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自然災害

農村自然災害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19 17:1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自然災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自然災害

篇(1)

對于應急管理機制的內涵,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在突發事件事前、事發、事中、事后全過程中,采取的各種制度化、程序化的應急管理方法與措施’,并認為其具有固化性、規范性、累積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的特點。”④因此,從這一解讀而言,我們認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是指在突發自然災害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政府及其他公共管理機構為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采取的各種制度化、程序化的應急管理方法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監測預警機制

監測預警機制是根據某種災害演變的規律,應急管理主體使用科學的方法,對災害的產生、發展進行監測,并在分析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做出預測,做好充分預防準備,提前采取相應措施,以降低或消除不利后果的活動。當災害發生時,根據災害級別的不同而啟動與其相應的應急預案。建立監測預警機制,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對自然災害所涉及到的范圍和可能涉及到的領域進行準確的預判,將災害扼殺于萌芽狀態,是避免和降低自然災害給人們正常生產、生活帶來的威脅與損害最有效的手段。

1.2信息報告機制

信息與信息上報是地方政府對信息反應能力的體現之一。目前,我國縣級政府實行的信息報告機制是分級上報,具體分為初報、續報、核報。①初報。本行政區域內發生自然災害,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在災害發生后的2小時內,向地(市)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告(含分鄉鎮數據)。對于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房屋大量倒塌、農田大面積受災等嚴重損失的自然災害,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在災害發生后的2小時內,同時上報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民政部。②續報。災情穩定前,省、地(市)、縣三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均須執行24小時零報告制度。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每日9時之前將最新災情和救災工作情況向地(市)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上報。③核報。災情穩定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組織力量,全面開展災情核定工作,并逐級上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在5日內核定災情和救災工作數據向地(市)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告。政府信息獲取能力與渠道關系到地方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主動性與有效性。

1.3響應處置機制

響應處置機制一般包括三方面:決策機制、指揮協調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目前,各級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決策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收集決策信息、弄清災害狀況及程度、制定決策方案、執行決策方案、檢查執行情況、反饋各種信息等。災情發生后,各級政府實行的指揮協調機制主要包括:預警通知———激活應急預案———建立或啟動應急指揮中心———召集與分派工作組深入現場指導工作———召開新聞會等。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是應對突發事件不可或缺的力量,各級政府采取的社會動員措施包括:進行宣傳、組織捐贈活動、公布捐贈信息等。除此之外,在災區,政府也積極動員,進行宣傳教育,指導災民開展自救、互救等。

1.4善后處理與評估機制

善后處理與評估機制是應急管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將災區的日常生產、生活恢復正常的狀態和秩序,所進行的各種善后處置活動。各級政府善后處理事項主要包括:轉移災民、排查次生隱患、恢復基礎設施、部署重建工作、進行災后總結、實施災后補償以及人員獎懲等。評估事項主要包括:評估預案的合理性、評估各部門的災害處置效果、評估部門整體應對災害的能力以及構建災害分類、分級的指標體系。進行善后處理與評估是在過去的基礎上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也為進一步的應急管理工作提供經驗,指明方向。

2南疆農村地區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

2.1應急管理機構設置落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頒布以后,由國家最高層人民政府到縣級人民政府都紛紛相繼設立了政府的應急辦公室,南疆農村地區各級政府也相應地設立應急辦公機構。但是由于對應急辦公室的設置,國家并沒有制定統一的設立標準,導致不同層級不同地方設置的應急辦公室五花八門,形式各異。有的是獨立設置,有的是掛靠在當地政府辦公室。有的屬于行政機構,有的又屬于事業單位。應急辦公室是應急管理指揮主體和責任主體,是應對自然災害最根本的組織保障。但機構的設置混亂,有名無實,導致應急管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2.2監測預警機制建設薄弱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應急管理工作的需要,南疆農村地區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建設仍較為薄弱,突出反映在預警監測設備和手段相對落后,應急信息傳輸不暢。以氣象部門為例,天氣預報不夠準確,預測能力仍然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由于各種軟硬件設施配備不足,氣象災害的應急監測水平較低,預報預測準確率不高,精細化水平欠缺。尤其是地形復雜、山高溝深的特殊地區,局部小氣候變化迅速,更難以預測。除此之外,氣象預警信息的覆蓋面還不夠寬,特別是對偏遠山區、牧區的預警信息覆蓋率較低,監測狀況不能完全滿足應急預警工作的需求。

2.3響應處置機制有待健全

目前,南疆農村地區的應急響應機制運作遲緩,跨部門行動欠缺綜合協調性,相關機構職能分散。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各級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應充分發揮主導者作用。但在多次的自然災害應急救援過程中,各應急主體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缺乏,職責交叉和脫節現象嚴重,條塊分割加重了應急指揮協調的難度。在常態管理中各部門間為爭奪利益,推諉、扯皮現象就屢見不鮮。在災害發生的初期階段,某些部門領導存在僥幸心理,沒做好充分準備,增加了災害處置的難度。因此,提高基層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重視基層政府各部門應急管理聯動機制和合作機制的建設是當務之急。

2.4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保障不足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預防災害、進行救援和應對所配置的設施和資源的總稱。新疆南疆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地區財政資金有限,各種應急技術、物資、人才極其缺乏。常常存在應急設施陳舊老化、技術滯后、應急資源配置不系統等問題。加上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缺乏訓練,災害中救援的行動力與應變力明顯不足。很多地震頻發的地區,由于缺少救援工具,地震發生后,災民只能靠鐵鍬、鋤頭等農具挖掘,嚴重影響了應急救援的開展與實施。合理的應急設施和資源的配置,是縣級政府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救援成功的重要保證。

3完善南疆農村地區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的對策

3.1完善應急管理機構的建設

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涉及的部門較多,比如:國土、地質、農業、林業、畜牧、氣象、水文、水利工程、民政、公安、交通等部門。單個部門的管理將無法達到綜合減災效益的目的。南疆農村地區各級政府應當完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構的建立,建立統一專門的應急機構。這種應急管理創新模式的關鍵在于將分散于各部門的應急管理工作統一由應急管理職能部門來實施。將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信息傳遞與公布、應急決策、應急響應、公眾溝通、資源的配置與征用、事后恢復與重建等職責應對活動統一賦予該綜合應急管理部門,從而真正解決長期存在的因部門分工不明確、責任主體不明確,而導致的準備、預防、應對和恢復等工作難以落實的問題。

