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2: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教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評析
教材從廣義上是指教師為實現一定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所使用的、供學生選擇和學習的、負載著知識和信息的材料。狹義的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所編寫的,能夠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師和學生用書。小學語文教材是小學語文教育內容的載體,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發揮語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
筆者檢索了“中國期刊2007年至2011年全文數據庫”,檢索項“篇名”,分別輸入檢索詞“教科書”“教材”“課本”“小學語文”等,逐篇閱讀共篩選得到有效篇名55篇,其中碩博論文共6篇。本文從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的爭議問題,從整體評析和教材知識內容兩個角度作一綜述。
一、從小學語文教學整體評析角度分析
近幾年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文本上,爭議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即真實性、兒童性,經典性。教材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教材改革也最容易牽動社會對教育問題的關注。
1.教材真實性的爭議
對于教材的真實性,存在很大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一是對是否與事實相符合的爭議,如,郭初陽老師曾認真考證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名為《探母》的文章,被證實是虛構情節。二是對現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竊和篡改的問題。在我看來,對教材真實性的爭議意義并不大,這些課文被選入教材中,都經過了專家們的斟酌,有其自身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對教材的文本求全責備,而應該從教材的整體性出發去尋找解決辦法。
2.教材兒童性的爭議
現行的語文教材缺少兒童性,用成人的角度和價值觀去要求孩子。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和知識灌輸。有研究者在對《玩具柜臺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分析后,認為文章可以用“少年的老年化”一詞來概括,課文呈現出來的是成人的自以為是,而忽視兒童的天性。也有的一線教師指出,目前教材比較規范,不僅教會孩子日常用字,也培養了他們的美好品德。
3.教材的經典性爭議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選文要求:“必須典范性、時代性和實用性相結合,以典范性為主。”然而根據統計,80%以上的經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動過。例如,當代散文《北京的春節》,“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原文是:“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改后的文章似乎“簡明”了,但是其豐富性與情感性卻蕩然無存了。
二、小學語文教材的知識內容論述
1.教材中有關“人物”類的評析
人物是語文教材的重要要素,是教科書編寫者借以傳遞知識、呈現教育內容的重要手段,人物性別形象比較研究是許多人關注的。
現今小學語文課本中,男性人物在人物數量、職業、能力及知識上都高于女性。馬開劍、馬琳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性別形象差異問題研究》(《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對所選教材人物性別進行統計,得出男性人物形象占總人物的75.0%,而女性僅占25.0%。有名有姓的男性人物出現的次數是女性的8倍。蘇丹在《語文教材中女性精英人物的社會學分析》(《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年)中也指出女性在教材中的角色中家庭角色占到67.7%,社會角色僅占30.2%。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應增強對女性的關注。
2.知識內容方面
小學語文教材知識內容方面的研究復雜多樣,包括識字、閱讀、成語、詩歌教學等。語文教材涵蓋知識量大,每一項內容都可以作為研究的對象,現僅從識字、閱讀兩個角度進行討論。
(1)小學語文教材中對漢字的研究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現行使用小學語文教材的不論是識字量,識寫比例、編排順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科學性,如,胡根林、陶本一在《識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語言文字應用2010年)中指出從教學大綱的規定看,識字的總量差異較大,從2500、3000到3500,差額為1000字。各年級的識字量差別較大。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如,曹建召、陶本一的《三套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用字研究》;王艷的《小學語文教材的拼、識交叉》等。漢字的學習是學習其他任何知識的基礎,因此,對待漢字的學習量、質、方法等的規定要明確,不能一味追求識字量的多,而忽視了對漢字文化的教學。
(2)閱讀方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自我建構。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圍繞考試進行,很多情況扼殺了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高琦在《小學語文教材閱讀的指導方略》中為語文教材的閱讀提出了指導,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必須建立在自我建構的基礎上,他提出要從喚醒自我、深入感悟、構連生活、豐富表象四種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對教師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提出建議。劉榮華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課外書屋”的教學建議》(《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年)對課外閱讀提出教學建議,從認識其價值到為開展其教學創設條件,提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性。
3.插圖研究
教材的插圖除了有利于教學的基本功能以外,還是人們認識教材的重要媒介。所以,近年來國內學者越來越重視教科書插圖的研究。插圖具有激發學習興趣、幫助理解記憶、培養能力、提高審美水平和教育等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內容單一,形式單調、主體欠妥等。如,朱瑛在《用好語文教材的第二語言》(《江西教育》2010年)指出課本插圖是課文的第二語言,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現如今很多教師沒有很好地領悟和把握教材插圖的意圖,對其要么視而不見,要么理解南轅北轍;李祖祥、陳元元《小學中年級語文教科書插圖研究》(教材研究,2008年)中通過對插圖的類型和分布的統計,得出描繪圖的比例遠遠高于實物圖和漫畫圖,插圖整體顯得單一。他對有的插圖與內容、插圖與主題不切合等方面都舉例進行了說明。
