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7 08:17: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怎樣寫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那么,什么是教學敘事呢?有些老師很迷茫,總是把它和教學論文、教學實錄、教學案例等混淆不清。簡單地說,教學敘事就是講一個教育、教學的故事,再加一些在敘述具體事件時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評析。由于它敘述的是教師自己身邊真實的教學事件,且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能夠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個教育、教學事件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非常適合廣大的教師撰寫。
一、教學敘事的特點
與教學論文的區別:教學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附以論證;教學敘事是以敘事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說明和議論,也就是說,教學敘事是講故事,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
與教學實錄的區別:雖然它們都是對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是全過程的全部內容;而教學敘事則是視不同的主題有所選擇,可以是過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斷。
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過程進行表述,是預期,沒有結果;教學敘事則是對已發生過的教學事件的反映,是寫在教之后,有結果。與教學案例(研究)的區別:雖然它們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但教學敘事敘述的只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個案;而教學案例是教學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學敘事的基礎上,以某個核心主題為對象,選取若干個有典型意義的、多種角度的教學故事來進行研究、反思和討論,是宗案。
二、教學敘事的內容
教學敘事就是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的描述與評析。即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場所里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然后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敘述”出來,并加上自己的反思。依據不同的目的和主題,從范圍上,可以大到介紹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教學的整體情況、課程標準的實施情況、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情況等,但更多的是偏重于描述一堂課、一個實驗、一個課題或一次探究、一次活動,甚至是一個學生、一個題目等;從時間安排上,可以是整個過程,也可以是一個情境、一個片斷,甚至是一句話、一個動作等;從側重點上,可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甚至是課堂紀律、學生管理等。所以,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敘事更適合一般教師,因為它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靈活、傳播交流容易。
三、怎樣寫教學敘事
1、確立主題 教學敘事首先應該有一個主題,告訴讀者這個教學敘事所要反映的是什么問題。主題要因人因事而定,撰寫者應該選擇最有收獲、最具啟發性的角度切入,從而確立主題。
2、介紹背景 教學敘事需要向讀者講述事件有關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但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關鍵是要說明事件的發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條件或原因。
3、篩選材料 撰寫者應該根據主題,從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中,有針對性地做出判斷和選擇,敘述特定的內容。不僅要說明思路,描述相關的過程,還要交代結果——包括學生的反應、教師的感受等等,這樣將有助于加深讀者對整個事件的了解。
4、附以評析 事件本身只是表面現象,心理與思想則是內在依據。對于作者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要有適當的評價和分析。這樣,不但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還可以讓讀者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動和思維過程,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知其所以然。
四、教學敘事的作用和意義
教學敘事的作用是記錄與反思,發掘或揭示內藏于具體事件和自己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它的最大意義就在于能使教師真正成為研究的主體,使教師人人都可以參與教育研究。
1、任何一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經歷中,都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并不適合寫成論文,但又不甘心停留于記流水帳,那么,撰寫教學敘事就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因為教學敘事不僅記錄了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學經歷,有其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2、有經驗的教師談起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往往局限于具體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教學敘事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通過實踐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分析,明確那些成功教法的指導思想,提煉更加有效的教學行為,對于改進和指導今后的教學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幾點思考
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教學,在任何時時候都是雙邊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聯系的活動方式,是教師發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是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引導和激發學生有效學習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和作用。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特點以及個性心理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必須認真分析一年級新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及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現就低年級的教學工作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學會運用兒童語言
一年級是剛從幼兒園上來的“小寶寶”,面對這群天真、幼稚的孩童,怎樣才能攜起他們的雙手,領著他們走進知識的殿堂呢?我彷徨過,連已經是做了媽媽的我也曾對此束手無策,但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們自己在一起玩耍時又很融洽,玩得津津有味,原來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近山知鳥音,近水識魚性”,我必須先懂得小孩子的語言,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征和行為習慣,然后才能因材施教。于是我經常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成了他們的“大朋友”,在和他們一起玩耍、游戲中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語言特點,課堂上把教學內容用兒童化了的語言傳授給他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寓教于樂,寓情于景
