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29: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建筑學是除醫學以外的另外一門五年制本科專業,學科培養時間長正是源于其綜合性強且特別強調應用能力培養。建筑學集社會、技術、藝術等多重屬性于一體,且與力學、聲學、光學、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心理學、歷史學等人文、自然領域聯系緊密。同時,建筑學注重知識的集成與運用,通過對建筑物及其周邊環境的研究,結合具體的應用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建筑學作為一門以實踐為對象的應用型學科,其發展動力與研究方向都來自真實而廣泛的社會與時代需求,因此把建筑學的培養目標定位于社會需求、市場需求,并不是貶低高等教育,反而更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本質。這就要求高校在在具體教學中不能單純流于形式,應結合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和具體實踐應用教學,培養出適合新時代建筑學科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2建筑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機械化
當前建筑高校在實踐環節上普遍缺乏對理論課程操作的靈活度。由于總體教學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數實踐教學被機械地設置在學習期末,導致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在高年級設計課程的教學中,雖為真題真做,但學生對設計形式的追求過于理想化,真題設計大有紙上談兵之勢。這種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設計的真實性、實踐性、嚴謹性,使學生對建筑實務的過程缺乏了解。在教學模式上的脫節,造成了建筑學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設計任務時的孤芳自賞和無視社會需求而進行設計的現實。
2.2單位實習質量難以保障
高校擴招后,生產實習的學生大幅增加,加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設計強院不愿接收本科實習生。即使進入設計單位實習,設計單位處于經濟效益的考慮普遍實行項目負責人制度,設計人員的報酬與業績掛鉤,安排實習的任務很難在人員、場地、時間上予以保證。大多數處于工期的應急需要,實習生基本承擔一些輔工作,在不同的項目中不斷被調配,難以全程跟蹤某一具體項目、體驗建筑設計(管理)的全部過程、接受系統訓練和學習。部分實習單位出于種種原因,實習負責人對實習目標和任務認識比較模糊,對實習內容缺乏細化的考核標準,客觀上給實習的組織、管理與評價帶來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這樣的實習往往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實習質量得不到保障。
3模塊化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
模塊式技能培訓,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以就業為導向,以知識輸出為出發點,根據市場和科學技術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構建課程體系。模塊化教學思路中各模塊并非是單一、孤立的,它的設置與認知規律本身高度吻合,即模塊之間的承接遞進關系反映著“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內涵”的認知規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連續性。對此,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把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按多元目標進行系統整合,重新整編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美術寫生、建筑認知、古建測繪和綜合技能四大模塊,除此之外,計算機設計實踐也貫穿整個大學的教學實踐,如CAD、SketchUp、Photoshop等繪圖軟件的運用。
3.1寫生模塊
以往的美術寫生教學方式類似于藝術專業的采風實習,現在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電腦技術的普及和更加細致的分工,對于大多數建筑高校來講,美學類課程的教學目的已經由以前培養學生美學技能逐步演變為培養學生的美學修養,相應的實踐教學要求有所降低,該環節一般設置在建筑學專業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建筑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理論薄弱,希望通過這些寫生實踐加深學生對建筑設計和實際工程的理解,但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建筑效果表現圖更多的已經由對色彩和美學構圖更加專業的美術專業來完成。因此,在當前社會分工和需求條件下,美學寫生模塊比例應適當減少。教學重點應把美術技法培養轉化為建筑美學素質培養,使學生能夠建立正確的審美觀,掌握常用的美學基本法則,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建筑表現中,進一步能為實際工程的方案打好審美基礎。
3.2認知模塊
建筑認知模塊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建筑。建筑認知不受地域的局限,在路線的選取上,應突出“專題、專線”的認知模式,使認知更有明確性、目的性。學院結合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設置三條典型路線,即鄉土建筑認知路線、地域建筑認知路線和生態城市認知路線。這三條路線從鄉土到城市,從局部到整體,從傳統到現代,形成了系統的認知體系,使學生們充分了解建筑知識。并通過認知過程中教師不斷給學生們灌輸和傳達有關建筑的歷史、文化、構造和規范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建筑視角、設計思維和規范化的設計要求。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風格形式。2013年路線結合剛剛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王澍的作品,讓學生們重點參觀了南京三合宅、寧波博物館及南京四方當代藝術湖區。寧波博物館的設計以創新的理念,將地域文化特征、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造型簡約而富有靈動,外觀嚴謹而頗具創意。它的地域和歷史感與四方當代藝術湖區的現代氣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同學們對地域建筑的理解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2012年路線先后讓學生參觀了劉克成的富平陶藝博物館和馬清運設計的“玉柴石山”,觀察它們古樸的外觀造型、順應自然的空間形態以及精致的細部處理等。
3.3測繪模塊
