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0: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化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數字化教學就是把投影機、電腦、錄像機、攝影機等一些先進的信息化設備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手段對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建構、信息素養的培養乃至實踐創新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與音樂學科中的其他科目相比聲樂教學是一種非常抽象性的教學。其除了外在的聲樂演唱與表演外,其他如歌唱中呼吸的支點、運動的方向、聲音的高位安放、腔體打開下的共鳴獲得、聲音的靠前靠后、音色的明暗硬柔等歌唱器官的活動狀態不再具備直觀性。因此,“聲樂是音樂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科目”這種說法也就有了立足之本。但是,數字化教學技術的運用,可以改變原有的對聲樂學科抽象難學的觀念。藝術嗓音的塑造是高師聲樂教育教學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要想唱出好的聲音,首先必須要了解歌唱發聲原理、發聲狀態以及各個發聲器官的效能。在傳統聲樂教學中,對發聲器官的生理結構和發聲的肌體活動狀態等內容講解時,大部分采用圖片掛圖和口頭講授的方法進行闡述,而學生也僅僅了解一點關于歌唱外在的大概情況。利用數字化現代技術,可以將歌唱訓練時的發聲過程,呼吸流動的方向、深度,聲音流動的線條等各種歌唱運動狀態,以直觀形象性的三維動畫形式反映出來,利用數字化技術模擬圖形將歌唱的重點部位放大、亮顯、定格,并將歌唱的復雜運動過程以慢鏡頭展現,再利用高清圖像處理聲音的“擠與撐”“直與尖”“虛與白”等發聲弊病,以及恰當運用數字化圖形模擬解決一些聲樂教學重難點的直觀形象演示,都可以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歌唱運行狀態。
二、數字化教學手段輔助高師聲樂教學,有利于學生聲音的客觀化及課堂教學的延續
在聲樂教學與訓練中,往往以圓潤柔和、松弛通暢、明亮有穿透力作為評價美妙動聽歌聲的主要標準,但是也常常存在或出現學生演唱時發聲狀態的感覺,和聽者對其產生的聲音效果的感覺有顯著差異的現象。我們在聲樂教學與訓練中,學生歌唱發聲中的弊病是靠聲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指導糾正,但是僅靠課堂上有限的幾次訓練和指導很難形成正確的聲音概念,學生又因為課下沒有參照而失去歌唱的感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利用數字化的錄音功能和聲譜波形分析技術,將現場歌唱的聲音繪成不同頻率的振幅圖形,顯示記錄下的可供聲音分析的聲譜波形數據,再對聲音進行加工、編輯或控制,就可以憑借數字化的聲譜分析軟件等儀器進行聲譜波形數據的分析,通過聲譜就可以看到學生自身現場演唱聲音的強弱變化、力度變化、音色變化,使歌唱抽象的聲音可視化,能夠親耳聽到自己歌唱的真實聲音。那么,在以后的聲樂教學和訓練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重點把學生歌唱時的聲音錄下來,在屏幕上進行聲音波形對比分析,再通過聽覺和視覺反饋來的信息來調節自己的歌唱發聲狀態,使聲樂學科教學過程轉變為耳、眼相結合的可視形象性教學過程。由此,進行正確而客觀的聲音評價及強化訓練,就有了較為科學和形象的對照標準和參照依據。另外,還可以運用數字化來獲得正確的歌唱狀態,建立正確的歌唱感覺,以便把聲樂課堂上的感覺較長時間地留存,加強和鞏固藝術嗓音的狀態塑造,使聲樂課堂教學具有延續性,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
三、數字化教學手段輔助聲樂教學,可提高學生舞臺駕馭能力和聲樂演唱能力
目前高師聲樂教學中,還有兩個比較突出也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問題:一是學生實踐演出的機會少,缺乏舞臺表演經驗,音樂表現力缺乏;二是由于傳統的聲樂教學都是聲樂教師用簡譜即興伴奏,伴奏能力欠佳且欠規范和標準,一旦上臺使用規范的鋼琴伴譜和伴奏帶時,就出現跟不上伴奏、節奏錯位、跑調及其他問題。利用數字化的伴奏功能和錄像功能,可將學生現場演唱的過程適時地錄下播放,大家再一起來觀看,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扮演“挑剔的”觀眾,通過對演唱的評價分析,讓學生親眼目睹自己的演出實況,對自己演唱的優勢和缺點也有更清楚的了解。這樣,進行糾正訓練時針對性會更強,更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利用數字化手段巨大的信息儲存處理功能、査閱資料方便的特點,可以把富有前瞻性的、有利于學生形成敏感問題意識、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于世界各地從古到今各種音樂的聲、圖、文資料以及中外著名音樂家不同時期、流派、風格、層次的代表作和各種聲樂資料進行層層篩選、分類,將重點、相關內容制作成數字化課件保存在計算機數據庫中,供聲樂課堂教學和學生上網訪問時使用。教師還可以運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匯集國內外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選擇聲樂教學中不同流派、風格、層次、特點的多個教師的教學進行比較,或通過遠程教學體系啟發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從而提高其處理聲樂作品的技巧和各種音樂的表現能力。
四、結語
大峪第二小學在“以尊重為核心、以信任為前提、以自強為根本,促進人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于2015年提出了“世事洞明皆智慧,實時精進即生長”的智慧生長教育。利用數字化校園打造智慧教師,通過智慧教師鑄就智慧課堂,通過智慧課堂培養智慧學生。
為實現學校 “世事洞明,實時精進”的辦學目標,學校通過信息技術,打造數字化校園展示平臺,實現信息隨時隨地、查看、搜索,達到校園內信息的全覆w;打造數字管理辦公平臺,實現對教師、學生的考核、評價等功能,并做到無紙化辦公;建設微課教學平臺,實現教師自主制作微課、上傳微課,利用微課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建設新媒體終端平臺,學生可利用終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
學校于1996年開始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2012年完成了數字化校園的一期工程,并成為北京市第一批數字化校園實驗校。2013年開始了數字化校園二期工程,后期將啟動三期工程。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我們做到了硬件建設服務于教學,軟件建設服務于管理和發展。
硬件建設,服務于教學
學校提出的智慧生長教育理念即是讓學生會學習、會提問、敢質疑、善思考。因此,學校引進了互動反饋技術,即學生人手一個反饋器,根據教師設置的問題,選擇自己的答案,教師可以及時統計出每一名學生答題的情況。同時系統還會統計出每一個答案占總人數的百分比及具體人名單。互動反饋技術統計每一個學生的答案,保障了每一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來,體現了公平性。每個人按鍵選擇答案,使得選擇具有隱蔽性,克服了學生從眾的心理;答案統計是匿名的,又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克服了學生的羞愧心理,促使學生敢于質疑;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思維深度,促進學生善于思考。
為了形象地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促進學生善于思考,學校還在每間教室安裝了電子白板。學生通過在電子白板上的拖動、批畫、連線等功能把自己抽象的思維形象具體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好的教學設備為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增添了動力,要把數字化校園充分的應用起來,還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為了突破這個瓶頸,我們成立了數字化應用中心組。選取各個學科的骨干力量,組建數字應用的先行軍,進行數字化校園應用的研究。中心組選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目標和制度,在課堂中實踐研究任務。為了提升所有教師的數字化校園應用能力,我們還聘請專家到校指導,提升教師的理念。同時學校還對教師進行了分層培訓,保障每名教師都能使用教室內的任何數字化設備,部分教師能夠利用移動終端、數字化校園網,創造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我們還健全了數字化校園應用制度,把數字化校園的應用與評優、評先和職稱晉升掛鉤,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數字化校園應用的熱情和潛能,從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學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
