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17 16:38: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篇(1)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過程中都需要使用水資源,很多偏遠地區的水利設施建設不到位,使得當地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受到極大的限制。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也不斷加快,水利設施項目越來越多,比如水渠、水閘、灌溉水網等,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質量和使用性能受到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大。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過程中經常容易出現一些技術問題,比如主體工程問題、滲漏問題、混凝土施工問題等,這些都會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趕進度,還應該重視水利設施的質量,要加強對建設方案的設計,使得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為農村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1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問題成因

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施工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些質量問題,出現各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農村水利設施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不到位,在農村水利設施施工過程中質量管理常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施工技術管理不到位

農村水利設施施工技術管理是影響工程施工質量的主要因素,在當前很多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施工的過程中,由于施工技術管理不到位,因此導致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施工的很多設計方案得不到積極有效的落實,同時,由于施工技術管理不到位,因此導致很多工程細節處理存在問題,而且在施工過程中,沒有按照統一的技術規范進行施工,從而導致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多。

1.2 水利基礎設施的規劃和管理不到位

1.2.1 規劃不足。由于我國農村地區面積廣闊,很多地區的基礎條件不好,因此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較多,導致很多地區的水利設施建設比較緩慢,各種規劃不及時,施工的材料、技術人員等沒有及時到位,最終導致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受到極大影響。

1.2.2 質量管理意識比較淡薄。農村水利設施施工管理是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當前很多施工企業的質量管理意識比較淡薄,在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施工過程進行管理的時候忽略了質量檢測、安全管理等方面,從而使得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施工質量不高。

2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管理

2.1 水利基礎設施施工技術管理

2.1.1 加強對地基施工技術的控制。無論是建筑施工還是水利工程施工,地基工程都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工程,地基的質量影響了整個水利設施的安全性,因此在農村水利設施施工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地基工程的重視,尤其是對于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而言,必須要確保地基的穩固。地基施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要進行地基開挖,在挖地基的過程中,需要按照施工圖自上而下有順序地挖,在地基開挖的過程中要進行相應的排水處理,防止積水在地基中沉積,影響地基的穩固性。另外,在地基開挖結束之后要進行回填和加固,回填一般是利用開挖的泥土進行回填,同時還應該要進行壓實處理。要及時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對地基進行加固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混凝土加固、灌注法等都是常用的加固方法,由于農村水利設施施工大多是在野外,適當的加固可以對農村水利設施施工過程中的軟弱地基問題進行處理。對于一些地質條件不好的地區,比如軟弱地基,對整個水利工程項目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有較大影響,對此要加強對地基的加固,借助多種加固技術,比如強夯法、振沖擠密法壓實法,可以提高地基土壤的牢固性。

2.1.2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混凝土施工技術控制。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混凝土工程是一個重要的工程項目,比如水渠、水閘、水壩等,都必須要使用混凝土。混凝土施工質量會直接影響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同時,混凝土施工不當,還可能會引起裂縫問題,埋下安全隱患。混凝土施工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混凝土的制備、澆筑、養護等,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會影響到農村水利設施質量。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混凝土施工的?|量監測以及控制。首先,在制備混凝土的過程中,要對各種材料的性能以及標號等進行了解,并且要對各種基礎材料進行合理地選擇,應當盡量降低水灰之間的配合比。同時也要合理地使用外加劑,并且要對外加劑的品牌、含量等進行確定,從而確保混凝土主體工程質量;其次,要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和振搗,混凝土澆筑是混凝土工程的重要部分,在進行澆筑時應該要對混凝土模板進行濕潤處理,并且要及時進行振搗,直到將混凝土中的氣泡完全排出為止。需要注意的是,在澆筑結束之后應該要及時進行抹壓,確保混凝土表面光滑,防止雜物進入到混凝土表面引起不平整的情況。在澆筑結束之后應該要判斷混凝土是否壓實,一般來說可以通過敲擊混凝土來判斷,如果混凝土模板中的聲音比較空洞,則說明其中還沒有填實,還需要進一步處理來確保混凝土質量;最后,要進行混凝土養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當混凝土成型并且投入使用之前,還應該要靜置一段時間,對混凝土進行養護,在養護過程中要對溫度進行控制,防止出現較大的溫差,對混凝土質量產生影響。在進行養護時也應該要使用覆蓋物進行遮蓋,避免其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受到污染。

2.1.3 防滲漏技術在內壁施工中的應用。農村水利設施項目的規模一般不大,但是在施工過程中也必須要加強對防滲性能的提升,尤其是水利工程項目的內壁的防滲性,必須要滿足一定的要求。比如在水渠建設過程中,為了對水渠內壁的防滲性進行提升,在主體工程施工結束之后,應該要及時進行內壁抹灰,同時要確保整個內壁的清潔,沒有雜物,保證內壁的平整度,使得抹上的灰也能更平整。同時,要對壁面以及砂漿之間的附著力進行控制,尤其是要對內壁進行均勻地涂抹。最后要涂抹防水材料,水利渠道工程的內壁的面積很大,在施工的過程中,應該要進行分層涂抹,多次涂抹,確保均勻,使得水渠內壁的防滲質量不斷提高。

