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2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化學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化學教學論文,,論文寫作
許多化學教學遇到最大的障礙就是不知道應該寫什么,找不出題目,無從動筆。究其原因是平時讀書太少、留心不夠,更不注意積累,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必須聯系以下兩個方面實際:
1.當前實際。在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中,根據教學過程所遇到的問題,如學生對新課程研究性的學習,家庭實驗、安全教育,對新教材有重要建議等都是題材的重要源泉。
2.個人實際。擅長寫作的人,可多選教學理論方面的題材;專于實驗研究的人,可多選教學中實驗研究和改進方面的題材;專于化學計算的人,可多選有關化學計算方面的內容;對化學史有專長研究的人,可多選化學史的論題。無論是哪一方面都要樹立兩個理念,一是動因理念,目的是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更不能抄襲。二是成敗理念,心態要正確,寫論文不能純碎為了發表,更不能脫離教學實際。
二、化學教學需廣集資料
1.直接的搜集。教學中的各個方面是最切實際的研究課題。由親身經歷實踐所得,是彌足珍貴的,包括上課、實驗、批改作業、聽評課、解題等方面的經驗。獨到的體會,教學中的靈感、頓悟、習題的巧思妙解,知識內容的歸納,課外輔導的典型經驗總結等。
2.間接的搜集。充分利用圖書、報刊雜志、網絡信息獲取資料。要多看多記,盡量多地獲取新信息,才可以及時了解到教研的動態和相關資料。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盡量多占有資料,可使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這是撰寫化學教學論文的前提和基礎。
三、寫作技巧
1.定好題目。題目要新穎、得體,引人注目。選定題目是撰寫論文的起點、寫作的重點。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它能讓人凝視到文章的中心,揭示到主題。讓人讀起來很有激情,更會打動讀者的心扉。題目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明確點明題意,也可以是僅指出研究的問題范圍,還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對研究的問題要一目了然,讓讀者看后有愛不釋手之感。
2.擬定提綱。在化學教學論文時,應該根據論文的題目擬出論文提綱。為增強論文的說服力并使論文的層次分明,從論點的提出到操作方法、試驗數據、分析結果、論據的論證,都要經過縝密的推理。成文后還應再反復修改、潤色、定稿。
3.注意問題。化學教學論文要注意科學性、真實性和新穎性,論據充分、敘述清楚、邏輯嚴謹。一般需用科技文體來寫作,特別注意專業術語、寫作格式、插圖、表格、文字、符號、計量單位,等等。對一些學術價值高的文章,在文章前面應加上摘要、關鍵詞,文章后面附錄參考文獻,以便索引和更大范圍地學術交流。
一、營造和諧氛圍,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前提和關鍵。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機會,啟動創新思維,獲得創新成果。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師首先要營造一種 、平等、相互尊重、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標新立異、打破陳規。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表揚和鼓勵,讓學生體驗創新的喜悅,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實施主體性教育,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主體性教育是關鍵。“主體性教育”旨在弘楊人的主體性,讓受教育者自覺、主動、積極地參加學習和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推動主體發展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模式。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互相合作、質疑、分享,平時要注重一題多變的有意識的訓練。例如,當老師講“燃燒與緩慢氧化”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對燃燒現象有那些認識和了解嗎?”同學們發言后,對“燃燒”現象了解了很多。對燃燒能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但同時也會造成災害。
那么,同學們想探討“燃燒”的實質嗎?你們想解決燃燒造成的有關理由嗎?接下來老師就讓學生按著自己想要解決的理由,自我選擇學習方式,30分鐘后老師聽同學匯報學習過程和結果。有的同學看書理解燃燒;有的回憶氧氣性質學習時,說明燃燒的條件;有的通過討論合作的形式,研究設計“燃燒的條件”實驗方案;有的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了“自燃”是緩慢氧化產生熱量聚集引發的燃燒;有的同學通過組內的討論及老師的交流,了解了防止自燃的策略。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學習策略,獨立、地解決學習中的理由,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另外教師要多設計一些過程開放或結論開放的習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鼓勵學生從多個不同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這樣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深思理由,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潛能,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鼓勵學生聯想,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