軟件建設,服務于管理和發展
軟件建設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校園網外網和內網。外網負責學校的宣傳和展示教師風采,內網集中學校的各個辦公、學習、培訓模塊。通過內網的建設實現無紙化辦公和對智慧型教師的培養,使我校教師“善于學習、樂于研究、勇于創新、勤于反思”。
1. 網絡教研
網絡教研是我校數字校園的特色,它也為學校創設了教研氛圍。我校現有任課教師113名,每名教師每周最少18節課,平均每位教師每天大約4節課。要想把大家集合起來進行教研活動十分困難。網絡教研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有效地促進了教研活動的開展。因此,我校基于實際問題需求,在校園網網絡教研的模塊中加入要學習研討的文本、視頻,大家就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隨時進行研討。現在我校的電教組、英語組已實現了每兩周一次的網絡研討。每學年進行全體教師的教研活動不少于23次,參與教研活動1000余人次,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多個學科。
網絡教研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提升了教師的研究能力。通過網絡教研,我校教師都能熟練地在教研模塊中觀看視頻、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尋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改進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驗證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2014年7月北京舉行的全國互動反饋教學交流現場會中,我校獲得1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的好成績。正是網絡教研的活動推動和激發了我校教學的發展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2015年,我校又有17名教師錄制了白板錄像課,參加“2015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八屆全國中小學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同時還有23名教師錄制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例,10名教師撰寫了教學論文參加門頭溝“三優”評比活動。通過網絡教研,大家參與課堂教學研究的信心大增,教學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通過調查反饋,大家一致認為,網絡教研為大家提供了方便,不用再為了一次教研活動到處去調課了,也不用再每次寫一大篇感想了,只要把自己的看法在網上留言即可。有時匿名發言就可以直抒己見,減少顧忌,提高了教研效率,促進了教學能力的提高。
2. 數字資源庫
我們擁有360多小時的錄像課資料和700多張DVD圖像資料。海量的資源當中,大部分是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的資料,由于人力、設備和技術的限制,資料成為檔案長年存放。學生看不到自己活動精彩的圖像資料,教師查找教學資料也是耗時費力。視頻資源庫,實現了把海量資源按時間、年級、主要人物等關鍵詞進行編目整理;實現了在線點播、預覽、下載的功能。教師、學生可以通過終端直接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資料進行點播、下載。這樣,我們的海量資源有了活力,方便了師生的學習和工作。
榱伺浜廈教遄試純猓我校的數字校園還設計了校園無線系統和校園文化展示系統。校園無線系統使得教師、學生在學校的任何地方都能登錄校園網和媒體資源系統。而校園展示系統為學生增添了學習終端和瀏覽終端。學生課間就能在教室、樓道、操場等任何學校的空間進行學習和瀏覽自己活動的圖像資料。這樣的組合使得數字校園更加人文,更好地服務于師生。
3. 即時通信系統
即時通信、工資系統提升了學校的辦公效率,初步實現了辦公數字化。通知公告系統是利用率最高的一個模塊。它分為兩個功能,一是在校園網上設有通知系統,每名教師只要登錄校園網就可以查看所有的通知公告。二是及時通信,就相當于是學校內部的一個QQ群。可以實現個別對話、集體發言、傳送文件、及時提示的功能。教師每天的教學任務都很重,需要大量的互相通信和互相傳送文件,使用即時通信系統非常方便。發送離線文件即使對方沒有開機都能實現,開機后消息會自動彈出。現在我校教師每天使用及時通信傳送信息不下300條。我校的所有通知、上交材料、教師之間的及時聯系、各種設備的報修等一系列活動都通過及時通信系統完成。工資系統減輕了財會人員的工作量,方便了大家及時查閱工資,提高了大家的辦公效率。
4. 學生成績統計實現過程化
每學期學生的成績都要通過數字校園網進行統計。在統計的過程中不僅統計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也統計學生的平時作業成績。而且還要對學生的每一道題的具體得分進行統計并形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方便學生對自己一段時間的成績走勢變化進行分析,也能對自己具體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分析。教師和學生利用統計的結果進行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率。成績統計模塊還針對每一個學科以及每一位教師所教的學科進行統計,幫助教師和管理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長期的統計為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提供了依據和幫助。
數字化校園建設感悟
層層推進,逐個突破。我們在進行數字化校園培訓的時候采用了每個模塊逐層推進的方法,這樣教師既不會感到任務過重,還能熟練地掌握每一個模塊。在對數字化校園推進當中,我們先培訓了網絡教研模塊,然后利用網絡教研,培訓其他模塊的應用。這樣既讓大家熟練地掌握了網絡教研模塊應用的方法,還推動了其他模塊的應用。在培訓中由于教師年齡差距較大,我們讓信息技術教師先掌握數字化校園的應用,然后抽調各科骨干力量組建數字化校園中心組。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培訓中心組成員,再讓中心組人員培訓其他教師,從而達到數字化校園的廣泛應用。
寧波十五中自然教研組
新課程的推行已逐步進入人心,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關鍵在于教師。因此,如何讓教師盡快更新理念,適應轉變,從而最大可能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我們學校的領導班子明確提出了“四個有和三個一”,指出: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著眼于自身教育與教學水平的提高,要求每節課后有分析,每周教學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課例、課件或公開課、經驗交流),每學期有課改小結,每學年有課改經驗總結或教學論文,要求教師讀一本對課改有啟發指導的理論書籍,上一次校級公開課,進行一次校級經驗交流。
而我們教研組的各項活動正是圍繞以上中心展開的。
一、自我評價反思與組內評價交流相結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新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憑借自身的努力,教師能夠有較大的進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與學習中,我們更能得到寶貴的經驗。取得更大進步。為此,我們教研組根據本校、本組實際情況,每兩周安排一位教師開設一堂公開課,期中以前安排經驗豐富、業務過硬的教師先展開示范交流,讓青年教師、新教師有一個學習、取經的過程。期中以后盡可能安排新教師及教齡較短的年輕教師展示,要求青年教師盡量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所展示的公開課盡量體現新課程理念,有創意。同時課后組織全組教師進行評析。由開課教師陳述課堂安排及構思依據,組內教師積極評價,分析優缺點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并規定每位參與評課教師至少指出一條不足之處,給出一條有實用價值的建議,使評課真正取得效果,使參評雙方都有所得。
教學的實施如果沒有分析與總結,經驗無從談起。因此,我們教研組要求組內教師每節課后寫好教學反思,針對自己的教學安排及課堂實踐找出不足之處及成功體驗,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提高備課質量及課堂教學水平。教研組長定期進行檢查。根據這樣的安排,組內教師每一學年至少有一次公開課授課及評價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同時,學會反思與歸納,更有助于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新教師的學習與進步。
