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治理
時間:2023-05-23 16:22: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的預防與治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根據2020年3月全鎮各村委會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調查上報核查的數據,有地質災害危險點43處,分布在12個村委會,全部列入縣、鎮、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危險點(見附件1:《鎮2020年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絡示意圖》、附件2:《鎮2020年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區劃一覽表》)。
二、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
根據我鎮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數據,我鎮有近兩百人直接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受威脅房屋69余棟近339間、林地110多畝、耕地100多畝,一旦形成災害,災害點附近的道路、橋梁、電力、通信等設施也將受到威脅。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我鎮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汛期,降雨集中的高峰期一般出現在4-6月,但我鎮3、7、8月也是多雨月份。因此3-8月是我鎮的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降雨量多于常年,雨量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加速器,各村務必高度警惕,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嚴加監管。當前期持續降雨量和當日降雨量分別達至90mm和35mm,或區域內出現個別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時,應進入警報狀態;當進入警報狀態后,降雨仍未停止,區內災害點增多,山體出現變形跡象,應進入臨災預報狀態,作好搶險救災的準備。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完善監測預報網絡,落實監測預報責任
1、完善鎮、村、組三級監測網絡,鎮設站,行政村設組,村民小組設監測員。各村委會要落實村組、監測人員,對人員有變動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并進行登記造冊,形成監測網絡信息系統,按照群測群防要求,由行政領導負責,層層落實人員,抓好當地重要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要做好雨季輪流值班,日夜監測工作。
2、各村要負責對轄區內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警示牌,并在滑波體的前后緣及主要裂縫處設置測量標尺。
3、負責監測任務的單位和個人要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動態監測,每個隱患點設1-4個監測點,汛期4、5、6、7月在第一次暴雨的當日起開始加密觀測,每日不得少于一次,其它月份一個月不得少于2次,認真觀測測量數據,填寫監測記錄表,及時進行分析和上報監測信息,為政府作出準確無誤的臨災預報。
(二)開展汛前調查和汛期應急調查
1、汛前調查:各村要組織力量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確定危險程度,劃定危險區范圍,落實監測人員及防范措施,設置警示牌,埋設測量標尺,做好危險區住戶的搬遷工作.同時應將“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轄區內每個地質災害危險區住戶手中。
2、汛期應急調查:在汛期一旦發生重大險情或地質災害,應于半小時內速報鎮政府、自然資源、應急管理部門,并及時進行應急調查,做出應急處理,并在12小時內報告處理情況。
(三)積極預防和主動避讓
1、對轄區內的隱患點、危險點,要認真落實預防措施,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治理。暫時沒有條件治理的要制訂好防治規劃,采取簡易應急措施加以防范,以遏制和減緩險情。
2、結合新農村和中心村及地災移民建設等,大力實施地質災害移民搬遷工程,積極開展地質災害“主動避讓”和“災民下山”工作。各村委會要對處于威脅區內的住戶進行調查統計,確保汛期危險區住戶人員撤離,并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有計劃地安排受威脅區的住戶轉移到安全地帶集中規劃建房。
五、地質災害應急措施
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進入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狀態,按鎮突發應急預案要求,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1、政府迅速成立由應急管理辦、農業農村辦、交通、水利、公安、民政、衛健、電力、通信等部門及鎮村干部組成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統一組織和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2、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后,村委會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3、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統一設置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制定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4、農業農村辦會同應急管理、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
5、應急、民政、衛健、市監、商務、公安部門,應當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置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社會治安工作;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門應當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通信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的運送。
6、險情發生后,由鎮政府緊急抽調人員組成搶險救援隊伍,籌集好救援資金,裝備、物資,確保搶險救援工作的及時展開。因救災需要,可臨時調用單位和個人的物資、設備或房屋、土地,但事后應當及時歸還,無法歸還或者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
7、搶險救災結束后,指揮機構要形成事故處理調查報告,根據災害的規模等級和影響程度向上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交事故處理報告。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地質災害防治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貫徹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保證重點;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事務辦、衛生院負責我鎮公共衛生設施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負責我鎮公路、集鎮規劃區內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林工站負責我鎮林區公路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水務站負責我鎮山塘水庫、水電站、水利設施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黨政辦負責聯系氣象水文部門對災害性天氣作出及時預報,并會同農業農村辦共同作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鎮各包村辦公室應會同村委會對所包村的地質災害危險點組織有效監測和防范。