聯想是思維的橋梁,歷史上有不少創造和科學思維難題的解決都得益于聯想。例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長期研究摸索苯分子結構的過程中,根據人類當時已掌握的有機化學知識很難對苯分子的結構作出合理的假設。直到有一天夜晚上打瞌睡時,在夢中眼前又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卷曲,忽然一條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轉不停。當他從夢中驚醒時由剛才的夢境產生聯想提出了苯環結構的假說,并通過了實驗證明了這一假設的正確性。
這一化學史上的趣聞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學會創新。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學生豐富多彩的想像力,培養學生敢于提出理由、闡述自己的觀點,大膽想、不盲從教師、不盲從書本,教師要多鼓勵少批評,多啟迪少壓抑,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 ,在研究、探索中不斷創新。
四、通過趣味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化學是中學化學剛入門的學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向創新學習的轉變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發現理由,意識到理由的存在呢?化學趣味實驗可以以其獨有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獲得新知。如尋找簡捷的實驗室制O2策略。有的學生首先在KClO3加熱分解的基礎上選擇Fe2O3、CuO等作催化劑制取O2,但此法與原法差別不大,談不上簡捷,也算不上創新。有的學生想到了用MnO2催化H2O2分解制O2,但反應劇烈,不易制約。
有的學生則想到氫氣可用啟普發生器制取,氧氣若也可,豈不是簡捷嗎?于是同學們選擇了反應物H2O2,并開始尋找合適催化劑的探索。學生試驗了沙粒、銅片、鐵片、鋅片、鉛片、錳片、土豆片、豬肝片、銀的粉末等,他們發現鉛片、錳片、土豆片、豬肝片、銀的粉末對H2O2的分解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通過有趣的探索性實驗,學生知道了動物中有過氧化氫酶可能性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設計出了實驗室制O2的簡捷策略(即以Mn、Pt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用啟普發生器制取氧氣)。這類趣味實驗可使學生對某一化學知識及原理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其涉及的知識往往超越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從而達到培養成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五、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新
化學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應重視“雙基”的教學,我們教學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上,要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深思、解決現實生活及社會中存在的理由,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新 。
例如,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討論“廣州為什么要大力發展地鐵”,“為什么湛江的公交車改為天然氣公交車?”。這樣既有利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學生處理實際理由的能力,同時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具有權威性,要認真學習,仔細閱讀。
教師教學用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但現實情況卻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各種資料魚目混珠。為此我們必須排除各種應試資料的干擾,真正把教師教學用書擺在教學參考資料的第一位,向時,要對教師教學用書認真學習,仔細閱讀。
1、通過閱讀,領會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意圖。教師教學用書充分考慮了大綱、教材與教學的實際,旨在為教師教學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第一手資料,同時教師教學用書還為我們掌握本學科的最新動態提供了詳實的材料。
2、通過閱讀,學習教師教學用書的語言特點和編排體系。教師教學用書的主要讀者是教師,因而在語言上顯得同教師格外親近。它多采取分析、建議等語氣,掌握這些語言特點,對我們進行教學經驗總結、撰寫教學論文是很有好處的。
教師教學用書的編排體系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從對全章內容的說明,到對某節教材的具體分析、建議及與之相關資料,直到對全章的復習建議與基本做法,都顯得非常條理、嚴密,富有邏輯性。
3、通過閱讀,準確把握教材的深度、廣度及大綱對具體知識、技能要求學生達到的能級。關于大綱對教材內容的要求,雖然我們通過學綱心中有底,但畢竟不如通過閱讀教師教學用書掌握得更具體、更明確。
二、具有實用性,要正確借鑒,合理運用。
現行化學教師教學用書具有根強的實用性,大有"包辦"備課與教學之意。但我們還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考慮自己所面對的學生的實際。所以我們要正確借鑒教師教學用書提供的建議,合理運用教師教學用書所提供的資料。
1、閱讀對比,相得益彰。教師教學用書是面向多數教師編寫的,可每個教師面對的學生并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確定好重點和難點,并設計出突破難點的方法。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去閱讀教師教學用書,并進行對比。
