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4: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化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民族高校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縱觀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近40年的發展歷程,筆者將其概述為如下三個階段:(1)恢復和萌芽期(1978年—1984年);(2)探索和發展期(1985年—2000年;(3)深化和成熟期(2001年至今)。
“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把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在廣泛吸取精華、借鑒外國先進高等教育經驗和成果的同時,注重對外傳播本國高等教育和文化的精華,培養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優秀人才。具體表現為來華留學、出國留學、聘請外國文教專家、中外合作辦學等。
目前,我國民族高校留學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國別”的留學生培養模式。出國留學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亦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一條重要渠道。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學習世界各國之長,拓寬我國與國際間的友好合作與交流。出國留學主要采取公派出國與自費出國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還提高了訪問學者的派出比例。民族高校出國留學工作不僅很好地宣傳了我國民族高等教育政策,還提升了各民族高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引進了優質的教學、科研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另外,來華留學形式主要為語言教育方面,包括漢語長短期培訓班、中國文化夏令營、參觀交流等形式。民族高校留學生來源國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韓國、日本等周邊國,而且其群體主要是以語言生為主。
為了加強我國民族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各民族高校還積極主動聘請外國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來校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為了講求實效,在引進時不僅考慮到人數、質量,而且還考慮到聘請領域、聘請形式及待遇等諸多因素。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民族高校已先后與眾多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還圍繞著各民族高校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成功召開了一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展示了中國民族高校在國際上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推動了對外學術交流,提高了民族高校在相關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尤其“入世”后,民族高校更加認識到教育國際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為了拓寬辦學渠道,提高辦學效益,也紛紛堅持走校際合作辦學道路。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民族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十分迅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日益多樣化,使民族高校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評估體系等方面逐步與國際接軌,對民族高校薄弱學科的建設和原有辦學條件的改善以及適應社會對人才更高的要求具有積極意義。
二、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辦學的成效
目前,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給予了不同的看法和表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的就是通過國際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等教育國際化可歸納出如下五個特征:一是高等教育目標的國際化,實際上就是培養面向世界的具有國際意識的開放型人才;二是高等教育內容的國際化,主要是增設有關國際教育的專業或課程以及在已有課程中增加相應的內容;三是高校師生間的國際化交流;四是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五是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
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經歷了30年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獨立設置模式,它包括項目的模式和二級學院模式;另一類是獨立設置模式,它指獨立設置的法人辦學機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之間開展的合作辦學項目逐步增加,管理、金融、財會等專業成為合作辦學的熱點。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截至2014年2月,我國共有本科中外合作辦學機構52個,合作辦學項目760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經濟、文化、教育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在學位授予上,本科項目既有授予中方學位的,也有授予外方學位的。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中外合作辦學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當然也包括民族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中外合作辦學。我國民族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色組成,要敏銳地面對時展的要求,調整自身發展的目標和方略,切實融入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潮流中,開拓更加有利于自我生長和發展的空間。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亦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諸如:外事接待工作日益頻繁;出國訪問交流形式多樣,人次逐年增加,領域不斷擴大;聘請外國文教專家越來越多,引進外國智力成效顯著;來華留學質量和數量大幅提高,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出國留學快速發展;與國外高校的校際合作日益頻繁;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與日俱增,大大提升了科技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但是,與一些重點高校、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民族高校合作辦學項目規模有限,數量較少,層次較低。
三、推進民族高校國際化合作辦學的策略
如前所述,雖然我國民族高等教育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在諸多方面成績斐然,但仍然存有如下問題:(1)其規模有限,須進一步擴大;(2)效益不高,有待進一步提高;(3)留學生教育層次偏低;(4)國際型課程比較薄弱;(5)合作辦學力度不大。所以,我國民族高校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就必須順應國際化高等教育發展潮流,體現自己獨有的教學特色,以培養適應全球發展需要的人才。其具體策略設想如下。
(一)增強民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辦學理念
高等教育國際化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同時也是一種辦學理念。然而我國民族高校的國際化意識薄弱,對其認識還只停留在一般的規劃中,其措施流于形式。
民族高校應注重制訂國際化辦學規劃,把國際化辦學的理念融入高校發展規劃之中,將國際化辦學作為高校發展的有力保障和重要任務,從思想深處意識到國際化辦學乃學校未來發展之必由之路。
(二)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彰顯民族高校的品牌課程
大學課程的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一個最基本的要素,是培養學生國際化策略的基礎,民族高校可通過借鑒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課程理念、體系、教學方法和教材,改造現有的陳舊的課程體系內容和教學方法,切實推進國際化課程建設。可根據民族高校的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地理等學科開發自己獨具一格的雙語教材,打造自己的品牌課程。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立足就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獨有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學校的發展亦靠主打課程來支撐,民族高校要樹立自己的品牌課程,比如延邊大學就應以朝韓民族語言、朝鮮族民族舞蹈為自己的辦學主打品牌特色,形成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以促進民族高校在國際合作與交往中確立應有的優勢地位。
在民族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有了自己的鮮明特色,就可以樹立自己學校在國際上的品牌形象,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從而吸引國外名校主動加強聯手辦學。
(三)建立合作辦學資格認證與質量認證體系
中外合作辦學一定要保證質量,才會取得應有的成效,國際質量認證必不可少。但跨國高等教育的質量認證是非常復雜的。高等教育體制的各要素在不同國家體制下有著不同的特征,有的學校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有的學校沒有。辦學方式不同,有的是公立,有的是私立。教學模式不同,學制有長有短,師生比有高有低。由于影響因素的不同,各國對教育質量的定義也不同,質量評估的方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評估指標也不可能一致。但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等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找出可比較的質量因素,從個性中找出共性,建立我們自己的完善質量體系,包括辦學過程的規范、教學質量的評估,管理體制的完善等,進而在國際教育中得到認可。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教育已成為國際化趨勢,高等教育校際交流與合作辦學成效顯著。但縱觀民族高校校際交流與合作辦學情況,仍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認為民族高校只要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且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對待中外合作辦學,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從長遠考慮,從國際化的角度看問題,充分利用雙方的教育資源,優勢互補,避免一些不必要問題的出現,就一定能夠使中外合作辦學得到健康發展,進而推進民族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陳達云,劉曉紅,李俊杰.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發展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33-270.
