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經濟生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教學手段創新;理論聯系實際
近年來在高校政治經濟學公共理論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效果欠佳、課程不受歡迎,學生不想學、老師不愿教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政經“過時論”和“無用論”的影響。許多學生都認為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對于現代市場經濟已無指導意義,而且政治色彩濃厚,理論抽象,學之既無用處又無趣味。加上政治經濟學通常在大一開課,學生們忙于應付英語、數學兩門基礎課,更不愿意將精力放在政治經濟學的學習上,上政經課看英語書、做數學作業的大有人在。(2)西方經濟學的沖擊。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經濟學的涌入,西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可,而且其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確實起到了積極有益的作用,但與此相應中,政經理論的抽象、與現實的脫節,使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應用西經代替政經,這更降低了學生學習政經的積極性,雖然目前的情況是政經與西經并存,但學生對西經的重視已明顯超過政經。(3)教材原因。現行政治經濟學強調的是規范分析,從理論到理論,抽象、枯燥,缺乏吸引力,教材內容與現實有較大差距,對實踐缺乏指導能力。而且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分內容與高中經濟常識有重疊,容易讓學生產生“吃剩飯”的感覺。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如何把政經的基本原理與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現實及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相結合,使之成為令我國高校大學生信服的政治經濟理論,是每一個政治經濟學教師應擔負的責任。為提高政經教學的質量,我認為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在政經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把基本原理講清講透,為學生打好理論基礎;其次要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理論去分析和處理現實中存在的經濟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密切聯系實際,我國目前已在市場機制的建立、國企改革、所有制結構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教學中可聯系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商品問題、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分配問題、下崗與失業問題、社會資本運動中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及宏觀調控的必然性和調控方式、手段的改革等問題來闡述理論,讓學生切實感到政經理論的有用性。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與傳統觀念和理論相悖的問題,例如,傳統觀念認為資本和剩余價值都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社會主義沒有資本,也沒有剩余價值,而實際上,兩者都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范疇。只要商品經濟存在,資本和剩余價值就存在。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否則會使政經理論與現實相背離,缺乏說服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根據改革開放的現實,把深奧、抽象的經濟理論通過運用貼近現實、具體易懂的實例來闡述,使理論與實際相融合,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空洞的說教,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而在案例教學中要注意的是,首先案例應來源于現實生活,真實生動,與理論聯系緊密,讓學生覺得簡單易懂;其次案例必須是通過對收集來的大量素材進行篩選和提煉而得的,要具有較強說服力與代表性,符合教學要求,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二、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吸引力與時效性
1、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氣氛。課堂氣氛對教學有極大影響。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課堂上師生間不溝通、不互動,是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的。必須使用各種手段,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啟發他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首先可采用“提問式”教學及安排課堂討論。當代大學生知識豐富,思想活躍,渴望溝通和交流,有較強的表現欲和探求欲,必須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在每堂課的教學中,可根據具體內容,在講授前首先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講到勞動力商品的問題時,可以提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是否是商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再引導學生去認識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和內涵,然后與我國勞動力現實情況相結合,最后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其次課堂討論也是使教與學相互促進的一種重要方法,特別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課堂討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但在組織課堂討論之前,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題目的設定、資料的收集、論點及論據的組織和課堂討論形式的設定等。成功的課堂討論可以使學生在熱烈的課堂氣氛中加深對一些基本原理的掌……
2、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參考資料,擴大有效信息量。對于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說,足夠的信息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要重視指導學生閱讀課外參考資料,鼓勵他們多讀書、讀好書,例如,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的代表作、反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實踐的書籍等,鼓勵他們閱讀相關報刊雜志,通過這些書籍報刊雜志的閱讀,擴大學生的信息來源。
3、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過時。要達到直觀生動的教學目的,多媒體教學是最好的方式。它可通過文字、圖象、聲音,形象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加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但多媒體教學也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加強對多媒體教學的研究,提高制作多媒體軟件的水平,并收集多媒體教學所需的圖像資料等。