應急管理辦負責組織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工作。
各村委會不但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危險點組織有效的監測防范,還要發動群眾進行群測群防,及早發現新的災害隱患,并進行有效監測預防。
一、地質災害現狀
根據年修編的《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動態變化,我鎮現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處,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其中滑坡隱患點個,泥石流隱患點個,地面塌陷隱患點個。
二、防治總體要求及防治重點
按照“以人為本、明確責任、預防為主,治避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調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抓好勘查治理、搬遷避讓和防災隊伍建設等工作,不斷提高全市地質災害的預防和處置能力,最大限度減少、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鎮地質災害類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為主。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年)》,全鎮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于交警隊屋邊,村, 村, 村。
上述地質災害隱患是我鎮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所在村要在汛期來臨之前明確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編制防災預案,并報鎮土管所備案。同時,每個行政村要對本行政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巡查,建立檔案,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宣傳,落實防災責任,切實抓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務
(一)重點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梅、臺汛期,是地質災害的多發時段和重點防范期。在汛期來臨之際,我鎮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領導小組要組織國土規劃、農業水利、交通等相關人員在主汛期到來前,對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內的交通路線、重要基礎設施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現場實地檢查,提出具體防范意見,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在整個汛期,鎮地質災害防治小組要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害預報、災情速報等制度。一旦出現險情災情,要在鎮政府統一領導下,啟動相應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立即開展應急調查,提出應急處置措施。對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盡最大可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著力強化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災、應大急,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反應機制。進一步細化本村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及操作手冊,組建包括國土規劃、農業水利、民政衛生等部門在內的應急處置與救援隊伍,配備完善應急裝備。高度重視基層地質災害防災能力建設,加強對農村基層地質災害監測員應急能力的培訓。地質災害多發的行政村應根據本地實際,把氣象災害協理員、山洪災害預警員與地質災害監測員有機地整合,平時加強溝通聯系,信息共享。災情發生時,齊心協力、合作防災。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責任制的落實。重點防治區與重要隱患點的監測工作的相關責任人和負責人的責、權、利要逐一落實,并向社會公布。
(三)繼續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
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農村居民點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農村住房改造工程,通過加強勘查治理、有序組織搬遷避讓等途徑妥善解決。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級交通、農業、林業部門要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建賬立冊,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和治理,保障這些道路建設運營安全。鐵路、水利、旅游開發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落實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任務。各地要嚴格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加強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四)積極做好山區中小學校舍場址的地質災害防治
全鎮中小學校舍場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辦公室要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校舍場址,組織編制治理規劃,按危害程度進行分類處置,落實各項防災措施。可以應急排險消除危險的,盡快實施應急排險工程;短期難以消除的,應劃定危險區并設立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人及日常巡查、監測人員,并因地制宜地開展預案演練;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實施勘查治理工程。學校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的地質災害預防和救治知識的教育,培養教職工和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實施
目前,我市新一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公布實施。鎮政府要將規劃目標和防治任務分解為具體的年度計劃,落實防治責任,并實行嚴格的年度目標考核。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設,做好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務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研究、部署、檢查、落實。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舉措促進地質災害防治由被動防治向主動防治轉變。要建立和完善防災責任制,政府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國土資源、氣象、水利、建設、交通等部門責任,并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加強監督,落實制度
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關制度,積極開展地質災害調查、預警預報,規范地質災害易發區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確保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及時的調查、勘查、治理或避讓。要嚴格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落實地質災害治理責任人的治理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對列入防治方案的重點礦區、交通干線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點,當地政府要加強領導、強化責任。鎮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監督檢查,并將檢查情況反饋給相關責任部門,由各責任部門按職責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 治理措施 預防