3.2健全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健全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是客觀、及時、準確地監測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為預警提供依據的重要基礎。面對自然災害,哪怕是最原始的預警系統,也能挽救人民生命財產。現階段,在有條件的地區,應深入研究和科學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災害案例,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對自然災害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進行總結,提高各類突發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綜合分析能力。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做到早預警、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并且還要在財政上予以支持,在政府財政預算中納入其所需經費,并給予法律保障。

3.3建立應急協調聯動機制

應急管理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諸多部門、領域和區域,必須依靠各級政府和各方社會力量的參與。首先,理清各方參與部門職責,化解部門利益,協調部門合作。按照屬地為主、分類管理、條塊結合、分級負責的應急管理機制,建立橫向與縱向各部門間人、財、物以及信息等各種資源的共享機制。其次,建立高效的應急聯動機制。整合各方參與主體,統一指揮,做到靈敏反應、有序協調、高效運轉的應急聯動機制,形成快速處置突發自然災害的合力。最后,加強應急演練。演練可以提高應急救援隊伍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提高應急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升熟練程度,從而增強系統的應急處置能力。

3.4完善自然災害的人、財、物應急保障機制

篇(2)

關鍵詞:糧食產量;自然災害;灰色關聯度;稻谷;玉米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017-3

1 相關研究回顧

中國是農業大國,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之一,糧食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極大,糧食安全問題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學者們也就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取得較一致的共識。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升高、自然災害發生的范圍擴大、災害強度加大、災害發生周期縮短、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何靜,1997;王國敏等,2007);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影響巨大(尹成杰,2009;龍方等,2010);自然災害與糧食生產關聯度呈現周期變化(龍方等,2011);干旱和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影響最大(王春乙等,2007;佟遠明,2006;王道龍等,2006);極端氣象災害、農業生物災害影響加劇(黃國勤等,2005;李帥,2010)。同時有學者對自然災害對居民糧食消費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張穎華,2010)。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必須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包括恢復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張營等,2007)、減災和農業風險管理意識(孔圓圓等,2007;徐雪高等,2010);完善災害防御體現(王桂榮等,2007;矯梅燕,2010);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馬九杰等,2005;何燕等,2010);提升災害研究、預測水平(黃國勤等,2005;顏曉飛等,2009)等等。

目前學者們有關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影響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值得肯定和借鑒的成果,但是考慮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從宏觀研究對提升抗災水平、保證糧食產量穩定作用有限。因此,本文在于通過研究自然災害對貴州糧食生產的影響,提出對策建議提升貴州糧食生產能力,保證糧食產量穩定。

2 數據來源與處理

2.1 數據來源

本文涉及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2011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業統計資料匯編》。其中,1978~2007年的農作物播種面積、稻谷播種面積、稻谷產量、小麥播種面積、小麥產量、玉米播種面積、玉米產量、水災受災面積、旱災受災面積、風雹災受災面積和霜凍災受災面積數據源于《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業統計資料匯編》,2008~2010年對應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2.2 數據處理

在中國發生的多種災害中以自然災害(包括干旱、洪澇、干熱風、霜凍、臺風、雹災、塵暴、寒潮等)對農作物產量影響最大。統計年鑒中統計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雹災和霜凍災,根據貴州糧食生產結構和農作物生長特點本文以水災、旱災、風雹災作為研究對象。由于在統計年鑒中沒有單獨的糧食作物受災資料,因而本文假定糧食作物受災狀況等同于農作物受災狀況。相關指標計算方法為:

(1)、(2)式中,N表示單產,單位千克/公頃;TN表示產量;S表示播種面積;P表示受災率; 表示受災面積;TS表示農作物播種面積。

3 播種面積和單產對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

3.1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貴州糧食生產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643.5萬噸上升到2009年的1168.3萬噸,增幅81.55%。貴州省的糧食生產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78~1990年低增長時期,糧食由643.5萬噸增長到721.0萬噸,增幅12.04%;第二個階段1991~2000年快速增長時期,糧食由885.5萬噸增長到1161.3萬噸,增幅80.47%;第三個階段2001~2009年低增長時期,糧食由1100萬噸增長到1168.3萬噸,增幅6.18%。三大糧食作物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有各自特點,其中稻谷所占比重由52.0%降至38.8%,小麥所占比重一直低于16.0%且在1993年以來有下降趨勢,玉米所占比重由27.0%增至34.7%。由此可見,研究貴州糧食生產必須要研究稻谷和玉米的生產。

3.2 播種面積和單產對貴州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

糧食產量主要是由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產水平決定的,即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產的變化影響糧食產量的變化。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產對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分別有多大,需進行計算和分析。

糧食產量(TNt)的年際變化(TNt),可分解為單產(Nt)變化影響( ,其中 為單產的年際變化量, 為前一年播種面積)和播種面積( )變化影響( ,其中, 為播種面積的年際變化量, 為當年單產)兩個部分,即:

(3) ; 表示年份。

用(4)—(6)公式分別表示單產、播種面積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4)—(6)式中, 表示單產、播種面積對稻谷總產量的總影響程度, 表示單產影響所占比例, 表示面積影響所占比例。

表1 稻谷、玉米單產和播種面積對貴州稻谷、玉米產量的影響(%)

利用上述方法對貴州1978~2009年稻谷、玉米生產數據進行計算,得到表1。由表1可知:①總體而言,單產變化是影響總產量變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稻谷單產貢獻約為82.97%,面積貢獻約為17.03%;玉米單產貢獻約為75.96%,面積貢獻約為24.04%。②總產量減產、增產年份單產貢獻都在70%以上。這表明,在糧食產量變動中單產的提高起了主導作用。

4 稻谷、玉米單產與自然災害因素灰色關聯分析

4.1 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產量的提取及處理

物質投入、科技進步、財政支農、農業基礎建設及農田治理和自然災害是影響糧食單產的主要因素。根據發揮影響的時間長短可以把主要因素分成兩類:一類是長期發揮影響作用的因素,有農機投入、科技進步、財政支農、農業基礎建設和農田治理;一類是短期發揮影響作用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災害。鑒于此,本文把糧食單產分為長期趨勢單產和短期波動產量。

