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1: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政府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國政府部門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非常關注。在國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國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全國性的探討,2001年美國衛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辦法。針對當時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并且能夠對已經產生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進行及時地治療。
(2)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范圍廣、規模大
經過數十年的反戰,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規模已經非常大了。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最大分支。該分會在學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機構中都有他們的工作崗位,很多學校都安排了專門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會支持的心理學專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機構從學校發展到了社區和家庭。
(3)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手段先進,形式多樣
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非常關注手段的現代化,在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務時,通常采用具有較高精度的神經科學研究儀器,比如,腦電記錄儀等。美國為青少年設計了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比如,學校生活適應、情緒波動不定、人際關系緊張等,利用以上活動能夠有效地治療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并且能夠將學校、家庭、社區緊密地結合起來。
2.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特點
(1)對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目前,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也不斷深入,社會競爭越發激烈。一方面,勞動力的重新組合、過去的社會支持網絡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應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經濟條件的改變導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佳、青少年自殺現象明顯增加等問題。中國產生心理問題的青少年不斷增多,而中國心理健康研究相對美國比較晚,目前,我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并且將其作為了中國急需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學術論文和專業書籍不斷增加,一些教育類期刊或醫學類期刊紛紛開辦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國各級政府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中國政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三級甲等醫院設立心理科,大、中、小學設置心理咨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咨詢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青少年心理素質具有較大的提升。
(2)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內容不斷豐富
目前,中國并沒有像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樣的心理健康研究機構,但是我國中科院心理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貢獻。他們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情緒抑制對青少年的環境適應影響、診斷和干預等等,除了這個機構,中國還有許多其他有關心理健康研究的機構。
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測量表的編制和借鑒,比如,心理健康測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模式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④青少年腦-認知-心理健康的相關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學者希望能夠利用核磁共振等先進的技術分析腦的機制,從微觀的角度來進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預防。重要通過轉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并且對一些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進行及時的治療。
二、美國和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比較研究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兩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社會支持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提高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采用心理健康狀況自評量表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對中美兩國青少年進行調查,并采取隨機選取、網絡發放的方式進行,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問卷為690份。有350位美國青少年參加了問卷調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國青少年參加了問卷,占49.7%的比例。問卷結果利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如下:
1.美國和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異比較
分析結果顯示,美國青少年和中國青少年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強迫、焦慮和總分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
2.美國和中國青少年社會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較研究
分析結果顯示,在主觀社會支持、客觀社會支持以及社會支持總分上,美國青少年和中國青少年存在著顯著的差異(p0.05)。通過比較不難看出,美國青少年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能夠獲得較全面的幫助,這和美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國,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還不具規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投入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支持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地加強。
三、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對中國的啟示
1.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不斷提高其社會支持水平。
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力度,采取多種途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從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更具專業化應為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這有利于提高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其他機構的溝通與合作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應充分地體現職業性、合作性和廣泛性。中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機構僅僅是形式。隨著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不斷深入,應該意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環境健康以及生活態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應該不斷增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應該增強自身心理健康意識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工作過程中,應該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該關注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質,有效地避免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重點是使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善于調節自己,學校、社區和家庭可以聯合起來多組織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正處于發展階段,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地解決,中國應該借鑒美國等國家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學校、社區和家庭的社會支持系統,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力度,從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 婁文靜,李義安.人格特點影響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路徑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2).
