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貿易成本論文

貿易成本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4-01 10:1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貿易成本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貿易成本論文

篇(1)

隨著Internet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步伐在深度和廣度各個方面都大大加快,電子商務是在信息時代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也是信息技術與各國信息化建設的必然產物。世界貿易組織電子商務專題報告定義:電子商務是通過電子信息網絡進行的生產、營銷、銷售和流通等活動,全球電子商務涉及世界各國,也為我國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擴大了市場范圍,增加了貿易機會

由于Internet的全球性,成千上萬的用戶群遍布世界各地,對于企業來說,利用網絡的跨地域能力以及電子商務24小時在線業務模式,可以令企業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市場,吸引到更多的業務伙伴,使企業的銷售渠道更容易控制和掌握,同時網上銷售也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擴大了企業的潛在的買方市場和經營機會,讓企業不必耗費巨資就可以將業務拓展到全球。

(二)降低企業運作成本,增大交易成功的可能性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許多職能活動被Internet所簡化,使有形價值鏈變成無形價值鏈,如采購員可以足不出戶,通過Internet與原料供應商洽談,批發商和零售商可能因此而消失,降低了產品采購成本;不必再印制、存儲和分發大量的宣傳資料,避免了因為產品更新而使舊資料變成一堆廢紙造成的浪費;電子商務的工作模式也使企業的生產制造、庫存與客戶、市場與銷售緊密結合,隨時了解客戶需求量,隨時安排生產,減少庫存積壓,降低庫存資金占用等,在營銷方面,可以運用多媒體宣傳將公司的產品信息加上聲音、圖片和簡短的視頻文件提供給客戶,將企業的售前服務與售后服務的支持環節搬上網絡,實現管理的電子化和自動化,從而降低企業運作成本,也使客戶及消費者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優質的產品及服務,增加整個社會的需求量。

(三)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增加贏利

在傳統方式下,人們必須在商場營業時間去商場購物,受較強的時間和地點限制。電子商務的全球市場由計算機網絡聯結而成,網絡工作的不間斷特性使之成為一個與地域及時間無關的一體化市場,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和Internet隨時、隨地、隨意地進行商務活動。企業也利用網絡追蹤和分析每一位消費者的偏好、需求和購物習慣,同時將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反饋到決策層,促進企業針對消費者而進行的研究和開發活動,使企業對客戶的了解和認知更為透徹,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為企業增加贏利。

(四)加快產品生產周期,保護市場

通過電子商務系統,企業可以在網上展示商品,提供有關商品信息的咨詢與檢索服務,與客戶進行互動的雙向溝通,收集市場信息,進行產品測試與技術革新,加快商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時間,保護市場,贏得更多利潤。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二、電子商務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隨著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普及及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現代化進程,以Internet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對企業的傳統生產經營觀念產生巨大的沖擊,并對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構筑全球化的無形大市場

傳統企業經營時通常會受到企業所在地域的限制,要跨地區、跨國界經營,需審慎選擇目標產品和市場,仔細研究制定經營戰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冒著各種經營風險。而Internet具有全球性,所以不論企業在何處經營,都可通過網絡這個無形市場在全球進行銷售和經營。因此,企業應不斷拓展Internet的網絡應用,開展網上產品洽談會、無形展覽、演示等,實現網上交易與經營,有效地將其產品或服務推向全世界。

(二)改變傳統的營銷理念,促進企業定制營銷方式的發展

定制營銷是指企業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要求進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借助Internet的無形市場環境,企業與消費者直接連結起來,使企業從傳統營銷的4P(產品、價格、地點、促銷),即以推銷產品為中心的模式,轉變到以現代營銷的4C(客戶、成本、便利、溝通),即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直接面對消費者,建立客戶數據庫,讓消費者按自己的意愿定貨,參與商品設計,實現雙向溝通,促進企業開發新產品和提供新型服務的能力。本論文由論文由整理提供

(三)共享信息,實現公平競爭

電子商務使企業競爭基礎發生變化,為中小企業贏得了與大企業相抗衡的可能性,通過互聯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不受自身規模絕對限制,及時了解全行業的競爭動態,從而進行正確的企業戰略調整和戰術決策,擴大競爭范圍,逾越各種壁壘,進入更廣闊的市場。電子商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統大企業規模經濟的顯著性,為所有企業提供了完全平等的競爭。

(四)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樹立企業品牌形象

電子商務對企業內部生產帶來的優越性不勝枚舉,也對所有企業帶來了公平競爭的環境,但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更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網絡環境下,消費者不受傳統商業環境的即時驅動和臨時誘惑的影響,他們通常是理性的,有目的,有準備地搜尋信息,仔細挑選符合自己需要的商品,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選擇性。在“買方市場”中,品牌意味著質量,意味著價格,意味著消費者的地位和品位。企業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在網海中進入消費者搜尋的范圍之中,增加消費者訪問本企業網站的機會,所以,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企業,在電子商務環境中更具有競爭優勢。

三、循序漸進發展電子商務

在我國,用電子商務這種新的企業運作模式和技術去改造傳統產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雖然大范圍開展電子商務的條件還不十分完善,而且發展電子商務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發展電子商務勢在必行。企業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

1、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提高應用電子商務的科技意識,樹立較強的市場意識和消費中心意識,密切聯系市場和消費者的具體需求,靈活應用電子商務這種先進的貿易手段,降低經營成本,適應電子商務產品生產小批量化,產品個性化和消費者參與企業生產的特點。

2、改變傳統的經濟模式。企業必須從傳統的經濟模式向知識經濟模式轉變,以人力資本和技術知識為核心,不斷加強學習管理,適應迅速變化的競爭環境,學會知識技術的生產和應用,及時把握網絡信息脈搏,積極尋找吸引消費者的方法,提高自己網頁的訪問率。

篇(2)

【關鍵詞】電子商務 信息獲取模式 成本分析 成本模型

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學習、工作、娛樂的方式,也引起了貿易方式的巨大變革。電子商務作為其在商務領域的全新應用,顛覆了傳統的貿易環境和經營模式,憑借其便捷性、開放性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實施。電子商務也從最初的對傳統商務活動進行電子化模擬發展到了信息作為產品和服務在電子商務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人們對信息傳遞方式的需求、不同形式的需求、新的信息產品的需求不斷涌現,電子商務呈現出一種信息異化的趨勢。電子商務作為商務活動的一種新生產力,我們可以認為它的本質是信息異化、信息異化為商品,是圍繞著信息開展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對商務模式的變革和新的信息產品所開展的商務活動。

一、信息本質論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站穩腳跟,企業不僅需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功能完善的電子商務交易系統,同時也要能夠依靠多種途徑時刻掌握多方面市場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原材料供應價格及供貨企業信息、競爭性企業的產品銷售價格信息、具有產品需求的潛在合作伙伴企業信息等,以做出對企業有利決策。

但是正如提出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著名經濟學家阿克勒夫所認為的:“市場上買賣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異的,通常賣方擁有較完全的信息,而買方擁有不完全的信息”。不僅如此,任何市場中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隨著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成倍增長,信息不對稱現象更加明顯。因此,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減少決策風險,就要想方設法搜索和獲取信息,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信息已經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因素。

經濟行為中的信息是一種社會信息,是由不同的經濟主體通過勞動生產出來的經濟物品。對于特定的、理性的經濟主體來說,須通過勞動才能獲取所需的信息,而且由于信息在很大范圍內異化為商品,信息本身也存在價值。因此,獲得信息要付出成本。另外,由于互聯網上信息泛濫,真假難辨,再加上一度正確的信息也會因為過時而不準確,嚴重影響企業決策,因而在信息的獲取過程中,信息的搜集者必須對信息進行甄別、過濾,這也加大了企業獲取信息的成本。

對企業最佳信息獲取途徑進行分析是為了對企業每次獲取信息的成本進行核算,為企業尋找到一條合適的信息獲取途徑,以有限的投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二、企業信息獲取模式分析

1、直接信息獲取模式(如圖1所示)。企業與企業是信任合作伙伴關系,共享信息資源。當產生需求時,企業直接從合作伙伴處得到信息并與之開展貿易。

2、值得信任合作伙伴信息獲取模式(如圖2所示)。當業務需求產生時,企業向多家信賴的企業發出征詢信息,當得到反饋信息后,通過信息鑒別,從中選擇質量最佳、價格最優的企業進行交易。

3、信息搜索模式(如圖3所示)。從搜索引擎、電子商務交易信息平臺、企業黃頁等尋找信息,或委托專門的信息服務機構尋找所需信息。

三、信息獲取的成本因素分析

1、固定成本。(1)硬件成本:包括實施電子商務所必需購買的計算機設備開支。硬件的投入、更新是一項經常性、長期性的投資。(2)軟件成本:包括系統軟件和開發應用系統的成本。軟件是電子商務企業成敗的關鍵且成本比較高。(3)系統運行成本:企業的電子商務網站建立后需要時時更新,并要對軟、硬件系統進行維護。(4)企業間的通信成本:包括通信費、入網費和網絡服務費等。

