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1: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材料化學導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獨立學院;特色教學;化學教學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學校辦學機制創新與模式改革的產物,更是高校優質教育資源與社會辦學力量結合的產物。近年來,隨著獨立學院的快速發展和特色辦學的不斷創立,獨立學院正逐漸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此同時,學生培養的質量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根據學院的辦學特色及學生的特點,開展特色課堂教學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以化學導論的課堂教學為例探討獨立學院特色教學。
化學導論是化學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專業學習和未來的專業工作的基礎學科。隨著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變化和課程體系的整合,以及化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尤其作為三本獨立學院來講,它的教育是一種具有全新概念與目標的教育方式。
一、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中比較特殊是一部分群體,他們除了具備當代高校大學生所具有的共同點外,還具有很鮮明的特性。
1.入學成績普遍較差,專業基礎薄弱,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和主動性學習能力。
2.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好,從小嬌生慣養,為人常表現出自私的性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極弱。
3.大部分學生綜合素質較強,興趣愛好廣泛,多才多藝,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易于接受新事物。
二、獨立學院化學專業學生學習的特點
與高中相比,大學的課程難度和數量都增大了,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識越來越多,尤其是化學專業的學生,要求學生學習具有自主性、專業性,這恰恰是獨立學院學生的弱點,他們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主性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出現“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現象,或者是人在教室,卻神游課堂。特別是大班課堂,更是前排座位遭冷遇,后排座位得青睞,手機上網、玩游戲、吃東西等更是屢見不鮮,導致課堂秩序混亂,教學效率不高。相反在課堂上,老師講些題外話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滔滔不絕的和老師、同學們進行交流和互動。
三、特色教學的提出。基于上述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及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本文提出獨立學院化學導論課程特色教學目標,基本思路是: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考核制度,加強教學實踐,拓展知識應用。主要從課堂教學中、動手能力培養與實踐經驗的積累上進行改革創新,力求培養出具有學院特色的人才。
四、特色教學的實施
1.考勤,首先達到量再求質的突破。點名考勤對于獨立學院這些自覺性積極性不是很高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節課就向學生明確日常考勤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打消部分學生逃課的念頭,獨立學院學生逃課的常用理由:“這門課程不重要也和我的專業關系不大,不上也罷”;“對這門課程毫無興趣,老師講課也枯燥乏味,不如自己看書”;“反正是老師不點名,考試肯定及格”。剛開始可能有一部學生是因為點名來上課的,但是慢慢的養成了不逃課的習慣,也慢慢喜歡上這門課程,并且把考勤作為期末考試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上好緒論課。大一新生第一節化學課是非常最重要的,化學導論課也是學好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專業課的基礎。通過化學導論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化學發展的歷史和規律;了解化學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心學科,其自身及相關學科(如材料、環境、生命、醫學、信息等)的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學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化學學科的前沿發展領域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初步掌握自己查閱、索取相關學習資料的方法。
3.開展專題講座。針對學生感興趣方向及最前沿領域如綠色化學、能源材料等主題開展專題講座活動,通過一些前沿科研實例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納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應用及其合成方法,掌握化學最前沿及最熱門的研究課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4.指導學生查閱、搜取資料及撰寫科學小論文
文獻資料是我們了解國內外科研動向并掌握最新研究進展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最新的理論、實驗手段和研究方法,同時也可以從以往和目前的有關研究成果中受到啟發,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避免重做前人已經提出的正確觀點,而且為更科學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提供有說服力的、豐富的事實和數據資料,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礎上。
通過實例示范、視頻教程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文獻檢索方法,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能力,并且通過文獻資料查閱、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撰寫綜述性小論文。
儀器分析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全方位、多途徑發展語言智能的同時,理解儀器分析中概念、原理的涵義,并能用文字準確表述。例如,講授《緒論》第一章時,以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作為案例引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搜集資料,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討論,確保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意見。討論中每個學生的發言時間有限,要求言簡意賅,用詞恰當,把握重點,并具有說服力。此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知、把握和表達能力,更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學習目的,避免對儀器分析課產生厭學心理。另外,還可通過其他途徑提升學生的語言智能并促進儀器分析教學。比如開設專題講座,介紹學科最新進展,以此來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專業知識面;介紹專業文獻的查閱方法,借助網絡資源優勢,鼓勵學生看中外專業文獻;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如“儀器分析與化學分析的關系”、“儀器分析的發展方向”、“發射光譜法和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異同點”等,培養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和探索創新能力;對大三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科研訓練項目”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查文獻、翻譯資料、處理數據并寫出論文式報告,并在這個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2鍛煉邏輯數理智能,促進儀器分析教學
