的護理管理和護理技術手段的自動化、現(xiàn)代化;器官移植技術、生殖技術等大量先進技術的應用,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倫理道德與法律問題;人口老齡化、慢性病人的增加、社區(qū)保健功能的加強等等,所有這些對護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合格的高層次護理人才,應當具備較寬厚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過硬的護理專業(yè)理論與技能、健康教育的能力、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1]。

二、現(xiàn)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之弊端

理想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應當體現(xiàn)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趨勢、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優(yōu)勢,把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與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對照這個標準,我們過去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存在不少問題。

1.學制。

過去護理本科的學制為5年,由于學制長,帶來了不少問題:長學制以及畢業(yè)后的工作和社會地位等問題,使部分人觀念上較難接受,造成生源困難;人才培養(yǎng)的周期長,不能盡快改善高層次護理人才緊缺的現(xiàn)狀。

2.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1)依附醫(yī)學教育模式,護理特色不明顯。采用與臨床醫(yī)學本科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課程結構,基礎醫(yī)學課程在教材、授課內容、掌握重點等方面與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相同,不符合護理專業(yè)的知識結構。臨床護理專業(yè)課教學內容以疾病診治加護理要點為主,醫(yī)療內容占據大量課時,結合護理的教學內容太少,與臨床護理實踐不能緊密結合。

(2)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先基礎、后臨床、再實習的“三段式”教學,客觀上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課堂、實驗室教學與臨床的脫節(jié),學校教育與社區(qū)和社會的脫節(jié)。

(3)課程設置多而全。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結構,課程設置多、分科細,過分強調各學科課程的完整性。以基礎醫(yī)學課為例,我校設置達14門、940學時之多,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公布的護理本科基礎醫(yī)學課程中只設置了解剖、生化、生理、心理學導論、微生物與免疫5門課程、390學時。這種課程結構容易造成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4)人文素質教育薄弱。人文課程設置僅能在“兩課”中有甚微體現(xiàn),距離構建一名合格的高層次護理人才所需的人文素質相距甚遠。

3.師資隊伍。

臨床護理師資力量薄弱是目前我國護理教育學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在臨床護理課程教學上,師資以臨床醫(yī)生為主,由于不具備一定的護理理論與實踐經驗,往往造成教學內容與護理結合不緊密。在實習帶教上,呈現(xiàn)出大中專畢業(yè)生帶教本科生、低學歷教高學歷的現(xiàn)象。

三、改革的目標與措施

必須根據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及其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改革現(xiàn)行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我校確立的改革思路和目標是:根據“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以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為重點,以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臨床護理骨干教員隊伍為根本,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步構建起比較完善的,適應醫(yī)學科學發(fā)展以及軍隊和人民健康需要的能力型、素質型護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是:經過4年的本科教育,把學員造就成為具有護理教育、臨床護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級護理人才。圍繞這個目標,我校在以下5個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改革:

1.改革學制。

我國目前僅有本科護理院校18所,12億人口、120萬護士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不到1%,中專及以下學歷者占95%。而美國僅有2億多人口,1997年統(tǒng)計注冊護士26萬,護理學士占32%,護理碩士占9%,護理博士占1%[2]。如果把學制由5年改為4年,可以縮短培養(yǎng)周期,改善我國護理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根據我校多年的辦學經驗,學制由5年改為4年,配套以對課程體系的有機整合與調整,完全可以構建一名合格的護理本科生所必須的知識、能力、素質。與五年制相比,四年制不僅可以節(jié)省大量教學資源,還可以提高招生方面的競爭力,從而提高生源質量。

2.優(yōu)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以實際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在四年制的基礎上,改變“三段式”教學,調整課程結構比例,整合課程設置,加強各課程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lián)系與綜合,將基礎與專業(yè)有機結合,臨床與專業(yè)融合。如表1所示,改革后基礎醫(yī)學課所占的比例明顯縮小,人文社會科學課、公共基礎課與護理專業(yè)課的比例明顯增加,基礎醫(yī)學課的學時比例明顯降低。

(1)拓寬人文社會科學基礎。除“兩課”外,根據培養(yǎng)目標要求所需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開設了護理倫理學、護理教育學、醫(yī)學管理學等課程,新增了哲學、大學語文、美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等課程。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貫徹“以病人為中心”和“密切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避免人文科學與護理實踐的脫節(jié),引導學員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2)加強工具課程教學。除增加了英語和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的學時數(shù)外,開設了醫(yī)學統(tǒng)計學,新增了醫(yī)學信息檢索與交流(講授文獻檢索及運用Internet網信息)。

(3)突出護理特色,整合課程設置。基礎醫(yī)學課程按照新的學科專業(yè)目錄重新整合,如將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的有關內容與實際結合,開設了病原生物學與醫(yī)院感染學,減少了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有效地壓縮了學時。按照護理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及臨床上的共性特點,將原來獨立開設的內、外、婦、兒、眼、耳鼻咽喉、口腔、皮膚等課程進行整合,開設臨床護理學Ⅰ、Ⅱ、Ⅲ,按照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病情判斷并發(fā)癥治療原則護理編排教學內容,突出病情觀察、身心維護等臨床護理職能以及從護理人員角度學習生命科學知識的特色,重視危急重癥監(jiān)護能力的培養(yǎng),開設了急救護理學。

(4)改革見習、實習模式。實行早期接觸臨床,從第三學期開始安排學員分組進入病房,進行課間見習和課間實習,并結合臨床理論課開展床邊教學。學員早期接觸臨床,可以在為患者服務過程中,學會溝通技巧,了解患者的需求,將所學理論及時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采取不同的見習、實習模式。臨床護理學Ⅲ、中醫(yī)護理學采用課間見習,臨床護理學Ⅱ、急診、心電圖采取課間實習,內科、外科、手術室、ICU安排在第8學期集中實習。這種模式有利于學員充分利用病人資源自我學習。在見習、實習中,由護師全程帶教,培養(yǎng)學員的專業(yè)思想,提高學員結合護理實踐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創(chuàng)新知識的能力。

