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文明論文

生態文明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4-11 17:19: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文明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文明論文

篇(1)

1.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現實需求。物流生產系統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包括倉儲、配送、包裝、運輸、裝卸搬運等諸多生產環節,這些環節涉及大量的人、財、物等資源要素遷移,與環境的接觸是全方位的,這些物流系統構成要素的運動會對空氣、水、土壤等產生污染,物流設備發出的噪音也會煩擾居民,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安全,使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客觀上要求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

2.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內驅動力。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任何企業必須在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倫理公德允許的范圍內科學利用自然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包容性發展。因而企業的發展深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制約與影響,過去的粗放外延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生態化發展的現實需求。消費者的需求升級,企業的自覺實踐,政府的積極推動,都是我國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驅動力。

3.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國際誘因。綠色壁壘是指為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綠色壁壘從短期看的確不利于我國商品的大量出口,但從長遠來看,嚴苛的環境標準可以轉換成企業的一種競爭壓力,進而推動各企業實行低碳綠色生產和進行相關的技術創新,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型物流。

4.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外拉動力。生態文明型消費是一種低碳、綠色的消費模式,這種消費模式從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視角考量削弱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有益于人的安康和全面發展。公眾的生態文明型消費和企業的生態文明型生產對生態文明型物流的發展都具有巨大拉動作用。遵循發達國家的經驗,政府通過制定有利于生態文明消費的法律法規、標準、認證制度等,利用宣傳和教育培育公眾的生態文明消費觀念,是有效推動生態文明型消費進而拉動生態文明型物流發展的舉措。

二、生態文明型物流的基本發展模式

1.物流循環化模式。循環物流是指基于循環經濟的“無害化”,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3R”為原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經濟、資源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為一體,以節約成本和提高競爭力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系統。循環物流體系的構筑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社會物流循環體系、產業物流循環體系、供應鏈物流循環體系、企業物流循環體系和生活物流循環體系五個層面,涉及到政府、行業、企業和公眾各級主體。

2.物流減量化模式。物流減量化的內涵蘊含經濟和生態兩個方面,其經濟內涵就是降低物流的經濟成本;而生態內涵則指為減少對自然物流的損害,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盡可能采用能夠減少物的人為流動的方案或方式,減少自然物流轉入經濟物流的資源量和由經濟物流系統進入自然物流的廢物量。物流減量化包括物流實物量的減量化和物流價值量的減量化,兩者缺一不可。物流減量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物的流動總量和必要物流成本的最小化。具體可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實現物流的總實物量下降;采取供應鏈管理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著手促進物流減量化;通過改變消費觀念與消費方式、進行適度消費等重要舉措來實現物流減量化目標。

3.物流綠色化模式。綠色物流是指在規劃和實施物流的各個環節中,利用先進技術、綠化的理念,充分凈化物流環境,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實現物流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倡導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綠色物流主要從供應鏈管理和物流運作的綠色化兩個層面進行。一是供應鏈管理層面的綠色化,包括對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逆向物流等的管理,使之綠色化。二是運作層面的物流功能環節綠色化,主要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處理,物流綠色化要求對這些功能環節進行綠色化運作。

4.物流低碳化模式。低碳物流是在低碳經濟的指引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物流模式或者物流系統運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依靠科學技術和低碳理念的介入,使物流運作過程中產生的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既定的范圍,并促進有效物流資源能夠獲得更為高效的利用,提升物流的績效。物流低碳化模式主要從能源“低碳化”方面去實現物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同最優化。可從物流動力源上實現低碳化,研發可再生能源和溫室氣體減排等技術,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動力源上占的比重,優化物流能源結構;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合理布局貨運網點、配送中心,包裝的大型化和集裝化,建立智能運輸系統;從物流末端上采取補救措施等。

三、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保障路徑

(一)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引導

生態文明型物流具有跨行業、跨區域、涉及利益主體眾多的特征,只有通過相關制度體系建設,才能從源頭上消除破壞生態環境而犧牲社會利益的不合理現象。首先,加強生態文明型物流相關法規制定。政府要從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出發,制定符合生態文明型物流發展規律、適應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綠色產業政策及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徹底掃除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和地區之間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障礙。對當前不夠嚴謹、有明顯缺陷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及時廢除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同時根據物流“新常態”制定新的法律法規,提高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其次,構建和完善生態行政機制。政府要強化生態意識,樹立生態文明執政理念。政府在依法決策的同時建立相應的行政問責制度,有效遏制行政不作為現象;制定科學的政績考核評估機制及相關配套制度,貫徹生態文明的政績觀。再次,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資源的低價或無償使用是造成物流粗放發展的重要原因。為促進物流運作的減量化、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應明確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產權關系,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價格體系,以價格機制推動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降低物流運作各個環節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還要制定并實施促進生態文明型物流發展的各種政策。一是實施綠色稅收政策。對企業排放污染物、高耗能高耗材行為、對居住環境和城市環境造成污染的行為進行征稅,而對改善環境的行為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二是實行綠色財政政策。在政府與市場關系層面,形成以強化社會環境責任為主體的綠色財政政策體系。在政府間關系層面,形成以強化政府環境責任為主體的綠色財政政策體系。在區域協調發展層面,形成建立在主體功能區基礎上的綠色財政政策。三是建立健全綠色信貸制度。契合綠色價格機制與生態產業政策,為生態文明型物流發展提供融資保證。

(二)注重基礎設施和網絡信息化建構

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是由物流節點(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信息平臺、車站、空港、碼頭、各類企業的倉庫與貨場等)和物流線路(公路、鐵路、航線、信息和通信線路等)有機配置而成的能夠提供物流服務功能的場所或設施的實體網絡。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的規劃及其落實主體主要包括各級政府與各類企業。中央政府首先要做好全局性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規劃,保證其整體空間布局合理,功能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配套。各級地方政府應在遵循中央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一步細化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既要提高現有物流資源的整合和設施的綜合利用率,也要強化規劃新建設施的宏觀協調和功能整合,提升物流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基礎設施的運營與網絡化服務能力。政府按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規劃建設時要盡量按市場經濟規律配置,避免造成資源浪費。企業在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規劃時主要體現在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而做適當的補充建設,關鍵是與其他物流組織配合,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對物流基礎設施資源進行網絡化重組、整合和優化使用,提高物流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不一定是通過自己建立物流基礎設施網絡來實現物流運作的目的。