邏輯數理智能強的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推理和計算能力,喜歡對所學的分析方法、分析儀器、分析過程進行分類,并熱衷于化學實驗設計。儀器分析教學中適時地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有利于學生發現認知的差距,激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例如,在講授《電位分析法》一章時,向學生介紹多種學科交叉產生的新裝置—生物傳感器,并讓學生預測它的應用前景。要確保教學整體思考過程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適時設定一些控制性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相對集中,便于學生在思維活動過程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提出一些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天馬行空,任意馳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熱點性問題聯系課程內容來促進學生知識的更新,有利于促進學生趨近學科的前沿。比如在講授《伏安與極譜分析法》一章時,向學生介紹新型電極修飾材料,請他們思考關于納米材料電化學性能、光化學性能、納米材料有序組裝、納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等相關的分析化學問題。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鼓勵學生敢于提出新問題,發表新見解,對于那些見解獨到、簡捷巧妙、概括力強的方法予以肯定和表揚。通過與學生一起討論化學研究性學習計劃、化學實驗設計方案、化學小論文框架等,使他們充分體驗化學實驗規劃、設計、整合的過程。
3培養音樂智能,促進儀器分析教學
音樂可使浮躁的心情平靜,音樂也可使沮喪的心情振奮。重視化學學科中音樂智能的培養,是重視化學學科中人文教育的一種體現。音樂智能發達的學生可將這種智能運用于減緩壓力、提高學業成就。儀器分析課程內容較多、難度較大,課時安排容易使學生疲勞,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用多媒體播放節奏輕緩的音樂,一方面能夠讓同學們放松心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學生拉近距離。在一些儀器分析實驗中,通過播放背景音樂,可以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創造良好氛圍的作用。
4開發視覺空間智能,促進儀器分析教學
開發視覺空間智能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的提高。有視覺空間智能強項的學生能夠良好地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儀器分析課程中幾乎每個章節都涉及實驗裝置、儀器組成及基本原理。這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手段,應用現代化技術,多方收集資料,運用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制作出符合教學思想和學生認知規律的課件。例如,在講授《原子吸收光譜法》中霧化室結構及工作原理、《色譜分析法導論》中兩相分配原理時,通過向學生演示模擬動畫,可以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靈活應用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動畫、視頻和音頻文件,可以向學生傳遞更多信息,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儀器分析實驗教學中,學生要進行大量的實驗設計,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具象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是學生視覺空間智能在儀器分析課堂應用的有效方式。另外,我們重視教師身體語言的作用,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態、動作幅度、眼神接觸等都顯示著教師的態度和情感,學生通過觀察接受這些信息可以調動提高學習情感。
5提高身體運動智能,促進儀器分析教學
儀器分析是建立在實驗操作基礎之上的學科。在儀器分析教學中身體運動智能集中表現為動手操作能力。有身體運動智能強項的學生喜歡承擔具體的實驗操作任務,并且能順利地完成實驗操作。實驗中動手操作是感性地認識物質活動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把蘊含于化學實驗目的和化學實驗設計中的理論思維,通過物質的和實驗操作方法外現于具體實踐活動中。這是培養實驗能力,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最佳途徑。在開設的包括光化學部分、電化學部分、分離分析部分共十五個綜合性實驗中,我們均確保每三至五人一個實驗小組,一臺儀器。要求每個同學都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儀器,在動手過程中學習、復習理論知識,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與科研機構、化工企業等建立友好聯系,營造課堂外學習的良好氛圍,通過參觀、調研、實習等方式開拓學生的視野,了解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6開啟自我認識智能,促進儀器分析教學
自我認識智能指的是關于建構正確自我知覺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與重建。儀器分析學習中的自我認識能力表現為:了解學習知識的方法是否科學,學習狀態是否理想,以及清楚知道自己學習的潛能。在儀器分析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知識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勵學生改進,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及時糾正學生在實驗操作方面的失誤,對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提出表揚和恰當的修改意見等。通過實驗,將學生帶入科學探索的情景中。小組實驗中,學生運用自我認識智能,在合作和交流中自主地建構關于儀器分析實驗的知識體系,不斷地權衡和評價自己的實驗操作水平和實驗結果。通過提問,指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反思、對比、舉一反三。如:紫外吸收光譜定性分析實驗和紅外吸收光譜定性分析實驗的定性分析原理分別是什么?對于有機化合物的定性分析,紅外吸收光譜法比紫外吸收光譜法更有利,原因是什么?在實驗安排上,可采取先易后難的順序,從基礎實驗、開放實驗到研究型實驗,逐步深入,使學生不斷了解新知識、積累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利用自我認識智能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反思總結是儀器分析實驗的重要一步,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1)指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時進行如下幾個方面的總結:①本次實驗研究的結果及所用幾種測定方法的優缺點比較;②自己在本次實驗中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③結合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重新審視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使之更加科學合理;④對本實驗的改進或其他創新性想法。(2)教師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總體表現進行評價(一般放在下次實驗之前)。教師從學習態度、方案設計、實驗操作技能、實驗結果、實驗報告等方面進行總結,對測定結果精確者予以肯定、鼓勵,對誤差較大者分析原因。
7塑造人際交往智能,促進儀器分析教學
人際交往智能的核心在于與他人之間的“理解與交往”,能夠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合作學習特別強調此項智能,儀器分析學習過程中,這種能力必不可少。我們通過讓學生分組合作,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并與老師交流的方式,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色譜分析法導論》一章和《氣相色譜法》一章部分內容重疊。講授完《色譜分析法導論》一章后,讓學生課下預習《氣相色譜法》一章,分組討論后小組代表講解部分內容。這樣既可讓學生在合作交往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更讓學生有一種主導完成學習內容的成就感。教師在討論中的角色體現多元化的特點,時而是組織者,時而是參與者,時而是批判者,時而是引導者。通過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加強過程評價、整合常規實驗內容、開發設計性、探索性和綜合性實驗來培養學生人際交往智能,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對儀器分析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鼓勵同學之間共同討論實驗步驟,合作完成實驗操作,更進一步地討論如何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提高合作開發新實驗的能力。同時,我們鼓勵學生選取廣播、電影、電視和報紙等大眾媒體所反映的科技發展最新動態,制成多媒體課件,放在互聯網班級共享文件夾中。學生瀏覽網頁即可查閱相關的更新資料。這有利于學生養成交流、共享、合作的習慣,培養科研興趣、拓寬科學視野。
