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2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護理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引言
眼科患者的心理護理是一個常被人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吹健把鄄 币辉~就給人一種顧慮、焦慮、恐懼的感覺[1]。有些人認為,眼病只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或者做一些詳細檢查就好,根本不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但是事實證明,醫護人員的職業素養、技術水平、人格特點和心理品質等都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甚至是影響到治療的效果。
1心理特點分析
1.1起病方式
1.1.1意外事件。如因為火災、燃放鞭炮、車禍等意外事件造成的眼睛的損傷,因事件發生得太突然,患者往往會出現心理應付機制和理智突然喪失的心理特征[2]。1.1.2急性發病。這種發病方式往往讓那些自以為無任何眼科問題的患者難以接受,易產生消極低落甚至是因無法接受事實而帶來的輕生心理特征[3]。1.1.3慢性病情加重。如慢性青光眼和視神經急性發作的病人,長期患有眼病可能會慢慢地對患者的心理產生影響:愛挑剔、多疑、易激惹、敏感等心理特征[4]。
1.2年齡特點
1.2.1老年患者。影響老年患者心理特征的因素有很多,像與子女關系如何、個人財產的多少、有無伴侶及其是否健康、有無醫療待遇和其他經濟來源等。如無經濟收入的老人往往渴望子女的經濟支持,但又怕給兒女帶來負擔,因此內心非常激烈,很難平靜下來。1.2.2中年患者。這一階段的患者往往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上面要贍養老的,下面要撫養小的,因此這一階段的人患眼病后往往擔心和顧慮特別多。1.2.3青年患者。青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是:活潑好動、感情脆弱、熱愛生活等[5]。
1.3個體差異
1.3.1性別的差異。對于女生來講,她們比較敏感、容易表現、脆弱,比較依戀家庭。因此她們在患病時往往需要被重視和關心,在一些打擊面前容易失去自我[6]。1.3.2社會的文化差異。社會的文化保括多個方面,比如文化水平的高低、職業、經濟條件的好壞等,這些因素的不同都會引起不同的心理反應[7]。如靠自己支付醫藥費的患者總是會擔心自己經濟情況甚至耽誤治療,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壓力,而且影響了自身的治療效果。
2心理護理措施
2.1態度熱情。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8]:(1)語言:在醫生與患者之間,語言是其主要的交流方式。語言能夠影響人的心理、人的健康,甚至是整個機體,是影響眼科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醫護人員應發揮出語言的積極作用,與患者說話時語氣要熱情和藹,能夠寬待和體貼病人,為病人著想,對于不同年齡段的病人要采用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耐心勸導病人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2)講文明,有禮貌,要從神態、語調、儀表和舉止上對患者的心理需要進行滿足;對待老年患者要尊重有禮,對于心態不佳的青年患者要特別照顧。(3)工作態度一絲不茍:技術到位,能夠面對不同反應的患者做出相應的護理工作,加強患者與醫生之間的信賴。所以醫護人員神態、儀表應該關切、熱情、果斷、莊重、沉穩,操作時輕、快、準、穩,讓病人放心。(4)除了要給病人在醫院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盡快適應環境。首先,護士要有禮貌,對于醫院的規章制定要讓患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于患者的基本生活要求要進行滿足。其次,要經常對患者進行心理排解,要讓他們相信護士,相信護士是真的會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從而達到互相信任的最佳醫患關系。
2.2建立心理應付機制。治療過程中,要對患者解釋藥物的反應及其會帶來的效果,讓患者事先有個心理準備;對于比較嚴重的情形,比如視力恢復的希望很小甚至是需要動摘眼球的手術,此時如果直接告訴患者實際病情肯定會造成患者嚴重的心理傷害,甚至是對生活失去信心進而產生輕生的念頭[9]。所以在告知病情尤其是比較嚴重的病情時要注意方法,讓患者能夠有接受現實的一個緩慢過程。
3結論
通過科學合理的情感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很大程度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緩解了因患病帶來了悲傷情感,抑制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減少對健康恢復的不利影響[10]。心理護理使患者的心態由起伏逐漸平和,從抵抗治療到主動配合治療,使治療過程的進行更加順利,增強了患者對抗病魔的信心,在實際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綜上所述,心理護理不僅使得患者對生活的態度更加積極,而且也加強了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游玲,黃雪蓮,許婷婷.眼科手術后俯臥位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策略[J].微創醫學,2016,11(4):649-650.
