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投資分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基礎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FDI區位選擇的動因,前兩個是以多個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樸商天雖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但他只簡要的講述了影響地區性差異的因素,對某些區域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方面并沒有解釋。本文根據這些學者提出的因素,結合中國東、中、西部的具體情況,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啟示。
二、提出問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但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有87.84%分布在東部地區,9.09%分布在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對華投資的如此不均衡,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區位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三、影響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因素
1政策因素
張立(2002)對FDI在我國省際分布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引入了各省執行FDI優惠政策的時間,結果顯示,各省執行優惠政策的時間先后對FDI的流入有著顯著的影響。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作為政策開放較早的地區,利用自己東南沿海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通過建立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最先成為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的集中區。1992年中國開放內陸城市并實行也沿海地區相同的鼓勵政策,推動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近幾年外商對中西部的投資有所增長,特別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如安徽、江西、湖北、云南、貴州等省份。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但中西部地區已經開始了引進外資的征程。
2勞動力成本及工資水平因素
勞動力成本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的成本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成本。Austin(1990)強調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在于低工資水平,工資高低與外商投資呈負相關關系。樸商天(2004)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這一關系的正確性。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種成本競爭優勢對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勞動力導向戰略是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重要的區位選擇戰略。除了成本因素,勞動力素質也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特別是在一個東道國內部,低勞動力成本經常意味著低的勞動生產率,只有那些低成本并且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區位,才能比低成本、低勞動生產率的區位更具有吸引力,這就是外資沒有因為勞動力成本低而大量流向中西部地區的原因。
但是過高的工資水平也會抑制外資的流入。以長江三角洲職工平均工資衡量的勞動力成本顯示,上海、寧波、杭州、南京和蘇州等地的工資水平,遠高于長江以北地區城市。工資成本對FDI分布的影響就是,未來的長三角地區外資可能會更傾向于投資到工資水平較低的周邊地區,甚至轉移到區外。工資成本的上升對長三角的外資流入是一個不利因素。
3土地成本因素
珠三角地區開發較早,當外資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可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而成本不斷攀升,對FDI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按2002年單位土地面積的GDP衡量,深圳、汕頭、廣州、??诤透V莸戎槿浅鞘械耐恋爻杀驹谌珖旁谇傲小W?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在引進外資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比重在持續上升。
4.基礎設施質量
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港口和信息通訊等)和基礎工業的發展狀況決定著社會生產的規模和效益,特別是具備一定投資規模的大型企業,如果生存在一個基礎設施薄弱的經濟環境中,將會導致投資收益遞減。在我國,各地區的投資硬環境差異非常大,例如東部沿海的廣東省和江蘇省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當完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東部地區的交通線路綜合密度為1597公里/平方公里,同期中部地區為680公里/平方公里,而西部僅為29公里/平方公里,與東中部地區相差甚遠,成為外資進入的“瓶頸”。
5集聚效應區域產業基礎是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全球80%的FDI集中在發達工業化國家(hakrabarti,2003),外國資本在這些國家的投入也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的分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集聚效應(Figueiredoetal,2000),區域產業基礎越強,外資企業越多,外商就越容易在該地區投資。Headetal(1996)對我國931家外資企業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吸引力”的城市——那些具有良好產業基礎的城市——獲得了更多的投資,而集聚效應則放大了政策的直接影響。
對于集聚現象,Krugman(1991)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視角。他結合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科學,認為:聚集效應的關鍵是規模經濟,特別是外部規模經濟;聚集能導致生產某一種產品的平均成本下降,進而產生遞增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體現出一種路徑依賴,進而影響后續FDI的聚集(吳豐,2001)。外商直接投資的聚集效應體現在增量FDI的區位選擇受到特定區位的FDI存量的影響,即當某一地區的外商資本控制的廠商越多,新的外商就更傾向于投資該區域國家或區域(許羅丹、譚衛紅,2003)。許羅丹、譚衛紅(2003)、王劍、徐康寧(2004)、吳豐(2001,2002)對FDI在中國表現出的聚集效應進行了研究闡述,均認為外商投資的聚集效應明顯。為了在運輸成本最小化的條件下實現規模經濟,制造企業傾向于在有巨大需求的市場或潛在市場區域選址,而需求本身的定位取決于制造業的分布。區域產業基礎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進入具有雙向促進關系。資本的進入增強了該地區的產業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外資的集聚機制。以蘇州為例,該地區的IT制造業目前已具備了相當完整的產業鏈,在開發區周圍25公里內可以達到98%的產業配套率。這種配套體系在吸引跨國公司進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州由此成為全球IT制造業最重要的集聚區之一。臺灣十大筆記本電腦公司有九家在蘇州投資,包括明基、華碩、華宇、臺達在內的臺灣20家最大的電子信息企業,有16家人駐蘇州,隨后相關配套企業相繼進駐,產品包括線路板、電腦配件、主機板、掃描儀、鼠標器、及電池和筆記本電腦等等,共有1500余家IT企業,形成較為齊全的IT產業配套體系,這種產業鏈投資方式既使企業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又增加了蘇州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行業的地區集中可以提供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使得各種各樣的專業化供應商得以生存。在我國,另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是廣東東莞,這里集中了大量的來自海外特別是臺灣地區的計算機和電子設備制造商,是公認的全國電子產品配套能力最強的地區,在此設廠,有助于廠商增強其競爭力和建立競爭優勢。有了特定產業的聚集,就能吸引相關的FDI進入,而我國西部就非常缺乏這種聚集,是吸引FDI的薄弱環節。
6“核心一”體系(CPS)。在對外直接投資比較集中的地區,往往會形成“核心一”體系(CPS),在空間一上的表現即為圍繞“核心”區域形成的“核心一”(CP)結構。因此,與核心區域的地理接近性,成為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我國“核心-”體系的結構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與投資國相鄰,易于吸引投資。例如我國廣東的東莞、深圳等地區,由于毗鄰香港,而成為外資最先進入我國的地區之一。山東的青島、威海等地則由于與日本、韓國接近,而成為日資和韓資集中的地區。CP結構形成后,會在該地區產生一種引力,企業在選址時將遵循引力模型中所描述的企業關系,形成集聚效應。第二種是對外直接投資在核心區域選址后,吸引了大批跨國配套企業進入,這些企業在核心區域附近選址,形成了以產業配套為特點的區域。1993年,臺灣明基公司在蘇州新區投資設廠,同時還召集其臺灣核心配套廠商,吳江由于具有土地和區位優勢成功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人駐,從而在以蘇州為核心,以吳江為的地區形成了以產業配套協作體系為特點的CP結構。
基于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促進區域經濟特別是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幾點啟示:
1.接受并推行投資自由化
加快西部對外開放的基本方向是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主要是指那些有利于促進長期性外國直接投資的自由化政策,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促進市場競爭原則,通過減少或消除特別針對外國投資者所采取的歧視性措施,取消市場準入限制,促進市場競爭。外國直接投資參與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力也非常巨大,要創造寬松的環境,鼓勵外資進入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優先發展領域,允許外資公平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或公共項目的公開競爭招標。二是享受國民待遇的原則,即外國投資者的待遇等同于本國投資者,一方面,應取消對外資企業在稅收等方面“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應取消對外資企業貸款、融資、投資等方面“非國民待遇”的歧視性措施,嚴禁對各類外資企業亂收費和變相增加非生產性負擔。三是提供制度保護原則。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發揮市場經濟機制來促進投資自由化和吸引外資,同時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制定相應的競爭性政策,以抑制某些私人投資和貿易的負面影響對市場競爭的破壞效應。四是盡量減少本是不必要的,繁瑣的政府干預。無論是提高企業經濟績效,還是提高西部地區整個經濟的效率,關鍵是增強市場的競爭性。在此意義上,投資自由化就是經濟市場化,競爭游戲規則的公平、公開化以及監督機制的透明化、制度化。
2.積極開發人力資源
就西部而言,開發人力資源具有尤其重要的特殊意義。因為西部地區最大的資源是人力資源,也是中國目前就業壓力最大的主要地區之一,由于政府投資本身創造不了多少就業,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這對擴大就業、緩解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政府不僅要實行直接影響FDI的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將人力資源開發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包括大力發展教育,積極培育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鼓勵外資企業對其員工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以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增加中央對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鼓勵少數民族控制人口增長,在逐步解決“收入貧困”的過程中逐步解決“人類貧困”、“知識貧困”和“文化貧困”問題等。
3.實行跨國公司友好型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
吸引跨國公司是中國和西部獲取全球知識與技術的重要來源,也是西部縮小與東部和發達國家知識與技術差距的重要途徑。提高西部地區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善待跨國公司,把吸引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與西部和中國相對巨大的消費市場等互補性優勢結合起來,吸引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國際競爭力最強的跨國公司大規模投資于西部,并發展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的后項聯系,鼓勵與本地區著名的大企業聯盟,提高其市場競爭力。這是西部開發最好的吸引外資策略。
摘要:可轉換債券的價值主要來源于純債券價值和期權價值,對于投資價值的分析也就相應從這兩個部分展開。投資者對于可轉換債券除考慮風險外,最感興趣的是未來不確定性最多,上漲空間最大的期權價值部分,只有這一部分能給投資帶來豐厚的收益,而純債券價值只能給投資帶來保底的收益。因此期權價值的投資分析成為成投資價值分析的重點。
一、可轉換債券在證券投資市場的表現
可轉換債券作為一種低風險的投資品種,近年來日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從1999年12月至2004年10月,可轉債表現良好,整體走勢強于股票,體現出了大盤上漲時隨之上漲,下跌時抗跌的特點??赊D換債券的波動率低于股票,用2000年至2004年10月的日收盤數據計算,上證綜指的年波動率為0.21,轉債指數的波動率為0.127.
