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7 13:45: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民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民進入了城鎮,他們的思想意識對城鎮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接受了多少,接受態度是怎樣的?為對這些情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社區教育中心通過查找資料,根據本鎮實際制定了一份具體的調查問卷(附后),問卷主要內容有參加調查人員的基本情況、目前生活方式和思想狀態等幾方面內容。大橋社區教育中心人員深入安置區采取定點和入戶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79份。通過及時總結,發現情況比設想的還要糟糕。通過調查發現農民經過拆遷,經濟條件有了一定好轉,住進了鎮區,成為一名“街上人”,但是他們的思想意識方面仍然大幅滯后。調查中發現40%的人都認為在樓宇中間種植農作物可行,現場查看的確如此,樓宇中間被分成若干塊,分別種上了農作物;32%的人認為物業公司比較煩,甚至有人認為物業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小區里環境較差,車輛停放混亂;調查問卷最后一項,問題是您在心底里是否承認自己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民的身份和生活,成為市民了么?收回的問卷近450份都沒有做出肯定的回答,超過了90%。通過調查總結,我們認為這些農民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身份轉換意愿不積極。目前,農村在拆遷、土地流轉中均有一定的利益,另外國家支農惠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在計劃生育等方面有一些優勢,而且目前農村醫療保險逐漸普及,農民對轉換成市民的愿望不如以前強烈,他們認同農民的身份,住進了鎮上的安置區,成為一個“非典型”的“新市民”。第二,農民的生活行為方式與城鎮不相適應。通過調查發現,許多人不了解城市活動的基本規則,表現出規則觀念淡薄,對城鎮中一些制度和準則視而不見,在生活中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盲目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缺乏對自身行為影響力的認識和自制。第三,農民對城市價值觀認同度不高。鄉村傳統、封閉的文化與城市現代、開放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質。他們主動介入城鎮的積極性不大,不愿意與社區打交道,在社會交往上,大多仍然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主的交往方式。他們的權利意識、民主意識、契約意識、理性經濟等思想觀念尚未確立,封閉、自私、傳統的思想在他們心中已經扎下了根。
二、確定內容,探索轉變農民思想意識的載體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社區教育中心如何根據自身特點,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合適的載體來促進農民思想意識的轉變,從而使其真正地接受現代化的思想和觀念,成為一名新市民呢?通過分析研究,我們一致認為,只有選定一些農民迫切需要知道、了解的,與他們生活密不可分的內容才樂意為他們所接受;只有選定一些積極的、文明的、向上的教育內容才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1.城鎮生活知識。
農村生活與城鎮生活有較大不同,農村單門獨院,空間寬敞,生活自由;城鎮安置區密度比農村大,生活方式與以前大不一樣……農民搬進了安置小區,住所一夜之間變化了,但城鎮生活的知識他們掌握卻是有過程的。為了讓他們迅速了解并遵守城鎮生活的一些規則和制度,使他們能更快地融入城鎮生活,社區教育中心通過查找資料,精心編撰了《社區生活常識》小冊子,具體內容包括居民樓生活注意點,防止煤氣中毒,如何防盜防搶等。另外根據《城市生活常識》等書刊選編了城鎮里的衣著打扮、一日三餐、居家生活、交通出行以及就醫指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內容。這兩本小冊子涵蓋了城鎮生活的若干要點,兩本小冊子的分發得到了社區干部和居民的一致歡迎。
2.城鎮文明知識。
文明禮儀是一個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反映,是一個城鎮最亮的名片。剛剛搬進城鎮、住進高樓大廈的農民對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規、市民準則等很淡薄,對城市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缺乏公民意識,仍然固守一些不文明、不衛生、不科學的生活習慣。因此,在城鎮生活,文明禮儀知識的宣傳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助推農民實現生活方式上的“市民化”“文明化”,我們準備了《市民文明守冊》《市民文明禮儀手冊》《市民文明公約》免費發放到農民,普及禮儀知識;組建文明禮儀宣講團,深入到三個拆遷安置區,宣講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文明禮儀、法律法規知識等。
3.破除陳規陋習
樹立體現城鎮文明的規則意識、交通意識、衛生意識、生態意識以及城鎮人際關系意識、城鎮文化意識等等,使思想跟上城鎮發展的步伐。進行權力意識、民主意識、契約意識、理性經濟等思想觀念等內容的培訓和指導,進行長遠意識、全局思想和法制觀念教育。這些都是更高層次的內容,在前兩個內容的基礎上,這些內容將循序漸進,逐步開展。
三、加強主動性,拓寬轉變農民思想意識的途徑
1.抓好輿論宣傳,樹立導向意識。
社區充分發揮鎮內電視臺、社區小報、宣傳欄等媒體的主渠道作用,又根據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滲透力強的特點,精心建設了社區教育中心網站,精心選擇內容,搶占信息傳播制高點,宣傳城鎮生活知識,傳播文明。另外注重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針對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為,在社區小報和宣傳欄運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給予曝光,使市民放棄不文明行為。同時選樹一批典型,特別是要注重挖掘、評比、表彰他們身邊的好人好事,通過從他們身邊的平凡人平常事切入,讓他們感受他人的變化,從而自我加壓,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宣傳的效果。
2.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參與意識。
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城市生活知識、文明知識變成他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社區分發的材料貼近群眾生活的熱點、貼近群眾感情的動情點,吸引群眾參與,增強認同感、提高參與度。社區結合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等創建活動,扎實推進現代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著力擴大科教、文體、法律、衛生、道德規范“五進社區”活動的覆蓋面,讓社區中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3.打造社區志愿服務品牌。
1.1失學率高
我國流動人口超過1.2億;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則有近2000萬。他們當中;失學率高達9.3%;近100萬名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有的是由于父母工作經常變動,導致農民工子女的學業有所耽誤,不能及時上學,加上家長沒文化,對于孩子要求不高,抱有希望孩子盡早獨立的思想,因而出現了沒完成學業就出去工作的情況。即使有的孩子上了學,由于不同地區的教育有差別,導致學業跟不上,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最后導致失學。有學者認為;這100萬游蕩在城市街頭的失學農民工子女;他們耽誤的不僅是自己的前途;還會成為未來社會的“定時炸彈”。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亟待引起各方重視和盡快解決。
1.2農民工子弟學校教育質量的低下
農民工子弟學校與公立學校有著較大的差距,由于辦學經費沒有教育部門的支持,所以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而農民工家庭經濟并不是非常的寬裕,這就導致學校的弊端很多,諸如:辦學條件的缺乏、教師的素質較差、學校開設的課程不完整、消防設施的不完備等等。這就導致教學質量無法與公立學校相比,進而影響學生的成績。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師質量也是一個問題,好多教師并沒有教師資格證,有的也不是教師專業出身,自身的教育水平不足,導致教師對于如何較好學生沒有較大的把握,從事教師這行職業就是為了一個穩定的工作,所以,知識儲備不足的教師必然不能教好學生,這也就說明么有些農民工子弟轉入公立學校后,出現成績跟不上的情況。
1.3農民工的家庭的貧困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農業的收入特別是農民的收入并不高,加上有的地區政府征地或者土地并不肥沃,導致農民的收入很少,為了生存,很多農民不得不進入城市尋求“再就業”的機會,這也就導致農民工成為弱勢群體,據研究2008年我國有農村絕對貧困人數為2820萬,低收入的為5825萬。并且,在農村,一半以上的人是小學或這以下,大中專以上的人數只占0.05%,因為文化水平低下,這就使得他們所從事的職業選擇性不高,待遇低下,沒有醫療等保障,生活的不容易使得很少有家庭能夠花較多的錢在孩子的教育上,因而,很多農民工子女因為家庭的貧困導致放棄學業,很早就進入社會工作。
2對策
2.1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子女就學