2.1.4 邊坡工程施工。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過程中,邊坡施工技術管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很多農村水利設施的地理環境不好,有的邊坡穩定性不夠,很容易在其他地質危害中導致滑坡,對此必須要加強邊坡加固,防止出現滑坡以及其他的地質災害。可以采用抗滑樁、錨(索)桿、格構加固、注漿加固等方案,提高水利設施邊坡的穩定性。以錨索抗滑樁施工技術為例,在抗滑樁施工過程中要加強三個方面的控制:首先,加強抗滑樁井口部分的施工,在抗滑樁井口段施工中,可將其施工至1m時,及時對樁孔的護澆筑混凝土,一般澆筑的混凝土為30cm厚即可,在距離護壁1.0m左右的高度范圍內應該要增加混凝土的厚度,將其增加到50cm,確保其穩定性;其次,樁孔的開挖與掘進。在樁孔掘進的過程中,每掘進1m左右,就要及時進行混凝土澆筑,具體的開挖深度要根據現場地質情況確定,開挖的時候還應該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少施工帶來的震動,對井壁進行保護,對于一些地質比較堅硬,多石頭的地區可以使用風槍等機具進行鉆孔與爆破施工;最后,樁孔的出碴。在打樁以及灌注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樁孔的清潔,一般是人工先進行裝渣,且采用扒桿等來做相應的提升設備,然后再打開底板,將土卸至汽車中運出。

2.2 加強水利施工的全面管理

2.2.1 加強水利設施的規劃設計。在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水利設施的規劃和設計,尤其是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水利設施的類型、數量、分布情況等進行確定,從而使得水利設施建設能夠如期進行。另外,在施工之前應該要根據水利項目的施工情況對各種材料、人員等進行配備,加強材料的檢驗,確保水利設施建設項目順利完成。

2.2.2 提高農村水利設施施工質量管理意識。在農村水利設施施工過程中,施工技術管理水平與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質量意識高低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施工人員,他們的質量控制意識對整個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以及質量有很大影響。在農村水利設施施工過程中,應該要不斷提高施工人員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從而使得他們在施工過程中能夠按照相應的施工標準和施工要求進行施工,同時要對他們進行培訓,從而使得他們能夠掌握更多先進的施工技術,對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處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篇(2)

黨的*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十五”以來,國家切實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大型灌溉區節水改造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農村“六小工程”建設全面展開,有效灌溉面積大幅增加。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建立了森林生態補償資金。浙江省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全省水利等農業基礎建設投資達600多億元,比“九五”增加了200多億元;先后開展了千里標準海塘、千里錢塘江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設,對120余條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開展了17個重點漁港建設,60%以上的海洋漁船實現了安全就近避風;全面推進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2003年至2007年,全省土地整理906萬畝,新建標準農田670萬畝,累計建成標準農田1561萬畝。同時,切實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42個平原縣、半平原縣開展了高標準平原綠化建設,1840公里大陸海岸基干林帶基本合攏,3000萬畝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進展順利。陜西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在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國第一個省級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陜西農業網”,11個市級農業信息平臺、104個縣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500個鄉級農業信息報務站和3000多個村級農業信息服務點投入使用。

(二)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設施明顯改善。近年來,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大幅增加,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深入推進,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浙江省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龍頭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底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達96.2%,有60%以上的村通村道路達到四級及四級以上標準;城鎮集中供水覆蓋農村人口累計達到1050萬人以上,有60%以上的農戶飲水經過檢測;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迅速,全省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通寬帶”,寬帶行政村通村率達到86%,農民信箱注冊用戶達到170萬戶,各級農民信箱聯絡站建立率達100%,行政村聯絡點建立率達99%以上,農民上網就可獲得農技推廣、農產品營銷和動植物疫病防治等各類農業服務;全省66.4%的行政村實行了垃圾集中統一處理,15.4%的行政村實行了農村污水處理。陜西省這幾年也把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大事來抓。目前全省已有46%的行政村建成了通村公路,村莊內部道路硬化率達到14%;55%的農村人口喝上了安全的飲用水,79%的行政村實現了城鄉公交一體化,農村電網改造覆蓋率為78%,43%的農戶安裝了固定電話。24.9%的行政村實行了垃圾集中統一收集處理,建設村莊排水管道1056.7公里,34.8%的農戶建成衛生戶廁。

(三)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十五”以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城鄉公共服務建設的支持力度,著力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新建和改建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浙江省加快推進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全省中小學數量由4萬多所調整為9000多所;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四項工程,各級財政2005年至2007年投入資金36億元,新建、改造學生公寓和餐廳279萬平方米,有176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得免除學雜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的資助,為89.5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了愛心營養餐,有21萬名農村中小學教師接受了素質提升培訓;全面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基本形成了每個鄉鎮辦一所公辦衛生院,每個村建一個衛生室、有一名全科醫生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陜西省建成300多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惠及32萬名學生;投資5.1億元用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工程覆蓋全省11個市區、91個縣和22000所農村中小學校;建成24家縣醫院、13家縣中醫醫院、18家婦幼保健院和941家鄉鎮衛生院;新建文化館、圖書館43個、鄉鎮文化站200個,維修改造48個文化館、10個影劇院,發放了22輛電影流動放映車。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之一。從浙江這樣的經濟發達省份的農村來看,基礎設施也很不完善,目前仍有40%左右的村內道路需要硬化,還有50%左右的行政村尚未通公共交通,還有30%左右的農戶自行解決飲用水問題,還有30%左右的行政村的垃圾未實行統一收集處理,還有80%左右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放,還有50%養殖業的自然村尚未實行人禽、人畜分離,還有40%左右的農戶尚未進行改廁,還有90%左右的農戶從未上過網。

統籌城鄉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涉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農村環境整治,又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而每個層面又有許多新的內容,是一個十分龐大而復雜的工程。

(一)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我們在調研中深深感到,如果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不首先搞好,現代農業建設就無從談起。特別是對中西部省份來說,農民增收仍然大部分來自于農業,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更為緊迫。同時還必須看到,如果農村的交通、電力、供水等設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難有農業和農村非農產業的繁榮興旺;如果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難有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我們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二)加快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是當前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在增加。據浙江省農村基礎設施調查綜合匯總分析,目前,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最為迫切的一個需求是有關民生改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村內道路建設、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處理、改廁、路燈亮化、通公共交通、電網改造、有線電視。這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農民對農村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消費。我國是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農民的消費是否旺盛,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投資量大、涉及面廣的項目,全面推進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條件,而且能全面拉動農村的生產性和消費性投資建設,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開拓農村市場。

