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3 17:16: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作品鑒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美術 鑒賞 教學 審美能力
高中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求知欲都較強,各學科知識也已有一定積累,高中生的這些特點對于美術教學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藝術修養,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結合高中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等,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活動的興趣,學生只有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積極、自主地學習。此外,教師還要通過美術鑒賞教學既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美術知識,了解美術作品,了解美術發展歷史和各大派別,又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獨特審美體驗,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和美的熏陶,引導學生用心感悟作品,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最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雖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術教學尤其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等美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的壓力,只注重文化課教學,對美術教學并不重視,加之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所以美術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下文將詳細論述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問題,并簡要提出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策略。
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主要有增加學生的美術知識和藝術素養、美育、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等三方面的作用。美術鑒賞教學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其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才是美術鑒賞教學要達到的目標。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還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美術鑒賞教學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過讓學生感知美術這種藝術形式并進行審美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鑒賞教學中使學生獲取其他能力的功能是審美欣賞的繼發。正如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學生也會或多或少得到一些類似藝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也是其他學科的繼發。總之,美術鑒賞教學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應重視美術鑒賞。
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學校迫于高考壓力,教師又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和教師都不重視美術教學。因此,普通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教師方面,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大多比較單一,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些教師自身藝術修養還有待提高。很多美術老師專業知識和技能很好,但教學理論、美術史論等方面的知識還有所欠缺,導致他們教學時只是照本宣科、毫無創新和生氣。
其次,學校方面,美術鑒賞課安排的課時較少,此外,藝術課程雖有向必修課發展的趨勢,走在普及路上,但美術仍不是高考科目,仍然只是“調味”課。普通高中一般一星期安排一課時美術課,有的學校甚至兩星期才安排一次美術課,由于學習過程具有連續性,這樣每節課之間間隔時間過長,學生就無法對美術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理解、整合和記憶,不利于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審美能力的提高。此外,學校和教師對于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還不夠,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也不多。
最后,學生方面,學生多認為美術課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他們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課上,根本不重視美術課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作用,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美術鑒賞課是無法得到學生重視的。
三、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
(一)教師提高自身藝術修養
美術鑒賞就是對美術作品的鑒別與欣賞,人們進行美術鑒賞時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自身生活經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取向的影響,對美術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產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同時鑒賞者還會展開聯想和想象,并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而對作品作出自己獨特的審美評價,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和享受。因此,美術鑒賞比美術欣賞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更高,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與評述的拓展、延伸與提高。意即通過美術鑒賞教學,教師要使學生不僅能欣賞古今中外的一些優秀美術作品,還要使學生能結合生活經驗運用審美感知和美術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體驗、感受、聯想、分析和評判,從而受到美的熏陶和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還要使學生能深刻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從而提高其審美能力。這首先要求美術教師有較高的藝術修養,才能提高美術鑒賞教學效果。教師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具體做法如下:
