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9 16:49: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化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改革開放也給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使我們能夠迎頭趕上國際信息產業發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廣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發展給各行各業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利用信息產業的發展去武裝我國傳統農業,就可以為我國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使我國傳統農業得到超常的發展。
一、信息化是傳統農業的倍增器
信息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但就信息技術本身來講,它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產業,只有和其他產業結合,才能夠真正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倍增器。信息技術與農業結合也同樣能夠起到倍增作用。
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農業技術信息化:如精準農業信息;農業環境信息化:如氣候預報、病蟲害測報;農業經營信息化:如農產品交易信息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政府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于建立農業信息和市場服務網絡。有著糧倉稱號的俄亥俄州的農場主,一個人經營幾千公頃的土地,全靠電腦管理控制生產、銷售的每一個環節,而在我國目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時期。要在人均0.067公頃的耕地上解決13億人口的吃穿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學技術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設備工具和生產資料來武裝農業,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所以發展農業信息將給我國農業帶來難得的機遇。我國傳統農業絕大部分尚處于低質低效水平,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勞動力人員素質也低,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水平也同樣不高。隨著加入WTO的臨近,我國農業生產不得不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用當今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無疑會極大促進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使我國傳統農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二、把農業信息當做產業來發展
推進農業信息化,必須把農業信息當做一項產業來發展。眾所周知,信息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發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潤率最高的產業之一。發達國家50%以上產值來源于信息業,信息產業在農業上應用,一方面可以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農業信息本身也可以被當做產業來發展。所以農業信息化建設決不僅限于信息網建設,它還可以帶動農業信息硬件、軟件建設,還可以拉動農業信息服務、農業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分析以及農業信息中介、網上農科教育、網上農產品交易、網上結算、定單農業、物流配送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流通活動,既可以創造一大批就業機會,又可真正通過信息化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在農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農業通過信息化可以獲得倍增效益,信息業可以通過對農業的信息軟硬件服務形成農業信息產業,最終形成農業與信息業雙贏的良好局面。現代農業在農業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已經涉及到了農業生產、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農業信息服務的各環節都會有效益產生,在這里由于農業信息效益市場價值的體現,起到了促進農業信息向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得將農業信息化被當做產業來發展成為了可能。
三、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
在談到現代化指標時,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為一項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來看待。信息化指數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該地區、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也就不能不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信息量:包括單位面積內人口的通話次數、E-mail數、信函數、報刊數、網上信息數、因特網點數等。
信息裝備:包括單位面積內人口的電話機數、電視機數、計算機數、上網微機數等。
信息主體水平:如單位面積內人口中的第三產業人口數、大學生數、信息從業人員數、上網人數等。
信息消費:如個人、單位或集團消費中信息消費的絕對值和相對值等。
要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就必須按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各方面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與我國目前農業水平、農村條件和農業人口來比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國農業發展也具有地區性不平衡,西北地區相對落后,而東南沿海由于開放早,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農民已經向富裕小康水平轉化,初步具備了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條件,有了建設農業信息化的投資能力,只要領導重視,加強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完全有能力發展農業信息產業。另外在目前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許多統計材料中尚缺乏有關農業信息化方面的記錄,希望將來把農業信息化等有關量化指標加以統計,逐步建立起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以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
四、農業信息化市場需求巨大
在我國總人口中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占有絕對大的比例。在我們對浙江農村的考察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農民、農業工作者對農業信息的渴望。紹興市所屬嵊州市1998年專門提出了“必須像重視農業科技推廣一樣重視農業信息”的要求,嵊州通過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農業110”及農業信息員、農業信息會等多種農業信息形式,開拓了為農業服務的新領域,通過網上交易、網上服務,確使農民嘗到了農業信息的甜頭。如嵊州農業信息網,短短幾個月就有200多個農戶、企業在網上交易,涉及200多種農產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談生意,成交額已突破300萬元。又如紹興“中國輕紡城”這一大型紡織品專業市場,去年成交額167億元,成為亞洲最大的輕紡市場。這個市場建成了100兆的網絡線,所有商戶都可以進入因特網,網址點擊率已達3.5萬次以上。這說明農業信息化建設,順應了農民需要,也順應了市場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一般來講,發達地區信息化建設,優于落后地區,城市優于農村。雖然浙江省和全國相比,農業屬于較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農業信息化建設目前仍顯不足,農業信息流通仍顯閉塞。比如,紹興日報報道對在諸暨市的抽樣調查表明,10個種糧大戶中有7戶不了解糧食購銷改革,反映出農民目前大多數還是處在信息不靈狀態,說明了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如果農民、農業工作者、小城鎮居民都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或即使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農業人口來參與這個市場,按全國人口比率而論這個市場該有多么巨大。