二、發揮本校“校本培訓試點學校”的優勢,展開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教師尤其是新教師的業務水平。
本學年我校被批準為“校本培訓試點學校”,結合校本培訓內容,我們組展開了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
1.“請進來,走出去”。“請進來”,邀請專家開設講座,以講座的形式開展新課程、新教材的分析與研究;“走出去”,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及教研活動。對于教研室組織的每次市級公開課研討會我們教研組都非常的重視,不管路途遠近,我們都會選派相關教師認真參與、學習。寒、暑假期組織了初一教師和其他年級青年教師認真參加通識培訓與新課程標準、學科教學培訓,選派代表認真參加各項教研活動,及時、全面地向組內教師傳達新信息、新理念,盡快適應新變化。
2.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開展各項教研活動。具體實施如下:
①由經驗豐富的高級教師(張老師)主講了“怎樣說課”,結合學科特點展開說課的各個環節,指導新教師怎樣說課;
②組織交流了“怎樣撰寫教學論文”,共同交流、學習優秀論文的選題,構思及撰寫;
③組織探討了“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深入開展問題討論”(吳老師),一起探討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學中體現自然科學學科特點”等。
④共同研討了“怎樣更好地結合本校學生特點進行競賽輔導”等等一系列活動。提高了組內教師的業務水平。
本校有份校刊:《教研論壇》,里面都是我們學校教師撰寫的論文,每期我們的自然組教師都有若干篇論文入選。這里的論文和我們組推選到各級參評的論文,就是在我們組這樣濃厚的交流、研討、評價與反思的過程中形成、升華而得到的。我們的校報《十五風景線》第二、三版都是我們教師教學、教研成果的展示。學校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舞臺,我們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就被激活了。
三、結合學校課題,有效展開校本教研活動。
XX年6月,我們學校探索申報并被批準立項了市級課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策略性研究》。為此,我們教研組及時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教研活動,聽、評了李駿老師的《真菌》和鐘意定老師的《有關純電阻電路中電功、電功率及電熱公式的選用規律》兩堂探究課,由兩位老師提供這兩節課的案例,組織組內教師進行學習、交流,明確了新理念下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這一中心展開,一起探討了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探究能力;同時也學習、交流了案例的撰寫與點評。
四、充分體現新理念,成功展開新課程
華師大版科學教材XX年9月份新學期在寧波市市區各中學七年級新生中全面展開。這套教材以國家教育部新近頒布的義務教育“科學(7-9)課程標準”為依據。全書以“立足學生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作為教材的核心理念。針對新課程推行,我們組成立了以教研組長任組長,備課組長為副組長,備課組成員共同參與的學科實驗小組,負責新課程教學實踐。
從目前我們學校的實施新教材的情況以及大部分學生的反應來看,對于這套新的教材表現出了較高的熱情。從教材的編寫思路上看,新教材更多的體現了一種知識點上的整合,將原先一些較為分散的知識點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
當然,由于新教材本身的特點,對于我們教師也相應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僅僅是把自己的著眼點放在幾本有限的“教師用書”和一些練習作業上,是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
首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直觀、信息量大的優勢,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濃厚的興趣。我們學校在每個科學教師的辦公室電腦上都安裝了與教材配套的多媒體光盤。同時我們的學科實驗小組教師平時都很注意收集相關的教學網站,這有助于我們了解國內外最新的科學教學方面的信息,并且實現資源共享。
其次,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很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發揮學生的集體優勢,現在很多學生家里都具備了上網條件,獲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他們經常會拿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向教師請教,教師在這個時候,切不可因為這些問題和我們的書本知識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而忽視了這些問題,或者說對這些問題敷衍了事。因為,我們在中學階段科學最大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因此,我們學科實驗小組的成員隨時關注新課程的推行情況,積極組織研討探索學科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把學生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并在上課的時候注明這是由某某同學搜集。使學生從小就形成一種資源共享和團隊合作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再則,我們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加強與課改實驗學校的協作交流。組織教師(主要是新初一任課教師)去北侖實驗區的長江中學聽課、學習,我們教研組的青年教師為來訪的諸暨和松陽三中的教師開設了三堂教學觀摩課,我組參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李駿老師在不久前開設了一堂市級觀摩課,獲得相關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五、充分發揮備課組的“數字化小分隊”作用,更靈活地展開教研組工作。
因為學科特點,我們自然組教師經常是三個人、五個人為一個備課組,就象軍事上的“數字化小分隊”,由于人數較少所以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備課組的成員比較容易找到空隙時間進行集體備課:認真鉆研分析教材、制定遠期和近期教學目標、一起探討教學手法、組織相互間聽課、評課等活動,因此,經常是一堂校級公開課前,備課組內教師已經一起探討、聽評了好幾次。在XX屆學生中考復習中,我們初三年級的任課教師進行了劃塊分工備課,責任落實到每一位教師。如物理部分我們把它劃分成熱學、力學、電學、光學,每位教師負責其中一塊的知識點、資料、例題及習題精選等準備工作,備課組交流討論后資源共享。其它內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在XX屆中考中我校自然學科平均分超過119分,取得較好成績。無論是教學安排、教學手法、學科資料、多媒體課件,甚至是一道難題的解題思路,我們的備課組教師間都能無私共享、探討,我想這也是我們自然組能夠不斷向上原因之一。
六、團結、協作才能更好地奮進
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已頗具成效,本文以營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了學院數字化校園的發展進程,同時也總結了高等數學教學資源庫建設上出現的問題.并針對省內評價體系,給出了學院今后在教學資源庫建設方面的前進方向,對學院的數字化校園的發展給出了寶貴意見.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高等數學;資源庫建設
近年來,國內高職院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我校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并在全校教師的積極響應中建立了專業教學資源庫.為加強教育信息化標準規范制定以及應用推廣,指導和規范省內普通高校信息化建設,省教育廳于2014年11月19日頒布《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試行).(見附件1)
而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學校應用校園網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瓶頸,高等數學是高校各專業的公共基礎學科,為學生學好專業課程提供了基礎知識和研究理論.為此,高等數學網絡教學的實現是當下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對照《評價體系》,我們有必要對我院信息化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對不足之處欲以完善和改進.
