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2: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科類工業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所職業技術學院主要以培養“高級藍領”為主,優勢專業是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等,校內有大量的數控加工中心、機床、注塑機等。生源是初中生,進來后先讀三年職高,一部分畢業,另一部分經過考試,再讀三年專科,畢業時可申請職業技師資格。該學院的技師資格評審標準是產品自己設計、主體模具自己開發,參與做出樣機。
那天,學生是扛著模具、拿著樣機來參加評審的。
當時,我們學校的畢業答辯也剛剛結束,相比之下,我直冒冷汗。雖然他們學生的草圖沒我們的漂亮、樣機沒我們的悅目,但他們的模具比我們的草圖更實用、樣機比我們的模型更有說服力。
會后閑聊,該學院的負責人對我說,劉老師啊,我們沒法和你們比,我們是專科,玩概念、玩藝術,玩不過你們,我們只能來點實在的。
我聽后無語。
現實情況是,他們的“專科生”早就被各類中小型企業“搶購一空”、而我們正在為“本科生”的就業率“絞盡腦汁”。
從業多年,一直困惑,什么是工業設計?它的殺手锏是什么?它的價值在哪里?
先看教師。
自己在綜合性大學任教,校內整個工業設計專業教師活得都很郁悶,大學最受尊敬的人是誰?是那些有著一堆國家基金、每年發表數篇SCI、EI、ISTP論文的科研“牛人”。
工業設計呢?連個申報課題的口子都難找,報自然科學基金吧,偏文;報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吧,偏理,兩邊不靠。
工業設計發篇論文也不容易哦,被各高校期刊目錄認可的工業設計類期刊,幾乎沒有,勉強有兩本,一本是《裝飾》,還偏藝術;另一本是《包裝工程》,又偏理工。別忘了,這兩本期刊背后,還有全國數千名工業設計專業教師在排隊等候呢!與其兩邊不靠,不如偏工,畢竟理工科課題廣、期刊多。
再觀學生。
論文摘要:在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如何將基本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滲透給學生,目前是個模糊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直接沿用工科專業所開設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材料力學、金屬工藝的教學方法來對待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教學顯然不再適用。因此,要進行改革。要根據專業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符合專業發展需求的、學生可以方便接受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專業的深層次發展以及學生能力的提高。
工業設計專業是結合了藝術、人文、歷史、經濟、工程技術等學科,著重研究人—產品—環境—社會等關系的一個復合型學科。近年來工業設計專業得到快速的蓬勃發展,根據統計資料,在全國已有超過一百所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學科,有超過四百所院校開設了設計類學科,但在基礎研究上,特別是系統的教學研究上相對滯后而無法滿足日益發展需求的設計教育狀況。工業設計是工、文、理兼容的學科,學科跨度大,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式均有別于其他專業,因此對教學的形式研究尤為重要。要使教學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標培養的要求,就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適合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
在基礎教學中,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知識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實用化的一個保證。因此,機械原理基礎知識,機械零件基礎知識,材料力學方面的基礎知識,金屬材料特性及工藝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非金屬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礎知識,應該對學生有所滲透和講解。這些內容對工業設計專業,應該是必備的。不然,在紙面上完成了造型設計之后,要進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應用,將會舉步為艱。對于學產品設計這樣一個方向,表現的就更加突出。產品設計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術要素、市場環境要素、審美形態要素。由此可見,技術要素(主要指工程技術)是本學科學生培養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長期以來,工程技術含概的各個分支課程已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傳統教學模式,即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類教學辦法。對于由藝術類招考錄取的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是不適用的,因為藝術類考生無論是數學知識還是邏輯思維都相對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體裁衣。即根據專業的特點和需求,在教學方法上創造一種適合于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的滲透。
1、方法合理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術基礎是輔助造型基礎課程的一個知識面,因而在開展造型基礎課程的同時,滲透工程技術基礎知識,使造型基礎課題在方案設計,模型制作,市場推敲一系列環節中順利完成。這樣,不但不會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產生,反而會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好奇心理,有強烈的沖動去了解,去實踐,從而將知識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效果自然產生。
在我帶過的造型基礎課程中,有一部分課題是這樣布置的。觀察身邊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結構特征和運動關系,制作一動態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穎,選材恰當,運動關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實用性。該課題要求在四周內完成。前期,老師統一組織學習相關的知識點(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分解課題開展的步驟。接著,分組(課程組老師全部參與)審閱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學生必須將方案做細。方案通過之后,著手模型制作。這時,學生的選材,加工都是自主進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藝問題,運動關系問題,裝配問題,有老師和實踐制作車間的師傅共同指導。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作欲望都得到了提高,課題完成的很順利,質量也不錯,個別特用心的同學制作出的模型還很有價值。在最后的課題評價中,學生的探究意識仍不減,還希望老師給予更多的意見。
由此看來,好的教學方法確實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點問題巧妙處理
第一通過案例分析引出相關的知識點。
從實際出發,以典型的產品設計為案例。譬如手機的翻蓋和滑蓋設計,這兩種類型的手機在外型上看,都是有兩部分裝配而成。從運動關系上分析,翻蓋手機允許有一個旋轉的運動關系,且旋轉運動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后,要求有適中的自壓緊狀態;滑蓋手機允許有一個移動的運動關系,且移動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機蓋關閉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狀態。通過分析,可以馬上給學生引出幾個工學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壓緊”、“回位”等。如果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來講解,可能會給學生講的一頭霧水,但是通過實際產品的應用,學生們就會馬上有所聯系,進而理解這些概念,并且領會處理的辦法。