可轉債在美國證券投資市場也有良好表現。M晨星公司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可轉債基金最近10年年平均收益率為9.29%,接近同期美國國內股票基金9.46%的收益率水平;而最近5年和3年的平均收益(約為5%)均要高出同期美國國內股票基金4個百分點以上,這期間正是美國股市較為低迷時期,體現了可轉債基金在弱市中較強的抗跌性;而2003年美國股市逐步由熊市向牛市轉變,可轉債基金年收益率高達25.31%,體現其在牛市中與股市基本同步上漲的特性。
二、投資價值分析
可轉換債券的價值主要來源于純債券價值和期權價值,對于投資價值的分析也就相應從這兩個部分展開。投資者對于可轉換債券除考慮風險外,最感興趣的是未來不確定性最多,上漲空間最大的期權價值部分,只有這一部分能給投資帶來豐厚的收益,而純債券價值只能給投資帶來保底的收益。因此期權價值的投資分析成為成投資價值分析的重點。
(一)純債券價值的投資分析
純債券價值作為投資者的收益底線,其未來的波動主要來自于市場利率的變化及到期年限的縮短。在預期進入加息周期的情況下,國債和企業債券價格有下跌的趨勢,市場利率上升,純債券價值下降。到期年限的縮短,減少了折現的時間,純債券價值上升。對于不同的企業可轉債來說,是否采用浮動利率,以及不同的票面利率、利率補償率都會對純債券價值的衡量產生影響。浮動利率能削弱升息對債券造成的負面影響,增加價值。較高的票面利率和利率補償率能提高債券價值。2004年10月29日央行上調利率,純債券價值相應下降。而山鷹轉債因有“按人民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變動向上調整,向下變動不調整利率”的利率調整條款,在升息之后立即上調可轉債的票面利率,有效地回避了升息所帶來的價值損失風險。
債券投資能否安全回收也是純債券價值投資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穩健是公司償還債務的保證。國內目前對可轉換債券已經實行了信用評級制度,絕大多數可轉債有商業銀行等擔保機構進行擔保,且大多數可轉債在條款設計中也說明了出現償還現金不足時代為償付的機構和方式。因此,國內的可轉換債券在償還方面風險不大。從實際來看,目前沒有出現不能償還的安全。但投資者,尤其是可轉換債券中長線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財務結構、收入和現金流、償債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仍不能忽視。這些方面除影響企業的償付能力外,也對企業未來的股價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可轉債的投資價值。
(二)期權價值的投資分析
股票價格是影響期權價值的重要因素。股價的上漲使期權價值增加,進而推動可轉換債券價格隨之上漲,特別是在超過轉股價格之后,距離轉股價格越遠,則可轉債越表現出股性,波動率也越接近于股票。對于股票價格未來趨勢的判斷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有效市場假設理論認為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現有的信息,因此根據現有的信息不可能對股價做出預測。B-S理論也是建立在股價是隨機波動假設的基礎之上,股價未來的波動是隨機的。但也有很多理論努力嘗試尋找股價的運行規律,如屬于技術分析的道氏理論、波浪理論等,這些理論對于股票價格未來價格走勢的判斷起到輔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可轉換債券不屬于短期品種,特別是對于新發行的可轉債至少在半年之后才進入轉換期,應當從中長期來把握股價的預期?;久娣治鐾ㄟ^評估股票的內在價值,將未來現金流用合適的折現率折為現值,以判斷當前的股價是高估還是低估?;久娣治鲎⒅毓墒羞\行的宏觀經濟環境、資金供求、行業狀況、及前景、公司財務狀況等基礎性因素,揭示這些因素對股市的綜合作用及對中長期趨勢的影響,適合于可轉換債券價值的分析?;久鎯炐愕墓?,未來存在更多的發展機遇,能夠保持業績的增長,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從而增加可轉換債券的投資價值?;久娣治鰞热莘倍啵皇潜疚牡恼撌鲋攸c,具體內容參見相關的文章和論著,本文僅以行業為例來做簡要分析。遵循價值投資的理念,上市公司行業景氣度的提升能帶動上市公司業績的增長,進而拉動上市公司股價的上漲,推動轉債價格上揚。由于銅行業的景氣,需求量大增,帶動了銅價的大幅上漲,以銅為主業的銅都銅業獲得了發展良機,業績大增,股價上揚,其可轉換債券價格達到了140以上的高位,較發行價上漲超過40%.從這一角度出發,目前,鋼鐵行業今年達到了景氣的高點,后市預期再度走高的可能性不大,股價上揚機會不多。
對于股價波動率的考察可以參照歷史的波動率,結合公司基本面分析和市場熱點,來推斷未來股價可能波動率。歷史上波動率高的公司,得到較多投資人的關注,未來可能持續這一趨勢,因而歷史波動率可作為參考。若公司未來存在較多的利好消息,而且很有可能成為市場熱點,則股價正的波動性就大,這將提高可轉債的期權價值。另外,從市場經驗看,小盤股和低價股具有相對較大的波動率,也就存在更多的機會。
到期年限較長的公司,股價有較多的上漲機會。近幾年國內證券市場波動較大,每年都會上漲的行情。選擇到期年限在1年以上的可轉換債券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對于1年以下,例如陽光轉債只有0.54年,由于未來股價上漲的機會相對不多,一般不必考慮。
三、價格特征分析
可轉債作為兼具股性和債性的金融衍生產品,其價值主要由純債券價值和期權價值兩部分有機地構成,所以轉債的固定收益部分(包括票面利息、利息補償以及無條件回售價格)和股票的走勢對轉債的市場價格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以轉股價格為分水嶺,當股價遠低于轉股價格時,轉債價格主要體現的是轉債的債性,純債券價值對轉債的價格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當股價遠高于轉股價格時(不考慮贖回),此時轉債價格主要體現的是轉債的股性,即轉換期權價值;當股價處于轉股價格附近時,則債性和股性綜合體現。不同的股價下對應的市場價格特征如下圖所示。其中:轉換價值=股票價格×(債券面值÷轉股價格)。
因此,在股價低于轉股價格時,由于純債券價值的保底作用,可轉債顯示出了很強的抗跌性。在高于轉股價格較多時,則轉債的市場價值略高于轉換價值,跟隨股票的上漲而上漲,收益與股票相似。
四、套利分析
可轉換債券的波動通常比股票的波動慢,如果股價下跌,轉債的下跌會有一定的滯后,而且跌幅更小。如果股價上漲,可轉債的上漲也會滯后,漲幅也不如股票,此時可能出現轉換價值超過市場價值的情形,折算轉換價格(定義見下面公式)小于股價,這一價差的出現形成套利機會。例如銅都銅業在2004年9月17日股價上漲7.45%,收盤價為9.81,而可轉債價格僅上漲4.91%,以收盤價計算的轉換價值為144.26,超過了可轉換債券的收盤價139.94.折算轉股價格為9.51,差價為0.3元,出現套利機會。反之,由于普通股并不能轉換為可轉換債券,所以在折算轉換價格高于普通股的市價時,套利行為是不可行的。因此,對可轉換債券的套利只能是單向的。
套利策略為:套利者首先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股票和現金(股票也可以由轉債轉換而來),當市場出現套利機會時,套利者賣出股票,同時買入相應數量的轉債并申請轉股,第二個交易日套利者的持倉變化為:股票數量不變,現金增加?,F金增加部分即為套利收益,但由于沒有賣空機制,套利者必須承擔持股風險,這是單邊市場套利所不可避免的。為了發現套利機會,定義如下指標:
折算轉換價格=可轉債市價/(100/轉股價格)
每股轉換溢價=股價-折算轉換價格
每股轉換溢價率=每股轉換溢價×(100/轉股價格)/可轉債市價
每股轉換溢價率也稱為套利空間,如果套利空間為負,則不存在套利機會;反之,若套利空間為正,且大于所有的交易成本費用率,則存在套利機會。操作時賣出股票和買入轉債同時進行,所以組合中股票市值和現金資產的比例大致應為1:1.
