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8:1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探究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數學課堂中,只有“做”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中去;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圓的周長》時,在課前運用CAI課件演示一個動感的畫面:一只螞蟻沿著一個圓爬行了一周,并用動畫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問學生怎樣算螞蟻爬行的路程(即圓的周長),這時學生個個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多種多樣的方法,還積極動手操作、驗證。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會多種多樣。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的教學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最終目的,而是在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深度、探求解決的辦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為目的,即由“要我學”到“我要學”。所以,在課堂上要把復雜、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形象化,達到手、腦并用,使學生愿學、樂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盡量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現實情境、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真正實現《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圓柱的表面積》時,先讓學生猜猜自帶的圓柱體物品的表面積是多少,再讓學生說出你是怎樣算的,然后我以旁觀者的身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驗證猜想、最后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全程投入,運用各種方法(剪、拼、補等),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做法,看到他們都在興致盎然地“做數學”,都在數學活動的樂園中尋找自己稱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覺地提高自身素質,發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的集體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數學課堂中,只有“做”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做中學”。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開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并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能啟迪大腦思維,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更深刻。我們力圖“讓課堂成為一個各抒已見的場所,一個探索問題的場所,一個聆聽他人發言、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場所”。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應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條件,使學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數學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圓的周長》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圓的周長,他們在操作過程中,以猜想――驗證――結論的順序進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歸納出圓周率的概念,學生經過親自動手測量,親身體驗,激烈的爭論,共同探索出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圓周率的概念與取值,最后引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這些都是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實踐的結果。利用圓的周長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在主動參與猜想―驗證―設疑―解疑的活動中,明白了數學知識可以先依據舊知進行猜想,再對猜想進行驗證,然后在驗證中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直至獲取真知。這樣,學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覺地獲取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為他們今后自己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每次在學生體驗到探索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時,我也體驗到“做中學”這種科學教育理念給工作帶來的快樂和豐碩的收獲。事實上,當學生在“做中學”的同時,我也在“做中學”,我們都在“做中學”的科學樂園里一起經歷著探究和發現的快樂,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三、數學課堂中,只有“做”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鏡中,愉快學習,學得輕松,學得開心,他們在“玩中學”“做中學”“思中學”,他們有了充分自主活動的時空,有了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他們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在爭論中活躍了思維,在碰撞中迸發出朵朵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圓的周長》時,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圓的周長時,有一組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64份,然后沿著半徑剪開,再拉直,求出圓周率。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了,能夠發揮想象,思維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體現了學生思維的迸發。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一要求指出了初中數學教學要能使學生學會用生活的眼光看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思考生活,從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面向生活的問題情境,為他們搭設一個生活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中,盡情地展示自己,不斷地創造自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動手、親自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關鍵詞:初中 生物 高效 教學
新課標的改革,對建立高效課堂越來越重視。高效課堂是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在有限的時間內,擴大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在課堂上收獲最多的教學方式。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幫助和指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學習、思考學習來實現的。實現高效的課堂既需要恰當的教學原則,又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
一、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教學原則
1.能力性原則。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個目的也就要求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貫穿到教學的細節過程之中。除此之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求生物教學課堂的設計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判斷能力和審題能力等。