古建測繪是建筑學專業本科生在完成《中國建筑史》理論課程之后,通過對現有古建筑的現場勘查,運用測量和制圖技術來記錄古建筑,以印證和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加深對古建筑群體組合、設計手法和裝飾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古建測繪中,學生只是進行簡單的平面、立面的圖形練習。而古建筑測繪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形練習,還要使學生達到對空間和形體初步認識的效果。古建測繪中最重要的就是確定古建筑的軸線和柱礎的位置,找出基準點和水平線。另外還要進行古建筑有關資料和圖紙的搜集,了解其歷史沿革和當前的整體情況,勘察現場,確認測繪條件,制定測繪計劃,確定測繪步驟等等。測繪完成后要求學生通過自己測繪所得數據和搜集的資料進行古建筑的模型制作,這樣可以使學生經歷從教學到圖形,從平面到立面、從空間到實體的認知和表現練習,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建筑空間和建筑形式的聯系。
3.4綜合模塊
綜合技能模塊主要包括高年級綜合設計課程、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在高年級課程設計上設定某一課題,附設地形、道路、景觀、材料、結構、構造、工藝等諸多條件限制,引領學生進行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創新的轉變,建立起“設計的研究,研究的設計”觀念。畢業實習是讓學生在設計單位工作,全程跟蹤某一具體項目,掌握建筑設計(管理)的全部動態過程和時間把控。加之對計算機做圖的系統訓練,提高綜合技能和深入分析設計能力,在建筑技術與建筑法規方面的繼續拓展深造。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引領學生從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變,從設計手法到研究思想的創新。基本模式要摒棄以任務書為中心的一草、二草、三草、正圖、答辯的被動模式,要采用開題、案例分析、實地調研、設計構思、建筑技術、設計輔導、公開評圖的多種形式教學模式。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即為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實踐,使學生能夠掌握理性高效的設計流程與方法。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同學的設計過程仍然是“野路子”的:從某些圖書雜志或網絡資料中東拼西湊出的資料圖紙或是效果圖片就是“超脫”于基地的“靈感來源”,由此發端出的設計成果有多大的意義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圖面表達方面也普遍存在著“重視覺效果,輕邏輯表達”的誤區,學生往往把精力用在如何使圖紙描繪得更炫麗,而忽視了表達的深度和技術規范性。如最常見的剖面圖表達,就很少有同學能夠完全畫對,長此以往肯定會影響學生的專業發展和今后的職業成長。
2.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通過對高層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立足于時展和教學實際,提出以下解決途徑和方法,以便可以切實提高四年級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2.1打破設計教學長周期模式
中低年級的課程設計教學周期一般為九周,在這樣的長周期中,容易出現學生“前松后緊”的散漫狀態和教師“放羊式”低效管理以及只重視最終圖紙成果等弊端。故可以將九周的設計長周期拆解為長短周期相結合的模式,如在高層綜合辦公樓課題設計中:第一、二周為學生實地調研、查找文獻及教師理論教學,在這個環節中鼓勵學生多人成組調研,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調研,“帶著問題去發現問題”,通過采用調查問卷采訪及計算機輔助模擬等方式為后續設計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據,使調研成果真正能為后續設計服務;在第二周穿插一次與課題相關的快速設計及研究環節,促使學生盡快進入設計狀態,并在快速設計中反思問題、總結經驗從而反映到正式設計環節中;第三周至第八周即展開正常的高層建筑設計課題,變傳統的師生“一對一”坐診式交流為調研小組討論,激發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督促學生提高效率、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完成相應的成果,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的表達方法進行成果匯報;在第八周時再次穿插一次快速設計及研究環節,對學生之前所學進行總結和回顧;第九周提交正圖并進行公開的答辯評圖。由此可以看到,這種長短周期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貼近了設計院實際的工作狀態、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更加符合學生對于知識學習鞏固的內在規律。
2.2理論課教學與課程設計相結合
高層建筑的誕生本是技術革新與飛躍的產物,對其技術問題的鉆研應是本設計課程教學中必然包含的內容。由于設計教學時間有限,需要與其他相關專業理論課教學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使理論為設計實踐服務。以高層建筑設備部分為例,在四年級同時進行的建筑設備課教學中可開設專門的研究環節,針對建筑設備對于高層建筑平面設計、立面設計及剖面設計的影響及互動關系進行深入講解。如通過圖示說明建筑設備管線對于高層建筑剖面設計的制約,總結出了剖面凈高的設計數據,讓學生既知其然,又了解了其所以然。同樣的,諸如建筑結構選型、建筑防火設計等專業理論課均以類似的形式同課程設計進行有機結合,從而發揮其最優的教學效果。
2.3注重設計過程的研究
在課程設計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設計全過程的積極引導可視作教學工作的核心,具體則體現在引導學生運用理性的設計方法完成整個設計上。如在設計展開階段,引導學生根據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及地基特點估算出建筑基底面積、層數等數據并劃定出可建范圍,并在可建范圍內選擇適當的形體組織模式進行多樣性、可行性的組合;隨后在結構可行性的基礎上,通過把握時代的美學要素、建筑與城市的關聯、建筑的個性與標志性等方面來塑造高層建筑的內部與外部空間形態。在上述引導式的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扮演向導的角色,學生則是互動教學的主體。通過實踐,即使是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也可以順利展開設計,從而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果。這不僅使學生的設計能力和自信心普遍得到提升,有力地提高了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學習的意識,也增進了其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3.結語