[2]吉莎莎.眼科手術后俯臥位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分析[J].吉林醫學,2015,36(12):2669-2670.
[3]鄭綺華.局麻眼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8):86-87.
[4]米英囝.眼科局麻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30):220-221.
[5]陶鳳萍,鄔艷月,胡麗薇.圍手術期針對性心理護理在老年眼科患者中的應用[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3,(2):226-227.
[6]張平云.心理護理對改善眼科患者不良情緒及生存質量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12,28(11):10-12.
[7]孟立芳,賈麗娟,張麗紅.對進行手術治療的老年眼科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4):160-161.
[8]張黎.淺論眼科患者的心理護理[J].今日健康,2015,14(7):325.
[9]王燕.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老年眼科手術患者的影響[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S1):42.
【關鍵詞】兒童;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9-184-02
兒童時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其心理也處于高度發展的敏感時期,在臨床治病過程中,對其實施恰當的心理護理的重要性遠遠重要于生理護理,因此,作為一名兒科護理工作者,在熟練掌握對患兒的護理技能的基礎上,還要熟悉兒童的心理發育特點,針對其心理特點,采取合理的心理護理方式,促進患兒的康復。
隨著醫療模式的改革及人們對醫學認識的深入,心理護理作為現代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是針對病人現存的和潛在的心理問題,心理需要及心理狀態等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進行護理以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提高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疾病的康復的一種臨床護理方式。
兒科護理對象為14歲以下兒童,由于兒童各年齡段的差異,認知有一定區別,因此,在面對疾病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掌握不同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更有利于心理護理工作的開展。
1兒童心理特點分析
1.1 嬰兒期(0-1歲):此期患兒對陌生環境適應能力較差,但當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患兒的感受是愉快和良好的。
1.2幼兒期(1-3歲):幼兒期的患兒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詞匯量,能夠用簡單的詞匯同護理人員交流,但由于用詞不當常常被誤解而給護士帶來一些困擾,一些病程長的患兒對護理人員特別敏感并大哭大鬧,甚至用嘴咬、辱罵護理人員。
1.3 學齡前期(3-6歲):此期患兒的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自我意識進一步完善,因覺得在患病期間能得到平時得不到的關愛,平時得不到的食品和玩具在生病期間也可以得到等,患兒會認為生病是好事,從而夸大不適。
1.4 學齡期(7-14歲):進入學齡期的兒童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自尊心較強,由于性意識的發展,某些疾病的患兒還會出現害羞心理。有的患兒開始擔心疾病愈后等。
對于一些罹患不治性疾病的患兒,往往有否認、憤怒、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應。
2心理護理措施
2.1針對不同階段兒童心理特點進行的心理護理措施:由于患兒所患疾病各不相同,家長的文化層次也各有高低,再加上現在多為獨生子女,相對比較較弱,在進行心理護理時比較困難,很難達到預計的效果。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總結出一下護理措施:
2.1.1嬰幼兒時期的患兒,當其生理需要獲得滿足時,他們便會心情愉快,護理時應注意滿足其各種需要,向父母了解患兒在家時的習慣,盡量滿足患兒的需要,如把患兒喜愛的玩具帶到醫院,以減輕患兒的焦慮;要加強巡視觀察。應注意密切觀察患兒的飲食、大小便及衣著冷暖,護理人員接待患兒時應面帶微笑,及時滿足患兒的各種需要,經常擁抱、觸摸患兒,建立與患兒之間的親密感,消除其抵觸心理。
2.1.2對于學齡前期兒童出現的認為生病是好事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對患兒父母解釋這種心理,告知其不能過度縱容患兒,更不能打罵,而要正確引導。作為護理人員應關心和愛護患兒,注意使用鼓勵性語言,如:你真勇敢等,在注射時跟患兒交談轉移其注意力,由于此期患兒已經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因此要注意維護患兒的自尊心,不能嚴厲批評指責,應多鼓勵和表揚,在病情許可下可帶些喜歡的玩具在病房玩耍。
2.1.3對于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學齡期兒童要幫助患兒了解自己的病情,多與患兒交談,了解其學習和生活情況,鼓勵患兒鼓起勇氣戰勝疾病,條件允許時可允許同伴來院探望,多與好友溝通交流,為患兒創造一個好的就醫環境。
2.1.4對于不治性疾病的患兒,護理人員應以最大的同情心和耐心,幫助孩子走完最后一段人生,同時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多陪孩子,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
2.2針對家長的心理護理措施:患兒住院期間,其父母往往過于焦慮、緊張,出現一點問題就頻繁的喊護士,而小兒由于疾病本身的影響及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又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反應,護理工作人員既要配合醫生的治療,又要同時考慮患兒的心理特點并兼顧家長的情感需求,對其給予恰當的心理護理,這不僅僅是醫學模式轉變后整體護理內涵豐富的需求,更是樹立良好的醫風醫德、促進醫院發展、促進患兒疾病康復的需要,家長的不良心理狀態會對患兒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影響醫患配合和患兒自身的康復。作為醫護人員應充分理解患兒家長的心情,多做解釋安慰工作,使患兒父母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剛入院時,家屬的心情是盡快減輕患兒病痛,此時期不適宜對其進行心理護理,要等醫生為患者診治、家屬情緒穩定后再進行心理護理。