4.價值取向
小學語文教材的價值取向研究,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如,朱家瓏的《小學語文教科書文化價值的取向與構成》中從文化價值的取向與構成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語文教科書中文化世界的構建,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這種使命是以“整體影響”的方式完成的,希望教科書中的文化世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表達他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李芳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隱性價值分析》中從隱性價值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還有的學者從教學內容的價值、教科書選文價值等角度進行了探討,可見價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引發這些爭議和問題的原因
語文教材無論是從整體上引發的廣泛爭議,還是從內容的知識透出來的問題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張俊列在《語文教材爭議評析》中指出語文教材引發廣泛的爭議,其原因,一是多元價值觀的訴求;二是教材管理體制的變革;三是教材編制水平不足。現行的教材編寫通常以一些專家、學者、出版社為主,缺乏一線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參與,教材內容某些主觀意識過濃的現象。除以上原因,我認為在社會歷史問題、國情問題、學科理論問題、利益問題等方面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有很大影響。
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爭議和批判,很多時候只是“舉例說明”,很少對教材做全面調查,也沒有量化分析,因此,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很多人只是一味地去糾錯去較真,對文本求全責備,而很少從實際去尋求解決的辦法。當然,在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和批判中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吸收、改進和完善。我個人認為應該將重點放在怎么能更好地向學生傳遞思想,怎么讓學生更好地利用這個工具,而非只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上。
參考文獻:
[1]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葉開.語文教材存在的兩大問題[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0).
[3]張俊列.語文教材爭議評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徐冬梅.小學語文教學批判:不可畢其功于一役[J].教育研究與評價,2011(3).
[6]張俊列.語文教材爭議評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朗讀
語文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朗讀教學又可稱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國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語文情感,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漢語語言,發展學生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刻了解朗讀作用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小學生的朗讀習慣,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作用有哪些呢?筆者在此進行了探討、總結。
一、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語文教學在本質上屬于語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朗讀教學和朗讀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字音的正確讀法、語調的運用技巧,讓學生了解如何通過語速節奏變化進行有情感的朗讀。對小學生而言,將字音讀對、讀準確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但是許多學生在平舌音、卷舌音、前后鼻音、兒化音朗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示范、朗讀指導和朗讀訓練讓學生了解字音的正確讀法。此外,小學生普遍在語言文字、標點符號的把握上有所欠缺,因此,許多人在閱讀中常常會因為語言文字、標點符號把握不準出現語調、語速方面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在朗讀中重點開展語調和語速節奏訓練,教導學生如何正確把握文章語調、節奏,提高學生的語言處理技巧。如在二年級下冊課文《筍芽兒》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在朗讀“的、兒、地”等虛詞時的讀法,讓學生通過輕重音辨析和輕聲處理提高語文朗讀的正確性。這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來說,是極其有利的。
二、啟發學生思維
朗讀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將語文課文用聲音朗讀出來,在朗讀過程中,朗讀者還要融入豐富的感情、伴隨著一定的思維活動,這是朗讀的基本要求。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朗讀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有情感的朗讀或朗讀教學,將無聲的文字經過加工轉換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者所構建的某種場景,可讓學生對閱讀教學、語文知識的美感和內涵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進而使學生在濃郁的知識氛圍中受到感情熏陶、有所感悟。同樣,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文中所描述的情景進行想象,并根據角色個性揣摩角色應用的語氣語調,讓學生邊進行情境和畫面想象邊進行有情感的朗讀。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還能激發學生愉悅的情感,增加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三、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歷經了多次小學語文教材改革,小學語文教材的覆蓋面更廣,其內容也更加豐富,美麗的自然景象、神奇的科學知識、意境深遠的古代詩歌使得小學語文教材充滿了知識美、形式美。在朗讀教學中,教師運用輕重不同的語氣、高低不同的語調、快慢不同的語速,可以最大程度地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觸覺器官,撥動他們的心弦,豐富學生語文藝術形象的體驗與感受。