一年級學生由于年齡還小,自控能力不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他們只對講故事、做游戲這些內容感興趣,教師必須設法把干癟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容易接受,而且要不斷變換方式,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才會更好。例如:在教“j、q、x和ü相拼要去掉ü上兩點”這一教學內容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j、q、x家住在南方,那里天氣很熱,ü住在遙遠的北方,那里天氣很冷,要戴帽子。有一次ü到j、q、x家里做客,那里天氣太熱了,ü就把帽子脫掉了,所以j、q、x和ü在一起玩(相拼)時,ü頭上的帽子就不見了,但小朋友們要記住,ü脫掉帽子后他的名字并沒有變,還是讀ü,不能念u。這樣一來,學生既喜歡聽,又學到了知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達到了教學目標。
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應該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一年級語文的主要任務是拼音和識字教學,識字教學中我摒棄了以往教學中不分重難點,一律由老師教字音,分析字形,講解字義,再由學生機械抄寫的老式教法。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漢字知識和識字方法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利用學過的偏旁、部件和熟字分析記憶生字的字形,結合課文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字義詞義,教師只對重點、難點做指導和講解,在教學中我還發現,有些生字在它的音、形、義上總會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規律,如:
漢字“六”,共四畫,一點在上,兩點在下;
“閃”:門內有一人;
“坐”:二人土上坐;
“長”:先撇后橫,豎提加捺
這樣一來,孩子們在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生字,這比直接告訴他們“這個字念什么,該怎樣寫”的效果好多了,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識字水平和識字能力。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活潑有趣,在教學中我嘗試通過表演、競賽、游戲和野外參觀等不同的形式,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逐步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五.和家長密切聯系,共同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他們的天性都是積極向上的,我抓住這一點,經常和孩子的家長相互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個性特征,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機會和家長密切聯系,及時反饋學生的全面信息,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制定教學計劃,以便因材施教,和家長共同搞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
六.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低年級對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學段,為了讓他們學好漢語拼音,更激發學習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一、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困境
一些研究揭示了當前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時所面臨的困境,包括:
1.客觀障礙
(1)教師教學和科研在時間上的沖突。作為一線教師,要忙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怎么有時間再去做課題研究呢?這是很多老師所發出的疑問。
(2)教師的科研能力不足。一位中年教師對論文撰寫、課題申報的自白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說:“因為自己是語文老師,因為自己對作文教學有些想法,自己的學生在作文比賽中得過一些獎,每年學校領導布置教學論文、課題申報時,總忘不了我。我也想做,我卻不知怎么做。有人說,去閱覽室借些教育雜志看看,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我也照著做。我自認為對一些問題的確有些想法,但當我看過別人的論文,卻感覺沒有必要再寫,別人的闡述已經把我的想法剖析得明明白白。對于課題申報我更是無從下手,我不知道方案該如何寫,各部分要寫些什么。”[1]
(3)科研條件、經費欠缺,學校領導重視力度小等。
2.主觀障礙
教師對“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具體有以下幾種。
“神秘論”認為,教育科研是教育家、學者的工作,是“象牙塔”里的專業研究者的事情,深不可測、高不可攀。
“虛無論”認為,一線教師只要把學生的考試分數提高,就是教育質量高,而教育科研只是裝點門面,搞不搞無所謂。
“淺化論”把教育科研僅僅理解為寫論文和課題申報。
這些認識上的偏差阻礙著一線教師參與教育科研,使他們對教育科研目標不清、動力不足、被動應付。
3.實際效果不容樂觀
有學者將當前教師科研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八類,即“有行動無研究”、“有研究無成果”、“有成果無轉化”、“有定性無定量”、“有敘事無提煉”、“有課題無問題”、“有師本無校本”、“有分析無元分析”。
二、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價值
一線教師的工作為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每天面對大量的學生,每天都經歷著教學的過程,這些都是教育研究的對象、教育研究的現場;教師們有自己的經驗感受,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還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可以交流探討,這些都是教育研究的有利條件。
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在實踐中試行、完善、落實,教師實踐活動亟待提升質量,這些都向廣大一線教師提出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要求。
有研究指出,對于某些課題,如教師的個人和職業生活以及教師在工作中遭遇的問題,教師開展的研究常常更為深入;并且,一線教師喜歡針對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這些研究往往比專家的研究更能夠引發課堂上的變革[3]。
教師的工作帶有重復性的特征,如果只是簡單重復,會讓教師迷茫、困惑、勞累,陷入職業倦怠。對此,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4]可見,教育研究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教師要不要搞教研,而是結合一線教師的實際情況,找到一條適合一線教師的教研方法。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一線教師的教育研究活動應該緊密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把理論探討與提升教學質量結合起來,這樣就不會另外增加教師們的負擔,也會讓教師們有成就感和積極性。而行動研究法就是這樣一種教育研究方法,因此值得教師們認真體會和試行。
三、行動研究法的含義與實施方法
近年來,對于行動研究法的理論研究的文獻很多,結合這些文獻我們總結出行動研究法的含義、價值和實施的方法,并通過案例分析說明如何撰寫和呈現教育行動研究報告。
1.行動研究法的含義與價值
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在實際教學情境中,通過與同事、專家、家長或學生等共同合作,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改進計劃,通過在教育實踐中實施、驗證、修正而得到研究結果,并改進自身工作的一種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以解決教師實際工作問題為中心,能夠提升教育質量;行動研究要求教師運用教育理論于自身的實踐中,并形成更為具體的經驗和見解,獲得研究成果,豐富教育理論。