發展農業信息產業本身也是一項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就必須用市場手段去做,用市場方法做市場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場的事,政府最好是去為農業信息產業業搭臺,唱戲還應讓企業去唱,政府不宜包辦。但在發展農業信息產業過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給予優惠、引導,最終要按市場規律以企業運作方式來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場方式運作,才能真正發展農業信息產業。
1、農業保險及其結構類型分析
農業保險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增長以及農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國結合國內農業發展實際情況而推行的重要政策戰略,在農業經濟的提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業保險,顧名思義,由保險機構專門開展經營和維護,針對農業生產以及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或者是意外事故等導致的農業生產與經營發展經濟損失進行責任承擔或者保險賠償的一種制度和政策,對于保障農業以及農民的生產發展安全有著極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意義。在我國,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結構發展實際情況,農業發展的產業結構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林業等結構形式,因此,國家在進行農業保險制度以及政策類型的建立確定中,也是結合農業產業化結構形式建立制定的。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中,按照農業保險承擔保險責任的對象以及內容情況不同,農業保險的類型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森林等保險項目。其中,種植業類型的農業保險主要是指對于植物性生產保險責任進行承擔的農業保險類型,比較常見的種植業農業保險有糧食作物種植與生產保險以及經濟作物種植和生產保險、水果果樹種植生產保險、蔬菜園藝種植生產保險、其他種植與生產保險等。其次,我國農業生產與發展中的養殖業農業保險項目類型,則主要是指以動物生產發展為主的保險類型和項目,像牲畜保險、水產養殖保險、家禽保險、特種養殖保險等不同保險類型和項目。
2、農業保險的主要模式分析
結合上述我國農業保險的主要結構類型情況,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中,針對農業經濟生產發展的災害事故,通過建立農業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實現以“政府主導”、“財政支持”以及“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的保險模式。其中,“政府主導”主要是指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提升過程中,結合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國家和政府的牽頭引導作用,實現農業災害預防和災害影響減小控制等保險制度和措施的構建完善,實現對于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而“財政支持”則是指各級財政機構結合國家對于農業保險政策支持以及決定內容,對于農業保險進行一定比例的保險費用補貼,以鼓勵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制度和要求規定,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再次“市場運作”主要是指通過農業保險專門經營管理機構對于農業保險政策制度的市場化運作與管理,在提升農業保險經營管理委托機構的經營管理資格同時,實現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能夠支持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災害的預警與災害影響減小;最后,“合作共贏”則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農民以及政府、市場之間的相互合作,以推進農業保險制度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和完善,促進國家農業經濟的真正提升和發展。
二、農業保險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相關作用分析
結合上述農業保險的概念含義以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農業保險制度模式與具體類型,在具體推廣應用與實施過程中,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政府的工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農業保險制度的完善與推廣應用以及農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利益保障等,也有極大的積極作用和意義。首先,農業保險制度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直接促進了我國農業財政投入資金的功能作用放大化。隨著農業保險制度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國家財政機構在加強對于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同時,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升方面的作用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大效應,使得農業保險的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作用影響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其次,農業保險制度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升也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再次,農業保險制度的推廣應用在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生產能力同時,對于擴大農業的再生產融資能力以及維護農村發展的和諧穩定,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也有積極作用和意義。結合我國農業生產與發展現狀,農業災害事故預防與影響控制中,農業保險已經逐漸成為成為我國農業災后生產恢復以及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和支持,對于農業發展的災后恢復重建以及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支持與保障性作用,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農業保險在為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增收服務過程中,農業保險機構通過開展農業貸款形式,為農業保險以及相關配套保險政策等提供保障,不僅推動了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互動合作機制的發展推廣,在轉移農村信貸風險的同時,也有利于擴大和提升農業保險的融資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現在水力資源的日益緊張,提高現代化引水渠的建設的質量,提高引水渠的使用效率,對現代化的農業建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新型現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利用現代化引水渠建設可以大力促進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廣大農村中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來自于農業生產及一些相關的產業。