1 引言
礦山開發所造成的地質災害現在在我國還相當嚴重,這不僅需要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研究評估、編制地質環境保護規劃,還要進行治理恢復,這對于促進區域地質環境好轉,建設“山川秀美”工程有重大現實意義。
2 礦山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基本思想
目前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各級政府已經高度重視,因為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類活動的加劇,該自然災害―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和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日益增大。我們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質災害的防治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現及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緊密結合起來,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走“群專結合”及“群策群防”的道路。把現有的地質災害點納入正常的監測防治軌道,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造福于社會,造福于人民,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因為礦山地質的災害是內外的地質作用產物,其成因和危害及其防治的措施都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所以在地質的災害多發區,需要通過向當地群眾做講解很多的災害防治和知識,才可以保證防治工作順利的完成。當前開展的防治工作首要的任務是加強宣傳。在社會的各界中,主要是災區政府的領導,應該積極配合主管的部門大力開展大量的宣傳,以便提高全民防災的意識,與此同時,使群眾掌握預防災害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及遇險撤離的常識,從而可以避免以及減輕災害所造成損失的程度。
目前防治工作有效措施之一是建立監測網絡系統。這種監測網絡系統是通過在滑坡與泥石流且崩塌以及地面沉降,一些災害易發區設立的監測網絡和系統,它利用先進的監測儀器和電子計算機對災害超前的預報預測。目前我國南方部分省區和長江三峽地質災害多發區基本上都設立了該監測網絡系統,也取得了較好的預防效果。然而,即將發生與正在發生的地質災害,通過綜合的治理措施來延緩與者阻止災害發生。真對山區的泥石流、水土的流失等自然的災害,可通過修攔擋壩以及設置導流渠和者排水溝來降低災害,并配合種植涵養林;對于滑坡以及危巖體自然的災害,可以實施諸如灌漿以及錨固等工程措施來降低的災害;對于潛在地面的沉降,要及時的采取人工回灌的防治措施來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
總之,針對不同的類型地質災害的發生都需結合當地的實際,采取綜合的治理等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和其他的災害防治相同,礦山地質的災害防治十分需要有資金的投入,不然,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也不能實施。各級人民政府面對近年來不斷發生以及損失不斷增大的災情,已經對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高度的重視,國家的財政每年選撥出用于重點的地質災害的勘查與治理的一定專款。由于礦山井下開采造成巖石的冒落、地面發生大面積變形或者塌陷,導致大量農田廢棄,村莊搬遷.據調查,我國華北、華東平原地區,每采萬噸煤炭要塌陷土地3畝,目前每年約塌陷一萬畝,預計掃2000年每年要塌陷十八萬畝,許多村莊可能完全塌陷完,變成無田可耕,無處遷村的局面.山西省統配煤礦的43對礦井因采煤地面發生塌陷,變形的,面積達三十七萬畝。災害的類型通常與礦山和規模與開采方式且礦產類型以及所處地域等方面有一定關系。一般的說,露天的礦山災害類型大都是水土流失和排土場滑坡且泥石流以及邊坡坍塌等。地下的開采受采空區的災害的類型大多是地面塌陷、巖爆、突水、瓦斯、地表水土污染和尾礦泥石流以及礦井抽排水導致近地的表水源枯竭等一些地質災害。
3 礦山發生地質災害的防治和對策
在當前階段里,我們國家發生礦山地質災害幾率、強度以及災害損失都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所以完全預防災害以及徹底治理的任務是刻不容緩的。礦山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要上升到政府監管的高度,而且必須納入國防減災工作的范疇。因為越來越多礦山的災害和潛伏大量災害的隱患以及日益惡化的礦山環境已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因此為了使資源開發和災害監管有法可依,應盡快完善資源開發和防災減災的相關法規建設。為了防止新的隱患發生,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礦山環境監管力度,提升災害源頭治理力度。礦山開發的企業急需要規范開采礦產的行為,合理開發資源需要處理好短期經濟利益以及長遠的利益關系,改變過去粗放式和管理,可以防災減災工作從始于礦山的設計延續至閉坑之后。將礦山地質的災害防治研究的工作列入到礦業領域的基礎性的研究領域,同時應該把礦山和災害與環保以及安全生產相統一。災害研究應該十分充分依靠先進的高新科學技術,深入的研究災害發生的機制,建立完善的災害的監測、預報以及評估信息的系統。西安的地礦研究所已經對西北的礦山地質災害展開強力的調查,在全面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和建設西北地區礦山的地質環境和動態管理系統數據庫,該數據庫以MAPGIS為平臺,可以進行災害動態監測以及實時的預報。在我們國家煤炭礦山正準備建立GIS系統和地質災害信息庫,以及災害的時空分布、強度以及頻度和數據分析與災害預報并災情評估,為災害的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務。排放的三廢是造成礦產與資源開發加上礦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的主要的原因。為了緩解資源的供需壓力,防止地質和災害的發生,減輕環境的污染,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且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可以通過貧礦的尾礦達到資源化利用與固體的廢棄物填溝造地覆土綠化以及廢水閉路循環的運用以及有害的固體廢棄物安全的填埋技術來實現礦業持續發展的目的。
一、*年全市地質災害概況
*年全市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共310宗,受威脅房屋1831間,受威脅群眾1568戶9385人,損毀房屋191間,安全撤離6379人,直接經濟損失1059.4萬元,沒有發生人員傷亡事故。與*年相比,發生宗數增加145宗,但經濟損失下降了42%。主要原因有:一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精心組織,科學部署,靠前指揮,做到領導到位、任務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經費到位;二是地質災害重要預防區域劃定比較準確,預防措施有力;三是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及時和比較準確;四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廣大干部群眾通過地質災害預防知識宣傳與培訓,防災、減災意識得到加強。
二、2009年地質災害類型及重點防范期