1.經常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美術文化素養;多學習美術教學理論和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2.高中美術教師應多渠道獲得美術信息,多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傳統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美術的發展,了解當代美術,加深對美術的理解,精于鑒賞和評論,也可利用網絡資源開闊藝術視野。此外,教師還應積極探索、研究美術教學,加強教學經驗的探討和交流,從而在交流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教學水平,以提高美術鑒賞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轉變教學觀念
由于美術不是高考科目、不被重視,加上傳統的美術教學觀念的影響,美術鑒賞課堂教學往往只是教師簡單地講解一些美術作品即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對作品個性化的體驗、感受和鑒賞的過程,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沒有得到審美體驗,學生的審美能力自然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因此,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讓學生成為美術鑒賞的主體,當然教師還是主導,對學生的鑒賞活動起到引導和幫助作用,這樣的美術鑒賞教學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這需要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升自身文化藝術素養,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方式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營造和諧、寬松、愉悅、富于思維性的課堂氛圍,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基礎和生活經驗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對于同一美術作品必然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教師應充分尊重他們的不同見解,并加以指導和鼓勵。當然,有時候學生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甚至有些偏頗,但他們確實認真鑒賞了作品,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感受和看法,所以教師要在指出他們的錯誤和不足的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認可和尊重,以資鼓勵,從而保持他們鑒賞作品的積極性。此外,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小組成員之間或全班學生之間交流美術鑒賞的感受、理解和心得體會等,同時也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還要與時俱進,在思想觀念、知識和技能、教學方法上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美術知識,學生不但可以從書本中和課堂上學習知識,還可以走出課堂到社會上參觀美術展覽等,或者通過互聯網開闊知識視野。
(三)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培養其多元思維習慣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美術作品進行再造想象,以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教師應以美術作品蘊含的豐富的藝術文化、作者情感和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等為出發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藝術形象,體驗作品情感,不要以教師的審美為唯一的審美標準,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新觀點。比如,在教學《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鑒賞時,教師除了讓學生鑒賞作品的組合、體量、造型、色彩、裝飾等藝術手法外,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討論宮殿建筑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美術的天空自由飛翔,引導他們在自主鑒賞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無論學生得出什么樣的結論、說出什么樣的見解,只要有理有據,教師都應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盡量對他們的觀點加以肯定和鼓勵,并幫助他們進一步解讀作品,得出有價值、有深度的結論,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自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習慣和審美能力。
(四)以點帶面,運用多種教學法
教學有法卻無定法,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也應該富于創造性,教學中教師應靈活、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適當借助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緊緊圍繞美術作品鑒賞展開活動。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發現、體驗美術作品獨特的、最本質的美和作品的動情點,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美術作品、對其進行創造性解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滲透一些美術作品鑒賞的理論,讓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鑒賞美術作品,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提高到一定的理論層面,進而使他們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從而使其掌握鑒賞方法和規律,最終提高其審美能力。這樣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感知和體驗、并得出獨到的鑒賞結論,把握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把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幫助學生從中總結并掌握美術作品鑒賞的基本方法和規律,以便學生日后能獨立鑒賞作品,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美術常識學習和作品鑒賞并重