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當前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要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農業基礎,必須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要堅持并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做到縣級以上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利用財政增收形勢較好的有利時機,針對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力爭在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安全飲水、動物疫病防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同時,國家各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研究,研究推廣一批適合農村、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實用技術,提高建設的科技含量。

(二)要切實摸清基礎設施的底數。浙江省近年在全省組織了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調研,調查內容分為基本情況、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以及問卷調查等部分,實際涉及36個縣、22個縣級市、28個市轄區、32449個行政村、115582個自然村和1077萬戶農戶、3388.17萬人。通過這次調查,掌握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基礎數據,為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此,建議各地以縣(市)域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現狀調查,摸清農村的通路、水、電、廣播、電視、電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現狀,利用調查結果,建立準確翔實、便于查找分析的基礎數據庫,以進一步明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方向和重點,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著力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三)要切實制定好建設規劃。浙江省近幾年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以規劃來指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建設,目前全省已編制縣域村莊布局規劃的縣(市、區)83個,編制村莊規劃并批復實施的村數16389個,占調查村莊總數的50.51%,為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要按照科學發展和規劃先行的原則,把規劃編制作為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安排補助資金的前提和重要依據來抓。一是要堅持科學布局。在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指導下,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充分考慮產業空間布局、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情況,加快劃分區域內生態保護區、工業開發區、農業發展區,科學編制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二是要加強各項規劃之間的配套協調。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縣域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村莊布局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建設效果。三是要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長遠性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結合起來,在確定中長期建設目標的同時,明確近期的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性和項目安排的系統性。四是要改革規劃管理體制。把基礎設施的規劃納入規劃部門統一管理,促進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向農村延伸。同時,要加強規劃的審批管理。

篇(3)

【關鍵詞】基礎設施;山區村落;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主要包括住宅區、別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項目;高檔酒店、商場、寫字樓,辦公樓等辦公商用建筑項目;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道橋、隧道、港口等交通運輸項目;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水利項目;電信、通信、信息網絡等郵電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農村公共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李銳將農村基礎設施劃分為農業生產性公共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村道路和公共性運輸工具、部分大中型農用機械和設備、公共性農產品儲藏加工設備和用于生產其它產品的公共性投資等;農村非生產性公共基礎設施,包括郵電通訊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學校和培訓設施、能源供給設施、養老院等福利設施、娛樂設施和必要的服務建筑設施。

一、湯峪鎮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及改善

湯峪鎮地處秦嶺北麓,距西安市40公里,距藍田縣城25公里,全鎮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7萬人,其中鎮區0.9萬人。湯峪是陜西省小城鎮規劃建設示范鎮、西安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也是藍田縣規劃建設的溫泉旅游度假區, 2009年被省政府評為“關中地區城鎮化建設先進單位”, 同時,被省政府確定為陜西省107個重點鎮之一,并授予“省級園林城鎮”稱號。2010年4月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在城鎮化工作中,湯峪政府堅持“規劃為綱”的指導思想,高度重視城鎮規劃編制工作。2004年,聘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制訂了《湯峪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城鎮規劃面積7.6平方公里,規劃結構為“兩軸一帶一心,六區一結點”。隨著湯峪城鎮化的迅速推進, 2008年底,縣委、縣政府又出資300萬元,聘請上海同濟大學規劃院為湯峪鎮編制《焦湯一體化旅游發展規劃》,整個規劃遠景控制面積25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

在小城鎮建設中,湯峪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通過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近年來,湯峪集中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九大工程”。包括修建城鎮東開發區主干道路1.4公里的溫泉大道;實施主街區仿古改造工程,改造長度1300米,涉及單位及居民180戶;完成了鎮區電網改造;對5公里城鎮主干道全面綠化;實施城鎮亮化工程,安裝各類路燈510盞,其中太陽路燈420盞;治理城鎮段河堤1.1公里;鋪設街區人行道15000平方米,埋設供水排污管道2.5公里;建成了湯峪溫泉文化廣場;完成了湯峪河生態旅游公路建設。在抓好基礎設施硬件建設的同時,成立了市容監察隊和環衛站,配置了垃圾清運車、灑水車、果皮箱等環衛設施,建成了垃圾處理場,實行垃圾統管統運,建立了市容管理的長效機制,通過這些方面的努力,湯峪的城鎮面貌和旅游環境顯著提升。

二、湯峪鎮基礎設施改善建議

在湯峪快速發展的同時,湯峪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因是山區村鎮,湯峪森林公園至湯四村的通訊信號不是很好,時常出現無信號的情況。若遇到緊急突發事件十分不利。加強通訊設施的建設,不但有利于游客和村民對外的聯系,更可在出現緊急狀況時第一時間疏散救治,為游客和村民提供安全保障。

在旅游旺季,前來觀光的大巴車、私家車等胡亂停在村落里、公路旁,村鎮沒有足夠的空間乘納眾多的車輛,可因地制宜,在村旁空地專修一個停車場,供來往車輛停泊,使車輛得到統一停放管理,可以有效緩解亂停亂放現象。

從官上村到湯四村這五個村子中,村民沒有可靠地醫療衛生站服務。在官上村入口北側建立衛生急救所,可為當地村民提供醫療服務,方便山區百姓就醫,也可在游客發生緊急情況時作出及時反映,使傷者得到第一時間的救治。

從湯峪森林公園北門行至官上村的一段,公路依山而建,雨后山上多處有落石。湯峪公路幾處山體滑坡比較嚴重,需要加設防護措施,保證游客的安全。少數路段在拐彎時彎度較大,增設凸面鏡可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官上村以農家樂為主,村里人的別院大都緊鄰公路,時常看到小孩與狗在公路上嬉戲。因湯峪公路是環山公路,臨近村落沒有提醒標識等,存在安全隱患。可設提示前有村落減速慢行,并在公路上設減速帶。