公辦學校要承擔起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重要任務。在公辦學校就學是承認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標志;擁有平等的入學機會體現了社會公平;是其公民權利的積極體現。流入地政府應采取多種形式接受農民工子女在當地的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入學;在入學條件等方面應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不得對其進行亂收費;對特困學生應酌情減免費用。
有關政府部門要樹立責任意識,將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作為一項長期和任務來執行,充分認識到共民工子女與城市長遠的發展的問題。要建立適齡兒童義務教育登記制度,特別要做好流動性農民工子女適齡兒童的登記,防止因為農民工的流動,造成其子女無法接受義務教育。登記卡可以作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保障,當農民工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時,就可以憑借登記卡在學校、公安部門進行登記,不僅可以減少因戶籍制度帶來的繁瑣,還可以對農民工子女進行有效的監管。
2.2明確政府責任
完善農民工子女教育管理體制明確政府在農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責任,首先要加強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門之間的溝通,明確各自在流動兒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職責,將其就學管理落到實處;其次,要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并且密切聯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門做好本地區流進、流出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的調查摸底工作,并及時向教育部門提供有關情況,人事、勞動部門應禁止經商辦廠或從事其他勞動的組織或個人使用童工,物價管理部門監督檢查學校收費情況等;最后在教育經費中專門分類設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經費專項撥款,用于資助農民工子弟學校或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改善其辦學條件與質量,經費來源依靠財政撥款。
2.3充分利用公辦學校資源
近年來隨著出生人口的降低,學生人數也開始下降,這就導致公辦學校出現教育資源的閑置,因而,可以將圖書、設備等閑置不用的無償捐給民辦子弟學校。還有的學校因為學生人數的減少,而出現停辦、撤銷等情況,可以將其改造為民辦公助學校,政府部門可以進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是民辦學校的教師有條件的轉為公立學校的教師,從而保障教師有比較穩定的生活來源。此外,還可以鼓勵公辦學校專門設立農民工子女班級,大量吸引農民工子女就近上學,還可以對與農民工子女進行有效的管理,因為農民工子女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上、認識上都與城市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將他們混在一起,雖然有時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互相促進,互相幫助等。但是,更多的實踐表明,農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與城市學生有不小的隔閡,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所以為了有效的進行教學、管理,將農民工子女安排在一個班級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最后,還要大力發展農村學校,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雖然都是公辦的,但是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很多方面趕不上城市的學校。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就是看重的是城市學校的教學質量比農村要好,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管理,不僅在辦學經費上加大投入,使農村學校沒有后顧之憂,還要加大對于人才的引入,高級人才是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基礎,有了人才的優勢,農村學校才有可能與城市學校進行對比,這樣可以吸引許多農民工子女就地上學,而不用進入城市去求學,不僅減少了城市學校的辦學壓力,還可以減輕農民工的家庭負擔,可謂實現雙贏。
2.4加強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管理
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管理不當是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其管理,不僅包括辦學條件的管理,還包括教學行為、學生學籍、教師的管理,使之有一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對于農民工子女學校進行有效、時時的監管,使其依照法律來辦學,對于聘用的教師要按照國家規定具有教師資格,在此基礎上,提高農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的待遇,例如:福利、醫療等問題。對于有條件的教師可以依照政策轉為公辦學校的教師,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師進入,進而有了提高辦學質量的基礎。其次,定期組織農民工學校教師到公立學校去進行教學交流,或者選擇部分優秀公立教師到農民工子女學校進行教學,幫助其提高教學質量。最后,還可以與各大師范院校進行合作,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可以到農民工子弟學校來實習,不僅解決大學生沒有工作經驗的問題,還可以解決農民工子弟學校師資薄弱的問題。
(一)內容的不足:重私德輕公德德育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的實現,家庭道德教育的任務能否完成。新生代農民工表示,他們平時更多的教育子女要孝順父母、孝順爺爺奶奶、要尊老愛幼、聽老師的話、不說謊、不打架等,以及遵守交通規則、團結友愛等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至于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等這種“公德”教育卻很少在家庭中刻意提及,認為這些應該由學校老師進行教育。有些農民工家長甚至曲解了道德教育,認為道德教育就是要教會孩子處事圓滑,中規中矩,明哲保身,因為他們自己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在走訪過程中,當被問及“是否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時,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都表示“不知道”,能把24字核心價值觀背出來的也是少之又少。十的召開,開啟了新階段和新征程,標志著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傳統道德中的某些精華被重新提及與重視,新的道德判斷標準出現,此時,當代社會所需要的愛國主義、誠信、責任心、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等“公德”內容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來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方向和指導,加強他們的公德教育,提高他們綜合素質、現代公民意識等,對于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一份子、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也是尤其必要的。
(二)方式的單一:重言傳輕身教教育方式深刻影響著教育的效果。新生代農民工家長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呈現單一的特點。在調查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家長對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與父輩相比,雖態度言辭緩和了很多,但依然呈現單一的特點,重言傳輕身教,主說教缺引導。在被問及“您平時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主要通過什么方式”時,依然有68.5%的人選擇了“說道理”。大多數年輕農民工雖有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卻忽視了自己的身教,他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得把教育停留在口頭上,輕則“老生常談”“喋喋不休”,重則“厲聲喝止”甚至“棍棒以對”,比如被問及“如果發現孩子做了一些不符合道德規范(比如說臟話)時,您一般會如何做”這一問題時,還有33.5%的人選擇了“厲聲喝止”。事實上,要知道,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他/她行為的對與錯,善與惡,其實反映的正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些農民工家長甚至自己都沒有做好表率,在家里口無遮攔、爆粗口、亂發脾氣、抽煙、熬夜打游戲等,回頭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道德失范行為出現時還覺得不可思議,殊不知正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那些不良道德行為對子女的成長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事實上,道德教育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教育,不僅僅是靠理論來支撐,更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貫徹實施。給孩子講一百個大道理,不如身體力行地成為孩子學習的道德榜樣。