[2]歐以克.中國民族高等教育問題研究[M].桂林:廣西師
范大學出版社,2012:137-154.
[3]《中國民族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回顧與發展研究》
隨著我國國際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房地產從業人員對專業英語的需求越來越高,部分高校開設了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雖然國內房地產經濟學方面的教改論文較多,但是未見關于其全英文課程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東南大學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為例,分析其面臨的學生、教師、教材、素材等方面挑戰,總結教學團隊、教學材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建設措施,并提出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全英文課程;房地產經濟學;教學改革;小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12304
房地產經濟學是我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物業管理、工程管理等房地產相關專業的重要課程,開設學校眾多。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凱德置地、仁恒置地、美國富頓、美林集團等海外房地產企業在我國大規模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同時,我國綠地、萬科、萬達、碧桂園等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紛紛到海外進行房地產投資,對我國房地產從業人員的外語(尤其是英語)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部分國內高校(如東南大學)抓住這一契機,開設了雙語或全英文的房地產經濟學課程。但是,以“房地產經濟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中查詢教學論文,僅有14篇左右,主要關于房地產經濟學的學科體系[1]、案例教學[2]、教學方式[3]、實驗教學[4-5]、考試方法[6]、教學實驗室建設[7],未見其全英文課程建設的相關研究。為彌補這一缺陷,文章總結東南大學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主要經驗,提出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為兄弟院校的雙語或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建設提供借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面臨挑戰
(一)學生方面
長期以來,東南大學的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由土木工程學院負責建設,主要面向全院大三學生適時開設,其他院系學生亦可選修。自2012年春季的第三個學期開始,按照培養計劃的調整要求,東南大學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授課語言
從中文改為全英文,課時仍為32學時。土木工程學院設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給排水、工程力學等四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已經在大三的第二學期選修過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而其他專業的學生則沒有房地產方面的基礎,所以選課學生在房地產方面的專業素養有較大差異。此外,選課學生的英文水平參差不齊,也給全英文教學帶來較大挑戰。
(二)教師方面
首先,對授課教師的聽、說、讀、寫等英語水平要求較高,以便查閱國內外房地產經濟學方面的學習材料,準備授課講義,在課堂上清晰和準確地傳授課程內容。其次,對授課教師的專業水準要求較高,以便從不盡相同的房地產經濟學教材中,梳理出適當的教學內容,并以適當的形式呈現。最后,由于房地產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房地產市場變化又非???,授課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使選課學生快速掌握較為晦澀的房地產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因此,選擇合適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授課教師難度較大。
(三)教材方面
國際上,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英文教材很多,題名包括《Real Estate Economics》《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等。雖然這些教材的核心內容多有重疊,但是其知識結構和側重點不盡相同,各有特色。譬如,《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側重于國際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和投資組合,而《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則側重城市發展建設對房地產的影響。另外,這些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200多頁,眾多的專業詞匯使許多學生望而卻步。最后,雖然這些英文原版教材數據詳實,強調案例教學,但是選用案例基本上均為作者所在國家的案例。由于國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國內學生對英文教材中所舉案例缺乏感性認識,不僅難以舉一反三,甚至無法準確地理解教材的內容,極大地影響授課效果。
(四)素材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迅猛,房價上漲迅速,在快速提升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的同時,帶來了“房奴”“蟻族”“房地產泡沫”“學區房”“短命建筑”“居住隔離”等問題,給居民的住房消費、房地產企業的投資開發和政府的宏觀調控等利益相關者行為選擇帶來諸多挑戰,也為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授課素材??紤]到全英文課程的要求,需要將搜集到的授課素材,如典型案例、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甚至是媒體上常見的習慣用語翻譯成英文,經過中文譯為英文,學生再將英文譯為中文的兩次翻譯,可能產生信息丟失,降低授課質量。
二、改革措施
(一)教學團隊
2012―2014年的東南大學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由香港理工大學建筑及房地產學系的房地產學科帶頭人許智文教授主講,筆者負責其助教事宜。許教授長期從事房地產經濟與管理方面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擔任多本國際知名期刊(如《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的主編、區域主編等職務,并于2012年7月被聘為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學士、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碩士和博士的尤佳老師,2015年春季接手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任務。許教授和尤博士的授課風格不盡相同,但都有過硬的英文授課能力,得到學生的普遍好評。