關鍵詞 青少年,適應,心理健康素質。
分類號B848.9
1問題提出
適應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在現代社會,適應還意味著隨社會進步、生活節奏的改變,不斷改變自己、改變環境、改變自身的需要以適應不斷變化著的現實[1]。
當前對適應的概念、結構成分、測量等方面的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一是對不同受教育階段青少年群體適應的研究。如王永麗、林崇德等人的“兒童社會生活適應量表的編制與應用”的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社會生活適應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聶衍剛的“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表明,初中學生比高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要好,高中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顯著高于初中學生[3]。這些關于適應的研究,涉及某一受教育階段的青少年群體的研究居多,缺少跨越整個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綜合性研究。因此對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適應的變化特點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有關青少年適應的概念、結構和機制的研究。如陳建文的“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認為,社會適應的內容主要是人際適應,結構包括心理優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和心理彈性四個維度[4]。陳君的“《大學新生學校適應自評量表》的編制及信度和效度檢驗”研究中,將學校適應分為生活環境適應、交往適應、學習適應、情緒狀態四個方面[5]。黃希庭等人為社會適應就是人格適應,社會適應性是指人們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6]。陳建文、王滔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從社會適應的心理機制、心理結構、心理功能三個方面對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剖析。賈曉波在“心理適應和本質與機制”中指出了適應的概念應從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角度做出解釋[7]。這些研究更多地針對心理適應結構的某一種或某些成分的研究,如社會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缺乏對心理適應整體的、系統的結構研究,因而無法全面了解青少年的適應特點。
鑒于此,我國學者在心理健康、素質、心理素質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質的概念[1,8,9]。并認為適應是心理健康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心理健康者的特征。而且從心理健康素質的角度重新厘定了青少年適應的結構,將適應分為生理適應、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和生活適應六個方面[1],并編制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10]。本研究即以適應內涵及測量維度研究的新視角,以全國各地、處于不同受教育階段的青少年為對象,對青少年適應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進一步探析我國青少年群體適應的年齡變化特點。
2研究方法
2.1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華東、華北、中南、西南、西北、東北等不同行政區域所屬的23個省市、自治區選取了51399名青少年為調查對象,以同時滿足年級、性別、專業、家庭來源、家庭收入、學校性質等15個背景變量為標準進行嚴格篩選,獲得有效樣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來自城市20569(46.70%)人,農村23494(53.30%)人;重點學校15737(35.70%)人,一般學校28326(64.30%)人;獨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獨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齡為15.39±2.74歲。調查對象年級分布如表1所示。
2.2調查工具
采用張大均、江琦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該量表共22個條目,包含6個維度,即生理適應、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其中生理適應主要考察個體由生理變化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狀態。情緒適應主要考察個體由情緒變化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狀態。人際適應主要考察個體由人際關系變化引起的心理與行為反應狀態。學習適應主要考察個體由學習活動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狀態。社會適應主要考察個體由社會環境變化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狀態。生活適應主要考察個體由生活環境變化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狀態。量表條目采取4級評定,各條目均采用正向計分,其中“完全符合”為4分,“比較符合”為3分,“不太符合”為2分,“完全不符合”為1分。各維度的條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數為維度分;適應得分為所有條目得分相加后計算出的平均數。得分越低,越容易因環境及身心變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反應,適應狀況越差,得分越高,越容易適應環境及身心變化,適應狀況越好。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3,分量表α系數在可接受范圍之內[10]。
2.3數據整理與分析
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主要采用描述統計、方差分析等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
3結果
3.1青少年適應狀況整體特點
對參加調查的44063名調查對象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青少年適應得分的平均數為2.97,標準差為0.40,平均數的95%置信區間為2.968~2.976。數據分布基本符合正態分布,偏度值為-0.061,峰度值為0.002,結果如圖1所示。
根據青少年適應的得分分布和數據變異情況,將適應水平分為三個等級(M±2SD)。結果顯示,有86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8(M-2SD),占調查總人數的2.00%,有1118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77(M+2SD),占調查總人數的2.50%,有42082名青少年的得分在2.18~3.77之間,占調查總人數的95.50%。
3.2不同年級青少年適應狀況的特點
對不同年級青少年適應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青少年適應表現為小學五年級、初中階段最高,高中階段下降至最低,大學階段又逐漸回升,結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47)=156.04,p
3.3不同年級青少年適應各維度的特點
3.3.1不同年級青少年生理適應的特點
青少年生理適應得分的平均數為3.056,標準差為0.644,總體平均數的置信區間為3.050~3.062。不同年級青少年生理適應維度得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小學五年級、初中、高中階段生理適應較高,大學階段下降明顯,結果如表4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47)=8.64,p
3.3.2不同年級青少年情緒適應的特點
青少年情緒適應得分的平均數為3.045,標準差為0.512,總體平均數的置信區間為3.040~3.050。對不同年級青少年情緒適應維度得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小學五年級、初中階段情緒適應最高,高中階段下降至最低,大學階段又逐漸回升,結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47)=26.34,p
3.3.3不同年級青少年人際適應的特點
青少年人際適應得分的平均數為2.934,標準差為0.555,總體平均數的置信區間為2.929~2.939。對不同年級青少年人際適應維度得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小學五年級人際適應最高,初中、高中不斷下降,大學階段回升,結果如表6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47)=121.93,p
3.3.4不同年級青少年學習適應的特點
青少年學習適應得分的平均數為2.922,標準差為0.596,總體平均數的置信區間為2.916~2.927。對不同年級青少年學習適應維度得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小學五年級學習適應最高,初中、高中階段不斷下降,大學階段回升,結果如表7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47)=334.44,p