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朗讀教學引導學生進入情真意美的語文教學情境中,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細讀、精讀感悟語文語言的形式美和節奏美,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葡萄溝》一文時,可以指導學生在朗讀時根據文字想象書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象,然后再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葡萄溝的影像和圖片,讓學生對“茂密的枝葉”、“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等景象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再讓學生通過朗讀、吟誦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使學生從人文和自然美景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激發其內心熱愛祖國地理風光、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語文雖然具有鮮明的學科性,但是小學語文教材的范圍卻非常廣,語文知識的人文、道德內涵非常豐富,這就使得小學語文具有一定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這也是教育界一直主張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既可以通過人文精神宣揚和道德教育開展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進行課堂設計,巧妙進行心理疏導,以收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學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深入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素質教育、心理教育內容,為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做好充分準備;其次,教師要精心進行課堂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朗讀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背誦、回答、師生互動中展現自己的活力,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構建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學生,用民主的方式去指導和組織學生,用適當的方式擴大學生信息面、培養學生獨立性和成就感,進而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能釋放壓力、樹立自信心理、培養積極向上的意志。
參考文獻
[1]黃小鳳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的作用分析[J].學周刊,2014-12-25。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原有的“聽話說話”的課程教學改為“口語交際”課程。這種改變并不是簡單的課堂內容變化,而是教學的內質發生了改變。這就需要在小學口語教育課程教學中,將教學理念予以更新,這也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為提高小學語文口語教學質量,就要注重相關的課程資源開發,并對這些資源合理利用,以使得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斷提高。
一、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現代的公民都需要具備口語交際能力。聽說是公民之間交流的重要途徑,用于進行信息傳遞、感情交流,并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有效處理。口語交際是利用有聲語言進行信息傳遞,屬于是雙向語言信息交流互動,依賴于口語進行信息傳遞。
按照九年義務制教育的語文課程標準,小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以在交際活動中能夠通過傾聽而理解對方的意圖,能夠正確地表達和交流,以學會溝通技能,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從而對小學生的合作精神予以培養。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而言,小學生要具備口語交際能力,就要接受口語交際訓練,這是語文教育的基本職責,也是時代對小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聽話說話”教學改為“口語交際”,更多的是使得口語課程教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對小學生的聽說能力進行培養的同時,還需要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為小學生塑造口語交流環境,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口語交流中,以提高其交際能力。
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
1.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教學要善于挖掘教材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內容的選擇,還是編寫形式,包括文章內容所表達的思想以及語言表達方式中都含有口語交際元素。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會配有很多插圖,形成圖文并茂的對話情境,小學生憑借想象力,加之自身的聯想,就可以激發其語言表達興趣。在進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時候,利用教材資源時,要求學生對插圖進行觀察,之后讓小學生講解插圖的內容,可以起到訓練說話的作用。小學生在觀察圖畫的時候,對自己的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故事推理能力。特別是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在觀察圖畫的過程中融入了主觀的理解。此時,可以讓小學生針對圖畫內容進行表演。表演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小學生在表演的時候,會將生活經驗表達出來。表演的過程中必然會與同學和教師交流,從而實現了雙向互動。當小學生表演完畢之后,就可以進入到談論的環境。語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對表演內容進行討論,以討論的方式交流和學習,從而使得小學生的口語交際面得以擴寬。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所應用的基本指導材料。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對教材資源充分挖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就可以塑造口語交際空間,小學生可以自由地口語交流。
2.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教學要善于利用實踐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將實踐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讓小學生的口語交際學習從課堂環境向自然環境延伸。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就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生活中有趣的事情,還可以相互交流生活體驗,以培養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比如,為了深化學生對《雨點》的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在下小雨的時候,讓小學生走到校園中感受一下雨點與課文中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之后回到課堂中讓小學生陳述自己所見到的雨點是什么樣的。小學生親身體會小雨點飄飄灑灑落下來的樣子以及給世界萬物所帶來的生機,就會讓小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而且會積極表達自己所見到的和所聽到的,并用語言進行描述。