8提高自然觀察智能,促進儀器分析教學
儀器分析中的自然觀察智能主要指的是觀察實驗并記錄現象的能力。實驗室中進行的學生實驗、探究實驗、設計實驗等,是教師鍛煉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媒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培養自然觀察智能是儀器分析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們開設多種形式的課程,除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外,還根據學校特色以及學校與周圍環境的特點開設校本課程和內容豐富的活動課,將化學與社會、環境、食品、生產、生活等聯系,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通過開放化學實驗室,鼓勵學生多做實驗,改進或設計一些新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創造能力。要說明的是,各智能之間并非彼此絕對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組合的形式發揮作用。多元智能理論給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應由知識的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學模式應由單一性轉向多樣化,教學方法應由“滿堂灌”轉向靈活多樣性,教學內容應由封閉性轉向開放性,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由局部轉向全面,評價方式應由單一轉向多元化。
我校環境科學專業立足永川,服務重慶,面向全國,以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為總目標,充分利用地緣和學科優勢,培養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能為區域社會經濟、相關行業發展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畢業學生能在企事業單位和行政部門從事環境規劃、環境管理、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生產技術、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2人才培養方案創新點
2.1建立了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根據培養應用型環境專業本科人才目標的要求,精細設計、整合課程,構建了“過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平臺+模塊”的“3+1”型人才培養模式,整體設計了融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素質拓展為一體的課程體系,確保實現培養應用型環境保護專門人才的目標。培養方案中,第一、二學年進行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但在第一學期就引入課程《環境學導論》,旨在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特點、目的,激發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第三學年進行方向分流,設置了“監測與評價”方向和“環境治理工程”方向。前兩年主要是夯實學生的基礎,主要學習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第三學年按專業和專業方向分流,注重因材施教和差異化培養,主要學習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第四學年則進行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本方案中精簡整合理論課程,增加了實踐課程課時學分“,環境監測與評價”方向實踐環節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35.5%、“環境治理工程”方向達34.4%;增大了選修課比例;設置了自主學習課程;建立了主輔修制,學生在完成本專業必修和選修學分的同時,可以選修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考試,獲得規定學分,可以頒發相應的輔修專業證書。首次將“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該科目《: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引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2.2進一步完善了實踐教學體系,有效保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制定實施專業分流的培養方案,從實踐教學環節入手,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題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系統的、交叉的和獨立的改革和重組,將實踐教學與生產第一線結合,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形成了由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形式、實踐教學研究、實踐教學管理、實踐教學考核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整體安排實驗課程、認識實習、課程設計、專業實踐活動、畢業見習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廣泛開展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鼓勵學生參各種層次的科技競賽活動,從而有效地保證了學生應用的培養。
2.3強化通識性,突出專業性、注重實踐性
2.3.1強化通識性
在一級學科和跨一級學科范圍內設計基礎課程,加大自然科學通識性課程的比例,使學生獲得厚實的知識基礎和自我擴展知識的能力,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科學處理傳統與現代,經典與前沿的關系,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環境科學專業設置了17門專業基礎課。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專業課講求高效高質量,通過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改革,增加信息量和課外閱讀量,使學生在具備廣博知識面的同時,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與方法,具有較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2突出專業性、實用性
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15門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和24門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要充分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反映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綜合教學改革要求,著眼于環境科學專業發展,強化特色專業建設,除繼續加強環境學導論、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環境評價等課程外,增開《室內環境質量監測與控制》、《室內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環境材料學》、《環境科學綜合實驗》、《環境工程綜合實驗》等課程,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
2.3.3注重實踐性
根據專業性質和特點加大應用性課程比重,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驗教學比重,在強化基礎實驗教學的同時,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重,增強科技創新活動、專題研究與設計等環節的教學力度。加強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課程實習、技能培訓和案例教學等環節。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題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系統的、交叉的和獨立的改革和重組,將實踐教學與生產第一線結合,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力爭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
