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理論建設論文

理論建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4-06 18:42: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理論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理論建設論文

篇(1)

一、貨幣發行收入與鑄幣稅

在金屬貨幣時代貨幣供給由經濟實體內部提供,黃金和白銀的生產部門本身就是實體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作為商品金銀也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凝結物,具有價值。貨幣的購買力取決于其所含金屬的重量。貨幣與商品的交換,是一個等價交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貨幣的發行收入。

但當貨幣形式發展到不足值貨幣,特別是到了信用貨幣時代,從技術上貨幣發行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束縛,貨幣發行就成為一種特權,能為發行者帶來發行收入。歷史上,發行收入應該歸誰所有,一直是有爭議的。西方政府曾以“鑄幣稅”的形式對私人銀行發行現鈔課稅,作為允許他們擁有貨幣發行特權的交換。中央銀行建立后,壟斷了貨幣發行權,貨幣的發行收入明白無誤地歸屬政府。

設鑄幣稅為S,Mt是t期的貨幣發行量,Mt+1是t+1期的貨幣發行量,考慮到價格因素,S=(Mt+1-Mt)/Pt,Pt為t期的價格水平。從上述公式中反映出:1、貨幣發行收入與價格水平成反比,物價水平越低,中央銀行同等數額貨幣發行的鑄幣稅就越高;2、貨幣發行收入與新增貨幣發行量成正比,新增貨幣發行量越大,鑄幣稅越高。

鑄幣稅并不是一種真正的稅種,只是理論上對貨幣發行收入性質的界定,是將政府壟斷貨幣發行收入具體化,使之可以進行實際的操作,在實踐上實現貨幣發行收入歸政府所有。在明確了貨幣發行收入的性質后,還要確定貨幣發行收入的范圍,即哪些貨幣供給和貨幣創造行為會產生貨幣收入,在現代貨幣供給機制中,這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確定貨幣的發行收入首先要明確貨幣發行的范圍。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劃分,貨幣可以分為三個基本的層次:M0為現鈔貨幣,在流通中的相對比例下降,但完全由中央銀行提供;M1=M0+活期存款,即現金加活期存款,M1被稱作狹義貨幣,是現實購買力;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被稱作廣義貨幣。中國人民銀行將(M2-M1)定義為準貨幣,是潛在購買力。貨幣外延的擴大使貨幣發行收入的范圍也擴大了。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現金和活期存款是貨幣的基本形式,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提供和創造。因此,一方面,貨幣發行收入表現為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上,流通中現金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活期存款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商業銀行體系具有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在不完全準備金制度下(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不斷降低已是趨勢,有些國家已趨近或降到0),一部分新增的購買力就成為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

二、國債具有鑄幣稅的功能

上面談到,貨幣發行收入包括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創造派生存款所形成的收入。從中央銀行的角度實現鑄幣稅有兩條途徑:一是中央銀行直接掌握基礎貨幣;二是要求商業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因此,多數國家對存款準備金是不支付利息的)。從財政的角度實現鑄幣稅,在理論上也有兩條途徑:一是向中央銀行借款和透支;二是向商業銀行借款。借款可以采取直接借貸,也可以采取間接借貸。

由于中央銀行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的特殊作用,各國政府都非常強調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在貨幣供給方面,為杜絕直接用貨幣發行來彌補財政赤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因此,政府運用貨幣發行收入在具體操作上,只能采用下列兩種方式:一個是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國債;一個是允許商業銀行直接購買國債。

可見,國債既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鑄幣稅的功能。一部分貨幣發行可以通過國債的方式實現,即國債貨幣化,這是中央銀行運用公開市場業務調控基礎貨幣的理論基礎,也是財政(國債)貨幣政策必須密切配合的內在原因。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國債規模不是必然等于財政赤字,國債規模既取決于財政赤字規模及其彌補方式,又取決于貨幣發行規模及其發行方式。

三、貨幣發行收入應該由財政和中央銀行哪一個部門掌握和使用

在我國實際部門中有過貨幣發行收入應該歸財政部門掌握使用還是應該歸中央銀行掌握使用的爭論。其實,無論中央銀行還是財政部都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兩大職能部門,既然確定了貨幣發行收入的性質,無論發行收入歸哪一個部門使用,都不會改變它是貨幣信用化制度下的政府首要收入來源的性質。究竟歸中央銀行還是財政部使用,則應取決于政府宏觀調控的需要。

中國改革開放后到1998年,在宏觀經濟層面上面臨的主要壓力一直是通貨膨脹,這使得貨幣政策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中央銀行集中掌握著貨幣發行權、貸款規模分配權、中央銀行貸款權和基準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在資金來源上,中央銀行擁有基礎貨幣發行和商業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這期間,在政府資金來源(即貨幣發行收入)的使用上,中央銀行與財政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在1995年以前,財政部門一直延續計劃經濟的作法,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和借款彌補財政赤字,截至1993年底,中央財政向人民銀行的借款達到1688.7億元,占中央銀行當年資產的13%,中央財政與人民銀行通過直接借貸的方式共同占有使用發行收入。從1994年開始到1995年,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中央銀行直接掌握的資金來源減少,人民銀行逐漸停止了向財政提供借款和透支,同時不直接購買、包銷政府債券。從形式上看,貨幣發行收入由中央財政與人民銀行共同使用,轉向由中央銀行一家擁有。但實際上,《中國人民銀行法》還規定,中央銀行可以在國債市場上進行公開業務操作,以保證國債的流動性。這意味著,中央財政與人民銀行之間的資金聯系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直接方式轉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間接方式。

篇(2)

論文摘要:文章對圖書館學的理論建設作了一些探討,認為繼續搞好圖書館學研究工作需要在觀念、方法等方面進行梳理,使之更加科學和完善。

1加強圖書館學理論建設所必須的整理和掌握材料工作

1.1資料整理和掌握工作的必要性

圖書館學在其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般要經歷積累材料、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三個階段。沒有材料的積累固然不能成為一門科學.但若對材料只是作簡單的收集而不予以整理,并進而為我們所掌握.也還是不能為建設理論科學服務。“掌握”一詞的德文原意是在精神上“占有”、“據為己有”.按照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在思維中“揚棄了與對象之間的對立”,而“把這一內容變為我的”。所以,只有做到了這一步,所積累起來的材料才能為我所有;否則,就很難吸收到我們的思想體系中來.并對建設理論科學真正有所幫助、有所補益。