在現在我國新的農業建設中,大量的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產品的出現和使用確保了國家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正是這些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新型作物的出現使得農業生產中對水的利用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在使用中既可以保證在農業生產中水在使用量上總數量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對水的使用量的精確控制,使之可以達到現代化新型農業技術和新型農業產品的要求。這就確保并促進了我國現代化農村的經濟發展。
1.2現代化引水渠建設是實現農村穩定發展的保障
在中國一直有“無商不富,無農不穩”的說法。在現在的農村中,特別是在廣大的西部地區,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種不穩定的因素是很多的。這些不穩定因素包括了大量的農業人口流失而形成的土地荒蕪、農民之間因為搶奪水源而產生的糾紛、因為農民對保護水源的認識不足而與水利部門產生矛盾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著我國農村建設的穩定與發展。在利用現代化的引水渠建設工作,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水源投入到農業建設中,同時還可以提高現在已開發的水源的使用率,減少水源在輸送過程中的浪費問題,確保農業用水的使用量。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農村中因為水缺少的問題造成的不穩定因素,為農村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1.3現代化引水渠工程是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的保障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大量的人口在日常中需要大量的糧食供應。但是隨著我國的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糧食生產不足帶來的安全問題已經出現在了每一個人的面前。如何利用好現有的耕地面積,確保糧食產量在安全線以上是國家農業建設的一項重大使命。做好水利工程建設工作,確保農業供水使用是這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農業水利建設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份,現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可以為更多的糧食耕地提供穩定的灌溉水源,大大的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糧食產量,為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2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設
在現代的農業建設中,因為許多的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出現,以及農業水源使用要求的提高,農業生產中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引水渠工程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建設工作就成為了引水渠建設工作人員的研究課題。
2.1利用先進的工程技術做好引水渠建設工作
為做好現代引水渠的建設工作,提高引水渠工程的建設速度和質量,越來越多的先進的工程技術被引進到引水渠工程建設中來。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在引水渠建設中新的技術手段的應用是很廣泛的。以四川地區的引水渠建設為例:四川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形復雜,在施工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在以往的引水渠建設中,首先難以解決的是因為地形情況復雜造成的勘測難問題。但是新的GPS定位技術,加上計算機三維成像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新的定向爆破技術、混凝土澆灌技術、水閘控制技術的等相關新技術的使用,都大大的提高了新的引水渠建設工作的建設效率和質量。
2.2加強農民在引水渠的建設管理工作的參與度
引水渠工程的建設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惠農工程。在中國農村中,需要這大量的用于灌溉的小型引水渠。如果只是依靠政府和水利部門的建設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可以加強農民在引水渠工程建設的參與度,利用農民對農業灌溉水源的的需求,自己建設村級的小型引水渠,然后再與水利部門修建的大型引水渠連接,形成引水渠星羅密布于村間的景象。真正的將引水渠工程的作用運用于每一塊需要澆灌的土地。
2.3在引水渠建設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體系
在現代的引水渠建設工作中,除了做好引水渠本身的建設工作外,還應該在引水渠建設的上級來源和下級使用工作上加強管理,做好提高水源的使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引水渠建設工作中必須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體系,將大型的水利工程、大型的引水渠、小型的水庫、村級的引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建立統一的體質,形成“主動脈-微血管-毛細血管”一樣的水利工程體系。這個體系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水源的使用率,確保農業灌溉工作的順利完成。
2.4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設完成后的善后管理工作
要提高引水渠工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的作用,除了做好引水渠的建設工作以外,在引水渠工程建設完成后,做好其善后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這些管理和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水費的收取工作。水是一種珍貴的資源,在水的使用過程中需要農民繳納一定的水費。這樣做可以提高農民對水的珍惜程度,增加水的使用率,減少水的浪費情況。二是做好引水渠維護保養工作。引水渠工程在建設完成后,也會因為地質、氣候等問題,在使用中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水利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引水渠日常巡視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維護保養,確保引水渠的順利使用。三是做好水資源的保護工作。水利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對于破壞引水渠工程、偷水、嚴重浪費水資源、污染水資源等違法行為,一定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利用法律武器保護好水資源。
3結束語
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是為了不讓人誤會是抄襲或者是剽竊他人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據,同時是論文作者對學術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農村農技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閱讀借鑒。
農村農技論文參考文獻:
[1]浙江省農業標準化“十二五”發展規劃.浙發改規劃(2012〕209號,2012.