論文摘 要: 作者以國內外經典“語言學概論”教材為例,討論“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問題,認為概論教材在內容涵蓋上沒有必要做大而全,而應該注意不斷更新教材內容。教材可以運用某些學界公認的,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一以貫之,也可以融合各學派的理論,兼收并蓄。教材編寫中要重視插圖、參考文獻和附錄,做到插圖豐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較完備的參考文獻,盡可能地以教材編寫簡單的語言學詞典作為附錄。教材的配套練習題要突出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查。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外國語言文學等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國內外目前使用的“語言學概論”教材比較多,然而一部“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包含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樣的知識體系比較合適,教材的配套教學材料如何編寫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一直沒有引起學者和授課老師的注意。本文以國內外經典“語言學概論”教材為例,就這些問題談談“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要點。
本文涉及的國內外經典概論教材主要有:葉蜚聲和徐通鏘主編的《語言學綱要》新版(第四版)和舊版(第一、二、三版)、(英)雷德福等著《語言學教程》、(英)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第四版和(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①
一、教材的內容涵蓋
作為理論語言學的入門課程,“語言學概論”教材應該寫入什么內容,這是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
從目前國內外比較通用的教材來看,概論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內容: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和分支學科的介紹、語言學史、語言的性質和功能、語言的本體研究(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與文字、語言的發展等。
然而,我們也看到,在一些我們所熟悉的語言學領域和學科分支中,很多教材并沒有將其納入。比如語義學一般都認為是語言學的一個基本研究領域,不少學者將語義、語音和語法并稱為語言的三大要素。然而不少經典教材如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都沒有具體介紹語義學。再如語用學,要不要納入概論教材,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新版《綱要》第五章直接將舊版標題“詞義”改為“語義和語用”。而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都未涉及語用學的內容。即使是上述基本內容,不同的教材也有所偏重,比如羅版《導論》就全面綜述了現代西方語言學不同流派的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地闡述了各學派之間的歷史源流和承繼發展關系。可見羅版《導論》更偏重語言學史和語言學流派。
此外,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一些新成果要不要編入教材,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新版《綱要》在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中加入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第九章增加了語法化研究的新成果。羅版《導論》也已經是第四版,比起舊版來內容也是大大豐富和深入了。②尤其是弗版《導論》已經出到了第七版。雷版《教程》只有三個部分:語音、詞匯和句法,而每一個部分都分專節討論發展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概論教材編寫由于其導論的性質,一般是無法做到大而全的,也無需大而全,有所側重也無妨。這跟編著者自身的學術素養和專長有關,也正體現概論教材內容的豐富和獨特性。但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注意在課程設置上與后續課程形成互補,比如缺少語義學的內容,可在后續課程中增加專業選修課語義學來彌補。另外,編寫教材還要注意不斷修訂,把語言學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納入到教材中來。
二、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
關于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框架的處理,基本有兩條路線:一是全書基本采用一個學派的理論貫穿全書;二是兼收并蓄。這兩種編寫方法各有所長。前者的好處是全書結構完整,便于學習者深入全面掌握某一學派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然后由此及彼,通過后續課程了解其他。而后者的好處是便于學生掌握語言學各領域和分支學科的全面知識,對于感興趣的領域也可以通過后續課程進一步深化學習。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舊版《綱要》和雷版《教程》。舊版《綱要》基本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用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這兩條主線貫穿全書,線索分明。比較而言,新版《綱要》雖然保留了這兩條主線,但由于增加了語用和語義部分,完全無法用組合和聚合關系來統攝,主線已經不那么分明了,這與結構主義對語義和語用的忽視是有關聯的。雷版《教程》全書把轉換生成語法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主線貫穿到語音、詞匯和語法這三個部分的敘述中去,簡直可以看作是轉換生成語法的入門書。值得一提的是徐通鏘先生《基礎語言學教程》,也是將其“字本位”理論貫穿全書,但是作者自己也說,“字本位”理論并不是比較成熟的、學界公認的研究成果,其實并不適合作通用的教材使用。③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羅版《導論》。該書系統闡述了語言學領域內各部門和流派的基礎理論,兼收并蓄,綜合融通。“作者在介紹語言學理論方法的同時,注意指導讀者進一步開拓深入研究語言科學的門徑”。④
總的來講,國內的語言學概論教材采用結構主義語言學作為主線的教材偏多,但是普遍的問題做不到比較恰到好處的貫通,主線顯得不清晰。有些教材雖然也想做到兼收并蓄,但是限于學識和素養,很難做到客觀公允。所以,我們認為教材的編寫者無論采用哪種框架體系,做到恰到好處、融會貫通即可,要避免把學界爭議較大的“一家之言”編入教材。
三、教材的插圖、附錄與參考文獻
教材插圖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以圖代文傳遞信息,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比如講授發音原理,需要熟知發音器官,如果有一幅直觀的發音器官示意圖的話,學習起來就方便得多了。然而,我們發現語言學教材的插圖一般都比較少。以新版《綱要》為例,全書共26幅插圖;雷版《教程》的45幅插圖,另有3幅地圖和32個表格。插圖最為豐富的是弗版《導論》⑤,全書幾乎每翻一兩頁就會有一幅插圖,尤其是該書配有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漫畫。例如該書為說明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不同,在教材中配了一副卡通漫畫。這幅漫畫化用了電影《人猿泰山》中泰山和簡初次見面的故事。泰山發現簡在樹枝上,于是蕩著藤蔓去見她,心中盤算著如何打招呼:“你好,我叫泰山,我相信你就是簡吧?”“請允許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泰山,叢林之王,你呢?”“你一定是簡吧,我是泰山,很榮幸認識你。”然而,當他來到簡的面前時只說出了這樣的句子:“我,泰山!你,簡!”⑥教材以此為例,生動地說明語言知識和我們對這一知識的運用是有區別的,使得枯燥的“語言學概論”教材變得生動有趣。
教材的附錄和參考文獻也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補充和索引的作用。而國內的教材往往不太重視這些,如新舊版《綱要》既無附錄,又無參考文獻。國外的概論教材大多在每一章末尾附有進一步閱讀的文獻資料,如羅版《導論》導論僅第一章就列有參考文獻64篇。雷版《教程》還附錄了本書中出現的重要術語的索引,弗版《導論》不僅有索引,還附加了一個小型的語言學詞典。附加語言學詞典的好處在于,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可以不用板著臉給每一個術語都下一個科學嚴謹的定義,否則容易增加語言學的枯燥度。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這個定義即可,科學的定義附錄在后,供學生查檢。
所以,我們建議編寫概論教材的時候,不妨借鑒國外這些教材的方法,增加豐富有趣的插圖和供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參考文獻,最好在教材的末尾配上基本的語言學術語的科學解釋。
四、教材的配套練習題
從廣義上看,配套練習題也該納入教材編寫的范疇。概論教材一般都配有相應的練習題,但總體上講比較死板,偏向于編寫知識類的習題,簡單重復教材的教學要點,偏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非理解和操作。舊版《綱要》有相應的學習指導書,對每一章的重點難點有比較細致的解說和學習指導,每一章都配有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相對而言做得已經不錯了。即使如此,該書編寫的習題基本上也是以記憶和理解為主,實踐操作類的習題偏少。題型也以填空、選擇、判斷和簡答類為主。雖然也有少量的分析題,但偏容易。以語音部分為例,舊版《綱要》的分析題編寫了三個:(1)指出下列音素的發音特點;(2)根據描寫指出音素;(3)指出漢語普通話中下列音位的區別特征。顯然這三個分析題仍偏重于知識性的考查,操作性不強。而語言學作為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學科,這種習題顯然是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的。