美術常識與美術鑒賞聯系緊密,因此,美術鑒賞教學應兩者并舉。美術常識是美術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美術語言等,美術常識重在研究為什么美。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重在感受美、理解美。美術鑒賞教學不能只注重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分析,而輕視其對美術常識的掌握,這樣會導致學生缺乏對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在鑒賞作品是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也難以在鑒賞中總結出方法和規律,最終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難以提高。沒有美術常識基礎的美術鑒賞只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較高層次的美術鑒賞必然是以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為理論支撐。
此外,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時,由于缺乏鑒賞經驗和方法,往往不自覺地用現有經驗來判斷作品畫的是什么,作品畫得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等,而這種淺層次的“像不像”“畫的是什么”等審美標準只能使美術鑒賞活動流于膚淺、甚至誤入歧途。例如,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爵士樂》時,若僅讓學生以“像不像”的審美標準去評析該作品,學生的鑒賞結論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表面。在欣賞這幅畫作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美術常識的基礎上去分析作者如何運用點、線、面的縱橫交錯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積的大小等形式要素塑造藝術形象,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去認真感受和分析這幅作品給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及爵士樂、百老匯所特有的屬性等。同樣,以“美”和“不美”的審美標準來鑒賞美術作品,也是比較膚淺的。因為“美”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美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同一種美也可能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感受,人的生活經經驗、文化素養或者情緒情感不同也會對同樣的美產生不同感受,所以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復雜性、多元性并略帶作者和觀者的主觀性。當然許多“美感”也可以通過在一般人看來不美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挪威畫家蒙克《吶喊》就是通過極不協調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來表現自然帶給人的不安和恐懼,使人們在19世紀末壓抑的情緒在此得以釋放,從而產生特有的“美感”。所有的美術鑒賞活動,若不以美術基礎知識為基礎,對作品進行理性分析,而片面地以“像不像”“美不美”去評述作品,美術鑒賞只會停留在膚淺的感性層次,難以達到理論高度。因此,教師應將美術鑒賞教學與美術基礎知識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美術鑒賞活動達到理論層面,從而在鑒賞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從中總結出美術鑒賞方法和規律,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鑒賞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在現實中,我們發現大部分高中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并不理想,盡管教育行政部門在寒暑假安排了一定的時間進行培訓,但由于帶有行政化色彩,高中美術教師往往處于被動境地,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盡管一些學校安排美術教師制定了專業發展規劃,但由于缺少了實際落實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盡管一些學校倡導美術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但由于美術教師課務重,課外輔導多,并沒有很好地轉變教育觀念和提高美術理論素養;盡管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積極引導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和撰寫教育教學論文,但由于好多教師存在功利思想,為評“學科帶頭人”或“高級職稱”而搞課題研究和撰寫論文,一旦晉級就失去了專業發展的動力,沒能真正從自身專業發展和敬業愛生的高度規劃未來,也就不可能在工作中體驗教師職業生命的豐富性,不可能實現職業生命的創造性。
教師注重自我發展的意識具有獨特的作用。只有注重自我發展的教師才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體驗到生命的活力,體驗到事業的滿足感,體驗到“自我更新”給自己帶來的事業新境界。
一、美術教師“自我更新”的內容
1.自我更新專業思想
在日本歷史上曾有人稱教師職業是“圣職”,對“圣職”的理解,就是認為是純粹精神的、文化的工作。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忠誠執著,讓我們的學生學會頑強堅韌,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求索創新,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憧憬未來,這就是“圣職”,就是對使命的擔當。我們每個高中美術教師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從事平凡的美術教學工作,如果不注意自我更新專業思想,就會產生職業倦怠,從而失去專業發展的動力。如果我們能夠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扎實工作,感受到學科教學的“智慧體操”之美和教育過程的“生成快樂”之美,感受到平凡所帶來的安逸、靜謐、穩定和平和的幸福感,那么我們的專業思想就得到了自我更新。
2.自我更新教育理念
適應變化與創新,應該是我們美術教師的重要理念。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電子傳媒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對美術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教學環境變了,教學方式變了,教學媒體變了,師生角色變了。在這種背景下,美術教師應該在美術教學中確立學生美術學習的主體地位,注意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探索,尤其是要在美術教學中融進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積極情感,注意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教師應該適應時代的變化,尊重學生的創造,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并創新。
3.自我更新專業知識
記得格里芬(Griffin,G.A.)在《初任教師知識基礎》一書中的最后一章的標題就是:“結束語:知識推動的學校”,在作者看來,教師的知識在學校教師專業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一位高中美術教師畢業于大學美術專業,這是不是就專業化了?不是。知識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是一個發展過程,專業發展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系統的過程。比如裝置藝術、人體藝術和現成品藝術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分類原則,視覺藝術正顯現出混雜的特征,需要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當代視覺藝術的多元性和視覺藝術媒材的擴展。“美術”,作為美術學科教學內容的本質,其名稱在當代被“視覺藝術”所取代,這種擴展打破了美術教師對“美術”的單一認識。