3.3.5不同年級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特點
青少年社會適應得分的平均數為3.000,標準差為0.575,總體平均數的置信區間為2.995~3.005。對不同年級青少年社會適應維度得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小學五年級社會適應最高,初中、高中不斷下降,大學階段逐漸平穩,結果如表8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47)=8.39,p
3.3.6不同年級青少年生活適應的特點
青少年生活適應得分的平均數為2.854,標準差為0.630,總體平均數的置信區間為2.848~2.860。對不同年級青少年生活適應維度得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小學五年級生活適應最高,初中、高中不斷下降,大學階段回升,結果如表9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7,44047)=182.82,p
4討論
4.1青少年適應的一般狀況
在對44063名青少年適應得分的描述性統計中發現,青少年的適應得分在1~4之間,平均分為2.97,分數分布基本呈正態分布,得分在兩個標準差以外的僅占4.5%。其中有86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8,占調查總人數的2.0%;有1118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77,占調查總人數的2.5%;有42082名青少年得分在2.18~3.77之間,占調查總人數的95.5%。反映出我國青少年在學校和家庭教育及社會大環境的培養過程中,對生理變化、情緒變化、人際關系變化、學習活動變化、社會和生活環境變化所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呈現出良好的狀態。
4.2各年級青少年適應和適應各維度的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的適應在小學五年級較高,從初中階段開始呈下降趨勢,高中階段繼續下降,到大學又逐漸回升。這一變化趨勢也表現在情緒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社會適應和生活適應維度上。根據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似乎應該隨著年級的升高適應狀況將得到不斷的發展。而本研究結果卻出現了初中、高中階段適應狀況相對較低,而小學五年級和大學階段卻相對較高的趨勢。分析其原因是:小學五年級學生生活與學習相對都較簡單,矛盾不多,壓力不大,心理沖突較少,所以其適應狀況自我感受良好。而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生由于正處于青春期,巨大的生理變化通常會導致心理困惑和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如他們都面臨中考與高考的升學壓力,沉重的學習負擔,使得他們缺少與人交往的機會,從而導致他們各種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到了大學階段,盡管其生活環境有了較大變化,經歷地各種事件有所增加,心理矛盾與心理沖突還會不斷產生,但這時他們生理和心理相對已經成熟,能夠更多的以積極的方式去應對各種問題,所以其心理適應狀況相對較強。從這里可以看到,小學五年級學生的適應與大學生的適應,不是在同一水平的適應。也就是說,小學五年級學生的適應只是低水平的適應,而大學生的適應才是高水平的適應。
在生理適應這個維度上,我國青少年適應狀況表現為小學五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較高,大學階段下降至最低。分析其原因是:小學五年級學生雖已處于青春前期,但并未出現明顯的生理變化,初中階段正處在青春期,家庭與學校開始注重青春期教育,使得這一階段青少年對于生理變化有所了解,因而其適應性增高。而高中階段,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活重心是學習,沉重的學習壓力限制了他們的人際交往機會,從而使家長忽略了對他們繼續進行青春期教育。由于本次測驗中所收集的大學生的數據大多分布在大學一年級,其他年級所占比例相對較少,因而這一結果可能更多的反映了大學一年級學生的適應特點。分析原因我們認為大學生雖然生理心理發育均處于相對成熟階段,但由于社會交往、人際關系較以前更廣泛,并開始經歷各種角色的轉換。因而比較注重外在形象,從而造成了許多與其有關的心理困擾。
5結論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1)從總體上,我國青少年的適應狀況處于較好的水平。
(2)我國青少年適應及情緒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社會適應和生活適應等各維度得分表現為小學五年級適應水平較高,從初中階段開始呈下降趨勢,高中階段繼續下降,到大學階段又逐漸回升。生理適應維度得分表現為小學五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較高,大學階段下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沈德立, 馬惠霞. 論心理健康素質.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4, 2(4): 567~571
2 王永麗, 林崇德, 余國良. 兒童社會生活適應量表的編制與應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5, 21(1): 108~114
3 聶衍剛. 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華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5
4 陳建文. 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構、機制與功能. 西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1
5 陳君. 大學新生學校適應自評量表的編制及信度和效度檢驗. 咸寧學院學報, 2006, 1: 94~97
6 黃希庭. 人格心理學.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7 賈曉波. 心理適應的本質與機制.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2001, 1: 9~23
8 梁寶勇. 關于心理健康素質及其結構的思考.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4, 2(4): 577~581
9 張大均, 馮正直.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概念和結構初探.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4, 2(4): 582~585
10 張大均, 江琦.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編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6, 4(2): 81~84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ATION ABILITY IN ADOLESCENT IN CHINA
Zhu Zhaohong, Shen Deli
(Academy of Psycholol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課教學
長期以來,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安全,學業成績以及升學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讓人憂慮的問題,許多資料顯示,我國已有10-30℅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自傲、沖動、偏激、自卑、抑郁、焦慮、多疑、嫉妒、心神不寧等。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教師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可見,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世界關注的問題。
中學生會出現以上的心理障礙,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目前,我國正處在重大的變革時期,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給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一方面,現實要求人才應該具有同時展相一致的現代意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如開拓進取精神,勇于承擔責任、頑強自信樂觀、能夠承受挫折與失敗等;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躁動起伏、變化激烈的社會環境,這種社會變化,無不反映到學生思想中來。
二、家庭原因。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校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里學來的,現在許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賭博,或忙于發財致富,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包辦一切,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即使對小孩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置之不理。其結果是,使他們的依賴心理增長,使一些中學生或剛步入社會的青少年,出現人格障礙或難以適應社會的傾向,從而產生抑郁、焦慮、恐怖等心理障礙。