1.2圖書館學理論建設的資料整理和掌握工作

從當今我國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現狀來看.基本上還說是處于材料積累的階段。過去.我們對國外現代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和發展的現狀所知甚少。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引進了許多當代西方圖書館學理論.而且對于傳統的西方圖書館學理論.也有了更加全面而完整的介紹.這對于開闊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理論知識、從各個視角和層面來認識圖書館學的性質和特點.無疑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的。但這個工作基本上還停留在引進和介紹上.初步的分析、評價、梳理、鑒別的工作還做得不多。所以.若是不盡快改變這個狀況.迅速完成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的工作,要建設具有我國特色的圖書館學理論.恐怕也就無從談起。

1.3做好資料整理和掌握工作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

恩格斯說過。必須要轉變一切僵硬不變的觀念,要樹立一切都是在變化著的觀念。恩格斯的這個自然觀.推動著19世紀歐洲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他的話對于我們有著重要啟發意義,它說明了正確的觀念、觀點在整理和掌握材料,推動科學走向進步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國目前圖書館學理論研究之所以處在材料積累階段,沒有深入下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至今還沒有形成和確立一個足以反映我們時代要求、反映圖書館精神、有能力來整合和同化已經積累起來的一切有價值的理論資源的圖書館學觀念。因此。盡管我們已積累了一定材料,卻無法對其進行整理。更談不到正確地予以掌握。

2樹立圖書館學民主和民族的觀念

圖書館學觀念是以感性的形式把圖書館的發展狀況作為一個整體顯示在人們面前。它具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它是以圖書館發展實際為對象,總是從現實的圖書館事業中尋求題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試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藉以發展圖書館事業.使圖書館事業向著科學化、平民化的境界邁進。其次。圖書館作為社會的存在物,它必然又同時屬于一定的民族。所以.在它的身上必然積淀著一定民族的文化意識、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圖書館學研究的對象是圖書館。那么。當圖書館學把圖書館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當研究者投入研究時。也就必然會把這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識反映到研究成果上來。從而使圖書館成了一定民族教育“文化的肖像”。這樣。民族性也就成了一切圖書館學論著與生俱來的一種屬性。作為存在于我們頭腦中的對于圖書館的一種概括的反映形式的圖書館學觀念,也就不能不打上這種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印記。再次,圖書館學面對的是整個的圖書館。它能夠以感性的形式對之作出反映。這就決定了圖書館學活動不只是一個抽象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與想象的過程;不只是屬于反映的活動。同時還包括傳達的工作。我們對圖書館學只有通過多學科、多層面、多視角的研究.才能對它作出全面而完整的把握。

建立圖書館學的民主和民族的觀念是推進圖書館學建設的關鍵。如果我們不能盡快形成和確立這樣一個圖書館學觀念.并按照這樣的觀念去整理和掌握我們的理論資源,那么。積累的資料再多。也只是一堆各自獨立存在、互不相干的集合體。而不能達到通過對它們之間內在聯系的深入發現和揭示而使之轉化為一個有機體。所以,正確的圖書館學觀念的形成和確立.是推進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關鍵環節。

3對圖書館學理論建設科學與人文方法的理解

3.1圖書館學理論建設必須要有科學的方。法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幾乎一開始就是與對研究方法的探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先后被引進的有系統論的方法、結構主義的方法等。但幾乎都是曇花一現、稍縱即逝,都沒有在研究中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原因,都是與把方法和觀點分割開來。離開了正確的觀念的建構,孤立地就方法來談論方法是難以正確掌握的。因為方法是作為

認識的工具和手段。按照黑格爾的說法是“主觀方面通過這個手段和客體方面發生聯系的中介”。因此,要使方法在研究中得到卓有成效的運用,首先我們就必須了解客體。而觀念,就是反映在意識中人們對客體性質的一種認識。這樣,就決定了方法與觀念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性:它既是從一定的觀念出發。按照一定觀念來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思想途徑.又通過這一思想途徑。使這一觀念所包含的內涵在意識中漸次獲得全面而完整的展示。從而使人們達到全面認識這一事物的目的。正是由于以往我們不認識觀念與方法之間的這種辯證的關系。所以在圖書館學研究中我們在運用“新方法”時難免有些生搬硬套。而不能使之與圖書館學自身的特點獲得有機的結合。如系統論的方法.它根據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要求把事物看作是由諸多元索組成的有機整體。從多種關系和聯系中來對事物進行考察和認識的一種充滿辯證精神的思維方法。它對于我們全面而完整地理解圖書館的整體特性.無疑是很有價值的。但由于現代系統論作為在生物學、控制論和通訊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在方法論意義上是屬于一般科學的方法.所以。 它對于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只具有借鑒意義.而很難簡單地加以搬用。只有當它與我們所研究的具體對象圖書館達到有機地結合之后。才能轉化為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并對我們認識圖書館現象真正有所幫助。而圖書館學按照我們前面所說的就其性質來說既然是知識與價值的統一。不同的成分只有通過不同的方法才會對之作出有效的把握。圖書館學的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對于圖書館研究的方法.我們也只有從科學的與人文的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中去探尋。而這種結合也就帶有對系統論方法進行具體應用的性質。

3.2科學方法與人文方法的區別

科學的方法與人文的方法作為在近代社會科學研究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兩種相對獨立的研究方法。它們對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視角和途徑。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風貌。第一。科學的方法所探尋的是知識。是不以主體存在狀態為轉移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目的是服務于人的認識。圖書館學理論是以對圖書館的研究為基礎。從科學的視角來看,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與社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所以,我們對任何一部圖書館學論著的思想性質和思想傾向性都可以聯系當時的圖書館現實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雖然圖書館學不可能像理性意識那樣,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超越感性存在直接深入到社會關系的本質領域,而始終以感性的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但是它對圖書館所作的一種未經分解的整體性把握的特點。又使得被理性思維分解和排除了的生活現象唯有在圖書館學研究成果中才能獲得豐富而生動的展現。所以這些圖書館現象向人們所提供的認識價值也就永遠不會因歷史的發展而喪失。這是需要憑借科學的方法才能掌握的。而人文的方法所把握的是價值。價值是一種主體性的事實。它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以及主體的生存條件和需要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作為價值形態之一的圖書館學。我們又不能像對待自然科學那樣完全按科學認識的方法去進行研究.同時還必須借助“理解”和“解釋”才能對它作出判斷。“理解”和“解釋”就是“在過去中重新發現最好的東西”。它與認識的方法之不同就在于總是帶有主體置人的特點,認為只有當對象與主體獲得某種經驗上的溝通。并“在主體語言中找到表達”之后。才有可能為主體所理解。所以就其性質來說是主客體之間所開展的一種“對話”,并通過這種對話,克服文本歷史的疏遠性,使得它變得仿佛是現在發生的,以致人們閱讀這些論著時覺得都好像是特別為他而講的。這就決定了任何理解和解釋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和個人的思想印記。第二。由于科學的方法所探尋的是知識,知識是事物現象和規律的反映。規律是事物本質的聯系,只要具備必要的條件。合乎規律的現象就會重復出現,所以它具有普遍的有效性。不論某些國家的圖書館發展過程如何獨特。都不過是這些共同規律的一種個別的、特殊的形態而已。而人文的方法由于面對的是價值。價值既然是一種主體性的事實,它是相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所以它也只有通過評價才能把握。