2、可變成本。(1)人員成本:企業的信息獲取需要管理信息系統員工及電子商務專業人員的支持。同時,可能要支付員工培訓費用。(2)獲得成本:網上信息可分為免費信息和付費信息。一般付費信息的準確性和規范性更高,因此對企業來說其價值也會更高一些。(3)考察成本:網上的信息真假難辨,企業獲取的信息還必須具有時效性,因此信息的搜集者必須花費時間進行甄別、過濾。(4)風險成本:企業依據信息進行交易成功率也并非百分之百,企業要承擔風險成本。

四、信息獲取的成本模型

信息的獲取可以決定企業經濟運營成本及決策成敗。在此我們引入貿易成本,用CT標識,表示依據獲取的信息進行交易的所有成本之和,它包括商品購銷成本、物流成本等。為簡單起見,假設前期所有固定成本投入為CF,其值由企業的需求、規模、資產及信息化程度決定。另外設CH為人力資源成本,CG為信息獲得成本,CI為考察成本,CT為貿易成本,CV為風險成本。如果C表示經濟行為發生過程中所產生的可變成本的總和,信息獲取的成本模型即為

其中N為總交易次數,其值越大,則每次分攤的固定成本就越小。風險成本的值可以用交易發生的總成本乘以一個概率系數來計算它。

選擇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同,付出的成本也會不同。依據上面給出的三種信息獲取模式,下面討論相應的成本模型。

1、直接信息獲取成本模型。在這一信息獲取模式下,需要的人員相對較少,獲取的信息也被完全地信任,不存在考察成本和風險成本。設此模式下的信息獲取可變成本總額為C1,則

2、值得信任合作伙伴信息獲取成本模型。此模式與上一模式相比,人員不會有明顯增多,但需要時間對信息進行甄別、比較,而且存在使用風險。由于存在貿易伙伴的可選性,所以平均貿易成本要比第一種模式低。設在此模式下信息獲取成本總額為C2,則

3、信息搜索成本模型。這種模式與前兩種模式相比,參與人員明顯增多,信息獲取成本也較大,需要大量時間去搜索信息并進行甄別、考察,因此考察成本和風險成本提高,但是由于此種模式獲取信息的范圍之廣足以使企業交易價格達到市場最優,且數量上會多出許多,從長遠來看,其平均貿易成本比上兩種都低。設C3為該模式下的信息獲取成本總額,則

五、企業最佳信息獲取成本模型及分析

在單一信息獲取模式下,哪一種模式成本最低?對影響總成本的各因素進行分析可知:CH1

事實上,多數企業管理者都意識到了信息的價值,他們常常會綜合采用多種途徑去獲取更加及時、全面和準確的信息。那么他們所付出的成本會發生何種變化呢?為此我們引入加權信息獲取成本模型來進行分析。設企業運用三種方式獲取信息的概率分別為 P1,P2,P3,依據獲得的信息進行交易的貿易成本為CT4,風險成本為CV4,C4為信息獲取成本的總和,則

C4=CF/N+P1(CH1+CG1+CI1)+P2(CH2+CG2+CI2)+P3(C3+CG3+CI3)+CT4+CV4

其中P1+P2+P3=1;P1,P2,P3∈[0,1]。

假設B表示企業愿意為本次經濟活動付出的成本預算(該預算的大小由經濟行為的收益及企業愿意接受的贏利水平決定),當C4≤ B時,綜合應用多種途徑的信息獲取行為就會發生。對于該模型,我們進行以下討論。

(1)對于模型本身而言,當我們令P1,P2,P3中任一概率值為1,其余二者為0時,該模型即為單一信息獲取模式下的三種成本模型之一。

由于在多種信息獲取模式下獲取的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優良性都要強于單一模式,因此CT4不會大于CT1,CT2,CT3中的任何一個。統籌搭配三種信息獲取模式在信息獲取過程中的比重,以調節系數P1,P2,P3的大小,可以實現C4≤C1,C2,C3,此時企業付出更少的信息獲取成本;當C4近似等于每次經濟活動的最低成本預算時,該信息獲取模式就達到了最佳。

(2)模型中固定成本分攤CF/N值的大小依賴于系統建立與維護的總成本及使用年限,使用時間越長,可用于信息獲取的次數越多,每次分攤的值就越小。當然,在企業規模不大時采取向專門的服務公司租用部分硬、軟件和空間的形式來建立電子商務系統,則每次獲取信息的總成本就會小些。

(3)最佳信息獲取模式的出現依賴于模型中概率參數P1,P2,P3的精確性。很多情況下,P1,P2,P3的值會依企業資產規模、發展階段、業務運作方式和行業格局而變化。一般企業的起步階段及發展壯大階段需要不斷拓展市場,因此會偏重第三種信息獲取模式,此時,P3,P2的值就會略高一些;在企業的成熟及穩步發展期,企業的貿易對象比較固定,主要是維持老客戶和偶爾增加新的客戶,因此信息獲取方式主要以第一種模式為主,則P1、P2的值會略高一些。因此,在利用此模型對信息獲取成本進行測算過程中,要依據實際情況確定其值。

六、結束語

不同企業在電子商務活動過程中信息獲取的方式、途徑和側重點也不同。本文通過深入企業信息獲取到開展貿易的整個流程中提取各項成本,然后用科學的方法建立起的數學模型無疑是有普遍意義的。本文對三種模式下的信息獲取成本都建立了數學模型,并為尋找最佳成本的信息獲取途徑建立了加權信息獲取成本模型。這些模型適用于絕大多數開展電子商務活動企業的信息獲取行為。文中以預期成本為底線來檢驗一個信息獲取過程優越與否的指導思想也適用于一般企業。本論文研究的意義在于:首先,明確了電子商務活動企業信息獲取的模式及成本并建立模型;其次,企業可以依據模型對企業已有的信息獲取模式進行量化分析以評測信息獲取模式的優越性及信息價值;再者,在企業電子商務活動進行到一定的階段后,該模型是電子商務項目評估較為直觀和簡便的工具之一。

【參考文獻】

[1] 省略/fjnu/couseware/0424/course/_sourse/web/lessen/charl/j3.htm。

[2] 朱珍:信息成本及其現實意義[J].現代情報,2003(5):22。

篇(3)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優勢

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就是將電子商務,農產品交易和農資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為人們在線進行農產品交易提供了虛擬網絡環境和保障農產品電子商務順利運營的管理環境。在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以及其子平臺下,涉農企業、商家、農戶可以以較低成本來進行自己的農產品交易活動。

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具有以下優勢:

(1)降低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農產品電子商務通過網絡手段減少了紙張等文具的消耗,節約了成本,更加環保。

(2)減少資金的沉默成本,達到“零庫存”的目的。

大量的農產品積壓在倉庫,將會延長農業企業資金的周轉周期和倉庫的有效利用率的降低,利用電商平臺可以將這一狀況得到極大地改善。降低庫存量將會為農資企業節約原材料供應費、物流費用、倉儲費以及管理費等費用,特別是各項物價飛速上漲,更可以為農業企業降低不少的成本。

(3)消減貿易成本。

雖然農業企業需要增加一定的投入(如,域名費,購買軟件、硬件系統以及系統軟硬件維護費用等費用)用來從事電子商務,但是使用農業電子商務進行貿易和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比起來,成本將會得到較大幅度的降低。農產品在網上進行降價促銷,不僅可以消減一定的媒介傳播費用而且必將增大銷售業績。同時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農產品交易平臺上進行農產品交易,從而實現更方便、更快捷的目標。

(4)減少時間周轉成本

通過農業電子商務化,能夠使交易的賣方及時回收農產品的錢款,從而減少資金的沉默成本,提高資金的周轉率。時效效益與現金流、利息、回收時間的長短等因素密切相關。

二、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調研

對現行的電子商務平臺(淘寶,京東)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了解了系統需求和對系統分析、設計等重要基礎工作。同時對附近的農產品銷售市場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系統調研主要采用的是:

1. 直接向農戶下發農資消息,通過向農戶下發農資消息,了解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和一定區域內農戶農產品的區別和農產品的價格走勢。因此,及時向農戶下發涉農消息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對附近的農產品加工商索要對農戶有用的消息,以此來了解涉農企業的某些時段農產品需求和銷售的農產品信息以及其目前消息的渠道。

3. 搜集當前網絡銷售模式,以及每種模式下所對應的參與者身份。當前電子商務模式主要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o2o(即online to offline)等模式。

通過調研環節,初步議定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應該具有哪些功能、滿足哪些需求、使用什么硬件軟件環境。