2.基礎性能力。初中的生物教學是為以后的生物學習打下基礎,是以后學習的入門,所以初中的教學一定要幫助學生扎實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只有保證了基礎知識和對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才能使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逐個地對知識點進行排查、講解,盡力為學生的基礎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
3.探究性原則。新課程標準公布后,提倡學生建立探究性的學習能力,用探究性的方法去學習生物,從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的學習方法之一就包括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的學習之中,學生既發展了善于動腦思考問題、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在交流合作中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合作性原則。新課程的改革更加強調師生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師生在交流中會發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和老師對這些問題和情況進行探討,在交流中解決問題,獲得新知識和技能。在教師中,也要增強教學的交流。教師可以通過課標分析、教材研討和集體備課等方法在多個領域搞好進一步的合作。
二、建立高效的初中生物教學的方式方法
1.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上和老師對著干的情況。對于這種現象,老師不應該盲目地采取“堵”的方式,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疏導,讓其認識到認真學習的重要性。還有一些學生認識不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他們不認為學習生物有什么用,因此不認真學習。教師在授課的同時,也要將生物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生物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才能調動其學習生物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采取不同的策略,從而使課堂上師生合作和諧。
2.將課堂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學習了植物的生長原理后,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花卉的培植,實驗無土栽培等。
3.改變教學觀念,實行高效的教學策略。傳統的教學,主要以教師的傳授為主,新教綱則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更加突出以學生為本。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更要結合實際的學習情況去設計教學策略。一方面,要實現教師從指揮者向引導者的轉變。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結構,實現結構的優化。教師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
4.加強直觀教學方式,發揮生物課堂的特色。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有其獨特的學科特色,其中,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生物課堂上,要使學生對課堂的印象更加直觀,就要合理地選擇圖像展示、觀察模型、觀看錄像等手段,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生物的生命活動情況。運用直觀的方式,激發了學生探索生物學科的興趣,也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立體的方式,多維地展示了生物的奧妙,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5.提高檢測的質量,調節檢測數量,對檢測結果認真評估。學生對知識是否有效接收,要通過日常的檢測測試出來。但是測試也不宜過于頻繁,當一個獨立的知識結構的講課結束時,可根據重點和難點,對學生進行有選擇的測試,用來檢測教學效果和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測評完成后,教師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認真的講評。
總之,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課堂作為其重要的環節,建立一個高效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初中生物課應結合其學科特色,不斷在教學中體現其獨特的魅力,讓學生通過高效的課堂體味生物的魅力。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效課堂的建立也愈發地顯現出其重要性,我們應該結合時代教育的發展,不斷地探索高效課堂的建立,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內涵。
參考文獻
[1]孫慧賢 初中生物高效課堂設計策略探討[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6),77-78。
一、“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初探
1.“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概念。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是兩種教學方式的結合,自主探究是指在課堂上不以教師為主體,讓學生依據知識點進行自主分析與探索,教師進行引導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方式,則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知識點或難題進行集體分析、思考并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兩種方式結合在一起,能夠進一步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并逐漸由被動式學習轉變成主動式學習。
2.“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重要性。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在機械化地講解,而學生則只是被動地接受,整個課堂毫無生氣,教學效果自然無法達到理想。但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則有了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可以獨立地思考、探索并與同學進行探討,去了解他人的思維模式,也讓自己的思維條理更加清晰,而且學生的個人觀點與思維受到了啟發與尊重,學習的熱情自然更高了。
二、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轉變的重要性
1.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轉變。小學數學教育是為學生所有理化科目奠定基礎的階段,如果這一階段的教育缺乏實效性,無法讓學生融會貫通,在之后的理化科目進階學習中便很容易出現知識點理解困難、學習進度落后等問題,久而久之,所有理化科目的學習效果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讓學生因喪失信心而導致厭學。所以只有對這一階段數學教育的方式進行改善,確保學生能夠理解,而且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才能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創新的能力。在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中,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以及團隊合作,自主性在于教師巧妙的引導。在講解知識點前,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設問,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與同學展開討論,并用自己的方式主動找出答案,甚至能夠舉一反三進行多方面的創新思考。這樣的教育要比教師的強硬灌輸更有效。
3.高品質的教學水平要求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模式。以往的傳統觀念中,我們通常認為學生的成績才能證明教學的質量。但在現今的教學理念中,學生的思維廣度、對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才是教學質量最好的佐證。所以只有符合現代教育要求的自主合作教育模式,才能夠切實保證小學數學教育的品質與成效。
三、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模式實施的方法及意義