因此。在圖書館學理論研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在主體一定趣味標準支配下對于圖書館價值所作的估量和裁決的因素在內,完全不帶有任何思想傾向和趣味標準的、價值中立的圖書館學理論是不存在的。趣味標準是因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背景、以及各人的社會教養、性格氣質而異的,因此評價也就不可能完全不帶有民族和個人的印記。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全球一體化”的圖書館學理論。事實上。不僅中西圖書館學理論有著巨大的差別,就是西方各國的圖書館學理論之間,這種差異性也同樣存在。如同是圖書館學理論,在德國是思辨的、哲學的,而到了美國就變成了經驗的、實用的。這就是因為這些國家歷史條件和教育文化心理不同而產生的不同。人文科學內容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對這種個別性和差異性的認可而獲得的。

篇(3)

關鍵詞:2011~2015年 文化語言學 綜述

一、綜述

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羅常培所著《語言與文化》一書是文化語言學的先導;80年代,陳建民開設“文化語言學”的課程以及周振鶴、游汝杰在《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書中首次使用“文化語言學”這一學科名稱,標志著文化語言學的正式提出;90年代,邢福義《文化語言學》和申小龍《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出版,標志著文化語言學理論的基本形成。從此之后,出現了“文化語言學中國潮”,文化語言學得到了持續廣泛的發展。

二、總論

文化語言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具有強烈的理論建設意識,即對其對象、任務、性質以及方法有一個綱領性的認識。但在近五年間,這方面的研究卻不多,筆者查到的資料僅有《文化語言學初探》(《時代文學》,2014)、《淺談對文化語言學的認識》(《青年文學家?語言研究》,2011)、《從符號的角度看文化語言學》(《商業文化》,2015)等,這些論文所論述的要點大多在之前學者論述的觀點范圍之內。本文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經過近30年的發展,文化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已經先后建立了眾多較為完整的體系,現如今再想有所創新有一定的困難;第二,構建一套完整的關于文化語言學的理論框架需要長時間的學術積累,但五年是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段,所以不足以有所創新。

由于文化語言學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其理論建設已經非常之多,所以近幾年學者們開始對文化語言學進行總結性的認識。游汝杰、周振鶴的《耦耕集(文化語言學存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一書為論文集,這一系列文章的結集出版進一步梳理了文化語言學的發展脈絡,完整地呈現出文化語言學在國內的發展歷程;邱智晶、任雪蓮、竇晶主編的《回顧與展望:語言與文化問題研究》(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12)以及趙明發表的《近十年文化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反思》(《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一文回顧了文化語言學的發展歷程,旨在促進文化語言學的發展。

由于之前已有不少對中國文化語言學理論的研究,所以這五年中許多學者將視角轉向少數民族語言和國外語言,致力于建立其中一種語言的文化語言學體系,如王健宜的《文化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主要研究日語,金榮晃的《文化語言學》(民族出版社,2013)主要研究朝鮮語等。

文化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雖然在之前就已經提到很多,但在這五年中不斷得到更新。隨著國外對比分析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度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采用對比的研究方法,并且這一方法幾乎涉及了文化語言學的各個具體領域,比如《法語時態與漢語時態的文化語言學對比研究》(《語文建設》,2014)、《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男女性別語言差異研究》(《語言文化》,2015)等。除了研究方法的不斷更新外,研究方法的跨學科性也逐漸顯露了出來,比如和民俗學、新聞學等學科的結合,如《“真實的力量,民間的智慧”――方言節目的文化語言學思考》(《新聞知識》,2011)等。

三、分論

在近五年中,文化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不僅在原有領域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領域。下文分為8個部分進行論述。

(一)詞匯與詞義

詞匯與詞義研究歷來是文化語言學的研究重點。同以往該方面的研究相比,本時期的研究出現一些新的特點。首先,學者們研究關注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對詞語文化意義的探求,開始關注詞語的文化意義對詞匯系統的影響,比如《文化語言學視域下的“盂蘭盆”一詞的內涵與外延》(《東北亞外語研究》,2014)、《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小清新”》(《時代文學》,2012)等;其次,S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學者們開始關注到一些新詞與借詞,例如趙惠霞、周憬編著的《語言與文化闡釋》(西安出版社,2011)一書中將當代新詞語產生的基本途徑作為研究的對象之一;最后,這一時期對成語的研究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涉及文學作品、其他語言、動物等各種類型的成語,比如《分析來源于文學作品的俄語成語》(《北方文學旬刊》,2013)、《漢泰動物成語對比分析及其文化差異》(李智文,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等。

(二)專名

對專名的研究,伴隨著文化語言學發展的整個歷程。邢福義在《文化語言學》一書中將專名劃分為人名、地名、店名和數字。這一時期對地名的研究尤為豐富,涉及各個地方,既有大城市,也有小鄉村,如海南州藏語文工作委員會主持編纂的《海南州地名文化釋義》(甘肅民族出版社,2011)、《山東省臨沂村名的語言文化研究》(顏廷花,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等;涉及人名的研究有《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漢族姓名》(《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涉及數字的有《“二”字文化語言學考辯》(《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專名研究:研究電視節目名稱的《電視欄目名稱的文化語言學分析》(梁艷,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研究粉絲團名稱的《從文化語言學角度分析粉絲團名稱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時代文學》,2014),研究音樂專輯名稱的《音樂專輯命名特點的文化語言學透視》(《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1),研究飲食名稱的《蒙古族傳統飲食名稱文化語言學研究》(圖拉,內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等。