三、處理好大學政治經濟學與高中“經濟生活”課程的銜接關系
論文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系統地闡述了信用理論,指出了信用對商品經濟社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重溫這一理論,對分析我國當前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發展的現狀,探究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構建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中對信用理論作了系統的闡述。重溫馬克思的這一理論,結合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促進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一、馬克思的信用理論
(一)信用的界定
信用不但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原始話題,又是市場經濟的現代命題,它是企業經濟行為的立足之本,也是經營者涉足社會的“通行證”。信用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包括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和以借貸交易為核心的經濟范疇。從經濟范疇看,信用是建立在雙方相互信任基礎上的一種無須立即付款就可以獲得物資(商品)、服務或資金的能力。
馬克思認為,信用是一種有條件的信任,是一種獨特形式的運動,是一種經濟關系,也是一種社會關系。對此,馬克思有明確的說法。一是馬克思表示贊同地引用了英國經濟學家圖克.托馬斯對《對貨幣流通規律的研究》一書中的一段話:“信用,在它的最簡單的表現上,是一種適當的或不適當的信任,它使一個人把一定的資本額,以貨幣形式或以估計為一定貨幣價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給另一個人,這個資本額到期后一定要償還。如果資本是用貨幣貸放的……那么,就會在還款額上加上百分之幾,作為資本的報酬。”[1]這表明信用是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基礎上的,并且以償還為條件。二是馬克思在分析生息資本在貸出者和借入者之間的運動時,明確強調,信用是具有獨特形式的價值運動。他說,“這個運動,以償還為條件的付出——一般地就是貸和借的運動即貨幣或商品的只是有條件讓渡的這種獨特形式的運動。”[2]因此,信用的發展是隨著商品交換關系的不斷發展而發展,進而當貨幣作為一般商品交換媒介的時候,在交換過程中出現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購銷、賒銷經濟行為。隨著生產資料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信用制度就演變成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自行揚棄的矛盾,這個矛盾首先表現為通向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過渡點”。[3]當然,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要求擴大再生產,要求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本的相互運動,這樣,原有信用制度的私人性質就必然促使它轉換成同社會再生產相適應的性質。
(二) 信用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的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
馬克思的信用理論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信用制度的演變和發展,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信用制度既是商品經濟運行矛盾的產物,同時,也是推動商品經濟矛盾運動發展的工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復雜,商品經濟運行的矛盾也更加錯綜復雜,這客觀上要求社會按照社會化規律組織生產。特別是機器大工業的形成和發展,使單個資本受到限制,社會化生產要求突破單個資本的限制,
收稿日期:2007-05-12
作者簡介:金兆懷,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資本論》與市場經濟。進行資本積累,信用制度可加劇資本集中,加快資本周轉速度,對社會再生產起到助推作用。其具體作用主要表現為:第一,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平均利潤的形成。信用的發展,有利于資本集中,加速商品生產的競爭和資本流動,從而有利于在行業內部形成商品平均價值,進而在全社會形成平均利潤。馬克思認為,只有信用才永遠起著資本轉移的杠桿作用和均衡利潤率的作用。第二,信用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流通費用,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定量的資本在統一的生產過程中必然形成一部分流通費用,受資本目的的支配,商品生產者總是盡可能減少流通費用,以增加剩余價值。信用的形成有利于生產者之間相互賒購商品,能夠節約流通費用。第三,信用制度推動了股份公司的形成和發展。股份公司是適應于社會化大生產的資本組織方式和運行方式。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4]信用制度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單個資本”的限制,有利于有效利用社會資本形成股份公司。第四,信用制度的建立,是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信用發展使少數人可以利用社會資本進行風險投資,有利于企業創新,發展社會經濟新的增長點,推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馬克思在論述信用對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起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分析了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緩社會生產的消極影響。第一,信用潛藏著經濟危機發生的危險性。在經濟發展中,由于信用突破需求的制約、拉動需求的增加,造成對商品的虛假需求,表現為虛假信用,這樣在再生產過程中全部聯系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生產制度。一旦經濟發展中泡沫破裂,整個社會債務鏈破壞,只有現金支付才有效,就不可避免地引發經濟支付危機。第二,信用還容易導致對資源配置的失靈。隨著信用制度的發展和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在一定發展階段上,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信用,甚至把揮霍作為展現個人財富從而獲得信貸的手段。這樣就出現債務人不是把債務用于生產、創造財富,而是把它用于消費,自然就會出現許多應該是產業資本卻在人們迅速致富的心理驅使下造成資本浪費。
二、我國當前中小企業信用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備的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在中小企業管理過程中,許多企業自身信用狀況嚴峻,信用管理水平低下,致使經營風險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信用基礎薄弱。眾所周知,企業的自有財產是按照承諾償還債務的信用基礎之一。但由于我國目前中小企業投資主體較為單一,經營管理相對粗放,產品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不佳,虧損面大等,導致了產品質量不高、企業償債能力不強,企業信用基礎十分脆弱。