英文名稱:Journal of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主管單位: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省水利廳
主辦單位: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6221
國內刊號:34-1240/Z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論文摘要: 課程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工程力學》是中職校工程施工類專業一門重要的職業技術課,是學習后繼職業技術課程和從事技術工作的重要基礎。為了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結合中職教育要求、學生素質特點以及教學實踐經驗等,本文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考核環節、師生交流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其中重點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文結合中職教育要求、學生素質特點以及筆者從事中職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對《工程力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1 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本著以人為本的綠色教育理念,為了適應中職教育特點,我一方面經常參閱相關資料、信息,學習中職教育文件,中職教育教學論文,中職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和學校督導交流思想,聽取合理建議。在講授《工程力學》時,由重視知識體系本身的完整性轉變重視知識的實用性;由單純理論講解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不僅面對課本,有時還面對施工現場、教學模型等;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師生交流、討論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由單一以分數來評定學習效果的結果性考核轉變為綜合考慮學習態度、出勤率、回答問題、作業和小測試、考試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全過程考核。中職教育理念逐漸清晰,教育理念的轉變帶來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2 優化教學內容
《工程力學》課程是中職校工程施工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職業基礎課程,以物理學、數學為基礎,整合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的部分知識,培養學生具有初步對工程結構問題的簡化能力,一定的力學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是學習有關職業技術課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礎。由于它以物理學、數學為基礎,知識點多,難度大,并且中職教育要求減少理論課時,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優化教學內容。對于后續的職業技術課程以及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暫時用不上的知識點不在課堂上講授,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通過自學方式去拓展視野;對于難懂的知識點注重實踐應用而弱化理論推導;對于在教材中整合不當的問題進行修正。對于重要的知識點必須講透,不能完全受課時的限制。比如平衡條件、內力,是強度計算十分重要的基礎,并且對于不同的計算結構簡圖,表現形式又不相同,初學時很容易迷惑。因此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課時。總之,講授的內容以“必須、夠用”為度,讓學生感覺它有用,而不是難,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為職業技術課程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 改進教學模式
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學生被動的接受,很少能夠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在這種單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勞,養成依賴性,思維懶惰、僵化。而中職教育不僅僅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相應的教學模式也應轉變為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在啟發、引導、討論、自我發現下掌握知識。
4 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課時,不能單一采用課堂講授法,而要積極采用更適合學生積極參與的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演示教學法等,教師可以通過課件、掛圖、構件模型來演示結構或構件的受力和變形。
5 抓好課程考核環節
為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采用綜合考慮學習態度、回答問題、紀律性、作業表現、考試成績,重能力和素質的全過程考核。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包括學習態度、出勤率、回答問題、作業和小測試等,分別占有一定的權重。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期中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30%,主要讓學生對階段性學習進行檢測,發現問題,為繼續學習找準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主要題型有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作圖題、簡答題、計算題,題型豐富多樣,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學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等。
6 加強師生交流
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十分重視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談心,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情況,樂意接受的學習方式,以及自身授課中存在的不足。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調整安排授課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爭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為以后的職業技術課程學習和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中職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丁曉玲等.高職建筑力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力學教學與教學改革交流會學術論文集,2006