一次套利操作需要同時賣出股票和買入轉債兩次交易才能完成,賣出股票的交易費用率按0.5%計算,買入轉債的交易費用率按0.1%計算,則一次套利操作總的費用率以0.6%計算。當套利空間大于0.6%時,則存在套利機會,否則不存在。資金量不同,對套利空間的要求不同,實際操作時對套利空間的需求按投資者的資金量大小而定。
套利機會的存在不僅使投資者多了一種獲利的方式,同時也直接促進了轉債的轉股效率。由于目前轉債的市場規模較小,流動性不足,所以不適宜大資金進行套利操作。如果轉債市場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套利是值得關注的。
五、投資策略
可轉換債券作為一種進可攻、退可守投資工具,其風險收益的特點適合于厭惡風險,卻又想獲得較高收益的投資者。以承受低利率的代價得到股份未來上漲時的獲利機會。當然如果是在二級市場買入,則可能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得到轉換權。綜合上述可轉換債券定價的討論和投資的分析,可以考慮從以下角度來把握可轉換債券的投資。
(一)選擇策略
第一,選取可轉債實際值與理論價值比值較低的品種。盡管目前市場表現尚未認同理論估值,但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設下的理論估值對于評估可轉換債券的價值仍具有參考意義??赊D債實際價值與理論估值相比較低的品種,可以認為是市場更多地低估了其價值,因而相對風險較低。從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對于此類品種,可以進行重點關注。這些可轉債有復星轉債、西鋼轉債、營港轉債、華菱轉債、首鋼轉債、山鷹轉債。
第二,從公司基本面選取重點關注品種。基本面決定了股票的內在價值,是股票價格的有力支撐。成長性良好的上市公司能為未來股價的上揚提供強勁動力,進而促進可轉債價格上漲。從行業角度考慮,鋼鐵行業達到景氣高點,股價未來大幅上漲機會不多,減少關注。民生轉債、云天轉債和歌華轉債所處的銀行、化肥、有線電視行業未來成長性好,而且公司基本面不錯,值得重點關注。
第三,選取歷史波動率大的品種。對可轉換債券的期權價值產生影響的是其期權有效期內的波動率,但歷史會重演這句話在很多時候都會顯示其正確性,因而在計算期權價值時,用歷史波動率來進行估計。有理由相信歷史波動率大的品種在未來股價上漲的機會更多一些。另外,小盤股和低價股相對有更多的表現機會。
第四,選擇純債券價值高,有利率調整條款的品種。此類轉債給投資提供了較高的保底收益,調整條款的存在使投資者回避了利率變動的風險,鎖定收益。在市場低迷時,選擇此類轉債較為有利。
第五,關注滿足向下修正條款的可轉債。對于股票價格位于修正條款所規定修正價格區域的轉債品種,股價值一般較低。轉債價格受到純債券價值的支撐,表現出強烈的抗跌性,而且由于存在轉股價格向下調整而增加可轉債的價值。如華西轉債。
第六,到期年限在1年以內的可轉債一般不必考慮。
第七,可轉換債券價格已高的一般不必考慮。當股價遠離轉股價格,可轉換債券價格一般過高,此時的可轉債表現出股性,與股票已十分近似,承受與股票相似的風險,則投資可轉債與投資股票并無本質差別。因此,考慮進行可轉債的投資,已無必要。如銅都轉債,價格達140元,與股票無實質差別。同時,如果股價已高于贖回價,則此類轉債的投資價值受贖回條款制約:一方面,約定的贖回價格一般都遠小于可轉債的市場價格,因此若接受贖回,將產生較大的損失風險;另一方面,由于接受贖回將產生較大損失,因此絕大多數可轉債的持有人采取的策略是在贖回期前將可轉債轉為股票,然后再出售股票,這就可能使投資者面臨在贖回期前可轉債集中轉股、集中出售對股票價格造成沖擊而產生的風險。
(二)操作策略
第一,認購可轉換債券。目前,可轉換債券的發行都是以面值發行,相對于理論價值有更大折價,而且由于可轉換債券的價值已逐步等到市場的認同,近期新上市的轉債多在面值之上,特別是基本面為市場所看好的轉債其上市價格更高。轉債的一級市場提供了很好的投資機會。
第二,在股市行情低迷或未來不確定因素很多的情況下投資??赊D換債券在行情低迷或未來極不確定時,有效地控制了風險,把可能的損失限定在可控范圍之內,卻又不會失去行情轉好的機會。但在股市處于牛市當中時,可轉換債券的收益明顯低于股票上漲的收益,而且可轉換債券流通性較差,還受到贖回價格的制約。因此,可以把轉債視為防御性品種來進行投資。
第三,納入投資組合。根據美國市場的研究表明,把可轉換債券納入投資組合,組合有效邊界明顯上推,在維持風險不變的情況下能提高收益率,或者在收益率不變的情況下降低風險。
第四,在套利機會出而又滿足條件時,適當進行套利??赊D換債券作為一種上不封頂、下有保底的投資工具,在風云變幻,整體收益不佳的A股市場上獨具魅力,尤其在國內證券市場體制不健全,未來存在較多的政策不確定性的今天,更顯現出其吸引力。國內可轉換債券正處于發展初期,為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發行人設計了較為優厚的轉債條款,為轉債投資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由于投資者不熟悉以及國內沒有賣空機制,轉債的價值被低估??傮w而言,可轉換債券的投資面臨良好機遇。
投資可轉換債券,除了保底的純債券價值外,投資者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了期權價值之上,作為買入期權,最終收益的大小取決于標的股票價格上漲的多少。因此標的股票價值的分析成為關鍵,而基本面分析在股票價值的分析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久娣治鲆簿统闪嗽诳赊D換債券投資中取得好成績的必修課。
六、結論
本文通過可轉換債券價值進行投資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可轉換債券是一種在規定條件下可轉換為普通股的企業債券。它具有在獲得債券保底收益的同時,分享企業增長成果的特點,成為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工具。
第二,純債券價值和期權價值構成了可轉換債券價值的主要部分,對于這兩部分價值影響因素的深入了解成為理解可轉換債券價值的重要內容,可轉換債券的條款對轉債價值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其中,期權價值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在可轉換債券價值構成的基礎上,得出計算模型:可轉換債券的價值=純債券價值+期權價值,期權的價值的計算以B-S模型為核心。
論文摘要:針對人力資本組合投資模式僅定性分析職員和企業對人力資本投資行為的特點,應用博弈論進行了相應的定量分析,將貝克爾投資模式與組合投資模式相結合,建立了確定企業投資比率的計算公式,為企業進行人力資本培訓投資提供了定量的決策依據。
貝克爾將在職培訓分為一般培訓和特殊培訓兩種類型。一般培訓是指接受培訓的職工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對提高各種企業勞動生產率均有用。受訓者的勞動技能提高,會提高其在各種就業機會中的工資,所以培訓成本應當由受訓者自巴承擔。特殊培訓是指接受培訓的職員得到特殊知識和技能,能夠極大地提高提供培訓的企業的生產效率,對于提供培訓以外的企業的生產效率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特殊培訓的費用較一般培訓高得多,但也會給企業帶來相當可觀的效益,其培訓成本應由企業承擔。由此形成了貝克爾投資模式理論。
作為貝克爾投資模式的補充,有學者提出了一種企業和職員對人力資本共同投資的組合投資模型。該模式按照“人力資本的價值”和“人力資本的獨特性”將人力資本分為四種類型:①高價值高獨特性人力資本,②高價值低獨特性人力資本,③低價值高獨特性人力資本,④低價值低獨特性人力資本。并認為①、④兩種人力資本遵循貝克爾投資模式,而②、③兩種人力資本則由企業和職員共同投資。組合投資模式僅在對職員和企業人力資本培訓投資行為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結論,但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要求有定量的投資分析與決策依據。因此,本文在投資組合模式的基礎上應用博弈論分析人力資本培訓投資行為,找到合理且定量的組合投資分析與決策依據。
1人力資本的分類
本文仍采用人力資本培訓組合投資模式中的人力資本分類方式。人力資本作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并不是對企業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組織中的人力資本可以根據“人力資本的價值”和“人力資本的獨特性”來進行劃分。“人力資本的價值”是指“相對于人力資本的雇傭成本,人力資本通過其技能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大的與顧客價值相關的戰略利益的屬性”。若職員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或創造具有更多客戶價值的產品,那他就具有高價值;反之,只有低價值?!叭肆Y本的獨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復制和不可模仿性。人力資本的獨特性將影響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響該人力資本能否成為企業競爭的優勢源泉。由于獨特技能更多地是一種適用于某一特定環境的技能,企業不可能在開放的勞動力市場上獲得,對這些人力資本實行外部化將是不可行的或者將導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獨特的人力資本需要進行內部開發。相反,適用于廣大企業的普通技能,很容易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依賴于外部勞動力市場將是獲得低獨特性人力資本的較好選擇。