第二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動畫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問題,通過一個案例了解了一種形式,要想把這個概念涉及的種種類型以及應用一一講解出來(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會引起學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枯燥的板式教學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通過形象的動畫演示,學生本身就會有一種興趣,且理解起來又直觀。所以這種教學形式既能生動地表述既抽象又無味的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大學習的信息量,可謂一招多得。
第三動手實踐過程中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
模型制作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要選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辦法。如果是動態模型制作,又會選擇不同的傳動關系。如此多的問題,如果是老師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會非常之大,如果學生不主動問的,可能問題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最好是提醒同學有一種主動探討,主動查閱資料學習的精神,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堅韌精神。對于自身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再來請教老師和師傅。此舉在我的授課過程中不斷嘗試,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結束語
工程技術基礎教學可以說是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做到師生雙方的愉快學習,是筆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外,還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強調教學效果,運用新技術手段加強教學內容的可視性、可傳性、可用性,從而建立一套針對設計專業特點的教學體系。以上是筆者在多年的工程技術基礎授課過程中積聚的一點教學經驗,希望能夠給同行帶來一點啟示。
參考文獻
1柳冠中.建立"人為事物"的概念(M).99設計教育論,大連:大連人民出版社1999.10
【基金項目】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質量工程項目:高校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法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Y13034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42-02
工業設計近年來在我國的發展相當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促進企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提高我國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但是,這種欲速則不達的發展狀況也給工業設計專業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瓶頸,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出現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拋開本國國情,完全照抄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工業設計人才與企業的要求不相符,與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工業發展模式脫節。從國家的生產力發展來看,教育決定成敗,如果在學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將阻礙國家前進的步伐。如何培養出社會急需的工業設計人才,為區域和地方經濟更好的服務呢?這就需要院校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走向“中國設計”培養出更多可用的適時設計人才。
一、我國當今工業設計教學模式現狀
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可嘉,在參加的國際上的設計大賽上屢獲佳績,但是從國際的角度對比,我國的工業設計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目前國內只有個別院校的設計專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數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水平依舊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上。國內大多數高校工業設計教育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根據工業設計專業的依附院系,國內的普遍現象是將工業設計教育分為兩類:“工科型”和“藝術型”。一般而言,“工科型”工業設計教學計劃中的工科課程和藝術類課程學時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數學、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等;再設置一定學時數的美術課程,如:素描、色彩、平面與立體構成等;同時再開設一些諸如表現技法、人機工程、課程設計、產品設計方法學、工業設計工程基礎、產品系統設計、產品開發設計等課程,形成所謂“具有工科特征”的工業設計教學計劃。將“機械知識”和“藝術知識”盲目地結合,“走馬觀花式”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使學生處于尷尬的境地,學生畢業之后從事設計工作經驗不足,從事機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識的學習學生也基本是應付考試。這種局面造成學生學習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學生因此而對本專業產生逆反心態。四年下來,學生只學會了畫效果圖。
2.教學資源不能共享
很多綜合性的高校將工業設計專業設置在機械學院,機械專業是國內較成熟的專業,其擁有豐厚的教學資源和完善的實驗室;工業設計專業在教學中師生的一些設計成果需要通過機械的知識來實現,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可設置諸如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基礎之類的課程,但是涉及到實際課題項目的設計開發中卻不能將設計理念和機械知識結合應用,并通過機械實驗平臺展示設計成果,這就導致工業設計專業在機械學院顯得比較另類,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這一集體。
3.教育與產業脫鉤
工業設計是跟企業產品的生產、制造緊密聯系的學科。教學的目的是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而我們在工業設計教育的過程中,政府投資建設購買的設備在教學中卻閑置不用。設計與制造業的不對接,造成高校中設計教育脫離實踐、紙上談兵。教師無法將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反饋給學生,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低靡。由于缺乏實踐的支撐和引導,大量虛設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題目成為教學重點,造成學生自我封閉、主觀臆斷,缺乏市場意識、人因意識、工程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動腦與動手能力差,培養出的學生不具備實際的設計能力[1]。
4.部分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發展不夠完善
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變而來的,是歐洲國家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我國部分藝術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學機制,即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由教師牽頭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項目小組進行實踐教學,這一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工作室是藝術設計教育的一種形式,以某個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為基礎,由授課教師組成學科方向的師資團隊,具備一定的研究、設計、開發實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科研并行工作[2]。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建設參照相近學科,重視學科平臺建設,教學體系嚴謹、管理規范,人員、設備、場地配置有序,具備設置工作室的條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問題表明,用傳統集中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適應當今產業升級背景下工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對國內外對設計教學方式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把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引入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或許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二、導師制的教學機制特點