三、學校原因。學校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枯燥的學習方式方法及激烈的學業競爭等,都造成學生不少的心理障礙。傳統的學校教育片面抓學生智力培養,忽視其心理素質的教育。就原來的政治課教材來說,其教學內容多屬政治教育范疇,僅在人生觀部分涉及到一點心理素質健康教育。
四、自身原因。青春期中學生的心理活動開始向成熟、復合型成人化發展,但又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矛盾心理很突出。如自立意識與依賴思想并存、逆反心理與盲目崇拜并存、實用觀念與群體意識并存、求知欲望與知識無用并存。
面對現實與未來,對于中學政治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我認為在政治課教學中必須選擇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結合商品、貨幣、市場經濟等知識,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中學生存在的焦慮、不安與不正確的"金錢觀"有密切的關系。在學生中,"金錢萬能"、"金錢重于一切"等拜金主義毒素有很大市場,針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進行了正確的"金錢觀"教育,讓學生通過寫《我的金錢觀》政治小論文,逐步抵制了不正確的"金錢觀"的誘惑。
其次,結合矛盾、聯系、發展等知識,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方式的培養。
1、用矛盾的觀點武裝學生。通過學習,使其懂得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的道理。所以,對人對己都要辯證地看,既不能一味地否定,也不能在優越面前沾沾自喜,因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懂得"窮不生根,富不長苗"的道理。這樣,一些學生的自卑心理得以調節,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逐步有了信心。一些學生的自傲心理也有所改變。
2、運用內因外因的觀點,幫助學生處理好與老師、家長、同學的人際關系。如今中學生中不少人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動不動就指責別人,甚至無緣無故的懷疑別人。通過內因外因的教學,是學生懂得了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講,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關鍵在自身。這就幫助學生解除了多疑、嫉妒等心理障礙。
3、利用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幫助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失敗,堅定必勝信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一切新事物成長的途徑。所以,前進道路上的挫折是難免的,這樣,給基礎差的學生增強了信心。
4、結合人生觀內容,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進行正確的"自我設計"。
中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面對中學生因社會上多元文化的碰撞、價值取向的沖突、道德行為的失范而誘發的心理障礙,通過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對多元文化的批判和選擇能力,使其懂得:個人發展是離不開社會發展的,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人生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那種囿于"自我"的人,不但不能實現自我價值,最終還會被社會所唾棄。這就使學生能維持心態平衡,保持心態健康,有利于理想目標的實現。
性,悄悄地影響著人的心理健康,伴隨著人的一生。
性意識的覺醒,始于青春期。當身體的變化浪潮般涌來的時候,給心理帶來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這個浪潮有時來得太猛烈了,使得心理無法駕馭這種生理變化。有多少個小心靈或惶恐不安,或快樂歡欣,或害羞躲避,或羞愧難當。他們開始留意自己的長相、儀表、一舉一動,他們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和肯定,對自己喜歡的異性更是渴望身體上的接觸。對生理變化滿意的青少年,會產生自豪、積極、健康的心態,反之會產生自卑、消極、不健康的心態,對以后的心理發展影響深遠。有一個高一男孩子,因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人生發展教育,沉迷于性中無法自拔,逃學,曠課,在網吧看,夜不歸宿,學業一塌糊涂。來自老師的搖頭嘆息、放棄,以及同學的側目,使他無處安放的青春更加孤獨和困惑,為了尋找快樂和存在感,他變得更加沉落。還有的青少年因為生理變化而產生的過于敏感和自卑,導致內心異常脆弱,一旦有導火線出現就會爆發出各種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抑郁癥、強迫癥等。
過了青春期,性與心理的浪潮雖變得平緩,卻更加深厚。有對中年夫婦猶豫要不要離婚,離婚的理由是不愛,心里不接納對方,性生活幾乎沒有。猶豫的理由是因為孩子。問及既然不愛,當初為何結婚生子?答曰那個年代男女授受不親,很少接觸,為了體驗性的快樂而擁抱在一起。后來懷孕了,不得不結婚。結婚后才發現所謂男女之愛不過就是那么回事,想回頭,卻發現青春已逝,何況有個孩子拖累。
論文摘 要:體育已逐漸成為學生個體全面成長的教育途徑的必不可缺的途徑之一,尤其在學生心理成長中發揮著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通過研究體育與校園文化、體育與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發揮體育在推進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的優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引 言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有不同之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與教育功能,決定了體育運動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實施于人際交往的環境下,使學生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受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它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身體活動方式滿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提高他們的體質、調節他們的情緒、磨煉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使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與個性品質,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幾乎任何體育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情感。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增進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2 提高體育心理素質的意義及必要性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所面臨的學業、升學、各類等級考試、就業壓力越來越嚴重。再加上現實生活中學生獨生子女的比重越來越高,學生個性越來越強,心理問題漸趨嚴峻。這種心理危機現象蔓延下去,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響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2.1國內高校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發展現狀
據對我國大學生相關調查發現,80年代中期23.25%的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20世紀初上升至約30%,其中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約占10%。從總體水平看有超過60%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呈現出繼續上升的趨勢。2004年,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陳志霞等人運用“自殺態度調查問卷”,對101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過輕生念頭的學生占10.7%。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校園體育心理素質的提高越來越被重視重視,強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體育心理素質的而提高對于促進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搞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反而普遍存在在縮減體育課程的學時數的現象。