(三)語法

這一時期的關于語法和文化語言學的研究資料并不多見,僅有《語法差異文化闡釋》(《南方論叢》,2011)、《現代漢語對稱結構的深度研究》(劉曉靜,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和《法語時態與漢語時態的文化語言學對比研究》(《語文建設》,2014),這幾篇文章都遵從了申小龍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從文化語言學研究語法的具體觀點,從一個具體的語法角度將漢語語法研究同漢人的思維和文化心理特點聯系起來,主要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

(四)文字

漢字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記載漢語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近幾年學界對文字與文化的結合研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著作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它是山東省宣傳文化專項基金項目,歷時5年打造,由山東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在中國文化地方性視界和世界性視界融通的過程中,該叢書重新確認了漢字在文化承擔和文化融通中的功用和前景。叢書中包括申小龍著的《漢字思維》和《中國網絡言說的新語文》、孟華著的《漢字主導的文化符號譜系》等。除了叢書,還有王寶珍的《漢字與中國文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李運富的《漢字學新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等。這些著作都科學地構建了漢字文化研究的理論體系,為日后的漢字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研究漢字文化的論文,但總體上看,研究成果相當零散而不成系統。

(五)交際用語

在交際用語方面,稱謂語仍舊是人們研究的重點。目前已有很多著作對一類的稱謂語進行了系統論述,比如王琪的《上古漢語稱謂研究》(中華書局,2011)。關于稱謂語的文章非常多,并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傾向性,即2傾向于跨語言的稱謂語的文化對比以及稱謂語在不同語言中翻譯的文化差異,比如《淺談中英稱謂語的文化差異》(《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中日稱謂語對照研究》(李玲,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等。

除了稱謂語之外,在問候語、雙關語、禁忌語、委婉語、慣用語、諺語、俗語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例如《大學生微信問候語的文化語言學解讀》(《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合肥諺語的語言和文化特點初探》(《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等。

在交際用語中,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新出現的諸如對網絡語和廣告語的研究,比如《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中泰廣告語對比研究》(《中國報業》,2011)、《網絡語言的諧音現象》(任莎莎,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等。

(六)語言接觸與融合

語言接觸與融合,顧名思義,就是文化語言學跳出漢語的圈子,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比如修剛主編的《外來詞匯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影響》(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分別從日語、英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和阿拉伯語等語言層面,對現代漢語中存在的外來詞進行了整體梳理。不過通過對近五年的資料進行梳理,本文發現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翻譯方面。

在翻譯方面,許多專著從總體上把握文化與翻譯。比如李珊、莫興偉著的《文化差異下的翻譯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致力于研究語言、文化、翻譯三者之間的關系,并探討了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對文化以及兩種語言間翻譯的影響。類似的還有楊懷恩著的《文化與翻譯》(新華出版社,2012)、楊蔚君著的《翻譯的文化回歸》(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等。研究翻譯方面的論文則主要是論述一個具體的角度,比如《文化語言學視點的漢語詞匯日譯文化信息缺失解讀――以井波律子日譯本為文本》(《凱里學院學報》,2011)、《多角度探討古詩英譯的策略》(《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等。

(七)方言與民俗

從游汝杰、周振鶴合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開始,學界對于方言與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由邢福義主編的《方言與文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該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其內容綱領性地分為總論和分論,論及了方言與語言、文字、藝術、民俗等各方面的關系。但是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研究某一地區的方言與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方言與文化叢書”,該叢書涉及多個地域,比如汪大昌著的《北京方言與文化》(2015)、王世凱及楊立英著的《東北方言與文化》等。

由于文化語言學跨學科性的特點日益突出,而民俗學又是與文化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所以對民俗與文化的研究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由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編寫的《民俗文化綜論》(長春出版社,2014),全書共分八卷,內容既包含理論,也有具體民俗與文化。除此之外,同方言一樣,這一時期對該方面的研究也集中于地域民俗或某一種民俗,例如李春雨主編的《藏羌文化與民俗》(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維吾爾語、蒙古語中基本顏色詞的民俗語義對比研究》(鬧爾吉,西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等。

(八)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研究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文化教學實質上是漢語文化語言學在漢語二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該領域經歷了一個從不被重視到被注意、從被熱烈關注到趨于平穩的過程。隨著國家與學界對二語教學的不斷提倡,該領域發展到現如今已經成為了文化語言學的熱點及重點。

該領域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文化教學的基礎理論以及根本原則的探討,比如王鳴主編的《外語教學與語言文化》(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姜萍編著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課堂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等;其次是對文化教學方法論的研究,比如《英語為母語的中高級留學生漢語熟語的學習現狀及相應教學法》(陳瀅瀅,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再有就是對文化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新認識,如趙明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誤區和目標》(《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一文中評述了國內外對第二文化教學目標的研究現狀,認為第二文化教學的目標不應該過于寬泛,而應該在梳理文化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點與難點。此外,在唐智芳編著的《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和覃俏麗發表的《略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習得》(《語文建設》,2015)中都提到了作者的一些新認識。除了以上三個主要方面,還包括諸如對課程教材、大綱、課程中的文化因素等方面的認識,但都不成系統,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四、結語

總之,近五年間,文化語言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僅在原有研究領域上不斷擴展與深入,而且在20世紀90年代很少涉及的修辭、翻譯、語言對比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近五年來的文化語言學研究仍存在不少問題。第一,文化語言學各方面的發展不平衡。從該學科內部來看,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文化教學方面取得了較多的成果,研究相對深入,但對另外幾個領域基本理論的探討還不夠深入,對他們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化。即使所謂的“研究得比較多”的方面也存在著“大”而“空”的問題。從學科外部來看,與其他語言學分支相比,文化語言學學科研究開展得較晚、成果仍不夠豐富。第二,研究的深度不夠。在總論中也提到過,相較于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理論建設熱潮,近幾年關于文化語言學理論體系的建設較少,這說明文化語言學的學科理論在這幾年沒有創新,所以如何構建文化語言學的堅實的理論基礎是首要的問題。第三,在一些研究方法上存在問題。一些論文雖然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但沒有充足的語料來支撐其所得出的結論。另外,目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定量分析很少,沒有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結合起來。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發現,近五年來的文化語言學研究并沒有像20世紀90年代“文化語言學中國潮”那樣發展迅猛,但在某一具體領域也有所拓展,研究方法也有所更新,更加注重對比與應用研究。文化語言學若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努力:首先,要加大文化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建設,只有充足的成系統的理論體系才能夠支撐文化語言學各具體方面的正確發展;其次,在學界應形成文化語言學風向標的作用,大家率先在研究較少的領域找到突破口,進而促進文化語言學的平衡發展;最后,更好地完成在研究方法上的更新換代,雖然近幾年對對比研究方法的運用很頻繁,但對比研究的層面亟待拓展,對比研究的視野也需擴大。同時應重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綜合運用,提升文化語言學的研究高度。

參考文獻:

[1]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劉冬雪.文化語言學初探[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6).

