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1: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情感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鳥的天堂》一課,作者用生花之筆描繪了勢態截然不同的兩幅圖畫:夕陽下幽美的榕樹圖;晨光中群鳥奮飛、百鳥爭鳴圖,展示了“鳥的天堂”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賞析美的語言、感知美的形象、培養美的情操。
一、緊扣題眼,通覽全文,理清層次課文以“鳥的天堂”為題、新穎別致,富有詩意。“天堂”一詞道出了鳥兒生活環境的優美與作者對它的贊美。教師在板書課題后,緊扣課題設問:
1.什么是天堂?
2.快速讀文,思考:“鳥的天堂”指什么?課文寫了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
3.聽師讀文,思考:課文哪幾段寫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哪幾段寫他第二次經過?
4.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什么?(板書:榕樹、鳥兒)設計這些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初步感知課文,理清層次,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好基初。
二、圍繞訓練重點品詞析句、理解內容在學生初讀、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體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之精妙,感受“鳥的天堂”的靜態和動態美,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培養其賞美、愛美情趣。
(一)、指導學習第一部分。可這樣進行:
1.默讀第一部分,思考: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時間?看到了什么景物?榕樹有何特點?(板書:大、茂)從哪兒看出?畫出有關語句。(板書:河變窄、不可計數、垂、伸、臥、堆、翠綠、明亮、顫動)
2.讓我們來欣賞這姿態奇特的大榕樹。放介紹榕樹的錄像,師做簡介。
3.指名讀第7自然段。
學生結合畫面理解不可計數、垂、伸、臥等詞。再小聲讀讀、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
4.指名讀第8自然段,學生結合畫面理解堆、翠綠、明亮、顫動等詞,再小聲讀,體會。
5.望著這大而茂的榕樹,你想說什么?作者是怎樣贊嘆的?表達了他怎樣的感情?(板書:喜愛)讓我們懷著喜愛之情,齊讀這兩節。
6.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大榕樹的?
7.默讀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鳥的天堂”為什么沒見到一只鳥?
小結:我們隨作者第一次到“鳥的天堂”,看到了一棵姿態奇特的大榕樹。作者按由遠及近、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從樹的大孝枝、干、葉的形狀、顏色、位置等方面對靜態的榕樹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這是靜態描寫。(板書:靜態)作者第二次到“鳥的天堂”又看到什么?請根據提綱來自學第二部分。
(二)、指導學生自學第二部分。可這樣安排:
1.出示自學提綱,以讀讀、想想、畫畫、議議的方法來自學。提綱:①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時間?他看到了什么?②鳥有何特點?(指名回答后板書:多、歡)從哪兒看出?畫出有關語句(板書:到處……到處,叫、飛、撲)③“應接不暇”是什么意思?④作者用什么方法來描寫鳥兒?
2.檢查自學情況。
3.“那歌聲真好聽”只是在稱贊畫眉鳥叫的好聽嗎?
4.這部分主要寫鳥的什么?(活動)這種對事物的活動、變化等進行的描寫叫動態描寫。(板書:動態)小聲讀這兩節。
5.讓我們來欣賞群鳥奮飛、百鳥爭鳴的景象。放鳥在“天堂”里活動的錄像。
6.這大而茂的樹與多而歡的鳥是作者第一次看到的,他十分驚喜,當小船載他離去時,他感到怎樣?(板書:留戀)除留戀外還有?(板書:贊美)從哪兒看出?
7.你怎樣理解“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氨?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小結:我們第二次隨作者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是群鳥奮飛、百鳥爭鳴,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美麗的榕樹林真是鳥的天堂。
(三)指名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情感新課程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應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立體流程,只有這樣,知識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維活動才能找到其載體,充分展現其生機活力。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熱情能抓住一個人,因此它是一個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要求,才會有相應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動,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才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理解課文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出情文并茂的文章來。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情感教育是由新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在傳統的“雙基”基礎上重視各種能力培養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處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營造出的師生間的關系是朋友般平等、融洽的。讓學生融入作品的情感氛圍中大膽質疑,師生間熱烈討論,教師隨機應變地靈活駕馭,就在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爭論中,完成一個個的教學重點、難點。主動權在學生手里,一切圍繞學生的問題轉。這樣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情感氛圍,這樣的師生關系,學生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有趣味,學得有成就感。以學生為中心,這是課堂教學的目的,這是課堂教學順應學生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而要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是離不開情感因素的作用的。
二、激發學生的志趣,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穿插講故事,說典故,談軼事,讀美文,縱橫幾萬里,上下幾千年,用豐富新穎的內容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語文天地。課前采用情境導入,懸念激活,朗讀激情、聯想引發、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學生心弦,引發學生的探求熱情,使學生“想知”、“樂知”,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增強教學的藝術性,講出形象,講出趣味,講出感情,吸引學生,打動學生,使學生置身于課文所展示的境界中。在此基礎上,滲透思想教育內容,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把”興趣”變為”愛好”,并進一步轉化為”志趣”------對語文的無比熱愛,做為學好語文的持久動力。
三、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可
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占相當比例,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讀引發、研讀體味、情景再現、情境體驗、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發展情感。注意的是導時要圍繞理解課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同時還要適時,要在學生情感思維出現障礙時加以導引,并要設法上升為理性思維。如的《沁園春?長沙》一文,可采用朗讀引發先聲奪人,再補充人物及背景材料,進而體會作品的情感因素。
四、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形成融洽的情感氛圍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轉變自身的形象,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關注學生主體,提升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有意義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體驗,探索,感悟,盡情地展示自己!
