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播學論文

傳播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05 08:59: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播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播學論文

篇(1)

廣播出現以后,電臺為了吸引更多的聽眾,戲曲作為最受歡迎的傳統娛樂方式自然成為每個廣播電臺不可或缺的節目。由于廣播的娛樂節目種類繁多,在眾多的競爭中,戲曲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都更加成熟,以不斷改良、創新來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這無形之中促進了戲曲的發展。廣播的出現對戲曲演員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隨著他們演唱的戲曲在各大廣播電臺播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婦孺皆知的名人,逐漸脫離在社會下層表演曲藝來維持生活的命運。廣播的產生給傳統的戲曲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廣播出現之前,人們的娛樂方式只有固定的幾種形式,而到戲院看戲是最受百姓歡迎的,隨著無線電的迅猛發展,收音機的普及,悄悄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多種多樣的娛樂節目,這使得很多擁有收音機的觀眾不再去擁擠的公共場所觀看傳統的戲劇表演,這大大降低了戲院的上座率。無線電的產生雖在某些方面促進了傳統戲劇的革新,擴大戲劇的影響范圍,但無形中成為了傳統戲劇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廣播對唱片的影響

最初唱片僅僅是作為留聲機的附件而存在的,留聲機和唱片都是上流社會的娛樂品,所以唱片作為一種小眾的娛樂工具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小。無線電傳入中國不久,上海就出現了許多民營電臺,民營電臺的設施不完善、資金不充裕,僅靠一些廣告費來支撐電臺的運營。這樣的條件自然是承擔不起經常請一些名人、演唱家、樂團等來電臺做現場演出,這時唱片就成為這些民營電臺的首選。20世紀30年代中期,百代公司制作一張唱片的成本只需1角六七分,批發價為2元2角。這樣低廉的價格,購買一次后還可反復使用,所以播放唱片就成為了各廣播電臺音樂節目的重要素材。但電臺的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唱片公司的唱片銷量。1935年6月末,英商電器音樂實業有限公司致函上海交通部國際電信局,以歐美各國頒布的有關唱片的法規為由,要求自1935年8月1日起,各電臺播送該公司唱片須得該公司允可,及預付每月洋一百五十元,并另提出六項規定。直至1935年12月21日《申報》刊載司法院對此事的決議:留聲機唱片,并非出版品,亦非著作物,并無專有公開演奏之權。購買人本其所有權作用,無論如何使用,應任憑自由,出售人、制造人、發行人均不得干涉。通過這次事件,我們足以看到唱片已經不再作為留聲機的附件而存在,它已經成為各大廣播電臺不可缺少的一檔節目。

三、結語

篇(2)

近幾年,我國新聞媒介得到有效發展,并逐漸成為當前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時間的角度分析,終身教育思想的源頭出現在幾千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經將人的一生歸納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哲學家莊周也提出“吾生有涯,學海無涯”的著名觀點。這些觀點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的源頭。新聞媒介對終身教育思想比較重視,無論是西方國家所推崇的自由與平等,還是東方國家所堅持的矜持與傳統,都在新聞媒介的發展中發揮影響。西方著名思想家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接受漫長、艱苦的訓練,那么便不會有所成效。”這作為終身教育發展的萌芽,為日后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主張“兒童和所需要教育的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應該受到鍛煉”奠定了基礎。眾所周知,傳統社會中受眾地位沒有得到重視,但是,在新聞媒介的發展中,各種新聞理念、新聞思想以及新聞觀點、新聞媒介的出現,從根本上打破了這一局面。現如今,在新聞的影響下,人人均可成為主角與焦點。與此同時,從新聞媒介的受眾角度看待終身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的內容、形式發生本質改變。傳統社會中,受眾在15~30歲接受教育,但是,在新聞媒介的影響下,受眾從幾歲開始便可接受教育,一直到老年仍然接受終身教育,從而形成“學到老、活到老”的基本現狀,進而促進終身教育思想的發展與進步。1970年,保爾•朗格朗創作的《終身教育引論》發表,標志著終身教育理論的誕生。朗格朗作為終身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在對終身教育理論進行分析與闡述過程中,以人文理念為主,從新聞媒介受眾的創新角度進行分析與實踐,從而對全世界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1972年,聯合國教科發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本次研究在朗格朗的理論基礎上,從教育問題進行回顧性分析,從歷史以及現實的角度對終身教育理念進行研究,并且從根本上明確了學習社會以及終身學習的基本目標。該報道從受眾角度進行分析,進一步加強了終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認為終身教育是受眾在學習、生產中的主要手段。該報道在新聞媒介的影響下,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對新聞媒介下受眾加強對終身教育思想的認識,將新聞媒介與其相融合,利用各種媒介產品,對終身教育思想進行總結與整理,并在新聞媒介的影響下傳遞給廣大受眾。1995年,我國新聞媒介得到快速發展,終身教育理論以新聞媒介為指導,積極納入我國教育目標之中。近幾年,我國新聞媒介得到可持續發展,終身教育思想得到快速進步,在此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發展目標,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為終身教育理論的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新聞媒介對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