我市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是廣東省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區,地質災害多以中、小規模為主,呈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等特點。今年,極端氣候因素仍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根據市氣象局初步預測結果分析,2009年登陸和嚴重影響我市的臺風有3~4個,與常年同期相比,全市大部分地區降雨量略偏多。地質災害的發生類型,仍將以山區風化殘坡積土層和各種因素的劈坡導致巖土體失衡而誘發的邊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以及石灰巖分布地區由于氣候干旱、地下水變化,易造成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時期為4月15日至10月15日,其他時期應加強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及冰雪融化和地震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和研究工作。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段分布情況
今年,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范的區段是:
(一)高易發區:〖HT〗主要分布于*市中部、北部,*市區北部山區,西江北岸(*至*段),*縣西北部、東部,*西北部,*縣中部、西北部,*縣南部、東部,*縣南部和東北部。總面積3776平方公里。區內地形陡峭,地質構造復雜,巖石風化破碎,殘積土層厚,侵蝕、剝蝕作用強烈,斜坡不穩定,河流切割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歷史上區內地質災害已導致80人死亡,34人受傷,目前受威脅人口22766人。
(二)中易發區:〖HT〗主要分布于*區,*市*至城區西江*,*市東南部丘陵平原隱伏巖溶區,*東部丘陵區及東南部平原石膏礦開采區,*縣西部丘陵河谷平原區,*縣西北部丘陵、*巖溶區,*縣中西部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隱伏巖溶區,*縣西北部與南部低山丘陵區,總面積3393平方公里。歷史上區內地質災害已導致10人死亡,目前受威脅人口8442人。
(三)重點防范的城區、街鎮:〖HT〗*城中街*崗、大沙鎮,*市*街、*鎮、金利鎮,*縣江口鎮、長安鎮,*縣懷城鎮、*鎮、*鎮、*和梁村鎮,*縣南街鎮,*縣九市鎮、*鎮,*區*鎮以及西江、賀江、綏江、新興江兩岸沖積平原軟土區。
(四)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HT〗廣肇高速公路;國道321*-*段;省道四(會)連(山)線四會-*段;懷(集)封(開)線、悅(城)懷(集)線;*橋蓮線;*-*路段;*縣盤龍峽境區公路。
(五)重點防范的中、小學校:四會中學高中部;*縣坳仔鎮中學、羅逢小學、魚南小學;*縣*中學、赤坑中學、古水鎮蒙坑小學;*縣江口中學;*縣九市鎮中心小學、九市鎮幼兒園。
(六)重點防范的礦山(區):四會石膏礦,*河臺金礦,*縣長安石膏礦,*縣白水帶鐵礦、洽水鉍礦、*藤鐵鐵礦,*市河臺尚德-*縣古有-*縣清桂、木格瓷土礦區。
(七)重點防范的水利樞紐:九坑河水庫大壩,白水河梯級水庫(包括高塘、魚跳、新灣和長調水庫)大壩,景豐聯圍。
(九)重點防范的景區景點:星湖,鼎湖山,*縣盤龍峽景區。
四、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措施和責任單位
據統計,目前,我市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68個,其中,威脅1000人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6個,威脅500人以上的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7個,威脅100人以上的中型地質災害隱患點53個,威脅100人以下的小型地質災害隱患點2個。除4個礦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外,其余均為威脅村莊、學校的地質災害危險點。
(一)*區:睦崗鎮三村崗邊一、二隊崩塌、*鎮下*村委阜通村崩塌、*鎮藍塘山體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區人民政府。
(二)鼎湖區:坑口辦事處迪村塌陷、鳳凰鎮同古村委觀音巖。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觀音巖整體搬遷。責任單位:鼎湖區人民政府。
(三)*:城區*崗邊坡崩塌、四會中學高中部河岸滑坡、大沙鎮江民村地面塌陷、江谷鎮洗田村佛仔壩滑坡、江谷鎮馬崗村滑坡、石狗鎮庵江村滑坡、石狗鎮謳坑村委八村四隊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人民政府。
四會石膏礦地面塌陷和坑道充水,監測預警,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四會石膏礦。
(四)*市:*街道山口村山體滑坡、*鎮桐槎村委金扇村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整體搬遷。樂城鎮布浮村委布浮洞、水南鎮教師宿舍樓、活道禾地咀大湖塘新村滑坡、河臺鎮尚德村坑口泥石流、蛟塘鎮朗下村地面塌陷、金利鎮鹿洲村地面塌陷,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受嚴重威脅的局部搬遷。責任單位:*市人民政府。
*河臺金礦采空區和尾礦壩,監測預警,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河臺金礦。
(五)*縣:南街鎮本策火箭一隊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整體搬遷。*中學教師宿舍后背操場崩塌、*縣農機學校滑坡、南街鎮人民路滑坡、南街鎮古琴崗崩塌、南街鎮星坪深元垌村滑坡、赤坑鎮教師村山體滑坡、古水鎮蒙坑小學崩塌、洲仔鎮鹽田村滑坡、排沙鎮春水瓦灶崗村滑坡、排沙鎮扶羅村委坑邊洞村滑坡、木格鎮車下村滑坡、聯和鎮硯坑村崩塌、賓坑鎮寺灣中寨村滑坡、賓坑鎮吉崀、朱君村滑坡、賓坑鎮羅溪大林村滑坡、賓坑鎮羅汶山根過坑村滑坡、石澗鎮馬坳塘蚌村滑坡、橫山鎮后山崩塌、坑洞鎮坑洞小學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部分搬遷。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六)*縣:洽水鎮天堂村山體滑坡、甘灑鎮南洞村邵屋寨山體滑坡、甘灑鎮羅密村山體滑坡、橋頭鎮徐安村大路下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整體搬遷。*鎮鄧屋中心村地面塌陷,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部分搬遷。坳仔鎮中學崩塌、坳仔鎮羅逢小學滑坡、坳仔鎮魚南小學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白水帶鐵礦排土場、尾礦壩滑坡、泥石流,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白水帶鐵礦。
(七)*縣:白垢鎮白沙村背后山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搬遷避讓。江川鎮料塘村大巷口崩塌、江川鎮江山村北鳳咀滑坡、江口鎮中學后山滑坡、江口鎮塔山二路滑坡、江口鎮虎鼻山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長安石膏礦地面塌陷,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工程治理,部分搬遷。責任單位:*縣長安石膏礦有限公司。
(八)*縣:九市鎮中心小學河岸滑坡、*鎮里村黃泥坑村崩塌,監測預警,建議搬遷避讓。*鎮云幫新村滑坡、*鎮云幫金坑村滑坡、*鎮小水珠源村滑坡、九市供銷社崩塌、莫村鎮古有居委新街崩塌、永豐鎮文善雙款村崩塌、回龍鎮六水大湖村滑坡、高良鎮金山舊屋村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部分搬遷。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大局穩定。我市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具有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危害大等特點,是我省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南方出現一系列極端天氣,更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和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我市地質災害隱患潛在威脅4.2萬多人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威脅100人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68處,受威脅人數2萬多人,潛在經濟損失約3.6億元。