導師制是工業設計教學的新機制,是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它有別于傳統的集中教與學的封閉式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當今新時代產業轉型背景下已經完全不適應,甚至可以說它埋沒了學生學習設計的才華。導師制的教學模式打開了設計教育的新局面,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導師對自己所帶的學生進行理論的系統性知識傳授之后,學生隨之投入到課題項目之中檢驗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
2.術業有專攻:學生可以根據的興趣特長,選擇某導師的課題項目,系統性的完成實踐任務,為學生就業和工作選定方向。
3.學習目標明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有充實感: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數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四年下來他們感到迷茫,認為學無所獲;而導師指導下的教學模式能給學生帶來緊迫感和責任感,增加學習過程中的充實感。
4.能夠因材施教,提供一對一輔導: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以班級形式集中教學,不容易發現學生的特點和優勢,以同一種模式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耽誤學生的“成長”;而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況,因導師在教學、科研中帶的學生較少,導師在每個學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輔導,針對特定的學生進行取長補短、因材施教,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導師制的運作模式
導師制的運作模式在教學的形式上采用開放式,將課程按照專業方向設立若干模塊,由課程負責人管理某一課程模塊,并負責組建課程研究資料以及專業方向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撰寫及實施。課題來源是根據企業的需求,對企業當前的生產問題,提出課題解決的要求,以課題為中心展開的專業教學。
(一)導師制必須有完整的執行條件
導師制的實行必須具備充足的生源、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固定的設計業務來源以及完善的設計實驗設備和場所。這些是實施該機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與學校的實驗室相互融合,實現資源平臺共享,才能使教學工作順利運作。
導師制模式的執行前提必須具備充分的資源:
1.完善的實驗室,包括實驗設備、實驗室管理人員、實驗操作員: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必備條件,只學習設計理論,沒有實踐的檢驗和應用就違背了教育原則,也與包豪斯設計教育的經驗和指導性的法則相悖。
2.較強的師資教學和科研能力:這一“軟件”的建設是設計教育質量提升的法寶,可以無形中給學生帶來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需要將這種“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任教”的教師給予企業培訓或者提供深造的機會,或者實行國內院校之間合作,聘請優秀教師來校任教或作為學科帶頭人。
3.明確的研究方向,才能與市場銜接,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建設具有特色的設計研究方向,可以結合當地的產業,如廣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車產業基地,可以將皮具設計和汽車設計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并盡量做到與這些企業搭建開發平臺。
4.持續充足的項目支持:項目的來源需要教師有廣闊的人脈關系和對外溝通合作交流的能力,這也是專業建設中不能急于求成的過程,專業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對導師量身制定課程:除了給所有學生設置通選的公共專業基礎課程之外,還要按導師自身的研究方向進行模塊化設置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專攻的方向。如設計美學這一課程可以讓所有方向的學生必修,學習設計與藝術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則,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及藝術美感的表現能力等;如產品設計這種課程限定專攻研究產品的學生修讀,學習產品設計的原理、方法、產品的結構設計等知識。這種課程的設置方法具有針對性和明確性,而且又易于與市場企業對接。
四、導師制教學管理體制
傳統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課,學生學好學壞老師很難一一照顧得到。這種方式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無效,只有讓學生跟從導師參與到實際的課題項目之中,并由導師進行一對一指導,才可以使他們在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檢驗。
工作室導師制模式的授課方式決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機制,執行過程如下幾點:
1.實行包干到戶,責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位導師設立1-2名學生為導師助理,協助導師進行相關課程的教學和課題項目研究。
2.設立導師業績考核標準。以課題項目作為支持的教學模式會給導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和唯一途徑。教學質量提高了,師生才有能力承接課題項目。如此形式就要求導師在課題項目和教學質量上要取得雙豐收。對業績考核較好的工作室給予經濟獎勵,用于學術經費資助。
3.導師經濟創收開放性管理。因需要實踐項目的支持,所以在經濟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門與導師簽訂保證書,主要是在教學成果,科研課題等方面的承諾,獲得科研項目的大部分經費由導師自由支配,經費的使用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項目成本費;
②項目和教學所需的設備購置費;
③參與設計比賽及各種獎勵費;
④開展學術交流費;
⑤成果轉化及專利申請費;
⑥參與項目的師生酬勞;
⑦師生參與專業培訓費;
⑧學術論文及作品發表費。
[摘 要]畢業設計作為本科生四年學習生活的總結,是整體培養計劃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設計教育進行改革的今天,畢業設計環節也應該有所創新,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需要。本文以工業設計教育跨學科改革為基礎,探討畢業設計與跨學科聯動的可能性,提出畢業設計發展的新趨勢,總結具有實踐意義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畢業設計 跨學科 多元化 創新性