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學生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教學《我有一個夢想》時,課前本人也要學生查找一些關于馬丁路德的有關資料。上課時由談論學生的夢想而引出話題,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夢想,接著讓學生交流他們自己的資料,結合作者的生平說說作者馬丁路德的夢想。這樣文本的解讀在學生的對話過程中基本解決了,也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了一個融洽的情感氛圍。
五、注重教師情感演繹,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一堂好課我想它更注重的是教師自身的情感演繹。這將充分調動教師的文學根底,調動教師對作品的深入透徹的理解和感知,調動教師對學生的一腔熱愛,調動能渲染情景、烘托情感的輔助手段,從而使作品得以帶有強烈主觀情感色彩的生動再現,體現出作品藝術的語言之美、音韻之美、結構之美,體現作品內容的意境之美、意蘊之美、情感之美,從而把教學內容提升到作家作品與師生這個創作者與接受者共同對作品的情感體會的再創作,共同完成藝術鑒賞這一最高境界。而在情感教學中,教師帶著自身對文本的情感體驗進行朗讀和泛讀,往往是課堂教學最令人期待,最爽心悅目、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進入角色的朗讀,抑揚頓挫的節奏,聲情并茂,富有魅力;時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時而低沉咽郁,蘊意渾長;時而明麗舒暢,愜意入情,這樣的朗讀,學生就會借娓娓動聽的聲音氣息,進入情境。
當學生為教師所范讀演繹的作品的情感而受到猛烈的沖擊、強烈的震撼、深深的感動時,學生會不知不覺隨教師走進作品,與作家的心一起跳躍。這時課堂上彌漫的是作品所激發的喜怒哀樂之情感氣氛,師生共同進入相應的情感體驗,達到情感交流的至高境界。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語言的激情作用。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講究輕重緩急的節奏,豐富多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語調,富于變化的語氣,引人入勝的語境。要富于美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配合適當的體態語言,以激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為主體語言,聲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相溝通。這樣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情感發展。
總之,忽視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視培養健康完善的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實地把它落實教學工作之中,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高素質的一代人才,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走向文明。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將有利于學生曉之于理,動之于情,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語文組鄭琳崢
參考文獻:
1、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論文關鍵詞:師生情感交流課堂教學1,注重設計課堂上的情感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經常面帶笑容、親切大方、儀表端莊,創設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蘇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論文,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又抽象難理解的概念。在這節課:我[引入]曹叢稱象的故事。當學生正在互講故事時,我[提問] 你認為曹沖解決這一問題的主導思想是什么?通過生生,師生的討論、交流,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生]化整為零,變大為小。
[問題] 再想想,在沒有精密天平的情況下,如何稱1粒米的質量?(假設每粒質量一樣)
[討論得出]可以先稱100粒的質量再除100。
[師]生活中,為了統計方便經常性得使用這樣的打包計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論文,一箱礦泉水(24聽),在化學領域我們研究的微觀粒子,也需要打包處理,即用集合的方法處理。物質的量就是將微觀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當學生感覺應用困難時,課的最后進行安慰。
[講解]大家初次接觸物質的量這個概念,感覺讀起來是不是非常別扭。這就像我們小時侯初學用筷子,起初很別扭,但經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應手了。物質的量這個概念在化學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對于我們中國人的吃飯一樣教育管理論文,隨著我們的進一步深入,物質的量重要性會體現得更充分。
我們提問時經常用“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學生說完,就及時及時評價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法真令人驚奇!”“真聰明!”鼓勵和贊揚的語氣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創建師生情感交流
在 新課程理念下讓學生與老師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學課本中的實驗創新問題。例如蘇教版《有機化學基礎》P62“觀察與思考”可以設計這樣個問題交流(1)鹵代烴的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為什么設計成完全相應的裝置?(2)裝水的水管和裝酸性高錳酸鉀的試管在兩個實驗中的作用?(3)怎樣根據現象判斷發生了那種反應?對于不同實驗設計成同一裝置好處是什么?等等。還有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等,教師都可以利用這一資源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實驗合作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研究,這樣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師生交流氣氛民主,關系融洽。
3、 在課堂評價中創建師生情感交流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論文,要使學生不斷提高學習動機,僅強調學生的努力還不夠,還應該學生在老師真誠熱情的評價中得到成功的喜悅,受到自尊心的滋養,從而信心百倍地進行新的學習。如鼓勵學生對老師的演示實驗做出評價,主動質疑,獨立思考的精神。其次,關注學生做出答案的思維過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及處理事故的能力,實驗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時評價教育管理論文,面向全體,特別是學困生。善用評價,師生會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收獲更多的快樂。 4、在作業批改中進行情感交流 在平時的作業批改中,對進步較大的學生批注幾句表揚激勵的語言,畫個卡通笑臉,對退步的學生批注幾句提醒語,同學們學習的勁頭也會越來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熱情洋溢的評語,還要畫上一張開心的笑臉或者是畫上一只豎起大拇指等。 5、在課余交往中進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課間十分鐘。一個優秀的教師,會充分利用這短短的十分鐘,與學生閑談,摸摸他的頭、笑一笑,甚至是點點頭教育管理論文,讓學生感受情感的滋潤。另外老師還可以利用網絡等其他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值得注意的是,從化學課堂教學的角度看,一方面,我們要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們也應重視將學生的情感追求引導到學習目標所指引的方向上,達到“以情優教”的效果。 新課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師不僅能教好書,在傳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時,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當好學生的心理輔導醫生,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交流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1]鐘啟泉.理科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2,57-61.[2]蒯世定.高中開設化學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化學教育.2002.(7-8):68-70.[3]喬建中.課堂教學心理學.江蘇人民教育出社.1998.114-127.