按照上述兩種人力資本的屬性可以將企業內的人力資本分為四類:第一類人力資本具有高價值并且是獨特的,即這些職員擁有特定于企業的技能,這些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難以獲得,并且職員為企業帶來的戰略性利益遠遠超過雇傭和開發他們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說,該類人力資本擁有企業競爭優勢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類人力資本具有較高的價值,但職員擁有的技能可以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也就是說,其擁有的技能是低獨特性的。第三類人力資本在某種程度上是獨一無二的,但他們對創造客戶價值并不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說,其創造價值的能力較低或者不直接產生價值。第四類人力資本擁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戰略價值。以上四種人力資本類型與引言中提及的四種人力資本類型按順序一一對應。
2人力資本培訓投資選擇的博弈分析
博弈論是一門研究在利益相互影響的情況下局中人(即博弈的參與者)采取何種策略才能獲得最大效用的理論。博弈論在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的應用解決了許多令經典理論無從人手的問題。博弈論最主要的特點是研究相對具體決策情況而言的最優決策,即尋找相對最滿意策略而非最優策略企業和職員的人力資本培訓投資選擇的過程存在的正是一個博弈問題。
根據投資組合模型的思想,企業與職員在人力資本的投資,實際上是培訓投資過程中的博弈,可以用如圖1的博弈樹來描述。假設企業承擔培訓投資成本的比率為,選擇投資策略的概率為q;職員選擇投資策略的概率為P。通過培訓投資,企業因人力資本增加而經營效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為,職員因人力資本增加而職業生涯改善或薪酬、福利增加所獲得的利益為r。為增加人力資本而進行培訓投資的成本為c。按照組合投資模式的思想,企業承擔的成:本為CX;職員承擔的成本為c(1一)。顯然,r一c>>r一c>0,1>P、q、>0。
根據子博弈均衡的逆歸納方法,只能找到一個均衡點:企業不承擔培訓投資成本,職員承擔全部的培訓投資成本。但是,如果職員是非理性的局中人,那么在企業選擇不承擔培訓投資時,職員可能也選擇不承擔培訓投資成本,最終使企業和職員都不獲得利益。即在企業選擇不投資策略時,職員可能也選擇不投資策略來對企業進行威脅。由于企業選擇投資策略時,職員選擇不投資策略存在不承擔任何培訓投資成本的可能性,并且企業在利益驅動下也會對職員的威脅妥協,所以職員的這種潛在的威脅是有效的。就此而論,職員進行培訓投資的概率也就是職員是否為理性的局中人的概率。如果職員是理性的,那么在獲得升職、加薪或更佳的職業發展等利益的驅動下,職員將會積極地對自身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反之,則不然。不難發現,企業投資、職員不投資與企業不投資、職員投資兩種策略組合的結局,前者的結局對應貝克爾提出的特殊培訓,后者的結局則對應一般培訓。這與實際情況是相符的?,F實情況下,企業傾向于投資具有獨特性和高價值的人力資本,而職員傾向于投資具有一般性和高價值的人力資本。在企業和職員了解培訓屬于何種類型的情況下,他們的投資將以各自的利益為出發點,即遵循貝克爾提出的投資模式,企業承擔特殊培訓的全部成本,職員承擔一般培訓的全部成本。然而,在不了解對方類型的情況下(包括難以歸于特殊培訓或一般培訓的情況),培訓投資的博弈過程將如圖1所示。根據圖1中的博弈樹可以得到::
(7)式給出了企業承擔培訓投資成本的比率的取值范圍。顯而易見,由于n與m的大小關系是不確定的,且只有當m>n時,(7)式才成立,所以在實際情況下企業要首先確定m與n的大小才能決定投資比率。由于企業和職員投資傾向的存在,所以可以推斷P與q具有一定的關聯關系,且是遞減關聯的。也就是說,當P(或q)增大時,q(或P)會隨之減少。但是,由于企業與職員的投資決策過程相對獨立,他們對投資類型的判斷并不完全被對方了解,故他們的投資概率并不遵循嚴格的函數關系。
這就使得判斷n和m的大小關系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即n<m是否存在是不能確定的。不過,企業對決定n與m大小關系并非無能為力,可以制定適當的投資策略(即改變q的大小)來適當改變n的大小,從而努力使得m>n成立。
那么,在滿足(7)式的前提下,當P很大、q很小時。即職員傾向于投資、企業傾向于不投資時,m趨近于0,n將小于0,的取值也接近于0。這說明在這種投資情況下,企業在組合投資中承擔的投資成本很少,接近于不投資。同樣,當P很小、q很大時,即職員傾向于不投資、企業傾向于投資時,m趨近于無窮,n趨近于I,的取值接近于1。這說明在種投資情況下,企業在組合投資種承擔的投資成本很多,接近于全部。由此可見,通過(7)式可將貝克爾投資模式和組合投資模式結合起來。
3結論
在培訓投資的組合模式思想基礎上,運用博弈論分析培訓投資成本的組合方式,得出了關于確定企業投資比率取值范圍的計算式,并將投資組合模式與貝克爾模式結合起來。因此,(7)式為企業在人力資本培訓投資過程中確定投資策略和投資比率提供了決策依據。同時該式也體現了職員策略對投資比率的影響,反映出并非企業投資越多就越好。
股票金融分析論文1:
【兩市融資余額】
截至6月7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5049.51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23.02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567.64億元,增加12.92億元;兩市合計8617.15億元,增加35.94億元。
今日復牌個股:
瀘天化、*ST德力、國電南瑞、繼峰股份
今日停牌個股:
三利譜、上港集團
新股三利譜8板被停
三利譜公告稱,股票交易價格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積超過20%,屬于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的情況。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于2017年6月8日起停牌,公司將就近期股票交易的相關事項進行必要的核查 。
【新股申購】
中設股份(002883)發行價15.67元,上限1.3萬股,主營工程勘察設計。
【6月8日早間新聞精選】
1、紅股到賬前少量增持,證金公司意外舉牌雅戈爾,持股占公司總股本5.01%;
2、基金業協會將徐翔和澤熙投資列入黑名單,徐翔案細節曝光其非法獲利93億;
3、本周國常會:決定推出新的降費措施,再建立一批雙創基地;
4、證券時報:并購重組從嚴審核趨勢還將繼續;
5、雄安新區交通布局已經有了整體設計,部分規劃內容已經開始建設;
6、據上海證券報,深圳地鐵集團此番應是受讓恒大所持有的萬科股權;
7、新股三利譜8板被停牌核查;
8、中國外儲環比四連升,并創去年10月以來新高,中國今天將公布5月貿易數據,進出口增速均料放緩;
9、國際醫學、羅牛山:董事長號召增持并承諾兜底;
10、隔夜美油重挫逾5%,美股微漲,期金微跌,CNH收漲;
11、港股一日罕見現三起狙擊,敏華控股、達利食品、瑞聲科技中招;
12、歐洲央行今天將公布利率決策,料維持基準利率不變,英國今天將舉行大選,特里莎·梅料獲勝。
【中國5月外匯儲備增240億美元】
一、地區經濟一體化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國際分工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國際貿易又進一步加深國際分工,解釋貿易的理論都是以闡釋分工為基礎的,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比較利益理論。李嘉圖認為,各國應致力于生產其相對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產品,并以之出口換取其相對具有較低勞動生產率的產品;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則表明,商品價格差異是貿易的基礎,要素價格差異是產品價格差異的根源,各國應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國豐富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商品,并以之出口換取密集地使用本國所稀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二是新貿易理論。以克魯格曼、赫爾普曼等人為代表的國際經濟學家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動因之一,但該理論僅解釋了要素稟賦具有差異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而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發生在經濟特征相似國家之間的貿易,新貿易理論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其一是著眼于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化,以邊際成本遞減作為生產分工與集中的理由,其二是用不完全競爭及其市場細分策略來解釋這類貿易與國際分工,說明規模收益只要超過運輸成本,生產應有集中化的趨勢,并且市場規模越大、“學習曲線”效應越明顯的行業,成本就會越低,以此為基礎的生產分工與選址,不再決定于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而是歷史因素與政府政策等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以上理論出發,分析經濟一體化在貿易流向與產業組織結構兩方面對分工的影響,可以發現具有以下幾方面明顯的效應:第一,市場規模效應。一體化以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降低,因而無論從市場范圍還是消費者效應來說,都有效地擴大了市場的規模,相似要素可以更密集地使用,按照一國都趨向于出口在本國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產品的原理(克魯格曼、赫爾普曼,1985),一體化區域將具有增加對區外出口的傾向。第二,市場競爭效應。貿易壁壘降低將導致區內市場競爭激化,減少寡頭壟斷,降低區內市場細分的程度,可以強制地帶來經濟效率的調整。第三,規模經濟與專業化分工的效應。市場規模擴大以后,企業可以通過做大規模降低成本,一些廠商能夠從事更多的工廠專業化分工,減少每個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降低服務成本,增強出口與區域內進口替代的能力。以上三方面都將增加一體化區域的區位優勢,增加一體化區域內部分國家的競爭優勢,引起區內投資格局的調整與區外對區內投資的增加。