[2]李蘇.關于農業標準化問題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5(04):12-14.
[3]張洪程.農業標準化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4]楊漢明.論中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J].中州學刊,2001(4):46-50.
[5]孫曉康.現代農業標準化[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13.
[6]閻壽根.標準化:農業和名牌戰略的基礎[J].中國農村經濟,2000(9):24-26.
[7]張靈光.我國農業標準化的現狀與對策[R].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網站,2002.
[8]劉兵.農業標準化及其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J].湖南農業科學,2007(6):21-23.
[9]王林楓,譚學智.從“永胡”和“嵩胡”的興衰談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J].大眾標準化,2008(3):51-53.
[10]章家恩,陳建軍,駱世明.我國農業標準化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其戰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3):157-159.
[11]陳紅金,何樂琴.浙江省農業標準化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07(4):368-371.
[12]金仁耀,汪剛.浙江省農業標準化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1(2):231-235.
[13]虞軼俊,白玲,王健,吳聲敢,楊桂玲.浙江省加快推進現代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實踐和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5):30-33.
[14]駱浩文.廣東省農業標準化研究與評價[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
[15]周潔紅,劉清宇.基于合作社主體的農業標準化推廣模式研究一來自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6):88-97.
農村農技論文參考文獻:
[1]蘇國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D].河南,河南農業大學,2011,(6)1-44.
[2]馮永曄.河北省農業科技資源配置狀況及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農業大學,2005,(6)1-72.
[3]肖黎.眉山市農業科技推廣現狀與對策研究[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2013,(5)1-58.
[4]徐晶.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問題與對策研究[D].江蘇,揚州大學,2005,(5)1-85.
[5]王冰.淺談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的論證評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8)37-38.
[6]朱明芬.杭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估與提升對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7]鐘蔚.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評估體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國中冶科學院,2001.
[8]許毅強.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運營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內蒙古,內蒙古農業大學,2012.
[9]高志勇.福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聯度研究[D].福建:福建農林大學,2012.
[10]滿佳.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遼寧,渤海大學,2013
[11]樊錫聰.加快現代農業科技進步的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311-312.
農村農技論文參考文獻:
[1]賀警鐘、牟筱玲.論農業高等教育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0,(4)35-36.
[2]鄧振營.農業高等教育與現代農業發展關系思考[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9)86-87.
[3]董成森.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以湖南省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8)8-9.
[4]張令宏.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288-289.
[5]朱明芬.杭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估與提升對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6]徐鶴群.淺議影響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主要因素及解決對策[J].農業科技開發與裝備,2013(12)67.