論文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創新人才,培養
面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渠道,第一課堂教育歷來備受重視,但隨著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高校第二課堂對培育創造性思維、養成創造性人格、鍛煉創新能力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第一課堂無法替代的價值正日益凸顯。然而,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第二課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發揮的情況不容樂觀,如何有效發揮第二課堂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成為新時期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第二課堂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優勢
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程之外,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開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動的總稱,是建立在有形教育與無形教育之間的、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的可以承載更為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1、第二課堂活動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豐富性
教育應該是在學生的互動參與中完成的,而不應是單向的灌輸。在高校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育管理論文,學生對于參與過程有充分的選擇權、自主權,因此第二課堂教育內容與形式的豐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課堂活動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動性和靈活性
在傳統的第一課堂教學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對多”的單向交流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差,而第二課堂則多以團隊活動形態存在,較好地形成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多重互動,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個性、不同需求的團隊成員通過知識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靈的碰撞獲得相互的交融與促進。同時第二課堂活動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學生自主性強,學生既是活動的設計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3、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性、創造性
與第一課堂的理論教學相比,第二課堂的活動更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讓學生在身親實踐過程中,鍛煉能力、體驗生活與社會、領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課堂這一陣地,學生可以廣泛地參與社會工作,在人際關系、工作環境、社會心理等方面得到訓練。在獲得鍛煉和體驗的同時,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適應當前社會競爭的形式和就業的需求,完成“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4、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潛能,激發創造精神
第一課堂多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問題,而第二課堂的問題主要是學生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受到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良好訓練,將第一課堂中學到的理論聯系實際,加深理解、開闊視野,培養自學能力、組織能力和想象能力,發揮創造力和潛能,激發創造精神。
二、現階段第二課堂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現階段,高校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尚不成熟,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范運行機制當前教育管理論文,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的開展還存在諸多不足。
1、第二課堂活動與教育發展趨勢的不適應性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生活、交往、學習、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變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將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突出個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然而,第二課堂活動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太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許多活動的開展是就活動而搞活動,缺乏系統考慮與設計,沒有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統籌規劃與設計,且許多活動的內容呆板、形式單一、層次不高,往往與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步調不一致。
2、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成長需要的不適應性
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與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學生主動參與高等教育,發揮主體作用的意識越來越強。不僅在第一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師生的互動作用越來越多,而且在第二課堂活動上,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目前許多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存在著許多與學生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弊病,也存在著滿足不了學生發展需要的問題。如,缺乏活動場所、經費短缺、活動內容不豐富、層次不高,活動多而雜、系統性不強等現象。
3、第二課堂活動與第一課堂活動相結合的不適應性
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學術科技、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社會實踐等社會適應性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課堂活動不同于第一課堂教學活動,它存在著盲目性、隨意性、主觀性強與計劃性、穩定性、連續性差等缺點,特別是由于一些高校沒能把第二課堂活動列入教學計劃,與其他教學工作系統考慮,使得第二課堂活動往往與第一課堂教學發生時間上的沖突,導致教學與學生工作的矛盾,學生不能合理安排學習與活動的時間,第二課堂活動受到影響與沖擊。
4、第二課堂活動的評價機制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不適應性