(5)規(guī)范選修課教學。選修課對于彌補課內教學的不足,完善學員的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新計劃中,選修課實行學分制管理,規(guī)定學員畢業(yè)前必須修滿12學分(每20學時記1學分),為拓寬學員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特別規(guī)定選修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應占應修總學分的1/3。把老年護理學、康復護理學、健康教育學、科研方法、臨床人際行為學等5門課程列為指定選修課。

3.改革畢業(yè)考核評估方法。

畢業(yè)考核評估必須能夠體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要求,全面評價學員的知識、能力、素質。我們把考核評估確定為4個部分:臨床護理學理論考試(占40%)、護理專業(yè)技能考核(占30%)、綜述與開題報告(占15%)、臨床護理學課程授課(占15%)。

4.加強師資培養(yǎng)。

要確保改革計劃的順利實施,必須培養(yǎng)一支臨床護理骨干教師隊伍,逐步實現(xiàn)所有專業(yè)課程由護理專業(yè)師資全程獨立授課。我校在護理系成立了臨床護理教研室,制訂了《聘請臨床護理教學兼職教員暫行規(guī)定》,根據教學需要,從臨床醫(yī)學院聘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任主管護師3年以上或具有高級護理職稱的臨床護理人員為兼職教員,給予相應的崗位培訓和待遇,每個聘任期為2年,并要求理論課授課教師參與見習和實習帶教工作,以期經過幾年的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5.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篇(3)

Abstract: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ies edu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weav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nursing specialized course, the strategies of weav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nursing specialized course are discussed. The goal i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ursing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nursing personnel with certain humanistic quality.

關鍵詞: 人文素質教育;護理專業(yè)課;護理教育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nursing course;nursing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202-02

0 引言

近年來雖然醫(yī)學技術在飛速發(fā)展,但醫(yī)患關系緊張等醫(yī)療問題卻日益突顯。衛(wèi)生部在《2010年“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中提出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滿意,且感受護理行業(yè)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高質量的護理服務。然而,人文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因此加強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淖o理人員是醫(yī)學教育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1999年護理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展開,各護理院校對護理教育中社會人文學科課程的設置及提高人文教育的教學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現(xiàn)就人文素質教育融合于護理專業(yè)課教學中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

1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人們在自身基本素質的形成過程中,將人文知識經過環(huán)境、教育、實踐等途徑內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其外顯為人的志向理想、道德情操、文化修養(yǎng)、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其包含人文知識、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三個層面,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的基礎,人文能力是外在體現(xiàn),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和靈魂[1]。

人文素質教育是使人們在思想、道德、文化、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護理專業(yè)作為醫(y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醫(yī)學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護理人文素質教育是對護生及護士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尊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和需求及對患者人格和尊嚴的關心、關懷,是更加強調尊重人性和職業(yè)道德的特定狀態(tài)下的人文素質教育。

2 人文素質教育融合于護理專業(yè)課教學中的必要性

2.1 課程設置不合理 繼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面向21世紀護理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之后,各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加大了醫(yī)學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比重,但卻沒有取消舊課程,使得課程設置不平衡,課程體系和目標模式不合理,造成師生負擔越來越重。吳玉華等[2]對全國22所醫(yī)學院校本科護理專業(yè)人文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也表明,護理專業(yè)人文課程開設的門數(shù)和學時比重較過去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卻處于門數(shù)多,相應學時少,知識傳授零散、不系統(tǒng)的狀況。目前,在我國醫(yī)學教育中臨床專業(yè)課教學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如果人文素質教育不與這部分課程結合起來,則很難深入、持久地開展。

2.2 教學安排不規(guī)范 受傳統(tǒng)專業(yè)教育影響,在醫(yī)學院校,人文課程的教學只注重學科的系統(tǒng)性知識的傳播,人文知識、理論被以概念化、直觀化的形式體現(xiàn)于教學內容中,真正有本學科特色的思想見解很少,造成教學內容陳舊、枯燥、空洞無物,甚至變成某種既定原則的論證或說教的工具,學生對此無興趣,缺乏領悟這類課程中所隱蘊的精神內涵及與臨床護理實踐的交融,最后人文教育變成考試和學分的工具。此外,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互動交流;教學評價單一,評價方法多采用開卷或閉卷考試,過于注重量化,忽視對實際能力、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評價,沒有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促進、導向、反饋和反思功能。

2.3 教師知識結構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人文社科類課程大部分由人文社科系教師承擔,而這部分教師缺乏臨床護理專業(yè)知識,其教育理念、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與現(xiàn)代護理學發(fā)展不相適應,因此其對學生的人文教育與護理教育不能相互融合,消弱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另外一方面,雖然專業(yè)課教師也承擔一些人文課程,但普遍人文學科知識不足,大部分教學處于照本宣科狀態(tài),也不能很好地將人文教育運用到臨床護理中。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通過舉辦培訓班、進修班等各種形式,提高專業(yè)教師的人文素質,以便提高教學效果[3]。

2.4 社會文化不良影響 人文教育內容來源于社會文化,社會文化精華與糟粕并存,科學與非科學混雜,比如目前醫(yī)患關系不和諧、護士社會地位較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醫(yī)學價值觀念,如果教師都不熱愛護理事業(yè),那么其對學生的教育就會偏離社會價值取向,不利于學生能力發(fā)展、品質熏陶,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求[4]。因此,僅僅單靠人文課程的教育不足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 人文素質教育融合于護理專業(yè)課教學中的策略

3.1 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修養(yǎng)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否熱愛護理事業(yè),是否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教學工作,教學過程中是否親切、和藹,充滿活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品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專業(yè)課教師如沒有接受過人文課程的培訓,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人文知識和專業(yè)知識融合的角度和切入點,因此需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如有計劃、分階段進行培訓、進修或建立激勵機制來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提高教師對護理人文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人文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3.2 科學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 遵循醫(yī)學教育規(guī)律,綜合整個學習階段的課程,構建不同的模塊,加強人文學科課程建設,將人文素質教學貫穿于學生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并且在基礎醫(yī)學、專業(yè)學習、臨床見習、實習等不同的階段各有側重。在早期開設基本的人文知識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專業(yè)課教學中融入實用性的醫(yī)護人員職業(yè)態(tài)度、溝通能力、醫(yī)學與美學等人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見習或實習階段綜合運用人文理論、人文精神于臨床實踐中,強化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和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總之,構建課程體系要以學生為本,要遵循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guī)律,將不同特點的人文知識融入不同階段專業(yè)課的教學中,既不增加課時,也能提高護理人文知識的教學效果。