建 校
曇雅村的三界小學,是岑溪市馬路鎮最邊遠、最貧困、最落后的山村小學教學點之一,這個教學點全日制只有3個年級3個班63名學生。廖魯光從1986年便到該校工作。初到時,該校瓦面破漏、地面坑洼、墻體開裂,亟需進行修繕。
廖魯光提出了維修校舍的建議,三界村村委會決定捐獻150條杉木給學校,但木材還在距學校8公里多的林場上長著呢!廖魯光便與同事、群眾翻山越嶺,把杉木一根一根地從山嶺上背回來。學校拿出了歷年積存的2 000多元,買回了石灰、水泥、鐵釘等建筑材料,對學校進行了修繕,學校危房問題總算解決了。
1989年,三界小學計劃把學校330平方米的瓦房改建為磚混結構的教學樓,廖魯光又積極配合校董會發動群眾捐錢、捐材料,短短一個學期,該校便建起了3間教室、1間辦公室和2間教師宿舍。
1990年,三界小學校董會又決定發動群眾集資,徹底改變學校泥墻瓦面的教室。由于第一次集資剛過不久,許多群眾都不太理解。是啊,曇雅村還是一個貧困村,三界又是村中最“山”最落后的自然村,誰愿意花這么多錢去建學校?廖魯光提出以捐資推動集資的辦法,讓熱心人帶動其他群眾。當時廖魯光只是一個代課老師,首先帶頭捐了350元,而他當時兩個月的工資加起來也不到350元!他不僅捐錢,還義務勞動,白天在校上課,晚上主動挨家挨戶發動群眾捐資集資。20多個晚上,廖魯光走訪了學校所在地的所有群眾。“廖魯光這么窮都捐了350元,我們一個人出15元又算得了什么?”許多群眾都這樣說。在廖魯光的帶動下,群眾們捐的捐,湊的湊,但全部收上來的錢還是不夠用,怎么辦?廖魯光又提議學校自己燒青磚,這樣可以省出很大一筆開支。于是學校校董會采納了廖魯光的建議――請人打磚坯,借群眾的磚窯燒磚。入窯、燒磚、出窯,這些體力活落在了三界小學師生身上,廖魯光更是其中的“主力”。為了建校,那一年廖魯光在磚窯上過了除夕與春節。7窯共燒出了58 000多塊青磚,教師們一塊一塊地將磚搬出窯,再一塊一塊地把磚搬回學校……教學樓終于建成了,學生們不用在危房里上課了,廖魯光欣慰地笑了,這嶄新的教學樓,凝聚了多少他的汗水啊!當時,《梧州日報》曾以《一步一個腳印 六年六百平方》為題報道了三界小學艱苦建校的事跡。
2005年夏天,三界小學大門外的地坪大面積崩塌。廖魯光又像當年建校一樣,帶領師生撈沙挖石,修建擋土墻。放學后及周末,廖魯光總是加班加點,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建起了一道8米多高、20多米長、1米多厚的擋土墻。2008年,三橋教學點教學樓樓面出現裂縫,廖魯光又帶頭捐款,用群眾捐來的6000多元和學校籌集的8000多元,和群眾一起,一磚一瓦地把三橋教學點的教學樓修建好了。
不單是教學樓,廖魯光還帶領師生和群眾,硬化了3所學校的所有操場及校道,建好了500立方米的擋土石墻,建起了教師宿舍,還建成了150多米長、1.8米高的圍墻……這3所學校良好的育人環境,是曇雅村師生與群眾的自豪。曇雅村人都知道,沒有廖魯光,就沒有曇雅村現在美麗的校園。其實,值得贊頌的,不僅僅是廖魯光帶領群眾建起的美麗校園,更是他在群眾心中樹起的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育 人
廖魯光從1986年開始在曇雅村三界小學當代課老師,1989-1999年擔任學校語文教研組長,1995-1998年兼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1996年經考試成為公辦老師,2000年擔任村校教導主任,2003年至今擔任村小學校長,這是廖魯光從事教育事業的歷程。
擔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后,廖魯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習科技知識,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搞小發明,寫小論文。近些年,學校幾乎年年都有學生獲岑溪市、梧州市和自治區級小發明或小論文獎,廖魯光也獲得了相應的指導獎,學校也被評為“岑溪市科技先進集體”。
1998年前,廖魯光一直教畢業班語文,畢業班的語文成績都不錯,但由于數學成績跟不上,沒有一個學生能考上市重點初中。1998年秋,廖魯光主動提出承擔畢業班數學課教學工作。接任后,廖魯光想方設法提高數學課教學質量,既注重轉變學困生又注重培養特優生。當時他所教的梁海劍同學考上了岑溪市第二中學,這是曇雅村首次有人考上重點中學,在小山村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廖魯光除了認真教好自己所任教的學科外,還積極帶頭撰寫教學論文,并盡其所能指導其他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目前,曇雅村小學的教師有多篇論文獲岑溪或梧州市級獎勵。廖魯光所撰寫的《淺談如何聯系實際 優化數學教學效果》還刊登在《梧州市教育論文集》內。此外,他還鼓勵教師互相取長補短,多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從2000年秋季期起,全村3所學校都擺脫了鎮質量抽查成績落后的狀況,而且有多個班的學科成績居于全鎮前列。近年來,曇雅村小學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每學期市、鎮質量抽查,都達到合格甚至優秀以上。
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其中重點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文結合中職教育要求、學生素質特點以及筆者從事中職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對《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1、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本著以人為本的綠色教育理念,為了適應中職教育特點,我一方面經常參閱相關資料、信息,學習中職教育文件,中職教育教學論文,不斷學習中職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和學校督導交流思想,聽取合理建議。在講授《建筑力學》時,由重視知識體系本身的完整性轉變重視知識的實用性;由單純理論講解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不僅僅面對課本,有時還面對的施工現場、教學模型等;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師生交流、討論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由單一以分數來評定學習效果的結果性考核轉變為綜合考慮學習態度、出勤率、回答問題、作業和小測試、考試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全過程考核。中職教育理念逐漸清晰,教育理念的轉變帶來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2、優化教學內容
