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9 19:49: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科財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財務管理專業 培養模式 應用 創新
一、引言
截至2012年8月,全國共有445所高校開設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其中隸屬于地方的本科院校占據重要比例,專業建設方面雖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體系創新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在就業形勢日漸嚴峻的當下,地方高校如何在財務管理專業建設中突顯自身特色,培養市場亟需、獨具競爭優勢的創新人才,是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難題。如何在積極招生、順利教學、合格培養、穩步建設的同時,加強對新建專業的科學規劃與持續發展,特別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復合建設問題研究,具有極強現實意義。
“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進行人才培養的綜合教育系統,是高等學校完成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保證。如何確立普通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關鍵。
二、定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高等學校辦學的根本性問題,對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是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要遵循學科特點
首先,財務管理專業是一個強調執業能力的應用性學科。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也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塑造與培養。其次,財務管理專業是一個后繼發展而來的綜合性學科。其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學,脫胎于我國的會計學,與工商管理、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存在知識上的交叉與共享。財務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在掌握金融、管理、會計等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側重于把握理財工具、理財技術,特別是熟悉資本市場的規律與規則。
(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要滿足社會需求
后金融危機時代,在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會對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從業者不但擁有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更應具備控制企業成本、管理資金運營、熟識金融工具、進行高效融資、洞察市場信息、合理規劃投資的高級理財能力。現在市場上普通財務工作者數量眾多,且趨于飽和,而高素質的綜合性創新人才卻嚴重不足。這就要求高校在財務管理專業建設中,立足當地經濟和人才需求現狀,進行更具針對性的人才培養。
(三)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要樹立學校特色
教育部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在工商、金融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教育部的專業培養目標是高度內含和概括的,既包括綜合實力較強的研究型高校,也包括為地方輸送技能人才的應用型高校。例如,淮北師范大學為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是一所擁有15個學院、65個專業的綜合性大學,財務管理專業的生源屬于省內二本招生中的高分優質生源,學生的整體素質較高。因此其財務管理專業的定位,要明顯區別于“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養,以及高職高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考慮學校自身特色和發展情況,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
因此,普通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應為培養以“會計”為基礎,以“財務”為核心,集理性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業務綜合能力為一體,能夠立足地方、服務社會、創造價值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三、優化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一)教學體系結構
優化課程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上應充分體現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特色。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可以將課程體系細分為平臺、模塊、方向等三個層面。淮北師范大學的課程平臺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和核心專業課程兩個基礎平臺,分別體現了本校的人才綜合培養特色、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特色。在課程平臺之上,設立為公共必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四大課程模塊。課程模塊設置中遵循以通識教育為根、以職業需求為本、以夠用為度、開設時間有序、內容銜接得當、理論實踐匹配、學生素質逐步提高的原則。其中,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又按照財務管理的學科特性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
(二)教學課程設置
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要求,保證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穩定(達到教育部標準)的前提下,在公共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設置中體現改革重點。