湯峪河生態旅游公路全程沒有路燈,夜晚在臨近村子的地方架設太陽能路燈,可為村人、游人照明提供方便。沿公路兩邊有未及時處理的垃圾,不僅影響生態環境,而且有可能污染路邊河流,應及時清理,保護山區自然生態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

三、由湯峪鎮個例的思考與延伸

我國山地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三分只二,絕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山地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全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是西部社會經濟、生態建設與保護以及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西部十省區居民奔小康的重要出路之一。陜西山區旅游地目前尚未遭到破壞,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生態,是陜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山地風景區是陜西在內的西部十省旅游的精華,在未來也將是我國特色旅游基地和旅游精品地。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屬于中國西部內陸腹地,被八百里秦嶺貫穿。陜西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多山區村落的特色,其眾多個例中就包括以山區旅游業為主的湯峪鎮。通過考察湯峪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可看出陜西山區旅游村落的許多現狀和問題。因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旅游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藍田縣湯峪鎮基礎設施的總結與規劃,不僅能緩解湯峪旅游景區的發展瓶頸,更能以湯峪為基礎,完善山區旅游村落的發展模式,提高山區旅游的吸引力。

篇(4)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仍出現較多不足之處,具體如下。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種問題如若不引起注意,則將會在發展之中進一步的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礎設施建設無法達到合理化,有其在整體布局上,致使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難以與當地實際發展性相符合。例如河南省欒川縣的“面子工程”,從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會現實,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尚未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任何促進作用,還鋪浪費,花費了眾多建設資金,這種資金的浪費,將會影響其他建設的發展,進而對農業經濟起著制約作用。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影響農業經濟增長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開展進程中,出現眾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下的問題,就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而言,其建設的特殊性導致了其在運營過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體現在貧困地區,受到建設規劃,以及農村當地發展的制約,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上加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做好先進科技與技術的引用,另外一方面還要做好相關的監督工作。在國家投資建設中,出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低下,從而導致農業招商引資的困難,使得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不順,影響農業發展整體形象,既浪費了國家經濟資源,也影響了農業經濟的有效增長。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阻礙著農業經濟增長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以脫離政府扶持而獨立進行,但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部分地區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的問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將直接影響政策的實施,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到位將導致農村建設無法進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屢見不鮮,從而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造成農村基礎建設無法發揮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增長。

(四)機械化難以普及,基礎設施建設破壞耕地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各地區農村實際情況不同,因此其規劃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在整體計劃之中,可以看出國家大力發展機械化,以其為減輕農民負擔,造福農民,但這種計劃并沒有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開展。有些山區地區農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進行機械化建設,當地政府投入眾多,但這些機械化建設,在實際難以運行,至此造成經濟運行缺失,基礎設施資源浪費的現象。有些地區甚至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之中,大力開墾農地,致使周邊地區耕地遭到嚴重的破壞,農村耕地遭到破壞直接影響農業收入,因此這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的不足體現,制約的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阻礙當地農業經濟增長。

二、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一)加強技術引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性將會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需統籌全局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規劃,加強技術引導,大力扶持新型科技,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積極進行技術革新,合理應用網絡化建設,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為技術革新創作更多的溝通機遇與條件,不斷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水平,從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

(二)合理配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工作

隨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展開,各地區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各地區積極開展建設中,既要考慮基礎設施建設效率,還要做好其后期的管理工作,在農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本文認為,首先要保障按照指導原則規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工作。其次,在管理中,可以按照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分類式合理規劃,合理安排建設人員數量,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到每個政府人員身上,明確規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并按照責任制度進行管理,一旦存在某一環節管理缺陷,可對管理人員進行查找,對管理人員作出處罰或嚴懲。最后堅持政府的引導,堅持保護農村環境原則,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正常開展,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之中,防止對耕地以及當地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緩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而匯集多方位建設力量,共同保障農村建設的有效性。

(三)因地制宜,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業經濟增長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足,應切實結合當地發展情況,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其可以推動我國農村建設的經濟結構整體轉型,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穩步前進。此外應重視非建設工程基礎設施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與生命力,并根據當地發展狀況著重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方向,如道貧困地區的路建設工程,飲水工程等,著重把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最終達到其與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共同促進的作用,保證當地農業各項活動穩定開展,從而調整其農業經濟結構,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來進一步增加農業經濟發展。

(四)加強質量監管,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質量監管工作至關重要,其要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環節的掌控,可利用電子計算機,定時進行監控與管理。此外這種質量監督不僅僅來自于建設工程的相關管理人員,也是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責任,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廣大人民群眾最具發表權益。因此,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選址、動工、建設等各項目,要集合廣大農村群眾的力量,集思廣益傾聽群眾意見,在政府干預下,大力扶助農村建設,并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打破傳統農村發展局限性,以其不斷的提升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增長。

三、結論

篇(5)

[關鍵詞] 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現狀;問題

[中圖分類號] D63-34 [文獻標識碼] B

一、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一)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情況

黑龍江省“十二五”期間共有廣播電視20戶以下自然村“盲村”525個,為實現到2015年底,廣播電視“盲村”全覆蓋任務,2011年,黑龍江省已將中央財政“十二五”安排在本省相關國貧縣的專項資金下達,直播衛星接收設備已與廠家簽訂采購合同,全面啟動了20戶以下自然村“盲村”工程建設并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了直播衛星接收設備的安裝任務。截止到2012年底,黑龍江省廣電總局已完成了327個“盲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任務,是2012年初確定的150個“盲村”建設任務的2.18倍,占“十二五”期間總建設任務的63%。