(三)深化科技共同研發與協同創新

科學技術日趨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成為驅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因素。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亟需持續地科技創新,尤其生態化技術體系是其關鍵支撐,它可以推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協調發展。要注重生態化基礎技術創新。生態化基礎技術是生態文明型物流發展的技術基礎,它主要包括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低碳技術等。生態化基礎技術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屬性,需要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牽引和整合各方力量,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要為生態化基礎技術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提供體制保障,加強財政投入對生態化基礎技術資源優化配置的引導功能,強化生態化基礎技術創新公共服務。注重生態化物流技術創新。生態化物流技術涉及物流設施、設備、工具及物流經營管理等領域,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應鏈等技術的生態化。一是進行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它包括物流術語、技術標準、計量標準、數據傳輸標準和管理標準等。物流的各種相關技術標準的統一并與國際標準接軌是提升物流效率、削弱物流對環境負面影響的重要環節,也是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所需要的。二是物流技術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構建物流信息網絡系統。完善的物流信息網絡系統是發展生態文明型物流的重要基礎和保證。要通過廣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條形碼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電子數據交換等,發展物聯網,使物流與信息流實現在線或離線的高度集成,使物流裝備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實現物流運作的自動化與透明化。三是把生態化技術應用于物流管理實踐。這不僅要求物流管理人員精通物流管理技術,掌握供應鏈管理運作的綜合知識,還要熟悉生態化技術的發展趨勢并能夠借鑒循環、綠色、低碳物流管理先進經驗,提高生態化技術在物流管理過程中的應用水平。

(四)強化宣傳教育與人才培養

篇(2)

1.劣勢分析一是經濟基礎薄弱。湘西地區的經濟規模總量小,城市輻射能力弱,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優化程度不深,政府可用于生態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湘西地區的GDP為2871.6億元,占全省的13%,只相當于同期長株潭地區GDP總量的3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178.6億元,占全省的10%,只相當于長株潭地區的25%。產業結構也不合理,2012年第一產業占比為18.6%,高出全省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為39.0%,低于全省8.4個百分點[3]。地區工業化水平偏低,產業集中程度不高,產業配套不完善,關聯度小,從業企業規模偏小,無法形成產業的集群效應。區內各級政府可用于生態建設的投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低、總量小,極大影響著地區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湘西地區還是湖南省貧困縣和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39個縣市區中有貧困縣市區30個,占全省的71%;其中國家級貧困縣14個,占全省的70%;省級貧困縣10個,比照省扶縣6個。未脫貧的人口大多居住在邊遠山區、巖溶干旱區、高寒山區和水庫淹沒區,這些地方傳統農業經濟成分重,公共服務體系薄弱,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差,致使長期處于貧困狀態,他們對經濟發展、就業提升、社會保障與教育醫療等民生體系建設的期望值高。二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高。湘西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但資源開發企業的規模小,產業集約化程度低,資源浪費嚴重,開發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嚴重,使得豐富的資源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此外,隨著經濟發展對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相關資源產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突出。三是土地生態安全問題突出。湘西地區地貌以山地、山原、丘崗為主,地勢高差大,地形崎嶇,水土流失嚴重,是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積最大、問題最重的地區。高頻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洪澇干旱災害,造成農林用地質量下降,工農業減產,制約了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同時,由于區內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成熟林比重高的優質森林資源大多集中在偏遠山區,而城鎮周邊、農村聚居區的森林質量低,且礦區粗放式的開發導致大面積的森林資源破壞,造成森林生態功能減弱。

2.機遇分析一是政策機遇。近年來,我省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決定》、《湘西地區開發總體規劃》、以及《關于深入實施湘西地區開發戰略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了湘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省的地位,獲得了省內的政策支持,提振了地區居民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心。在國家層面,國家發改委出臺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明確將湘西地區扶貧開發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此外,201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試行)的通知》,啟動了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并且以湘西地區為主的湖南省武陵山片區在2014年6月正式入選我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名單(第一批)。這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既為湘西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又為湘西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二是產業轉移機遇。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湘西地區面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部分產業尋求向中西部轉移的歷史機遇。承接好東部沿海地區的轉移產業,將有力促進湘西地區的產業調整與經濟發展,增加地區就業與財政收入,改善民生保障狀況。

3.挑戰分析一是外部區域競爭激烈。湘西地區周邊具有相似生態環境優勢、資源稟賦條件的湖北省宜昌市、重慶市渝東南武陵山區、以及同樣入選我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名單(第一批)的貴州省,并且三省也分別出臺了自己的扶持開發優惠政策。因此,湘西地區如何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提升地區核心競爭力,并吸引到所缺的技術、資金、人才等關鍵發展要素,就顯得至關重要。二是生態文明主體意識不強。在政府層面,傳統的績效考評機制無法全面強化政府部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績效評價中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化建設卻沒能得到足夠重視;在企業層面,在資源日益困乏的當下,多數中小企業由于各類原因,仍然實行粗放的經營模式,企業整體的生態文明觀、社會責任觀較為模糊;在社會其它組織層面,地區居民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度不高,生態文明意識淡薄,非政府組織影響力不足,參與度不高,在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缺少來自社會民間的支持。

4.湘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SWOT矩陣模式根據上述分析結果,構建出湘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SWOT戰略矩陣如表1所示。

二、湘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基于湘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的SWOT分析,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以建設環境優美、人民福祉不斷提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目標,湘西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應從經濟綜合發展、資源能源保護與節約利用、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社會民生建設、生態文化發展五條路徑全面推進。這五條路徑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并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