《建筑力學》課程是中職校工程施工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職業基礎課程,以物理學、數學為基礎,整合了《理論力本文由收集整理學》、《材料力學》的部分知識,培養學生具有初步對工程結構問題的簡化能力,一定的力學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是學習有關職業技術課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礎。由于它以物理學、數學為基礎,知識點多,難度大,并且中職教育要求減少理論課時,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優化教學內容。對于后續的職業技術課程以及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暫時用不上的知識點不在課堂上講授,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通過自學方式去拓展視野;對于難懂的知識點注重實踐應用而弱化理論推導;對于在教材中整合不當的問題進行修正。對于重要的知識點必須講透,不能完全受課時的限制。比如平衡條件、內力,是強度計算十分重要的基礎,并且對于不同的計算結構簡圖,表現形式又不相同,初學時很容易迷惑。因此在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課時。總之,講授的內容以“必須、夠用”為度,讓學生感覺它有用,而不是難,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為職業技術課程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改進教學模式
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學生被動的接受,很少能夠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在這種單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勞,養成依賴性,思維懶惰、僵化。而中職教育不僅僅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相應的教學模式也應轉變為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在啟發、引導、討論、自我發現下掌握知識。
4、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課時,不能單一采用課堂講授法,而要積極采用更適合學生積極參與的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演示教學法等,教師可以通過課件、掛圖、構件模型來演示結構或構件的受力和變形。
5、抓好課程考核環節
為了能夠更加全面、客觀的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采用綜合考慮學習態度、回答問題、紀律性、作業表現、考試成績,重能力和素質的全過程考核。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包括學習態度、出勤率、回答問題、作業和小測試等方面,分別占有一定的權重。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期中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30%,主要讓學生對階段性學習進行檢測,發現學習中的問題,為以后繼續學習找準努力的方向;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主要題型有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作圖題、簡答題、計算題,題型豐富多樣,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力學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等。
6、加強師生交流
有關小學美術論文范文一:淺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
摘要:普及美術課是美術課堂教學的雙基任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鑒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實驗教學中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價值,優化課堂教學,適應素質教育對美育的要求。
關鍵詞:欣賞;美術;優化;教學
兒童是愛美的,而且對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藝術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強,尤其是進入小學以后,對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為強烈。作為小學美術教育,應當順應他們愛美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實施美術欣賞教學。
一、吃透教材,優化美術課堂教學
普及美術課是美術課堂教學的雙基任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鑒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實驗教學中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價值,優化課堂教學,適應素質教育對美育的要求。
具體做法是:首先,引導學生欣賞課本上的范例和教師事先組織展示的佳作,使學生明白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屬于一類藝術形式,從而引導學生建立一個藝術作品多樣性的概念。其次,他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來激勵學生,使學生感到輕松沒有壓力,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很好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他認為,教師的導主要是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實現以創作帶雙基的目的。學生在欣賞當中,相互交流,一般來說很快就能產生創作意圖。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意作畫,教師加以指導,教學效果好。
在低年級中進行了智力和能力促進實驗。把美術和電教相結合,美術同音樂相結合,音樂和電教融進美術課堂的做法,兒童喜聞樂見,因此教學效果好。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他把一些學生需要的資料畫成掛圖、幻燈片,制成錄像帶,展示或放給學生看。這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了作畫意圖和情緒。為了產生愉快教育的效果,他還根據不同內容采取手勢法、口訣法、謎語法、連環漫畫法等多種方法因勢利導進行教學,使學生自始至終處在聽、看、說、動、愉快中,施展著自己的智能,鍛煉著自己的智能,提高著自己的智能。在他的教學中,教師就是一位向導,幫助學生解決知識和能力方面出現的困難,使學生順利產生構思構圖,進入創作意境。
二、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他。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全被風箏上色彩艷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看花。中、高年級同樣有類似的現象,四年級的學生欣賞工藝作品的刺繡,結果他們全把刺繡作品當作繪畫作品看。
