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1 08:06: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問題討論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研究生法學教學方法之選擇
2.論非法科法學研究生的培養
3.法學研究生案例教學研究
4.中國最早的法學研究生教育
5.對法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的思考
6.中國法學領域內碩士研究生教育之路
7.法學研究生教學中應用性教學方法的運用研究
8.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9.談法學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改革
10.法學研究生課程教學方式反思與拓展
11.法學研究生診所式教育探析
12.法理學研討式教學及其對培養法學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13.對現行法學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思考
14.對高校法學專業研究生法律英語教學的思考
15.環境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
16.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反思與探索
17.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反思與探索——以實踐性教學為視角
18.“三嚴三寬”育英才——民事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之檢討
19.地方高校法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20.試論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21.法學類碩士研究生法律職業能力培養路徑探索
22.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研究
23.論法學類研究生教學方式的改革
24.法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目標導向與教學方法變革
25.法律碩士(法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與對策
26.金融全球化新時期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型之思考
27.法學碩士研究生的“三教”
28.改革法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制度芻議
29.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30.對法學專業研究生教學模式的反思
31.法學思維在研究生管理中的應用
32.論法學碩士研究生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
33.法學碩士研究生法律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混合方法)實證研究
34.法學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內涵與路徑探究
35.論法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
36.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評價方法
37.全國法學專業研究生“企業法務征文獎”專題——公司非破產清算中的制約與權衡
38.碩士研究生導師期望值研究——基于法學類碩士研究生對導師期望的調查分析
39.法學碩士研究生課堂實踐教學的進階路徑
40.優化法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思考
41.創新型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
42.我國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芻議
43.法律碩士(法學)和法學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研究
44.法學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阻卻性因素研究
45.我國法學研究生教育現狀之檢討——以中日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為中心
46.關于當代法學研究生培養的思考——以純粹學術型法律人為視角
47.談法學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及論文寫作
48.未來法學研究生的成功指導之道
49.法學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改革
50.論法學研究生的討論式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以西南政法大學教學實踐為例
51.法律史、法解釋和法釋義學——對法學研究生學術路徑的一點建議
52.法學研究生的狂與貪
53.法學研究生如何學習和思考
54.國際法學研究生教學方法改革探析——以法律實證研究為視角
55.專業設置對法碩(法學)研究生思想狀況的影響分析
56.論非法科法學研究生的培養——兼談法學教學理念之革新
57.如何讀法學研究生
58.論法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基于價值序列和創新動力構成的雙重視角
59.當前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分析——以海南大學法學院為例
60.環境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
61.醫事法學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
62.法學研究生教學中知識拓展、知識鏈接與能力提升的探討
63.我國法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改革——從評估標準切入
64.德國、澳大利亞、中國法學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比較
65.我國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現實困境和改革方向
66.論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67.淺談法學研究生知識結構的構筑
68.論法學研究生教育中的法律思維培養——兼論WTO案例教學
69.新世紀法學研究生教育--學問、常識、以及道德
70.學生打工遭遇法律空白--一個法學研究生受騙后的醒悟
71.新形勢下法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的系統思考——以湖南高校為例
72.法學研究生課程教學方式反思與拓展
73.中國法學研究生學術成長的思考——從貝卡利亞學術成功之路談起
74.新世紀法學研究生教育——井田之治抑或阡陌交通?
75.關于法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和學位論文的思考——以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的教學實踐為例
76.新世紀法學研究生教育--我們的路,我們的未來
77.新世紀法學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如何上課
78.試論司法考試和法學研究生教育的關系及其對策
79.法學碩士研究化法律碩士專門化——我國法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芻議
80.法學研究生培養方式的革新——優勢教學法與團隊研習法的結合
81.我國法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82.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83.訴訟法法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以“四個結合”為基本指導思想
84.法學研究生教育中的化學知識
85.法學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分析
86.法學研究生與導師比例失衡問題研究——基于法律碩士招生的實證考察
87.法律方法課程在法學研究生教育中的引入——法律思維的視角
88.法理學研討式教學及其對培養法學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89.新世紀法學研究生教育--德國的Seminar
90.法學研究生的時間分配——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的問卷調查
91.法學研究生教學方法創新探討
92.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93.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培養——日本法學研究生教育改革透視
94.論法學研究生教育方式的革新
95.關于法學研究生教育的幾點思考
96.中國最早的法學研究生教育—東吳大學法學研究生教育
97.法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路徑選擇——以墨爾本大學法學院為例
98.澳大利亞法學研究生教育的靈活性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城市規劃專業
1前言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教學工作始終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學校的主體和基礎,抓好本科教學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點和關鍵。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應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標要求,因而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成為了高等教學中的兩個根本問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及城市開發主體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質要素與空間資源配置轉而依靠市場力量進行;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城市規劃也越來越走向宏觀與戰略的研究,城市空間結構與布局則愈加依靠政策的導向,城市規劃越來越成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規劃外部環境的改變、任務的變化對城市規劃學科的知識結構,規劃教育與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計劃經濟時代以工程設計為核心的知識結構難以滿足新形勢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進。城市規劃教育面臨著從注重規劃技能的傳授轉向對規劃思想和規劃技能并重的方向發展。
2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特點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城市規劃學科特點及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城市規劃是涉及面頗廣的綜合性學科。在西方發達國家,城市規劃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質形態規劃,而是轉向了與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的綜合性規劃,相應的規劃專業教育也發生了變化。以建筑、工程為主體的“功能主義”規劃教育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社會、行為科學大量介入規劃教育,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城市和多樣變化的城市社會經濟問題,城市規劃學科也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融合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政策性很強的交叉學科。
而在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現階段處于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物質形態規劃仍是城市規劃工作的重點,對城市規劃價值觀的教育、方法論的教育、社會經濟問題的綜合系統分析教育還很不夠。我國城市規劃基礎課程的知識結構具有明顯的工程實踐導向型的特點,即多以物質空間形態的具體規劃為對象,注重城市規劃編制技能知識(如何編制規劃)和實施方法(如何按規劃進行建設)的傳授,而對于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的狀況,其中所體現的規劃理念,以及涉及社會價值判斷的規劃思想則論述較少。從2004《城市規劃專業教育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和教學基本要求》中可見,在8門專業主干課課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關于建筑設計和規劃編制的課程,兩者的學時數分別占了24%和28%,合計超過了50%,而管理法規和規劃實施相關等的基礎理論課程只占核心課程的6%,將學科知識的側重點放在了解決實際問題,客觀上帶來了學生“重設計、輕理論”的專業觀。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規劃管理是城市規劃設計的延伸。所以規劃師還需要有政策、理論的素養,組織協調能力。除了必須掌握建筑工程技術外,還必須掌握城市經濟、公共政策、社會學、法學及地理學等。
2.2課程教學的問題
教學方法問題。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而課堂教學則是實現目標的主要平臺。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能力、素質的培養,本科階段課堂教學都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
由于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上規劃設計類課程內容比較多、所占的學時比例偏大,從而導致學生片面理解城市規劃,普遍存在“規劃就是設計方案、畫圖表現”。課程學習過程中“重設計課程、輕理論課程”現象比較普及。
