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0: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外建筑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巴塞羅那德國館、 建筑設計、現代主義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其中外國建筑史系統地講述了外國建筑發展的歷史,從原始社會一直到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思潮。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系統地了解世界建筑發展的一般歷程和理解不同歷史風格的建筑形式形成與演化的社會背景; 通過世界建筑中經典案例的學習,可以辨正地吸收借鑒其中的優秀經驗與手法,提高文化修養,全面補充人文知識并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建筑價值評價系統。
1、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的建筑設計
1929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中的德國館。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個主廳、兩間附屬用房、兩片水池、一個少女雕像和幾道圍墻組成。除少量桌椅外,沒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顯示這座建筑物本身所體現的一種新的建筑空間效果和處理手法。德國館在建筑空間劃分和建筑形式處理上創造了成功的新經驗,充分體現了建筑師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
2、建筑師的設計理念
巴塞羅那德國館由“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他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齊名,并稱二十世紀中期現代建筑四大師。他出生于德國,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嚴謹使他很容易從二十世紀初眾多的建筑大師中凸顯出來。正如其大多數的玻璃與鋼結構作品一樣,透過表象,人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到這位現代建筑大師留給二十世紀的偉大財富。
他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墻,輕盈的結構體系,深遠出挑的薄屋頂,似開似閉的空間印象,整個建筑猶如從山谷吹來的清新的風,讓一下子從滿眼總課雜的裝飾建筑中解脫出來。"少就是多","流通空間","全面空間"從這座存在時間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體會到或預測到。的確。這就是密斯風格的最經典注解。是這個從德國小城走出來的建筑大師最經典的寫照。“少就是多”,這句話的含義你可以很輕易的從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品味出來。國畫大師最有意境的東西往往不是涂滿筆墨的畫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當“少就是多”從密斯口中說出來時,當然沒有東方人悠閑與怡然,有的只是德國人的嚴謹與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藝術依賴于結構,但不受結構限制,它從結構中產生,反過來又要求精心制作結構。密斯對他的學生如是說希望你們能明白,建筑與形式的創造無關。巴塞羅那的德國館是這樣一個例子,在這件德國用來參加1929年世界博覽會的展品中,你絕對見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東西,沒有雜亂的裝飾,沒有無中生有的變化。沒有奇形怪狀的擺設品。有的只是輕靈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連續流通的空間。
在二十世紀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結構限制的同時也受到當時的建筑擁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種形式中,繁多的裝飾件,龐大的結構體是其統一象征。只有當新的結構技術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時,建筑才會產生根本性的變革,二十世紀是鋼的世紀,電的世紀,當鋼鐵和玻璃廣泛應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進的建筑師走在了運動的前列。無疑,密斯正是這樣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這樣一種環境而產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從室內裝飾到家具,都要精簡到不能再改動的地步。人們無從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樣的靈光一現之下找到了這句現代建筑史上最為經典的名言,總之,現在它影響人們這個世界已經七十年了。流通空間,在二十世紀初這應該是個很前衛的名詞。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羅那的德國館后歐洲建筑界的震動是多么巨大。的確,對于那些從學院里走出來的,從水輸秩開始的建筑師,對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種西方古建筑流派對建筑學的定義和限制的建筑師來說,這種完全與以往的封閉或開敞空間不同的--流動的,貫通的,隔而不離的空間開創了另一種概念。
3、該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
一般意義上:在外國建筑史教學中,關于歷史文化的素養、歷史建筑特與發展,以及建筑藝術征質方面,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強調采用分析的方法;在史實基礎上的各種分析,提倡教師的主動性,不拘泥于特定教材的限制;大量圖片為學生帶來直接的視覺印象。例如現代主義建筑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筑思想。這種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筑師要擺脫傳統建筑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筑。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筑。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筑”的一些基本觀點,課堂緊密的文化背景分析與一定時期、一定類型的建筑文化目標、形態模式。由敘述、分析到圖示,使學生對歷史進程中的時代變化與主導建筑形態有較清晰的認知。
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格羅皮烏斯在1910年即建議用工業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凡?德?羅認為:“建造方法的工業化是當前建筑師和營造者的關鍵課題。”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鋼和玻璃這兩種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則努力發揮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們在使用這些建筑材料方面,樹立了許多范例。建筑特質分析與一定時期、一定類型的建筑特質顯現。教學以圖示加講解的方式,分析各時代建筑在特定文化基礎上的個性化特質顯現。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清晰地了解該時期建筑的基本結構、空間和表現力構成。
比較分析與更深刻的印象與記憶。隨時進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比較,包括是中外比較,這種方法,即有意展示異同,又可以加深理解與記憶。如"流通空間"概念和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有驚人的共通性。密斯?凡?德?羅的流通空間之所以與中國造園藝術全然不同,其差異性原因就在于:這種流通空間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內的空間,還有重要的一點,它是靜止的,其目的是實用性;而中國園林的流通空間是有意營造的隨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動的,其目的是觀賞性。拋開它們的表象,二者又的確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在為人營造的這些空間中,二者都成功了。
作業與分析創造能力。教學要求學生筆記必須包括圖、文兩部分,本身就是課堂作業,并以思考題的名義讓學生課后整理筆記,鼓勵課后提問,設定繪圖設計作業,要求有文字說明,綜合鍛煉學生理解、分析與創作能力。 除了教師課堂講授外,還采用提出問題方式由學生發表意見。西方當代思潮還可采用個案研究、撰寫小論文等環節,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研究判斷等能力,提升學生結合自我發展方向的針對性教學效果。
此外網上資源也很重要。但首先保證課堂教學的必要性,進而通過網絡,為學生課余自學、擴大眼界、完成作業提供引導,并增加師生交流的渠道。
參考文獻
[1]劉先覺. 外國建筑史教學之道―――跨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08( 1) : 28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