從教學實際來看,也需要高中美術教師加強美術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更新。美術鑒賞是高中美術選修模塊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我們教師系統掌握和更新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教育學、心理學及現代教育技術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另外繪畫和工藝模塊時常需要教師現場示范,加上部分藝術特長生要參加高考,專業涉及攝影、美術、動畫、中國畫、建筑、書法、雕塑、美術學、藝術設計等,如果不更新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就很難適應當下的高中美術教學。
4.自我更新教學方法
新的藝術形態是通過互聯網、電影、電視、廣告、三維立體動漫、四維交互型媒體藝術等形式存在的,新的課程標準也反映了這方面的要求和成果,其藝術教學需要用新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自我更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只是應試背景體制下的“教師的獨角戲”,是被動的痛苦的,學生疲于作業和考試,無法真正進入“角色”,自身主體地位無法全面體現。我利用江蘇省教研室舉辦微課比賽的契機,學習了電腦美術、各種拍攝類微課制作技術和錄屏類微課制作技術,包括拍攝的工具、MP4的主要格式和常見分辨率等知識。
在教學《托物寄情》這一課時,把山人(朱耷)《安晚帖》中畫“魚”這一藝術形象獨特創造和藝術家極具個性藝術手法鑒賞做成“微課”,結合藝術家的獨特簽名“山人”,引出美術作品和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進而引出朱耷的花鳥畫托物寄情的特色。讓學生先觀看“微課”這種在線課程,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和方法,提前基本解決了學習的主要內容;課堂上主要研討問題,結合鑒賞徐悲鴻的《奔馬圖》,師生在課堂交流,拓展教學內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不僅實現了“翻轉課堂”,而且達到了“玩轉課堂”的藝術高度。
二、高中美術教師自我更新的途徑
1.堅持讀書學習
一位優秀的高中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理論來支撐,理論水平的提高和理論素養的提升,主要靠美術教師不斷讀書來完成。讀書可以由經驗式、無意識的朦朧教育信念向以知識、系統理論為基礎的教育信念不斷演進,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反思,從而構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自我更新”,走向專業成熟。林青奇的《美與藝術》中對“藝術美的結構”的分析,對我開設“美術作品鑒賞”課很有幫助,提高了我的藝術素養。《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思路開闊,清爽明朗,在不露痕跡中常常蘊含了淵博的知識、豐厚的學理和澄明的精神感悟,對我提升專業素養也有很大幫助。
2.參加教師培訓
教師參加培訓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事業發展的需要、參與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的需要、教師示范學生的需要。”[2]參加培訓要打破“被要求”“被期待”的心理狀態,增強主動性。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種講座和報告會,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美術技能學習、介紹新課程改革理念等,要積極參加。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設置了“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等5個內容系列、9個模塊供學生和教師選擇,這既體現出了雙向的適應性,也體現出自身的彈性。作為高中美術教師,不能只是承擔自己感興趣的模塊,應該盡可能多地適應學生的模塊選擇。我大學主修美術學,期間兼修書法和國畫,工作后根據工作實際通過多次參加各類美術書法專業理論技能培訓和自我學習,及時轉化培訓成果,因此我在教學中能夠承擔“書法”“美術鑒賞”“繪畫”等多個模塊課程,并經常參加各類比賽,逐漸成長為江蘇省骨干美術教師和書法指導工作先進個人。
3.開展課題研究
高中美術教師要獨立地主動地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就要搞課題研究,借課題研究促進專業發展。我在教學實踐中先后承擔過兩個市級課題:“信息時代高中學生規范漢字書寫情況的調查研究”“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與高中美術鑒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這兩個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我的專業發展。第一個課題實施背景主要是考慮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青少年一代以鍵盤輸入代替書寫,無疑是時代的一種進步,但網絡寫作的“符號化”“英文化”確實給漢字書寫帶來嚴峻的挑戰。我發現所任教的班級忽視規范書寫的學生大有人在,寫錯別字和提筆忘字現象比較嚴重,于是在調查的基礎上研究對策。積極實施書法鑒賞和硬筆、軟筆規范書寫教育,通過講座、筆會、書法展、參觀展覽等形式加強書法文化的學習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個課題主要是考慮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課程開發尚處于學科及個體研究階段,并未全面開發、整合與形成特色研究成果。我把“藤花落遺址文化”“大伊山遺址文化”“將軍崖原始巖畫”“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花果山石刻與佛教文化”融入了新海高中的美術校本課程之中,豐富了學校美術校本課程,也提高了自己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能力。
4.反思教學實踐
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的發現性、探究性和創造性對于專業發展的自我更新非常重要。因此,高中美術教師需要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批判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思維和行動。對教學中問題的關注和反思,和學生一起尋求、利用師生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通過平等交流來解決問題,處于專業發展中的教師就會獲得生命活力的體驗和專業的滿足感。20世紀60年代,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即研究者”,后來這一觀點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事實上,教師的自我更新式的專業發展就應該遵循“反思實踐者”的范式,在以“參與”“反思”為主要特征的行動研究中不斷獲得對實踐的反思能力,進而使自己獲得專業發展,這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策略。
參考文獻:
[1]胡金波.從這里開始,不一樣的精彩[J].江蘇教育研究,2012(1)A.