篇(4)

英文名稱:Literature & Art Studie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0257-5876

國內刊號:11-1672/J

郵發代號:2-25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社科雙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5)

論文摘要:從分析陰陽學說的具體內涵,及其在中國傳統養生學中運動鍛煉的實際運用入手,闡發陰陽學說對體育健身理論的啟示,如神與形、動與靜、性與命等陰陽對立面的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對體育健身理論建設的啟迪,進而提出遵循陰陽中和原理應是體育健身理論建設的必由之路.

1陰陽學說概述

陰陽學說是古代人們認識與解釋宇宙一切事物的一種宇宙觀與方法論,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的范疇.它建立在樸素唯物論的基礎上,內含辯證法思想.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產生于陰陽二氣,世界萬事萬物均是在它的作用下滋生、發展、變化.古代思想家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長久觀察中發現,一切事物存在著相互對立的正反兩方面,就用陰和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個事物內部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正如《易經》所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同時,古人認為,原始渾沌之氣是有形和氣兩個方面,萬物生于氣而成于形,形散而復在于氣.萬物終始生滅,循環往復,演化無窮,無不在于形和氣的變化.古人用陰和陽表述形氣之間的演化關系,闡明宇宙間萬物運動變化的最高規范便是陰陽兩極轉化的太極原理,陰陽矛盾運動成為宇宙間物質運動最基本的形式.誠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按照陰陽學說,陰和陽代表著相互關聯的事物屬性,凡屬靜的、有形的、內在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均屬于陰;凡屬動的、無形的、外在的、向上的、溫暖的、明亮的、亢進的均屬于陽.正常情況下,陰陽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對立、互為依存、互相轉化、互相消長.當陰陽雙方動態協調平衡,則萬物有序生生化化,在人體則表現為陰平陽秘,身體健康.反之,當陰陽失衡,則表現為逆亂和災害,在人體則表現為疾病,一旦陰陽失衡無法逆轉,則陰陽離決,出現死亡.陰和陽是事物的相對屬性,因而存在著無限可分性.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陰和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這種事物既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現象,在自然界和人體中是無窮無盡的.陰陽的對立統一,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說明陰和陽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2陰陽學說在傳統體育健身中的運用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體育的重要指導思想,在如何指導人們進行體育健身、養生方面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可貴的探索,這對我們今天構建現代體育健身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概括地來講,陰陽學說在傳統體育健身中的運用主要從以下幾個原則來體現:

2.1既要養形,更要養神

從陰陽學說來看,形神兼養才是科學的,從人體生理機能來看,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對人體健康起的作用更大.《太上御覽》中指出:“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神是人的感覺、意識、精神思維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身心狀態的外在綜合表現.神為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把養神作為形神這一對陰陽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是真正把握實現健康的關鍵.現代體育健身理論主要側重在形體運動鍛煉方面,并形成了自身的一整套完整的體系,通過增進運動器官機能和內臟器官功能,雖也能有效地改善人的神經過程和心理品質,即“身體健全,情感斯正”,但其對人的神,也即精神世界、心理品質等的作用畢竟有限,只能是副產品.而養生學把神經系統功能調節作為養生之要旨,有“首要養神,其次養形”之說,并創編出許多相應的鍛煉理論和方法,如反省、放松、寧靜、心齋坐忘、養神法、修心養性、仁者壽等.重視養神也是對現代體育衍生的各種流弊的糾偏途徑.

2.2動靜兼修

動與靜是體育健身手段兩個大的方面,只有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是不科學的、不完整的.現代體育運動強調和追求的只是“生命在于運動”,都是利用形體的運動鍛煉來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而養生學強調動、靜結合,以靜為主,主要是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延年益壽.如老莊主張清靜無為和《黃帝內經》認為:“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善養生者養內”;陶弘景認為:“靜者壽,躁者夭”.唐代孫思邀主張“少思、少念”以靜神,明代《養生四要》提出“慎動”的養生觀.傳統養生學有一條主線就是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在傳統養生學中是處于從屬地位,主要是適宜的勞動、導引運、按蹺和仿生運動、武術、太極拳、動功等.動以養形特別強調適度,《黃帝內經》強調“形勞而不倦”、“不妄作勞”;華陀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這都說明健身鍛煉的運動量要適當,避免過大的運動負荷對機體的損害.這與現代西方體育的“更快、更高、更強”的競爭意識與參與意識有較大的區別.動與靜對健康與延年益壽的作用的爭論歷來沒有平息過,兩者都有許多實際的例子作支持,從陰陽學說來看,動與靜的選用不可偏廢,應結合個人的身心特點和年齡、時間、環境、現實條件來合理選擇健身方法.

2.3性命雙修才是好的健身方法

性是指人的性格、精神、心理等意識活動的基礎和本原.命是指人的體質、體格、血肉物質等機能活動的基礎和本原.性與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為生命.性屬陰,命屬陽;性乃神,命乃精;從身心而論,性乃心,命乃身.好的健身方法應是性命雙修,既能修心養性,也能強健體魄,增進健康.陰陽可以互根互用,消長轉化并達到一種動態平衡.修心養性和運動鍛煉都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現實世界也各有支持的例子,但運動鍛煉并不必然地提高人的心性修養,體魄強健的人,也并不一定是修養很好的人,粗淺、鄙陋大有人在.只有對性與命都給予同樣的關注,即對人的品德、修養和強身健體給予同樣重視,才能做到陰陽平衡,去掉偏頗的流弊.修性以煉神為主,特別是意識的鍛煉和控制,重在精神;修命以煉精、煉氣為主,特別是體液的鍛煉和調節,重在身體素質的鍛煉.性命雙修就是使精神意識狀態與軀體生理機能均達到最佳境界,遵循的是陰陽平衡、形神合一、心身一體的生命整體觀,這對體育健身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3遵循陰陽中和原理應是體育健身理論建設的必由之路

