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3: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與材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專業英語 教學方法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187-02
英語是全世界分布最廣泛的語言,也是國際交流中應用最多的語言,眾多國際機構都以英語作為交流語言,絕大多數具有較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也將英語作為自己的刊物語言,或者將刊物所的摘要添加英語翻譯。據統計,世界上超過80%的權威學術期刊都以英語作為自己的刊物語言[1],多個領域的研究前沿動態都是以英文報道,學好專業英語對提高學生學術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大學階段一般高校都會開設兩門英語課,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3]。前者針對絕大部分專業授課,旨在提高學生的公共英語交流水平,在教學方式上幾乎沒有任何專業差異,大多數都是由英語專業的老師授課,而后者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熟悉自己主修專業的英語詞匯及其表達方法,要求教師在熟悉英語的同時還需熟練地掌握專業知識,往往由英語較好的專業教師授課。普通英語是本科教育中的必修課,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迫于考試的壓力和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等級考試的壓力不得不竭盡全力學習以求考試通過,而專業英語常常只是作為一門專業選修課且考試大多以開卷的形式,對本科階段的學生來說所面臨的考試壓力相對較小,因此常常得不到學生的重視。與此同時,相比普通英語的學習,學生在學習專業英語時由于專業性和科普性太強[4],公共英語學習中幾乎從未出現的詞匯眾多,且材料化學專業在化學化工領域涉及面廣,專業性強[5],部分學生表示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聽不懂、難以理解。又由于很多老師上課時僅僅以專業詞匯或學術論文的翻譯作為教學和考核的重點,致使學生對專業英語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是否能夠學好專業英語尤為重要,只有使學生了解到學習專業英語的樂趣,以及它對畢業設計的文獻調研或者后期深造的重要性,才能讓學生不再感到專業英語枯燥乏味,逐漸從詞匯、段落和表達能力上學好專業英語。
1 詞匯方面指導學生從記英文簡稱開始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母核,學習任何語言都是以W習詞匯開始,專業英語也不例外。相比公共英語詞匯大多源于普通社會交往和生活交流,材料化學專業英語詞匯往往在普通英語讀物中難以見到且具有較為復雜的表達方式,常常令學生望而生畏。在作者所帶的材料化學專業的學生中,部分普通英語較為優異、詞匯量較大的學生也認為材料化學專業英語詞匯沒有普通英語詞匯中的規律,難以形成較為系統的記憶。由于材料化學專業英語的詞匯大多數為專業詞匯,涵蓋高分子材料、無機材料、復合材料等眾多材料的專有名詞,數量眾多,對大三年級的本科生初學者來說很難形成較為系統的記憶,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在部分材料化學專業課程中,特別是《儀器分析》課程的教學中時常需要穿插以英文首字母為簡稱的儀器分析方法,如X射線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簡稱為XRD,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簡稱為SEM等。同樣地,該類簡稱在高分子材料學中也十分常見,如聚乙烯(polyethylene)簡稱為PE,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簡稱為PVC等。相比復雜的專業詞匯的英文全稱,英文簡稱顯然更容易被學生牢記,并且英文簡稱在實際生活中也應用較多,學生除了能夠從課本中學到專業詞匯外,也能比較容易地在生活中了解到某種材料的英文簡稱,進而了解該材料的英文全稱,由此形成聯想記憶,方可較為容易地尋找到材料化學專業英語詞匯的一般規律,增加專業英語的詞匯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剛剛進入材料化學專業英語學習的大三學生,可先幫助其回憶專業課上學過的英文簡稱,進而對其解釋該簡稱的英文全稱,一方面可帶領學生復習之前所學的專業內容,另一方面可由此增加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專業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成就感。
光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學術會議1997年8月26至30口在莫斯科召開來自22個國家的210多位科學家,分別在大會、分會和專題討論會上266篇。分會的主題是光學存儲和神經網絡,光學生物電子學和生物計算,光存儲機制和材料,計算機光學和衍射光學元件。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對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傳輸與顯示的方法和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為滿足這些要求,在發展現代電子和電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同時,人們對光學信息科學與技術也有極大的興趣。這是因為,由光束、光波或光子作為信息的載體時,不僅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而且并行性高、互連能力強,存在著巨大的潛在優勢。在這次會議上,近三分之一的論文是關于光學存儲和神經網絡的。大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的A.IJ.Mik。!邊n院士在大會報告“全息存儲、現狀與預期應用”中綜述了俄羅斯以及國際上在這個領域的研究狀況。
在分會報告中也充分反映了這一領域非常活躍。例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D‘Psaltis教授介紹了他們在一立方厘米大小的光折變品體中存人10()()0幅圖像的基礎上,所完成的小型化光學全息存儲器,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該存儲器的存儲容量高達1TB(即10(j0GB),已接近實用化。由于是按頁并行存取信息,讀寫速率比現在的CDR()M高出2一3個數量級。人們認為這將是繼綜合孔徑雷達(光學信息處理)、光纖通信(信息傳輸)、光盤‘存儲)和激光打印機與激光電視(顯示)之后,光學信息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義如,英國Heriot一wat:大學的B.Wherrett教授為解決芯片與芯片間通信速度瓶頸而設計的光互連靈巧像素陣列(SmartPixelArrays)。該器件的使用可使芯片間的數據傳輸速率超過1TBPs(即xTeraBit。perSeeond)。神經網絡方面的論文也很多,主要是關于神經網絡光電混合硬件系統和神經網絡模式識別方面的,這是神經網絡得以推廣應用的關鍵。筆者報道了基于液晶神經元陣列和光互連的神經網絡系統,受到會議的重視。該文除了和其他論文一樣在SPIE論文集上發表外,大會主席Mikealian院士還在會后通過e一mail要求我將該報告寫得更詳細些,在他所主編的國際學術刊物<()ptiealMemoryandNeuralNetworks》上發表。與光學存儲密切相關的領域是光存儲機制和材料研究,這個分會上發表的論文也占三分之一左右。
關鍵詞:資源環境科學;文獻計量學;發展態勢;
作者簡介:王雪梅(1976-),女,重慶永川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學計量學、GIS與文獻計量學集成研究.