三、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用戶需求

在該系統的設計中,始終貫徹以農戶為主企業為輔的策略,從而在系統中能夠結合這種策略對農戶的農產品進行銷售和向他們發送農產品信息,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進行生產生活。本系統將電子商務平臺涉農信息的有效整合,為農戶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指導和導向,還為他們銷售提供平臺,解決銷售難,價格低廉的問題。同時該系統也應滿足企業信息的需求,宣傳企業文化、展示農產品,加強涉農企業與農戶的合作。

四、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性能需求

由于它是一個交易與信息集成平臺,所以系統的整體系統響應時間、整體系統性能和故障切換能力應達到或高于以下要求:

1. 穩定性。滿足10000個用戶的訪問壓力下的正常訪問,保證多個買家在線,支付時,系統不會因為超負載而崩潰或者系統出錯。

2. 實時性。對外部事件(比如訂單)做事及時響應,雖然無法預知事件何時到達,但是系統必須在事件發生時能夠在嚴格的時間內做出響應(系統響應response time),即使在峰值負載的時候也應如此。

3. 安全性。保證系統不因外界的

攻擊而崩潰,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關注外部環境的惡意攻擊,減少應用開發者的重復勞動。還應該為系統提供安全的訪問管理機制,對數據進行加密解密操作。

五、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功能介紹

企業,顧客,農戶可以注冊成為系統賣家或者賣家,通過登錄來銷售或者購買農產品;顧客可以檢索所需商品信息、了解特價農產品信息;企業可以向平臺添加企業信息和其農產品信息;農戶可以查閱農資信息、獲取農資資料;消費者可以管理購物車(添加商品或刪除選購商品以及在線下訂單等);顧客可以反映自己的意見或者留言;商品管理員對商品以及特價商品進行管理(添加、刪除、修改商品);訂單管理員能夠查看訂單,按照訂單進行發貨、缺貨補貨操作;會員管理員可以查看顧客的反饋信息及具體的處理情況;系統管理員進行系統用戶的新增,刪除或修改。

結語

本論文來自于課題“河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的建設研究”,課題編號:hbsw2013100。通過該論文闡述,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系統將憑借其方便快捷、節省資源和農戶成本等優勢為農戶和涉農企業提供良好的交流交易平臺,并且逐步成為未來農產品銷售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篇(4)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貿易活動的需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隨之結合創造了商務活動的新型生產力——電子商務。在電子商務的作用下,國際貿易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革,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急需解決。主要介紹了電子商務的含義與特點,論述了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方式的變革,并提出了國際貿易中發展電子商務的現狀及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變革

1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方式比較

從表中可以看出電子商務與傳統的貿易方式相比較。在步驟上更簡單。可見電子商務可以幫助國際貿易企業改革國家貿易流程,實現國家貿易的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實時化和規模化,提高國際貿易企業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國際貿易流程管理模式,促進國際貿易方式創新。

2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能與優勢

2.1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能

(1)尋找貿易伙伴。以互聯網及其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不同于以往的傳統的方式,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市場信息和產品廣告,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借助有關國家貿易電子商務平臺,向全球范圍內的潛在客戶提供有關產品和服務信息和在線目錄,吸引相關客戶咨詢洽商貿易,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理想的貿易伙伴和更多的商機。

(2)貿易磋商。在電子商務方式下,買賣雙方可借助于網絡來了解市場和商品信息,通過電子郵件來洽談交易事務。通過因特網進行咨詢和談判可以跨越面對面洽談的限制,提供多種方便低廉的異地交流方式。

(3)電子合同、網上訂購與支付。電子商務可借助網站中的郵件交互傳遞網上的訂購,通過簽訂電子合同的方式達成交易,并通過網上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參與實現網上支付。

(4)貿易活動的管理。電子商務使國際貿易的交易管理做到無紙化、網絡化,使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可直接通過因特網辦理與銀行、保險、稅務、運輸各方有關的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完成部分或全部的結算以及索賠等工作,極大地節省了交易過程的時間和各項費用。

2.2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

(1)降低國際貿易交易成本。首先,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的單證數量繁多,處理費用高昂。其次,買賣雙方通過網絡直接進行商務活動,避免了中間商的參與,可以減少貿易的中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另外,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可以降低存貨占用成本,節省了存儲費。

(2)提高交易效率。首先,電子商務可以優化企業內部組織機構,使經營管理中的客戶信息、庫存信息、采購信息、銷售信息、貨款收復信息等的整理、統計、存儲等工作由計算機來完成,提高了辦事效率。其次,企業內部信息網與外部信息網的簿冊,加速了內外信息交流,使信息越過了內外分隔,達到了一體化,從而提高了經營管理的決策效率。再次,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買賣雙方可采用標準化、電子化的合同、提單、保險憑證、發票、匯票、信用證等,使各種相關單證在網上可實現瞬間傳遞,極大地節省了單證的傳輸時間,其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顯。

(3)提高企業的國家競爭力。電子商務作為今后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將成為國際貿易將會成為主流。這種倡導運用電子商務的國家市場會排斥不使用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的交易者,使那些落后的外貿企業失去很多貿易機會,而那些采用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的企業則獲得更多的機會,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方式的變革

3.1交易的程序的變革

參加交易的買賣雙方做好交易前的準備后,通常都是根據電子商務標準規定開展電子商務交易活動。

3.2貿易運輸的電子化管理變革

通過世界各大港口建立起的運輸NET,用國際標準的EDI單證實現貨物運輸的訂艙、單證傳輸、集裝箱管理、船舶管理、貨物跟蹤管理,使客戶和貿易伙伴直接進行查詢以為獲得有關貨物狀態的信息,從而減少貨物的庫存天數,減低成本,縮短貨物結關時間,加快貿易流通,促進外貿企業的規模經營以及專業化、現代化的管理,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3.3國際貿易的電子支付變革

付款方式是在網絡上實現電子付款,即將資金存入電子銀行或信用證公司的電腦中,交易達成后,在網絡終端輸人信用證號碼,在網絡上進行資金的結算、轉賬、信貸等服務,在客戶與銀行、銀行與銀行之間架起一座高速運轉的橋梁。

3.4改變國際貿易監管方式的重大變革

電子商務交易的無形化、網絡化必將促使各國政府對國際貿易的監管方式進行創新,特別是在關稅征收、海關監管、進出口檢驗等方面必須盡快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

4電子商務在現代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4.1電子商務在現代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1)法律問題。電子商務,尤其是EDI作為一種貿易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可以為用戶帶來頗豐的經濟效益,但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技術和概念的載體,對現行民、商法律提出了挑戰。

(2)稅收問題。國際互聯網用戶一般對信息在網上運行的路徑不是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稅務機構哪一對交易進行追蹤,無法確定交易人所在地、交易發生地,因而給稅收工作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

(3)安全問題。電子商務的安全性是由計算機安全性。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發展而來的。主要表現為:①信息泄露。在電子商務中表現為商業機密的泄露。②篡改。在電子商務中表現為商業信息的真是性和完整性問題。③身份識別。④信息破壞。

4.2解決措施

(1)進一步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是在電信網絡上發展起來的,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和寬松的電信就成為發展電子商務的前提。目前,我國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上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緩慢和落后。所以需要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2)培養電子商務應用型人才。電子商務的信息化與商務運作的有機結合都需要大量既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又精通現代商貿理論與實務的復合人才,而我國電子商務培養和實際人才需求出現不對稱現象,因此要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要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

篇(5)

[摘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經濟趨勢對東亞貨幣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東亞國家在金融領域暴露出的金融體系脆弱性也要求加強東亞貨幣合作。在當今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集團中的兩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區域貨幣體系的情況下,建立東亞貨幣區應該成為東亞貨幣體系改革的長遠目標。本文首先介紹了最優貨幣區理論及其最新發展,進而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種區域貨幣合作模式,最后著重闡述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及路徑選擇。

[關鍵詞]最優貨幣區東亞貨幣合作區域匯率穩定機制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高級階段,而金融全球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統一的貨幣體系,這就決定了在當前加強區域貨幣合作的必要性。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貨幣一體化就開始成為國際金融界的研究熱點,并已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得到實踐,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一、最優貨幣區理論及其發展

1.傳統的最優貨幣區理論

早期的最優貨幣區理論(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簡稱OCA)起源于二戰后國際經濟學界對于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優劣的爭論,該理論主要研究用什么標準判斷貨幣區的最優性,滿足何種條件可以加入貨幣區,以及加入貨幣聯盟、實現貨幣一體化的利與弊。最后貨幣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爾(1961)、麥金農(1963)、英格拉姆(1962)、凱南(1969)等。