(二)教學材料
2012年,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首次開設時,許教授選用Dennis J. McKenzie和Richard M. Betts出版于Cengage Learning的《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Fifth Edition)為教材,并沿用至今。第一個原因是該教材已經被海外多所高校的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所采用,知識結構和內容體系已經得到國際同行的V泛認可。第二個原因是該教材已由孟繁瑜博士翻譯為中文版《不動產經濟學》,并于2009年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方便中英文對照相關知識點,加深理解。第三個原因是該教材內容比較詳盡和全面,從房地產基本要素到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因素,再到房地產開發和投資,一一進行了闡述。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在教授的時候有所側重和選擇,也有利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后拓展閱讀。另外,考慮到成本問題,教學團隊將全英文的講義、課件和輔助材料制作成冊,便于修課學生循環使用。
(三)課程內容
借鑒前述英文原版相關教材的內容體系,綜合考慮課時、學生專業背景等因素,并盡量減少與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的重復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編排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如Supply and Demand、Land Rent Theory),第二部分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如Real Estate Market Cycle、Government Intervention),第三部分是經濟學理論在房地產中的具體應用(如Housing Market、Real Estate Bubble)。同時,精選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熱點話題(如Chinese Housing Reform, Chinese Capital in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market),制作成相應的案例,安排在相應的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學會應用課程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方式
除了傳統教師講授式的課堂教學之外,課堂教學還采用多媒體的方式。一是在課堂中播放關于中國房地產的英文短片,他們大多來自于英文媒體(如CCTV-9,鳳凰衛視,CNN)的采訪和電視節目。這些英文短片內容豐富,表達生動,緊扣房地產市場發展和政策變化。不僅讓課程內容更加豐富新穎,也可使學生從中學到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而在看完每個短片之后,都會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個別發言。這樣不僅有意識地鍛煉了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二是收集國際房地產機構的專業報告和英文報刊上的報道和評述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近些年,這類的英文報道,尤其是與中國房地產相關的報道越來越多。因此,在選擇上除了選擇熱點話題之外,也要注意控制篇幅,使學生始終有興趣并主動地進行課后閱讀。
(五)考核方法
改變過去一次期末考試或一份課程論文的考核辦法,取消課程考試,改為過程考核,具體考核辦法如表1所述。其中,第一次作業和第二次作業都是個人完成,單獨考核,而第三次作業是需要小組(一般5~6名學生)共同完成。在第三次作業中,每個人完成部分占20分,小組完成的總體情況占30分,強調個人努力與團隊合作的有機結合。
第三次作業是小組作業,要求每組共同完成一個城市(建議為江蘇省內城市)的市場分析報告,要求能反映該城市某一段時期內(如“十二五”)的總體和細分房地產市場情況,具體包括該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房地產總體情況、住宅市場發展情況、非住宅市場發展情況、房地產市場政策和宏觀調控情況、知名開發商和(或)知名房地產項目(僅針對小組人數超過6人的時候)。小組內每位學生負責撰寫一個部分,如“XX市的房地產總體情況”、“XX市的住宅市場發展情況”,綜合起來即形成第三次作業的小組大報告。
三、結語
經過四年來的改革與建設,東南大學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效果顯著。首先,已經設置了符合學生專業背景、語言水平和我國國情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教學內容基本穩定,教學方法逐步成熟。其次,全英文的房地產經濟學授課、作業、研討等學習環境,擴充了學生的專業詞匯,鍛煉了專業英語的表達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部分學生甚至能利用英文較為深入地探討房地產經濟與管理相關學術議題。最后,通過三次作業的過程考核,使學生學會利用課程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房地產相關實踐問題,并形成團隊合作的學習氛圍。但是,課程建設仍面臨一些困難,包括講授全英文課程時,多次語言轉換可能導致的信息流失和扭曲,以及缺乏具有中國房地產案例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教材。解決這些問題是筆者今后努力的方向,譬如在近年來課程講義的基礎上主編一本高質量的全英文《房地產經濟學》教材。參考文獻:
[1]甄朝黨. 關于房地產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問題[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 1993 (4): 23-27.
[2]孟戈. 案例教學在房地產經濟學中的應用[J].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09, 31(11): 84-87.
[3]楊巧. 對房地產經濟學課程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探討[J]. 金融教育研究, 2013, 26(2): 80-83.
[4]張洋, 李瑞. 房地產經濟學的實驗教學研究[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38(2): 149-151.
[5]張洋, 張紅, 李恒. 房地產經濟學領域實驗研究的方法論[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14, 35(6): 13-17.
[6]楊巧. 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試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房地產經濟學》課程為例[J]. 金融教育研究, 2015, 28(3): 80-82.
[7]張洋, 張紅, 薛永基. 房地產經濟學教學實驗室建設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5, 32(7): 233-235, 248.