從貿易對分工的影響來看,傳統貿易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的分析有三個共同點:一是產品都是由一國國內的企業生產的;二是貿易保護的對象都是一國的產業、產品及其生產的企業;三是要素在地區間不流動。但如果以跨國公司的跨國一體化經營為分析背景,以上三點結論就需要重新推敲,國內有學者將跨國公司內中間產品的貿易、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貿易與投資的融合概括為貿易投資一體化現象(張二震、馬野青,2002),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我們認為,分析貿易投資一體化對國際分工的影響,可以以要素的跨國流動與各國同類要素的異質性為基礎,當跨國公司實行跨國一體化經營時,跨國公司的管理、技術以及品牌都可以成為投入的要素,地區經濟一體化降低了貿易壁壘,有利于要素與中間產品的國際流動,從而推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依據各國的要素差異進行不同的價值增值環節的選點布局,一國科技型、管理型以及高素質勞動力較多,將有利于價值增值環節大的生產投資與研發機構的建立,低素質低技術的勞動力較多,將有利于一般加工型生產環節的建立。貿易投資一體化使產品乃至產業失去了國家的界限,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不能再說是由中國制造的,但國際分工仍存在,不過分工不以產品、產業為標志,而以國家之間的要素差異為標志,以要素創造的價值增幅為標志。以這種分工為基礎的貿易,結果不是要素價格的均等化,而是其差距的擴大,如跨國公司專門將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價值增幅大的生產環節放在本國,而把生產的組裝等勞動密集型工序放在中國,或僅建立適應中國市場的技術應用中心,中國將專門成為成熟技術的生產加工基地,長期下去中國的知識型管理型人才收入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越來越大,造成人才培養的困難與人才的流失,進而掉入要素低水平成長的貿易陷阱。
對一體化國家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了區域內的市場,降低了區域內同類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增加了同類生產要素尤其是知識型管理型人才的聚集,這都將增加區內的區位優勢,提高以貿易投資一體化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層次。但對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公司的生產選址將非常重要,使價值增值幅度大的生產環節落址于本國,通過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來實現本國有競爭力要素的持續增長,將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新目的。吸引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不僅要有量,而且還要有質。
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投資效應,國際經濟學界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分析總是以一體化對新貿易格局的影響作為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后,隨著新貿易理論的創立,市場結構、產業組織的理論被植入國際貿易的分析,因而投資效應的分析就以產業組織的行為分析作為基礎,貿易投資一體化基礎上的貿易與投資行為主要還是以寡占反映戰略為主,在方法上仍屬產業組織的行為分析,下面我們以這兩個階段為界分而述之。
二、從國際貿易的角度進行的分析
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跨地區跨集團的直接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策略,從根本上來說將成為打破地區封鎖抑制排他性的重要力量,特別是當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從以降低成本為目標的要素尋找型向市場開拓型轉變后,國際貿易的作用將是長期的基礎性的。從貿易的角度分析一體化對投資的影響,出發點是一體化對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率與福利的影響,理論基礎基于比較利益之上的專業分工,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部門間或產業間的區域內部貿易的增長,市場規模以及規模經濟都成為一體化收益的主要來源,經濟特征相似的國家都可以在專業化分工中收益,從與一體化之外的國家貿易條件的改變中獲益。分析一體化對貿易的影響,主要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考慮關稅、配額和其他貿易障礙降低后對相對價格的影響以及價格對貿易商行為的影響。由于影響相對價格的行為因素很多,如政策、收入等,因而不聯系具體產業與產品是很難下具體結論的,但總體的分析可以提供基本的分析方法與思路。
美國經濟學家J·瓦伊納于1950年提出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這兩個基本概念,用以反映貿易對一體化的反應,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1966)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投資轉移”與“投資創造”,用以反映外部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區域一體化貿易流向的反應,由此奠定了這一領域的基本分析框架。
金德爾伯格認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經營戰略表明,一體化組織的貿易流向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和流量產生影響,形成投資創造效應與投資轉移效應。投資創造是由貿易轉移引起的,一般而言,關稅水平越高的國家,一體化后貿易轉移效應越大,該國將從成員國進口成本更高的產品,消費者獲得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但國家失去部分甚至全部關稅收入。如中日組成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中國可能以從日本進口汽車來代替從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但別國廠商自不會坐以待斃,中國廠商也不能面對新格局而束手無策,由此形成的區外非成員國對一體化區域內的直接投資和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直接投資的增加即為投資創造,區外的跨國公司在一體化內部建立“避稅工廠”(Tariff-exemptfactory),并向一體化市場供貨,以維護其原來以出口方式占領的市場份額,同時,由于區域內貿易自由化使市場擴大與需求增加,為廠商帶來了新的市場機會,一體化內外的跨國公司互相競爭以追求潛在的規模經濟效益,也會增加在區域內的直接投資。
投資轉移是由貿易創造引起的擴大了的外國直接投資,貿易創造的產生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成員國的數量,數量越大,表明市場越大;平均關稅水平的降低程度,平均關稅水平越是降低,同盟越可能趨向貿易創造;成員國經濟的競爭程度,受保護的同類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差異越大,貿易創造效應越大。貿易創造的產生來源于規模經濟與專業分工,為從一體化經濟中獲取規模經濟和專業分工的收益,需要進行生產的重組,由此引起區域內直接投資布局的調整與資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區外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產生投資轉移。