2、巧妙利用,指導教學。毫無疑問,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議,大多比我們分析得透徹、思考得周密,我們應當巧妙地加以利用,以指導教學工作。如,關于氧氣性質內容的教學,采用教師教學用書上的教法建議,確實比先做實驗后講解或先講解后做實驗好得多。
3、深刻理解,創意更新。教師勞動的過程是復雜的、繁重的,同時也是具有創造性的。我們在使用教師教學用書、設計教學程序及具體課堂教學中,要逐步達到三者的和諧統一,并刻意創新,做到利用"教參"、升華"教參"。
三、具有知識性,要全面掌握,不斷提高。
1、教師教學用書提供的教法建議,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的觀點,我們應在學習中認真體會,并在實加以檢驗和提高。
2現行教師教學用書的資料部分,既詳實又具有針對性,而且大部分屬手頭資料查找不到的,尤其是對化學史實及化學最新成果方面的介紹非常系統、全面。如大氣的自凈作用、液氧炸藥的制造等。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對于掌握化學學科的最新成就以及知識更新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毛澄潔是北京景山學校(北校區)的信息技術教研組組長。對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信息技術老師都不陌生,因為她常在信息技術教育類雜志上。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見到了毛澄潔本人,樸素的衣著、爽朗的笑聲很難讓人聯想到景山學校這所有著光榮歷史的名校和她那些嚴謹的教學論文。談及景山學校,毛澄潔感慨地說:“北京景山學校是個溫暖的大家庭,這個家庭的家長們都很好,改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每一位教師都認真努力,在教改之路上做著與眾不同的探索。”作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術教師,毛澄潔正是在教改使命的感召下,與技術發展同步,做終身學習、課程創新的實踐者。
學習,學習,再學習
1989年,毛澄潔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專業,之后進入景山學校工作。在當時,碩士畢業直接進入中小學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剛工作一個月,毛澄潔就為學校解決了俄文字典輸入排版的難題。她設計了鍵盤字符和俄文的對照表,利用BASIC語言設計了轉換程序。景山學校的職高學生可以按照俄英對照表,輸入鍵盤上的字母符,輸入完成后,用轉換程序幾分鐘之內就轉換成俄文。為此,她獲得了學校的獎勵,拿到了200元的獎勵資金。而此時,毛澄潔剛學會漢字輸入和簡單的排版語言。
1990年初,毛澄潔參加北大方正電子報刊排版系統的培訓,參與培訓的人都是各大報社的資深編輯。學習一周后,她就為學校排出了第一份激光照排的報紙。
1991年,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毛澄潔和學校化學組的老師一起研究開發了CBE化學題庫系統。該題庫獲得了北京市東城區1991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2年“聯想杯”全國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評比一等獎。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商業化題庫,其中用到的數據庫FoxBase則是毛澄潔自學的。
2013年底,毛澄潔參加信息技術教師新技能培訓時,接觸到面向安卓手機的編程軟件App Inventor。回到學校后,她就從搭建編程環境開始,一點一滴地學習,她發現這個軟件特別好玩,一發不可收拾,不光在教研組里開始培訓,2014年春季學期還在高一開設了以AppInventor為環境的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她還帶領學生參加了暑期在Google辦公室舉行的AppInventor編程挑戰賽,因此成為2014Google獎教金獲得者中唯一的一位中學教師。
學習是毛澄潔從研究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過渡的基石。從2014年夏天進入中國MOOC大學以來,毛澄潔先后選修了10門課程,已經拿到證書的有北京大學汪瓊教授開設的“翻轉課堂教學法”、浙江大學韋路教授開設的“新媒體概論”。正是通過學習這樣一些最具先進性和影響力的課程,讓毛澄潔對微課、翻轉課堂、新媒體與出版行業創新的OPO模式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和研究中。提及這些學習的經歷,毛澄潔快樂地說:“我倍感驕傲,年過半百的我,與我的同齡人甚至比我年輕很多的教師相比,技術與理念都是比較先進的。”
把學生作為人來培養
毛澄潔希望自己的學生像她一樣會學習,有超強的學習能力,需要什么就學習什么。落實到課堂上則是:讓學生學會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
2001年,毛澄潔開始了高中的教學,當時國家課程標準剛剛出臺,還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內容還是信息技術基礎+QBASIC編程。在應用軟件單元(Word、Excel、Powerpoint)的教學設計中,她認識到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只是一種載體,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應用軟件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但現實中很多軟件只用到了其中20%的功能。如何處理好學習和應用的關系,毛澄潔一直在思考。后來她確定了“以用為本,學用結合”的教學策略,在內容上采用自選主題進行項目調研活動的教學方法,這是毛澄潔最早嘗試用項目教學法教學。后來,她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利用“光盤教程”“主題知識網站”“各類在線教程”等進行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諸多教學模式的探索。