當小學生進入到情境之后,教師可以問小學生:“當小雨點在空中相遇的時候,他們相互之間會有怎樣的問題呢?”此時,小學生就會想起課文內容,并將課文的描述與此情此景相結合,回答教師:“當小雨點們在空中相遇的時候,他們會互相問候,然后問要去哪里。”每一個雨點都要去不同的去處,他們有的去花草茂盛的地方,給花草帶來了生機,讓花草更好地生長;有的雨點要去沒有花草的地方,這里在雨水的滋潤下就會有花和草生長出來。
當小學生說道這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小學生帶到花草繁盛的地方,讓他們觀察雨滴深入到土壤中,澆在花草上樣子,然后傾聽雨水的聲音。逐漸地,小學生就會對雨水有了感性的認識,并會將自己對小雨的感想以及體會表達出來,并針對于此相互交流,有助于對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進行培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處于二十一世紀,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交際能力是每個人需要具備的。在人際交往中,人只有對語言這個交際工具充分掌握,才能夠正常交往。小學教育屬于是基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注重語文口語交際。要提高教學效果,就要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并合理利用,以提高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愛蘭.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內容建構的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4,15(01):34―37.
[2]邸高昆.開發課堂 生成資源――如何有效創設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情境[J].科技信息,2011(12):295―295.
農村教育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擔負著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的重要職責。然而,當前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小學作文教學長期存在低效、粗放的問題,以至于限制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影響了他們的作文寫作能力。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1.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結構
在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往往每個授課教師大都會擔任多個教學職務,加之教學條件比較差,沒有資金去進行深造,他們的教學觀念大都已經非常落后,無法繼續滿足新課標教學的標準。甚至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甘愿“坐吃山空”,單純地采用以前自己老師的作文授課模式和方法,以至于因為過時、落后的授課方法而影響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具體主要表現為:教學思路不明確,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過多地注重講解,卻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寫作訓練不足,并且教師也沒有及時批改學生所寫的作文,以至于對學生的寫作質量和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為了可以破除當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障礙,提升教學有效性,就必須要要求教師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優化作文教學結構,以便充分激發學生參與作文學習的興趣,提升他們學習的效果。
基于上述所述,為了更好地優化課程教學結構,教師首先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在充分結合語文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來闡述有關寫作方面的指導工作,并要進行片段性地訓練,以便可以縮短作文寫作的時間,提高創作的質量和效率;接著需要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組織學生開展一些閱讀訓練活動,以便借此來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將其分成幾個合適的學習小組。接著教師需要為學生合理設置一些趣味性寫作題目,以便借此來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寫作活動的興趣。然后,語文教師需要讓各組學生來共同探討論文寫作的內容,并最終提交一個作文完稿,讓各組比一比,看哪個組的學生寫的又快又好。如此一來,可以借寫作活動的開展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2.走進自然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同時也是寫作素材的最初來源。在當前的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收集和積累寫作素材的主要手段就是單純地依靠語文教師平時的口述和語文教材。但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授課時間畢竟有限,很難和學生進行有效地交流,學生所用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也比較有限,所以他們可能收集到的寫作素材非常有限。殊不知,課堂外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就是學生寫作素材的源泉,其中蘊含的花草樹木、花鳥魚蟲和村莊建筑等均可以成為寫作的重要題材和內容。因此,為了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和自然界中去感受寫作的最真實素材,讓學生在色彩豐富、民風淳樸的農村環境中去觀察和記錄農村中的人、事、景、物,同時也有助于在學生認真觀察外界事物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例如,在秋季玉米等莊稼成熟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到農村收莊稼的現場去觀察農民伯伯收莊稼的具體過程,看看玉米是如何收割的;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設置一些實踐性作業,鼓勵學生去向農村的一些長輩詢問一些有關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民間文學;讓學生認真觀察鄉村中的養殖業、種植業等的實際經營情況,引導學生認真聽、認真看,從而借助豐富的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如此一來,在學生學習有關鄉土特色方面的作文時,可以將這些有關的素材充分利用出來,從而可以顯著提升作文寫作質量。
3.加強教學指導,提升寫作質量
關鍵詞:作文先導式 小學語文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國小學語文長期受到傳統“學科化”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就作文先導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以便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1“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作文先導式”模式主要分為三種:基本模式、表達交流模式和閱讀拓展模式。
