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22: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的社會實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學生 荊楚文化 認知 調查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7-0192-02
為了深入了解初中生當前對荊楚文化的認知,為荊楚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加強和改進初中生的民族文化素養,提高新時期初中生素質教育及社會實踐能力的科學性、實踐性和實效性,湖北省長江大學創業訓練科研項目《初中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模式的研究――基于荊楚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課題組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對湖北省內的荊楚實驗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的荊楚文化認知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掌握初中生對于荊楚文化認知狀況的第一手實證資料。
一 調查方法及樣本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首先運用典型抽樣方法在湖北省內抽出荊楚實驗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然后根據學生人數的不同,在不同年級中通過隨機抽樣從中抽取學生,并用整群抽樣方法從每個班級中抽取男女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樣本為300份,問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問卷278份,問卷有效率92.7%。調查樣本為在校初中生。
二 主要調查數據與結論
1.學生荊楚文化基礎狀況
第一,初中生對于荊楚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回答有關荊楚文化了解程度的問題時,79.4%的學生表示只是了解荊楚文化的觀念,而對荊楚文化認知水平較高的只有4.8%,仍然有部分學生在這些問題上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和完全不清楚的認知。調查對象在對待對荊楚文化中所喜愛的類型時,有13.5%的同學喜愛荊楚民間文學,有13.5%的同學喜愛荊楚民間音樂,有4.8%的同學喜愛荊楚傳統戲劇,有8.2%的同學喜愛荊楚民間美術,有6%的喜愛荊楚民間舞蹈,有4.3%的喜愛民間曲藝競技,有18.4%的喜愛荊楚節日與廟會,有18.8%的偏向于傳統的醫學與飲食,有12.6%的偏向荊楚傳統技藝。可見,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更加喜愛與自己能夠親身體驗和經歷過的文化。例如荊楚民間文學、音樂、傳統的節日與廟會、傳統的醫學與美食,其中節日與廟會所包含的文化種類繁多,可以讓學生在佳節的氣氛中體會文化的魅力。飲食、旅行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重要范疇,會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第二,初中生了解荊楚文化的途徑。初中生了解荊楚文化的途徑與哪種途徑能使自己學到荊楚文化的選項關系成正比,其中參觀博物館或文化古跡在初中生了解荊楚文化的途徑中以37.5%的比例占首位,且以36.4%的比例在能使自己學到荊楚文化途徑中也占首位,這說明自己親身實踐更能幫助自己去深入了解荊楚文化。選擇自己收集查看資料也占一定比重,說明了實踐的重要作用。對于最能讓自己學到荊楚文化的途徑,是參觀博物館和文化遺跡,最想去參觀的是景點。絕大多數初中生表示愿意通過旅行的方式來了解荊楚文化,其中,游覽文化古跡(如黃鶴樓)及自然景觀的觀賞(如東湖)等方法比較受初中生的青睞。
第三,初中生了解荊楚文化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初中生
難。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所發揚的風氣代表著當代的價值取向,很多優良的文化都被一些高科技、大機器、信息產品所代替。在物質社會充斥的今天,人們一味地去追求物質金錢的利益,而忽略精神上的享受,社會被這些風氣所污染,也讓學生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風氣,而對文化嗤之以鼻。所以讓學生繼承和發揚荊楚文化,必須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大力量。其中社會應當做到正確的指引,媒體以及政府應當把繼承和發揚文化作為重要的任務,學校相應地進行配合,可以進行文化知識小競賽,專門開設相應的課程以滿足學生學習荊楚文化的需求,在上其他課程時講解一些關于荊楚文化的故事和來源。
第四,初中生對于荊楚文化的精髓是否應該繼續傳承發展的態度。有76.2%的學生表示“非常必要”。這一結果反映了當代中學生對荊楚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持保護和肯定的態度,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探索和了解。他們大多具有正確的荊楚文化認知,認為荊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種實物,更是一種精神,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具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根據上述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現如今的初中生對荊楚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持保護和肯定的態度,他們大多具有正確的荊楚文化認知,認為荊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種實物,更是一種精神,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我們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探索和了解,但對于荊楚文化的認知仍然有待提高。
2.從旅游業的角度看學生對荊楚文化的傳承影響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預計到2020年人均GDP將達到3500美元甚至更多,國家擴大內需的經濟發展方略和加快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將為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將為我國旅游業在國際市場和世界舞臺更好地發揮作用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隨著對現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將形成巨大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旅游業發展的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是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部分,而荊楚文化的特色可以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迎合旅游業發展的需要。考察初中生對荊楚文化認知狀況首先可以從家庭收入視角出發。
第一,初中生外出旅行對于荊楚文化傳承的影響。傳統的民間文化和風俗習慣受到初中生們的推崇,這是一種人文文化的體現。作為初中生更應該有使命感,了解祖國絢麗多彩的悠久文化,并積極參與其中,保護好荊楚特有的旅游區,通過參加與此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傳承和共同開發荊楚文化旅游區。