3.3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 要改進教學模式,教師應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法。周素民[5]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引進案例、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了一個學生互相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形成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學會傾聽、吸納他人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史巖[6]對護理本科人文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表明大部分專業(yè)教師將人文知識融入專業(yè)課的主要方式是在授課中構建融入人文問題的案例,或在授課中穿插說明護理可能涉及的人文問題,并建議護理專業(yè)課教師和人文教師共同備課,通過構建醫(yī)學人文教育案例,實現(xiàn)醫(y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周瑩[7]認為醫(yī)學人文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而PBL教學法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人文性”,因此將醫(yī)學人文教育適當?shù)恼铣蔀镻BL專業(yè)教學的一部分內容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一條有效途徑。總之要想將人文素質教育更好地融入專業(yè)課教學中,需采用案例討論、角色互動、問題情景、小組學習、情感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引發(fā)學生從思想深處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評價,進而內化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科學與人文的有機融合。

3.4 加強開展實踐活動 臨床實踐的目的不僅在于了解、認識,更在于思辨、體驗、情感的變化和精神的升華。如到寧養(yǎng)院與癌癥病人交流,以培養(yǎng)學生關愛病人和生命的情感;利用學校的三下鄉(xiāng)活動或志愿者服務到偏遠山區(qū)或醫(yī)療設施簡陋的地區(qū)進行醫(yī)療扶貧活動,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為日后緩和護患關系,甚至化解一些糾紛打下良好基礎[8]。

4 結束語

在所有學科中,醫(yī)學應當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科,因為醫(yī)學本身就承受著關愛生命,關愛人類,救人命于危難之時的崇高任務[9],而護理學又是醫(yī)學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載者,因此如何培養(yǎng)具有人文素質全面、職業(yè)素養(yǎng)優(yōu)秀的護生成為較為關注的問題。然而目前護理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仍處于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安排不規(guī)范、師資結構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狀態(tài),因此探索出通過提高教師自身人文素養(yǎng)、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置人文課程等途徑將人文教育融入專業(yè)課教學中是提高人文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總之,要把人文精神融入到科學知識中,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護理人才,提高護理水平,使未來的護理人員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孫鵬.醫(y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

[2]吳玉華,趙光,劉江恒等.本科護理學專業(yè)人文課程設置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12:91-92.

[3]李四海.高等醫(yī)學院校人文素質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廣東: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

[4]袁鳳琴.教育學導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5]周素民,李向青,張獻領.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8,26(13):66-67.

[6]史巖.護理學本科人文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A].醫(yī)療衛(wèi)生職業(yè)精神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浙江杭州,2012.

[7]周瑩,曾勇,汪青等.將醫(yī)學人文教育引入PBL課程教學之必要性與可能性[J].醫(yī)學與哲學,2009,30增刊:62-66.

篇(4)

關鍵詞:循證護理;現(xiàn)狀;對策;

循證護理(EBN)是20世紀90年代受循證醫(yī)學思想影響而產生的護理觀念。同循證醫(yī)學一樣,其思想核心就是運用現(xiàn)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學證據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其目的是給患者提供一個最可靠、可行的護理,最大限度地照顧病人,并使有限的醫(yī)療資源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用。由于長期以來,經驗和直覺式護理在護理人員頭腦中根深蒂固,被護理人員運用自如,在這種情況下,臨床護理工作更加迫切需要證據。因此,EBN將成為臨床護理發(fā)展的必然[1]。

1循證護理的概念

根據循證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DavidSackett教授在2000年新版“怎樣實踐和講授循證醫(yī)學”一文中對循證醫(yī)學的定義,循證護理的含義可理解為“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并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愿望和實際情況,三者結合,制定出完整的護理方案”[2]。可見,循證護理是一種提高護理實踐科學性和有效性的方法,現(xiàn)代護理實踐需要可靠的科學依據,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切實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2我國循證護理的實施現(xiàn)狀

2.1我國衛(wèi)生保健需求與衛(wèi)生資源配置之間的矛盾

EBN的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在護理模式上強調以病人為中心;在治療方法選擇上強調當前能夠得到的最好臨床依據;在效果評價上強調病人的最終結局;在臨床決策上考慮病人的選擇;對整個療效強調成本-效益的合理性。實施循證護理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即最佳的護理科研證據,高素質的護理人員,臨床流行病學的基礎,現(xiàn)代的護理措施[3]。

中國作為一個占世界人口1/5的發(fā)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尚不發(fā)達,社會保障體系還未建成,醫(yī)療費用連續(xù)多年以21%的漲幅逐年遞增,人口老齡化,疾病譜改變,醫(yī)療制度轉軌和衛(wèi)生保健的巨大需求與衛(wèi)生資源有限支付能力之間的矛盾加劇[3]。怎樣合理利用我國有限的衛(wèi)生資源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衛(wèi)生需求,盡可能達到成本-效益的合理性,是當前衛(wèi)生行業(yè)和醫(yī)務人員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相關資料顯示,推行EBN能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和衛(wèi)生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2.2與我國護理模式之間的矛盾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護理人員在整體護理觀念的指導下,進行以病人為中心的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在多數(shù)護理人員的頭腦中已根深蒂固,多年來一成不變、運用自如。在新的醫(yī)學模式的影響下,護理學研究的對象已從單純的生物人轉向生物的、心理的和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或人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yī)療、護理、疾病預防和衛(wèi)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醫(yī)學護理學中傳統(tǒng)的護理觀念受到了循證護理理念的巨大沖擊,其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與整體護理不同的是循證護理強調從系統(tǒng)評價中獲得證據,從而得出合理結論,它補充和完善了整體護理的不足。