蒙代爾(1961)最早明確提出“最優貨幣區”理論,主張以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性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他在當時的背景中提出了大膽的設想:一些國家可以放棄自己的貨幣,在本地區范圍內實現共同貨幣。這一設想的優點是降低了貿易中的交易成本及匯率風險,缺點是容易造成實際工資下降,影響就業,因此他強調勞動力流動的重要性,認為地區內高度的生產要素流動性是最優貨幣區的標準。

麥金農(1963)提出以經濟的高度開放性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經濟開放程度是指一國生產消費中的貿易商品對非貿易商品的比率。在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區域中,如果為了解決國際收支赤字問題,采用本幣貶值政策勢必引起進口商品價格上升,以至于帶來國內物價的上漲,但為了控制物價,又會引發國內需求下降和失業人口增加。同時由于“貨幣幻覺”的作用,還可能造成工資成本的上升,從而抵消貨幣貶值的效果。因此,高度開放的經濟區域應該組成相對封閉的貨幣區,這將有利于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

此外,其他一些經濟學家也各自提出了自己關于最優貨幣區選擇的參照標準,如:凱南(1969)以低程度產品多樣化、英格拉姆(1969)以國際金融一體化程度、G·哈伯勒(1970)和弗萊明(1971)通貨膨脹率的相似程度、愛德華·托爾和托馬斯·威萊特(1970)以政策一體化程度等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

2.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發展

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研究在19世紀80年代幾乎處于停滯狀態。80年代末,這一理論又重新復活起來,經濟學家開始研究有關最優貨幣區的成本與收益。90年代以來,歐洲經貨聯盟(EMU)的發展使得經濟學家加強了對最優貨幣區理論的模型分析和實證檢驗。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德瓦拉詹和羅迪斯(1991)、巴尤米(1992)、里斯(1997)、德弗羅和恩格爾(1998)等用一般均衡理論模型對早期的OCA理論建立模型分析,并運用大量歷史數據對最優貨幣區理論進行評估和實證分析,主要包括測定地區間實物沖擊、經濟周期、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OCA標準的內生性分析、貨幣聯盟與政治聯盟的關系、匯率工具的效應、貨幣聯盟中最優幣種數目以及其他相關的貨幣調節機制,主要包括財政轉移、信貸及資本市場在最優貨幣區的作用等問題。90年代克魯格曼在深入研究蒙代爾和麥金農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最佳貨幣區理論,建立了GG-LL模型,用以解釋加入固定匯率區各國的經濟結構應比較接近并且經濟聯系緊密,這樣發生匯率波動的可能性就比較小,貨幣區經濟發展趨于穩定。

最優貨幣區理論自19世紀60年代初產生以來,對國際貨幣一體化實踐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這一理論的開創者蒙代爾由此獲得了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80年代以來,最優貨幣區理論又得到了極大拓展,克魯格曼(1993)甚至認為“最優貨幣區問題應當成為國際貨幣經濟學的中心”。

二、區域貨幣合作的三種模式

1.單一貨幣聯盟模式

單一貨幣聯盟模式是指區域內成員國承諾放棄本國貨幣發行權,在區域內創立和使用全新的統一貨幣模式。目前最為成功的典型實例即歐元區統一貨幣模式。從歐洲貨幣聯盟內部來看,由于使用共同貨幣,形成統一大市場,歐元區各國之間能真正實現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的自由轉移,使各國資源能夠更好地優化配置、合理利用。同時,按照《馬約》的四個趨同標準,加入歐元的國家應自覺維護財政紀律,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以維護統一貨幣的穩定,促成成員國經濟的協調發展。

歐元啟動后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歐元的結算量已經上升到24%,從中期來看,世界金融資產的30%~40%將以歐元計價,歐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也將增加,這有利于穩定國際金融局勢和國際貨幣體系。

2.多重貨幣聯盟模式

多重貨幣聯盟模式是指先通過地區內次區域貨幣合作,然后再過渡到單一貨幣聯盟的合作形式。多重貨幣聯盟模式是東亞貨幣合作的現實選擇。它決定了東亞貨幣合作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動態過程。東亞貨幣合作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近期,建立危機救助機制;中期,建立區域匯率穩定機制;遠期,建立東亞單一貨幣區。

3.主導貨幣區域化模式

主導貨幣區域化模式是指使用一種別國貨幣,如美元,在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門的事實選擇下,最終直接取代本國乃至本地區的貨幣,發揮區域貨幣的職能或作用。這種貨幣一體化方式又被稱為美元化路徑。二戰后,國際社會逐步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許多國家目前仍選擇顯性或隱性的釘住美元匯率制度,將美元作為本國貨幣的“名義錨”。同時,貨幣替代成為拉丁美洲國家的普遍現象,許多拉美國家實行“雙軌貨幣制”,即本幣和美元都是國內的法定通貨,有的拉美國家甚至取消本國貨幣直接使用美元作為其本位貨幣。在東亞,主導貨幣區域化模式是不現實的,但這并不影響在東亞次區域采取主導貨幣區域化模式,只要各國愿意接受這種貨幣,就可以在該區域采用它作為次區域的共同貨幣。

三、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及路徑選擇

1.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

如前所述,多重貨幣聯盟模式是東亞貨幣合作的現實選擇。它決定了東亞貨幣合作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動態過程,東亞貨幣合作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原因是“亞洲傳統”決定了東亞貨幣合作的漸進性。這種獨特的“亞洲傳統”是指東亞合作的靈活性、漸進性、協商性和非政治性。靈活性是指東亞各國在貿易自由化、統一市場進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建立統一貨幣體系等方面不強求一致;漸進性是指東亞各國經濟差異較大,可以分批加入貨幣一體化組織;協商性是指目前東亞經濟合作尚處于對話機制階段,遠未完成制度化建設的進程;非政治性是指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存在領土爭議和國家統一等問題,目前東亞經濟一體化應多講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不講或少講政治,不謀求共同的外交和防務政策。以上這些“亞洲傳統”極大地影響著東亞區域經濟貨幣合作,使這一進程變得十分緩慢和漸進,充滿艱辛,這也是東亞一體化和歐洲一體化的主要區別。2.東亞貨幣合作的路徑

筆者認為,東亞貨幣合作可選擇如下路徑,并分為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

(1)初級階段——建立危機救助機制

東亞貨幣合作的直接目的就是就是防范、化解可能出現的新的金融危機,在東亞建立某種區域性危機防范、救援機制是近期東亞貨幣合作的中心工作。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14個亞太地區經濟體的財政部與央行主要官員在馬尼拉亞太地區高級財政金融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加強地區金融合作新機制的設想,又稱“馬尼拉框架協議”,在APEC范圍內建立了“馬尼拉框架”集團,與亞洲開發銀行(ADB)、世界銀行及IMF協作進行經濟信息交流與經濟形勢監控,并確定每半年舉行一次會議。此外,東盟(ASEAN)10國強化彼此的監督機制,10國財長每年聚會兩次,進行政策協調。這一監督機制后被擴展到“10+3”監督進程,在2001年5月的檀香山財長會議上提出了設立“10+3”早期預警系統。2000年5月6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簽署了“貨幣互換協定”,又稱“清邁協定”。其主要內容是建立一筆備用貸款基金,估計將達到200億至300億美元,各國出資額將按照其外匯儲備額比例分攤,只要東亞外匯儲備中的10%至20%被用來作為地區基金,參加的國家就能夠很容易地克服任何清償危機,而不需要來自發達國家的任何幫助。一旦亞洲地區發生短期資本急劇流動等情況將相互提供干預資金,以應付緊急之需,同時還將交換經濟和外匯方面的信息,建立起一個預防新的貨幣危機的監督機構。迄今為止,日本已經同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締結了貨幣互換協定。2002年3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和日本銀行總裁速水優在東京簽訂了必要時向對方提供最高約合3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安排協議,顯示旨在穩定亞洲地區貨幣的合作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2)中級階段——建立區域匯率穩定機制

區域性危機防范、救援機制能在短期內解決外部沖擊與金融危機問題,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東亞地區的金融不穩定,也難以保證東亞經濟在長期內的穩定增長,因此建立一整套區域匯率穩定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筆者認為,現階段東亞匯率合作的合理選擇既非歐洲單一貨幣模式,亦非“美元化”模式,而應當選擇釘住貨幣籃子的匯率制度,即組建一個貨幣籃子,亞洲各國貨幣釘住一籃子貨幣。應當承認,釘住貨幣籃子制度并不是最理想的匯率制度,容易誘發投機沖擊,但由于東亞目前尚不具備高層次的區域貨幣一體化條件,只能開展低層次的區域匯率合作制度。當前東亞各經濟體實行的匯率制度實際上是隱蔽的較金融危機前寬松的釘住美元制度,或是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它雖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但由于缺乏明確的承諾,容易引發“道德風險”。東亞各國應在匯率制度安排方面進行協調與改革,建立起區域性的匯率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階段:加強東亞各經濟體匯率政策協調,維持區域內雙邊匯率的相對穩定;建立次區域的釘住共同貨幣籃子匯率制度,促進次區域匯率穩定;在東盟經濟圈、中華經濟圈和日韓經濟圈的三個次區域之間建立固定匯率制,實現次區域貨幣一體化;建立整個東亞區域釘住共同貨幣籃子制,構建東亞固定匯率區。