第二,旅游業對荊楚文化傳承影響的基本評價。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的熏陶可謂是一舉兩得,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我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荊楚文化是荊楚人民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創制出來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與南方民族文化的融匯與復合。荊楚文化的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旅游景點,譬如:荊州古城、張居正故居、荊州博物館、三國公園、熊家冢古墓等。荊楚文化旅游區的開發,可以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迎合旅游業發展的需要。為此,作為初中生更應該有使命感,積極參與其中,保護好我們荊楚特有的旅游區。通過參加與此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傳承和共同開發荊楚文化旅游區。其次,手工藝品也體現出一個地區的文化,而荊楚的特色有刺繡、剪紙、陶瓷等,這些有文化韻味的東西在市場中是最有價值的。
三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建議
如前文所述,當代中學生對荊楚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持保護和肯定的態度,他們大多具有正確的荊楚文化認知,認為荊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種實物,更是一種精神,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探索和了解,但同時也存在如何有效重視荊楚文化并且身體力行地去保護他們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一,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提到文化不得不說到歷史悠久的荊楚文化,它是中原文化與南方民族文化的融匯與復合,但因為太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或者走向國外,荊楚文化好像被遺忘在某一角落。經濟的發展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想在當今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就必須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碰到這樣一批人,他們從小沒有參加過任何的社會實踐活動,長大了發現很難適應社會和群體生活,雖然學歷高,但是情商很低。為此,國家十分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體系中。因此,將初中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荊楚文化的傳承與開發聯系起來,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學效率 提高方法
在今天的初中教學過程中,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逃避應試教學。然而,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課堂上,為了應對考試,甚至還大量出現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做導致的結果是,初中生的思想認識得不到提高,思想情感得不到提升,中考結束,學習的內容也就全部忘光,對于成長中的初中生意義不是很大。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效率,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結合多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創設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課程標準強調從三個維度設置課程:一是知識與技能,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中思想品德要想順利實現三維目標,教師要利用現代教學工具,結合初中生的實際,創設一定情境。
初中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學習新鮮事物能力強,但是又極容易被不良思想影響,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責任重大,既要千方百計促進初中生中考的成績的進步,又要培養他們正確的思想觀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思想品德教師要引導初中生學好課堂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為進入高中政治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努力培養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思想品德課程要想讓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提高中考學習成績,這是不矛盾的,也是不困難的,但是思想品德教師需要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創設符合初中生水平的情境,讓初中生盡快進入思想品德教學狀態。例如在學習《認識自我》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色彩、光線、聲音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讓初中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思想品德教師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創設情境,例如在學習《自尊自強》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準備,然后營造緊張的比賽氛圍,讓全體學生進入這一章節的狀態。
二、小組合作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效率的提高
初中生盡管理論學習能力還不夠,但是初中思想品德的學習理論還是占據重點部分。正因如此,如果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只是枯燥地進行理論講解,過程可能是乏味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的,初中生肯定難以接受。如果思想品德教師,結合初中生特點,把握好課程特色,合理引入小組合作模式,則會讓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小組合作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思想品德學科的性質和目標,再結合初中生的性格特質,依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合理分組,落實課堂教學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探索,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初中生充分發揮他們主體性,對思想品德各抒己見,充分發掘他們的思想認識潛力,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學習中討論,在討論中深化,在深化中升華。在初中生進行自由討論的時候,教師只是引導,不是限制,在初中生對思想品德知識點進行見仁見智的分析時,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就逐步得到提升,知識就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學生的品質了。例如,在對《融入社會肩負使命》一章進行學習的時候,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利用如今發達的網絡創設恰如其分的教學情境,讓初中生快速進入課堂氛圍,然后對班級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定好組內角色,順便教師對角色進行分工,讓他們能夠很好地進行協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教學的內容先做簡單介紹,讓初中生利用一段時間進行預習,預習后讓學生組內討論,發表各自見解,最后讓各組選出各自代表進行知識點的深度剖析,且加以辯論,其他學生邊觀摩學習,經過這樣的訓練,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水平就慢慢得到提升。