資源與環境科學以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地球系統特別是地球表層系統的特征和變化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涉及地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以及生命科學、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及管理科學的諸多分支學科領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科學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國科學院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相關的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問題,在資源環境和地球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臺SCI-E數據庫,對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及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進行統計,并與全球及中國論文產出相比較,了解中國科學院在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產出及其發展狀況。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從WebofScience的251個學科分類中遴選出與地球科學、環境/生態學相關的學科,根據學科分類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數據庫檢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相關論文,應用美國湯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制圖,對全球和中國的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產出進行統計分析。
地球科學(Geosicence)領域包括:能源與燃料(Energy&Fuels)、地質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學(Geography)、地質學(Geology)、地球科學多學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學(Limnology)、氣象與大氣科學(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礦物學(Mineralogy)、礦產與礦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學(Oceanography)、古生物學(Paleontology)、遙感(RemoteSensing)、水資源(WaterResources);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領域包括:土壤科學(SoilScience)、生態學(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數據庫對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產出進行檢索和統計,中國科學院檢索范圍包括署名中有“中國科學院”的論文,包括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技大學論文。
2中國科學院論文產出總體態勢
2009—2014年期間,SCI-E共收錄論文955.6萬篇,其中署名中國的論文有113萬篇,署名中國科學院的論文有15萬篇。圖1反映了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2009—2014年年度論文產出量變化。全球、中國、中國科學院的SCI論文分別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長。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球SCI論文增長近11%,中國增長約為93%,而中國科學院增長了62%,由圖2可見中國SCI論文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論文增長速度。
圖3統計了中國SCI論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占中國百分比,表明中國論文占全球的份額持續上升,而中國科學院論文占中國的份額則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占中國科學院的份額穩中有升。從圖2也可見,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14年與2009年相比,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SCI論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國科學院整體的論文增長速度。
將2009—2014年環境/生態學和地球科學領域各年論文按照被引頻次高低統計TOP1%,TOP10%,TOP20%和TOP50%論文的數量,以及中國和中國科學院相應級次TOP論文的數量,并統計中國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圖4)。
根據論文全部著者統計的結果表明,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地球科學領域TOP論文數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環境生態學領域,并且地球科學領域TOP1%的高水平論文比例很高。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基于SCI學科分類,分別對2009—2014年全球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中國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占中國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以及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的論文數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各學科領域中,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發文最多,發文最多的20個學科領域主要側重于醫學和生命科學等,相比之下,中國產出偏重于材料科學以及化學、物理等相關學科領域,中國科學院在環境科學方面論文產出數量比例較高。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占全球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8%左右,中國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SCI論文比例接近10%,中國科學院該領域論文產出占中國科學院SCI論文比例約為20%(圖5)。
2009—2014年,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而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其中,環境科學是全球、中國和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的最主要的領域。此外,中國在能源與燃料、遙感、地質學等方面論文產出占全球比例相對較高,而在生態學、古生物學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最高,達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論文占中國的比例也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較低,不足10%(圖6)。