對家屬的心理護理知識除了適時開導外,還包括相關專業基礎知識的介紹,如喂養知識,如何保持患兒口腔清潔預防鵝口瘡等知識;藥物相關知識,如何給藥;臀部及臍部護理知識;出院時宣教基礎免疫計劃、健康體檢、衛生習慣等方面知識等。
3總結
兒科護理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不是單純的醫患雙方關系,而是包括了醫護、患兒和家長三方面的關系,作為一名兒科護士,在熟練掌握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時,必須具有較高的醫德風尚、愛心、責任心,在對患兒提供護理服務的同時要注意多與家長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還必須考慮到疾病的過程可能對兒童出現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映蘭.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關鍵詞】外科手術;心理護理;圍手術期;臨床護理;手術室護士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在輕松、舒適的環境里,在醫護人員的關懷和照顧中渡過自己的手術時刻,是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外許多資料表明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活動,對于身體的健康,對于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外科護士做好手術前及手術后的心理護理,對促進疾病的康復有重要意義?,F將筆者工作中遇到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而取得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手術前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
病人人院后,環境及生活習慣發生改變,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為使病人盡快熟悉環境,消除陌生感,護士應熱情接待病人,介紹醫院及病區環境,診治主管的醫生和護士,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病人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
針對病人對施行手術通常表現的焦慮及產生焦慮、恐懼的原因有:不適應住院環境、不了解疾病的性質及手術必要性、缺乏手術和麻醉的相關知識、擔心疾病預后、術后并發癥及經濟負擔,也擔心醫護人員態度惡劣、動作粗魯。因此要及時掌握這種心理,盡量把工作做在前面,給患者以安慰和鼓勵,使患者感到溫暖和可靠。
此外,我們充分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對手術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期望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與疾病有關的知識及手術治療的重要性,講述手術前、中和后的注意事項,還可邀病區中手術成功的同種疾病患者介紹其經驗和體會,經常與患者交流和溝通,及時發現引起情緒或心理變化的誘因,對癥實施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患者創造安靜、清潔、舒適的環境。
強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統,家屬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他們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勸解病人克服悲觀情緒,鼓勵病人配合治療。家屬的鼓勵有時能起到醫護人員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有利于克服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護士要耐心講解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大概過程及手術前后注意事項,使病人主動配合治療。
2.手術中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
手術室護士去病房接患者到手術室時,態度要和藹,動作要輕柔。病人進了手術室以后,對手術的恐懼以及環境的變化可能刺激患者心情緊張。
患者進人手術室后,要將患者安排在已經準備好的手術間內,由于患者對手術室的環境和氣氛極為敏感,所以手術室內一定要整齊、清潔,床單無血跡。此刻患者十分重視醫護人員的言談舉止,這就要求醫護人員的說話聲音應輕柔和諧,態度親切和藹。外科術前準備中護理操作最多的是備皮、清潔灌腸,應告訴病人備皮、灌腸的目的,使病人消除羞澀的心理負擔,同時護士在操作過程中技術要熟練,避免給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病人能以穩定、樂觀的心態接受手術。
手術室護士應安撫患者的情緒,使患者逐漸適應手術室的環境,準確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實施個體心理護理,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手術,以便手術順利進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紐帶和橋梁,術中要正確地運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情感,和病人聊一些比較輕松愉快的話題,分散其注意力,緩解其緊張情緒;同時也要做個好聽眾,認真聽病人的談話,不要隨意發言,當病人過度激動時應給予安慰,也可誘導繼續談些別的話題。在手術中醫護人員要用心工作不要閑談,不要談易使病人誤解的話,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語言在心理護理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3.術后的心理問題和護理措施.