Abstract:
In the times of accelera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real estat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needs for professional English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s a result,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are offered in some universiti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real estate economic course, none of them is found focusing on its pure English course construction. To fill in this gap, the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fter analyzing challenges in aspects of students, teachers,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respects of teaching group, teaching materials,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an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關鍵詞:通識課程體系;課程模塊;保障措施
中國分類號:G40-58
一、通識教育理論與實踐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識教育的概念并將其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之后,通識教育日漸成為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
二、外語院校特色的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社會的發展對高質量外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外語類院校培養的學生不但要有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技巧和言語表達能力,更應該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交往的能力,能擔負傳承中國文化、弘揚中華文明、融通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歷史使命。
上海外國語大學自2006年開展通識課程以來,教育目標不斷明晰,即:為達成培養自由的、全面發展的、具有創造性的“全人”,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溝通、思考、批判和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對各主要知識領域的認識并能觸類旁通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自身的了解并對人生意義及價值有完整概念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于不同社會文化、不同生命樣態的理解與關懷能力;培養學生對人類文明歷史的了解并進而鑒往知來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與正確抉擇的能力。
1. 面向全人發展需求,打造模塊系列課程
通識教育在本質上是服務于人的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面發展的教育。為克服外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單一、思辨能力缺乏等不足,幫助他們在知識、技能、能力、素養上得到全面的發展,學校對課程結構進行系統規劃和組織,強化學科交叉、專業融合以及課程的綜合性,實現課程模塊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理性推論能力。
2. “人文為基,通專結合”,加強本土文化和國際理解教育
通識課程的宗旨在于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學校本著“人文為基,通專結合”的課程構建原則,充分挖掘自身的語言文化教學特色,力圖使學生能根植于中國文化精髓,傳承中華文明,吸收外國文化的精華,進而產生文化創新的能力。
3. 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培養文化意識與反思能力
針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缺席癥”,通識課程的開設不僅是要學生掌握或了解某個領域內的知識和信息,而且要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價值、傳統及體制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及批判能力,使他們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
4. 注重師資融合互補,積極開展校際通選
面對外語院校自然科學領域師資相對缺乏的現實,通識教育充分利用校際通選的師資共享模式。通過校際合作積極拓展課程資源,并充分利用周邊院校優質師資,整合大學園區校際教學資源,完善課程結構,打造跨學科領域系列課程,為學生提供多元文化的體驗,促成心靈的開放。
三、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目標定位及課程設置
根據以上四大原則,學校搭建了由十個模塊構成的課程體系。這個課程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開放性的架構。在遵循通識教育課程整體構建原則的基礎上,每個模塊的設計基于三個維度:知識系統、教育目標與課程設計。
首先,將通識課程分為多元文明&國際視野、中華文明&文化傳承、藝術鑒賞&審美情趣、數理哲學&創造性思維、科技發展&科學精神、法政思想&公平正義、經濟管理&社會服務、新聞傳媒&社會道德、語言技能&言語交際、心理體育&身心健康十大模塊知識領域,突出了通識課程的體系性,有利于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實施選課。
其次,十大模塊均設有教育目標,對教學內容規定適度模糊,但設有較為明確的素質和能力培養目標定位。
最后,每個模塊下設若干門課程。在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強調跨學科和綜合性,側重研究方法和價值討論。開設課程遵循開放性原則,不斷完善優化。
四、實施通識課程的保障措施
為了達成通識課程教學目標,推動課程有效實施,學校在規劃課程模塊架構、豐富課程內容、增加課程數量的同時,從師資配備、教學方法、質量評估等多個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通識課程質量保障制度。
1. 課程遴選機制
學校制定了《上海外國語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管理辦法》,對通識課程的設置原則、教學管理、教學實施、質量監控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定。學校要求各學科專業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推薦優質課程作為全校性通識教育選修課程。課程遴選機制的建立保證了通識課程的精品特質。
2. 師資保障措施
在師資配備上,學校規定開設通選課的教師原則上應有中級以上(含中級)的職稱,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頒布了《上海外國語大學關于教授承擔本科教學任務的暫行規定》,要求教授為本科生授課,鼓勵名師帶頭開設通識課程。
3. 研究性教學模式
在課程實施上,設立核心課程助教制度,由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擔任助教,討論課分成若干小班。學校還頒布了《上海外國語大學關于加強研究性教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大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推廣研究性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學科知識單向傳授的模式,采取精選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完善學業評價方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等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激情。
4. 課程評估機制
學校設計了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學生網上評教及時了解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搭建了“課程中心”網絡課程平臺,一方面,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通識課程教學,每門課程建立教學網站,開展教學互動。另一方面,開發課程監管評估一條龍。