主席說過:“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只講一點論”.從人類為了追求健康與延年益壽來看,有養生學和現代體育等諸多理論學科和方法體系.從陰陽學說在人體方面運用來看,動屬陽靜屬陰;命為陽性為陰;形為陰神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血為陰氣為陽等等.現代體育理論和方法更多的是從動、命、形等方面來研究,是基于西方醫學和西方哲學與文化所產生發展的一門學科.強調“生命在于運動”,主張機體的運動鍛煉和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與中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較大的區別,從陰陽學說所論證道理來看,這是不全面,有失偏頗的,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而養生學卻正好彌補這方面的缺憾.人的身心是一體的,既要有形體的運動鍛煉,也應有精神、心理的靜養修煉,這樣的體育健身理論才是全面的、合理的、科學的.目前我國群眾性的體育健身活動正在蓬勃興起,體育健身思想和理論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創新,新的體育健身理論正在形成中.

陰陽學說對陰陽矛盾斗爭的發展變化規律的揭示較為徹底,同時也對陰陽的和諧統一加以探索和闡明.陰陽和諧既是矛盾運動規律,又是生命之原理,還是事物穩定性的保證.《易經·乾·傳》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乾道變化即天道變化.天道規律的變化,也就是一陰一陽對立統一規律的變化,也因此才使萬物各得其生命和屬性,萬物各得其生命和屬性乃是陰陽對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結果.也唯有保持陰陽正而不偏的這種合和,才會使其自身能繼續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頤解釋說:“‘保’謂常存,‘合’謂常合”,所謂“大和”,就是陰陽對立面力量均衡無偏勝,矛盾雙方處于和諧統一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事物可以得到穩定的發展,故日“乃利貞”.陰陽不相同的對立面卻能“和”在一起達到“以相濟”,起著互補的作用.矛盾雙立均衡而互補,具有同一性,才能發揮生之功能.矛盾雙方的這種“大和”狀態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稱作“中和”.《黃帝內經》不拘于陰陽某一方,不偏動不偏靜、不偏命與性,而是追求和,也即陰陽的平衡,和諧統一。

尚中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行為準則,中即正,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則和規范,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與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中是恰如其分,切中其理,和是陰陽協調,和諧制化.中與和皆是天地萬物的本性,而中為理,和為表;中為因,和為果;中為質,和為文.事物合于中正,方可能和調制化;從陰陽學說看來,大和和中正是事物的理想狀態,如果陰陽雙方能夠保持中和,則事物即可長久.

篇(6)

【論文摘要】教育美學是把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理論應用于教育的一門新興美學學科,它著力探究讓教育按照美的規律來運作與發展,從而通向至美純美的境地,以提高當代教育的整體質量。德、智、體、美、勞這五項指標中,“美”是這幾年才加上去的,這一時代的進步,更促進了教育美學的萌芽與發展。

當前,我國的教育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重大轉型期,而素質教育環境的優化是個首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就是迫切需要我們不斷地、及時地運用美學、心理學理論研討存在于教育領域的美的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真正全面提高中國教育的質量。素質教育的任何環節都離不開教育美學,教育美學促使教育環境整體協調,從而形成強有力的素質教育網絡。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優美的品質、良好的學風,要培養出正直誠實、奮發向上、自立自強、堅韌勇毅、開拓創新的一代新人,都離不開教育美學的實施。若要對學生施以深刻的審美愉悅與審美感受,以陶冶其情操"豐富其情感"提高其審美能力,這一切也只有通過教育美學來完成。可以這樣說,教育美學是素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為教育美學與美育一樣,具有形象具體的鮮明特征,受教育者極易接受。它又具有以情感人的情感性,極易實施。

創設與發展教育美學勢在必行,亦切實可行。這一點,馬克思在分析人類勞動與動物本能活動之區分時就透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創設與發展教育美學,即為了充分發揮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應當指出:教育美學的形成與發展,頗符合教育藝術與科學發展的趨勢,亦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深入改革觸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即是需要很好地加強教育審美化,正確判斷與強化教育的審美屬性,用美學心理學原理與方法來正確指導教育與教學活動。國人對教育審美價值的清醒認識,對教育審美屬性的深入開發,對教育審美經驗的不斷提升"使教育美學取得長足發展且日益深化。

那么,當今我們廣大理論工作者怎么樣去構建、發展這一門新的教育美學?筆者以為至少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準備:

首先,要加大對中外教育美學史的研究力度與廣度。教育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是近幾年才起步,但是這方面的思想誠如上文所言卻早已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關于教育美學的認識,為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這就需要我們去耐心提取、認真分析、科學總結。

在我國漫長的教育發展歷程中,有許多教育思想家在教育美學、尤其在教育藝術和教學藝術方面發表過不少有價值的見解。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教學藝術的意義。而我國古代的教學藝術思想則集中體現在《學記》中。《學記》全面論述了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學習與游樂、學習與休息、親師與樂友等多種辯證統一關系,是我國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教學藝術辯證法,《學記》還非常重視教師的教學藝術。此外,明代的王守仁,近現代教育史上的、魯迅、梁啟超等,都對教育美學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西方對教育美學的研究也可上溯到古希臘,其教育美學思想是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古羅馬的西塞羅等人的教育藝術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之后的夸美紐斯、盧梭、第斯多惠、斯賓塞、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也都從各自的教育觀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美學見解。現代外國很多教育家也都關心教育中的美學問題。

古今中外眾多的教育家對教育中的美學問題所進行的探討,取得了相當有價值的成果。其共同特點是:他們都認識到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門藝術;在教育指導思想上,他們大多都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教育中獲得愉悅和滿足;在教學方法上,都反對注入式,提倡啟發式;有些教育家還身體力行,將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表現出了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但中外歷史上的教育美學思想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一是研究范圍窄。他們大多只是論及教育美學的一個方面——教學藝術問題,而且對教學藝術本身的探討也不夠全面,談論較多的是教師的語言藝術、提問藝術等。二是理論層次低。他們對教育美學的認識,大都停留在經驗描述狀態。具體來說,它們只是作為某種感想或言論而存在,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論證,沒有真正上升到應有的理論高度。這也就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拓展空間。轉貼于