術后疼痛是造成外科病人術后痛苦的主要癥狀之一,往往使病人身心形成較大的壓力。病人語言不多,通常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及頻繁的變換來反應疼痛狀況。護士應創造適宜的環境,向病人解釋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或采取必要的止痛藥物緩解疼痛等措施,解除疼痛所造成的身心壓力,使之盡快康復。傷口尚未愈合,活動受限及預后效果是病人最關心的問題。護士與病人交談時,可列舉同種疾病康復的實例,給予精神安慰,配合飲食調理,使病人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對疾病的恢復有促進作用。
病人十分重視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家人是否常來探望,單位領導及同事對自己所患疾病是否關心等。護士應與家屬、單位配合,在其住院期間要經常探望,把愉快的信息告訴病人,幫助患者得到較多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安慰。耐心細致的做好康復指導。護士應詳細做好病人出院前的衛生保健指導,根據病情建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定期復查。對一些因手術致身體暴露部位的疤痕,應指導病人用衣著及服飾來掩蓋,使病人恢復自信心。
分娩是婦女的一個自然生理過程。然而在人類,分娩往往構成更大的應激事件,尤其是初產婦更容易出現一些復雜的心理變化。對分娩的恐懼、宮縮時疼痛的刺激、以及對胎兒是否安全的擔憂等將形成不良的應激反應,對分娩產生不良的影響。目前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身醫學正日益受到廣泛重視,不但要重視生理因素對孕婦的影響,更應關注社會及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的影響,做好產婦分娩前后的心理護理,提高產婦對分娩應激的應付,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順利分娩。
1 分娩前的心理應激因素
1.1 擔心胎兒發育不正常。
1.2 擔心分娩不順利,害怕手術,害怕分娩時的宮縮痛。
1.3 陌生的分娩環境,周圍產婦的痛苦或嚎叫,醫務人員冷漠的面孔或語言刺激。
1.4 其他 為胎兒性別煩惱、擔心分娩后遺癥、擔心胎兒不能存活、擔心產后無人照顧、擔心經濟費用等。
2 應激產生的心理反應
2.1 焦慮、恐懼、抑郁心理應激最常見的反應。
2.2 不良的情緒反應可使痛閾下降,加重疼痛。緊張-疼痛綜合征可使神經介質分泌增高,使產程延長,同時減少子宮血流-胎兒缺氧。
2.3 在應激狀態下,產婦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下降而缺乏自信。
2.4 由應激引起的強烈情緒反應使產婦分娩行為的自控力降低或喪失。
3 對心理應激反應的應對措施
3.1 護理人員要以熱情、親切、和藹的態度接待產婦,介紹入院環境,使孕婦熟悉醫院及分娩的環境和醫護人員,減少入院分娩的陌生緊張情緒。
3.2 醫護人員的某些言談舉止,針對產婦的社會角色、性格、文化素質等特點,正確運用藝術性語言,建議融洽的社會關系,對產婦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聽取,適當講究策略地給予回答。忠于產婦的利益,主動關心產婦的需求,以獲得其信任,從而使產婦產生安全和信賴感。
3.3 做好知識宣教工作,向產婦講解有關正常的分娩知識,臨床后出現的征象,宮縮與分娩的關系,告訴產婦怎樣減輕疼痛以及分娩時應如何配合,使其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活過程。如有妊娠合并癥患者應注意異常情況的發生,一旦出現及時告訴醫護人員。
3.4 產婦對產痛的耐受力除與各人的痛閾有關外,還與心理狀態有關,并且占很重要的位置。當產婦的心理狀態不佳時,常表現為一有宮縮就不止,大喊大叫,不能自我控制,甚至拒絕飲食,使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導致宮縮乏力,造成難產。助產人員應根據產婦的不同情況,盡量給予鼓勵、安撫與陪伴,示教肌肉松弛及呼吸技巧減輕疼痛,對于產婦點滴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及表揚,增強分娩的信心。
3.5 嚴密觀察產程的進展。在進行檢查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態度認真,手法準確、輕柔、熟練、觀察要細致,記錄要及時,隨時告知準父母產程的進展及胎兒的狀況,使其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視,以增加其信心,把焦慮、恐懼的心理轉移到積極的行為中,以最佳的心理迎接分娩的到來。
4 分娩后產婦的心理應激反應及應對措施