1.加大通識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比例。
適當加大公共基礎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厚基礎”的綜合人才。公共必修課主要包含大學語文、大學外語、中國近代史綱要、大學體育、計算機基礎、思想道德修養等。公共選修課主要包括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并鼓勵學生跨學科選擇。
專業必修課的設置需要貼合財務管理的學科范疇,突出本專業的職業特點與應用特色,并以理論分析、研究工具的教學來補充。具體的說,財務管理專業應以金融學為理論基石,以會計學為信息工具,融合管理學的知識與方法,構建滿足社會執業需要的課程體系。其中學科基礎課主要包括:財務會計、財務管理、資本市場、財務分析、投資學、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經濟法、統計學、高級財務管理、管理信息系統、財務管理綜合實驗等。
加大專業選修課的學習力度,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在課程設置上更能夠體現“學科本位”的特點和“能力本位”的需要的融合,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既要考慮不同課程的相互滲透,又要根據不同的執業要求設計不同的模塊課程,使課程設置在整體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不同個性學生由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及學習方式方面的差異所提出的特殊需要。在“會計”選修方向,主要開設會計信息系統、國際會計、審計學、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納稅籌劃、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等課程;在“金融”選修方向,主要包括跨國公司財務、金融企業會計、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金融風險管理等課程。
2.課程設置建設與市場需求和職業發展接軌。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征詢專業相關的各職業界的意見,使社會需求從教學源頭得到滿足。其次,將學生的職業成長規劃與本科人才培養過程相銜接。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職業相關資格認證,并將有關職業考試的內容嵌入到課程體系中。應避免簡單的授課內容照搬和課堂成為輔導班的現象,需要考慮學科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與職業成長的相互作用,做到融會貫通。但這種嵌入職業資格考試內容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在考慮學科知識、能力形成與職業成長三者相互作用規律的基礎上的有機融合,從而真正做到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四、構建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實踐平臺
重視財務管理實踐教學,體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應構建專業綜合實踐平臺。財務管理專業實踐平臺是綜合立體結構,涉及課程實踐、綜合應用實踐、社會實踐、創新實踐等四大模塊。
(一)課堂實踐模塊
理論學習是專業實踐的基礎,課堂授課則是實踐教學的首要環節。課堂實踐教學,又可以分為案例授課與課程實驗兩種類型。案例授課,主要是常規課堂教學中采用啟發式的案例教學方法,將財務管理的理論學習與企業的實際應用互相關聯。例如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資本市場、金融會計等專業課授課環節,引入現實企業操作案例,進行知識點解析和理論運用;課程實驗,是指劃入專業課程、與理論授課相配套,但又相對獨立的課程內容理論檢驗與應用實驗,如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實驗和統計學課程實驗。課程實驗與案例教學相比,更能夠增加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做到知識掌握與實踐應用并重。
(二)綜合實踐模塊
財務綜合模擬實驗是第四學年開設,在主要專業理論學習后,在課程實踐模塊之上,將財務會計、公司理財、成本會計、審計、稅收、統計等相關內容有效引入實驗。在強調多類別知識綜合運用的同時,考慮模擬企業的背景資料和實際運營,要求學生分組進行、互相配合、分工協作,得出結論、撰寫文案,進行答辯。通過實驗答辯,重點在于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考察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職業判斷能力等。
(三)社會實踐模塊
社會實踐模塊有專業實習、認知實習和職業資格認證等多種形式。
專業實習要求高年級學生深入企業、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以及銀行、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一線,實際參與實習單位的日常財務工作。通過專業實習能夠使學生熟悉公司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鍛煉并提升實務操作技能,學習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對財務管理實務工作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了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實際運作過程,掌握證券投資的方法與技巧。在實習中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進一步消化和深化已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實習通常集中安排專門實習時間,需要學生親自參與現場工作,是社會實踐模塊最重要的形式。
認知實習,是指通過社會調研、實地參觀、講座座談的方式,使學生獲得直接或間接的專業方面客觀認知。組織學生進到工作現場或邀請財務經理等實務人員來到講堂的認識實習,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財務管理和會計崗位的職責、權限和操作流程,認識財務管理工作中面臨的現實難題,獲得解決之道、職場經驗和發展規劃。認識實習,可以貫穿于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形式較專業實習也更為靈活,更能夠突顯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是專業實習的有益補充。
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加“會計從業資格”、“初級會計師”、“銀行從業資格”、“內部審計師”、“注冊會計師”等專業相關的資格認證考試。通過各種職業考試,來夯實就業基礎,提高工作起點,增加個人競爭力。