二、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檢視
(一)社會外部環境紛繁復雜,使家庭道德教育面臨挑戰
1.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影響著家庭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實惠,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風氣盛行,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受到很大的沖擊,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等正日益朝著功利化、物欲化的方向發展,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和變異,過于迷戀對物的崇拜、享受與占有,而對財富的獲得方式,卻不受人們太多的關注。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們,自身面對這些挑戰,都有些招架不住,時有困惑,因此勢必影響對下一代道德品質的培養與教育。
2.信息化的負面影響沖擊著家庭道德教育的原有功能隨著社會的信息化,電腦和電視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辛苦工作一天的新生代農民工們,回到家往往通過上網看電視來緩解工作壓力,忽視了對孩子的精神關愛,導致父母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大大減少。還有些新生代農民工整日工作忙碌,疏于對孩子的管教,同時孩子因為沒有朋友,長期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將空余時間也大量花費在看電視、打游戲上。加之對于網絡、電視、報刊、電影等處于迅速發展階段的媒體缺乏有力的監管和約束,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電視網絡的影響,比如連云港市一男孩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劇情,與小哥倆做“綁架烤羊”游戲,導致兄弟倆被火嚴重燒傷事件。這些悲劇讓人想都想不到。有時候,家庭道德教育在無孔不入的媒體介質面前,對一些負面影響往往防不勝防。
(二)教育主體自身困難重重,使家庭道德教育力不從心
1.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低,子女德育資金投入少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剛剛在社會站住腳,自身的經濟實力并不雄厚。由于沒有技術專長、沒有工作經驗、流動性強,他們大多只能在低端勞動力市場上就業,工資起點低,漲幅小,增速長期滯后于城鎮居民收入和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這樣,與市民收入和城市消費水平相比較,絕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明顯偏低,而且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新生代農民工家長在子女上學、就醫等諸多方面還需要支付比當地市民更多的成本,所以生活壓力較大。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活資金的不充裕,直接限制了新生代農民工對子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投入。在被問及“您會給孩子買一些專門關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故事書或者影像資料”的時候,有59.5%的人選擇了“基本沒買過”;而“不買的原因”中選擇“工資就那么點兒,哪還有閑錢買這個”的占到52.9%。
2.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低,子女德育質量難提高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很難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他們對隨遷子女的教育知識主要來源于自身經驗和自己小時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經驗,留心觀察不難發現,很多采用“暴力手段”進行教育的年輕的農民工家長,自己小時候就多半成長于“棍棒教育”,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沒有人告訴他們到底什么才是科學的教育手段,他們就會潛意識里套用父輩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當被問到“您覺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時,33.5%的家長認為自己“缺乏方法,想教育卻不知從何下手”。一些年輕的農民工家長的教育方法也有待商榷,他們有的往往只會告訴子女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于為什么這樣,他們卻很難解釋清楚,使得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態度和藹時,孩子一般能接受;但如果家長管教時缺了耐心,態度比較專橫時,孩子往往會心生反感,甚或引起叛逆之情,進而對父母的管教產生抵觸情緒,長此以往,家庭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3.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壓力大,子女教育時間難保證教育子女,督促指導他們學習需要較大的時間、精力投入。盡管現如今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性質、工作時間的要求較老一輩都更高,他們的工作環境較上一輩也有所改善。但由于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他們大多仍在低端的勞動市場就業,工作時間相較于城市里的普通單位工人更長。在調研中,問及被訪人員“您覺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時,46.5%的受訪者表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而且有時候新生代農民工家長由于壓力大,一些不好的情緒也會被帶回家,帶給孩子。被問及“當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會將不好的情緒帶給孩子嗎”,有47.5%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偶爾有過”,32.5%的人“沒注意過這個問題”。勞動時間過長,強度過大,使得農民工工作之余可以支配的時間和精力很少,休息的時間都沒法保證,更別說靜下心來好好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了。
三、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切實提高農民工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進而改善農民工的生存狀況是全社會的大事,是一項涉及面極廣的社會系統工程。要完成好這項工程,需要構建“國家—學校—社會—家庭”四位一體的道德教育體系。需要各方同心協力,群策群力。
(一)制度政策扶持,為家庭道德教育保駕護航道德建設離不開國家的頂層設計,新生代農民工家庭作為弱勢群體,離不開相關政策制度的扶持,因此,國家層面應該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強制度監管,為新生代農民工更好地進行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比如以十的召開為契機,逐步推進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降低準入門檻,使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實現“農轉非”,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提供各種福利待遇。同時也要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對隨遷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進行,包括《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些基本法律法規。還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保證新生代農民工家庭的基本生活為出發點,建立健全涵蓋生育、醫療、失業、養老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使新生代農民工家庭免除一些后顧之憂。
(二)家校通力合作,為家庭道德教育創新形式家校合作在道德教育中始終是備受關注的措施。因為學校本身也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責任,且學校有其一定的優勢,能掌握道德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家庭和學校在觀念和目標方面首先必須達成一致,然后運用各自優勢,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理想的效果。作為學校,應該不斷拓寬渠道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要倡導年輕的農民工父母們科學地進行家庭德育,通過家訪、印發告家長書等形式,介紹、推廣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編寫一些簡單易懂的冊子給農民工家長,給他們以技術上的指導。反之,作為新生代農民工,要主動與子女所在學校取得聯系,要多跟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每次的家長會要爭取參加,積極地和班主任配合,發揮家庭德育的實效性。