投資創造與投資轉移根源于一體化的規模效應與市場統一效應,相對于區外國家而言,一體化內部的總收益無疑是提高的,尤其是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對發展工業的偏好,其收益更具有長期意義,但對一體化內不同的國家而言,其收益是不對等的,模型分析表明(PeterRobson,1998),一體化區域內產業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是必然的,甚至存在產業全部向一國偏轉的可能,因而認真研究一體化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優勢及產業分工趨向,制定適當的補償機制就成為一體化的重要制度內容。
三、從產業組織的角度進行的分析
由于生產全球化的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為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而進行的跨國投資戰略調整,建立在地理意義上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概念的界限已變得模糊起來,因而以地理概念為基礎的金德爾伯格的二分法就難以反映外國直接投資之間的全部復雜問題,隨著新貿易理論的興起,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以占領市場為導向的寡占反映戰略就成為解釋直接投資的重要原因。
這種方法著眼于一體化從哪些方面影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決策,其分析一般以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為依據,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取決于以下三個要素的組合:第一,所有權優勢??鐕镜膶ν庵苯油顿Y應具有某種壟斷優勢,以抵消在陌生環境中經營所需增加的額外成本,一般業主的無形資產與規模經濟都可能體現特定的所有權優勢,其內容主要包括研究與開發能力、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營銷技巧、特殊的組織結構以及進入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市場的便利條件等。第二,內部化優勢。制度學派認為企業作為一種科層組織,與外部市場相比具有減少交易成本的優越性,根據鄧寧的分析,國際市場的失效主要有兩類,一是結構性失效,如貿易壁壘的存在與無形資產的溢出效應影響外部市場的形成和發育;二是交易性失效,如交易渠道不暢及國際市場經營風險過高都將提高交易的機會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促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將外部市場內部化。第三,區位優勢。區位優勢來自東道國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如自然資源的稟賦、社會文化、法律、政治和制度環境,以及政府通過立法或行政政策所提供的優越條件等,這些因素不是跨國公司特有的,但跨國公司可以不斷適應它,利用它。
將以上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可以合理清楚地解釋國際生產的組織形式,所有權優勢決定了“誰”來生產,內部化優勢決定了“怎樣”生產,區位優勢決定了“在哪里”生產。而一體化從規模性、結構性與交易性三個方面增強了區域內國家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優勢。貿易壁壘的降低尤其是專用性資產、中間產品及要素流動壁壘的降低,提高了跨國公司內部化的能力,一體化后的區域市場是一個多民族、多國家的市場,具有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差異性與復雜性,為區域內的跨國公司提供了國際經營的學習機會與條件,使一部分區位優勢轉化為所有權優勢(MiraWilkins,1991),一體化最為突出的還在于它凸顯了區域市場的區位優勢,拓寬了市場的范圍,加大了經濟的總體規模,提高了經濟的抗震性,能使經濟周期的波幅減少,周期拉長,降低了國際貿易中的許多不確定性,對于一體化的小國來說,生產的種類可以減少,規模可以加大,生產的某種地理分工變得更自然,一體化產生的規模經濟尤其有利于那些在大工廠中應用的重要生產要素,如某些類型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這也成為跨國公司對區內投資的重要原因。
將直接投資的增長與企業的戰略對策結合的分析認為主要有四種形式的戰略投資對策(Yannoponlos,1990):(1)防御性進口替資,也叫“橋頭堡投資”或“跳越關稅”的投資,是外部企業對一體化貿易轉移效應的一種對策,反映了一個企業為維持在一體化經濟中的市場份額從以貿易為基礎的戰略向以投資為基礎的戰略的轉變;(2)進攻性進口替資,亦稱出口導向投資,它以一體化對競爭效率、收入水平、增長和創新的影響為依據,投資的動機在于利用地區一體化所造成的市場擴大和需求增大的勢頭,是企業搶占市場進一步擴大在該地區的市場份額的一種戰略投資;(3)重組投資,又叫合理化投資,即生產經營的布局按一體化后更自然的區位優勢重新組織所進行的投資,因為貿易壁壘消除以后,各成員國的比較優勢成為資源重新配置的主要依據,生產活動將向成本較低的地區集中;(4)寡占反映投資,指當地企業面對外部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進入該地區,為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也必須通過做大規模進行回應,從而刺激其通過直接投資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一體化對直接投資的效應,最主要在于強調它對工業效率的影響,這可能是比資源配置效應更為重要的一種收益來源,因為從貿易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是在完全競爭的框架內展開的,而從產業組織的角度所作的分析強調的是以不完全競爭為框架,分析一體化對廠商競爭行為的影響。鑒于一體化后兼并與收購將成為主要的投資方式,因而如何規范本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競爭與壟斷行為,就成為新的更重要的課題。
四、啟示與結論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參與經濟一體化必將有得有失,但一般總是得大于失,這是雙贏、多贏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一體化分工的格局趨向,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導向,一國要從一體化中獲得有益的分工,就要從比較優勢、競爭優勢以及競爭性要素的持續增長等幾個方面來引導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向,從以上貿易與產業組織兩方面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參與經濟一體化主要應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1.處理好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依照傳統貿易理論,中國是簡單勞動力要素的供給極其豐富的國家,幾乎可以說具有無限供給彈性,因而一體化后,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將有向中國集中的趨向,依照新貿易理論,生產也有向平均成本低的國家集中的趨向。但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向別國開放市場也具有誘人的利益,當中國與東盟擬建立自由貿易區時,日本不無妒忌地宣稱,為了享受中國對東盟出口的零關稅,日本企業可能進一步向中國投資,為了同樣的理由,日本可能將已或擬向東盟的投資轉向中國(馮昭奎,2002),其實,中國與東盟都大可不必為此而擔心,制造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是存在的,但制造業的產品豐富多彩,千差萬別,只要一體化內的商品比要素多,要素價格就有均等化的趨向(赫爾普曼、克魯格曼,1985),如果其生產全向一國集中,則比較優勢的天平將向另一面傾倒,況且生產同樣的商品對要素的組合方式仍有差異,可以起到平衡各國生產要素供給的作用,東盟即使生產的種類減少了,但貿易壁壘的降低使中國遼闊無邊的市場向他們優惠開放,從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的運轉來看,自由貿易的協定尤其有利于小國,因為他們的增長與繁榮有了更多的空間(ShyamalenduSarkar,2001)。對東盟而言,中國是競爭者,也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其合作的空間將主要在制造業、電子、通訊等產業內部的分工與貿易,由于這些產業的發展取決于最初的生產與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實證分析這些產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分工布局將對資源的配置起導向作用。