(7)式中 是實際單產; 是長期趨勢單產,反映物質投入、科技進步、財政支農、農業基礎建設和農田治理對糧食生產影響產量; 是短期波動產量,反映自然災害影響單產偏離長期趨勢的產量,即自然災害影響下的產量。目前,測定產出長期趨勢的方法很多。本文中選擇HP濾波法。

表2 貴州1978~2010年自然災害影響下的稻谷、玉米產量

注: 表示稻谷短期波動產量, 表示玉米短期波動產量,單位:噸/公頃

利用Eviews軟件得到代表稻谷、玉米長期趨勢單產的HP值并計算出自然災害影響下的產量(見表2)。

4.2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自然災害受災情況分析

根據公式(2)對貴州1978~2010年農業生產數據進行計算,得到旱災受災率( )、水災受災率( )、風雹災受災率( )及霜凍災受災率( )。

由于自然災害受災率與自然災害影響下的產量之間呈現反向相關關系,而灰色關聯分析是分析變量間一致性,為研究的方便,故令 ,得到未受旱災率( )、未受水災率( )、未受風雹災率( )及未受霜凍災率( ),見表3。

4.3 稻谷、玉米單產與自然災害因素灰色關聯分析

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上文計算得到的貴州1978~2010年自然災害影響下的稻谷、玉米產量以及各種自然災害未受災率等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結果,如表4、表5所示。

注: 表示未受旱災率與自然災害影響到的玉米單產的關聯度;( 表示未受水災率與自然災害影響到的玉米單產的關聯度; 表示未受風雹災率與自然災害影響到的玉米單產的關聯度; 表示未受霜凍災率與自然災害影響到的玉米單產的關聯度。

根據表4、表5可知,①四種自然災害未受災率對稻谷單產的影響強于對玉米單產的影響。其中,四種自然災害未受災率與稻谷單產的關聯度在0.7760~0.7792,與玉米單產的關聯度在0.6125~0.6191。有兩個原因:一是稻谷和玉米的抗逆性不同;二是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與稻谷、玉米的生長時間不同;②四種自然災害未受災率與稻谷、玉米單產的關聯序差別較大。其中,未受旱災率對稻谷單產的影響最強,以此為未受水災率、未受風雹災率和未受霜凍災率;未受水災率對玉米單產的影響最強,以此為未受霜凍災率、未受風雹災率和未受旱災率。因為稻谷是喜水作物,抗旱能力差,故旱災發生對稻谷單產影響較大;玉米是喜溫怕濕作物,抗澇能力差,故水災發生對玉米單產影響較大。同時說明一方面該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的抗旱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基礎農田治理有待加強。

綜上可知,①稻谷和玉米的抗逆性強弱的不同;②農田水利設施對糧食生產影響較大;③農田基礎設施存在不足和不合理的問題;④農田治理有待加強。

5 對策建議

5.1 加強對糧食作物研究,提高農作物的抗災能力

一方面加強糧食作物育種研究,提高糧食作物的抗逆性;另一方面加強糧食作物栽培研究,推廣科學栽培管理以增強糧食作物的抗逆性。

5.2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管理

一是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較少的地區加強建設;二是在農業基礎設施管理不到位的地區加強管理;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農業基礎設施使用效率。

5.3 加強農田治理

一是發展農田防風固沙林,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平整農田,避免旱時不便灌溉,澇時不便排水;三是推廣深耕改土,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

另外,考慮到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等特征,要減輕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一是要提高農業災害監測預警能力,二是健全農業自然災害服務體系,三是加大救災補損力度,提升戰勝自然災害能力。

總之,應對自然災害就要積極搞好防災、抗災、減災準備工作,努力做到未受災地區多增產,輕災地區不減產,重災地區少減產,努力保證糧食產量穩定。

參考文獻

[1] 何靜.對農業自然災害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問題,1997

(6):37-40.

[2] 王國敏,鄭曄.中國農業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與防范體系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 李茂松,李章成,王道龍,楊修,鐘秀麗,李正,李育慧.50年

來我國自然災害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自然災害學報,2005,

142:55-60.

[4] 尹成杰.糧安天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 龍方,楊重玉,彭澧麗.糧食生產波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9):97-104.

[6] 龍方,楊重玉,彭澧麗.自然災害對中國糧食產量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5):33-44.

[7] 王春乙,婁秀榮,王建林.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37-43.

[8] 佟遠明.當前我國稻米市場特點及趨勢分析[J].農業展望.2007年第6期.

[9] 王道龍,鐘秀麗,李茂松,楊修.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要氣象災害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與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6年第7期.

[10] 黃國勤,錢海燕.江西省近年來的農業自然災害及其防治對策[J].災害學,2005,02(2):61-65.

[11] 劉年喜.農作物生物災害的形勢與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07,6:41-43.

[12] 楊正周.極端氣候對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影響及保障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329-330.

[13] 李帥.淺析極端天氣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和對策[J].決策觀察,2010(8):33.

[14] 張穎華.論自然災害對居民糧食消費安全的影響[J].消費經濟,2010(3):2-84.

[15] 張營,徐剛.陜西省農業自然災害與減災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5):1450-1451,1454.

[16] 孔圓圓,徐剛.重慶市自然災害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3412-3413.

[17] 張平,索志林,唐立兵.芻議農業自然災害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的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0,8(3).

[18] 徐雪高,沈杰.我國農業自然災害風險現狀、成因及應對機制[J].天府新論.2010(1)

[19] 王桂榮,李志宏,王慧軍,賈建明,范鳳翠,石玉芳,李敏.河北省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的特點、成因及對策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7,2(3).

[20] 矯梅燕.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6).