一、京師美術館現狀調查
京師美術館是坐落在北京師范大學校園里的一所非營利性的大學美術館。京師美術館自建立以來已多次舉辦展覽和學術活動,為藝術與傳媒學院的美術、藝術設計、書法、數媒、影視等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提供了展覽及學術支持,并與外界建立了藝術交流的學術平臺,成為藝術學院專業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師美術館的多數展覽在策劃與宣傳方面多限于藝術專業,忽視了對非藝術專業學生的影響,針對展覽開展的交流活動也多屬藝術專業內部研討,即便是對展覽感興趣的非藝術專業學生也因為展覽咨詢的獲取不便而沒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下文通過“關于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美術館與大學美育”的調查問卷,分析了北京師范大學非藝術專業本科生對京師美術館的認知情況與接受大學美育的情況。
調查問卷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美術館”為關鍵詞,從調查對象的觀展經歷、對京師美術館的接受情況、對京師美術館功用的認識和展覽活動的興趣點等問題入手展開調查;第二部分以“大學美育”為關鍵詞,了解學生對美育含義的理解,對大學美育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期望;第三部分以美術館與大學美育的作用、關系為重點,調查了解學生對大學美術館充分發揮大學美育作用若干模式和設想的認同程度。調查問卷的對象為北京師范大學非藝術專業學生,涉及藝術與傳媒學院以外的23個院系的各級學生,按照院系人數比例進行抽樣發放,采取分院系發放、宿舍樓發放和網上發放三種形式。調查結果回收了368份問卷,其中351份有效。
統計到的樣本數據顯示,調查對象中男生比例為38.2%,女生為61.8%;其中39.1%是理工類,55.3%為文史類。樣本分析顯示,79.2%的學生有過到美術館或博物館的經歷,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但知道并到京師美術館看過展覽的學生比例為34%,聽說過但沒有到京師美術館看過展覽的學生比例為49%,從未聽說過的學生比例為17%。以上數據表明,到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是本校學生較為常見的文化休閑方式,而京師美術館在校內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經常不知道什么時候有展覽”和“來過但美術館總是關門”的情況不在少數,所以在校學生到京師美術館看展覽的比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關于獲得展訊的渠道,44.3%的學生選擇了蛋蛋網,32%的學生選擇了校園海報,28.5%的學生選擇了校園廣播臺,9.2%的學生選擇了官方網站,這些數據為美術館的宣傳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渠道。關于“希望在京師美術館看到的展覽類型”,統計發現,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展、影像作品展、設計藝術展、傳統中國畫展和文獻資料展。最喜歡的展覽類型一方面反映了學生的個人愛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學美育的側重。在這一點上,美術館與美育課程應互相協調,引導學生拓寬眼界,同時針對課程的需要舉辦相關展覽和教育活動。
在調查關于美育含義的理解時,有47.4%的學生認為是“培養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25.7%的學生認為是“培養美的觀念和能力”,11.5%的學生認為是“美德教育”。關于“目前我校美育課程存在的問題”,認為“只有理論而無實際訓練”的占68.1%,“缺乏基本的訓練器材和設備”的占53.3%,“方式呆板不能引起興趣”的占50.1%,“不能與當下的文化藝術進行良好對接”的占22%。以上數據足以證明,超過半數的學生不單單希望學到美育理論知識,而是更希望有豐富多樣的教育方式來培養興趣,提供培養創造美的能力的機會。另外,通過調查還發現,95%以上的學生認為在美術館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問及“在美術館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時,59.6%的學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時有解說服務,47.1%的學生“希望能參加與展覽策劃人或藝術家交流的藝術沙龍”,40.9%的學生“希望學習繪畫、書法、攝影等的實際操作”,31.5%的學生“希望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做一名志愿者”。
綜上所述,大學非藝術專業本科生通過大學美育等課程的學習,業已形成了對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認識,對大學美術館也抱有比較強烈的好奇與期待,對現有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有著比較鮮明的態度和訴求,參觀藝術類博物館的行為在本校學生中十分普遍,這便為大學美術館在校園中的廣泛接受奠立了基礎。同時,大學美育類課程現有教學模式單一和大學美術館在校園中影響力不足等問題確實存在,為此,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發揮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的構想。
二、充分發揮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的構想