一、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創新性與交叉性并存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設計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相關產業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著創新設計的發展及其帶來的價值。這意味著所培養出的創新設計人才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做出精準快速的反應。這些變化對工業設計的畢業設計提出了更高、更綜合的要求。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一個檢驗;是對其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的考查;是學生集中精力,綜合所學精華而進行的完整匯報。同時,畢業設計不僅僅停留在檢驗學生的過往所學知識,還是探索產業發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創意的主要著力點,在畢業設計中,引導學生進行產業探索性設計,以前瞻性作為設計命題的出發點,可為產業界提供更多設計發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討在綜合性大學為背景的跨學科聯動模式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進程,并從過程中分析畢業設計的發展方向,根據趨勢確定改革措施。從各個專業院校設計學科畢業設計展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院校畢業設計的指導理念與傾向不同。畢業設計是學院自身對設計教學定位、發展重點和培養方向的一次綜合體現。綜合性大學具有學科體系完整,文理藝工等學科可相互支持的優勢,結合跨學科聯動模式進行畢業設計是培養創新性設計人才,促進學科發展的契機,也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綜合性大學的知識體系為背景優勢,倡導跨學科、跨專業進行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趨勢:畢業設計發展新方向
時代在變,以實踐為導向的畢業設計也在發生著改變。很多院校都意識到了這點并積極的進行著有意義的嘗試,在這里我們總結畢業設計發展的新趨勢,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論基礎。
1.以國家相關產業發展為支撐,面向產業提供綜合設計服務
工業設計教育是與產業發展連結極為密切的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產業界內多被要求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畢業設計不僅是學生能力的總結,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加強應用研究,以服務求發展,體現交叉特色,能夠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從選題、設計、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環節中能夠全面的體驗到完整的設計流程,這為未來的工作提供了實踐訓練的機會。學生應及時的了解國家相關產業發展的態勢,才能更好的把握重點,抓住發展的機會。綜合性大學的發展不僅要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還要承擔服務社會的職能。在進行畢業設計選題期,就要求學生立足社會的發展,了解產業發展趨勢,以其為方向指引,選擇具有實際意義的設計選題。如近年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圍內已被廣泛重視,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清潔能源對于中國的發展及經濟轉型具有戰略性意義。與清潔能源產業相關的工業設計是產業發展的前沿性內容,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之一。以此為依據,可以避免學生大量在做綠色設計,但卻只是空洞的談環保而缺乏實際內容。將選題落實在清潔能源后再選擇表現的載體,這樣能夠切實的落實國家產業發展與學生畢業設計之間的聯系。同時,該類型選題可以借助綜合性大學的理工科優勢,與其他相關專業做聯動。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晰的掌握如何去關注國家產業發展,如何將國家的發展重點與個人前途相聯系,幫助學生找到發展的方向,有助于就業及個人發展。
2.具備國際視野,兼容多元文化
通過畢業設計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四年學習的基礎上,拓寬個人視野,從多元文化中汲取靈感。建議學生關注國際性設計問題,打破思維的局限,提升設計的高度。這有助于讓學生避免陷入常規的畢業設計選題中,更好的進行創新性設計。如畢業設計的課題可以關注北歐的自然與傳統、東亞的哲學與美感、美國的商業與技術、德國的嚴謹與創新,這些關注將大大拓寬設計視野,啟迪設計實施的思路,也將增加挑戰性。同時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業設計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在畢業設計進程中強調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視角進行畢業設計才能找準選題,并更好的將其表達出來。綜合性大學一般多與國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可以借助此項優勢,為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使學生并不將眼光只局限在本專業中,在與其他專業的交叉、學習過程中建立開放式的知識結構。
3.設計表達的探索性、創新性
畢業設計的創新性與探索性能夠代表一個設計學院的教學方向與特色,應以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為依托,將設計與機械、工商管理、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探索更多的設計實現的可能性與實現路徑,為設計發展注入新的變化。例如在工業設計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期間可以與機械專業的學生合作,互補所短,發揮各自專業特長,將其選題從形式到內容都完整實現出來,學生在進行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專業差異性所帶來的好處,能夠更深層次的了解團隊合作在工業設計中的重要性,也能夠更多角度的了解技術與設計之間的關系,這對未來的就業及個人發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另外,回顧傳統工藝,尋求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之間的契合點也是畢業設計表達探索與創新的重要方式。
4.滿足就業方向與市場需求
畢業設計與其他課程設置的區別在于它是學生在本科學習過程中的最后一個學習環節,很多同學在做畢業設計的同時進行著兼職、找工作等活動,這對畢業設計的完成是一個障礙,也是無法輕易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在進行畢業設計時教師與學生轉換思路,不簡單的將畢業設計看成是一個教學環節,而看作是連接學生學校生活與社會工作之間的橋梁,不將兩者對立化、矛盾化,這樣能夠緩沖學生的就業壓力對畢業設計工作的影響。指導教師可以建議已就業或有就業意向的學生在選題時,以其工作內容為出發點,發散思路去確定選題。除此之外,教師也應以當下的專業就業方向與市場需求為考量,引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環節,重視就業方向與市場需求,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提高就業率。
三、措施:畢業設計改革的新方案
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設計類院系應依托本校的發展優勢,結合專業自身特色,探索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其中跨學科的聯動方式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之一。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跨學科聯動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工業設計與藝術設計學科其他專業之間的交融,如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后期環節所涉及的展示、導向、宣傳與策劃等方面,與視覺傳達、環境藝術設計等均有密切的聯系。二是工業設計學科與相關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綜合。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已經引入跨學科教學,如機械原理、材料工藝、消費心理學等機械專業、管理學專業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從外觀設計到內部結構及市場營銷方面都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知識結構,以此作為基礎,再進行畢業設計的跨學科聯動時就能夠更從容的面對。
1.指導教師選擇
首先在指導教師的選擇上可以從傳統的由本專業教師擔任轉向由本專業教師與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師共同指導,形成“雙師制”。例如學生的畢業設計確定選題為清潔能源汽車設計,由于有很多專業的汽車制造原理及機械方面的知識是藝術類教師不能夠掌控的,所以可以邀請相關專業的教師來共同指導,這樣避免了學生最后的畢業設計成果因不懂技術及機械原理而導致設計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辯環節,有的學生作品出現汽車設計尺寸夸張,沒有考慮發動機的位置等硬傷。只是做了一個外殼設計,這不利于學生完整認知的構建。因為工業設計是要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過于偏向藝術,不考慮技術層面的內容,就會導致設計結果空洞且泛泛。由藝術與技術兩方面的教師共同指導,各自發揮所長,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教學指導。另外,也可優選專業設計師來校園做畢設指導,這些設計師的優點是兼顧專業內容和實踐信息,他們的視角與教師有所不同,這對學生也是個新穎的開始。但在聘請校外設計師擔任畢設指導時要對其進行前期培訓,幫助了解畢業設計的培養目標等相關專業知識,才能保證指導的正確性。