以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課程為例,作為我國注冊規劃師制度考核的課程之一,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在規劃實踐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但作為一門基本理論課程,內容體系安排相對比較抽象,高校城市規劃專業開設的《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課程通常課時較少、內容較多,加之國內目前缺少相關的優秀案例教材,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創造性及團隊合作精神。因此課堂教學比較枯燥、課堂氣氛沉悶、理論授課與規劃實踐脫節、學生提不起興趣等現象不可避免。
教材內容的問題。作為理論課教材,必須具備理論內容的成熟性和教學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一些規劃理論的總結、教材內容安排遠遠落后于實踐。如《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規、法律條文沒有及時補充進教材內容。以城市規劃法為例,作為規劃領域的第一部綱領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頒布實施的,18年來,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規劃法中的一些條文和規定與現時的社會環境脫節,在新形勢下條款內容面臨著更新和補充。同時城市規劃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動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其研究的對象、范圍與方法在不斷地調整改進,城鄉規劃法的實施,與之相關的規劃理念、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管理的政策導向、方法等都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與城市規劃相關的環境科學、地理科學等其他學科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其最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應用—反饋循環過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滯后”的現象不可避免。學生拿到教材卻發現與教學內容相差很大,有無所適從之感。
因此,圍繞著人才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從有利于增強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才能的全面發展來調整改革基礎理論課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改革的實踐
3.1強調“專業系統構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課程自我實踐總結”的系統教學思路和方法
針對本科學生思維過于發散、系統條理性差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摸索出“專業系統構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課程自我實踐總結”的系統教學思路與方法。城市規劃管理課程安排在規劃專業大四年級,學生已經完成了本專業的基本學科知識的課程學習,但對專業的掌握還只停留在“點”的階段。針對這個特點,在課程教學中,首先強調建立學科完成的系統構架、從“點”走向“面”幫助其理順思路,全面認識專業,認識理論課程的重要性;其次應用“解決問題”而非“認識問題”的學習方法,即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來進行理論課教學,通過國內外規劃管理的差異比較分析、規劃管理事例說明等,一方面補充課本的內容,另一方面提高學習興趣;最后,組織學生圍繞專業前沿性問題展開課程自我實踐總結,對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主動學習起到了良好的幫助效果。
3.2變更教學體系,增加教學互動,提升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主動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教學模式。強調教學中以學生為本,強調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首先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與時俱進,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選擇通過自備教案或者案例教學的模式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借鑒研究生培養方式,提出優化、整合現行城市規劃管理和法規的教材、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內容外,增加了課程論文內容。1/3課時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學、1/3課時安排國內外城市規劃管理比較教學、1/3課時留給學生在已講授內容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興趣在教師給出的研究性專題范圍內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在設計安排好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采用“答辯”的方式進行教學相長研究;結合問題穿插“專題研究”及“論文寫作”,并成為學習成績的一部分記入期末課程考核。
3.3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創造多樣化的教學平臺,提高教學效果
現階段本科教學中課堂教學仍然是主要的學習平臺。針對規劃專業學生“重設計、輕理論”的現象,如何使理論課教學課堂煥發出激情成為任課教師的重要職責。在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教學中嘗試采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課程論文等多種模式來穿插教學。
案例教學法。針對法律條文抽象、枯燥特點,收集設計并整理編寫了案例庫,針對不同法律法規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案例,將案例以及圍繞案例需要回答的問題交給學生去解決。學生在此過程中,應用法律依據解決了問題,從而熟悉了具體的法律條文。通過對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對比、歸納、總結,以案學法。案例教學法也經常和小組討論法結合使用,針對不同的案例在課堂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讓每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整體而言,這種教學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規”鮮活起來,并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組討論法。借鑒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課前由教師提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帶著問題去展開學習與思考,教師課前擬定好課堂目標,課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參與的主體性意識,甚至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個別表現欲強、表達能力出眾的學生,使課堂的主體性由教師中心性轉向學生與老師的雙心制,最后教師根據討論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小組討論法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提高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人際交流溝通能力。這種方法不僅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強調教師適時指導的必要性,產生教學相長的效應,使課堂所學知識更加立體化、形象化與縱深化。在這種課堂學習中,別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別人的看法所喚起,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這樣的課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樣的教學也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互動課堂。通過討論還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不斷地調整與完善的教學方案。
課程論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專門設計了針對規劃管理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等問題引入撰寫課程論文、課堂宣講論文、師生共同探討的教學環節,目的即是能夠讓學生從枯燥的說教式教學和靜態的課本知識中跳出來關注日益變化的動態城市規劃領域,通過主動攝取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并圍繞專題來完成資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寫課程論文,并結合小組討論法進行論文宣讀與演講。在師生討論環節,進一步通過“思考—質疑—相互討論交流”完成對知識的系統梳理和形成個人觀點,開拓思路,初步學習如何去思考問題、改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學會去尋找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課程論文法加強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授之以漁”,培養與強調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同學認為“課程論文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文獻的檢索方法、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的啟發”,“科學論文寫作方式方法、文字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信息的篩選整合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上述幾種教學方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針對不同章節內容的特點,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幾種方法。如對于講授《城市規劃的實施管理》這一章內容,可以事先將一些規劃實施的案例及存在的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并總結所應用到的相應的法律法規條文,其后在課堂組織小組討論,選取小組代表發言并結合正在開展的實際規劃案例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延伸討論,這樣一來開拓了課堂思路,豐富了教學模式,也彌補了教材內容枯燥,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現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連續幾屆學生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教學方式有特色,啟發性較好,不僅了解了規劃專業知識的系統構架,課程的完整系統及重要性和適用性,而且能夠從枯燥的說教式教學和課本知識中跳出來”,“提高了積極主動去攝取知識的能力,領會到了通過自己去收集知識再消化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學習”,且課堂討論與交流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供了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在師生雙向交流過程中拓寬了視野和思維方式”。尤其是課程論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學習能力,不僅可以了解學科演變的理論歷程和前沿知識,還可以發掘自己的興趣點所在,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培養了興趣和方向,值得推廣”。
4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學改革的目標是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意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引導規劃專業學生從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轉向解決問題、對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對問題的展望三個方面相結合的學科發展方向上來。
對于習慣了理論課教學“學期一本書、期末一張紙”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本科生來說,這種方式無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壓力感,尤其是專題研究、論文寫作教學階段,在小組討論確定自己選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觀點、撰寫論文感覺壓力大,盡管對今后學習有很大幫助,還是要有個適應和習慣的過程。同時教改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課外輔導、師生互動、課程論文批改、課堂點評環節,對教師而言也有壓力,不僅增加了教師課外課程論文評閱的工作量,課堂上對教師的知識體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戰。教學由單向、單純的“照本宣科”正變成了“教研相長”、師生共同完成的任務。
因此教學中教師把握循序漸進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和教學方法中,要切實根據學生之間水平的差異程度進行啟發和要求,在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傾聽學生,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充分傾聽學生的聲音,不要讓教學改革變成一種壓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條.