3.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4.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使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到美。
三、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1.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我們前面例舉的內容都是專題欣賞內容),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我們以第十冊的欣賞內容為例談一談專題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欣賞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建筑藝術的照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什么作用?本課的教學目的應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特點,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了解“傳統”二字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建筑史及燦爛的建筑文化,了解宮殿、樓閣、亭臺、寺廟、佛塔、陵墓、民居等獨樹一幟、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特點。
進行專題欣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啟發兒童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2.隨堂欣賞課。隨堂欣賞課是指在繪畫和工藝(包括寫生、創作、圖案、塑造、手工制作)課業中所穿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我們每一課都安排了范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能在蠟筆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導學生對素描知識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畫,這就是隨堂欣賞的教學過程。
3.現場欣賞。現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例如:組織兒童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和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術作品,訪問畫家、工藝美術家、雕塑家并觀看其技法表演等。
條件稍差的農村,有關欣賞課的內容應結合本地具體情況作有效的靈活調整。比如我們上《古代傳統建筑》這一課時,就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陶公廟去參觀,讓他們了解足夠的知識后,民族的尊嚴與自豪感自然就出來了。
總之,教育不僅僅是教孩子一些知識,訓練一下他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育人,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現代新人。
有關小學美術論文范文二:淺談對小學美術教學的認識
摘要:繪畫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學生更愿意畫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和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如何使學生在每一節美術課中興趣盎然、體味美感、激發想象、創新作品,進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目標,是我們每一位美術老師面臨的嚴峻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美術;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新時期小學生的美術學習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并注重培養人文素養與美術素養。小學美術教育不同與專業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培養發展學生審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現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這種教育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輔助者,以學習者的平等心態參與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中去,協同合、師生互動、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地、主動地投入到學習創造之中,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新的探索。縱覽小學的美術教材,既有生動有趣的童畫、想象畫、卡通畫,又有中外兒童優秀的美術作品欣賞、畫家筆下的動物畫、風景畫;既有動手操作的工藝品、小制作課,又有走出課堂、描繪大自然的寫生課,教師在教學時用有趣、童話般的語言來描繪教材中的畫面,可給課堂注入興奮劑,形成寬松、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繪畫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憑借具體形象的的聯想進行的,雖然他們已經能夠運用某些概念進行判斷、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與具體形象聯系著。針對這個特點,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二、調動感官,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視覺是心靈的窗戶,我們要靠眼睛來提高觀察力,所以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思維、鑒別,然后完成自己獨特的創造結果。小學生學畫要學會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體會生活中的變化,并把觀察到的東西加以聯想,就能畫出更有情趣的畫。
