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3-05-25 16:53: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很顯然,是學生沒有創造力嗎?不是。是我們的封閉保守正在扼殺學生這種創新的欲望!說到底是我們教師觀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徹底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決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應該讓這種能力的培養根植于課堂教學這塊沃土上。
(一)以學生為主,以發展為本,擺正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教師應還給學生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先應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擺正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以學生為主,以老師為輔,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實際中有些做法卻和這種想法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所以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這樣兩種現象:一種現象體現的是虛假的主體性或膚淺的主體性。比如在語文課上,老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大聲讀課文,實際上學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表面上熱熱鬧鬧,而根本沒有思考問題,因為只有默讀才能真正思考問題,這種主體的實質就是假的――根本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或者由于老師提的問題太淺,學生根本無需過多思考,只好裝模作樣地讀課文,實際上學生只在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沒有語言水平和思維水平的提高,那這種主體就是膚淺的。另一種現象體現的是脆弱的主體性。教師為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氛圍,采用獎罰的方法(如小紅花、罰站或批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小手如林,躍躍欲試,想一想,學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上的和諧熱鬧并不是來自于知識本身的興趣,而是在教師獎罰下所獲得的一種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既然是暫時,就不具有長期性,最終肯定會夭折。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主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自主、合作、主動、互動。
比如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教師首先從學生出發,讓學生觀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義,學生由于思維不嚴密,這樣概括: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圖形叫梯形。顯然,這個定義不準確,教師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學,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經過觀察后修改: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這個定義仍然不嚴密,教師這時巧妙引導,發揮了主導作用,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圖形是不是梯形,為什么?”這樣學生經過觀察比較發現,最終得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這樣學生經過觀察比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區別,同時又明確了梯形定義中的兩個重要知識點(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和四邊形)為判定梯形做好了鋪墊。
顯然這一環節的設計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種主體性的發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在這種前提下,要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應該采取一些具體的策略。
(二)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具體策略
1、“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
可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提出問題需要的卻是創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質疑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即使有些問題的提出與教師、教材,甚至與常規思維相悖,教師也要尊重學生,不輕易否定,更要包容學生,保護他們探究的積極性。
其次,要使學生學會提問,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甚至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階段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1)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或記錄下來。一開始由于學生水平不高,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價值,甚至與課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但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應該注意引導,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
(2)針對題目質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幾個“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如<跳水>一課學生可能會問:誰跳水?為什么跳水?怎樣跳水?結果怎樣?然后教師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目的性強,學生的興趣會更高。
(3)引導學生課后質疑。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淺層次的目標,真正的課堂還應該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因此,一堂課結束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總結全課: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質疑的質量。
2、學會討論
討論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認識的深化。討論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智能,使思維迅速的發散和集中,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目前在討論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組討論”。這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密切關系,雖然在課堂中廣泛應用,但效果不盡人意。據專家抽樣調查,透過熱鬧場面背后,發現只有38%的小組討論有積極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費時間的無效勞動。
既然“小組討論”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方式,那么究竟怎樣才能使“小組討論”富有實效呢?
(1)小組的安排要合理。
小組成員一般以四人或六人為宜,編組時教師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把不同類型、具有不同潛能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們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影響。同時分工要明確,組長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示范作用,帶動“待努力”學生逐步向“優等生”靠近,同時“組長”要實行輪換制,讓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小組內的成員都能文明、和諧、平等、自由的得到發展。