1.經濟綜合發展路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立特色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在生態農業產業方面,深入挖掘湘西地區豐富的生物資源,培育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業產業。如湘西地區著名的獼猴桃、冰糖橙、碰柑、臍橙等優質水果品種,茯苓、天麻等中藥材。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以深加工為途徑,深挖農產品價值,開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優產品。大力支持地方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提升農業服務質量,積極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與新型品種。在生態工業體系方面,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藥和先進裝備制造為突破口,培育打造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開發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對高能耗、高資源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產業進行淘汰、升級,推進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發展。在生態服務業方面,以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為目標,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生態養生業、商貿物流業與現代金融業,全面繁榮發展服務業市場。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招商引資吸引力。在交通運輸領域,迅速圍繞即將建成通車的滬昆高鐵建立配套的基礎設施,充分利用高鐵對地區經濟的推動作用,構建湘西地區的高鐵經濟圈;加速提升地區各市州行政區之間以及市州行政區內的交通運輸網路,完善縣際、縣鄉、鄉村等末端公路體系,提升陸路交通運輸效率;加快沅水、舞水、酉水等流域的水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水路運輸的潛力;在信息通訊領域,加速推進寬帶互聯網、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寬帶互聯網、有線電視網、電信網的覆蓋比率。地區完善的基礎設施既是吸引國內外企業進駐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湘西地區贏得區域競爭的重要砝碼。

2.資源能源保護與節約利用路徑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國土資源配置。加速編制并嚴格執行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地區國土資源綜合管理數據中心,調查評價國土開發強度與開發秩序,平衡城鄉國土開發整體格局;推進集體土地流轉制度建設,嚴格實施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政策;加強土地執法力度,大力整治非法經營建設用地,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提高工礦廢棄地、災毀地的復墾利用水平,完善土地占用補償機制,提高土地集約節約水平。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大礦業產業科技投入,提高礦產品深加工水平,增加礦產品附加值;整合集約化程度低的中小礦產開發企業,淘汰資源浪費嚴重、污染高、附加值低的粗放產業管理模式,提高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綜合利用水平。建立高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根據水資源的水文特性,嚴格限制地下水的開采規模,維持地下水資源的代際安全與平衡,針對地表水的流量變化,合理安排不同年份或季度的地表水開采量;依據工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以及生態環境用水的特性,科學制定合理水價,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集約節約用水的技術水平,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加大節約用水宣傳,鼓勵節約用水行為,培育全社會節約用水的意識。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好地區頁巖氣勘探開發保障工作,加快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源、農村沼氣等工程建設,充分挖掘區內清潔能源開發潛能,為地區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持續的能源保障;增強科技創新,提升節能技術水平;嚴格限制高能耗產業發展,實現生產領域的低能耗改進,降低經濟整體能耗強度;加大節能理念宣傳,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改變居民生活方式,實現消費環節的節能。

3.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路徑以林業建設為重點,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森林生態系統在湘西地區發揮著巨大的生態公益價值,完善退耕還林、生態防護林以及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制度保障及資金支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充分挖掘三大工程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固碳等生態功能提升的促進作用,提高地區環境的生態承載能力,進一步鞏固湘西地區的生態保障基礎。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健全環保獎懲機制。建立快速反應的環境監測及預警機制,及時處置環境污染突發問題;明確資源產權制度,對涉污企業實行零容忍政策,并加大對知法犯法的污染企業的處罰力度;迅速提高地區整體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覆蓋率和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覆蓋率,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農村絕不是經濟發展中的“超級垃圾場”,加大農村環境的整治力度,建設美麗鄉村;鼓勵企業建立工業用水循環系統;加強湘西地區的重金屬污染治理,保護地區生態環境與生活多樣性。

4.社會民生建設路徑建立扶貧長效機制,著力提升民生水平[4]。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作用,積極引導民間公益組織與個人,對重點貧困地區、家庭給予及時的幫助;建立以提升貧困地區經濟造血功能為主的扶貧平臺,使扶貧長效化、扶貧效果最大化,做到“把關心與幫助及時送到最需要的地區、家庭之中”;協調城鄉發展水平,完善戶籍制度改革,允許滿足條件的農村戶口在中小城鎮的落戶需求,妥善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城鄉間、地區間貧富差距拉大問題;決貧困地區教育落后的頑疾,提升地區人口綜合素質,貧困地區面貌改變的根本落腳處仍然是教育水平的提升,扎實基礎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使最優質的教育能傳遞到最偏遠的地區;落實職業教育,增強貧困地區人們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降低用工方與勞動人員之間的溝通成本,提升地區就業率,提高貧困地區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新農合農民參合比率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縮小城鄉、地區間的公共服務差距。

5.生態文化發展路徑從生態文明建設包含政府、企業、家庭、非政府組織、混合主體五個建設主體著手,提升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在政府建設主體方面,完善各級政府部門的績效評價體系,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核比重,提高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強化其主體意思;在企業建設主體層面,健全企業的生態文明責任觀,提高企業履行社會生態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企業生態文明意識,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家庭建設主體方面,大力加強居民生態教育,樹立生態保護意識,提高生態建設的家庭參與度;在非政府組織和混合主體方面,鼓勵社會各組織積極參與生態建設,提升社會整體對生態文明的認識程度。

三、結論

篇(3)

(一)生態文明建設為低碳經濟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傳統工業文明的特點主要是掠奪和征服自然,帶來嚴重的損害和破壞。然而,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提高人類對人地關系的反饋感知,并積極尋求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此外,建設生態文明可以促進整個社會更多地關注環境質量,為共同努力發展低碳經濟奠定思想基礎。

(二)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提升低碳經濟資本效率

發展生態文明不僅反映人們關注環境建設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也主張多樣化資源的發展性存儲,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使用。對于一種資源,低碳經濟資本投資也應該是有效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建設生態文明,有利于有關部門和企業加強節約意識,最終促進低碳經濟的資本利用效率增長。

(三)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提高低碳經濟的競爭力

通過發展生態文明綜合戰略,注重技術創新將轉型為關注綠色因子。一直以來,中國主要依靠引進技術,導致積極有效的競爭力減弱和環境保護趨于不利。結合中央政府的自主創新戰略,目前我們需要大力開展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究和開發。只有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情況下,中國才能增大低碳經濟競爭力的潛力。