許多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目前還處于一種松散的運行狀態,對各種學生組織(含社團)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的自由度較大,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管理手段與管理機制,目的性、科學性不強,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效果沒有比較與評價,什么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適合什么樣的活動,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跟蹤、調查與反饋,即沒有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機制。
三、優化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的措施
1、促進學生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高第二課堂的參與度
有關調查表明,第二課堂主要是部分學生骨干和積極分子組織的,雖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仍然有相當部分同學沒有參與第二課堂,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學習互助小組、“一助一”結對幫扶等措施,促進兩個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更多同學參與第二課堂,切實擴大第二課堂的影響力。
2、滿足學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進一步創新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在保證不偏離社會主義大學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滿足大學生對第二課堂的不同需求,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第二課堂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從組織、宣傳到內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選學生感興趣的焦點、熱點問題,緊緊抓住學生心理特點,解決他們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動開展的資金保障,進一步改善第二課堂的物質條件
資金是第二課堂組織自身建設和活動開展的重要物質保證。第二課堂組織的資金有多種來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徑是學校院系撥款、企業贊助和參與學生自籌。要擺脫單一依賴撥款的被動方式,積極主動地通過外聯、自籌、節儉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同時教育管理論文,設立課外活動創新基金,并科學引導和規范企業贊助,使第二課堂開展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第二課堂的制度保證
就評價體系而言,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有助于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構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對創新環節的評價,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進性,不僅要評學生,更要評教師,不僅要評結果,更要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些學生第一課堂成績不好,就剝奪他們在第二課堂展現自己的機會。高校還應更多地注重對過程的評價,如創新態度、表現和各種能力等,而且應該把大學生是否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結果的評價則應該放在其次的位置考慮。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學生第二課堂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6).
【3】陶麗.第二課堂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措施[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4】周玉,黃金珠.“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探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4(3).
【5】羅偉.探索第二課堂教育模式,推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摘要:管理是生產力要素組合的粘接劑。管理論文范文當代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由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假設向復雜人轉變,因而,管理的理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促使管理從科學管理和人際關系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轉化。由此,探討和研究人性化管理問題,不失為增強企業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途徑。
關鍵詞:管理 人性化 復雜人
abstract: administration is the adhesive of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modern administration, theassumptionofa personhas changed fromeconomic person, social personand decisionmakertoa more cpm-lex one. thus, the idea od adminstration is changing radically, and this drives administration to transferfrom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 and interpersonnal administration to humanized adminstration. find a way tocarryoutthe humanized administration is an importantapproach tostrenghten the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administration; humanization; complex
管理是人類實踐的操作過程,凡有人群協同勞動的地方,均需要管理。當代管理覆蓋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一切社會事務的實現均要通過管理,一切決策意圖、決策過程、決策實施均是管理的過程。管理是生產力要素組合的粘接劑,沒有當代管理就沒有當代生產力。
而當代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西方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和中國式管理等。那么,究竟哪一種管理最為有效呢?管理學界和實際工作者一直有不同的觀點。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許多管理學家指出,領導21世紀管理潮流的將是中國式的管理。盡管今天的中國式管理遠未達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但中國傳統文化的“仁愛”思想、“和合”精氣中,決定了中國式管理從根本上講就是管理理念的人性化,而這恰恰代表了當代管理學的未來發展方向。
人性化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是很客觀的東西,是社會發展的最高追求。為此,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也由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向復雜人轉變。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的。麥格雷戈把這種傳統的人性假設稱作x理論。/
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趨于一致。之后,梅奧從“霍桑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也從不同側面強化了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精典的需求模型。