從本質上而言,終身教育是在適應社會的發展中,不斷學習的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教育的過程是持續的,是不間斷地完成的。在新聞媒介受眾角度下,終身教育思想將受眾、教育、新聞融合在一起,促使三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發展關系。另外,新聞媒介受眾角度下,終身教育思想延續新聞傳播的基本特點,將教育擴展到朋友、家族、工作之中,將教育與新聞媒介、實際生活結合。此外,在我國新聞媒介的發展中,以受眾為主要出發點的終身教育思想逐漸在學習、工作中體現出新聞媒介的基本特點以及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媒介產品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在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中,新聞媒介得到快速發展,人們獲取終身教育的途徑得到擴充,人們在積極適應以新聞、媒介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中,能夠對新聞媒介自身的優勢進行探究,并利用自身特點,將學習方式進行改善,從而為獲取到相應的知識而逐漸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變化。從本質上而言,傳媒行業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從根本上影響了終身教育理論的傳播。上世紀,由于技術落后,缺乏媒介產品,信息傳播渠道狹窄,導致很多終身教育理論無法得到傳播,但是如今,伴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終身教育思想也有所理解與認可。社會發展需求有所保障朗格朗以為,現代社會中不僅需要各種、職業交往,還需要各種挑戰。這些挑戰,會對人們的社會、命運有所改變。其中,新的挑戰主要包括了人口速度的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政治方面的影響、大眾傳播的發展、生存模式的改變等。媒介產品的運用也導致教育機會得到提升,我國傳統教育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無論在各個層次、各種轉型階段,新聞媒介都會促進終身教育的發展以及創新。

3、新聞媒介如何推廣終身教育思想

篇(3)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2]韓煉.面向全球化的中國新聞教育改革[J].現代傳播,2004(2).

篇(4)

走進任何一間大學英語教室,都能看到教師、學生和教學材料,這是大學英語課堂的可見要素。不可見的是支持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隱形要素。在可見要素和隱形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得以正常進行。教育部于2007年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是指導現行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文件。根據《要求》,大學英語要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要本著閱讀優先的原則,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推動基于計算機網絡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教學評估模式多元化發展,逐步形成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在實施《要求》的過程中,各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現出一些共性。首先,研究表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總體是以教師主導,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是比較常見的,教師用大量的時間來講解知識點,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習效果差。其次,教師和學生都遵循閱讀優先的原則,同時保持著閱讀與聽、說、寫、譯之間的平衡,這與《要求》的規定是一致的。再次,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加大了大學英語教學設備的投入,教師和學生能夠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但是教學設備的改善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學質量,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率存在問題,比如教師不能保持適當的教學進度、師生交流減少等。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傳播模式分析