(四)建設生態文明可以喚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不僅是企業,金融機構也應遵循市場規律,它的職責同樣應當是建設生態文明。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企業和金融機構也應當考慮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它要求企業和金融機構要實現一定的社會責任,尤其是環境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增加在低碳經濟上的投資,顯然金融機構應加大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二、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建議

發展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相關部門整合資源,協調工作,如共同制定開發計劃,宣傳教育的政策措施和系統安全方案等。此外,積極協調軟件和硬件的建設對實現生態文明的快速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編制《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和《實施方案》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生態水平對中國的文明建設是必要的,然而,我們認為,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規劃和更詳細的實施方案的實施是加強鞏固生態文明的根本。因此我們建議有關部門組織編寫《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和《實施方案》。

(二)充分利用媒體的大眾傳播功能加強生態文明觀宣傳

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媒體需要把普及生態知識、推廣生態文化為己任,成為傳播生態文明觀的主流平臺。首先,媒體需要與環保部門合作,他們可以成立通信聯合會議。第二,媒體應當積極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意義,主要思路和實施步驟,以及達到生態文明基本要求的多種途徑。第三,媒體需要扮演生態文明建設信息交換媒介的角色。媒體應該傳達政府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決策和部署,并同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反饋廣大人民的建議。

(三)充分利用社會科學學術組織探討和研發的能力

生態文明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學術組織應該開展生態文明研究。我們建議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大量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探討,并和相關的學術機構積極組織生態文明問題的學術研究。當實施生態文明獲得一定成就后,要逐步推廣生態文明的成果,鼓勵相關機構———學校,企業和社區能夠采納這些成果,這樣他們可以起到引導各級管理人員的決策行為,培養大眾生態意識的作用。

(四)建立政府企業合作平臺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企業合作,還要由政府部門引導。其他社會力量缺乏一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而政府部門則具備這個獨特的優勢,因此政府部門必然需肩負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任務。作為國民經濟的微觀結構,企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分子,盡管要追求利潤,但在社會責任的驅動下,企業要與政府部門聯合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任務。我們提出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使其在支持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杠桿的作用。

(五)建立生態文明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綠色技術著重介紹環境因素,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實現環境保護,實現企業價值。沒有綠色技術的支持,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產生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們建議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下的生態文明,如綠色科技人才系統,投資體系,研發體系,市場體系和資本制度等等。

(六)建立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資本的支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前提。然而,雖然綠色金融的概念已經被引入中國,目前的綠色金融服務產品建設仍在起步階段,要達到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相應的金融服務力度仍舊嚴重不足。為了提高生態文明的資金支持,要建立綠色金融服務系統,包括綠色信貸項目風險識別與評估系統,分散、發行證券和綠色技術支持的制導系統;綠色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機構則主要針對綠色節能產業等。

(七)將生態文明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評估體系

我們建議將生態文明指標納入績效評估系統,根據政府部門的特點,評價他們對生態文明的貢獻。評估體系包括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經濟,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具體措施和工作成果等等。要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建立實施懲罰政府部門的嚴重失職行為的制度,并要獎勵那些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部門。總之,建立生態文明指標性能評價系統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證。

(八)加強生態文明的立法

篇(4)

生態文明是符合人類發展要求、解決生態問題、促進和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遵循自然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發展等規律,尊重自然、人和社會的辯證和諧統一,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致力于構建三者間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存環境,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提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馬克思的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人們的社會生產也只能在自然中進行。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以實物、燃料、衣著的形式或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現出來”。自然的力量是無盡的,自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為人類提供生活必需品。自然不僅僅為人類提供物質保障,“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而“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是辯證統一的,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界。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生態思想表明,自然和人、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這在社會實踐中就要求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同時合乎自然、合乎規律,堅持統籌人、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就是科學發展。可見,馬克思生態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實際上,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的人與自然辯證統一、在勞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的生態思想,主張采用統籌兼顧的方法運用自然規律,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保證生態文明的順利進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時刻堅持以馬克思生態思想作指導,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基礎處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始終堅持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辯證統一,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受到自然發展規律的懲罰,社會經濟發展將會遭到嚴重的影響。

(二)真正確立自然、人和社會辯證統一的生態理念

正確生態理念的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自然、人和社會辯證統一生態理念的形成,必須從思想上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轉變社會發展觀念,正確認識物質經濟利益及其追求和社會及人的發展的關系,克服物質經濟利益至上、社會實踐唯物質經濟利益是從的錯誤思想,自覺堅持以馬克思生態思想作指導,自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斷增強生態環保意識,樹立解決生態問題和建設生態文明的信心,為建設生態文明準備思想前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從表面上看是解決生態問題的現實道路、必然要求和結果,從根本上看則是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生態思想的內在要求和意蘊。換言之,正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為我國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為我國生態文明實踐指明了重要路徑

生態文明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前提是尊重和保護護自然,目標是引導人們走向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宗旨是保證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從而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馬克思生態思想為達到此目標指明了實踐路徑。實踐溝通、連接了人與自然,是人和自然聯系的基礎,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通過實踐勞動自然界才能成為人類及其社會生存發展的現實基礎,才能“為人所用”。馬克思認為:“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本身對人說來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勞動,勞動是其生存的手段。只有在具有社會性的勞動中自在的自然才能被創造成為人化自然,從而才能與人類統一起來。同時,“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所以,在實踐勞動中也只有在實踐勞動中人、社會和自然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一)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強生態法治建設

落實和踐行馬克思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中,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設相統一。一方面為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完善社會主義法治。以社會制度和法治為基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生態責任政府,建立自上而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監督系統,從社會制度層面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運用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法治不斷調節社會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有序進行。另一方面,建立全民參與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確保每個公民都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建立自下而上的生態監督體系,保證每個公民都可以行使自己保護生態環境的權利,監督各級政府機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督促他們更加透明、高效的解決各種生態問題。只有政府和人們兩個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證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堅持在實踐中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

篇(5)