篇(3)

一、邊遠山區糧食應急加工現狀

本次調研的范圍是邊遠山區缺糧農村,其中冰凍雪災期間糧食部門緊急調糧援助的農村列入調研重點。調研內容主要有:邊遠山區農村大米應急加工基本情況等。這次共調研了個鄉鎮,個行政村,個村民組,戶家庭,被調查人口為人。調查鄉鎮、村和村民組數分別占缺糧山區總數的%、%和%。

由于邊遠山區農村經濟都很落后,耕地少,基本不種糧食。即使極少數農戶擁有山地,也主要種植旱糧。近年來,山區交通環境日益得到改善,農戶的存糧數量也隨之減少,農戶存糧食主要為成品糧,多數為隨購使用,沒有大型的存糧容器,都為米缸和木制容器,平時都為食用完即購,不備過多的糧食,如遇糧食價格上漲、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突發事件來臨時,有爭購風潮。每個自然村都有糧食銷售點,全部銷售成品糧,成品糧以大米為主,農戶方便使用。由于缺糧,絕大多數無糧食加工企業,少數有水田的村因只種植一季中稻,也僅個別農戶家中置有一兩臺小型碾米機。糧食經營企業也很少,少數村也只有經營日用雜貨的店兼營少量糧食。

二、當前邊遠山區農村糧食應急加工存在的突出問題

本次調研了解到,我市邊遠山區農村糧食應急加工問題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1、農戶存糧備荒意識淡薄。主要是交通方便和購糧網點的增多,農戶多年沒遇重大自然災害,風調雨順已成為習慣。對已往儲備成品糧的習慣已淡忘,備災備荒的意識更是淡薄,基本是吃一點購一點,家中極少庫存。加工大米的更少。

2、山區境內沒有糧食加工企業,農戶多為購買成品糧,而山區氣候變化較大,存糧器具簡陋,不利于成品糧長期存放。只有少數村的個別農戶擁有幾臺小型碾米機,設備簡陋,加工成品質量較低。

3、網點雖多,但存糧少,抗風險能力差。邊遠山區有諸多的糧食銷售網點,但多為個體商店,不是以糧食購銷為主,僅是附帶銷售,加之,受經營場所、資金等方面的制約,其經營之道也只能是勤進快銷。經營量小、庫存少,遇到特大自然災害,遠不能滿足應急情況下的用糧需要。

三、解決邊遠山區糧食應急加工問題的幾點建議

根據邊遠山區農戶存糧現狀,現就做好我市邊遠山區農民糧食應急加工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宣傳,增強農戶科學儲糧備荒意識。各級政府特別是縣、鄉一級政府要廣泛開展宣傳,增強農民居安思危、抗御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意識。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向農民宣傳簡便易行的科學儲糧和加工技術,引導農民科學加工,減少損失損耗。

篇(4)

關鍵詞:自然災害、城鄉居民、應急

一、贛州自然災害主要特點

贛州,地處江西省南部,位于贛江上游,東以武夷山脈為阻,西以羅霄山系為障,南憑巍峨的南嶺,北臨低矮的雩山,形成一個周高中低,向北開放的地形。由于這種特殊的地形,北方強冷氣流極易侵入該地。因此,贛州地區自然災害主要特點為:

1、自然災害種類多,甚至連其他地區少有的災害也經常發生。如,贛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所致的惡劣天氣春寒、瘴疫等。

2、發生頻率高,幾乎無年不災。更有甚者,往往有多種災害在某一時期內同時爆發,更增加了危害的程度。尤其是水澇旱災特別嚴重。頻繁的自然災害,給贛南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它不僅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而且使人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損失。例如,水旱風雹都是贛南極為常見同時危害性極強的災害,每次災害都使農業遭到極大損失。

二、當前贛州應對自然災害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應急預案體系有待進一步具體化

橫向來看,贛州市各級地方政府雖然已就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做了大量工作,編制了總體應急預案和眾多針對性的專項應急預案,但是預案體系仍不系統、不全面,很多場所、部門的應急預案尚未制定,應急預案體系有待于進一步細化,以達到應急處置預案無縫隙化的目標;縱向來看,各級人民政府及農村、社區基層組織的應急預案體系也不健全,雖然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應急預案體系,但是仍有較多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一級政府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還十分薄弱。此外,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基層單位預案體系建設也難以適應現實需要。

2、各級部門應急培訓和演練工作不足

目前,雖然各級政府、部門等應急預案體系已具雛形,但更多的是按照突發公共事件的常規來制定的,絕大多數預案尚未啟動過,除消防、公安等少數部門安排演練外,其他部門尤其是基層政府部門并未對相應的應急預案積極開展模擬演練或者是進行相關培訓。只有通過進行實際的應急培訓和演練工作才能知曉編制的應急預案是否科學切實可行,另外,對應急的具體運作程序也可進行了解。要真正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培訓和演練是最好的方式。有了憂患意識僅僅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掌握安全知識,第三步還要通過培訓和演練變為安全技能和指揮才能。

3、救濟物資儲備以及公共財力不足

自然災害的突發性特點, 要求應對自然災害必須居安思危, 防患于未然, 做好救濟物資儲備非常重要。在調查中發現, 一些地方政府沒有儲備足夠的救濟物資, 而是在災害發生后, 緊急召開會議臨時籌措資金,一定程度上延誤了救濟時機。在鄉(鎮)一級,普遍是保吃飯的財政,沒有財力用于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也沒有建立應急物資、裝備的儲備機制;在村一級,集體經濟非常脆弱,還有一部分是空殼村,自我救助能力較低。一遇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只能是請求和等待上級調撥物資和裝備予以支援和救助,難免渴近水遠、捉襟見肘,影響減災效果。除此之外,在調查發現, 雖然政府給予了及時的救濟, 但是救濟標準偏低。然而,科學合理的救濟標準是救災物資實現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標志。與此同時,救濟覆蓋范圍有限。長期以來, 我國救濟標準偏低, 救災資金總量不足, 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只能用有限的救災資金保障重點對象的救濟, 總體水平不高。

三、提高贛州市城鄉居民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的有效途徑

1、多舉措強化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在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中,大多源于防災減災、自救意識的單薄或空白,因此首先要重視災前教育。政府應加強對當地災害的災前征兆、災害背景和防災準備的宣傳教育。要通過編制各類災害的科普讀物、彩頁、張貼畫,以及舉辦知識講座、攝影展、專板專欄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介,宣傳自然災害和科技成果,普及災害基本知識、防災避險常識。其次,加強臨災教育。可針對災害區域分布特點,分地區、分層次、分對象傳授,特別要深入農村、學校、社區進行廣泛宣傳,把災害常識宣傳工作常規化、普及化,從而不斷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使人人知道怎樣防災、抗災,災害來臨時如何自救和互救,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第三, 加強災后教育。災害發生后, 災民容易走向心理極端, 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2、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綜合減災管理體系