2.處理好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外國跨國公司的關系。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的分析表明,一體化后的市場將成為有實力的跨國公司角逐的場所,其第一階段的投資將是對資源重新配置、生產合理化布局的反映,第二階段的投資則是實現企業的快速增長和加強對市場的控制,而兼并和收購當地企業便成為其迅速占領市場的最有效的手段。面臨外國跨國公司的競爭,我們在不同的產業市場結構中應有不同的應對之策,具體而言,在規模經濟較顯著的行業,如汽車、化工、金融、民用飛機等部門,在收入需求彈性較大的部門,如電子通訊、計算機、藥品等部門,其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企業兼并的國際化傾向也明顯,因而應鼓勵國內企業實現并購,形成產業組織的集中化,以大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而在規模經濟不明顯、生產處于成熟階段、生產技術已標準化、需求收入彈性較小的部門,如紡織、服裝等,應以鼓勵競爭為主,制定較嚴格的反壟斷管制,這種按產業結構的差異制定壟斷管制的雙重標準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都采用的方法。
3.處理好具有核心競爭力要素的培養與跨國公司一體化經營的關系。在跨國公司全球一體化經營的戰略下,中國既要發揮簡單勞動力豐富低廉的比較優勢與跨國公司的優勢資源相結合,也要發揮中國優秀人才的競爭優勢與跨國公司的優勢資源相結合,既要有生產加工中心,也要有技術中心。在貿易投資一體化的背景下,要保護本國有競爭力的要素在本國有就業機會,有獲取高工資的機會,要力爭讓跨國公司的價值增值幅度大的生產環節,具有核心創造力的研發活動在中國展開,如法國在藥品生產行業就規定在當地建立研究與開發機構是外國投資進入法國市場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跨國公司,只要能對中國關鍵的核心生產要素付高額報酬,都應受到鼓勵,這是從根本上獲取關鍵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關鍵要素與技術的持續供給能力,這樣,中國經濟才能具有“獨立于一體化經濟中的能力”。
[1]赫爾普曼,克魯格曼.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上海三聯書店,1985.
[2]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張二震,馬野青.貿易投資一體化與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福建論壇,2002,(3).
[4]高樂詠.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與企業.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5]馮昭奎.10+3:東亞自由貿易區之路.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3).
[6]Kindleberger.c.p.EuropeanIntegrationAndTheInternationalCorporation.
ColumbiaJouralOfWorldBusiness,Vol.1.1996.
[7]PeterRobson.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Integration.Routledge,1998.
[8]MiraWilkins.TheGrowthOfMultinationals.EdwardElgarPublishingCompany.
1991.
[9]Yannopoulos.G."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EuropeanIntegration".Jounal
OfCommonMarketStudies,Vol.28.1990.
[10]ShyamalenduSarkarAndHongY.Park"ImpactOfTheNorthAmericanFree
關鍵詞:并購、投資、籌資
一、企業并購的投資分析
并購實質上是企業的投資活動,但是并購和一般的投資活動又有很大的差異,并購主要是通過并購后企業產生的協同效應來增加股東的價值。投資戰略的核心簡單地說就是“低買高賣”,對于并購戰略而言一樣,就是期望所買的企業能“物超所值”。但是,被收購企業的所有者為什么會以低于其實際價值的價格將其賣出,主要原因是:交易雙方對該企業的價值估計不一致。
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下,這種估價上的不一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所有的投資者對未來有同樣的預期,對風險有同樣的偏好。然而現實中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及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對企業未來增長的前景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對基本風險水應不一及企業面臨的機會成本不同。從而影響對企業價值的判斷。所以競爭的不充分性是產生并購的基礎。
并購投資主要出現在企業生命周期的發展與成熟階段,因為在此階段,鑒于企業未來良好的成長預期,企業通過權益性融資和自身產品銷售產生巨大的現金流為其投資活動提供了可能和資金保障。同時,由于此階段企業急需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規模效應及擴大產品的市場份額來維持其在同行業的競爭優勢,以上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來實現,因而企業的投資需求旺盛。但是,市場瞬息萬變,如何節省投資過程的時間成為關鍵,而并購為實現上述要求提供了一條捷徑。
(一)在企業生命周期的發展階段,伴隨著產品銷售的高速增長,雖然企業的經營風險有所降低,但企業的總體風險依然較高。此時如果企業的財務戰略安排不當,即用負債融資進行規模擴張,結果會導致企業的總體風險加大,相應地投資人要求提高其未來的收益預期。如果風險加大所帶來的收益不能抵消投資人提高的收益預期,企業的市場價值隨之降低。此時,該企業可能成為被收購的目標,收購后,通過對該企業的財務戰略進行適當的調整,降低其總體風險,就能獲得由此產生的增加值。
此階段,如果采用收購目標企業股權的方式,那么對于目標企業本身來說,收購資金并沒有進入企業內部,目標企業的總體風險依然沒有變化。為了降低其總體風險,收購企業不得不重新注入新的權益資本或向其他投資者募集權益資本,使其財務風險下降,進而降低其總體風險。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加大了并購企業的并購成本,而且可能破壞了并購企業本身的風險結構,從而降低并購企業的價值。因此,此階段對目標企業的并購主要采取增資擴股的方式增加被并購企業的權益資本,降低被并購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以此達到降低其總體風險。盡管對目標企業增資擴股會稀釋其每股的權益,但鑒于在企業的發展階段對未來良好的成長預期,企業業績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被稀釋的權益,因此,企業的每股權益不會隨之下降。
(二)在企業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企業的凈現金流量比較充裕,企業的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如果不及時調整企業的財務戰略,用負債杠桿來平衡降低的經營風險,結果會使企業的整體價值降低,導致企業股價被低估,從而成為被收購的目標。收購該企業后,通過剝離多余的現金,利用負債杠桿強化核心業務的創現能力。由于利用負債使企業的總體風險得到平衡,企業的價值隨之上升。
與處于發展期的企業并購相反,如果對處于成熟期的企業并購采用增資擴股的方式,不但不能提高被并購企業的價值,反而進一步降低其價值。因為在成熟期,經營風險明顯較企業發展階段低,企業內部積累了大量的現金,加之此階段利用負債融資獲取的資金已經基本滿足了其投資的需求。隨著企業未來成長的進一步降低,增資擴股流入目標企業的權益資金很難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在企業未來的收益預期降低的情況下,必然稀釋其每股權益,進而降低企業的價值。因此,對處于成熟期企業的并購主要采取收購目標企業股權的方式進入,然后調整其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結構,將多余的現金通過現金分紅或股份回購的方式分配給投資者,利用適度的負債來解決短缺的投資資金需求。此種并購方式,一方面減少了并購企業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通過調整目標企業的總體風險,提升目標企業的市場價值。
二、企業并購的籌資規劃
籌資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籌資結構是企業財務戰略的核心,在企業并購中,并購資金的安排是并購能否成功的關鍵,而資金籌措的結構安排直接影響企業并購的效果。企業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由于其面臨的經營風險和并購的目的不同,并購資金籌措的結構有很大差異。
(一)在企業的發展期,經營風險較大,并購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進而形成行業競爭優勢,以降低經營風險。如果企業的并購資金使用負債融資,必然會使并購企業的總體風險加大,負債杠桿帶來的收益難以抵消風險加大帶來的投資人未來收益預期的上升,結果導致企業整體價值的下降。因此,在這一階段并購資金的來源主要采取權益資金和利潤留存。權益資金的籌集通過以下方式獲得:(1)向資本市場增發股份籌集收購資金;(2)發行可轉換債券;(3)和被收購企業的投資者用股權交換的方式進行并購。
(二)在企業的成熟階段,由于市場對該企業的產品需求已經趨于飽和,企業的增長速度變緩甚至停止,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此階段,并購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擴大現有的市場份額及提高效率。