三、增加課外生活實踐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
如今的初中生基本上是零零后,從未接觸過工農業,除了在學校,就是在家里,多農村世界知之甚少,對工業領域一無所知。五谷雜糧知識在書本上看見,對工廠生活只是在電視上有所耳聞。這一切都不利于初中生的成長,也不利于思想品德的教學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責任感;國情教育;社會實踐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增強對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逐步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人生理想。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呢?
一、教師要分析初中生責任感弱化的原因
(1)初中生生理與心理處于劇烈變化階段,三觀尚未養成。初中階段正是一個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情感上還不夠成熟和穩定,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情緒波動較大,對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缺乏足夠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頗,甚至誤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標相對單一,導致對社會責任感認識不足。
(2)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影響了初中生責任感的養成。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家里有家庭教師,去學校有專門的車接車送,孩子在家從來不干家務,同時現在的家長都在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轉變,或許是閱歷多了,或許是覺得沒有意義。但是這些小小的言語,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義,同時少了一份關愛他人的心。
(3)學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視了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在強大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學校占據重要地位。智育被擺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無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則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與學生心理和實際生活嚴重脫節。目前學校對學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養,包括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還是“填鴨式”的理論說教和灌輸式教育,顯得“假、大、空”,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教師要明確初中歷史教育與學生責任感培養的關系
(1)培養學生責任感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目標。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目標:“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意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2)初中歷史教育是學生責任感培養的重要載體。歷史是一去不復返的,想要時光倒流,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觀,也能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就是教師在歷史的教學課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感官和思維進入歷史情境當中去,經歷歷史,獲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體驗認識歷史知識的過程。
三、教師要掌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初中;綜合實踐課;教學反思
綜合實踐課有利于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體制的改革。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進行問題的選擇和探究,從而實現學習的主動性[1]。對初中生的綜合實踐課進行教學,要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完成學習為主要的教學目的,教學的形式以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平等的關系來實現教學,才能保證綜合實踐課對初中生成長發揮起積極作用。
一、初中綜合實踐課的要點釋義
初中綜合實踐課包括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社區服務、勞動技術等教育內容[2]。其中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主要指初中教師引導和幫助初中生在校外通過參與社會和社區活動來獲取社會知識,增長社會技能,從而提高初中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研究性學習主要指的是教師通過對學生興趣愛好的深入了解和觀察,進行有針對性的進行科學指導,使學生對社會生活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來獲取知識和技能;信息技術教育主要指的是對初中生現代化技術學習的完善,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習相結合,為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提供方便;最后,勞動技術教育指的則是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主,學生在技能的學習和探索過程中,將動手和動腦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能力。
從以上課程元素中可以看出,初中綜合實踐課具有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等特點,教學模式由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學校以外的整個社會范圍,學習的內容和鍛煉的技能更加豐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意識。
二、初中綜合實踐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解析
1、教師教學觀念落后,社會對綜合實踐課不夠重視
部分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的認識有所偏差,社會對其對社會活動的重要性也不夠重視,認為在課業繁重的初中階段進行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是“多此一舉”的,導致綜合實踐課在初中階段的開展面臨很大威脅。
2、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教學效果比較低
受傳統教育影響,還有很多初中教師接受不了開放自由的課外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或者,即使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也會因為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力不從心,而導致學生并沒有在實踐中真正獲得什么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或者是教師為了應付檢查、完成規定的課時任務,完全以理論教學的方式向學生進行教授,使綜合實踐教學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3、教學資源匱乏,教學生機活力不足