4.1 心理應激反應 關心新生兒有無畸形、是否健康,以及新生兒性別,有的表現為喜悅,有的則表現為失望和悲傷。
4.2 應對措施 新生兒娩出后,醫護人員應向夫婦祝賀,并告知新生兒是健康的,并且無畸形。至于性別方面醫護人員要事先進行了解,主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共同幫助產婦解除思想顧慮,以免新生兒的性別與產婦期望的相反精神受打擊,導致產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養。如新生兒畸形或其他異常情況發生,暫時不告訴產婦,待胎盤娩出,子宮收縮良好時或選在其他適當時間再告訴產婦,同時給以安慰。
筆者通過200多例產婦的臨床實踐,體會到心理護理是通過醫護人員的言行、服務質量、熟練的業務技術,應用六心(細心、耐心、誠心、關心、熱心、同情心)給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取得了其信任,消除了其緊張、恐懼感,同時對家屬也做了大量的心理工作,使產婦愉快度過了分娩難關。
參 考 文 獻
[1]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1-66.
[關鍵詞] 不孕不育;心理特點;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711.6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5(c)-143-02
不孕不育是一種特殊的疾病,是一種生殖無能的狀態,雖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而負面的心理狀態又影響患者的生育能力及治療效果[1]。有研究表明,過大的心理壓力會嚴重影響內分泌系統,可反射性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度分泌,導致雄激素分泌過多而影響排卵,腦部對心理壓力的反應,可釋放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抑制性腺激素釋放因子分泌,繼而發生不排卵及閉經,男性則影響產生,成為典型的少精、弱精癥[2]。所以目前在不孕不育的診療過程中,心理干預的重要性逐漸得到認可和重視。
1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點
內在和外在的壓力對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其結果的表現呈現多元化的特點[3],主要表現有如下幾種:
1.1 焦慮、抑郁
不孕不育患者往往受到來自家庭、配偶及父母等方面的壓力,而許多患者認為此病涉及自己身體的缺陷,怕受到歧視,不愿讓周圍的人知道,更難以與親朋好友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把自己封閉起來,故不良情緒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和釋放,更加重其焦慮、抑郁。
1.2 心理負罪感
在我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根深蒂固,甚至有不少夫婦把不孕不育與前世作孽、因果報應聯系起來,產生負罪感,甚至認為自己不算真正的女人或男人。
1.3 疑慮心理
一些原因不明的不孕癥,因患者總找不到不孕的答案,故產生疑慮心理,總認為自己這有病那有病,對醫生告訴的“沒有器質性病變”不相信,非要找到毛病為止,更有人懷疑是配偶有病,互不信任,相互埋怨,影響夫妻感情。
1.4 痛苦、失望
有專家調查發現,其中45%的女性患者和15%的男性患者認為確診不孕是自己生命中最痛苦的經歷,有的患者多次往返各大、小醫院,反復監測及檢查,試用各種偏方、秘方,作出了很多努力,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依然不孕不育,以致痛苦、失望。
2 護理措施
2.1 增加交流,緩解患者的壓力
很多患者認為不孕不育屬于自己的隱私,不愿意與別人公開談論自己的情況,但關閉情感的患者常常比較痛苦,因為遠離社會支持,就像大壩止住了情感的巨大洪水,當不良情感積聚至最終沖破大壩時,就無法自我控制此種情緒,故應鼓勵患者多交流,讓其心理壓力得到宣泄和釋放[4-5]。
2.1.1 醫護人員應主動與不孕不育患者交流,并應用心理疏導的方法,讓他們談論自己不孕不育的感受,滿足他們傾訴的欲望,使他們有機會發泄,并能理順自己的情緒。
2.1.2醫護人員應主動提供機會和鼓勵不孕不育患者互相交流,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與其他不孕不育患者的小聚會,鼓勵患者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和治療過程,利用人們同病相憐的心理,緩解其心理壓力。
2.1.3 發揮家庭支持作用,許多不孕不育患者的壓力來源于家庭,其負罪感較重,醫護人員應做好家屬的工作,鼓勵患者與親人開誠布公地交談,通過患者家屬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和支持,擺脫顧慮。