1.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主”。教學的本體是學生,這也是近年來的教育方針中始終在強調的。教師主導的課堂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今社會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所以只有應時而變,將自己從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轉變成學生的朋友、親人,認真傾聽學生遇到的問題,耐心地進行引導,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充分創設情境,靈活導學。小學生的圖像化思維決定了其思考問題的方式必定大多依靠想象,而并非依照嚴謹的邏輯路線進行思考。所以教師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這一特點,創造出教學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力。比如教授平均分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春游分蛋糕的情景,讓學生按照屏幕中小朋友的個數分配蛋糕,這樣才能進一步帶動學生的想象。
3.搭建協作平臺,培養合作精神。與同學的協作是讓學生拓展自身思維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建立起合作的平臺。在課堂中,可以添加更多的小組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4.積極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習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讓課堂更具有趣味性,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自主性更高。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加入游戲性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玩中學,這樣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5.點撥拓展,注意課后指引。小學生的知識基礎并未建立好,所以教師的引導與點撥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遇到難點時,教師應當以耐心、溫和的態度進行引導,而不是責備與訓斥,這樣才能讓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問、敢于表達出自己的觀念。
【關鍵詞】化學實驗 導入 演示實驗 分組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118-02
化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學習化學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進入高中之后,學生的學習壓力大,高中化學知識也更加抽象、繁瑣,因此,許多高中生的化學學習效果不理想,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不能忽視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許多教師把化學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成績的提高之上,忽視了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忽視了化學學習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教師,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時,要善于運用實驗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通過實踐認識到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活動,談談自己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認識。
一、利用化學實驗,導入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開始時就吸引住學生,抓住學生的心,一定能夠讓學生在整堂課中都緊跟教師的思路進行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從而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認識到課堂導入的重要性,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導入環節,深深吸引住學生。
在化學課堂上,運用實驗進行導入是常見的方法之一。教師在運用實驗進行課堂導入時,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通過一些趣味性、啟發性強的化學實驗,激發出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到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例如:在學習“鈉的化合物”這一部分的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入這樣一個小實驗。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生活當中,通常是用水來滅火的,同學們有沒有見過用水生火的?”同學們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覺得不可能。接著,教師繼續說:“下面,讓我們看看這個實驗吧。”接下來,教師進行實驗演示:教師在包著少量鈉的棉花上滴上幾滴水,馬上棉花就燃燒起來。學生們看到這個現象,都感到不可思議,都想一探究竟。然后教師引入今天所要講解的教學內容,學生們都興致高漲,積極投入到了課堂活動當中。
二、做好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演示實驗是化學實驗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學進行演示實驗的過程中,也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是教師在進行實驗演示,但是,學生也不是無所事事。在教師進行實驗的過程當中,教師要讓學生細心觀察,并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探究。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讓學生從直觀上獲得更多的化學知識,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時更好地進行化學學習,在課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本課演示實驗的目的、演示實驗中所需要的藥品以及工具、實驗的操作步驟等等,只有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夠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觀察、思考和探究。
為了保證演示實驗的成功,還需要教師在課前多下功夫。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多做幾次演示實驗,并且做到從實驗中深入挖掘其內涵。
三、通過分組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現在的很多學生都缺乏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這是不符合時展的需求的。在化學教學中,通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使合作意識滲透到學生的頭腦當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進行分組實驗之前,教師要對學生小組的劃分做出精心的安排。實驗小組不是隨意組合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化學認知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為學生合理分組。在一個小組當中,各個成員之間要發揮出優勢互補的作用;各個小組要水平相當。只有這樣,每個小組成員才能夠在分組實驗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體會到自己的實驗當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利于小組之間展開競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學生實驗的環節中,教師要發揮好每一位學生的作用,要在最大的程度上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只要學生在實驗中能夠親自參與,他們就會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學習的喜悅。
關鍵詞:初中地理;自主學習;創新能力