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是毛澄潔教學的落腳點。例如,在進行VB教學時,她采用教電腦玩游戲的實例,引導學生編寫游戲實例;在App Inventor的教學中,她引導學生編寫經典游戲;在“數字科學家”課程中,她讓學生參與游戲活動來理解科學概念;并將學生十分感興趣的紙電路、千云超極鼠等時尚元素引入課堂,深受學生喜愛。一位學生上了毛老師的課后對她說:“老師,我只想說,很喜歡。”
讓學生愛學,會學,會創造,這就是毛澄潔以人為本、以學生的最終發展為目標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
建設研究型團隊
研究教學,撰寫教學論文,參加全國的計算機教學研討會,是景山學校信息技術教研組這支隊伍成長之初的重要抓手之一。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較快,在大家都在摸索教什么內容、怎么教的時候,這樣的研究型教學無疑具有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研究型教研團隊的建設是景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從毛澄潔進入北京景山學校以來,就深刻地感受到研究型團隊建設的緊迫性。1996年,毛澄潔被派到北京景山學校分部,從事信息技術教學和教研組建設與管理工作,得到了當時信息技術教研組組長郭善渡老師和沙有威老師的指導與支持。如今,毛澄潔作為新的教研組長,把建設研究型團隊的任務承擔起來,她指導教研組的覃芳老師撰寫教學論文《讓信息技術教學煥發創造活力——電腦繪畫“葡萄串串”》,從論文的整體結構到具體的行文,認真研究,進行了3次修改。最后,該文獲得了北京市信息技術教學論文二等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毛澄潔與教員組老師還參與編寫了諸多信息技術教材。景山學校信息技術教研組老師編寫的信息技術教材如今已遍布全國。
如果說寫論文、編教材是毛澄潔教研團隊快速成長的兩大抓手,那么參與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培訓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則是教研組團隊發展的第三個抓手。
參與學校的信息化環境建設是信息技術教師迅速成長的助推器。在參與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既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規劃設計者,又是學科教師教育技術的培訓者和信息化環境的使用者,因此能夠更好地把握學校信息化建設需求,應用信息技術服務教育教學。
2013年9月,景山學校北校區配備了一個教室的iPad設備。平臺如何搭建?教師如何使用?是擺在老師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學校以信息技術教研組的教師為核心、學科教師中的技術骨干積極參與,開展了學習與思考。
在信息技術教研組老師們的帶動下,景山學校北校區的副校長,初中部的教學主任、副主任,學科教研組長等都進行了基于iPad的探索教學,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經51歲。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一 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中學英語新課標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
(一)在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詞匯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匯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匯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征“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匯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匯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論文提綱格式。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后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三)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是學生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并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思想意識,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對話時,應教會學生考慮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綜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所在語境,從對話者的反應判斷出是否使用了恰當的語言,并努力使受話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在讓學生說之前要告知其對話發生的相關背景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語用策略,讓他們了解該說什么,該怎么說。例如,西方人將年齡、身高、體重和收入等個人問題視為隱私,教師告知學生這是應當避而不談的話題。教師可以將談話禁忌歸納為四個詞: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容易掌握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初中英語教師可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對話,構建真實的口語交流氛圍,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并進行口語交流,在真實的英語語境中進行對話,還可以在課外開設英語角活動,舉辦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口語環境,使學生在頻繁地口語鍛煉中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