同時,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監測機構不完善,防治科技含量低,裝備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基層管理力量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清醒認清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突發性重特大型地質災害發生,避免出現群死群傷事件,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確保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HT〗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貫徹以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實行“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鎮、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片”的四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汛前,市、縣、鎮、村要層級簽訂防災責任書,明確各級防災責任人。各級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教育、民政、公安、農業、林業、經貿、衛生、旅游、財政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協調,健全互動工作機制,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汛期,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把災害危險點的監測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責任人,真正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加強管理,提高防災工作能力。一是加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實施工作。各地要在認真組織實施《*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基礎上,盡快啟動縣(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確保2009年底前編制完成。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必須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在開展礦業、農業、林業、水利開發利用和建設時也應重視預防地質災害,確保生產安全。二是完善制度,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鎮、村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完善汛期值班、險情巡查、災情速報與專報、地災評估、群測群防、災情險情登記臺帳、應急管理等制度。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地質災害危險點要制定防災預案。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確保形成“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盡快形成“政府統籌協調、群眾廣泛參與、防范嚴密到位、處置快捷高效”的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機制。提高群眾“自我識別、自我監測、自我預報、自我防范、自我救治”的自救互助能力。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反饋機制及網絡體系,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質量和水平。三是加強監督,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各級政府要將防治地質災害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依法加強監管。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的管理,禁止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審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從事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無法避免必須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新建農房或新村建設選址,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主體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制度。嚴格控制礦產資源和地下水開發利用以及工程建設項目造成的地質災害,從源頭上減少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四是加強地質環境隊伍和監測機構建設,盡快設立市縣(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增加人員編制,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
1、類型
(1)滑坡。特質類型以碎巖及松散土石為主,是我鄉主要地質災害地段,分布于*、青峰、等村。
(2)崩塌。以石灰巖、泥質灰巖、砑巖為主,力學性質以傾倒為主,分布于板橋、木瓜等村。
(3)泥石流。主要為山坡溝槽型,多為山溝兩側松散堆積物及公路建設石渣,不合理堆放堵塞溝谷引起,規模多為小型,松散土石主要來源于重力補給,流體性質為稀性。
(4)地面崩塌。地裂和地下流干。主要為礦山采空引起。
2、危險特征
(1)造成民房損壞和人員傷亡等生命財產的危害。
(2)造成公路堵塞、橋梁毀壞等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
(3)造成對廠礦、集鎮、學校和機關等工程設施的危害。
(4)造成農田跨塌。沖毀、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水利設施失效等農業危害。
二、地質環境特征
*鄉位于*縣北部山區,境內高山、緩坡、平壩兼有,地勢北高南低,腹部低平,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槽谷地帶。地岳構造以華夏構造體系,南北向構造體系為主。境內海拔差異大,山高坡陡,切割沖刷劇烈,土層脊薄,植被單一,涵蓄水能力差,生態平衡脆弱。
境內主要河流有*河、*坪、洪水主要受降雨影響,雨到山洪發,雨停山坡干。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雨季主要在7、8兩月,多大雨和暴雨。
隨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的實施,人為亂砍濫伐林木,毀林開荒、陡坡及順城墾植、亂挖亂采至使水土嚴重流失的現象有所減少,便大規模的公路建設,放炮取石,邊坡過陡過高開挖以及罕見大暴雨等誘發加劇了地質災害發生。
三、2009年全鄉地質災害預測
(一)分區預測
根據我鄉地理環境區域差異特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和生產活動強度等因素,將我鄉劃分三大片區。
1、河谷地帶。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流兩側。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一旦發生暴雨則易發生滑坡、崩溻、地表沉降。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性為中、高危險。
2、半山地帶。我鄉半山地帶地形起伏大,溝深坡陡,構造發育、巖石破碎、松散坡積物堆積厚度大,在降雨作用下,不穩定斜坡巖石沖蝕、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危險性一般為中等,部分為高危險。
3、山土地帶。海拔1200米以上村社,森林植被較好,斜坡水土保持能力不斷增強,地質災害一般為低易發或不發區,部分為中等發區。
(二)地質災害點預測
往年,我鄉地質災害頻繁,總體較為嚴重,由于災前預防及時準確,監災避讓措施到位,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不少經驗。受5.12地震的影響,我鄉的地質災害點增多,重點地質災害監測治理點分布全鄉。請各村、社和國土等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抓好防治工作的落實。