1.1.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小學生創立各種各樣有趣的情境,小學生正在處于童年時代,對很多事情都忍不住好奇,比較愛玩,教師們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為他們創造一個游戲的情境,通過游戲來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而當小學生們發現自己喜歡的游戲后便會積極地參與進來。通過一系列的游戲,小學生們對某些事物有了很好地體驗,便會樂于跟別人分享,并且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是現階段,小學生們對于漢字的掌握還不是很充分,不能夠很好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們自由地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地表達自己對游戲的體驗,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同步進行識字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表達交流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的是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年級較低的小學生,是由基本模式延伸出來的一種模式,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為學生們營造各種各樣不同的情境,讓小學生得到更加豐富的體驗,隨之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會變得更多更加主動,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開展這種模式教師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一是,循序漸進,讓小學生每體驗完每一次活動之后,相互之間進行探討和深層次的交流;二是,先讓小學生一次性將所有的活動全部體驗完畢,再一次性的進行總結表達,這種方式能夠使課程進程更加順利快捷。但是教師不論采取哪一種方式,都有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舒適的空間,尊重每一個學生,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強迫學生進行發言。如此一來,班里就會呈現出比較融洽和諧的氣氛,一些膽子比較小的學生也會受其影響積極踴躍地發言,相反,如果教師硬性要求學生進行發言,就會使得課堂氣氛緊張起來,學生們能就無法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
1.3.閱讀拓展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拓展模式是專門針對年級較高的小學生,由基本模式延伸出來的另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則需要小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表達能力,有了這一基礎,再通過對課外閱讀的拓展使小學生們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思維方式。這種模式相對其他兩種來說較為復雜,可以分為情境體驗、相互交流和教師指導等環節。在這些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參與其中,引導正確的方向,在完成所有這些環節以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范文閱讀。讓小學生通過學習范文的一些長處,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提高語文的整體水平。小學生在最后的“閱讀拓展”中,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的水平,從而總體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2 “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2.1.生成性的特征
“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認為小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能力實況了一由內而外形成的,不能僅僅是傳授知識,因此該教學模式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變現為生成性。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生成性的特征,促使小學生們能夠充分體現和貫徹到這種生成性,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減弱小學語文教材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也就是教師讓學生們充分進行交流、表達、體驗、描述的過程,而且有非常多類型的教材實驗模式,并且都是隨機性的教材模式。
2.2.整合性特征
“作文先導”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語文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識字、拼音、作文以及閱讀整合在一起,從而能夠根據學生們實際的需要靈活的產生一些教學切入點,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改變傳統的單一板塊教學模式,使其能夠有效地融合到語文系統教學中去,從而能夠有效地培養小學生們學習語文和靈活運用語文的能力。
2.3.潛移性的特征
在“作文先導”教學模式中,將語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認為小學語文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進行友好交流和溝通的使用工具;另一方面,更是促進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小學語文的兩個主要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且這兩個主要特點可以看做是相互統一但又相互對立的一對矛盾體,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人文性在突出的時候,也必須加強對語文教學的“潛移性”的重視程度。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會小學生們怎樣用語文進行交流和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小學生們情感體驗的重視程度,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積極營造一個充滿輕松、愉悅、和諧的氛圍,不斷鼓勵學生們大膽發表意見,充分發散思維去思考問題,老師跟學生們之間是相互平等的關系,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起到引導的作用,跟學生們共同交流、表達,這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3 結語
“作文先導式”教學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們的興趣作為最基本的起點,將學生們的自主親身經歷當做小學語文學習和認知的基礎,從而不斷改革語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感恩 感恩教育 中學語文教材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分支,開發利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資源,提倡感恩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本論文將從實行感恩教育的策略與方法這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感恩教育實施的策略與方法