2.選題及指導環節
指導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選題選擇的多樣化,借助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增加選題的多樣性,幫助學生建立信心,找到正確的方向。學生在選題中可以設計競賽的主旨作為畢業設計的內容,在競賽要求的框架下進行拓展,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與興趣,改變傳統觀念對畢業設計的抵觸心理,更好的完成設計概念。二是學生完成企業命題,采用真題真做的方法,學生能夠更好的與實踐結合,優秀設計還可被企業采納,對學生的就業也是一種幫助。三是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四年的認知,選擇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項目。例如進行中日自行車設計的比較分析,在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比較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設計的發展、產業進步比較等理論,在此基礎上進行自行車設計,能夠快速發現現有的設計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設計靈感,產生出優秀設計。四是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選擇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的選題,尊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自主認識,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支持學生將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探討設計更深層次的可能性。這一方面能夠產生出很多創新性設計,也給學生打開另一扇窗,要求他們從更高層面來理解工業設計。總而言之,在畢業設計選題環節中,教師的任務主要是以“誘發-發散-引導-拓展-把關”流程幫助學生解放思想,豐富認識,為學生提供多學科支持。在指導過程中,“雙師制”的投入,可以讓學生對設計內容有更清醒的認識,也能夠從藝術感、設計能力與技術認知兩方面進行指導,學生明確了解技術在工業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也幫助他們實現出既有設計美感又有實用功能的優秀產品。同時要鼓勵學生利用好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尤其是要借助多學科優勢,積極推進工業設計專業在前期設計和后期模型制作過程中其他專業所能提供的技術支持。畢業設計全程中,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實證研究、實戰策劃為依托,結合綜合性大學跨學科聯動的優勢,打造創新性優品工業設計。
四、結語
畢業設計始終是工業設計教學的重點環節,是一項要求有一定深度與廣度,充滿自我挑戰的教學內容,也是全面檢驗學生四年收獲的途徑。近年來綜合性大學中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越來越多,發展雖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可以運用的優勢,只要我們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開發綜合性大學的優勢,立足國際視野,豐富指導方式方法,尊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設計自,畢業設計教學一定會取得新的進展,從而推動工業設計教育教學的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 創新設計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a)-0048-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質量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具有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做支撐。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要建立一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符合教育規律的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堅持高起點、有突破,體現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體現學校的學科專業和行業特色。北京印刷學院緊密圍繞印刷出版等傳媒領域,精心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與創新。
1 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必須緊密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分層次、分階段,由初級訓練到高級工程綜合訓練,課內外結合地構建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北京印刷學院經過幾輪培養方案的修訂,加強了主要實踐環節的內容和學時(周數),注重學生實際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學年論文)、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及軍事技能訓練等環節;工科學生不少于40周,文、管科學生不少于38周。集中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工科占25%以上,文、管科占19%以上。
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實習、課外實踐及綜合實踐等環節,以基本技能、專業實踐能力、綜合能力三個層次培養為內容,構成了“以培養基本技能為基礎,以提高專業能力為主線,以形成專業綜合能力為宗旨”的漸進式實踐教學體系。三個層次的訓練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在時間安排上,保證實踐教育四年不斷線。學生從入學開始通過基礎課程實驗、認識實習/社會實踐(調查)等環節進行基本技能教育,直到畢業設計(論文)綜合訓練,不間斷地貫穿于整個四年教育期間。實踐證明該教學體系符合我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執行情況好。各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設置的基本框架見圖1。
第一個層次為基本技能培養。通過認識實習/社會實踐(調查)、各類課內實驗、上機、論文寫作、金工實習以及課外科技活動、基礎學科競賽等,訓練學生基本的實踐技能和科學素養,為應用打下基礎。
第二個層次為專業實踐能力提高。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各類課程設計/學年(學期)論文、生產與崗位實習、畢業實習、大學生科研項目等實踐環節,不斷強化專業訓練,提高專業素養。
第三個層次為綜合能力形成。在進行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綜合運用四年所學的理論和實踐知識,解決工程或社會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初步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2 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驗教學方法
在實踐教學中,各學科專業不斷探索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與實際結合,優化實踐內容,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多年來物理實驗課程一直開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每個工科學生以實驗內容“6選1”的方式,必修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學分,并通過實驗室開放管理,為學生提供預做或復習的環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003年物理實驗教學人員撰寫的有關實驗教學改革論文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論文一等獎。