各種自然災害都有其各自形成、發展和致災的規律,但從總體上看,各種災害的發生都是存在著非常明顯的關聯性。我國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分災種管理機制,各涉災管理部門之間缺乏災害信息和數據的通道,這種情況限制了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因此,各級政府應盡快建立相應的綜合減災管理體系,完善綜合自然災害監測網絡,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機制和技術規范,加強災害鏈的綜合防御。

3、進一步完善各類預案,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

針對現有應急預案體系不完備的狀況,繼續完善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形成完備的各級政府應急預案體系。特別是要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完善大型群眾性活動的應急預案體系,要著重提高應急預案的操作性,使預案明確回答事前、事發、事中、事后誰來做、怎樣做、何時做,用什么資源做,而且需要通過必要的演練來不斷完善,增強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科學性、時效性、完整性和經濟性。

4、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高效的應急信息平臺

盡可能采用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備,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將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監測、預測、應急決策、資源調配等各個方面,堅持信息先行,快速反應。充分利用現有部門和地方公共安全資源為基礎,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立足自主創新和強化科學管理為途徑。■

參考文獻

1、 鄒春生、自然環境與客家人文特質的形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

2、 張永領 基于應急管理階段的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工業安全與環保 2010(9)

篇(5)

[編者按] 我國5·12汶川8.0級大地震發生后,在抗震抗災、恢復生產的過程中,災害會計的作用日益突出。而我國的災害會計研究尚未成體系,影響和限制了災害會計獨特作用的充分發揮。鑒于此,我刊特別推出“災害會計”欄目,誠邀會計界專家學者就突發重大事件中的會計、財務、稅務、審計等相關議題進行研究探討,以期推動我國災害會計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摘要】各類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改變了企業生存的環境,拓寬了企業的風險邊界并提升了企業的風險等級,企業財務風險從廣度和深度上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本文對國內外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財務問題、我國研究自然災害財務理論與實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對自然災害財務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了探討, 為形成我國獨立的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與管理體系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自然災害財務管理體系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如地震)、海洋災害(如臺風)和其他突發性災害(如森林與草原火災)等,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害,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近年來,我國企業遭受自然災害的現象越來越頻繁,企業經營業績受到嚴重損失。國家高度重視自然災害對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務院令[1993] 第139號、財稅[1994] 001號、財稅[1997] 116號、國稅發[2000] 38號等法規文件相繼規定了企業遭受自然災害稅收優惠政策的若干條款。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財政部、國稅總局公布了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稅收政策,但學術界尚未針對自然災害財務問題作出專門的系統化研究,由于缺乏災害財務理論的指導,企業災害財務的實踐一直以來處于摸索階段。基于此,本文提出“自然災害財務”觀念,對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財務問題進行述評,并基于自然災害環境和企業風險視角,對發展自然災害財務的重要意義及自然災害財務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為形成我國獨立的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與管理體系奠定基礎。

一、文獻回顧

對于自然災害的研究,國外學者更多關注的是政府危機管理,圍繞自然災害管理法規的建立健全、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健全和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三個問題來展開。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建立了一整套關于自然災害危機管理的法規,如美國頒布了《洪水災害法》、《災害救濟法》、《地震法》和《海岸帶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來規定和約束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危機管理的職能及其行使,并規定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為自然災害管理機構。而日本則頒布了《災害對策基本法》(1961)、《地震保險法》(1964)、《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1976)、《災民生活重新安排支援法》等28項防災法律,并規定內閣府為國家災害危機管理機構。國外政府建立了比較科學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專項巨災風險保障基金并由政府對此進行嚴格監管,對保險公司賠償限額以外的部分給予補償,并分擔保險公司的風險,為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政府加大在防災和監測系統等公共品上的投入,加強事前預防,做到把風險分散在災前;利用國際發達的再保險市場來分散風險,將災害風險向國際市場轉移;發行巨災保險債券,利用資本市場來分散風險;推出自然災害金融衍生品,如災害指數期貨,利用期貨市場分散風險。在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方面,對自然災害保險進行政府補貼,建立健全巨災保險法律制度,規定巨災保險為強制險種。同時,對自然災害保險實行財政補貼,將巨災保險從一般商業性保險業務中分離出來,作為政策性保險業務來經營,由政府采取多種方式給予政策扶持。而保險賠付已經占據災害損失救助的主導地位,在分擔巨災損失、履行政府責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見,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政府危機管理的研究來提高整個社會體系抗災救災的效率,而對企業內部防災、救災和災后重建等具體財務問題較少涉及,也沒有作深入的專題研究,所以聯系微觀層面研究企業內部自然災害財務問題還不夠。

對自然災害的社會經濟研究,近年來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研究領域集中在救災資金籌集機制和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兩個方面。我國目前災害資金的籌集機制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其他資金形式作為補充。救災資金的來源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財政撥款、保險理賠、救災基金、銀行貸款和國內外捐贈等(李可可,1996),巨災證券的發行作為救災資金來源的一種嘗試(滕帆,2002;韓天雄、陳建華,2003)。國內學者從水旱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村災害等不同的層面和視角探討了對災害經濟評估的原則和方法,著重從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相結合并以貨幣計量為主的原則出發,提出了資產價值評估法和資源價值核算法(張文華,2003),并進一步從人力資源價值理論的層面,提出了評估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價值損失的方法和模型(于慶東,2004)。在將農村災害經濟評估劃分為預評估、災期評估、災后跟蹤評估、減災效益評估四種類型的基礎上,嚴立冬(1998)根據農村災害的災前、災中、災后三個不同階段,設計出一套農村災害經濟評估指標。另外,國內學者還對災害風險的應對、災害資金的補償機制和救災款物審計作了一定的探討,包括從經濟發展理論模型構建的視角提出了災害風險最小化目標和合理途徑(何愛平,2002),從建立地震災害資金補償機制的重要性出發探討了建立我國多形式結合的災害資金補償機制(苗崇剛、侯建盛,2007),從救災物資管理的視角提出了救災物資審計的要點。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學者對自然災害經濟問題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災害經濟的資金籌集和價值評估,而對企業災害財務問題的研究只是在相關文獻中零星可見,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二、研究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世界上1/3的自然災害發生在中國,這種狀況近年來在我國表現得尤為突出,每年因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千億元。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國“十大自然災害事件”表明,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在2007年都遭受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的襲擊,旱災、洪災、地震、臺風、強雷暴雨、暴風雪和風暴潮陸續上演,在這短短的一年中,自然災害席卷了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七省以及淮河流域,重慶、四川、濟南、云南等許多大城市損失慘重。2008年1月,我國中南部地區迎來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風雪,停水斷電,民航、交通受阻,煤、油全線緊張,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 000億元人民幣。繼雪災之后相隔不到四個月,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大地震,八省市受到震撼,死亡人數超過69 000人,失蹤18 000多人,倒塌房屋80余萬間,供水、電力、交通及通訊全部中斷,余震不斷,人民生命和財產遭受重創,災區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汶川大地震后,東汽集團在漢旺鎮的一個公司80%的廠房倒塌或受損,1 000多名工人被埋,初步估算直接經濟損失50多億元。地震對四川省旅游業也造成了巨大沖擊,全省僅旅游業因地震而發生的損失就超過6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這次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 000億元之巨。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不僅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自然災害已經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逐漸演變成為企業環境的常態,極大地拓寬了企業的風險邊界,提升了企業的風險等級。我國企業必須直面這一環境巨變,強化風險意識,構建新型企業戰略,以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微觀基礎,而企業財務管理則是企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結合自然災害研究企業的財務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構建系統科學的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用以指導和支撐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實踐,不僅十分必要,而且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三、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理論體系