(2)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討論緣于教學需要,討論的次數和時機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節課里,可以是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過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討論的時機可以選擇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識點的關鍵處,還可以在學生思維受阻急需暢通之時,更可以在某一問題有多種答案之際。總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切討論時機的確定都應從教學實際出發。
(3)討論的時間要有保證。
目前課堂上的討論存在著這樣一種遺憾: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討論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教師就喊停,終止了討論。時間的不充裕直接制約著小組討論的質量,所以即使受40分鐘的限制,即使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既然組織了小組討論,教師就應該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小組討論就只能成為新課程的點綴。
(4)討論方法的要指導。
在小組討論中,教師還應注意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社會交往能力。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如何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應該重視學生人格素養的培養,教育學生要虛心傾聽別人發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確意見,及時補充、修正自己的認識。另外教師還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調控,防止小組討論走過場。
(5)討論的結果要反饋。為了有效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除了認真組織討論外,還必須做好討論后的反饋工作。通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要適當板書,在重視采納不同意見上為學生做榜樣,這是對反饋本身的尊重,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討論具有一定開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討論的結果應允許多樣性,必要時還要進行再討論,使其真正成為學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務實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師還要總結小組討論的參與和實施情況,在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都要進行反饋,為今后他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創造條件。
3、學會創造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可見,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創造。
(1)求異。即堅持結論的多維性。學科教學中要求標準答案,正確結論,似乎是一種定勢,要想讓學生打破常規,敢于求異,就應該少限制,少規定,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經常這樣問:“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
近幾年,高校教育中出現了各種類型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的競賽活動,盡管種類繁多,但競賽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高等學校,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培養更多商務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我們積極構建了以學科競賽與教育教學改革相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自主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開闊視野、取長補短、團結協作、互相學習,以學科競賽促進教學質量提高,以教學質量提高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學科競賽在高校教育中的意義
200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在質量工程建設內容中明確提出:繼續開展大學生競賽活動,重點資助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和廣泛參與面的大學生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由此可見學科競賽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促進,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載體。因此,搞好學科競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縱觀國內的設計競賽,可以說從2010年左右是個分水嶺;在2010年之前,國內主要的設計競賽有鎮海杯、東莞杯、五金等,而且這些競賽多以概念創意需求為主,參與者如果有一個出彩的設計概念在加上優秀的專業表現能力,一般都能在設計競賽中獲得較好的設計名次;2010年以后;之前的主流設計競賽更多是和企業需求相結合,這也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的制造業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同一類產品有不止一家企業在生產制造,如何能讓自己的產品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光靠精良的產品性能是不能滿足廣大顧客的需要的,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喚醒了他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這就到了產品審美和易用的層面,以后可能會是其他的需求。換句話說,就是產品外觀做的漂亮、消費者用起來比較
舒服。
針對企業需求做設計,那就要求設計專業的學生跟多的去了解企業的設計文化,產品的性能、加工工藝及成本。
企業在設計競賽中的主導性需求研究
企業對設計師的要求是有突破性的創意。創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產品形象的創意,還有就是合理使用方式的創意;這就需要工業設計師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來設計產品的形象特征,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和視覺沖擊力,同時還要注意觀察生活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為產品尋找更合理的使用方式,方便人們的使用。
在產品形象塑造的過程中,工業設計師不僅要能夠想象出產品的形象特征,同時還要將它表現出來,并要具備將設計圖紙和效果圖變為現實產品的能力。這需要考慮工藝和成本的限制,另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設計經驗,明確的知道要達到什么的效果需要怎樣的尺度。因為曲線的曲率不同,倒角的大小不同,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產生的視覺效果是不同的。這需要經驗的積累和設計師對形體的感受
能力。
工業設計師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尋求產品更加合理的使用方式。這需要工業設計師多調研分析人們的行為方式,以人為本,設計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在產品設計中,使用方式合理性的設計是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亮點,可以改變人們對于產品的態度,提高產品的親
和力。
工業設計師對于材料的掌握應該知道材料的一些基本的特性,知道哪些材料是透明的,哪些材料的手感好,并時刻關注新材料的出現,新材料的新特性可以產生新的設計。對于噴涂工藝的掌握方面,設計師只要知道用什么樣的工藝可以達到所要的效果就可以,甚至只要能夠找到類似的噴涂效果樣板,告訴工藝人員要這種樣板的效果,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人員就可以根據樣板做到需要的效果。所以工業設計師需要多注意市場上出現的新材料和新噴涂工藝,以及跟蹤塑膠廠家和噴涂廠家看他們有什么新的工藝出現,及時跟蹤應用。對于根據設計效果重新設計材料和噴涂工藝這種情況會很少,因為開發周期會很長,成本也是企業難以承受的。
工業設計對于公司整個產品形象的確定是至關重要的,企業的領導者和開發人員會對于新穎的設計想法和產品形象情有獨鐘,同樣產生的震撼效果是其他技術上的突破所不能比擬的。這應該是工業設計師值得驕傲的地方。同樣,產品設計工作是一種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工業設計師需要不斷地突破自己的思維框架,不斷地超越別人,不斷地跳出原有的框架,尋求新的設計。
設計類專業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目標的確定
1.當前設計類專業學生的現狀