感恩教育實施的策略與方法豐富多樣,但利用中學語文教材實施感恩教育的策略,筆者根據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將其概括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 信息篩選
這一步驟要求教師根據教材中文章的特點篩選出可供利用的感恩教育信息。主體是中學語文教師。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對所教授的課文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全面深刻的理解,把握住課文的語文因素和德育因素等,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與方法,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況和知識儲備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語文教學,做到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及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完美統一。
教師要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篩選出具有感恩教育價值的信息。具體說來,首先在體裁上,感恩自然類的文章在體裁上多是詩歌、寫景散文和說明文;感恩父母、祖國、社會類的文章在體裁上多是敘事散文、小說。其次,從角度上,有的文章直接謳歌自然如《春》、《敬畏自然》等;有的文章側重自然對人心靈的凈化,如《再別康橋》、《荷塘月色》等。此外,也要注重課文之間在某一感恩主題上的聯系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間在感恩教育上的聯系等。總之,要求教師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資源,并將其融入具體地語文教學中,做到傳授知識的同時不忽略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 情感體驗
這一步驟是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具體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感恩。具體策略如下:
1. 在閱讀與想象中體驗
(1)重點把握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體會詩歌與散文(寫景題材)的語言美,感知恩情。“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比如,《再別康橋》一詩,全詩七節除首尾兩節外其余每節都有一個中心意象,優美語句的交織構成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畫面;平仄壓韻回環往復,具有一種音韻之美;詩行排列整齊,符合詩人提倡的“建筑美”的創作原則。仔細閱讀,在欣賞主體的腦海中便想象出一幅有聲有色動靜相宜的康河夕照景,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陶醉于自然創造的美景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感恩自然。再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于百草園的描寫可謂生動形象,請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讀來如身臨其境,仿佛自己回歸到了童年時代,跟隨著當年的作者一同在百草園中探秘尋寶。
(2)品味動作、語言、心理描寫細致的語段,把握其中所體現的人物性格。比如表現母愛的散文《我與地壇》,作者在塑造母親這一形象的時候并未通過太多的對話描寫,而是借助形象的動作、神態、細節描寫真實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心理,于無聲處感受母親心中的萬語千言。讀者似乎看到了那個送兒子出門久久呆立在原地孤獨無助的母親的背影,深刻體驗著母愛的苦難與偉大,感同身受,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感激、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2. 在思考與回味中體驗
在整體全面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聯系前后課文,通過對比、類比等方法,引導學生在思索與回味中體驗感恩。比如在教學《我與地壇》一課時,作者那種面對厄運不屈不撓的心路歷程深深感染著學生,教師可以聯系同冊課文中《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的作者海子及《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引導學生探討生活與生命的真諦。海子是天才詩人,少負盛名;川端康成學貫中西,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海子和川端康成才氣名氣皆有,無身體疾病卻都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史鐵生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且遭受車禍致殘卻選擇了堅強地活下去。這樣,通過作者之間的對比,使學生懂得精神上的空虛軟弱遠遠甚于身體上的病痛,使學生懂得不怕挫折笑對人生,懂得感恩生命,珍愛生命。
3.身體力行
教師篩選信息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最終還是要歸結到報恩上來,知恩的目的是圖報。感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報恩,感恩教育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中去。教師要善于以教材為突破口聯系生活結合學生實際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幫助其轉化為外在行動。
總之,感恩教育大有可為,提倡感恩教育也是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開發和利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資源,既是語文學科所具人文性特質的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感恩教育能夠培養中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使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做人。本論文關于感恩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只是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其中的理論觀點仍有待語文教學實踐的檢驗。
注釋:
1. 劉淼 李櫻,縱觀英國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2003.3
2. 趙鑫珊,科學.藝術.哲學斷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
1985年版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
2.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必修)1——6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必修)1——6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4. 潘文富,《傳統禮儀與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4上半月