(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建設情況

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農村電影事業,滿足廣大農村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項重點文化工程。截至2011年,黑龍江省已向64個縣市、鄉鎮配送了36輛流動放映車,531套農村16毫米放映設備,投放16毫米電影拷貝1000余部,組建農村電影數字院線9條,新組建農村電影放映隊380支,實現了全省年均放映電影8萬多場次,累計觀看近650萬人次。

(三)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情況

近年來,黑龍江省不斷加大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成果顯著,具體情況如表。

由上表可知,黑龍江省鄉鎮綜合文化站總數由2009年的481個增長到2012年的924個,增幅達到92.1%;隨著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總投資額從2009年開始逐年增長;建設規模也由2009年的10.6萬平方米增長到2012年的32.4萬平方米,增幅更是達到了205.7%;綜合文化站鄉鎮整體覆蓋率由2009年的53.5%增長到2012年的99.8%,基本實現了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全覆蓋,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情況

黑龍江省自2008年全面啟動農家書屋建設工程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設農家書屋7525個,占行政村總數83.1%,惠及農村人口1800萬。2012年,包括自主建設其他書屋在內,黑龍江省13個市地、65個縣(市)、907個鄉鎮、37個林業局、113個農牧場,共建設完成書屋10040家,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惠及全省人口近2000萬人。不僅實現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蓋,而且實現了全省農場、林場、種畜場、牧場的農家書屋全覆蓋,更是提前三年超額完成了全省農村村級區劃單位農家書屋建設任務。

二、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建設缺乏規劃供給出現偏差

1.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新建和擴建缺乏合理規劃。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著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現象。例如,在“農家書屋”的建設中,只求“農家書屋”在各個村莊的覆蓋率,而忽略了“農家書屋”的環境、配套設施、圖書及報刊的種類、使用情況以及管理人員的配備等問題。

2.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民群眾的需求出現偏差。例如,農民在農閑時想在“農家書屋”借閱有關科學養殖及生產類的書籍,而“農家書屋”所藏書籍卻以娛樂類的書籍為主,導致了供求出現了偏差。因此,這些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一般往往也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非真正從農民需求的角度去建設。

(二)城鄉差距較大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1.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期,推行國家二元戶藉體制改革,對城鎮和鄉村實行經濟分治,形成了“農村落后、城市發達;農業落后、工業發達”的城鄉二元結構格局。現如今,二元結構的城鄉分割體制依然涇渭分明,農村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仍然比較薄弱。黑龍江省、市、縣政府機關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設施硬件、軟件比較完備,而縣級以下鄉鎮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明顯不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短缺嚴重,遠遠滯后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2.與其他社會事業相比,黑龍江省文化事業的總投入占全省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較低。如2011年,全省文化事業費用總支出為12.94億元,而全省財政總支出為3398億元,文化事業費用僅占全省財政總支出的0.38%。與此同時,黑龍江省財政對城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比重要遠高于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因此,資金不足一直是制約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近年來,黑龍江省財政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但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投入規模依然不足。由于資金不足,很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都沒有達到應有的建設標準,即便是達到了標準,由于對后續配套設施的資金投入不夠,導致出現了“農家書屋”無購書經費,鄉鎮文化站和農家文化大院沒有活動經費,許多文化機構運轉艱難等問題。

(三)設施缺乏有效管理綜合利用率低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評估及監管體系不健全,從上到下缺乏垂直管理和長效機制。一方面,相關部門宣傳引導力度不夠,服務不到位,組織開展經常性文化活動較少,不能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致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率較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力和使用不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普遍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大多數基礎設施通過創建驗收之后便無人管理,成為應付檢查的擺設。部分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開放使用率低,常年由“鐵將軍”把門;其他的一些文化設施如“文化室、圖書室、廣播室、籃球場”等也都形同虛設,并沒有被用來開展文化活動。

(四)人才短缺文化隊伍建設滯后

長期以來,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專業人才不足是制約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據《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2)》數據顯示:2011年,黑龍江鄉鎮文化站從業人員2658人,在全國排第24位;專職人員1426人,在全國排第26位,占全部從業人員的53.6%;具有高級職稱的僅27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1.02%,在全國排第23位。與此同時,70%以上的鄉鎮專兼職文化工作人員沒有管理文化工作的經驗,更沒有文化藝術專業特長,基本不具備承擔農村文化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在文化隊伍建設方面,由于存在編制不足、薪資待遇偏低、人員招聘及準入機制不夠完善、人員培養和繼續教育跟不上、農村文化機構中管理人員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搭配不合理等問題,致使在職人員的專業素質普遍較低。

三、完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拓寬融資渠道

1.政府要調整投資方向,適度縮減對工業經濟的財政投入,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設立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特別是對較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2.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融資機制,在投資方面適當放寬市場準入機制。積極鼓勵有實力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并給予企業或個人一定的優惠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為主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資模式。

(二)加強設施管理提高設施利用率

1.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避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浪費。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健全監督管理制度,對已有的設施做好管理工作,確保設施有專人負責看管;二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三要建立健全激勵制度,提高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2.加強設施綜合利用,提高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一方面,對現有的農村文化設施要盡可能加以綜合利用,如可以依托鄉鎮中小學、農村職業學校等,實現資源共享,既提高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率,也可以從中有所收益;既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也可以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設施功能上要強調綜合性,爭取做到“一場多用”、“一室多用”,使活動場所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科技推廣、科普培訓等于一體。

(三)增強農民文化意識激發農民參與積極性

大部分農民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程度有限,對圖書室等純公共文化設施難以利用,同時又由于賭博、打麻將等不良習俗的影響,使農民對于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小農思想和不良習俗阻礙著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因此,政府在建設文化基礎設施的同時,要積極開展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的集體活動,如組織書法比賽、舉辦讀書講座等,從而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激發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提升農民對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四)重視人才培養及文化隊伍建設

1.在引進人才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崗位準入和在職考評機制,在基層群藝館、圖書館(農村書屋)、文化館站(活動中心)、農村放映隊等文化工作從業人員中,實行嚴格的資格準入機制,合理確定管理人員編制,規范文化管理隊伍。