教育是“教”和“學”的結合。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要成功接受知識,教育才是成功的,知識的傳播才是成功的。由此可見,課堂傳播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學”,所以課堂傳播是不成功的。這種直線性的單向傳播被稱為“香農—韋弗”傳播模式,這是由信息論創始人、數學家克勞德•香農和他的同事沃•韋弗于1949年提出的。這一模式最早用來解釋電報通信過程中的傳播模式,適用范圍逐漸擴大,包括用于教育教學研究。這一模式的優點在于它包含“噪音”因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指影響學生接受知識的干擾因素,比如生詞的出現、社會文化背景過于陌生、多媒體的不恰當使用等。根據《要求》的精神,理想的大學英語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接受教師的信息之后,將教學效果和教學評價反饋給教師。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都發出信息,也都接受信息。這種雙向傳播符合美國傳播學創始人威爾伯•施拉姆的大眾傳播學理論。他認為,受傳者都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他們在接受和傳播該信息時會受到其他群體成員的影響,信息傳播是雙向循環的過程,每個成員既是傳播者又是受傳者。

三、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傳播有效性的策略

篇(5)

一方面,文學語言是新聞傳播的基礎,文字運用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信息表達的準確性、真實性與客觀性,避免出現文字上的傳播歧義是對新聞傳播“術”的初級要求。反之,新聞傳播報道方式的變革也融合了大量的文學寫作手法,穆青先生就曾提倡過用散文的筆法來寫新聞,蕭乾先生也曾經在與他人的談話中自嘲為“介于文藝與新聞之間的兩棲動物”。而今天,用文學的手法運用到新聞創作中,早已不是稀罕事,像穆青先生、蕭乾先生一樣,大膽創新,用散文化的、小說化的形式來進行新聞創作已經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傳播者文學素養的高低是其判斷事件價值的倫理依據。文學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思想,是民族文化倫理價值的核心要素,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記者在對新聞的選擇、報道的角度以及價值的引導上都會顯現出固有的情懷與博大的氣度,這些傳統精髓的文化品質需要有文學的形而上的指導,才能在實際的新聞傳播操作中得以實現。因此,提升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文學課程教學效果,既是新聞實踐基本技能的需要,也是新聞倫理價值實現的依托。

二、新聞傳播類文學課程教學的不足

目前在我國的新聞傳播類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方式傳統,教學途徑單一、教學手段固化等問題,尚未達到理想教學效果。主要表現為:

(1)以“教——學——背”的傳統灌輸性教學方式為主。

1941年,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在《大學一解》中認為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個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偏重“知”的灌輸,不重視“情”與“志”的培養,導致“習藝愈勤去修養愈遠”的狀況。文學課程效果的最大化價值在于學生得到情與志的培養,而當下新聞傳播類文學課程卻將重心放在對“知”的傳授,由于本身的年代感,特別是古代文學中對文字生澀的理解,使得知識的傳授略顯枯燥,加之傳統的“老師教學—學生學習——課文背誦”的傳統灌輸型教學方式,讓讀圖時代的快信息輸入方式與傳統的文學教學方式格格不入,連基本的文學知識都是填鴨式、應試型的學習,局限于人文知識的宣講和介紹,缺乏師生間的充分溝通和廣泛對話,課堂教學無法觸及學生的內心,深入持久地塑造、影響學生的心理、人格和品行,更無法達到梅先生所期望的情志合一的狀態。

(2)以文學史和作品賞析的硬知識教學內容為主。

以中文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慣例,文學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常常將文學發展史和作品賞析作為重點,有些高校將這兩部分合為一門課程。如同溫儒敏曾談及現在中文系的情況:“比較突出的是理論和歷史講得多,上文學課實際上是跟著文學史讀作品,容易造成觀念先行,難得培養起文學感覺和想象力,壓抑了創造性思維。而文學課程內容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要訓練學生基本的寫作能力,通過文學課程,達到文字基本的語意暢通,描述準確。其二要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從美中體悟中華民族傳承的思想精髓,積淀新聞人的社會和人倫價值。最后要有對文學精神的感知上升為普世性的人文情懷,從而在新聞工作中引導社會發展的方向,發揮新聞工作燈塔的指引作用。而過多的文學史和生硬的作品賞析顯然無法完整的實現文學課程的意義。