行動研究簡便易行,較適合于沒有接受過嚴格教育測量和教育實驗訓練的中小學教師采用。行動研究圍繞教師的實際工作開展,不需要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上另行增加研究任務,克服了“工、研”矛盾,具有可行性。
2.行動研究法的實施方法
從形式上說,教育行動研究有反思已經發生的教育行為和探討教育行動的變革兩種。
前者稱為“教例研究”,其做法是,教師從對自身工作經驗的回顧與反思中發現課題,進而把發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然后圍繞此教例展開研討和分析,并形成教例研究報告。
后者稱為“問題研究”,它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形式。其過程包括:問題——計劃——行動——評價,并循環下去,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1)問題:問題是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起點。它可以是教師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興趣,也可以是教師面臨的一個教學困難、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一種希望弄明白的“不明”狀況;隨后,教師需要收集資料來辨明這個教學情境的特點,最終形成一個待研究的問題。這里對現狀進行的調查研究也可以作為“前測”,用于與改進后效果的比較。
(2)計劃:教師要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通過閱讀文獻或向他人請教等方法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形成行動策略。
(3)行動:行動就是教師按照研究方案去進行教學實踐,并在行動中逐漸發展完善研究方案。在行動中教師要記錄行動的歷程,如實施中遇到的具體困難、自己對于困難的解決之道。這是上一步“計劃”的一部分,也是研究結果的一部分。
(4)評價:在行動過程中及行動之后,教師要注意測量教學效果,評估研究方案是否符合實際,評估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如果問題得到了解決,本次行動研究就結束,如果沒有得到解決就需要對教育情境進行進一步的審視,并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應用于實踐,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3.案例分析及研究報告的形式
課題:(臺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試行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1]
一位教師認識到,實作評量符合世界教育改革關于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要求,它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而不僅是強調結果,教師如果能夠妥善運用此方法,就能夠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協助學生活用知識,進而引導學生的學習。
因此,他決定在自己任教的班級嘗試應用此方法,并邀請了兩位同事共同開展這一項研究。他們確定了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設計真實性任務評價時,所面臨的困難有哪些?解決的方法有哪些?
二是教師在實施真實性評價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怎么樣?
他們把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設計了校園植物檢索表、光的反射與平面鏡、探索花的構造,共三次實作評價單元。
他們記錄、總結了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1)小組組別數過多造成時間不足。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小組報告改成以補充的方式進行,另外還將評分表部分的評定量表改成檢核表。
(2)實作評價單元不易挑選。解決方法是:與合作教師協商討論,等三位教師都認為可以在學生操作過程中了解他們的學習情形后,再做評量內容的設計。
(3)實作任務主題的設計不易。解決方法是:研究者和合作老師分別尋找資料,并在設計會議中進行討論,以設計合適的真實性任務。
(4)實作任務不一定能確實評量出學生所學的概念。解決方法是:通過三個人的設計討論并交換意見,同時向相關專業背景的同行請教,他們是否曾經做過或遇到過與這些概念相關的活動。初步活動規劃完成后再進行討論。
(5)設計者學科教學知識不足。解決方法是:研究者先了解國中理化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然后查閱相關書籍、上網、與合作教師或專業人員討論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6)標準與評分表制定不易。解決方法是:評分項目確定后,由研究者先在預試班級試行,根據預試的結果與合作教師討論并修改,完成最后的評分表。
總體上來說解決困難的主要方法有:
(1)與合作教師討論學生的能力,任務難易度等;
(2)針對實作評量的內容向專家請教;
(3)經過預試,針對評分項目、實施過程加以修改。
他們不斷評價研究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并以此來調整或論證自己的研究設計。他們發現,實施后學生對相關科學概念的了解程度,應用所學知識到任務中,以及情誼的學習成效均有所成長。具體表現有:在知識能力方面,從學生完成的作品的評分表發現學生對于認知的理解情況相當良好,也具備基本的操作能力;在情感方面,學生彼此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在評量時討論得很激烈,每位學生均能參與討論,而且實作評量能促進小組討論和團結合作,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提供學生了解別人意見的機會,學習他人的長處。
最后,他們形成了《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試行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這篇研究論文,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其論文結構是:
一、緒論
1.研究背景與動機
2.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二、文獻探討
1.實作評量的意涵
2.發展實作評量的步驟
三、研究方法
1.研究者的背景與理念
2.研究情境
3.研究設計與流程
4.研究工具與資料收集
5.資料分析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1.教師設計實施實作評量所遭遇之困難與解決方法
2.使用實作評量后學生之學習成效
五、結論與建議
本案例展示了一個完整的行動研究的過程、方法與價值。在研究報告中,研究者明確表述了行動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細致描述了研究的過程,記錄和總結了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方法,測量和展示了行動研究的效果,研究報告結構合理、說理清晰、論證有力。可以看出,這樣的研究幫助教師學習領會了有關教育理論,他們的研究成果又豐富了原有的評價理論,他們的發現可以幫助一線教師更好地實施實作評量的方法。當然,這一研究也幫助教師改進了自己的教學。因此,行動研究兼具理論研究與改進教育實踐的功能。
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理念,需要教師們在工作中去嘗試施行,一些學校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需要進行試驗,對此,行動研究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永鋒.小學一線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困惑與對策.浙江教育科學,2010(5).
[2] 鄭金洲.學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問題.人民教育,2007(6).
[3] [美]C·M·Charles.教育研究導論.張莉莉,張學文,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4] [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冊).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5] 王慧君.中學教師物理教學科研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西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