比較起來,新版《綱要》的學習指導書在這一點上比起舊版有了進步。同樣語音部分的練習題,明顯增加了操作性和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歸納音位,傳統的命題方法就是用“舉例說明歸納音位的原則”這一類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即使有操作性的題目往往也是以漢語音位系統為例。其實,對陌生語言的音位系統歸納,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突出這門課的性質。如新版《綱要》學習指導書第三章練習題第二大題第九題,先是列舉芬蘭語一些單詞的語音形式及相應意義,然后要求學生回答:(1)每個音素的分布情況;(2)[s]和[z]是否可能歸納為一個音位;(3)[t]和[d]之間屬于什么關系。這種題目操作性很強,如果沒有真正理解掌握音位原理,根本無法入手。這個題目,編者特別注明編選自霍凱特《現代語言學教程》。可見,新版《綱要》在編寫習題時,借鑒了國外教材的優點。再以弗版《導論》為例,該書語音部分,每一節都設計了練習題,僅音位原理部分的練習題就有15道,題量明顯比國內教材要大,題型基本都是操作性的,沒有填空、選擇、判斷、問答之類的題目。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外概論習題編寫在理念上存在差異。國外的練習題更強調實踐性,國內偏重于知識記憶。我們建議國內概論教材的編寫者都要在編寫習題時,增加操作性強的題目,減少知識記憶類型的題目。
綜上所述,我認為“語言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在內容涵蓋上沒有必要做大而全,只要有嚴謹的課程設置體系即可彌補教材的不足。另外,在教材的編寫中要注意不斷地更新教材的內容,將學科前沿中公認的最新成果不斷補充到教材中來。對于教材的框架體系問題,無論是運用某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的理論體系一以貫之,還是融合各學派的理論,兼收并蓄構建理論框架都無可厚非。只要做到體系嚴謹,融合恰到好處即可。教材編寫中要重視插圖、參考文獻和附錄的編寫,做到插圖豐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較完備的參考文獻,盡可能地為教材編寫簡單的語言學詞典作為附錄。教材的配套練習題要突出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查。
注釋:
①《語言學綱要》第四版改動很大,增改了很多內容,而前三版改動不大,為討論方便本文將第四版稱作新版《綱要》,前三版統稱為舊版《綱要》。后三本教材,行文中分別簡稱為雷版《教程》、羅版《導論》和弗版《導論》。
②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
③參見徐通鏘《作者序言》,《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1頁。
④參見申小龍《譯者前言》,羅賓斯著《普通語言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⑤羅版《導論》由于是譯本,暫不統計。
⑥參見[美]弗羅姆金等著《語言導論》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第13頁。
參考文獻:
[1]王洪君等.語言學綱要學習指導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3版.
[4]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4版.
[5]弗羅姆金(Fromkin.V)等.語言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7版.
關鍵詞:課程項目;功能材料;工程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090-02
一、引言
我國傳統的通識教育過于強調基礎科學理論,弱化專業內容和工程實踐,企業普遍反映畢業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西方國家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實踐,成果豐富,其中尤以工程教育模式更為突出。它是以工程項目為載體,以從科研到運行為生命周期,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以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做中學”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戰略之一,中國教育部于2008年開始組織課題組進行試點。
《功能材料》是一門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又與實際應用密切相關的多學科交叉的課程。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體現。本文就是根據這一實際需要,適應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素質教育,滿足培養綜合性、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工程教育模式下《功能材料》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教學實踐進行探究。
二、工程教育模式應用到《功能材料》課程的依據
將工程教育模式應用到《功能材料》課程,符合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培養的目標要求。工程教育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通過選取項目創設情景,協作學生學習開展教學,通過完成項目達到意義建構,通過解決問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充分體現我院以研究型和應用型人培養為目標的教育特點。
功能材料作為能源、計算機、通訊、電子等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近年來已成為材料科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之一。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新型功能材料正在眾多不同領域對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目前根據我院2009版新大綱要求,《功能材料》課程涉及面廣、頭緒多、內容繁雜、系統性不強,而且課程的理論教學時數相對較少。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照本宣科,在課堂上根本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且,事實也證明,按照傳統方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應用能力也比較差,不能達到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標準。
三、工程教育模式應用于《功能材料》教學的實踐
以真實項目為載體開展項目式教學,能使學生親身經歷產品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項目開發生命周期,在與課程緊密聯系的項目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1.構思
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選取研究項目。課程研究項目是《功能材料》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施課程研究項目,學生可以深入掌握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提高綜合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培養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
2.課程研究項目設計
為了實現項目教學目標,我院設計了《功能材料》課程研究項目指導書,主要內容包括:①項目的題目;②項目組成員;③項目的研究背景及意義;④項目擬開展的主要研究內容;⑤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等;⑥項目主要的日程安排或時間節點;⑦主要參考文獻。讓學生在完成研究項目指導計劃書的過程中掌握項目所包含的理論知識,真正實現“做中學”。
3.任務實現
教師經過簡單的理論介紹和導入之后,帶領學生實施項目,鼓勵學生自己選取感興趣的項目。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最多3個學生),每一小組選出一個組長,全面負責該組的任務。所有環節任務的實現都靠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
研究項目選取的難易程度,研究內容的多少,都會影響到每組的最終成績。每個小組要在項目報告中標明每個人在總體工作中的貢獻和工作比例,或者每個人負責的內容。
4.成果展示