2.2體育心理素質的內涵與特征及現實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體現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有:(1)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2)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3)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與自我認知度;(4)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5)完善的情感與情緒控制;(6)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等方面。
體育心理素質簡言之,就是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較高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個性和意志品質、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等。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活動,而體育則是人腦的思維通過作用于身體,來實現完成各種運動動作的過程。在運動的過程中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健康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體育鍛煉能促使學生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對于體育促進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初步的認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愈加明顯。尤其是體育心理素質的提高對促進學生個體的過渡、成長、社會與環境的適應能力的作用。
2.3利用校園體育促進良好體育心理素質養成的可行性及意義
學校體育對學生個體心理和生理的發展的積極影響是其他教育內容不可代替的。這點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歷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認識和肯定。廣東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的邱遠教授基于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先后于1999-2000年、2001-2003年、2002-2004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其主要采用了scl-90測試量表、實驗組對照法、文獻資料法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呈明顯下滑的趨勢,已經嚴重的影響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的校園學習生活。該研究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了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并對學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進行了有利的探討,為我國體育心理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國內還有其他一些專家學者在該領域的調查和研究,也在體育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提出了許多值得借鑒的建議與對策。(1)利用體育教學的直觀、實踐性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與提高;(2)利用體育競賽的公正性、公平性,推進學生個性品質與心理水平的完善與提高;(3)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各種壓力、愉悅心情、調節情緒,促進學生情感發展;(4)利用體育活動的緊張性、競爭性、靈活性提高學生的應激性和適應性,完善與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5)利用體育運動參與中體驗勝利與挫折,有利于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性心與成就感,尤其是性格比價內向型的學生;(6)利用體育活動的集體性、協作性、感染性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7)利用體育的參與性、娛樂性、積極進取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養成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2.4校園體育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優勢
(1)適用群體廣泛;(2)能夠有效彌補常規心理咨詢室咨詢工作的不足;(3)實施便捷,成本低;(4)效果明顯,實用性高;(5)尤其適用于高校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發展;途徑
[作者簡介]陳雯(1963―),女,江西萍鄉市人,江西公安??茖W校偵查系副教授;余陸維(1974―),男,江西上饒市人,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偵查系講師;王堅(1965―),男,江西萍鄉市人,江西教育學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課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系統研究”(編號:04jy20)系列論文之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專家學者都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實施策略進行了精到的論述。然而,對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領域――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卻很少有專門的論述。這是一個缺憾,也是本文寫作的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諸如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衛生教育等等。其含義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異。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將心理健康教育定義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1]?!?/p>
一、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當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在我國的農村學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務之急。中小學生由于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即面臨著自身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也面臨著學習、競爭的壓力,再加上他們發展與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日趨復雜,使得他們的焦慮、抑郁、敵對、孤獨水平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國內外有關調查資料表明,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3-20%[2]。還有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比例為16.4%,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占2.9%;在初中階段,存在中度心理問題的比例為14.8%,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進行的研究還表明: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學生,邊遠農村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例最高為19%。
(二)要使農村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對青少年的培養,不僅僅是要讓他們學習知識、發展智能、增強體質,還要促進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他們得到思維的啟迪,學會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體現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必要環節。
(三)農村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文明與進步,有賴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農村人口占了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局面,首先要重視農村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在農村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青少年學生克服消極心理狀態,促進積極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奮民族精神;同時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水準,凈化農村社會風氣,使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能夠保持科學、理性的處事態度。這實為促進文明進步之舉,利在推動農村的發展與繁榮。