總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初中英語教師可從詞匯教學,閱讀教學和口語教學三個方面,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熟練、準確地掌握英語口頭或書面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現代外語教學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1
【4】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護理專業 生物化學;教學改革
生物化學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基礎醫學課程,是為后續臨床護理課程打基礎;是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對于成人高等教育專科層次護理專業的學員來說,已經通過了本專業中專層次的系統學習和培訓,有了一定的生物化學理論基礎,又有了一定的臨床工作經歷。對于這樣的學員群體,如何進行教學,一直是生物化學教學工作中的一大難題[1]。本研究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現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研究對象均為普通中專護理專業畢業生,通過成人大專統一考試而被正式錄取的09級成教學員,共計121人。其中,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44人,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77人。對照組學員60人,實驗組學員61人。其中,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對照組20人,實驗組24人;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照組40人,實驗組37人。
1.2 方法。
1.2.1 授課形式與學時。對照組與實驗組采用分班上課,但兩校兩組學員分別由各校的同一位教師授課,總課時數均為32學時。
1.2.2 教材。對照組與實驗組統一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潘文干主編《生物化學》(2006年5月第5版第50次印刷),實驗組以講義形式補充血漿蛋白、臨床案例等應用性教學內容。
1.2.3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對照組與常規專科層次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相同,其中,生物化學基礎理論占80%,應用理論占20%;教學方法以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為主體。實驗組的教學內容則進行了調整,其中,生物化學基礎理論占50%,應用理論占50%,教學方法以臨床案例、問題討論為主體。
1.2.4 評價。對照組與實驗組采用平時形成性評價與課程結束時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由于平時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方式、標準與每次被學員人數的不統一性,其評價結果不具可比性。因此,本研究只對終結性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照組與實驗組終結性評價采用標準考場、同一試卷、統一時間、閉卷、筆試的方式進行。卷面總分為100分,其中,生物化學基礎理論與應用能力各占50%。任課教師不參加監考和閱卷。考試結束由監考教師和成教部(或繼續教育部)考務人員進行無標記式封閉裝訂,由非研究組、非任課教師按照標準答案分題、流水式閱卷和統分。統分時分為基礎理論、應用能力和總分三項進行逐一登錄每位學員成績。
1.2.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兩組學生成績秩次表見表1,學生成績經SW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不服從正態分布(P
3 討論
3.1 成人高等教育的生物化學教學探討和研究方面,根據目前掌握的有關信息,在國內外報道甚少。有的教師提出要重組教材內容[2];有的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3];有的提出課程改革[4];還有許多教師從教學方法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有一定價值的教學論文[5-9]。但都缺乏科學系統的研究,只是教學體會。因此對生物化學教學的改革缺乏科學研究的依據,難于推廣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出良好。
3.2 對照組基礎理論成績(平均39.28)略高于實驗組(平均38.41),是因為對照組照生物化學的系統理論進行講授,相對基礎理論成績好些,而實驗組雖說淡化了生物化學理論教學,但在中專學習期間,已經系統學習了相應基礎理論,在專科學習階段,只是對中專學習內容的復習和適當提升,盡管基礎理論略低于對照組,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意義。
3.3 對照組應用能力成績(平均34.28)明顯低于實驗組(平均46.16),是因為對照組生物化學基礎理論占80%,應用理論只占20%,所以應能力成績較低。實驗組強調應用知識的學習,結合臨床案例、臨床護理中遇到的生物化學問題進行教學,其應用能力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結果有顯著意義。
3.4 本研究表明,成人專科層次護理專業的生物化學教學應該從教學理念、教材內容編寫、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而全面改革,才能真正突出成人教育特點,培養適合臨床需要的實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湘梅,常秋文.護理專業生化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山西護理雜志.1993,7(4):28-29