(3)以“PPT、影視作品”的二元結構教學途徑為主。

從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研究中不難發現,在多元化表現手段的當下,文學類課程的教學途徑依然集中在PPT和影視作品的二元結構中,并以整段時間為節點,比如一節課講PPT,一節課賞析影視作品,尚未將課程的內容與影視的內容進行細化精講,往往使影視的賞析只停留在賞析的表層,文學與影視的結合沒有深入和匹配,因此課堂的整體效率不高,知識點的講解呈現的碎片化趨勢,缺乏系統性。另外,多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專注度大大下降,而圖片與視頻的吸引力遠遠高于文字,如何在PPT講解這一主導性教學途徑中創新出更多適合學生接受習慣,協助文學知識傳播的渠道,是我們值得思考與探究的問題。

三、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

(1)創造“體驗式”教學方法。

文化的實質不是物質形態的表征,而是讓人為之向往的精神體悟。文學課程要達到文化教學的實質成果,就要轉變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轉變“老師教、學生背、考完全忘記”的教學狀態,創造“體驗式”教學方法,通過不同類型的互動途徑,將體驗轉化成對文學知識的懂和文學意境的悟。比如以定期的作品誦讀會、故事會為主題,增加師生的溝通機會,以主題互動的方式將文學知識內化到學生的心中,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實景教學,讓學生在適當的時間和相似的場景中感受中國文學的意境,通過角色扮演、場景再現的方式用體驗式教學感受文化內涵。教師從傳授者向解說者、意境的創造者等角色轉化,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主動去感受文學,接近文學,而非任務型的死記硬背,反而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排斥心理,更無從談對文學美的感知。

(2)尋求新聞專業與文學知識的交叉內容。

在新聞傳播類文學課程的內容設置上體現專業特點,摒棄中文專業中以文學史和作品賞析為主的理論內容,以文學與新聞傳播的源頭上看,兩個專業的相似性頗多,在現實的運用中也有諸多交集。因此在新聞傳播類的文學課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對于專業的熱愛和興趣,結合新聞作品中的優秀作品和負面案例,來進行知識點的講解,特別是影視傳播與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實際教學設計中,還可以充分利用影視的資源,例如通過分析一些同名中國現當代文學改編的代表性電影,再回到紙質的文學作品,進行一系列的比較,更為容易顯現我們所講解文學作品的時代特質與藝術追求。

(3)充分利用音樂、美術等多樣化藝術形態手段。

篇(6)

內涵是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關于“舞臺主持”及“舞臺主持人”的概念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上文也對這兩個概念的定義進行了推論。在基本了解了“舞臺主持”及“舞臺主持人”的概念和定義后,進一步挖掘它們的內涵尤其是“舞臺主持”的內涵將有利于深入認識“舞臺主持”及“舞臺主持人”,有利于開展更進一步的研究。