當代管理學派中對人性的假設也為數不少,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決策理論中闡述的決策人假設。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并且在組織中,不同層次的員工都在做決策,所以都是決策人。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可以看出,由于個人目的、個人偏好、個人利益的存在,人就會有多種需求,這些需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動機,因此引發出各種各樣的行為來滿足個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當今社會,人們受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禮,人性變得非常復雜,如果管理者不及時審時度勢,引入激勵機制與員工真誠合作,以滿足員工的需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潛能,組織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必將超越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假設,升華為復雜人假設。//sixianghuibao/
于是,當代管理就逐步擺脫西方傳統管理的科學管理階段和人際關系管理階段,走向人性化管理階段,也就是在本質上向中國式的管理———人性化管理靠攏。
人性化管理其根本的觀念仍然是人性的假設,但它是整合為系統的“人性”、整體實現的“人性”,并在新的關于人性的假設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的管理就是“以人為本”,從滿足人的最根本的需求出發,通過道德引導、理解、認同、尊重、關愛等極具人性化的因素,充分調動人的激情和活力,使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最有效地發揮,自身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體現,產生出巨大的企業推動力和社會推動力;同時,清楚人性的復雜性,人性都是有弱點的,人是容易犯錯誤的,管理要針對人容易犯錯誤的特點,通過道德約束、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等方法對人加以必要的約束與管制,盡量限制人性的弱點,減少錯誤的發生,提高整體工作效率。如果背離了人性化,我們所建立的法律體系和道德體系就很難起到弘揚真善美、遏制假惡丑的作用,一切管理的效能都將大打折扣。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人性化管理呢?人性化和實事求是是緊密相連的,人性化包含著人情味兒,但人性化不等于人情化,更不等于無原則。它是一個積極的、極富正義感和愛心的、綜合科學管理與現代管理精華的管理理念,是積極地滿足人們的需要,通過人性化的管理與服務實現人們對各個層次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把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美好的管理方法。人性化的另一層意思是堅持原則不等于不通人情,鐵面無私固然好,但管理者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簡單地用一個“行”或“不行”就能解決的。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而且更大程度上是一門藝術,因為在同樣的環境里去處理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情感和和手法,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管理者在堅持原則的同時,用富于理解、同情、關愛的思想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收到既解決了問題又協調了關系、聯絡了感情的理想效果。相反,如果管理者忘記了自己所面對的是富有感情的人,而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話,就會傷害與之共事的人,難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會給以后的工作留下隱患。所以,要實現人性化的管理,首先管理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良好的品德修養、豐富的管理知識、公認的人格魅力,要極富事業心、正義感和愛心,同時,要對管理對象有充分的了解,對消極的、丑惡的現象與行為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針對產生這些現象的人性的弱點及時、有效地予以遏制和消除。//sixianghuibao/
關鍵詞:情緒智力 情緒利用 情緒監控 信息搜尋能力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王浩成, 汪淑云, 車俊鐵. 大學生情緒智力對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的影響探究[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17, 2(3): 186-191[引用日期]. http:///p/1/134/.
1 引言
在信息快速增長的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搜尋已經成為人們每天的主要活動之一,特別是大學生利用信息搜尋來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或社會生活知識的擴展。對于信息搜尋行為影響的研究中,情緒一直未被重視。然而,情緒在人的身體和大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調節和適用功能。對決策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情緒已成為決策過程中與認知并駕齊驅,甚至超過認知作用的一種重要成分,情緒和理性對行為的作用也會隨著各自成分的增減而發生變化[1]。T.D.Wilson較早將心理特質情感因素引入信息搜尋行為模型中,認為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為基礎性的需求――心理、認知和感情3方面的需求,認為情緒影響個體信息搜尋行為[2]。C. C. Kuhlthau[3]的信息で蠊程模型奠定了情緒在信息搜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信息搜尋的每一步都伴隨情緒的產生并受其影響,與信息需求相關的是“不確定性情緒”,但隨著查找的進行和相關資料的獲得,用戶情緒隨之發生變化。最能體現個體情緒控制和利用能力的是個體情緒智力。情緒智力的研究者指出,情緒智力是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2 相關理論及研究現狀
2.1 信息搜尋行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國德克薩斯的圣安東尼奧召開的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冬季會議上,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標準委員會評議并通過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4]。C.F.Timmers和C. A. W. Glas[5]基于此標準提出了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的構成,信息搜尋行為構成與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對照見表1。他們還開發了信息搜尋行為能力量表,認為測量大學生的一般信息搜尋行為與特定的目標任務無關,因此標準4“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達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為調整是信息搜尋行為構成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把行為調整作為一個構成添加進去。
2.2 情緒智力的概念及構成
1990年,P. Salovey和J. D. Mayer[6]最早使用“情緒智力”術語,認為情緒智力是指個體監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并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他們還指出了情緒智力由3種類別的適應能力構成:①情緒的評價和表達,包括自身情緒的評價和表達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評價,自身情緒可進一步分成言語的和非言語的,他人的情緒可進一步分解成非言語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緒的調節,包括自身的情緒調節和影響調節他人的情緒。③解決問題時情緒的利用,包括靈活的計劃,創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動機。1997年,J. D. Mayer等又提出了修訂的情緒智力模型[7],強調情緒智力的認知成分,把情緒智力概念化為術語智力和情緒化的潛在發展。修訂后的情緒智力包括4個分支:①情緒的感知、評價和表達;②想象力的情緒化助長;③情緒化知識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進一步助長情緒和智力的情緒調節。情緒的感知,評價和表達是最基本的過程,情緒的反射調節需要最復雜的過程。