所有的項目都要按照規定的時間對教師和全體學生進行演示匯報。演示匯報的主要目的是讓教師和其他學生了解各組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小組的學生都要在臺前匯報,匯報前由教師指定主匯報人。每個項目演示匯報時間不超過10分鐘,另外有5分鐘的提問時間。每個組必須嚴格控制演示時間,超過時間1分鐘以上要扣分。
不同項目的設定有利于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便于開展個性化、差異化教學。通過個體和合作的形式進行項目學習和實訓,學生不僅能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合作、溝通和組織能力。項目完成后的及時反饋,又有利于學生間經驗的分享。該模式構建出一個開放性、研究性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四、在工程教育模式下教師的角色
將工程教育模式應用到“功能材料”課程,有利于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將工程教育模式應用到課程教學,教師必須結合院校教學實際,以及本校學生的知識層次、結構能力,合理制定教學大綱,優選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理論結合實踐,設計工程項目,體現以能力培養為主的原則。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知識、提高理論層次和教學水平的過程,也是工程教育的具體體現。這個過程有利于進行多種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設計經驗和教學組織能力,而且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能極大地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
五、結語
《功能材料》課程結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本質性理解,促使學生結合課程主動考慮并構思滿足要求的設計,設計的任務緊扣《功能材料》課程的核心內容,并具有豐富的題材和多樣的結果。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系統調控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查找書籍資料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學會關注科技發展,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系統調控能力。
參考文獻:
[1]殷景華等.功能材料概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出版社,2002.
[2]鄭昌瓊,冉均國.新型無機材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田蒔.功能材料[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5.
[4]馬如璋.功能材料學導論[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9.
[5]李玲,向航.功能材料與納米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6]貢長生,張克立.新型功能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7]李俊壽.新材料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
[8]宋英等.《功能陶瓷材料導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9).
[9]查建中.論“做中學”戰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10]貢亞麗.“CDIO”模式在《EDA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09,(31).
我院在進行成人“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總體設計時,把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生所要達到的業務規格作為搞好專業教學改革的根本來抓,初步提出了成人“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要求。培養目標具體為:
(1)在牢固掌握臨床醫學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達到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規定的業務培養要求。具有獨立獲取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的能力;并具有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獨立思考和醫學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在醫學領域具有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具有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能把握醫學科技的發展方向。
(2)具有參與和管理社區衛生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常見病診療和康復服務的技能。
(3)疾病的防治與診療水平。掌握與熟悉實際臨床工作所必需的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理論知識;人類疾病病因、病理分類鑒別的理論和技能;常見病、多發病和地方病的診治技能;衛生防疫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臨床醫學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二、設置全面的可行的綜合課程體系模塊與教學內容是搞好專業教學改革的核心
經過充分調研和廣泛論證,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改革。從對我院425名臨床專升本學生調查問卷中得出,臨床專升本學生73%來自地、市級以下醫院及高、中等醫學院校,有不少學員已是業務骨干。因此在培養計劃上要充分突出成教特色,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相統一的原則,堅持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相統一的原則,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順應醫學科學發展和生命科學發展的趨勢,適應新的醫學模式。根據21世紀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基本要求,突破單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樹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完整體系和系統性觀點,促進課程設置的整體化。
通過調查結果看出,專升本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有較強的要求,在專升本教育期間把人文素質教育這一課補上,同時強化培養目標觀念,強化學科意識,對各科目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刪減、融合,突出“專升本”的繼續教育特點,使學生學到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獲得新信息。我院開創并設計的該課程體系目前已得到全國數十家醫學院認可,并在校內進行教學改革實驗。我院已試行幾屆,目前已畢業學生5屆,學生在臨床課階段,分為大內科學專業組、大外科學專業組,有針對性地進行臨床教學,讓學員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與本專業相關的新知識、新理論、從而使所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工作中去,體現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的優越性。具有課程體系模塊與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如下:
(1)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2)主要課程:人文社會醫學導論、英語、計算機應用、遺傳與生殖科學、臨床應用解剖學、人體機能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預防醫學、臨床病理生理學、臨床藥理學、臨床診斷學、現代臨床診療技術、大外科學、大內科學、臨床科研方法學。
(3)課程設置及授課時數:總學時1548,理論1336學時,實踐212學時,理論:實踐=1:0.16。“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由21門課程分為兩大模塊:一為綜合素質課程模塊:共5門(政治理論專題講座、人文社會醫學導論、英語、計算機應用、臨床科研方法學)468學時,實踐45學時,理論:實踐=1:0.11。二為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共7門(遺傳與生殖科學、臨床應用解剖學、人體機能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預防醫學、臨床病理生理學、臨床藥理學)522學時,占總學時的33.7%,理論400學時,實踐122學時,理論與實踐比=1:0.30。