2.3我國護理隊伍的知識結構參差不起,觀念轉變難

發(fā)展循證護理,首先要有可供系統(tǒng)查詢的證據來源,并且有收集、選擇、整理證據的能力,其次是有能力對證據進行分析、評估并做出結論,最后將科學、可信的最新護理原則和護理手段應用于臨床。而目前我國護理隊伍整體水平低,大多數(shù)為中等教育學歷,知識面窄;普遍缺乏EBN的專業(yè)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外語水平較低,查閱外文文獻能力有限;在職護士缺乏支持、工作量大,沒有時間看文獻、應用科研成果或者親手做實驗;缺乏從事護理科研的技能與經驗。中山大學護理學院萬麗紅等人調查顯示36.67%的廣東省在職護士對循證護理內涵一無所知,62.38%的護士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但對其概念、目的、中心思想等的理解尚不透徹,僅0.95%的護士對循證護理了解較深入,但對其深刻內容和如何應用仍有困難,其中學歷、職稱、職務較高的在職護士對循證護理的知曉度較高,說明學歷、職稱、職務較高的在職護士基礎較好,接受繼續(xù)教育的機會較多,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性較好,在循證護理的實施中可發(fā)揮骨干作用[4]。但是西北等一些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臨床護理人員大多數(shù)畢業(yè)于當?shù)刂械刃l(wèi)生學校,由于生源素質低,教學資源有限,文獻檢索和文獻評價技能的掌握和使用較差;另外,護理人員受地域和傳統(tǒng)護理觀念的影響,很少對護理措施的有效性、科學性提出質疑,觀念轉變較難,嚴重影響循證護理的實施,阻礙著護理質量的提高和護理事業(yè)的發(fā)展。

2.4循證護理學的教育現(xiàn)狀

護理教育理念未轉變。我國護理教育幾乎未引入EBN理論,也未重視對學生循證技能的培養(yǎng),護理教育體系不能為畢業(yè)生提供基于研究的護理實踐能力,EBN價值的整體判斷能力以及實踐EBN所需的技能比較欠缺。雖然中國循證中心已對華西醫(yī)院的所有在職護士進行了循證實踐的基礎培訓,并多次舉辦了面向全國醫(yī)務人員的循證學習班,但覆蓋面不廣,尤其是西北邊遠地區(qū)的護理人員由于學歷偏低、再教育機會少,對EBN的理解和實踐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就意味著,循證護理理念還未真正滲透到護理教育中,許多從事護理教育的教師觀念還未從傳統(tǒng)的護理教育理念上轉變過來。因此,EBN應從學校教育入手。

具有循證護理知識和技能的護理教育人員相對缺乏。要想把循證護理理念滲透到“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轉變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利用所學知識和最新信息大膽探索,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有一支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素質、科研能力和豐富臨床經驗的循證護理教師隊伍。

教科書中的護理原則不能適應臨床工作需要。臨床工作中存在過分迷信權威教科書的現(xiàn)象。不可否認,權威教科書對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但是,過分迷信教科書就失之偏頗。因為,權威教科書也存在弱點:①出版時間較早,內容滯后;②多沿用以往的經典著作,各種“原則”多來自權威護理專家的臨床護理經驗及科學推論。“原則”的有效性缺乏大規(guī)模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作為驗證,不完善之處難以避免。可見,在護理教育中,內容的循證,使得以教科書為藍本的傳統(tǒng)的教學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教師不應該僅僅依照教科書來照本宣科,應該更新觀念,大量翻閱文獻、論著,把新知識、新技術貫穿到護理教學中。

專業(yè)課程設置中的不合理現(xiàn)象。EBN的核心是系統(tǒng)評價,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因此,護理本科教育,在課程設置上除加強循證護理課程外,更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在臨床工作中理解、應用、實施EBN的能力,從而提高其護理科研能力,著眼于未來護理人才的儲備。當前的護理教育未能很好地將文獻檢索、計算機、外語等相關知識納入教學計劃,有的學校甚至缺如,使得所學的內容與臨床不能銜接。

2.5護理學研究方法陳舊

我國臨床護理科研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尚屬薄弱環(huán)節(jié)。EBN有說服力的證據來源于隨機對照試驗(RCT)得出的真實可信的數(shù)據和經過系統(tǒng)評價、全面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由于護理回顧性研究多于前瞻性研究,觀察、調查研究多于實驗研究,研究手段的落后嚴重影響了護理學理論的突破[5]。

2.6護理資料檢索和科學性評價條件不足

循證評估過程中,檢索相關文獻,確定最有價值的“證據”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因種種原因,目前可供檢索的護理文獻的數(shù)量受到一定限制,常因文獻質量問題難以滿足評價要求。搜集滿足評價標準的護理文獻遠不如搜集醫(yī)學文獻容易。國外雖然建立了一些循證護理文獻數(shù)據庫,但有些研究資料不一定適用于我國護理工作實踐,關鍵是要充分利用國內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進行評價。而我國護理研究的滯后影響了護理文獻的質量。在護理研究方面,盡管近年來護理領域的著作與科研論文數(shù)量顯著增加,但總體質量還不高。表現(xiàn)為科研設計不夠嚴密,經驗總結性報道文章居多,設計嚴密的實驗性研究論文較少,護理研究內容較零散、規(guī)模小、研究廣度和深度不夠,有特色的專科護理文章較少;護理科研成果與臨床應用脫節(jié),缺乏對科研成果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的評價等。因此使護理證據的收集難度加大,影響了對護理證據資料的科學性評價[5]。

2.7循證評估信息利用差,決策價值難以實現(xiàn)

循證護理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評估得出的結論,提出合理化建議供護理決策部門采納,用于指導護理實踐。由于認識上和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護理決策機構、科研機構和護理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5]。目前,把護理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的許多重要環(huán)節(jié)還未理順,循證護理評估信息得不到及時利用,無法達到指導臨床實踐的目的。醫(yī)院常為確保安全而限制某些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11],不少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實際價值難以實現(xiàn)。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不僅影響研究人員的積極性,也會使循證護理的持續(xù)發(fā)展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為繼。