[2]陳秉釗.談城市規劃專業教育培養方案的修訂.規劃師[J].2004,4(20):10-11.
[3]譚縱波.論城市規劃基礎課程中的學科知識結構構建.城市規劃[J].2005,6(29):52-56.
[4]高等院校土建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編制.全國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學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城市規劃專業[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關鍵詞:教科書插圖;功能分類;使用方式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8–0006–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研究背景
作為傳播學習信息的一種重要媒體,圖畫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表達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1]。化學教科書中的插圖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以生動、形象、逼真、直觀的形式描繪基礎知識的一種方式。學生記憶圖像和圖表比文字更加容易,且不容易忘記,還有助于構建學習的網絡結構。因此,研究教科書的插圖,對提高插圖系統的教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國內文獻目前主要從教學角度論述教科書插圖的功能和作用,介紹教科書插圖的特點及探討某些教科書插圖的設計值得商榷的地方,對于教科書插圖使用方式的研究并不多見。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師教科書插圖使用方式的差異及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優化插圖使用的建議。
由于教科書插圖眾多,本文根據教育功能對插圖進行分類,再研究不同類型插圖的使用方式。教科書插圖依據插圖的教學功能,可以分為實驗圖、微觀與原理模擬圖、STS教育功能圖(生活生產圖、環保圖、科技圖、標志圖、古代文明圖、肖像圖)、實物圖(黑白和彩色)[2][3]。每個類別的功能敘述見表1。
2 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文以2012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下冊為研究載體,通過教師問卷調查、隨堂聽課和教師訪談等方法,針對教科書插圖,說明和分析個人在日常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2.1 問卷調查
對表1中的插圖分類和各類型插圖功能進行深入的分析,從教科書中依類別選出五幅插圖,其中有兩幅插圖構成一幅組合圖(即圖3)。實驗圖以圖1為代表、微觀與原理模擬圖以圖2為代表、STS教育功能圖以圖3為代表、實物圖以圖4為代表。
問卷調查的目的主要了解教師使用各種類型插圖的教學方法。可供參考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角色扮演法等[4][5]。根據四幅圖,設計了四個同類型問題,即“針對某類型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簡要描述教學流程,針對此圖您認為哪種教學方法最適合?”
研究對象為珠海市初三化學教師,共計35名,發放問卷35份,回收有效問卷35份,回收率100%。
2.2 隨堂聽課
根據課時,聽取8名教師8節課,每兩位教師上相同的內容。課題內容分別為圖1、圖2、圖3和圖4對應的課題內容。通過聽課,了解插圖所采取的教學方法產生的教學效果。
2.3 教師訪談
隨堂聽課后進行訪談,共訪談了8位教師。通過訪談,了解教師對插圖的認識情況及使用插圖的態度。
訪談的內容為:1.您對于插圖是否真正的理解?2.您覺得該節課是否真正展現了此插圖的教學價值?3.您在備課時,是否把此插圖作為重要的備課資源?4.您平時是否經常運用插圖來進行化學知識的教學?5.您是否了解插圖設計的原則?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教科書插圖在教學中的使用概況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6]。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中闡述的“學校常用教學方法”分為講授法、演示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或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7];實驗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作業,觀察事物和過程的發生和變化,探求事物的規律,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談話法亦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回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8]。而在王麗麗等所寫的“角色扮演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到了一種現在使用比較廣泛的教學方法,即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由Fannin Shaftel和George Shaftel于1976年創立,藉由表演問題情境和談論表演過程來探索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人際關系等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解決策略[9]。
基于此,本文將調查問卷中關于各類型插圖使用方式(實際采用教學方法)的數據進行統計,其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于不同類型的插圖,教學方法使用上存在明顯差異。對于實驗圖,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演示法、討論法和實驗法;微觀與原理模擬圖,在教學中,主要使用了講授法、談話法和角色扮演法;STS教育功能圖,主要使用了講授法、討論法和角色扮演法;在實物圖的研究中,主要以演示法及實驗法進行教學。整體來看,實驗法在教學中使用最為廣泛,演示法、討論法和講授法也得到一定程度應用,角色扮演法和談話法運用相對較少。
3.1.1 實驗圖使用情況
在進行實驗圖教學時,有一位教師采用討論法:請學生觀察插圖,教師指明觀察要點:①反應物是什么,什么狀態?②反應條件是什么?③反應使用了哪種反應容器?是否可以替換?④收集氣體使用了什么方法?為什么?⑤如何檢驗產物?如何知道氣體已經收集滿?⑥收集滿氣體后應該注意什么(排水法收集),同時學生進行小組內討論,接著教師總結,最后學生進行該實驗。
上述案例中,學生對于插圖進行了充分的觀察和討論,教師也進行了有效總結。與另一節課的演示法教學相比,討論法教學的學生參與程度更高,知識生成性明顯加強。
3.1.2 微觀與原理模擬圖使用情況
在進行微觀與原理模擬圖教學時,有一位教師采用討論法。學生觀察插圖,教師設問:①鹽酸中有哪些離子存在?②氫氧化鈉溶液中有哪些離子存在?③當氫氧化鈉溶液遇到鹽酸實際是哪些離子相遇?④它們相遇后剩下了哪些離子?⑤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哪里去了?通過這樣的問答形式,學生的參與程度高,思考深入,對插圖分析得非常透徹,插圖利用非常充分。