三、不斷加強師資和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是搞好專業教學改革的保障
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必須建立一支適應成人教育教學特點及課程體系特點的教師隊伍。具體措施如下:
(1)對于已在教學、科研、醫療工作中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教師,要加速扶植,嚴格訓練,使之迅速成為教師隊伍中的骨干和學術帶頭人。重點資助優秀青年教師,使他們盡快取得教學科研成果,扶植他們出版專著等。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擔任重要任務的青年教師,對有重大貢獻者,要重酬重獎。
(2)為教師創造條件,爭取申請各種成人教育科研項目,鼓勵從事成人教育“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與研究,并給予獎勵和經費支持。資助教師所從事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發表的所有論文版面費,并給與相應獎勵。
(3)課程結束后對教師進行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對教師提出改進意見,不能及時改進教學的建議更換教師,保持成人教育“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教師隊伍動態穩定,不斷篩選。把在教學、科研工作實踐中,真正政治思想品德優良,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培養成既能教學、科研,又對成人教育有獨特見解,適應成人教育特點的一流專家、學者。
(4)建立優秀教師實績檔案,將每年測評結果、等級原始材料載入檔案,并進行跟蹤培養。
建立成人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實行動態穩定,是優化結構、激勵骨干、提高水平的重要舉措,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是切實加強成人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化學工程與工藝;電化學工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化學工程專業成立于1962年,是國內最早建立的電化學工程專業之一。1999年我國大學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原多個化工類專業(含電化學工程)統一合并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但各大學中的該專業側重方向與特色不同。我校保留了原來的“電化學工程”方向與特色,并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在特色專業的建設過程中,面對寬口徑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既要開設核心化工課程又要保持電化學工程專業方向的課程。2008年修訂培養方案時,我們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分為“化學工藝”與“電化學工程”兩個專業方向進行課程設置。對“化學工藝”專業方向的學生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規范要求構建化工課程體系進行培養;而對于“電化學工程”方向,探索以滿足專業規范中核心知識要求為前提,依據專業特色的需要,通過以知識點為標準(不拘泥于課程名稱)協調專業規范要求與專業方向的關系,構建彰顯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2012年修訂培養方案時,我們在系統地分析總結前期實踐效果的基礎上,形成了新培養方案。本文重點介紹了我們構建與“電化學工程”專業方向對應的課程體系的一些做法,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一、面向國家需求的專業特色定位與培養目標
專業特色是特色專業的靈魂,特色定位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特色專業建設的成敗。首先,專業特色的定位要以長期形成的辦學理念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積累為基礎。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電化學工程”方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深厚積累,培養了大批我國電化學工程領域的中堅力量。20世紀80年代,本專業王紀三教授的“發泡鎳電極”技術,帶動了我國電池行業的技術進步,胡信國教授的“一步法無氰電鍍銅”工藝引領了電鍍行業降低污染的技術革命,因此獲得了國家發明獎。當前,傳統石化類資源的日趨緊張及環境污染壓力,已成為限制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研發新型能源與電鍍清潔生產新工藝,是國家能源、環境的重大戰略需求,特色專業責無旁貸要擔當起此方面人才培養的重任。我們認為,特色定位不能脫離化工領域及化工學科,要根據國家對人才需求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發揮自己已經積累的特色基礎和教學資源優勢,有效利用外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發展機遇進行定位。基于此,哈工大“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特色方向確定為化學電源和電化學表面處理,與電池及電鍍行業對應。
本專業畢業的學生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及較高的科學素養;(2)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3)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了解學科前沿及最新的發展動態;(4)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5)具有較強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技能,具有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產品研究、設計、開發以及組織管理的能力;(6)熟悉本專業領域相關的發展方針、政策和法規。
二、基于專業特色的內涵和建設目標,明確課程設置的原則
專業特色是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經過長期辦學實踐逐步積淀形成,優于其他學校相關專業的獨特、穩定和具有鮮明個性特點并為社會所承認的專業風格。開展專業特色建設,旨在促進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需求的緊密聯系,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多類型和緊缺型人才的需求。通過專業特色建設,探索專業建設實踐,豐富專業建設理論,形成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專業建設思路與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該專業建設內容的相關參考規范,對國內同類型專業建設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優化是專業特色建設的核心內容,而課程體系的設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礎,是完成特色型人才培養的保證。課程體系構建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明確其應具有的知識結構進而設置相應課程,形成結構合理能滿足專業特色需要的課程體系。我們認為滿足專業特色的課程設置應遵循如下原則:
1.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課程設置上要處理好寬基礎與專業特色的關系,注重理學基礎教育,既要滿足特色的要求,又要為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和繼續學習打好基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課程的有機結合,拓寬學生知識和視野,使學生在科學基礎、人文素養、專業素質和能力等方面同步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堅持在滿足“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規范要求前提下彰顯專業特色的原則。依據專業特色的需要,以知識點為標準,構建融會貫通、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應以學生為本,不但要有與專業特色要求知識結構對應的課程體系,還要通過增加選修課的方式,構建與專業規范完全對應的課程體系,以滿足本專業方向學生的自主選修。同時注意設置反映行業與產業形成的新知識、新成果、新技術和學科發展的課程。