5. 教學信息反饋機制
學校實施了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和教學信息員制度,組織院系領導、督學深入課堂聽課,開展試卷或教學論文抽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確保反饋渠道暢通。反饋機制的建立有助于及時有效地改進課程質量。
關鍵詞:大學區;名師工作室;優質資源;共享;教育均衡
一、名師工作室誕生的背景
教育的不均衡性體現為教育在全國各地有著差別,就是在一個市、一個區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尤其是各種教育資源不均衡,由來已久,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高考制度加劇了這種不平衡性,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日益突出。
陜西省西安市從2012年在城四區試點“大學區管理制”,2013年3月在全市實施。在區縣域中小學中,以一所優質學校為龍頭,聯合3~5所同一辦學層次的學校組成一個大學區。大學區內實行“學管理、統一共享設施、統一安排教師、統一課程資源、學活動、統一組織備課、師培訓、統一質量檢測、統一評價激勵”,讓所有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在學區內通過一定的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及考核評估措施,搭建交互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實施優質學校對薄弱學校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上的指導與幫扶,以及教育設施設備、師資和生源的均衡分配,從而縮小區域內學校間的差距。
二、西電實驗小學大學區英語名師工作室的成立
陜西省西安市西電實驗小學大學區名師工作室基于上述背景,在2012年3月成立。由三所學校組成:陜西省西安市西電實驗小學、陜西師范大學大興新區小學、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勞動路小學?!懊麕煿ぷ魇摇敝饕蓡T為三所學校英語教研組長,以及教學成果顯著的中青年教師。大學區教學管理以發揮骨干教師、教學能手的示范輻射力量,帶動學區英語教師成長為目標,穩步推進學區教學水平的提高。通過一年多的運行,在完善大學區大教研組管理和建設,促進優質教師資源的共享、扶持和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結合自己學區的實際情況,以品牌活動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大學區的英語教育教學工作,提升學區英語教育教學水平和效果,名師引領、全員參與、互相提高,使教育教學工作落到了實處,受到了專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和大力推廣。
三、具體做法
1.加強相關政策的學習,領會吃透精神
認真研讀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規劃,確保方向明確;認真學習、領會西安市教育局推進大學區建設的文件精神,明確任務,有一個清晰的理念,作為建設的指南;收集、整理相關材料,研究相應的建設思路和舉措,尤其學習和借鑒友好學校的經驗。
2.強化調查調研,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學目標
加強實際調研,了解了西電實驗小學學區各成員校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各學校教師隊伍狀況、學生生源狀況、教學管理等做翔實的了解,做到心里有底。
3.工作室機構建設逐漸得到完善,工作室管理機制基本理順
確定了工作室成員教師名單,進一步明確了各人工作職責,不斷摸索嘗試工作室的活動管理和運作機制。
4.積極協調,多途徑抓教師隊伍建設
(1)把學區英語教師交流作為工作重點,對學區老師做了更細致的了解,為做好均衡調配打基礎。交流以相互聽課、學區賽教、座談會、外出觀摩為主要活動,增加教師的互相了解,互相認識。一年多來,派出三所學校英語老師參加了各級各類觀摩課、培訓課13次;“名師工作室”8次親臨學區授課現場,直接掌握研討情況,帶動教研組老師開展議課評課,及時進行指導交流?!懊麕煿ぷ魇摇钡纳鷦訉嵺`,有效拉動了整個學區教師的快速成長。
(2)學習優秀經驗,在交流中增加與外校教師同行、專家和教授的了解和溝通。英語名師工作室老師于2012年10月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參加了“第六屆全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在這次觀摩研討會上,四位老師聽取了觀摩課17節,參與專家報告兩場,參觀了大學基地,并利用休息時間參加了一場交流討論。通過認真地參加這次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老師的眼界得到了擴寬,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3)著力培養年輕教師,讓人人成就“名師”。學區各英語組針對新上崗教師采取措施,積極輔導,做好傳幫帶工作。本著“發揮老年優勢、引導中年骨干、培養青年教師”的原則,大學區英語工作室開展了“搭檔小組集體備課系列活動”,從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改變創新,由老、中、青結合成三人備課小組,“老帶青、青促老”,使更多的年輕教師切實體驗備課的基本原則、規范過程、操作方法,以“互幫互助”的形式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有7位英語老師被相繼評為“第十大學區優秀教師、師德標兵”。
5.設立共同研究課題,鼓勵學區老師進行自我發展規劃
西電實驗小學英語組、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英語組積極開展浸入式英語課程教學研究。勞動路小學英語組也相繼開展了“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方法研究”的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并于2013年6月順利完成市級小課題結題工作,并再次申請了新課題。2012年11月,西電實驗小學英語組與勞動路小學英語組參與研究了“新課標形勢下小學英語網絡作業形式探究”的“十二五”規劃課題。經國家相關部門嚴格審核,雙雙被中國教育學會英語專業教學委員會授予“國家級英語十二五規劃課題陜西省首批實驗基地”。
6.建設學生特色英語活動形式,以活動促學生全面發展
研究、學習、探索、設計,開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英語活動,形成學區的品牌活動是我們一個創新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設想和目標,也是我們工作的一個突出亮點。大學區首屆和第二屆英語口語大賽經過初賽到決賽,取得了完滿成功,受到一致好評。活動是由學區長陸鎖英校長提議,親自指導,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侯西科校長、勞動路小學張曉麗校長協調組織,學區各學校英語組全體老師共同參與的結晶。此次活動先由三所成員校進行班級、年級選拔,經校級初賽后進入學區級決賽。比賽形式有兒歌、故事、演講、歌曲、小品劇等。此活動加強了學區英語特色建設,鍛煉了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是學區間校際交流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此外,工作室鼓勵老師積極參加各類學生競賽活動,李阿妮老師獲第六屆奧林匹克杯作文大賽全國優秀奧林匹克作文教練員稱號。勞動路小學在中央電視臺“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省級選拔賽中被評為“陜西省優秀組織單位”。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在第九屆中國優秀特長生藝術節全國總評選活動中榮獲兒童A組朗誦類銀獎和英語類銅獎,姚艷敏老師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勞動路小學在第五屆、第六屆奧林匹克作文大賽中均取得了可喜成績,三位英語教師獲指導類一等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7.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省、市區教研活動,拓展視野
2012年10月,馬玲老師受蓮湖區教育局推薦參加西安市第二屆基礎教育資源專家評審。2012年,馬玲老師參加蓮湖區第三屆小學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英語學科一等獎;李明明老師教學論文《i+1英語浸入式教學探索》獲西安市教科所一等獎;劉清老師、郭曉茜老師、劉磊老師、張筱宜老師的論文獲“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教師(基教)論文大賽”二等獎;李阿妮老師教學課件《My home》獲西安市優秀資源課件二等獎。2013年5月,馬玲、郭曉茜老師榮獲“第七屆全國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優質課一等獎,劉清老師獲得全國二等獎。郭曉茜老師獲陜西省最佳語音語調單項獎,馬玲老師的論文獲全國一等獎,另有5位老師的論文獲得了二等獎,2位老師的論文獲得了三等獎。在中國基礎教育研究會第九屆全國中青年教師(基教)論文大賽中,有9位老師的教案獲得了一、二、三等獎。在西安市教育學會主辦的“2012年教育教學科研成果”征集活動中,9位老師獲一、二、三等獎。