大學生經歷了四年的高等教育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后,要直接投入到與設計有關的各行各業,他們的四年所學將要在實踐中檢驗,他們的價值將要在實踐中實現。中國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來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當前設計類專業畢業生的現狀卻不盡人意。
2.企業需求創新性人才
現在的設計專業市場,企業對設計人才的要求基本相同。通常來說,符合企業需求的設計人才一般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熟練使用各類設計工具,專業技術知識扎實,并有較為豐富的設計工作經驗;二是富有創意,有獨特的設計理念;三是要熟悉所在行業,了解市場。上述要求盡管并不十分苛刻,但企業在招募中卻常常是一將難求,能集技術、創意于一身的創新性人才更是十分緊缺。
設計市場需要高素質、實踐能力強的創新性人才,而當前高校設計類教育產出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創新性人才的缺乏導致設計專業畢業生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為順應市場的需求,高校設計類專業須按照轉變觀念、建立有利于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學校環境、強化創新性教師的培養、改革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等思路,開展創新教育來強化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設計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
以設計競賽為鍥機的設計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著重加強提升專業技能,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完善教育教學體系。以學科競賽為載體,促進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及人才培養。
1.強化工作室設計實踐主導作用
鄭州輕工業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現有專業工作室4個,每個工作室都有專業老師輔導。在這里學生能及時和老師進行交流,對自己的設計概念進行修正,專業老師定期會設置設計課題,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組織學生進行設計創新。在工作室的環境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設計實踐課題,提高學生的專業認識,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成立學科競賽指導小組
由專業優秀指導教師擔任組長,根據每年的設計競賽安排制定詳細的輔導選拔方案,以工作室為單位,在不同年級中進行選拔,篩選優秀的學生參加比賽。每年鄭州輕工業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積極組織參加國內外各種知名工業設計類賽事10多項:IF概念獎、紅點概念獎、Car Design News 中國汽車設計大賽、東莞杯、市長杯等等;取得了較好成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
動性。
3.分析設計競賽得失,提升學科綜合實力
設計競賽結束后,及時進行分析總結,為以后參賽積累經驗。這樣能夠幫助參賽者提高自身的實踐創新能力,也有利于以后取得好成績。比賽結果固然重要,結束后的分析總結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對參賽者的成長很重要,而且對學科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意義。指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競賽中不同參賽隊伍的設計方案,詳細對比,討論優劣,以提升競賽的內涵,為學生今后的創新提供參考。
4.發揮產學研的優勢資源,組織師生到企業進行考察學習
由于設計競賽與企業需求的接軌,為了提高大學生對特定產品材料,特定加工工藝的了解,定期組織師生到產學院合作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幫助同學們架起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橋梁,也為了他們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
5.充分利用快速成型實驗室的資源,及時進行設計方案驗證
為配合教師學生進行設計創新實踐教學,學院購置了多臺快速成型機、三維掃描儀、3D打印機,學生可以很方便的將設計方案,進行實物模型轉化。實踐證明學科競賽中的作品一般很具有代表性,大賽主辦方更希望看到是一個細節豐富、結構合理的實物模型,而不僅僅是一個二維的展示效果。
基于設計競賽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提高設計類專業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成效
基于學科競賽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學風建設和教風建設,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和招生就業率,提升了學校的社會貢獻力,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這些都得益于各種學科競賽的開展和創新活動的實施,不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不斷努力創新,而且形成了積極向上、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局面。
第一,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學生改變學習觀念。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科競賽的指導,加深了對實驗實踐教學的理解,充分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逐步轉變教學觀念,使實驗實踐教學在心中生根萌芽。同時,學生在競賽活動中拓寬了專業視野,體會到了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增強了創新意識,改變了學習觀念。大學生各類競賽活動是活生生的教學實例,它比枯燥的教育理論更有說服力,讓教師和學生主動去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學習觀念。
第二,教學成果顯著,競賽成績斐然。基于設計競賽的教育教學模式在鄭州輕工業學院已經基本形成,多名教師獲得學科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隨著學科競賽的不斷開展,教育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相反教學質量的提高,又進一步提升了學科競賽的成績。鄭州輕工業學院學生獲得2012年IF概念獎全球第四名的好成績;2013年獲得了IF全球前100的成績;汽車設計競賽第一名,并獲得全額資助去瑞典學習;2012芙蓉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銅獎;2012年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二等獎。
總結
論文摘要:筆者針對目前在中專數學教學中教師只向學生傳授教科書上的知識,課堂比較枯燥無味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新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對增強數學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教師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因此,要完成這一使命,教師只向學生傳授教科書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和諧、寬松、友愛、平等的教學氣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引導學生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荷蘭著名的數學家弗萊登塔爾認為:數學教育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處于一個積極、創造的狀態。學生首先要參與這個活動,感覺到創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進行再創造。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提供自由廣闊的天地,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一直以來大多的教學模式都比較僵化,與國外的教學模式相比,我國的教學存在較大不足之處;首先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國內偏重“教會”,國外則主張“學會”;其次,我們習慣于“當堂問題,當堂解決”,把該讓學生知道的“毫不保留”地“灌輸”給學生,而美國的教育則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問題則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人類智能發展的最高境界。愛恩斯坦曾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地演算練習題的舊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落實與發揮。
二、根據學生心理、認識特征,組織教學活動