鑒于企業的未來市場前景不被看好,如果在并購中繼續使用權益融資勢必會稀釋現有投資人的收益,從而降低企業的市場價值。因為此階段企業的所有投資活動主要是保持目前的收益不下降。同時,此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已處于較低的水平,為企業采用負債杠桿融資提供了可能。因此,這一階段并購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通過適度的留存收益和長期負債。企業長期負債的取得主要通過以下方式:(1)發行企業債券;(2)向金融機構借取。
三、企業并購支付方式的選擇
企業并購可采用現金支付、債券支付和股票支付的方式。選擇何種支付方式,需要結合并購雙方的成本和并購方的企業風險綜合考慮。
(一)稅負因素
并購公司并購目標公司既可以用現金支付,也可以用證券(普通股、債券)支付,但不同的支付方式稅負不同。如果并購方用現金或債券支付,那么目標公司的股東收到現金時要立即納稅,但如果用普通股支付,則目標公司的股東在收到股票時可以免稅,直到股票出售后才計算資本收益或損失,按相應的資本收益稅率納稅,因此可以獲得延遲納稅和減輕稅負的好處。
對于并購方而言,稅負考慮的是并購時所取得的資產的攤銷基礎,如果用現金或債券支付,則并購取得的資產將按其支付價格作為資產的攤銷基礎。反之,如果并購企業用普通股支付,則并購獲得的資產將按資產的原價值進行攤銷。資產攤銷額的大小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應納稅所得和企業未來的現金凈流量。
由此可見,如果稅負是考慮并購支付方式的唯一因素,那么目標企業將喜歡并購企業用股票支付,以達到延遲納稅和減輕稅負的目的;而并購企業則更愿意用現金和債券的方式支付,以擴大其并購資產的攤銷額,降低未來的稅負。然而,出稅負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并購的支付方式。
(二)并購企業的所處的生命周期
并購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對并購資金的支付方式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其發展期,如果用現金或債券的支付方式,則勢必導致其風險的增大,從而降低其本身的市場價值,因此,并購企業更愿意用股票支付的方式。盡管股票支付方式可能稀釋并購企業的每股權益,但在此階段,并購企業由于其良好的成長前景,會很快彌補被稀釋的權益。而在其成熟期,如果用股票方式支付并購資金,則由于其未來成長的放緩,結果導致并購企業每股權益被稀釋,從而降低企業的價值,因此并購企業喜歡用現金或債券的方式支付。同時在此階段,企業本身業務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入量和負債杠桿的運用為其用現金或債券支付并購資金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1、Sudarsanam,P.S.MergersandAcquisitions,PrenticeHallEurope,1998
2、張云亭著:頂級財務總監,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根據舒爾茨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投資包括用于醫療保健的投資;用于正規教育的投資;用于在職培訓的投資;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資;用于個人和家庭為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流動的投資。我國學者將上述理論歸納為醫療保健的投資;教育的投資;遷移投資。研究認為“教育的投資在整個人力資本投資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頭等重要的投資。因為健康投資使人得以存在,以及智力、精神活動的必要前提,所以,醫療保健投資是其他兩項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從健康投資的角度出發,人力資本所提出的醫療保健投資是“通過對醫療、衛生、保健、營養等進行投資,以此來恢復、維持或改善、提高人的體能(體力和精力),增進健康水平,這種投資方式恰恰是最經濟、最有效、最快捷的人力資本投資途徑。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低水平生活導致健身觀念淡薄
按恩格爾系數劃分貧困家庭的尺度,企業職工均在60%以上,屬于貧困線,屬于體育低消費群體。研究表明,收入與消費關系十分密切。(見表1、2)
統計結果證明,企業職工收入與體育鍛煉的內容、目的、地點、時間、次數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與鍛煉目的、鍛煉次數非常相關。體育消費是為了滿足人們特定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越優越,體育消費的投入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除此之外,人們的體育習慣、生活節奏、余暇時間、體育觀念、社會環境等都與體育消費有關。應該說,體育消費行為既是生活水平的縮影,又是人們體育健身觀的折射。
2.不良心態影響健身觀念形成
調查顯示,企業職工有矛盾心理占15.5%,壓抑心理占18.4%,挫折心理占6.4%,消沉心理10.6%,疑慮心理5.1%,其他心理狀態的365人,占43.6%。
體育作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被稱為現代社會的“安全閥”“社會競爭縮影”,改革開放帶來社會體制、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變化,同時也產生許多矛盾。據社會學專家研究,除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外,體育可以起到緩解、宣泄、減少下崗浪潮帶來的社會震蕩和各種矛盾的作用。
三、結論與對策
1.轉變觀念,努力提高再就業勞動者素質
勞動者是生產力的首要的因素和能動因素,發展體育運動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從經濟學角度,體育鍛煉要占用一定的時間,之所以強調體育健身的作用,是因為可以理解為體育是一種旨在追求未來效用的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從人力資本投資和勞動力再生產的角度,體育鍛煉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活動,它投資的意義在于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從人力資本配置的需要尋找合適的物質資本,最大限度的優化實現自身的價值,較好把握從新配置人力資本的再就業機會。
2.調整不良心態,拓寬人力資本運營的空間
現代企業職工壓力大,無論是環境,還是心態,都發生的很大的變化,由于種種不良的心境,導致無形中縮小就業的渠道,縮小人力資本運營的空間。體育的社會情感功能是與人的社會心理穩定性直接有關的,通過體育服務工程進行情感解困工作,調整不良心態,使之產生和形成與社會一致的心理。因此,企業職工應主動適應社會和家庭環境,把就業看成是一場智力、體力、心理上的競爭,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挖掘潛能,面對機遇,迎接挑戰。
3.樹立健康觀念,加速人力資本投資
要樹立健身觀念,消除健康投資是一種簡單的消費支出的舊觀念,主動積極的進行健康投資,同時要積極參加培訓,要主動鍛煉、學習、更新知識,提高技能,豐富自身的人力資本,為創業儲備本領。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增加企業職工的健康存量、知識存量、技能存量,存量的增加,意味著“生病時間”的減少和“健康時間”的增加,意味著創業的基礎儲備增加,從而有利于產出增加,個人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因此,這種投入是有效的投入,也是一種成本性投入。企業職工自身還應從市場經濟對勞動者素質的需求,來提高對健康投資的認識。
4.發揮體育的健身作用,開展“體育服務工程”
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以體育作紐帶和橋梁促進創業工程實施,吸引廣大企業職工參與,以達到關心引導、交流情感、開闊渠道、穩定大局的目的。“體育服務工程”的內容包括:體育進萬家活動;與企業職工聯手健身活動;多幫一、多帶一健身活動;健身廣場活動;健身小區活動;健身家庭活動;社區體育競賽等項健身活動。體育與現代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開展“體育服務工程”對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創造融合的社會氛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積極的作用,對促進“再就業工程”的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國城鎮失業狀況分析.管理世界(京),1998
[2]倪同云:大眾體育發展趨勢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8
[3]吳國存:企業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4]梁進等: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經濟學研究與對策[J].體育科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