1.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內容
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內容主要由教學資源數據庫、教學支持系統以及資源管理系統等三大部分構成.
(1)教學資源數據庫是實現網絡教學的基礎,主要包括素材庫、題庫、課件庫、案例庫、網絡課程庫以及各專業學習資源.
素材庫――是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材料單元,可分為視頻、音頻、動畫、圖片和文本等.
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某個學科(課程)題目的集合,是在數學模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測量.試題數量和類型要足夠多,并且分布要合理,試題內容要科學.
課件(網絡課件)庫――是對一個或多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的用于教育、教學的軟件.根據運行平臺可分為網絡版和單機版兩種:網絡版的課件要求能在標準瀏覽器中運行,并且能通過網絡教學環境被大家共享;單機版的課件可通過網絡下載后在本地電腦上運行.
案例庫――是指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實現指導意義和教學意義的代表性事件或現象.
網絡課程庫――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
(2)教學支持系統是信息化應用的核心,主要包括網上備課、網上教學、網上交流、網上考試、自主學習幾個模塊.教學資源庫必須體現為教學服務這一根本目標,因此要充分考慮教學需求,使教師和學生能方便及時的獲取所需信息,并能實現教師和學生以此為平臺的充分交流.
(3) 資源管理系統是信息化應用的保障,主要包括對后臺管理、用戶管理、系統維護以及教學管理等幾個模塊.維護人員通過資源管理系統上傳各類媒體資源,并對教學資源庫進行數據備份與數據恢復操作;對用戶提供的資源進行管理、維護和監督,防止資源平臺上出現各種不良信息;對新注冊用戶進行審批;對教師、學生、技術人員等不同用戶賦予不同權限,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進行系統維護工作,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擴展性;管理學生日常選課、各類考試、學生成績等日常教務工作、評價學生在資源庫中的學習情況.
2.我校高等數學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現狀
依據《評價體系》,在二級目標網絡教學中必須對5個三級指標進行評價估分,即教學資源、教學平臺、應用效果,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及管理平臺和校際課程共享與學分互認.
一級指標:3.信息化應用
節選自《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試行)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三級指標
3.2網絡教學
3.2.1教學資源
素材庫(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文本等)、題庫、課件庫、案例庫、網絡課程庫、各專業學習資源.
3.2.2教學平臺
師生交互、實名認證;課程信息、教學資源、教學交互、資源分類管理;在線學習的過程管理.3.2.3應用效果
實際課程總數:上網課程數;實際提供在線課程門數;平臺應用效果.
3.2.4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及管理平臺
是否建立,軟件名稱,(仿真實驗分類及管理).3.2.5校際課程共享與學分互認
提供數量及互認方式;MOOC課程數.
針對此《評價體系》,我院高等數學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情況如下:
(1)教學資源庫基本建立,學科媒體素材相對單調.
目前,我校十個院系十多個專業開設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目標、教材、學生情況都不相同.僅計算機應用技術和小學教育(本科)兩個專業提供了高等數學的相關教學資源,且多為文本和圖片素材.其內容主要針對理論知識的教學,信息化實訓教學資源缺乏.對于把職業崗位動手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的高職院校來說,音頻、視頻和動畫素材是培養動手能力的理想教育載體,但目前相關資源較少.
(2)教學平臺啟動緩慢,師生缺乏相關技術知識.
學校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完成了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缺少對相應群體的培訓和配套應用教育.由于教師自身對信息技術手段掌握不夠,造成建成的教學資源庫質量不高.較為集中地表現是紙質教學資源Word文檔化或PPT化,教學設計不合理,缺乏相應的教學理論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未體現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特點.
(3)師生教學理念傳統,現有資源并未充分利用.
一方面師生比較習慣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建成的教學資源庫資源分類混亂,導致檢索困難,使用不便,使得現有資源利用率低,形成了重建設、輕應用的局面.
3.我校高等數學教學資源庫建設對策
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對常規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而非替代.根據我院高等數學教學資源庫建設現狀,結合《評價體系》,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建設:
(1)不斷完善教學資源數據庫,豐富專業教學素材.
首先,按照數字化、多媒體的技術要求對現有的數字資源予以編制、調整、修改、補充和完善,以適應多媒體教學和網上教學的需要.除了現有的文字素材外,還要建立視頻素材,比如神州七號發射動畫,可用于微分概念和曲線積分教學.建立高職專業定向網絡教程,比如《高等數學(建筑工程系專用)》等.建立圖片庫,比如數學家,數學趣味題等.
然后,實現資源共享.開展這項工作,可以通過對現有資源進行整理、改編,引進其他的優質資源,自建精品課程和課件等多種途徑,不斷充實教學信息和多媒體資源,同時要注意收集、存儲多種優秀教案和各學科備課資料、教學論文、期刊等教學資料,建立素材資料庫,為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創造條件,下載網上教育信息,存儲與教育有關的視聽材料、圖書目錄和各種圖書資料,為數字化教學提供更好的教學支持服務.