8.繼續辦好英語浸入式教學,推出優秀教師的精品課程
2012年3月“浸入式英語”課題組第二次教學研討活動在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舉行。2012年4月,英語浸入式課題組專家康葉欽博士來到大興新區小學指導英語教學工作。2012年11月,浸入式英語課題組總負責人前往大興新區小學進行聽課指導,聽取了浸入式語音課綜合課程,受到專家一致好評。2012年12月,勞動路小學與陜西省周至縣終南鎮馬龐寨小學的聯誼活動中李阿妮老師進行了詞匯展示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3年3月在西電實驗小學成功舉行浸入式英語教學觀摩活動,2013年5月在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成功舉行浸入式英語教學觀摩活動,在專家指導的基礎上,探索浸入式教學研究提升的途徑和方法。2013年5月,劉清老師代表本大學區參加蓮湖區小學英語教改研討課觀摩活動并做示范課,受到與會老師和專家的肯定和好評。
9.研究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教育的銜接,提供指導辦法
2012年10月,西電實驗小學為一年級新生印制了《學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表》,對每位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背景、教材的使用、對老師的意見要求、家長對英語學習的認識等情況做了了解和溝通,為更全面細致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打好基礎。9月,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英語組為各年級學生印制《英語聽讀情況反饋表》,讓學生回家后將聽讀內容、聽讀時間予以記錄,做好學生在家的聽讀監督。11月,勞動路小學針對高段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詞匯過關測評卷,及時了解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根據測評結果,進行反思分析,調整教學方法。各成員校英語教研組實行集體備課,對教材的重點難點予以深層剖析和討論,并于課后進行及時的反思。
10.攜手國際志愿者,加快國際化教育教學步伐,提升辦學品位
2012年6月,美國的大學生志愿者Ten-zen和Mesa來到了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2013年5月新西蘭Mark Taylor,2013年9月美國加州Anna和丹麥Sara來到西電實驗小學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英語老師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此外,勞動路小學聘請來自加納的 Bobby老師講授英語課,陜師大大興新區小學聘請擁有TEFL資格證書的Tanya Blank老師全面講授浸入式英語課,接受加拿大浸入式英語課題組專家訪問及美國楊百翰大學參觀交流團訪問,全面提高了英語教學品質。
在擔任英語組教研組長,組建大學區英語名師工作室的過程中,我們以西安市大學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名校引領示范作用,開拓名師工作室在教育均衡中前沿陣地作用,實現名校和薄弱學校優質課堂教學和品牌活動資源的共享,不僅提升名校英語教學,同時帶動薄弱學校同步發展,實現校際教育教學、特色活動的共建共享,使大學區內所有學生享受同等的教育。
目前很多西方文化傳到我國,使得我國的文化向多樣化發展,這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藝術教育同樣也被時代的發展影響到,很多觀念以及體系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僵化的思維模式被大大的擴展,包括藝術教育在內的各科教育都發生了變化,但是也可以看出,藝術教育的變化有些滯后于社會的變化,僅僅局限在國內,無法很好地結合傳統藝術教育和新興思想潮流,存在很大的弊端便是無法把大眾化的文化轉變為國際化的文化。我國普通院校傳承了傳統藝術的精華,也逐漸吸收了大量社會中現代元素,但是藝術教育需要更多地創新和發展,需要不斷的進步才能夠更好地延續下去,面對越來越多的教育媒介,藝術教育的趨勢便是數字化教學。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進入到了數字化時代,很多學科如自然、社會以及人文等學科的劃分變得越來越模糊,各科目的交叉變得越來越大,出現了很多綜合性的科目,如服裝設計等,面對高科技的挑戰設計領域變得更加的寬廣,各種科技被使用在教學中,本文主要講述藝術教育中的藝術教學的創新性研究。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便是數字化的雙語教學。
二、藝術教育在現代教育媒介的創新研究
1、教育媒介對藝術教育的影響
(1)雙語教學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所謂雙語教學,即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其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兩種語言,隨著經濟的發展,普通院校藝術教育的方向以及培養對象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藝術教育越來與不適用于社會的發展需要,而藝術教育更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藝術教育培養的學生往往都是一些泛泛人才,難以滿足質量的要求,因此針對于藝術類學生而言,雙語教學顯得越發重要。很多學生都認為外語對于藝術而言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思想上就顯得不夠重視,但是必須看到英語的學習是我國適應經濟化全球發展的必然選擇,很多的計算機軟件通常都是英語編程,若是掌握不了這門語言,就會無法精通計算機,很多的創新就無法及時的表現出來,因此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都應重視起來。
(2)數字化對藝術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等被廣泛的使用,社會快速的進入到數字化時代,電腦的普及使得教育媒介中加入了網絡媒介,實現了文字、圖像以及聲音的數字化,而且逐漸成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發揮重要作用的教學媒介。數字化是十分具有高效性的技術工具,已被廣泛使用在各科教學與實踐中,藝術教育的一個衍生學科便是美術教育,在傳統的教育中,從構思到設計建模分為好幾個極端,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學習行為被計算機所改變,很多的手工繪制以及模型工具等都變為了計算機制圖,使得設計速度大大提高,尤其是一些專業化的電腦軟件更是使得教學內容變的更加的多樣化、系統化以及層次化,非常有利于藝術教育的深入展開。第二數字化促進了新的造型以及表達方式,這也是計算機對藝術設計的最直接的貢獻,在構造物體以及圖像處理方面,計算機具有很大的特點,使得藝術設計開辟了新的領域,在設計領域中電腦設計采用的是非物質實體,克服了手繪表達不清的缺點,更加方便表達內容。在傳統的藝術教學中教學的重點通常都是理論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學生的思維往往也都十分的傾向于專業課程的技能訓練,計算機的引用使得以往繁雜的技能訓練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表現方式不拘一格,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感受來進行設計,激發學生的靈感,這也是現代藝術教育的核心問題。
2、藝術教育在現代教育媒介的傳新性研究