篇(6)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我國農村工業的一般發展規律。研究證明到現在為止我國農村工業經歷了由低到高的四個發展階段,“點的企業”、“線的企業群”、“面的企業群”和“板塊企業群”。隨著企業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關注企業本身以及企業與市場的聯系。然而對于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特別是由復數企業的存在和活動所形成的外部環境,雖然它們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極其重要。本論文擬將討論有限空間范圍內一個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生產同類產品企業之間,配套企業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用與影響,并對我國加入WTO以后如何發展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工業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鎮企業;板塊模式;發展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許多原來由國家制定的計劃逐步地為企業內部計劃所取代。什么是企業?企業是經濟體系中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基本單位,是管理和協調要素提供者活動的持續的經營組織。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是對立和統一的,在許多條件下功能可以互相替代。自從AdamSmith出版了《國富論》之后,許多經濟學家開始關注企業的經濟性質和它們在市場體系中的作用。首先AdamSmith觀察到了,“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改善,以及勞動技能、熟練程度和判斷力的提高,似乎都是勞動分工的結果”(AdamSmith/1776年)。KarlMarx認真地研究了企業內部“協作”同生產效益之間的內在聯系之后,在《資本論》中指出,“即使勞動方式不變,同時使用較多的工人,也會在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上引起革命。”(KarlMarx/1975年)。Coase注意到了資源在企業內部配置與市場內配置之間的差異性。他認為之所以需要通過企業來組織生產的原因是,“市場的運行要花費成本,通過成立一個組織(企業)、允許某一個權利(企業家)指導資源配置,可以節省某些成本。”(Coase/1937年)。Williamson把市場與企業看作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兩種不同形式,“對于這兩種形式的選擇是受到節約交易各方之間的交易成本的行為所支配的”。(Williamson/1975年)。Richardson提出,一個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需要某一種形式進行協調,當這類活動“應該被唯一地控制并可以融入一個嚴密的計劃中去時,所采取的協調方式是指令”,這類活動“應該被合并;也就是說,共同由一個組織(企業)來執行。”(Richardson/1972年)。Teece提出了“多產品企業”的經濟學理論。他認為,當一個專業化企業擁有過剩資源,當其產品的生命周期因素導致需求長期下降時,“追逐利潤的企業將選擇多產品分散化”的方案。(Teece/1982)。

自從Richardson提出了企業是“市場關系海洋中的有計劃協調的島嶼”以來(Richardson/1972年),經濟學家們更加重視對企業以及企業與市場關系的研究。可是對于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特別是企業的異化,由復數企業的存在和活動所形成的企業的外部環境,雖然對于生存在其中的企業是至關重要,卻很少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和研究。本論文擬將討論一地區范圍內一個產業生成和發展的不同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同類產品企業之間,它們同配套企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影響與作用。我們把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分成,“點的企業”、“線的企業群”、“面的企業群”和“板塊企業群”等層次。本研究把我國農村工業企業作為研究的對象的理由是,世界上很少有一個經濟部門如同我國的農村工業,短短的十幾年內在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的地區產生了數十個產值在數億以上企業集團,他們一般擁有幾十到百個子公司和控股公司。我國農村工業用十數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需要用近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研究我國農村工業更加容易觀察到企業的整個發展過程,如同生物學家觀察活化石一般。

二、點的企業

在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和重慶等農村工業發展得較好的沿海和內地省市,都可以發現部分產業在一地區集中的現象。如溫州柳市鎮的低壓電器產業,湖州市織里鎮的童裝產業,江蘇省丹陽市的眼鏡制造產業和重慶市的摩托車產業。從上述產業的發展歷史來看,任何一地區的產業的起始點必定是有一家企業首先成立。我們稱這類在一地區首先出現的企業為“點的企業”。這里“一地區”的范圍可以是一個自然或者行政村,也可以是一個鄉鎮。這里提到的“企業”既可以是較大規模的企業,也可以是被稱為“個體戶”的小企業。這類在一地區范圍內生產一種產品的唯一的一家企業可以被看作是“孤立的企業”。所謂“孤立”是指在這一地區范圍內不存在其他的生產同類產品或者提供同類服務的企業。同樣也意味著這一地區沒有第二個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同它競爭。然而當這一地區冒出了另外一家,或者數家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的時候,“點的企業”的“伊甸樂園”生涯就結束了。

為什么會出現點的企業呢?這同“過剩資源”有關。Penrose認為,在“任何時點上,都有著某些生產資源閑置。企業用這些資源提供的服務來尋找生產機會。”(Penrose/1959年)。生產資源包括固定資本、流通資本、勞動力。我們周圍一般都存在著或多或少可以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或者服務的資源。如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富裕勞動力,以及土地和其他的資源。對于生產不同產品的企業,它們所要求的資源配置是不同的。生產一些簡單的產品,如服裝、零配件等,所要求的資源配置非常低。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很多人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湊合起最低的生產配置來。

建立一個企業,哪怕是五人以下的個體戶,除了擁有或者有能力湊起最低生產資源配置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同產品生產有關的知識,包括產品的生產技術和市場信息。Alchian和Demstz認為建立一個企業的必要條件之一是雇主(企業家)需要“獲取關于投入品生產性績效的更好的信息”。“雇主不僅決定各個投入品生產什么,并且還需要分析哪些異質投入品結合到一起會更有效率。”(Alchian&Demstz/1972年)。除了企業內部的生產技術以外,外部市場信息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家或者合伙人首先需要知道他們的產品賣到什么地方去,賣出去以后是否可以獲利。敢于冒風險也是點的企業能否建立起來的先決條件之一。因為在下決心建立企業,生產產品以前,企業的組建人(未來的企業家)面對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他是否能夠收入回他以及合伙人的投入資金,這在產品出售以前是不容易看清楚的。

然而政策導向也對企業的創立存在一定的影響和作用。除了中央的政策以外,各個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本地政策。同時,由于地方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也有可能對中央的指令做一些有利于本地區的解釋,或者對一些現象故意視而不見。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民營企業能夠在一些地區較早地發展起來,而在另外的一些地區卻不行。(胡定寰/1999、2000和2001年調查)[2]。地區的民風、習俗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在農村工業早期階段,雖然創辦“點的企業”不容易,然而一旦開了工,兼采用一些促銷手段,利潤匯報率是相當高的(徐金良/1997年/張連杰/1999年)。進入90年代以后,由于市場競爭不斷加劇,“點的企業”日子越來越艱難,大部分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的企業逐漸被淘汰出局。主要原因是他們技術和設備落后,交易成本過高,缺乏穩定的營銷渠道以及缺乏有能力的管理人才。目前在我國較發達地區“點的企業”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們或者被淘汰,或者上升到“線的企業群”。

三、線的企業群

“線是由無數的點所組成”。這里討論的“線的企業群”模式,指的是大量的規模和性質基本相同的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在一地區范圍內的集合,也可以說是“點的企業”的大量復制品。

在我國農村,模仿能力和力量往往是促成農村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當第一家企業,“點的企業”,興辦起來,賺到錢以后,立即引起鄰居們羨慕,其中比較“聰明的”人開始學習和模仿。不久生產同類產品的他企業就紛紛在“點的企業”周圍建立起來。

模仿本身就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模仿一種產品的意義是可以大量地節省研制和開發成本。在農村工業發展初期,企業防備他人參入的“壁壘”非常低。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另一方面,人們世世代代同一村落(社區)生活、繁衍,在不同程度沾有血統、親戚、朋友和同學關系,為相互學習、交流創造客觀條件。

鄰居們模仿“點的企業”的先決條件要看能否夠掌握核心生產技術,配置最起碼的生產設備,獲得最低的投入資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如果“點的企業”產品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比較復雜,技術就成為阻礙他人進入本行業的主要障礙。因此,唯有那些技術含量低,生產設備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低壓電氣開關以及簡單的機械零配件等行業容易形成“線的企業群”。

前面提到的織里鎮,當第一家生產童裝作坊(企業)獲得成功以后,周圍的鄰居紛紛起來模仿,很快使得整個鎮布滿了生產童裝小作坊,形成了童裝產業的“線的企業群”。

溫州柳市鎮自從1972年建立了生產低壓開關的“茗東五金電器制配廠”以后,周圍鄰居紛紛模仿。據統計1983年該生產低壓開關企業達1,000多家,生產人員5萬多人,銷售人員10,000多人。一個生產低壓開關的“線的企業群”在柳鎮市形成了。