3促進循證護理發(fā)展的對策

3.1建立循證護理研究機構

建立循證護理技術研究機構是促進循證護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許多國家已相繼建立了循證護理專門研究機構,如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加拿大、瑞典等。我國衛(wèi)生部雖于1997年在原華西醫(yī)科大學建立了首家循證醫(yī)學研究中心,但主要承擔臨床醫(yī)學方面的循證研究。而且,護士工作的繁重性和護士整體素質不高決定了不可能所有護士都從事循證護理研究,因此有必要在我國組建循證護理研究中心,由碩士以上學歷的護士組成,為臨床實踐循證護理提供服務,從而更高效率地推行循證護理[4]。

3.2加強學術交流,培養(yǎng)循證護理人才

由于目前既具有護理專業(yè)知識,又具有循證護理知識與技能的研究人員還比較缺乏,因此需要加強循證護理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5]。然而,目前我國護理人員的整體學歷太低,各地醫(yī)療單位應選拔一部分有培養(yǎng)前途的護理人員,以循證護理機構為依托進行專門培訓后從事循證護理研究與教育工作。

3.3更新觀念,充實護理教育內容

更新觀念是推行循證護理的關鍵:就科學而言,目前許多護理手段停留在約定俗成的習慣和經驗階段,缺乏科學依據,甚至存在錯誤的觀點與方法[6]。喻嬌花、任小英等人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某院300名護理人員就關于循證護理的認識程度作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5.7%的臨床護理人員熟悉循證護理,84.3%的臨床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了解不深,遵循證據的科學觀念尚未被廣大護理人員所接受[7]。因此,不管是從事臨床護理工作,還是從事護理教育工作均有必要更新觀念。要對在職臨床護理人員進行循證護理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如流行病學、衛(wèi)生經濟學、衛(wèi)生統(tǒng)計學、社會醫(yī)學、文獻檢索、外語等,以提高其循證護理評估技能,熟悉更多的循證護理知識和循證護理的實踐方法,同時掌握學習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成為一名循證護理工作實施者。同時高、中等護理院校、醫(yī)學院護理專業(yè)要開設循證護理課程,充實教育內容,并逐步創(chuàng)造條件在部分院校設循證護理專業(yè),培養(yǎng)循證護理專門研究人才,為將來從事循證護理實踐打好基礎。

3.4終身學習,促進專業(yè)發(fā)展

護理專業(yè)的發(fā)展既包含著有助于將一個人培養(yǎng)成為一名專業(yè)人員的所有經歷、活動和過程[8],又依賴于專業(yè)人員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技術創(chuàng)新去不斷補充和完善護理學知識。由此可見,護理專業(yè)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而教育是一個專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通常,護士的成長要經過5個發(fā)展階段,即新手、有一定資歷的初級護士、稱職的護士、精通型護士和專家型護士。這就意味著護士要終身學習,去適應變化并吸納變化,學習新技術、調整思維觀念與實踐[8]。終身學習,減少護理活動中簡單的機械勞動,將部分時間集中到學習和推廣循證護理上,是護士改變自身社會地位,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當受到良好教育的護士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全部潛能時,社會、家庭、社區(qū)和個人都將獲取更大的利益[9],也因此而促進護理專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5加強循證評估信息在決策中的利用

循證護理的目的是通過研究評估得出的結論,提出合理化建議供護理決策部門或護理實踐參考利用。護理管理機構、科研機構和護理部門要加強協(xié)作,護理決策部門要重視循證護理研究機構的作用,重視利用循證護理研究信息。在護理技術的選擇和使用中,要有意識考慮技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醫(yī)院內部護理管理要把循證護理貫穿于護理質量管理中,重點對資源與技術利用的有效性、公平性、經濟性進行評價,把節(jié)約成本,提高效率和質量作為護理管理的中心任務;要倡導與鼓勵臨床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更多地利用循證護理的研究成果,提高運用“實證”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斷總結經驗,達到提高認識、豐富知識、促進學術水平和護理質量提高的目的[5]。

3.6豐富循證護理的信息資源

目前,中文的循證護理學資料較缺乏,有說服力的護理研究信息資源有限,研究成果的傳播與推廣不充分。我國雖然在原華西醫(yī)科大學等高校附屬醫(yī)院成立了系統(tǒng)評價小組進行資料的翻譯整理,但臨床應用仍顯十分缺乏[10]。全國的護理人員只能從中國循證醫(yī)學網站上查詢相關知識。因此,循證研究機構應盡快建立循證技術文獻信息庫,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充足可靠、最新、最佳的信息資源。

3.7護理管理模式要適應循證護理實踐要求

篇(5)

【關鍵詞】 自我管理; 護理

Research Progress of Self-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ursing Field/WANG Fei-xia,ZHANG Pei-li,DING Yong-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0):145-14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self managemen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elf-managemen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ursing field,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and inspired new ideas for clinical nursing,nursing education, nursing manage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Self-management;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0.040

自1974年Thoresn等[1]提出自我管理(常被稱作自我控制)以來,自我管理在多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研究表明,提高學習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臨床治療中可以改善慢性心因性與行為性疾病的治療效果;在教育領域中可以改善學習者學習效果;在工業(yè)領域中通過對工作人員的相關培訓,可以提高個人績效[2-4]。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護理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我管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理念和方法,在護理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現(xiàn)就自我管理及其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1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的定義

自我管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醫(yī)學、教育學、個體、群體和社會行為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領域,涉及范圍廣。因此,很難對自我管理下一個全面統(tǒng)一的定義。

自我管理最早是在醫(yī)學領域研究和應用的。有研究認為自我管理是在衛(wèi)生保健專業(yè)人員的協(xié)助下,個人承擔一些預防性或治療性的衛(wèi)生保健活動[5]。在此過程中,患者是其衛(wèi)生保健服務的首要提供者,而不是衛(wèi)生保健服務的消費者。Lorig等[6]認為,自我管理是醫(yī)患雙方識別出患者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和關鍵信息,并將其作為導向,采用自我管理的能力進行管理。Warsi等[7]認為自我管理是慢性疾病患者在應對疾病過程中,自己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疾病癥狀的管理、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的發(fā)現(xiàn)、生活方式的改變。2005年,國際會議上將自我管理定義為任何有長期健康問題的人士可以通過自我管理制定目標或方針去面對及處理因健康導致的處境并與它共存[8]。