(三)整合社區資源,為家庭道德教育添磚加瓦良好的社區環境有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家庭聚居相對集中的社區或街道應加強社區及街道環境的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社區宣傳櫥窗進行先進文化和文明道德宣傳;大力開展社區服務,建立社區的閱覽室和活動室,積極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和子女進行有意義的活動,融洽親子關系;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家庭與當地市民家庭間的溝通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增進彼此感情;有條件的社區可以嘗試創建有關家庭道德教育咨詢室,真正服務于新生代農民工家長,及時為他們進行家庭道德教育支招等,努力營造一個環境干凈整潔、民風文明友好的社區氛圍。
論文關鍵詞:篩選假設理論,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就業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率持續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68%和74%。據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萬畢業生未能按時就業。文章旨在從教育經濟學篩選假設理論的視角審視農民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及其就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一、篩選假設理論
篩選假設理論視教育為一種裝置,本質上是一種信號,其主要作用是幫助雇主識別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篩選假設理論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當雇主要從求職者中選拔有適當能力的人去填補空缺崗位時,他對求職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暫的招聘過程中,只是通過簡歷或交談了解求職者的顯性情況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如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用人單位為了招到合適的員工,主觀上往往更注重畢業生的學歷、所學專業、畢業學校等,據此來鑒別、篩選和錄用大學生,因此,畢業證書的作用尤為凸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是一種身份、能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和畢業生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素質和能力的基本依據。高校的層次和水平顯著影響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985”、“211”院校的畢業生與一般普通院校的畢業生相比,用人單位更青睞于前者。“211”院校的畢業生是企業招聘的主要對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僅占20%[1]。
二、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機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學率;二是高等教育層次。近年來高校擴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們在大眾化過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差距正從數量上的顯性不均轉向質量上的隱性不均,主要表現為城鄉學生就讀院校的類型與層次上的差距。統計數字顯示,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相對較弱的非重點地方普通高校。楊東平教授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研究表明,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與專科院校,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趨勢[2]。“中國農大農村戶籍學生比例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為28.26%,比2010年減少了5.98個百分點,近十年來首次跌破三成。”[3]
學界通過研究發現,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就讀高校的層次和類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豐富的社會上層子女進入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高于社會底層子女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社會底層子女考慮到入學風險和就學成本,往往選擇學費較低或相對冷門的專業,而上次社會子女更多地選擇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
曾滿超研究發現:農民階層與非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整體可能性之比為5.6,進入全國重點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其中與黨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則分別達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會階層子女在高等教育內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層次學校中[5]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子女進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是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子女的18倍[6]。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所處的家庭階層對其高等教育準入與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農民與農民工、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較多就讀高職高專院校,管理階層子女較多就讀“211”院校[7]。文東茅研究指出:父親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者的子女進入“211”大學的比例為32.8%,父親中只受過小學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為15.3%[8]。高學歷父母子女與低學歷父母子女進入“211”院校的比例懸殊較大,二者相差10個百分點[9]。
(二)原因分析
1.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長期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我國城鄉高等教育機會差距的主要原因。長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造成城鄉二元教育結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機會、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等嚴重不均衡,存在顯著差距,導致農村學生從一開始就在高校入學機會競爭中處于劣勢。
2.城鄉教育觀念差異
農村家長普遍存在教育短視行為,多從投資—收益角度考慮子女受教育問題。由于大學學費高昂,四年大學費用對于農民而言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貧”;加上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業,就業后工資較低,甚至低于農民工工資。在權衡成本與收益之后,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認為上大學還不如外出打工實惠,進而不重視子女教育,“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導致農村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其高考成績和高等教育機會。
3.高考選拔制度隱性不公
近年來一批重點大學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藝術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招生過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為操作的制度空間,優勢階層往往可利用其所擁?械娜Α⒕煤蛻緇岬茸試炊哉廡貧燃右隕福傭苯踴蚣浣擁鼗竦謎廡┤胙Щ幔褰撞閽蛞蛉狽Υ死嘧試炊τ諏郵啤B蘗⒆2捎帽急燃唇鞘?(農村)子女所占比例與城市(農村)子女高考報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17.2倍。對2010年某“985”大學自主招生數據進行統計顯示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城市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階層家庭背景、經濟、文化及教育資源差異較大。優勢階層家庭收入高,經濟殷實,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較多,其子女可以參加各類培訓班、特長班。一是可能其綜合素質,可以拿到多種技能證書,從而獲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學業成績,獲得高等教育機會較大;農民階層則相反。結果導致“家庭背景、收入差異—家庭教育投資差異—教育投資質量差異—就業差異”惡性循環的現象。
三、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不僅影響到每一位大學生的自我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均處于劣勢的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如何呢?