圖7中,氣泡的大小表征資源環境各子領域占全球資源環境科學領域論文產出份額的大小,即點越大,該子領域論文數在全球資源環境領域中的比例越高;X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占全球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軸表示資源環境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論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該子領域中國科學院占中國的比例越高。氣泡大的那些子領域(如環境科學等)是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比較多的熱點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領域(如能源與燃料等)是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領域(如古生物學等)是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相對比較有優勢的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2009—2014年發表的SCI論文主要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學、工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農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化學、水資源、科學與技術、海洋與淡水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海洋學等。
4主要研究機構的科學貢獻
中國科學院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都在SCI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期刊發表過論文,2009—2014年根據全部著者統計超過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個,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表SCI論文較多的前10個研究所見表1,這些較多的研究所都屬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機構。
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27個資源環境類研究所以第一著者發表的SCI論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較多,第一著者的SCI論文數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6.03次/篇,表2中的“表現不俗的論文篇數”統計的是這些研究所高于基準值的論文篇數,即當前總被引次數除以從年至2014年的累積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論文[4]。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表現不俗論文都在150~200篇。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被引頻次位于前10%的論文篇數,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論文篇數,也是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參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前沿分析中心設計科學貢獻指數[5],定義:
式中:Ci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第i個研究所科學貢獻指數,P10%i為第i個研究所被引前10%論文數量,Citedi為第i個研究所論文被引總頻次,n為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數量。結果顯示,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學貢獻指數較高,都在0.1以上。
5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國科學院SCI論文增長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長率,低于中國93%的增長率,但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的SCI論文增長了約92%,與中國論文增速相接近。
(2)中國在全球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基本為15%~20%,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領域各級次TOP論文中的比例為26%~32%,中國科學院環境/生態學領域TOP論文數占中國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學領域。
(3)中國SCI論文占全球比例約為12%,在資源環境科學領域中國SCI論文占全球份額超過14%。中國科學院關于古生物學、土壤科學、地理學、湖泊學、生態學、氣象與大氣科學等方面的SCI論文在中國資源環境領域論文中的比例較高。
2.1 文題:應盡可能簡明扼要、突出主體并包括主要的關鍵詞。我國的科技期刊論文題名用字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外文題名一般不超過10個實詞。如因題名用字受限而表達之意未盡時可以用副題名,但應盡量避免使用副題名,題名還應避免使用化學結構式、英文縮寫、簡稱等。
2.2 著者:應該是該項研究或實驗的主要參與者,能對發表內容的科學性負有責任,并能對讀者的訊問作出適當的回答。為了要名譽或湊論文篇數而沒有參加實際工作只是掛名,這種行為不可取。科技論文著者署名應用真實姓名,不用筆名[1],人數以不超過6人為宜。如果著者不是同一單位,應在著者姓名的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數字序號,并在其工作單位名稱前加注與作者姓名序號相同的數字。中國著者姓名的漢語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間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寫,復姓應連寫;名字的首字母大寫,雙名中間加連字符[2]。在實驗過程中給予幫助或參加常規工作的人員不應按著者身份署名,可以在文末以致謝的方式對他們的工作給予感謝。通訊作者是指該項研究或實驗的負責人。
2.3 摘要:應簡明、準確地提供論文梗概,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使讀者一看即對全文有所了解。醫學論文摘要應以報道性摘要形式、單數第三人稱陳述,不要使用“本人”、“作者”等。采用結構式四要素書寫,即在行文中標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 ,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中文摘要不宜超過400字,英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英文摘要盡可能與中文摘要一致亦或較之略詳。注意英文書寫中不要用“~”號和“、”號,因為英文中沒有這兩個符號。摘要中不要使用圖、表等,避免使用不常用的縮寫。
2.4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及特征的專業術語。可以給出4~6個,不超過8個,應盡量采用《醫學主題詞表》和《MeSH》中的規范性詞,也可以用未被收錄的新產生的專業術語。中、英文關鍵詞應一致。
2.5 分類號:是為了便于論文進行統計、分類、檢索而新立的項目。應根據論文的主要關鍵詞,依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進行分類,可選1~2個分類號。
2.6 前言:是論文的開場白,應簡明扼要地說明研究或實驗的目的和意義,可簡明介紹論文的背景和理論依據,也可適當引用過去的重要文獻,作為研究設計的依據。但不要輕易用“文獻未見報道”、“國內外首創”等寫法,以留有余地,以200~400字為宜。