(1)針對于雙語教學開展的創新教育藝術教育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便是雙語化的教學模式,針對于雙語教學的創新性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是修改教學大綱,更加深刻的理解雙語教學內涵。明確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雙語教學內容與模式,實施更加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整合、教學策略等,以便更好的幫助教師確定正確的雙語教學理念,在這里應該指出的是雙語教學應該包括雙文化的教育,對雙語教師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這類教師必須能夠非常清楚的明白不同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以及文化背景、內涵和差異,并且在教學中能夠很好地組織語言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來教授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使得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掌握專業性的技能知識,更能吸收多層次的世界文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其次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營造出良好學習氛圍,為創新性思維的展開提供教學環境。實施雙語教學的主渠道便是課堂教學,藝術教育的雙語學習目標、藝術教學目標以及之間的矛盾等都需要進行完美的解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知識面的擴展,在這里并不是說,專業技能不重要,而是說在這個基礎上盡量是學生獲取更多的新信息和新知識,逐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主動建構的精神。第三是普通院校應加強藝術雙語教育的師資培訓,可以在寒暑假期間對教師采取集中培訓,專門進行外語能力的綜合培訓,尤其是藝術類專業的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教師去國外進行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外語口語水平以及教學水平,并且學校還應定期舉辦一些藝術教育雙語教學論文評選活動以及一些教師之間的交流研討活動,提供給學生更加具有專業化的師資力量。
(2)數字化模式下的藝術教育創新性研究在數字化發展越來越寬的影響下,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更快的創作藝術作品,更新藝術觀念。教學模式從傳統的單一的教學變為與計算機相結合的數字化教學模式,數字化教學模式在創新性教育研究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學校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自,鼓勵學生自主進行選擇,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方式,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第二實施創新性的教育,教師首先要把創新教育理念盡在心里,逐漸改變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努力發現學生的不同思維模式以及創造能力,是傳統的復制教育轉變為創新性教育。在教學管理方面,要在教學目標中加入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計算機網絡的配置也要本著寬口徑、高素質、求創新以及重發展的原則,建立一套更加適合社會發展的知識結構,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把課堂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講述一些藝術理論或是基本技法,而是更加深刻的講述知識的文化、歷史以及觀念等,尤其是理論所包含的人文內容,堅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運用辯論等多種教學模式,更好的使用一些探究性的工作如專場音樂會以及藝術評論等,存在學生進行學科間的交流,光看開展社會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以便更好的激發生生的創新意識。
三、結語
關鍵詞:城郊農業;生產方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6月12日
一、建設現代城郊型農業的現實意義
(一)建設現代城郊型農業是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買方市場的形成,農產品供求關系從總量矛盾向結構性矛盾轉變,農業可持續發展從資源約束向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圍繞市場需求,建設現代城郊農業,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裝備水平,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解決農業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以及農產品的品牌、質量、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諸多問題,是順應形勢、爭取主動、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的客觀要求,也是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
(二)建設現代城郊型農業是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F代化大城市的郊縣,應該是現代的農業、富裕的農民、繁榮的農村。加快現代城郊農業生產方式轉型,通過重點發展城需型農產品生產,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商品率和市場占有率,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副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需求,不僅能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而且能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增長和農村面貌的盡快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才能與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相協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才能如期或提前實現。
(三)發展城郊農業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需要。勞動力過剩是當前農業主要的矛盾,同時也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區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失地農民數量大幅增加。盡管政府高度重視失地農民的安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受財力和企業用工條件的限制,失地農民的問題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形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發展郊區農業可以穩定部分農民。農業就業的成本相對較低,勞動力在農業就業,生產資料投入較小,生活成本很低,對勞動力素質的包容空間大。農業就業人員相對于二三產業而言,對專業技術和從業素質的要求不是太高,資金投入也較低,可以使那些有種植技能無其他專長的失地農民通過其他方式獲取土地,發展農業,有效緩解社會壓力,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
(四)發展城郊農業是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農業示范作用的需要。城郊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農民思想比較解放,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千家萬戶。他們積極圍繞市場求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經營方式。2014年全國城郊農民人均純收已突破9,000元,很多村民人均純收入將近萬元。而現在固著在土地上的中國農民的絕大多數仍沿襲著傳統的做法,經濟欠發達地區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剛剛突破4,000元,在偏僻或較落后農村工作的同志深切感到農村發展太難了,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重道遠,需要城郊農業做出示范。
二、現代城郊農業發展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
(一)城郊農業發展的優勢
1、自然條件優越,交通運輸方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賦予城郊農業獨特的自然與交通優勢。根據城市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城市一般都在江河湖海相匯或山水田林兼備的地方。在那里,交通四通八達,資源豐富多樣,城郊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由于城郊資源豐富,品種繁多,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發展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前景廣闊,所以城郊農業自然成為為城市服務的副食品生產基地。這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城郊自然特點發展的必然結果。