[7]徐荃子.西部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做埋頭鉆研的教授不易,做躬耕壟畝,三十年如一日的教授更難。而我們湖南農業大學的石雪暉教授卻做到了。她風雨奔波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授。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的現代化需要科學技術與實踐能力的廣泛傳播,盡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只有以科技武裝農民才能讓農業的現代化更好更快更全面的發展。能做到的人是偉大的,石教授就做到了。她由‘知‘而’行‘淡泊名利嚴謹工作。將致富的鑰匙交給農民兄弟,只求耕耘,不為收獲。她說‘我們不能只在課堂上栽果樹,要栽到農村去;成果不能只寫在論文里,要裝進農民的口袋里。’一句樸實的話卻道出了一位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的職責所在。
農業的現代化不僅需要科學的技術作指導,更需要農民朋友改變一些錯誤的對農業知識的認識的觀念。石雪暉教授說‘;我們要給農民朋友新技術,還要給他們現代化的新觀念。’石雪暉教授說道了并且還做到了。他主動走到農民中去,教育農民,幫助農民,為他們無私示范,講課;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不能只追求產量,更重要的是水果的質量,這樣才能縮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石雪暉教授的足跡遍布三湘四水,像蚯蚓一樣匍匐大地,做科學的勇墾者,做農業現代化的向導做中國現代化的向導。她是一位好教授。
有關農業經濟管理小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現代化的相關性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現代生產技術的不斷優化,農業現代化發建設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經濟管理一定要及時跟進腳步,從多個方面充分發揮功能,做好農業產業的調整和發展工作,為我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業現代化;相關性
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農業經濟管理能夠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從政府職能發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綜合素質提高等多個方面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對加快我國農業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涵
農業現代化的概念是指將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運用現代工藝進行生產的農業生產方式,現代生產工藝主要是指現代科學以及相關技術設施。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農業現代化的本質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農業現代化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機械進行生產,并且用相關設備代替人工作業,并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化肥和農藥等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其次,農業現代化在生產技術方面是通過良好的農業環境、高效的農業生產力對自然進行合理、科學的利用和改造進行的,農民的生產經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很多生產經驗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農業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就是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力。最后,在農業生產規模方面來說,農業現代化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專業性特點,在生產過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確,提升了相關的生產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間接的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農業生產力達到了空前的成績。
2農業經濟管理的內涵探究
農業經濟管理是指通過社會上的資源和產品等的分配、交換、消費等過程統籌、調配、協調農業經濟活動,促使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的有機統一,確保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包括了農業管理、農業經濟的各個相關部分以及相關的企業和經營活動管理等等,是包含整體農業生產的管理。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也應當隨著發生改變,才能夠更好地為農業發展服務。首先,農業經濟管理要做好技術改進,要根據農業現代化的技術特點和技術要求做好相應的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其次,要適應農業現代化帶來的農業規模經濟,規范相應的經濟管理活動和過程。總體來說,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下,農業經濟管理要從農業管理的要求和規范、農業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應的改變。
3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現代化相關性提升和發展探究
3.1建立農業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形式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迫切要求農業經濟管理能夠有效地延伸農業產業的鏈條,發展集生產、養殖、加工、銷售、產業、商品為一體的農業現代化產業鏈條。首先,要積極優化農業結構,根據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優勢確定和調整農業結構,以此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并逐漸建立安全、生態的農產品生產銷售降低。其次,要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的積極作用,政府應當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和增加企業的輻射面,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管理模式。另外,在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會就業壓力,構建穩定的基礎,這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
3.2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就是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和產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生產效率。首先,要對農民進行相關技術的培訓。農民是整個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能就直接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其次,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的重要保證,從農業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產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另外,要在農業技術發展方面加大相關的科學技術投入,強化農業生產與相關科技機構的合作,不斷引進新的品種和新的技術,提高科技的轉化速度,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3.3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隨著社會上對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也不僅僅是提高產量和質量,而是要盡量的降低農業生產的耗能,注重農業生產的生態效應和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和循環農業的理念深入到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并且將減量化和循環再利用作為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原則,在沃土工程、新型農藥研發等多個方面采取積極措施,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3.4加強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占據著主體地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管理的主體和主要對象,要從資金、技術和政策等多個方面強化農業的綜合素質。政府應當對農民展開積極的培訓,注重農民的轉移就業和技術培訓,鼓勵農學院學生、相關人才和工商企業等參與到農業生產、農業經濟活動中,積極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建設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斷引導農民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農業經濟管理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和必備環節,要加強農民現代科學技術的培訓,從優化農業結構、加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等方面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陳琴.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性[J].福建農業,2015(,4):32.