初中綜合實踐課中的教學資源有限,直接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范圍狹窄,教學模式的制約建立也難以實現。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力度就遠遠不足以實現這門課程可以達到的效果,教學的方式方法不夠科學,原本豐富多彩的課程就變得枯燥乏味,實踐活動毫無生機。
4、評價機制不夠科學,難以達到綜合實踐的目的
首先初中綜合實踐課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傳統的評價機制很難按照其教學特點來進行科學的評價,由于學校和社會對綜合能力培養意識的欠缺,對其評價機制的建設個改善也沒有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綜合實踐課的成績沒有被納入升學考試的評價范圍中[3],所以學生對這門科目的參與性也不是很樂觀。
三、提高綜合實踐課教學質量的策略切入點
1、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式
在對初中生進行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規劃,因材施教。當然,綜合實踐課的任課教師也要清楚這門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原則,首先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次要熱情的與學生的家長進行交流互動,讓家長知道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教師還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保證綜合實踐課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2、豐富教學資源,合理安排資源
在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工作中,開發教學資源是教師們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狀況,針對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資源開發,即安排符合實際、貼近生活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還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另外,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不可分離的個體,教師和學生還要有所互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保證學生實踐能力鍛煉方向的正確性。
3、完善綜合實踐課的評價機制,確保課程的實效性
評價教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在綜合實踐課的教學中也不例外。這門科目的評價體制,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考慮學生的身心發育特征,還要考慮到綜合實踐課這門科目的特殊性,這項課程有著較為強烈的自由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所以對學生的評價要及時、具體和具有總結性等,是學生對社會活動和技能的學習不會淺嘗輒止,可以從實際的操作和感受中體會實踐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綜合實踐課的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觀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必須熱衷于觀察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創新,積極的探索新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汪光亮.應重視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J].安徽教育.2012,45(04):56-57.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 新課程改革 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新課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當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在思想品德教學方法上,還是重教師知識的灌輸,輕學生的主動參與;在課堂教學內容上,重課本知識的講解,輕學生的社會實踐;在學習評價上,重學生的成績,輕學生能力的培養等。如何解決以上問題,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呢?我做了初步探究和思考。
一、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針對性
2011年新初中階段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打破了思想品德學科知識體系和對具體年級的教學內容要求和限制,堅持以學生為本,有機地整合了初中階段品德、心理、法律、國情等相關教學內容,為思想品德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思想品德教材的體例和內容呈現出多種編寫形式,而教材地位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已轉變為一種學習課程標準的課程資料。為此,思想品德教師在備課前必須先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才能準確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課程的總體要求,才能更好地運用現行教材實現具體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總而言之,教師只有通過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才能勝任思想品德教學。
二、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上,有效教學首先要致力于營造一種和諧、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教師要積極支持學生參與學習、體驗學習,學會與老師、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求新知。積極倡導和營造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為每一名初中生創造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實踐機會,積極鼓勵初中生在與教師、同學的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才華,讓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夠從自身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出發,在45分鐘課堂教學里真正各有所獲。其次,教師對教學的熱情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還可以感染其他學生,使課堂內外都充滿無限活力,有助于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