印刷工程專業對傳統的實習教學進行改革,模擬實際印刷生產工藝過程,在校內實習基地中,按工藝流程建立了8個模塊的實習內容,學生經過全部模塊基本訓練后,再分小組合作完成一件印刷品的全過程制作。通過模擬企業生產過程的實習,使學生了解整個印刷流程及每個工序的關鍵環節 ;通過親手完成一件印刷品制作的全過程,增強了學生實踐能力與團隊精神,為后續校外崗位實習奠定了高起點的基礎。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針對企業實習中學生拆裝設備等動手機會少的難題,對印刷機結構崗位實習進行改革,將以往全部安排在企業現場實習的計劃改為一半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另一半在校外企業進行,以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實習效果。在校內實習基地中,購置和自制了印刷機典型零部件及傳動裝置等教學用具,在實習中通過在印刷機上實際拆裝、分步演示動作,教師現場講解,學生動手實際操作,將印刷機結構實習與機械工程實習完美結合,加深了學生對印刷機結構原理及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待學生到企業實習時,再進一步強化對各類國內外印刷機結構及工作機理的掌握。近三年來,通過這種實習教學改革,提高了實習效果。
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專業還對傳統的金工實習進行改革,將金工實習分為兩大部分:在一年級進行金工實習基礎上,在學習完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后,增加了金工實習的創新實習項目。從圖紙設計、制造加工、裝配調試機械設備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精神。
工業設計專業以學生自我創意、制造一項產品造型為內容,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編輯出版學專業通過學生策劃、制作模擬書刊等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部分學生在實習中自己出書,被出版社選用,為出版社贏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管理系各專業通過在校內課程教學開設仿真模擬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企業管理模型;通過校外崗位實習,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3 注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
北京印刷學院十分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有效機制,讓學生及早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
3.1 設立創新學分
課外教育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其完成情況是學院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指標。為激勵學生參加第二課堂,學院規定參加省市級及以上學科或科技競賽獲獎者、在正式刊物上者、有一定創造發明者、取得科學研究特殊成績和貢獻者,經主管部門認定,教務處批準,可以給予創新學分,在成績檔案中每項按3個學分記載,其創新學分可以替代與其相關的任意一門選修課程學分。
3.2 參加校外機構主辦的各類競賽
由教務處負責組織學生參加校級以上的各學科專業競賽。參賽學生涵蓋全校各個專業,如數學建模競賽、數學競賽、大學物理競賽、大學生英語競賽、電子設計大賽、機械設計大賽、藝術設計大賽、廣告設計大賽、出版編輯大賽等。近三年來,學院學生共獲得校外各級別獎勵350多人次,其中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獲得了國際“莫必斯”大賽獎,充分展示了我國藝術高等教育的成就。通過各種大型賽事,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3 定期舉辦校內科技活動
學院每年由科研與產業處、團委、教務處等單位共同組織一次學生科技節活動,其內容覆蓋全校各專業,如:軟件設計大賽、科技制作比賽、招貼大賽、各類學科競賽、征文比賽等,既活躍了學生課外生活,又為學生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臺。除科技節等活動外,學生還通過各種社團組織開展知識競賽、讀書活動等專項活動。
3.4 實施大學生科研計劃
2005-2006年學院專門設立10萬元學生科研基金,通過評審立項,確定每年資助學生科技或學術活動項目。除此之外,我院部分校友每年也提供一部分資金,專門資助學生科研活動,使大學生參與科研的人數逐年增加,研究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關鍵詞:高等教育;工程類;畢業設計;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206-03
畢業設計是大學工科學生在校期間所經歷的最后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它不僅是對學生在校期間對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面檢驗、總結和提高,而且也是檢驗學生綜合專業素質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評價學校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1]。因此,做好畢業設計工作,對于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等具有重要意義。畢業設計的質量包括設計成果的質量和畢業論文的質量2]。要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必須充分分析影響畢業設計質量的各種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對癥下藥,逐步提高學生的畢業設計水平。
一、目前影響畢業設計質量的主要因素
1.畢業設計經費和教學資源相對不足。近年來,隨著全國高校不斷擴招,使得學校本來就不算寬裕的教育經費和教學資源變得更為緊張,實驗設備和設計工具不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些最基本的硬件設施和條件得不到保證,最后只能是由指導教師自己想辦法解決實驗設備的問題,這就極大地限制了教師出題的范圍,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難度。其次是師資力量相對不足。近年來由于學生人數的大量增加,短期內又難以引進大批教師,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表現為師資短缺,結果一名教師指導很多名學生的畢業設計。教師除了指導畢業設計以外,還承擔著較繁重的其他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而教師的精力有限、知識積累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保證畢業設計的進度、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就只能是空談。
2.監管不到位。畢業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過程,但與日常性的課堂教學又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畢業設計要求學生具有更多更高的獨立性和創新性,要求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更全面、更具體的指導,其教學方法非常靈活、方式也多種多樣,倘若學生的進取心不高、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就很容易使畢業設計流于形式;考核學生成績不是統一命題閱卷,而是采用答辯的形式,這雖然提高了考核問題的針對性,但也人為地增加了評判的隨意性。在實際工作中,正是由于上述這些特殊性使得畢業設計的監督、檢查、考核與管理難以有效開展。
3.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完全擺脫了升學的壓力,學習方式相對靈活松散,課余時間和社會活動明顯增多,一部分學生不能及時適應大學生活,對自己放松了約束、降低了要求。進入高年級以后,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天天復習準備考研,曠課現象比較普遍,既耽誤了自己的專業課學習,又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在畢業設計階段,大部分學生迫于強大的就業壓力,長時間外出尋找工作,無暇顧及畢業設計。同時,很多老師考慮到學生就業的艱辛,放松了畢業設計的質量要求,絕大部分同學都能馬馬虎虎通過畢業設計的評審。學生在畢業設計方面沒有什么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身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才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