(一)“舞臺主持”的外在形態是群體傳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是以群體的形式活動的,這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舞臺主持”正是由個體組成了群體才具備了傳播的條件和場所。所謂群體,指的是由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4]。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第一,一個群體的產生要依托于個體的數量。第二,這個群體的凝聚力主要來自于共同目標和歸屬感。第三,群體成員之間是有互動關系的。西方的傳播學理論把傳播的形態分為體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幾大類。群體傳播主要是指群體內部或外部的信息傳播活動。這里談到的群體傳播就和“舞臺主持”很相似。因為“舞臺主持”是基于群體的,“舞臺主持”中的主持人、受眾、工作人員等一起構建起了一個臨時性的群體。我們以“晚會主持”為例來做進一步的解釋。首先,晚會的舉行一般都是在禮堂等特殊場合,在這個場合里有這樣一個獨特的群體的存在,他們是由臨時的集合行為所產生的聚集的人群,這樣的人群被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朋稱之為“烏合之眾”。晚會里的“烏合之眾”就是指在晚會現場的“觀眾和主持人”這一群體。其次,絕大部分的晚會都被稱之為“主題晚會”,所以晚會的舉行帶著鮮明的主題、目的和意義,參與到晚會當中的觀眾和主持人是不可能不知道這些的。主持人早已獲悉了晚會的主題,因此明確了晚會的傳播目的;觀眾也是在清楚了晚會的主題和意義后才到達晚會的現場。因此,晚會的主題和意義使得主持人與觀眾擁有了共同的目標和關心事項,使得晚會擁有了凝聚力。第三,晚會的過程中的群體分工使得晚會有了主持人,燈光、音響、攝影師和觀眾等成員,在晚會的過程中群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互動可以在主持人與觀眾的話語互動、游戲互動等過程中體現出來。由此可見,一臺晚會有人群、有目的、有分工,還產生了顯著的凝聚力和互動性,所以“晚會主持”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舞臺主持”形式之一,可以幫助我們認清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從外在形態來看,“舞臺主持”和群體傳播是基本一致的。

(二)“舞臺主持”的內在本質是組織傳播“舞臺主持”

不僅僅是“晚會主持”,它還包含了會議、宴會、儀式、慶典等場合的主持。因此,不能光從外在形態上判斷它屬于群體傳播就認定它只是群體傳播。其實,“舞臺主持”有著更豐富的內涵。上文以“晚會主持”為例解釋了“舞臺主持”是基于群體的,因此外在形態為群體傳播。其實這里所說的晚會只是泛指一般的主題晚會。越是主題鮮明的專題晚會,主持人與受眾的特征、需求、功能就越會發生變化,晚會現場由主持人、受眾、工作人員構建起來的這個群體就越像是一個組織。關于組織的定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為實現某個共同目標而協同行動的集合體。組織的任何活動都伴隨著信息傳播,以至于我們很難說出一種與傳播無關的組織活動。如果把“舞臺主持”涉及的會議、宴會、儀式、慶典等場合的主持也作為研究對象,那么很明顯的,“舞臺主持”更像是組織傳播。組織傳播是常見的傳播形態之一,指的是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組織傳播包括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是組織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信息溝通保障。組織內傳播擁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兩種途徑,而組織外傳播則更多采用正式的渠道。根據“舞臺主持”的定義我們可以得知:會議是“舞臺主持”的平臺之一,同時它也是組織內傳播的渠道之一;晚會、宴會、儀式也都是“舞臺主持”的平臺,但它們同時也屬于組織外傳播的公關宣傳。由此可見,“舞臺主持”在組織傳播里發揮的作用要比在群體傳播里顯得高規格、高層次,所以“舞臺主持”的內在本質其實更偏向于組織傳播。