1.1生態環境惡化現狀

濱海新區位于京津冀三地交匯處,西臨北京,東臨渤海灣,北有唐山首鋼,屬于重工業、冶金業、化工業等重度污染處。由于改革開放長期以來的無序開發,生態環境惡化態勢很難在短時期內得到有效改善和扭轉。生態環境的惡化具體表現在:重度空氣污染企業和日益增多的機動車尾氣污染,致使城市空氣污染問題較為突出;渤海灣海域水質持續惡化,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海洋生態環境;施工期土渣車運輸過程中灑落的土方和工程車輛在城市快速路上掉落的木方產生的路面揚塵問題較為突出;大片土地失去種植農作物和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的條件,土壤鹽漬化嚴重;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明顯落后于城市,特別是環境衛生建設;地表水質較差,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而且用水自給率很低;森林覆蓋率比較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間功能相對獨立,關聯性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產業鏈;經濟發展方式仍屬粗放式發展,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現象,給新區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很大壓力。

1.2研究解決問題的方向

解決濱海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改革,是首要任務。從社會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濱海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十分迫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在水污染方面,查明地表水出現質量問題的原因,找到污染源,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地表水質量;在空氣污染方面,查明空氣質量下降的原因,遏制下滑趨勢;在社會發展方面,應繼續保持優勢,著力于優化產業結構,注重提高服務業產值GDP比例;在協調管理方面,繼續保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污水達標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率、單位GDP水耗4個指標的優勢,同時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降低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2構建濱海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濱海新區生態城的建設目標是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經濟活動相和諧的宜居城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強調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本課題組通過調查,結合濱海新區建設現狀,完成了對濱海新區生態文明途徑的初步構建。

2.1構建濱海新區生態文明城區途徑的原則

具體原則包括:①堅持生態優先、環境保護利用的原則;②注重對本地區自然本體的維護和修復環境保護利用的原則;③房地產結構設計實行盡可能的平衡就業與居住原則;④注重中心體系布局與公共交通、慢行系統結合的原則,提倡減少小汽車的使用;⑤新能源、清潔能源與再生能源的開發使用原則;⑥提倡雨水、污水和垃圾的有效處理和利用原則。

2.2構建初步的濱海新區生態文明途徑

2.2.1完整保留濕地和水系,實施水利修復和土壤改良,建立本地適宜植物群落

構建“海河保護-臨港濕地-小區綠地”復合生態系統,形成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有機結合的生態格局。

2.2.2積極推廣新能源技術

加強能源梯級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先發展塘沽豐富的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到20%。

2.2.3推行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

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達到100%。

2.2.4濱海新區地勢低洼,未來用水不容樂觀

以節水為核心,制定水循環源使用比例,實行分質供水,建設城市直飲水工程,人均生活用水指標控制在120,L/d,人均綜合用水量320,L/d。

2.2.5區內實現綠色交通

建設清潔能源公交、慢行體系相結合的綠色交通系統,城際輕軌和清潔能源公交四通八達,區內綠色比例達到90%。

2.2.6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回收利用率達到60%。區內參與開發建設的單位必須服從相關生態標準;城內用水全部為海水淡化或再生水;所有污水由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及時治理或者搬遷。同時,生態城內的建筑標準參考中國綠色星級標準。

3結語

篇(6)

關鍵詞:生態文明;文明形態;整合性;建設性

Abstract:Theintegrativenatur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referstotheintegrationofcomplexity,ecologicaltransformation,synchronismanddiachronism.Theconstructivenaturereferstotheruleoflogicandcirculation,humanintrospection,“sentimentandreason”inhumanisticecology,andaffectivesynthesisof“humanfactor”.Thediversepatterns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remanifestedinsymbiosis,integration,reciprocity,multiplicity,complexity,poeticnatureand“grandbeauty”incivilization.

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civilizationpattern;integrativenature;constructivenature

一、生態文明的整合性

從深生態意義上看,生態文明不僅是治理與環保問題,更是一種觀念、機制、形態及人類文明運行的終極性問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自然與人這兩個維度的錯綜交織、多樣融合及系統構成。生態文明作為人類的文明形態,要通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未來,必然以活化人的維度為主導。活化人的維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這表明人是人的活動的目的又是手段。作為目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的自由及和諧地生存與發展;作為手段,人的一切活動方式,人為自身創設的一切生存條件都能夠體現出工具性,具有技術性的操縱取向。而人之所以能夠活化自身存在的維度,不惟人自身,而必須是深生態性的,作為系統化的文明構成形態,生態文明成為潤化多樣機能的交叉互補的整合機體。

首先,復雜性整合。生態文明依據生態系統演替的節律而表現過程性與整合性、線性與非線性、有序與無序的復雜性,并且也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整合性。生態系統的演替本身既是一個進化的又是非線性的過程,在向人類生存活動的“化成”中,必然促使人類自身的進化與演替,同時就表現出“自然的人化”這個人類文明生成過程的線性與非線性、有序與無序的復雜特性。在這樣的歷史與邏輯序列中,生態文明必然整合與融括自然進化、人類文明的生成和發展的一切結果,體現人與自然生態同體進化的生態節律。其次,生態轉換性整合。生態文明在人與自然生態互為工具和目的的關系中體現,是帶有轉換性特征的文明形態。對人類的生存活動來說,自然是人生成和發展的手段,也是目的。就其手段性而言,人不僅需要自然的生態價值支持,還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發展自身,獲得自身生態優化生存的條件;就其目的性而言,自然是人類發展的目的。一方面,人類發展的未來形態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明構成;另一方面,人類自然之身的活動狀態,必然依據和諧、生態化的自然形態,并且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最終結果,必然集中體現在人自然之身的優質化存在。對自然生態的和諧性結構來說,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既是工具又是目的,一方面,人類發展的程度可以映現自然的狀貌;另一方面,人類發展的終極形態,也可以潤化出自然生態的和諧形態。

再次,歷時性整合。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由不同文明形態的歷史性、韻律性及有序化的轉換而表現了整合性。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多種形態,以及當下我們進行的后工業文明等,那么,生態文明作為新型的、面向未來的文明,辯證地汲取、有機地整合了一切文明的積極與合理因素,滌除其非合理因素及危及人的生態化生存的因素,并且通過最佳體現人與自然生態和諧一致的關系,而使人能夠始終居于永續發展節律中。