其次,構建、發展這一門新的教育美學,我認為還要不斷加強教育美學的基本理論建設。加強教育美學理論建設須切實掌握現代教育的基本規律與特點,須深入理解現代心理學美學,須正確擺布教育學、美學、心理學三者的關系。這里著重闡釋一下對現代心理學美學的借鑒。新時期中國美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深化了對審美主體、審美體驗與文藝創造、文藝鑒賞的心理研究,現代心理學的相關經驗給當代美學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我們欣悅地看到:心理學美學的崛起與拓展,已與傳統的哲學美學雙峰對峙。而現代心理學美學對現代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心理學美學重在探索與揭示教育的審美主體心理的特殊功能、目的與任務,它對于教育的實踐功能與社會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化教學改革。當然,教育審美與教育藝術知覺過程中的實驗探究,易見顯效,而教育心理實驗方法用于教育審美經驗探究時,受各種條件制約,見效較慢。所以說,當前如何在對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理論進行科學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各方理論的有益營養與科學結論,博采各家之長,尋求創新發展,豐富與拓寬一種能夠正確闡釋教育領域審美經驗與心理機制的新理論——教育美學,已成當務之急。

在教育美學的基本理論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特別加強教育領域的美學問題,心理學問題即教育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此外,筆者認為還應下大力氣拓展與研究以下幾個問題。教育美學這個概念內質的準確界定,教育美學的發展空間研究,深入探討教育主體美、教育客體美、教育環境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態美這幾個具象及其在教育美學中的位置,作用及存在價值、研究教育美學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教育美學與教育心理學的辯證關系,教育美學與美育的辯證關系、科學總結,正確解釋教育領域的審美現象、形象揭示教育的心理基因與審美規律$創設教育審美學說,有力指導教育的審美實踐,系統總結教育美的創造、尋求深化素質教育與教育美學的契合點、深入探尋將教育主體美、教育客體美、教育環境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態美等落在實處的技術問題;這幾個問題我認為是加強教育美學理論建設的重點,也是強化教育美學內涵的根本所在,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真正釋放出教育美學的潛能,充分挖掘出教育美學的社會價值,使教育美學發展到更高、更成熟的階段。

篇(7)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旅游消費的專門研究較為少見,主要的工作是附帶在相關專題或系統研究中進行的。從國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來看,尚未找到專門系統研究旅游消費的著作。從近期研究動態來看,也未將注意力擺在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上來。從國內的旅游科學研究情況來看,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已經起步,但從嚴格意義上來看,相關學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費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從兩條線索中追溯:一是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二是從旅游科學研究中附帶或從其他相鄰科學角度所從事的專題研究。

1.從消費經濟研究中產生的旅游消費研究成果

從消費經濟角度探討旅游消費問題,在我國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銳地感覺其意義,并率先倡導的。還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導研究生從事過這方面的研究,同時他也認為董輔@①較早就具有旅游消費經濟思想,主要是旅游資源價值問題和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問題的研究。實質上,在80年代就有從基本理論研究入手進行探討的,如龔曉寬、宋維真的研究,但是總的說來未形成體系,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主要從消費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費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費經濟》雜志社首先發起的消費文化的討論中,就出現了許多觀點,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費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認為消費文化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人們精心創造的實物生活資料和精神文化產品,以及富有創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費行為;周淑蓮等則認為與旅游密切相關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等是消費文化在消費品上的表現,風俗、風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費方式上的表現。這些認識,與國內國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疇有十分類似之處,當然,也是各有側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費文化對旅游文化的較細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對生態旅游消費的研究;近年來興起的閑暇消費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費問題,如曹茉莉的工作;從旅游消費的分析入手進行部分預測的研究工作也有開端,如池進的工作。

2.從旅游科學進行的旅游消費研究的成果

從旅游科學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費現象,已有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旅游消費供給與旅游消費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費供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規劃和區域旅游開發兩個方面,可以說近20年來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是最豐富多彩的,僅90年代以來從地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相關論文就多達千余篇,論著和教材達30余部。據統計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論文的63.6%為旅游資源與區域開發內容。旅游供給的研究有過以國內國外兩種對象的研究,面向國外旅游市場的研究,如謝彥君的工作;面向國內的研究又有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和旅游資源非常優越的旅游地的開發研究,這是主要的;另一類是旅游資源不是很優越的旅游地的開發研究,這是一個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領域,如許春曉的系列研究。從旅游科學角度研究旅游消費需求的專題論文較為缺乏,謝彥君作過國際旅游市場對中國旅游消費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經濟學中的旅游消費研究以及旅游市場研究等領域,就是為了揭示這一類問題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亞菲在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將旅游消費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間,將旅游地與旅游市場的空間組織模式及動態平衡關系揭示了出來,并以大城市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關系。

②旅游消費力與旅游消費關系的研究。關于旅游消費力的研究,國內一般用人均GNP水平與旅游消費關系來探討,并已成為一個經典范式。許春曉提出“四力詮釋”(資源吸力、城市擠力、收入動力、時間助力)觀點,細分了形成機制;旅游消費力的實證研究,往往與其它研究夾在一起進行,常見于其它標題下的論文之中。對于旅游消費關系的研究,近年來成為熱點,一方面,繼續對旅游消費的正面影響給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陸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對旅游消費的負面影響,旅游開發對旅游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沖擊的研究,這一課題近年來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華等的工作。

③關于旅游消費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費的行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陳傳康教授指導的碩士生研究課題,之后又有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吳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導的陸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費組織形式的研究,目前對團隊和散客兩種形式都有較多的研究。現代旅游業最初的旅游消費都是力圖通過團隊形式去組織的,進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團隊組織上,有一批成果,如閻綱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費觀念明顯的變化,散客市場迅速擴大,研究工作隨之出現,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開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費水平和旅游消費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費水平高低的研究,確實是一個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領域,目前的工作還停留在旅游消費的人均花費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這些工作也較為分散,可見于旅游開發的現狀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劉德謙的工作;當然,對旅游消費群的擴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費總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對旅游業發展的預測性研究工作中見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蘇敬之和石建國的研究。關于旅游產品的精細化以適應提高了的旅游消費水平的研究,有兩方面工作比較突出:一方面從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進行了較深入研究,如陳傳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論文的部分內容;另一方面,對旅游產品加工和包裝的研究,如馬永立和王曉云的工作。關于旅游消費中審美情趣高尚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研究,近年來雖有人涉足,如陳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見,是一個應加強的研究方向。關于旅游消費效果優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和戰略研究,如謝彥君、沈兵等的工作;對于旅游地開發后各種關系的調查及其協調途徑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費結構的研究。旅游消費結構研究主要分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是旅游消費結構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費的類型劃分和層次認定,如陳傳康的工作;旅游消費結構的形成機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還有旅游消費結構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衛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費結構的實證研究和發展趨勢研究,專門研究較為少見,多夾于旅游市場分析和區域旅游開發的有關文章中,如陳傳康的許多區域旅游開發研究就涉及這類工作。