二、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和素質教育及農村社會發展的要求,決定了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考察的結論是:現實情況令人憂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雖然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但由于農村教育行政部門的忽視,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義嚴重,甚至工作仍未啟動。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雷聲大,雨點??!”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再加上不少農村學校的校長、教師、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夠,甚至對“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無所知,往往采取消極等待、簡單應付的態度,或名義上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是在虛報情況,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這種傾向所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
(二)雖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較熱,但是由于師資力量不夠,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實際教育的水平與質量都不高。
極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根本無法配備心理學專業教師。有些學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輔導工作的教師來承擔。由于他們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他們不是對一些心理問題總是無法解決,就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技巧運用感到困難。
(三)雖然許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決心大,熱情高,但是由于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操作不夠規范,存在不少誤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這就需要對其進行規范。如不得隨意解釋測驗結果,不能濫用測驗量表或其他測驗手段,對測驗結果及學生的心理問題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從事此項工作的工作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問題,很難規范地進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出現了一些消極的發展趨向”[4]。這些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療學生心理疾病。2、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為了提高升學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趕上時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將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種知識的傳授教育,而并沒有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與提高。上述傾向,都會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為了更好地在我國農村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根據我國中小學的實際情況,認為在實施過程中要解決如下五個問題:
(一)確立明確目標。在制定目標時,既可以參考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的目標,也可以參考其它地方確定的目標。同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與學校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二)各種教育力量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當地的縣鄉教委要重視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支持力度。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引入學校教育機制,把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看成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與核心,成立領導小組。
其次,要注意充分調動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激勵機制,讓教師主動地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使學生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
再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國農村,由于許多地方還很落后,學生家長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積極地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讓他們反對、產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當地鄉、村的支持,要讓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從而為中小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前文已有論述,在此不再重復。而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可從增加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數量與提高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自身素質入手。
(四)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設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項經費。這一問題在農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從提高認識入手,千方百計解決這一問題。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與有關專家的聯系。要鼓勵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醫學界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通過各種形式的下鄉活動,打破圍墻,加強交流與溝通,加強協作與攻關。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幫助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培訓、服務、指導等工作。
四、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根據農村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在我國農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有:
(一)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質在各種素質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課,文化科學有各科教學課,勞動技術有勞技課、身體有體育課,唯獨心理素質沒有心理課,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農村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這門課程的開設,可以解決以下兩大難題:第一,使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因為僅僅依靠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很難照顧到全體學生。有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但他并沒有意識到,也可能意識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詢老師。第二,如前所述,目前農村學校教師隊伍有待建設,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奇缺。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決了這一困難。
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以下幾點錯誤做法:
1、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列為考試科目。如果這樣的話,心理健康教育課就很難達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解決學生實際心理問題的目的。學生又會為了考分而死記硬背一些心理學概念原理與規律。
2、將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成心理學課。如果上課時總是向學生灌輸那些空洞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學生將會厭煩的,特別是干巴巴地對學生進行說教!因此要積極引入活動教學內容,將課上得生動,讓學生樂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課。
3、將心理學課上成德育課。由于目前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由政治課教師和班主任擔任,而他們由于以前的工作實踐,形成了思維定勢,仍按德育課的教學方式上課,造成學生心理緊張。
(二)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農村中小學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學科教學來展開的。所以,我們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既可以推動各科教學工作,又可以讓各科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那么,該如何運用這一方法呢?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教師在各科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如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情緒。這樣,既能建立和諧師生關系,還能縮短文學作品與學生的情感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開展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如各種比賽來培養學生競爭意識。
(三)通過開展課外活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課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學會在活動中不斷地進行各種訓練來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比如學校中有許多的興趣小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讓他們通過這一系列的群體活動感受與同伴交往、協作所帶來的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他們的合作互助精神,讓他們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此外,在農村學校里還可以舉辦心理教育方面的講座,開設心理教育培訓班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以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心理教育的主動性,促進他們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過班級工作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級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心理教育方法,對全體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有效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其實,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課教師更熟悉自己的學生,這樣就利于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同時,由于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直接與學生的心理問題接觸,這樣就便于及時深究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為學生指點迷津,指引前進方向。因此,在農村學校中,要注重將班級的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以形成堅實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礎和運行機制。
(五)通過心理咨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國農村學校里,由于經濟條件差,人員編制緊張,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還比較困難,但為了發揮個別疏導的獨特作用,彌補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不足,我們可以創設條件,因地制宜,積極爭取。
(六)通過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緒極易受周圍環境的感染,因此,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國農村,由于改革開放,一方面,農村社區正以開放的姿態引進現代文化,消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強本土優秀文化的建設,用現代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從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區文化。
除了上述社區環境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要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在此特別強調的是教師的自身因素,因為教師在學校心理環境中起著主導作用。作為教師,就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敏銳的思維和觀察力,積極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從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5]。當然,除了教師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發揮其它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如校園景點的設計,環境的布置等等,給學生以積極的暗示,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時要注重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以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
同時,由于家庭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對孩子的心理素質有深刻、持久的影響。而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視,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環境的建設。為此,農村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學生的家庭中,通過指導家長形成對子女正確的溝通方式、養育態度等,營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圍。
五、對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將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這種大趨勢下,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廣闊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將被納入學校的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將給學校教育帶來一種先進科學的理念,這種理念無疑會滲透于教育觀、學生觀和人生觀之中,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中小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將會更加突出,這也從客觀上對農村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二)隨著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視,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將不斷提高。
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目前我國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還很低。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日趨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將穩步前進,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我們堅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慶安. 淺談中小學生的人際關系[N].光明日報,2001-04-12.