閔維方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態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業率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業率為70.9%;而專科學校的就業率為58.9%。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顯著影響就業。家庭經濟狀況好、社會資本豐富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公務員子女的就業率與農民子弟的就業率相差14個百分點[11]。李煒,岳昌君研究發現:“211”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概率大;家庭經濟條件好,家庭社會關系廣泛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較高的好工作 [12]。
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結果亦有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業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員和經理人員的子女大學生畢業時平均月工資高于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400元和300元[13]。“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從學生畢業后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中分別有35%和2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在就業質量上也處于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14]。
楊釙等對麥可思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轉換成本較高,弱勢群體學生的就業流動性小于其他學生。“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子女就業流動性遠高于非“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業流動性。同時不同流動模式的實際收益也存在較大差異[15]。
郭叢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從事主要或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其子女從事相同勞動力市場工作的可能性比較大;代際之間,從次要勞動力市場流向主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比由主要勞動力市場流向次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大[16]。馬莉萍,岳昌君認為,家庭背景顯著影響畢業生進入主、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家庭條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會資源豐富有利于畢業生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17]。主、次要勞動力市場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和最低行業的差距已擴大到15倍,躍居世界之首[18]。
四、對策與建議
1.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是縮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城鄉差異的重要舉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整合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和協調發展,切實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打破城鄉二元教育格局,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
2.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及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萬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學校管理與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一般不理想。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讀于農民工子弟學校或相比較薄弱的學校,由于存在戶籍等制度性障礙,農民工隨遷子女尚須回原籍參加升學考試,因所學教材課程的差異,影響其升學考試成績,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采取措施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以及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3.規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應遵循公平原則,規范招生程序;加強自我約束,實行公示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在采取多元錄取機制時應考慮社會現實和公平保障條件,加大考測能力比重宜考慮各種復雜因素,在考測能力與公平客觀之間尋求平衡點。“當高考日益側重于考測能力的時候,應該承認勤奮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績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條件和環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養和拓展社會資本,提高綜合素質
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同學、校友及師生關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拓展交往領域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發展和配置社會資本。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等。
5.消除體制性障礙,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打破就業市場分割局面,推進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寬政策限制,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規范就業市場,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市場環境,加強就業立法,禁止并監督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歧視現象,規范招聘程序、公開招聘過程、接受社會監督。
6.建立就業援助制度,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業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作為就業困難群體的一部分,理應被納入到政府的就業援助體系之中。政府應該從就業政策、就業崗位、就業服務以及失業保障等方面對其進行就業援助。
參考文獻:
[1]王霆,楊玉梅,張瑾.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就業問題研究—基于企業用人單位、高校教師和畢業生的調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門果真難出貴子?國內多所大學農村生源減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滿超.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吳連海.高等教育收費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負面影響及反思[J].復旦教育論壇,2006(2):60-65.
[6]謝作栩,王偉宜.高等教育大眾化視野下我國社會各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研究[J].教育學報.2006(2):65-74.
[7][14]35%農村生未就業家庭背景對就業影響漸明顯[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基于2009年高校畢業生的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0):78-84.
[10]羅立祝.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對城鄉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閔維方,丁小浩,文東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煒,岳昌君.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15]楊釙,門垚,馬莉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現狀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75-80.
[16]郭叢斌,丁小浩.職業代際效應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教育的作用[J].經濟科學,2004(3):74-82.
[17]馬莉萍,岳昌君.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1(3):1-7.