在教育領域,美國學者Zimmerman[9] 把自我管理定義為學習者通過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估及自我激勵等知識和技能,主動對自身狀況、學習行為和環(huán)境進行調節(jié),從而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

在工業(yè)領域中,自我管理被認為是一種有助于提高員工動機和生產力的管理策略;Manz等[10]將自我管理定義為一整套認知和行為的策略,其作用在于幫助個體改變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建立自我激勵機制以及推動個體不斷朝著理想績效水平發(fā)展。

在心理學領域,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Bandura[11]將自我管理定義為:個體通過觀察、評估、懲罰和強化來實現(xiàn)某種目標,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一種自我效能感。國內學者明等[12]認為自我管理是個體主動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控制不當沖動,克服不利情景,積極尋求發(fā)展,取得良好適應的心理品質。

把自我管理理論引入管理領域的是美國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13],他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zhàn)》中指出自我管理已成為21世紀的最重大的管理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和知識工作者將需要自我管理。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個體的行為越來越突出,即使資質平庸的普通人也將需要學會自我管理。

2 自我管理研究現(xiàn)狀

2.1 國外自我管理研究現(xiàn)狀 基于不同的視角,自我管理的內容可以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層次。Manz等[10]認為自我管理包括設定個人績效標準、自我評價、自我結果管理3個維度。Cohen等[14]采用Manz的自我管理領導問卷對1044名普通員工和144名領導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含了自我觀察、自我目標設定、自我懲罰、自我激勵、自我期望、自我練習、自我評價7個維度。Mezo[15]編制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量表(SCMS),包括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和自我強化3個維度。美國心理學家Brandon等[16]認為自我管理包括個體的飲食行為、鍛煉行為、時間管理、情緒控制、社會行為和財政計劃等6個維度。Frayne等[17]認為自我管理包括目標設置、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書面合約、維持5個維度。Tsui等[18]將自我管理歸納為績效標準設定、偏差察覺和績效糾偏等3個過程。Lorig等[3]認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包括:解決問題能力、決策能力、利用資源能力、合作能力和行動能力。德魯克[13]提出自我管理內容包括:我的優(yōu)勢是什么、如何做事、我屬于哪里、我能做出什么樣的貢獻、維系人際關系的責任、如何管理我的下半生等6個方面。

[5] Holroyd K A,Creer T L.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Hand-book of clinicalinterventions and researeh[M].Orlando:Academic Press,Inc,1986.

[6] Lorig K,Stewart A,Ritter P,et al.Outcome measur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J].Orthopaedic Nursing,1999,18(6):10.

[7] Warsi A,Wang P S,Lavalley M P,et al.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s in chronic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J].Arch Inter Med,2004,165(15):1641-1649.

[8]王榮麗,謝斌,王寧華,等.香港社區(qū)康復的借鑒與啟示[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9):9.

[9] Zimmerman B J.Self-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0,2(2):173-201.

[10] Manz C C,Keating D E,Donnellon A.Preparing for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o employee self-management:the managerial transition[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0,19(2):15-26.

[11]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6:617.

[12]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2,25(4):453-464.

[13]彼得?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zhàn)[M].朱雁斌,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14] Cohen S G,Chang L.A hierarchical construct of self-management leadership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perceived work group effectiveness[J].Personnel Psychology,2006,50(2):275-308.

[15] Mezo P G.The self-control and self-management scale(SCMS):A general measure of self-control and self-management skills[M].Doctoral dissertation. Hawaii:The University of Hawaii,2005.

[16] Brandon J E,Oescher J,Loftin J M.The self-control uestionnaire:an assessment.Health values:health behavior[J].Edueation & Promotion,1990,14(3):3-9.

[17] Frayne A,Geringer J.Self-management training for joint verture general managers[J].Human Resource Planning,1992,15(4):69-85.

[18] Tsui A S,Ashford S J.Adaptive self-regulation: A process view of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4,20(1):93-121.

[19]郭海龍.現(xiàn)代化與自我管理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0]張?zhí)礻?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5.

[21]艾廣偉,李偉.關于自我管理思想的理論實踐探討[J].企業(yè)導報,2009,10(9):171.

[22]楊廷鈁.知識員工自我管理內容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0:12.

[23]屈善孝.探析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1(3):68-72.

[24]傅東波.“自我管理”模式可推廣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10(18):160.

[25]張彩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6] Bodenheimer T,Chen E,Bennett H D.Confronting the growing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 can the u.s. health care workforce do the job[J].Health Affairs,2009,28(1):64-74.

[27]彭慧.上海市慢性病自我管理實施效果及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28]張淼等.自我管理在癌癥病人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8):1980-1982.

[29]陽曉麗,張彩虹,蔡小霞,等.自我管理對社區(qū)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6):3090-3092.

[30]祁俊菊.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護理干預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2013.

[31] Hoff K E,Ervin R A.Extending self-management strategies:the use of a classwide approach[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13,50(50):151-164.

[32]李晶,張春慧,李鳳華.本科護生職業(yè)規(guī)劃現(xiàn)狀與自我管理及自我效能的相關性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4,32(2):124-126.