[2]王麗莉.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4):218.
[3]林海慧.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管理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3(,17):159.
有關農業經濟管理小論文范文二: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摘要: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均逐漸成為了我國各行業、各領域共同的發展趨勢。然而,針對于農業經濟管理而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將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水平,因此我們理應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一、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義
在目前這個信息時代中,傳統農業已經逐漸開始向知識型農業轉變,依靠各種高新技術(如生物工程等)以及先進科技成果與信息技術的利用有效實現了對傳統農業的改造。眾所周知,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都是以資源型農業為主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就比較低。那么,要想從根本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知識型農業轉化,就必須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激發農民勞動積極性。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信息技術并沒有在農業生產經濟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就使得供求信息出現滯后、閉塞的現象,導致農民長期面臨增產不增收的局面,使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得到嚴重挫傷。基于此,廣大農民理應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改變傳統勞作方式,學習現代先進的科技農業知識,依據市場需求來對生產經營方向進行及時、適當的調整,以此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然而,對于指導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向以及農業產品的均衡發展來說,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
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已經按照國家的農業發展要求建立了相應的信息化服務系統,但明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在這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在于很多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服務系統并沒有實現對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聯網上的那些與農業信息相關的新聞都缺乏權威性,而真正具有權威性的農業新聞又不能及時進行更新與共享。顯然,在這樣的狀況下,農業信息化服務就很容易出現信息孤島的現象,信息化服務系統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二)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技術的實施難以落到實處
要想讓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實現完美的融合,儼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實際的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僅需要知識儲備較深的農民群眾的鼎力支持,同時還需要擁有大量的資金以及與信息化技術相關的設備。但是,目前很多農民都認為使用網絡的成本過高,且并不是必需的,這就直接導致農村網絡覆蓋率較低的現狀。與此同時,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十分廣泛,雖然國家政府在農業的發展上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明顯還不足夠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工作,很多農業地區都嚴重缺乏先進的現代化農業設備,加之信息化網絡的覆蓋率較低,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實施必然將受到嚴重影響。
(三)農業信息化建設人員素質較低
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從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人員大多數都是編制人員,并不是專業人士,綜合素質普遍較低。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專業性,導致他們很難有效解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對經濟管理和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產生阻滯效應。另外,我國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程度都較低,無法正確認識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而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業的信息化發展。
三、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
對于農村地區而言,要想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服務系統,首先就應該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此來實現對農業信息的不斷豐富,從而保證所農業發展信息的科學性與真實性以及信息內容的完整性與全面性。同時,應該充分結合農村地區在信息化發展上的實際情況,撰寫具有針對性的農業發展信息,這既能夠有效保證農業信息的及時性,更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第一時間了解與認識到農業發展狀況。
(二)強化農業信息化人才建設
專業素質人才,是現階段我國農業信息經濟管理主體中最欠缺也最需要的。上述說道,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所聘用的人員基本都不是專業人士,多為編制人員,整體素質較差。那么,為了徹底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面,首先就應該正確認識信息社會的競爭主體(即人才之間的競爭)。然而,為了讓科技創新成果得到保障,不斷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就必須從整體上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人才的專業素質。針對于政府來說,要想實現對農業信息人才團隊的完善,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就應該投資建設相關的培訓機構,重視人才培養工作與優秀信息工作人員的選拔工作。
(三)完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配備
眾所周知,我國農業的生產經營主要是依靠人力與傳統運輸類機械為主,在播種、收獲等環節的信息化接卸設備明顯處在相對滯后的狀態之中。顯然,傳統運輸類機械這種最為基礎的機械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同時這種滯后的基礎設施配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具體來說,我們不能夠單純的認為農業經濟系管理信息化就是某一個村、某一個村民的事情,應該達到全國一盤棋的局面。作為政府機關,理應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并通過對信息的綜合整理來為農村地區提供適合開展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機械,并定期組織農民開展信息化機械設備的正確使用與操作的培訓活動,提升農民信息化熱情,強化農民信息化技術。