(2)繼續加強教學支持系統,師生定期定向培訓.
首先,在完善教學資源數據庫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網上備課、網上教學、網上交流、網上考試、自主學習幾個模塊.教學資源庫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為教學服務,因此要充分考慮教學需求,使教師和學生能方便及時的獲取所需信息,并能實現教師和學生以此為平臺的充分交流.
其次,學校應定期定向組織教師和學生學習使用教學平臺,使得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平臺中的模塊實現資源瀏覽與下載、課件運行、媒體課件點播、視頻點播、在線答疑和在線考試,學生可以通過教學資源庫環境下的Blog、Email、自動答疑、虛擬社區等網絡工具實現網上自主學習.
(3)保障資源管理系統,實行專人專管制度.
學校應建立獨立部門以進行資源管理系統保障工作.實行專人專管制度,將上傳資源、數據備份與數據恢復操作;資源管理、維護和監督;審批新注冊用戶;對不同用戶賦予不同權限;系統維護工作;日常教務等,交予不同的專業技術人員,以確保校園信息化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李爍等.關于交予資源庫建設的幾點思考.中國電化教育.2008(1).
[2]教育部交予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CELTS-41.1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S].
關鍵詞:數字化;信息化;校園網;校校通;網上教研;視頻會議
昌邑市共有8處鎮、街道,695個行政村,總人口58萬。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17處,在校生73319人,教職工5385人。近幾年來,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的開展,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建設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實實地開展了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認識,增強做好數字化學校建設工作的緊迫感
在新世紀,以網絡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社會許多領域中正在引發各種深層變革,從而加速了人類邁向信息社會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建設數字化教育,促進教育的科學、均衡發展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1.發展數字化教育具有現實迫切性
信息化帶動基礎教育現代化是教育實現現代化,教育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沖擊,從教育環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標,都在這場沖擊中發生著變革。建設數字化,應用數字化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2.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實踐中,構建數字化學校成為實現學校信息化的主要內容
隨著認識和實踐的進一步深入,我們發現:硬件加軟件的校園信息化模式遠遠不能發揮校園的優勢,更不能實現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對全新教育模式的構建。要想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促進信息化設施的有效利用,實現學校的統一協調發展,就必須建設數字化學校。即:配齊計算機,建成校園網僅僅是為數字化學校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構建數字化學校成為實現學校信息化的主要內容。
3.數字化學校建設是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來,我市教育信息化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信息設施建設、信息化配套項目、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當前嚴峻的現實是:信息化設施建設的高投入,并沒有帶來教育效益的高產出。數字化學校建設正是從改善信息化建設投資結構、加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適用的教育資源、建立效益評估長效機制以及建設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是適合我市解決教育信息化應用問題的最佳方案。為此,我們進一步增強了做好數字化學校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采取切實措施,扎扎實實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實做好數字化學校建設工作
數字化學校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做到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一是要從長遠著想,制定一個長遠而系統的整體規劃。二是要把數字化學校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來抓,分步、分層次逐步實施,逐漸完善。三是要全體師生積極參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強設施建設,為數字化學校建設和應用奠定基礎
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我市從4個方面,加強了教育信息化設施建設。一是計算機的配備。通過政府投入、社會各界贊助和廠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投資4000多萬元,配備計算機11000多臺,基本實現了專任教師人手1機,學生近10人1機。二是“校校通工程”。從2002年開始,全市共投資近1000萬元建設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處校園網,并借助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聯建的形式為所有農村中小學建設了現代遠程教育系統,2005年我市就高質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體投影教室建設。到目前為止,我市共投資近1000萬元,先后建起了300多個多媒體投影教室。四是加強軟件建設。借助電教教材收費政策,先后投資500多萬元,為教育局信息中心、學校校園網配備了辦公平臺、信息平臺、教育教學資源庫及資源管理平臺、數字圖書館等軟件,建起了全市視頻會議系統。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設施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也為數字化學校建設搭建起了較好的軟、硬件平臺。
2.強化隊伍建設,為數字化學校建設和應用提供保障
數字化學校建設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全體師生員工積極參與、通力合作。為此,我們通過建立有效運行機制,強化隊伍建設。一是建立領導機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長為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數字化學校工作的領導、組織、管理與協調。二是建立工作機制。市里成立技術保障和建設應用兩個項目組,建立了以相關業務科室為第一責任人的項目小組責任制。技術保障組由電教站技術人員和各學校網管員組成,負責網絡的安全、維護、更新及軟件平臺的開發、應用和培訓等,為其他科室和學校的數字化建設與應用提供服務。建設應用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職教科和裝備站等業務科室組成。教研室負責教研網站的管理及各學科網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負責網上學籍管理、中考招生錄取及昌邑德育網管理;職教科開展了網上教師學歷進修、業務技能培訓;裝備站開展了信息技術學科網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訓機制。為抓好全方位的培訓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學研究培訓中心;依托裝備站成立了信息技術培訓中心;依托進修學校成立了教師專業技能培訓中心。各培訓中心在每學期的開始,通過教育網本學期培訓菜單,教師可以自主選擇培訓內容,通過面授或網絡課堂進行學習,每學期完成60課時的學習內容。在搞好本市培訓的同時,我們還組織大量骨干教師參加上級業務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和技能培訓,參加網管員培訓100多人次,計算機制作培訓200多人次,機器人教育培訓100多人次,信息學奧賽120多人次,教材培訓1100多人次。另外,每學年我市都要組織一次全市教職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教師和網管員4個組別,內容涉及數字化管理與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件制作、網站建設、常用軟件的使用等內容。通過培訓,提高了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為數字化學校建設和應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設施應用,增強數字化學校建設的實效性