三、恰當運用有效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構成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一旦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認真學習,在遇到學習困難和挫折時也不會氣餒。結合思想品德學科特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是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一教學策略的具體做法是:講解思想品德知識時,能夠聯系相關的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使學生準確了解思想品德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教會學生用敏銳的眼光分析社會,使他們體會到思想品德存在于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學生的有效學習,而學生的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是學生須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重點應該放在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上。我們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發學生的潛能,將合作、探究性學習有效地引入思想品德課堂中,徹底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以學生學法的改革來帶動教師教法的改革,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初中階段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既需要外界的正確引導和扶持,更需要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實踐體驗來真正實現。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積極探究。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思想品德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自覺過程,有利于學生不斷地激發學習思品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形成持久的學習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能動性。
五、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論聯系社會實際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的教育就是死教育,而人們的思想品德則是通過對生活的逐步體驗和認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在初中生逐步豐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提供必要的幫助。
一、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尋求各種寫作“亮點”,豐富寫作素材。
初中生生活閱歷不深,長期往返于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加之緊張的學習節奏,讓學生無暇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繽紛的世界與學生無緣,兩眼關注的是卷面成績,這樣的情況勢必會對學生寫作產生影響。筆者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擦亮雙眼關注生活,首先對自己的身邊人和事進行細致的觀察,要求學生細心觀察每天遇到的人和事,對海量的信息進行篩選提煉,總結出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素材信息。如同學中的好人好事,體現傳統美德的事件,以及具有反面典型價值的案例,等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并積累寫作素材,久而久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豐富寫作素材,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其次,筆者要求學生多讀書看報,多關注影視媒體,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了解社會發展的形勢,關注生活中出現的變化,并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發掘和提煉其中有價值的信息。另外,筆者還要求學生多向家長、親戚、朋友、鄰居等人了解感興趣的信息,如國家涉農優惠政策給群眾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糧食直補對提高群眾生產積極性等方面的影響,等等。通過這些與農村生活生產相關聯的信息搜集,學生能夠從中發掘出值得寫的有價值的素材,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
二、培養學生摘記習慣,及時固定生活“熱點”,豐富生活感知。
人的記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使當時記憶非常深刻,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也會慢慢淡忘。初中生在生活中逐步積累各類寫作素材,還要完成學習任務,最有效的方式是進行書面摘記,通過摘記將各種信息素材固定下來,需要用時可以隨手拈來。筆者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摘記本,摘記本既是平時讀后感、美文提綱、優美語段的記錄本,又是寫作素材的搜集本,隨身攜帶,遇到感興趣、有價值的內容隨時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隨時積累豐富的素材。其次,筆者要求學生在針對社會生活中熱點問題信息進行摘記的同時,不僅做簡單的記錄員,還要做初步的分析員,即要對所看到的人和事,所發生的現象進行簡要的分析評價,表明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能夠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又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另外,在學生進行摘記和點評的同時,筆者定期組織展覽和交流活動,將學生綜合筆記中的優秀成果通過展覽的方式進行展示,在全班營造競爭氛圍,促進其他學生更好地開展摘記活動。筆者還讓學生在班級內進行摘記內容的交流匯報,通過這樣的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從不同角度、視點對同一事件進行觀察分析,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廣度,讓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有助于學生在作文寫作中更好地表達主題、提煉思想。
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突破現象理解“難點”,拓展剖析深度。
在通過多種途徑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的基礎上,學生還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對主題的提煉方向是否準確,深度是否到位,要點是否抓住了,是否背離了大方向,這些素材在文章中無法有效發揮表達作用。對這一點,筆者選取了一些難點幫助學生深刻剖析,撥開云霧見天日,提高學生思維成效。首先,結合學生校園生活中出現的思維困惑進行分析,如當前初中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浪費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初中生是在生活中浪費,還是要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從生產勞動的艱辛、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勤儉是傳統美德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從正反事例的對比中提煉出正確的觀點,同時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學生所創作的文章的思維深刻性能夠得到明顯提高。其次,從學生身心特點入手剖解難題,如初中生盲目講義氣的問題,教師可以從講義氣的正確方向和反面典型兩方面入手,選取學習生活中、學習上講義氣,幫助學困生補習功課,共同提高這一正面典型,以及盲目講義氣,參與打架斗毆,鋃鐺入獄的反面典型,從兩方面進行對比,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震撼。通過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從這些生活素材中尋找正確的寫作方向。另外,教師還要善于從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理解難點入手,如針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先發展經濟再進行環境治理,還是邊發展邊治理,或是先治理后發展,學生在生活觀察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教師可以選取發達國家走過的成功之路、失敗之路進行分析對比,幫助學生明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行的道理,正確地理解、提煉出思想內涵。