2.2 進行相關的知識宣教,提高心理護理的質量
患者到醫院診療時,在治療前應先給患者說明治療的各項步驟及注意事項,診療過程中可能引起的反應、藥物副作用及處理方法,以免患者沒有思想準備而引起恐慌和害怕,同時護理人員應向不孕不育夫婦提供足夠的信息,使患者了解人類生殖醫學的發展、現今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與運用,讓他們了解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解除了不少不育夫婦的不育之苦?;颊邔z查目的、治療方法、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會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開展治療,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2.3 糾正認識誤區,正確認識不孕癥
不少患者認為這是自己身體的缺陷,怨天尤人,更有人認為這是自己干了壞事才遭此報應,自暴自棄,醫護人員應糾正其認識的偏差,講解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其認識不孕的原因,減輕其心理壓力,幫助他們重獲自尊和自信。
2.4 創造良好的醫患關系和就診環境
良好的醫患關系是心理干預取得成效的關鍵,醫護人員應同情患者的感受,以溫和、耐心的態度對待患者,取得他們的信任,并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保護好患者的隱私,讓患者在一個安全、信任的氛圍下談論自己的問題,說出心理話。
2.5 轉移心理壓力
不孕不育的壓力是難以立刻排解的,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其他的事情,把注意力從痛苦和壓抑的思想中轉移,通過社交、閱讀、做家務、聽音樂等活動轉移注意力,不做無謂的消極等待,在平時的生活中為自己開拓一片天空和情趣,將不孕癥放在人生中的適當位置上,使心理壓力得以有效的緩解。
總之,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復雜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消極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會適應不良狀態,若得不有效的幫助,將導致不孕的惡性循環。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將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Hart VA. Infertility and the role of psychotherapy issues [J]. Ment Health Nurs,2002,23(1):31-41.
[2]龔世,張洲,王輝,等.重視不育夫婦的關懷[J].中華現代婦產科學雜志,2004,1(4):201-202.
[3]陳淑穎,汪玉寶.不孕不育患者社會心理特點及其影響[J].生殖與避孕,2003,23(6):351-353.
[4]李明.不孕(育)患者心理特點及支持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4,12(7):444-446.
摘 要 分娩是圍產期保健的重要環節,雖然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但良好護理對孕婦的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分娩期產婦的心理特點及護理措施做一匯報。
關鍵詞 分娩 護理 心理特點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of childbirth mothers
Li Xiangzhi
Peicheng urban hospitals of Yancheng District in Luohe City,Henan Province,462300
Abstract Childbirt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inatal care,though,is a natural physiological process,but goo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are for pregnant wome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is paper intrapartum matern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to make a report.