2.7 材料和方法:這是別人能夠重復實驗的重要依據。應對實驗選擇的對象、所用的材料和采取的方法進行必要的說明。例如:動物的性別、重量、數量,試劑的化學名稱(不要用商品名稱)和計量單位(涉及到濃度時統一用升表示基準單位的分母,如μg/ml應換算成mg/L,ng/ml換算成μg/L,pg/ml換算成ng/L)[3]。時間天、時、分、秒應分別用英文字母d、h、min、s表示,而年、月、周用漢字而不用英文字母表示。材料和方法的敘述應以他人可以重復實驗為度,常規方法可簡述或引用文獻,新方法或特殊方法應詳細敘述。
材料化學專業主要課程
在學習高等數學、化學、物理等基礎理論知識及相關實驗技能的基礎上,本專業主要學習材料科學基礎、結晶化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現代材料分析技術、材料研究與測試方法、材料性能學、材料化學、材料工藝學以及材料基礎實驗、材料化學專業實驗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接受計算機課程模擬及應用,實驗技能、信息獲取、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技能培訓。該課程體系設置使學生既掌握了材料化學方面的扎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備材料專業特長。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材料化學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無機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及相關技術領域從事質量檢驗、產品開發、生產、教學及技術管理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石油、新能源、電子技術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2、新能源;
3、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4、制藥/生物工程;
5、原材料和加工;
6、其他行業;
7、建筑/建材/工程;
8、環保。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研發、工藝、材料工程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研發工程師;
2、工藝工程師;
3、化驗員;
4、質檢員;
5、材料工程師;
6、銷售工程師;
7、技術員;
8、實驗員。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材料制備(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結構與性能測定及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關于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科技開發及相關產業的政策,國內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5.了解材料化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產業的發展狀況;
一、化學教育科研的研究過程
1.選定課題
課題的選定是整個研究過程的首發環節,它決定研究的價值、意義,影響研究的效果。
選題要注意課題的創新性,可行性,實效性和科學性。選題內容一般來自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主要包括化學課程與教材的研究;化學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研究;化學學習方法的研究;化學實驗及其教學的研究;化學教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化學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學課外活動的研究;現代化學教學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統籌性規劃,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對研究活動的可操作性計劃。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查閱,了解前人對該課題作過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學理論根據;研究者將在何時、何地、運用何方法進行研究活動。查文獻時最好普查文獻索引或目錄,可查《全國報刊索引》(月刊)哲學版的文化教育類G部分(上海圖書館主辦),或查《中學化學教育》(雙月刊)復印報刊資料(人民大學主辦)等。
3.實施方案
這是研究工作的主體落實階段。研究者采用調查、實驗、觀察或其它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的實踐活動,從中搜集有關問題和資料。在搜集資料過程中,要不斷記錄研究中需要運用的資料以及自己對具體資料的分析意見和結果;要對資料分類和系統化以便于資料的系統保存和調用;要對資料進行整理,加以核對、考證,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實的資料。對一些零亂的數據資料可以進行統計加工,使資料內含的規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資料
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中搜集來的大量資料只是一些具體的研究事實或數據,須經過自己思考和集體討論,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從而發掘有關規律,掌握事物的本質。分析的方法有邏輯分析和統計分析兩種。在具體的研究中往往根據研究的具體內容,以某一分析為主,或者兩種分析方法綜合運用。當分析、綜合、概括出研究結論后,還需要到變化的實踐中加以檢驗。
5.撰寫論文
教學研究的結果要用論文或研究報告的形式表達出來,其目的一是總結,二是交流和推廣。
二、化學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1.文獻法。其操作有四個步驟:一是文獻檢索,二是文獻收集,三是文獻鑒別,四是文獻的研究與運用。
2.觀察法。觀察的方式有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兩種。觀察的要求是: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觀察前要閱讀有關的基本理論和經驗總結等文獻資料;觀察者要作實事求是的、全面的、詳細的記錄;觀察后要及時整理觀察資料。
3.實驗法。實驗法的一般步驟是:首先是提出問題、訂立計劃;然后進行實驗,再從理論上加以探討驗證;最后得出結論、撰寫論文。
其基本要求是:實驗必須周密設計,系統進行,精確測量,反復進行;廣泛參考、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不斷學習新理論,采用新方法。
4.調查法。調查的一般步驟為:一確定調查課題,制定調查計劃。二搜集材料,這是調查的關鍵環節。三整理材料。四撰寫調查報告。
在調查過程中要求調查目的明確、選樣方法科學、收集手段多樣、統計方法合理。
三、化學教育研究論文的撰寫
1.題目、作者及單位、摘要和關鍵詞。
題目要求醒目、新穎、具有科學性。作者及單位填寫詳實。關鍵詞字數一般控制在4個以內。摘要需用最簡潔、精練的詞語表達出論文研究的問題、方法、意義等,字數一般不超過論文總字數的5%。
2.緒論
緒論要求簡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說明研究課題的背景,意義及方法。
3.本論
占論文的絕大部分篇幅。要說明研究的過程、方法、樣本和所使用的測量方法。用調查法或實驗法研究的課題,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關的數據、表格和圖表等等。
4.結論
主要論述研究結論,特別說明有創見的論點。
5.參考文獻
一般論文習慣于把參考文獻列在最后,有時把引用的文句在腳注中表明出處。參考文獻的著錄有相應的國家標準,一般格式如下。