以數字化學校建設為抓手,本著“邊建邊用,以用促建”的原則,在抓好信息化常規應用的同時,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主題資源網站建設與應用。采取“面向一線教師,立足教學實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建設思路,成立了由裝備站、教研室和學科骨干教師組成的資源建設工作小組。裝備站負責主題網站建設軟件、網站系統的培訓、資源建設任務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資源的編目、入庫和。教研室負責主題資源內容的審查和評比。骨干教師負責組織本學科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制作主題資源。運用階段性評價和重點點評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題資源網站建設與應用。先后多次召開點評會和研討會,解決了欄目設置不科學、資源內容不全面、網站整體質量不高的問題,使主題資源網站建設工作達到了較高水平。在完成建設任務的基礎上,狠抓了主題資源網站應用工作。大部分教師利用主題資源網站開展了集體備課活動,中青年骨干教師利用主題資源網站進行了常態課堂教學,許多學生借助主題資源網站進行了網上自主學習,發揮了主題資源網站在教育教學中作用。
(2)扎實做好網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網建設了教研網站―“昌邑教研在線”。開通了校園網的學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網站和學科教研專欄。各學科教研員都建有本學科教研專欄,通過專欄宣傳學科課程標準,報道學科教研活動,展示共享教學方法、教學論文、案例、課件、優質課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員和部分教師建立了博客網站,開設網上專題研究,實現了教研員與一線教師之間的隨時隨地溝通,使上級的教育教學方針、政策能夠及時貫徹到基層,同時教研員也能得到來自一線教師的教學信息反饋,發掘教育教學中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推廣或糾正,彌補了傳統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時效性,促進了教研員和一線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開通視頻會議,實施網上辦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學校和鄉鎮駐地小學開通了視頻會議系統,利用該系統召開面向全市的各種會議,有計劃地組織了示范觀摩課、研討培訓等活動。實行網上辦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關報送的材料都通過網絡進行傳送,方便了基層,節約了經費,提高了辦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術軟件的管理與應用。在征訂方面,分學段、分學科成立了由學科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組成的教育技術軟件征訂專家組,每次征訂之前,先由專家組成員組織本校本學科教師,通過目錄和公司網站了解軟件性能,根據教學實際,提出實用的軟件推薦意見,由教育局匯總后形成我市的推薦意見。然后由學校根據推薦意見和上級有關要求,結合本校實際,自主征訂。對于大型軟件,采取“先試用,后征訂”的辦法。在管理方面,實行縣、鄉、校三級管理體制,各學校都建立電子音像室,做到專人管理,專櫥存放,制度健全,賬目清楚,賬、卡、物相符。對教育技術軟件的管理使用實行過程性評價,促進了軟件的日常管理與使用。
(5)積極開展機器人教育活動。我市專門設立了機器人教學教研組,由機器人教育教研員和部分學科骨干教師組成,負責組織、指導機器人實驗室的建設和教學工作的開展。先后共投資120多萬元,建成7處機器人教育實驗室,6處機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學校共配備機器人100多臺。開展了全方位培訓,并按要求開設了機器人教育課程,機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先后有96個代表隊分別在國家、省、市獲獎。
4.實施課題帶動,推動數字化學校的建設工作向縱深發展
“十五”期間,我市在22處市級以上現代教育技術示范校開展了校園網建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資源建設等方面的課題實驗。“十一五”以來,又確立了以數字化管理平臺、數字化教學平臺、機器人教育、校園一卡通等內容的“十一五”課題實驗項目,共立項國家、省、市級課題44個。在實驗中學、第一實驗小開展了“建立學生成長數字檔案”的實驗研究,便于家長通過網絡實時查詢學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學習情況,方便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在第一中學、文山中學開展了“校園一卡通”實驗研究,教師和學生可以用“校園卡”在學校內用餐、借書、考勤和身份識別,方便了學校管理。在外國語學校、奎聚小學開展了“家校通”實驗,為學校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渠道,教師隨時為家長各種信息和建議。90%的學科教師都確立了自己的實驗課題,如:“信息技術與閱讀興趣的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多媒體與問題情景設計”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課題,個個搞實驗的良好實驗氛圍。通過課題研究,探索了數字化學校建設與應用的做法,形成了較為科學、有效、可操作的數字化學校建設模式和方法。
5.建立評價體系,為數字化學校建設增添活力
建立長效的評價機制是促進信息化設施管理與應用的關鍵,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現代教育技術考核評價辦法》,從“校園網的管理與使用”“資源建設與使用”“網絡化辦公”“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電教軟件的管理與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示范校建設”“計算機、多媒體的配備”“競賽及成果”等幾個方面都制定了詳細的目標要求和評價標準。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結果計入各單位每年一度的綜合督導成績。從2006年開始,為推動創建數字化學校建設,又制定了《昌邑市數字化學校建設與應用評價標準》。從環境建設(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建設(圖書、教學設計和課件等)到活動過程(包括教、學、管理、服務和辦公等)幾個環節實行了多元化評價,針對不同類別的內容分別設定了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6個三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領導與管理、環境與條件、應用與研究、成果與效益,每一個三級指標均對應一個工作點,都有相應的評估要點及打分辦法。如:學校主頁、班級主頁、教研網頁、教師博客和學生個人網頁等采取評選的辦法;教師信息素養通過技能比賽進行測試,學生信息素養通過信息技術抽考和計算機作品來進行評價。將數字化學校建設和應用工作也納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綜合督導評估。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促進了信息化設施的管理與應用,激發了學校創建數字化學校的熱情,為數字化學校建設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績及建議
為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緊跟時代的步伐,邁上平穩、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文章在甘肅省民勤縣東關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以“一本+三線”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
關鍵詞:
網絡環境;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一本+三線”
為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甘肅省民勤縣東關小學(以下簡稱“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實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為本,以著眼“愉快學習有效課堂”構建、學生成長、資源建設三個方面的發展為主線,力求綜合提升,形成了屬于學校自己的經驗與特色,對周邊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帶動作用。以下筆者將對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進行簡要闡述。