Key words Childbirth;Nurse;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分娩是圍產期保健的重要環節,分娩雖然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但對于產婦來講畢竟是一個巨大的生理變化和精神刺激,產婦此時的心情非常復雜,有即將為人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還有對分娩的各種擔憂,了解她們的心理狀態,加強重視心理護理,充分發揮她們的主觀能動性,在產道和胎兒兩因素相適應的情況下,增強產力和精神因素在分娩中的作用,使產婦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保持精力充沛,使產程能夠順利進行,從而降低難產率和剖宮產率。
臨床資料
2013年1-12月收治分娩產婦319人,年齡16~39歲,平均27歲。其中自然分娩282人,剖宮產36人,剖宮產率11.3%,其中剖宮產原因分別為瘢痕子宮15人,臀位5人,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5人,巨大兒2人,頭盆不稱3人,過期妊娠1人,社會因素5人。社會因素所致剖宮產比例明顯較低。
護理措施
消除恐懼和焦慮心理:分娩對初產婦是重要的時刻,而她們大多不懂得分娩機理,對分娩有種渡難關的感覺,尤其是臨近分娩,更覺大難將至,難免產生幾分恐懼和焦慮,怕痛、怕大出血、怕難產、怕剖宮產、怕嬰兒畸形、還有的擔心胎兒的性別不理想、或聽到其他產婦分娩時的痛苦、喊叫,或目睹過難產的場面,聯系自己而產生緊張恐懼心理。當然,這種心理因人而異,或輕或重。對此,我們要充分理解她們的這種恐懼心理,使她們對你有種認同感,增強其安全感,然后給她們講述臨產的先兆和注意事項,讓她們了解分娩的大致過程,使其對分娩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也可以通過已順產的產婦的言傳身教,消除她們的心理顧慮,減輕其恐懼和焦慮。而臨產后的陣陣宮縮痛,會使產婦覺得“度日如年”,有人還產生一種瀕死感,加重了她們的恐懼和焦慮。在產前宣教時,我們有目的地灌輸無痛分娩理論,講述分娩痛多是因為精神過度緊張,致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降低了“痛閾”所致,講解分娩就是產道被撐開讓嬰兒通過,良好的心理及精神狀態,肌肉也會放松,只有肌肉韌帶放松,嬰兒才可以順路通過產道。讓產婦用手觸摸自己的腹部,感覺精神緊張時宮縮及宮縮間歇腹肌的張力,從而感知精神緊張對分娩是不利的,會造成神經體液調節失衡,增加難產率。說明宮縮痛雖不可避免,但其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并不感到很痛。理解她們對疼痛的認識,使產婦消除顧慮,增強她們自然分娩的意志。還可引導產婦觀看嬰兒圖片,啟發她們的聯想,增加她們即將為人母的幸福感和愉悅感,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達到自我控制的目的,以克服宮縮的痛苦感。同時教會她們分娩時的一些輔助動作和呼吸方法,以便使她們分娩時能夠輕松一些。
排除陌生和孤獨感:孕產婦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特別照顧,成了“重點保護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她們過分依賴的心理。住院后環境的改變,自我患者角色的轉化,使她們感到陌生和孤獨,對自身和嬰兒的安全感到不安和缺乏自信,常常表現為夜間失眠、食欲減退、情緒不穩定、感情脆弱等。因此,我們對產婦要熱心,護理要細心,解答要耐心,使產婦感到溫暖可親,覺得你可信賴。對每位新入院者進行入院指導,讓她們知道自己的主管醫生和護士,心理有所歸屬,講述病房的有關規定和探視制度,介紹待產室和產房的位置,介紹聯系方法,介紹她們與同病室的孕產婦認識,減輕其陌生感和孤獨感。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避免不恰當的語言的傷害性刺激。通過禮貌、誠懇、友好的交流,幫助產婦。對有疑慮者,給予鼓勵,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增強其自信心。交流中還要注意建立良好的病室氛圍,因為同室病友常常是病區的義務宣傳員和護理員,彼此間相互幫助、照顧,對增強她們之間的友誼,消除不良的情緒極為有利。同時也要注意她們中間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緒,應防止其蔓延,通過交談,讓她們明白分娩是一自然生理現象,不是疾病,消除自我患者角色,發揮自身的能力。