四、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焦點”,拓展思維廣度。
(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對初中生進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統一。初中生年齡小,社會閱歷淺,生活、學習等經驗基本沒有,這就需要有正確的認識來做指導,否則行為就是盲目的。同時,只有在行動中運用到和體會到的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記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貫徹這一原則需遵循這樣幾點要求:首先,組織學生系統學習品德內容,促使他們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樣的實踐鍛煉,將認識落實到行為中去。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為和習慣為起點的,而這些行為和習慣是充滿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對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圍發生的事情的個人態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實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必須組織初中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另外,教育者要堅持做到對學生知行統一的要求和評價。初中生獨立意識增強,一方面渴望長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因此,教育者要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在教導學生品德知識的'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的行為,指導他們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沖動等錯誤的行為。
(二)品德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首先,品德教育內部要統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貫穿學校工作的始終,是全體教職員工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應將品德納入其中,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思想品德認識作為工作的指標之一。其次,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要統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闡述:“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綜合為一個總的力量時,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造成了“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要善于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加強溝通,消除差異,形成強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連貫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順利開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上列舉了幾個方面。隨著社會發展,我們還得不斷吸收新的原則,更新原來的一些原則。
二、新時期加強初中生品德教育對策
(一)改進品德教育的內容
品德內容作為品德教育關鍵一環,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品德成功與否。首先要強調品德教育內容的連貫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領域,即交往、責任、法律和關注社會,總體上的內容安排是考慮了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的,但從表中明顯感覺到各知識的斷層,缺乏整體的內在聯系,沒有循序漸進地對學生思想進行感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打破書本的局限性,將知識橫向縱向聯系,并適時添加新的內容。其次,賦予品德內容新思想,如正確競爭觀念的教育,體會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又如全球意識和觀念的教育,讓學生明白愛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行善與防惡的統一,我們要教導學生在見義勇為的同時要學會保護自己,做到見義智為。
(二)改進品德教育的途徑
首先,我們要改進思想品德課教學。提倡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別重視它的實踐性,教學的方法都是按照從特殊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從具體現象和事例入手歸納教育理論。這樣的方式才可觸及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深處的東西,而只有徹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論才可能在行動中化為現實。以中立的方式解讀課本,以第三方的視覺來闡釋其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的去探索,判斷和提出看法。教師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為改進提出更好的建議,最后回歸課本,優秀的落到實處加以學習,不足的予以補償甚至改正。其次,開展學校層面的活動,如紅色旅游,可以帶著學生參觀烈士紀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時,思想品德意識也相應得到了提高。開展校園內的爭做十好少年,將同學們在書本上學校的禮儀規范落實到行動中去。開展班級層面的活動,除了學校統一組織活動之外,班級也可根據自身班級學生的特點,開展有特色的班會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統一。
(三)改進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強品德的常規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樹立“育人為本,品德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對品德工作要認真和重視起來,端正工作態度;完善品德考評制度,學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師完成,加強對教師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規范其品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