4.畢業設計成績評定重形式、輕內容。現在畢業設計過分強調格式,對內容關注不夠。這種不良傾向導致學生只注意做表面文章,所作畢業設計給人的感覺是虛、飄,外表華麗而空洞無物,達不到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同時,畢業設計成績評定的表格內容繁多,在畢業論文答辯完成后,老師們疲于填寫各種表格,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使得老師們沒有更多的精力關注畢業設計的質量。因此,針對目前高校畢業設計的現狀,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改革和調控,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中的當務之急。
二、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措施
畢業設計是學生大學教育最后階段的學習和鍛煉,通過這一環節,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實驗方法和技能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從事專業工作的能力,縮短學生畢業后從事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工作所需要的時間。畢業設計不僅反映了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的廣度、深度和熟練程度,更反映了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提高本科生畢業設計的質量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因此,根據上述本科生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對于進一步改革教學,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1.加強實驗室建設,為畢業設計提供硬件保障。近年來,增加教育投入的呼聲一直不斷,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已經采取各種措施增加了投入,但由于市場價格上漲、學校擴招等原因,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必須拓寬思路,拓寬渠道,千方百計籌措資金,開源節流,為畢業設計提供基本的硬件保障。①加快學校實驗設施建設,購進或者租借一批急需的實驗儀器設備,滿足學校教學和畢業設計的需要。②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鼓勵教師積極承擔科研課題,力爭真題真做,以科研帶動和支撐畢業設計,使學生輔助教師開展科研,引導設計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③校企聯合,在校園創建企業實驗室。學校可以想方設法,吸引企業到學校創建其產品的實驗室,這樣可以使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受益。首先,解決了學校實驗設備的問題;其次,為企業培養了潛在的客戶與人力資源;最后,學生的實驗環境與以后的工作環境一致,學生能夠積累一定的實際經驗,就業出路更多。④適當調整和合理安排畢業設計的時間,使內容相同的實驗相互錯開、避免高峰期,以提高實驗設備儀器的利用率。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教師在指導畢業設計期間處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導作用,因此,高水平高素質的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影響學生,并以高尚的道德修養、淵博的專業學識、扎實的理論功底感染學生,成為學生的表率,從而帶領學生圓滿完成畢業設計。目前,為了保證畢業設計質量,針對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①對現任在職的年輕教師,進行外出進修或在崗培訓,盡快提高他們的基礎理論水平,施行“導師制”和“課題制”,由老教師和水平較高的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傳、幫、帶”,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共同指導畢業設計。②采取獎懲激勵措施和政策導向,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監管和考核,使優秀教師盡早脫穎而出,使大批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從而造就一支素質高、業務硬的師資隊伍,為畢業設計提供人力保證。③校企聯合,充分吸納企業和單位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指導學生畢業設計。讓學生到對口企業或用人單位從事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行校企聯合培養、共同指導,可直接為企業創造效益、減免實習費用、緩解學校教學資源緊張的壓力。
3.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除了在開始畢業設計之時,對學生進行廣泛地宣傳、動員,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畢業設計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之外,還必須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練好學生的基本功。①利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深化教學改革,即更新教育教學模式、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②設立淘汰制。淘汰制應該是在每個階段都存在的,不僅僅是在畢業階段存在。如果說競聘上崗、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下企業用人的法則,那么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對學生能力培養和人才成長最好的保護。
4.高度重視、加強管理,切實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畢業設計管理是畢業設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整個畢業設計的全過程,包括教師的管理、學生的管理、文檔資料以及學生成績的管理等。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益。為了加強管理,建議成立畢業設計工作領導(指導)小組,具體負責畢業設計期間的組織協調、監督檢查、審核評價、決策指導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實行科學管理。①制度化管理。要做到令行禁止,防止各行其是,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審查制度、報告制度、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同時,還要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畢業設計教學文件、各種工作規范、答辯程序、評分標準和評審要求等。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重要保證。②過程化管理。成立由校、院、系三級專家與管理人員組成的檢查組,負責整個畢業設計過程的監督與檢查。檢查分定期與不定期兩種形式,定期檢查集中安排在畢業設計中期和結束以后,而不定期檢查則采用隨機抽查的方式。當發現問題時,要及時反饋意見,要求當事人限期整改。
5.成績評定重點放在畢業設計質量上。學生的畢業設計質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設計成果的質量;二是畢業論文的質量。①設計成果的質量包括軟件、硬件的功能、所采用的開發技術、人機界面等部分組成,可通過現場演示和答辯來評分。抓好設計成果的質量,提高學生綜合專業素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時可以杜絕學生抄襲、從網絡上下載成果等現象。②畢業論文的質量,根據課題完成情況和答辯情況由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和答辯小組分別按畢業設計評閱、評審評分標準采用“結構分”進行評定。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和答辯小組都應把評審重點放在學生作畢業設計的工作量、技術方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論文)質量和創新等方面。
總而言之,畢業設計是高等學校本科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當前,本科畢業設計工作受到了高校擴招、就業形勢嚴峻和考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要做好這項工作,根本在于要全面高度重視,只有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加以重視,做好各項制度保證,提高學校的畢業設計管理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姜楠,羅西鋒,朱望東.提高工業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質量的途徑[J].高教論壇,2008,(5):120-122.