1.吸引學生走進美術館——大學美育課堂的時間延伸
要發揮大學美術館在大學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決現階段美術館在校園中認知度較低的問題,吸引更多的學生到美術館來,感受美術館提供的豐富和直觀的審美教育,這是增進美術館在大學美育中作用的基礎條件。
首先,擴大美術館的宣傳。因為大學美術館的展覽一般面向本校藝術專業學生,展覽的宣傳也多在藝術學院內部進行,校園內部的宣傳較少,方式比較單一,所以美術館的認知度比較弱。目前國內的大學多數擁有比較發達的校園文化宣傳系統,校園廣播站、校報、學生會報、社團報刊等,都是傳播大學美術館文化的良好方式,可以在展覽開幕之前邀請這些校內媒體參與宣傳,并報道開幕儀式,擴大展覽的影響。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校園網也是交換信息的良好平臺,另外各院系的海報欄和校園海報也是宣傳的主要陣地,都可以用來吸引學生,增加學生感受藝術美、接受美育的機會。隨著大學美術館美育類展覽和活動的增加,大學美術館擴大宣傳的范圍和增強宣傳的力度將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周邊院校的學生和居民,使他們也能到美術館來領略大學美術館不同于公共美術館的魅力,從而為公眾美育的推廣貢獻一份力量。
其次,創立志愿者機制。根據不同展覽與活動的需要,大學美術館可以不同程度地動員大學生參與美術館的日常工作,避免參展者在面對前期準備、宣傳、布展和現場控制等繁多任務時分身乏術的情況,讓大學生志愿者機制成為協助美術館機制向著更加高效有序的方向發展的有力支撐。比如物理學、光學和資源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在展廳場景的選材和布置、展覽燈光調控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歷史學、文學、哲學專業的學生在撰寫展覽知識標簽時也可發揮專業特長,補充藝術作品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信息。志愿者還可以通過培訓成為某些特定展覽的講解員。這一方面會鞏固他們的藝術學知識,激發他們面對經典作品進行新的思考,進而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另一方面會幫助觀眾真正接近作品,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引導觀眾深入理解作品,并通過作品獲得與創作者的隱性溝通與思想共鳴。在此過程中,觀展者產生的自我認同與愉悅感能夠拉近他們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并引發他們再次回到美術館的興趣。
最后,建立美術館與觀眾的現場互動。由于非藝術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的差別,他們常常因完全無法吃透作品的意味而產生懷疑和抗拒心理,進而對這一類型的展覽失去觀賞興趣和信心。而且,在面對一些具有較強敘事性和背景性的作品,例如西方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時,觀眾也會因為不了解作品的敘述題材而無法完成對作品的理解。大學美術館可采取現場調查、講解、作品闡釋標簽和留言的方式,了解學生對美術館展覽、活動的建議和需求,以完善館內運營,并及時調整相應機制和活動安排,這個過程正是美術作品再創造的過程。
2.美術館即美育課堂——大學美育課堂空間的擴展
首先,展覽是課程的引入。在前面的調查問卷中顯示,許多學生認為目前學校里的大學美育、美術俱樂部等課程授課方式單一,不能引起學習興趣。事實上,如果用展覽的方式連接美術館與美育課程,那么同樣的授課內容也許會因為形式的一點變化而變得鮮活起來。由于美育課程的任課教師一般都是大學文學、藝術學專業的教師,對本校美術館有著較強的關注意識。在這個前提下,任課教師可以關注美術館的展期設置,預先了解一定時間內即將展出的作品,然后以作品的類型、主題等要素為線索聯系課程內容,將鑒賞展覽作品作為課程的切入點,進而展開對藝術史某一時段或某種畫科、流派乃至創作題材與形式美的講解。這種建立在導賞基礎上的授課方式,可以從直觀的藝術作品入手,帶領學生在美術館的氛圍中深入課程學習,并通過展廳中作品的實例講解,使知識的傳授變得生動起來。
其次,展覽是課程的延伸。大學美育課程主要致力于傳播藝術美,一般會選取歷史上和現代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來闡釋美的多重意義。因為課堂的時間有限,課上不可能做到將整個藝術史作全面系統的梳理介紹,但會留下一個個敲門磚式的作品或人物,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在課程之外對某個藝術家、某段藝術史、某個流派和畫種作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學美術館應與美育課程聯姻,在規劃展期時考慮與校內的大學美育類課程相配合,通過發掘自身館藏,與國內外大學美術館、公共美術館、博物館合作等方式開辦課程協助展。美術館遵循一定的學術邏輯,設定展覽的主題、作品選擇和組合原則、展出方式等,呈現最直觀和真實的藝術史。在美術館獨特的氣氛之中,學生徜徉在作品之間,腳步隨著藝術史的歷程延展,對課堂之上透過幻燈片觀望過的作品會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再認識;對課堂講授過的作品,相關的畫家、流派、畫科也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結合美育課程的內容,開辦一次“中國工筆花鳥作品展”,美術館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中國美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筆花鳥畫作品,以時間為序排列展品,并輔以時代背景、畫家簡介、技法介紹、作品意義與鑒賞等知識標簽,讓學生在觀展過程中領略中國工筆花鳥畫作品美的同時,把握中國工筆畫學科發展的脈絡,充實課上學到的美術史知識。