篇(6)

【關鍵詞】兒童孤獨癥;病因;治療

【中圖分類號】B84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09-0339-02

引言

兒童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是廣泛性發(fā)育障礙(pervasivedevel opmental disorder,PDD)中最為多見的一種亞型,是一種由多種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腦廣泛性發(fā)育障礙性疾病。起病于嬰幼兒時期,以交流障礙、言語障礙和重復刻板行為(“Kanner”三聯(lián)癥)為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智力發(fā)育落后,感知覺和行為異常。兒童孤獨癥多起病于30個月以前,偶見4~5歲的兒童。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國外報道男女比約為4:1。世界各國兒童孤獨癥的患病率大致為2-13/萬,國內部分地區(qū)的調查為2.8-12.25/萬,國內報道與國外相近。據估計我國有嚴重孤獨癥患者約65萬,癥狀較輕者則有500多萬。20世紀80年代后該病發(fā)病率有不斷升高的趨勢,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1、病因分析

兒童孤獨癥的病因不清。目前認為是一種由外部環(huán)境因素作用于具有孤獨癥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所致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最新報道顯示,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共性認知機制是由患者存在“社會認知缺陷”所致,這種缺陷存在于相對特定的腦神經網絡。該領域的研究正成為發(fā)育行為兒科學和認知科學的重點研究內容。

1.1 生物學因素

兒童孤獨癥與母孕期和圍產期有關。有研究顯示,有高達43.96%的患兒母親孕期存在緊張、抑郁、憂慮等不良情緒,由此引發(fā)母體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和胎盤血管收縮,造成胎兒腦部血供障礙或直接通過胎盤影響胎兒體內激素水平,從而影響胎兒發(fā)育。

1.1.1 遺傳因素

孤獨癥可能是由多種易感基因組合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發(fā)生的遺傳。脆性x綜合征、結節(jié)性硬化、苯丙酮尿癥及唐氏綜合征與孤獨癥有相關性,該類患兒均存在明顯的孤獨癥癥狀。研究顯示,患兒家長在遺傳過程中傳下帶缺陷的基因是患病決定因素,即患兒父親7號染色體、患兒母親15號染色體上攜帶孤獨癥基因。在美國人類遺傳學2003年年會上遺傳學會認為,兒童孤獨癥發(fā)病可能與7q上ENGAILED2基因異常有關。近年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我國漢族人群中下丘腦后葉接受基因與孤獨癥有關聯(lián)。

1.1.2 神經生物及免疫因素

對孤獨癥的尸檢及腦影像均提示孤獨癥患兒腦結構有所改變,如杏仁核、小腦、海馬大多數(shù)細胞結構改變,浦肯野氏細胞消失。有研究認為,孤獨癥患兒神經生化代謝有變化,如血中5羥色胺(5-HT)水平增高,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升高等。Chugami等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兒童的齒狀核一丘腦一皮質通路5-HT合成能力的發(fā)育過程有別于正常兒童。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學功能的異常。免疫學研究的慢病毒感染學說認為,免疫功能缺陷的個體易感染病毒而造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永久性的損害,從而導致孤獨癥的發(fā)病。研究表明,孤獨癥患兒在暴露于低量內毒素后,腫瘤壞死因子-α、IL-4、IL-5和IL-10中至少有一種水平較高,并發(fā)現(xiàn)有75%-80%患兒對大豆、牛奶、小麥在內食物蛋白產生干細胞反應。

1.2 社會心理因素

孤獨癥好發(fā)于腦力勞動者家庭,多有內向性格和強迫。患兒發(fā)病前曾有較長時間離開父母由他人撫養(yǎng),可能因情感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致使親情缺失,形成孤僻、獨處的性格;家庭過分溺愛孩子,可能會抑制孩子語言、行為的自然發(fā)展;家庭對孩子采取打罵、懲罰等粗暴教養(yǎng)方式或放任自流,可能與孤獨癥兒童發(fā)生情緒障礙或攻擊、自傷等行為有關。長期處在單調環(huán)境中的兒童,往往會重復動作來進行自我刺激,而對外界環(huán)境不發(fā)生興趣。

2、臨床表現(xiàn)

孤獨癥主要表現(xiàn)為交流障礙、語言障礙和刻板行為三大主要癥狀,又稱K-dnner三聯(lián)征,同時在智力、感知覺和情緒等方面也有相應特征。一般在生后36個月內起病,多數(shù)在12-30個月被家長發(fā)現(xiàn)。

2.1 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常是最早被父母注意到的征兆,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發(fā)音延遲或不發(fā)育,常被誤認為是聽力缺失。部分患兒雖具備語言能力但缺乏交流性,經常說出別人很難理解的話,與正常兒童大多偏好言語性聲音特點不同的是,孤獨癥兒童更偏好非言語性聲音。常表現(xiàn)自言自語或只是模仿和機械地重復別人的話,不會自己組織語言進行交談,模仿語言沒有表彩。

2.2 行為刻板

孤獨癥兒童經常表現(xiàn)出興趣狹窄、重復的行為或刻板的動作,對環(huán)境要求十分苛刻,有強烈的要求維持環(huán)境不變的意愿。常較專注于某種或幾種游戲活動,如反復地排列;著迷于玩具汽車轱轆;喜歡看電視廣告,對動畫片卻毫不感興趣。多數(shù)報道顯示患兒常形成對某一物品不尋常的依戀,吃較少類型的食物,要求穿某一特定的衣服,堅持同一作息時間,外出走固定的路線,也可能非得在固定地點大小便,有的會經常表現(xiàn)出重復的無目的的動作,如煽動手掌、撫弄手指、轉圈等幾乎所有的孤獨癥兒童都拒絕學習或從事新的活動。

2.3 感覺異常

大多數(shù)孤獨癥兒童存在感覺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對聲音、圖像異常的遲鈍或敏感,表現(xiàn)為通常兒童不一樣,如突然一個聲響在正常兒童會引起驚跳,而孤獨癥患兒則若無其事。很多患兒不喜歡被人擁抱,觸覺、痛覺遲鈍也較常見。

2.4 智力和認識缺陷

70%左右的孤獨癥兒童智力落后,但這些兒童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能力,20%智力正常范圍,約10%智力超常。智力正常和超常的孤獨癥又稱高功能孤獨癥多數(shù)患兒記憶較好,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例如數(shù)字、路線車牌、年代等,對音樂有興趣的孤獨癥兒童較多。孤獨癥兒童大多存在多種感知覺及其相互配合能力的異常和缺陷。由于存在視一聽覺整合障礙、視覺或聽覺單通道登記信息、單通道輸出、信息處理需較長的通道轉換過程等感知覺障礙,常表現(xiàn)在視覺、聽覺、辨別反應時均比正常兒童為隉,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狀態(tài)。