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應首先說明對傳統企業財務的銜接與拓展,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成為企業環境常態的情況下,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直接催生了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在內容構成上包括企業自然災害財務基礎理論、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以及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發展理論,如圖1所示。

1.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特點。企業自然災害財務與傳統財務的區別首先表現在理財環境的巨變。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研究企業因災嚴重受損條件下導致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下的特殊財務問題,主要包括抗災救災與災后恢復重建所需資金的籌集、使用與監管問題,具有全局性與專門性的特點;其次表現在要貫徹以人為本、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應放在首位的原則上,要把保護企業職工生命安全和減少企業財產損失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來抓,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產自救,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

2.自然災害財務的基礎理論研究。自然災害財務基礎理論是建立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和自然災害財務發展理論的基礎,自然災害財務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環境、自然災害財務假設、自然災害財務目標、自然災害財務對象、自然災害財務風險、自然災害財務戰略、自然災害財務投融資、自然災害財務調控、自然災害財務機制等基本理論問題。其中,自然災害財務機制是核心和紐帶,它將其他的災害財務構成要素有機聯系起來。企業的自然災害財務機制包括災害財務預警機制、災害財務應急機制和災害財務補償機制以及各種災害財務機制的調控機理、不同災害財務機制的協調和運轉等。

3.自然災害財務的應用理論研究。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與企業選址、國家自然災害財務體制建設、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機制的設立和運行、自然災害基金的提取和監管使用、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監測、自然災害損失評估(企業內部損失評估和基于產業鏈的損失評估)、自然災害稅收問題、自然災害財務保險、巨災證券發行、自然災害衍生金融產品、風險資產證券化、災后重建財務問題、非災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捐贈效應以及企業災后財務戰略調整等。

4.自然災害財務的發展理論研究。自然災害是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自然災害財務的發展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必要將自然災害財務和可持續發展財務、環境財務、社會責任財務、人本財務、柔性財務、戰略財務、風險財務、資本市場財務等聯系起來加以研究,梳理脈絡,打通相關學科之間的研究路徑,為發展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與實踐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促進我國自然災害財務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二)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管理體系

我國現階段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還處于自發和摸索階段,缺乏實際經驗,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意識薄弱,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管理手段落后,企業災害損失預防及投資項目預算缺位,企業防災抗災資金救助機制不健全,災后重建財務管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等。需要加快推進企業自然災害財務建設,培育企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意識,應用先進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技術,形成企業防災抗災救災資金長效機制。

1.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與企業設立。

自然災害財務風險巨大,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受災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必將受到嚴重影響,不加預防或處置不當,極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使其喪失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導致企業災害財務問題向破產清算財務問題轉化。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發生前、發生過程中以及發生后的財務機制,使企業財務系統在抗災、防災、救災和災后重建中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抵御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及衍生災害,減少自然災害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沖擊。筆者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統一的自然災害預報中心。目前,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預報工作隸屬于不同的政府機構,即便是同一類型自然災害,其探測、評估、分析、預報等工作也劃歸若干部門主管,這種制度安排使得各機構、各部門缺乏對自然災害的全面、系統把握,造成預報工作效率的低下。實際上,自然災害發生有很多征兆,包括地質、氣象、生物等方面,機構和部門條塊分割不利于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也給企業災害財務風險預警帶來困難。企業災害財務風險預警建立在國家自然災害預報系統的基礎上,依托全國統一的災害預報中心,企業財務系統可以根據災害預報所涵蓋時間范圍(長期、中期、短期、即期)和空間范圍(全國、地區、省、地市州等)作出不同的反應,以規避或降低企業財務風險。而且,當企業涉及對外業務關系時,還需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災害預報,避開或阻斷自然災害風險鏈,提升國際財務風險管理水平。

企業設立時的地址選擇必須依據全國災害預報中心提供的各地區災害預告信息進行正確決策,盡可能避開地層斷裂帶和災害頻發地區。所以,正確的企業選址是企業應對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的一種初始投資策略。汶川大地震使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損失慘重,企業管理當局沒有重視漢旺處于地震斷裂帶,長期內將會發生地震這一長期預報信息,企業選址失誤,最終給企業造成巨大投資損失。所以,結合災害財務風險預警作出正確的企業選址決策是十分必要的。

2.企業自然災害損失預防與投資項目預算。

企業自然災害損失預防要求企業必須對經營環境及其所蘊含的風險進行動態的、全程的監測,發揮財務系統的預測和事前控制功能,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企業生活設施投資項目預算以及高強度抗災的生產建筑物與設施投資預算。企業建廠之初,應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對關系職工生命安全的廠房、宿舍和其他生活與生產設施的投資要優先考慮抗震防災的資金需要,堅決糾正只重生產忽視職工生命安全的錯誤觀念。其次,在編制和執行投資項目預算時,要嚴格遵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招投標、施工、采購、監理、驗收、審計等,嚴格遵守國家及地方建設項目規范,保證建筑物和設施的施工質量,建設和諧、健康、穩固的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企業應該積極承擔起這一社會責任,同時,這也是實現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3.企業自然災害救助機制重構——基于企業自然災害補