最后,共時性整合。從現實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已經結晶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形態,這些文明結出了“人文化成”的累累碩果。物質文明筑就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成為發展的物質前提和保證;精神文明作為人的本質的體現,致力于構造人的精神—心靈結構,引領人們積極主動地追尋生存活動的自由,提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魅力;政治文明通過建立社會運行中的約束機制與體制,而使人們能夠合理而有效地從事各種活動。生態文明作為多種文明形態的整合性文明,依據生態整體性的運行節律和方法,使多種文明形態形成辯證的統一體,并從中合理而有效地發揮各種文明形態的職能。

二、生態文明的建設性

生態文明是建設性的(廣義):其一,它表現為生成性、合成化的人類文明形態。作為生成性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立在歷史的演替和延續的脈系中,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同文明形式的最高層次、最終極形態的展現;作為合成性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既整合了文明形成中適宜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諸多文明樣式,同時也成就了自身的多樣形態。其二,它表現為建設性(狹義)、和諧性的人類文明形態。所謂建設性(狹義),是針對人類對自然家園的變異及破壞性而言的;所謂和諧性,是指生態文明要通過重建自然生態的和諧環境,引領人們能夠在和諧關系的演進中去享受和諧生存。

生態文明與人類其他文明形態的不同點在于,它建基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條件下,并不斷建設性地完備這種和諧機制。顯然,生態文明的建設性并不排除人類活動的工具性和技術性,更不排除科學活動及人的主體意識,同時還充分肯定了“人文性”,肯定了人類的自主生存意識,并立足于運用人類歷史演替中形成的一切積極成果發展自身,進而使人類自身能夠永久性地構建和諧自由的社會存在關系。但生態文明的建設性還要求,由人類的智慧與能量而成就工具性與技術能力,在不斷地創造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更要致力于創造生態恢復及補償性的文明成果,必然需要設定對于自然環境及人的生存的生態安全,要不斷生成深綠色之思,將工具與技術不斷地轉換為建構生態及綠色生境的技術。為此,我們可以從多重角度審視生態文明的這種建設性。

首先,從邏輯及演繹節律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關系是生態文明進程的邏輯起點,也是終點,而最終成就與完善的是人的生態和諧性的生存。但在起點與終點的邏輯轉換節律中,終點形態的關系,必然是對起點形態關系的超越,是在更高層次,在更加深刻的意義上,在更自由、更和諧的情境中展示人類的文明,必然是體現人類在更高層次上的生態和諧性的生存。從這種意義上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關系的本質及價值就表征著一種和諧與循環性的路向,或者說,這種關系的韻律特征是創生和諧與循環性價值形態的展示,同時也使生態文明呈現著這種和諧與循環性的價值形態,并且在肯定與超越性節律運行中體現辯證否定的過程。

其次,從人的自省性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力量是能夠積極主動地認識、體驗人與自然生態和諧關系的人,是能夠把人的生存與發展機制放在這種關系去構建的人。生態文明的建設性總是向未來邁進的,以“生態人”為主體構成的建設性的文明形態,需要人們有基本的反思力和自省力。人類要構建生態整體性文明機制,以完備自身的生態性生存能力,并有效地促合那種“深綠色”生命體驗形式,就必須要求人的反思與自省。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人類的自省力要求人們應該完備自身的生態創生性能力,強化生態協調能力,進而激活人們的生態性生存能力。所謂自省力,無非就是要科學、合理且生態化地思考及把握人們這一系列能力的機能性和節度性。這種自省力不可能撇開自然生態力的作用。因為人類生存于自然生態系統中,受到“蓋婭”母體的呵護,對生存資源的獲取不可能超脫自然力的供給,人的一切生命活動機能無不來自于自然生態力,這基本是一種順向的力的遞進。但當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力圖尋求最大化的利益,滿足自己最大化的財富需求時,在向自然生態進行最大化的索取時,就必然造成自然生態力的反向作用。這實際表現了自然生態力及環境支撐力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追索及擴張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像福斯特所言,“在有限的環境中實現無限擴張本身就是一個矛盾”[1]。這就警示人類必須反思自然力的負重程度及承載能力,必須思考人類如何才能在永久的程度上保持自然力永遠處于躍動的狀態,能夠持續地、穩定地為人類提供生命力的資助,為人類永續發展不斷注入生命的活力,進而優化人類的生存結構,構建人類的未來。

再次,從人文生態的“情理”構合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生態文明以演奏“生生”的韻律而突出“合”與“和”的機“理”,由生態系統的“合理”本性及合“理”的作用,組構成網絡化、系統化并且是情意化的文明結構。生態學家王如松說:“復合生態系統不僅遵從自然界的‘道理’,也遵從人類活動的‘事理’和人類行為的‘情理’。”[2]97在這三重“理”的構合中,人的行為的“情理”不僅是溶解劑、劑,更應該是不同“理”的形態轉換的中心。因為在人類文明的構成中,除了意識與觀念、制度與律令等因素的導向性及規范性以外,主要是由人的行為來體現,即人的行為方式,往往可以體現出人的文明程度。顯然,我們對“情理”的認同,一方面要符合人類生存活動的“情理”,另一方面要符合自然生態的“情理”。之所以稱自然生態的“情理”,是因為人類認識和體驗的自然生態必然是經由人對多種“理”的構合而展開的,這多種“理”的滲透便潤化著由“情理”到“事理”再到自然之“道理”的轉換韻律,其建立的運行模式的最終趨向,應該是在更高的意義上使人類行為的“情理”符合自然生態運行之“理”。