3、治療

國外對兒童孤獨癥的認識始于1943年,Kanner最早對孤獨癥做了描述。國內是在1982年由陶國泰首次報道4例兒童孤獨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男孩患病多于女孩為4:1。對兒童孤獨癥的治療無特殊有效的治療手段,藥物不能改變基本病程,僅能控制癥狀。積極的心理干預和康復指導是主要治療方法之一。行為矯正、感覺融合、音樂療法、中醫(yī)針灸等以家庭和社區(qū)為基礎,進行系統(tǒng)、持續(xù)以及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取得一定效果。

3.1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在治療孤獨癥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過行為干預來增強學習的效果,從而消除不良行為。采用評定兒童孤獨癥及相關發(fā)育障礙心理教育評定表一中文修訂版(CPEP)對兒童的模仿:感知、議知、口語等進行干預前后的功能發(fā)展測驗比較以及語言、感覺、情感測試比較,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2 特殊教育訓練

有研究表明,隨著對孤獨癥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人事和家長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預”的理念,綜合使用各種有益的教育干預方法對孤獨癥兒童進行特殊教育訓練。多數(shù)學者認為,強化行為和心理教育訓練是目前研究的需要和未來研究的方向,并強調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

結構化教學法是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精神學系首創(chuàng)提出的,是以孤獨癥兒童的生活自立為目標,綜合診斷、評量、早期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職業(yè)教育等發(fā)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療方法。在孤獨癥教學中被廣泛使用,而對于其他治療方法卻有39%~74%的人認為太過體制化、教條化。因此證明結構化教學法使經治療的兒童更加獨立。

3.3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music therapy,MT)是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者在音樂治療師的指導下,通過聆聽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通過治療可使患者在情緒、行為及思想觀念上發(fā)生改變,從而對環(huán)境有更強的適應性,并得到心理成長。

該法的缺點是:①治療時需要特殊的機器設備和場地,難以廣泛開展;②治療費用昂貴。

3.4 心理干預和教育

美國臨床心理學Getstein博士針對孤獨癥患兒顯著的缺陷一社會障礙,提出了“人際關系發(fā)展干預”(RDI),這套治療方法著眼于孤獨癥兒童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強調父母的“引導式參與”,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觸發(fā)”患兒產生運用社會性技能的“動機”,進而使患兒發(fā)展和最終建立社會化關系的能力。經過近20年的探索,發(fā)展出了針對孤獨癥的6項共同缺陷:即情感參照能力、社會性調試能力、陳述性語言、靈活的思維方式、社交信息處理、前瞻和回顧能力的系統(tǒng)人際關系發(fā)展訓練課程。

自主交往訓練法是由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等單位的科技人員聯(lián)合開發(fā)的一種促進和調整孤獨癥兒童自主行為能力的訓練法。與RDI的目的一致,是通過促進孤獨癥者的社會交往能力來最終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走向社會,走出孤獨。

要讓更多的孤獨癥患兒得到有效的康復,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患兒家長的積極參與,進行家庭治療的患兒家長,應定期到孤獨癥康復機構進行家庭治療的咨詢和評估,以保障家庭治療的質量和效果。

3.5 藥物治療

兒科醫(yī)生對兒童及青少年孤獨癥患者進行了多種藥物治療。常用的精神類藥物中有45%被應用于孤獨癥患者,但有關藥物治療的經驗并不多。有限的研究結果并不能很好地指

導臨床治療。藥物治療對孤獨癥患者存在的社交障礙、語言落后和重復并沒有直接療效,當給具有上述癥狀的患兒服用精神類藥物后,與非孤獨癥兒童相比其療效欠佳且副作用較多。但是對于其他一些孤獨癥相關癥狀(如:多動、破壞性/沖動和緊張或刻板動作)有改善,而這些癥狀往往會干擾臨床治療。孤獨癥患者常用的藥物有:①52羥色胺(52HT)拮抗劑②選擇性52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代表藥物為氟西汀(fluoxetine)。③中樞興奮劑。代表藥物為利他林(ritalin),但使用藥物治療會出現(xiàn)很多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有食欲減退、不易入睡、惡心、嘔吐和腹痛等。藥物治療的原則有:①在藥物治療時,初始計量應較低,以后逐漸增加用量直到達到最佳效果;②在治療孤獨癥患兒時,精神類藥物不能單獨使用,而應與行為、教育及康復療法聯(lián)合應用。

3.6 綜合性干預措施

綜合性的干預可以促進和提高孤獨癥兒童對各種感覺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促進運動神經系統(tǒng)協(xié)調性,提高孤獨癥兒童各項能力,建立正確的人際互動關系,改善不均衡性及發(fā)展進度和次序的異常。行為分析技術的應用更能準確地把握與兒童交流的時機、方式、內容,特殊教育理論和技巧的運用讓孤獨癥兒童學習更輕松,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4、預后

兒童孤獨癥的預后取決于患兒病情嚴重程度、智力水平、教育和干預的時機和干預程度。智力水平越高、干預的年齡越小、訓練強度越大效果越好。研究顯示,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可有效改善預后,不予治療則絕大多數(shù)預后較差,三分之二患兒無法在成年以后獨立生活。研究發(fā)現(xiàn),癲癇的發(fā)作頻率對患兒的壽命有較大影響,所以針對這些存在嚴重交流困難的人群的特殊醫(yī)療護理十分必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 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 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中文网|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内射气质御姐视频在线播放| 97超碰人人看超碰人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乱码 |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欧美黑人巨大xxxxx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3d| 99麻豆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 日本 欧美 中文幕|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让少妇高潮无乱码高清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网|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偷偷做久久久久网站|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色135综合网| 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网络|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最新| 亚洲处破女 www| 波多野结衣av高清中文字幕|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视频| 两个人的www免费视频|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老太性开放bbwbbwbbw|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五月婷| 脱了我奶罩亲我奶头好舒服|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林ゆな| 国产强奷伦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