[18]中國行業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開幕式上,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志發稱贊《旅游學刊》培養了一批大家、專家,希望《旅游學刊》能夠越辦越好,為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他還從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角度,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希望與會專家多做一些基礎理論的研究;第二,加強對發展戰略的應用研究;第三,加強對國際經驗的研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特別是始終把握國際發展的前沿動態,以引導我國旅游業科學發展;第四,需要加強對熱點問題的研究,不僅要關注導游管理、職業分類、產業政策等“老大難”問題,還應該留意空白性的問題。
一、主題報告
來自國內外的4位著名學者為大會做了主題報告。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旅游學刊》名譽主編劉德謙以《學科成長的時代推手――關于我國旅游學科成熟度的討論》為題,探討了旅游學科基礎理論已經建立,并在不斷地得到豐富;旅游法規體系和旅游標準化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合作和旅游行業運行的規范,從而優化了學科研究的對象等10個旅游學科成熟的表現。
中國旅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魏小安教授做了題為《頂天立地――關于中國旅游研究的幾點認識》的演講。所謂頂天立地,涉及中國旅游研究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回歸原點,是立地;一個是引領前沿,是頂天。目前的旅游研究首先需要回歸原點。而原點的研究,一是旅游的元哲學和元理論;二是描述,對涉及旅游的各個方面進行完整的描述;三是解釋,對各種現象進行深入的解釋,形成理論的說服力;四是分析,需要建立體系和框架,形成理論的系統化。
中山大學校長助理、旅游學院院長保繼剛教授以《中國旅游研究:回顧與展望》為題,分3個部分梳理了海外學者對中國的旅游研究、中國學者對中國的旅游研究的特征,以及未來中國旅游研究的發展方向。關于中國旅游研究的未來,保教授指出了4點方向:第一,持續關注旅游研究的理論建構;第二,強化旅游研究的知識/理論輸出;第三,提升旅游學術刊物(平臺)的水準;第四,提升旅游應用研究的水平與深度。
英國薩里大學教授、國際公認的權威旅游學術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主編John Tribe結合近年在Annals上發表的研究成果,介紹了國際旅游研究的現狀、趨勢及創新,為國內旅游學術研究在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等方面帶來很多帶來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考。
二、主題論壇
本次年會設置了4個主題論壇以及教育論壇和博士論壇。
第一論壇為“‘十二五’期間中國旅游研究的五年規劃”,由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主持。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教授宋海巖,北京大學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吳必虎,北京首都旅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首旅建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潤鋼,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崔鳳軍,去哪兒網副總裁張澤,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寧澤群圍繞此議題進行了探討。
宋海巖、吳必虎、寧澤群回顧總結了中國旅游研究的變化及旅游研究對象等方面的轉變。宋海巖介紹了國外的經驗,例如政府提供研究經費和教學經費,學校研究成果要能夠應用到實踐當中,而業界也參與學校的教研和課程設置,同時企業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經費,但學校研究體系跟實際有差距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崔鳳軍特別指出,目前中國旅游學術研究亟須解決兩個問題:建立旅游研究的范式;旅游學科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論問題。張潤鋼、張澤作為旅游業界的專家代表,從企業的具體實踐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難在企業轉化成實際成果,迫切希望旅游研究能夠有更新的實踐性成果。
此外,論壇嘉賓還對如何將中國旅游研究推向一個新高度進行了討論。吳必虎指出,應該做些應用理論研究;教育部要推進旅游學科的一級學科建設;國家旅游局要重視專家的作用。
第二論壇為“‘十二五’期間城鄉統籌與旅游發展”,由青島大學旅游學院院長馬波主持。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光,著名農村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海南省旅游委巡視員陳耀,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楊振之,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汪宇明參加了討論。
光首先表示,目前的城鄉統籌有很多內容,主要是政府主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考慮,是城市的發展。具體到與旅游相關的方面,現在城市旅游是要考慮如何能夠提高水平,而鄉村旅游重點是考慮如何進一步開發,城鄉旅游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于建嶸提出,要把人文、文化、愛心、物質融合在一起,公益旅游是一種好的方式;要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城鄉統籌,一定要尊重農民的利益、尊重農民的權利,使農村生活多元化,而不是大規模搞土地流轉。楊振之結合成都近年來在城鄉統籌方面的實踐,分別從城鄉統籌中涉及的制度問題和旅游發展在協調城市和鄉村發展關系的作用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汪宇明提出,上海要率先建成全國城鄉一體化格局,路徑有很多,但最新的動向集中在公共服務的根本性并提出了一個顧慮,即鄉村被城市化。陳耀結合在海南的工作經驗談到希望由旅游推進城鄉統籌,提出“鄉城統籌”的概念,認為在科技進入農村、資本進入農村的同時要保障農民的利益。此外,專家們著重探討了土地流轉、尊重農民的權利和利益、公正性等問題。
第三論壇為“中國旅游研究的國際化”,由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朱f主持,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謝彥君、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副教授肖洪根、安徽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陸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鄒統釬、南開大學教授李天元、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李享參與討論。
謝彥君表示,中國旅游研究的國際化應該體現在3個層面,即視野、方法、規則。研究者不僅要有更加寬泛的、世界性的視野;進行科學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交流核心研究成果的平臺要國際化;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則也要符合國際規則。肖洪根分別從技術和知識兩個層面進行了分析,第一是非英文國家開展的旅游研究,走國際化的道路應該是一種趨勢;第二是知識傳播過程當中,或者是科學傳播過程當中的“大同”主義。陸林從三方面進行了論述,第一,中國旅游研究首先要接受西方的一些研究方法、價值觀、思想,然后用這樣的 視野來開展中國的研究;第二,中國旅游研究要有更多的獨立思考,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族化;第三,貫通中西文化。鄒統釬列舉了一系列數字,顯示出中國的旅游研究在世界范圍取得的成績還是值得肯定的。李天元闡述了他對中國旅游研究國際化的理解,即國人的旅游研究要能夠融入到國際社會當中去,擁有跟國際溝通的共同話語權的平臺,并通過國際化更好地了解別人、宣傳自己。李享則圍繞世界關注中國,中國的旅游研究關注國外的旅游情況不足,以及中國更應該關注世界3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四論壇的主題為“30年來中國旅游研究成果總結與當前走勢”,由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輝主持,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石美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凌云、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教授馬耀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莊志民、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參與討論。