2、生產的聚集性大,集約化水平高。聚集性是指生產諸要素的集中程度。城郊農業與一般農業相比,其人口、勞力、資金都比較集中,而且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較高的農業勞動力也集中在城郊。同時,城郊還能夠根據需要,隨時得到城市的物質技術力量的支持。城郊農業生產的集聚性還表現在自身資金積累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對郊區資金的集聚。從而生產的集約化水平也高。城郊農業受城區大市場的影響,生產上為城區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農業生產效益上也要與城區市民收入相抗衡,使得它在生產方式的選擇上要優于鄉村農業。
3、裝備機械化,工藝設施化。城郊具備技術、資金上的優勢,又有向城區進行勞動力轉移的便利。城郊農業勞動力相對緊張,那么實現城郊農業機械化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由于城郊土地有限,城郊農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從事蔬菜、花卉園藝生產必須加強設施建設。設施園藝正從簡易塑料大棚向玻璃溫室過渡,逐漸克服熱量(溫度)對植物生產發育的限制,提高產量和質量。在栽培介質上也正從有土栽培向無土栽培過渡,逐漸克服土壤限制因素,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對養分和水分的要求,生產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4、設施高效化,生產自動化。隨著對產品質量的高要求,加上生產要素的稀缺,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城郊農業。比如,城郊農業設施由人工調控單一植物生長條件(如溫度)向自動化控制全部植物生產條件(光、熱、肥料、水及機械支持等)的方向發展。發展到這一階段后,作物的生產就像在工廠內進行,此階段稱為植物工廠化生產,使植物達到最高產量。在畜禽生產方面,城郊畜禽養殖業向自動化方向發展,并實現家畜個體管理。既降低飼料成本,減少醫藥開支,又極大地提高了養殖業的效率和經濟效益。
(二)城郊農業面臨的挑戰
1、可用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發展空間不斷向城郊拓展,城郊農業發展的土地資源、生態資源相對減少,農業生產的總量擴大受到制約。資源利用主體也由集體轉為農戶,并有城市企業介入。城郊農業本是調節城市生態、氣候,保障城市生態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屏障。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郊工業開發力度加大,受到工業的外源污染,造成目前資源短缺、自然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同時,城郊農業人多地少的矛盾比一般農區更突出,而交通、資金和機械化等方面又有相對便利的條件,更是大規模地使用化肥、農藥,甚至將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與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密集度和資本密集度聯系起來。造成使用效率低下、生產成本增加,還造成對土壤、水體和大氣的污染,產品中的有害有毒殘留物增加,降低了環境質量和農產品品質,給人的健康帶來了較大威脅,影響了城市可持續發展。
2、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經營粗放式。粗放式的經營仍為城郊農業的主要特征。一是城郊農業勞動力要素粗放投入,整體效益不高。我國城郊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勞動生產率、土地報酬率、資金報酬率、農產品加工增值率等,都低于世界農業發展的平均水平,更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水平,處于粗放式增長階段;二是城郊農業的技術含量較低,機械化水平不高。除少數地區外,大多數地區還未完全改變采用人工和畜力的傳統生產方式。農機具的研制滯后,農機具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也影響了城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三是城郊農業的結構效益較低,還未實現向質量型轉變。目前城郊農業農產品優質率低、名特優產品生產未形成規模、農產品加工程度不高,還未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3、不能適應農產品技術壁壘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國際標準化要求。城郊農業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是城市鮮活農產品的供應基地。為了確保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應對農產品出口的技術壁壘,必須提倡無公害生產與綠色食品生產,采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在不斷改進產品內在品質的同時,注重提高商品的外觀品質,生產安全、衛生、符合標準的農產品與食品,增強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城郊農業的粗放式經營決定了其產品質量與國際化的要求相差太遠。
4、城郊農民素質有待提高。隨著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壯年農民都外出打工或棄農經商了,現留在農村的多為老、弱、病、殘者,城郊農民的素質不高,受過農業技術正規教育的很少,他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較差,對可替代的新技術選擇反應遲鈍。再是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師水平不能適應發展要求,使得城郊農村的基礎教育落后于城市。職業培訓“陽光工程”的陽光還不能普照城郊。這一切嚴重影響城郊農民素質的提高。
三、現代城郊農業生產方式轉型途徑
(一)思維方式的轉型。長期以來人們對農業發展的思維方式還是從資源條件和歷史習慣出發的順向思維方式,認為農業的自然屬性大,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此發展中人們關注的是資源條件,季節變化等自然因素。在市場經濟下,要發展城郊農業首先要把出發點調整到市場需求上,要了解市場變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確定發展重點,實施逆向開發,要把發展農業的思維方式由注重季節變遷、資源分布等自然的時空觀調整到注重市場變化、需求空間等經濟的時空觀上來。這是一個觀念的根本轉變,也是發展城郊農業的基本前提。
(二)市場定位的轉型。郊區處于城市的邊沿,是城市的延伸地帶,城郊農業作為一種城市的地緣農業類型,由于與城市毗鄰,其發展要依托城市,服務城市,找準城市需求的切入點。隨著城市居民食物消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城郊農業應由定位于供應城市居民鮮副食品和部分糧食的功能逐步向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繁榮經濟、優化生態為宗旨的多功能形態農業轉化。這是市場農業定位的轉變,更是城郊農業發展指導思想的轉變。
(三)產業結構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轉型要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這是發展現代城郊農業的核心問題。大中城市消費需求的特點就是需求檔次高、結構升級快,這就決定了要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由量的擴張轉移到質的提高上來。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非常豐富,既要優化種植業品種、質量和區域布局,又要突出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城郊應圍繞發展生態、環保、旅游為一體的農業生產鏈條,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推動城郊農民的流動就業,拉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動城郊經濟、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四)生產技術的轉型。加大城郊農業科技投入。用現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充實育種科學、營養科學、土肥學、環境保護、種養技術、水利工程、機械工程、品質監測鑒定、動植物防疫滅病等,導入與城郊型農業有關的其他非農科技成果,包括加工包裝保鮮、運輸配送、工廠化生產設施設計制造、電子自動化控制、現代化市場設施設計制造、市場信息電子網絡和信息庫建設等,使城郊型農業逐步轉變為以技術、資本為基礎的知識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