2.在培養人才方面。要重視文化管理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整體素質。政府部門要為農村文化管理工作人員劃撥培訓經費,加大文化管理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為他們創造更多更好的學習和深造機會,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培養一批善經營、懂管理、有開拓創新意識的文化管理人才。

3.在留住人才方面。政府主管部門要建立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切實關心和幫助基層文化工作者,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遇到實際困難,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從而穩定農村文化隊伍。

[參 考 文 獻]

[1]賴淑琴.當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現狀及對策[J].大眾文藝,2009(4)

[2]紀珊珊.貴州省農村公共文化保障機制建設研究[J].新農村,2010(4):29

篇(6)

[關鍵詞] 公共產品 基礎設施 西部農村 公平與效益

一、引言

1978年開始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農村的生產運作方式,激活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市場開始得到快速發展。但是,這種生產制度同時隱含著農村生產的分散性,這種分散的組織形式對于農村公共產品具有強烈的依賴性。20年的發展使農村繁榮、農民收入提高,但是與城市的差距卻越來越大。我國的“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戰略的實施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西部很多地區的農村仍然靠天吃飯,基礎設施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但我國各級政府長期未給予足夠重視,導致現行建設的不到位和整體建設水平落后。本文試圖從經濟學中的公共產品理論角度探析我國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供給方式、供給水平以及供給角色的作用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有效提供西部農村基礎建設的方式。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1.公共產品相關概念的界定

公共產品一種為純公共產品(Public Goods),最初是保羅?薩繆爾森(P.Samuelson,1979)給定的。另外一種為準公共產品,也稱為混合型公共產品(Quasi―public Goods)。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準公共產品更為常見。目前,我國西部的基礎設施基本上屬于準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提供單位一般為政府公共部門。對于公共產品,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效率與公平。

2.農村基礎設施的界定

農業與農村基礎設施,依據羅恩斯坦?羅丹的說法,它是與“私人資本”相對應,屬于一種“社會先行資本”。現在納入農村基礎設施范疇的內容非常之多,根據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生產性基礎設施、服務性基礎設施、流通性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具有不易移動性、不可分性和外部性等特征。除此之外,農村基礎設施還有其特殊性(陳文科),主要表現為,與工業城市基礎設施相比,技術含量和資本含量通常要低得多,所使用的技術相對簡單,且包含了大量的勞動積累,由較多的活勞動與少量的資本相配套,活勞動直接轉化為凝結的資本形態。

三、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1.生產性基礎設施落后,投入總量偏低

解放前,西部農村的基礎設施就已經非常落后。解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認識到西部農村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最為落后的區域,尤其是一些山區里的民族農民集聚區,而基礎設施的落后是影響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國家逐漸意識到對于農村與農業投入過少的問題,因此,從2000年的西部大開發開始,逐步加大了對于西部農村建設的投入,加大了基礎建設的力度,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但相對比其他地區而言,從基礎設施存量看,普遍存在年代久遠、功能落后、缺少維護等問題。從基礎設施總量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需求大但投入少。農業基礎設施在1978~1998 年的投資總額為994億元,生產性基礎設施投入更微乎其微。農民收入近幾年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家對于農民的優惠措施等,這在一方面掩蓋了農業生產性設施投入過少的問題。

2.服務性基礎設施不到位,發展速度緩慢

農村服務性基礎設施有所改善,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服務性基礎設施中只有簡單的服務可以提供給廣大農民,不能滿足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同層次對于資金的需求,去年以來全國掀起的股票基金等熱潮,在農村市場卻顯得平淡,這與目前農村金融服務落后有直接的關系。目前在城市普遍存在的網上銀行、電話銀行、信用卡、自動取款機等業務,在農村幾乎處于空白。同樣,農戶對于醫療衛生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勉強可以得到保證,但是服務水平的落后與服務設施的不健全也是普遍的。據調查統計,西部地區農村平均每個鄉鎮擁有的衛生院不足一個,且一個鄉鎮一般包含十五個行政村,這些數據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部分衛生院醫療設備陳舊,醫療人員水平有限,診治手段落后,基本屬于“詢問”治療。目前,西部農村的教育設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都制約著西部農村的發展,也從一方面反應出服務性設施的投入不到位問題。

3.流通性基礎設施情況稍好,離需求仍有差距

目前我國西部農村公路建設需要解決兩大難題。一是農村公路建設總量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資金投入不足。西部地區的農民修路的積極性很高,有些地方的實際需求已大大超過國家規定的建設里程。同時,國家補助標準的地區差異性較小,同樣的資金達不到同樣的效果。二是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匱乏,養護管理薄弱,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得到穩步推進,特別是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有效地提高了農村地區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和固定電話普及率。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一些偏遠山區,一些生活基本保障都難以得到維持,這些設施的提供幾乎為零。

三、公共產品角度分析基礎設施的供給問題

1.供給角色的混亂

按照西方經濟學中對于公共產品的供給者說明,應該主要由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承擔,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從強制性的稅收收入中進行預算安排。目前我國公共產品在城市采取“至上而下”的供給模式,但是在廣大農村卻普遍采取混合供給模式,即一部分由上級政府提供,其余很大一部分依賴于農村委員會或者農戶自己。而且,村民自治組織所承擔公共產品供給責任與各級政府也并未劃分清楚(黎炳盛),修建村路、修復校舍、社會福利等許多屬于政府職責范圍的公共產品,也需村民委員會提供,造成各級政府將供給責任推給村委會,使村委會成為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