而問卷調查表明,教師也期望采用角色扮演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但是在角色扮演上,不同教師使用的道具各不相同,如有的由學生扮演各種離子和分子,有的教師由乒乓球代替各種離子和分子等,這些道具是否合適和必要,也值得思考。因此教師在使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一定要設計好角色,選擇最合適的道具。
3.1.3 STS教育功能圖使用情況
在進行STS教育功能圖教學時,有一位教師采用角色扮演法。先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作為每一種凈水方法的團隊,有沉淀池團隊、過濾池團隊、活性炭吸附池團隊、投藥消毒團隊。在生產決策環節,每個學生扮演凈水方法的股東參加股東大會,教師作為董事長,決定最后的凈水方案。此案例展現出了插圖中的各個環節,學生可以將插圖的各個部分拆解,并且對插圖的各個部分予以展開,非常充分地使用了插圖。學生有了不同的角色體驗,也有利于學生提升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從多元的視角看待化學問題,也可加強學生對社會性的理解,比較符合STS教育的理念。
對于STS教育功能圖,如果有條件的學校,采用實際情境教學法(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會是更好的方法。通過實地考察,能夠很好地完成插圖的學習,同時學生對于插圖的理解會滲透自身的體驗,思考會更加清晰。
3.1.4 實物圖使用情況
在實際教學中,一般學校都有條件為學生做實物演示,因此在使用這幅插圖上,往往就是結合實物演示來進行教學。教師利用真實的儀器,結合教科書插圖,讓學生真正地認識插圖上展示的實物。也有許多教師直接通過實驗法來向學生進行儀器及儀器用途的教學,通過學生實驗,學生不僅認識了儀器,同時還學會了儀器的使用方法。
3.2 教科書插圖使用差異及原因分析
3.2.1 插圖的不同使用方式出現差異及原因分析
在表2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學方式出現的比例不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在調查問卷中,教師在選擇實驗法教學時,認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教學的三維目標中不僅有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更多是對于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這些都要依托于實驗法教學。對于實物圖和實驗圖,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選擇了實驗法進行教學,這使得實驗法成了多種教學方法中的優勢方法。
演示法、講授法和討論法教學方法也占有較高的比例,如實驗圖和實物圖教學較多教師采用了演示法。問卷調查中得知,大多數教師由于學校的條件和課時的限制(教師反映演示法比實驗法耗費的課堂時間少),無法完成學生實驗,因此采用演示法。微觀與原理模擬圖和STS教育功能圖較多采用討論法和講授法,問卷調查中教師反映微觀與原理模擬圖邏輯性強,STS教育功能圖與生活相關,以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為采用討論法或講授法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角色扮演法和談話法所占的比例較低,問卷調查中,教師反映角色扮演法不熟悉,研究少,使用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談話法即問答法,對于問題的提出和引導學生方面,對教師業務水平要求高,很多教師沒有做專門的研究,很難做到熟練運用。
3.2.2 對于同一幅插圖使用方式差異及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師對于同一幅插圖的使用方式上有差異,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的教師實際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和他所認同的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存在不同。如STS教育功能圖,實際教學采用講授法,教師則認同角色扮演法能更加充分地展現插圖的教育價值,但由于此法耗費的課堂時間較多,為了不影響進度,不得不采用講授法;再如,對實驗圖教師實際教學采用演示法,而他們認同的教學方法是實驗法,但由于學校實驗員缺乏、實驗儀器不足等客觀原因,只得采用演示法教學。
在訪談中發現,有80%的教師對于教科書的許多插圖并不是真正的理解透徹,不明白編者的設計意圖,因此備課時往往不把其作為重要資源;有30%教師反映不重視教科書插圖,對其挖掘不夠,3%教師甚至很少使用。由此可知,教師對于插圖的態度比較淡漠,不重視,不理解,沒有充分開發和挖掘插圖功能。
從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來看,插圖使用方式存在差異原因有:第一,教師對插圖的重視程度不同;第二,教師對插圖的理解不同及理解不透徹;第三,學校的硬件條件不足等。
3.2.3 對于不同類型插圖使用方式差異及原因分析
從研究中可以發現,同一位教師對于不同類型的插圖使用方式存在差異,即不同類型的插圖往往選擇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師訪談中,提及此問題,教師大致表示,教學內容不同,因此教學目標也不同,這樣采取的教學方法也不同。的確,對于不同類型的功能插圖,教育功能不同、教學目標不同,教學內容也相差甚遠,導致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
4 研究結論與啟示
4.1 研究結論
從以上研究可知,以教科書插圖功能分類為基礎,不同類別的教科書插圖,教師往往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同一類別的插圖,不同的教師也會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有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將插圖進行充分的使用,選擇的教學方法也不盡合理。這些不同基于教師對于教科書插圖持有的態度不同、對于插圖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學校的客觀條件不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凸顯教師對于教科書插圖的重視程度不夠,理解不夠深入,學校實驗條件及實驗員不足等。
4.2 研究啟示
第一,使用教科書插圖要考慮插圖的教育功能、插圖的內涵、學生的學情。插圖的教育功能往往與它的教學目標緊密聯系,因此深刻分析插圖的教育功能是使用的前提,本文提供了插圖的功能分類,這一點可以作為參考。教師只有清楚地知道了插圖的內涵,才能更充分使用插圖。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出發點,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不同的學生,可能在討論法中會設計不同的提問方式,角色扮演中會有不同角色和道具的選擇等等。
第二,結合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插圖的教學功能,避免只為完成教學進度而教學。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為了趕進度,忽略了插圖的有意義教學,而采用了簡單的講授法,備課過程中沒有考慮插圖的教學功能,實際教學中沒有發揮插圖的教育價值,這一點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我們的教學應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而展開的,不應當僅僅考慮教學進度。
參考文獻:
[1]鄭長龍.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0.