論文摘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要特別重視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寶應農廣校成為主要的農業科技培訓陣地。“十二五”期間讓農村教育培訓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
農業現代化要求運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現代農業技術和設備武裝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農業信息技術作為軟支撐部分,通過收集、加工、傳遞應用各類信息,使硬支撐部分的潛力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將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農業產業經營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識,加速科學技術的應用速度,促進農業實用科學技術的全面推廣和普及。農業信息化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技術培訓和教育,促進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科技意識的增強,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
一、農業信息技術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
1.農業信息技術加速了傳統農業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管理
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中國土地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氣象和生物性災害頻繁,農戶規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幾千年傳統的生產方式,因而呈現出生產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穩定性。而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傳統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將農業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大大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和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有效的宏觀管理。
2.農業信息技術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
落后的生產管理水平和小農意識經營管理水平,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障礙。隨著農業信息系統(GIS)的建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農業信息網站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政策信息、技術信息、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象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指導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建立農產品和農業服務貿易的快速交易通道,農民在網上洽談,交易在網上實現,降低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在網上獲得農業生產訂單,減少了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農業生產者可以與不同產業結盟,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穩定市場占有量,并不斷拓展新的市場。由此可見農業實現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說農業信息技術對整個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農業科研、農業教育以及農村發展和農村文化生活產生了無法估量的積極影響,成為現代農業的主導技術之一,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2]。
二、農業信息技術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1.加強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性
“十二五”農業發展方向就是建設農業現代化,就寶應縣來講,農業現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出路只有一條,必須加快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農業生產者在計算機操作、網絡知識、農業信息采集上傳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應用技術等高新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對先進農業技術及工具的采用,決定著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捕捉、分析與判斷。農民不僅是農業的主體,更是農民增收的主體,只有培養出覺悟高、懂技術、善經營、能創業的現代職業農民,才能使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2.農廣校是農民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陣地
寶應縣農廣校在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一個重要渠道。2005年寶應縣農廣校實施了農業信息技能培訓工程項目。累計培訓學員3500人,培訓對象從對農民的培訓向農村干部、農村加工、流通、生產經營等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的領導、技術人員和從業人員延伸。寶應縣農廣校在科技教育培訓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通過問卷調查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6份,涉及14個鄉鎮。從調查的學員分析看,90%以上的學員都掌握了農業信息技術,80%的學員,特別是村干部學員能用所學的農業信息技術和生產技能發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群眾致富的領頭雁,一大批學員成為當地發家致富的典型戶。學員祁國銀入學前種糧為主,零星張了5畝田藕,由于缺乏市場信息觀念,藕難賣。通過兩年培訓學習后,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和網絡信息,發展了200畝藕田,而且帶領全村發展荷藕產業,興辦了荷藕加工廠,系列藕制品出口國外。帶動全村經濟大幅上升。學員陸書詠,經營大棚蔬菜種植已經有很多年,通過培訓后種植面積達150畝。一家日本公司為辣蓼的生產在網上尋找合作伙伴,陸書詠在網上看到這信息,立即和對方取得聯系,經過多方的交流,雙方就合作事宜達成了共識。目前,日方對寶應進行現場調研后,決定與陸書詠就辣蓼項目進行長期的合作,項目一期投資200萬元,實施規模達300畝。像這樣學以致用、致富的學員還很多。
3.農業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新路子
在終身教育已成必然趨勢的新世紀,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必然是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要適應農民的廣泛需求,農廣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展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科技培訓,實現各層次教育的連貫和溝通。采用更多為廣大農民樂意接受,為廣大農村干部和科技人員所歡迎的形式和載體。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利用網絡教學,增強培訓手段。如農廣校借助網絡等高科技手段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就是借科技之力傳播科技之業的好形式,使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更為直接有效的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