最后,從“人力”的情意合成看生態文明的建設性。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因素在人,在人類自身而不是自然。復合性生態系統的運行機理在于人來掌控,是由人依據生態的律令及規則來調控,是要通過生態人格的塑造而不斷地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與自身多重關系的自由融合,需要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精神生態的平衡機制,需要文化生態自組織系統所構建的人文基礎。王如松說:“復合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大差別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這個超級生物可以通過技術、組織和文化在大的時空范圍內操縱系統行為,使其為少數人的短期利益服務。因此,怎樣調節人口、人力、人文、人氣的關系,誘導人的溫飽、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協調個體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眼前和長遠、物質和精神間的生態關系,是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前提。”[2]97“三理”的情意合成必然彰顯人的主體化力量,其行為及其“情理”必須順化這種系統化、邏輯化之“理”的序列。在調節人口、人力、人文、人氣的關系中,更重要的,還應該有“人情”,或者說,“人情”更是活化人口、人力、人文、人氣關系的血脈,因為沒有“情”、沒有愛意的人的行為是干癟的,無生命的。馬克思認為,人能夠以激情、熱情“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3],其實,這種情意追尋同樣構成人的本質力量,我們可以將這“五種”生存狀態的合成視為廣義的“人力”,而其連接的線就是“人情”。事實上,“人情”也促成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有機融合,并且富有深情地演奏這種“化”性轉換的交響曲。從這個意義上看,“人情”可以被賦予雙重內涵:一是在人類的生命序列和社會生活序列中表現人情,包括親情、友情、愛情、道德之情、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之情等;二是在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序列中表現“情”,主要是人類活動及人的行為方式對于自然的情,既有對自然生物又有對無機狀態及無生命的自然物的情。

三、生態文明的多樣形態

生態文明是有情意的文明形態,情意必然蘊含詩意性、融合性,必須是合理、科學、協調、統籌、全面及可持續地融通,并能夠調控人的需要,消解人的欲望性的利益追求及非可持續性的財富觀念。因為利益與財富的最大化作為功利性的追尋,往往是弱化“情意”的,是非生態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必然背離詩意及融合性。生態文明的“情”應該通“理”,在“情”與“理”的構合中把愛施放于全人類,施放于與人類生存活動朝夕相伴的大自然,施放于生命共同體,施放于大地之母;不僅施放于當代人,更應該施放于我們的子孫后代,并以人類的“大愛”展示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大美”之境。

第一,共生性、融合性文明。生態文明不同于人類歷時性發展中凝結的其他文明成就,因為迄今為止,人類所成就的一切文明成果作為歷史性存在,盡管有其歷史合理性,但同樣也存在歷史局限性及獨有性,或者說,各自關注了自身文明存在的建設性領域。生態文明必然是全面、合理、可持續性的,是希求與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在共在家園中同體共生的人類文明形態,并且是整合及有機地融合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成就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二,互惠性文明。生態文明的審視角度更應該立足于生存論的向度,需要通過人在自然天地中的整體性生存而呈現生存質量向度。人的生存質量并不只是以物質生存質量體現,也不是脫離自然和現實生存而以虛幻的精神性生存質量來體現,而必然是整合性、融合性、共生性的,是以全面、科學、合理的生態性生存質量來體現。人的生存質量還需要以人的物質肌體的存在質量作為顯示器,通過肌體的活力及能量輸出,信息傳遞的速率、活性程度和質量來顯示生存狀況。人要求“生”固“命”向自然獲取的首先是物質能量與信息,以完善肌體的存在,而當前人們面臨的環境危機狀況所危及的首先是人的物質肌體及其延續。這同時顯示,人的生存理應同自然、環境構筑互惠互利的能量與信息的轉換機制,同時還不可忽視代際互惠,即“為了能讓未來世代有平等的機會從土壤、凈水、森林、海洋和氣候取得財富與福利,我們現在就不能任意破壞這些自然資源,以免后代子孫再也無法有效進行利用”[4]。只有在這種多重互惠狀態下,才能保證共生性與融合性的生存機能,才能使人類文明的根基牢固。

第三,復合性文明。共生、融合及互惠互利性的文明構成的人類學基礎應該是復合性的,即體現人類復合性生存的文明系統。復合性生存的基礎是復合生態系統,它使自然與人(社會、經濟、精神/文化)以復合性存在結構呈現著生態性構成。其中起碼存在兩套系統,一是人類“自體”性的生態存在系統,一是人類與自然“共體”存在的生態系統。由此也使復合體成為兩套,即一是人類“自體”性的復合體,一是人類與自然“共體”性的復合體。兩套系統和兩套復合體是錯綜交織的,但必須相互支撐,呈現支持結構,這種支持性凸顯和諧程度,各自機能得到優化、能量得到最優發揮實際就是文明的呈現。

第四,復雜性文明。復合生態系統是復雜性結構,生態文明同樣是復雜系統結構。復雜系統構成了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的基本樣態,必然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世界中,文明也同樣處于這種復雜且非線性的構成中。復雜性現象主要是通過有序與無序的交織,多樣性的存在狀態,以非線性、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體現自然生態、生命共同體和人類文明,體現人類存在的“自體”與“共體”不斷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特征。這使得生態文明在“多”與“一”的統一,“異”與“同”的統一,無序與有序的統一中,形成復雜的、自組織性的并且是處于永久性演替節律上的系統結構。同時生態文明較之人類構建的物質文明在偏于物質基礎性的建設方面,精神文明偏于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設方面,政治文明偏于對社會規范體制與系統的建設等方面,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整合性及復雜性。

第五,詩意性的文明。生態文明演繹人類的詩意生存,將人類的生存律動調適在詩性的節律中,使人的生存質量呈現為詩意的質量,也祈望將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化生為一種“詩性綜合體”。同時,生態文明還力主拯救沉浸在那種被生存欲望及無限擴大的財富欲念所“遮蔽”的人的精神,促使人們不僅能夠構筑“自體”性的詩性生存節律,更要和諧地潤化“共體”性的詩性韻律,并使那種所謂神性的“詩性烏托邦”轉換為現實、具體的生存場域,將生命的本真“敞開”,從而讓人們真正且深度地體味到“詩意地棲居”的韻律。

第六,生態文明是“大美”的文明。生態文明作為塑美的文明形態,是不斷地構筑系統整體性及和諧美的文明形態。顯然,生態文明不僅要構建人類“自體”性的美,更要注塑人類與自然“共體”性的美,即“大美”。因為生態文明是在“大道”及“大化流行”之境中生成,所以它呈現的美的形態就必然是在宇宙自然之“大”以及在生生化育中顯現著美的狀態。同時,生態文明的整合性、融合性、共生性、復合性及其復雜性都必然是通向“和”的,是“大美”之“和合”及“生化”的神韻之境的顯現。