[2]張順清.新課程理念下化學教學方法的現狀及其優化策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3.
[3][9]王麗麗,王偉群,武春娟.角色扮演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2,(3):4.
[4]鄧峰,錢揚義,柴頌剛,謝澤琛.高中化學新教材(必修)圖像系統的教學功能初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6,6(3):79.
[關鍵詞]醫哲結合;自然辯證法;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張洪雷,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部講師,博士;張宗明,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南京21004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0)08-0195-03
自然辯證法是理、工、農、醫類碩士研究生的一門學位必修課,其教學目標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科技觀,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科研創新素質,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目前,在自然辯證法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重闡述自然辯證法的一般原理而輕結合研究生專業實際進行講解、重理論講授輕實際運用的傾向。如何把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論性的教材內容內化為研究生的科學素養、科研方法、創新思維;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需要在自然辯證法的教學中,結合研究生專業特點,聯系各門具體學科特點,創造性地開展自然辯證法教學,這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針對中醫藥院校的具體特點,結合研究生的專業實際,我們以“醫哲結合”為特色,創新自然辯證法教學。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加強具備醫哲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更新教材內容、增加醫學辯證法的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初步實現了中醫院校研究生自然辯證法的教學目的。
一、建設一支具備醫哲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為創新自然辯證法教學奠定師資基礎
師資隊伍是否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對于中醫藥院校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教學而言更是如此。中醫藥院校自然辯證法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對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然辯證法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與儲備,了解醫學科技發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對于大多數是文科學歷背景的教師來說,特別要補上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尤其是與醫學相關的知識,才能真正駕馭這門課程。其次,中醫藥院校自然辯證法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中醫哲學、中醫方法論、中醫文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自然辯證法課程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是,對非醫學專業畢業的自然辯證法教師進行醫學知識方面的培訓,而對醫學專業畢業的自然辯證法教師應強化當代西方科學哲學、中國哲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最后,中醫藥院校自然辯證法教師還應加強科研,并正確處理好科研和教學的關系,以科研成果充實教學內容,把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疑點作為科研的方向,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偏廢。事實上,合格的自然辯證法教師應該是教學人員與科研人員的統一體,這樣才能使自然辯證法教學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
二、更新教材,增加醫學辯證法內容,為創新自然辯證法教學提供教學藍本
由于自然辯證法面對的研究生學科背景不同,專業特點相異,因此,使用全國統一的教材、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時展要求與研究生創新素質提升的需要。針對不同專業研究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更新教材內容,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成為自然辯證法教學改革的重點。對于如何結合研究生專業特點更新教材內容,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即在遵循教育部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特點,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引導中醫藥研究生運用自然辯證法的一般原理,探討中醫藥學的學科性質、思維特征與發展規律,從而提高中醫藥研究生專業理論思維水平與創新素質。為此,更新教材內容在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可讀性的同時,應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首先,突出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在每章后增加“中醫問題與思考”閱讀內容,啟發與引導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辯證法一般原理基礎上,聯系中醫藥專業實際,提出與思考中醫藥發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論問題。其次,突出醫藥科技發展的歷史及其與醫學觀的聯系,體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的原則,便于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中西方傳統醫學觀的差異以及對中西醫學發展的影響。最后,融入教師中醫方法論的研究成果,突出科學技術方法論的比重,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素質。
三、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自然辯證法教學一般采取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已經不能適應自然辯證法教學的需要。事實上,自然辯證法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綜合性,使教學活動顯得更為復雜。在影響教學效果的眾多因素中,以什么為中心來組織這項復雜的活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不僅涉及到教學的理念、方法、過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對教學效果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我們將教材內容專業化、專業專題化、專題問題化。同時,在教學方法層面,我們從獨自式的封閉式教學轉向開放式的研討式教學,從靜態的PPT走向動態的視頻多媒體,從理論世界走向現實世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專題討論法、問題啟示法、網絡互動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多媒體和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從而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提高其理論思維和創新素質。
(一)專題討論法。在通常情況下,研究生已經歷了大學本科的完整教育,具備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自學能力,在信息的獲取、問題的理解和觀念的形成上具有自主性。對多元知識攝取和自身創造力發揮的需要,使他們渴望超越傳統教學的授課模式,真正實現個性的張揚。因此,在課堂上開展專題討論,有利于研究生獲得合理的和正確的思維模式,并為他們觀點交鋒、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臺。經過專題討論的訓練,有利于實現其思維方式從線性向非線性轉變、從二元對立向多元共存轉變。事實上,在自然辯證法的教學中,對某個問題給出答案或結論,遠不如讓學生自己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并去尋求解決的方法更好,自己獨立思考的東西遠比書本上或老師給出的結論印象深刻,也更有意義。
組織好專題討論的關鍵就是要選好討論主題。首先主題的選擇要結合研究生的學科專業,在教學大綱的規定范圍內,結合課堂教學、根據課程進度、遴選相關的主題。專題設計與研究生的專業相結合,有助于研究生從自身專業出發深入討論問題。根據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專業特點,我們選擇與設計的專題一般都是與中醫藥發展實際相結合,如在“自然觀”、“方法論”和“科技觀”三篇中,我們分別設計了“中西傳統自然觀差異對中西醫學發展的影響”、“中西醫方法論之辯:在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之間”和“中西醫文化與中西醫發展”等三個討論專題。其次,主題的選擇應結合社會熱點。如前段時間的“張悟本事件”,我們就設計了“張悟本事件與中醫”的專題討論。通過專題討論,學生上課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提高。同時,學生課前準備充分、課堂討論熱烈、課后還在繼續。專題討論