償基金的設置。

(1)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形成機制。按現行制度規定,中央財政設立的特大、重大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費和地方各級財政設立的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用于解決災民吃、穿、住和搶救、轉移、安置、治病等費用,以及按規定設立的專用救災物資儲備資金,并未對受災企業救助進行專門規定。我國企業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依靠企業自有資金、財政撥款和稅收減免,國際社會援助、國內社會捐款在企業自然災害救助資金中所占的比重較低,缺少災害保險險種,能夠抵抗重大風險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還沒有形成。面對重大、特大自然災害,僅僅依靠企業自有資金一般不能解決問題,而能享受到財政撥款的企業僅限于少數國有大型企業,多數受災企業不得不自行承擔自然災害帶來的主要損失。因此,必須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來源渠道。首先,可考慮借鑒我國設置交通強制保險險種的經驗,建立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新設企業抗災防災救災強制保險險種,即“災強險”,用法規形式規定各企業每年按一定保險費率向國家社保部門上交災害保險費,交由財政專項監管與撥付使用,形成抗災防災救災長效資金的來源。其次,加速推進建立一個圍繞重大自然災害的保險體系,把目前保險公司無力承擔的風險逐級分散到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國際再保險公司、結構融資和資產證券化市場、國家和地方財政等各個參與方。最后,積極開發其他形式的企業自然災害救助手段。例如,發行巨災債券和賑災福利彩票,提供企業自然災害政策性貸款,開發自然災害金融衍生產品等,都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由此逐步形成由企業、金融保險機構、政府和社會各界等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由內到外共同出資的立體的社會救助機制,有效地緩解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在更廣泛、更深層面上給予災區企業員工生活和生產以更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筆者建議,在最近下發的《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各種災害發生后的企業災后恢復重建的制度規定。

(2)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僅有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形成機制還不夠,還必須建立、健全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形成機制反映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來源和取得,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則對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提出要求,旨在提高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資金管理和使用過程中,各級財政部門之間、財政部門與企業之間、保險公司與企業之間以及銀行與企業之間均存在委托關系。鑒于委托人和人利益目標的不一致性,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各級人容易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信息不對稱的廣泛存在和法律法規的制度缺位更加擴大了這一風險。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監督機制,充分發揮預算、會計、審計和財政等監督主體的職能,對受災企業補償范圍、補償額度以及使用過程進行監督。鑒于我國地域遼闊災害頻發的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國家審計署成立企業災害補償基金審計處,直接履行企業自然災害基金的監督職能,及時在審計公報中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收繳、使用和結余情況,杜絕貪污、挪用、截留等腐敗行為。此外,還應積極發動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力量,為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創造良好環境。

4.加強企業災后重建財務管理。

(1)基于產業鏈的災后損失評估。對受災企業災后損失進行專業化、系統化評估是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確定企業因災補償范圍和補償額度的直接依據。筆者建議組織力量開發一套企業自然災害損失評估信息系統,結合企業所處的產業鏈,對受災企業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進行客觀、綜合、全面的評估,為企業災后重建提供依據。(2)構建企業災后重建資金的籌集機制。通過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保險、銀行、證券、非營利性組織以及社會捐贈等多個渠道來解決重建資金的籌集問題。災后重建資金籌集必須充分考慮是否異地重建及技術改造升級等問題,以增強建筑物和設施的抗災能力。(3)構建企業災后重建資金投資機制。確立受災企業恢復生產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災后重建投資必須充分考慮是否異地重建及調整產業結構等要求,恢復重建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滿足發展循環經濟與減排的投資需要,堅決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與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不具備安全生產的落后產能,使企業技術水平上一個新臺階。(4)企業災后重建資金監督機制。建立健全企業救助資金使用管理體制,加強國家審計、財政、紀檢、監察、企業內部審計、媒體及公眾的綜合監督作用。

5.非災企業社會責任與捐助效應。

(1)非災企業的賑災責任。當代企業肩負著履行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雙重使命,提供稅收、就業和產品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最低義務標準。此外,還應在確保最低義務標準能有效完成的基礎上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當代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使命,作為一種國際普遍認同的理念,要求企業在創造利潤、為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員工、社區、環境等的社會責任。隨著企業大規模生產方式的采用和工業化的發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失業、貧窮、污染、犯罪等社會問題都與企業的經濟活動有一定關聯,企業理應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對此加以修復和補償。強化社會責任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在新的環境下,非災企業要提高競爭能力,保證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非災企業在參與賑災、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2)非災企業的捐助效應研究。非災企業捐助包括向受災對象捐款捐物,提供人力援助、心理援助,甚至包括書面或口頭上的支持、激勵和承諾。在我國,社會責任可以視作“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世界銀行,2003),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構建企業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基本思想。非災企業積極投入到賑災活動是其愿意并實際履行社會責任的最直接體現,那么,非災企業的捐助行為就至少會導致其改善自身經營環境,形成積極的道德資本等積極效應,最終通過改善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來實現非災企業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非災企業安排特定的捐助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投資,或者是一種改善形象和公共關系的廣告策劃,對于提高非災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擴大市場銷售份額、增加企業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 彭韶兵,刑精平. 公司財務危機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王鋒.發展財務戰略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 何愛平.西部大開發中的環境災害問題及其對策[j] .中國軟科學, 2000,(6).

[4] 滕帆.巨災風險債券及其在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2).

[5] 韓天雄,陳建華. 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的定價問題[j] .保險研究,2003,(12).

[6] 嚴立冬.農村災害經濟評估指標系統與估值技術[j] .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8,(10).

[7] 于慶東.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價值損失的評估[j]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4,(6).

[8] 于慶東,沈榮芳. 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探討[j] .災害學,1996,(11).

[9] 于慶東,沈榮芳. 試論突發性自然災害災害損失評估的特點與原則[j] .自然災害學報,1995,(4).

[10] 張玉,寧大同. 中國荒漠化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6).

[11] 張文華.地質災害受災體價值分析[j] .山西統計,2003,(3).

[12] 苗崇剛,侯建盛. 建立我國地震災害資金補償機制的思考[j].中國地震動態,2007,(2).