心理學認為,能力不但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同時也是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動聯系在一起,只有通過活動才能發展人的能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就必須使學生參與到各種數學活動中來,因為整個教學活動其實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然而在過去我們的教學中,在思維的訓練上主要偏重“集束”,多數還是“牽牛鼻子”的現象,硬拖學生一起走,在教師的這種思維定勢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按一種固定不變的方法或模式去研究和解決問題,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一種疲倦心理,對學習也就失去興趣。而在國外的課堂教學中則更注重于“發散”:教師側重于引導學生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日常生活和實際應用的聯系,特別是通過問題的變形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避免形成思維上的僵化與死板,強調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注重利用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具體情境,導入所學的新知識;靈活地運用符號、表達式、圖像等數學語言,聯系與本課程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提出數學問題,加深和擴展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體會數學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生動活潑地投入到學習中。
認識論認為,認識過程分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階段,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展示一些概念形成的原始材料,定理、法則、公式等的形成過程,解題的思維過程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再進行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歸納、推理、驗證等思維活動,揭示事物的本質,形成理性認識。學生的學習過程就不再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以一種主動參與、調動原有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構造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在獲得數學概念、定理、法則、公式、解題方法等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獲得了參與創造思考的機會,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就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得到了培養。
三、創造愉快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家都知道,米盧的“快樂足球”使中國的足球沖入了世界杯,圓了中國人多年的足球夢。與米盧身份極為相似的教師,能否也為教育帶來一個“快樂教學”,給我們的課堂來一點“活力”,給我們的學生放松一下心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寬容的氣氛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愉快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輕松的學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取得較高的成效。
1.更新教育觀念。
顧明遠先生說:“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教育教學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很難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單一的教學過程,將帶來怎樣的后果。”可見教師的教育理念的缺乏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教師要從傳統的“傳道者”、“解惑者”、“授業者”分別轉向教會學習知識的引導人、引導發現問題的啟發人、解決“創業”問題的參與人。數學可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以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為立足點,以培養科研態度和提升科研能力為基本點,推動教師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教學。尤其強調學習和接受現代教育理念,切實讓教師們走進新教育,體驗教育的時代性,理解教育的時代意義和歷史使命,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重塑21世紀下的教師觀、教學觀、人才觀、學生觀,促使自己向學習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師方向發展,推動自己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具體策略有專題學習、沙龍討論、案例評價、經驗交流、師徒結對等。
2.構建快樂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享受探索數學規律的樂趣與美感。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想學,激發學生要學,指導學生會學,相信學生能學;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領悟,在實踐中頓悟,在創造中徹悟,實現從“知識本位”到“創新人格”的飛躍。而“快樂教學”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做題式”教學模式,建構立體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創設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和諧、寬松、友愛、平等的教學氣氛中學到知識,求得發展,并不是完全背離知識的教學,相反能促進知識的轉化,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它能夠強化個體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的身心、知識能力、創造能力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沒有壓抑感或沉悶感,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
3.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興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長期以來,在教學方法上,國內偏重于“演繹”,國外偏重于“歸納”,使得我們的教學不但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卻極大程度上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的心理。數學上的“悟理”,主要是通過猜想—推理—分析歸納,從而領悟其中道理的。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最頭疼的就是繁瑣復雜的習題課。學生如果能通過自己親自實踐操作,來認識知識邏輯規律與原理,則是一種享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本身產生興趣,使學生對獲得知識有著濃厚的憧憬和期盼心理,從而喚起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
四、創設精巧的教學結構,優化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應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與推廣(即實踐)”的基本過程,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和知識水平,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動,逐步發展應用意識,培養實踐能力。為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專題研究和開放性問題方面的內容,加強這方面內容的安排的密度與強度,例如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橋題、郵遞員最佳路線問題、橋梁/倉庫的最佳選點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無不要求學習的主體要有強烈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龍立榮.創造創新條件,培養創新能力對過程教學與培養創新能力的幾點認識[J].中學數學研究(南昌),2002.2.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研出版社,2002.1.
[3]劉利民.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意識的三條途徑.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0.7.