江蘇省丹陽市司徒鎮在1962年辦起第一家制造眼鏡的鎮辦企業,當時廠里只有幾個工人。20世紀70年代末,司徒鎮下屬的各個村開始竟相發展眼鏡廠,數量從幾家到十幾家不等。到了80年代末,隨著國家放松了個體企業的限制,許多掌握了眼鏡生產技術的工人獨立辦廠,高峰期全鎮眼鏡廠達350多家。

量變會引起質變。雖然“線的企業群”和“點的企業”生產的是同樣的產品,可是二者所處的外部環境是不同的。身處“線的企業群”中的企業為同類企業所包圍,感受到的競爭壓力更大,更迫切,而促使“精明的”經營者為了不被淘汰出局做出各種努力,包括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大市場開發力度。

除了上述激勵因素外,大批生產相同產品的企業在有限空間上的集合也為生存在其中的企業創造一些有利條件,包括:(1)信息優勢。大批企業的集中為他們交流信息提供機會,增加企業的信息量;(2)技術優勢。企業之間相互競爭和模仿成為采用和傳遞新技術的加速器;(3)降低生產成本。信息量的增加使得企業可以購買到更加廉價的原材料和設備;(4)減少產品的銷售成本。隨著地區產品數量迅速增加,知名度日益提高,大量的客商會慕名而來采購,節省了企業銷售產品的運輸成本。(5)降低勞動力培養費用。地區生產擴大以后,勞動力日增,逐漸形成了同類企業的“內部勞動力市場”,熟練勞動力在各企業中的流動,節省了勞動力培訓費用。“線的企業群”進一步發展就上升到“面的企業群”。

四、面的企業群

“面是由無數的線所組成”。大量的相互配套的“線的企業群”在一地區集合的形成了“面的企業群”。因為在“線的企業群”獲得發展以后,企業群本身產生大量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促使滿足這些需求企業在他們周圍紛紛建立起來,同時新建的企業又產生新的需求,逐漸地在這些地區就形成了完善的配套企業群。

為了對“面的企業群”有更具體的認識,下面摘要了筆者的“關于湖州市織里鎮童裝產業調研報告”:

“歷史上的織里鎮是江南著名的蠶桑絲綢之鄉,婦女精于手工。由于地少人多,農村勞動力剩余,該地區的農戶有農閑時外出做小買賣的習俗。從70年初開始織里鎮家家戶戶從事床上縫紉品的生產,婦女在家生產,男子外出銷售。80年代中期織里人改為生產童裝。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全鎮童裝的年產量已經超過1000萬件套。

織里鎮童裝產業起始于家庭式作坊。最初有個別婦女在家中生產童裝,丈夫外出銷售,獲益比較好以后,周圍的鄰居、親戚和朋友紛紛模仿,迅速使得童裝生產在整個地區蔓延開,幾乎每家每戶都投入童裝生產中去了。織里鎮生產童裝的“作坊”(我們認為作坊這詞在這里比工廠更加精確)的規模都很小,平均在雇工人數在15人以下,有30臺以上縫紉機的作坊算大規模了。隨著織里童裝的出名,大批的外地商人紛紛來此地購買童裝。隨著市場交易數量的增加,原有的服裝交易批發市場容納不下交易攤位,不得不逐年增加批發市場。2000年織里鎮的童裝批發市場已經發展到了8個。

織里鎮童裝配套產業開始逐步得到完善。鎮上除了1000多家童裝生產作坊以外,還有布料批發市場,童裝輔料批發市場,繡花作坊,印花作坊,童裝樣品商店,專業的童裝設計和電腦制版商店,包裝材料作坊,縫紉機銷售商店,縫紉機維修門市部們,童裝的打包和托運部門等。這些配套作坊和企業也將近有1000多家。此外,織里鎮還擁有兩個勞動市場,不同等級的飯攤,酒樓,旅店和兩座三星級的賓館。在織里鎮的童裝生產作坊無論是購買材料、生產設備、招聘工人、銷售產品、還是向全國任何一地區發貨,由于配套產業齊全,都不需要走出總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織里鎮一步。”(胡定寰/2000年調查)。

形成配套企業的途徑有:(1)主導產品企業的部分機能外延;(2)外部直接投資建立配套企業。主導產品企業的部分機能外延有兩個方向,一是朝著上游部門,如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產、加工或者銷售;二是朝著下游部門,如增設產品銷售商店,生產深加工產品,或者其他服務行業。

對于生存在其中的企業來說,“面的企業群”比“線的企業群”的生存環境更加優越,絕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區域內獲得滿足。同其他地區同類企業相比,他們競爭優勢更強。“面的企業群”使得大量的配套企業在同一空間上集中,形成了以下的有利點:

(1)有利于節省購買原材料、生產設備的運輸成本和采購時間;(2)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易雙方集容易建立信賴關系;(3)有利對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質量和生產過程進行監督;(4)有利于減少企業的庫存;(5)有利于共同開發新產品、零部件和生產設備;(6)有利于吸收技術和管理人才,大量的企業的集中更加容易吸引各類人才;(7)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勞動力市場;(8)有利于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包括促進了旅館、餐飲、教育、文化事業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在增加稅收以后,也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資金從事公共設施改造和道路建設。

五、板塊企業群

板塊屬于體,“體是由無數的面組成”。“板塊企業群”是在“面的企業群”基礎發展起來的。在“面的企業群”階段,成員企業相互平等,作為擁有完全自主決定權的法人同其他人相處或交易。然而進入“板塊企業群”階段,相對平等被破壞,出現了控制他人的“龍頭企業”與被他人控制的“從屬企業”或者“下屬企業”。

形成“板塊企業群”的主要原因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劇變,激烈的競爭導致企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企業階層”。少數優勢企業憑借實力壟斷了更多的資源,在擴大規模的同時組成了集團公司,確立了他們的龍頭企業地位。他們通過分離下屬部門或工廠衍生出眾多的直屬“子公司”和“孫公司”;采用收買、兼并或者長期合同加工等手段無情地把周圍的弱勢企業歸并到自己旄下。如同經歷了激烈擠壓和碰撞運動后的地殼板塊,出現了象征巨大山脈的企業集團,坐在山脈頂峰上的是龍頭企業,山脈的層和底層是子孫公司,控股、半控股公司、以及依附于他們的零部件加工企業、產品經銷公司或商。那些無從屬的中小企業如同丘陵和低谷。

形成“板塊企業群”象征的企業集團有多種途徑,主要包括自身擴大型、兼并型、品牌壟斷型和政府協作型等。

自身擴大型,是指龍頭企業通過逐漸擴大生產規模以后形成企業集團的。這類企業原先在生產上占有一定的優勢,隨著產品銷路日增,生產規模擴大漸而成為巨型企業。自身擴大型的特點是穩健和漸進性,但需要較長的進化時間。

兼并型,是指龍頭企業采用各種手段兼并其他企業,擴大規模,組建成集團公司。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時期,通過兼并和重組他人企業是擴大自身規模的捷徑。關鍵要看龍頭企業能否建立有效的體系來整合和控制下屬企業。

品牌壟斷型,是指采用打造品牌和建立強大的營銷網絡等方式發展起來的企業集團。這類龍頭企業本身雖然不具備生產能力,但是控制著巨大的銷售網絡,通過提供來料、來樣加工,或者代銷商品等方式控制著大批的中小加工廠商。在競爭激烈,消費者品牌意識較強的市場體系中,采用品牌壟斷的方式也是企業確保利潤的有效途徑之一。關鍵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手段控制加工企業的產品質量。

政府協作型,是指那些通過同政府部門保持親密關系,在政府的傾斜政策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企業集團。各級政府在不同的時期,根據形勢的需要往往會出臺一些傾向性的產業政策。一些龍頭主動或者被動地同產業政策相結合,在政府的支持下發展成為企業集團。

“板塊企業群”的出現并非偶然,受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所支配。當一地區的生產力迅速膨脹,市場機能――看不見得手――已經無法對它們進行有效的協調時,就需要用大規模集團公司下屬的“內部”和“準內部”企業來取代大量的分散的中小獨立企業,用集團內部的計劃的生產來取代“由市場組織的生產”(錢德勒/1987年)。

從管理角度來看,企業集團可分為“企業階層型企業集團”,“松散型企業集團”和介于二者之間的三大類型。

“企業階層型企業集團”的組織結構圖如同金字塔。塔尖部分是龍頭企業――集團總公司,下一層由直屬子公司、控股公司和簽訂長期合同供貨企業組成。下面還有在第二層企業掌握的下屬企業。企業層與層之間的控制關系可以往下延伸到若干個層次。“階層型企業集團”主要適應于產品技術含量較高,需要采用組裝流水線和較多零部件的行業。