四、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地質災害防治,以堅持“以人為本,群測群防”為指導思想,堅持政府負責,群眾參與的行動方針,支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區域。
(一)健全和完善群測群防,報、預警體系
1、體系結構
2、工作措施
(1)搞好排查、摸清家底。各村要以社為單位逐戶排查,對各危險點和隱患開展細致深入的調查工作,了解發展趨勢和威脅范圍,對高危險地質災害要請有關部門來評估,從源頭上遏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
(2)各村要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點分別制定防治預案,劃出危險區范圍,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層層落實防災預案和群測群防措施,將地質災害防避避險明白卡發至受威脅的各個單位和每個農戶手中,做到上下心中有數,便于采取防治措施。
(3)國土所要協助各村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對監測員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地質災害的成因、特征、活動規律和危害,掌握簡易監測方法、監測記錄、數據上報、預警信號等業務指導工作,為政府做好群測群防當好參謀和助手。
(4)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群眾認識地質災害的成因、演化規律,掌握簡單的監測方式和避讓措施,增強公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5)中小學、鄉級各部門要制定避險、搶險、救災方案,鄉武裝部要成立民兵救災搶險隊伍和應急分隊。醫院要做好必要的搶救力量,政府要備好救災物資和多渠道籌措資金,在發生險情時能組織隊伍和物資趕赴現場救災。確保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避讓措施。各項工程的的規劃和實施要盡量避讓開地質災害易地區,無法避開要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對受地質災害高危險威脅的村民,要動員搬遷避讓,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生物措施。對山高坡陡等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實施退耕還林(草)植樹造林等,改善土壤條件,恢復植被。
1 地質災害形成的背景條件
1.1 氣象水文
1.1.1 氣象
福泉市地處副熱帶東亞大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因位于云貴高原的東斜坡上,海拔高度較高,又具有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的特點,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雨量充沛。多年(1995~2005年)平均降雨量1 199.4 mm。年最大降雨量1 498.3 mm(2002年),年最小降雨量880.3 mm(2003年),月最大降雨量417.7 mm(1996年7月),日最大降雨量184.0 m(1996年7月30日)。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中旬,結束于10月下旬,旱季為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全年65%左右降水量集中在5月份到8月份之間。
1.1.2 水文
福泉市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以武夷山脈為分水嶺分兩大水系,東南部為沅江水系,西北部為烏江水系。境內有干、支流39條,總長633.7 km。河網密度為0.38 km/km2。沅江水系流域面積大于20 km2的河流有18條,主要河流為魚梁江和烏湄河。烏江水系流域面積大于20 km2的河流有6條,主要河流為清水江和兩岔河。
1.2 地形地貌
福泉市地勢北西高,南中低。最高點位于西南部黃絲與貴定縣交界處黃龍山,海拔高程1 716 m,最低點位于東部陸坪鎮魚梁江出境處,海拔高程662 m,相對高差1 054 m。大部分地區海拔高程800~1 400 m,平均海拔高程1 100 m。境內碳酸鹽巖廣布,巖溶地貌與常態地貌相間分布,地表形態多樣。加之地處沅江水系與烏江水系的分水嶺地段,沖刷強烈,碎屑巖山地溯源侵蝕明顯,碳酸鹽巖地帶切割強烈,形成地表破碎崎嶇,溝壑縱橫。地貌受地質構造影響顯著,北西部為背斜隆起的山體,中部多為向斜谷地,東部為背斜山地,嶺谷相間,近于平行排列。根據地層巖性及地貌成因,全市地貌分為溶蝕地貌、溶蝕侵蝕地貌、侵蝕剝蝕地貌和淺變質中低山地貌。
1.3 地層巖性
福泉市出露地層除石炭系、侏羅系、白堊系缺未見外,其余地層均有出露,尤以寒武系地層分布最廣。巖性主要為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其次為砂巖、頁巖、粘土巖、粉砂巖、石英砂巖、磷塊巖、淺變質凝灰巖、變余砂巖和絹云母板巖以及粘土、粉土、細砂土等。由于地形起伏大,切割破碎,坡度變化大,所形成的土壤類型多樣,性狀復雜。
1.4 地質構造與地震
區域構造上,福泉市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與黔南臺陷貴定南北向構造變形區交接部。區內褶皺主要有白巖復背斜和甕安復向斜。新構造運動以大面積抬升為主,并廣泛伴隨著差異運動和不均勻隆升,同時具有震蕩性質。
據貴州省地震史料記載以來,福泉市從未發生過大于四級的地震,地震活動強度較弱。1995年經國家地震部門確定福泉市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屬地震穩定區。
1.5 水文地質條件
區內屬黔中山原地區,碳酸鹽巖分布廣,巖溶地下水非常豐富。大氣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降雨以小雨和中雨居多,有利于地下水的補給。根據地下水賦存形式及水動力特征,將區內地下水劃分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和松散巖類孔隙水三大類。根據含水特征差異進一步將碳酸鹽巖巖溶水分為純碳酸鹽巖巖溶水和碳酸鹽巖夾碎屑巖互層巖溶水。
2 地質災害現狀
截止2014年10月,福泉市共調查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34處(比2012年福泉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時增加了46處),其中,滑坡85處、崩塌14處、地面塌陷19處、泥石流5處、不穩定斜坡11處。同比上次調查時均有增加
。
13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穩定性差的有75處,穩定性較差的有59處。規模為大型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處,規模為中型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5處,規模為小型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08處。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點84處,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點50處。
各類地質災害點已造成2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4 038.5萬元。地質災害隱患威脅1 967戶7 987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87億元,給地方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3 地質災害形成的因素
福泉市地質災害種類多,危害大。近年來,地質災害點迅猛增加,發生頻率顯著增多,造成的損失日趨嚴重。控制地質災害產生的因素主要為自然因素(地形、地貌、降雨等)和人為因素(采礦、建房、切坡修路等人類工程活動)。