關鍵詞: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組織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1
從高中邁入大學校門是人生道路的一次重大跨越。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大學生需要特別的關愛和引導。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各種能力,如何正確引導其成人成才是高校教師們一直努力探索的工作方向。
高校教師應注重培養大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首先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大學里的學習和中學里的學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以資助學習為主。中學階段的學習,以老師講課為主,學生的學習以記憶、背誦、復述為主,很少有創新。大學學習也有記憶,背誦和復述,但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學會理解和想象,學會開拓和創新。在中學里接受傳統學習的學生,在大學里不一定會自主學習,需要高校教師的積極引導。
在實際工作中鼓勵大學生充分利用大學優越的環境刻苦學習,每月至少讀一本世界名著,每學期至少讀十本與本專業相關的書。要求大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不盲從學術權威,敢于質疑。充分利用早自習和晚自習,擴大知識面,努力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最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素質的重要問題,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創造能力的源泉是創造性思維,它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越來的,主要是后天培養和訓練的結果。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為要,與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知識型”人才具有社會適應性差,創造能力不足的缺點。
針對這種現象,在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過程中,對有創造性思維的同學積極支持,容忍標新立異和偏離常規的行為,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維,尋求正確答案;要鼓勵學生質疑爭辯,自由討論;指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營造有利于創造性發揮的課堂環境。課堂不再是由教師一統天下,師生間可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暢所欲言,在教師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的同時,學生也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權利和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也都有義務尊重他人的發言,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師生的認識不再是如出一轍,對于不同的觀點,師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備課和作業不再是師生各自的專利,學生在課前也要認真預習、備課,教師也要完成學生“布置”的作業,在課堂上和作業中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專業,尊重學生首創精神,平等討論問題,共同研究課題;在共同研討的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特別關注學生的新觀點、新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新世紀的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造性思維能力,更需要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課題組,創立大學生創新項目試驗基地,提供多渠道、多次數的實踐機會進行培養。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肯定他們的觀點是有價值的,在科學面前人人平等,給學生說話的權利,讓學生能把自己的想法準確表達出來。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尋求正確答案,鼓勵學生質疑爭辯,自由討論。把想法通過試驗來實現,實事求是,不擅自修改實驗數據,用數據說話,即使是失敗的試驗也要進行討論,找出原因,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參考。
我國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有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的人才,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需要加強大學生對組織管理能力的認識,了解制約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培養的因素,在學習和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對于大學生更要注意培養的是自我組織管理能力。具體做法是大一上學期要求自己管自己,管好自己,養成守時的習慣。具體要求是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制定學習計劃,不要臨到考試才復習;充分利用最佳時間學習。每周對學生進行考核,優秀的給與表揚,樹立榜樣。下學期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管理班級。班級不僅僅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班級,而是大家的班級。班級興榮,人人有責。班級活動,人人參加,獻計獻策,鼓勵同學們之間積極交往,增強群體凝聚力;鼓勵本班同學與不同專業,不同系的同學進行友誼比賽,在活動中,同學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精神面貌積極向上。每周一次的團日活動,極大地鍛煉了同學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大二和大三一部分同學已經進入系里和學校的學生會,參加運動會和一些晚會的組織工作。這些同學在集體活動中,喚醒了內在潛力,表現出優秀的品質。
在生活方面,還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生活技能,自覺遵守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杜絕在宿舍使用違規電器,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聘請專業人士對大學生進行安全常識培訓,每學期都會進行火災和地震演習,培養大學生遇事不驚慌失措,沉著冷靜面對災難,掌握一定救火逃生常識。
對于家庭貧困的同學,特別是女生,給予重點關注,除了助學金給予資助以外,還鼓勵他們自食其力,努力培養他們從靠別人到靠自己的轉變。培養大學生窮只是一時,不是一世,人一定要勤勞,勞動光榮的思想!大學生有任何困難隨時撥打老師電話,老師第一時間給予答復;在流感和地震期間,老師和同學們在一起,在精神上、心理上給同學們支持,消除學生們的恐懼感,培養師生感情,有利于大學生的情商培養。
大學不僅是學術殿堂,更是人生修養的大學堂。進入大學后,絕不能高枕無憂,絕不能有半點懈怠,絕不能蹉跎人生。培養合格的大學生,從每一種能力的培養開始。
參考文獻
關鍵詞:政治教學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養成
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怎樣有效養成呢?下面我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談一談我的粗淺看法。
一、教師思想認識的提高
我們要努力提高教師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意義的認識,為教學實踐奠定基礎。
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實踐能力是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能力。中學階段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利于將來促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進而有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同時,從創新和實踐的關系看: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創新離不開實踐,實踐必須不斷創新。
因此,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二、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之前,教師還必須轉變教育觀念。
1.轉變“權威觀念”
教學觀念對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對傳統的教學要有“離經叛道”的精神,擺正自己的位置。否則如果教師只滿足于傳統教學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討,那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只能成為泡影。所以,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
2.堅持個性化原則,讓學生學有特色
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創造的本質就是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創造總是表現鮮明的個性。因此政治課教學中必須堅持創造的個性化原則,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充分肯定學生的特長,積極發展學生的特長,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給學生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展開豐富想象的同時充分展現自我。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要條件。