的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自然辯證法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且也增強了他們對自身所學專業和社會現象的理解。
(二)問題啟發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開始。其實,疑問最能引發研究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自然辯證法的興趣,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自然辯證法教學中問題的設計一般應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專業性。問題的設計一定要貼近研究生所學的專業或與他們所學專業相關,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參與回答問題的熱情。如在講授科學技術的性質時,可聯系中醫學的學科定位問題,在講到科學技術發展模式的時候,可結合中西醫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等問題。由于問題選擇密切結合研究生所學專業,可以啟發學生運用自然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同時,也加深了研究生對自身專業的認識,拓寬了他們的研究視野、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二是新穎性。教材中已提出的問題,引導研究生自學理解就行,關鍵在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新穎,或雖是老問題,但是分析或理解的視角比較新,這同樣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如關于中醫的科學性問題,這是一個爭論很久的老問題,但如果從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的視角來分析并加以理解,就是一個新問題。三是時代性。問題的設計要與時俱進,要努力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帶來的影響,努力反映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選擇的問題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時代,才具有說服力,才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網絡互動法。傳統的自然辯證法教學多采取課堂講授法,但由于受課時等因素限制,有些教師在結合學生專業問題開展教學活動時,單向灌輸偏多,缺少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沒有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與參與性。結果導致教學效果不太好,經常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出現了脫節現象。專題討論法可以激發研究生的求知熱情,調動他們學習自然辯證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如自然辯證法課程作為碩士研究生的公共課往往采取大班教學,人數多達一兩百人,雖然能成功地組織專題討論,但要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問題啟發法固然可以啟發每一位研究生的獨立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但自然辯證法的教學活動從頭至尾都運用問題啟示法比較困難,因為并非每一章節都能找到合適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自然辯證法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網絡互動法來彌補其他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網絡互動法,就是教師運用網絡技術,建立自己的教學網站,把教學信息、課程簡介、教學大綱、課件等相關資料等放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區和留言板來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討論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復習或科研過程中遇到與自然辯證法所學的知識相關的疑惑,可以主動與教師聯系,并從老師處得到指導或解答。這樣網絡平臺成了研究生學習自然辯證法的第二課堂,自然辯證法的學習就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我們在網站設有“碩博論壇”、“習題選集”、“影視輔導”、“中醫文化”、“討論園區”等欄目。“碩博論壇”是研究生的天地,專題刊登研究生在各級刊物上正式發表的自然辯證法課程論文,主題涉及中醫方法論、中醫藥現代化、中西醫結合、中醫教育等。這些論文由于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調動研究生參與研究與討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為下一屆學生撰寫課程論文提供了范文。“習題選集”主要包括概念題、簡答題、論述題和案例題等,這些習題集可供學生在學習之余根據自身的需要查看或者下載學習。“影視輔導”是經過精心選擇與自然辯證法教學相關或與中醫藥相關的內容,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戰略性、啟發性、哲理性、前沿性、權威性。如中央電視臺的《大家》、香港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中醫藥方面的《刮痧》《國醫大師》等視頻以及部分科教影片。這些影視資料可以讓研究生在教室或宿舍就可領略到科學大師的高尚品德、愛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國醫大師的精湛醫術、高尚醫德和情懷中醫、心系蒼生的使命感,使研究生的精神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中醫文化”包括“研究成果”、“系列講座”、“報刊文摘”等子欄目。
一、議論文的特點
議論文,有論點,有事實。它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情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新聞報刊中的評論、雜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屬于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結論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論點,即文章的主題,在正文部分擺出有利的事實,對論點進行嚴密的論證,最后根據前面的論證得出結論。議論文的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即作者要說明的觀點。論據是為說明論點服務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實勝于雄辯,是最好的論據。論據也可以是人們公認的真理,經過實踐考驗的哲理。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方法有:
1.歸納法,即從分析典型,分析個別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點,然后得出結論。
2.演繹法,即從一般原理出發,對個別事物進行說明、分析,而后得出結論。
3.對照法,即對所有事實、方面進行對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結論。
4.駁論法,即先列出錯誤的觀點,然后加以逐條批駁,最后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學生在閱讀議論文中常出現的問題
由于議論文本身語言比較難,而且有時長句子較多,所以學生在做題時很容易對文章的原句產生錯覺,導致誤解。針對學生在閱讀理解題中出現的問題認真加以分析。可以總結出學生在做題中經常會犯以下幾個錯誤。
1.錯誤地把引出話題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觀點。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說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為后面的文章很難,學生就斷章取義,以為這就是作者的觀點,從而導致整個文章都理解錯誤。
2.錯誤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邏輯關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題“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搖?搖?搖.”學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這句,錯誤地把原句中的轉折關系理解成了因果關系,從而選擇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個論證方法的區別。
如09年湖北C篇第4題“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搖?搖?搖.”所給的四個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學生因為沒有接觸過這類的題,對于這幾種論證方法感到很茫然,從而作出錯誤的選擇。
4.把作者的質疑理解為作者的觀點。
這種錯誤較多地出現在駁論文中。在文章中會出現多個疑問,而且句子又比較復雜,學生看了后很容易把這些都當成作者的觀點。