自主學習不僅是指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學習能力的象征。通過將這種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予以應用,可以使學生通過對自身能力的評價而自主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并進行自我監督和激勵。創新能力是在當今社會對各個領域的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它能夠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和創造力。因此,及時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融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培養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初中地理是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一環,對于學生了解基礎地理知識、自然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為知識跨度大、知識點細、綜合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等學科特點,學習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加上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灌輸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對知識點的理論講述時間比重大,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比較差。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就需要教師在地里課堂上改變教學方式,增加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也能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充分體現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2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有限的課時里講授知識,往往只能顧及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況,這就會導致部分地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跟不上課堂進度,而基礎很好的學生難以在課堂上得到進步和滿足。但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學生有了充分的課堂時間進行自我思考和探究,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不同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從自身狀況出發,更能滿足自己對地理的學習需求;最后,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逐步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并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創新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1.3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自主學習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會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究,保持自身對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往往會注重將地理知識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而初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應用地理知識中不僅收獲了樂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地理知識。
2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措施
2.1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若想提升學生對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應該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時間。教師主要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予以落實:第一,根據課堂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進行情境教學,比如在學習初中地理中的“國家篇”時,教師可以提前將教學安排傳達給學生,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不同國家的情境,引導學生課下收集不同國家的地理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分享;第二,教師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地理知識和水平的差異,實行差異化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三,教師可以加強同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逐步培養其民主化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積極參與課堂交流。
2.2對地理教材進行系統化改進:教材是課堂學習的核心,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目前的初中地理教材往往不能滿足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需求。主要是在前內容設置上,往往進行知識描述和講解的模塊比較多,設置的探究性課題比較少,也就使得學生進行自學時缺乏資源。因此,很有必要對教材進行改進,應該增加探究性學習模塊,比如在學習各個國家的地理狀況時,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國家進行對比、分析、歸納、表述等,并且可以在每一章節設置探索專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難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是分不開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時應該更加重視。教師可以首先將地理知識進行簡單的介紹,然后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并注重引入新穎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實現思維的碰撞,開闊學生的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3小結
綜上所述,可以充分認識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還有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應用對于提升初中地理學習效果的作用,因此,及時采取措施以鞏固和提升這種效用十分必要。這樣最終將實現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初中地理教學的優化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陳偉超.淺談初中生地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201-201,202.
[2]何淑萍.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界,2014,(17):141-141.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課堂中,傳統被動的教學方式,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障礙。在課堂上,表面上教師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實際上學生可能并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沒有完全接受。傳統的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也阻礙了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顯然,這種教學現狀需要得到改變。本文進行的研究與探討有助于增加我們對高中生物課堂的認識,有助于高中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學生不愿參與課堂的原因及簡明措施
首先,從學生角度來分析參與度不高的原因。在高中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力不強。學生雖然明白高考的重要性,但是高中學生的壓力過大,而生物又處在分數比重較少的地位上,導致學生對生物較為忽視,沒有意識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高中生課業任務較重,在繁重的壓力下,學生可能會從采取抓重點的方式,在生物課堂上很多學生都采取懶散的態度,把生物課當做放松的間隙。如果學生失去對生物的學習動機,就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其次,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如果學生從一開始就認定生物是一門不重要的學科,那么行動上就會有所退縮。很多學生認為生物的得分度不高,因此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別的學科上,導致了態度上的輕視,這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以及動力。一旦失去了學習興趣,就會沒有學習目標,自然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
同時,有些學生由于初中生物不夠優秀,導致對高中生物產生恐懼心理,失去了學習高中生物的興趣。事實上,初中生物較為基礎,只是代領學生打開學習生物的大門,真正的基礎知識也十分少。因此,高中生物與初中生物的關聯度不高。只要學生能夠在高中階段對生物高度重視并產生興趣,高中生物的成績就會很優秀。