[13] 楊恒田,謝新年. 地震救災款申報管理問題多[j] .中國審計,2004,(14).

[14] oecd.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market issues related to the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disasters, financial market trends, no. 86, march 2004.

[15] gao. financial market preparedness improvements made, but more action needed to prepare for wide-scale disasters, september 2004.

[16] armed forces comptroller.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support of natural disasters, richard flores, cdfm. spring 2006.

[17] edward j.kane. using disaster planning to optimize expenditures on financial safety net. aje: september 2001, vol.29,no.3.

篇(6)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1―0060―01

隴南是全國四大滑坡、泥石流多發區之一,同時位于我國地震頻發的南北地震帶上。近年來,隴南連續多次出現幾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災害。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成縣一中開展了“‘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省級課題研究。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選修模塊五知識的理解,而且貫徹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一、開發構想

1.開發基礎。開展災害教育活動是減輕人類遭受自然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我校學生在學完選修五模塊后,對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對“成縣地理”校本課程的學習,他們對家鄉的自然環境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親身經歷了多次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其學習“鄉土自然災害與防治”知識的愿望非常強烈。學生的需求,開展災害教育的緊迫性成為開發“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的強大動力和基礎。

2.校本課程標準的制定。“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標準主要由“內容”和“活動建議”兩部分組成。其中,內容包括:隴南自然災害的特點、類型及分布;人類活動對隴南自然環境的影響;成縣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隴南和成縣在防災減災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活動建議包括: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各種資料,了解隴南及成縣自然災害類型與分布;列舉當地發生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各一例,分析隴南主要自然災害的形成機制;實地參觀學校或家鄉附近的自然災害現場和治理現場,初步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當地科普館、氣象局等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組織一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利用板報、展板等展示隴南減災的成就和災害防治措施;開展研究性學習,對近年來隴南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措施等進行初步探討。

二、實施途徑

1.課程實施前的師生準備。校本課程實施前,教師下發“隴南自然災害”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隴南及成縣自然災害的關注程度與防災減災知識的掌握情況。參考人教版、中圖版、湘教版等“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編寫內容,收集資料,編寫教材,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前要做好以下準備:一是填寫“隴南自然災害”調查問卷,增強對隴南自然災害與防治現狀的了解;回顧選修模塊五中的相關內容;撰寫令自己印象最深、親身經歷的有關自然災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報紙、書籍等收集隴南及成縣自然災害與防治資料。

2.合理開展課堂教學。“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主要采用“問題―閱讀―課堂探究” 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即先以問題引入新課,如,用“2013年隴南發生過哪些較大的氣象災害”引入“隴南主要氣象災害”這一學習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有關隴南某次重大自然災害或防災減災成就的內容,師生共同歸納某種災害的危害、時空分布特點或防災減災成就及應對措施。最后,開展課堂探究,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3.實地參觀考察。在“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掘校外地理課程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組織學生參觀成縣防震減災科普館,考察5?12地震后隴南農村的變化,與受災群眾及災害治理人員進行座談。學生通過參觀考察,親身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危害,提高了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防災減災的意識。

4.展示學習研究成果。學習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讓學生辦地理板報,主要包括參觀考察活動專題板報及專題學習板報。二是組織部分對自然災害與防治問題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

篇(7)

[關鍵詞] 農業保險 統計分析 政府補貼

一、 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農業又是一個弱勢產業,受到自然因素和經濟因素的雙重影響。陜西即是一個經濟發展滯后的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一個農業自然災害較為頻發的省份,每年由于冰雹、干旱、風災、洪澇及牲畜疾病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高達數億元。

二、 陜西省農業保險現狀分析

1.農業經濟受自然災害影響情況

農業在其生產過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一旦遭到災害損失,無論從農業、農村還是農民哪個角度出發,都具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從圖1可以明顯看出,陜西省農業災害發生范圍都較廣,受災面積大概在35%左右,成災面積幾乎占到受災面積的一半以上,只要該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必然造成大范圍的農業經濟損失。

注1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陜西統計年鑒》

2.陜西省農業保險增長幅度與GDP增長幅度對比

根據《中國保險業的發展》課題組(1995)“統計分析表明,隨著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一般情況下,保險業的增長速度要保持在略高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上”。 從圖2可以明顯看出,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遠遠低于GDP的發展水平,農業保險的發展趨勢是與上述研究結論背道而馳的,農業保險幾乎沒有任何發展。

注2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陜西省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整理

3.農業災害損失補償的統計分析

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陜西省農業自然災害的損失補償水平非常低,補償途徑單一,只有政府救濟和農業保險補償兩種方式,而且補償的數額非常小,從上圖中,自1985年開始,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的損失98%以上是農戶自己承擔,政府救濟也只能占到2%左右,農業保險這種有效的補償機制幾乎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這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不相符合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建立風散農業自然災害的風險保障機制的迫切需求。

注3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陜西統計年鑒》及社會實踐調研等相關數據整理

三、 結論及建議

1.完善相關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法規是建立和規范有效市場的最根本的約束機制。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庹國柱),其能否健康有序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是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基礎的。這就使得經營農業保險的成本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失靈,而政府的法律制度供給是調整和糾正市場失靈的主要力量,而在我國目前,與農業保險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2.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戶的可支配收入

對陜西和福建六縣農村保險市場做了調研,結果表明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的地區對農業保險需求越大。有效的農業保險保障制度對于穩定農村社會,保障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保險對于收入低下的農戶來講,是一種奢侈品。對于陜西這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省來說,只有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農戶才會考慮進一步的消費需求。

3.對農戶進行保險知識的普及會極大地促進保險參與率

由于農戶在不同保險之間的選擇涉及很多因素,首要的因素是哪種風險對他們的生活影響較大,他們就越傾向于在資金約束的情況下,選擇該種保險。據實踐調查,在農業保險宣傳過的地方農業保險的投保率要大大高于沒有進行農業保險宣傳的地方。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视频75|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忍不住的亲子中文字幕| 内射少妇一区27p|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亚洲乱妇50p| 车上震动a级作爱视频|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看| 无码人妻出轨黑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自慰小少妇毛又多又黑流白浆|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国产 校园 另类 小说区|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免费无码成人片|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厨房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中国老熟妇自拍hd发布|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国产99在线 | 亚洲|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永久免费av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