最后,展覽是課程的表達。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除去藝術與傳媒學院,校內其他學院的本科生須選修大學美育、美術俱樂部、影視俱樂部等美育類課程,這些課程是現階段綜合類大學實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內容除了美育知識講授和文學藝術作品鑒賞之外,學生也有嘗試創作的機會。就美術方面的情況看,雖然大多數學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專業技法也不甚成熟,但由于其對生活和情感的認識和感受力強,也有一定的學習和表達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多不會為一般創作規律所約束,作品形態鮮活,手法新穎大膽,具有獨到的特色和審美意趣。大學美術館可以設立專題,研究大學美育類課程下學生的作品,并就一主題組織匯報展覽,通過培養作品意識和榮譽感增強學生對于美育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于美術作品形象美、創造美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對其他涉及文學、藝術、科學等學科門類的美育課程,教師也可根據學科特色和課堂教學情況,與美術館合作,舉辦相應形式的匯報展和活動。
3.數字化美術館的建設——大學美育的虛擬資源拓展
為更好地讓學生共享大學美術館的藝術品資源,大學可以探索豐富多樣的展示方式以及互動交流渠道。數字化美術館就是一種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利用科學技術推介美術館的有效手段。美術館的數字化還給那些尚無條件建設美術館的大學提供了一條積極的思路,使其能夠在網絡上將自己的藝術藏品公之于眾,惠澤學生、研究工作者以及社會。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專門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網上公共資源建設——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項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物館是當時唯一入選的美術類數字博物館。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多媒體、寬帶網絡和數據庫等先進信息技術,開發基于計算機與網絡環境的新型實用化輔助系統或手段,美術博物館就能實現展廳數字化[3]。數字美術館通過官方網站、虛擬展廳和資源論壇的建立,豐富美術館建設,培養學生瀏覽藝術網站、獲取更多文藝咨詢與知識的習慣,拓寬學生接受美育的渠道。
建立美術館的官方網站是外界了解美術館的捷徑,也是美術館展示自我形象、集散學科資源、融匯交流建議的空間,是實體美術館的無限延續。通過官方網站及時有效地傳達美術館的展覽和活動信息,為學生自主選擇展覽提供更多的方便。美術館的官方網站可以成為美育學科資料的匯聚集散地。藝術史相關的畫論、文學藝術理論、自然科學知識、文學藝術作品評論文章以及畫展開幕、藝術家訪談等的文獻、視頻、影音資料的收集,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料庫,也是進一步展示和宣傳美術館的平臺。另外,虛擬展廳作為實體展廳的延伸,以三維空間效果呈現展廳和展品的樣貌,讓觀眾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盡情地欣賞喜愛的作品,或者重溫觀展時的情感思趣。虛擬展廳的建設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所必需的建筑、陳列、參觀時間等條件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獲取所需藏品的信息。這種形式是美術館的延伸,是藏品數量、展示空間限制之外的補充,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領略大學美術館的全部風貌,并對所感興趣的藏品作深入的探究。資源論壇也是不同專業師生交流互動的有利場所,美術館可以發掘問題,激發討論,也可以與學生交換意見,完善管理。總之,數字化美術館是美術館在時代特征下的新發展,是延續和拓展美術影響力、改善大學人文環境、提升學生的美育的又一手段。
綜上所述,大學美術館發揮美育功能應注重三點。首先,通過加大和拓展美術館的宣傳和建立互動機制的方式,增加大學美術館在校園中的認知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到美術館參觀,以填補美育課堂時間的不足;其次,通過建立展覽與課程的鏈接,讓美術館的展覽成為大學美育課堂的引入、延伸和表達,以賦予美育課堂教學生動的模式,讓學生在實際展覽中體驗藝術之美的創造力和技術性,填補現有美育課程只有理論學習而無實踐的缺憾;最后,通過官方網站、虛擬展廳的建立,使在校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領略大學美術館的全部風貌,獲得更多的美育學術資源。
本文系2010年“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基于美術館平臺的藝術教育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EAL100445)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曹意強.美術博物館學導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3.
[2]陳向兵,鐘曦.資源整合:綜合大學美術教育的變革之路[J].南昌高專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