【關鍵詞】高中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干預策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馬加爵事件、徐麗殺母事件、虐熊虐貓事件以及前段時間的林森浩事件更加強了全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高中階段是青少年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關鍵。
一、心理健康的相關內涵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WHO)1989年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具體提出,心理健康是指:“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能彼此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效率的生活?!币簿褪钦f,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幾個層面的共同發展,健康不僅是一種身心狀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就內容而言包括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健康維護兩個方面。因而,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并結合高中生具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采取相應的教育策略。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認識不足。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但是這種情況并未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足夠的認識,不少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還只是把眼睛盯著學生的考試成績,盯著升學率,而很少甚至沒有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訓練還沒有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家長也極少關注學生心理發展狀況,認為成績就能代表一切。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與生活中的失敗并存,會使得許多高中生雖然學了一些課本知識,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嚴重者成為精神病患者或者走上自殺輕生之路。這對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2014年2月18日發生的復旦大學醫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林森浩飲水機投毒毒殺室友黃洋一案。被告人林森浩終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林森浩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成績優秀,尤其酷愛英語,高考時以780分高分進入中山大學,并于2010年被中山大學推薦免試進入復旦大學醫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入學后他的學習成績持續領先,他發表的論文大大超過學校的要求。就是這樣一個在學習上的天之驕子,在現實生活中卻處理不好各種問題,處處不順心,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不管是對于兩個年輕人的家庭還是整個社會而言,都留下了持久的傷痛和遺憾。也許林森浩案件是個個例,但足以讓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警醒。如果在林森浩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沒有一味地教授書本知識,家長沒有一味地對其遷就、縱容,認為只要讀好書其他一切家長都可以容忍,而是及時予以心理干預,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也許就不會出現這種悲劇。
(二)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所羅門教授說過:“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一個孩子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關懷,那是無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邊得到足夠的關懷,又受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發展的問題。”由此可見,教師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學生許多心理問題的出現與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系。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他們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然而,目前一般的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數量不多,并且現代日益緊張和繁忙的生活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一些教師會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早在2000年,中國中小學心理健康課題組對國內中小學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測試,結果表明約有5成教師存在心理問題。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教育是一個立體的、多維的系統,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與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而目前學校教育中,一學期除了開家長會,教師與家長幾乎沒什么交流,家長學校也是形同虛設。這就造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沒有形成統一的教育方針與對策,從而降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策略
學生的成長、發展是一個漫長而又堅定的過程,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完善,促進學生發展同樣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主動開展家庭心理干預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父母要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要注意鍛煉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練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
此外,家長應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長務必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應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當孩子遇到心理問題時,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最終釀成大禍。
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各個中學要抓緊時間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其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與心理衛生的基本知識有利于隨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尤其是要對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班主任進行重點培訓,使其能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學校要認識到家長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學生家長要改變這種觀點,不要認為學生送到學校就應該由學校全面負責,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心理上都不管不顧。家長也應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了解學習相關的知識。雙方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反過來再來支持和強化學校教育,只有學校和家長聯手合作才能實現功能互補,互惠互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教育合力來共同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四、總結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以上我們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研究是建立在各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真實存在的基礎之上的,形同虛設的心理健康教育沒辦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學率的不斷提升,高中階段的升學壓力在逐漸減小。希望在這樣有利的環境中,學校和家長能真正意識到心理素質的好壞對于人生的成功與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識地把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無的、應急的舉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