5. 施紅燕, 《語文學科中的心理品質教育》,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7上半月
6.閔智亭,《熱愛自然 尊重生命》 新華網專題報道,
7. 林姍姍, 《小學語文中的感恩教育》,小草資源網
[關鍵詞]義務教育改革;學制年限;語文教材;外語教學方式
我國目前的義務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學制年限劃分不夠合理,語文教材內容落后于形勢,外語教學方式有待改進。因此,有必要對上述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
一、我國義務教育學制年限改革
現今世界各國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大體為6至12年。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較長些,發展中國家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則較短些。目前,我國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一般為9年。其中,前6年為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后3年為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這種9年義務教育年限學制一般稱之為六三學制。我國目前還有很少一部分地區存在著五四學制(即小學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學制(即小學五年和初中三年)這兩種義務教育學制。六三學制是由全國教育聯合會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演變而來的,其間雖然經過小修小補,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為目前最主要的學制。解放后,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自1978年以來,我國社會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經濟形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種已實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學制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對六三學制進行重大改革。
如何對六三學制進行改革,筆者認為:可將六三學制改革為四五學制。也就是說,將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由6年壓縮為4年,將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由3年延長為5年。將六三學制改革為四五學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兩點:
一是有利于兒童和少年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處于不同生長發育時期年齡段的學生就應根據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應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對其分別進行教育管理。一般來說,6至10歲為兒童時期,10至15歲為少年時期。在四五學制中,若小學生6歲入學,則小學生年齡段就與兒童時期一致,初中學生年齡段就與少年時期一致。而在六三學制中,上述這兩者顯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學制比六三學制更有利于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進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學制中,少先隊活動組織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這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而在四五學制中,少先隊活動組織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級至四年級,即主要集中在同一個初中教育階段。從而保證了少先隊活動組織工作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二是實行四五學制有其組織依據。現行的六年一貫制小學教育階段原先是分為四年制初級小學和兩年制高級小學這兩個不同的教育管理階段。小學教育階段之所以不像中學教育階段那樣平均分成兩個三年制教育階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兩年制這兩個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階段,必有其合理之處。因為小學四、五年級分界線是兒童時期和少年時期年齡段的分界線,所以小學教育階段分成四年制和兩年制這兩個不同的教育管理階段。考慮到將四年制初級小學教育階段改革為一個獨立的教育階段,同時將兩年制高級小學教育階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階段合并為五年制初中教育階段,并將五年制初中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階段。因而這樣形成的四五學制就必然有其組織依據。
若將現行的六三學制改革為未來的四五學制,則有如下兩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是有利于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由于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人口居住較為集中,這樣就使得小學生家庭住址到學校距離的半徑范圍較小,因而在本區域小學學校的布局就較為合理。但是該區域內的小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因而家長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迫切愿望。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教育質量,故而本區域內的小學最好能實行小班教學。若原來的六三學制繼續保持不變,則普遍實行小班教學后就會導致同一小學的教學班級大量增加,這就會大大加重了原小學各方面的負擔。若將小學教育階段由6年壓縮為4年,原先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分流到初中去。則同一小學在原有的條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學班的數量,也就有條件普遍實行小班教學,這就很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同時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的原小學五六年級學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學校規模要擴大很多。但是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的財政狀況普遍較好,辦學資金較充裕,可滿足其初中擴大辦學規模的經費需要。
二是有利于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形成合理辦學規模。由于經濟不發達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山區和地廣人稀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居住較為分散,為了形成合理辦學規模,因而很有必要縮小小學生家庭住址到學校距離的半徑范圍,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學教學點。若將小學義務教育年限由6年壓縮到4年,則同樣多的資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學教學點,從而可滿足經濟不發達農村地區的合理辦學規模要求。