“松散型企業集團”同“階層型企業集團”相比,成員企業之間的約束比較松散,有的僅僅存在加工或者銷售關系中。有些企業加入集團的目的僅僅為了借用集團公司品牌和銷售網絡。成員企業為了獲得授權,必須向龍頭企業繳納一定的會費,或者忍痛低價將產品讓龍頭企業收購。“松散型型企業集團”一般適用于生產工藝和流程比較簡單,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產品需要大力宣傳促銷手段的行業。

第三種企業集團既有企業階層型企業集團的組織構造,又具備組織產品銷售機能的企業集團。這類企業集團的優點是,龍頭企業也可以通過較小的投入獲得較大的利潤回報,不足之處是如果放松產品質量管理,容易影響整個企業集團在外的聲譽。龍頭企業控制外部企業產品質量并非一件容易事。

一地區在形成“板塊企業群”之后,會擁有比“面的企業群”更大的優勢,包括:

(1)增強企業協作功能。在一地區出現若干個相互競爭的企業集團之后,大部分的企業被聚集到各大企業集團陣營內,在龍頭企業統一計劃和指揮之下從事生產和其他活動,企業之間協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交易成本更加節約。

(2)提高市場的開發能力和效率。同中小企業相比,企業集團的營銷渠道更加強大,品牌宣傳和促銷力度更大。

(3)有利于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同分散的中小企業相比,企業集團更有能力購買價格昂貴的檢測設備,在核心部門采用先進的專業化的加工機械和設備。龍頭企業可以通過派遣技術指導,開展技術培訓的方式幫助下屬和協作企業提高生產技術。

(4)有利于新產品的開發和縮短開發周期。龍頭企業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產品開發活動。由于這項工作是由龍頭企業領導,企業集團內部進行,即使是復雜的產品,同樣也可以節省資金和時間。

(5)有利于向銀行和社會融資。龍頭企業信用度較高,容易吸收各方面的資金。同時,他們也可以為下屬或者長期協作的中小企業作擔保,方便銀行貸款。

(6)有利于吸引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我國目前高層次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仍然非常緊缺,同一般企業相比龍頭企業對于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7)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開拓國際市場需要有專業人才、信息和銷售渠道。同一般企業相比,集團公司開拓國際市場的力量更強大。

(8)有利于開拓新領域,朝著多角化的方向發展。凡是產品都有生命周期曲線,為了避免陷入末途,企業必須在鞏固現有產品基礎上,不斷創新,開拓新領域和新產品,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企業集團的優勢在于擁有人才、技術和資金從事各項研究和開發活動。

六、板塊企業群的移動及其對區域的影響

一地區形成了“板塊企業群”以后,如果沒有發生突變,如企業集團重大決策失誤、金融危機、戰爭、重大宏觀政策變化和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在相當時期內可以保持持續和穩定的經濟發展。

然而,“板塊企業群”也不可能保持一陳不變。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周期,“板塊企業群”也不例外。當“板塊企業群”進入生命周期的中期階段以后,企業群的效益開始下降,管理機制也不像以往那樣了。此時,企業群進入分化期。龍頭企業或部分下屬企業為了持續發展開始向外尋求發展。這時可以采取的戰略有兩種,一種是擴大產品的銷售對象,另一種是向其他地區或產業部門轉移。前一種情況主要發生在部分控股和協作供貨企業當中,他們開始逐漸向集團以外企業,甚至向集團的競爭對手提品或服務。后一種情況是出現區域板塊的龜裂,“板塊企業群”中的部分或者所有企業向其他區域漂移。這種實例非常之多,如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的一些農村工業企業去國外建廠。

企業板塊漂移形式有多種,主要包括:(1)企業集團的部分機能外移;(2)企業集團的總部外移;(3)企業集團總部和部分下屬企業外移;(4)整個企業集團外移。

企業集團的部分機能外移是指企業集團的部分職能機構或者下屬企業遷移到其他的地區去。職能機構包括銷售部門、新產品研發部門,產品組裝線等。部分機能外移的原因是有:(1)更加接近銷售市場;(2)更加接近技術、管理和外貿易人才市場;(3)降低產品的運輸成本;(4)更容易獲得市場信息;(5)降低生產成本和(6)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

在同主要銷售市場分離的情況下,企業集團為了進一步加強同市場的聯系和監控,在必要時可能把主管銷售的部門或子公司搬遷到主要市場所在地。在企業開發新產品需要大量高級技術人才,而集團所在地的環境同較差時,有可能把產品設計和開發部門遷往條件較好的大都市。在產品體積過大、或者精密度過高不宜長途運輸,或者消費市場對外來產品加征歧視性高額稅收,施加以非稅收限制時,為了爭取或者維持巨大產品市場,也有可能把裝配線搬遷到接近市場的地區。身處競爭異常激烈環境中的企業集團,為了盡快獲取市場信息,對信息作出最快的對策,也有可能把決策部門搬遷到信息源集中的中心城市。其它原因有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把加工部門遷移到原材料產區或者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地區等。此外各地方政府的企業政策和稅收方面的差異也是促成企業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工業在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加國家和地方財政以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做了重要的貢獻。但許多研究也表明,各地區農村工業發展水平不平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工業遇到的困難多,效益差,普遍存在產品技術含量低,市場開發能力不足,公害嚴重,缺乏有效開發國際市場的手段與人才等問題。下面就運用“板塊模式”理論推動農村工業發展和提高農村工業資源配置效益提幾點建議。

1.抓緊各地區農村工業園區的建設,盡快地把分散的企業集中到工業園區內。建立工業園區的目的是可以大量節約公共工業設施的投入,包括用于道路、能源、排污、通訊等方面的建設費用。有利于政府的統一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對于企業本身來說,也有便于相互交流,協作,增加信息獲得渠道,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力培養費用。

2.促進配套產業的形成。在農村工業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地區,要把重點工作放在配套產業的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包括土地、稅收和融資政策,鼓勵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向上游(原材料,加工機械設備)和下游(深加工產品、流通業)方向延伸。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也要注意優先吸引同地方主導產業配套的企業。

3.為建立企業集團,加快資源向規模企業積聚和集中創造有利條件。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為了增強農村工業的競爭力,需要加速培養規模企業。企業集團的作用在于把分散在各中小企業的力量集中起來,充分發揮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規模優勢,在保持和擴大現有的國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4.采用有效的途徑來加強農村工業的東西合作。農村工業的東西合作是國家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西部地區農村工業的發展做了一定的貢獻。“部分板塊移動”是促進東西地區農村工業共同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它的意義在于,可以使遷移到西部地區的企業繼續保持同東部地區的緊密聯系,背后有實力強大的企業集團做后盾。使得遷移到西部地區的企業在獲得成本較低的原材料、能量、勞動力和以及廣闊的市場同時,還可以不斷地從“故鄉”--東部地區獲得新的資金、信息、技術、人才和市場需求。這些企業的發展有利于帶動西部地區農村工業整體實力提高、迅速擴大規模和增加企業效益。

參考文獻:

(1)AdamSmith,《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社,pp.1~12,1997年。

(2)KarlMarx,《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p.358~372,1975年。

(3)R.H.Coase,“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4,pp.386~405,1937.

(4)O.E.Williamson,“MarketsandHierarchies:AnalysisandAntitrustImplications,AStudyIn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Thefreepress,NewYork,pp.9~10,1975.

(5)G.B.Richardson,“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EconomicJournal,82,pp.883~896,1972.

(6)DevidTeece,“TowardsanEconomicTheoryoftheMultiproductFirm”,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zation,3,pp.39~63,1982.

(7)E.Penros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Oxford,pp.102~110,1959.

(8)A.Alchian&H.Demsetz,“Production,I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62,pp.777~795,1972.

(9)A.Chandler,“TheVisibleHand”,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pp.1~8,1977.