圖書著作:主要作者.書名.版次(初版不寫).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頁碼。
期刊雜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頁碼。
報紙文獻:作者.論文題目.報紙名,年.月.日.(版次)。.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內滲透社會生活中的化學,并使其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進度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課內知識,同時也能及時拓展課外知識,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累贅感,反而覺得所學知識更豐富,實用性更強。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學中,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氮氣的包圍之中”的現實場景引入氮氣的物理性質,說明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進而引出氮氣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也可以講述在打雷閃電時氮分子與氧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場景,介紹了后續幾個反應后,得出諺語——“雷雨發莊稼”的結論。在講到NO的毒性時,補充NO作為信使分子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功能,讓學生帶著驚訝的情緒對NO產生了新的認識。
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熱點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進行生活與化學關系專題教學
高中化學專題教學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教學形式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與書本中的化學的聯系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介紹化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介紹化學在高新科技領域中的作用,介紹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介紹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解當前化學合成材料的發展概況,人類已經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體多個部位的化學材料。
四、與生活中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驗探究教學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轉入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謹慎的科學態度,以貼近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國民經濟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鮮果中維生素C的還原性”、“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選取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為實驗內容可進行“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或電化學分析法測定污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進行模擬保水試驗”等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進行與生活有關的論文寫作教學
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或課題報告,探討實驗中的問題或寫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向學生介紹撰寫小論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論據能說明論題,條理清楚,說得明白就達到了要求。例如,將“糖類”設計成主題為“糖類與生活”的拓展課,課前充分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出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引導他們提煉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與糖尿病”、“糖與減肥”、“糖與健康”等小課題。然后把全班學生組合成幾個組進行專題研究,同學們查找資料、走訪調查、統計數據、進行實驗,在組內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課題報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則,鼓勵學生將課外新聞記者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組織,寫出科技小論文。在將閱讀材料整理成文章,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問題的學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自學能力的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直接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化學教學內容可分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以及化學實驗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或者說都能很好地聯系社會和生活實際。本文就當前化學教學與學生生活不能緊密聯系的現狀提出將生活中的化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的相關教學方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在社會生活中,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接受這樣一種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并愿意在教學中付諸實現,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化學習,注意搜集各種新知識,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各科知識的普遍聯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真正的進入化學學科的殿堂。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化學與生活[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58-59.
[2]李琴.將社會生活中的裕學滲透在化學教學中[D].華中師范大學,2008:3-27.
[3]張俊英.現代生活中的化學[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
[4]劉長笑.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與綠色化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8.
[5]吳君磊.讓化學課堂回歸生活世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