許多研究者探討了情緒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國內學者劉利華[8]提出了基于評估理論的情感影響機制研究框架,認為個體對在工作或娛樂中發生重大事件的評估會產生情感,這些情感影響信息搜尋行為意愿包括開啟、擴展、限制、終止和規避信息搜尋,并進一步指出消極色彩的情感因素影響更大,有些消極情感會影響信息搜尋的開啟、擴展、終止以及規避,而積極色彩的情感因素主要影響信息搜尋的開啟和擴展。K. S. Kim[9]調查研究了用戶情緒控制和搜尋任務對互聯網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發現情緒控制和任務顯著影響搜尋行為但是對于搜尋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用戶的情緒控制對搜尋行為的影響隨著搜尋任務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探討了情緒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而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情緒智力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研究是個空白,情緒智力能否影響信息搜尋能力,高情緒智力個體的信息搜尋能力是否較強?本文旨在探討情緒智力與信息搜尋能力的關系。
3 研究設計
對于信息搜尋能力,筆者采用C.F.Timmers和C. A. W. Glas于2010年開發的信息搜尋行為量表[5],該行為量表是以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內容為基礎開發的,包括30個題項,4個分量表,分別是:信息搜尋策略利用、信息評價、信息參考和行為調整。該量表采用Likert四點式計分(3=總是,2=經常,1=有時,0=很少或從不)。劉妍等[10]對此量表對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進行了測試,顯示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數為0.872,分半信度為 0.835,重測信度為 0.876;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信度指標良好;各題項與量表總分的相關性顯著,各分量表之間及其與總量表之間均呈顯著相關,該量表的內容效度與結構效度良好,并由此得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測量學指標,可以作為中國大學生信息搜尋能力研究的有效測量工具。
對于情緒智力的測量,美國心理學家N. S. Schutte、J. M. Malouff、L. E.Hall等[11]以P. Salovey和J. D. Mayer[6]的理論為基礎編制了一份自陳問卷量表。該問卷量表包括33個題目,其中3道反向題,采用5 點記分形式,此問卷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數為 0.90。北京大學黃韞慧等[12]對此量表中文版進行效度檢驗和修訂:項目分析顯示, 33個題目在項目-總分相關及項目鑒別度上均符合測量學要求,但是單因素和四因素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結果不滿意。因此他們重新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獲得4維因子結構,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出4維結構擬合為最佳(CMIN/DF=2.19,CFI=0.90,GFI=0.93,AGFI=0.90,RMSEA=0.05)。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達到0.85。量表與同時施測的量表的相關關系符合理論預期,具有較好的會聚效度和效標關聯效度。可以滿足今后國內相關研究和應用的需要。 修訂的 EIS 中文版具有四因素結構,分別為:情緒監控,強調對于自我的情緒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有效的控制;情緒利用,描述了利用情緒進行問題解決的能力;社會能力,描述了社會活動中的情緒使用; 他人情緒評估, 描述了通過口頭和非口頭的信息對他人情緒進行知覺的能力。本文用黃韞慧等修訂的中文版進行情緒智力測量。
本次調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區展開,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所高校,發放250份問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學生的有效樣本數據,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級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級具體分布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 數據分析
本文所有研究變量的描述性y計和相關關系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和情緒智力總分相關系數為0.347(p
為了預測情緒智力各個維度對信息行為能力的影響,筆者以信息行為的各個維度分別為因變量,以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即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能力同時作為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模型,得到5個回歸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 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別為檢索策略、信息評價、信息參考、行為調整和總分,x1、x2、x3和x4分別為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的4個情緒智力維度。ai為常量,bi、ci、di和ei為系數,ξi為誤差。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和回歸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個回歸方程的整體擬合度F達到顯著水平,從各個回歸模型可知,當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同時進入回歸方程時,信息參考行為主要受情緒監控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457(p
5 討論
本研究通過數據調查分析發現情緒智力與信息行為能力正相關顯著,說明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其信息搜尋能力較高,個體情緒智力影響信息搜尋能力。從情緒智力的分維度看,主要是情緒監控和情緒利用維度影響個體信息搜尋能力,當情緒智力的4個維度(情緒監控、情緒利用、社會能力和他人情緒評估能力)同時進入回歸方程影響信息搜尋行為時,情緒利用能影響檢索策略使用、信息評價、行為調整和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情緒監控主要影響信息參考行為。情緒利用指個體利用相關情緒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利用維度得分高的個體其利用情緒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信息搜尋個體進行信息搜尋行為時會面臨各種問題(如檢索策略的選擇、查詢的信息是否準確、是否應該調整目前的搜尋行為),由此會產生各種情緒,例如對信息結果不滿意會產生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利用高的個體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搜尋個體調整行為,重新選擇策略,直到產生滿意的搜尋結果,信息搜尋效果提高;而焦慮情緒利用不好的個體可能會自暴自棄,放棄搜尋,不利于信息的搜尋。因此情緒利用對信息搜尋行為(檢索策略使用、信息評價、行為調整和信息搜尋行為能力總分)影響較大。情緒監控指個體能夠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情緒監控得分高的個體不容易受情緒的影響,表現的較為理性,因此情緒監控得分高的個體對信息的利用參考程度較高,能更為理性地對搜尋的信息進行參考和加工,影響信息參考行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樣本數量較少且單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數據對結果進行分析。②情緒智力數據和搜尋行為都是用自我問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來需要結合多種方式獲得數據,例如實驗的方式,進一步檢驗結果的準確性。③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人格等[13],需要結合更多的內外部變量探討情緒智力與信息搜尋行為的關系。
參考文獻:
PHELPSE A.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the human amygdal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1): 27-53.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KUHLTHAU C C.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Science, 1991, 42(5): 361-371.