論壇專家認為,30年來中國旅游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學科建設、理論研究亟待提升。在總結成果時,專家們圍繞重新回歸到旅游學研究本質、旅游研究范疇、旅游的研究角度等最基本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在談及未來旅游研究的走勢時,馬耀峰提出旅游學從借鑒、整合到提升、優化的轉變的趨勢,學科融合、學科深化和學科體系的構架亟須共同努力。莊志民提出要從辯證思維來理解走勢,旅游產業研究要從經濟為中心向以經濟文化為中心轉變,并且搞清楚旅游研究和實踐的本源和去向問題。馬勇提出學科引領、產業支撐、產業融合三大走勢。石美玉提出了消費者的問題是未來研究的一個熱點。
該論壇的討論吸引了臺下嘉賓的積極參與。保繼剛提出,希望增強旅游研究者內部的凝聚力,旅游學科應為產業發展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并培養一批堅定的旅游研究追隨者。朱f也認為,過去30年旅游的發展,最大的成就是有一群數量龐大的、有無限熱情和能力的一個群體的出現。
本次年會特別設置的教育論壇以“‘十二五’期間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創新”為主題,由吳必虎教授主持,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謝彥君、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副院長谷慧敏、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王美萍、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常務副院長彭青、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夏贊才、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趙黎明參與討論。
吳必虎與嘉賓們分享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首先是中國高等教育在旅游方面的增長情況;其次,學院辦的旅游系專業方向非常多;最后,是專業教授的從業經驗豐富,有70%的人教學經驗豐富。謝彥君談及目前國內旅游教育現狀的3個方面:全國的院校數量很多;各院校教師數量差別相當大;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谷慧敏談及目前旅游教育受到了教育體制的制約,使得很多老師不能深入到行業一線進行深度的接觸。夏贊才認為旅游教育的問題是其結構性的問題。王美萍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創新這個階段,教師的創新和發展顯得更為重要,教師隊伍應該是以規模為基礎,以質量為榜樣,以功能為特征。彭青提出課程計劃應該兼顧職業導向和未來導向兩個方面,或者是通識教育導向。趙黎明認為,老師應該在完善自己的同時,還要站在更遠的角度看旅游學科發展。
本次年會還專設了博士論壇,為學術新秀提供展示成果的機會。共有16名博士代表做了精彩演講,并得到了宋海巖、張輝、許春曉、肖洪根等專家中肯的點評。
三、學術委員工作年會及頒獎典禮
本次年會專門召開了《旅游學刊》首次特邀學術委員工作年會。學術委員們首先投票評選了“大地風景杯?《旅游學刊》2010年度十佳論文”,然后圍繞如何進一步提高辦刊水平和辦刊質量、如何更多的吸引國內外優秀論文、欄目設置、封面風格等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家長資源;主題活動;參與;幼兒
幼兒園主題教學是把幼兒的學習、經驗、生活與學科知識有機整合,形成了幼兒園綜合主題教育活動課、區域等。隨著家長資源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課程資源。尤其是在主題活動中,我們教師就經常動員家長為主題活動提供各種教育資源,使得我們的主題活動有效開展。
一、通過多種形式,讓家長走出觀念上、教育上的誤區,讓家長看到教育的成功實例。
首先,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講座活動。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育內容等,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題的教育教學功能。如:所要進行的主題有哪些?讓孩子得到什么樣的發展。把主題活動理念和實施進展情況向家長做詳細的宣傳。這樣可以讓家長走出觀念上,教育上的誤區,也可以避免家長走出單向被動服從的局面。同時,我們征求家長的建議,為主題教育活動的進一步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通過宣傳、問卷等形式細化主題內容。在進行每一個具體主題活動時,我們利用定期或不定期的版塊把正在進行的主題名稱、主題網絡圖、主題內容(每周、每天的活動安排)和家長工作展示出來,使家長們從不了解到慢慢明白主題教學的內涵和實質,讓他們離主題教學越來越近。
3、利用家長QQ群,園刊、幼兒園網站、班級網頁等多種方式隨時向家長展示主題活動的進展情況和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各能力發展。如:某某在《我長大了》主題活動中的自畫像、長大過程中的趣事等通過照片的形式傳到班級網頁,讓家長看到了解到活動的教育意義。還結合工作重點把其中優秀的教育論文、教育案例及時向家長介紹,讓家長有的放矢的閱讀、獲取。同時,有針對性的為家長的育兒經驗設置專欄,達到資源共享。
二、挖掘家長資源,轉變家長角色,讓家長成為教育的主體。
在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家長不再是幼兒教育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如開展的《我長大了》主題活動,為了讓每個孩子更深刻了解到自己從出生到成長的整個過程,當醫生的媽媽為我班孩子們講解寶寶從出生到成長的整個過程,剛好我園陳老師又懷孕,我們一起做了PPT,圖文并茂,幼兒直觀的觀看與家長醫生的專業講解,主題活動開展得非常成功,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家長也成為我們教育的主體力量。
在《我是環保小衛士》的活動中,好多小朋友只對環衛工人的角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不知道環衛工人這個工作的辛苦與細節工作。通過家長關系聯系在環衛隊工作的家長,把環衛工作的情景錄下來,特別是天不亮就上班打掃街道的情景結合輕音樂播放給幼兒觀看,讓幼兒體會環衛工人的辛勞。孩子們感觸很大,當時在活動小結中都紛紛說今后不亂扔垃圾,他們太辛苦...回家還要和爸爸媽媽們講不亂丟,不亂放。整個活動下來,幼兒受益匪淺。正是家長們的極力配合與支持,才使我們的主題活動順利開展。家長們也因為做了主題的實施者,覺得主題其實并不深奧,離他們很近,其實也是可以駕馭的。
三、通過家園互動,創設了一種有利于幼兒發展的環境氛圍。
在學期中,讓家長幫助教師一起搜集資料是我們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辦法。為了讓家長知道這些事情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會在區域活動、教室、走廊等空間展示教師和幼兒一起用這些資源制作的作品。這種直觀的環境布置會告訴家長,廢舊物品并非“不衛生、沒用途”,而是有很多作用。這樣不僅環保,還能很好地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更能變成有用的教玩具等。
在主題活動《親子旅行記》、《親子石頭記》、《親子閱讀》等活動中,通知家長利用周末到野外去踏青、拍照、帶著你的孩子去領略大自然的風采,并把活動用相機的形式記錄下來,周一和同伴們分享,講述周末去野外看到了什么,感受是怎樣的、對人體有什么好處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的見識廣了,視野更加開闊了。
四、借助家長社會力量,帶孩子到實踐中去學習,形成教育合力。
我們還借助社區、家長等重要資源融合主題活動中來,特別是我們的家長朋友,帶幼兒走向社會。去年因我們在開展“花的季節”的主題活動,一位家長主動聯系帶孩子們參觀花卉園,都聯系好后才通知班內的老師和孩子們,給了孩子們無限的驚喜。在花卉園孩子們眼界大開,知道了很多花生長環境及溫度是不同的,看到了育花苗的方法,看到了農民伯伯給花施肥、澆水,也都伸出小手去幫忙。他們學到了許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孩子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家長是主題活動中極其重要的資源,我們教師只有讓家長真正認識主題活動的價值、作用,家長資源才能發揮其巨大的效能,實現家園互動、親師合作!
論文摘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今天,教育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影響孩子教育的各個因素被人們備受關注。其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的個性塑造與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日益凸顯出嚴重的問題。文章針對農村家庭教育存在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相互影響的教育,是協調學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國的教育事業中,應試教育將學習的重點全部轉移到學生和學校上,卻未曾將家庭教育納入教育中來。良好的個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家庭教育與孩子個性發展密不可分[1]。家庭教育的影響是隱性的,但卻是不容忽視的。目前,我國農村的家庭教育還存在嚴重的問題,需要特別關心和注意。