四、結語

生態文明全面、整體、可持續性地,并且是綠色地集合與融聚人類那種無限的創生性機能,希求與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在共在家園中同體共生、互惠互利,呈現了“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5]。

參考文獻:

[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2]王如松,周鴻.人與生態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篇(7)

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包容性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是創意和創新的培育土壤。大量案例證明,尊重生物多樣性,并與文化多樣性相結合,才能引導大量新興產業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集聚,形成生態文化產業園區甚至生態城市,優化生態和文化環境,最終實現文化多樣、環境優美、創新活躍、居民幸福等目標。中國“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傳統、廣闊多樣的地理資源,成為將文化與生態結合發展的助推力。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對美國創意經濟最活躍的城市做了統計排名,結果發現科技發達、文化多元、休閑時尚、舒適性高的城市是最能吸引創意人才的家園。新一代創意人士所鐘情的舒適性與前幾代人不同,他們更喜歡劃船、攀巖、現場音樂會、有機超市、戶外餐等與良好生態環境結合的參與性休閑活動[2]。生態文化產業是以生態為基礎,視生態環保為最高理念,以文化為內涵,以科技為支撐,以靈活多樣的產業形態為表現特征,以生產經營和市場運作為手段,向消費者傳遞或傳播生態的、環保的、健康的、文明的信息與意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生態文化力量的產業。生態文化產業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經濟形態,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3]。在宏觀上以生態戰略為指導,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在微觀上給文化企業規定嚴格的有法律約束力的生態標準,從生產工藝和技術上實現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4],綜合生態、文化、經濟、社會各因素進行合理布局,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新模式。

2生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對策

現代生態文化產業園區,是具有創意文化內涵和現代服務經濟的新型園區模式。生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它的創新活力和產業支撐,否則只是一個徒有外表的空殼。生態文化產業園區的“現代性”主要表現在知識經濟基礎上的綜合創新能力和產業轉化能力,它需要發達的文化產業作為支撐,形成宜居和宜業的環境,吸引大量的知識型勞動者,推動全球化背景下綠色經濟要素與知識型產品的集聚和流動。這是生態文化產業獲得成功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它是一種對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綜合改革,是對文化產業結構、消費模式、文化活力等要素的綜合升級。結合中外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現有態勢,生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應包括以下幾個要素:首先是生態型的經濟模式,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把打造環境友好型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目標;其次是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避免資源浪費;再次是立足文化消費和生態體驗,打造綠色服務經濟;最后是積極開發多元化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引導消費者從文化消費中獲得高品質的享受。

2.1樹立“生態消費”觀念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社會中,把企業對利潤的無限追逐和消費者的極度應享性看成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求,而是滿足因不斷追求而產生的刺激與欲望。這種觀念在邏輯上會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使人類行為喪失價值維度。生態消費是人們在決定是否買某種商品以滿足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時,越來越多地考慮環境要素,堅持購買和消耗符合環境標準的商品[5]。生態消費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崇尚簡樸和健康的生活,倡導消費“綠色產品”。消費者的生態消費心理會對文化生產形成壓力和制約,引導其在生產中引入“生態”理念。國家“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要創新文化產業商業模式,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提供個性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生態消費作為新型低碳特色文化消費,是拉動生態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

2.2健全文化產業的生態鏈隨著文化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度提高,文化產品“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化產業生態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生態鏈作為文化產業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實現文化產品向資本轉化的必要路徑。建構文化產業生態鏈需要發展新興的靜脈產業,完善和健全廢物處理、回收、再利用系統,形成“自然文化資源—文化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鏈條。如前文提到的數字文化產品即將進入大量更新淘汰期,應盡快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系統,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完善的生態鏈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優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3加強創意環節的開發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大都依托傳統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因其不可再生性,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問題和桎梏。而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為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創意是人們有目的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具有原創性、創新性的特點。創意提供的是富有人文氣息、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的產品或服務,生態產業提供的是有利于環境保護和消費者身心健康的生態產品與服務。創意和生態相結合便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文化產業發展由傳統的資源競爭轉為內容創意競爭,文化經濟增長方式也因此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創意是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新開發和利用,依托但不依賴于傳統歷史文化資源,不僅對其實現了保護,同時培養和提升了國人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可以解決現階段文化產業發展出現的生態問題。同時,文化產業發展可積極開發體現生態主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不僅有利于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反過來可以刺激和引導綠色經濟的市場需求。從世界范圍看,全球領先的文化產業項目,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一體兩翼”的運作特點,即以創意為龍頭,以金融服務和科技開發為兩翼,形成聯動效應,提升競爭力。這為中國生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拓展了新視野,可開發更多綠色生態型、節能減排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上海花園坊節能環保產業園便是生態文化產業園區的典范,該園區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地冷等自然能源節能降耗,建立遮陽系統、室內新風系統、雨雪水等中水回收系統、節能門窗等數十項節能技術,成為一個綜合節能環境方案解決中心。花園坊園區內,每幢建筑物都是節能環保技術的體現,如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集中熱水供應系統、外墻外保溫、雙層中空玻璃、遮陽門窗、樓宇自然新風系統、雨水回收系統、節能照明系統和智能化控制系統等。更重要的是花園坊園區通過對節能環保產業的“展示、交易、集聚、服務”四大主體功能的打造,形成三級產業集聚,全方位、多功能、共享性的節能環保綜合服務平臺和集成商務平臺,打造出生態節能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新型復合型產業園區模式。

3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中国杭州少妇xxxx做受|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免费| 日韩免费视频| 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 无码熟妇人妻av| 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国产xxxxx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爆乳女仆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人禽交 欧美 网站|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全国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国产乱人伦app精品久久|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app|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视频|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欧美xxxx做受性欧美88| 曰韩无码二三区中文字幕|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 把腿扒开让我添个痛快|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新婚人妻扶着粗大强行坐下|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色偷偷av老熟女| 台湾佬中文网站|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