三、教育模式的轉變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以促使學生養成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情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積極的暗示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意識,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學生逐步達到活動的最佳狀態。
情境創設從前期教材內容的導入,延續到課堂情緒全過程的感知體驗,一直發展到學生主體性知識體系意義的構建,情境的創設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了,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和諧互動。這樣,既做到“境”與“情”的結合,又達到“境”與“理”的統一,情、境之中蘊含著“理”,才能使學生真正因體驗而曉理,因感受而動情。
2.由“解惑”到“生惑”,以促進學生養成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故意巧妙設計學習障礙,干擾學生,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辨,“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正是這種不斷地,經常地“生惑”,激活大腦,才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才可能有所創新。
3.啟發學生大膽想象,以在爭辯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它可以幫助學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教材。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應在教學中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條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維空間,實現創新思維的飛躍和突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重視創新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要大膽想象,學生間互相交流切磋甚至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開展專題性研究課程,以在研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自主探究,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豐富和積累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它以調查、實驗、設計、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并特別強調校內外、課內外學科間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導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去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最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為目標的教學活動。這種研究型課程可以真正構建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習慣,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社會活動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意義,開展研究性課程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研究專題,然后由學生自主參與社會調查,搜集有效信息資源,再通過學生自己建構專題性知識網絡,綜合提取多學科的主干知識并給予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層次性原則,即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對象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征,如中學生和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想象力、獨立活動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時,要考慮到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確定培養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
忽視了層次性,我們可能把苛求當成嚴格要求,把學生富于想象的科普小論文視為幼稚天真,把學生敏銳的社會小調查批評成缺乏起碼的統計學知識,把充滿童趣的小制作看為粗糙無用的垃圾!
孩子們的創新和成年人的創新是有區別的。孩子們創新的價值更多地表現在創新過程中,在于得到師長贊賞之后的成功體驗。因此,班主任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時,一定要從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知識起點、生活經驗的積累出發,目標不要過高,內容不要太難,要求不要過嚴。
二、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考慮個體發展的客觀規律。由于個體之間在興趣、愛好、觀念、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等方面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所以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盡可能運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來引導和促進不同個體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心理學家把人的智慧類型歸納為七種:即語言文字、邏輯思維、音樂、繪畫、空間動感、人際關系和自我認知等七種智慧。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兩三種智慧優勢潛藏著,等待著別具慧眼的師長去開發它。所以,老師不但要充分理解個體之間的差異,讓每個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中發展,而且,還要盡可能給孩子提供創新的空間和時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孩子的創新靈感。
三、活動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即要注重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動手操作、實驗探索、調查研究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在活動中,要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結果,要在學生活動和探索的過程中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我們認為,知識傳承很重要,間接經驗的學習很必要,但是從學生成長角度分析,過程比結論更可貴:“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貴;親身體驗比道聽途說更可貴;銳意開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貴;說自己親眼所見比鸚鵡學舌更可貴,這叫“過程價值觀”。目前學生缺的正是主動探索的精神,缺的是直接體驗,缺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缺的是動手去操作。
所以班主任在組織活動時,一定要把學生推到主置上,讓他們真正成為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實施者和評價者,而不是推一推才動一動的木偶。鼓勵學生參與,加大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廣度和深度。教師在活動中所承擔的角色,是一個參與者,一個提供信息服務的人,一個在學生求助時才出面的指導者。
四、基礎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提倡創新并不是否認知識的傳承。創新是建立在知識傳承的基礎之上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深厚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的。沒有知識,人們的正確觀點就難以形成,分析問題無依據,更難有所創新。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基礎性。學生只有基礎課程學得好,建構起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古人這段比喻,在很大程度上講的就是知識在創新過程中的作用。
實踐對創新的影響非常巨大。因為學生在創新實踐中,方知自己知識的有限。為了進一步創新,更需要繼承全人類的文化精神財富。所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文化知識的學習是互相促進的。
五、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即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策略。孩子的創新往往源于興趣、愛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異、質疑和問難,鼓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進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橫加干涉。因此,要恰當合理支運用激勵性評價策略,避免使自己的教育成為“扼殺創造的力量”,而成為“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
當然,每一位班主任都想成為“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那么,您給學生創設的情境就應當是“跳一跳,夠得著”的、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成功的情境。在學生的實踐中,您要不失時機地給予贊賞:“你真行!”學生遭遇挫折時,您要大度地給予信任:“沒關系,下一次你準行!”在學生向你提出問題而您不能回答時,您要說:“問得好,讓我想一想,明天回答你好嗎?”