3.1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福泉市擁有四大地貌類型,地形起伏大,溝谷縱橫,海拔高程變化大,地形坡度一般在20以上。高程較大的地形為孕育滑坡、崩塌創造了地形、地勢上的有利條件。據統計,99處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點中有78處地形坡度大于20以上,占滑坡、崩塌點數的78.8%。②降雨:降雨(暴雨或持續性強降雨)是福泉市地質災害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入滲,一方面,降低巖土體力學強度和增加靜動水壓力;另一方面,暴雨積聚形成洪水沖刷坡面和坡腳,或洪水位降低及地下水漲落產生靜動水壓力變化,使斜坡失穩發生地質災害。福泉市受暴雨或持續性強降雨影響而產生地質災害達90處,占地質災害點總數的67.2%。福泉市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結束于10月下旬,全年65%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8月。發生于5~8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94處,占地質災害點總數的70.7%。
3.2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為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①采礦工程活動:區內擁有各種礦產資源,現主要開采磷礦、煤礦、鐵礦、硅礦和方解石礦等,目前共有110家礦山企業。由于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大多沒有按操作規程開采,露天開采后,形成高陡臨空面,地下開采后形成大面積采空區。因采礦引發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有28處,比2012年新增10處。增加率55.6%。礦區廢渣堆積如山,為泥石流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因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非常典型,如2014年8月27日,福泉市道坪鎮英坪村發生一起罕見的礦山滑坡地質災害,引發23人遇難,22人受傷的悲劇。該滑坡體呈扇形,縱長160 m,前緣寬140 m,前后緣高差219 m。初步估算滑坡體方量85萬m3,滑坡體殘余56萬m3,總方量達141萬m3。該滑坡屬于大型高速巖質滑坡,引發滑坡-高壓水噴射-泥石流的鏈式地質災害。滑坡發生時,滑坡體猛烈沖擊下方深水塘,導致塘中約5萬m3積水形成類似海嘯的高壓水氣體流,對英坪村小壩組和新灣組造成嚴重破壞。
②建設工程活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福泉市在建和新建的工程項目日益增多,城市規劃建設中公路和房屋等建構筑大部分修建于斜坡地帶,普遍進行高角度切坡,導致邊坡巖土結構遭受破壞,為滑坡和崩塌隱患創造了條件。工程建設后棄渣隨意堆置于斜坡地帶或溝谷中,為滑坡和泥石流隱患創造了條件。
4 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
4.1 滑坡(不穩定斜坡)的防治對策
4.1.1 滑坡的預防
預防是防治滑坡的最有效對策之一,分區域性預防和主動性預防。福泉市地形及地質條件復雜,降雨在雨季又具有短時集中的現象,因此,市內廣大地區是以預防暴雨引起的中小型滑坡為主要對象,其危害目標一般為村莊,這類滑坡危害性大,而且突發性強。礦山、鐵路、公路沿線以預防人為引發滑坡為主。這類滑坡主要是人類工程活動后留下高陡臨空面未及時處理留下的隱患。特別是應規范人為工程活動。滑坡的主動性預防主要包括對已有滑坡或潛在滑坡進行勘察、評價以及對滑坡進行監測、減少和規范人為工程活動。
4.1.2 滑坡的治理
對滑坡進行治理,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一般是在滑坡體潛在危害巨大,滑床、滑體規模及滑坡機制比較清楚的情況下進行。滑坡的治理,包括生物措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保護植被)和工程措施(地表或地下排水工程、削坡工程、固坡工程、防沖刷工程)。對單個滑坡體的治理措施包括抗滑工程、排水、人工削坡等措施。治理方案中,應考慮經濟效益是否合理,可首選避讓措施[1]。
4.2 崩塌的防治對策
4.2.1 崩塌的預防
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地能力(包括認識能力、技術能力和經濟能力等),一般情況下尚不足以與大規模的強烈的山崩等重大地質災害抗衡或大量耗資,應以防災為主,以主動撤離、躲避為主,應優先考慮躲避。另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采用攔擋(山坡攔石溝、落石溝、落石槽、落石平臺;攔石墻(混凝土攔石墻、籠式攔石墻、鋼軌攔石墻、鋼絲攔石墻;攔石網)等工程措施,限制崩塌體的運動方向或范圍,防止崩塌成災。
4.2.2 崩塌的治理
崩塌治理一般是在受災對象不撤離(無法躲避、躲避代價高于治理代價,除經濟原因外不能躲避等)情況下,利用工程措施或其它手段,對孕災地質體進行治理,穩定孕災地質體或減緩其成生速度,制止災情與擴大。孕災地質體是十分復雜的多因素的集合體,地質災害防治應是綜合性的,應立足整體考慮,綜合治理。不局限于對孕災地質體采取支護、抗滑等工程措施,應投入一定的輔助手段和措施,如生物措施,環境措施和對致災因素(降雨、地下水等)的措施,進行綜合性治理。
4.3 地面塌陷的防治對策
4.3.1 地面塌陷的治理
福泉市地面塌陷以采礦形成的采空塌陷為主,巖溶塌陷零星發育,因此,防治方面主要針對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治理的目的,是為了減輕人為災害,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安全文明生產。因此,在礦區塌陷區形成之前,采取超前防治措施,即在制定開采設計時就考慮預防措施,并在開采過程中認真實施,包括在采礦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減塌技術和措施等,如充填采礦法,條帶采礦法,多煤層、多工作面協調采礦法以及井下支護和巖層加固措施等,采取這些措施能夠大大減少礦區塌陷的范圍、塌陷幅度,減緩塌陷的時間進程,減輕塌陷的危害程度。
4.3.2 地面塌陷的治理
對地面塌陷應采取綜合治理措施進行治理:①對采空塌陷區進行土地平整恢復種植,積水洼地采用挖深墊淺,充填煤矸石再覆蓋種植層;②對于采空塌陷形成的地裂縫可采用尾礦石回填、灌注漿法;利用塌陷區建立水產區,積極發展養殖業,是充分利用環境發展生產改善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措施之一;③在大面積冒落塌陷的地區,在其影響因素未消除之前,仍有再冒落和更強烈地動的可能性,要加強監測;④在采取塌陷區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措施后,還需要采取生物措施對水土保持體系進行完善,達到原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和改善的目的。
4.4 泥石流防治對策
根據泥石流的發生條件、性質、發展趨勢和治理需要,從全局的角度采取切實可行的、相互關聯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預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等,對泥石流區域或區域統一規劃,并根據國家及地方經濟實力按輕、重、緩、急安排實施,以達到控制泥石流發生和發展,減輕或消除對被防護目標的危害,使治理流域恢復或建立的新良性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目的。防治措施分四個方面:①以抑制泥石流發生為主,采取蓄、引水工程,植樹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體物質的聚集和啟動。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發泥石流的人為因素,從而抑制泥石流發生;②以疏導泥石流過境為主,采取攔擋、排導、疏浚等河道工程,調節泥石流流量,消減龍頭能量、促進泥石流分流或解體,從而控制通過保護區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順利過境不至危及兩岸保護目標的安全;③以避讓泥石流危害為主。在泥石流發生前采取預防措施,發生過程中采取警報措施,并對危害區內保護對象采取臨時加固、撤離等措施,使泥石流過境時災害損失減至最低。④綜合防治措施,針對保護目標的性質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預警報、行政等措施對泥石流進行抑制、疏導、局部避讓等綜合措施,以求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和節省投資。
[關鍵詞]地質災害;類型;誘因;預防措施;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457—01
1.貴州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1.1礦山滑坡
貴州省礦山滑坡以淺層松散層滑坡為主,巖質滑坡較少。主要誘因為坡腳開挖及坡面加載、露天開采削坡不當、采空區沉降引起的地表陡坡失穩、固體廢棄物堆放不合理等。已發生的礦山滑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16億元。
1.2崩塌(危巖)