關鍵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應用型轉變;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4202
1 引言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 7號),至此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成為國家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部署[1]。鑒于高校轉型發展的新形勢,遼寧省于2015年確定首批10所高校116個專業開展應用型轉型試點工作,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為其中試點之一,作為以“工科為主、石油化工為特色”的遼寧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以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率先邁出了應用型本科轉型改革的步伐,積極響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方針,明確了該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針對應用型轉變下,如何加快應用技術人才培養,以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與探索。
2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
應用型本科教育本著立足地方、面向全國、依托行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以行業需求為人才培養目標[2]。與研究型大學以及高職高專的定位不同,該校立足于打造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定位為 “創新應用”型人才,即培養的學生不僅能勝任操作生產設備等一線生產工作,而且還具備較高的創新知識能力。為達到此目標,在大學四年的培養教育過程中,學習理論知識、培養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實踐科技創新方面要三管齊下,使學生具備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運用學科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以及創新的邏輯思維。其就業領域主要面向國內外大中型科技生產企業的一線生產、檢測及產品研發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錘煉并最終走上各企業的中高層核心崗位,并成為企業骨干力量。
3 “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針對以上定位,在課程體系,實踐環節以及本科生科技創新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與改革。
3.1 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
由于高分子材料種類繁多、來源豐富,而且各高校開設此專業的背景以及所依托的優勢學科也不盡相同,所以其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側重點均有所不同[3~6]。專業核心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我校依據自身優勢,設置的專業核心課程有《有機化學》、《物理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變學》、《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高聚物合成工藝學》。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具有拓展自己知識和創業的能力,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的專業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要避免填鴨式教學,大力推廣啟發式、案例式和研討式教學,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應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并且能夠識別、表達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與改性相關的工程問題,最終利用科學基本原理進行合理分析。對于一些專業核心課程,我們還進行了慕課的建設以及推廣校際課程學習,全面利用課上和課下時間,結合網絡,調動學生全過程學習的積極性。
3.2 實踐環節改革
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環節,我們主要開展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工程訓練、生產實習、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課程設計、高分子材料創新實驗、畢業設計(論文)等,共計36學分。①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和課程設計模塊,運用理論知識進行綜合性訓練;②通過工程訓練與生產實習進入高分子材料相關企業檢測、生產崗位,熟練生產設備與職業技能、感受企業文化生活;③在高分子材料創新實驗,畢業論文環節進入學術課題組,以中高級職稱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參與國家級,省級以及企業工藝改進、產品研發等項目,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④積極開展校企聯合,邀請相關高分子材料優秀企業的工程師來校分享企業生活,開展技術專題報告。經過多層次、多維度的能力培養及實踐教學環節,學生能逐步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最終轉變成牢固的職業技能,并可以進一步提升。
3.3 科技創新教育開展
“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具有開拓精神,因此,我們開放實驗平臺,以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以及各個教師的國家省級科研項目等為依托,鼓勵學生參與,在導師的指引下,完成項目應用專業知識,并獲得各種榮譽或專利等,經過此過程的培訓,學生的創新能力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結語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具有應用和創新能力的雙重保障,在職業發展上有更大的空間,既符合用人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學生成長的長遠規劃。以學生為本,是高校的發展之基,也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應用型轉變應以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行業對人才需求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為主旨,而我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仍需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張 威.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8):26~27.
[2]李宏勝,陳 桂.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21):108~110.
[3]張寶蓮,魏冬青,楊學穩,等.材料化學專業定位及課程體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93~95.
[4]文 勝,龔春麗,鄭根穩,等.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J].孝感學院學報,2010,30(3):109~112.
[5]董秋靜,羅春華,韓 燕,等.教學型高校材料化學專業定位及課程體系思考[J].廣東化工,2009,37(9):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