(三)“舞臺主持”的發展趨向是大眾傳播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大眾傳播的時代。所謂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大眾傳播是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傳者可使用的最具影響力的傳播方式。“舞臺主持”的發展趨向毫無疑問的要走向大眾傳播,這是傳者與受眾的選擇,更是時代與媒介環境的選擇。當下的傳媒領域快速發展,具有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的周圍。當大眾傳播媒介強勢介入,會使得“舞臺主持”的傳播形態發生變化。例如:一臺晚會究竟是群體傳播還是組織傳播,主要取決于“主持人與受眾”這個群體的性質;一旦這個群體的性質明顯出現了組織的特征,那么它就有可能是組織傳播。同樣,一臺晚會究竟是組織傳播(或群體傳播)還是大眾傳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使用了大眾傳播媒介輔助傳播。如果使用了,參與的受眾更多了,傳播的輻射面更廣了,影響力更大了,那么它就應該是大眾傳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分要素,那就是受眾的身份不同。在組織傳播(或群體傳播)視野下的“舞臺主持”,其受眾的身份是可以預知、判斷的;但是進入大眾傳播領域的“舞臺主持”的受眾,其身份是不得而知的,就如同一檔電視節目的傳播一樣,你永遠不知道是誰在看著這檔電視節目。我們還是可以以“晚會”為例進行說明。一臺學校里舉行的晚會,一般情況下是屬于組織傳播(或群體傳播),可是如果它被電視臺現場直播或轉播了,那么它就成了大眾傳播。因為直播或轉播的晚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對更多的受眾,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提升了影響力。同時,主持人面對的受眾由“有形”轉為“無形”,不再是單純的和晚會現場“可視可感”的受眾進行交流,還得兼顧其他的以大眾傳播媒介收聽收看的受眾的交流。特別要提及的是,這種交流是單向的,是無法同步接收到受眾的反饋的,這也是大眾傳播的一大特點。其實無論是晚會還是會議、宴會、和儀式,所有的參與者都已不滿足于小團體成員之間的傳播,大家都希望“舞臺主持”更有影響力,尤其是在傳播依舊具有“強效果論”的當代社會。像各種會、慈善晚宴、公益募捐等“舞臺主持”的新形式,它們出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應該引起我們的觀察和思考。

二、結語

篇(7)

傳播學的基本構成要素包含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反饋。當然,構成和影響傳播過程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絕不僅是以上五種,本文力圖將借助的模型簡潔化,從而更加靈活地指導實踐行為。那么,反觀實踐教學,可以比較清晰地將它的內容劃分為以下幾類:傳播者:動畫學院教學辦公室受傳者:動畫學院全體學生訊息:實踐教學內容(包括課堂內實踐教學和課堂外實踐教學)媒介:基于中觀上的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包括校內和校外)的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大眾傳播系統、互聯網絡系統、郵政系統、電話系統等反饋:實踐教學考核及評價體系以上各要素中涵蓋的內容,從人的角度來劃分,可以分為人的因素和非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中包括傳播者和受傳者,非人的因素中包含實踐教學內容的定位和設計、條件建設、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選擇、制度建設等。

2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培養規格定位

基于實踐教學體系的要素分析,合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環節,首要前提是明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規格定位,其次是要明確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目的和意義。普通高校的學生培養目標與應用型本科教育學生培養目標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服務方向上,應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基層單位,而普通高校主要面向科研設計等部門;二是在規格類型上,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養的則是偏重于理論型或應用設計型的人才。從具體目標來看,普通高校通常是承擔培養繼承、發展、傳播科學技術、文化理論,實現科技向生產力第一次轉化所需的人才;而應用型本科教育更多地是培養從事科技向生產力第二次轉化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即培養技術型工藝人才,所承擔的工作是把成熟的技術規范、管理規程用于現實的生產和工作中,把管理層決策的意圖具體貫徹到實際業務工作中。

3應用型辦學定位下的實踐教學目標的確立

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應用能力既不是普通教學的實踐能力,也不是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而是從社會應用崗位的需求出發,面向專業應用的能力總和。

4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核心環節

通過以上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實踐教學體系要素、前提、目的的分析,其核心環節的設計思路上已經柳暗花明,如何具體地設計出環環相扣的幾個環節呢?

4.1師資隊伍培養是前提

從傳播效果的角度看,作為傳播主體,廣泛的師資隊伍概念在這種傳播形式中處于流程的第一個環節,由學校領導、院系領導、任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各個崗位上的教職工組成。作為處于教育傳播學意義上最優越地位的師資隊伍,不但掌握著傳播工具和手段,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取舍選擇,作為傳播過程的控制者發揮著主動的作用。其信譽,包括誠實、客觀、公證等品格及專業權威性,即傳播者對特定問題是否具有發言權和發言資格,構成了能否成為合格的傳播主體的基礎。為此,學校要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其師資隊伍尤其是任課教師的培養。以黃淮學院動畫學院為例,近幾年來,學校采取新教師引進、教師進修、企業教師兼職、業內專家聘請、外籍教師引進等措施,努力打造出一支專兼職結合、多元化、動態化的師資隊伍。另外,從理念的更新看,必須要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做到每個人的工作都有標準可依。