一、“一本”
近年來,學校把“以研促教科研興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組內,以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及時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以保證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二是在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爭取機會外派教師到教育信息技術化水平較高的實驗小學學習、取經。學習歸來對全體教師進行二次培訓,真正做到“一人出學,全體受益”。三是組織成立了“校長—教導處—教育信息化辦公室—名師工作室—教研組”五級培訓梯隊,對全體教師進行專門、系統、有針對性的計算機技術通識培訓。信息化領導小組利用甘肅省基礎教育網絡資源平臺和技術應用平臺組織教師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與名師和專家零距離對話,共享優質資源,使廣大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意識得到強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更為具體化、常態化。
二、“三線”
(一)創新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愉快學習有效課堂”
我校課堂教學改革是以新課改背景下徐博承的《愉快學習有效課堂》一書的相關理念為依據,以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為依托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為:制定方案—理論學習—起草模式—示范引領—對比研討—課堂評優—模式完善—實驗推廣。為了擴大信息技術的利用率,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大膽探索:一是利用學校微信群和QQ群,加強各教研組對“愉快學習有效課堂”相關專著和文章的系統學習,使廣大教師能方便、快捷地明確“愉快學習”的魅力和要義。二是全校教師均開通了教師個人學習空間,實現了教師“人人通”,使教師能熟練應用國家、省級資源平臺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進行愉快學習,高效溝通。三是充分利用一體機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開展信息技術在“愉快學習有效課堂”中的創新應用示范課、觀摩課活動、對比研究課,以及教學技能大賽,有效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共進和師生之間的和諧互動。四是鼓勵各學科組圍繞中央電教館備案的大課題《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課程設計的探索與實踐》積極申報子課題,一邊開展網絡環境下的課題研究,一邊總結經驗,撰寫相關教育教學論文,努力營造以研促教的、教學相長的育人氛圍。
(二)發展學生個性,堅持教育信息化發展導向
學校的信息化設施建設、內容建設、運行方式都力求符合學生特點和現代化的育人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平等、健康地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愉快學習和個性發展。學校各個班級都利用甘肅省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了班級空間,有一部分學生還建立了個人學習空間。課前,大多數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平臺接受教師的延展性作業,查詢學習資料,通過自主學習將課堂以外的信息資源引進到課堂學習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可以借助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單進行資源共享、問題討論、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課后,學生能借助網絡學習空間和工具,適時就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教師、同學進行網上交流探討,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三)重視資源建設,把準教育信息化的關鍵環節
優質資源的建設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內容,為了增加資源儲備,為今后的教育教學信息化應用提供有力的軟件支撐,學校一方面建立了教師原創教育教學信息資源應用、開發激勵機制,將教師錄制教學視頻、制作教學課件、撰寫優質教案、開發電子軟件等納入考核獎勵之中;一方面通過網絡下載和購買引進等方式將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試題、課件、教學案例等充實到學校資源庫,以備教師使用。
三、結語
廈門第六中學 黃鴻
[內容摘要] 校園網在中小學校中能否發揮效益并被廣泛使用,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對校園網建設與應用方面的實踐探索,闡述校園網中的硬件、軟件環境建設及應用這些環境進行教育、教學的一些應用策略。
[關鍵詞] 校園網絡 硬件建設 軟件系統 資源庫建設 應用模式 運行管理
"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網絡的世紀"。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啟動,為學校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機遇。建設校園網絡環境,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對培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我校實踐(liuzhong.xm.fj.cn),談談校園網絡建設與應用模式的一些探索。
一、建設校園網絡,打好應用基礎
網絡模式下的教學需要有寬敞的大"路",校園網絡建設是保證今后數據流暢的基礎。它包括布線、服務器、工作站、交換機、路由器等設施和系統軟件平臺,所需的建設資金對中小學校是一項龐大的投入,規劃時就應充分考慮學校的需求,投入和產出才能成正比,在教育、教學中才能出效益。設計規劃應有一定的超前性,系統要有可擴展性。由于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的性能和價格按摩爾定律在發展(每18個月設備性能提高一倍成本卻降低1/2),一步到位的想法將是永遠也到不了位,還造成極大的浪費,所以實施中應按照當前教學應用情況分步實施,滾動更新。
1、網絡建設:
⑴布線:當前中小學多采用基于交換技術星型快速以太網,為了保證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帶寬需求,校園網絡的物理層應按"綜合布線系統工程"的有關規范和標準設計,校園樓寓間的主干線用光纖互聯,樓內用超5類線。由于全校布線費用占總工程費用不大(約20萬),若二次進場費用更大,所以同棟樓的布線應一次完成并保證有足夠的節點。
⑵交換設備:交換設備采用積木式設計,分級交換,以利于今后的擴展。主交換機可先采用100Mbps 交換機(如C3524/5024),待網絡規模擴大時,更新為C4006或C6006,而原交換機降為二級交換機,并不會造成浪費;教學樓、音像閱覽室等教學環境需要傳輸多媒體信息,也應采用100Mbps交換機;辦公樓信息流量較小,采用10Mbps交換機或10M共享式集線器,可降低成本。
⑶服務器選取:最重要的硬件服務器是文件服務器,它控制網絡上文件及磁盤資源的訪問,負責網絡上用戶訪問的授權等工作,所有網絡交互活動都要通過它來實現,所以應選用專用服務器設備(如DELL 2400/4400、IBM 3500/5100/5600等)。網絡的其他服務,如數據庫服務、WEB服務、E-mail服務、Video服務等可各使用一臺專用服務器或高性能PC機來實現,也可由一臺設備實現多種服務,但視頻服務器需要有高性能的CPU、較大的內存和足夠多的磁盤空間以及快速的I/O系統。 我校現使用7臺專用服務器,通過光纖把我校各處室、年段、實驗室、圖書館、音像閱覽室、多媒體計算機教室、多功能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的300多臺計算機聯成一體,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并通過光纖分別用100M和2M帶寬與教育網、CHINANET相聯, 網絡拓撲示意圖如下:
2、軟件系統:
當前主要網絡操作系統有 Windows NT、Windows 2000、UNIX等,其他常用服務器端應用軟件有:
(1) 數據庫服務器軟件:Microsoft SQL Server (2) WWW服務器軟件: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 (3) E-mail服務器軟件: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4) Video 服務器軟件:Software for Video Streaming (5) Web 與防火墻服務器軟件:Microsoft Proxy Server (6)系統管理服務器軟件:Microsoft System Management Server
二、網絡教學模式實踐