2.供給制度的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相應的體制改革,事權下放給地方政府,但財權卻緊握在手,因此很大一部分的供給資金難以到位。部分地區為了發展,把資金的收入來源轉移到農戶身上,這間接的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也直接的影響了農民的生產。農戶繳納的農業稅和鄉鎮企業稅是鄉鎮財政的主要來源,但逐年減少到取消農業稅政策和近年來鄉鎮企業的衰退萎縮使地方稅收逐年減少;另一方面,省級以下的轉移支付缺少監管機制,“農業反哺工業”成為普遍現象,鄉鎮政府可以取得的轉移支付數額很少。公共財政的預算內低收入導致制度內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大多數的鄉鎮財政無法提供足夠的公共產品,為了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的供應,只好借助預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增加開支,從而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3.供給公平性的失衡

(1)城市與農村基礎設施供給的不公平。我國目前處于“二元”經濟形態,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明顯且日益加劇,從根本上限制了農村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嚴格上說不能稱為公共品,因為大多數的公共設施在購買時也需要農民付出一定費用,更不用說以后的使用費用。同時,一部分能力稍強或者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戶會遷移出農村,這也從一方面使得農村的發展更為艱難。

(2)農村與農村基礎設施供給的不公平。基礎設施的供給存在“馬太效應”,這種效應在村與村之間更加明顯。西部地區有發達地區于不發達地區之分,發達地區,政府的投入會大一些,效果非常明顯,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國家以及政府的投資傾向與力度。但是,很多西部農村地處環境惡劣的地區,這就加大了投資的難度與力度,且效益慎微,因此逐年積攢,會形成西部村村之間明顯的差別,但在總平均水平上使各個地區的基礎設施投入都有所提高。目前我們看到的各種有關農業基礎設施的數據只能代表一種平均水平,這些數據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西部農村存在的問題。

(3)農戶與農戶基礎設施負擔的不公平。村與村之間有差距,相同村莊的農戶與農戶之間也有著差距。農戶的收入存在“一八一”現象,一少部分收入較高的人,絕大多數屬于一般水平,還有少部分屬于貧困戶。但是在承擔基礎設施轉移費用時卻沒有相應的政策,影響了公平性原則。

4.供給效率的低下

西部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是公共產品供給,具有正外部性,因此一部分人會產生“搭便車”的心理,這種現象的產生會使投入更加難以得到保證。投資人在投資時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收益問題,而使用人的使用也會考慮效益的問題,各方都會在權衡后作出決定,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目前西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資,很少考慮收益的問題,但是私人組織會考慮,他們認為對于農村市場基礎設施的投資會沒有收益,因此不愿意在這方面作投資。根據我們的訪問調查,目前電信行業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國家以及電信的口號是要實現“普遍服務”,但是一些西部山區僅有幾戶農戶,要是通電通路通水通電信寬帶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這無疑是沒有收益的投資,因此電信企業有時很被動。筆者認為這也是限制了基礎設施供給的一方面原因,因此我們要從別的途徑來轉變投資方式,不僅僅由政府為西部農村提供基礎設施,選擇一種有效的方式使更多的私人組織加入其中。

四、公共產品角度提出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議

1.明確各級政府的分工角色

各級政府供給角色不明確的核心是西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因此,要明確各級政府的角色以及村自治委員會的任務,必須解決資金不到位問題。首先,在下放事權的同時下放財權。其次,對于西部不同地區的農村,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制定投資計劃。對于一些基本設施的投資,由中央政府投資興建。對于不同地區,情況好的地方自身吸引力就很強,因此投資方式要靈活,可以采取合作投資或者私人完全投資等多種投資方式,政府的注意力更應放在引商投資政策制定與監管等方面。生態環境惡劣的地區,政府可以加大自身的投資力度,切實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對于不同農戶,應根據收入水平來收取一定的使用費用,采取受益多的多收,收入少的少收,收入低的給與適當補貼。

2.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

中央政府政策的調整,從2000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工作,對于西部的投資力度有所加強,但2003后又有所回落。因此,中央首先要從政策給與足夠的支持,同時對于一些優惠措施的制定應更向西部傾斜,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其次,對于基礎設施投入以后的管理與監管,也應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因此,西部地區應根據情況制定出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措施,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應訓練一批素質可嘉人才,對于西部的農村進行服務。對于農村服務的人員,政府應有必要的激勵措施出臺,才會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向農村。

3.公平與效率兼得

對于西部農村,基本上是在原有農村建設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與投資。在公平的基礎上,考慮效率時可以換個角度進行,對于邊遠地區的農村,有的自然村人戶數不足十戶,如我們對村莊進行大量的投資,投入的效益會大大打折扣,對于這樣的自然村,筆者認為進行搬遷是比較合理的。預算搬遷費用與投資費用,若是投資大于搬遷的費用,那么進行搬遷則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同時,也可以對一些搬遷地進行更好的改造,形成一種累積效應,從而吸引別的私人組織進行投資。對于情況好的地區,在效率的基礎上,要更注重公平,避免地區差異太大,吸引投資的同時更注重對于農戶的實際作用。

篇(7)

【關鍵詞】極端氣候 農村水利 西南地區

1.西南民族地區極端氣候的界定

本研究小組選擇了在廣西,云南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旱情較嚴重的隆安縣,彌度縣作為調研地點,于2011年8-9月間在該地區進行了訪談及資料收集,并在受災嚴重的幾個鄉鎮村進行了問卷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總共獲得有效問卷300份。根據彌度縣氣象局提供的氣溫情況表和日照時數及降水量情況表作為數據來源,對西南地區極端氣候做如下定義:極端氣溫事件的定義采用百分位定義法即將彌度1978-2009年日最高(低)溫度資料樣本概率位于x%(x視實際情況而定)的值作為極端高(低)溫事件的上(下)閡值,定義夏季高溫(冬季低溫)事件;此外,溫度嚴重偏離(高于或低于)該天的多年平均狀態,也可看作是另一種極端高溫(低溫)事件,即距平值定義異常偏高(低)事件[1]。極端降水事件的定義采用傳統的絕對閡值法,即采用降水量大于等于某一固定閡值的方法,本文將日降水量>100mm的降水事件稱為極端降水事件[2]。