2.部分業務人員素質低。這里的素質包含兩方面:一是指部分業務人員思想道德素質低。表現在業務員私心過重,損公肥私思想作怪,為了一己之利,不惜損害企業利益,與客戶相互勾結,使企業蒙受損失。二是業務素質低,敬業精神差,對客戶的資信狀況、履約能力等不作深入調查和研究,隨意將企業產品賒銷給客戶,遇到資信狀況和履約能力差或惡意欠費的客戶,使企業蒙受損失。
3.企業內部信用管理觀念不強。企業內部信用管理觀念不強的一種傾向是,當企業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壞帳數量急劇增加、以致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時,企業領導不是從根本上去加強企業的內部信用管理、提高內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從表面上去改變結算方式,只采用現金交易或信用證交易,以提高貨款收回的保險系數。其結果是應收賬款減少了,銷售風險降低了,但是信用好的客戶也受到不應有的牽連。久而久之,企業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從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另一種傾向是,企業只顧交易數量和提高銷售額,不管對銷售風險的控制,不管客戶信用狀況,只要有市場就大量賒銷產品。雖然企業的市場份額提高了,但企業應收帳款及壞帳也增加了,以致企業銷售越多,則虧損得也越多。這兩種傾向都反映出企業治標不治本,沒有信用管理意識或信用管理觀念不強。
4.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機構不健全。我國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專設內部信用管理機構,還是沿用過去的機構模式。表現在有的企業將信用管理作為財務部門的一項附屬工作,在企業的信用管理上,表現為只負責結算和應收賬款的記賬上;也有的企業把企業信用管理放在銷售部門,雖然銷售部門了解客戶的情況,但為了完成自己的銷售任務,搞好與客戶的關系,銷售部門也不可能履行好信用管理應有的職能;還有的企業為了加大企業的清欠力度,專門設置了“清欠辦”之類的部門,但由于一些職工本身素質低、敬業精神差,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擇手段,不但不能完成工作,反而還與客戶發生不必要的摩擦,使企業不該失去的客戶也離開了企業,企業因此蒙受巨大損失。
5.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機制不科學。中小企業的內部信用管理機制不科學,主要表現在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管理上。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應收賬款的管理上存在三種模式:其一是銷售部門負責訂貨和發貨,財務部門負責記賬和結算的模式。這種模式對應收賬款沒有具體的責任人,出現了對應收賬款管理的真空,風險失控。其二是銷售部門進行業務承包,既負責產品銷售,又負責對客戶清收貨款,財務部門只負責記賬和結算的模式。這種模式比第一種模式有所進步,至少對應收賬款有具體的責任人,但銷售部門的主要任務是銷售產品,盲目賒銷在所難免,企業內部信用管理往往有其名無其實。其三是財務部門負責清收貨款、銷售部門負責定單和發貨的模式,由財務部門對銷售部門進行控制。在這種模式下,財務部門為了降低風險,就要求大量采用現金結算方式;而銷售部門為了完成銷售任務,卻要求采用賒銷方式。這就必然會造成財務和銷售兩部門出現矛盾和沖突,財務部門控制嚴格,不利于銷售部門開展工作;控制不嚴,這種管理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構建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的對策建議
構建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是增強中小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疏通和擴大其融資渠道、保持其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在中小企業自身信用的創造和建設上可采取以下對策:
1. 加快和完善中小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我國中小企業的主要構成是單一業主制、合伙制企業和股份公司制中的有限責任公司,前兩種企業制度的一般特征是: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統一,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簡單化,管理人格化;不具有法人地位的中小企業,對債務承擔無限責任。企業制度決定了信用主體,企業制度有缺陷就難以培育可信賴的信用主體,管理有隨意性就無誠信可言。因此,健全企業制度、規范治理結構是提升中小企業信用能力的必要選擇。
2. 提高中小企業經營者的素質。目前,我國很多中小企業產權不分,經營者和管理者同屬一人,經營者對企業信用的影響非常大。首先,企業內部信用制度的建立與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認識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只有當領導者認識到企業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會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收益時,該項制度才會最終執行。其次,一個企業的形象是由它的員工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其中經營者的作用尤為重要,可以說,經營者個人的信用是企業信用的基礎。因此,中小企業經營者首先要樹立誠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債權人的權益,真正在社會上樹立起守信用、重履約的良好形象。
3. 形成良好的信用記錄,樹立信用形象。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一個企業的信用記錄將會越來越容易得到。因此,中小企業應該遵紀守法,遵守承諾,按時償債,形成良好的信用記錄,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首先,中小企業要依法建賬,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要嚴格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進行會計核算,不得賬外設賬,不得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禁止一切弄虛作假的行為發生。其次,中小企業要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及時足額繳納應繳稅款。再次,中小企業應該按時償還銀行的債務,嚴守與其他企業建立的合同,遵守承諾,不隨意毀約,以獲得社會大眾的信賴。
4.在競爭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正確確立企業的發展前景。首先,中小企業只有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生產、銷售合格產品,才能在消費者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才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其次,中小企業應該正確地分析和判斷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能力及發展趨勢,選擇正確的企業發展策略,在公眾面前顯示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對于一個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即使目前它的規模比較小,資本并不雄厚,但是它良好的前景會使銀行、貿易伙伴等利益相關者相信它將來能有償還的能力,從而愿意貸款給它或者與它進行商務上的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