IANNUZZI 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 libraries, 2000, 9(1): 63-67.
TIMMERS C F, GLAS C A W. 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 66(1): 46-69.
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magination, cognition &personality, 1990, 9(6): 185-211.
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⒗華. 信息搜尋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影響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5(8): 71-74.
KIM K S. Effects of emotion control and task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8, 44(1): 373-385.
劉妍, 鄒男男, 程文英, 等. 信息搜尋行為量表對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探討[J]. 圖書情報工作, 2013, 57(22): 99-102.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2): 167-177.
黃韞慧, 呂愛芹, 王壘, 等. 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的效度檢驗[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44(6): 970-976.
王浩成, 車俊鐵. 大學生人格特質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J]. 圖書情報工作, 2016, 60(3): 109-113.
作者貢獻說明:
王浩成:論文設計與撰寫;
汪淑云:數據收集匯總;
車俊鐵:論文設計修改。
Effect of Undergradua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Wang Haocheng, Wang Shuyun, Che Juntie
Department of Librar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關鍵詞] 新課改;班級管理;策略
進入二十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迅猛的一個世紀。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改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而我國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還不能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面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日益突顯出來。借鑒發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并結合本國國情,我國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1年7月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這次的課改涉及的面很廣,是一次全面的基礎教育改革,它提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協調發展。
班級是學校按照培養目標,把年齡特征和文化程度相近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的組織。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阿里埃斯把“班級”比作“組成學校結構的細胞。”我國的教育專家稱“班級”是旨在開展學校教育,為使之從制度上成為一定的教育單位所編制的校內團體。[1]班級是學校中一個基本單位,學校中大部分活動是以班級為單位展開和進行的。[2]班級管理則是班級管理者遵循班級管理的規律,運用指導、督促、約束和激勵等手段和方法,設計并保持一種良好的環境,使學生在班級組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教育目標的過程,是為實現班級工作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職能活動,也是實現班級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隨著課改的推進,教師們在班級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也日漸凸顯,所以,在課程改革中需要重新審視和構建新的班級組織,對班級管理進行創新改進,這對班級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傳統小學班級管理主要類型及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們在班級管理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教師角色定位模糊,教育觀念滯后,管理方法陳舊等。觀念決定行動,教師持有怎樣的班級管理觀,對班級建設有著重大影響。
1、“保姆型”班級管理及其不足
所謂的“保姆型”管理,是指班主任像保姆一樣照顧著所有學生,并包辦了班級中的一切大小事物,學生很少甚至幾乎不參與班級的建設。學生就好像旁觀者,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而班主任則處于焦慮、忙碌的狀態,一說到班級管理,班主任說得最多的就是兩個字“忙”和“累”,每天早起晚歸,從早操、早讀到晚休,一直守在學生身邊,班級事務繁雜瑣碎,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和空間。
教師的這種包辦管理,既對學生不利,也對教師自身不利,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創新精神,同時抑制了教師科學管理的能力。
2、“絕對權威型”班級管理及其不足
所謂的“絕對權威型”管理,是指班主任就是權力的象征,是命令的者,學生成了執行老師命令的機器,服從老師支配的木偶。這一類型的班主任態度和行事作風比較強硬,在他們看來,學生就是應該被強制管理,就應該按照老師說的來做,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會得到老師的喜愛。
對于這樣的管理,班級中學生心生畏懼、怨憤,師生溝通有困難,學生害怕老師體罰,在行為上表現自保、退縮,在認知上缺乏主動性,更缺乏勇氣,在這種長期被壓制的管理下,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3、“警察型”班級管理及其不足
所謂的“警察型”管理,是指班主任充當裁判的角色,他們總是死盯學生是否犯錯,是否犯規。在管理上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校有校規,班有班規,來到學校,學生就應該無條件遵循學校和班級的一切規矩。為了加強管理,他們把班規劃分得很細,每條都有相應的獎懲,如果有學生違反,就會受到必要的懲罰。尤其是那些成績差、問題多、教難管的學生,往往被視為重點觀察對象甚至是眼中釘。
這種角色扮演都過多地強調了班主任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淡化了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4、“放任型”班級管理及其不足
“放任型”是相對于部分民主,實現班級完全自主。所謂自主是指在規范,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憑人為的外力作用,主動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動。自主管理是指在創新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自主管理班級,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發展,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價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實踐。著名教育學專家葉瀾教授說過:“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班級自主管理觀念,正是把班級還給學生這個主體,讓學生在管理探究中培養管理能力。
大部分班主任談到,雖說自主管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但是在對這種理念和應用不夠全面的前提下,不敢輕易嘗試,要實現完全的自主管理很難,因為小學生年齡本身小,對自我的認識不夠清晰和全面,要讓他們在班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職責是很難的,盡管有老師的引導,但在實際管理中很難實現。