4.2實踐教學內容精選是關鍵

作為傳播過程中互動的介質,實踐教學內容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此,精選實踐教學內容尤為核心,其直接依據是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目標,其注意事項應該體現在:第一,遵循專業技術和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第二,要符合專業的性質、特點及職業技能規范的要求;第三,要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第四,要注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雙向對接。從授課的地點來劃分,實踐分為課堂內實踐教學和課堂外實踐教學。以動畫專業“3+1”培養方案為例,課堂內實踐教學指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培養過程中包含于具體課程(分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素質拓展課程四個模塊)內的實踐部分,具體體現在某一具體課程的教學大綱內有專門的實踐教學大綱,包含項目實施及考核方式、學時分配等。以動畫設計方向為例,目前實踐學時比例占到32.5%,實踐學分比例占47.9%。以“二維動畫軟件”為例。課堂外實踐教學是圍繞總體專業培養目標,從第一年到第四年連續的不斷線的實踐教學活動設計。結合黃淮學院“3+1”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發展規劃,動畫學院在2012年12月份之前,已初步構建出“大一(寫生、外出考察)大二(二維動畫創作)大三(三維動畫創作)大四(實訓實習、畢業設計)”一套系統的實踐教學模式。

4.3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是基礎

實踐教學條件是實現整體傳播目標的基本平臺,基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解、應用、執行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條件的構建應該依托校企合作、學校、地方行業等資源,體現條件建設的立體化和多元化。具體可體現在:第一,加強實驗室建設,要建成從基礎實驗到專業實驗、模塊實驗到綜合實驗的立體實驗教學體系;第二,加強專家工作室建設,為師生提學研結合的活動平臺;第三,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政府機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項目共擔、發展共贏,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職業技能培訓平臺;第四,加強職業認證基地建設,建立健全職業資格認證管理制度,規范職業資格認證的培訓、考試等環節,為學生提供認證咨詢、認證培訓、認證考試、證書申領等一站式服務。基于以上立體化、多元化的教學條件建設及教學內容的分類型、分層次的選擇,其對應的實踐教學形式應該是靈活的。真正的教育面對的不是少部分學生,也不是多部分學生,而是所有學生,如何在固有模式下兼顧到每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依賴于教師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4.4規范實踐教學管理是保障

以動畫學院為例,近幾年來,結合培養方案,完善明確了教學大綱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項目實施及考核方式;針對專業特殊性,為強化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內容與行業做到科學、規范,有章可依,特制定《動畫專業外出考察方案》《動畫專業外出寫生方案》《黃淮學院動畫學院2013屆本科畢業設計指導任務書》《黃淮學院動畫學院2013屆本科生畢業設計工作細則》和《動畫學院2013屆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分配意見》等管理辦法;結合“3+1”培養模式,組建集業界名師、行業專家、教研室主任、國內外專業教師、往屆優秀畢業生于一體的科學的論證團隊,共同研究、制定出《動畫專業實訓課程大綱》《動畫專業實綱》。在上述的方案或細則中,應明確規定各類實踐教學活動中涉及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踐教學配套文件、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等環節,使實踐教學內容和標準符合行業技術規范的同時,通過完成專業技術培養的過程和途徑、方式和方法,探索更加有效的訓練模式,并且嚴格評價、及時反饋,最終實現實踐教學效果整體優化的目標。

5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xxxxx在线观看| 国模和精品嫩模私拍视频|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手机版|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视频| 国产女同疯狂作爱系列|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 人妻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丁香美女社区|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巨爆中文字幕巨爆区爆乳|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18禁日本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人妻巨大乳hd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草草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成人|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性激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新狼窝色av性久久久久久 |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成人午夜特黄aaaaa片男男|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 av网站免费线看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 影视先锋av资源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