六、普遍性原則
一、對美術教學培養創新精神有關概念的理解
為了探討上述問題,有必要結合美術教學先來理解與創新教育密切相關的一些詞語概念的含義。這是因為把屬于哲學的、社會學中的廣義概念,放到普通教育的一個學科中去運用,必須有符合和體現這些概念科學內涵的具體理解。這樣在使用這些概念的時候,就明確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術教學中專指什么,可以避免討論中解釋歧義過大,也有利于使我們所思考的問題更具針對性。這些詞語包括“創新”、“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在這些詞語前面冠以“美術”或“美術教學” 的一些詞語。
創新:理論研究對“創新”有多種解釋。1、指一種創新精神,創新意識。2、淘汰落后的東西,創造先進的東西的過程。3、是一種心智能力,是流暢、變通和獨特的思維特點外顯的能力特性。4、標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術教學創新,教師要更新美術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具有創新人格特征的學生觀、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研究、探索和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特別要擯棄“教師灌輸、學生接收,教師范畫、學生模仿”的美術教學模式,形成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民主、交流合作、生動活潑的“活動體驗式”、“實踐發現式”、“討論探索式”等新的美術教學模式。
創新精神:是不甘守舊,刻意求新,不懼艱辛,志在變革的勇氣和毅力。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勇于提出問題,對只重模仿、輕視創造的教學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美術實踐中敢于標新立異,另僻蹊徑,對按照自己的構思進行創作表現有執著追求的精神。
實踐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活動的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都屬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應在美術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繪畫造型能力、美術創作能力,工藝設計制作能力以及美術欣賞能力。
創新能力: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的能力,產生新的非凡設想的能力,善于發現和使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在美術學習中,美術創新能力應是發現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繪畫、工藝制作過程中,運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獨特的美術創作構思和繪制出新穎作品的能力等。
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作繪畫或工藝品的能力是美術創造能力。即在美術學習活動中,學生按照自己的構思獨立繪制“想象畫”、“命題畫”、“創作畫”、“詩配畫”、“插圖”、進行各種“美術設計”以及非模仿的各種工藝品的能力。對與他們生活比較貼近的或通過參閱有關資料可以理解的美術作品,能夠發表獨立見解的美術欣賞能力也是美術創造能力。
二,美術教學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創新精神的造就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多方面綜合培養的結果。在中小學階段,美術教育教學以其多方面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以其學習藝術創造與實踐為基本內容的學科特點,對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創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術教育屬于美育范疇,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的任務中,“創造美”是一個關鍵詞,它是感受美、認識美的目的,是最具顯性特點的美育目標。通過美育培養人的創造才能,和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有方向的一致性。
美具有情感性。審美主體由于歷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養的、心態與情緒的種種差別,對美的感受、認識和創造就產生了種種區別,決定了表現美的多樣性、豐富性以及審美創造的個性化特征。這為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
新修訂的美術教學大綱把美術課定性為藝術文化課程。美術文化是藝術文化園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遍及寰宇,與人類的文明史同在。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都與它密不可分,它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偉大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創造、創新實踐的偉大成果。學生在了解、學習和繼承優秀的美術文化的過程中,必能深刻理解創造、創新實踐對美術文化發展的決定性作用。美術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滲透力,對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體的作用難以取代。
中小學學生美術學習的思維特點、實踐性和物化性特點,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美術學習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創新思維與創新想象有密切關系。理論研究指出:“所謂創新思維,是學生在創新學習活動中應該具有的思維方式,包括思維的獨特性、流暢性、敏銳性等;所謂創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其創造力更多地表現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穎性、獨立性和豐富性等” 。形象思維又是發散思維的基礎,發散思維所具有的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特征是創造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美術學習需要依賴并經常對這類思維進行訓練,以保證美術創作練習的完成。
美術學習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美術課必須保證學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于繪畫、制作和欣賞,這是一種智慧技能型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曾有一首題畫詩寫道:“點、線、面,黑、白、灰,紅、黃、綠。最簡單的因素,營造極復雜的繪畫……”他以科學家的眼光和語言講明了藝術的本質是創造的道理,也說出了美術實踐智能型操作的特點。美術學習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時間、方式和成果鑒定等方面,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證。