(四)創新實踐模塊
創新實踐模塊能夠凸顯各校實踐特色和專業辦學思路。首先,通過競賽教育,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專業課堂基礎之上,舉辦“財經論文大賽”、“財會技能大賽”等競賽,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能力的鍛煉和信心的樹立。從執業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養優化本科生的知識結構。其次,為本科生指派專業指導教師,建立“零距離育人”的導師制。確立“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師生交流,促進教學相長,深化教學改革。第三,多種形式鼓勵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建立大學生創業導師團,積極搭建創業教育平臺。舉辦大學生SYB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模擬實訓,鼓勵學生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通過多形式創業培訓活動,培養學生自力更生、自我創業的能力。
五、建立財務管理專業復合保障機制
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順利實施,需要依賴于良好的保障機制。保障機制,是指各保障要素的職能以及各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方式,寓于模式的運行,又決定其發展方向與運行狀態。具體分為物質方面的基建保障與軟件方面的師資保障兩個層次。
(一)基設保障
1.實驗室建設。財務管理實驗室建設,可以分為手工實驗室和信息化實驗室建設。其中信息化實驗室是建設的重點。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教育教學手段的進步。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手段,推動高校教學信息化進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變革發展的客觀需要。以信息化實驗基本設施建設為基礎,統籌規劃、多層互動、加大投入、創新制度、分步實施等措施,將有效地促進財務管理實驗室實驗手段的信息化建設。
2.基地建設。建設財務管理專業實習基地,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更是建立學生接觸職業、進入社會、學習經驗的制度化路徑。本專業實習基地可以是大型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金融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但其中以上市公司和加工型工業企業為優。大型企業業務復雜,管理規范,能夠使學生在應用課本知識的同時,從實習中學習到較為先進的內部控制制度和財務治理經驗。面對企業基地建設動力不足的問題,應借助政府部門的影響力,建立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共贏機制。學校為企業提供智囊服務和儲備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尋求共同發展。
(二)師資保障
1.團隊建設。首先,應該重視校內專職教師的梯隊建設。建立以學科帶頭人為龍頭,以教授、博士和骨干教師為核心,以青年講師、助教為基礎的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校內專職授課教師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主體,是影響教學目標實現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其次,利用校外多類型的教師資源。一方面,加強校際間的合作,采用外聘教授或兼職教師的形式,利用外校的優勢教師資源,在某些新設課程或學術科研上彌補校內教師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的專業財務人員的實踐優勢,以校外導師或講座報告人的身份,參與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活動,更好地讓學生接觸會計實務,獲得第一手的職業經驗。
2.職業道德與專業勝任能力。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勝任能力,會影響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的行為方向、投入程度和工作質量,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實現教學計劃、完成培養目標的基礎保障。提升職業道德和勝任能力,首先,要把握教師招聘環節,實現源頭控制。招聘時不但重視對教師科研能力、授課能力的考核,更要重視對其德行、心理方面的把控,應設置一定的實習觀察期,以供學院對招聘教師進行全面了解。其次,重視教師的崗前培訓工作。在工作之初為青年教師樹立良好的職業價值取向,并在備課、授課、學生輔導、科研等方面進行技能培訓與輔導。崗前培訓應該按照學校層、學院層、系部層和導師個人層,統分結合、逐步深入,在學校和學院層面更重視一般性教學經驗和原則性的職業規律的培訓,而系部層面更加結合財務管理的專業特色和已有的研究條件,教師導師則更加關注青年教師的自身特質和個人需求。各個層面的崗前培訓互相配合,力求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師德修養與業務能力等綜合素質,掌握教學的基本業務知識。最后,要加強教師的后續教育和在崗培訓。
六、結論
財務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創造、有潛力的理財人才。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環境,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生掌握了多少理財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是否具有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從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綜合實踐平臺、建立復合保障機制等四個層面,進一步構建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綜合組織財務管理教學活動,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J
參考文獻:
1.劉淑蓮.關于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構建與實施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5,(12):36-41.
2.李世輝.基于新理財環境的財務管理專業本科培養模式探索――兼析中南大學財務管理培養模式[J]. 現代大學教育,2009,(0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