崩塌災害是省內礦山災害中最常見也是威脅最大的災種。這類災害突發性強,危害性大,不易防范。誘因多為采礦引起的斜坡巖土體應力分布特征的變化。在貴州省,主要發生在地形切割強烈的西部產煤區,常見于“上硬下軟”這一特殊巖性組合地層。因采礦誘發的崩塌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億元。
1.3泥石流
貴州地形地貌復雜,地形切割大,山高谷深,地質環境脆弱。采礦棄渣堆放不合理及尾礦庫壩設計、修筑不合理等,在強降雨條件下易形成泥石流災害。
滑坡和崩塌這類礦山地質災害,不僅分布于煤礦山,而且也多見于非煤礦山。它常發育在水流不暢、河床狹窄的中小河流的復雜山體腳下。這些復雜山體的地質結構由上硬下軟的巖體組成,特別是位于地形較陡的逆向坡腳的煤礦山,極易發生這類地質災害,以織納礦區和畢節地區較為常見。位于上硬下軟復雜山體之下的開陽洋水河礦區西南段的崩塌、滑坡規模較大,且屢見不鮮。
2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分析
我省地處云貴高原向東部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切割強烈,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省境內地殼表層以沉積巖為主,地質構造強烈,基巖節理裂隙發育,山體邊坡穩定性差;氣候濕潤多雨,降雨集中,雨源性水系發育,水土流失嚴重;上述自然地理、地質構造、氣候環境客觀上決定了我省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啟動,水利工程、礦山開發、公路、鐵路及城市建設日益興盛,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加大了我省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和影響。
2.1暴雨是我省地質災害的主要天然誘因
我省雨量充沛,降雨量和雨季均集中于舂夏之交,暴雨和特大暴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天然動力。從時間上看,我省地質災害全年均有發生,多集中在每年的4—8月,其中降雨最豐富的5 7月,災害發生的次數最為頻繁,造成突發性重、特大地質災害的時間也主要集中到這段時期。
2.2各種工程活動是我省地質災害的人為誘因
由于貴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地質構造條件和氣候條件,地質災害的多樣性和多發性不可避免,但人類在經濟建設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環境則是造成惡性地質災害的另一重要誘因。
綜上所述,貴州省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特點是:(1)災害發生的點多、面廣、頻率高,危害性大。(2)災種類型相對較單一,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發生時間相對較集中;(3)暴雨、特大暴雨是導致災害發生的主要天然誘因;(4)修路、采石采礦等活動中違背自然規律是導致災害發生的人為誘因。
3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建議
人類歷史,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各種生產活動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另一方面又必然改變自然地理環境而誘發、產生新的地質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地質災害的發生客觀上不可避免,但人類可以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規律的認識,采取符合客觀自然規律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應和環境保護相結合,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全面規劃”的基本方針,根據我省地質災害發生的類型和特點,提出以下預防措施和建議:
3.1積極組建一個有地質、地理、氣象、水文等方面的學科專家參與的科研機構,專門從事我省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和預報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建立全省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絡。
3.2全面開展全省范圍內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以全面規劃和部署我省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工作,對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和多發區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預防、治理措施。
3.3加強對各類工程活動事前、事中、事后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對新建和在建的各類建設工程,不僅要嚴格按照國土資源部392號文精神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還應在工程結束驗收階段加強對其附屬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進行驗收,防患于未然。我省當前正在實施“兩橫、兩縱、四連線”的高等級公路網建設工程,工程浩大,涉及區域廣,公路沿線的大挖方、大填方、高切坡、大型棄渣場等地段,是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隱患點,尤其要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3.4暴雨汛期突發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對我省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性極大,通過中長期的天氣預報,預先作好特大降雨區內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內的居民、牲畜、財產的轉移、避讓工作,將大大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3.5加大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現代化的山地地質災害的防治中,我們一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比如衛星遙感,山地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建立鄉鎮所處的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監測體系,根據科學分析的結果來合理地對山地居民的居住環境進行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以調整為主,遷移為輔。必要時,還可以應用該GIS技術對于災害過程中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和儲存,以便日后及時的調整,更好更快的建立救災決策。其次,遙感RS技術也不應該得到忽視。通過遙感技術,我們可以分析到那些我們不可能接觸到的山體地質深處的信息。在不接觸的前提下就能夠完成對于信息的提取工作,進而方便地進行計算機建模,模擬山體條件,預測可能發生的災情。另外,GIS和遙感技術兩者之間還可以結合起來。利用前者的儲存上的優勢,后者探測到的結果可以安全的存放在前者中,方便歸納,分析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儲小東,周文斌,蘇瑋.區域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研究——以九江縣為例[J].巖土工程界.2009(11)
[2]游桂芝,鮑大忠.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地質災害危險性模糊評判[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9(04)
[3]董穎,曹曉娟,程凱,邰通樹,胡曉強,王來龍,李勵紅.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特征[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0(02)
[4]武國輝,周其華.貴州的巖石與地質遺跡[J]礦產與地質.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