[2] 王生隆.生化教學改革與研究[J].山西醫學教育.2005,1:18-19
[3] 馮領娣.生化教學如何為整體護理服務[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2,15(2):235-236
[4] 朱志良,王妮.高級護理專業化學與生物化學課程改革[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7):1101-1102
[5] 羅永富.以概念為核心的“整-分-整”教學方法[J].衛生職業教育.2005,23(19):88
[6] 宋亞男.醫學職業教育中生物化學的教學探討[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3173
[7] 黃小平.高職護理大專生物化學教學的探討[J].山西醫學教育.2005,1(總第82期):6-7
[8] 程玉宏,文程.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生化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2008,1:38
[9] 武建軍.淺談高職高專生化課改革[J].職業技術.2008,1:15
以學校總體教學工作為依據,以提高教研質量和教學質量為目標,增強教師的學習意識、服務意識、教科研意識、質量意識、合作意識、充分發揮業務職能的作用,以新課程改革為核心,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為先導,以追求有效課堂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促教,提高我校英語教研組的教研工作水平。
二、工作重點:
本學期高中英語學科教研工作,繼續以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為核心,圍繞新課標目標和要求,完善和深化學科教學常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組織教師參加課改理論學習和培訓,組織校內課改研究課和專題研討等系列活動,以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教師整體素質和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各年級工作目標
高一:搞好初高中銜接,培養其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落實基礎。初入三高中的很多學生英語底子薄,差異大,力爭進入高二后,差距縮小,對基礎特差的學生要“低起點、小步走”,根據我校的實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嚴抓學生的學風,培養其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夯實基礎,打好基礎,注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地保持與培養,盡力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高二:強化培優補差,高二年級要在穩固高一年級現有成績的基礎上,不斷培養其學習英語的能力,做好促優轉差工作。強化閱讀能力的培養,搞好必修與選修課程的銜接并且把握好教材的側重點,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三:認真總結反思,搞好第一輪復習工作,以基礎知識為主要起點,復習的時候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查缺補漏,挖掘潛力,整合精選習題,少走彎路,級習題量要加大,訓練學生的做題速度與縝密習慣,做好月考、模考診斷分析工作,強化質量監控和教學指導;實現良好的突破.
四、主要工作
1、組織教學研究活動,認真學習《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學觀念,靈活的課程體系,多元、開放的課程評價標準,重視基礎,適應個性需求,關注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構建發展的平臺。努力將新觀念、新思路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之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明確英語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基本要求,用這些理念來指導平時的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的開展好活動,讓教研組的活動發揮其實際的作用。
2、加強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發揮群體優勢,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教學常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措施。為此,備課組要積極組織集體備課,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實效。各備課組要集體備課,研究教學內容,研究學生,進度,研究教學方法,提倡教師精選習題、精編習題、因材施教,安排及教學資料要一致。每周至少活動一次,時間固定,要有活動記錄。每次活動要定中心發言人,定活動主題,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切實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善教學。各備課組具體備課時間安排如下:,每位教師要按照教學常規完成每一件工作,規范我們的教學行為,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組織老師上好匯報課、研究課、示范課,通過研討等形式,做好課后總結反思,使本組教師在科研中提高教學質量。
3、組織本教研組教師撰寫論文,全體英語老師要通過理論學習,不斷反思、探索并聯系實際,積極撰寫外語教育教學論文,搞好英語組課題的研究工作。加強高三畢業班工作的研究,提高畢業班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