三、閱讀訓練策略
針對學生出現的以上問題,結合試卷選材和命題的特點,可對學生重點進行如下的針對訓練。
1.選取多題材,拓寬閱讀面。
文章選材上話題來源于生活,有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產生了廣泛爭議的,有的則是離學生的生活很遠,背景知識很陌生。所以很多學生其實根本就沒讀懂文章。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選取多題材的議論文,拓寬他們的閱讀面和知識面。
2.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整體把握作者觀點和態度。
議論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過文章表明和闡述自己的觀點。近幾年高考的議論文閱讀題中,涉及較低能力要求的事實和細節的考題比例逐步變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圖推測等深層次的考題的比例在增大。而這正是學生答題錯誤較多的地方。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多分析文章的結構,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語文章講究使用主題段或主題句。主題段通常在文章開頭,簡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題句可能在一段的開頭交代該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開或討論這個意思。主題句也可能在中間或末尾,由全段展開討論后歸納總結出來。所以始終關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夠幫助基礎較薄弱在學生在不完全能讀明白文章的情況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觀點。
3.引導學生多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論證是議論文一個很關鍵的步驟。作者會通過很多方法來引起讀者的思考并喚起讀者的共鳴。在某個程度上對論證方法的考查比對論點的考查更能夠幫助學生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4.幫助學生歸納題目設置特點。
議論文在題目設置上也會呈現和其他文體不一樣的特點,因為議論文閱讀重點考查作者觀點和主旨大意,所以議論文閱讀題干部分一般會用到以下這樣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題的解題技巧
*著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現轉折時,該句很可能是主題句;
*作者有意識地反復重復的觀點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現疑問句時,對該問題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時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態度題的解題技巧
*作者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對,帶中立色彩的詞最不可能是正確答案;
*漠不關心類詞語一定不對,既然寫文章就不會不關心;
*不要把自己的態度揉入其中,也要區分開作者的態度和作者引用的別人的態度;
*當作者的態度沒有明確提出時,要學會根據作者使用詞語的褒貶性去判斷作者的態度;
然而,由于客觀與主觀的諸多原因,許多高等院校的“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現狀堪憂,在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具有普遍性,集中表現在: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觀念落后和教學缺乏規范性等幾個方面[2]。特別是野外實習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是沿襲了傳統的做法,即學生跟著指導老師到選定地點,然后沿著一定的路線在指導老師的講解下認識植物,并對符合要求的植物對象進行標本采集、制作和鑒定,在結束時進行考試。這種方法是以教師為主體,多表現為老師“滿山灌”和學生反復問、老師重復答[3]。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培養,而且教學效果也很難令人滿意。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近年來,筆者特別注重對野外實習教學方法進行有益探索與實踐,從灌輸式實習轉向互動式實習,由教師全程指導式實習向教師輔導與學生獨力能力培養相結合式實習過渡,將講述法、比較法、自學法、直觀法、綜合法、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專題式、多媒體課件、自制錄像片放映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綜合應用,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在此僅例舉4種教學效果比較顯著的方法供同行參考。
一、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法
此方法是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在小組充分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后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法倡導學生探究學習,合作研究,不僅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首先,教師會把很多有關植物實習的內容納入到單獨開設的植物學實驗中,這樣做不僅豐富了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內容,更是為野外實習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同樣在理論課教學計劃安排上,凡涉及野外實習的理論,都在實習前講授完。教師可在植物分類實驗課中講解有關實習的基礎知識,如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壓制、檢索表等工具書的使用、相關科技文獻的檢索和論文的撰寫方式與格式要求等,培養學生熟練運用檢索表能力和科技論文的撰寫方法。其次,針對野外實習,教師盡可能提前一個月布置預實習內容,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積累與野外實習相關的論文圖片等資料。學生8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建立本組人員所認植物檔案(包括植物名錄、植物介紹、識別特征及圖片等)。要求學生每人要積累200~250種植物的原始材料,實習基地一般在哈爾濱帽兒山或大慶校園附近。由組長負責組織充分討論,之后由小組整理出一份植物目錄,并制作一份電子文檔或圖文并茂的ppt提交給老師。再次,預實習過程中,老師會指導學生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圖書館植物圖譜、圖鑒、植物名錄、植物志等工具書及植物圖片信息數據庫等網址文獻資源,如《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國植物志》等。通過學生實習前的預習、自主學習和分組討論,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了學生對實習地點植物的知識與資料儲備,為提高實習效果提供了保證。
二、啟發式教學法
根據“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方式開放性、教學內容復雜性及植物種類多樣性的特點,筆者采用了以指導老師適當的提示和啟發為特征的啟發式教學法并將其貫穿于植物實習始終。此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先對所觀察的植物做一些必要的提示,指導學生親身體驗這些特征的認識過程,通過觀其葉花果的形態、表皮附屬物、用手揉嗅氣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甚至口嘗微量等方法進行自主觀察,啟發學生將自身體驗到的結果與所學過的理論聯系起來,把植物的形態特征與科的識別要點聯系起來,由學生自己確定被觀察植物的科、屬,再通過查閱《黑龍江植物檢索表》,正確鑒定出植物的種名。如:觀察白花碎米薺、垂果南芥時,提示學生先觀察其外部特征,從而發現它們葉片互生、花白色、十字形花冠、四強雄蕊、長角果,有了這些特征,學生就能很自然地確定他們屬于十字花科;再如:觀察白屈菜、荷青花時,先提示學生觀察撕裂的莖葉是否有有色乳汁,再觀察其葉是否互生、羽狀全裂、聚傘花序、花瓣四枚、鮮黃色、蒴果,有了這些特征,學生很快就聯想到了罌粟科,再通過檢索表的查詢,全株含血紅色汁液的是荷青花,全株含黃色汁液的是白屈菜。通過這種教學,教授學生觀察、用術語描述植物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鑒定植物的基本技能。
三、研究性教學法
研究性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定研究專題,用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適應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研究性教學方法中,教師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設計“問題”,然后是激發學生去思考、設計、總結和報告,工作由學生自主自覺完成。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從教師提供的源于實際的問題入手,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和調整工作計劃,組織討論會,最后以書面報告和口頭報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務。我們在植物實習中減少驗證性實習內容的做法,充分體現研究性實習的特點。研究性實習是充分重視科學問題的答案的不明確性、不確定性和未知性。在不提倡具體的科學的答案的前提下,由學生通過植物學的思維過程來探索尋求出科學問題的答案而進行的實習,從而使學生在對科學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有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每小組都有研究題目的前提下由小組同學根據研究計劃和預實習期所查閱的文獻資料,采集相關的數據資料(特征紀要、分布、環境特點、種群特征、優勢地位及一些具體數字資料),為實習后期實習報告和論文的撰寫積累素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既鍛煉了野外調查的能力,又取得了可信的科研成果。