二、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熱點

鑒于旅游業迅速發展和旅游消費研究的現狀,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導下,由《消費經濟》編輯部和湖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湖南師范大學聯合舉辦了中國首次旅游消費學術研討會,會議收到了30余篇論文(主要論文由《消費經濟》陸續發表),到會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及湖南省社會科學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會議匯集了旅游管理職能部門的主管領導、旅游實業家和經濟、哲學、旅游、地理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大會的主要論文和討論的熱點問題,反映著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熱點。

1.旅游消費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

以尹世杰教授《略論旅游消費》的發言為主線,就旅游消費的作用、當前我國旅游消費的主要問題、如何提高旅游消費質量等進行了具體的討論,同時引發了旅游消費概念、對象、內容的討論,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對旅游消費的初步定義,并劃分了旅游消費的幾種類型,其余專家也各持己見,因沒有這方面的專題論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對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說法;翟輔東教授《旅游消費問題淺議》的發言,對旅游消費形成條件、特點、存在問題及引導途徑進行了論述,研究生黃芳《淺析旅游消費有關特點》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些理論問題的討論特別熱烈,在以下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旅游消費作用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對人的發展有很大作用,贊同其具有經濟性、閑暇性、異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費問題有基礎設施、環境污染、軟環境落后、產品類型少等;旅游消費質量的提高途徑要針對問題采取措施,特別強調了服務質量和旅游消費者素質提高兩方面的作用。

2.關于旅游消費趨勢的討論

以許春曉《與湖南旅游消費趨勢》的發言為引子,對后湖南旅游消費趨勢,湖南旅游發展的新機遇及其旅游消費趨勢下的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特別是旅游消費趨勢問題,引起了觀光旅游的命運、旅游消費熱點演替問題的深層次探討;討論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費趨勢為旅游消費供給和旅游消費需求開始轉型并漸漸趨向平衡,旅游消費力增強且旅游消費關系進一步改善,旅游消費模式將現代化并且旅游消費內涵化將明顯,旅游消費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費效果將優化,旅游消費結構將變化,具體是觀光旅游形式、自然風光旅游產品消費份額將下降,商務、度假、生態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費份額將上升,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觀光旅游還將占大份額,自然風光旅游產品還是主體。梁琦通過對中國國際貿易中旅游業份額的增長趨勢的分析,談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趨勢。

3.關于旅游消費和文化消費問題的討論

以趙學增教授《旅游與文化消費》的發言為主線,認為旅游是文化消費的基礎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論述,認為其有復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復歸、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鄭炎博士等也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4.關于旅游消費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

以曾坤生《生態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言為代表,既強調旅游本身的發展,也強調旅游資源的保護,認為生態旅游的發展為中西部發展提供了機遇,區域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員就《發展旅游業,促進持續發展》作了發言,重點就發展旅游業與轉變消費方式作了論述,特別指出了旅游消費者素質提高的意義;柳思維教授和劉醒夫研究員也就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談了湖南的戰略;徐飛雄《關于旅游購物品消費的幾點思考》就旅游購物品消費的特點、消費水平的意義及其提高途徑作了細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學科基本理論建設

由于旅游消費的專門研究還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夾于旅游學科中的旅游消費研究又注重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而旅游消費基本理論問題未被提到應有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和研究。而今,這一工作就顯得緊迫而又艱巨起來。因為旅游消費研究的獨立發展,已迫切需要基礎理論的指導了。

學科基本理論的建設,對旅游消費來說還是開頭,故而急需解決以下問題:①旅游消費的基本概念問題,包括旅游消費的定義、內涵、外延,旅游消費活動的特點;②旅游消費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由于旅游消費問題的研究具有綜合性和邊緣性,并且目前的狀況是學科相關研究走在前頭,自身系統理論研究尚為起步階段,故而明確旅游研究對象和內容,實質上是明確自身與相鄰學科的界線,守住自己的陣地;③旅游消費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或相對獨立的學科,都應該有十分切合解決自身獨特研究內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論的形成有兩條途徑:其一是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應用篩選,精選出適合者;其二是創新研究方法,根據旅游消費研究的特點,設計出一套新方法。

2.學科應用理論建設

現代科學的發展都是圍繞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的。旅游消費要加強研究的呼聲,也是在旅游業日益壯大,旅游消費現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費課題日益增多的時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費研究必須面向實際問題,立足應用研究。當然,作為指導應用研究的應用理論,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決以下幾大問題:

①旅游消費的發展規律與預測方法研究。旅游消費的發展變化,其總體風格是與社會文化心態的變化密切相關的,其變化速率是隨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總體風格的具體形成機制與結果,變化速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水平,還是很難建立精確的數量模型作中長期的預測。這又是一個意義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費對旅游開發影響與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費會拉動區域旅游開發,這已是定論,但具體作用機制及過程尚未清楚;現今多數學者主張的旅游開發適度超前理論,也未找到這個“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間難于找到平衡點或適度點。

③旅游消費的引導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費的發展在方向上存在著合理與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與慢,特別是在一些旅游消費習慣不普遍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已到了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水平,但是沒有旅游消費的引導就是不能很好地發展。

④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互動關系,旅游消費的水平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長,旅游消費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意義尤為重大。深入探討這種關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費的典型現象研究

①典型現象的調研。任何學科的實證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現象的研究,典型現象的調研,為實證研究積累樣板,為理論研究提供素材和證據。這種典型旅游消費現象,是全國范圍出現的各種富有代表性的各類型事象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国产精华最好的产品入口| h漫全彩纯肉无码网站|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 国产亚洲真人做受在线观看|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偷窥日本少妇撒尿chinese|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 伊人婷婷六月狠狠狠去|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 被添出水全过程免费视频|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新婚之夜玩弄人妻系列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宅男? | 丰满妇女毛茸茸刮毛|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又色又爽又黄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 | 久久久国产精华液| 亚洲 图片 另类 综合 小说|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男女激情爽爽爽免费视频| 又硬又粗又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第一章 |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色欲色欲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