1農村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1認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學校”的事
表現為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不管不問,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將責任全部歸結于學校。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與學校的溝通很被動,大多數父母只有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才會向老師咨詢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有些家長會找出各種理由推脫。孩子的教育應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大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毫無家庭教育觀念的思想,嚴重與學校教育脫節,孩子的身心發展增加了許多的未知因素。
1.2缺乏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思想“代溝”嚴重
對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發展還不是很健全,思想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還不成熟,特別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長期缺乏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對其正確引導的機會,表現為只關心學習成績,其他的一概不問,孩子長期處于這種缺乏交流溝通的環境中,感受不到愛與關心,缺乏愛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閉和自卑心理。
1.3缺乏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心
農村由于經濟落后,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都留給家里的老人照管。作為隔代的血緣關系,老人都會以溺愛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成長,只顧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至于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會管。作為父母,掙錢都是為了孩子,但卻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只要他們生活上需要的東西,從不過問是否是必須的,而是盡一切可能滿足,最終導致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沾染上社會上的不良習氣,這便是農民出現的“留守兒童”問題。
1.4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對孩子的正確引導
農村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處于初中文化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容易造成對教育的不正確理解,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注意自身行為,更會對孩子形成錯誤的引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品德素質對孩子影響是綜合的,相互滲透,缺一不可[2]。
1.5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實行錯誤的教育方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也逐漸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樣教育,如何教育,仍是眾多父母所欠缺的知識能力。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沒有選擇主動交流的方式,而是趁孩子不在時,亂翻孩子東西,偷看日記等行為。這種以愛、關心為理由不尊重孩子隱私權利的錯誤行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不僅容易引發之間的矛盾沖突,而且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父母應該是孩子行為的模范者,而不是窺探者。
2農村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2.1在社會方面,政府創設家長培訓機構,定期對家長進行思想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社會、家庭、學校共同作用的結果。農村家長文化素質低,教育觀念落后,必然導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解決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對家長進行思想教育,學習新時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在這一方面,可將政府作為組織培訓的機構,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在全面了解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以村為單位對家長進行思想教育,設立家長教育學習示范點,讓其真正的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與影響,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表揚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長,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之談,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需要。教育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孩子的存在也不是父母成熟的標志。在家庭教育的環境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斷溝通、學習的過程,父母的思想觀念提高了,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2.2在學校方面,積極和家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從某種程度來說,孩子在不同場合扮演的角色也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卻自視孤高,不能正確處理好朋友之間的關系。有的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但在家里卻十分懂事和孝順父母。孩子在成長中所形成的這些行為及情緒,是需要學校和家庭高度重視的。因此,學校要和家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正確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揚長避短,引導學生高尚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3在家庭方面,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環境的優劣也是影響孩子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的環境好了,能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也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節假日和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出外旅游等等,這些以家庭為主的活動,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愛,讓他們學會怎樣的愛別人,而且極大地豐富孩子的知識和視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和目標。其次,家庭環境良好,有條件創設信息技術學習環境,能及早地培養孩子的信息素養,為文化課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3結束語
農村家庭教育的脫節是經濟落后和父母文化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質的同時,更要學習現代的家庭教育觀念,重視家庭教育,關注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展,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
參考文獻:
[1] 謝宇婷.淺談家庭教育與兒童個性的發展[J].科技信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