根據實習基地的基本情況,由教師和學生一起設計一些感興趣的專題供選擇,如可以具體設計如下專題:“校園綠化設計”、“校園行道樹調查與鑒定掛牌”、“社區雜草種類及消長的情況調查”、“家鄉植被種類的調查”、“珍稀植物和藥用植物資源調查、保護、開發、利用”、“生物園區的設計”、“帽兒山實習基地植被類型調查”、“帽兒山實習基地植物區系研究”“帽兒山實習基地珍惜瀕危植物群落生態研究”、“帽兒山有毒植物資源調查”、“帽兒山蜜源植物資源調查”、“帽兒山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等。通過教師引導,實習小組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提出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使學生盡早接觸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素質。學生選定了題目后,在實習過程中熱情高漲、采集主動、觀察認真仔細、查閱資料積極主動、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層次和高度。這些專題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并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也為以后畢業論文的設計積累了寶貴的素材和經驗。
四、多媒體網絡教學法
在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1 現代文教學中注重語文能力培養
現代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三十七個單元中占了整整二十四個,而且文體多樣,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它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的“重頭戲”。以前,我在上現代文時,是以我講析為主。先把每個單元的知識點分解到每篇課文中,然后在分析課文的時候,盡量把知識點講深、講透、講全。像這樣上課,考試時,成績也馬馬虎虎帶得過,但要考出好成績,卻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這種教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忽視了學生能力培養。而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既要扎扎實實地教好字、詞、句、篇等基礎知識,又要切實有效地提高讀、寫、聽、說等基本能力》。為此,我對原先的教法作了較大的改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現代文教學模式,從實施情況來看,效果比較理想。
其基本步驟如下:
1.1 三分鐘演講。
三分鐘演講的方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廣泛關注社會生活,促使學生多讀、多看、多思,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說”的能力。 具體做法是每節課上課后,由一名學生到講臺當眾講話,一天一人,按學號依次轉換。一名同學講完后,其它同學評議,并給予相應的得分。這種訓練形式的話題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確定。我要求學生高一時采用自我命題演講。高二時,我要求每一位同學出一道題目,然后把它集中放在辦公室,輪到演講的同學上一堂課一下課就來抽題,這樣就可以有課間十分鐘時間作準備。高三時則統一要求采用臨時抽簽即興演講方式。
1.2 教師設計問題。
在引入新課之后,由教師設計問題,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點:
(1)設計的問題不僅要與教學目標相符,而且要符合課文文體特點;(2)題量要少而精,便于學生記憶,一般為三道題左右;(3)要求學生用“心”記憶,不能動筆。
例如《守財奴》(高語第三冊)一課的題目設計是: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
主要寫了哪幾個生活片斷?
這幾個生活片斷分別用什么手法揭示了主要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反映了怎樣的主題?
教師設計題目一方面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避免閱讀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
1.3 學生自讀課文
這個步驟主要鍛煉學生讀、寫相結合的能力。 自讀課文的時候,一定要對學生提出以下兩點要求:(1)時間必須控制在二十三分以內;(2)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把題目答案在書上寫出,以備查。
1.4 小小組討論
在學生自讀課文結束以后,以小小組為單位對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討論,以便取長補短,求得正確。在討論的時候,教師有必要提出以下兩點要求: (1)時間限制。時間短了,學生討論不完問題;時間長了,可能會冷場。一般一道題設計討論時間為2分鐘。 (2)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討論時只能動嘴,不準動筆。 小組討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
1.5 自由搶答
在學生討論之后,老師為了了解學生答題的正確與否,可提出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為了鼓勵學生舉手答題,同時也為了鼓勵其它同學積極進行修改、補充,此時可采用得分制。我是這樣安排的:凡舉手答題,答一道題不管正確與否就可得一分,答對可得2分,以此類推;其它同學補充、修改,如果不正確則不得分,如果正確則一道題也可得2 分。這個步驟其作用與小小組討論相同。
這種現代文教學模式,不僅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雙邊活動,同時也全面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能力。
2 古文的小小組討論法
我剛進入高中教學的時候,對古文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步驟是:先指導學生閱讀,閱讀完后老師進行講解,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然后進行知識點歸類。客觀地說,我講課文不能說不細,知識點不能說不全面,可考試成績卻總是不盡如人意。為此,我感到很苦惱。后來,我在此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進,原先由教師講解這個步驟改為由學生對照參考書自己進行理解,有問題可隨時提出。應該說,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步驟比原先有進步,但由于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積極性不高,再加上高中學生“愛面子“的心理,有了問題也不舉手,所以,最終的考試結果與前一種方法相差無幾。正當我對古文教學感到痛苦、失望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啟發了我。那是我班在一學期期末以小小組為單位進行品德考核時,我發現討論的氣氛非常活躍,討論的聲音幾乎要影響到周圍班級的上課。我當時靈機一動:在古文的教學中我不是也可以發揮小小組的作用嗎?經過自己的精心設計、嘗試,一段時間后,終于形成了一套小小組參與的古文教學法。
具體步驟是:
2.1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對古文來說,讀是理解的前提、基礎,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這個步驟仍然保留。
2.2 讀完后,以小小組為單位,由小小組長指定一位同學翻譯,其它同學補充、修改來疏通課文,有問題隨時提出。 為了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遇到不懂就問,同時也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同學間互相討論,相互督促,共同進步,我又設計了下面兩個步驟。
2.3 由學生翻譯,其它同學進行補充、修改。一堂課的學習內容大約分成二到三個部分,分別由二到三位同學進行翻譯。翻譯的同學,補充、修改的同學,教師不指定,而是用分數來刺激。比如一段翻譯內容,確定分值為5分,你如果舉手起來翻譯且沒有任何錯誤,則可得分5分,但如果有錯誤,其它同學舉手指出一處,則你就只能得4分,而指出錯誤的則可得1分;如果指出二處錯誤,則你得3分,指出你錯誤的同學則可得2分,以此類推,直到得舉手的基本分1分。所以說,這個步驟對于同學來說既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
2.4 小練習,教師將每一節課的學習重點出成一張小練習,題量要少而精,學生做的時間控制在8分以內。在前面幾個步驟完成以后,要求學生當堂獨立完成小練習。練習做好以后,以小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換批改,且要在課上以小小組為單位按平均分或小小組總分為標準進行評比。評比前三名的小小組集體分別給予加分,最后三名則相應扣分。
古文的小組討論法從實施情況來看至少起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效果:
2.5.1 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小組共同努力,團結協作,得到好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