2.西南民族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分析

地球氣候系統不斷變化(即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西南地區的極端氣候不是唯一的佐證。但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大小不僅取決于事件本身的強度和時間的持續性,更取決于人類應對此類事件的能力。西南極端氣候的嚴峻更主要的是暴露了農村水利建設方面的缺陷和漏洞。

1)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利用率低下。西南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利用

效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極端氣候對農村水利的利用有一定的影響,但也不得不承認這與長期以來農村水利工程自身的基礎狀況和損壞程度存在一定的聯系。一是水利灌渠網絡體系建設滯后性,阻礙了農業的生產。例如在云南,50%的灌溉渠道是土渠道,這種傳統落后的灌溉方式滲漏量大,加上灌區大多數的水庫老損壞退化嚴重,低產田工程不配套,水庫灌區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導致了水資源流失,農業減產。二是地方電力工程建設標準低,導致小水電大量開發,加劇干旱發生的風險。如在廣西隆安縣小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5595千瓦,年發電量1299萬千瓦時。截至2010年7月1日,中國共有434個項目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執行理事會注冊,其中廣西省占19個CDM項目。但小水電不同于大型水電站,難以帶來水流調節、防洪、旱季提供灌溉用水等有利影響。由于引水式小水電站片面強調經濟效益,過度引水,造成部分河段失水或時段性斷流,導致河床萎縮或干涸。所以說,小水電的大量開發也成為誘發干旱,特別是農業干旱的潛在因素[4]。三是農村人畜飲水工程總量不足,已建成的人畜飲水工程供水不安全。在廣西隆安縣的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僅252處,云南彌渡縣的人畜飲水工程236件,遠遠低于全國各個縣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許多鄉鎮供水設施不完善,沒有凈水消毒設施,水質不達標,不能滿足鄉鎮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當天氣好時,水利設施利用效率較低的問題不會產生嚴重后果,而一旦遭遇極端氣候,其負面影響就立刻暴露出來。

2)落后的農村水利管理機制。在探索西南農村水利管理過程中,水利管理存在明顯弊端。首先西南許多地方依舊存在政府相關部門、企業、農民、農民用水協會、農村水利協會等多種農村水利管理主體并存的局面。從圖1中可以看出,不同主體的行為與結果有明顯區別[5-6]。由于管理主體多元化最終導致農村水利管理狀態混亂,效率低下。其次農村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不徹底,農戶的利益不能保障,沒有真正明確權利和義務,政府為了甩包袱 ,沒有認真研究并細化政策,導致隱患不斷。最后為減輕財政負擔,部分地方在農村水利管理工作方面,大幅減少管理人員,而且人員編制的性質也發生變化,最終導致了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7]。

3)農村水利設施的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2010年的西南大旱中農業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固然與氣象干旱導致的降水偏少有關,但也不得不承認,這與長期以來農村水利設施的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有一定的關系。貴州、重慶、廣西、云南等受災地區農業產量大幅度遞減。一方面農村水利等工程防御性措施存在嚴重問題,抗災能力弱。如云南彌渡德苴鄉目前全鄉有一座小一型水庫需要進行除險加固,4座小二型水庫中3座均為病除水庫,病險率高達75%,多數水庫存在安全隱患,117件小壩塘,都帶病運行,效益衰減。又如在受災嚴重的云南曲靖市,發揮著防洪、供水、灌溉保障作用的520座小型水庫,目前就有高達442座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險。另一方面缺乏引水、蓄水工程,因此,即使是灌渠系統完好,大概也只能解決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矛盾,根本無法應對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矛盾。

4)不合理的農村水利資金投入機制。西南地區的農村水利投資制度缺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投入百分比明顯不足,由于財政緊張,且建設任務繁重,除了依靠中央財政補助外,地方財政用于農村水利建設的資金百分比很少。雖然近年來中央 、省級補助經費有所增長,但是幅度不高,即使是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也存在著農村經費不足 、工程無法按期實施的現象。與此同時,農村水利作為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相結合的事業,經濟效益不高,而農村水利工程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維護費用高,有的區域工程需幾年才能完工發揮效益,地方政府難下決心加大投入,造成大的水利工程建完以后,無法與農村水利配套工程相結合,使得工程效益大打折扣。第二是不合理的政府資金投向結構。國家只注重大型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修工作,而忽略了與農業生產最密切相關的溝、塘、渠、堰、湖等中小型農村水利設施的建設與投入。

3.結語

西南地區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年老失修,資金短缺,管理不善,抗災能力低下,難以應對多變的氣候。為了減輕極端氣候對農業帶來的極大影響,農村水利的建設問題依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參考文獻:

[1]楊萍、封國林、劉偉東、侯威、孫樹鵬.空間點過程理論在極端氣候事件中的應用研究.應用氣象學報.[J].2010.6

[2]楊萍、侯威、封國林.中國極端氣候事件的群發性規律研究.氣候與環境研究.[J].2010.7

[3]王曉敏.中國干旱化趨勢及西南極端干旱成因研究.

[4]馮相昭、楊蕭語、周景博.極端氣候事件使水資源管理面臨嚴峻挑戰——西南地區大旱的啟示.觀察與思考

[5]石志恒.政府參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職能演變[J].商業研究,2007(8):165-167.

[6]胡家浩、湯尚穎.我國農村水利管理現狀與健康發展的思路及政策建議.農業現代化研究.[J].2011.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熟妇好大好深好满好爽| www.色.com| а∨天堂一区一本到|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看大片|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国产色欲av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午夜天|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小说区校园春色|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麻豆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中国少妇内射xxxhd免费|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熟女少妇内射日韩亚洲|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色欧美片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国产裸模裸模私拍视频| 不卡高清av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