由于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貧乏,因此要盡可能地讓他們去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讓他們運用各種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領域的人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基本能力。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感官形式,進行積極的選擇是視覺的一種基本特征,要使小學生具有一雙善于選擇的眼睛,就要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小學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如到了秋天,帶領小學生觀察花園里的花草植物、馬路上的人服裝的變化;戶外活動時,觀察藍天、白云、晴天、雨天;體驗班級農作物收獲所帶來的喜悅......一系列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與觀察,在他們進行選擇之后,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畫中來,才能使作品的內容豐富、生動感人。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們知道,小學生作畫開始時都是憑印象來畫,常常是別人怎么畫,他也照著畫,缺乏自己的獨立性。正是由于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使小學生的作品多姿多樣。實踐證明,沒有教師的示范,他們也能畫出千姿百態、形象色彩各異、充滿稚氣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學生心靈真實的體現。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在通過觀察、記憶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沒有大量觀察、記憶的積累,就談不上想象力,因為想象力是學生對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產物。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象力,尊重學生對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們的想象畫是不求科學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為標準。創造力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觀察與想象之后的靈感狀態。以形象思維為引線,在生動有趣的作畫中牽動邏輯思維、推理思維、動作思維、靈感思維的自由發展,引導小學生進行某些相似的改進、相似的綜合而后創造,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引領小學生走進自由自在的藝術天地和理想彼岸。培養創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創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聯想。創造力的來源是心靈,學會運用自己那顆美妙智慧的心,才會有創造性思維的閃光。培養孩子靈活機動而不死板,善于聯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給學生手套的形狀,讓他們根據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東西,叫它變成另外一種東西,如樹、樓房,表現出孩子想象的求異和創造的新意。
美術課教學以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根本出發點,鼓勵他們敞開理想的心扉,展開理想的翅膀。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點燃他們的創造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潛在探索欲、創造力的機會,調動他們內在動力,使其創造力不斷發展。
四、正確認識兒童畫
“你胡涂亂抹的什么呀,亂七八糟的”、“畫得一點都不像,難看死了。”只拿像與不像作為評價一幅童畫的好壞標準,會對孩子學習美術產生消極影響。由于兒童的生理機制尚不完善,手、眼、腦三者的配合尚不協調,所以畫出來的形象荒誕、奇特、不合常理,但這正是兒童畫的可愛之處,它所展現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塵莫及的。要知道,兒童畫更多的像玩一場游戲,這種“不像”的畫正是他們對外部世界的真實感受和內心世界的真誠流露,是真、善、美的體現,而正是這種游戲培養了他們的個性品質,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畫與成人畫相比盡管表現形式和技法無法相提并論,但其純真、質樸的童趣則是成人畫所不能及的。這種純真、質樸的童趣往往給人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因此,教師應珍惜和愛護小學生的這一特征,不要總在“形”上做文章,評價“像不像”、“美不美”,應該遵循他們年齡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關注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心理特征。只要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是愉悅的、投入的,教師就不要過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畫,才有可能真正的兒童畫。
五、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對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它能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因此,要使學生喜歡上美術課,教師就要善于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和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老師做到情感真摯、豐富,并把這促情感以恰當的方式滲入學生的心田,感染他們,使他們與自己一起參與到和諧美好的教學之中去。如在學生動手做作業之前,我都會像講小故事一樣給他們講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的過程,引導他們在做作業時學會介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業透出情感的靈性。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各方面都達到最佳狀態,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生創新思維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他們的思維空間更加廣闊。
總之,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去教學,讓課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進行講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強課堂的趣味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多方位、多側面接受藝術熏陶,得到藝術享受,提高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