美術學習觀察、描繪、加工、創造所需的素材直接來源于自然和社會。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的創造物;人化自然是人類巧奪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結晶;美好的社會萬千物質更是人類科學思維和藝術構想的產物。美術學習所接觸的內容無不與汲取大自然造物的營養和人類的創新精神、創造實踐有關,因此美術學習即使對中小學生抑或是學前兒童,也是一種程度不等的接受人類創新精神并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實踐能力的活動。
美術學習具有使知識技能物化性特點,也就是說美術學習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是物質產品—美術作品,因此美術學習離不開工具和材料。美術材料的廣泛性決定了美術造型手段的多樣性。為了處理那些形形的材料,包括專用的正規的美術材料,和那些被“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看中的多種多樣的材料,就要用上數不勝數的造型手段。發現新材料、處理與運用材料、使用工具(包括自制工具和發現替代工具)和藝術造型,離開創造、創新和實踐是絕對不可能的。
僅從以上幾個方面簡單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由中小學美術學科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美術教學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時間、教學物質材料、學習的思維特點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保證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切實可行,行之有效。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如能進一步消除專業化傾向的影響和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以科學的態度研究學生的創造潛能,將能更好地發揮美術教學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作用。
三、要研究美術學習中學生創造力的特點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中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應正確把握這一時期學生創造力的特點,才能對他們有恰到好處的學習目標預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學習要求。中小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所表現出的創造力的如下特點要予以重視和研究。
1、中小學階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創作活動,是以學習簡單的美術創作知識和技能為前提、在類創作過程中進行的嘗試和體驗,是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好基礎的實踐活動。學生的美術創作一般表現為偶發的聯想和大膽的想象,有時興趣所致,突發奇想,但瞬時即變,待到動手操作時,可能又改變了想法,其作品的創作完成,往往還需要教師的不斷啟發和引導。由于受學習空間和上課時間的限制,他們的習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對學生的創造力水平應有清醒客觀的認識,不能對他們的作品求全責備,更不能因此看不起他們的創作活動。
2、學生在工藝、繪畫等創造活動中的作品,是學生個體在其自身發展中對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義主要在學生自身。他們可以從中獲得藝術勞動的滿足感,成功感和強烈的自信心,增進美術學習興趣。也能藉此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這對他們現時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們不能以社會價值去衡量和要求他們的創造,產生“這也叫創造?”、“這是什么創新?”之類的懷疑,從而造成教學中把握失度,使師生雙方都失去發展創造力的信心。
3、美術創作要求作品具有新穎性與獨特性。教師常向學生提出美術創作要求:作業不要“雷同”。但結果往往難如人意,作品大同小異是常見現象。教師為此而苦惱,以為方法不當或啟發不力。其實,中小學階段學生的創作,其可能具有的新穎性是主要的,即從他們自身的縱向比較中,他們的作品的確有了“新意”。如某生過去在畫背景時只想到畫上太陽,而這次有了變化:背景中出現了樹林,校園,或是一群小鳥……同別人比較,可能沒有什么特別,但對于他自己卻已是有新意的作品。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該多留心學生個體的這種變化和發展,及時予以鼓勵和表彰,以激勵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4、每個學生都有創造力,但其表現形式因人而異。這一點在美術教學中的事實證據不勝枚舉,無需過多說明。然而須要特別關注另外一種情況,有關調查資料講:兒童從學前期到小學期隨著年齡遞增,其創造力驟減的速度十分驚人。美術學習也有這種情況,兒童年齡越長,越不敢畫,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論者分析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本?上是因為兒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被知識的經驗和規律性所束縛,逐漸喪失了其獨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若果真如此,“知識的經驗”的增多和“規律性”的掌握,反而造成了“獨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喪失,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如果說學生會被死記的“知識的經驗”和硬灌的“規律性”所束縛,因而變成“聽話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試圖“獨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縮,倒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只有這樣的因果關系,才能使我們有理由去做教學改革的探索,去設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美術教學不能再津津樂道于教會了多少善于“描龍摹鳳”的“乖孩子”,而應當深入研究美術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力。
四、美術教學實施創新教育方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