3.加強實踐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單獨設置與實踐教學及創新意識培養對應的課程,注重理論課與實驗課的銜接與相互補充。增加實驗教學比重,及時將教師的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使我校的強勢科研力量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并通過設置產學結合與創新類課程等,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4.促進本科教育國際化的原則。保證學生四年外語不斷線。在通識教育階段基礎上,參照國外同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建設系列化專業教育雙語課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三、以滿足專業規范基本要求為前提,構建彰顯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多樣化,但多樣化不是隨意化,不能沒有基本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專業規范就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框架與規定,我們不能背離專業規范中的基本要求去追求所謂的專業特色,遵循專業規范而不拘泥于規范的專業特色才能日益彰顯。專業特色總體上呈現多樣性特征,而專業規范體現了統一性的特征,專業規范中的人才培養基本規格,核心知識領域等質量要求標準是統一的,這是專業本身具有的特征。要協調好專業規范的統一性與專業特色多樣性的關系,以滿足專業規范基本要求為前提來彰顯專業特色。我們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規范中要求的知識點為標準,圍繞“電化學工程”知識結構的需要構建課程體系。基本做法如下:
1.在通識教育方面,強化數理基礎,數學類課程278學時、物理課程177學時,人文與社會科學基礎課177學時,公共外語課200學時(前兩學年完成公共外語課后,大三開設雙語課有“化工熱力學”、“電化學測量”等,大四開設“表面工程”、“新型化學電源”、“電動車能源系統”雙語課,保證四年外語不斷線),還設有文化素質講座、全校任選課等;針對行業、學科發展的需求,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通過知識點不重復介紹來壓縮相應課程的學時,設置與電化學工程知識結構對應的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為拓寬專業基礎,將“工程制圖基礎”、“化工傳遞與單元操作”、“化工熱力學”、“化工綜合實驗”、“專業導論課”、“化工安全概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電工與電子技術綜合實驗”、“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概論”、“無機材料制備方法”等定為學科基礎課。按教學目標重組突出專業特色的主干課程體系,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傳遞與單元操作”、“化工熱力學”、“電化學原理”、“電化學測量”、“化學電源工藝學”、“電鍍工藝學”10門課程作為專業主干課。
2.以知識點為標準,通過必修與限選課來滿足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電鍍車間設計”、“化學電源設計”為實踐類必修課,同時設有“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選修課,以此涵蓋化工設計的知識點;“化學反應工程”與“電化學反應工程”2門課限定為至少二選一,另外在10門專業主干課程中,包含了電極過程動力學、催化、反應器等內容,滿足了反應工程知識點的要求。我們增加了選修課門數,并以知識點不重復介紹為原則壓縮每門課程的學時,具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設置了“結構化學”、“化工設計”、“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化工分離工程”等化學、化工類課程及“材料分析測試方法”課程,使學生具備專業規范要求的化工知識體系,為有志于在化工行業就業及出國、考取外校研究生的學生打好基礎;第二類是設置了“新型化學電源”、“固體電化學基礎”、“電動車能源系統”、“綠色能源”、“電極材料結構表征”等課程,供希望從事電池行業的學生選修;第三類是設置了“化工設備腐蝕與防護”、“表面工程”、“電化學加工技術”、“涂裝技術”等課程,供準備從事電鍍行業的學生選修。從知識點看,既滿足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規范的要求,又構建了適合專業特色的電化學工程知識結構體系。同時,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就業要求,還為學生職業發展和繼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四、發揮學科優勢,設置加強實踐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
本專業依托的哈工大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并建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后流動工作站,2012年哈工大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排名進入全國評估前八名。多年來面向國家、國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本學科的優勢特色。在應用電化學方向上,產學研特色突出,多項原創性成果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效益。與本專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科研、教學合作關系的企業有十幾家,為產學結合的學生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校化工學科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科研、教學硬件大平臺,為學生的科研訓練、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等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在軟硬件方面,對電化學工程的專業特色方向建設起到了保障和促進作用。另外,本專業正在逐步加大科研設備和科研實驗室等資源向學生開放的力度,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較早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在具體的科研活動中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在專業實驗內容上,鼓勵教師將適合于實驗教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更新為課程教學內容,有利于將最新的學科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
在實踐教學與創新意識培養方面,對于基本技能、方法類實驗,與四大化學相關的實驗課為132學時、與化工基礎相關實驗72學時,與專業方向對應的實驗課100學時。特色專業是面向行業培養人才,在產學結合上,設置“國內外專家講學”學科基礎課,還要求講授專業課的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啟發科研思路。專業定期從合作企業中邀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來校為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或講座,聘請具有教學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參與本科教學活動;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設置了“大一年度項目”、“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實驗課”、“創新研修課”,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完成2個學分,可通過選修創新研修課、創新實驗課、參加大一年度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科知識競賽、發表研究論文、申請專利等方式獲得。
自1999年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我們圍繞協調專業規范的統一性與專業特色多樣性的關系上,進行了各方面的努力與探索,構建了面向國家需求的化學工程與工藝特色專業課程體系。作為特色專業建設,我們今后要為實現培養具有前瞻性、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人才的目標而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祖平. 以專業特色建設促專業發展——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為例[J]. 中國高教研究,2012(3):104-106.
[2] 周嘉,蔣玉龍,任俊彥等.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專業特色的挖掘與拓展[J]. 中國大學教學,2012(4):35-36,60.
[3] 張靈,禹奇才,張俊平. 專業特色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J]. 中國大學教學,2012(9):28-30.
[4] 徐定華,關勤,樓盛華. 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 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5] 楊新海,徐宗寧,付保川等. 高校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路徑探析[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