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應該在高中生剛剛進入高中階段就要向學生強調。教師應該主動鼓勵學生,讓學生明白認真學好高中生物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成績,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應用。一旦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認識到高中生物的重要性,自然就有了學習動力,從而減輕了學習壓力,也為教師減輕了教學壓力。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反思及簡明措施
筆者在聽課中發現教師的很多教學方式也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在課堂中,有些教師迫于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只關注到部分同學對知識的吸收情況。要清楚的是,教學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教學,至少是針對大部分學生的教學,對于小部分學生可以進行課后輔導等特別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光合作用的過程》教學中,某教師在某一基礎普遍較差的班級講解了一課時后,仍有大部分同學不能熟練掌握該小節的知識,此時該教師在選擇講解下一小節。該小節本來就是教學的重難點,這樣沒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得大部分的學生沒有真正掌握知識,學生也因此對后面的內容產生畏難情緒,不愿參與到后面的學習中。所以,教師應該多花時間在重難點的內容里,關注大部分學生的吸收能力,而不是自己講解,學生被動聽課。
在課本中有許多內容都是有趣的探究活動,這也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好機會,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良好銜接,但許多教師因為多種原因沒有利用好探究活動。有些教師認為探究活動的課前備課量較大,動手操作對應試教育得分沒有幫助等錯誤思想,直接跳過探究活動。這樣會導致學生對生物愈加反感,一旦教師認為活動的作用不大,學生就會失去參與積極性。有些教師雖然積極開展活動,但因為課前準備不充分,活動沒有很好的組織,活動的結果沒有及時總結,也導致了教學效果很差。實際上,只要教師認真做好活動探究的備課,在活動中做好組織活動,并且在活動后及時總結活動內容,就能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高中生能力與知識同樣提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性
1.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思考回答
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學生缺乏積極性的情況下,教師應該主動帶領大家探究思考并養成良好習慣。例如,在《伴性遺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斷提問思考的過程帶領學生探究本節內容。提問一:遺傳與性別有關嗎?提問二:你是否了解與性別有關的遺傳病?在教授了基因與遺傳的關系后,可以舉例來引導大家思考。提問三:假設一個男人患有紅綠色盲,那么他的子女是否患有這個遺傳病呢?分別是怎樣的情況?通過這些有趣的問題,引導大家一起來學習本課的知識,這會讓學生印象深刻,既掌握了課本知識,又提高了課堂的參與性,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主動思考的好習慣。
2.聯系生活,利用有趣的教學方法
生物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高中生物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點,以此作為突破口提高高中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內容中,教師可以從身邊的環境切入,介紹身邊有哪些環境可以構成生態系統,并請學生回答,教師予以指正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認識到高中生物與周邊生活密切相關,在生活中也會主動思考課本知識,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在課堂上營造出積極有趣的學習氛圍,改變學生在課堂上一味聽教師講課的現狀,真正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
四、小結
營造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對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興趣,提高探究思考的能力,最終提升學習成績。在高中生物課堂培養學生參與性的方式還有很多,教師應該主動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認真設計教學環節,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邢永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生物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11(16)
一、主動探究的習慣
在“導學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自學導綱是其他環節的基礎。學生扎實、深入地自學了,才能在接下來的小組討論、師生互動、導學歸納、反饋訓練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才能真正實現交流思想、思維碰撞,合作學習的質量才會高。可事實上,不少學生對教材的閱讀浮光掠影、囫圇吞棗,對問題的思考懶于動腦、淺嘗輒止,寄希望于小組討論中聽取其他學生的發言。可想而知,這樣的小組討論有多少實效。所以首先教師應使學生明確主動學習、深入探究的重要性。其次,在學生自學這一環節加強巡視、督促、指導,以促使主動探究習慣的養成。另外,在互動交流時應對學生進行贊賞性、導向性的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探究的樂趣。
二、合作交流的習慣
著名社會教育家、哲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過:“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贏得發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出了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在科技高度發達、專業高度分化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合作,既是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使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我國,兒童缺乏合作意識的問題比較普遍,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不愿與他人合作,不愿或不會分享。所以在小組討論時,往往會出現互相推讓、沒人發言或常常是一人發言,其他學生隨聲附和或不加辯駁、不置可否的現象。這樣的小組討論便流于形式,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難以取得實質性的結果。兒童期正是人與人之間合作意識與素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認識合作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其次,加強指導,教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體驗到合作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三、樂于表達的習慣
由于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孩子往往含蓄內斂,不愛表現自己,缺乏西方孩子的坦率直爽,所以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不張嘴,或說話聲音小,或語不成句,或啰嗦重復,或詞不達意,冷落了課堂氣氛,影響了師生上課的情緒,更不利于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所以教師應在教育學生認識交流的重要性、表達的意義的前提下,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鼓勵學生表達的勇氣,點撥學生表達的技巧,使學生在表達中學會表達,在表達中樂于表達。
四、善于傾聽的習慣
在學生的學習中,聽和說同等重要。只有善于傾聽,才能準確理解對方話語的意思,準確把握對方的意圖,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發言,進行有效的溝通。但學生往往重視了說,卻忽視了聽。所以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答非所問的情況,或是重復別人說過的話,或是領會錯別人話的意思。這樣就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也妨礙了交流,降低了課堂的效率。所以教師應首先使學生明白聽的重要性,然后教學生善聽,聽懂理清教師的講解,聽明白同學的意見,聽出錯誤在哪里,分歧是什么,然后進行針對性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