校園網應具備著教、學、管理、娛樂等多種角色,按照需求,我們使用常用軟件的基本功能作了下列探索實踐:
1、建立龐大的信息資源庫:為了便于現代化教學,我們將各種教學資料數字化,主要內容有: ⑴文字資料庫:收集各科每學期試卷、優秀教案、教學論文、教學參考、課外讀物等文字材料組成。 ⑵教學圖片庫:將原來的幻燈片、投影片和教學用的各種掛圖進行數字化處理,以電子圖片的形式存放,迄今已建成存放有六萬多幅圖片的教學圖片庫。 ⑶視頻庫:教學中運用一些視頻小片段,僅需播出幾分鐘就能解決課堂教學中的某個難點。我們從VCD或其它影像資料中截取視頻小片段用MPG的模式存放在服務器上,對于一些時間較長的內容則用RM模式,目前我們已在庫中存放了250多個數字視頻片斷和100多小時數字視頻節目 ⑷音樂音效庫:將中學音樂課的教材錄音、參考資料轉為MP3數字信號并搜集有大量的MID、WAV音樂、音效資料總計約有1000多件。 ⑸備課資料庫:收集、制作供教學使用的各種類型動畫或教學小片段300多件,備課時按自己的教學需求可方便組合成各種電子教案。 ⑹電腦小課件庫:主要由兩種方式構成:一是對市場上購來或與兄弟學校交流得來的CAI課件進行選擇存入課件庫;二是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自己開發的CAI課件存入課件庫。目前在庫中已存有500多個小課件。 ⑺虛擬教室:自制、收集、購買了近百個理、化、生實驗仿真軟件和英語、計算機學習軟件,供自學使用。
上述自建資源容量已達35G,加上購買一些現成的資源庫,總信息資源已達70G。各資源庫都在校內教學網頁上鏈接,方便直接調用。
2、培育新型教學模式:利用windows NT的帳戶管理功能,為全校師生開設個人帳戶,讓每個人在校園局域網中都有一個數字身份,具有不同的網絡使用權限又有一定公共交流及私人空間。教師在辦公室、電子備課室里利用現成的電子素材組織、制作成電子教案存放于文件服務器上,在校園中的各多媒體教室中,教師使用電子教案和教學資源庫的支持,擺脫粉筆、黑板等傳統工具,充分自如地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更為靈活更為有效地教學形式。原來基于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變為基于"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全新形式;學生在計算機教室、音像閱覽室里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自主學習,作業可以網上提交,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和建構知識的主體。主要教學模式有:
⑴創設情境:在多媒體教室中,教師按教學需求,將自己的電子教案或資源庫素材的教學信息展現給全體學生。該方式對教學環境要求低,適應文科類情景再現式的教學,由于圖、文、聲并茂,加強了對大腦的刺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但它只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延伸,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學習者。
⑵虛擬實驗:該方式可在計算機網絡教室或多媒體教室中進行,通過教學軟件的虛擬和交互過程,可將微觀、短暫、抽象問題形象化,發現其科學規律。如數學課可利用《幾何畫板》研究二次曲線各參數與軌跡的關系;化學課中模擬危險實驗等,由于有交互過程,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校教師在高中化學《原電池》教學中用動畫演示電解液中離子的運動;高中物理《簡諧振動》中用課件分析彈簧振子位移與各物理量的關系。這些課程都獲得福建省優質課一等獎。
⑶網絡資源:該方式主要應用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帶著各自興趣的問題在音像閱覽室中查詢資源庫及互聯網上的各相關資料,通過小組討論、教師指導得出研究報告。如我校政治教研組組織的《加入WTO教育面臨的挑戰》的討論,學生就從國內外網站上搜集各類資料,從教育的投入、教師的素質、教學方法、學生的能力等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學會如何檢索、分析、組織各種信息進行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
⑷網絡課程: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的環境下,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利用BBS進行學習討論。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室的控制設備適時干預,可以監視、個別輔導、組織討論等工作。我們實驗開設了高中英語、信息學等課程取得較好效果,設計制作的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獲教育部CIETE全國大賽一等獎。該方式通過學生自主型學習,使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成為可能,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學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終身教育打下基礎。
⑸課外活動:通過選修課、活動課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網頁制作、參加網上論壇等活動,我校師生在校園網主頁上的發明論壇上自己的創意發明構思、提供難題供他人思考、討論,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指導,共獲得發明專利15項,獲市級以上發明創造獎項就達70多項次,校園網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目的。
上述幾種應用并不是相互孤立,在使用中可根據需要互相混合,交叉使用,能發揮出更大的教學效益。
3、學校信息管理:隨著校園網絡的逐步完善,學校教師的待印練習、試卷,實驗準備申請,學生的考試成績填寫、分析等眾多事務都在網上完成。學校領導和行政干部初步學會運用計算機處理有關事務,通知,各處室的許多工作,如學籍管理、人事檔案管理、財務管理、圖書管理等已實現數字化管理。此外,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進行的學生人格測試和政教處的學生操行評語、獎懲記錄檔案,到教務處的學生自然狀況、每天出勤情況、各學期學習成績情況等各處室收集的數據進行綜合處理,也都實現了數字管理和數據共享。學校還通過網絡和上級教育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系統進行自動化的文件傳輸和公文審批。
三、人員培訓:
校園網是一項新技術,教學及管理上的應用對廣大教職員和學生都是一種新型的模式,在觀念、知識上有一個更新和適應的過程,因此在建設的同時要對教師、學生分層次進行技術培訓。
1、網絡管理人員:一支技術過關的網管隊伍是數字校園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網絡管理人員應參加建設的全過程,若有能力應由網管人員自己完成校園網絡的系統集成,這樣既鍛煉了網管隊伍又節省不少的經費。
2、教學人員:學校全體教職員工按需求的不同,可分層次進行培訓。
⑴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目的是使我校全體教職員人人都能熟悉并使用我校所擁有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正確使用多媒體教室的各種教學設備;能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獲取信息、收發電子郵件,具有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和管理軟件進行輔助教學和管理的能力,了解計算機及信息網絡的安全保護知識和法律法規。培訓對象為全體教職員。
⑵老教師計算機普及班:目的是使老教師能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掌握一般字表處理軟件(WORD)的使用和CAI課件腳本的寫作。
(3)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班:目的是使教師掌握基本軟件操作技術,能熟練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輔助教學,能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開發、制作簡單的教學輔助軟件,能運用計算機及信息網絡進行教育科研,能順利通過市教委對教師計算機考核,培訓對象為全體中青年教師。
⑷教學課件制作培訓班:目的是培養一批能開發制作本專業教學課件的骨干教師,為學校開發學科課件系列打好基礎,培訓對象為部分中青年教師,選擇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軟件平臺作為培訓課程。
3、學生:由學生會和團委會出面舉辦信息技術講座,組織學生學習網絡知識。讓學生學會了在網上快速查找資料,進行資料下載、收發電子郵件、加入網上討論、能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制作網頁。通過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完成一件作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運行管理
校園網絡可為師生提供每天24小時的服務,要滿足不同的需求就要保證校園網絡的正常運行,管理工作應規范化、制度化。