關注產婦的家庭背景:有些孕產婦,受傳統的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迫切期望生一男孩,臨產后精神緊張,不進食、不飲水。對此,我們在給產婦說教的同時,要爭取家屬親友的密切配合,對家屬進行宣教。讓家屬明白生男、生女不由產婦決定的道理,懂得自己的情緒會影響產婦,從而以自身良好的情緒感染產婦,使產婦消除在嬰兒性別上的顧慮,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去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另外,還有人認為手術生孩子聰明,不影響自身體形,希望剖宮產。對此,我們不僅要耐心講述分娩過程,分析陰道分娩不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相反,適當的產道擠壓,還有利于促進嬰兒的肺擴張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而且產后身體的復原,與手術產無關。教授她們有關產褥期體操及相關的保健知識。我們提倡家屬陪伴待產,就是讓已為人母的家屬陪伴,以其自身感受教化產婦。同時教會家屬一些按摩技巧,以減輕產婦臨產后的疼痛感,也可隨時照顧產婦,消除其待產過程中的不適,增強她們戰勝疼痛的意志。并讓產婦感到有親人在旁,精神上得到安慰,有利于穩定產婦情緒。
做好衛生宣教和入院指導:對孕婦門診“分娩生理”宣教,讓孕婦初步理解“瓜熟蒂落”的道理。對新入院者進行入院指導,引導她們熟悉環境。積極引導待產婦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對正確的、積極的觀點、想法和做法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以增強其自信心。對不正確的觀點,采取婉轉的方式闡明其錯誤所在。結合實際問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產程和分娩知識,還可組織配合得當的已產婦進行現身說教。臨產后,宮口開大2~3cm,或有規律宮縮者,不但要求家屬陪伴,我們也不時陪伴在產婦身旁,通過觀察產程進展情況及產婦的心理動態,鼓勵和安慰產婦,以減輕產婦對分娩的緊張恐懼心理,增強自身的分娩信心,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
【關鍵詞】 癌癥 心理因素 護理
癌癥是導致人類死亡最常見的疾病。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40萬人死于癌癥。有關癌癥的發病原因,國內外比較一致的觀點[1]是:(1)癌癥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絕非單一因素所致。(2)80%以上的癌癥是由內外環境因素引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今世界,尤其是在一些較發達的國家,人們生活越來越趨向社會化。貧富差別表現在飲食方面已不太明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相差不多,但患病卻有個體差異。因此,除了外部環境因素外,還應特別重視心理因素的研究。
1 心理因素是腫瘤的重要致病因素
1.1 個性特征 個性是指個人由于生活環境、教育背景不同,而長期以來形成的對于事件的固定看法和反映形式。到目前為止個性的分類方法還極不統一,有關個性與癌癥的研究,心理學把人的性格分為A、B、C、D四種主要類型,C型性格與癌癥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了各國科學家們的重視。英國、美國、德國等科學家都做了許多這個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這種人格中心表現為“息事寧人”,易患癌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專家們研究發現:喜歡抑郁、煩惱,絕望或悲觀情緒的個性;害怕競爭,逃避現實,企圖以姑息的辦法來達到虛假和諧的個性;表面上處處犧牲自己來為別人打算,但是心中其實又有所不甘;遇到困難,當時并不出擊,到最后卻作困獸猶斗等悲觀的個性者較易患癌癥。他們把這些特征稱為“癌癥性格”。
1.2 生活事件 系指人一生中的遭遇,大致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工作、生活、健康、婚姻、家庭和子女方面的問題,意外事件和童年時期的經歷等。紐約的一位心理學家Leshan[2]曾與250例癌癥患者交談,并和其他疾病患者交談,然后分析對照他們的生活史。經分析研究認為,癌癥患者的生活經歷有些一致:(1)可以回憶起他們凄涼的童年;(2)在工作或生活中情緒表現困難;(3)事件使人焦慮、失望,如配偶死亡、子女或朋友離別等生活事件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應激源,也是導致不健康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
1.3 應付能力 系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據報道,在“癌癥患者情緒反應狀況”的研究[3]中,即接受MAC量表的檢測,研究發現當年MAC測試為樂觀的患者,75%都活過了5年,而當年MAC測試為悲觀絕望的患者卻只有25%活過了5年。結果說明癌癥患者的情緒反應狀況對預后影響極大。經??梢姷接械娜艘坏┑弥约夯剂税┌Y,飲食、睡眠差,病情急轉直下。相反有的人能泰然處之,方寸不亂,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結果大部分都能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2 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