二、語文課教材內容改革
語文是人們學習百科知識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歷來都具有工具性、實用性和文學性。語文之所以能作為中小學課程的主科是因為其工具性和實用性而非其文學性的緣故。雖然語文課歷來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語文課教材內容陳舊,跟不上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因而要進行重大改革。語文課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實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現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寫作知識方面的內容(特別是語文課教材范文要選用科普作品而不選用文學作品方面的改革)。現語文課中的文學知識和古漢語知識可合并為另外一門新的副科。
(一)小學語文課教材內容改革
小學生年齡正處于6至10歲兒童時期,其學習的課程應根據其生理特點和生理需要來安排。由于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教材內容安排不夠合理,因而要進行重大改革。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方向是使學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須要使用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具體地說就是使小學畢業生能掌握至少3500個常用漢字,能閱讀理解日常生活內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學語文課教材范文選用的作品應該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學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識是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普及知識和社會科學普及知識。小學語文課教材范文內容之所以不選用文學知識而選用科普知識,一是因為處于6至10歲兒童時期的小學生社會閱歷淺,不易理解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即使能背誦許多詩文,也難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而科普知識很貼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別能吸引兒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處于6至10歲兒童時期的小學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為文學作品內容中的浪漫主義思想很不利于處在6至10歲兒童時期的小學生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而科普知識則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規律的信息,小學生思想就好像一張白紙那樣純潔且可塑性又極強,因而從小就給小學生灌輸科普知識則很有利于其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二)初中語文課教材內容改革
10至15歲年齡的初中學生正處于少年時期,其語文課學習也應根據生理特點和心理需要來安排。初中語文改革目標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實用性,即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只保留現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寫作知識。現代漢語知識主要包括漢語拼音、漢字體型演變、簡化漢字表、簡繁漢字對照表、常用漢字總表、漢語常用語詞表、異形詞整理表、漢語語法、漢語修辭、漢語工具書使用等知識。現代漢語寫作知識主要包括記述文、應用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這四種文體的寫作技能知識。初中語文教材選用范文也應由文學作品改革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識內容既包括自然科學普及知識又包括社會科學普及知識。語文教材范文內容之所以要將文學知識改革為科普知識也是為了加強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教育,使其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緣故。同時,可將現初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知識和古漢語知識內容合在一起,另外作為一門新的科目,不妨稱之為文古科,文古課只作為副科。
三、外語課教學方式改革
外語是我們學習外國發達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人文科學知識的最重要工具,也是與世界各國人民進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語課是技能型科目,教學難度大,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進。目前我國小學初中的外語教學方式存在不少問題,因而現行的外語課教學方式要進行重大改革,小學外語教學要提倡盲讀法教學方式,初中外語教學要采用半雙語教學方式,半雙語教學就是指非外語課教學要滲透一部分外語教學內容。
(一)小學外語教學方式改革
小學外語教學目標方向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外語會話能力,即小學畢業生應具有最簡單的有關日常生活的外語口頭表達能力。為了迅速提高我國小學外語教學水平,小學應從一年級開設外語課。小學外語教學應提倡盲讀法教學方式(即學生不接觸外語書面文字,只通過情景教學,以聽說認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小學生應像幼兒學習母語那樣學習外語,可通過模仿、操練、記憶等方式學習外語。特別地可利用兒童模仿能力強的優勢,通過唱歌、跳舞、游戲、對話、朗誦、簡易戲劇和體育活動等形式,寓外語學習于娛樂之中。小學生畢業后的外語表達能力已達到一定程度,這時進入初中再學習外語書面文字用語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語教學方式改革
為了迅速提高我國初中外語教學水平,可考慮在我國初中非外語課要采用半雙語教學方式,即讓每一門非外語課都負擔一部分外語教學任務,從而可大大改善外語教學語言環境條件。如何實現半雙語教學方式,可初步設想如下:
1對于初中所有非外語課來說,各科的課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對應的雙語印刷出來。這樣就可使學生每見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聯想到其對應的那句外文來,從而可使學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間對應的書面翻譯能力。同時,初中一年級所有非外語科課文中的外文單詞都要注入相應的讀音音標,這樣又可使學生每見到一個外文單詞都能念出其讀音來,每見到一句外文都能說出其對應的那句外語來,從而可使學生大大提高其外語口頭表達能力。
2對于非外語科來說,根據各科授課時間長短,可規定每科都要教授有關本科內容的外語單詞100至500個和有關本科內容的外語口語20至100句。教師可在課堂上用外語致開場白和作自我介紹,可用外語板書有關本科內容的專業術語(例如數理化學科中內容的定義、定律、公理、定理、推論、結論、命題、公式、方程等專業術語),也可以用外語來解釋本學科專業術語,還可以用外語來念一段本學科課文,也還可以在每堂課教會學生一兩句有關本學科的外語口語。這種新型的外語教學方式可使學生極大地擴展其接觸外語的時間和空間,大大地改善了外語學習環境,也就可大大減輕學生學習外語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