(10)胡定寰,伍繼濤,胡灝,“豐田汽車集團的發展及其對周圍農村的影響”,《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刊登)。

(11)溫州市志編纂委員會,《溫州市志》,pp.1043~1047,中華書局,1998年。

(12)溫州鎮志編纂委員會,《柳市鎮志》,pp.18~43,黃山書社,1998年。

(13)關瑞捷,“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半世紀的中國農業》,南方日報出版社,1999年p.158~165。

(14)石壘,“鄉鎮企業過去二十年的增長因素”,《社會科學(滬)》,1999年第2期,p.4~5。

篇(7)

【摘要】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先導性產業。房地產價格的討論一直都是熱門話題,影響房價的政策因素主要在于國家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國家公共住房政策等方面。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因素,并以實際出發分析了房地產現狀及其形成原因,就政府如何從根本上抑制房地產價格提出建議。

【關鍵詞】房地產價格波動政策因素建議

在房地產價格的構成中有一部分來源于土地開發和房屋建造所形成的價值,另一部分來源于土地租賃的資本化收入。房地產價格包括總成本和利潤兩部分,房地產總成本是指企業在開發建設和經營房地產過程中所投入的總費用,一般包括地價、土地開發費、建筑安裝工程費、稅金、利息和其他費用分攤。房地產價格受總成本影響

很大。從總成本的變化潛因來看,政府政策是引致價格上漲的重要誘因。

一、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主要政策因素

1、國家金融政策

(1)銀行信貸對金融信貸的管理、對按揭首付比例的規范、對社會保障住房開發的相關優惠等措施對遏制炒房、保障住房和限制開發具有重要影響,從而波及房地產價格走勢。比如對于按揭首付的規定,分面積和購房次數來決定首付數額比例,對于大面積住房和二次購房要支付較高的首付款,從而限制投機和盲目消費。

(2)銀行利率。存款利率的調整直接影響到房地產投機行為,投機的減少帶來成交量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導致房價漲幅的回落,這一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炒房熱,從而推動了房地產價格的理性回歸。

(3)貨幣政策。由于銀行信貸和外資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同樣是房價上升的重要原因,直接后果就是大量銀行信貸及民間資本流入房地產業,而這個過程有其背后的制度原因。首先,在強制結匯制度下,外匯占款導致基礎貨幣大量發行,并且由于人民銀行對沖能力有限,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其次,投資渠道有限以及其他各種原因,導致儲蓄率過高,大量貨幣資產以儲蓄的形式存放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內;最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一段時間內偏好性的扶持該行業,加之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質,促使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迅速攀升。

2、土地調控政策

首先,土地出讓價格是房地產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價格與土地價格密不可分。地價指數與房地產價格指數也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方面地價水平受房地產價格和房地產投資力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房地產價格和房地產投資力度也受土地價格的影響。其次,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式的規范對土地價格產生影響。最后,土地利用用途管制與監督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也很大。

3、政府公共住房政策

當前房地產業的癥結在于政府未對房地產業進行合理區分,房地產的定價全部依靠不成熟的市場機制。作為消費品的房地產和作為投資品的房地產混同在一起無法區分,居民的居住權在開發商、地方政府以及外資等各方面寡頭利益的博弈中無法得到保障,政府必須承擔起保證居民基本居住權的公共責任。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政策必然會導致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從而成為影響房價的重要的因素。

4、稅收政策

稅收手段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它通過稅種和稅率的變動來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一般來說,住房領域涉及的稅種主要有房地產開發稅、契稅、營業稅、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房地產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等。這些稅種的可能影響到房地產發展的每個環節,從而限制其成本,造成價格變動。

5、城市規劃政策

城市發展規劃對房地產價格都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城市規劃中的規定用途、容積率、綠化率、建筑高度等指標。

6、國家收入分配政策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決定了其實際購買能力,進而決定了居民住房消費能力。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將使居民用來購房的資金增加,同時也使居民有了改善居住水平的愿望,這樣就刺激了對房地產的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房價的上漲。因此,房價水平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應呈現出正向關系。

二、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政策缺失導致的價格波動

1、土地供應政策

政府逐步放量推地,土地供應總量有所增加。與2007年土地市場頻現“地王”不同,2008年土地市場卻異常冷清,“流拍”、“退地”成為全國土地市場的整體表現,這是整個房地產市場萎靡所帶來的結果。

國家統計局2009年公布的第一季度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比去年同期回落28.2%,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8.2%,銷售額同比增長23.1%;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資金來源額度同比增長9.2%;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下降1.3%,購房景氣指數下降至94.74。從數據不難看出,房地產市場低迷態勢還在延續。

通過比較土地交易價格和居民住宅用地價格發展的趨勢,發現其相關度是很高的。土地價格受政策和經濟的影響波動比較大,住宅用地更是如此。

2、金融與貨幣政策

2008年下半年,國家連續5次降低貸款利息,5年以上的貸款利息降低1.89個百分點;為了鼓勵住房消費,將購買普通住房的貸款優惠利率由基準利率的0.85倍下調到0.7倍,使利用按揭貸款購房者節約了較大的利息費用。2009年3月,政府確定了2009年的房地產政策將從五個方面進行改革,進一步減免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費,全國各地方政府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又相應出臺了眾多促進房地產穩定的相應措施,但目前房地產價格變動并未取得房地產市場維“穩”的要求和政府調控的力度。

3、政府管理缺陷

(1)國家宏觀政策實施管理缺陷。從國務院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土地儲備制度到現在的10年多時間,各地成立了2000多個土地儲備中心,縣級政府幾乎都有土地儲備中心。相比之下,國務院規定的廉租房制度從提出到今天也有10年了,291個地級市中尚有70個城市未實施廉租房制度。2009年國家將“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民生”列為首項任務,表示3年內中央財政將投資9000億元用于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等相關保障住房的建設方面。然而,如此反差說明國家在對房地產市場的管理中確實存在著制度缺陷。

(2)地方各級政府管理的不當。特殊的土地產權制度決定政府對房地產進行干預的必然性。地方政府既是房地產市場最直接的管理者,又是房地產發展的受益者,這種雙重地位決定房地產經濟運行中地方政府行為的內生性。房地產價格與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偏離,與地方政府不當干預或過度干預所導致的政府職能失靈分不開。

(3)區域房地產壟斷。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房地產這一特殊商品在各個地區之間是不能流動的,同時,由于房地產尤其是住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他們往往會將購房目標鎖定在某一區域內,這樣,只要開發商不到另外一個區域去開發房地產,某個地區的房地產商與其他地區的房地產商就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在只與鄰近開發項目的企業進行競爭的情形下,只有少數企業間存在競爭,房地產的市場結構就是寡頭壟斷,寡頭壟斷的必然結果就是價格高額。

(4)宏觀經濟環境不穩定。近期宏觀環境的不穩定首先來自于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導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趨于衰退,世界市場大規模萎縮,全球資本市場都出現了連續暴跌和巨幅振蕩,目前金融危機已經明顯向實業領域蔓延,各國政府紛紛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干預措施。但人們對世界經濟何時走出衰退陰影仍持悲觀態度,美國次貸危機預示著房地產市場風險將更加突出。

三、克服政策缺失的主要改進措施

1、取消價格雙軌制

價格雙軌制仍然在土地轉讓市場中大量存在。導致這一問題的最終根源并未解決,同樣的商品只要在市場上存在兩種價格,運用各種方式找到政策漏洞的人就一定會出現。只有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協議出讓土地方式,才能真正還市場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至于危改拆遷、國企改造、基礎性設施等具有公益性的開發項目,應盡量避免非公開的土地轉讓方式。

2、簡化行政審批環節,降低交易成本

政府對房地產開發項目實施如此嚴格而繁瑣的監管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一種體現。審批中的大部分環節可以通過市場來加以檢驗。政府需要做的是在開發前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質、信譽情況進行審查;在建設中及建筑完成后進行嚴格的質量驗收。并且嚴格規定每一個必須進行的審批環節所需要的具體時間,超過期限可以提出申訴索取賠償。

3、改進稅收政策

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要求,迅速推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搞活流通擴大消費和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穩定就業等政策措施。一是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房地產稅收制度。二是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推進稅費改革。采取減稅、退稅或抵免稅等多種方式減輕企業和居民稅負,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增強微觀經濟活力。三是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穩定房地產投資,推動房地產業平穩有序發展。

總之,雖然房地產市場還處于一個發展階段,但其對于國民經濟的貢獻巨大,此外,由于房地產行業涉及行業較多,一旦房地產行業不景氣,勢必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而針對目前狀況,首先,在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各地方政府應將措施落到實處;其次,國家應該調整房地產產業機構,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再次,加強社會的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地方房地產管理部門、新聞媒體的監管;最后,提高居民在房地產市場中的消費意識。

【參考文獻】

[1]王國軍、水杏:房地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04(8).

[2]劉允洲:土地拍賣導致房價攀升[J].新財經,2001(12).

[3]牟小蘇:高房價與現有土地供應方式無關[J].中國經濟周刊,2006(23).

[4]岳曉武、小映:地價上漲是房價上漲的結果而非原因[J].中國土地,2006(11).

[5]張紅、文誕:北京商品住宅價格變動實證分析[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1(3).

[6]肖元真、德鈞、勁生:世界各國調控房地產業做法與啟示[J].學術,200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后入清纯学生妹|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在线天堂中文最新版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9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 插一插射一射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韩国毛片|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亚洲av无码久久|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亚洲日本va午夜蜜芽在线电影|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欲色欲色天天天www|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app| 中国女人内谢69xxxx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熟女无套高潮内谢吼叫免费| 奇米影视888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2018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颜射内射中出口爆在线|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990531|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欧美精品videosbestsex日本| 欧美情侣性视频| 性一交一乱一伦|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20分钟| 日韩精品射精管理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二三区免费 |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