二、新課程背景下新型的班級管理觀的建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在發展,繼續固守傳統管理理念是不行的,陳舊的班級管理觀理念不僅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也阻礙教師自身的發展。在新課改大力提倡“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下,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變落后的班級管理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應該考慮采用怎樣的管理方式,每個班級的情況不同,要找到適合本班級情況的管理方式;其次,如何管,怎樣管,“以人為本,民主自主”,八個字說起來容易,但應該如何以人文本,如何民主,如何自主,怎樣將自身的管理理念有效融入到班級管理中,這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最后是實施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如方法的不恰當、學校家長方面的影響等,這樣一來又面臨著不得不采用傳統方法來管理的危險。基于以上認識,提出新課程背景下新型的班級管理觀。
1、更新班級管理理念,“以生為本”
新課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內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往的學校教育注重知識、技能、過程和方法,而新課程除此之外,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新課程理念關照下的學校教育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要認識到這種轉變,自覺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個班級管理過程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注意到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成長,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真正的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為他們創造獲取成功的條件和機會。[3]
2、推行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人格平等是民主文明的基礎,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4]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上,學生往往被定義為被管理者,學生的任務是在班級中完成老師要求他們做的各種事情,而教師被賦予管理者的身份,管理班級所有事務。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師生關系受到嚴峻挑戰,班級管理應由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把班級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圣壇上走下來,與學生平等相待,發揚民主,尊重學生個性,全面關心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積極營造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進、和諧融洽的師生團體。[5]
3、重視班級共同體的建設
班集體是在一定的教育環境影響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班級教師和學生家長是影響班集體建設的最為重要的教育環境因素之一。班級是一個穩定的正式群體,是由每一位學生和老師共同組成的,因此,每位學生和老師都有義務和權利建設班級。具體來說,老師要時刻相信學生,不過度使用獎懲,創設快樂積極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反饋。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常規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除了努力創設充滿關愛的班級共同體,關心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更應該創設民主的班級共同體,我國當代教育家魏書生也說過:“班級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學”。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民主的社會,班級即是一個小社會,要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班級生活體驗擁有知情權和發言權,要讓學生感受到我以班級為榮,班級以我為豪,集體與自我一起成長。
4、轉變班級管理手段和方法
傳統的小學班級管理最強調規則意識。教師在班集體中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求學生必須嚴格遵守,甚至為了加強控制達到自己的管理目標,對學生進行體罰。對這種方式許多人都在批判,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課堂上仍是很常見。班級管理的手段不應是控制,而應是多樣化的,比如語言手段、計算機與網絡手段。恰當的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可以較好的體現教師的情感、態度和意向,也可以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促進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如今,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人們開始嘗試著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班級管理,許多學校也開設了校園網,在校園網上設有班級主頁、教師和學生個人主頁等,通過網絡,學校與家長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得到了加強。尤其是班級主頁的建立,提高了學生的班集體榮譽感,增強同學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多樣化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班級管理成效的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在班級管理中實行了“承包責任制”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于是這種模式得到許多班主任模仿實踐。的確,這種班級管理策略創新法很有特色,也切實可行,但并不適用于所有班級。當我們運用某種方法時,其實這已經是他人的創新成果,嚴格的講我們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班級管理實踐中只是一種應用和借鑒,并不是創新,只有當我們對這些方法進行改造、創新,讓它具有我們自己的班級管理特色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方法創新。班主任可以在班級管理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探索與研究,創造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5、加強與各方力量的協調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班級管理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教師在班級管理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礙,作為教師,還應該重視班級同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物質、信息的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在新課程的影響下,學生將更加廣泛地受到學校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了解家長的想法,現在許多學校都設有家校通,將學生在校情況及時反映在家校通上,方便家長了解孩子情況,家長也可以通過家校通反饋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同時還要加強與社會各方面的聯系,爭取社會的支持于配合,使之共同參與班級管理。
總之,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全面負責人,不應是學校意念的簡單執行者,班級管理還需投入心血和智慧,教師要將自己的管理理念與學校交流,取得學校的鼓勵和支持,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還可以吸收和借鑒社會上其他好的管理方法。在教師、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促進班級體的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全.班級管理含義?班級管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2]白銘欣.班級?班級管理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2).
[3]金慧慧.構建崗位責任制 倡導人性化管理[J].班主任之友,2006(1).
[4]朱丹茜.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班級管理的創新研究[A].見: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中國會議,20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